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茶叶进口标准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胡丽婷[1](2021)在《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丁悦[2](2021)在《中国茶叶出口潜力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王春晓[3](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CMS模型和渐进DID的双重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之一,2019年中国茶叶产量及茶叶出口额均位列世界第一,茶叶外销至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约有160多个国家的20亿人有饮茶习惯,且大量国家茶叶消费依赖进口。中国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切实推进为中国茶叶的出口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茶叶的出口贸易状况值得进一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下半年提出,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对外开放及经济合作新战略。历史上茶叶通过“一带一路”远销至欧洲、美洲等地区,是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互通的主要商品之一。如今,茶不仅是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加强沿线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重要纽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茶叶消费国且为中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19年中国对沿线65个国家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额的25.50%、28.04%。中国茶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从2014年开始,我国茶叶的消费增长就始终低于产量增长。中国茶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既是满足国内产能向外释放这一需求的必要选择,也是缓解来自传统出口市场技术壁垒和关税壁垒冲击的可行路径。从“一带一路”倡议最早提出至今已有近八年时间,在这期间中国茶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情况如何?竞争力是否有所提高?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政策影响是否真的促进了中国的茶叶出口?本文主要探究了以上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中国茶叶出口现状及竞争力指数分析。从出口总体现状、市场结构、市场份额和产品结构四方面分析了2009-2018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叶出口现状。结果表明,自2013年倡议提出以来,中国茶叶在沿线地区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占中国茶叶总出口比重的增速加快。东盟地区是中国茶叶出口额增速最快的市场,已成为中国茶叶在该地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倡议提出后中国茶叶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份额加速扩张,但是与肯尼亚等国仍有较大差距。“一带一路”市场的茶叶消费以红茶为主,与中国主要出口的绿茶产品不匹配,近年来中国在该市场出口的红茶比重有上升趋势。各项竞争力指数测算表明中国在“一带一路”市场的茶叶出口具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但是与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度等茶叶出口大国仍有一定差距。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的指数计算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状况相对更好。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CMS)的中国茶叶出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探究了倡议提出前后影响中国茶叶出口“一带一路”市场贸易波动的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差异。基于多产品和多市场构建CMS模型进行两个层次的分解,结果表明倡议提出后,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的茶叶出口已经改变了以往被动地由市场需求主导的局面,自身竞争力的显着提高使出口更具有主动性。中国茶叶出口结构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仍然是阻碍与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但是出口沿线各个国家的内部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层面的分解表明东盟是发展状况最好的市场,中国茶叶在东盟地区合理的出口结构将推动该地区茶叶贸易的持续发展。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odel,DID)的“一带一路”政策影响分析。本章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与40个主要茶叶进口国家或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是否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虚拟变量,运用渐进DID模型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政策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茶叶整体出口额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产品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着促进了中国的绿茶出口增长,但对红茶出口的作用尚不显着。此外,在控制变量中,进口国的人均GDP以及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显着促进中国茶叶出口增长。最后,对前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据此阐述研究结论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政策启示,并为我国茶叶出口进一步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提出政策建议。
李道和,刘诗羽,池泽新[4](2020)在《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变化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2000~2019年间中国对亚洲、欧洲、非洲、美洲4个区域共涉及50个国家的茶叶出口贸易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与实证分析,发现20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长了60.96%,出口额增长了482%,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从茶叶出口市场结构来看,非洲仍然是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市场,其次是欧盟。但近年来欧盟、日本等传统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贸易量在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而中国与东盟等国的茶叶贸易已成为新增长点。因此,探讨影响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变化的相关因素对于中国茶叶出口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展开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国和中国的实际GDP、中国茶叶产量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贸易双方地理距离、贸易国人均GDP、是否提高(改变)茶叶农残限量标准对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因此提出建议:在生产环节应健全茶叶标准化质量监控体系,提升茶叶品质以应对贸易壁垒;同时应积极研发茶叶新品种,丰富茶叶产品出口结构,以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加快建立国家间互惠机制,维持友好睦邻关系,提升跨国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开拓茶叶新兴出口市场,以助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
