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源厂污水生化处理污染因子相互关系的试验研究

气源厂污水生化处理污染因子相互关系的试验研究

一、煤气源厂经生化处理的污水中污染因子相互关系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昌娇[1](2020)在《某焦化厂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价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某建设外资厂区的废弃焦化厂遗留场地为研究对象,经过现场调研、采集样品、检测样品,获取实际场地环境污染值。对比中美标准(HJ25.3-2014、GB 36600-2018、美国通用土壤筛选基准等),取其较严格的基准作场地风险评估和修复目标研究,为企业投资前的环境预调查和决策层提供参考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经现场勘探,一些厂房的残留地存在有机物渗出现象,如回收一分厂、焦油分厂等。2.根据现场采样,检测样品,并对结果加以分析。苯系物、多环芳烃、杂环芳烃通过大气扩散形式污染场地内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较为严重,苯系物在表层土以及深层土污染较轻,重金属中砷超标,并以表层土壤为主。与其他相关研究对比,多环芳烃污染表层面积较广,苯系物污染中层面积较广。3.溶质运移模型分析可知,污染物在地下水的迁移相对较慢。10年间萘沿水流方向的污染距离约100米,苯为150米,侧向迁移距离更小。4.采用Pro UCL模型计算污染物95%置信上限浓度,并通过参考剂量和线性模型分别推算出污染物质的毒性效应。发现苯并(g,h,i)芘属于非致癌物质,其他污染物均为致癌物质。5.对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估,重金属砷存在致癌风险,但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多环芳烃、苯系物均超出致癌风险可接受值。6.用RCBA模型计算并经EMSOFT模型修正后确定的修复目标:表层中苯并(a)蒽为2.4mg/kg、苯并(a)芘为0.24mg/kg、茚并(1,2,3-cd)芘为2.4mg/kg,第二层与第三层:苯为19mg/kg。修复场地主要位于回收一分厂、回收二分厂、焦油分厂、煤气精制分厂、精苯分厂等残留地。综上所述,污染场地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关键值对比了中美土壤筛选标准,选定较为严格的美国基准进行了评价,为企业项目场地修复和决策层参考数据。论文也可以为相似污染场地提供污染物特征参数,并为指导土壤治理技术的筛选以及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陈旺[2](2015)在《岳城水库水源水质风险评估及应急响应》文中认为为实现水质安全的控制前移,达到预防、化解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开展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漳河上游流域是岳城水库重要水源地,针对岳城水库水源地水质安全问题,本文展开评估水源水质风险及构建应急响应系统工作。以2000-2013年及1990-1993年为序列年,基于多元统计研究漳河上游流域历史演变规律及现状。结果表明:漳河上游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化分四个阶段。1990-1993年水体水质良好;2000-2004年水体水质逐渐恶化;2005-2013年水体水质污染较重但有所改善,其中2008年为水质改善的转折点。2013年漳河上游流域水体时空分异特征比较明显。空间上,A组断面处于各支流的源头、水库区域、泉水出漏区以及跨省汇合断面,水体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营养盐、耗氧有机物、物化因子以及自然污染等;B组断面处于浊漳南源中下游及三源汇合后的浊漳干流,水质恶劣,主要污染因子为人类活动污染因子、重金属和营养盐。年季节序列上,时段Ⅰ为1-3月,处于枯水期,水体污染严重,筛选出有机污染因子和综合污染因子。时段Ⅱ为4-12月,水量较充沛,水质优于时段Ⅰ,筛选出有机污染因子COD、BOD5,物化因子,铅污染、氰化物污染等。2013年9月调查漳河上游流域49个入河排污口,入河排污口以工业废水口为主,占51%;排污口主要分布在工业较为发达的长治城、郊两区及其周边县市。排查和登记了重点污染源隐患71处,涉及矿石开采洗选、煤焦化工、化学原料制造、市政污水、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分布在浊漳河流域的山西省长治市的郊区、襄垣、潞城,清漳河流域的山西省晋中市的和顺、左权,河北省邯郸市的涉县,漳河流域的河北省磁县观台等范围,分析了典型高污染风险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成分和危害途径等。基于等标污染负荷法识别出污染因子氨氮(NH4+-N)的潜在污染源8个;污染因子COD的潜在污染源3个。采用美国EPA推出的WASP7.3软件模拟流域水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出现水污染事故或较大水文事件时,能够准确、快速的找到事故发生的河段及类型,达到事故快速预警的目的。构建了详细周全的应急响应系统,为流域内发生水污染事故时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此系统涉及众多相关部门及人员,但只要系统构建完备,人员随时保持警惕,一旦发生水污染事故,就可以快速的响应、解决,以保证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

张彬[3](2015)在《膜分离处理工业废水及其回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易操作的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无相变,连续操作性好,占地面积小,能够实现废水的循环利用并对有用物质回收等优点。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超滤膜(UF)与反渗透膜(RO)的基本原理、膜制备的基本方法以及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中的研究进展。其次,以超滤(UF)+反渗透(RO)为主要工艺流程,对煤制甲醇废水进行了处理。根据实验运行数据所得,此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对煤制甲醇工业产生的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处理后的废水水质优于普通上海地区地表水水质,完全能够满足工业用水的需求。若对其进一步进行处理,如采用EDI技术,出水则能达到锅炉补给水的要求,其浓水则可通过多效蒸发或低温闪蒸等技术,从而实现废水的零排放。最后,将此工艺用于中盐昆山项目的设计,建设200 m3/h的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和550 m3/h的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装置。预计可减少废水排放370.4万吨/年(即可减少吴淞江取水约370万吨/年),削减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排放量1030.8吨、氨氮排放量369.6吨。有很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李林杰[4](2010)在《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文中提出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尺度生态经济优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本文属于问题驱动型研究,致力于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与经济安全型等“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的设计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与循环自生的新型模式的构建,以便缓解我国中亚热带区域近50a来工业化农业的负效应与近年盲目追求GDP导致的生态农业发展低迷,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迅猛增长,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种养结构失衡,轻种重养,种粮副业化,稻衰猪盛,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严重污染流体环境,形成妨碍水资源、耕地、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恶性循环。在本研究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的长期跟踪调研中,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对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基本类型及其18种分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与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尝试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构建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与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相结合,以生态过程工程为技术手段,以生物多样性关系重建、景观生态规划、循环体系设计为核心,以种-养-沼-加四联产循环与农-林-牧-渔-加-游六业结合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为框架主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农业、工业及城镇废弃物污染治理,含流体污浊链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与末端治理。