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刊评论员文章获一等奖(论文文献综述)
周朝晖[1](2019)在《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一百多年前,在上海美租界乍浦路成立了一个新型的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这便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美术院校,日后名闻遐迩的上海美专。多年以来,对于这所学校进行研究的学术专着和论文车载斗量,但是苦于文献方面的缺失,目前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有关这所学校西洋画教学方面的整体性的研究。近年以来,随着一些有价值的文献,尤其是散失在民间的资料不断被发现、收集、整理,相关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能。《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研究》一文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成的。任何学术研究的结论必须建立在翔实、充分的数据的支撑下。由于文献资料动态化的特点,以及相关领域整体性研究的缺位,上海美专在西洋画教学方面的成就和历史地位虽已得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上的认同,然而建立在最新文献资料基础上的系统性研究,仍然有其必要性。在这几年来的专业理论学习中,一个关于研究方向的核心问题点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成才率和创造力是如何形成的?围绕这个问题寻求答案,须从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成就等信息梳理入手,深入分析达到这一高“产值”的内在逻辑。本文正论部分可以概括为“一纵三横再收官”的结构。第一章对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进行了纵向的、学术史方面的梳理。根据美专四十年办学历史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几次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将西洋画教学史分为“探索期”“酝酿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第二、第三、第四三章,分别就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学术研究三个并列的板块,结合第一章的历史分野,依据大量重要历史文献,对美专在这些关键教学环节上的做法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分析其举措的得失和对整个教学体系的影响。关键的第五章,经过前四章“一纵三横”的叙述和分析,对本文的核心问题点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将一个具有四十年办学历史,影响巨大的学校,进行完整的数据整理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还存在着严重的文献佚失情况。故本文采取了将覆盖面和典型案例结合的方法,就“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两个层面,对学校的办学成绩进行了总结。至于取得这些成果的内在原因,则是文章研究的难点和要点,经过前文对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学术研究等重要环节的梳理,一条隐藏于办学过程中的,体现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特点的逻辑链条已隐约可见,那便是以“宽容”“开放”和“创新”为其主要特色的“海派”办学风格所带来的多元化的学科教学环境,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是办学者通过“体内循环”和“体外循环”有意营造的多种学术观点,多种艺术风格的碰撞和对抗,激活了学校思辨、创新的空气和土壤,并由此为西洋画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推力。本章的最后还对西洋画教学及其所引申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本文的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法、形式分析法为主。这两种研究方法对文字和图像资料,在数量和质量上有较大和较高的需求。得益于导师数十年的积累,加上所在教学团队长期在本领域研究所形成的学术资源,使本人能够及时获得文献资料新发现的信息,让课题研究得到了充分的史料支撑。文献的收集和使用,正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在多年的艺术教育工作中,笔者有幸结识了上海美专的毕业生朱瑚教授,朱教授虽已年过九旬,但记忆力过人。他为本文做的口述历史,不仅提供了部分关键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本人对问题点的思考。文章最后对核心问题点所作出的结论,即海派宽容开放的思想,激活了创新的学术氛围,最终对学科发展形成了推力,是在前文所做的大量研究、推论的前提下自然形成的结果。
李菡丹[2](2015)在《李元华 情痴民族歌剧》文中研究表明"我的人生、命运始终与歌剧事业联系在一起,我已把歌剧艺术当成我的恩人,我有责任去呵护、关心、爱护她""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飘飘,年来到,风卷雪花,在门外,风打着门来门自开,我盼爹爹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今年正值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记者见到了第二代白毛女的扮演者李元华。在她位于北京通州的家中,这位已经69岁的我国着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京剧
赵天成[3](2015)在《李锐“前史”考叙:以《山西文学》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厚土》之前,李锐已有二十余篇中短篇小说发表。这些"少作",大多收入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1985)。而其中一半左右的篇目,皆初刊《山西文学》及其前身《汾水》之上。本文的考察中心,是李锐1986年之前发表在《山西文学》的6篇作品——《钢铁厂的工人们》、《丢失了的长命锁》、《五十五壮汉——北京人在外乡(之一)》、《"窗听社"消息》、《晚怅》、《晨雾——野岭三章》,力求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
赵振宇[4](2015)在《评论互动场(五) 新闻评论改革,从自身做起》文中认为2014年9月,本刊邀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开设"评论互动场"专栏,受到读者的好评,很多读者希望能与赵振宇教授现场互动。为此,本刊编辑部于2014年12月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了"《新闻与写作》‘评论互动场’武汉专场"。互动现场,赵教授语言幽默,观点独到,视野开阔,博得阵阵掌声。由于场地原因,有很多朋友没能获得参加现场互动的机会,为此,本期"评论互动场"除了刊登赵振宇教授的演讲稿外,将摘取现场互动中的部分精彩问答,以飨读者。"评论互动场"欢迎各位朋友继续谈感想、提建议、出问题,我们将在专栏里摘发。
