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忱,孙秀珍[1](2021)在《下鼻甲手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持续增高,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尤以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为主。下鼻甲在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变化及预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下鼻甲手术是目前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尤其是鼻塞、喷嚏症状的重要治疗方法。本文就下鼻甲手术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刘红玉[2](2021)在《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针刺结合耳穴压豆和孟鲁司特钠片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研究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和优势,为临床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便捷、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符合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标准的受试者72例,随机进入治疗组(针刺配合耳穴压豆)32例,对照组(孟鲁司特钠片)31例,治疗一个疗程,3个月后随访。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以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来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各指标评分变化。结果:两组间患者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RQLQ)的各项值和总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遂对上述评分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观察其疗效。1.效果对比:针刺配合耳穴压豆组(32例)治疗:显效15例(46.88%)、有效13例(40.63%)、无效3例(12.50%),整体有效率为87.50%;西药孟鲁司特钠片组(31例):显效7例(22.58%)、有效17例(54.84%)、无效7例(22.58%),整体有效率77.42%(P=0.048),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鼻症状总分(TNSS):同组治疗前后评分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1)。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4)。3.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同组治疗前后评分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728)。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19)。4.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结果:组内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2)。结论:研究表明针刺配合耳穴压豆与孟鲁司特钠片都能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症状、鼻炎伴随症状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前者在鼻症状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比孟鲁司特钠片更好,远期疗效更好。
李文涛[3](2021)在《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验证鼻内针刺治疗AR的临床疗效。2.基于神经-内分泌网络,探索鼻内针刺治疗AR的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9.01-2019.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性别不限,诊断为AR,共60例。按随机数表将AR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鼻内针刺组)和对照组(氯雷他定组),每组30人。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临床主要症状TNSS量表、伴随症状TNNSS量表、鼻结膜炎生命质量RQLQ调查问卷量表、VAS量表以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在治疗的前、后阶段病人的相关神经肽:SP、VIP、NPY水平。结果:1.本次研究结束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73.33%,两组疗效通过秩和检验后,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疗效更好。2.通过比较TNSS、TNNSS量表,经14天治疗后,TNSS量表结果经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5,其它量表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差异同样具有显着意义,试验组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从RQLQ量中同样看出,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3.比较两组SP、VIP、NPY试验前后浓度变化,经14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经独立样本t检验SP、VIP、NPY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试验组SP、VIP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NPY试验组增高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经14天临床治疗后,试验组(鼻内针刺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氯雷他定组),且能明显降低体内SP、VIP水平,从而降低机体炎性过敏状态,升高NPY水平,促进鼻腔微血管紧张收缩进而改善通气状态。
周运菲[4](2021)在《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拟在运用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观察治疗后其疗效并与对照组西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候方面的疗效差异,探讨中医药在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上的优势,从而为临床工作者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江西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且经中医辨证为肺虚感寒型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加入本次课题研究,将60例经中医辨证为肺虚感寒证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温鼻通窍饮加味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与氯雷他定片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随访1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积分,通过SPSS(23.0)统计软件,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结束1月内复发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经检验后P值高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都有效但无明显差异,两组疗效相仿。2.在症状、体征和总积分方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和总积分均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疗效;在两组间进行单项症状、体征和总积分比较时,鼻塞、流涕积分和总积分方面检验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鼻痒、喷嚏、和体征方面积分比较时经统计学软件检测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在改善鼻塞、流涕和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鼻痒、喷嚏、和体征方面无显着差异。