其核心任务是产前创造水、土、生物质、气候光热资源与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的条件;产中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实现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销售额攀升;以及创建清洁高效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农业产业化-高值化生态过程与流体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与相关制度创新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原理、能源高效率和物料全利用、流体环境一体及科技经济一体与城乡一体等“节约、环保、多产、高值”的目标和价值理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高值3阶段论”与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界定了“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城乡四维污染”“流体环境系统”与“环境痕量污染物”;在其应用案例“同一气候变量条件下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局地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中研究发现,以大气为主、以土壤为辅、以环境污染遥感监测4S技术集成系统为参照的监测数据可以表征地表水污染程度。可以借鉴成云过程中云水pH参数化的方法,实施地表水中SO42-、NO3-、TN、NH3-N等,土壤中硫与氮,以及大气中SO2、NOx、NH3等污染物的参数化,包括水、土、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与权威文献的结论相符合。(2)“生态高值农业”的实践体验: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中的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①设计思路。在确定的清洁生产任务下,选取设备单元与最佳流程,使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投资最少,对此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MINLP)在计算机上求解。将模拟退火法与启发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混合优化算法,可兼顾算法全局最优与加快局部寻优进程。该法与严格数学规划法相比,相对误差<0.5%,被认为是最优设计。②流程模拟与工艺流程设计。应用由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与相平衡等方程组成的能足够准确描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以便得到该过程的全部信息后进行工艺流程设计。③设备设计,以及生态高值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经浙、冀两厂试产证实,60t/a肌醇工程水解釜容积设计为6m3已有裕度。肌醇收率可由传统工艺的6.0%-9.1%提升到生态高值化工艺的10.0%~12.5%;代表流动资本且占成本2/3的菲汀消耗量从17t/t~11t/t肌醇下降为l0t/t-8t/t肌醇;代表固定资本的不锈钢水解釜容积由6.5m3~4.2m3节减为3.8m3~3.0m3。肌醇收率达到12.5%时,产能可由60t/a提升为120t/a。④试产启示。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应用于肌醇生产关键设备及全流程数学模拟、设计计算与工况分析,可获先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与全流程简化及“三型”产业化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构建了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技术3要素在内的研究方法体系。其精髓是后者的3项分析,即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4)新型模式与产业化技术体系中3项分析应用案例:①测土配方施肥与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2007a育塅乡应用晚稻肥效模型,NPK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1.50kg/hm2,25.05kg/hm2,70.35kg/hm2,最佳产量为7378.5kg/hm2;全市累计实施2.93万hm2,施NPK配方专用肥1.08万t/a,平均施有机肥3t/hm2,比以往施有机肥增加0.75t/hm2,节省化肥折纯1.34万t/a,增产稻谷8790t/a,平均0.3t/hm2,共增收1674.56万元/a,平均572元/hm2。②牛-沼-草“3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与能值分析应用案例。联产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通过系统整合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牛业子系统与牛-沼-草联产全系统比较,能值自给率(ESR)从0增加到0.041%;净能值产出率(EYR)由1.90增加到2.11;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由0.76增加到1.03;而环境负载率(EIR)由1.32降低到1.08,降低了18.18%。③零排放区域控制与生命周期分析应用案例:生态高值化稻草制甲醇(5万t/a)项目。在搜集半径50km范围内为碳减排区域,稻草不再废弃焚烧。生命周期分析(LCA)结果,其环境影响成本为284.99元/t甲醇,且集中于生产与消费过程。其中水稻种植过程净碳固定值为负值(-152.79元/t甲醇),总环境影响负荷为负(-35.49元/t)。稻草制甲醇的实际成本比煤制甲醇降低76.84元/t。④零排放区域控制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案例:2006a湘阴引进ICPC推荐的生态高值化“大型沼气发电及生态肥”项目。用地6.67hm2,有机废物搜集半径3km,输入畜禽粪便300t/d、废液200t/d,热-电-生态肥“3联产”,经厌氧发酵产沼气供热且发电600万kWh/a、产生态肥5万t/a,减排8万t/a二氧化碳当量。⑤超级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的融合及风险与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案例。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是先进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提升种粮比较效益的重大技术对策。超级杂交稻是转基因技术非常好的材料;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有益于超级杂交稻在产业化的大规模种植中更好地实现超高产潜力。但学界不能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的危害,不能排除“生物放大”现象,这是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新概念的启示之一。

陈银鸿[5](2010)在《苏南河网地区某典型城镇河道水体污染与修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苏南河网地区某典型城镇河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针对河道的水体污染问题,开展了河道污染现状及污染源分析,并进行了河道治理和水生生态修复、水质长效保持清洁的研究,提出了中心河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总体措施。通过对中心河水质修复治理试点案例分析,制定了河道污染源控制的优化方案,并分析了该方案的工程经济效益。论文对河道水体修复研究表明,首先要截除生活污水的排入,在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截流后,对底泥内源污染进行控制,并对浮泥层较厚的河段投加氧化剂进行原位处理,通过人工曝气和投加KOT菌剂的修复措施,可在短时间内消除河道黑臭,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河道的景观功能。同时提出将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出水经深度处理,其尾水可通过管道输送至中心河道作为清洁水源,由此维持中心河道的水体流动,通过动态方式实现对污染的削减;并辅以水生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从而达到长期维持河道水质、恢复水环境功能的目的。

陈东旭[6](2009)在《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液体聚合氯化铝(LPAC)混凝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矸石废料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固体污染源,煤矸石资源化一直是科研和工程界的难题。本课题以内蒙古维泰高岭土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生产基地,采用煤矸石为原料,经酸溶二步法合成液体聚合氯化铝絮凝剂(LPAC),通过工艺优化基本解决了长期来认为酸溶二步法生产聚合氯化铝成本高工艺复杂的问题;同时以洗煤厂、火电厂、水务公司为性能试验基地,对于LPAC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和优化,达到了15000T的年生产能力,其工艺为回转窑焙烧,温度750-850℃,保温2h,然后在反应釜内经过高温加压酸溶,反应釜温度为120℃,盐酸浓度控制在14%左右,煤矸石粉:14%的HCl溶液质量比控制在1:2.2左右,保温2h,加入石灰石粉作为盐基度调节剂,将氧化铝浓度和盐基度控制在9%和40-60%之间,冷却至70℃以下后压滤去除固体不溶物质,将滤液进一步加热调理,控制其氧化铝在10%以上,盐基度在60%左右,即可包装进入成品仓库。通过性能小试,LPAC对于高浊度低透光率的洗煤废水,可以去掉其中的煤泥,达到回用洗煤要求。对于低、中、高浊度的黄河水样浊度去除小试试验中,LPAC对于高浊度黄河水样的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91.5%,剩余浊度由77NTU降至6.55NTU,絮凝处理中等浊度黄河水样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83.6%,剩余浊度由27.25NTU降至4.47NTU,絮凝处理低浊度黄河水样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80%,剩余浊度由5.4NTU降至1.14NTU。