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炮制机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周雅倩,石磊,林上阳,谢辉,夏晨洁,秦昆明,李伟东[1](2021)在《中药盐炙机理现代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材必须经过加工炮制成中药饮片后方可入药。盐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本文从盐炙过程对中药饮片的化学成分、药效作用、体内行为、复方功效4个方面,为中药盐炙机理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思路。通过梳理盐炙过程对中药饮片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研究中药盐炙机理,传承与创新中药炮制技术提供指导。
李林,于银萍,王敏,陈志鹏[2](2021)在《中药炮制产学研过程中“双重思维”的实践——蔡宝昌教授学术思想浅析》文中研究指明中药炮制学是一门连接传统和现代、饮片生产和中医临床的学科,处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全国中药炮制学科的中坚力量,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蔡宝昌教授是我国中药炮制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践行者,在探索中药炮制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中,创新性地将中医药传统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融合,并引入中药炮制产、学、研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中药炮制专门人才,科研成果显着,极大的促进了学科和产业的发展,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指明了方向。
童黄锦[3](2021)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的同一品种因不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尤其是经加工炮制得到的不同饮片存在着药性与疗效异同,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 Jin Y.H.Chenet C.Ling的根茎,经趁鲜加工、蒸制及醋制得到片姜黄、生莪术及醋莪术饮片,其药性与功能主治各有倚重。片姜黄长于破血行气,生莪术破血祛瘀力强,莪术醋制后增强其化瘀止痛功效。以三种饮片为主要原料的经典方剂及成方制剂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以经行腹痛为主,血瘀贯穿整个病变过程。气滞血瘀证是原发性痛经辨证论治的主要证候,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具化瘀止痛功效,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等妇科血瘀证的治疗。本研究针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功效相似,但临床应用异同的效应物质变化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科学问题,以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变化,药效学评价不同饮片对疼痛相关因子等的调控作用,代谢组学整体角度评价不同饮片对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网络预测分析筛选出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通路,体内外实验验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综合评价有效成分、靶蛋白与通路之间的关联性,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饮片现代研究提供示范。1.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1)采用HPLC定量分析温郁金不同饮片6种代表性成分(莪术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的含量,研究发现不同饮片中各成分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莪术二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中含量依次降低,莪术二酮含量下降最显着;莪术烯醇、吉马酮蒸制后有所升高,经醋制后含量降低。(2)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分子式、精确分子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等与文献及专业数据库匹配,鉴定得36个入血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莪术二酮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依次升高;呋喃二烯、莪术烯醇在片姜黄和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低,在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高;吉马酮、β-榄香烯在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比较高,在片姜黄和醋莪术含药血浆中的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为各成分占比发生了改变,推测可能与炮制过程和提取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转化以及炮制过程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有关。其中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为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前后的共有成分,可能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潜在的效应物质。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盐酸肾上腺素,并结合声光刺激等综合法建立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温郁金不同饮片给药后各药效指标,比较三者化瘀止痛效应差异。通过扭体反应、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及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等药效指标评价,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造模成功。①扭体反应: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明显延长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②血液流变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显着改善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全血高黏状态,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佳;③凝血四项: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延长APTT、TT、缩短FIB更为显着;④血小板聚集:温郁金三种炮制品抗血小板作用显着,醋莪术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⑤疼痛相关因子: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升高PGE2、6-keto-PGF1a、NO、β-EP,降低 PGF2α、TXB2、Ca2+、IL-6、TNF-α 更为明显;⑥子宫病理形态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大鼠均有治疗作用,其中莪术醋制后增强对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等药效指标的调控作用。温郁金炮制后吉马酮、β-榄香烯等入血成分含量降低而药效作用反而增强,说明中药加工炮制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体内过程,从而导致药效学差异。对莪术醋制后增强化瘀止痛功效这一中药炮制特有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从整体角度解释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的异同。研究表明各组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分别鉴定得到12、22、28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其中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及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上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通过调控色氨酸等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增加子宫血流量、抑制并去除氧自由基以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缓解痛经,其中片姜黄对色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色氨酸;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对L-苯丙氨酸均有调控作用;片姜黄对谷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谷氨酸;片姜黄组、醋莪术组显着上调鸟氨酸、组氨酸水平而生莪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L-胱硫醚、D-泛酸基-L-半胱氨酸均有显着上调作用,片姜黄和醋莪术均可显着上调L-半胱氨酸水平而生莪术调控不明显,其中醋莪术调控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作用更为显着;生莪术对甘油磷脂代谢物无明显调控作用,醋莪术下调作用更为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其中醋莪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以上研究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代谢异常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模型大鼠治疗作用主要与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相关。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除了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生莪术组对其他各通路均有调控作用;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经加工炮制后体内外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中药加工炮制过程及辅料对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对相关代谢通路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导致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差异的原因。其中醋莪术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作用更为显着。表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4.