3.在中医证候方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经统计学检验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均对改善中医症状有效,在两组间进行中医症状的单项比较时,统计学检验得出在面色苍白、气短和畏风怕冷三项中医证候上P值均小于0.05,而在自汗这一项中医证候上不同,经统计检验得出P值大于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面色苍白、气短和畏风怕冷中医证候上更有优势,在自汗方面无明显差异。4.在复发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随访1月,发现治疗组有4例患者复发,26例未复发;对照组有9例患者复发,21例未复发,两组间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复发情况的比较得出P值大于0.05,说明治疗后1月内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对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复发无明显差异。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生命体征正常。结论:1.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与氯雷他定两种治疗方案都对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效,且两者疗效水平相仿。2.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和氯雷他定片治疗均能改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体征,但在改善鼻塞、流涕方面疗效优于单纯氯雷他定片治疗。3.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和氯雷他定片治疗均能改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但在改善患者面色苍白、气短和畏风怕冷方面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更胜一筹。4.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与单纯氯雷他定片相比复发人数更少。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副作用小,疗效显着,中药颗粒携带简便,针刺操作简单,不失为大众接受的治疗方案。
王艺静[5](2020)在《基于余伯亮通调任督理论以三九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余伯亮教授通调任督理论为基础,采用三九督灸疗法对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以评价其在治疗肺虚感寒型AR方面的有效性及优势,并探讨其作用原理,为传承名医经验在治疗本病方面提供依据。方法:首先,从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纳入的对象分成三九督灸组、三九天灸组和常规西药组,每组30例。然后在三九天分别对三组研究对象采用督灸疗法、天灸疗法及常规西药疗法进行干预,并统计每例研究对象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两周后随访时的鼻部四分症状、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最后运用Excel 2010版软件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并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整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三九督灸组、三九天灸组和常规西药组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病程、及鼻部四分症状、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后,三组均能取得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92.00%、85.71%,经统计学分析,三九督灸组疗效均分别优于三九天灸组和常规西药组(均P<0.05),三九天灸组疗效与常规西药组相当(P>0.05)。三组研究对象经治疗后的鼻部四分症状(TNS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RQLQ)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三九督灸组对TNSS、RQLQ的改善作用均分别优于三九天灸组和常规西药组(均P<0.05),三九天灸组的改善作用与常规西药组相当(P>0.05)。3.治疗结束两周后随访时,在TNSS、RQLQ评分方面,三九督灸组在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九天灸组与三九西药组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表明三九督灸法对患者TNSS、RQLQ的改善作用较稳固,无明显反弹,而三九天灸疗法和常规西药疗法则欠稳定。结论:三种疗法在临床上治疗肺虚感寒型AR均有效果,均能明显改缓解患者鼻部四分症状,改善患者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且三九督灸组在各方面均分别明显优于三九天灸组和常规西药组,其疗效较后两者更显着、持久、安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本研究为证实并传承名老中医通调任督理论,以三九督灸治疗肺虚感寒型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临床证据。
杨桂华[6](2020)在《自制鼻通膏治疗肺经伏热型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观察,评价自制鼻通膏治疗肺经伏热型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便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制剂。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肺经伏热型过敏性鼻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配合自制鼻通膏涂擦鼻腔)以及对照组(仅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各40例。均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每日记录患儿症状、体征,观察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情况,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儿常见鼻部症状缓解时间比较,治疗组患儿喷嚏、鼻痒、流涕、鼻塞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进行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配合自制鼻通膏涂擦鼻腔的治疗组患儿常见鼻部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均较单独口服药物组为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说明自制鼻通膏涂擦鼻腔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结论:相对于单纯口服西药,配合自制鼻通膏治疗肺经伏热型过敏性鼻炎疗效更加显着,其起效时间更快。自制鼻通膏外用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高,适合临床推广。