LPAC性能明显优于在用的各种固体及酸溶一步法合成的液体PAC产品。通过生产性性能试验,LPAC对工业废水的絮凝处理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90.6%,LPAC使用量(以Al2O3计)仅为固体PAC使用量的50%时,其剩余浊度由108NTU降至10.2NTU左右,满足服务用水和杂用水回用的要求,有效降低了残余铝对于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对于浊度为598NTU的高浊度黄河水,LPAC絮凝处理后出水浊度达到3NTU以下。对于低温(0.4-0.8℃)低浊(180NTU)和进水流量变化较大(920-2249t/h)的黄河水,LPAC处理后浊度由180NTU降至10NTU以下且保持出水浊度稳定,确定了LPAC加药量控制在20-40mg/L。通过X射线衍射对于LPAC进行分析可知,LPAC产品中含有Al13Cl15结构,在水处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煤矸石焙烧激活机理为:Al2O3·2SiO2·2H2O(高岭石)(?)Al2O3·2SiO2(偏高岭石)+2H2O3Al2O3·2SiO2(偏高岭石)(?)3Al2O3·2SiO2(莫来石)+4S1O2经过环境影响评价,LPAC的生产和销售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经过经济技术分析,LPAC的生产成本为496.99元/吨。LPAC对于黄河水的处理成本为0.0719元/吨,固体PAC处理成本为0.0969元/吨。以煤矸石为原料,经酸溶二步法生产的LPAC生产成本低,水处理出水效果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陈根荣[7](2009)在《Fenton试剂氧化—混凝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焦化厂生化出水中存在浊度、COD、氨氮偏高等问题,在综合分析各种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Fenton试剂氧化、混凝及联用技术的方法,对生化后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以期获得一种高效可行的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整个试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了分别以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的混凝沉淀实验,得出最佳混凝剂及混凝沉淀的最佳实验条件;第二阶段主要研究了Fenton试剂氧化的最佳实验条件;第三阶段主要研究Fenton氧化-混凝联用时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FS混凝试验在最佳条件为PFS投加量为150mg/L、初始pH为7、温度为30℃、PAM投加量为3mg/L时,浊度、CODcr、NH3-N去除率分别为96.16%、78.28%、38.94%。PAC混凝试验最佳试验条件PAC投加量为100mg/L、初始pH为7、温度为30℃、PAM投加量为2mg/L时,浊度、CODcr、NH3-N去除率分别为97.76%、77.26%、40.38%。Fenton氧化在最佳工艺条件FeSO4·7H2O和H2O2投加量分别为1000mg/L、832.5mg/L,初始pH为3、氧化时间为2h时,浊度、CODcr、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7.42%、92.75%、47.96%。Fenton氧化-PAC混凝联用时,FeSO4·7H2O投加量为500mg/L,H2O2投加量为416.25mg/L,初始pH为3,氧化时间为30min,絮凝阶段投加100mg/L PAC时,浊度、CODcr、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4.58%、69.77%、39.49%,CODcr达到工业废水一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浊度、氨氮达到二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

李炎焱[8](2008)在《株洲市污水排放治理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之一。同时,我国污水处理能力差、水资源污染严重的现状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而能否尽快增强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有效遏制水资源污染的状况,是缓解水资源短缺最迫切、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污水处理行业也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本文通过对我国污水处理环境问题的分析,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指导,利用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政府、社会及企业中寻求环境问题治理途径。在对国内外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以及对株洲市污水排放问题进行制度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株洲市乃至长株潭地区的污染权交易理论,从宏观经济政策、制度方面提出了促进污染物排放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对策。

邢素青[9](2006)在《化学强化絮凝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焦化废水是煤制焦碳、煤气净化及焦化产品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受原煤性质、炼焦工艺、焦化产品回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成分复杂多变,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目前焦化废水处理方法有多种,而化学强化絮凝法多是用于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本实验着重研究了化学强化絮凝法预处理焦化废水的可行性。 化学强化絮凝法是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投加絮凝剂强化去除污染物的方法。本实验选用三种无机絮凝剂和一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处理焦化废水,它们分别是聚合氯化铝(PAC)、三氯化铁(FeCl3)、聚合硫酸铁(PFS)、聚丙烯酰胺(PAM)。通过试验确定各种絮凝剂处理焦化废水的最佳pH值、最佳用量,并确定了有机、无机絮凝剂复配作用时的最优组合及最优组合时的投药量。结果表明:投加絮凝剂均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不同絮凝剂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不同,有机絮凝剂优于无机絮凝剂,铁盐絮凝剂优于铝盐絮凝剂,具体表现为PAM>PFS>FeCl3>PAC。复配作用时絮凝剂最优组合及最优组合时的投药量为聚铁+PAM(500mg/L+20mg/L),对应CODcr、色度去除率分别为58.37%、46.5%。无机絮凝剂与有机絮凝剂复配使用有利于降低药耗、

陈艳艳[10](2006)在《混凝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选用氢氧化钙、硫酸铝、聚铝、聚铁及M180焦化废水专用混凝剂对宝钢焦化厂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以去除氟离子、COD及脱色为研究目的,研究开发针对此焦化废水的新药剂。 首先,分别用这几种混凝剂对宝钢的焦化废水进行混凝实验,探索各混凝剂的最佳混凝条件,主要包括最佳反应pH、药剂投加量、混凝沉淀时间等。再用氢氧化钙、助剂B分别与各混凝剂联合使用,同样进行实验,确定其复合后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各组份配比。 研究表明,石灰除氟效果不佳,且COD去除率也不高。硫酸铝除氟能力较好,PFS去除COD及色度能力较强,而对于此焦化废水,PAC的混凝效果不及硫酸铝。硫酸铝最佳混凝pH6.5~7,最佳投加量1200ppm;PFS最佳混凝pH为5,最佳投加量为1000~1200 ppm;PAC最佳混凝pH6.6~7,最佳投加量0.5 ml。M180混凝剂对于此焦化废水的最佳混凝pH在7左右。M180最大加药量为1500ppm。 混凝反应去除COD的最佳pH比脱色pH高,而除氟pH一般都在7左右。混凝反应速度较快,一般30mins后可以沉降完全。混凝剂与氢氧化钙、助剂B联合使用都会提高除氟效果,但随着助剂B加药量的增加会使COD值升高。 本实验研究出了一种高效除氟药剂。经过多次反复实验证明,该除氟药剂除氟率可达95%。由于本药剂明显的脱氟效果,目前已实际应用于上海宝钢焦化废水的处理。

二、煤气源厂经生化处理的污水中污染因子相互关系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气源厂经生化处理的污水中污染因子相互关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焦化厂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价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污染场地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焦化场地修复再利用案例研究
        1.3.2 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污染场区概况与污染识别
    2.1 公司概况
    2.2 地理位置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条件
    2.5 现场走访与调查记录
        2.5.1 调研方法
        2.5.2 调研对象
        2.5.3 调研内容
    2.6 遗留污染场区污染情况识别与分析
        2.6.1 各车间生产工艺
        2.6.2 分区污染源分析
        2.6.3 各车间生产污染源分析汇总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场采样与分析
    3.1 现场采样设计与方案
        3.1.1 评估场地的水文地质概况
        3.1.2 采样点布设