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法,以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靶点预测、“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的分子机制。结合含测结果及文献依据,预测出5个核心入血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10 个核心靶点(APP,PIK3CA,MAPK1,ADRA2A,ADRA2C,ADRA2B,MAPK3,CCR5,GCGR,STAT3)及排名前20的重要通路,其中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相关核心靶点富集的主要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均与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个核心成分和10个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提示这些成分在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效应物质;其中靶点CCR5及MAPK1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键靶点,且均为抗血小板聚集相关通路的重要靶点,表明分子对接的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的筛选结果是相一致的。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可能通过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调控抗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钙、MAPK、cAMP、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与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保持一致。5.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采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验证温郁金不同饮片核心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核心通路的调控作用,验证网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①除了莪术烯醇因溶解度问题不能准确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外,β-榄香烯,莪术二酮,呋喃二烯,吉马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5种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含药血浆中的含量叠加,醋莪术含量最高,片姜黄含量最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②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可有效调控抗血小板聚集途径相关的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从而达到化瘀止痛治疗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的目的,初步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功效的分子机制。温郁金不同饮片之间对相关通路的调控差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体内外验证研究结果与网络预测的核心成分、核心靶点、核心通路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化瘀止痛药效学评价及代谢组学研究、网络预测分析、体内外验证研究,阐明温郁金经过不同加工炮制方法改变三种饮片对效应物质、靶点蛋白、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通路等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化瘀止痛效应的差异变化,揭示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吕辰子[4](2020)在《栀子不同炮制工艺与抗炎作用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栀子为研究对象,运用热分析技术,分别对栀子原药材及其不同有效成分的热解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优化不同炮制品(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炮制工艺;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黄疸肝炎动物模型实验,展开对栀子不同炮制工艺与抗炎作用相关性的研究。方法:1.运用热重-微商热重(TG-DTG)技术,分别对栀子总环烯醚萜类提取物、栀子总黄酮类提取物、栀子总有机酸类提取物、栀子苷对照品、绿原酸对照品、熊果酸对照品、栀子原药材、栀子浸出物进行热解燃烧特性研究,解析栀子不同炮制品(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最适炮制温度范围。2.在热分析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试验设计方法对栀子不同炮制品(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进一步优化,分别得出最佳炮制工艺。3.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通过多种相关网络数据库,对栀子有效成分进行收集,筛选与抗炎相关的活性化合物和靶标蛋白,收集栀子与抗炎相关基因,构建栀子与抗炎作用相关的韦恩图、“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图、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图,以及栀子发挥抗炎作用潜在的核心靶点通路分析图等。4.以ANIT诱导的黄疸肝炎作为炎症模型,分别设空白组、模型组、炒栀子组、焦栀子组以及生栀子组进行药效学试验,检测各组小鼠血清AST、ALT、总胆红素、IL-6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各组小鼠肝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通过16SrRNA测序对比各组小鼠胃肠微生态变化,分析差异菌群与栀子发挥抗炎作用之间的关联性,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与相关药效学实验,进一步探究栀子抗炎作用机制。结果:1.通过解析栀子各有效成分热解特性曲线得出,栀子炒黄最适炮制温度范围为165.9℃200℃之间,栀子炒焦最适温度范围为216.2290℃之间,栀子炒炭最适炮制温度范围为290.3387.0℃。2.由响应曲面实验结果得出栀子不同炮制工艺最优参数为:炒栀子炒制温度179℃,炒制时间5.70min;焦栀子炒制温度240℃,炒制时间3.7min;栀子炭炒制温度329.94℃,炒制时间5.91 min。3.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56个与抗炎相关活性化合物,215个与抗炎功能相关交集基因,胰岛素(INS)和蛋白酶B1(AKT1)为栀子与抗炎功能的PPI网络图中心,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分析得出20条栀子与抗炎相关的高频共性KEGG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和NF-kappaB信号通路频率较高,表明栀子发挥抗炎作用与这些通路关系密切。4.各组小鼠血清指标及细胞因子表达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ST、ALT、总胆红素、IL-6含量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生栀子组、炒栀子组、焦栀子组均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AST含量(P<0.05);生栀子组、炒栀子组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中ALT含量(P<0.05),焦栀子组仅有降低趋势,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生栀子组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6表达水平(P<0.05),炒栀子组、焦栀子组无明显趋势;与模型组相比,生栀子组与炒栀子组均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总胆红素含量(P<0.05),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焦栀子组仅有降低趋势,无统计学差异。5.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生栀子组、炒栀子病变程度较轻,模型组小鼠肝脏灶性肝细胞坏死,结构被破坏。生栀子组与炒栀子肝组织灶性坏死较轻,且有炎细胞浸润,焦栀子组肝脏灶性坏死严重。6.肠道微生态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动物胃肠微生物科水平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Lactobacillaceae(乳酸杆菌)丰度下降(P<0.05);Bacteroidaceae(类杆菌)丰度显着升高(P<0.05),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Helicobacteraceae(螺杆菌科)、Enterococcaceae(肠球菌科)丰度均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生栀子组、炒栀子组、焦栀子组Lactobacillaceae(乳酸杆菌)丰度均增加,无统计学差异,炒栀子组增加明显;生栀子组和炒栀子组Bacteroidaceae(类杆菌)丰度均降低,无统计学差异,焦栀子组无明显变化;生栀子组和炒栀子组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和Enterococcaceae(肠球菌科)、Helicobacteraceae(螺杆菌科)均丰度无降低趋势,但焦栀子组丰度明显降低,趋近与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肠道微生态结果表明Lactobacillaceae(乳酸杆菌)可能为栀子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生物标志菌,在栀子抗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热分析实验对栀子原药材及其活性成分的热解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不同炮制品(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最适炮制温度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工艺优化,量化不同炮制品工艺参数,相比于传统炮制方法可利于控制饮片质量。通过网络药理学和肠道微生态实验两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对优化后炮制工艺进行抗炎作用研究,探寻炮制工艺与药效机制内在联系,旨在进一步揭示栀子炮制机理。本研究构建的“基于热分析技术与系统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炮制工艺-药效机理相关联研究评价模式,可为今后客观量化表征中药炮制工艺参数,改进传统炮制工艺,阐释炮制机理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提供借鉴。