侯佳慧[7](2020)在《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法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对针刺结合雷火灸和西药氯雷他定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研究分析两种方法的疗效和优势,从而为临床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以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针刺结合雷火灸组),对照组32例(西药氯雷他定组),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以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TNNS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各指标评分变化。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以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RQLQ)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观察其疗效。1.TNS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TNNS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RQLQ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总体疗效比较:针刺结合雷火灸组共30例,显效16例,显效率为53.33%,有效11例,有效率为36.67%,无效3例,无效率为10.00%,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32例,显效8例,显效率为25.00%,有效18例,有效率为56.25%,无效6例,无效率为18.75%,总有效率为81.25%。经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结合雷火灸与口服西药氯雷他定都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症状、鼻炎伴随症状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针刺结合雷火灸在改善鼻症状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氯雷他定,在缓解鼻炎伴随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
旷徐[8](2020)在《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脾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对脾虚型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脾虚型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和氯雷他定组,穴位贴敷组予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氯雷他定组予口服氯雷他定治疗,每天1片,连续治疗4周。主要结局指标为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治疗结束3个月后)评价;次要结局指标为鼻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鼻伴随症状VAS评分、鼻症状总分表(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表(total non-nasal symptoms score,TNNSS)、血清总免疫球蛋E(Immunoglobulin E,IgE)、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总数,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评价;安全性指标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整个研究期间详细记录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虚型AR患者7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穴位贴敷组和氯雷他定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至少1次治疗,最终完成试验64例,其中穴位贴敷组32例,氯雷他定组32例,共脱落和剔除6例。2.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构成(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结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生活质量:RQLQ量表:两组患者治疗后的RQLQ量表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RQLQ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的RQLQ量表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患者随访时的RQLQ量表低于氯雷他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症状:①鼻症状V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鼻症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鼻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鼻伴随症状V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鼻伴随症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鼻伴随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N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的T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TNN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NSS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的TN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指标:①血清总IgE: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总I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总Ig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OS总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EOS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OS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指标:穴位贴敷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43%,氯雷他定组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1%,两组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脾虚型AR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口服氯雷他定疗效相当,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优于口服氯雷他定;2.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可以缓解脾虚型AR患者的鼻症状和鼻伴随症状,与口服氯雷他定疗效相当;3.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与口服氯雷他定对脾虚型AR患者的血清总IgE、EOS总数均无明显影响;4.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与口服氯雷他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周意[9](2020)在《鼻鼽宁喷雾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鼻鼽宁喷雾剂是由苍耳子、蔓荆子、白芷、桑叶、菊花、辛夷川芎和薄荷八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本方为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熏洗验方,疗效显着。本课题以临床验方为基础,摒弃传统熏洗方式,应用现代制剂技术开发制备一种针对过敏性鼻炎的中药喷雾剂,同时系统研究制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并初步探讨制剂的稳定性及药效学。方法:1.提取工艺:以复方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以复方提取物中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通过3种不同赋权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并结合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醇沉工艺。2.制剂成型工艺:通过多组预实验,对增溶剂、抗氧剂、防腐剂及pH调节剂的选择及其用量进行考察,确定最终制剂成型工艺。3.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制剂中白芷、辛夷和薄荷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制剂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制剂中绿原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并确定含量限度。4.