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中国云南省临沧废弃铀矿的案例研究

铀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中国云南省临沧废弃铀矿的案例研究

一、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uranium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at the abandoned Lincang uranium mine, Yunnan Province,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原[1](2016)在《煤燃烧过程中铀的迁移转化规律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铀在煤燃烧过程中通常迁移至飞灰和底灰中,或富集于超细颗粒物表面以气溶胶形式排放至大气,大气和煤灰中的铀可通过雨水冲刷和淋滤作用进入水环境,最终进入生物圈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我国西南地区部分煤中的铀含量异常富集,此类煤炭在利用过程中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探究煤燃烧过程中铀的转化规律和释放特性,减少铀在煤燃烧过程中的释放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选取云南小龙潭煤和滇东煤对煤燃烧过程中铀的迁移转化规律做了详细研究,以期为减少煤燃烧过程中铀的释放提供理论依据。首先运用热力学平衡软件对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煤中铀的赋存形态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铀在煤燃烧过程中主要与碱金属元素(Na、K)及碱土金属元素(Mg、Ca、Sr、Ba)相结合生成对应的铀酸盐。随着计算温度的升高,铀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UO2(uraninite)、UO2、UO2.33(β)),且随着计算温度的升高,低价铀氧化物的生成量逐渐增多,当温度在1600℃以上时有少量的UO3(g)生成。其次根据计算结果,设计了固定床实验分别对煤热解、气化、燃烧等多种气氛下铀的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三种实验气氛下铀的挥发率均较低。热解气氛下煤中铀的释放率随实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化和燃烧条件下,在700℃至1000℃范围内,铀的释放率随实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内蒙古上都电厂和锡林电厂的入炉煤、底灰、飞灰等样品进行铀浓度测试,对飞灰中铀的富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铀在细颗粒飞灰中有轻微的富集行为。向煤中加入CaCO3或CaO进行燃烧和气化实验中,随着钙基化合物的增加煤中铀的挥发率均降低,铀酸钙对煤中铀的挥发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铀化合物能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在1000℃高温焙烧时生成铀酸盐,在X射线衍射仪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检测中均测到有CaUO4存在。煤燃烧及CO2气化过程中铀主要与Ca结合生成铀酸钙从而抑制铀的挥发,生成CaUO4的反应方程式为:6CaCO3+2U3O8+O2(g)→6CaUO4+6CO2(g)。

张学东[2](2015)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不仅有利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而且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全球化背景下,不可再生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激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稀土产品的稳定供给,美国、日本、欧盟将稀土列入了国家关键资源战略。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的23%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产品供给国家。但是,2014年,美日欧诉讼中国限制稀土产品出口案以中国败诉告终,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付出了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较大代价。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稀土产品的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对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稀土问题,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外涉及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文献中,系统的专题研究相对比较少。国内研究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专题文献虽然较多,可是,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研究过程中,进行定性研究,同时进行计量分析;进行理论研究,同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计量研究、系统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构建了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分析框架,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等具体的经济理论,系统研究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整合搭建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二章为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了稀土资源、稀土产品分类、稀土产品供给、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等基本范畴,探讨了相关基础理论,包括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供给,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愿意且能够生产,按照一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出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所称稀土产品供给,是指稀土产品的生产者愿意且能够生产,按照一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出售,满足稀土产品消费者的需求。本文认为,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目标体现为三个方面,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安全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提。可持续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长期目标,是政府对稀土产品供给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平衡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实目标,是稀土企业市场行为的内在动机。第三章分析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状,归纳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突出问题。中国稀土产品市场过去是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现在正在向垄断竞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稀土资源分布和稀土产品供给地域不平衡性的地缘政治影响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稀土产品供给安全隐患问题迅速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出口失衡:出口数量失衡,与资源现状不匹配;出口规则失语,稀土世贸争端败诉;出口秩序失控,出口走私屡禁不止;出口价格失公,偏离价值暴涨暴跌。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对稀土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稀土产品供给不可持续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突出问题是稀土资源过度开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不平衡的问题越积越重,突出表现为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稀土项目投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总体产能过剩,轻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供给严重过剩,附加值低的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供给严重过剩,急需淘汰落后产能;研发创新投入不足,附加值高的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供给不足,中重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供给不足。