于现阔[5](2019)在《炮制对4味种子类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逢子必炒”是对种子类中药炮制方法的一个高度总结,种子类中药泛指一些以植物果实或者种子为药用部位的中药,传统认为种子类中药入药前须经过炒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明代医家罗周彦在《医宗粹言》里说,“凡药中用子者,俱要炒过研碎入煎,方得味出,若不碎,如米之在谷,虽煮之终日,米岂能出哉[1]”。那么,其中有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目前对这一炮制理论的阐释还主要停留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的变化上,关于炮制对种子类中药在体内代谢规律影响的研究还很薄弱。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方法可用于揭示药物经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本文采用这一方法,以4味种子类中药为例,研究炮制对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本课题组在前期已经完成对4味种子类中药沙苑子、王不留行、葶苈子以及蔓荆子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的课题拟采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首先筛选其中的入血成分,并建立液质联用的方法对入血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之后应用于不同种子类中药的生品和炮制品中入血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研究。为阐明这4味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逢子必炒”的共性炮制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文献综述。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常用文献数据库,并查阅与中药炮制相关的书籍,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以及“逢子必炒”炮制原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目前还不够充分,大多集中在毒性中药及药效作用显着的中药上,大多数中药的炮制原理还不清楚。研究方法多采用化学方面、药理学方面的现代科学方法,如HPLC法,LC-MS以及GC-MS法等,还有多学科结合的方法。“逢子必炒”炮制机理的研究还仅限于比较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或者药理作用的变化上,对于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的研究还较少。二、盐炙对沙苑子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以芦丁为内标,建立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沙苑子苷A和沙苑子苷B浓度的方法,并应用于生品沙苑子和盐炙沙苑子提取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非房室模型分析方法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DAS 3.2.6软件),并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PSS 23.0软件)。结果显示,生品组中沙苑子苷B在0.37±0.27 h达峰,炮制品组峰浓度,曲线下面积较生品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驻留时间显着缩短。表明沙苑子炮制后,沙苑子苷B的吸收程度增强,同时排泄加快。沙苑子苷A在生品组峰浓度为14.72±11.13μg·L-1,平均滞留时间为3.93±0.26h,炮制品组中峰浓度升高为35.64±21.99 μg·L-1,平均滞留时间缩短为1.43±0.24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在生品组和炮制品组间无明显差别,表明炮制后,沙苑子苷A的吸收程度增加,排泄时间加快。三、炮制对王不留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以蒙花苷为内标,首次建立液质联用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王不留行黄酮苷、肥皂草苷和异牡荆素-2"-阿拉伯糖浓度的方法。对给予相同生药量生品和炮制品的大鼠,进行3个入血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计算各个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炮制前后王不留行黄酮苷和肥皂草苷分别在达峰时间以及峰浓度上无显着性差异,但平均驻留时间分别由8.85±2.02 h,6.01±3.06 h缩短为6.02±1.26 h,2.84±1.32 h,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炮制品中王不留行黄酮苷和肥皂草苷在体内的排泄加快。在炮制品组中,异牡荆素-2"-O-阿拉伯糖苷峰浓度,AUC0-24均较生品组显着升高,平均驻留时间显着降低,表明炮制品中异牡荆素-2"-O-阿拉伯糖苷吸收程度增加,排泄时间加快。四、炮制对葶苈子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以沙苑子苷A为内标,首次建立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测定大鼠血浆中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QGG)和芥子酸浓度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研究葶苈子生品和炮制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QGG在2.04±1.96h达峰,峰浓度为17.90±9.32 μg·L-1,各药代动力学参数较生品组无显着性差异。芥子酸在0.27±0.09h迅速达峰,并在12 h内出现二次达峰的现象,炮制品组药时曲线下面积较生品组显着升高,第2次达峰时间提前,平均滞留时间延长,表明芥子酸在体内吸收程度增加,排泄减慢。五、炮制对蔓荆子的药代动力学影响。以尼泊金丁酯为内标,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蔓荆子黄素和异荭草素浓度的方法,测定经口服给予相同生药量蔓荆子生品和炮制品的甲醇提取物后,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血浆样品中的蔓荆子黄素和异荭草素的浓度,以非房室模型分析方法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DAS 3.2.6软件),并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PSS 23.0软件)。结果显示,炮制前后,蔓荆子黄素和异荭草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着差异。
何美菁[6](2019)在《醋甘遂炮制工艺与醋制减毒增效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生甘遂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不同提取部位毒性大小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运用热分析技术,分析生甘遂不同提取部位的热解燃烧特性,得到醋甘遂炮制的最佳温度点;以大戟二烯醇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指标,通过响应曲面实验优化醋甘遂炮制工艺;借助于利尿实验及急性毒性实验、肠道毒性实验,研究甘遂醋炙前后药效作用及其毒性的变化,并从抗炎因子、促炎因子的水平对甘遂炮制减毒的机理进行初步探究。方法1.以生甘遂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为研究对象,运用CCK-8法及LDH活性检测法,比较生甘遂不同提取部位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细胞)毒性的大小,进行毒性部位的筛选。2.运用热重-微商热重(TG-DTG)技术,对生甘遂粉末、甘遂对照药材粉末、甘遂不同提取部位进行热解燃烧特性的研究,得到醋甘遂的最佳炮制温度点。3.以甘遂中大戟二烯醇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实验研究加醋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醋炙甘遂炮制工艺的影响,优选出最佳炮制条件。4.建立小鼠水负荷模型,进行甘遂不同炮制品对水负荷小鼠利尿作用的对比研究。5.以ICR小鼠为研究对象,在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生甘遂与醋甘遂的LD50值;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开展小鼠胃排空及肠推进实验,研究生甘遂与醋甘遂对小鼠胃肠道毒性的影响。6.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甘遂生品、醋炙品对大鼠胃肠道的病理损伤情况,测定肝脏、脾脏、肾脏指数以及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IL-4、IL-10水平,研究甘遂醋炙减毒的炮制机理。结果1.CCK-8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结果与LDH活性检测实验结果一致,提示生甘遂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各部位毒性大小顺序为: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2.根据生甘遂不同提取部位热解燃烧特性的不同,以挥发分释放阶段为主要分析对象推断出甘遂醋炙的最佳炮制温度点为276.4℃,炮制温度上限为329.4℃。3.醋甘遂最佳炮制工艺条件为:取生甘遂适量,加入米醋量为30%,在270℃下炒制3.5 min。4.在给药12h后,阳性组及各给药组均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给药36h后,阳性组、生甘遂高剂量组、醋甘遂高剂量组表现出较强的利尿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具极显着性差异(P<0.01),即阳性药在给药后3h内利尿作用较强,36h内逐渐减弱;而生甘遂高剂量组及醋甘遂高剂量组在给药36h之间利尿作用升高,提示甘遂高剂量利尿作用持久。5.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得到生甘遂的LD50为77.91±5.88 g/kg,95%置信区间为79.469-103.80 g/kg,醋甘遂的LD50为129.89±3.25g/kg,95%置信区间为112.88-149.49 g/kg。从胃排空及肠推进实验中可以得到,生甘遂各剂量组与醋甘遂各剂量组对小鼠的小肠推进作用都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除生高组以外的其余各给药组的胃残留率均极显着小于空白组(P<0.01),说明甘遂不同炮制品对胃排空具有促进作用,并且生甘遂对胃排空及肠推进的促进作用均强于醋甘遂各组。6.通对大鼠十二指肠和空肠进行病理学检测发现甘遂生品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包括粘膜绒毛上皮细胞水肿、增生、坏死、脱落等现象,不同剂量组之间,随剂量升高,刺激作用愈加显着。而不同炮制品之间,醋炙品对肠道的刺激作用较轻。同时,甘遂生品各剂量组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生高组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相比,醋低组、醋中组、醋高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甘遂醋炙后降低对大鼠的肝脏毒性、脾脏毒性。而中、高剂量的生甘遂、醋甘遂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对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生甘遂高剂量组的损伤作用最强,而低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剂量的生甘遂与醋甘遂对肾脏无毒性。从甘遂生品与醋炙品对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得知,甘遂醋炙品与生品相比IL-4、IL-1β的水平较高,TNF-α、IL-6、IL-1β水平相对较低。结论本研究在甘遂毒性部位确认的基础上,运用热分析技术分析甘遂不同提取部位的热解特性,得到甘遂醋炙的最佳温度点为276.4℃。以此温度点为参比,运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醋甘遂的工艺参数,即加醋量为30%,270℃下炒制3.5min。