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格格[1](2021)在《29种磺酰脲类农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一类高效、广谱、低毒、高选择性的除草剂,广泛应用于稻田、大豆田、玉米田等的杂草防治,但其不合理使用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农药残留问题,进而威胁人类健康。而这类除草剂在土壤和农作物中常常以痕量存在,且多以混合物的形式施用,现有的前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当前快速检测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开发更优良的磺酰脲类农药前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具有特异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技术与具有高效分离特点的磁性纳米技术,可一步实现复杂农产品中多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快速分离和高效富集。因此,本文开展了特异性识别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前处理材料制备技术及其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具体如下:1、基于分子主客体识别原理,根据磺酰脲类农药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以甲磺隆和氯磺隆作为双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二乙烯基苯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合成了磺酰脲类分子印迹聚合物,筛选和优化了磺酰脲类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体系。采用扫描电镜、BET吸附曲线等对其形貌特征、吸附特性进行了表征分析,合成的印迹聚合物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具有显着差异,其凸显出疏松多孔的形态结构;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斯卡查德分析研究了识别机理和动态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有很好的保留效果;通过选择性吸附实验证明了印迹聚合物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具有类特异识别性。2、研制了对29种磺酰脲类农药具有类特异性吸附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并确定了固相萃取程序,建立了玉米、黄瓜、梨、大豆油中29种磺酰脲类农药残留的MI-SPE-LC-MS/MS检测方法。以上述合成的印迹聚合物为填料,确定了MI-SPE的萃取条件,并结合LC-MS/MS,建立了玉米等4种代表性基质MI-SPE-LC-MS/MS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2μg/L-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三个添加水平下,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加标回收率为74.8%-110.5%,相对标准偏差(RSD)<5.3%,与通用固相萃取柱相比,该方法具有净化效果更好、可重复使用等特点。3、以Fe3O4@SiO2-CH=CH2为载体,甲磺隆和氯磺隆作为双模板分子,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磺酰脲类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聚合物可与磁性纳米粒子成功偶联且具有顺磁性,是较好的磁性选择性识别材料。此外,其最大表观吸附量高达37.6 mg/g,明显高于普通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了磁分散固相萃取程序,结合LC-MS/MS对农产品中29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三水平的加标浓度下,平均回收率为77.1%-107.7%,RSD为0.6%-4.1%,具有检测时间缩短,吸附量增大,抗干扰性能强、成本降低的特点。
杨玲玲[2](2021)在《香附子ALS基因克隆及不同种群对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研究》文中提出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属(Cyperus),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甘蔗、玉米、花生等作物田需防控的主要杂草之一。磺酰脲类除草剂氯吡嘧磺隆和三氟啶磺隆对香附子的防控有特效,但近年来该两种药剂的防控效果在许多地区明显下降,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是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唯一作用靶标。为明确不同地理种群香附子对氯吡嘧磺隆和三氟啶磺隆的抗药性状况,本研究采用RACE和PCR技术克隆香附子ALS基因的cDNA与DNA全长序列,研究不同种群对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是否产生靶标突变,以离体ALS酶活性明确了不同地理种群香附子对该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分析比较了对两种除草剂敏感及不敏感香附子种群的ALS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及两种药剂对靶标酶(ALS)、非靶标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和氨基酸、丙二醛(MDA)含量的差异,为磺酰脲类除草剂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合理使用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论如下:1.香附子ALS基因cDNA全长为2239 bp,包含54 bp的5′UTR、250 bp的3′UTR,开放阅读框为1935 bp,共编码645个氨基酸;ALS基因DNA全长为3339 bp,包含一段长为1359 bp的内含子。2.采自全国31个不同作物田的香附子种群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均未发生靶标位点突变,表明香附子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未产生靶标抗性。3.离体ALS活性表明,不同香附子种群对氯吡嘧磺隆和三氟啶磺隆的敏感性存在显着差异。贵州安顺XFZ27种群对氯吡嘧磺隆最不敏感,I50值为3.330 mmol/L,河南汝州市XFZ01、广西崇左市XFZ17、广西贺州市XFZ16种群次之,I50值分别为3.244、2.944、2.800 mmol/L;河南许昌市的XFZ29香附子种群对氯吡嘧磺隆最为敏感,I50值为0.438 mmol/L,其次为浙江杭州市XFZ08种群,I50值为0.460 mmol/L,XFZ27香附子种群的I50值是XFZ29种群的7.60倍。广西贺州市的XFZ16种群对三氟啶磺隆最不敏感,I50值为5.463 mmol/L,浙江杭州市XFZ08种群对三氟啶磺隆最为敏感,其I50值为1.035 mmol/L,XFZ16种群的I50值是XFZ08种群的5.28倍;综合比较来看,香附子XFZ08种群对两种药剂均敏感,XFZ16种群对两种药剂均较不敏感;活体条件下,敏感08香附子种群的ALS活力低于较不敏感XFZ16种群,其体内ALS活力受到的抑制高于XFZ16种群。4.采用qRT-PCR测定了XFZ08、16香附子种群的ALS相对表达量差异,在没有药剂处理的情况下,XFZ08种群和XFZ16种群的ALS基因表达量在第3 d、10 d存在显着差异。经氯吡嘧磺隆和三氟啶磺隆茎叶喷雾处理后1 d、5 d,较不敏感XFZ16香附子种群的ALS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敏感08种群。XFZ16香附子种群的ALS-m RNA表达量在氯吡嘧磺隆、三氟啶磺隆喷雾处理后1 d达到峰值,分别为同期对照的5.71倍、9.80倍;靶标酶ALS基因表达量的不同可能是导致香附子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敏感性产生差异的一个原因。氨基酸含量测定表明:在喷施氯吡嘧磺隆和三氟啶磺隆2 h、7 d后,较不敏感XFZ16香附子种群体内的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含量均比敏感08种群高,但差异并不显着。5.氯吡嘧磺隆和三氟啶磺隆茎叶处理后,较不敏感XFZ16香附子种群体内的SOD、POD、CAT活性均高于敏感XFZ08种群,结果表明XFZ16香附子种群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物质的能力较强,能快速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敏感XFZ08香附子种群MDA的含量高于较不敏感XFZ16种群,表明敏感香附子种群对除草剂的抵抗能力较弱,细胞膜系统受到的损害更严重,香附子不同种群保护酶活性的增强可能是其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敏感性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首次探究了不同地理种群香附子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氯吡嘧磺隆和三氟啶磺隆的敏感性差异水平,并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明确了敏感性产生差异的机理,为香附子的防除及合理使用除草剂提供基础数据。