邓天玉[5](2013)在《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文中研究说明本博士学位论文《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邢先生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发表的系列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精细阅评,从而达到总结和阐释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目的。笔者选择这一论题的原因有三:第一,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邢先生已发表489篇文章,其中《中国语文》29篇,《光明日报》19篇:主编、参着与独着了51本书,其中个人独着21本。3本独着《语法问题发掘集》、《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已分别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于邢先生文章多,篇幅长,信息量大,笔者学力及能力有限,所以只选取了邢先生研究领域里的一个侧面——国学视角,进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式的研究。第二,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国学视角语法文章,都是邢先生70岁以后研究相当成熟的代表之作。这些文章都涉及到了语法学,有的直接与语法结合,有的涉及得少些,但都与语法相关。通过对这些“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的国学语法小文章的深入阐释,可以破译和发现邢先生是如何将国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第三,笔者通过对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和3篇不在国学版上发表但与国学紧密相关的语法文章的精细体察,发现:邢先生这些文章的构架都是由三大思想维度来支撑的,即邢先生的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因此,本博士学位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上编、下编和附注三大部分。上编是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对邢先生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解读和阐释。笔者的每篇评论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一个“突出亮点”,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将邢先生的特色阐释得比较全面,从而发掘出邢先生做研究的奥秘。具体从小句审解、用词辨察、结构组配、特异说法等四个方面展开:(一)小句审解:主要对《“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漫话“有所不为”》和《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小句“人定胜天”、“有所不为”、“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进行研究分析时,研究的重点各不相同,“人定胜天”侧重于古今辩证思维的审解;“有所不为”侧重于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侧重于对语言应用的指导。(二)用词辨察:主要对《“救火”一词说古道今》、《说广数》、《“诞辰”古今演化辨察》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词“救火”、“四”、“八”、“诞辰”进行研究传授时,传授的方式各不相同,对“救火”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充分设问的引导;对广数“四”和“八”,在传授过程中注重数字文化的讲解;对“诞辰”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传授艺术的锤炼。(三)结构组配:主要对《“X以上”纵横谈》、《“十来年”义辨》、《“生”、“死”与“前”的组合》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结构“X以上”、“十来年”、“生前”、“死前”进行研究挖掘时,挖掘的方法各不相同,对结构“X以上”,挖掘的方法是探讨、发掘和思索;对结构“十来年”挖掘的方法是不懈地追踪;对结构“生前”、“死前”挖掘的方法是表里值小三角。(四)特异说法:主要是对《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的普方古检视》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特异说法“一+名”、“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进行研究验察时,验察的角度各不相同,对特异说法“一+名”,验察的角度侧重于语法格式的文化视角;对特异说法“先生”与女性学人,验察的角度延伸到了时间、空间、地域、文化、效果、应用实践等多个视野;对特异说法“起去”,验察的角度侧重于普方古大三角的视角。下编是在上编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三维理论。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国学理论和传授学理论,对邢先生的三维学术思想进行细化。在进行阐释细化的过程中,笔者又列举了邢先生的大量研究实例,进行事实论证,力求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具体从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一)邢先生的语法思想:笔者通过对邢先生研究历程的深入考察,总括出了邢先生的七大语法理论,如“小句中枢说”、“句管控”、“两个三角”、“三个充分”、“动词核心名词赋格”、“语表趋简语义兼容”、“词性判定法”等。(二)邢先生的国学思想:笔者通过对上编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的精细评说,以及对下编直接反映邢先生国学思想的3篇重要文章《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国学”与“新国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邢先生具有“儒道合一”的国学思想。其儒家思想表现为:天下情怀和力行意识;其道家思想表现为:人法自然和逆向思维。(三)邢先生的传授学思想:笔者选取了邢先生经典的教育语录“治学之道学风先导”、“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和“亦师亦友志在高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的这四条语录,在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里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证据,因此,这四条语录可以堪称为现代经典教育观,值得大力推介。《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附注是笔者在三年攻博期间,围绕邢先生的学术和人生,发表地个人拙见。尽管笔者功力肤浅,但钻劲较足,10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探讨、追踪、验察邢先生的为人为文,尽力使得上下编关于邢先生学术思想的阐释更为准确,更为丰满。如果说上编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引领,那么,下编则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细化。如果说上下编是研究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话,那么,附注则是研究邢先生的学术人生。本博士学位论文将学术思想和学术人生结合研究,力求达到“知人论世”、“文人合一”的境界。写作本文,基于一个朴素的追求:中国要跟世界接轨,要在与世界对话过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语言学研究也必须重视总结自己的东西,更好地认识自己。