        3.1.3 现场采样与质量保证
        3.1.4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5 实验室质量保证
    3.2 采样结果与分析
        3.2.1 苯系物、多环芳烃结果分析
        3.2.2 重金属砷结果分析
    3.3 溶质运移模型
        3.3.1 污染质的确定
        3.3.2 模型验证方法
        3.3.3 参数的选取
        3.3.4 模型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4.1 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4.1.1 健康分险评估程序
        4.1.2 暴露风险分析评价方法
        4.1.3 毒性评价方法
    4.2 风险评估计算
        4.2.1 风险评估模型参数
        4.2.2 风险评估计算
        4.2.3 健康风险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修复策略研究
    5.1 修复目标概况
    5.2 研究方法—RBCA模型
    5.3 计算结果矫正方法
    5.4 结果分析
        5.4.1 RBCA模型计算结果
        5.4.2 RBCA模型计算结果矫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1.1 场地调查与污染识别
        6.1.2 采样结果分析
        6.1.3 健康风险评价分析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岳城水库水源水质风险评估及应急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源地研究动态
        1.2.1 水源污染研究现状
        1.2.2 水源水质的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1.2.3 水质风险模拟预警系统
        1.2.4 水源污染应急响应系统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岳城水库概况
        2.1.1 水库基本情况
        2.1.2 岳城水库水质状况
        2.1.3 污染因子
    2.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2.1 位置与行政区域
        2.2.2 河流水系
        2.2.3 地形地貌
        2.2.4 植被概况
        2.2.5 水文气象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人口概况
        2.3.2 经济概况
    2.4 水源工程概况
        2.4.1 水利设施概况
        2.4.2 各支流概况
        2.4.3 四大引水渠概况
第3章 漳河上游水质时空现状及水环境演变特征
    3.1 研究方法原理简介
        3.1.1 聚类分析
        3.1.2 判别分析
        3.1.3 主成分分析
        3.1.4 因子分析
    3.2 研究数据预处理
        3.2.1 数据参数及来源
        3.2.2 数据的预处理
    3.3 漳河上游流域水环境时空分异特征
        3.3.1 流域水环境空间演化特征
        3.3.2 流域水环境年季节性变化特征
        3.3.3 漳河上游水体水质空间上潜在污染源的确定
        3.3.4 漳河上游水体水质年季节性潜在污染源的确定
    3.4 漳河上游水体水质历史演变特征
        3.4.1 漳河上游流域水环境历史性变化特征
        3.4.2 漳河上游水体水质水质时间序列上潜在污染源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岳城水库水源地污染源调查与识别
    4.1 入河排污口的调查
        4.1.1 调查范围
        4.1.2 调查核算内容和基准年
        4.1.3 调查方法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排污口分布与类型
        4.2.2 重点污染源隐患排查
        4.2.3 典型行业的污染危害
    4.3 污染源评价方法、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
    4.4 污染源识别
        4.4.1 入河污废水量核算
        4.4.2 流域内重点污染源识别
        4.4.3 氨氮(NH_4~+-N)潜在污染源识别
        4.4.4 COD潜在污染源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污染事故水质模拟预警
    5.1 水质数学模型的选用
    5.2 WASP7.3模型系统介绍
        5.2.1 WASP7.3模型简介
        5.2.4 WASP的数学描述
    5.3 流域水环境概化
        5.3.1 河流分段
        5.3.2 污染源概化
    5.4 模型参数的确定
        5.4.1 水动力学参数的率定
        5.4.2 生物降解系数
        5.4.3 扩散系数
    5.5 漳河上游流域氨氮模拟过程
        5.5.1 数据的输入
        5.5.2 模型的执行与输出
        5.5.3 模型的验证
        5.5.4 水污染事故模拟
        5.5.5 模拟结果误差及成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体系
    6.1 总则
        6.1.1 编制目的
        6.1.2 编制依据
        6.1.3 基本原则
    6.2 组织机构及职责
    6.3 预警
    6.4 应急响应
        6.4.1 响应启动
        6.4.2 应急监测
        6.4.3 应急处置
        6.4.4 应急会商
    6.5 响应结束
    6.6 后期处置
    6.7 应急响应保障体系
        6.7.1 安全保障
        6.7.2 资金保障
        6.7.3 物资保障
        6.7.4 通信保障
        6.7.5 队伍保障
        6.7.6 技术保障
    6.8 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存在的问题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3)膜分离处理工业废水及其回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膜与膜分离法
    1.3 膜分离基本原理
    1.4 工业化应用领域
        1.4.1 苦碱水以及海水淡化
        1.4.2 污水处理及回用
        1.4.3 食药品行业产品的浓缩分离
    1.5 膜分离系统的预处理
        1.5.1 预处理装置
        1.5.2 所需化学试剂
    1.6 超滤膜污染原因及对策
    1.7 反渗透膜的污染及清洗
        1.7.1 无机盐结垢污染及清洗
        1.7.2 胶体污染的症状及清洗
        1.7.3 有机物污染的症状及清洗
        1.7.4 微生物污染的症状及清洗
        1.7.5 金属化合物的污染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膜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
    2.1 前言
    2.2 膜材料
    2.3 膜的制备方法
        2.3.1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2.3.2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热力学原理
    2.4 膜制备过程中的影响
        2.4.1 溶剂
        2.4.2 聚合物浓度
        2.4.3 制膜添加剂
        2.4.4 凝胶浴组分和温度
        2.4.5 溶剂挥发的影响
        2.4.6 后处理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UF-RO法处理煤制甲醇生产废水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水样
    3.3 实验设备及材料特性
        3.3.1 超滤(UF)
        3.3.2 反渗透(RO)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超滤(UF)运行情况
        3.4.2 反渗透(RO)运行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处理万吨级废水UF-RO膜过程及中水回用设计
    4.1 前言
    4.2 UF-RO工艺处理煤制甲醇中产生的废水
        4.2.1 污水处理系统
        4.2.2 净水站
        4.2.3 脱盐水站
        4.2.4 污水处理站
        4.2.5 回用水站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集成研究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水资源和耕地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种粮副业化及"种三产四"
        1.1.1 中亚热带旱涝时段清洁流体与环境成本变化大趋势
        1.1.2 应对策略:缓解资源环境危机的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1.1.3 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技术创新及其研究方向
        1.2 县域流体三重污染: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酸沉降、沙尘暴
        1.2.1 县域环境风险概况与严重危害
        1.2.2 县域流体的三重污染导致城乡环境保护步履艰难
        1.3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问题与对策——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1.3.1 流体污浊成因在于生态过程工程、生态体制、生态文化建设缺位
        1.3.2 占全球70%淡水19%温室气体的农业及其生态高值种养和加工