在生甘遂与最佳炮制工艺制得的醋甘遂的药效及毒性的对比中发现,醋甘遂具有减毒存效的作用,其作用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的水平相对升高,可见甘遂醋炙后毒性降低可能与纠正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之间的失衡有关,为甘遂的炮制减毒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陈志敏[7](2019)在《郁金饮片分级及炮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郁金作为典型的多基原中药,《中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姜黄Curcuma longa 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本课题在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以及省、市课题的支持下,以郁金饮片分级标准欠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郁金饮片分级方法,为优质有效、质量可控的郁金饮片生产提供研究基础;以郁金不同炮制品作用差异为切入点,结合传统用药方式——汤剂,建立气滞血瘀模型,研究郁金醋炙、酒炙的科学性以及“醋炙入肝,增强疏肝止痛;酒炙增强活血化瘀”炮制机理。目的:通过文献、市场和临床调研,传统分级与现代科学内涵相融合,建立不同于药材按基原分级的郁金饮片分级方法,实现郁金饮片质量可控,保证临床疗效,为优质郁金饮片生产、临床合理调剂、多基原饮片分级提供参考。通过比较生郁金、醋郁金和酒郁金化学成分差异,以及对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疏肝止痛”和“活血化瘀”功效相关药效指标、血浆内源性代谢产物的作用差异,探讨郁金醋炙、酒炙的科学性及其炮制作用机理,为中医临床选用恰当炮制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对郁金进行文献整理和市场调查,了解郁金用药历史、炮制方法及意图、质量评价体系现状等。收集169批郁金饮片,以文献、临床、传统经验和药材分级方法为参考,结合现代技术分析郁金饮片内在成分,建立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统一的郁金饮片分级方法。2.立足传统用药方式,对比郁金不同炮制品出膏率以及特征成分的含量变化,并采用UPLC-Q-TOF/MS和GC-MS技术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郁金水煎液和挥发油化学成分影响,从化学层面探讨郁金炮制机理。3.紧密结合郁金“醋炙引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酒炙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炮制理论,采用HE染色、酶联免疫、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流式检测等方法,考察生郁金、醋郁金和酒郁金对气滞血瘀证候模型“疏肝止痛”和“活血化瘀”功效相关药效指标影响,从药效层面探讨郁金炮制机理。4.应用GC-MS研究气滞血瘀大鼠模型血浆整体代谢产物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式分析(PLS-DA)方法分析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探讨生郁金、醋郁金和酒郁金对潜在生物标志物影响,使用Metaboanalyst构建分析相关代谢通路,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郁金炮制机理。结果:1.郁金历来以黄丝郁金质量最优,为地道药材。其炮制工艺多样,目前主要是生用、醋炙或酒炙,也有部分地区使用清炒。本研究结合中医临床疗效,参考药材分级方法,在明确原料药材产地和炮制加工方法基础上,建立郁金饮片传统分级方法;同时在充分尊重和传承传统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评价指标(浸出物、挥发油、姜黄素类成分、吉马酮),将郁金饮片分为选货与统货,选货再进行三级划分(优级、一级和二级),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郁金饮片分级方法。2.经醋炙或酒炙后,黄丝郁金出膏率和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增加。UPLC-QTOF/MS表明酒炙或醋炙后姜黄素类成分及其13个降解产物和酰胺类化合物含量较生品有较显着的提高;醋炙品中香草基乙二醇、3-(4-hydroxyphenyl)propane-1,2-diol、4,5-dihydroxy-6-(4-hydroxy-3-methoxyphenyl)-3-oxohexanoic acid、3-(3,4-dimethoxyphenyl)propane-1,2-diol相对提升更明显;酒炙品中4,5-dihydroxy-4-methylcyclohex-2-en-1-yl)hexan-3-one更加明显;4-(4-羟基-3-甲氧苯基)-3-丁烯-2-酮、Bisacurone族等化合物炮制后下降较为明显。GC-MS表明黄丝郁金及其炮制品共有成分78种,醋炙后新增19种成分,13种成分消失,独有成分11种;酒炙后新增16种成分,14种成分消失,独有成分8种;经PCA及OPLS-DA鉴定了α-柏木烯等11个黄丝郁金及其炮制品挥发油潜在差异化合物。3.采用复合因素成功复制气滞血瘀大鼠模型。检测指标结果显示:(1)脏器变化:模型大鼠脑和肾脏的脏器指数显着升高(P<0.05),肝、心、肺的脏器指数极显着升高(P<0.01)。给药后,生黄丝郁金组(SHG)对心脏的脏器指数有显着影响,醋黄丝郁金组(CHG)和酒黄丝郁金组(JHG)对肝脏的脏器指数有极显着影响(P<0.01)。脏脑比系数中,模型大鼠心和肺的脏脑比系数极显着升高(P<0.01),给药后有回调作用,但无显着性意义。模型大鼠肺和肝脏肉眼可见明显瘀点或瘀斑;脑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检查出现不同程度损伤,黄丝郁金及其炮制品可以抑制肝损伤,但对脑组织病理改变不显着。给药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2)肝功检测发现模型大鼠出现肝脏功能性损伤,SHG对DBiL、TBiL和TBA有显着影响,CHG对ALT、DBiL、TBiL和TBA有显着影响,JHG对DBiL和TBA有显着影响。与SHG相比,CHG能显着降低ALT水平。(3)模型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β-EP含量均极显着下降(P<0.01),SHG和JHG对脑组织β-EP有显着影响,CHG对血浆和脑组织β-EP均有显着影响,JHG与SHG相比脑组织β-EP差异显着;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模型大鼠脑组织c-fos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SHG、CHG和JHG均对其有极显着影响(P<0.01),给药组间无显着差异。(4)模型大鼠血液中GAS、MLT、E2、T3和T4升高(P<0.01),Cor、TSH和NA降低(P<0.01)。SHG对E2、T3、T4和血浆中NA有显着作用。CHG对MLT、E2、T3、T4、TSH和血浆中NA有显着作用,JSH对T3、T4和TSH有显着作用,给药组间无显着差异。(5)模型大鼠血浆vWF、ET-1、TXA 2、TXB 2、5-HT、cAMP、cGMP、CD62p表达、Epo以及EpoR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NO、NOS、PGI 2、6-keto-PGF1α、PGI2/TXA 2和6-keto-PGF1α/TXB 2极显着降低(P<0.01)。给药后出现不同程度回调,SHG对vWF、NOS、5-HT、Epo和EpoR蛋白表达有显着影响,CHG对NOS、5-HT、Epo和EpoR蛋白表达有显着影响,JHG对NO、NOS、5-HT、PGI 2、PGI2/TXA 2、6-keto-PGF1α/TXB 2、CD62p、Epo以及EpoR mRNA和蛋白表达有显着影响,给药组间均无显着差异。4.筛选得到16个与气滞血瘀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十八烷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显着降低,L-丙氨酸、乳酸、乙醇酸、L-亮氨酸、3-羟基丁酸、L-缬氨酸、L-苏氨酸、甘氨酸、苹果酸、苯丙氨酸、柠檬酸、肌醇、花生四烯酸和胆固醇明显升高,这些标志物主要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乙醛酸及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肌醇磷酸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给药后对L-丙氨酸、乳酸、3-羟基丁酸、柠檬酸、花生四烯酸和胆固醇有显着性影响,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和乙醛酸及二羧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其中黄丝郁金生品仅对花生四烯酸有显着影响,酒炙后对乳酸、柠檬酸和花生四烯酸有显着影响,醋炙后对乳酸和花生四烯酸有显着影响。组间比较,酒炙后与黄丝郁金生品相比,对柠檬酸有显着差异。结论:1.传统的药材分级方法多以基原单独进行划分,不利于郁金饮片临床调剂和优质郁金饮片突出。本研究全面收集郁金饮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临床疗效为主导,突出饮片商品属性为主要切入点,建立了不同于现有按基原分级的郁金饮片分级方法,为郁金饮片优质优价和临床合理调剂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优质郁金饮片开发,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也为多基原饮片分级研究提供思路。2.通过对生品、醋炙品和酒炙品的水煎液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水煎液整体化学成分以及挥发油成分进行阐述,从化学层面分析郁金不同炮制品的物质差异,探讨郁金“醋炙引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酒炙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3.黄丝郁金对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肝脏功能性损伤、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凝集等均有较好效果,证实了郁金善疏肝行气以解郁,活血化瘀以止痛的作用。醋炙后可增强对ALT调节以改善肝细胞损伤,促进β-EP释放及入血,抑制c-fos蛋白表达,以增强机体镇痛作用,同时增强对胃肠激素和内分泌的改善作用;酒炙后可以通过增加β-EP释放、抑制c-fos蛋白表达以及促进NO和PGI 2,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PGI2/TXA 2、6-keto-PGF1α/TXB 2异常,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最终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佐证了郁金“醋炙后能引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酒炙后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炮制理论。4.气滞血瘀大鼠机体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能量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类固醇生物合成紊乱,黄丝郁金通过调节差异化合物尤其是对L-丙氨酸、乳酸、3-羟基丁酸、柠檬酸、花生四烯酸和胆固醇的调节,干预机体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等发挥治疗气滞血瘀的作用。醋炙后对L-丙氨酸、乳酸和胆固醇效果较好,酒炙后对乳酸、柠檬酸和花生四烯酸效果更优,基于代谢组学阐释郁金炮制机理。
