一、阴道超声导引取卵术的配合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郝琦琦[1](2019)在《穴位贴敷联合来曲唑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释穴位贴敷联合来曲唑(Letrozole,LE)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探讨血管内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OHSS的预测作用。将中医适宜技术引入辅助生殖技术,发挥简便验廉的优势,探索OHSS中西医结合预防方案,并丰富未病先防的理论内涵。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SPSS19.0软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按1-60编号,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自取卵日起,对照组给予来曲唑2.5mg,BID×5天;观察组给予来曲唑2.5mg,BID×5天,中药贴敷神阙穴,QOD,每次6-8h,共7次。按中医辨证标准评定取卵日及取卵后14日脾肾阳虚证候积分。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者取卵日,取卵后3日及取卵后7日血清E2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经阴道超声检测双侧卵巢最大直径及腹腔积液量;测量体重、腹围;取卵后14日按轻、中、重度统计OHSS发生率,分析OHSS发生程度与取卵后3日及取卵后7日血清VEGF水平相关性。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脾肾阳虚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腹腔积液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取卵后7日卵巢最大直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取卵后7日观察组的腹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取卵后14日观察组中重度OHS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E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取卵后7日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VEGF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OHSS发生程度与取卵后3日血清VEGF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来曲唑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改善OHSS高危人群的临床症状,从而降低中重度OHSS的发生率。
吴帅帅[2](2019)在《马驴高效扩繁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实现马驴高效扩繁在生产、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马方面,论文研究了褪黑素、钙离子抑制剂BAPTA-AM在马精液低温保存中的作用,外源药物对马排卵、情期的影响;在驴方面,研究筛选出适宜驴精液体外低温保存的稀释液和冷冻液,并对公驴精液质量影响因素、母驴情期生理特性,外源药物对母驴排卵、同期发情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马方面,褪黑素和BAPTA-AM对马低温保存精子保护呈浓度依赖性。马精液冷冻稀释液中加入1mM褪黑素可保护精子线粒体膜电位和提高DNA完整性,增加解冻后冻精ATP含量,减少BimEL ROS和MDA水平,延长精子4 ℃保存存活时间,提高冻精的受孕率;添加50μMBAPTA-AM的冷冻液可提高精子活力,增加解冻精子ATP,MMP,ROS和MDA含量,但未提高4℃保存48h精子输精受孕率。马匹排卵后7d后,分别连续两天肌肉注射PG,PGF2α,PG+PGF2α或PGF2α+PG可使排卵周期缩短为18±2d,17±2d,14±2d,15±2d。重复使用hCG超4次使注射与排卵发生的时间间隔延长。GnRH类似物对母马超排,输精后平均每3.3个卵泡可回收1.6个胚胎。在驴方面,德州驴体高和采精量显着正相关;体长、阴囊周径、管围、尻长与总精子数显着正相关;爬跨、唇裂嗅次数、勃起时间、交配时间与精子总量不相关;采精量与密度负相关。公驴采精量、精子活力和冻后活力受年龄、季节影响。SM3稀释液4 ℃保存驴精液活力较其他SM组高,且SM3液稀释处理的6亿精子低温保存96h的输精情期受孕率与鲜精无差异;5%DMF添加到SM3液中可显着提高冻精活率;同时发现,冻精50 ℃解冻12-16s活率较35 ℃、36s高,冻精输精情期受胎率与鲜精无统计学差异。德州驴黄体平均持续期为14.0±4.8d。情期平均有两个卵泡波存在,第一个卵泡募集发生于排卵后5.2±1.9d,持续约8.0±4.0d,直到黄体消融前,但未发育成优势卵泡;优势卵泡出现在排卵后16.5±1.0d,卵泡优势化后距排卵时间约6.2±1.3d,即上一次排卵后的20.0±5.2d。分析情期血液激素变化后发现,发情前期(18-21d)母驴E2浓度逐渐升高,并在排卵前3天维持高水平,间情期7-17d和排卵后4-6d 的E2浓度较低。FSH浓度在间情期最高,发情后期略低于发情期。P4浓度在排卵后逐渐升高,并在7-9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LH浓度在优势卵泡出现后逐渐升高,并在排卵前2天达到峰值。母驴发情和卵泡发育受体内激素影响,检测体温和阴道电阻值不能有效鉴定其发情状态。排卵5-8d的母驴肌肉注射5,1OmgPGF2α和0.4mgPG后9-11d的排卵率分别为36.5%、88.8%和63.5%,情期排卵间隔分别为22.58±5.72d、18.11±1.92d 和 19.13±3.38d。德州驴自然排卵平均直径为38.8±5.1mm,卵泡直径大于30mm的母驴注射GnRH类似物后48h或25-48h的排卵率明显高于hCG组和对照组,但无排卵个数差异。于此同时,母驴群第0天注射GnRH类似物,第2天塞入孕酮栓,第7天肌肉注射PG,第9天再次注射PG、撤栓,可使85.69%的驴群在第10-14天内发情。
陈惠华[3](2017)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妇科内分泌疾病,患者在40岁前,由于卵巢内卵泡耗竭或者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出现卵巢功能衰竭。患者除了表现出月经稀发、经量过少、闭经、不孕等一系列主要的临床症状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妇科疑难病症。文献报道,P0F的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3%,而且近20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是当今生殖医学和生殖健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医古籍中没有"卵巢早衰"这一病名的记载,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古籍中"经闭"、"不月"、"年未老经水断"、"血枯"、"不孕"、"经水早断"或"经水不当绝而绝"等病证范畴。中医医家认为该病的病机以肾虚为其根本,也有部分医家认为以脾肾气虚或肾虚肝郁为本,与心、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虚实夹杂,以虚为多见,大多又夹癖、痰。治疗方面,祖国医学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施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用药以补肾为基础,同时兼顾疏肝理脾、养心安神等治法,补养冲任,使血海充盈,盈亏有时。主要通过辨证分型治疗、单方验方治疗、循期阴阳序贯治疗、针灸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法多靶点,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取得一定的疗效。此外,近年来,许多学者、医家对本病从病因病机、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认为P0F是一种临床高度异质、病因混杂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大约超过半数的患者临床上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因素、基因突变、酶源因素、染色体核型异常、免疫因素、代谢异常、药物作用、手术及放化疗损伤、病毒感染、环境及心理因素均有可能诱发POF。P0F的治疗较为困难,西医迄今为止尚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恢复或保护卵巢功能方面效果不确切,主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因、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如:激素替代治疗,促排卵,辅助生殖技术,免疫疗法等,但以上各种疗法,其用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大,效果也难以维持。目前在西医学针对P0F的治疗仍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方法。岭南医学源远流长,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荟萃的结晶。岭南医学注重在中医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结合特有的地域文化、气候特征、药材资源、民间经验以及特有疾病、常见证型等形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的地域医学。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是岭南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类,是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在传统中医学框架中运用、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学术流派特色的医学体系,以学说、医着、医家和传承关系构成其主要内涵。岭南中医妇科流派主要包括广州罗氏妇科和粤东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其他专治妇科病的岭南中医医家、治疗杂病兼治妇科病的中医医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各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着及文献资料,记录了医家们毕生许多宝贵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经验,对中医妇科临床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从岭南妇科肇始的清代到现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论着散落在这一时期的论着中,系统地收集、挖掘、分析这些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对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有明显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文献检索与研究进展综述,笔者寻找到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卵巢早衰病证的学术前沿空白点:1.尚无专家、学者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有关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情况,目前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也仅仅限于某一医家的学术观点及临床诊疗经验上,或者对该病的认识、研究和治疗散见于其他医着中,而且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仍然仅停留在一些医家的医案中,进行用药的归类分析等,尚未见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针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述作系统性整理的文献资料;2.检索近四十年来的文献,仍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的文献资料,未见有专门的学术论着。深入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的系统整理、研究及其防治规律的探索,不仅有助于为卵巢早衰的中医治疗用药、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借鉴,在针对卵巢早衰治疗的临床思路应用发挥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极积作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岭南中医妇科医学的学术特色,有利于对岭南中医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理论分析法:采用归类分析、临证解读等方法对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经验、内涵及其临床价值。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库CNKI(1974年——2017年),有关卵巢早衰的论文共计3315篇,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的文献资料。笔者寻找到卵巢早衰病证学术研究空白点,即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专门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学术理论分析两部分。