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基于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分析了稀土产品出口失衡的深层原因。垄断资本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稀土产品市场,对稀土产品的市场结构、市场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交易平台等产生深远影响。消极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中国稀土产品市场的产业集中度偏低、分散决策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创新投入不足,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企业的过度竞争,为稀土产品非法生产和出口走私提供了销售渠道。产业集中度不高是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安全供给受到威胁的深层原因。基于产权理论,分析了稀土资源过度开采的深层原因。稀土资源具有公地性质,稀土产品生产过程中具有外部性,导致稀土资源所有权主体虚置和外部性问题。稀土资源过度开采,本质上是产权问题,稀土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权主体虚置造成过度开采利用,进而带来稀土资源定价权、资产化的管理模式问题。在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的情况下,企业无序竞争而政府监管不力,造成了稀土资源过度开采。稀土初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在外部性不能内部化的情况下,稀土产品的市场价格信号不够准确,不能精确地反映社会成本,导致稀土产品价格背离价值,误导资源分配,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深层原因。由于各级政府间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对稀土产品供给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面对稀土产品供给企业执行国家政策不到位现象,政府部门监管控制不力;政府多次治理稀土产品产能过剩、稀土产品非法生产和出口走私等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是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搭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借鉴前沿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全面梳理稀土产品供给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归纳整合,搭建了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进行评价时,没有采取国内常用的分层加权评分方法,而是引入了经典的霍特林模型,运用动态规划工具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章对稀土产品供给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了国外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经验。稀土产品供给是全球性问题,本文围绕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三大目标,研究了美国、日本、欧盟国家等稀土产品供给国家的稀土战略、产业政策和企业供给行为。与中国相比,其他稀土产品供给国家的稀土资源储采比相对较低,稀土产业集中度较高,稀土产能利用率较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稀土产品附加值较高等。这些国际经验,为解决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第七章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针对稀土产业集中度不高所导致的稀土产品出口失衡问题,建议加快组建稀土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稀土产品市场竞争,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利用国际国内稀土资源,实现稀土产品安全供给。针对稀土资源产权虚置等原因导致的过度开采问题,建议创新稀土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模式,克服公地悲剧和外部性问题,稀土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针对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导致的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建议打破地方行政垄断,加强行业自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延伸稀土产品产业链,增加高科技含量稀土产品的供给,提高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稀土企业盈利水平,实现稀土产品平衡供给。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综合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从产业集中度、产权主体和外部性、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的视角,系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拓宽了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等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现有文献分析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时,尚未涉及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问题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系统。本文结合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实问题,综合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等经济理论,系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具体而言,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是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偏离安全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稀土资源产权主体虚置、外部性影响等因素,是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偏离可持续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部门利益固化,是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偏离平衡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第二,构建了关于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综合分析框架。对于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现有文献往往从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分析。本文把稀土产品供给的目标细分为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搭建了比较系统的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对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剖析了深层原因,整合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稀土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同时,在实证分析方面,相比现有文献往往采用传统的分层加权评分方法,本文对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经典模型进行拓展,将其引入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领域,运用动态规划工具,构建了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的动态分析模型,应用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数据进行规范性检验,丰富了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的实证研究成果。