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旋转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研究进展

心理旋转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研究进展

一、心理旋转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高伟[1](2020)在《乒羽网运动员在手部动作视频刺激下运动表象ERPs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属于隔网对抗性项目,其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技术功底,随着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和竞争趋势的日益激烈,竞技水平差距越来越小。迄今为止,大部分研究学者都停留在如何加强专项技能训练方法上,关于不同技能水平运动员的大脑认知加工能力以及大脑激活程度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本研究选取有三年及以上专业训练经历的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运动员和未接受过专业体育训练背景的大学生各5人为实验被试,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实验采用“专家—新手”研究范式,以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运动员正反手击球动作视频为实验材料,被试做正、反手击球运动想象且快速做出判断,运用行为实验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从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探讨运动表象时专业运动员与新手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实验得出以下结果:(1)在做决策判断时,新手组的反应时间长于专家组,反应正确率不显着。(2)在视觉观察的最开始阶段,专家组被试大脑额叶区激活程度高于新手组。(3)两组被试的N100波幅差异显着,专家组被试的平均波幅大于新手组的平均波幅,潜伏期差异不显着。(4)两组被试的P300成分的波幅差异显着,专家组平均波幅显着小于新手组平均波幅。(5)专家组和新手组的LRP潜伏期差异显着,专家组被试的LRP潜伏期比新手组的潜伏期短。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专业运动员在视频刺激下进行运动表象且做出正反手击球动作判断的反应时快于新手,同时从脑电方面也验证了专业运动员对刺激进行认知加工的效率显着快于新手。(2)在视觉注意的早期阶段(N100成分的波幅),N100成分的波幅大小与训练年限和运动经验显着相关,由此推断乒、羽、网球的训练年限和运动经验可能影响早期视觉注意机制,因此可以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评价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运动员的注意特征以及训练水平。(3)在视觉搜索的晚期阶段(P300成分的波幅),专业运动员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比新手投入的心理资源更少,这表明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专业运动员已有的运动经验对信息输入加工有显着影响。(4)在进行反应决策时,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专业运动员的潜伏期比新手的潜伏期短,说明专业运动员的反应决策更快。(5)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运动,在三者共同拥有正反手击球动作情况下,早期视觉注意阶段,他们的脑电特征相似。

葛治[2](2020)在《基于运动想象的卒中脑网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的局部脑血管变异引起的疾病。人类大脑通过神经元之间突触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大脑网络。脑网络是研究脑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脑卒中研究的重要手段。运动想象也是一种运动状态,是指人在脑中想象活动发生而身体却不产生任何现实活动。运动想象可激活存留于大脑中的相关记忆,遵循中枢神经运动控制的机制,从而在不需要实际运动的基础上唤醒相应的脑区。本文重点从脑电信号、脑网络入手,研究了卒中患者的脑功能网络与脑效应网络特性。在脑网络研究中,讨论了相位同步与格兰杰因果理论模型,基于该模型构造出脑功能网络与脑效应网络,实验揭示出卒中病灶对患者在执行心理旋转运动想象的各个阶段时大脑皮层运动神经机制的影响。探究了运动想象整个流程的网络全局属性变化与运动想象动态过程的网络连接机制影响。在运动想象整个流程中,先利用相位同步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理论,构建了两组运动想象整体的脑网络代表值矩阵,计算得出两组被测者(卒中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心理旋转运动想象认知任务全过程中的每项网络属性,比较在这一过程中的全局属性的变化以及两者网络属性的不同之处。研究发现两类网络的卒中患者在枕叶、顶叶、中央区等运动相关区域的数值表现更差,而功能网络与效应网络的聚类系数、特征路径与全局效率虽然在大体上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功能网络的聚类系数变现的更加平稳,且特征路径更加大,这可能与功能网络没有方向性,两节点连接路径加大有关。提出了用脑电的脑连接图特征在运动想象各阶段过程中探究卒中对神经连接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在运动想象的动态执行过程中,最先受到影响的区域是枕叶与额叶,再是左半球的顶叶与中央区。在刺激编码阶段中,枕叶与额叶连接性下降导致大脑编码能力下降;在心理旋转阶段中,则表现为左脑分析处理能力下降;在反应执行阶段中,左脑神经活动连接性受损明显,而在健侧的连接性加强,出现连接性补偿现象,总体说明卒中患者的网络连接效率降低,大脑信号处理功能和消息传送能力受到了严重损害。提出了采用相关性的方式去研究脑功能网络与脑效应网络的耦合性,并设计了用皮尔森相关计算两者之间的耦合性。研究发现卒中患者组的网络耦合性比正常对照组的网络耦合性降低,且与卒中发病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以及卒中病灶会降低网络耦合性,这增加了对卒中的拓扑学机制的网络层面理解。从脑网络的角度对运动想象认知任务的各个阶段进行研究,探究卒中患者与正常者在不同特性上的差异以及状态的变化,这些研究对后期的卒中诊断与卒中康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张静芳[3](2020)在《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性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性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研究,为丰富焦虑性抑郁障碍及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提供电生理学数据支撑。