王志恒,赵义良,宋瑞,李云,赵强[3](2020)在《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及检测方法》文中指出磺酰脲类除草剂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研发出来的一种除草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高选择性等优点。但是有些磺酰脲除草剂难以降解,对环境造成持续性污染,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本文介绍了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性质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广泛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总结了其检测方法,以期为磺酰脲类除草剂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张晨芳[4](2020)在《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降解烟嘧磺隆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烟嘧磺隆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因其具有防效好、用量低、对作物安全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玉米田杂草的防除。但与此同时,由于其长期大量使用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诸如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对土壤及周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污染等。因此,采用高效合理的方法将其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微生物修复因其安全、高效、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已成为目前解决磺酰脲类除草剂在环境中残留的重要手段之一。1.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肠道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烟嘧磺隆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菌株,命名为CF57。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菌株CF57的最适降解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基础培养基Ⅲ中的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0.8℃、pH 6.31和接种量3.04%。菌株CF57在该条件下连续培养5 d,对初始浓度为100~300 mg/L烟嘧磺隆的降解率可达到90%以上。此外,该菌可耐受并降解初始浓度高达500 mg/L的烟嘧磺隆,并对供试的苯磺隆、吡嘧磺隆、砜嘧磺隆、甲嘧磺隆、苄嘧磺隆和醚磺隆6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果。运用LC/MS对菌株CF57降解烟嘧磺隆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主要获得2种代谢产物,推断其可能的代谢途径为烟嘧磺隆磺酰脲桥C-N键的断裂。3.通过降解酶定域试验发现,菌株CF57对烟嘧磺隆具有降解作用的酶主要来源于胞外酶。运用丙酮沉淀法、DEAE-FF阴离子交换层析柱法及PAGE法对胞外酶进行分离,共得到10个活性组分。结合水解圈法和酶液反应体系法对所分离组分进行活性检测,并选择活性较高的P3-4、P4-2和P4-4分离组分进行质谱鉴定。经序列比对得知这3个组分分别为糖磷酸异构酶(Sugar phosphate isomerase)、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和精氨酸酶(Arginase)。4.根据糖磷酸异构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精氨酸酶的编码基因序列,利用原核表达的方式获得了 3种降解酶的可溶性酶液。采用活性检测方法对其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降解酶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均能够在较广的温度范围和pH值范围内有效降解烟嘧磺隆。其中,糖磷酸异构酶的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5℃、pH 7.0,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精氨酸酶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40℃、pH 7.5。通过在溶液中添加Fe2+、K+、Mn2+和Ca2+可有效促进糖磷酸异构酶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Cu2+和Mn2+则可分别提高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精氨酸酶对烟嘧磺隆的降解酶活。此外,这3种降解酶都能够有效降解多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并且均对烟嘧磺隆和苯磺隆表现出较高的降解活性。采用LC/MS对3种酶降解烟嘧磺隆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发现3种酶降解烟嘧磺隆的代谢产物与菌株CF57降解烟嘧磺隆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相一致,该结果进一步表明了菌株CF57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主要是通过降解酶的参与。5.为进一步获得性质优良的烟嘧磺隆降解酶,本文结合计算机模拟和定点突变对亮氨酸氨基肽酶及精氨酸酶进行了酶分子改造,并采用活性检测方法对突变前后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于野生型,亮氨酸氨基肽酶所有突变体活性均下降,其中突变体K86P完全失去了对烟嘧磺隆的降解活性。因此,推断K86可能为亮氨酸氨基肽酶催化降解烟嘧磺隆的关键活性位点。在精氨酸酶突变体中,得到N135K和S174L两株活性提高的突变体酶,其酶比活分别为野生型的1.23倍和1.08倍。通过比较突变体N135K和S174L与野生型的Km值,发现两株突变体酶的Km值均小于野生型精氨酸酶的Km值。因此,推测这两株突变体酶活性升高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氨基酸的改变增强了精氨酸酶与烟嘧磺隆的亲和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CF57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及作用机理,并对所得到的3种新的烟嘧磺隆降解酶的酶学特性及代谢途径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了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菌和降解酶资源,而且为今后菌制剂和酶制剂的开发应用及降解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结合计算机模拟和定点突变技术对亮氨酸氨基肽酶及精氨酸酶进行了酶分子改造,推断了酶催化降解烟嘧磺隆的关键活性位点并获得两株活性优良的突变体酶,为今后深入探究酶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获取更多性质优良的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酶提供了理论支持。
李兆兴[5](2020)在《白腐真菌对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因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污染日益增多,对人们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危害。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一种超高效除草剂,目前普遍应用于禾谷类作物田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该类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而且能够引起后茬敏感作物的药害,使得农业生产受到经济损失。微生物能够显着降解除草剂残留,还具有安全、无二次污染、修复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利用微生物降解此类除草剂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利用白腐真菌降解两种除草剂,经过筛选优势降解菌株、探究环境影响因子对降解的影响、优化降解条件,为生物降解农药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三株白腐真菌606菌株(Phlebia sp.)、751菌株(Funalia trogii)和W菌株(Irpex lacteus)和对两种除草剂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W菌株是氯嘧磺隆的优势降解菌株,降解率可达56.1%;606菌株是苯磺隆的优势降解菌株,降解率可达90.3%。