祝婧[8](2019)在《江西特色枳壳炮制品比较及蜜麸枳壳炮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等证,因生品燥性较强,临床常炮制后使用。江西作为枳壳道地产区,对于枳壳的炮制加工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常用饮片除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枳壳生品与麸炒枳壳外,尚有2008版《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品种糠炒枳壳、“樟帮”特色饮片蜜麸枳壳、“建昌帮”特色饮片糠炒枳壳等。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枳壳经麸制、糠制后具有“减燥增效”的作用,但目前尚无对江西特色枳壳饮片炮制机制的研究报道,对药典法麸炒枳壳炮制机理的阐述也大多停留在该过程的两端,即化学成分和药理药效的变化层面,而对将这两方面有机关联的关键环节研究不够深入,并缺乏对药效作用进行必要的生物学功能验证,难以全面系统阐释枳壳作用机制和炮制内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本论文中进行了以下研究。1.目的采用现代成分分析检测技术,探究不同炮制方法对枳壳中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并筛选枳壳优势饮片。采用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枳壳“燥性”及“宽中除胀”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枳壳炮制前后成分变化与药效差异的关联,以期最终阐释枳壳优势饮片品种的炮制机理。2.方法2.1江西特色枳壳不同炮制品物质基础研究以江西特色枳壳炮制品为研究对象,以枳壳生品及药典法麸炒枳壳作为对照进行研究。采用HPLC色谱法,测定枳壳不同炮制品中质量标志物(Q-Marker)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以及辛弗林含量;采用UHPLC-Q-TOF/MS色谱法结合Peakview软件的目标化合物匹配功能鉴定醇提液化学成分,并探究不同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及芳香水,通过GC-MS法检测挥发油及芳香水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统计方法比较枳壳挥发油及芳香水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不同炮制方法对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的影响。此外,分别以Q-Marker成分含量及化学标记物色谱峰面积为指标,通过多指标加权评分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炮制品种进行加权评分,综合分析并筛选出枳壳优势饮片品种。2.2枳壳“燥性”及麸制减燥机制研究建立慢传输型便秘(STC)以及胃黏膜损伤大鼠病理模型。以大鼠体质量、便秘指数、饮水量、排尿量、肾水通道蛋白3(AQP3)含量、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与血清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剂量的枳壳生品、麸炒枳壳、蜜麸枳壳对健康大鼠水液代谢的影响;以胃黏膜损伤指数,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为评价指标,观察各给药组对健康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仪(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和结肠组织中c-kit和SCF mRNA的表达水平。2.3枳壳“宽中除胀”作用及麸制增效机制研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病理模型。以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血清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剂量枳壳生品、麸炒枳壳、蜜麸枳壳对FD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分别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IHC)法检测下丘脑与胃窦中胃泌素(GAS)和生长抑素(SS)的蛋白表达水平与阳性细胞分布情况。2.4基于“物质基础-靶点-信号通路”关联的蜜麸枳壳炮制机理研究选取STC以及FD作为枳壳“燥性”和“宽中除胀”药效的疾病模型,并选择c-kit/SCF信号通路相关SCF、c-kit、PLC、RyR、IP3R蛋白作为STC疾病靶蛋白,GAS、SS作为FD疾病靶蛋白,采用网络药理学关联分析方法,通过活性分子筛选、靶点预测、分子对接、网络分析及通路分析,将枳壳生、制品中化学成分与相关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建立“物质基础-靶点-信号通路”网络,探讨蜜麸枳壳“减燥增效”的物质基础以及炮制机制。3.结果3.1江西特色枳壳不同炮制品物质基础研究枳壳经炮制后可不同程度增加橙皮苷含量,降低柚皮苷、辛弗林含量,而新橙皮苷含量经炮制后则未显示均一性变化趋势,蜜麸炒可使枳壳中新橙皮苷含量升高,而麸炒、蜜糠炒、糠炒则可不同程度降低新橙皮苷含量。将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及辛弗林含量作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后,发现枳壳炮制品中蜜麸枳壳综合评分最高。在枳壳不同炮制品的乙醇提取液中,共鉴定出了55种化学成分,经PLS-DA分析发现枳壳生、制品中共有14种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化学标记物,将化学标记物峰面积作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后,发现以蜜麸枳壳综合评分最高。对枳壳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后发现,D-柠檬烯和γ-松油烯为枳壳中最主要挥发性成分,而蜜麸枳壳中上述成分含量最高。挥发油与芳香水中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D-柠檬烯、γ-松油烯、芳樟醇、(1S)-(-)-α蒎烯、(1S)-(-)-β-蒎烯为挥发油和芳香水成分差异的化学标记物;不同炮制均会对挥发性成分产生一定影响,其中γ-松油烯、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对伞花烃则为炮制前后的主要差异性成分。3.2枳壳“燥性”及麸制减燥机制研究在水液代谢方面,同等剂量给药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性排序为枳壳生品>麸炒枳壳>蜜麸枳壳,且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在胃黏膜损伤方面,不同剂量枳壳生品、麸炒枳壳、蜜麸枳壳组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生品枳壳组胃窦与结肠的c-kit和SCF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品枳壳高剂量组所有检测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麸炒枳壳组、蜜麸枳壳组胃窦与结肠的c-kit和SCF mRNA表达有显着增加(P<0.05,P<0.01)。3.3枳壳“宽中除胀”作用及麸制增效机制研究在促胃肠动力方面,同等剂量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性为蜜麸枳壳>麸炒枳壳>枳壳生品,且低剂量组>高剂量组。Western blot和IHC结果均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和胃窦GAS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SS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增加(P<0.01);各剂量给药组下丘脑和胃窦GAS、SS表达较之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和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下丘脑GAS、SS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胃窦GAS、SS表达则产生生显着上调和下调(P<0.01)。枳壳各炮制品中,均以蜜麸枳壳对于FD大鼠下丘脑和胃窦GAS、SS的调节作用最佳,且低剂量组调节作用优于高剂量组。3.4基于“物质基础-靶点-信号通路”关联的蜜麸枳壳炮制机理研究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枳壳中柚皮素、黄芩素-4’,7-二甲醚、5-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2-甲基-5-(1-甲基乙基)-双环[3.1.0]-2-己烯、3-十二碳炔、D-柠檬烯、间伞花烃、(-)-芳樟醇等8种成分为枳壳燥性成分;圣草素-7-葡萄糖甙、柚皮素、柠檬苦素、闹米林酸、川陈皮素、闹米林、辛弗林、5-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香风草苷、咖啡酸、(1R)-(+)-α蒎烯、3-十二碳炔、柠檬烯、间伞花烃、α-毕橙茄醇、(-)-芳樟醇等16种成分为枳壳“宽中除胀”药效活性成分。较之生品,蜜麸枳壳中有56.25%的药效活性成分含量升高,75%的燥性成分含量降低。4.结论枳壳经过炮制后,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均发生变化,且变化情况与炮制方法密切相关,且以“樟帮”特色蜜麸枳壳物质基础最优,故筛选其为最佳炮制品种进行后续研究。药效学研究发现,枳壳“燥性”主要表现为对机体津液的损伤,且强度与剂量有关,对健康大鼠胃黏膜未见明显直接刺激,麸炒枳壳与蜜麸枳壳均能有效缓和生品所产生的燥性效应,且蜜麸炒品炮制减燥作用优于麸炒品;枳壳生品和麸制品均可促进FD大鼠胃肠功能的恢复,且以蜜麸炒品促胃动力作用为佳。进而分析蜜麸枳壳“减燥增效”炮制机制,认为柚皮苷等8种燥性成分可作用正常大鼠胃肠道SCF、c-kit、PLC、RyR、IP3R蛋白,破坏SCF/c-kit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导致口干、尿少、便秘等燥性体征,而经过蜜麸炒后有3/4燥性成分含量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c-kit和SCF蛋白表达的影响,达到缓和燥性的炮制目的。而经蜜麸炒后有超过半数药效成分含量升高,则可能是蜜麸枳壳增强“宽中除胀”作用的物质基础,圣草素-7-葡萄糖甙等16种药效成分可影响GAS蛋白与SS蛋白表达,而活性成分的升高,则可使药物调节FD大鼠外周胃肠激素GAS、SS的紊乱分泌的作用加强,增强药物作用。
秦昆明,曹岗,杨冰,李伟东,刘晓,蔡皓,陆兔林,蔡宝昌[9](2019)在《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炮制现代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炮制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物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数中药的炮制机理尚不明确,亟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组分结构理论被提出并应用于指导中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系统探讨了在中药炮制机理研究中,借鉴组分结构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进行炮制过程的组分含量变化研究、组分体内过程研究、组分药效毒性研究、组分代谢组学研究等,并展望了组分结构理论在中药炮制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通过组分结构理论结合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有望更好地研究揭示中药炮制机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杨春雨[10](2018)在《中药炮制用辅料(姜汁)规范化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为中药炮制用辅料(简称炮制用辅料)姜汁规范化的探索性研究和炮制用辅料通用性要求指导原则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代表性炮制用辅料姜汁为例,通过单一品种质量标准研究、新型姜汁辅料研究和姜汁炮制机理研究,探索单一品种规范化路径,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定和使用标准。第二部分研究的是对炮制用辅料在制备、质量控制、储存和使用等方面的总体要求。