第三,在系统分析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深层原因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提出了保障中国稀土产品安全、可持续和平衡供给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本文围绕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目标,深入分析问题原因,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因此,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新颖性和针对性,操作性较强。本文针对产业集中度不高导致的出口失衡问题、稀土资源产权主体虚置等原因导致的过度开采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导致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分别从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稀土经济用途的日益广泛,关于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国际贸易等学科,这使研究变得更加复杂。限于作者水平,本文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例如,限于数据搜集整理的现实难度,本文在稀土矿产品供给的实证研究过程中,部分使用了替代数据,降低了实证结论的精确性。因此,有待于在下一步工作学习中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可以预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加,将会出现更多的关于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量化研究成果。

石磊[3](2011)在《衢州铀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资源,核能的开发前景日益广阔,铀的开采量也在逐年上升。但由于受铀的物化性质的影响,铀的开采都会对矿山及其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损害矿山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身心健康。本文以衢州铀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天然放射性水平测量和对当地居民的走访调查,查明了衢州铀矿开采对环境已经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衢州铀矿的污染治理和其他铀矿山提供借鉴,最终实现铀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针对铀矿山排放的“三废”污染物具有放射性的特点,对矿区及其周围区域的天然放射性水平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衢州铀矿开采已经造成矿区及其附近地区的放射性污染,污染区域总面积共约1.78km2,局部地区的γ辐射水平高出国家限定标准的3-24倍多。其次,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对矿区附近居民的走访调查,了解了衢州铀矿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衢州铀矿开采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铀矿开采所产生的废水、废渣等物质已经造成了当地水体、土壤和生物等的污染;铀矿开采已经影响了矿区附近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铀矿山所排放的“三废”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村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给当地村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恐慌,导致当地居民不断上访。最后,针对衢州铀矿开采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现状,借鉴国内外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和建议。在治理当前的污染中,应成立督查小组做好全面排查和“三废”的治理工作,做好受害群众的安抚工作、确保足够的治理资金投入等等;在日后的防范上,做好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大环保科研的投入力度、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不断改善矿区工人的作业条件等等。

吴桂林[4](2011)在《云南省能源消费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能源对国家安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均有重大的影响,是当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核心元素。能源消费与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影响。因此,面对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的情况,分析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的现状,探讨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1世纪以来,云南省每年的能耗都在持续增加,且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将会进入快速增长期。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给云南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问题严重,生态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旅游业被确定为云南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云南省对环境高度重视,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云南省能源战略的主要挑战。云南省既是资源大省,又是能源消费大省,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云南省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是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能源消费对云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即能源消费效应。云南省能源消费效应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此,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量数据来证明文章所持有的观点。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能源消费与经济、环境的基本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并采用数据实证的方法分析了云南省能源消费对经济和环境的实际影响。本文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产生的背景,研究主题及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回顾了相关文献。第一章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了能源-经济,能源-环境的基本关系。第二章分析了云南省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状况。首先,就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展开探讨,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强度阐述了云南省能源消费的现状,并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了云南省1992年以来能源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其次,分析了云南省能源消费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把能源消费引入生产函数,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DPS软件计算)分析了云南省不同种类能源消费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相关性,得出煤炭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最大,然后依次是石油,天然气,水电最不相关;最后,根据云南省能源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评价云南省的能源消费效应,指出了云南省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结合云南省的资源禀赋优势和能源效应来看,云南应该大力发展水电能源和新能源。云南应该充分利用丰沛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和高温地热能等新能源,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把云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吴海燕[5](2009)在《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工业作为当代高科技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像其他的工业生产一样,核工业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产生一些废物,一些带有放射性的废物。