        1.3.3 县域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建成任重而道远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2.1 水污染:城乡四维污染的集中反映与常规监测重点
        2.1.1 农村工矿和养殖场点源及农业面源交叉污染——以猪场为中心
        2.1.2 水产养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水质、底质的影响
        2.2 空气污染:最大环境风险与监测重点转向大气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2.2.1 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2.2.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控制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2.2.3 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控制预案实施研究进展
        2.2.4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中金属及PAHs源解析
        2.3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2.3.1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的目标和原理
        2.3.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
        2.4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研究进展
        2.4.1 国际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理论与经验: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2.4.2 我国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县域环保的关键技术
        2.4.3 区域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4项建设
        2.4.4 无公害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农产品安全及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2.4.5 旅游生态过程工程新模式与绿道网及低碳生态城市耦合发展
        2.5 循环农业——生态高值农业的载体与农业生态过程工程基本路径
        2.5.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化
        2.5.2 循环农业是对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2.5.3 低碳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与"4R原则"
        2.6 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2.6.1 "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基础
        2.6.2 "生态高值农业"的事实依据:9个案例的分析
        2.6.3 骆世明团队探索中国生态农业之道与应对低潮的理论及技术创新
        2.7 研究方法进展与生态高值农业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2.7.1 系统科学方法论
        2.7.2 系统工程方法的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与专业维
        2.7.3 环境系统工程与联产循环系统中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方式
        2.7.4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2.7.5 具体方法技术中的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
    3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技术体系构建Ⅰ产前能源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条件的创造
    1 良田再造:本研究区域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1 韶山灌区及其主体湘乡市和湘潭县概况
        1.2 湘乡市社会经济
        1.3 湘乡市自然环境
        1.3.1 自然地理条件
        1.3.2 水资源及其利用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彰显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1.3.3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1.3.4 水土流失过程与地质灾害隐患:县域环境监测须自地质始
        1.4 基于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
        1.4.1 材料与方法
        1.4.2 结果与分析
        1.4.3 问题与讨论:湘乡市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5 小结
    2 良种培育:抗旱涝性稻种与超级稻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2.1 稻种生态过程工程技术储备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优质、高产与产业化
        2.2 杂交水稻:野败型乘势而上与红莲型种子工程建设产业化
        2.3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绿色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融合与风险
        2.3.1 水稻种质资源和现代育种技术与绿色超级稻研发历程
        2.3.2 绿色超级稻发展的10a构想
        2.3.3 绿色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稻的融合、超越及其风险
        2.4 谷秆两用稻:"东南201"及其营养价值分析
        2.5 培育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光热资源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2.6 小结
    3 良法应用:测土配方节肥栽培生态过程与污染控制工程系统模拟分析
        3.1 湘乡市施肥情况及问题
        3.2 三元二次回归肥效模型与早稻、晚稻最大最佳施肥量
        3.3 小结
    4 本章总结:盲目追求GDP、种粮效益偏低、生态农业发展低迷与环境严峻
第三章 技术体系构建Ⅱ产中生态过程-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
    1 稻-鸭(鱼、蛙)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1.1 客观评价水稻田CH_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2 稻-鸭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1.3 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
        1.3.1 排放量估算方法
        1.3.2 CH_4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的大田试验结果
        1.4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1.4.1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
        1.4.2 免耕稻-鸭生态过程工程与其它两种耕作方式的比较
        1.5 小结
    2 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与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2.1 节粮型畜牧业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2.1.1 谷秆两用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1.2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一般稻草B饲养肉牛比较
        2.1.3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氨化普通稻草C饲养肉牛比较
        2.2 能值分析在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2.2.1 研究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与结论
        2.3 草-牛-鸡-猪-鱼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4 小结
    3 猪-沼-草与发酵床养猪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Ⅰ:生态高值化大中型沼气工程
        3.1.1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未来节能和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1.2 湘乡市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回顾与展望
        3.1.3 湘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零排放区域"技术