1.资料收集整理。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的古籍文献,汇编研究资料。根据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所处年代进行划分,分为清以前、清代、民国时期、现代四个时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其着作,收集整理相关论述、文献资料。清以前主要选取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鲍姑的相关文献记载;支法存的《支太医方》、《申苏方》;罗浮山人的《菉竹堂集验方》等。清代主要选取谢完卿的《会经阐义》、何梦瑶的《妇科良方》、刘渊的《医学纂要》、何守愚的《广嗣金丹》。民国时期主要选取吕楚白的《妇科纂要讲义》、谢泽霖的《妇科学讲义》。现代医家,主要选取广东省名老中医中善于诊治妇科疾病的专家。其中,"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指1962年出席广东省卫生厅组织召开的"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的72名老中医;以及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名为"广东省名老中医"的67位专家。综合两组专家名单,筛选出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的专家,广泛收集他们公开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观点、诊治经验,选择其中具有系统论述及鲜明见解的名老中医:吴灼燊、沈鼎荪、欧阳慧卿、罗振华、李丽芸。此外,选择岭南两支妇科流派(广州罗氏妇科流派、粤东蔡氏妇科流派)的传承人:罗棣华、罗元恺、张玉珍、罗颂平、朱玲、史云、赵颖、廖慧慧、曾蕾、蔡仰高、蔡纯臣,整理他们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学术经验,将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收集整理。2.学术理论分析。由于中医古籍中没有"卵巢早衰"这一病名的记载,只能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古籍中"经闭""、"不月"、"年未老经水断"、"血枯"、"不孕"、"经水早断"或"经水不当绝而绝"等病证范畴,因此收集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十分困难和不易,也特别珍贵。论文以时间为主线,按照清代以前、清代、民国时期和现代四个时间板块,选取历代岭南妇科医家着作中对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述评,包括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各种理论论述、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证治特点、用药特点、学术特色、病案举例等进行分析与理论凝练,力求追溯其源流,分析其变迁情况,归类整理各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相关理论、方药配伍规律等宝贵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为岭南地区卵巢早衰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综上,作者以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POF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理法方药文献的整理。重点针对现代岭南罗氏妇科流派、蔡氏妇科流派医家诊治POF的辩证处方用药特点以及学术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及总结,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整理,并开展分析归纳、凝练学术观点,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结果:1.清代以前选取了葛洪、鲍姑、支法存、罗浮山人四位有代表性的医家,从他们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少量、有限的记载资料来看,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还不够科学、疗效确切,但从晋代的葛洪到明代的罗浮山人,诊疗水平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基本停留在民间医学水平到逐渐发展成为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较为科学的认识、诊疗体系。每一位医家都无一例外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状况、经济水平、政治环境、地域特色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创新的认识和经验:葛洪临证注重对症取得实际疗效,缓解病人痛苦,比如采用地榆、甘草煮水外治缓解卵巢早衰患者外阴干涩等症状,为后世医家提供参考,相比较现代医学选用雌激素外用缓解症状,中药外洗减少副作用,取得较好效果;葛洪既注重传承经典,又敢于破旧立新,这是中医学得以发扬、壮大、进步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比如他传承《黄帝内经》中的理论,重视体质在发病中的作用;创新性使用动、植物药运用在闭经的治疗;虽处在医学尚不发达的晋代,但他已开始重视在治疗中辨病分型,呈现出治疗妇科疾病辨证论治的雏形,并形成了重视预防的"治未病"思想。鲍姑作为第一位女灸家,为开创艾灸辅助治疗卵巢早衰等妇科疾病奠定了基础,做出重要贡献。支法存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创制了"药子一物方",体现了他注重补血扶正以振衰启废的学术思想。明代罗浮山人着有《菉竹堂集验方》,可谓一本综合性医书,从书中内容也反映出当时中医学理论体系已较为完善,在其指导下,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妇科疾病诊疗体系,从7个治疗不孕、月经不调等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24个方子来看,组方结构合理,配伍规范,弄综合运用补肾、健脾、养胃、疏肝、活血等方法辨证论治,为卵巢早衰的诊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该书并未针对所记载的疾病进行详细的病因病机分析,对于全面认识和掌握该病有所欠缺。2.清代岭南医家约有429人,医着约230余部。其中善治妇科病,在妇科方面有心得体会、有所贡献的医家大约有32人,有妇科专着或包含妇科内容的医学着作有12部,相较于清代以前,该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显着的进步。根据存世医着,以及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诊疗情况,选取了谢完卿及其所着《会经阐义》、何梦瑶及其所着《妇科良方》、何守愚及其所着《广嗣金丹》、刘渊及其所着《医学篆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清代医家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已到达一定的高度,创制了许多沿用至今的效方、验方,也形成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比如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中注重"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重视四诊了解经候、临证注重温补肝肾及脾胃等脏腑系统的温补和调理、注重从肝论治等理论的提出和运作用。谢完素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时特别注重脾肾两脏的调理,尤其注重顾互命门;同时,重视阴阳学说在妇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这两点在现代各大妇科流派中,都一直沿用。何梦瑶善于博古通今,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诊疗过程中重视通过四诊了解经候,这点与现代岭南罗氏妇科流派重要传承人罗元恺教授的观点一致;他尤其擅长从肝论治闭经、经水早绝等卵巢早衰病证,创新性运用抚慰法辅助治疗,可以认为是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方法,疏导患者,辅助治疗;尤其注重"三因制宜"理论的应用,注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以及人民体质特点,辨证用药,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刘渊敢于对先贤的经验提出质疑,认为治疗闭经不能妄用破血耗气之品,提倡辨证施治,以免误伤误治;临证注重顾互、调养、温补先后天之本,注意温补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注重调理情志以治病;综合应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多种辨证体系,灵活遣方用药,可见其中医理论相当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何守愚通过《广嗣金丹》一书普及妇科基本知识,对于调经、种子都有其独特而全面的见解,将闭经辨证分为气耗血枯和痰涎塑滞两种证型,并详细分析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今人眼光来看,虽认识不够全面,但对指导临床有显着的借鉴意义;他提出妇人种子要注意养血调经、寡欲、择时,符合现代医学在治疗不孕症,指导患者选择排卵期行房的观点。3.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学学校教育开始逐步发展,也形成了许多民间医学组织,岭南中医妇科在理论水平、医学论着、教参教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选取吕楚白及其所撰的《妇科纂要讲义》及谢泽霖及其所撰的《妇科学讲义》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两位医家在所撰写的两本教材中,将卵巢早衰分别单列为"年未老而天癸竭"和"年未老经水断",首次在医学论着中以专门的中医病名进行概括、以专门的篇章论述该病,这是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前无古人的开创性论述。吕楚白对闭经、不孕、年未老而天癸竭的病因、病机、分型、治则、方药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将闭经和不孕分别分为9种和5种证型,可谓集大成之论述,基本囊括临床上闭经和不孕常见的所有证型,所选方剂也沿用至今;反驳大多数医家的认同的观点,认为"年未老而天癸竭"并不是血虚或血枯导致的,实际上是由于心肝脾之气郁而不舒所致,由此产生的以血枯为表现的闭经,治疗应选用加减益经汤解心肝脾之郁,兼补心肝脾之气,然后大补肾水;注重继承经典,调经时认为第一要务是理气和重用岭南地方花类药物,轻清上浮而解郁。谢泽霖所撰《妇科学讲义》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最早使用的教材,将闭经和不孕症分别分为2种和10种证型,并详细分析病因、病机、治则和遣方用药;在"年未老经水断"篇中,沿用吕楚白的观点,选用益经汤散心肝脾之郁,大补肾水、大补心肝脾之气治疗心肝脾郁闭;在诊疗过程中,重视脾胃肝三脏和冲任二脉;因地制宜,结合岭南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色,归纳常见证型,常用滋阴、化痰疗法。4.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两大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此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选择广东省名老中医中的吴灼燊、李丽芸、沈鼎荪、欧阳慧卿、罗振华等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的老中医,收录他们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罗元恺、蔡仰高、蔡纯臣等人的诊治经验在第二部分岭南妇科流派中进行分析讨论;第二部分选择岭南两大妇科流派:广州罗氏妇科流派、粤东蔡氏妇科流派,分别收集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论述。(1)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与分析吴灼燊认为闭经属于虚实夹杂,以虚多见,将其分为5种证型,详细论述,自拟方药取得显着疗效;临证治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主张理肝肾、调冲任为原则,力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证型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的药物组合。沈鼎荪认为妇人以血为主、以肾为本、以肝为用,归纳了治疗不孕症的八法;临证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而且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欧阳慧卿重视"肾主生殖",强调血气失调的致病性,倡导辨病辨证相结合;认为卵巢早衰的病因是脏腑、天癸、脐血、冲任、胞宫先后受病,互为因果,本质是肾脾亏虚、肝郁血瘀,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早衰;认为其主要病机是"亏虚"和"瘀滞",以前者为主,常见4型,以肝肾阴虚血瘀为最多见;临证治疗,无论病程长短,均以补为通,因势利导;注重疏肝、健脾、补肾三法兼顾,调理肾肝脾三脏功能;调经善用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和经前期四期疗法。