方法:1、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5)中重性抑郁障碍当前发作诊断标准,由主治以上职称的医师确诊,且HAMD-17≧17分,焦虑躯体因子≥7分的50例被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26)和对照组(n=24);2、对入组被试进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观察指标为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同时采集事件相关电位P300、P50、N400、N170,观察指标为P300、N400、N170的潜伏期波幅以及P50的S2/S1比值;3、对研究组进行米氮平联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疗程为8周,同时对对照组进行米氮平药物治疗疗程为8周,分别在基线和治疗后采集被试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认知功能测验(RBANS)及P300、P50、N400、N170,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组及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显着低于基线(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得分低于对照组,联合CCBT治疗较单一药物治疗疗效更明显。2、认知功能测验分析研究组治疗后的RBANS测验在总分、即时记忆、言语功能、注意及延时记忆得分显着高于基线(P<0.05),对照组治疗后在总分、即时记忆、注意及延时记忆上得分也显着高于基线(P<0.05)。两组治疗8周后在总分、视觉广度及注意因子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组得分高于对照组。3、事件相关电位指标分析3.1 P300潜伏期与波幅比较两组治疗后的P300潜伏期在PZ、CZ、PZ电极点均明显缩短,波幅也显着升高(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P300潜伏期在PZ、CZ、PZ电极点短于对照组(P<0.05),波幅无差异(P>0.05)。3.2 P50比值分析两组治疗后的P50比值在CZ电极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比值均有下降,两组组间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3.3 N400潜伏期与波幅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的N400潜伏期在FZ、CZ、PZ电极点明显缩短(P<0.05),波幅在PZ电极点上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N400潜伏期在FZ、CZ、PZ电极点明显缩短(P<0.05),波幅无差异(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N400潜伏期在FZ、CZ、PZ电极点明显缩短(P<0.05),波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3.4 N170潜伏期与波幅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的N170在P7、P8、PO7、PO8电极点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回升(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N170潜伏期在P8、PO7电极点明显缩短(P<0.05),波幅在P7电极点出现增高(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N170潜伏期在P7、P8、PO7、PO8电极点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波幅无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改善焦虑性抑郁障碍的认知功能障碍,具体表现在注意、视觉广度及整体认知功能,反映高级认知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P50、N400、N170潜伏期显着缩短,即执行、记忆、评价、决策、言语、中枢抑制及面孔加工等认知功能明显改善。

肖华[4](2019)在《首发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及症状间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一:对比分析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群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及其与疾病症状间的相关性。研究二:对比分析男性首发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群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及其与疾病症状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一:入组首次发作且未经治疗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8名,并入组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者45名。使用听觉Oddball诱发模式测量两组被试的P300电位潜伏期和波幅。运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并分别计算量表的五项因子分。研究二:入组首次发作且未经治疗的男性抑郁症患者50名,并入组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者45名。使用听觉Oddball诱发模式测量两组被试的P300电位潜伏期和波幅。运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定抑郁症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分别计算量表的七项因子分。结果:(一)研究一:(1)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P300电位的对比结果:精神分裂症组N2潜伏期(288.67±25.32)与对照组N2潜伏期(232.31±24.19)相比(t=10.9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组P3潜伏(396.17±27.55)与对照组P3潜伏(323.16±29.87)相比(t=12.2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发精神分裂症组P3波幅(9.72±6.29)与对照组P3波幅(14.35±4.90)相比(t=-3.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精神分裂症组的临床症状与P300的相关性分析:精神分裂症组BPRS因子Ⅱ(迟滞因子)分与N1潜伏期呈正相关(r=0.33,P=0.02),BPRS总分及其他各项因子分与各P300电位值均无相关性(P>0.05)。(二)研究二:(1)抑郁症组与对照组P300电位的对比结果:抑郁症组N2潜伏期(284.16±25.32)与对照组N2潜伏期(232.31±24.19)相比(t=11.2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组P3潜伏(388.04±27.68)与对照组P3潜伏(323.16±29.87)相比(t=10.9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组P3波幅(8.10±5.82)与对照组P3波幅(14.35±4.90)相比(t=-5.6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抑郁症组的临床症状与P300的相关性分析:抑郁症组HAMD因子Ⅳ(日夜变化因子)分与N2潜伏期呈正相关(r=0.34,P=0.02),与P3波幅成负相关(r=-0.29,P=0.04),HAMD总分及其他各项因子分与各P300电位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受损,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与迟滞因子评分有相关性;(2)首发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受损,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与日夜变化因子评分有相关性。