        3.1.4 武汉市江夏区猪-沼-电(菜、果、鱼)循环农业模式
        3.2 湿法养猪与猪-沼-草生态过程工程
        3.3 干法养猪Ⅰ:可供借鉴的福建福安猪场发酵床零排放技术
        3.3.1 养猪过程中的生物资源转换:生物质"过腹还田"
        3.3.2 应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用于发酵床养猪
        3.3.3 远程监控发酵床养猪法:智能农业案例之一
        3.3.4 发酵床养猪法的综合效益
        3.4 干法养猪Ⅱ:湘潭县兴龙种猪场发酵床零污染技术试验结果
        3.5 小结
    4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4.1 林业与中药农业:耦合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与预期综合效益
        4.1.1 发展生态高值农业要注重固碳、碳源及碳汇与减少碳排放
        4.1.2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开发管理模式探析
        4.1.3 湘乡市涟水河循环经济带林业发展规划
        4.1.4 发展中药农业的关键步骤
        4.1.5 逐步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规划,大力发展中药农业
        4.2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与应用
        4.2.1 树下药用植物自然生态培育类型
        4.2.2 树-药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4.2.3 几种典型的树-药复合经营生产模式
        4.3 小结
    5 渔-游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5.1 水体农业:渔业生态过程工程
        5.1.1 应对鱼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用于水库养鱼
        5.1.2 湘乡市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1.3 湘乡市水府庙库区移民渔业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2 城乡旅游生态过程工程
        5.2.1 绿道网生态过程工程建设
        5.2.2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四大旅游休闲区
        5.2.3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Ⅰ以毛田为中心的药乡拓展
        5.2.4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Ⅱ龙洞镇大将故居楠香村
        5.2.5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与预期效益
        5.3 小结
    6 本章总结:围绕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
第四章 技术体系构建Ⅲ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营销
    1 稻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中的绿色食品业——以华龙米业、燕京啤酒为代表的产业链延伸为视角
    2 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生态高值农业实践体验
        2.1 "9联产"及其主导产品肌醇、甾醇的市场培育与甾醇技术开发
        2.1.1 "9联产"小试流程
        2.1.2 肌醇市场培育
        2.1.3 甾醇市场培育:急性肺损伤SARS药糖皮质激素的关键中间体
        2.1.4 甾醇的技术开发
        2.2 肌醇的"三型技术"开发:基于小试、中试的工业性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
        2.2.3 60t/a肌醇工业性试验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2.2.4 结果与分析
        2.3 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
        2.3.1 "4联产"工艺流程
        2.3.2 投资估算
        2.3.3 经济评价
        2.4 小结:生态高值化"三型"肌醇工艺技术的开发
    3 稻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Ⅱ:稻壳气化发电与制汽发电的比较
        3.2 稻壳硅利用技术
        3.3 小结
    4 稻草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4.1 稻草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以大球盖菇栽培为例
        4.2 稻草制溶剂:低碳直链酮——甲乙酮
        4.3 生物质能源工程Ⅲ:稻草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比较
        4.3.1 研究概况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讨论
        4.4 小结
    5 本章总结:稻谷加工及流通产出贡献分别为产中约3倍的实现路径
第五章 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目标和价值理念的生态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1 生态高值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
        1.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概念: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软件
        1.2 产业化技术体系构成三要素:生态格局、框架主体与实施路径
    2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构建、特征与适用范围
        2.1 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与涵义: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硬件
        2.2 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及其要领
        2.3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3个特征
        2.4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3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
        3.1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
        3.2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中的调控机制——以稻草制甲醇为例
        3.2.1 《基文》的优长
        3.2.2 《基文》的欠缺与校正
        3.3 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并提升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 "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流体环境系统"等的界定
        4.1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4.1.1 生态高值化技术创新的涵义
        4.1.2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
        4.2 流体环境系统与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与功效
        4.2.1 流体环境系统的涵义
        4.2.2 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
        4.3 城乡四维污染的涵义与功效
        4.4 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涵义与功效
    5 研究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苏南河网地区某典型城镇河道水体污染与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城市河流特征
        1.2.1 城市河流水文特征
        1.2.2 城市河流结构特征
        1.2.3 城市河流物质特征
    1.3 河流污染的类型及其典型污染物
        1.3.1 物理污染物
        1.3.2 化学污染物
        1.3.3 生物污染物
    1.4 城市河流污染历史及现状
        1.4.1 城市河流的污染历史
        1.4.2 城市河流污染现状
    1.5 城市河流污染研究进展
        1.5.1 国外城市河流污染研究进展
        1.5.2 国外城市河流污染研究进展
        1.5.3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6 城市污染河流修复的必要性
    1.7 河流污染治理技术
        1.7.1 主要的河流污染治理技术
        1.7.2 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应用简述
        1.7.3 目前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的局限性
第2章 中心河污染现状及污染调查分析
    2.1 项目背景
    2.2 中心河概况
    2.3 研究内容
    2.4 中心河水质污染现状
        2.4.1 水体表观性状