我国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军工核设施遗留的放射性废物、核电站每年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燃料循环设施和核技术应用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等。这些放射性废物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核三废。核三废如不及时处理,将对环境和公众健康存在极大的潜在威胁。为此,我国政府自“八五”开始设立军工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治理专项,对这些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进行妥善处理和处置,至今已有18年。核三废治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一般的基本建设项目,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项目是从无到有,是一个建设的过程。核三废治理工作则是对已有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固化,分类和整备,以使其达到废物贮存、运输和处置的要求,是一个治理的过程。它涉及到辐射安全、设备与材料的再循环再利用、各类废物处置以及退役后场址的监护等工作。各项目之间往往都有关联性和时序性,有时还需要分阶段进行,是一项公益性、探索性、高科技和高风险的工作。核三废治理工程在我国开展时间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不长,尤其是在项目管理方面还在摸索和提高阶段。我国的核三废治理工程在体制和机制上必须进行改革;在项目实施上,应该摒弃国有资产“私有化”现象,成立若干专业的核三废处理公司,逐步培育核三废治理工程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本选题主要从现代项目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案例分析,重点研究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指出核三废治理工程的规划是指导核三废治理工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和灵魂;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评审是项目决策的重要环节;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核三废治理工程设计阶段的重要工作;努力做好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的控制工作是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成功的保障。作者希望通过本选题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对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汪任平[6](2007)在《生态办公场所的活性建构体系》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通过回顾办公建筑和生态建筑思想的演进历程,指出生态化是办公场所的一个重要转向,在这个转型中,建立一个整体、有机的体系最为关键。论文认为这个体系是一个以生态为导向,自然为设计基础的活性体系。通过对这个活性体系的哲学定位、概念、内涵和建构途径的剖析,论文为办公场所的生态化提出了从理论,设计策略,技术配套,评估和市场的整体建构框架。从这个框架的各环节展开,论文深入探讨了生态办公建筑的设计理论、设计策略和技术集成。这三部分为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而评估是对所实施的设计、技术策略的评价和检验。市场则为前几个环节的外延,广泛地涉及到生态办公经济、软件工具、教育和政府态度。最后,通过对典型生态办公建筑的实例考察,以实证的方法展示了生态办公场所的设计内容和建构途径。 籍此,论文层层深入,从生态导则,设计理念,设计技术策略,到评估市场,和实例考察,展示出这个活性体系的实践意义。

二、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uranium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at the abandoned Lincang uranium mine, Yunnan Province,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uranium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at the abandoned Lincang uranium mine, Yunnan Province,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煤燃烧过程中铀的迁移转化规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煤中铀的含量及分布
    1.2 煤中铀引起的污染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煤热解、气化和燃烧过程中铀迁移转化的热力学计算
    2.1 热力学计算原理
    2.2 热力学计算初始条件
    2.3 煤热解过程中铀的热力学平衡计算
    2.4 煤气化过程中铀的热力学平衡计算
    2.5 煤燃烧过程中铀的热力学平衡计算
    2.6 本章小结
3 煤中铀的高温释放规律
    3.1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介绍
    3.2 煤样分析及实验工况
    3.3 煤热解过程中铀的释放规律
    3.4 煤气化过程中铀的释放规律
    3.5 煤燃烧过程中铀的释放规律
    3.6 燃煤电厂灰中铀的分布及富集规律
    3.7 本章小结
4 煤燃烧过程中铀与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的作用
    4.1 实验样品及热分解特性
    4.2 铀化合物与碱金属/碱土金属的作用
    4.3 掺铀煤在燃烧过程中铀的赋存形态
    4.4 铀酸钙对铀释放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第二章 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基本范畴
    第二节 基础理论
第三章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概况
    第二节 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
    第三节 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第四节 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
    第五节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产生的后果分析
第四章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第二节 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 稀土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外稀土产品安全供给经验借鉴
    第二节 国外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经验借鉴
    第三节 国外稀土产品平衡供给经验借鉴
第七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中国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中国稀土产品平衡供给的对策建议
附录 动态规划工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衢州铀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铀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2.1 天然放射性水平与人体健康
        2.1.1 各种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2 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1 诱发地质灾害
        2.2.2 废气污染
        2.2.3 废水污染
        2.2.4 固体废弃物污染
    2.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3 矿山的地质概况与开发利用现状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气候
        3.1.2 水文与地貌
        3.1.3 植被与土壤
    3.2 矿山地质特征
        3.2.1 区域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3 矿区的开发历史与现状
4 衢州铀矿开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1 矿山及周边的γ辐射水平
        4.1.1 调查范围及仪器
        4.1.2 结果与分析
    4.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2.1 地质灾害
        4.2.2 废气污染
        4.2.3 废水污染
        4.2.4 固体废弃物污染
    4.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4.3.1 影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4.3.2 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