初步稳定性研究: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通则9001)中的相关要求,以鼻鼽宁喷雾剂质量标准草案为依据,对3批小试样品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5.初步药效学研究: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以及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研究制剂的抗炎作用。结果:1.提取工艺:苍耳子、蔓荆子、白芷、桑叶、菊花、辛夷、川芎和薄荷粉碎成粗粉,加入14.5倍量水,浸泡0.5小时,水蒸气蒸馏提取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1.12(5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50℃),备用。2.制剂成型工艺:复方挥发油加入苯甲醇和聚山梨醇80,搅匀,再加入复方提取物浸膏,搅匀,加水至近总量,再加入亚硫酸氢钠,搅匀,调节pH值至5.56.0,滤过,灌装,即得。3.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制剂中白芷、辛夷和薄荷的TLC鉴别方法;建立了制剂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方法;建立了制剂中绿原酸和阿魏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规定了制剂中二者的含量应分别不得少于133.90、73.94μg/mL。4.初步稳定性研究:鼻鼽宁喷雾剂稳定性较好。为保证药效,建议本品遮光、密封贮存。5.初步药效学研究:鼻鼽宁喷雾剂均可降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以及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肿胀程度,体现出一定的抗炎作用,与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鼻喷雾剂效果相当。结论:本品的制备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质量标准专属性及重复性均较强、简便可靠,制剂稳定,药效显着,为后期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雷超芳[10](2020)在《双辛鼻鼽散防治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双辛鼻鼽散对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于2017年2月-2018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纳入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研究设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给予双辛鼻鼽散(北京市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颗粒剂型,2次/日,1包/次),连续服用2周,观察不同时间点(服药前、服药后第1周、服药后第2周、服药后第3个月)患者的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积分、鼻部症状分级记分、鼻部体征分级记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0例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给予双辛鼻鼽散(颗粒剂型)口服,观察研究对象在用药前、用药1周、用药2周、用药第3个月不同时间点的疗效情况。(1)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分值:总体而言,研究结果显示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的总分值与各项分值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S总分值在用药第3个月下降的比例占100%,各项分值以流涕、鼻塞两项下降的最为明显。(2)临床疗效比较:双辛鼻鼽散服药1周后的结果显示,显效率为7.81%,有效率为40.63%,无效率为51.56%,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48.44%。服药2周后显效率为22.95%,有效率为52.46%,无效率为24.59%,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41%。用药后第3个月显效率为54.10%,有效率为39.34%,无效率为6.56%,临床总有效率为93.44%,不同时间点的整体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服药1周后的双辛鼻鼽散中医证候临床痊愈率为0%,显效率为4.69%,有效率为32.81%,无效率为62.50%,总有效率为37.50%。服药2周后的中医证候临床痊愈率为4.92%,显效率为9.84%,有效率为55.74%,无效率为29.51%,总有效率为70.49%。用药后第3个月中医证候临床痊愈率26.23%,显效率为19.67%,有效率为39.34%,无效率为14.75%,总有效率为85.25%,不同时间点的整体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表的各项次症比较:统计不同时间点研究对象的中医次症,以鼻涕清稀、精神倦怠、恶风怕冷、喜热饮、乏力、容易感冒等表现所占比例高。精神倦怠、咳痰色白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风怕冷、口淡不渴、喜热饮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比较最显着(P<0.01)。(5)鼻部症状分级记分:总体而言,鼻部症状分级记分的总分值与各项分值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不同时间点的总分值与各项分值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而言,鼻部症状分级记分的总分值以用药第3个月下降的比例最高,各项分值下降趋势表现为流涕>鼻塞>鼻痒>喷嚏,以流涕、鼻塞下降最为明显。(6)鼻部体征分级记分:鼻部体征分级记分的分值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用药第3个月时分值的下降比例最高。(7)不良反应:用药1周时共有18例不良反应,用药2周时共有3例不良反应,采取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好转。用药后第3个月随访未出现任何与双辛鼻鼽散有关联的不良反应。用药第2周、第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第1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布情况,20岁~29岁的所占比例最大,30岁~39岁构成比例位居第二位;性别的分布情况,以女性所占比例大。研究结论:(1)双辛鼻鼽散有助于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减轻鼻部的过敏症状,远期疗效优于短期疗效,用药2周即可对过敏性鼻炎发挥一定的预防作用。(2)双辛鼻鼽散对过敏性鼻炎患者流涕、鼻塞症状的治疗效果胜过对鼻痒、喷嚏的治疗效果。(3)双辛鼻鼽散对中医次症的疗效以恶风怕冷、口淡不渴、喜热饮的疗效最佳,优于对其他中医次症的疗效。(4)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1.5。(5)双辛鼻鼽散的临床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均可缓解,复发率低,没有远期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二、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分析过敏性鼻炎 |
1.1 命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传统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
1.4 小结 |
2 现代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2.1 过敏性鼻炎的定义 |
2.2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 |
2.3 过敏性鼻炎的分类 |
2.4 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 |
2.5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
2.6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技术路线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标准(脱落的病例应详细记录原因) |
1.7 观察量表 |
1.8 不良反应及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随访调查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3.2 治疗前组间均衡性比较 |
3.3 疗效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耳穴作用原理 |
3 选穴依据 |
3.1 针刺选穴依据 |
3.2 耳穴选穴依据 |
4 结果分析 |
4.1 整体疗效 |
4.2 鼻症状总分(TNSS) |