        2.4.2 水质监测结果与分析
    2.5 中心河底泥污染现状
        2.5.1 底泥表观性状分析
        2.5.2 底泥空间分布特征
        2.5.3 底泥有机质和氮磷含量情况
    2.6 中心河外污染源调查
    2.7 中心河污染源分析
        2.7.1 点源污染
        2.7.2 面源污染
        2.7.3 内源污染
        2.7.4 各污染源负荷比较
第3章 中心河治理总体方案
    3.1 总体原则
        3.1.1 综合性原则
        3.1.2 先进性原则
        3.1.3 长效性原则
    3.2 治理目标
    3.3 技术路线
第4章 中心河污染控制研究
    4.1 污染源控制的必要性
    4.2 污染源控制目标
    4.3 外源控制方案
    4.4 内源控制方案
        4.4.1 底泥污染控制技术简介
        4.4.2 底泥原位处理方案
第5章 中心河水质修复研究
    5.1 水质修复技术概述
    5.2 中心河水质修复目标
    5.3 修复方案
第6章 中心河水质长效保持研究
    6.1 水质长效保持的必要性和意义
    6.2 水质长效保持目标
    6.3 河流自净能力恢复方案
        6.3.1 中心河引清洁水源方案
        6.3.2 河道水异位处理(体内循环)方案
        6.3.3 方案比较
        6.3.4 尾水回用管线方案比选
    6.4 河水自净能力强化方案
        6.4.1 曝气充氧
        6.4.2 仿生植物净化方案
        6.4.3 水生植物修复
    6.5 水华应急控制方案
第7章 中心河水质修复效果及经济性评价
    7.1 中心河水质修复实施情况
    7.2 中心河水质修复技术和经济分析
    7.3 中心河水质修复和长效保持工程费用估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液体聚合氯化铝(LPAC)混凝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
    1.2 铝系混凝剂沿革及研究现状
        1.2.1 铝系混凝剂的沿革
        1.2.1.1 低分子铝系混凝剂
        1.2.1.2 高分子铝系混凝剂
        1.2.1.3 复合高分子铝系混凝剂
        1.2.2 混凝剂理论研究现状
        1.2.2.1 Al-Ferron分光光度法
        1.2.2.2 核磁共振波谱
        1.2.2.3 光散射技术
        1.2.2.4 Zeta电位研究
        1.2.2.5 异向絮凝理论
        1.2.2.6 同向絮凝理论
        1.2.3 混凝工艺和设备研究进展
        1.2.3.1 混凝剂的投加设备
        1.2.3.2 混合设备
        1.2.3.3 混凝反应设备
        1.2.3.4 一体式混凝反应器
        1.2.3.5 混凝-絮凝智能化控制系统
    1.3 煤矸石利用现状
        1.3.1 煤矸石的类型及矿物组成
        1.3.2 煤矸石的化学组成
        1.3.3 煤矸石的锻烧性质
        1.3.4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研究液体聚合氯化铝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LPAC的合成及工艺改进
    2.1 传统工艺流程简述
        2.1.1 酸溶-步法
        2.1.1.1 以金属铝单质为原料
        2.1.1.2 以铝盐化合物为原料
        2.1.1.3 以氢氧化铝为原料
        2.1.2 凝胶法
        2.1.2.1 以结晶氢氧化铝为原料
        2.1.2.2 以硫酸铝为原料
        2.1.3 氢氧化铝酸溶二步法
        2.1.4 电法
        2.1.4.1 电渗析法
        2.1.4.2 原电池法
        2.1.5 以含铝矿石为原料
        2.1.5.1 以铝土矿、粘土矿为原料
        2.1.5.2 以煤矸石为原料
        2.1.6 PAC生产工艺的改进
        2.1.6.1 PAC产品中有害杂质的去除
        2.1.6.2 盐基度的调节
        2.1.6.3 不溶物加速沉降剂
        2.1.6.4 添加稳定剂、增效剂
    2.2 本方法合成LPAC工艺
        2.2.1 原料及设备
        2.2.1.1 主要设备
        2.2.1.2 主要原材料
        2.2.2 工艺流程
        2.2.3 焙烧系统
        2.2.3.1 焙烧后煤矸石粉的成分分析
        2.2.3.2 煤矸石粉烧失量分析
        2.2.3.3 回转窑煅烧区温度与Al_2O_3溶出的关系
        2.2.4 酸溶系统
        2.2.4.1 加入盐酸的量对于Al_2O_3溶出的影响
        2.2.4.2 加入盐酸的量对于对于盐基度的影响
        2.2.5 盐基度调解系统
        2.2.6 压滤系统
        2.2.7 浓缩系统
        2.2.8 成品化验入库
    2.3 工艺改进及优化
        2.3.1 工艺改进方法
        2.3.2 工艺改进结果及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PAC的净水性能现场小试及中试
    3.1 现场小试
        3.1.1 对于高浓度煤泥废水絮凝处理
        3.1.1.1 洗煤废水的产生
        3.1.1.2 洗煤废水的危害
        3.1.1.3 模拟洗煤废水实验
        3.1.1.4 洗煤废水现场处理小试
        3.1.2 对于中等浊度水样现场小试
        3.1.3 对于低浊度水样现场小试
        3.1.4 混凝剂投加对于水样pH和浊度变化的影响
        3.1.4.1 投药量对于浊度变化的影响
        3.1.4.2 投药量变化对于水样pH变化的影响
    3.2 现场中试和生产性试验
        3.2.1 对于分离式絮凝反应器中试研究
        3.2.2 对于一体式净水器絮凝工艺研究
        3.2.3 对于水处理构筑物絮凝工艺的中试研究
        3.2.4 对于低温低浊水中试效果
        3.2.4.1 低温低浊水的特点
        3.2.4.2 低浊水目前处理方法
        3.2.4.3 试验方法及构筑物
        3.2.4.4 试验结果及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观形态的表征和机理研究
    4.1 LPAC的X射线衍射(XRD)表征
    4.2 Al_2O_3溶出机理研究
        4.2.1 不同温度下焙烧的煤矸石粉X射线衍射分析
        4.2.2 不同焙烧时间下的煤矸石粉X射线衍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影响及经济技术研究
    5.1 环境影响研究
        5.1.1 工程概况
        5.1.2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
        5.1.3 污染源因素分析
        5.1.4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与评价
        5.1.4.1 环境空气现状现状监测
        5.1.4.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5.1.5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
        5.1.5.1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
        5.1.5.2 环境噪声质量现状评价
        5.1.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
        5.1.6.1 预测内容和方法
        5.1.6.2 大气影响预测
        5.1.7 废水的影响分析
        5.1.8 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5.1.9 环境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
        5.1.9.1 主要噪声源声学参数及预测模式
        5.1.9.2 噪声影响预测结果
        5.1.10 污染防治对策
        5.1.10.1 废气污染防治对策
        5.1.10.2 烟尘的污染防治对策
        5.1.10.3 废水污染防治对策
        5.1.10.4 固体废弃物防治对策
        5.1.10.5 噪声防治对策
        5.1.11 清洁生产分析
        5.1.11.1 原材料使用及能源利用
        5.1.11.2 生产工艺过程的先进性和清洁性
        5.1.11.3 主要产品的清洁性分析
    5.2 经济技术研究
        5.2.1 生产成本分析
        5.2.1.1 基建设备投资
        5.2.1.2 运行维护及生产成本
        5.2.2 制水成本分析
    5.3 本章小结
        5.3.1 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5.3.2 经济技术分析结论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Fenton试剂氧化—混凝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课题提出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2.1 焦化废水的来源及性质
        2.1.1 焦化废水的来源
        2.1.2 焦化废水的性质及特征
    2.2 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
        2.2.1 预处理
        2.2.2 二级处理
        2.2.3 深度处理
    2.3 混凝
        2.3.1 混凝剂
        2.3.2 混凝机理
    2.4 Fenton 试剂氧化
        2.4.1 Fenton 试剂反应机理
        2.4.2 Fenton 试剂氧化的影响因素
        2.4.3 Fenton 试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三章 絮凝剂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方法设计