罗振华总结经验方研制出麒麟丸,补肾填精、益气养血功效,常用于卵巢早衰治疗;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调经一、二方和经后一二方等一系列基础方(协定方);调经善用经时、经前、经后三期疗法。李丽芸主张温补肾阳、滋补肾阴、疏肝养肝、健脾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调治冲任督带等法灵活应用;擅长"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主张多途径综合治疗,扩大外治法在妇科的应用范围;将中医辩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治疗不孕症;传承祖国医学"医食同源",辩证药膳辅助治疗;临证注重冲任督带调理;认为肾精匮乏、冲任虚损是卵巢早衰发病的基本病机,兼夹他证,虚实夹杂,以虚为本,治疗时主张将"补肾填精、濡养冲任、养血活血"作为治疗卵巢早衰的基本疗法,兼加他法;将该病分为5个证型,创制相应的治疗方剂;擅于综合运用中药内服配合艾灸、针灸、食疗、按摩导引等多种疗法,在治疗卵巢早衰取得较好疗效。(2)岭南中医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与分析罗氏妇科流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遴选出来的特色鲜明、疗效显着、优势突出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已传承了四代,主要团队成员有18人,起源于罗棣华,盛于罗元恺,在人才培养、着书立说、医教研结合服务民众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全国妇科学术流派研究与推广方面占据重要的学术地位。在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罗氏妇科流派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研究最全面、系统、着书、立说丰富,取得显着的成就。本文选取9名传承人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第一代创始人罗棣华擅长温病,长期处于战乱时期,存世文献较少,未能获得与卵巢早衰有关的文献资料。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也是广东省名老中医,着作丰富,成就斐然。临证首重阴阳,认为阴阳学说是妇科学研究的基础;突出肾主生殖,创新性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也是罗氏妇科流派及其他部分流派秉承的主要理论;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诊疗中,常常配合使用滋肾育胎丸;临证重视脾胃,归纳出调理脾胃的八法;是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时,较早提出注重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强调医无定方,注重辨证调整用药;四诊中注重望诊以辨证;认为闭经的大法是先滋肾养血,继而舒肝解郁兼引血下行,加以引导,有热者稍加清热凉血,夹瘀者佐以活血祛瘀;将不孕症辨病和辨证紧密结合分为5型。第三代传承人为张玉珍和罗颂平。张玉珍潜心研究卵巢早衰诊治数40余载,是罗氏妇科流派中开展相关研究最深入、最全面的一位医家。在卵巢早衰病因的认识上有创新性发现;开展中医病机和药物疗效的研究,形成系列诊疗方案;创新性提出"围早衰期"的概念,为临床上卵巢早衰的指导预防和早期干预奠定基础;临证注重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综合采用中药汤剂、膏方进行个体化治疗;重治气血精、治疗人性化、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卵巢早衰的思路和方法可归纳为:补肾健脾、疏肝活血、中西结合、温之以气、补之以味、情志调摄、维持治疗;将卵巢早衰辨证分为4型;在继承罗氏妇科流派前人治疗相似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制"滋癸活血益经汤(加减归肾丸)"。罗颂平致力于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为岭南妇科专科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进一步梳理和系统研究,以及培养流派传承人,推广流派独特诊疗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为中医基础理论"天癸学说"、"冲任学说"提供了实验室依据,也为卵巢早衰的现代科学研究、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认为卵巢早衰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有4个方面,虚实夹杂,主要是肾虚为主导,血虚为基础;临证遣方用药注重根据岭南地带地理环境及常见体质特点,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岭南地区特有的中草药,提高疗效;注重补肾填精、健运脾胃而益气养血、活血行气而使经脉畅通;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相互结合,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为基本大法,主要给予中药汤剂和膏方相结合,必要时适当运用西医人工周期疗法综合治疗。第四代传承人包括5位主要传承人和9位后备传承人,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第四代传承人和后备传承人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卵巢早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朱玲重点研究免疫性卵巢早衰的诊治,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进一步阐明免疫性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发现左归丸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史云、赵颖、廖慧慧师承张玉珍教授,与团队成员一起从不同角度开展针对卵巢早衰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发现加减归肾丸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作用环节;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为卵巢早衰患病可能性进行预测,评估发病概率,为预防该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探索;发现卵巢早衰患者表现出高于常人的焦虑、抑郁、愤怒、不能控制,在治疗上要注重心理调适以提高疗效;提出对出现围绝经期临床表现的可疑病例及早进行卵巢储备功能检测,及时通过补肾健脾中药保护卵泡而治未病。曾蕾以罗元恺教授提出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为指引,以及继承罗老提出的治疗不孕症思路,认为督脉经气虚衰、经络阻滞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要注重温补温通督脉,进一步阐明岭南罗氏妇科治疗不孕症温、补、通的特色。蔡氏妇科流派已传承13代,但由于其较为局限的家系传承发展方式,限制了其学术影响的范围,是现代习医者认识、学习蔡氏妇科的障碍,因此与罗氏妇科相比,其起源虽早,但影响力却不及注重院校教育、着书立说的罗氏妇科流派。论文选择蔡氏妇科流派的"宁静斋"传人蔡仰高及蔡纯臣两位代表性医家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学术思想、诊疗经验。蔡仰高对潮汕地区野生草药钻研颇深,总结出运用地方生草药治疗多种疾病的经验,自拟验方甚多;认为闭经多因气血虚弱或夹瘀夹热,或肝肾亏损而产生,见气血虚弱型,在治疗中用补气、补血、清热、活血祛瘀等法,;治疗血枯经闭选用调经养营汤,常辅以补血调经丸;临证重视脉诊;注重调理肝肾气血。蔡纯臣临证重脾胃肾;自拟"却病延年丸"用以防病健身延寿;善于调冲任治疗闭经,还善于运用活血化瘀法疗疾;学术思想源于岐黄,师承仲景,精研温病学说,师古而不泥古;注重选用岭南地区当地的新鲜草药疗疾。结论本论文以朝代为主轴线,从清代以前、清代、民国、现代这一轴线,对岭南地区主要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前辈们的学术成就和成果,并分析他们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为诊治卵巢早衰提供参考依据。重点阐述了现代广东省名中医、罗氏妇科流派、蔡氏妇科流派不同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临证经验及学术经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清代以前,随着中原三江人氏南下以及海外商贸往来,岭南医药受到中原文明和外来文明的推动逐渐发展,有名的医学人物主要以客籍为主,本土医家尚不多见。晋代岭南医家的着作中就记载了治疗卵巢早衰相关妇科病证的内容,当时医家们已经总结了一些治疗相关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子都比较简单易得,同时也采用外治法辅助治疗,然而总体来说,清以前岭南地区有关妇科的文献记录较少,因此也较难搜集到治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清代以前的医家都会运用祝由等方法疗疾,反映了当时医学认识的局限性,医学水平基本处于民间医学的水平,与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以完整中医学理论体系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疗疾病的先进医疗现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古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不畏艰辛,创新、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整体提高。2.清代岭南医家约有429人,医着约230余部。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大幅度增加,他们论述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也逐渐增多。在岭南医家中,善治妇科病,在妇科方面有心得体会、有所贡献的医家大约有32人,有妇科专着或包含妇科内容的医学着作有12部,通过整理、收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4部着作,可认为,清代医家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理论认识、临床疗效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卵巢早衰病证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认识上的发挥,还是临床遣方用药的思路,或是对前贤的继承以及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或是在证治的分型上的相互争鸣都有了显着、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沿用至今的理论认识,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3.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成了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指引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相关论述,包括对该病的系统认识、病因病机分析、辨证分型及治疗等,均详细记载在医着、教材中,便于学习、推广、传播,为临床上诊治卵巢早衰提供参考依据及更充分的理论基础。4.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以及两支妇科流派在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中医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引下,把前贤的宝贵经验与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学术经验及临证经验,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值得深入学习和推广。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学术观点,可以启发思考、提供借鉴,若能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无疑会对提高卵巢早衰病证的诊治水平和医疗技能有所裨益。5.创新点归纳:(1)目前尚无专家、学者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有关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情况,尚未见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针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述作系统性整理的文献资料。本文以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POF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理法方药文献的整理,这一工作是过去学者们从未开展过的。(2)本文对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特别是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以及两支妇科流派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入手,从文献整理、理论分析、归纳凝练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研究集成,也是本文首次开展的工作。(3)从系统整理及归纳所得,卵巢早衰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与遗传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但无明确原因,属於原发性;其他如盆腔手术、化疗药物、放射线照射及免疫因素等引起的卵巢早衰,可以归纳为继发性。两者治则不同,要把两者鉴别开来。6.不足与展望:文章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必然存在遗漏之处,文献的缺失对于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岭南特色的凝练构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进一步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能从中更好地领悟、总结和凝练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们宝贵的医学理论、临证经验不懈努力。