2.通过除草剂的初始浓度、pH、温度三个因素对白腐真菌降解两种除草剂的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当氯嘧磺隆的初始浓度为40mg/L,溶液的pH值为5.7,温度为30.7℃时,第7d时氯嘧磺隆的降解率最高,为72.40%;当苯磺隆的初始浓度为40mg/L,溶液的pH为6.0,温度为21.4℃时,第5d时苯磺隆的降解率最高,达到99.10%。3.通过消解动态实验,得到白腐真菌降解两种除草剂时的半衰期。氯嘧磺隆的降解半衰期为4.696d,苯磺隆的降解半衰期为1.077d。与未加入菌株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降解时间明显缩短,说明白腐真菌可以提高除草剂的降解速率。4.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氯嘧磺隆和苯磺隆的代谢产物,氯嘧磺隆通过磺酰脲桥的断裂及之后的环化作用生成2-氨基-4-氯-6-甲氧基嘧啶和邻磺酰胺苯甲酸。苯磺隆通过磺酰脲桥的断裂生成邻甲酸甲酯苯磺酰胺和2-甲胺基-4-甲基-6-甲氧基-1,3,5-三嗪N-甲基三嗪,并通过缩合反应脱去官能团-SO2-,得到2-(1-(4-甲氧基-6-甲基-1,3,5-三嗪-2-基)-3-甲基脲基)苯甲酸甲酯,再脱去官能团N-甲基胺,得到2-(N-(4-甲氧基-6-甲基-1,3,5-三嗪-2-基)甲酰胺)苯甲酸甲酯。5.在土壤介质中,白腐真菌对氯嘧磺隆的降解率在40%-65%之间,对苯磺隆的降解率在90%以上,说明利用白腐真菌修复受污染土壤技术具有可能性,为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崔俊[6](2020)在《烟嘧磺隆降解菌CJ-1的鉴定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嘧磺隆是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一种,因其毒力低、效果好及低残留等特点,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但随着施用量的加大和使用方法不当,造成其在自然环境中大量残留,对人类、动物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烟嘧磺隆除草剂的主要降解方式之一,其具有高效、经济且环保等特点,因此微生物降解修复污染环境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其对生态环境以及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尚志市长期施用烟嘧磺隆的玉米田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烟嘧磺隆的菌株,命名为CJ-1。通过对菌株CJ-1降解能力的检测,其在48 h内对浓度为50 mg/L的烟嘧磺隆的降解率为76%,降解效果较为理想。通过对菌株CJ-1的形态观察结果、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以及16S r DNA序列结果的分析比对,鉴定菌株CJ-1为肠杆菌(Enterobacter sp.),并将其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MT361077。通过对菌株CJ-1的生长及降解能力研究发现,其在48 h时的生长量以及降解效果均较为理想。通对外界因素对菌株CJ-1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菌株的最适接种量为3-5%,最适底物浓度为50 mg/L,最适p H值是7,最适温度为30℃。在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中,菌株CJ-1对未灭菌土壤中烟嘧磺隆的降解率高于已灭菌的土壤。当以不同的接菌量接入烟嘧磺隆浓度为10 mg/kg的土壤中,在黑暗条件下,30℃培养21 d后检测剩余底物浓度,结果显示接菌量为1×108CFU/m L时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65%。向不同烟嘧磺隆浓度的土壤中加入10 m L1×108 CFU/m L的CJ-1菌悬液,浓度为1mg/kg时降解率最高,为71%。分析结果得出,降解效果随接菌量的增大而提高,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总体结果显示菌株CJ-1对烟嘧磺隆除草剂的降解能力相对较好,本研究为土壤中烟嘧磺隆的降解提供了理论依据。
顾祁昕[7](2020)在《磺酰脲类除草剂甲基二磺隆和三氟啶磺隆的合成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内容主要涉及甲基二磺隆和三氟啶磺隆的合成,它们同属于新型的磺酰脲类除草剂。甲基二磺隆主要用于小麦田内防除和小麦有“亲缘”关系的一些单双子叶杂草,而三氟啶磺隆主要用于棉花田防除阔叶杂草。相较于其他种类除草剂,同等用药量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效果更好,杀草谱更广,而且低毒安全性高。本论文中我们成功地开发了一种硫醚对苯环上的硝基进行亲核取代后,氯气氯化氨气氨化来制备磺酰胺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最终得到了甲基二磺隆的两条新路线和三氟啶磺隆的一条新路线,同时对新路线的每一步进行条件筛选优化。1.甲基二磺隆的合成研究(1)路线一的工艺研究以4-甲基苄腈为起始原料合成甲基二磺隆:4-甲基苄腈首先在混酸的条件下发生硝化,接着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的条件下将甲基氧化为羧基,羧基产物和硫酸二甲酯发生甲基化反应得到苯酯,然后和苄硫醇发生取代反应,再使用雷尼镍作为催化剂,在氢气的氛围下还原氰基得到苄胺产物,苄胺产物发生甲磺酰化反应后通入氯气氧化得到磺酰氯,再通入氨气氨化,得到关键磺酰胺中间体,最后和嘧啶酯进行缩合得到目标产物甲基二磺隆。(2)路线二的工艺研究相较于路线一,路线二我们选4-溴苯甲醛为起始原料,同样使用硝基作离去基团和苄硫醇反应,再氯气氧化、氨气氨化的方法引入磺酰胺基团,主要改进了引入酯基和胺甲基的方法,步骤如下:先硝化,随后用氰化亚铜作氰基化试剂,得到的氰基产物和苄硫醇发生取代得到2-苄基硫基-4-甲酰基苄腈,接着和盐酸羟胺反应后,锌粉还原得到苄胺,苄胺产物发生甲磺酰化反应后,浓碱水解氰基得到羧酸,羧酸酯化后通入氯气氧化得到磺酰氯,然后氨化得到关键磺酰胺中间体,最后发生缩合反应得到目标产物甲基二磺隆。路线二主要避免了强氧化剂重铬酸钾的使用,不需要对生成的铬盐后处理,减少了 COD废水的产生,对环境更加友好。2.三氟啶磺隆的合成研究我们同样沿用了上述两条路线中引入磺酰胺基团的方法进行三氟啶磺隆的合成。选用2-硝基-3-羟基为起始原料:首先和甲磺酰氯反应,然后和苄硫醇发生亲核取代,再和2,2,2-三氟乙基甲磺酸酯反应得到三氟乙氧基产物,再经过次氯酸钠的氧化,氨气氨化得到关键中间体3-2,2,2-三氟乙氧基吡啶-2-磺酰胺,最后同样发生缩合反应得到目标产物三氟啶磺隆。
杨靖华[8](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产稳产。但随着长期使用且使用量逐年增加,带来了诸如环境危机及农药残留问题,因此亟需开发有效的检测该类除草剂的分析方法。由于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样品中存在的浓度低且样品基质比较复杂,因此建立简单、快速、高灵敏、低检测限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金属有机框架(MOFs)化合物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类新型多孔晶体材料,由于特有的孔道结构、高表面积、多样的孔径分布及良好的吸附性能,因此在分析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MOFs既可直接使用,也可设计修饰后用于样品采集、预浓缩、提取和色谱分离。在大量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针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及MOFs材料的特殊性,制备了MOFs复合材料,将其与样品前处理萃取技术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用于实际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萃取富集和检测。主要工作如下所述:1.在石英毛细管内以微波辐射的方法制备金属有机框架UIO-66(Zr)-NH2杂化整体柱,用扫描电镜表征发现其具有连续的3D网状结构和均匀的多孔结构。将合成的杂化整体柱用于固相微萃取,以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作为检测手段,优化了影响萃取效果的几个重要的因素,如萃取溶剂的酸碱性、萃取时间、氯化钠浓度、解吸溶剂等,建立了环境水样和土壤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萃取及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10-700μg/L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19-1.79μg/L。富集倍数能达到3.0-5.1倍(理论富集倍数为20倍)。用于水和土壤样品中四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测定,回收率为75.7%-95.3%,RSD小于11.3%。能用于实际环境土壤和水样的痕量极性物质的分析。2.建立了一种针对水样和土壤样品中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搅拌吸附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SBSE-HPLC)联用的分析方法。在新型超顺磁性铷铁硼(Nd2Fe14B)表面修饰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并以其为磁性基质,采用热聚合的方式一步制备了磁性MOFs杂化的整体搅拌棒。