两部分是个体与总体、理论结合实验研究与偏理论研究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互相推动,最终目的都是探索炮制用辅料的规范化。在实际中,指导原则和各论标准也是互为补充的标准体系组成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对姜汁的定义和历史沿革、化学成分研究、药理作用研究、姜汁的规范化和质量标准研究、及姜汁用于炮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药典中明确提出了姜汁是以生姜榨汁所得,姜汁比例与生姜原料为1:1,。地方炮制规范中关于姜汁的名称和定义存在混乱,名称有“姜汁”“生姜汁”“干姜汁”“鲜姜汁”,制法有生姜榨汁、干姜煮汁等。近年来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姜汁不可混而用之,不宜用干姜汁代替生姜汁。姜汁作为炮制用辅料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在宋代姜制法达到了高峰,姜制药材达40余种。姜制的理论主要形成于明代,基本可概括为“姜制发散、入脾姜制”。姜汁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姜辣素和挥发油,生姜挥发油组成复杂,成分超过一百种,主要是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有β-水芹烯、姜黄烯、柠檬醛、α-蒎烯、樟脑、按树脑、香叶醇和α-姜烯、倍半水芹烯、β-红没药烯、金合欢烯等;生姜中的姜辣素可分为姜酚类、姜烯酚类、姜酮类、姜二酮类、姜二醇类等不同类型。姜汁的药理活性众多,其中特殊的药理作用包括增加他克莫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大鼠血浆中的总胆固醇;姜汁慢性给药增加了流血模型大鼠的流血时间,具有抗凝血作用等。姜汁在质量标准和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缺失状态,姜汁在炮制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尚不明确,物质基础的变化也没有搞清楚。目前主要的姜炙药材包括黄连、厚朴、草果仁、竹茹、栀子等。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姜制后黄连化学成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物碱成分上,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不大,但单个生物碱含量变化的趋势存在差异,微量元素种类和小檗碱溶出率有所增加。厚朴姜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变化上,目前的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姜汁对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的影响尚无定论;姜炙对厚朴挥发油的影响也存在不同研究结果。桅子姜炙后HPLC分析的结果显示成分无显着变化,但GC-MS分析显示子姜制后挥发油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竹茹和草果仁关于姜制得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姜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报道基本还是空白。第2章参考药典生姜标准,建立了姜汁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国内生姜主要产区山东(莱芜)、湖南(永州)、贵州(黔西南)及药用生姜道地产区四川的生姜为样品,参考药典生姜标准、药典炮制通则中姜炙法,拟定了姜汁标准的性状、鉴别、pH值、相对密度、重金属、砷、汞、总固体含量、微生物限度、挥发油和姜辣素类含量测定等项目;根据各地生姜制备的姜汁的检测结果制定了相应限度,起草了姜汁质量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发现,炮制用辅料姜汁与现代制剂用辅料特性不同,姜汁为临用现制,没有专门的生产厂家,也没有相应的规格。姜炙后,随时间迁移性质在不断变化,完成姜汁的质量检验后,姜汁的质量可能又发生了改变,仅靠质量标准进行终端检验难以有效控制姜汁的质量。对于姜汁此类炮制用辅料的标准,作者提出两种思路:一是进行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即以药典检验合格的生姜作为原料(需有检验报告),按照药典规定制法进行制备,限制其保存条件和时间,从而保证姜汁规范应用于炮制用途。二是开发现代化的姜汁辅料,建立起其相应规格、保质期、用法用量,并通过专门的生产厂家进行生产。按照姜汁质量标准进行终端检验,参考现代制剂用辅料的模式。第3章作者尝试以冷冻干燥(FD)、喷雾干燥(SD)、真空微波干燥(VMd)、真空干燥(VD)等方法对姜汁进行干燥,制备姜汁干粉,并按照1:1的比例加水制备复溶姜汁。通过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制得复溶姜汁的物理、化学成分、抗氧化性等性质,得出最优方法。根据主要化学成分干燥前后保留比率进一步对最优干燥方法参数进行优化。随后,对优化工艺制得姜汁粉进行稳定性试验,定期测定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对姜汁的质量影响差异明显,冷冻干燥对姜汁的各项物理、化学、生物活性影响最小,冷冻干燥复溶姜汁(FDRGJ)的性质与原姜汁基本一致。真空微波干燥对外观影响最大。对于姜汁干燥,相比VMD、VD和SD,FD法能够较好的保留挥发性成分。对于姜辣素类成分,FD对其含量没有显着影响,真空、喷雾、真空微波干燥均会造成姜辣素类成分的显着下降,真空微波干燥会使6-姜酚部分转化为6-姜烯酚。不同干燥方法均会使姜汁的挥发油含量显着下降(P<0.05),其中冷冻干燥的影响最小。冷冻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对姜汁总酚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真空、喷雾干燥会造成姜汁总酚显着下降(P<0.05),在适当功率下,VMD和FD可以使姜汁总酚保持稳定。不同复溶姜汁的FRAP值与总酚具有较高相关性。VD、SD、MD和FD工艺均能够显着降低姜汁的需氧菌总数,以姜汁粉的形式保存姜汁是一种潜在的控制微生物的方法。搁板温度是姜汁冻干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条件优化,姜汁的冻干时间明显减少(主冻干8 h左右),减少能源消耗,改善了通过FD法生产姜汁粉的可行性;在30 d室温保存中,姜辣素类、挥发油、总酚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姜汁冻干粉制备工艺已经可行,保存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以解决稳定性问题。第4章建立了黄连和姜黄连中7种生物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对炮制前后黄连的醇提物成分、生物碱、挥发油进行了考察。总体来说,姜炙和水制并没有明显改变黄连的甲醇提取物的成分组成。姜炙对黄连的总生物碱含量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其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水制显着降低黄连的总生物碱含量以及其中4个生物碱的含量(P<0.05)。姜汁作为炮制用辅料,在炮制过程中保留了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生物碱。姜炙增加了黄连的一些生物碱含量,可能与炮制过程造成的黄连微观结构变化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微结构变化与黄连中生物碱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此外,姜炙显着增加了黄连的挥发油含量(P<0.05)。姜炙后,黄连挥发油成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入了 13种新化合物,两种原有化合物消失。黄连挥发油中引入的的新化合物主要来自姜汁。第5章通过研究4种不同药材姜炙前后挥发油的变化,结合对比黄连姜炙的情况发现,姜炙后,竹茹挥发油含量显着上升(P<0.05),厚朴发油含量显着下降(P<0.05),栀子和草果仁挥发油含量无显着变化。姜炙后,竹茹、栀子的挥发油构成出现明显变化,草果仁的挥发油组成也有一定变化,厚朴挥发油组成无明显变化。姜炙对药材挥发油的影响可能跟药材本身的药性相关。根据药材的药性,姜炙对挥发油的影响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替换型,对于寒性药材黄连、竹茹和栀子,姜炙可使药物中挥发油含量上升,将姜汁挥发油的部分组份引入到被炮制药材当中,引入的主要组分为α-姜黄烯、姜烯、β-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第二类:辅助型,对于辛温药材草果仁、厚朴,姜炙可能使挥发油总量显着降低(厚朴)或不变(草果仁),可能引入较低比例(不超过1%)的姜汁挥发油组分,或不引入,这类药材姜炙过程中挥发油的变化主要是原有成分量和比例的改变。为了验证姜汁主成分之一姜辣素类在姜炙过程中是否参与了药材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厚朴、栀子、竹茹姜炙后是否含有姜辣素类成分进行了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几种药物均未检测到姜辣素。故推断姜辣素迁移不是姜炙过程中药材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途径。第6章对姜炙对黄连的急性毒性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姜炙可以降低黄连的急性毒性。作者同时发现,黄连姜炙后部分生物碱含量有所升高,这表明黄连急性毒性的降低并不是生物碱含量降低造成的。此外,在5g/kg的给药剂量下,黄连会造成大鼠体重增速的显着下降,而姜黄连可以缓解此种影响,显示姜炙可以降低黄连的部分副作用。在此浓度下,黄连和姜黄连均对大鼠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血中胃泌素无显着影响,但姜汁可以显着降低(P<0.05)大鼠胃残留率,显示姜汁有助于大鼠胃排空;姜黄连和姜汁可以显着提升大鼠血中胃动素的含量,显示姜黄连和姜汁在5g/kg的给药剂量下有一定“健胃”作用。第二部分第7章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地方炮制规范中炮制用辅料相关内容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整理出了药典、全国炮制规范、地方炮制规范这三级标准中对炮制用辅料的通用性要求、个性化技术要求、质量标准等的收载情况,对标准现状进行了分析;药典关于炮制用辅料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炮制通则中,药典凡例及药用辅料通则对于药用辅料的要求是针对现代制剂生产中所用辅料制定的,并不适用于炮制用辅料,大多数炮制用辅料没有明确的技术要求,也没有质量标准。部分“药辅同源”品种,药典收载了其药品标准;个别品种,如大豆油具有药用辅料标准,但是否适合炮制用辅料存在疑问;《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各地地方炮制规范对于炮制用辅料的标准收载和要求还处于较低水平;各地的炮制规范修订时期不一,制定水平高低有别,对于炮制用辅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于炮制用辅料的总体要求比较简单,仅为符合药典要求或相关规定,缺乏专门的通用性技术要求。对炮制用辅料全国性标准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目前的标准研究还局限在单一品种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于中药炮制用辅料总体性、通用性要求,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等方面还未见报道。第8章对炮制用辅料标准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针对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总体性要求、标准水平低、标准引用混乱、标准研究工作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根据现有标准存在的问题,起草了中药炮制用辅料通用性要求指导原则草案。根据文献考证提出现代制剂用辅料(包括化药、生物制品和中药现代化制剂等用的辅料)中的“辅料”与中药炮制所用的“辅料”虽然名称相同,但所指的并非同一类物质。为区分中药炮制使用的辅料与现代制剂用辅料,应使用“中药炮制用辅料(简称炮制用辅料)”作为专用名词。根据来源,将中药炮制用辅料分为“植物来源辅料、动物来源辅料和矿物来源辅料”。在指导原则中对不同来源辅料提出对应的要求。根据药典有关药用辅料、中药饮片炮制等相关要求,结合中药炮制用辅料自身在制备、储存和应用中的特点,制定了十三条通用性要求,包括“对于药典没有收载的,应符合其他法定标准的相关要求”“对于没有法定标准的,相关生产者和使用者应根据药典对中药炮制用辅料的相关要求,自行制定相关质量控制文件”、“中药炮制用辅料的生产原料应明确和固定,不得随意变换”“对于动物来源的中药炮制用辅料,如胆汁,相关生产者和使用者应严格控制所用动物的来源,严禁使用无检疫合格证的动物,并保证辅料使用时新鲜、无腐败”“对于药品生产者自制的中药炮制用辅料,如药汁类的姜汁、甘草汁、黑豆汁等,所用原料应符合相关中药材标准;药品生产者应规定自制中药炮制用辅料的使用期限和保存条件”等。