贺桢妮[5](2020)在《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度差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分析》文中提出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源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注,同时影响了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准入,引发了许多讨论。农兽药残留不仅威胁人类健康,残留在自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会造成对生态系统的入侵。农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成为最重要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之一,要求本国生产企业与进口国强制达成,因此也被视为国际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NTM)。各国/地区标准严格度的差异性既会阻碍市场准入,也可能通过释放质量安全信号提振消费需求,判断MRLs标准严格度的差异究竟是成为贸易的阻力还是催化剂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与出口国,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在科学性与适用性方面仍不够完善。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与不同进口国家/地区间MRLs标准严格程度的差异对茶叶出口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从生产者与消费者角度进行了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其次通过整理各国/地区茶叶MRLs标准面板数据,基于国际贸易引力模型,采用混合OLS、双固定效应和PPML实证估计策略验证理论假设;最后综合全文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结果表明,随着中国与进口国茶叶MRLs标准严格度逐渐趋同,中国茶叶出口数量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出口价格提升,出口总值变化不明显,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符合理论预期的假设,驳斥了标准趋同会增加贸易流量的观点。但是鉴于各国面临的政策环境和消费者安全需求不一致,影响结果也会存在差异,一味武断地鼓励政策制定者去迎合进口国的标准是不可取的。如何发挥茶叶大国的影响力,降低标准差异带来的额外成本、促进茶产业优化升级、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使产品出口更具国际竞争优势,是未来应关注的重点。
陈宇芯[6](2020)在《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给我国的茶叶生产以及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中国茶叶出口企业遭受着难以克服的危机。因此,对我国茶叶贸易壁垒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解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茶叶出口贸易健康发展,占领国际市场,促进我国茶叶出口结构的改善,优化资源配置,填补我国在茶叶贸易壁垒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缺,对中国茶叶出口企业有着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研究思路以中国福建省茶叶出口贸易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对绿色贸易壁垒理论研究结合实证分析总结出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理论分析部分阐述了绿色壁垒形成同环境保护意识崛起密不可分,同时新贸易保护主义也成为绿色壁垒形成的理论基础,这正反应了绿色壁垒的隐蔽性特点。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国际社会环保意识的完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绿色消费取向的形成、各国间贸易博弈以及每个国际自身科技水平差异形成。绿色壁垒的作用机制首先表现为数量控制机制,制定地区的高标准将未达标商品排除在外从而对进口商品进行数量控制;绿色壁垒的价格控制机制形成于高标准增加了出口商在产品生产检测包装等各方面的成本,从而使得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绿色壁垒的控制机制整体是一个动态抑制的过程,标准在不断调整中,对于进出口国而言,打通绿色壁垒是国家间贸易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本文将福建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福建省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省,但茶叶出口结构不够合理,种类单一,良种茶品类欠缺,生产技术标准落后,因此发达国家对福建茶叶的绿色壁垒表现为逐年增强,对福建茶叶出口影响很大。鉴于以上情况,本文选取的了福建近15年的茶叶出口数据,以农残限制项目数和农残限量值标准测量绿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出口结构的影响,选择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茶叶出口份额当作分析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农药残留标准提高阻碍福建茶叶向发达国家出口,进口地区对农药残留限制项目数增加,同样限制出口份额。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对福建省乃至全国茶叶出口的政策建议,深化茶叶出口产业链、优化茶叶出口结构、完善茶叶生产标准化,提升检测标准体体系这些建议可为我国茶叶出口行业提供参考。
居祥,肖智[7](2020)在《近70年来全球茶叶贸易空间格局演变及其趋势》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茶叶贸易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对全球茶叶产业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运用GIS技术、重心理论及基尼系数分析1946—2016年全球茶叶进出口贸易格局演变及其重心移动轨迹,探讨了全球茶叶贸易重心轨迹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近70年全球茶叶出口贸易重心表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转移特征,而全球茶叶进口消费重心演变由西向东转移明显。②近70年全球茶叶进口重心东移的速度明显快于茶叶出口重心西移的速度。③近70年全球茶叶进出口贸易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全球茶叶出口国与消费进口国空间分布日趋均衡。④在全球茶叶生产国不断增加、茶叶出口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各生产国出口差距正进一步缩小;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各茶叶消费国进口差距也将进一步缩小。