考察影响MOFs杂化搅拌棒萃取效率的几个因素,包括萃取溶剂的pH值、盐浓度、萃取时间、解吸时间、解吸溶剂等,在最优条件下,噻吩磺隆、甲磺隆、酰嘧磺隆的线性范围为10-700μg/L,磺酰磺隆和苯磺隆为10-800μg/L。检出限达到0.04-0.84μg/L。富集倍数高达10.6-19.5(理论富集倍数为25倍)。对环境水样和土壤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测定,回收率为68.8%-98.1%。实现了MOFs杂化搅拌棒用于极性物质的搅拌萃取分析,证明这种方法的适用性。3.通过溶剂热法一步制备了SiO2-UIO-66(Zr)-NH2复合材料,并结合分散固相萃取和HPLC分析了土壤中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详细考察了影响萃取效率的几个重要参数:复合材料的质量、萃取溶剂、萃取时间、解吸溶剂和解吸时间等。在最优萃取和解吸条件下,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10-400μg/L线性良好,检出限为1.29-5.82μg/L。建立了实际土样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DSPE-HPLC方法,对小麦田土壤中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添加回收率达到80.81%-92.17%,具备简单,灵敏度高的优点,适合用于实际土壤样品中痕量物质的分析。4.采用逐层包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Fe3O4@IRMOF-3磁性纳米粒子,其形貌和结构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XRD、振动样品磁力计和红外光谱表征。对萃取和解吸条件进行了优化,与HPLC-UVD联用,开展了梨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萃取富集。5种待测目标分析物线性范围为5-200μg/L,检测限达到0.19-1.79μg/L,回收率为75.36%-91.58%。此材料既具有四氧化三铁的磁性又具有IRMOF-3的吸附性能,实现了从样品中简便快速富集分离痕量物质。
王新,孙诗雨,张惠文[9](2018)在《微生物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一种高效、广谱、高选择性的除草剂,但其长期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对于如何科学合理使用磺酰脲类除草剂、有效防治作物药害和降低对人类的危害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磺酰脲除草剂在土壤中以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方式为主,生物降解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一种降解污染物的方式,是一种可行性高、副作用小的方法。近年来,很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并利用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来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取得了许多重要结果。本文总结了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性质、结构以及降解机理、可降解该类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类和影响微生物降解效率的因素;最后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陈峰[10](2018)在《Hansschlegelia zhihuaiae S113降解黄瓜根际土壤中除草剂氯嘧磺隆残留的研究》文中指出氯嘧磺隆(chlorimuron-ethyl)是被我国广泛使用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之一,但是其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较长,会对黄瓜产生药害,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去除氯嘧磺隆的残留毒性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Hansschlegelia zhihauaiae S113是由本实验室分离保藏的一株磺酰脲类除草剂高效降解菌,可以有效降解氯嘧磺隆并解除其毒性。因此,本论文以Hansschlegelia zhihuaiae S113作为供试菌株,以氯嘧磺隆敏感作物黄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菌株S113对黄瓜氯嘧磺隆药害的解除效果以及对黄瓜根际中细菌群落的恢复作用,为氯嘧磺隆残留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首先将S113菌悬液均匀拌于施有0.02和0.05 mg·kg-1干土氯嘧磺隆的土壤中,种植黄瓜幼苗进行培养,对黄瓜的各项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14 d时发现氯嘧磺隆会对黄瓜产生明显的药害,但菌株S113对其药害有明显的解除效果。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了带有gfp基因标记的菌株S113在黄瓜根系表面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菌株S113可以定殖在黄瓜根系的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对菌株S113特有的酯酶基因sulE进行特异性扩增,定量检测了菌株S113在黄瓜根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接种终浓度为107 CFU·g-1干土的菌株S113,至少可以在黄瓜根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定殖到14 d,根表定殖的菌株S113数量可达到104-105 cells·g-1根,根际土壤中定殖的菌株S113的数量可达到104-107 cells·g-1干土,比非根际土壤中稍多。然后通过水溶法提取了黄瓜根系分泌物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中的有机酸进行了鉴定,分析了黄瓜根系分泌物在菌株S113解除黄瓜氯嘧磺隆药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黄瓜根系分泌物可以促进菌株S113的生长及其对氯嘧磺隆的降解。氯嘧磺隆抑制黄瓜根系分泌有机酸,添加菌株S113对其有恢复作用。菌株S113对黄瓜根系分泌物及其有机酸均表现出明显的趋化响应,其中对柠檬酸的趋化响应最为强烈。同时,黄瓜根系分泌物、柠檬酸和富马酸可以显着促进菌株S113在黄瓜根表的定殖。再将S113菌悬液均匀拌于施有0.02和1 mg·kg-1干土氯嘧磺隆的土壤中,种植黄瓜幼苗进行培养,定量测定了菌株S113在0、7、14、21 d时在黄瓜根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与氯嘧磺隆在黄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并通过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各处理中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菌株S113的最适接种量为108 CFU·g-1干土,在氯嘧磺隆的存在下,其在黄瓜根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均有良好的存活能力并至少可以定殖到21 d。14 d时,添加菌株S113的处理中,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的氯嘧磺隆均已检测不到。氯嘧磺隆对黄瓜根系分泌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均有阻碍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抑制这三种氨基酸的分泌。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进一步探究了黄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微生态效应,结果显示,氯嘧磺隆会降低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其浓度越高,影响越大。添加菌株S113,对其群落结构有所恢复。黄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根系分泌物也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
二、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29种磺酰脲类农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磺酰脲类除草剂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磺酰脲类除草剂限量标准现状 |
1.2.2 磺酰脲类除草剂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 |
1.2.3 29 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结构式及特性 |
1.3 分子印迹技术 |
1.3.1 分子印迹聚合物 |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原理及制备过程 |
