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6K Modem标准漫谈(论文文献综述)
刘爽临,范池[1](1998)在《方寸之间天地宽——PC卡技术与应用漫谈》文中研究说明在90年代初期,移动计算的高速增长,驱动着个人电脑朝着更小、更轻、更便携的方向发展。其中最令人心动的创新就是PC卡技术的出现,它的实用性和多功能性使它很快地成为笔记本电脑的一个新标准。 PC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全世界的普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个人电脑内存卡国际组织(PCMCIA)在这个领域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该协会制定的PC卡标准所带来的好处是同样的一块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应用,包括智能卡、顶置盒、汽车和其它领域。PC卡技术的小巧紧凑和它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它成为各种便携应用的理想技术。
傅轶飞[2](2009)在《英汉网语构词异同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英汉网语均属特殊的语言现象。尽管两种语言自身特点不同,但网语种类及构词法显现大同小异。常规关系是两种词汇最基本的构词理据,其中折射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及认知共核。
武培雄[3](2007)在《地震前兆地声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预测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新”领域,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地震学刚刚出现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地震预测的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地震预测仍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科学难题。所谓地震预测,主要是指对地震前兆进行检测,根据地震前兆的分析对未来地震做出预测。在诸多地震前兆中,地声作为一个重要的前兆现象,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表明,当地声出现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会发生地震,并且,地震的震中与地声观测点的距离也不会太远(一般不超过200km)。我们据此可做出较准确的地震预测以及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因而,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在临震预报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地声检测国内外的现状与发展,深度剖析了地声检测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了地声检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利用三轴向声发射探头采集地声信号,根据地声数据采集的实际需要提出了整体设计方案和框图;最后结合GPRS的数据传输技术具有覆盖面积广、数据传输速率快、容量大、自动连接Internet、系统建设成本低、维护方便、升级简单快捷等特点,设计了地声数据采集无线传输终端,实现了地声实时检测系统,阐述了检测终端的硬件和软件及地声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在硬件设计方面,采用MSP430F449单片机为核心,从传感器工作原理、信号调理模块设计、数据采集处理模块设计和GPRS通信模块设计等方面讨论了检测终端的硬件设计和解决方法。在软件设计方面,阐述了监测终端的软件设计思想、主流程图以及各功能模块设计的流程图。监测终端将地声数据实时、准确地通过GPRS网络和Internet网络传给数据处理中心。这些是作者在完成论文过程中重点实验的内容之一。地声数据分析软件采用VB6.0编程,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数据库程序,实现了与数据采集终端通信、远程数据的采集、保存和处理。通过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表明,论文中所阐述的地声数据检测系统运行可靠稳定,实现了对地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可以为地震等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对推动地震准确预测的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洪斌[4](2007)在《吉林网通宽带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Internet网络热潮汹涌而至,随之而起,对网络软硬件设备的升级、网络性能的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提高IP网络的可管理性是当前宽带网络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可管理性方面来说,对用户实施业务管理的前提就是解决用户的认证、授权和计费问题,即众所周知的AAA。目前,电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所采用的认证方式主要有本地认证、Radius认证和不认证;而计费策略更是丰富多彩,常见的有不计费(包月)、按时长计费、按流量计费、按端口计费等等。目前在所有这些认证计费方式中,以采用Radius Server进行集中认证计费应用的最为普及和广泛。本文从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发,分析了各种接入技术的发展。详细介绍了ADSL业务的原理及接入方式,并引入PPPOE协议及RFC规范等理论。分析了Radius协议基本原理,描述了用户如何通过窄带、宽带接入设备登陆互联网。分析了吉林网通互联网用户发展,提出了认证系统的组网方案和软硬件选型,详细说明了认证系统功能模型、软件流、系统流及认证过程中的交互方式。最后,简单介绍了认证系统的常见用户障碍及处理方法,并举例说明了VPDN、绿网及IPTV等认证系统上的典型应用。