        4.3.3 危害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4.3.4 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 对策与建议
    5.1 做好已有问题的治理工作
        5.1.1 成立督查小组做好全面排查工作
        5.1.2 做好尾矿渣的填埋处理
        5.1.3 做好废水的净化处理
        5.1.4 做好受害村民的安抚工作
        5.1.5 确保足够的治理资金投入
    5.2 做好日后污染的防范工作
        5.2.1 做好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
        5.2.2 加大环保科研的投入力度
        5.2.3 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5.2.4 不断改善矿工的作业条件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云南省能源消费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相关文献回顾
    四、主要内容与方法
    五、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能源及能源消费概念
        一、能源及分类
        二、能源消费相关概念
    第二节 能源消费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一、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关系
        二、能源消费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能源可持续消费理论
        三、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章 云南省能源消费效应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能源消费
        一、云南省的基本情况
        二、云南省能源消费现状
    第二节 云南省能源消费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云南省单位GDP能耗分析
        二、云南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三、云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云南省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分析
        一、能源消费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危害
        二、能源消费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模型
    第四节 云南省能源消费的效应评价
        一、能源利用效率低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三、高耗能行业粗放型发展
        四、能源环境问题突出
        五、节能减排基础薄弱
第三章 云南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一、减少煤炭消费、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
        二、优化电力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水电
        三、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第二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浪费
        一、调整工业部门结构,严格控制高能耗行业
        二、淘汰落后生产力,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
    第三节 加大研发投资,发展循环经济
        一、发展循环经济,减轻能源环境压力
        二、鼓励科技创新,实现节能降耗
    第四节 其他政策
        一、培养节能意识
        二、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三、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四、征收环境税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方法
第2章 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概述
    2.1 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2 核三废治理工程的经费来源和工作程序
        2.2.1 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的经费来源
        2.2.2 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的工作程序
第3章 核三废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机制和体制
    3.1 世界各国的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和体制
        3.1.1 美国的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和体制
        3.1.2 英国的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和体制
        3.1.3 法国的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和体制
        3.1.4 俄罗斯和印度的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和体制
    3.2 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机制和体制
        3.2.1 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现状
        3.2.2 创建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机制和体制
第4章 核三废治理工程的决策管理
    4.1 核三废治理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4.1.1 核三废治理规划概述
        4.1.2 核三废治理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编制程序
        4.1.3 我国核三废治理规划的制订应注意的问题
    4.2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地位和作用
        4.2.1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和审批
        4.2.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审批
    4.3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4.3.1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存在问题
        4.3.2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5章 核三废治理工程的设计管理
    5.1 核三废治理工程的设计管理
        5.1.1 设计任务书
        5.1.2 设计过程控制
        5.1.3 设计成果评审
        5.1.4 设计变更控制
    5.2 设计概算的管理
        5.2.1 核三废治理工程设计概算的特点
        5.2.2 核三废治理工程设计概算定额管理
        5.2.3 核三废治理工程设计概算的审查
第6章 核三废治理工程的项目实施管理
    6.1 核三废治理工程的项目实施管理的主要工作
    6.2 核三废治理项目实施阶段的招标管理
        6.2.1 服务招标
        6.2.2 工程实施单位的招标
        6.2.3 设备材料的采购招标
    6.3 核三废治理工程实施阶段的过程管理
        6.3.1 核三废治理工程实施阶段的特点
        6.3.2 核三废治理工程实施过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管理
    6.4 核三废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和移交管理
        6.4.1 核三废治理工程竣工验收的基本工作程序
        6.4.2 核三废治理工程竣工验收的基本条件
        6.4.3 核三废治理工程的移交管理
第7章 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7.1 821 厂核三废治理工程案例分析
        7.1.1 821 厂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背景
        7.1.2 典型案例——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基础配方研制的国际招标
    7.2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低放废液输送系统改造工程案例分析
        7.2.1 项目背景
        7.2.2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技术方案优化
        7.2.3 案例分析结论