1.3.3 磺酰脲类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1.4 磁性纳米分子印迹技术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磺酰脲类除草剂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实验部分 |
2.3.1 磺酰脲类除草剂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2.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评价 |
2.3.3 磺酰脲类除草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聚合体系的筛选和优化 |
2.4.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态表征 |
2.4.3 吸附性能研究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29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 |
3.1 前言 |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3 实验部分 |
3.3.1 磺酰脲类除草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建立 |
3.3.2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研制及其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3.3.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方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
3.3.4 HLB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MI-SPE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
3.4.2 方法学评价 |
3.4.3 MI-SPE柱再生性研究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磺酰脲类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3 实验部分 |
4.3.1 磺酰脲类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4.3.2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4.3.3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
4.3.4 MDSPE程序的优化 |
4.3.5 MDSPE方法的实际应用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4.4.2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
4.4.3 磁分散固相萃取程序(DPSPE)研究 |
4.4.4 方法学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主要问题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香附子ALS基因克隆及不同种群对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香附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1.2 香附子防控现状 |
1.2.1 防控现状 |
1.2.2 氯吡嘧磺隆和三氟啶磺隆 |
1.3 香附子研究进展 |
1.4 靶标酶ALS研究情况 |
1.4.1 靶标酶ALS基因突变 |
1.4.2 靶标酶ALS过量表达 |
1.5 非靶标酶抗性 |
1.6 杂草敏感性/抗药性检测方法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杂草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供试药剂 |
2.1.4 主要生化试剂 |
2.2 香附子ALS基因克隆 |
2.2.1 香附子基因组DNA、RNA的提取与检测 |
2.2.2 香附子总RNA的反转录 |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4 香附子ALS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克隆 |
2.2.5 RACE法扩增香附子ALS基因c DNA末端 |
2.2.6 ALS基因DNA序列全长克隆 |
2.2.7 香附子ALS基因全长序列分析 |
2.3 靶标ALS保守区域序列比对 |
2.4 ALS活性测定方法 |
2.4.1 香附子材料准备 |
2.4.2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作 |
2.4.3 3-羟基-2-丁酮标准曲线的制作 |
2.4.4 ALS酶提取 |
2.4.5 ALS离体酶活性测定 |
2.4.6 ALS活体酶活性测定 |
2.4.7 酶活性计算 |
2.5 ALS基因表达量差异研究 |
2.5.1 供试材料处理 |
2.5.2 香附子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2.5.3 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的常规PCR验证 |
2.5.4 荧光定量PCR的反应体系与条件 |
2.5.5 香附子种群ALS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 |
2.6 支链氨基酸含量测定 |
2.6.1 供试材料处理 |
2.6.2 样品前处理及氨基酸含量测定 |
2.7 非靶标酶活性及MDA含量的测定 |
2.7.1 供试材料处理 |
2.7.2 活性测定 |
2.8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香附子ALS基因克隆 |
3.1.1 总DNA、RNA的纯度与完整性分析 |
3.1.2 香附子ALS基因c DNA全长分析 |
3.1.3 香附子ALS基因DNA全长分析 |
3.2 香附子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靶标位点突变检测 |
3.3 ALS酶活性测定 |
3.3.1 牛血清标准蛋白曲线 |
3.3.2 乙偶姻(3-羟基-2-丁酮)标准曲线 |
3.3.3 ALS离体活性测定 |
3.3.4 ALS活体酶活性测定 |
3.4 ALS基因表达量差异研究 |
3.4.1 RNA的纯度与完整性分析 |
3.4.2 荧光定量PCR中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4.3 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溶解曲线分析和扩增效率验证 |
3.4.4 XFZ08、16 种群ALS基因转录水平差异 |
3.4.5 除草剂处理后XFZ08、16 种群ALS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3.5 支链氨基酸含量差异研究 |
3.6 氯吡嘧磺隆和三氟啶磺隆对香附子非靶标酶活性影响 |
3.6.1 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6.2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6.3 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6.4 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香附子ALS基因克隆与靶标突变 |
4.1.2 香附子ALS活性与敏感性的关系 |
4.1.3 香附子不同种群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 |
4.2 结论 |
4.3 创新点 |
4.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3)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及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磺胺脲类除草剂的性质 |
1.1 化学性质 |
1.2 吸附性 |
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情况 |
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 |
3.1 残留问题 |
3.2 抗药性问题 |
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检测方法 |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4.3 酶联免疫法 |
4.4 毛细管电泳法 |
5 展望 |
(4)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降解烟嘧磺隆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概述 |
1.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概况 |
1.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危害 |
1.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修复 |
1.2 烟嘧磺隆的微生物降解 |
1.2.1 烟嘧磺隆的降解菌株种类 |
1.2.2 烟嘧磺隆的降解基因及降解酶种类 |
1.2.3 烟嘧磺隆的微生物代谢途径 |
1.3 蚯蚓肠道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