陈洁[6](2012)在《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剖析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弹词”的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苏州弹词,是目前我国从业人员最多、专业演职团体最多、拥有专门表演场所最多、保存传统书目最多、原创的新编书目最多、电台电视台播放节目总时最长的曲艺类非遗项目。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江、浙、沪甚至海外,都有热衷于此的票友团体;众多曲艺品种中,唯有它是拥有专门的传承学校、专设的领导机构并有专业理论刊物出版。从苏州弹词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文化自觉过程中,通过自我保护、能动传承而实现其艺术复兴。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以该遗产富有代表性的弹词流派为切入点,观察分析这些流派在“非遗”保护视野下,如何实现原样保护和能动传承的相关具体做法;首次将听客和学者层面与“非遗”保护的互动,纳入曲艺传承体系之中考察;尝试从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剖析苏州弹词在传统艺术式微的今天依然相对繁荣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到妥善地保护和发扬苏州弹词文化遗产,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的能动性,即演员主体的创演能动性、学者文人的研究主动性和书迷票友的传承自觉性。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作为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考的范本。苏州弹词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说明,对音乐、曲艺、戏曲等艺术类非遗项目来说,外力支持固然不可或缺,但首要保护的应是该艺术形式的自身内在活力,激发其新陈代谢的自我创造能力,变被动的外在保护为能动的自我发展,聚集外力以推进内功修炼,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并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李庆玲[7](2011)在《杂而无文 行之不远——陈长林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长林简介笔名常琳,有两篇杂文荣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并有多篇杂文入多种杂文年度选本。首创"成语重组"系列杂文,颇受好评。
杜晓沫[8](2009)在《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文革儿童文学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也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消极影响。但是,这场错误和挫折也让人民逐渐变得聪明起来,并开始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儿童文学史一向一笔带过“文革”这段特殊岁月。在对这十年的“文化”浩劫中的儿童文学史料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属于“文学”中的“儿童文学”在这一时期与众“文学”不同的发展状况。在对全部“文革”时期的儿童文学做过研究之后,更发现了它并非完全如同过去儿童文学史中一贯陈述的那般变态至极。“文革”时期的儿童文学有着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高的地位,即使是有着浓重的政治味道,仍然可以在儿童文学史上留下一幅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画卷。
张振亭[9](2008)在《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文中提出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国新闻传播研究发展最快、取得成绩最大的30年。对业已做过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得失,“以史为鉴”,有利于我们对其过去有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现在的研究者找到新的切入点,有利于新闻传播学未来的发展壮大。本文把学术研究视为一种传播活动,引入“5W”传播模式作为分析架构,既描述学术研究的构成及其发展历程,又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研究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交互作用,从静态构成和动态变化两个维度述说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术发展的历史。本文在整体上采取“总—分—总”的体例,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梳理,探究新闻传播学术总体及各构成要素的变化,即首先概述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轨迹,然后分述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效果四个面向的变化,最后总结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推进的特点,本文把其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2:“学术研究逐步恢复”;1983-1988:“新闻改革引发学术论争”;1989-1991:“学术研究曲折前行”;1992-1996:“为学术而学术”;1997-至今:“在新的起点上迈向多元化发展”。研究主体是整个学术生产活动中的第一环节和主导性因素。本文借用知识社会学的有关理论,以群体为线、以个体为点,勾画新闻传播研究主体的变化,探究变化背后的原因,并揭示这种变化对新闻传播学术的影响。