孙瑞[5](2019)在《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手部图片心理旋转任务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旋转是人类认知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运动表象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能力对运动员个体表象能力及认知空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运动员心理旋转能力的提高能够更精确地把握动作和更准确地了解动作细节,提高动作质量。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及表象训练过程主要以自我身体的表象为主要内容,其心理旋转的参照体系为自我参照系。所以,运动员自我参照体系心理旋转能力的水平及特点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各20人为研究被试,采用左右手判断任务探讨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平面旋转、螺旋旋转旋转方式、旋转角度0°、60°、120°、180°、240°、300°的自我参照物手部图片下,心理旋转能力的表现特点和差异性,同时引入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体育锻炼对人类心理旋转能力影响的大脑活动特点、分析不同手部图片下人类心理旋转的大脑活动特点。采用2(组别)×2(旋转方式)×2(左右手)×6(旋转角度)实验设计,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主要为:(1)体育专业组反应时为914.47±147.97ms,非体育专业组反应时为1341.37±197.21ms,两组反应时差异显着p=0.000。体育专业组大学生能够更快地对手部图片做出左右手判断反应,出现专家优势效应,但此结果仅存在于行为上,在脑电结果方面P300平均波幅没有发现优势显着。(2)在手部图片心理旋转任务过程中出现角度效应,即随着旋转角度的不断增加,反应时增长,正确率下降,P300波幅变小。(3)受人体生理机制的影响,被试对右手图片的反应时短于左手图片,正确率高于左手图片,右手P300平均波幅均大于左手,出现优势手效应。(4)在不同旋转任务下出现了内旋效应,判断向身体内旋转角度的波幅、反应时、正确率比向外旋转材料的波幅、反应时、正确率幅度大、快、准。(5)手部图片心理旋转的主要激活脑区为中央区与额叶区,顶叶区上激活速度慢于中央区与额叶区。在右手旋转过程中,主要激活脑区为中央区与顶叶区,但当在左手旋转过程中,主要激活脑区为中央区与额叶区。

刘欣[6](2019)在《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过程特点 ——基于ERP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表象扫描与心理旋转是表象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障碍儿童是否比一般儿童具有更好的视觉表象加工能力呢?本研究在回顾以往个体表象加工能力研究和听力障碍儿童表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Kosslyn等人提出的表象加工子成分理论为依据,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听力障碍儿童与一般儿童的表象扫描和心理旋转进行研究。采用ERP技术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特点,共两个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分别采用了表象扫描任务、客体心理旋转任务和自我心理旋转任务,对23名913岁听力障碍儿童和23名913岁一般对照儿童来进行行为实验以及事件相关电位的记录。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象扫描任务中听力障碍儿童与一般对照儿童行为结果差异不显着,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表象扫描任务中的距离效应,但是听力障碍儿童相比一般对照儿童诱发的N1波幅更小,P2波幅更大;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一般对照儿童表现较好,两组儿童的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80°时反应时达到顶峰,随后反应时开始降低,两组儿童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正镜像上都显着地诱发了与心理旋转有关的P300和P500成分,且听力障碍儿童相比一般对照儿童诱发的P300和P500成分波幅更小;在自我心理旋转任务中两组儿童的反应时如客体心理旋转一样呈现倒U型曲线,两组儿童在P300和P500成分的平均波幅差异不显着。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小学高年级听障儿童已经初步具有形成视觉表象并进行扫描的能力。第二,听力障碍儿童具有与一般对照儿童相似的心理旋转加工机制,在心理旋转任务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呈现倒U型曲线。第三,听力障碍儿童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行为特点较一般对照儿童更差。第四,听力障碍儿童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表现相较自我心理旋转任务更差。第五,无论是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还是自我心理旋转任务中,都表现出听力障碍儿童的平均波幅要小于一般对照儿童,即表现出听力障碍儿童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受损。

范瑞璐[7](2019)在《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视觉空间认知加工的特点》文中提出数学学习困难现象已成为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视觉空间缺陷。为了探究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在视觉空间上的特点,本研究将视觉空间认知加工分为视觉空间注意、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视觉空间推理三种,采用Posner线索提示任务、空间N-back任务以及心理旋转任务对32名数学学习困难初中学生和30名对照组被试进行行为测量以及事件相关电位的记录。结果显示,在三项任务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在准确率和反应时的表现都差于对照组。在Posner线索提示任务中,在相关ERP成分中,对照组都成功体现出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的差异,而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出现效应的缺失;在空间N-back任务中,在N1、N2和P3成分中都表现出对照组的波幅激活强于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对照组在P300和P500上的振幅高于对照组。根据行为和ERP结果可以得到一下结论:第一,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存在视觉空间注意、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和视觉空间推理的缺陷,在视觉空间的各方面上表现均差于对照组学生。第二,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在注意的有效性和注意的调节都存在一些障碍,由于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无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直到目标刺激出现,需要反应时才发展到目标处理阶段。第三,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存在注意抑制能力的缺陷和右半球对位置信息处理的视觉空间注意上存在注意缺陷。第四,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处理能力受损。第五,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在心理旋转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有明显损害。