1.4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的功能简介 |
1.4.1 食品发酵中的应用 |
1.4.2 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4.3 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
1.5 酶分子改造及研究进展 |
1.5.1 非理性设计 |
1.5.2 理性设计 |
1.5.3 半理性设计 |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2 烟嘧磺隆降解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烟嘧磺隆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 |
2.3.2 降解菌株CF57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 |
2.3.3 菌株CF57的16S rRNA鉴定 |
2.4 讨论 |
3 降解菌CF57降解特性及降解产物测定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CF57降解作用的影响 |
3.3.2 不同温度对菌株CF57降解作用的影响 |
3.3.3 不同pH值对菌株CF57降解作用的影响 |
3.3.4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CF57降解作用的影响 |
3.3.5 响应面法优化菌株CF5降解条件 |
3.3.6 菌株CF57生长量与烟嘧磺隆降解率的关系 |
3.3.7 菌株CF57对不同初始浓度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 |
3.3.8 菌株CF57降解谱测定 |
3.3.9 菌株CF57降解烟嘧磺隆代谢产物测定 |
3.4 讨论 |
4 降解酶的定位、分离及鉴定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烟嘧磺隆降解酶定域试验 |
4.3.2 胞外酶提取 |
4.3.3 胞外酶的分离 |
4.3.4 分离组分的活性检测 |
4.3.5 降解酶质谱鉴定 |
4.4 讨论 |
5 三种降解酶的原核表达、酶学特性及降解途径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基因克隆 |
5.3.2 载体构建 |
5.3.3 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5.3.4 蛋白纯化 |
5.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6 酶学特性分析 |
5.3.7 三种降解酶降解烟嘧磺隆代谢产物测定 |
5.4 讨论 |
6 烟嘧磺隆降解酶的分子对接及定点突变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同源建模 |
6.3.2 分子对接 |
6.3.3 虚拟氨基酸饱和突变 |
6.3.4 突变体酶的克隆与表达 |
6.3.5 突变体酶的活性检测 |
6.4 讨论 |
7 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白腐真菌对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目的与意义 |
1.3 磺酰脲类除草剂 |
1.3.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开发及应用 |
1.3.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性质及作用机理 |
1.3.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特点 |
1.3.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 |
1.3.5 影响微生物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因素 |
1.4 白腐真菌 |
1.4.1 白腐真菌的作用机理 |
1.4.2 白腐真菌技术的特点 |
1.4.3 白腐真菌对农药的降解 |
1.4.4 白腐真菌的固定化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白腐真菌的筛选 |
1.5.2 不同因素对菌株降解除草剂的影响 |
1.5.3 探究白腐真菌对除草剂的降解周期和降解途径 |
1.5.4 固定化白腐真菌对除草剂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
1.5.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菌株 |
2.1.2 试剂与材料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白腐真菌的培养与筛选 |
2.2.1 菌株的活化培养 |
2.2.2 优势降解菌株的筛选 |
2.3 白腐真菌对除草剂的降解 |
2.3.1 标准曲线 |
2.3.2 回收率的测定 |
2.3.3 降解率的测定 |
2.4 不同培养条件对白腐真菌降解除草剂的影响 |
2.4.1 温度对白腐真菌降解除草剂的影响 |
2.4.2 pH对白腐真菌降解除草剂的影响 |
2.4.3 除草剂浓度对白腐真菌降解除草剂的影响 |
2.5 工艺优化及降解性能分析 |
2.5.1 响应曲面法优化 |
2.5.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消解动态实验 |
2.5.3 探究白腐真菌对除草剂的降解途径 |
2.5.4 探究白腐真菌是否可以矿化两种除草剂 |
2.5.5 数据处理 |
2.6 固定化白腐真菌对土壤中除草剂的降解 |
2.6.1 模拟污染土壤的制备 |
2.6.2 白腐真菌的固定化 |
2.6.3 降解率的测定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供试样品的标准曲线与回收率测定 |
3.1.1 高效液相色谱图 |
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3 回收率的测定 |
3.2 优势降解菌株的筛选 |
3.3 不同培养条件对除草剂降解作用的影响 |
3.3.1 温度对除草剂降解作用的影响 |
3.3.2 pH对除草剂降解作用的影响 |
3.3.3 除草剂的初始浓度对除草剂降解作用的影响 |
3.4 工艺优化及降解性能分析 |
3.4.1 菌株降解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
3.4.2 消解动态实验的动力学参数 |
3.4.3 白腐真菌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代谢产物的检测 |
3.4.4 探究白腐真菌能否矿化去除两种除草剂 |
3.5 固定化白腐真菌对污染土壤的修复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烟嘧磺隆降解菌CJ-1的鉴定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概述 |
1.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简介 |
1.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 |
1.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
1.1.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施用现状 |
1.1.5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危害 |
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途径 |
1.2.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光降解途径 |
1.2.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化学水解途径 |
1.2.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
1.3 磺酰脲类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研究 |
1.3.1 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类 |
1.3.2 影响磺酰脲类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因素 |
1.3.3 微生物降解的代谢方式 |
1.4 烟嘧磺隆的概况 |
1.4.1 烟嘧磺隆的简介 |
1.4.2 烟嘧磺隆的理化性质 |
1.4.3 烟嘧磺隆作用机理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土样 |
2.1.2 试验试剂 |
2.1.3 培养基 |
2.1.4 实验仪器 |
2.2 烟嘧磺隆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
2.2.1 烟嘧磺隆的提取 |
2.2.2 烟嘧磺隆的含量检测 |
2.3 烟嘧磺隆降解菌株的分离及保存 |
2.3.1 烟嘧磺隆降解菌的分离 |
2.3.2 菌株的保存 |
2.4 降解菌株CJ-1的鉴定 |
2.4.1 降解菌株CJ-1的形态观察 |
2.4.2 降解菌株CJ-1的生理生化鉴定 |
2.5 降解菌CJ-1的16S r DNA鉴定和进化树的构建 |
2.5.1 菌株总DNA的提取 |
2.5.2 PCR扩增 |
2.5.3 PCR扩增产物的胶回收 |
2.5.4 连接反应 |
2.5.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5.6 大肠杆菌热激转化 |
2.5.7 序列测定及进化树建立 |
2.6 菌株CJ-1降解曲线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
2.6.1 菌株CJ-1的降解曲线测定 |