祝博[4](2014)在《《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指明
赵井苓[5](2014)在《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之月经后期、过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意义:卵巢储备功能(Ovarian Reservation,OR)是指卵巢皮质区卵泡生长、发育、形成可受精卵泡的能力。因此生殖功能的衰退表现为皮质区内的卵泡内卵母细胞储存的质量和数量下降,这也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ecreasing Ovarian Reservation,DOR)的基本内涵[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观念、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等的改变,使DOR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而现有国内高等院校中西医统编教材中并无DOR病症的专门论述,所涉及内容偶见于闭经、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相关的文献报道也甚少,更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阐述和规范、具有指导意义的临床证治路径,因此,我们根据辨证论治,以中医基础理论、相关临床疗效观察为依据,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阐释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DOR之月经后期、过少的效应机理,探讨补肾活血法有效干预肾虚血瘀型DOR的临床证治规律,为中医药有效治疗DOR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在我们既往单味黄芪对排卵障碍大鼠的干预机制研究中显示炙黄芪对女性排卵、内分泌治疗疗效明显,本研究继前优势遂组成以炙黄芪、菟丝子为君药的补肾活血方再次进行了理论及临床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DOR的文献研究”,根据翻阅古籍经典,结合近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研究了卵巢储备功能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及其进展。第二部分“DOR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根据中医辨病标准分析其中医病种归属,参照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判断其中医证候类型,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候特征。第三部分“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DOR之月经后期、过少的临床研究”,研究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DOR之月经后期、过少的有效性,观察DOR患者运用补肾活血方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积分,基础FSH,LH,E2,FSH/LH,抑制素B,抗苗勒管激素,窦卵泡计数、卵巢体积、卵巢间质动脉血流速度峰值(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指标的改变。研究结果:(一)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研究结果:1.研究表明患者主诉症状出现率以不孕、月经量少、月经周期错后为主。2.中医诊断中,月经过少、月经后期、不孕症居多。在主诉症状排序中,“不孕”排序在第一位,而在中医诊断排序中,“不孕”排序在第三位。究其原因,考虑为与患者心理有关。在较多患者认为,月经量少甚至月经后期,都不影响正常生活,且无关痛痒,不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适感,故而其带来的不适不足以引起重视。由于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传嗣”的重视,导致女性对“孕育”极其敏感。部分患者认为,一旦开始备孕,就应该短时间内受孕。故而我们在临床常见备孕半年以内未受孕,而前来就诊者,说明患者对孕育的关注程度,远高于月经不调对患者造成的影响。3.证型分布以肾虚血瘀、肾虚肝郁、气滞血瘀为主。通过研究显示中医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基本病因归为“肾虚、血瘀、肝郁”,本研究通过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主诉、中医诊断及辨证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月经改变是巢储备功能下降最首要的外在表现,从而可知“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两个典型症状,临床常同时并存,逐渐发展,最后可致闭经。鉴于目前尚无判断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诊断金标准,现有的诊断标准无法明确其程度与分期,故此次研究只是小样本的临床探讨,只能说明部分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特征,不能整个囊括月经紊乱的规律,还待大样本临床探讨。(二)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之月经后期、过少的临床研究结果:补肾活血方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之月经后期、过少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中药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与西药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DOR的临床疗效上,补肾活血方与西药克龄蒙功效相当。在治疗过程中中药组有2人不孕症患者妊娠,多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的1人成功助孕,由此可知补肾活血方(法)在治疗不孕症方面占据优势。在改善DOR患者中医证候上,中药组、西药组均取得非常好的疗效(p<0.01)。两组间比较,补肾活血方比克龄蒙效果更佳(p<0.01),说明在改善DOR患者证候上,中西医均有效,且中药组效果更显着。停药3个月后,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而空白组与上述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药物可以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症状,并且中药组短期综合疗效明显。中药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了补肾活血方可以明显改善DOR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体现了补肾活血方的补肾、养血、活血功效。西药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相比,在改善月经延后、色暗有块、潮热汗出、性欲减退方面,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克龄蒙可以改善DOR患者月经量少及雌激素下降引起的类绝经期症状;却不能改善腰骶酸痛、头晕耳鸣等症状(p>0.05)。中药组在改善DOR患者腰骶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方面疗效更佳卓着,体现补肾活血方的补肾功效;在改善月经量少、色暗有块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中药与西药相比在改善DOR患者经量、经质时效果明显,可能系中药组活血、养血药物调节脏腑功能之体现;在改善月经延后、潮热汗出、性欲减退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Ridit分析(以两组合并作为标准组),中药组患者调经疗效优于西药组。补肾活血方对性激素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补肾活血方、克龄蒙均可明显改善DOR患者的激素水平。在LH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其他方面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激素水平调节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大致相当,仅仅在LH方面略显优势。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与3个月后空白组FSH、LH、FSH/LH、E2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中西药均可以上调卵巢颗粒细胞抑制素B蛋白、抗苗勒氏管激素(AMH)的表达,改善卵巢储备功能(P<0.01)。阴式B超检查中AFC、PSV、PI、RI方面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补肾活血方在增加窦卵泡数、改善卵巢血供(PSV、PI、RI)上效果优于西药组。以上说明补肾活血方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它的短期综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短期综合疗效较稳定。结论:①通过小样本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显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肾虚血瘀、肾虚肝郁居多,月经改变是巢储备功能下降最首要的外在表现,“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两个典型症状。另一方面,“月经后期”、“月经过少”作为中医治疗月经病的难点问题之一,如何通过中医药治疗,改善月经量、调整月经周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②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DOR之月经后期、过少的效应机理可能通过干预调节生殖激素、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促进卵巢血管生成而实现。③肾虚血瘀型DOR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月经延后,月经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痛,块下痛减,腰骶酸痛、头晕耳鸣、潮热汗出、性欲减退。舌淡或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或沉涩。④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DOR之月经后期、过少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合理运用补肾活血方干预DOR,疗效显着,对预防、延缓POF的发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而可以提高女性生活质量。⑤基础血FSH、LH、FSH/LH、E2、INHB和AMH及经阴道B超检查中的卵巢体积、AFC、PSV、PI、RI可作为临床诊断、评估DOR的可靠辅助检查指标。⑥依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在卵巢功能储备功能下降的疾病发展过程中,DOR可认为是POF的“未病”阶段,POF是“已病”阶段。所以通过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尽早发现DOR,运用“治未病”的观点指导我们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遣方用药,积极干预,中断发展趋势。