滕江[5](2007)在《移动流媒体QoS指标测量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多种数据业务,由于用户对业务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成为系统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实时业务对网络和系统性能的要求最为苛刻。当网络上有突发性高的FTP或者含有图像文件的HTTP等业务时,流媒体业务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多媒体业务占去了大量的带宽,这样,现有网络要保证的关键业务就难以得到可靠的传输。因此引入服务质量(QOS)就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对应用层端到端性能测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质量保证问题,讨论了移动流媒体业务的相关技术,各种QoS服务模型及其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提出了区分服务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模型。归纳了Qos参数的两种定义与评估质量指标的度量方法。在介绍移动流媒体网络结构与业务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流媒体QoS测量与端到端流媒体QoS测量方法,特别对移动流媒体端到端层次质量管理体系和流媒体质量评估指标进行了探讨和建议,文中还针对指标量度性的两个重要解决手段—关联分析方法和测量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做了CDMA1X流媒体测量对比实验,得出了包抖动或包丢失与帧速率的存在一定关联。
曹立鑫[6](2006)在《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工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正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住宅小区智能业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宽带化智能小区的建设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用户提出了许多新的业务需求,如VoIP、VoD、还有如IPTV等,这些业务对网络带宽要求大、QoS要求高,为开通这些业务对小区宽带数据承载网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主流的接入网技术如xDSL接入、以太网接入、光纤接入和无线接入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给出了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设计方案,包括光纤接入网设计方案、铜缆接入网设计方案、以太网接入网设计方案以及无线接入网设计方案,最后以某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建设工程为例,分别进行了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的工程设计,研究了方案设计原理,分析了方案的性能,介绍了可实现的功能,对接入网设备进行了选型,给出了设备清单。FTTx+ADSL+LAN综合接入网方案是以光纤接入为核心的综合宽带接入方案,能够满足社区多种信息业务的要求。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最终解决方案将是FTTH,能够实现全业务接入。
窦荣军[7](2006)在《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与研究 ——以『e-Learning大讲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学术交流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时空、成本等因素制约着异地专业人员之间实时学术交流的正常开展。 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精选研讨主题,组织各地的专家和参与者一起在线交流,可以获得较好的远程即时互动交流效果。本研究旨在创设一个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试图解决异地专业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问题。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交互分析等研究方法。 笔者从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学术交流问题入手,研究了相关理论、技术条件和有关案例,创设了「e-Learning大讲堂」在线学术交流环境,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成功组织了46期在线学术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2437个独立IP地址的9114人次参加了交流。本文以此为例,从平台设计、人员组织、主题策划、运作管理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创设在线学术交流环境的过程和方法;并结合调查问卷和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了在线学术交流的广度、频度、效果及「e-Learning大讲堂」成功的原因。 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成果,笔者总结了创设「e-Learning大讲堂」的实践经验,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参考模型。该模型包括平台、人员、主题和管理四个子系统,其中平台是基础,人员是主体,主题是核心,管理是动力。舒适的网络平台可为在线交流提供技术支撑;精选的研讨主题是在线交流学术性的体现;高水平专家是学术交流层次的标志;良好的组织管理是在线学术交流成功的保证。该模型可以作为其他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时的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学术交流具有零花费、低门槛、即时互动等优势,可以大大降低交流成本,扩大受众面,获得好的交流效果。「e-Learning大讲堂」的成功创设,为各地教育技术界的朋友提供了实时交流的机会,增进了研究生、专家、一线教师和业界人士之间的相互交流,为解决异地专业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问题提供了借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在线学术交流环境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还存在交流平台整合度不高、后续交流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郭零兵[8](2005)在《移动电子商务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旅游业的运作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生态旅游活动涉及的地域广、地形复杂,自助游方式增多,传统的电子商务需要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从固定点接入因特网,因此,难以对生态旅游活动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如何对生态旅游行前、行中、行后进行管理,及时掌握、处理旅游过程出现的各种情况、保证旅行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个性化需求、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旅游业界人士关注的问题。 