2.6.2 菌株CJ-1的生长曲线测定 |
2.7 外界因素对菌株CJ-1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 |
2.7.1 接菌量对菌株CJ-1生长的影响 |
2.7.2 温度对菌株CJ-1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 |
2.7.3 pH量对菌株CJ-1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 |
2.7.4 底物浓度对菌株CJ-1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 |
2.8 菌株CJ-1对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
2.8.1 试验污染土壤的制备 |
2.8.2 不同接菌量对CJ-1土壤修复能力的影响 |
2.8.3 不同烟嘧磺隆浓度对CJ-1土壤修复能力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株CJ-1的鉴定 |
3.1.1 菌株CJ-1的形态特征 |
3.1.2 菌株CJ-1的生理生化鉴定 |
3.1.3 菌株CJ-1的16S r DNA鉴定 |
3.1.4 降解菌株CJ-1的发育树分析 |
3.2 菌株CJ-1的降解能力 |
3.3 菌株CJ-1的降解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
3.3.1 菌株CJ-1的降解曲线测定 |
3.3.2 菌株CJ-1的生长曲线测定 |
3.4 外界因素对菌株CJ-1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 |
3.4.1 接菌量对菌株CJ-1生长能力的影响 |
3.4.2 温度对菌株CJ-1的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 |
3.4.3 pH对菌株CJ-1的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 |
3.4.4 底物浓度对菌株CJ-1的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 |
3.5 菌株CJ-1对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
3.5.1 菌株CJ-1对不同处理土壤的降解研究 |
3.5.2 土壤中烟嘧磺隆在不同CJ-1的初始浓度下的降解情况 |
3.5.3 不同烟嘧磺隆浓度对菌株CJ-1降解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磺酰脲类除草剂甲基二磺隆和三氟啶磺隆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除草剂 |
1.2.1 除草剂的发展 |
1.2.2 除草剂的分类 |
1.3 磺酰脲类除草剂概述 |
1.3.1 研发过程 |
1.3.2 偶合工艺 |
1.3.3 除草机理 |
1.3.4 降解机制 |
1.4 甲基二磺隆概述 |
1.4.1 简介 |
1.4.2 甲基二磺隆的合成路线综述 |
1.4.3 本论文合成路线 |
1.5 三氟啶磺隆概述 |
1.5.1 简介 |
1.5.2 三氟啶磺隆的合成路线综述 |
1.5.3 本论文合成路线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以4-甲基苄腈为起始原料甲基二磺隆的合成研究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部分 |
2.2.1 4-甲基-3-硝基苄腈的合成 |
2.2.2 4-氰基-2-硝基苯甲酸的合成 |
2.2.3 4-氰基-2-硝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
2.2.4 2-苄硫基-4-氰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
2.2.5 4-氨基甲基-2-苄硫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
2.2.6 2-苄硫基-4-甲基磺酰氨基甲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
2.2.7 2-氨基磺酰基-4-甲磺酰胺基甲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
2.2.8 甲基二磺隆的合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4-甲基-3-硝基苄腈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2.3.2 4-氰基-2-硝基苯甲酸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2.3.3 4-氰基-2-硝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2.3.4 2-苄硫基-4-氰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2.3.5 4-氨基甲基-2-苄硫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2.3.6 2-苄硫基-4-甲基磺酰氨基甲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2.3.7 2-氨基磺酰基-4-甲磺酰胺基甲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2.3.8 甲基二磺隆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以4-溴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甲基二磺隆的合成研究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部分 |
3.2.1 4-溴-3-硝基苯甲醛的合成 |
3.2.2 4-氰基-3-硝基苯甲醛的合成 |
3.2.3 2-苄基硫基-4-甲酰基苄腈的合成 |
3.2.4 2-苄硫基-4-肟基甲基苄腈的合成 |
3.2.5 4-氨基甲基-2-苄硫基苄腈的合成 |
3.2.6 2-苄硫基-4-甲基磺酰氨基甲基苄腈的合成 |
3.2.7 2-苄硫基-4-甲基磺酰氨基甲基苯甲酸的合成 |
3.2.8 2-苄硫基-4-甲基磺酰氨基甲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
3.2.9 2-氨基磺酰基-4-甲磺酰胺基甲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
3.2.10 甲基二磺隆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4-溴-3-硝基苯甲醛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3.3.2 4-氰基-3-硝基苯甲醛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3.3.3 2-苄基硫基-4-甲酰基苄腈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3.3.4 2-苄硫基-4-肟基甲基苄腈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3.3.5 4-氨基甲基-2-苄硫基苄腈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3.3.6 2-苄硫基-4-甲基磺酰氨基甲基苄腈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3.3.7 2-苄硫基-4-甲基磺酰氨基甲基苯甲酸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3.3.8 2-苄硫基-4-甲基磺酰氨基甲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条件筛选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2-硝基-3-羟基吡啶为起始原料三氟啶磺隆的合成研究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部分 |
4.2.1 2-硝基吡啶-3-基甲磺酸盐的合成 |
4.2.2 2-苄硫基吡啶-3-基甲磺酸盐的合成 |
4.2.3 2-苄硫基-3-2,2,2-三氟乙氧基吡啶的合成 |
4.2.4 3-2,2,2-三氟乙氧基吡啶-2-磺酰胺的合成 |
4.2.5 三氟啶磺隆的合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2-苄硫基吡啶-3-基甲磺酸盐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4.3.2 2-苄硫基-3-2,2,2-三氟乙氧基吡啶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4.3.3 3-2,2,2-三氟乙氧基吡啶-2-磺酰胺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4.3.4 三氟啶磺隆的合成反应条件筛选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概述 |
1.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现 |
1.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研究进展 |
1.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 |
1.1.4 磺酰脲类除草剂特点 |
1.1.5 磺酰脲类除草剂作用机理 |
1.1.6 作物的选择性 |
1.1.7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缺点 |
1.1.8 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