    3.1 试验材料及水质
        3.1.1 废水水质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检测方法
    3.2 混凝试验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步骤
        3.2.3 试验方案
    3.3 聚合硫酸铁(PFS)混凝试验
        3.3.1 形成矾花的PFS 最小投加量
        3.3.2 正交试验
        3.3.3 单因素优化试验
    3.4 聚合氯化铝(PAC)强化处理焦化废水
        3.4.1 形成矾花的PAC 最小投加量
        3.4.2 正交试验
        3.4.3 单因素优化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nton 试剂处理焦化废水
    4.1 试验步骤
    4.2 正交试验
        4.2.1 Fenton 试剂氧化去除焦化废水中浊度的正交试验结果
        4.2.2 Fenton 试剂氧化去除焦化废水中CODcr 的正交试验结果
        4.2.3 Fenton 试剂氧化去除焦化废水中氨氮的正交试验结果
    4.3 单因素优化试验
        4.3.1 氧化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2 pH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3 H_2O_2 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4 Fe_SO_4·7H_2O 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nton 试剂氧化-混凝联合处理焦化废水
    5.1 联合处理试验流程
    5.2 Fenton 氧化-PAC 混凝联用
        5.2.1 Fe~(2+)投加量为250 mg/L 试验结果
        5.2.2 Fe~(2+)投加量为500mg/L 试验结果
        5.2.3 Fe~(2+)投加量为1000mg/L 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 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株洲市污水排放治理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主要问题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第二章 株洲市污水排放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株洲市水环境状况
    2.2 株洲市污水排放治理的问题
        2.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2.2.2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2.2.3 农业面源加剧湘江污染
        2.2.4 其他原因造成的污染
    2.3 株洲市污水处理行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外部性造成的市场非效率
        2.3.2 “压缩型工业化社会”的环境经济分析
        2.3.3 排污费制度的经济陷阱
        2.3.4 企业环境责任的缺失
        2.3.5 公众参与制度缺陷
第三章 国外污水处理实践经验及其启示
    3.1 直接控制与经济手段比较
    3.2 国外污水处理模式及经验
        3.2.1 英国“救活”泰晤士河
        3.2.2 法国水资源管理模式
        3.2.3 日本水资源管理模式
        3.2.4 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
    3.3 经验启示
第四章 株洲市污水排放治理的对策研究
    4.1 株洲市环境保护措施及工作进展
        4.1.1 株洲市在污染防治方面的主要措施
        4.1.2 株洲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4.2 建立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制度
        4.2.1 长、株、潭地区建立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想
        4.2.2 关键问题的解决
    4.3 落实推进清洁生产
第五章 株冶污水排放治理案例分析
    5.1 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5.2 株洲冶炼集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5.3 株洲冶炼集团污水治理的经验评价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化学强化絮凝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焦化废水来源
    1.2 焦化废水性质
    1.3 焦化废水处理现状
        1.3.1 预处理
        1.3.2 二级处理
        1.3.3 深度处理
第二章 绪论
    2.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研究思路
第三章 化学强化絮凝法
    3.1 化学强化絮凝法的工艺构成
    3.2 化学强化絮凝的理论基础
    3.3 强化絮凝的机理
        3.3.1 压缩双电层机理
        3.3.2 专属作用机理
        3.3.3 卷扫(网捕)絮凝
        3.3.4 吸附架桥机理
    3.4 强化絮凝对废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3.4.1 强化絮凝对沉淀池运行的影响
        3.4.2 强化絮凝对生物处理的影响
        3.4.3 强化絮凝对污泥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强化絮凝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分析项目及方法
    4.3 评价指标
    4.4 絮凝剂简介
        4.4.1 铝盐絮凝剂
        4.4.2 铁盐絮凝剂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4.5.1 聚合氯化铝(PAC)强化处理焦化废水
        4.5.2 三氯化铁(FeCl_3)强化处理焦化废水
        4.5.3 聚合硫酸铁(PFS)强化处理焦化废水
        4.5.4 聚丙烯酰胺(PAM)强化处理焦化废水
        4.5.5 不同絮凝剂强化处理焦化废水比较
        4.5.6 絮凝剂复配作用时最优组合及投药量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混凝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 焦化废水性质及常用处理方法
    1.2 M180焦化废水专用混凝剂
    1.3 M180投入宝钢焦化废水处理运用以来的运行状况及存在问题
    1.4 本课题的确定及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混凝法
    2.2 混凝剂
    2.3 混凝沉淀去氟
    2.4 混凝法去除废水中COD及色度
    2.5 混凝机理
    2.6 混凝法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 实验分析方法及实验内容
    3.1 分析方法
    3.2 水质情况
    3.3 水处理方法
    3.4 实验方法
    3.5 实验器材及试剂
4 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4.1 氢氧化钙沉淀实验
    4.2 AL_2(SO_4)_3混凝实验
    4.3 PFS混凝实验
    4.4 PAC混凝实验
    4.5 M180混凝实验
    4.6 高效除氟药剂的确定及脱氟
5 本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本研究结论及成果
    5.2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煤气源厂经生化处理的污水中污染因子相互关系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焦化厂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价的实践研究[D]. 沈昌娇.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2]岳城水库水源水质风险评估及应急响应[D]. 陈旺. 河北工程大学, 2015(03)
  • [3]膜分离处理工业废水及其回用的应用研究[D]. 张彬.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4]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D]. 李林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5]苏南河网地区某典型城镇河道水体污染与修复研究[D]. 陈银鸿. 华东理工大学, 2010(10)
  • [6]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液体聚合氯化铝(LPAC)混凝剂研究[D]. 陈东旭. 内蒙古大学, 2009(04)
  • [7]Fenton试剂氧化—混凝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D]. 陈根荣.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8]株洲市污水排放治理的问题研究[D]. 李炎焱.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7)
  • [9]化学强化絮凝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D]. 邢素青. 太原理工大学, 2006(11)
  • [10]混凝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D]. 陈艳艳. 南昌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气源厂污水生化处理污染因子相互关系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