顾丽华[8](2018)在《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探究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多维度认知功能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利用ERP对比分析aMCI与健康受试者多维度认知功能电生理基础背景: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逐渐减退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病变,通常以记忆损害为最先主诉,而后扩展至多个认知域损害。ERP可以即时反映神经元活动,对于量化认知处理不同阶段的时间和出现顺序非常有用。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探究aMCI多维度认知功能特征。方法:对比分析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受试者和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认知范式(心理旋转、视空间工作记忆N-back、Stroop色词、Go/Nogo、面孔识别、条件-测试刺激范和听觉Oddball范式)中正确率(accuracy,ACC)和反应时(reaction time,RT)、诱发的ERP波形成分波幅和潜伏期,并采用标准化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成像(standardized low-resolution brai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 analysis,s LORETA)进行溯源分析。结果:(1)心理旋转范式中aMCI相对于HC ACC降低、RT延长(p<0.05),左、右手刺激下中顶叶电极点P300波幅均降低(p<0.05)。(2)视空间工作记忆N-back范式中,aMCI相对于HC靶刺激下ACC降低、RT延长(p<0.05);中顶叶和顶叶电极点P300波幅降低(p<0.05);s LORETA结果显示aMCI较HC1-back vs 0-back任务中P300时间窗内右侧顶上小叶脑激活增强(p<0.05)。(3)Stroop色词范式中,对于Fz电极点N450波幅,刺激类型(色词一致vs色词不一致)与组别交互效应显着(F(1,66)=412.0,p<0.001)。(4)Go/Nogo范式中,相对于HC,aMCI误报率增高、RT延长(p<0.05);额中线、中央中线和顶中线N200波幅降低(p<0.05);在非靶刺激下N200时间窗内,aMCI受试者相对于HC右侧内侧额叶脑激活升高(p<0.05)。(5)面孔识别范式中,HC和aMCI受试者额中线电极N170和P300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条件-测试刺激范式中,HC和aMCI受试者中央中线电极P50和P300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听觉Oddball范式中,HC和aMCI受试者额中线电极MMN和P300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CI受试者存在表象和工作记忆损害、执行功能损害,但感知觉无异常,非随意注意未出现损害。研究表明ERP对于aMCI的认知功能评价有一定价值。第二部分aMCI和健康受试者ERP成分的影响因素背景:既往研究显示年龄、性别、携带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ε4等位基因和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CR)是AD重要的影响因素。目的:探究表象和工作记忆、执行功能、感知觉和非随意注意相关ERP波形成分的影响因素。方法:(1)检测受试者APOE基因型,进行CR指数问卷;(2)提取受试者各范式诱发的ERP波形波峰波幅和潜伏期,分别在aMCI和HC受试者中以提取电极的波幅和潜伏期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CR、是否携带APOEε4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确定各任务ERP成分的影响因素;(3)按照(2)结果对aMCI和HC受试者行为学和ERP波形成分波幅、潜伏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HC中是否携带APOEε4与心理旋转范式左手、右手刺激下Pz电极点和视空间工作记忆N-back范式1-back任务CPz电极点P300波幅相关(心理旋转范式左手刺激下:r=-0.373,p=0.014;心理旋转范式右手刺激下:r=-0.391,p=0.009;视空间工作记忆N-back范式:r=-0.351,p=0.014)。(2)性别与面孔识别范式Fz电极点N170波幅、条件-测试刺激范式S1、S2刺激下FCz电极点P50波幅和听觉Oddball范式中新异刺激条件下Fz电极点MMN、P300波幅相关(面孔识别范式面孔刺激:r=-0.533,p=0.002;面孔识别范式非面孔刺激:r=-0.505,p=0.003;条件-测试刺激范式S1刺激:r=0.530,p<0.001;条件-测试刺激范式S2刺激:r=0.395,p=0.009;听觉Oddball范式MMN:r=-0.403,p=0.007;听觉Oddball范式P300:r=0.393,p=0.009)。亚组分析显示:(1)视空间工作记忆N-back范式中,HC和aMCI受试者中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均较非携带者中顶叶和顶叶电极点P300波幅降低(p<0.05),s LORETA结果提示aMCI受试者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较非携带者在1-back vs 0-back任务中P300时间窗内右侧海马旁回脑激活增强(p<0.05)。(2)HC和aMCI受试者进行面孔识别范式时,相对于女性,面孔刺激和非面孔刺激下男性N170波幅降低、P300潜伏期延长(p<0.05),且s LORETA结果显示面孔刺激下,HC组男性较女性在N170和P300时间窗内分别出现右侧楔叶和右侧枕中回脑激活增强(p<0.05)。(3)HC和aMCI受试者进行条件-测试刺激范式时,相对于女性,条件刺激下男性P50波幅降低、测试刺激下P300波幅降低(p<0.05),但测试刺激波形(S2)与条件刺激波形(S1)比值波P50无性别差异,s LORETA结果显示aMCI组男性与女性相比在P50时间窗内右侧脑岛脑激活增加(p<0.05)。(4)听觉Oddball范式中,HC和aMCI受试者额中线电极MMN和P30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MCI和HC组中男性均比女性P300波幅降低(p<0.05),s LORETA结果显示新异刺激vs标准刺激下,HC组男性较女性MMN时间窗内右侧中央后回脑激活降低(p<0.05)。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可能是工作记忆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性别可能对感知觉和非随意注意产生重要影响。