1.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 |
1.2.1 分类 |
1.2.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特点 |
1.2.3 合成方法 |
1.2.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
1.2.5 MOFs在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处理中的应用 |
1.3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金属有机框架UIO-66(Zr)-NH_2杂化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试剂纯化处理方法 |
2.1.3 色谱条件 |
2.2 试验方法 |
2.2.1 UIO-66(Zr)-NH_2 的合成 |
2.2.2 整体柱的制备 |
2.2.3 固相微萃取的过程 |
2.2.4 样品制备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整体柱的形貌特征 |
2.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
2.3.3 杂化整体柱与聚合整体柱的萃取能力的对比 |
2.3.4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金属有机框架UIO-66(Zr)-NH_2杂化磁性搅拌棒的制备及应用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色谱条件 |
3.2 试验方法 |
3.2.1 UIO-66(Zr)-NH_2 的合成 |
3.2.2 Nd-Fe-B磁粉的修饰 |
3.2.3 UIO-66(Zr)-NH_2杂化搅拌棒的制备 |
3.2.4 搅拌吸附萃取的过程 |
3.2.5 样品制备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MOFs搅拌棒涂层的选择 |
3.3.2 UIO-66(Zr)-NH_2杂化磁性搅拌棒的表征 |
3.3.3 搅拌吸附萃取条件的优化 |
3.3.4 MOFs杂化搅拌棒和聚合搅拌棒萃取效率的比较 |
3.3.5 方法分析性能的评价 |
3.3.6 方法的适用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SiO_2-UIO-66(Zr)-NH_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分散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UIO-66(Zr)-NH_2 的合成 |
4.2.2 SiO_2-UIO-66(Zr)-NH_2的合成 |
4.2.3 吸附解吸过程 |
4.2.4 样品制备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合成的silica-UIO-66(Zr)-NH_2材料的表征 |
4.3.2 分散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4.3.3 SiO_2-UIO-66(Zr)-NH_2、SiO_2和UIO-66(Zr)-NH_2萃取性能的比较 |
4.3.4 分析方法的评价 |
4.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Fe_3O_4@IRMOF-3 的制备及其应用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剂 |
5.1.2 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 |
5.2.2 Fe_3O_4@巯基乙酸的制备 |
5.2.3 Fe_3O_4@IRMOF-3 的制备 |
5.2.4 IRMOF-3的制备 |
5.2.5 萃取解吸过程 |
5.2.6 样品制备 |
5.2.7 分析条件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合成的Fe_3O_4@IRMOF-3 的表征 |
5.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
5.3.3 分析性能的测定 |
5.3.4 实际样品的测定 |
5.3.5 与其它萃取方法的比较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Hansschlegelia zhihuaiae S113降解黄瓜根际土壤中除草剂氯嘧磺隆残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绪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基本概述 |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简介 |
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与药害 |
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
2 氯嘧磺隆的基本概述 |
2.1 氯嘧磺隆的简介 |
2.2 氯嘧磺隆的残留与药害 |
2.3 氯嘧磺隆的微生物降解 |
3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
3.1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
3.2 根系分泌物介导的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互作 |
3.3 土壤微生物的根际定殖 |
3.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3.5 有益微生物的根际定殖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菌株S113对氯嘧磺隆药害的解除效果及其在黄瓜根际的定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S113对黄瓜氯嘧磺隆药害的解除效果 |
2.2 菌株S113在黄瓜根表的定殖部位 |
2.3 菌株S113在黄瓜根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瓜根系分泌物及其有机酸在菌株S113解除氯嘧磺隆药害中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瓜根系分泌物对菌株S113生长的影响 |
2.2 黄瓜根系分泌物对菌株S113降解氯嘧磺隆的影响 |
2.3 黄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成分的鉴定 |
2.4 氯嘧磺隆对有机酸分泌的影响及菌株S113对其的修复作用 |
2.5 菌株S113对黄瓜根系分泌物及其有机酸的趋化作用 |
2.6 黄瓜根系分泌物及其有机酸对菌株S113定殖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菌株S113修复氯嘧磺隆污染土壤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S113最适接种量的确定 |
2.2 氯嘧磺隆对菌株S113在土壤中定殖的影响 |
2.3 黄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氯嘧磺隆的降解动态 |
2.4 氯嘧磺隆对氨基酸分泌的影响及菌株S113对其的修复作用 |
2.5 菌株S113修复氯嘧磺隆污染土壤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 |
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29种磺酰脲类农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检测方法研究[D]. 冯格格.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香附子ALS基因克隆及不同种群对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研究[D]. 杨玲玲. 广西大学, 2021(12)
- [3]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及检测方法[J]. 王志恒,赵义良,宋瑞,李云,赵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3)
- [4]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降解烟嘧磺隆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晨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5]白腐真菌对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性能的研究[D]. 李兆兴.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烟嘧磺隆降解菌CJ-1的鉴定及特性研究[D]. 崔俊.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磺酰脲类除草剂甲基二磺隆和三氟啶磺隆的合成研究[D]. 顾祁昕. 扬州大学, 2020(04)
- [8]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D]. 杨靖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9]微生物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J]. 王新,孙诗雨,张惠文. 生态学杂志, 2018(11)
- [10]Hansschlegelia zhihuaiae S113降解黄瓜根际土壤中除草剂氯嘧磺隆残留的研究[D]. 陈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