王刻铭[8](2020)在《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饮茶人口,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发展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叶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农收入、出口创汇乃至文化输出中均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加工日趋规范化、标准化,无论是国内茶叶消费量、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出口品类结构不平衡、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我国茶叶产业“大国小茶”,“大而不强”特征依然存在。茶叶产业面临着机遇与危机、优势与不足并存的局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效克服发展中的不足,是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科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中国茶叶产业现状,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构建研究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模型和测算指标体系。运用UN Comtrade链接WITS数据库中的样本数据,测算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价格,将测算结果与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进行对比,探索了中国茶叶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1992~2017年间,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先下滑-后筑底稳定-再回升;中国茶叶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近几年产业内贸易趋势出现细微显现,并不明显;中国茶叶出口在1992~2002年期间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而从2003~2017年间则下降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出口价格也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并在2017年突破前期记录,不断攀升。从中国四个茶叶品种不同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来看,中国绿茶的国际市场份额、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明显高于红茶,但中国红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出口价格又明显高于绿茶。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根据钻石理论的四维要素,构建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的统一检验框架,建立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钻石四维模型,最后得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生产效率、市场化改革、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茶叶及其四个贸易品种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出口价格,在大部分情况下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综合实证分析、影响机制研究的结论,文章认为,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需要茶企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战略发展层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研发创新、价值提升和营销模式优化等四点对策,在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坚持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坚持科教兴茶理念,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提升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对我们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格。
MUSYOKI LINN KENDI[9](2020)在《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肯尼亚茶叶出口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也变的越来越激烈,同时消费者对商品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在世界各种农产品贸易中,茶叶出口规模出现较大的波动。具体来讲,茶叶是肯尼亚近几年对外贸易过程中最有市场的产品之一,作为一种对人们的健康有好处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地位非常明显。茶叶对于肯尼亚的农业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证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个肯尼亚的茶叶生产地理分布和所生产茶的种类都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肯尼亚茶叶出口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运用市场占有率指数、竞争力优势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肯尼亚茶叶出口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肯尼亚出口茶叶产品主要集中在红茶类产品上,并且集中现象越来越明显,出口茶叶商品结构需求适应性较差;肯尼亚茶叶产品出口目标市场过于集中在亚非洲市场,与当前世界茶叶进口市场结构并不匹配;茶叶出口结构近年来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有优化的迹象,但优化的趋势并不明显。接着本文利用CMS模型本对2003-2018年间肯尼亚茶叶出口波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肯尼亚茶叶出口额波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其中,世界对肯尼亚茶叶需求增加是肯尼亚茶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茶叶竞争力的下降、出口市场的高度集中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肯尼亚茶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论为促进肯尼亚茶叶出口增长提出了相应的测建议。
杨芳琴[10](2020)在《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茶叶生产及茶叶出口历史悠久,2018年我国茶叶产量261万吨(t),出口量36.47万t,出口值17.78亿美元,茶叶出口量排名全球第二,出口额排名第一,是全球最大的绿茶和特种茶出口国,在茶叶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浙江是中国传统茶叶生产省份及茶叶出口最大省份,2018年的茶叶出口值5.23亿美元,出口量16.85万t,在中国茶叶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内茶叶产业迅猛发展及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浙江省茶叶出口的资源禀赋发生了很大变化,给浙江的茶叶出口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以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等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在茶叶生产、出口及出口竞争力方面,通过梳理文献、实地调研及收集相关数据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方面,利用因子分析法及多元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浙江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全文共分为六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首先阐明选题背景及意义,然后整理研究思路,确定框架及方法,最后介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可能的创新点。在第二部分中,阐述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并分层次梳理国内外出口竞争力研究进展并进行评述。