二、中药炮制机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炮制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盐炙机理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炮制机理研究的主要模式 |
1.1 基于化学成分和药理效应变化的炮制机理研究 |
1.2 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炮制机理研究 |
2 中药盐炙机理研究的现代研究 |
2.1 盐炙对中药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 |
2.2 盐炙对中药饮片药效的影响 |
2.3 盐炙对中药饮片体内行为的影响 |
2.4 盐炙中药复方中的应用 |
3 盐炙机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1 盐用量与品种的统一 |
3.2 盐炙中药饮片共性机理的探索 |
4 总结与展望 |
(2)中药炮制产学研过程中“双重思维”的实践——蔡宝昌教授学术思想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药炮制传承和教学中“双重思维”的运用 |
二、中药炮制科研中“双重思维”的运用 |
三、中药饮片产业发展中“双重思维”的运用 |
(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温郁金饮片研究进展 |
1.1 温郁金饮片炮制研究进展 |
1.2 温郁金化学成分研究 |
1.3 温郁金药理作用研究 |
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
2.1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基础 |
2.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
3 现代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与发展 |
3.1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3.2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4 课题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 |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及挥发油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 |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挥发油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 |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第三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入血成分鉴定与分析 |
3.2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药效学指标测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扭体反应观察 |
3.3 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
3.5 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
3.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 |
3.7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生物样品采集及供试液制备 |
2.5 UPLC-Q/TOF-MS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
3.2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3.3 粪便代谢组学分析 |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代谢组学综合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数据库 |
1.2 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收集 |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潜在靶点的预测 |
2.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潜在靶点的筛选 |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网络关系的构建 |
2.5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2.6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潜在靶点 |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靶点 |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蛋白互作网络 |
3.5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
3.6 讨论 |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分子对接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数据库 |
1.2 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分子对接对象的确定 |
2.2 靶点蛋白与小分子3D结构前处理 |
2.3 分子对接 |
2.4 图像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验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ADP溶液的制备 |
2.2 贫、富血小板血浆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栀子不同炮制工艺与抗炎作用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栀子不同活性成分热分析实验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制备 |
2.2 热重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2.4 样品制备含量测定结果 |
2.5 热分析实验样品热解特性曲线分析 |
2.6 栀子不同炮制品最适炮制温度解析 |
3.小结 |
第二章 栀子炒黄和炒焦炮制工艺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栀子苷含量测定 |
2.2 鞣质含量测定 |
2.3 炒栀子炮制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
2.4 焦栀子炮制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
2.5 炒栀子和焦栀子炮制工艺优化响应面试验设计 |
3.小结 |
第三章 栀子炭炮制工艺研究 |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2.1 鞣质含量测定 |
2.2 栀子炭炮制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
2.3 栀子炭炮制工艺优化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
3.小结 |
第四章 栀子抗炎网络药理学研究 |
1.方法 |
1.1 栀子成分收集 |
1.2 栀子活性化合物及靶标蛋白的筛选 |
1.3 栀子抗炎靶点筛选 |
1.4 韦恩图的构建 |
1.5 栀子抗炎靶标蛋白基因名的确定及“栀子-抗炎”网络的构建 |
1.6 蛋白质互作网络(PPI)的构建 |
1.7 核心靶点的通路分析 |
2.网络药理学结果 |
2.1 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
2.2 栀子与抗炎作用相关的交集基因 |
2.3 栀子与抗炎作用交互网络的构建 |
2.4 栀子与抗炎作用蛋白交互作用核心网络(PPI)的构建 |
2.5 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基于KEGG的栀子发挥抗炎作用通路富集分析 |
3.小结 |
第五章 栀子不同炮制品对ANIT诱导黄疸肝炎模型小鼠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
1.材料与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细胞因子测定 |
2.3 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 |
2.4 肠道微生态实验 |
3.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Ⅱ:KEGG信号通路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炮制对4味种子类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中药炮制原理研究概况 |
第一节 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现状 |
2 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沙苑子等4味种子中药炮制机理的研究进展 |
1 沙苑子炮制原理的研究进展 |
2 王不留行炮制原理的研究进展 |
3 葶苈子炮制原理的研究进展 |
4 蔓荆子炮制原理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炮制对沙苑子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炮制对王不留行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炮制对葶苈子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清炒对蔓荆子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醋甘遂炮制工艺与醋制减毒增效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甘遂毒性部位的筛选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不同提取物及其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CCK-8 法测定甘遂不同提取部位对IEC-6 细胞的毒性 |
2.4 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检测 |
2.5 实验结果 |
3.小结 |
第二章 醋炙甘遂炮制火力/火候的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的制备 |
2.2 热重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3.小结 |
第三章 醋炙甘遂炮制工艺的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大戟二烯醇含量测定 |
2.2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 |
2.3 单因素实验 |
2.4 响应曲面实验 |
2.5 工艺验证 |
3.小结 |