王伏声[6](2013)在《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及基于“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级名老中医柴松岩老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60年,是全国着名的中医妇科临床专家,拥有深厚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柴松岩老师中医妇科学术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鲜明,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独到。2008年至2012年间,我有幸跟随柴松岩老师,以传统方式继承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跟师临诊中真切感受,从理论学习中深入思考从独立实践中反复磨练,学业上获益丰厚,思想上感触良多。本次研究是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是对中医学术传承中传统方式和现代思路结合的有益尝试。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柴松岩老师学术渊源;第二部分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第三部分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阐释与再认识;第四部分基于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一、柴松岩老师的学术渊源本节通过对老师重要生活经历和背景的回顾,探求老师取得学术成功的外部条件及内在原因。简要介绍了老师的学术特色及其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渊源。在学术特色方面,以“肾之四最”、养护阴血”、“二阳致病”学说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从“顺应周期”、注重气化”、“运用五行”观点出发的论治法则;涉及月经病、妊娠病、妇科杂病的辨病思路;依据舌象、脉象、基础体温的认证技巧;以及气味平和、药少剂轻、价廉易得的用药风格。在学术渊源上,老师的学术发端于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领悟;发扬于对中医各家学说的借鉴,如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思想,《景岳全书》“经本阴血,何脏无之”的阴血观,《女科辑要》“肾生”、“肾足”、“肾衰”的阐释,以及《傅青主女科》辨治月经、妊娠诸病的经验等;历经现代医学教育的严格培训;禀受当代中医名家陈慎吾、刘奉五、蒲辅周、祁振华、姚正平等人的熏陶,逐步形成柴松岩老师独到的妇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二、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本节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体系脉络进行梳理,将学习内容分门别类,以便把握知识结构,理清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将学术思想分为辨证思想和论治法则两个部分,临床经验分为辨病思路、认证技巧和用药经验三个方面。力求以知识结构的认知,加强对老师学术内容的记忆,通过对逻辑关系的理解,提升对老师学术主旨的领悟。1学术思想部分1.1辨证思想1.1.1肾之四最肾之四最是柴老对肾气盛衰在妇科临床决定作用的高度概括。反映在辨证中重视肾气损伤的病理,在治疗中着重补益肾气的治疗,在生活中纠正耗损肾气的生活方式。尤其强调顺应肾气盛衰的阶段性规律,调整不同年龄段的治疗原则,既避免急功近利的激发动员,又灵活把握护顾肾气与运用肾气的辩证关系,是中医学“重肾思想”在妇科临床中的具体体现。在“四最”的论述中,明确了天癸不是肾气表现的全部,提出了绝经期后女性重新规划人生,保护肾气以获得高质量生活的指导原则。1.1.2养护阴血养护阴血反映了柴老妇科临床中以阴血为本的思想。阐释女性“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在辨证中重视阴血不足的病理,在论治时注重滋养阴血的思路。论述养护阴血的具体方法,则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的角度看待阴血与脏腑的关系,健运脏腑开阴血生化之源,并积极治疗直接损伤阴血的疾病,同时杜绝导致“阴血暗耗”的不良习惯,另以“水库论”蓄灌和疏浚的原理,取象比类的说明阴血、血海与月经来潮的关系,强调养护为先和因势利导的原则。1.1.3二阳致病柴松岩老师引《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的论述,结合历代观点和临床实践,发展提出了阳明热毒随经传入冲脉血海,损伤阴血,扰动血海,导致妇科月经失常的观点。在辨证中特别关注胃肠功能与排便情况,在治疗上重视调畅阳明的治法,临床应用屡获佳效。介绍了“二阳致病”学说在指导高泌乳素血症的辨证治疗中取得的临床进展。1.2论治法则1.2.1顺应周期顺应周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从自然规律论及人身生理,强调顺应天癸周期变化,维护或恢复女性正常的月经来潮。充分发挥传统中医技法的特长,又积极利用如基础体温、超声监测、激素测定等现代医学手段,提升妇科临床把握周期的能力。提出对“周期只能顺应而不可制造”的观点,以“借贷款”比喻“人工周期”治疗存在的隐患,遵循《素问·四气调神》中春、夏、秋、冬四气运动的规律,确立月经周期各阶段的治疗原则、具体用药及注意事项。1.2.2注重气化注重气化是柴老师最重要的论治法则之一。其理论根源是《黄帝内经》中对三焦气化的论述,不仅阐释了气化的概念、意义、状态、场所等问题,更是柴老师结合妇科临床实践,逐步提炼和完善而成。注重气化即是根据患者的生理需求、病理发展和药物性质,调整气化运动的方向和趋势,并通过健运脏腑功能来维持气化的长治久安,以恢复气化为临床追求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老师特别强调在气化的调整过程中要珍视生理和关注平衡,避免急功近利的过度干预,把握治疗进退的分寸,所谓“临床医生不能作勇士”。1.2.3运用五行运用五行生化制克关系进行辨证论治,是老师指导妇科临床的重要论治法则。尤其以“补肺启肾”、“肝无所索”学说为代表的治法应用,理论阐释成熟指导临床治疗屡获佳绩。“补肺启肾”即在久病重病、肾气痿惰、生机难复之时,利用肺肾间的相生关系,补益肺气以促进肾气的恢复;而“肝无所索”学说的形成来自于柴松岩老师对前人理论的发展和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揭示出肾水骤亏,肝木求索,阴血不济,致肝之相火妄动,急迫化火为逆的病机,对于妇科及其他专业的临床治疗均具有指导作用。2临床经验部分2.1辨病思路列选了临床具有代表性的卵巢早衰、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盆腔炎等六种常见疾病,以及小儿性早熟、羊水过多、巨乳症等三种特殊疾病,从病因、病机、治疗特色等方面,对每种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并结合典型病例加以说明。2.2认证技巧就舌象与辨证、脉象与辨证、基础体温与辨证三方面介绍老师的认证技巧。在舌象部分,以淡舌、嫩舌、黯舌、红舌、瘦舌、敛舌及腻苔剥、脱苔、无苔为例,分类说明舌象在妇科临床中的辨证意义。在脉象部分,重点就滑脉辨血海盈亏,尺脉动象辨肾气盛衰,记录了老师的脉诊经验。在基础体温部分,分别总结了基线偏低、基线偏高、单相和不典型双相对辨证的指导意义,阐述了顺应周期并择期而治的方法。2.3用药经验柴松岩老师临床用药经验丰富,她谙熟药性、选药灵活,在中医妇科临床上独树一帜。老师的用药经验是辨证思想和论治法则在临床中的具体反映,本节重点介绍了补肾药、理血药、调畅阳明药、疏肝药、妊娠禁忌药等老师常用特色药物,突出了老师对药物认识和特殊应用。三、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阐释与再认识“二阳致病”学说源自经典,形成于临床实践,提出了辨析阳明是把握妇科病机线索的观点,以“阳明热毒”导致冲任“血虚失养”的病机模式,解释了阳明与经脉冲任内在生理病理关联。本节应用经典研读中以经释经的方法,对二阳的功能进行了总结概括,参合《灵枢·决气》六气同源的整体观念,以“津”对“血”的劫夺完成了对“二阳致病”学说的经典释义。并从经脉联系、病机特点、继承方法、理论发展、医学进展、应用领域等角度对“二阳致病”学说进行了理论解读和再认识。四、基于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二阳致病”学说的学习,在外科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辨治中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阐释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此部分介绍了应用老师“二阳致病”学说调畅阳明思路,在跨专业临床治疗中开展试验研究的情况和心得。在一个前瞻性的临床对照试验中,以“二阳致病”学说指导临床治疗,与传统中医外科治法开展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证候积分、不良事件、女性激素、乳房形态、复发情况等评价方面,新治法均优于传统治法。“二阳致病”学说的跨专业应用为中医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法,对“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理解亦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体现在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进展的结合,形成了对“二阳”功能体系的认知。
杜冰心[7](2011)在《中医药干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再生育人群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助孕方与安胎方对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肾虚肝郁型再生育患者临床疗效,评价其对成熟卵泡数、获卵数、受精卵数、受精率的影响,观察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胚胎移植率的影响,探索传统医学在IVF-E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行IVF-ET再生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其中对照组21例,治疗组26例。本研究治疗组采用自拟助孕方及安胎方,配合IVF-ET这一辅助生殖技术,于促排卵期间服用助孕方,移植后服用安胎方。对照组为单纯的IVF-ET组。采集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肾虚肝郁证候改善程度,计算两组成熟卵泡数、获卵子数、受精率、移植率、周期取消率、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的情况,分析治疗组肾虚肝郁症状改善程度与获卵子数及受精卵数相关性。[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起始周期妊娠率与临床妊娠率、移植周期妊娠率与临床妊娠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始周期移植率、取卵周期移植率、周期取消率、早期流产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对照组的早期流产率(37.5%)高于治疗组(22.22%),虽然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不能否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治疗组在IVF中获得的成熟卵泡数及受精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Gn前E2水平、HCG日E2水平、HCG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卵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肾虚肝郁症候的疗前疗后积分差值与获卵子数行等级相关性分析,二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r=0.630,P=0.001;二者行直线回归分析,决定系数R2=0.397,两者呈直线正相关。患者肾虚肝郁症候的疗前疗后积分差值与获受精卵数行直线相关性分析,二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r=0.681,P=0.000;二者行直线回归分析,决定系数R2=0.464,两者呈直线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助孕方不仅可提高成熟卵泡个数与受精率,而且可改善肾虚肝郁临床症候;且治疗组肾虚肝郁症候的改善程度与获卵子数及受精卵数成直线正相关,肾虚肝郁症候改善越明显,获得的卵子数及受精卵数就越多。
李志中[8](2010)在《苍附导痰汤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评估苍附导痰汤对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到仁心堂中医诊所就诊的病人符合西医多囊卵巢综合症诊断标准和中医痰湿阻滞辨证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试验组、安慰剂组,每组各30例。均为门诊病人。试验组采用口服中药苍附导痰汤(成份:茯苓2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苍术10克,香附子12克,枳壳15克,神曲15克,制南星9克,党参20克,补骨脂15克,淫羊藿10克,当归15克)结合耳穴贴压(内分泌、子宫、脾)治疗。安慰剂组采用安慰剂颗粒(淀粉赋形剂)结合耳穴贴压(内分泌、子宫、脾)治疗。苍附导痰汤按照每日剂量制成GMP科学中药制剂,一日份9g以0号胶囊分10粒装,早晚各服5粒。安慰剂淀粉赋形剂,服用方法数量同试验组,要求与苍附导痰汤两药物的外形、颜色、包装、服法基本一致。每组服药3月。耳穴贴压:使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选准耳穴,75%酒精常规消毒耳穴皮肤,然后用0.5cm×0.5cm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穴上,使稍有压痛感,并嘱患者每天按压5次,每次2-3min,双耳交替贴压,治疗每3天1次。操作方法:两组均从月经前三天开始服药,连续服用10天,连服三个月经周期。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作疗效判定。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图形的制作采用软件Graph Pad Prism 4.03完成。结果本研究共有合格受试者60例。试验组30例,安慰剂组30例,均为门诊病人。西医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辨证属于痰湿阻滞证。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年龄、体重指数、病程、病情程度、月经情况、临床症状、基础体温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影响两组预后的主要因素具有均衡性和可比性。