在第三部分中,首先,对浙江省茶叶面积、农业产值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其茶叶种植布局进行分析,发现与其他茶叶主产省相比,浙江省茶叶面积及产量不算最高,但茶叶农业产值较高,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中西部地区;其次,通过分析全球茶叶贸易现状,发现国际市场上仍以消费红茶为主,但全球绿茶的进出口数量及金额占比均呈上升趋势;最后,对浙江省茶叶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出口市场进行了分析,发现浙江省茶叶出口量、及其茶叶出口占全国与全球茶叶出口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输出市场较为集中,且主要集中在中亚及西北非等发展中国家。在第四部分中,运用出口竞争力指标度量其出口竞争力,同时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贸易竞争力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较强,但走势均呈下降状态,在出口贡献率、比较优势及出口增长优势方面相比其他省份出口竞争力弱。在第五部分中,在波特的钻石模型基础上,实证分析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子,得出其综合出口竞争力与茶叶出口价格、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茶叶产量及国外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呈正相关,与生产成本呈负相关。第六部分,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二、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茶叶进口标准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茶叶进口标准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CMS模型和渐进DID的双重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要素禀赋理论 |
2.4 竞争优势理论 |
2.5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6 小结 |
3 中国茶叶出口现状及竞争力指数分析 |
3.1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茶叶出口概况 |
3.1.1 总体现状 |
3.1.2 市场结构 |
3.1.3 市场份额 |
3.1.4 产品结构 |
3.2 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指数分析 |
3.2.1 概念界定及其评价指标的选择 |
3.2.2 竞争力指数测算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CMS模型的中国茶叶出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 对“一带一路”国家整体出口增长的CMS分解 |
4.3.1 一阶分解 |
4.3.2 二阶分解 |
4.4 对“一带一路”各地区出口增长的CMS分解 |
4.5 小结 |
5 基于渐进DID模型的“一带一路”政策影响分析 |
5.1 模型构建与样本选择 |
5.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双重差分法的适用性检验 |
5.3.2 基准回归结果 |
5.3.3 细分茶类异质性检验 |
5.3.4 安慰剂检验 |
5.4 小结 |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变化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3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分析框架 |
3.1.1 贸易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
3.1.2 贸易双方实际GDP对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
3.1.3 中国茶叶产量对本国茶叶出口贸易额的影响 |
3.1.4 进口国汇率变动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
3.1.5 贸易双方地理距离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
3.1.6 进口国是否提高茶叶农残限量标准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
3.2 研究方法 |
4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 计量结果分析 |
5.1 模型回归结果 |
5.2 结果分析 |
6 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政策建议 |
(5)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度差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可能的创新 |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贸易保护理论 |
2.1.2 新新贸易理论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4 政府规制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
2.2.2 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差异成因 |
2.2.3 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差异影响 |
2.3 文献评述 |
3 中国茶叶出口现状 |
3.1 生产、消费与出口概况 |
3.1.1 茶叶生产与消费 |
3.1.2 茶叶出口简析 |
3.2 出口市场 |
3.2.1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概况 |
3.2.2 茶叶主要出口市场简析 |
3.2.3 主要市场茶叶出口品种 |
4 国内外茶叶农残最大限量标准及其差异成因 |
4.1 农药与农残定义 |
4.2 国际茶叶农残限量标准介绍 |
4.2.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 |
4.2.2 欧盟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
4.2.3 美国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
4.2.4 日本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
4.2.5 摩洛哥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
4.3 中国茶叶农残限量标准发展 |
4.4 中外茶叶MRLs标准差异表现 |
4.4.1 农药规定数量与种类 |
4.4.2 农残标准制定风险原则 |
4.4.3 评述 |
4.5 MRLs标准与中国茶叶出口 |
4.5.1 标准引发茶叶出口质量安全通报 |
4.5.2 成本上升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抑制 |
5 MRLs标准严格度差异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5.1 影响机制与模型设定 |
5.1.1 影响机制推导 |
5.1.2 模型基础与设定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界定 |
5.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
5.2.2 MRLs异质性指标计算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基准回归 |
5.3.3 异质性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进一步讨论对茶叶出口的长期影响效应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环境保护与绿色壁垒的理论分析 |
2.1 环境保护与贸易 |
2.1.1 环境保护与WTO“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 |
2.1.2 环保标准与绿色保护的流行 |
2.2 绿色壁垒 |
2.2.1 绿色壁垒的理论界定 |
2.2.2 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
2.2.3 绿色壁垒的特点 |
2.2.4 绿色壁垒对出口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
2.3 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绿色壁垒 |
2.3.1 新贸易保护主义 |