林岭,王巧玲,李克雪,赵国华[9](2017)在《职业环境对中国飞行员认知影响的ERP研究文献分析与展望》文中提出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我国飞行员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研究现状、特点及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论:1)目前及未来5年我国相关研究处于指数或线性增长阶段;2)相关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飞行员的一般及专项认知能力特征,模拟低氧、失重、睡眠剥夺与中枢疲劳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等;3)相关研究还存在生态效度不高、研究设计简单、民航飞行员研究缺失等不足;4)根据存在问题及实践需要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韦新[10](2015)在《高原青年官兵认知功能的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屋脊”之称,由于其地势险峻海拔较高导致其特殊的环境,例如气压过低、空气干燥等,如此严苛的环境对该地区驻扎的官兵正常的生理及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高原区域往往交通不畅,信息封闭,没有丰富的文艺娱乐活动,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往往会对驻扎在高原上的官兵带来心理影响。即使过去已经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然而对那些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官兵的大脑认知能力的改变以及保护都没有全面细致的探究。脑力劳动在现如今科技导向的局部战争中体现了愈发重要的地位,官兵的脑力功能直接影响于军事战略部署。所以,对长期驻扎生活在高原上的官兵的认知能力的改变及其保护的探究是很重要的科学课题,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军事战略。目的为了了解军人心理认知能力在高原环境中的变化,本课题引入心理测评仪器测试,对高原官兵的朝向注意、抑制控制以及认知能力结合ERPs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对比了在朝向注意和抑制控制功能在平原和高原、以及认知能力不同的个体上的差异。探讨高原耐受性好的群体的认知神经特征。为下一步高原官兵认知功能等级评定和心理健康防护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以移居高原组为分析对象,同时设立平原地区的对照实验。平原对照组的官兵驻扎地为气压1028hPa、海拔500m的环境,移居高原组的官兵驻扎则位于气压358hpa、海拔3680m的藏区。对受试者的个人基本信息进行采集汇总,特别是兵源地、高原居住时间等。实验一将952名官兵分成两组并使用dxc-6型无线多项群体心理测评仪对其记忆搜索、词语理解与工作执行、数字相加、心理旋转、数字搜索等认知功能开展评测。分析级别差异时,我们将使用t检验法处理测试成绩。实验二从上述高原组和平原组各随机抽取28名官兵作为erps的实验对象,然后在移居高原组中选取认知测评成绩最高和最低的两组官兵作为erps实验对象。erps记录采用go/nogo任务。记录额区(fz)、中央区(cz)和顶区(pz)的n2、p3波的波幅和潜伏期。erps数据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高低分组进行对比。实验三在移居高原组中选取认知测评成绩最高和最低的两组官兵作为erps实验对象。erps记录采用oddball任务。记录额区(fz)、中央区(cz)和顶区(pz)的p3波的波幅和潜伏期。erps数据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高低分组进行对比。结果实验一移居高原组认知功能特点1、与平原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组官兵的数字搜索能力、心理旋转能力、词语理解与工作执行能力、数字相加能力、记忆搜索能这五项测试的正确数、标准分得分均显着增高(p<0.01),总反应时显着降低(p<0.01)。2、本研究发现,高原被试官兵的认知能力要明显高于平原被试官兵,包括空间知觉能力、判断运算能力、短时记忆能力、注意广度及范围以及语言理解能力等五项认知功能。实验二高原环境对官兵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1、行为学数据统计结果,高原组和平原组被试的go/nogo任务行为反应无明显差异。认知功能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的go/nogo任务行为反应无明显差异。2、与平原组相比,高原组的p3d成分显着降低,而n2d成分没有显着差异。3、相对于认知功能高分组被试,低分组的反应抑制能力降低。实验三不同认知能力高原官兵对新异刺激的注意偏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1、与认知功能低分组相比,认知功能高分组的p3波幅显着升高(p<0.01)。2、认知功能低分组和高分组的p3潜伏期无显着差异(p>0.05)。3、p3波幅和认知功能测验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词语理解、数字相加、数字搜索、心理旋转的反应时、标准分、正确率时的偏相关系数均有显着相关(p<0.01);P3波幅和记忆搜索的反应时、正确率的偏相关系数均有显着相关(p<0.05),而与记忆搜索的标准分的偏相关系数无显着相关;认知功能测验结果与P3潜伏期无显着相关。结论1、实验一结果提示经过高原习服2年,本研究采样的高原官兵认知功能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甚至略有增加,一定条件的低氧可以促进官兵的某些认知能力轻微增强。2、实验二结果提示高原环境下抑制控制功能受损。较高的认知能力具有较好的抑制控制功能。3、实验三结果显示认知功能越高,P3波幅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功能状态总体的水平,可能是一个比较全面反映认知功能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于高原官兵人员的选拔。5、本研究探索出来的这套测量方法,经过实验证明是一套在高原行之有效的筛查优秀认知能力士兵的测量工具。可以为我军在高原部署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生力军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二、心理旋转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旋转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乒羽网运动员在手部动作视频刺激下运动表象ERPs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研究综述
    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1.1 运动表象的ERP相关研究
        3.1.2 视觉注意的ERP相关研究
    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2.1 运动表象的ERP相关研究
        3.2.2 视觉注意的ERP相关研究
    3.3 相关概念界定
        3.3.1 事件相关电位(ERPs)
        3.3.2 动作视频
        3.3.3 运动表象
    3.4 相关ERP成分
4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访谈法
        4.2.3 实验法
        4.2.4 数理统计法
5 研究内容
    5.1 行为数据结果分析
    5.2 ERP脑电数据结果分析
        5.2.1 乒乓球专家组和新手组N100、P300、LRP成分分析
        5.2.2 羽毛球专家组和新手组N100、P300、LRP成分分析
        5.2.3 网球专家组和新手组N100、P300、LRP成分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实验被试信息
附录二 访谈记录
附录三 实验材料(视频截图)
附录四 实验编程图片
附录五 实验过程图片