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组和安慰剂组疾病综合疗效:试验组痊愈率为23.3%,显效率为53.3%,有效率为10.0%,总有效率为86.67%;安慰剂组痊愈率为0.0%,显效率为13.3%,有效率为60.0%,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疾病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6,P=0.00)。试验组总有效率(86.7%)高于安慰剂组(73.3%)。2.试验组和安慰剂组中医证候总疗效:试验组痊愈率为36.6%,显效率为43.3%,有效率为13.3%,总有效率为93.4%;安慰剂组痊愈率为20.0%,显效率为36.67%,有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86.7%。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P=0.03)。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3.4%)高于安慰剂组(86.7%)。3.试验组和安慰剂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试验组月经异常、胸腹痞满、神疲嗜睡、面目虚浮的消失率分别为86.7%、90.5%、82.6%、75.0%,安慰剂组消失率均低于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多毛6例,治疗后消失4例,消失率为66.7%;安慰剂组治疗前多毛4例,治疗后无消失,但两组消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痤疮8例,治疗后消失5例,消失率62.5%;安慰剂组治疗前6例,治疗后消失1例,消失率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苍附导痰汤可以有效缓解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在改善月经周期,减轻中医临床症状方面,对多毛、痤疮也有一定的疗效。4.经过治疗,试验组血FSH, LH, E2、P、PRL, T和LH/FSH均比治疗前降低,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苍附导痰汤能够调节患者的激素分泌。5.试验组治疗后患者卵巢体积缩小。说明苍附导痰汤可缩小卵巢体积,改善卵巢多囊性改变状态。6.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实验室指标异常变化,也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苍附导痰汤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显着疗效,相对较对照组能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调节患者的激素水平,缩小卵巢体积,改善卵巢多囊性改变状态。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该轴的调节紊乱恢复正常,患者恢复正常排卵。且毒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李西英,张宝英,李燕[9](2001)在《阴道超声导引取卵术的配合体会》文中指出
朱敏[10](2012)在《针药并用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以持续性无排卵、高雄激素或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的症候群,发病率高达5%-10%。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COS患者不论肥胖与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其发生率可达70%,并且认为IR可能是PCOS病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西医目前治疗PCOS合并IR首选二甲双胍,但因二甲双胍单一用药恢复月经与促排卵疗效欠佳,易出现消化道副作用,且对胚胎安全性尚未明确,故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广东省名老中医李丽芸教授创立的灵术颗粒剂通过前期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其治疗PCOS并IR疗效确切。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通过减轻体重指数改善PCOS患者临床症状。为探寻一种治疗PCOS并IR有效的、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将灵术颗粒与穴位埋线联合用于治疗PCOS并IR,以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希望能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及新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经验方灵术颗粒与目前西医治疗PCOS合并IR的最常用药物二甲双胍,单纯穴位埋线以及经验方灵术颗粒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并I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通过观察患者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月经及排卵情况、生殖内分泌、血脂等的改善情况,对灵术颗粒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并IR的临床疗效作出客观评价,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一种治疗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有效的、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PCOS合并IR的患者175例,设立灵术颗粒组、穴位埋线组、二甲双胍组、针药并用组。其中灵术颗粒组44例,采用经验方灵术颗粒(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批号:08102305)治疗,穴位埋线组43例,二甲双胍组44例,采用二甲双胍(格华止,上海施贵宝药业公司)治疗,针药并用组44例,采用经验方灵术颗粒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每组均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评价治疗前后体重、BMI、WHR,月经及排卵情况,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多毛、痤疮评分、BBT、性激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等疗效判定指标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检测一般安全性项目,及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结果:1.四组治疗均可改善PCOS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本研究结果显示四组治疗后PCOS患者体重、BMI、腰臀比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疗效差异比较,针药并用组在降低体重指数方面优于灵术颗粒组、穴位埋线组及二甲双胍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治疗均可改善PCOS患者IR,本研究结果显示四组治疗后PCOS患者空腹INS.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针药并用组在改善HOMA-IR方面优于灵术颗粒组、穴位埋线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并用组与二甲双胍组治疗后HOMA-I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药并用组与二甲双胍组在改善HOMA-IR方面的疗效相当。3.本研究结果证实:灵术颗粒联合穴位埋线、二甲双胍是治疗PCOS合并IR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根据组间疗效差异比较,我们认为针药并用在治疗PCOS并IR患者疗效优于单纯灵术颗粒或单纯穴位埋线;针药并用与二甲双胍治疗I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但针药并用组解决了二甲双胍胃肠道不适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不明确问题,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针药并用治疗无疑是首选治疗方法,便于临床推广应用。4.四组治疗均可改善PCOS患者中医症状量化评分,针药并用组在改善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方面疗效优于其它三组。5.针药并用组在改善PCOS患者血脂情况方面,疗效优于其它三组。6.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认为灵术颗粒联合穴位埋线可以通过降低体重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内分泌水平及血脂代谢情况,在治疗PCOS同时,可降低PCOS患者发生远期并发症的风险。研究结论:灵术颗粒联合穴位埋线治疗PCOS合并IR疗效肯定,考虑其可能通过降低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其疗效优于单纯灵术颗粒或单纯穴位埋线治疗,与二甲双胍组比较疗效相当,但灵术颗粒联合穴位埋线解决了二甲双胍副作用明显且安全性不明确的问题,故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副作用,或有生育要求的女性,灵术颗粒联合穴位埋线可作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阴道超声导引取卵术的配合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阴道超声导引取卵术的配合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贴敷联合来曲唑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材料与设备 |
(三)方法与步骤 |
(四)操作方法及标本采集 |
(五)观察指标 |
(六)统计方法 |
三、一般资料 |
(一)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体重、AFC比较 |
(二)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孕年限比较 |
(三)观察组与对照组HCG日E2水平比较 |
(四)观察组与对照组取卵个数比较 |
(五)观察组与对照组AMH比较 |
(六)观察组与对照组既往OHSS病史比较 |
(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脾肾阳虚证候积分比较 |
四、实验结果 |
(一)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脾肾阳虚证候积分比较 |
(二)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取卵日、取卵后3日、取卵后7日血清E2水平比较 |
(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取卵日、取卵后3日、取卵后7日双侧卵巢最大直径比较 |
(四)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取卵日、取卵后3日、取卵后7日腹腔积液比较 |
(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取卵日、取卵后3日、取卵后7日体重比较 |
(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取卵日、取卵后3日、取卵后7日腹围比较 |
(七)取卵后14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重度OHSS发生率的比较 |
(八)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取卵日、取卵后3日及取卵后7日血清VEGF水平比较 |
(九)OHSS发生程度与取卵后3 日血清VEGF水平相关性分析 |
(十)OHSS发生程度与取卵后7 日血清VEGF水平相关性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一、ART技术中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
(一)中医适宜技术的内涵 |
(二)中医适宜技术在ART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
(三)中医适宜技术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应用的必要性 |
二、穴位贴敷疗法在预防OHSS中应用的可行性 |
(一)OHSS乃气滞、血瘀、水湿壅阻三焦所致本虚标实之证 |
(二)穴位贴敷具有“利水通络”之效 |
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应用 |
(一)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
(二)“治未病”思想对辅助生殖技术的指导意义 |
四、LE对 OHSS的预防作用 |
五、VEGF与 OHSS的关系 |
(一)VEGF |
(二)VEGF与 OHSS的关系 |
六、实验设计依据 |
(一)“异病同治”为中医治疗原则之一 |
(二)神阙穴温中化湿,通达三焦 |
(三)白术茯苓相配,利水之效尤甚 |
七、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二)腹围及体重临床症状分析 |
(三)卵巢最大直径及腹腔积液分析 |