2.3.2 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观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壁垒保护机理分析 |
3.1 绿色壁垒的形成机制 |
3.1.1 持续发展观的完善 |
3.1.2 新贸易保护的需要 |
3.1.3 绿色消费的形成指向 |
3.1.4 各国之间的博弈 |
3.1.5 技术水平的差异 |
3.2 绿色壁垒的作用机制 |
3.2.1 数量控制机制 |
3.2.2 价格控制机制 |
3.2.3 动态抑制机制 |
3.3 绿色壁垒的出口国效应 |
3.3.1 贸易效应分析 |
3.3.2 贸易条件效应分析 |
3.3.3 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
3.3.4 发展成本效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贸易壁垒与福建省茶叶出口 |
4.1 福建省茶叶出口现状 |
4.1.1 品种结构 |
4.1.2 市场主体 |
4.1.3 市场结构 |
4.2 福建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基本特点 |
4.2.1 绿色壁垒逐年加强 |
4.2.2 绿色壁垒显现出歧视性 |
4.2.3 对福建的绿色壁垒以亚洲国家为主 |
4.3 绿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出口的影响 |
4.3.1 消极影响 |
4.3.2 积极影响 |
4.4 福建省茶叶出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 |
4.4.1 茶叶出口主体结构欠缺 |
4.4.2 品牌知名度低 |
4.4.3 良种茶叶产出度低 |
4.4.4 技术标准落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色壁垒对福建省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 |
5.1.1 引力模型的发展 |
5.1.2 引力模型实证研究 |
5.2 模型的设定和变量说明 |
5.2.1 样本说明 |
5.2.2 模型构建 |
5.2.3 变量的介绍 |
5.2.4 变量的来源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分析 |
6.2 面对绿色壁垒我国的应对策略建议 |
6.2.1 深化茶叶的出口产业链 |
6.2.2 优化茶叶出口结构 |
6.2.3 坚持发展品牌战略 |
6.2.4 推行并完善我国茶叶生产标准化 |
6.2.5 安全体系的落实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近70年来全球茶叶贸易空间格局演变及其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 1 重心移动 |
1.2.2基尼系数 |
2 世界茶叶贸易市场的演变特点 |
2.1 茶叶主要进口市场的发展走势 |
2.2 茶叶主要出口市场的发展走势 |
3 全球茶叶贸易重心演变 |
3.1 全球茶叶出口量重心转移 |
3.2 全球茶叶进口量重心转移 |
3.3 全球茶叶出口量与茶叶进口量重心变化的对比分析 |
4 全球茶叶贸易空间格局演变 |
5 全球茶叶贸易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 |
5.1 自然环境 |
5.2 农业基础设施 |
5.3 经济因素 |
5.4 技术进步 |
5.5 政策因素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8)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
1.2.2 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3.2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宏观研究 |
1.3.3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1.3.4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1.3.5 关于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测算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5.4 论文结构 |
1.6 研究数据来源 |
1.7 创新点与不足 |
1.7.1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7.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产业 |
2.1.2 茶叶产业 |
2.1.3 产业竞争力 |
2.2 基本理论 |
2.2.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2.2.4 波特六因素理论 |
2.2.5 后发优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
3.1.2 中国茶叶产品产销现状 |
3.1.3 中国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
3.2 中国茶叶产业优势分析 |
3.2.1 基于产业要素的分析 |
3.2.2 基于产业门类的分析 |
3.2.3 基于产业政策的分析 |
3.3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基于产业主体的分析 |
3.3.2 基于产品门类的分析 |
3.3.3 基于产品创新的分析 |
3.4 中国茶叶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茶园面积大,但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 |
3.4.2 茶类丰富,但是品类结构不平衡 |
3.4.3 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大国小茶特征依然明显 |
3.4.4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影响大众消费及出口 |
3.4.5 产品质量安全,贸易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市场 |
3.4.6 产能过剩,销售压力持续加大 |
3.4.7 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分析 |
4.1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概况 |
4.1.1 国际茶叶生产地区分布 |
4.1.2 国际茶叶产量情况 |
4.2 国际主要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
4.2.1 立顿 |
4.2.2 川宁 |
4.3 国际茶叶贸易现状 |
4.3.1 贸易总体情况 |
4.3.2 茶叶进出口品类分析 |
4.3.3 茶叶进出口地区分析 |
4.3.4 国际茶叶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5.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
5.1.1 国际市场折衷理论 |
5.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
5.1.3 比较优势理论 |
5.1.4 相互需求理论 |
5.2 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
5.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 |
5.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4 产品出口价格 |
5.3 数据样本 |
5.3.1 数据样本来源及选取 |
5.3.2 HS标准下茶叶出口分类 |
5.3.3 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 |
5.4 实证分析结果 |
5.4.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测算 |
5.4.2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国际市场份额测算 |
5.4.3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
5.4.4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
5.4.5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品出口价格测算 |
5.4.6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
6.1 已有研究回顾 |
6.1.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
6.1.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 |
6.1.3 已有研究评述 |
6.2 基于钻石理论剖析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