附录六 部分实验被试图片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基于运动想象的卒中脑网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于脑电的卒中康复治疗
        1.2.1 运动想象疗法
        1.2.2 脑卒中与运动想象神经机制
    1.3 脑电信号及脑电特征提取
        1.3.1 大脑生理结构及功能分区
        1.3.2 脑电信号产生机制与分类
        1.3.3 脑电信号分析方法
    1.4 脑网络与疾病研究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运动想象实验设计
    2.1 心理旋转运动想象任务
    2.2 实验范式
        2.2.1 刺激材料
        2.2.2 实验流程
        2.2.3 实验对象
    2.3 脑电信号采集
    2.4 数据预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相位同步的功能网络脑卒中研究
    3.1 引言
    3.2 脑网络构建
    3.3 脑网络指标
    3.4 相位同步原理
        3.4.1 基于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的相位同步
        3.4.2 基于小波(wavelet)变换的相关同步
    3.5 实验结果
        3.5.1 相位同步矩阵
        3.5.2 脑功能网络全局参数
        3.5.3 相位同步均值
        3.5.4 功能连接分布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效应网络脑卒中研究
    4.1 引言
    4.2 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
        4.2.1 时域格兰杰模型
        4.2.2 频域格兰杰模型
    4.3 效应网络的属性
    4.4 求解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标准化流程
    4.5 实验结果
        4.5.1 格兰杰因果关系矩阵图
        4.5.2 脑效应网络全局参数
        4.5.3 因果关系均值
        4.5.4 因果连接分布图
        4.5.5 三阶段因果关系流量
        4.5.6 因果关系变化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功能网络与效应网络耦合性的脑卒中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对象
        5.2.2 数据采集
        5.2.3 数据处理
    5.3 脑功能网络与脑效应网络
    5.4 耦合性计算
        5.4.1 皮尔森相关
        5.4.2 功能-效应网络耦合性计算
    5.5 网络耦合性实验结果
        5.5.1 网络耦合性分布
        5.5.2 网络耦合性均值
        5.5.3 阈值下的网络耦合性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3)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性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焦虑性抑郁障碍的研究综述
        1.2.2 焦虑性抑郁障碍与认知功能
        1.2.3 焦虑性抑郁障碍与事件相关电位
        1.2.4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设计
    2.3 干预方式
        2.3.1 药物治疗
        2.3.2 心理治疗
    2.4 实验工具
        2.4.1 E-Prime2.0软件
        2.4.2 Neuroscan脑电信号采集分析系统
        2.4.3 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
        2.4.4 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
    2.5 事件相关电位检测
        2.5.1 P300
        2.5.2 P50
        2.5.3 N400
        2.5.4 N170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分析
        3.2.1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3.2.2 组间评分比较
    3.3 认知功能测验分析
        3.3.1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3.3.2 组间评分比较
    3.4 事件相关电位指标分析
        3.4.1 P300潜伏期及波幅分析比较
        3.4.2 P50比值分析
        3.4.3 N400潜伏期及波幅分析
        3.4.4 N170潜伏期及波幅分析
4 讨论
    4.1 临床疗效
    4.2 认知功能
    4.3 事件相关电位P300
    4.4 事件相关电位P50
    4.5 事件相关电位N400
    4.6 事件相关电位N170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对焦虑性抑郁障碍认知功能干预的重视
        5.2.2 推广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首发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及症状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一: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及与症状间的关系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研究二:首发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及与症状间的关系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P300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手部图片心理旋转任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旋转的研究进展
    2.2 心理旋转的影响因素
        2.2.1 参照体系
        2.2.2 角度
        2.2.3 可塑性
    2.3 心理旋转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2.3.1 心理旋转的脑功能定位研究进展
        2.3.2 心理旋转P300 研究进展
    2.4 心理旋转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进展
        2.4.1 体育领域心理旋转行为学研究
        2.4.2 体育领域心理旋转神经机制研究
    2.5 存在的问题
3 实验构思
    3.1 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假设
    3.3 实验过程
        3.3.1 研究对象
        3.3.2 实验设计
        3.3.3 脑电仪器
        3.3.4 刺激材料
        3.3.5 实验程序
        3.3.6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行为学数据
        4.1.1 正确率
        4.1.2 反应时
    4.2 ERP数据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行为学数据分析