4.3 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 |
4.4 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RQLQ)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传统医学对鼻鼽的认识 |
1.1 鼻鼽的概念 |
1.2 鼻鼽的释名 |
1.3 鼻鼽的中医病因病机 |
1.4 中医辨证施治 |
2.现代医学对鼻鼽的认识 |
2.1 西医的概念及病因 |
2.2 西医的发病机制 |
2.3 西医的治疗手段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组和对照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观察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3.疗效分析 |
4.临床疗效判定 |
讨论 |
1.研究目的及意义 |
2.鼻内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理论机制 |
3.选穴依据 |
4.创新性 |
5.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1.1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1.2 变应性鼻炎的致病因素 |
1.3 变应性鼻炎的西医疗法 |
2.中医学对鼻鼽的认识 |
2.1 鼻鼽的历史源流 |
2.2 鼻鼽的病因病机 |
2.3 鼻鼽的中医疗法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3 病例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和观察时间 |
2.3 疗效指标分级及评分标准 |
2.4 病情分度 |
2.5 记录方法 |
2.6 疗效评价 |
2.7 总有效率计算 |
3.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情况分析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病程比较 |
1.4 病情比较 |
2.治疗前两组各项积分比较 |
2.1 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2.2 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
2.3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治疗后两组各项积分比较 |
3.1 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4.研究结果分析 |
5.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肺虚感寒证型的理论依据 |
2.温肺通窍法的理论依据 |
3.中医选方依据 |
4.方义与单味中药的分析 |
5.针刺选穴依据 |
6.疗效总结 |
7.结论 |
8.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表 |
个人简介 |
(5)基于余伯亮通调任督理论以三九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或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分组及治疗方法 |
2.1 三九督灸组 |
2.2 三九天灸组 |
2.3 常规西药组 |
3.研究流程图 |
4.观察内容 |
4.1 过敏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 |
4.2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强度等级 |
5.观察时间 |
6.统计学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1.病例完成情况 |
2.一般资料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与两周后随访TNSS评分比较 |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与治疗结束两周后随访RQLQ评分比较 |
4.安全性记录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结果与分析 |
2.中西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2.1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2.2 西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3.中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现状 |
3.1 中医内治法 |
3.2 中医外治法 |
3.3 西医治疗 |
4.基于通调任督理论,三九督灸对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探讨 |
4.1 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 |
4.2 通调任督理论探索 |
4.3 督灸疗法理论探索 |
4.4 天人感应—三九天理论探索 |
4.5 鼻部解剖学角度探索 |
5.基于通调任督理论,三九督灸治疗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的创新性与意义 |
6.过敏性鼻炎的预防与调理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过敏性鼻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余师专访 |
附录 B:知情同意书 |
附录 C:评分表 |
附录 D:三九督灸的操作流程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学术工作及取得成绩 |
致谢 |
(6)自制鼻通膏治疗肺经伏热型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 试验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观测指标 |
3.1 安全性指标 |
3.2 疗效性指标 |
4. 疗效评价指标 |
4.1 评分标准 |
4.2 疗效评判标准 |
5.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6.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 基础资料比较 |
2. 临床疗效评价 |
3 治疗组相关资料分析 |
4. 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过敏性鼻炎研究概况 |
1. 中医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常用外治疗法 |
2. 西医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临床治疗 |
二、选题的必要性 |
三、自制鼻通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依据 |
四、基础药物的选取依据 |
五、研究结果分析 |
六、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鼽病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传统治疗概况 |
1.4 小结 |
2 西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2.1 过敏性鼻炎的定义 |
2.2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 |
2.3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 |
2.4 过敏性鼻炎的分类 |
2.5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
2.6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技术路线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7 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指标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3.2 治疗前组间均衡性比较 |
3.3 治疗结果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
3 选穴依据 |
3.1 针刺选穴依据 |
3.2 雷火灸选穴依据 |
4 结果分析 |
4.1 总体疗效 |
4.2 鼻症状总分 |
4.3 鼻炎伴随症状总分 |
4.4 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8)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脾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1.1.1 概念 |
1.1.2 流行病学 |
1.1.3 病因 |
1.1.4 发病机制 |
1.1.5 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