6.2.1 自然资源禀赋:土地生产效率 |
6.2.2 市场需求条件:本地市场效应 |
6.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6.2.4 国内企业战略行为:市场竞争程度 |
6.2.5 茶叶国际竞争力四维支持因素的相互强化机制 |
6.3 基于钻石理论实证检验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
6.3.1 实证模型 |
6.3.2 估计方案 |
6.3.3 量化指标 |
6.3.4 数据样本 |
6.3.5 检验结果 |
6.4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结构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条件 |
7.1.2 产品创新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基础 |
7.1.3 价值提升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
7.1.4 营销模式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
7.2 政策建议 |
7.2.1 坚持科教兴茶理念 |
7.2.2 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7.2.3 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 |
7.2.4 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 |
7.2.5 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 |
7.2.6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肯尼亚茶叶出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茶叶贸易的研究 |
1.2.2 关于肯尼亚茶叶出口的研究 |
1.2.3 关于CMS模型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市场份额 |
2.1.2 国际竞争力 |
2.1.3 产品结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3 肯尼亚茶叶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世界茶叶出口现状 |
3.2 肯尼亚茶叶出.口总体现状 |
3.2.1 肯尼亚茶叶出口规模 |
3.2.2 肯尼亚茶叶出口产品结构 |
3.2.3 肯尼亚茶叶出口市场结构 |
3.3 肯尼亚茶叶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
3.3.1 出口增长规模较慢 |
3.3.2 出口竞争力较弱 |
3.3.3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
4 肯尼亚茶叶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
4.1 CMS模型简介 |
4.2 CMS模型构建及模型解释 |
4.3 数据来源和说明 |
4.4 肯尼亚茶叶出口影响因素的CMS模型测算与结果分析 |
4.4.1 对总体茶叶出口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 |
4.4.2 对分类茶叶出口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 |
5 促进肯尼亚茶叶出口的建议 |
5.1 调整肯尼亚茶叶结构以及提高加工水平 |
5.2 提升肯尼亚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肯尼亚出口主要国家的茶叶总额和价格(单位:吨,美元/公斤) |
附录B 2003-2018年肯尼亚茶类产品出口金额(单位:千美元) |
附录C 2003-2018年肯尼亚茶类产品出口总额(单位: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数据来源 |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7.1 可能的创新 |
1.7.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理论基础 |
2.1.1 出口竞争力概念 |
2.1.2 国际竞争力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 |
2.1.4 竞争优势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
2.2.2 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 |
2.2.3 浙江省茶叶贸易的研究 |
2.2.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浙江省茶叶生产与贸易变动情况 |
3.1 浙江省概况 |
3.2 浙江茶叶生产情况 |
3.3 浙江省茶叶贸易情况 |
3.3.1 浙江省茶叶出口情况 |
3.3.2 浙江省茶叶出口产品及市场结构分析 |
3.4 浙江省茶叶贸易在国际及国内的地位分析 |
3.4.1 全球茶叶贸易情况 |
3.4.2 浙江省茶叶出口占全球茶叶出口比重 |
3.4.3 浙江省茶叶出口占中国茶叶出口比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评价 |
4.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2 贸易竞争力指数 |
4.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4.4 出口贡献率 |
4.5 出口增长优势变差指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 变量选择 |
5.1.1 解释变量选取 |
5.1.2 被解释变量选取 |
5.2 模型检验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Engle-Granger协整检验 |
5.3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
6.1 研究结论 |
6.2 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升对策 |
6.2.1 不断提高茶叶出口质量 |
6.2.2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链管理水平 |
6.2.3 继续挖掘“一带一路”区域市场潜力 |
6.2.4 不断优化茶叶出口环境 |
6.2.5 培育国际中高端市场 |
6.2.6 不断优化茶叶出口结构 |
6.2.7 大力实施茶文化走出去战略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茶叶进口标准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D]. 胡丽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2]中国茶叶出口潜力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D]. 丁悦.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1
-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CMS模型和渐进DID的双重实证分析[D]. 王春晓. 西南大学, 2021(01)
- [4]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变化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J]. 李道和,刘诗羽,池泽新. 林业经济, 2020(08)
- [5]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度差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分析[D]. 贺桢妮. 浙江大学, 2020(04)
- [6]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为例[D]. 陈宇芯.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7]近70年来全球茶叶贸易空间格局演变及其趋势[J]. 居祥,肖智. 经济地理, 2020(08)
- [8]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王刻铭.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9]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肯尼亚茶叶出口问题研究[D]. MUSYOKI LINN KENDI. 大连海事大学, 2020(12)
- [10]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杨芳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