为了精细呈现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动态变化,本文对三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进行了抽样内容分析,以寻找各个分支研究领域(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广播与电视、传播学、其他)中比较集中的话题、问题,然后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对此进行评述。在“研究方法论”一章,本文梳理了学界关于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代表性论述,并以部分新闻传播博士论文为例,管窥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把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考察,揭示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具体应用。建构学科体系、推进新闻改革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效果的主要体现。构建学科理论体系是基础,学科理论体系越完善,越能发挥出学科能量。研究者的论述、新方法的引进、新理论的提出,既为新闻改革提供了合法性阐释,又促进了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从纵向看,新闻传播研究进展迅速、成绩巨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新闻传播学摘掉了“无学”的帽子,建起了学术研究梯队,初步完成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已经跻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之林,拥有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效力得以初步彰显。同时,新闻传播研究不够深入,知识、理论和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提倡应向学术自身回归,尊重其自身逻辑,扎扎实实地研究些问题,注重积累;要遵守学术规范,讲究研究方法,摈弃过去那种简单化的、直接的、操作性的实用研究。
杨运煌[10](2003)在《金色年华——庆祝《湖南经济》创刊2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
二、本刊评论员文章获一等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刊评论员文章获一等奖(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前期相关研究综述 |
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历史分野 |
第一节 筚路蓝缕——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探索阶段” |
第二节 初露峥嵘——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酝酿阶段” |
第三节 艺术策源——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成熟阶段” |
第二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课程体系 |
第一节 写生教学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特色课程在美专西洋画教学中的历史作用 |
第三节 美专西洋画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涵分析 |
第三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教师团队 |
第一节 核心人物对于教学理念形成的引领地位 |
第二节 中坚力量的构成和教学核心作用 |
第三节 从教师团队结构的变化看教学理念的成熟 |
第四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学术研究 |
第一节 技法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二节 艺术创作观念方面的研究 |
第三节 学术研究对实践教学的反哺作用 |
第五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分析与反思 |
第一节 对成才率和创造力之形成的分析 |
第二节 对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相关人名录 |
附录二: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年表 |
附录三: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名师统计表 |
附录四:上海美专西洋画优秀学生统计表 |
附录五: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方面的重要学术活动 |
附录六:上海美专师生入选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西洋画作品统计 |
附录七:朱瑚教授口述历史(根据录音整理)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4)评论互动场(五) 新闻评论改革,从自身做起(论文提纲范文)
新闻评论是否也需要改文风,特别是改长风 |
配合上级工作的评论该怎样写 |
如何理解和执行《八条规定》 |
如何面对应景评论 |
“评论互动场”现场问答: |
如何做强新闻评论—— |
评论是教不出来的吗—— |
如何平衡新闻评论中的主、客观因素—— |
会场侧记: |
(5)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上编 |
第一章 关于小句审解 |
1.1 评说《“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的辩证思维 |
1.1.1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 |
1.1.2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 |
1.1.3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 |
1.1.4 古义与今义的辩证 |
1.1.5 个体与整体的辩证 |
1.2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
1.2.1 比较语言事实的典型程度 |
1.2.2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里含义 |
1.2.3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表形式 |
1.2.4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用价值 |
1.2.5 比较语言事实的思想内涵 |
1.3 评说《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对语言应用的指导 |
1.3.1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语言理论的探究 |
1.3.2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现实应用的指导 |
1.3.3 推及到所有“世代沿袭名言”现实应用的指导 |
1.3.4 笔者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误用原因的语言学解析 |