        5.1.1 专家优势效应
        5.1.2 角度效应
        5.1.3 内旋效应
        5.1.4 优势手效应
        5.1.5 旋转方式
    5.2 ERP数据分析
        5.2.1 组别
        5.2.2 电极点
        5.2.3 角度效应
        5.2.4 内旋效应
        5.2.5 优势手效应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6)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过程特点 ——基于ERP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表象及表象加工
        1.1 概念
        1.2 表象加工理论
        1.3 表象加工分类及研究范式
        1.4 表象加工研究的进展
        1.5 表象加工的脑电研究
    2 心理旋转
        2.1 心理旋转概念及研究范式
        2.2 心理旋转的影响因素
        2.3 心理旋转研究的进展
    3 听力障碍儿童的界定及表象加工研究的进展
        3.1 听力障碍儿童的界定
        3.2 听力障碍儿童表象加工研究的进展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4 研究假设
    5 研究框架
    6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远近距离下听力障碍儿童表象扫描的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工具
        3.4 实验程序
        3.5 数据记录
        3.6 数据管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听力障碍儿童表象扫描的行为特点
        4.2 听力障碍儿童表象扫描的脑电特点
        5 小结
    研究二不同旋转角度下心理旋转的特点
        实验A 不同旋转角度下客体心理旋转的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工具
        3.4 实验程序
        3.5 数据记录
        3.6 数据管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听力障碍儿童客体心理旋转的行为特点
        4.2 听力障碍儿童客体心理旋转的脑电特点
        5 小结
        实验B 不同旋转角度下自我心理旋转的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工具
        3.4 实验程序
        3.5 数据记录
        3.6 数据管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听力障碍儿童自我心理旋转的行为特点
        4.2 听力障碍儿童自我心理旋转的脑电特点
        5 小结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听力障碍儿童表象扫描的特点分析
    2 听力障碍儿童客体心理旋转的特点分析
    3 听力障碍儿童自我心理旋转的特点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与展望
        2.1 研究创新
        2.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视觉空间认知加工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数学学习困难
        1.1 数学学习困难的界定
        1.2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
        1.3 数困生的神经学基础
        1.4 数学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2 视觉空间认知加工
        2.1 视觉空间认知加工界定
        2.2 视觉空间注意
        2.3 视觉空间工作记忆
        2.4 视觉空间推理
    3 数困生视空间认知加工相关研究
        3.1 数困生视觉空间注意的相关研究
        3.2 数困生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
        3.3 数困生视觉空间推理的相关研究
    4 核心概念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4 研究假设
    5 研究技术路线
    6 研究框架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数困生视觉空间注意的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材料和工具
        3.4 实验任务和程序
        3.5 数据管理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数困生视觉空间注意的行为特点
        4.2 数困生视觉空间注意的脑电特点
    研究二 数困生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材料和工具
        3.4 实验任务和程序
        3.5 数据管理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数困生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行为特点
        4.2 数困生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脑电特点
    研究三 数困生视觉空间推理的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材料和工具
        3.4 实验任务和程序
        3.5 数据管理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数困生心理旋转的行为特点
        4.2 数困生心理旋转的脑电特点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数困生视觉空间注意的特点分析
    2 数困生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特点分析
    3 数困生视觉空间推理的特点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与展望
        2.1 研究创新
        2.2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习适应性测验
    附录B 学习困难筛查量表
    附录C 瑞文标准智力测验
    附录D 知情同意书
致谢

(8)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探究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多维度认知功能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主要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数据收集
        1.4 meta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meta分析结果
        2.3 不同任务ERP研究系统综述
        附图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第一部分 利用ERP分析对比分析aMCI与健康受试者多维度认知功能电生理基础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受试者纳入