(四)取卵后7日血清E2及VEGF水平分析 |
(五)OHSS发生程度分析 |
(六)OHSS发生程度与VEGF水平相关性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适宜技术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马驴高效扩繁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第一节 马驴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
引言 |
1. 人工授精 |
2. 定时排卵(输精) |
3. 同期发情 |
4. 胚胎移植与胚胎冷冻 |
5. 活体采卵与体外受精 |
6. 早期胚胎性别鉴定 |
展望 |
第二节 驴繁殖生殖生理研究现状 |
1. 前言 |
2. 母驴生殖特征 |
3. 公驴繁殖 |
3.1 生殖结构特征 |
3.2 公驴性行为 |
3.3 精液 |
4. 驴繁殖技术应用 |
第三节 马驴精液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马驴精液体外保存影响因素 |
2.1 公马驴个体差异的影响 |
2.2 精清的影响 |
2.3 外源物质添加对精子影响 |
2.4 精液采集过程对低温保存精液的影响 |
2.5 精液处理对低温保存精液的影响 |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四节 抗氧化物对精液保存作用研究 |
1. 前沿 |
2. 活性氧对精子生理影响 |
2.1 活性氧与精子获能 |
2.2 活性氧对精子功能影响 |
2.3 活性氧对贮存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
2.4 过氧化物对膜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
3. 抗氧化剂在马精液保存中的应用 |
3.1 非酶类物质 |
3.2 其他抗氧化剂 |
3.3 酶类物质 |
4. 存在问题及总结 |
第五节 钙离子对细胞功能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钙离子 |
3. 钙信号与凋亡的信号传导通路相互作用 |
3.1 细胞质内钙信号的下游标靶 |
3.2 对线粒体钙稳态的直接作用 |
4. 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论文 |
第一节 褪黑素和BAPTA-AM对精液低温保存效果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精液采集及处理 |
2.5 精子检测方法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褪黑素对马精液保存影响 |
3.2 BAPTA-AM对精液保存效果影响 |
4. 讨论 |
4.1 褪黑素对精子保护影响 |
4.2 钙离子抑制剂对精子保存影响 |
小结 |
第二节 种公驴精液品质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公驴性兴奋 |
2.2 精液采集 |
2.3 精液分析 |
2.4 体尺测量 |
3. 结果 |
3.1 性行为统计分析 |
3.2 体重、体尺与采精量、密度、总精子数 |
3.3 采精量与密度的关系 |
3.4 种公驴采精体积与季节的关系 |
3.5 种公驴精液活力与季节关系 |
3.6 种公驴精液质量与年龄关系 |
4. 讨论 |
4.1 阴囊周径与精液品质的关联性 |
4.2 性行为与精液采集的关联性 |
4.3 采精量与密度的关系 |
4.4 精液质量与季节的关系 |
4.5 精液质量与年龄的关系 |
小结 |
第三节 德州黑毛驴精液冷冻保存 |
1. 前言 |
2. 方法与材料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SM组稀释液对低温保存精液的影响 |
3.2 精液解冻活力 |
3.3 解冻温度和时间对冻精质量的影响 |
3.4 精液低温保存不同时间对母驴输精妊娠影响 |
3.5 输精与排卵时间间隔对受孕率的影响 |
3.6 不同输精剂量对母驴受孕率的影响 |
3.7 输精体积对母驴情期妊娠影响 |
3.8 不同输精剂量和方式对母驴情期受孕率影响 |
4. 讨论 |
4.1 精液保存稀释液及冻精解冻 |
4.2 输精体积和部位 |
4.3 输精时间 |
4.4 有效精子数 |
小结 |
第四节 德州母驴情期生理变化及排卵情期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和方法 |
2.2 超声波检测 |
2.3 体温测定 |
2.4 发情鉴定器检测 |
2.5 激素测定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温度对母驴发情及排卵直径的影响 |
3.2 母驴发情周期卵泡波生长特点 |
3.3 发情周期体温变化 |
3.4 发情周期阴道电阻值变化 |
3.5 发情周期激素变化 |
4. 讨论 |
4.1 阴道电阻值和体温与母驴发情 |
4.2 母驴发情周期激素变化 |
小结 |
第五节 外源药物对马驴排卵及情期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实验动物分组和饲养管理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2.5 过程和方法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重复使用hCG和GnRH类似物对母马排卵影响 |
3.2 律胎素和氯前列素对母马排卵周期的影响 |
3.3 不同前列腺素处理对母驴排卵间隔影响 |
3.4 hCG和GnRH类似物对母驴排卵和输精妊娠影响 |
4. 讨论 |
小结 |
第六节 母驴同期发情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时间 |
2.2 实验动物分组和饲养管理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2.5 过程和方法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岭南医学与岭南妇科专科的发展与传承 |
一、岭南概念的界定 |
二、岭南医学源流考 |
三、岭南医学之妇科专科的发展与传承 |
第二节 卵巢早衰的中医研究概况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治疗思路 |
四、治疗方法 |
第三节 卵巢早衰的西医研究概况 |
一、概念与历史沿革 |
二、病因 |
三、卵巢早衰的诊断 |
四、卵巢早衰的西医治疗 |
第四节 总结及研究设计 |
第二章 清以前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收集 |
第五节 葛洪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收集 |
一、葛洪传略 |
二、葛洪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及其学术思想 |
第六节 鲍姑及其诊治妇科病的文献收集 |
第七节 支法存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收集 |
一、支法存传略 |
二、支法存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 |
第八节 罗浮山人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收集 |
一、罗浮山人传略 |
二、罗浮山人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 |
第三章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理法方药文献资料整理 |
第九节 清代岭南地区与妇科有关的医家、文献资料 |
第十节 谢完卿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谢完卿生平 |
二、谢完卿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十一节 何梦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何梦瑶传略 |
二、《妇科良方》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何梦瑶之妇科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
第十二节 刘渊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刘渊生平 |
二、《医学纂要》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刘渊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十三节 何守愚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何守愚生平 |
二、《广嗣金丹》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何守愚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理法方药文献资料整理 |
第十四节 吕楚白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吕楚白生平 |
二、《妇科纂要讲义》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吕楚白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十五节 谢泽霖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谢泽霖生平 |
二、《妇科学讲义》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谢泽霖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五章 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两大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 |
第十六节 广东省妇科名老中医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吴灼燊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二、沈鼎荪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三、欧阳慧卿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四、罗振华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五、李丽芸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第十七节 罗氏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第一代创始人罗棣华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
二、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诊治卵巢早衰的学术经验整理 |
三、第三代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的学术经验整理 |
四、第四代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整理 |
第十八节 蔡氏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宁静斋"传人蔡仰高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
二、"宁静斋"传人蔡纯臣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
第六章 现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陶莉莉教授诊治卵巢早衰的经验介绍及病案举隅 |
第七章 讨论 |
一、卵巢早衰与卵巢功能减退 |
二、岭南地区地理气候与岭南人的体质、病证特点 |
三、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
四、岭南地区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发展 |
五、不同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特色及贡献 |
六、现代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 |
七、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特色 |
八、与不同地域中医妇科名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经验对比分析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5)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之月经后期、过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西医文献研究 |
1. 卵巢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
1.1 卵巢功能 |
1.2 卵巢各阶段的生长、发育及闭锁 |
1.3 卵泡发育成熟的调控 |
1.4 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
1.5 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
1.6 月经周期的调节 |
2.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现代医学研究 |
2.1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概述 |
2.2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诊断 |
2.3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治疗 |
3.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祖国医学研究 |
3.1 古文献概况 |
3.2 病因病机 |