    7.3 765 矿核三废治理工程案例分析
        7.3.1 项目背景
        7.3.2 案例分析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生态办公场所的活性建构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对象
    三 研究的立意和目的
    四 研究方法和角度
    五 研究的框架
第1章 生态的办公场所
    1.1 办公场所
        1.1.1 办公场所的概述
        1.1.2 办公场所的演变
    1.2 建筑的生态化
        1.2.1 建筑与地球环境
        1.2.2 建筑的生态历程
    1.3 办公场所的生态化
        1.3.1 办公建筑面临的挑战
        1.3.2 办公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取向
        1.3.3 办公场所生态化的特殊性
    第1章小结:对一个体系的需要
第2章 生态办公场所的活性体系
    2.1 活性体系的概念
        2.1.1 “活性”概念的缘起
        2.1.2 “活性”的哲学观
        2.1.3 “活性”的建筑观
        2.1.4 活性体系的概念及内涵
    2.2 活性体系的研究内容
        2.2.1 活性体系的物质规律
        2.2.2 活性体系的能量定律
        2.2.3 活性体系的趋异与多样原则
        2.2.4 活性体系应对气候的规律
        2.2.5 “活性个体”的构成与功能
    2.3 活性体系的建构途径
        2.3.1 仿生的途径
        2.3.2 生物气候学的途径
        2.3.3 生态技术的途径
        2.3.4 全寿命周期评价的途径
        2.3.5 整合设计的途径
    第2章小结: 整合设计、技术、评估和市场的活性体系
第3章 生态办公场所的建筑设计
    3.1 空间
        3.1.1 生态办公的空间组合
        3.1.2 生态核庭院空间
        3.1.3 工作空间模式
        3.1.4 高层办公空间的经济性
    3.2 结构
        3.2.1 办公建筑结构选型
        3.2.2 结构体系的生态化
        3.2.3 生态结构的自然化特征
    3.3 表皮
        3.3.1 办公建筑表皮的环境观
        3.3.2 表皮的环境设计
        3.3.3 双层玻璃幕墙—活性的表皮
    3.4 形态
        3.4.1 生态办公形体的几何特性表征
        3.4.2 生态办公形态的地域性表征
        3.4.3 生态办公有机仿生形态表征
    第3章小结: 活性特质与生态目标
第4章 生态办公场所的气候应变设计
    4.1 场地-气候设计
        4.1.1 技术或原理
        4.1.2 设计策略
    4.2 太阳的轨迹和建筑朝向
        4.2.1 技术或原理
        4.2.2 设计策略
    4.3 遮阳控制
        4.3.1 技术或原理
        4.3.2 设计策略
    4.4 风与自然通风
        4.4.1 技术或原理
        4.4.2 设计策略
    4.5 自然光的利用
        4.5.1 技术或原理
        4.5.2 设计策略
    4.6 项目及使用者的影响
        4.6.1 技术或原理
        4.6.2 设计策略
    4.7 生物气候学的整体应变设计
        4.7.1 场地应对设计
        4.7.2 “分时”应变设计策略
    第4章小结:具有气候应变能力的活性体
第5章 生态办公场所的技术集成
    5.1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5.1.1 太阳能热水技术
        5.1.2 太阳能墙加热技术
        5.1.3 太阳能发电系统
        5.1.4 风能发电系统
        5.1.5 地下冷热能技术
    5.2 常规能源系统优化
        5.2.1 热回收系统
        5.2.2 变风量通风系统
        5.2.3 置位通风系统
        5.2.4 高效送风系统
        5.2.5 辐射热地板系统
        5.2.6 蓄冰制冷技术
        5.2.7 高效节能照明系统
        5.2.8 节能办公设备
    5.3 绿色建材利用技术
        5.3.1 绿色办公建材
        5.3.2 环保再生混凝土
        5.3.3 钢材的生态性
        5.3.4 特种玻璃
    5.4 水管理利用技术
        5.4.1 雨水的管理和利用
        5.4.2 水池的运行净化
        5.4.3 景观节水
        5.4.4 中下水处理技术
        5.4.5 室内节水器具
    5.5 生态智能控制技术
        5.5.1 技术的类型和功能
        5.5.2 智能化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5.6 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5.6.1 技术整合的地域“小生境”原则
        5.6.2 技术整合的过程性方法
        5.6.3 技术整合的设计工具
        5.6.4 技术整合的系统运行模式
    第5章小结: 活性、智能的技术集成体系
第6章 生态办公场所的评估体系
    6.1 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6.1.1 绿色办公建筑评估体系
        6.1.2 国外评估体系之比较
        6.1.3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6.2 生态办公的整体评估体系
        6.2.1 场地和室外环境
        6.2.2 水资源的利用
        6.2.3 能源利用
        6.2.4 材料和资源
        6.2.5 室内环境质量
    6.3 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的评估
        6.3.1 建筑场地环境
        6.3.2 城市规划控制
        6.3.3 建筑设计的适应性和耐久性
        6.3.4 建筑主体节能与热环境
        6.3.5 自然采光
        6.3.6 自然通风
        6.3.7 室内空气质量
        6.3.8 隔声与噪声控制
        6.3.9 办公空间视野
    第6章小结: 考察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活性评估体系
第7章 生态办公场所的市场
    7.1 绿色办公的经济收益和成本
        7.1.1 生态办公的经济收益
        7.1.2 “生态”的经济和成本
        7.1.3 “穿越价格的壁垒”
        7.1.4 单项绿色技术的经济成本
    7.2 绿色建筑辅助设计工具
        7.2.1 辅助设计工具简介
        7.2.2 绿色建筑顾问软件(GBA)
        7.2.3 建筑设计顾问软件(BDA)
    7.3 教育与政策
        7.3.1 公众教育
        7.3.2 设计的教育
        7.3.3 政府的态度
    第7章小结: 活性体系中决定“生”与“死”的环节
第8章 生态办公场所的实例研究
    实例的意义、选择与研究框架
    8.1 实例研究一: 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
    8.2 实例研究二: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办公楼
    8.3 实例研究三: Whiterock Operations Building
    8.4 实例研究四: National Works Yard行政楼
    8.5 实例研究五: UBC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8.6 实例研究六: Richmond市政厅
    8.7 实例研究七: Angus Technopo 行政综合楼
    8.8 实例研究八: 蒙特利尔CDP大厦
    第8章小结: 实例的比较与其活性特征分析
结论及工作展望: 一个有导则、理念和策略的活性体系
术语
附录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和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uranium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at the abandoned Lincang uranium mine, Yunnan Province,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燃烧过程中铀的迁移转化规律实验研究[D]. 刘东原.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 张学东.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3]衢州铀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石磊.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4]云南省能源消费效应分析[D]. 吴桂林.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5]我国核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吴海燕. 清华大学, 2009(03)
  • [6]生态办公场所的活性建构体系[D]. 汪任平. 同济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铀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中国云南省临沧废弃铀矿的案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