1.2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1.2.1 中医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
1.3 培土生金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概述 |
1.3.1 培土生金法的治则确立 |
1.3.2 培土生金法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
1.3.3 培土生金法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剔除标准 |
2.1.7 中止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样本量估算 |
2.2.3 随机分组 |
2.2.4 盲法的实施 |
2.2.5 治疗方案 |
2.2.6 结局指标 |
2.2.7 不良事件的处理 |
2.2.8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病例完成情况 |
2.3.2 基线资料 |
2.3.3 治疗结果 |
第三章 讨论分析 |
3.1 选题依据 |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3.1.2 培土生金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依据 |
3.1.3 贴敷穴位的选择依据 |
3.1.4 贴敷药物的选择依据 |
3.1.5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依据 |
3.1.6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
3.1.7 结局指标的选择依据 |
3.2 研究结果比较 |
3.2.1 基线资料 |
3.2.2 生活质量 |
3.2.3 临床症状 |
3.2.4 实验室指标 |
3.2.5 安全性指标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3.1 生活质量 |
3.3.2 临床症状 |
3.3.3 实验室指标 |
3.3.4 安全性指标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9)鼻鼽宁喷雾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鼻鼽宁喷雾剂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中药饮片 |
2 鼻鼽宁喷雾剂的处方提取工艺研究 |
2.1 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2.2 醇沉工艺研究 |
3 鼻鼽宁喷雾剂的成型工艺研究 |
3.1 剂型的选择 |
3.2 附加剂的选择 |
4 鼻鼽宁喷雾剂的制备工艺 |
4.1 处方组成 |
4.2 剂型 |
4.3 制法 |
5 小试试验 |
第二章 鼻鼽宁喷雾剂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性状 |
3 薄层鉴别 |
3.1 白芷的薄层色谱鉴别 |
3.2 辛夷的薄层色谱鉴别 |
3.3 薄荷的薄层色谱鉴别 |
3.4 讨论 |
4 检查 |
4.1 pH值 |
4.2 喷射试验 |
4.3 装量 |
5 挥发性成分 |
5.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
5.3 精密度试验 |
5.4 稳定性试验 |
5.5 重复性试验 |
5.6 GC-MS分析结果 |
5.7 讨论 |
6 含量测定 |
6.1 色谱条件 |
6.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6.5 系统适应性试验 |
6.6 方法学考察 |
6.7 样品含量测定及含量限度的确定 |
6.8 讨论 |
7 质量标准草案 |
第三章 鼻鼽宁喷雾剂初步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2.2 加速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鼻鼽宁喷雾剂初步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药 |
1.3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2.2 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双辛鼻鼽散防治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过敏性鼻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 |
4 治疗 |
5 预后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成药研究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设计方法 |
2 诊断标准 |
2.1 过敏性鼻炎的西医学诊断标准 |
2.2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学诊断标准 |
3 病例筛选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
5.1 人口学资料 |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6 疗效判断 |
6.1 疗效指标 |
6.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6.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8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资料的一般情况 |
2 研究结果 |
3 本项研究的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结果分析 |
4.1.1 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的意义 |
4.1.2 鼻部视觉模拟量表(VAS)分值变化的临床意义 |
4.1.3 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表的中医次症变化情况分析 |
4.1.4 鼻部症状分级记分 |
4.1.5 鼻部体征分级记分 |
4.1.6 安全性评价分析 |
4.1.7 病例资料的一般情况 |
4.1.8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2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 |
4.2.1 实验方面 |
4.2.1.1 西药治疗过敏性鼻炎 |
4.2.1.2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 |
4.2.2 临床方面 |
4.2.2.1 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 |
4.2.2.2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 |
4.3 双辛鼻鼽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前期研究 |
4.4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获奖经历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 |
四、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下鼻甲手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J]. 王晓忱,孙秀珍.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4)
- [2]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D]. 刘红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D]. 李文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 周运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余伯亮通调任督理论以三九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 王艺静. 暨南大学, 2020(04)
- [6]自制鼻通膏治疗肺经伏热型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D]. 杨桂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D]. 侯佳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脾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 旷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鼻鼽宁喷雾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D]. 周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双辛鼻鼽散防治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评价[D]. 雷超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