        2.2 实验材料与过程
        2.3 脑电记录及数据分析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心理旋转范式
        3.2 视空间工作记忆N-back范式
        3.3 Stroop色词范式
        3.4 Go/Nogo范式
        3.5 面孔识别范式
        3.6 条件-测试刺激范式
        3.7 听觉Oddball范式
    4 讨论
        4.1 表象和工作记忆
        4.2 aMCI受试者执行功能损害
        4.3 aMCI受试者感知觉无损害
        4.4 aMCI受试者非随意注意无损害
    5. 结论
第二部分 aMCI和健康受试者ERP成分的影响因素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受试者纳入
        2.2 认知储备指标及测量
        2.3 APOE基因型检测
        2.4 实验材料与过程
        2.5 脑电记录及数据分析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aMCI和HC受试者各ERP波形成分可能的影响因素
        3.2 APOE基因多态性对aMCI和HC受试者心理旋转的影响
        3.3 APOE基因多态性对aMCI和HC受试者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
        3.4 性别对aMCI和HC受试者面孔识别范式ERP的影响
        3.5 性别对aMCI和HC受试者条件-测试刺激范式ERP成分的影响
        3.6 性别对aMCI和HC受试者听觉Oddball范式ERP成分的影响
    4. 讨论
        4.1 表象和工作记忆
        4.2 感知觉性别差异
        4.3 非随意注意性别差异
    5. 结论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职业环境对中国飞行员认知影响的ERP研究文献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环境对国内飞行员认知影响的ERP研究现状
    1.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计量学分析
    1.2 ERP成分选用、实验设计特点及不足
    1.3 主要研究视角及阶段成果
        1.3.1 基于职业适应性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特征有关研究
        1.3.2 中枢疲劳及工作负荷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
        1.3.3 睡眠剥夺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
        1.3.4 低氧环境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
        1.3.5 失重负压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
2 未来飞行员认知ERP研究方向
    2.1 飞行员认知ERP研究适用成分
    2.2 未来飞行员认知ERP研究的方向
        2.2.1 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2.2.2 加强民航飞行员的认知研究
        2.2.3 把握ERP技术的进步
        2.2.4 与其它神经生理技术结合
3 结论

(10)高原青年官兵认知功能的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文献回顾
    1.3 认知功能相关研究
    1.4 ERPs测量及其相关研究
    1.5 高原环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实验一 高原官兵认知能力测量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统计
        2.4.1 难度和区分度
        2.4.2 对于人.学变量的数据处理
    2.5 研究结果
    2.6 讨论
实验二高原环境对官兵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
    2.7 第一阶段研究对象
    2.8 研究工具
    2.9 研究方法
    2.10 数据统计
    2.11 结果
    2.12 讨论
    2.13 第二阶段研究对象
    2.14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同第一阶段
    2.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16 结果
    2.17 讨论
实验三 不同认知能力高原官兵对新异刺激的注意偏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18 实验对象
    2.19 实验方法
    2.20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1 结果
    2.22 讨论
小结
    3.1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 文献
附录一 使用Brainscience软件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的过程
附录二 研究成果
致谢

四、心理旋转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乒羽网运动员在手部动作视频刺激下运动表象ERPs特征研究[D]. 高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运动想象的卒中脑网络分析研究[D]. 葛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性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D]. 张静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4]首发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及症状间的关系[D]. 肖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5]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手部图片心理旋转任务的比较研究[D]. 孙瑞.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6]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过程特点 ——基于ERP的研究[D]. 刘欣. 河南大学, 2019(01)
  • [7]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视觉空间认知加工的特点[D]. 范瑞璐. 河南大学, 2019(01)
  • [8]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探究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多维度认知功能特征[D]. 顾丽华. 东南大学, 2018(05)
  • [9]职业环境对中国飞行员认知影响的ERP研究文献分析与展望[J]. 林岭,王巧玲,李克雪,赵国华.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7(05)
  • [10]高原青年官兵认知功能的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 韦新.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心理旋转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