第四章 甘遂不同炮制品的药效学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方法与结果 |
2.1 炮制品制备 |
2.2 药液的制备 |
2.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4 水负荷实验 |
2.5 数据处理 |
2.6 结果 |
3.小结 |
第五章 甘遂不同炮制品醇提物的毒性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方法与结果 |
2.1 急性毒性实验 |
2.2 胃排空和肠推进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3.小结 |
第六章 甘遂炮制减毒机理的初探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方法与结果 |
2.1 药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实验方法 |
2.4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5 数据处理 |
2.6 实验结果 |
3.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郁金饮片分级及炮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郁金炮制沿革研究 |
一、古代文献梳理 |
二、历版药典及地方炮制规范记载 |
三、现代炮制工艺研究 |
第二节 郁金现代评价研究进展 |
一、鉴别 |
二、浸出物 |
三、含量测定研究 |
四、指纹图谱研究 |
五、重金属及农药残留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郁金饮片分级研究 |
第一节 调研及样品收集 |
一、郁金饮片商品规格情况 |
二、样品信息 |
第二节 郁金饮片传统分级方法研究 |
一、道地性及品质评价 |
二、郁金饮片传统分级方法研究 |
第三节 现代科学方法在郁金饮片分级上的应用 |
一、入药检查 |
二、浸出物 |
三、含量测定 |
(一)黄丝郁金活血止痛有效部位筛选及化学成分分析 |
(二)黄丝郁金饮片含量测定 |
(三)绿丝郁金、桂郁金和温郁金饮片含量测定 |
四、综合分析 |
第四节 郁金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及整体化学成分分析 |
一、郁金饮片HPLC指纹图谱 |
二、黄丝郁金饮片UPLC-Q-TOF/MS初步分析 |
三、黄丝郁金饮片挥发油GC-MS分析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郁金炮制化学机理研究 |
第一节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丝郁金饮片出膏率影响 |
第二节 不同炮制方法对水煎液化学成分影响 |
一、不同炮制方法对水煎液中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影响 |
二、基于UPLC-Q-TOF/MS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水煎液化学成分影响 |
第三节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丝郁金饮片挥发油影响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郁金炮制药效机理研究 |
第一节 郁金“醋炙入肝,增强疏肝止痛”机理研究 |
一、脏器指数、组织学检查 |
二、对肝功指标影响 |
三、对c-fos蛋白表达及β-EP含量影响 |
四、对胃肠激素及NEIN的影响 |
五、对“Epo-EpoR通路”影响 |
第二节 郁金“酒炙增强活血化瘀”机理研究 |
一、对血浆vWF影响 |
二、对ET-1、NO和 NOS的影响影响 |
三、对PGI2/TXA2 及其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 的影响 |
四、对ADP和5-HT影响 |
五、对c AMP/cGMP影响 |
六、对血小板表面CD62p荧光强度影响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黄丝郁金炮制机理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论与创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后置部分 |
(8)江西特色枳壳炮制品比较及蜜麸枳壳炮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药材来源 |
2.产地 |
3.采收加工 |
4.枳壳炮制历史沿革 |
5.枳壳现代炮制方法概述 |
6.炮制工艺研究 |
7.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8.炮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
9.中药“燥性”的研究 |
10.中药“宽中除胀”作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江西特色枳壳不同炮制品物质基础研究 |
1.HPLC法比较炮制对枳壳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和小结 |
2.基于UHPLC-Q-TOF/MS技术分析炮制对枳壳化学成分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与小结 |
3.GC-MS结合PCA技术分析枳壳炮制前后挥发油及芳香水成分的变化 |
3.1 实验材料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枳壳“燥性”及蜜麸制减燥机理研究 |
1.蜜麸枳壳燥性表征研究 |
1.1 枳壳麸制前后对健康大鼠体质量、排便量的影响 |
1.2 枳壳麸制前后对健康大鼠饮水量、排尿量的影响 |
1.3 枳壳麸制前后对健康大鼠肾AQP3 含量及血清cAMP/cGMP水平的影响 |
1.4 枳壳麸制前后对健康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的影响 |
1.5 枳壳麸制前后对健康大鼠血清TNF-α,IL-6,IL-8 含量的影响 |
1.6 小结与讨论 |
2.基于调控大鼠胃肠c-kit和 SCF mRNA表达的枳壳燥性及炮制减燥机制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枳壳“宽中除胀”作用及蜜麸制增效机理研究 |
1.枳壳不同炮制品对FD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
1.1 枳壳不同炮制品对FD大鼠胃残留率和肠推进率的影响 |
1.2 枳壳不同炮制品对FD大鼠血清VIP,CGRP,MTL含量的影响 |
1.3 小结与讨论 |
2.基于调控FD大鼠下丘脑和胃窦胃泌素、生长抑素蛋白表达的中药枳壳“宽中除胀”作用及炮制机制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质基础-靶点-信号通路”关联的蜜麸枳壳炮制机理研究 |
1.实验方法 |
1.1 实验条件 |
1.2 活性成分的前处理 |
1.3 靶蛋白前处理 |
1.4 成分与关键蛋白对接 |
1.5 分子对接评价方法 |
1.6 构建“成分-靶点-蛋白通路”作用网络图 |
2.实验结果 |
2.1 可靠性验证 |
2.2 分子对接、通路富集结果 |
2.3 物质基础-靶点-通路作用网络图及特征分析 |
2.4 蜜麸枳壳炮制机制分析 |
3.小结与讨论 |
3.1 疾病模型的选择 |
3.2 活性分子分析 |
3.3 作用机制分析 |
3.4 炮制机制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9)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炮制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组分结构理论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1.1 不同饮片配伍 |
1.2 不同组分配伍 |
1.3 不同成分配伍 |
2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炮制机理现代研究 |
2.1 炮制过程引起组分含量变化 |
2.2 炮制过程引起组分体内过程改变 |
2.3 炮制过程引起组分药效与毒性改变 |
2.4 炮制过程引起组分代谢组学改变 |
3 总结与展望 |
(10)中药炮制用辅料(姜汁)规范化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炮制用辅料姜汁规范化的探索研究 |
1 文献综述 |
1.1 定义及历史沿革 |
1.2 化学成分 |
1.3 药理作用 |
1.4 姜汁辅料规范化及质量标准 |
1.5 炮制应用相关研究 |
1.6 小结 |
2 姜汁质量标准 |
2.1 概述 |
2.2 材料 |
2.3 姜汁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学 |
2.4 姜汁样品测定 |
2.5 姜汁质量标准正文 |
2.6 讨论 |
3 新型姜汁辅料的探索研究 |
3.1 概述 |
3.2 材料 |
3.3 方法与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姜炙对黄连化学成分影响 |
4.1 概述 |
4.2 黄连和姜黄连中7种生物碱HPLC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 黄连姜炙前后醇提物成分变化 |
4.4 模型药物黄连姜炙前后挥发油成分组成变化 |
4.5 小结 |
5 姜炙药材化学变化共性规律研究 |
5.1 概述 |
5.2 药材姜炙前后挥发油变化规律研究 |
5.3 姜辣素对姜炙药材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研究 |
5.4 小结 |
6 黄连姜炙对药材毒性及胃肠道作用的影响 |
6.1 概述 |
6.2 黄连及其炮制品对小鼠的急性毒性 |
6.3 黄连姜炙对大鼠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
6.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药炮制用辅料通用要求的探索研究 |
7 文献综述 |
7.1 概述 |
7.2 中药炮制用辅料国家标准现状 |
7.3 中药炮制用辅料地方标准现状 |
7.4 标准立项及研究情况 |
8 中药炮制用辅料通用性要求指导原则研究 |
8.1 课题背景 |
8.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8.3 现有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8.4 指导原则起草 |
8.5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查新报告 |
四、中药炮制机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盐炙机理现代研究进展[J]. 周雅倩,石磊,林上阳,谢辉,夏晨洁,秦昆明,李伟东. 中成药, 2021(10)
- [2]中药炮制产学研过程中“双重思维”的实践——蔡宝昌教授学术思想浅析[J]. 李林,于银萍,王敏,陈志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21(28)
- [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D]. 童黄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栀子不同炮制工艺与抗炎作用相关性的研究[D]. 吕辰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炮制对4味种子类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D]. 于现阔.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6]醋甘遂炮制工艺与醋制减毒增效相关性的研究[D]. 何美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郁金饮片分级及炮制机理研究[D]. 陈志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江西特色枳壳炮制品比较及蜜麸枳壳炮制机制研究[D]. 祝婧.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9)
- [9]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炮制现代研究进展[J]. 秦昆明,曹岗,杨冰,李伟东,刘晓,蔡皓,陆兔林,蔡宝昌.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02)
- [10]中药炮制用辅料(姜汁)规范化的探索性研究[D]. 杨春雨.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