3.3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证型判定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之月经后期、过少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观察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研究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及单项症状积分观察 |
2.2 调经疗效的观察 |
2.3 实验室指标观察 |
2.4 阴式 B 超的观察 |
2.5 安全性指标观察 |
2.6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3.1 立法依据 |
3.2 结果分析 |
3.3 方药分析 |
3.4 药理研究 |
3.5 体会 |
3.6 展望 |
4. 结论 |
论文综述 从“治未病”角度探讨防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症状收集表 |
附录三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证候收集表 |
(6)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及基于“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柴松岩老师学术渊源 |
生活经历 |
背景环境 |
学术特色 |
发展渊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与整理 |
前言 |
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的总结 |
一、辨证思想 |
1 肾之四最 |
2 养护阴血 |
3 二阳致病 |
二、论治法则 |
1 顺应周期 |
2 注重气化 |
3 运用五行 |
柴松岩老师临床经验的整理 |
一、柴松岩老师治疗常见妇科疾病的辨病经验 |
1 卵巢早衰 |
2 高泌乳素血症 |
3 多囊卵巢综合征 |
4 功能性子宫出血 |
5 先兆流产 |
6 盆腔炎 |
7 小儿性早熟 |
8 羊水过多 |
9 巨乳症 |
二、柴松岩老师妇科认证技巧 |
1 舌象与辨证 |
2 脉象与辨证 |
3 基础体温与辨证 |
三、柴松岩老师妇科用药经验总结 |
1 常用补肾药 |
2 常用理血药 |
3 常用调畅阳明药 |
4 常用疏肝药 |
5 妊娠禁忌药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阐释与再认识 |
柴老师关干“二阳致病”学说的观点 |
“二阳致病”学说的经典释义 |
对“二阳致病”学说的再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热毒蕴结证)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法 |
2 观察评价方法 |
3 样本量计算方法 |
4 随机分组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6 退出、失访处理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两组患者的基线比较 |
3 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 |
讨论 |
1基于“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热毒蕴结证) |
2 关于“二阳致病”学说的关联思考 |
参考文献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一 浆细胞性乳腺炎(热毒蕴结证)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附件二 知情同意书 |
(7)中医药干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再生育人群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2.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指征 |
2.1.3 中医辨证标准 |
2.1.3.1 主症 |
2.1.3.2 次症 |
2.1.3.3 舌脉 |
2.1.3.4 中医证侯评分标准 |
2.1.4 病例选择标准 |
2.1.4.1 纳入标准 |
2.1.4.2 排除标准 |
2.1.4.3 剔除标准 |
2.1.4.4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步骤及方法 |
2.2.1 试验分组设计 |
2.2.2 治疗方案 |
2.2.2.1 治疗药物 |
2.2.2.2 控制性促排卵方案 |
2.2.2.3 治疗方法 |
2.2.3 疗效观测指标 |
2.2.4 妊娠结局的判断 |
2.2.5 取消周期标准 |
2.2.6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2.3 统计方法 |
2.4 临床研究结果 |
2.4.1 病例分布情况 |
2.4.2 试管婴儿指征分布情况 |
2.4.3 治疗组中医症候分布情况 |
2.4.4 一般情况比较 |
2.4.4.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4.4.2 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比较 |
2.4.4.3 两组患者既往孕产情况比较 |
2.4.4.4 两组患者未育病程情况比较 |
2.4.4.5 两组患者血清基础性激素比较 |
2.4.5 治疗结果 |
2.4.5.1 两组综合疗效的比较 |
2.4.5.2 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 |
2.4.5.3 两组GN前血清E_2水平的比较 |
2.4.5.4 两组HCG日血清E_2水平的比较 |
2.4.5.5 两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 |
2.4.5.6 两组HCG日B超监测的卵泡个数的比较 |
2.4.5.7 两组获卵子个数的比较 |
2.4.5.8 两组获受精卵个数的比较 |
2.4.5.9 两组受精率的比较 |
2.4.5.10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与获卵子数的相关性分析 |
2.4.5.11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与受精卵个数的相关性分析 |
2.4.6 安全性评价 |
3. 结论 |
3.1 助孕方不仅可提高成熟卵泡个数及受精率,而且可改善再育女性肾虚肝郁症候 |
3.2 中医干预肾虚肝郁症候的改善程度与获卵子数及受精卵数成正相关 |
3.3 助孕方及安胎方在IVF-ET中应用安全,两组妊娠率无明显差异 |
4. 讨论 |
4.1 IVF-ET控制性超排卵方案的选择 |
4.2 助孕方与安胎方在IVF-ET中作用的探讨 |
4.2.1 助孕方可提高成熟卵泡个数及受精率 |
4.2.2 助孕方与安胎方在IVF-ET中应用安全且疗效相当 |
4.3 药物组方分析 |
4.4 导师对不孕症的认识及经验 |
4.4.1 病因病机认识 |
4.4.2 治疗见解 |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中医药及辅助生殖技术在不孕症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8)苍附导痰汤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 |
一、中医文献记载 |
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
三、辨证论治 |
四、中药人工周期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
五、辨病专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
六、针刺促排卵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
八、PCOS中医现代化研究概况 |
九、PCOS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十、展望 |
第二节 西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认识 |
一、发病率 |
二、多囊卵巢综合征概念 |
三、病因研究 |
四、病理生理 |
五、临床表现 |
六、诊断 |
七、诊断标准 |
八、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
九、近期及远期合并症 |
十、西医治疗 |
十一、随访 |
第三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 |
一、饮食疗法 |
二、运动疗法 |
三、行为疗法 |
第二章 苍附导痰汤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
一、合格受试对象确定 |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四、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
五、临床研究记录 |
六、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
七、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
八、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一、一般资料 |
二、两组可比性检查 |
三、疗效比较 |
四、安全性检测 |
五、不良事件观察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特征 |
二、痰湿内盛是PCOS重要病机之一 |
三、苍附导痰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
四、苍附导痰汤治疗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针药并用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1.1 病名研究 |
1.1.2 病因病机研究 |
1.1.3 治疗研究 |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1 发病机制 |
1.2.2 诊断 |
1.2.3 防治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案 |
2.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2 临床研究方案 |
2.1.3 临床观察表设计及研究人员培训 |
2.1.4 观察指标 |
2.1.5 治疗方案 |
2.1.6 疗效判定标准及内容 |
2.1.7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2 研究结果 |
2.2.1 纳入PCOS患者的一般情况 |
2.2.2 四组治疗前各项基线指标比较 |
2.2.3 四组治疗前后各疗效指标比较 |
2.2.4 治疗后四组间各项观察指标疗效比较 |
2.2.5 治疗后四组患者月经恢复情况 |
2.2.6 四组患者妊娠情况 |
2.2.7 安全性分析 |
2.2.8 依从性与合并用药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PCOS的中医理论基础 |
3.2 灵术颗粒剂的配伍原则及相关研究 |
3.2.1 灵术颗粒配伍原则 |
3.2.2 灵术颗粒前期实验研究 |
3.2.3 灵术颗粒前期临床研究 |
3.3 穴位埋线的作用机理及选穴依据 |
3.3.1 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的作用机理 |
3.3.2 选穴依据 |
3.4 统计结果分析 |
3.4.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
3.4.2 四组治疗前各项基线指标比较 |
3.4.3 四组治疗PCOS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阴道超声导引取卵术的配合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贴敷联合来曲唑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研究[D]. 郝琦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2]马驴高效扩繁技术研究及应用[D]. 吴帅帅.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3]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D]. 陈惠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2)
- [5]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之月经后期、过少的临床研究[D]. 赵井苓.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6]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及基于“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D]. 王伏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7]中医药干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再生育人群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杜冰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苍附导痰汤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李志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阴道超声导引取卵术的配合体会[J]. 李西英,张宝英,李燕.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1(04)
- [10]针药并用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朱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