第二章 关于用词辨察 |
2.1 评说《“救火”一词说古道今》的设问魅力 |
2.1.1 在设问中充分观察 |
2.1.2 在设问中充分描写 |
2.1.3 在设问中充分解释 |
2.1.4 充分设问的价值 |
2.2 评说《说广数》的数字文化 |
2.2.1 辨察数字的文化现象 |
2.2.2 考察数字的文化价值 |
2.2.3 丰富数字的文化理论 |
2.3 评说《“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的传授艺术 |
2.3.1 国学传授的真与美 |
2.3.2 国学传授的情与理 |
2.3.3 国学传授的小与大 |
2.3.4 笔者对“诞辰”一词的思考 |
第三章 关于结构组配 |
3.1 评说《“X以上”纵横谈》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发掘和思索 |
3.1.1 在逻辑中探讨问题 |
3.1.2 在探讨中发掘问题 |
3.1.3 在发掘中思索问题 |
3.1.4 在思索中追踪问题 |
3.2 评说《“十来年”义辨》的追踪信念 |
3.2.1 对概数“来”字语形结构的追踪 |
3.2.2 对概数“来”字语义蕴涵的追踪 |
3.2.3 对概数助词“来”形义辩证的追踪信念 |
3.3 评说《“生、死”与“前”的组合》的小三角研究 |
3.3.1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表形式研究 |
3.3.2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里意义研究 |
3.3.3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用价值研究 |
3.3.4 良好文品 贯穿始终 |
3.3.5 笔者对反义语素同义词的思考 |
第四章 关于特异说法 |
4.1 评说《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的语法格式文化 |
4.1.1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渊源 |
4.1.2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内涵 |
4.1.3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价值 |
4.1.4 发掘方言现象传承中华文化 |
4.1.5 笔者对“一+名”语法格式的思考 |
4.2 评说《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中的多角度研究 |
4.2.1 对“先生”一词的内涵研究 |
4.2.2 对“先生”一词与女性的关系研究 |
4.2.3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理论探究 |
4.2.4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实践建议 |
4.2.5 笔者对“先生”一词的思考 |
4.3 评说《“起去”的普方古检视》的研究程序 |
4.3.1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
4.3.2 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
4.3.3 用理论解释自己的观点 |
4.3.4 用务实说出自己的疑问 |
4.3.5 笔者对“起去”一词的思考 |
4.3.6 笔者的启示:学术的进步源于否定 |
下编 |
第一章 邢福义的语法思想 |
1.1 邢福义的研究历程 |
1.1.1 练步期(19561965年) |
1.1.2 求悟期(1966年—1989年) |
1.1.3 寻己期(1990—今) |
1.2 邢福义的语法理论 |
1.2.1 “小句中枢说” |
1.2.2 “句管控” |
1.2.3 “两个三角” |
1.2.4 “三个充分” |
1.2.5 “动词核心名词赋格” |
1.2.6 “语表趋简语义兼容” |
1.2.7 “词性判定法” |
第二章 邢福义的国学思想 |
2.1 邢福义“儒道合一”的思想 |
2.1.1 邢福义的儒家思想 |
2.1.2 邢福义的道家思想 |
2.2 评说《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对语言研究未来的展望 |
2.2.1 语言研究的现状 |
2.2.2 语言研究的未来 |
2.3 说《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对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探究 |
2.3.1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理论探究 |
2.2.2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实践印证 |
2.4 评说《“国学”与“新国学”》对当今国学的预测 |
2.4.1 探讨“当今国学”丰富的内涵 |
2.4.2 思索“当今国学”产生的背景 |
2.4.3 发掘“当今国学”发展的道路 |
2.4.4 肯定“当今国学”传播的平台 |
2.4.5 笔者对“当今国学”的思考 |
第三章 邢福义的传授学思想 |
3.1 治学之道学风先导 |
3.1.1 倡导“务实学风” |
3.1.2 主张“反省自己” |
3.1.3 重视“引导后辈” |
3.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
3.2.1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阐释 |
3.2.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践行 |
3.2.3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影响 |
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 |
3.3.1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阐释 |
3.3.2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源于中西方 |
3.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践行 |
3.4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 |
3.4.1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阐释 |
3.4.2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践行 |
参考文献 |
附注 |
国学研究与传授学 |
评说《“国学”和“新国学”》一文对“当今国学”的关注 |
邢福义:看透方块字的奥妙 |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
吕叔湘慧眼识后辈 |
邢福义的老顽童启示 |
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 |
一部“新而不难,全而不杂”的好教材 |
一本值得推荐的语言学教材 |
《从“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看语言的规范问题 |
后记 |
(6)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文献回顾 |
四、称谓界定 |
第一章 水乡文化孕育的苏州弹词 |
第一节 循序酝酿的播种期 |
第二节 风格迸发的黄金期 |
第三节 稳中求变的盘整期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艺术价值的延续和主体多元 |
第一节 苏州弹词艺术价值的体现 |
第二节 对传统遗产的固守 |
第三节 对变革创新的追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弹词艺术的色彩疏密与流派特征 |
第一节 流派的形成与嬗变递延 |
第二节 以《情探》为例的早期风格基点 |
第三节 开篇《新木兰辞》的气质浓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弹词艺人的创演自觉和经验反思 |
第一节 艺术风格的成型与成熟 |
第二节 音乐语言的戏剧性开拓 |
第三节 艺人的自发性经验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评弹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理论操守 |
第一节 苏州评弹研究机构 |
第二节 理论研究和书谱出版 |
第三节 评弹研究的期刊阵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传媒对文化遗产的弘扬 |
第一节 广播电台与苏州弹词的联姻 |
第二节 近年来广播书场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广播书场对保护和传播苏州弹词的促进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受众群体与弹词传承的全方位互动 |
第一节 大众听客的接受与反馈 |
第二节 文人墨客的雕饰与修书 |
第三节 国家政要的偏爱与扶持 |
第四节 票房雅集的实践与互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 原样保护:艺术价值的凝结和递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体现 |
二、 能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关键手段 |
附录 苏州评弹演变历史及名家流派形成大事年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文革儿童文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历史的沉思 |
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
三、走自己的路 |
第一章 “文革”前后儿童文学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文革”前和“文革”中的儿童文学发展情况概要 |
第二节 “文革”后的儿童文学发展情况概要 |
第二章 “文革”时期儿童文学的特殊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兴起 |
第二节 教育蒙受损失 |
第三节 文艺严重摧残 |
第三章 1966—1976 年儿童文学年代分述 |
第一节 1966、1967—1969 年的“空白期” |
第二节 1970—1976 年“帮八股”影响下的儿童文学 |
第四章 深受政治影响的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诗歌 |
第一节 怪诞病态的儿童文学理论 |
第二节 普遍政治化的儿童诗歌 |
第五章 有影响的小说等 |
第一节 中长篇小说《向阳院的故事》和中篇小说《红雨》等 |
第二节 长篇小说《钟声》和中篇小说《金色的朝晖》 |
第三节 专业作家浩然的儿童小说 |
第四节 唯一的经典《闪闪的红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学术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9)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选题的意义与主要限制 |
2 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发展轨迹 |
2.1 1978-1982:学术研究逐步恢复 |
2.2 1983-1988:新闻改革引发学术论争 |
2.3 1989-1991:学术研究曲折前行 |
2.4 1992-1996:“为学术而学术” |
2.5 1997-至今:在新的起点上迈向多元化 |
3 研究主体论 |
3.1 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主体的构成及变化 |
3.2 研究主体的互动 |
4 研究内容论 |
4.1 对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 |
4.2 几大分支研究领域分析 |
5 研究方法论 |
5.1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含义亟待澄清 |
5.2 新时期之前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
5.3 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发展 |
6 研究效果论 |
6.1 建构学科体系 |
6.2 推进新闻改革 |
7 结语 |
7.1 主要成就 |
7.2 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变化的特征 |
7.3 亟待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新闻传播研究如何深入?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大事记(1978-2007) |
附录2 历届吴玉章奖获奖成果(新闻传播学) |
附录3 历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新闻传播学) |
附录4 近10 年出版的新闻学概论类着作、教材(1997-2006) |
附录5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本刊评论员文章获一等奖(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研究[D]. 周朝晖. 上海大学, 2019(02)
- [2]李元华 情痴民族歌剧[J]. 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15(19)
- [3]李锐“前史”考叙:以《山西文学》为中心[J]. 赵天成. 小说评论, 2015(04)
- [4]评论互动场(五) 新闻评论改革,从自身做起[J]. 赵振宇. 新闻与写作, 2015(01)
- [5]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D]. 邓天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4)
- [6]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D]. 陈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2)
- [7]杂而无文 行之不远——陈长林访谈录[J]. 李庆玲. 杂文选刊(下旬刊), 2011(10)
- [8]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文革儿童文学史研究[D]. 杜晓沫. 吉林大学, 2009(08)
- [9]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D]. 张振亭.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10]金色年华——庆祝《湖南经济》创刊20周年[J]. 杨运煌. 湖南经济,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