移动电子商务不仅仅是电子商务的延伸和扩展,更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移动电子商务利用无线便携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的服务,使得电子商务随着“移动的人”而“移动”成为可能,具有较好的用户基础和较大的潜在用户群体,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本文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局限性,将传统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进行比较,探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业务特点,分析了移动电子商务在生态旅游中应用的必要性、优势和应用范围;结合移动电子商务的实现技术和设备,提出了生态旅游中移动电子商务的3种应用模式,一种是以移动运营商为技术支撑,综合运用WAP、GPRS、sms等技术和各种移动设备的适用于大型旅游企业的应用模式,二是以PDA为主要支持设备,以离线移动方式为主,在线移动方式为辅的服务于生态旅游景点的应用模式,三是以sms为主的适用于中小旅游企业的应用模式,并阐述了该方式下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构架、实现流程、代码编制等具体实现方案。 本研究希望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实现移动旅游信息管理、移动的市场营销、移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移动的工作流管理、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实现对生态旅游活动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应用,来引导、带动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业的整体推广,为旅游业的发展探索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刘望军[9](2005)在《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社区是现实社区与由数字化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社区的有机组合,通信网络建设是数字化社区的核心部分;各种通信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不同,传输速率各异,都通过宽带网络传输,用户不希望各种业务网的传输线路分别进入用户室内,客观需要建立连接于用户终端设备和各种业务网的业务节点之间的综合传送网络,即现代接入网;它是与业务无关的传送网络,能够满足各种业务网与用户终端设备之间传送信息的要求,实现综合业务的接入,特别是多媒体业务和IP业务的综合接入。 本文论述了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研究了接入网的物理参考模型、业务性能特点以及数字交换、光纤传输、数字复用等接入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对常见的接入网技术如xDSL接入、基于HFC的CableModem接入、以太网接入、光纤接入和无线接入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给出了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设计方案,包括光纤接入网设计方案、铜缆接入网设计方案、HFC接入网设计方案、以太网接入网设计方案以及无线接入网设计方案;最后以某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建设工程为例,分别进行了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的工程设计,研究了方案设计原理,分析了方案的性能,介绍了可实现的功能,对接入网设备进行了选型,给出了设备清单。 FTTx+ADSL+HFC/LAN综合接入网方案是以光纤接入为核心的综合宽带接入方案,能够满足社区多种信息业务的要求。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最终解决方案将是FTTH,能够实现全业务接入。
谢静[10](2004)在《蓝牙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开发了一种蓝牙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采用蓝牙技术对保密机关、博物馆、银行、证券和物业管理等系统和部门的特殊设备和贵重物品的安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便保证特殊设备的安全运行和贵重物品的安全保管,提高运行和保管的维护效率,减少人员配置,实现科学管理。 本文对该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提出了蓝牙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包括监控中心(Monitoring Center,MC)的软硬件研制,以及本地监控站(Local Terminal Unit,LTU)、状态监控单元(State Monitoring Unit,SMU)两部分的方案设计; (2)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多线程技术,开发了MC监控软件,该软件安全可靠,具有实时性、可扩展性强及人机接口友好等特点; (3)提出了一种串行数据传输协议,并设计了相应的通信请求帧、响应帧、命令帧和数据帧的结构,解决了MC与LTU之间有效、协调和可靠地进行串行通信的问题; (4)为MC开发了一种包括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报警系统,事故发生时能以多种方式向工作人员发出报警信息; (5)采用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页面)技术为MC开发了一种监控数据信息管理软件,完成了管理者通过互联网远程管理监控数据的功能; (6)提出了一种MC用户权限分级的思想并且利用不可逆的字符串变换算法MD5(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完成了MC用户口令的加密,在保证数据共享的前提下实现了数据分级保密。
二、56K Modem标准漫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6K Modem标准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2)英汉网语构词异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英汉网语词汇对比研究 |
(一) 构词法对比 |
1. 英语网语构词法解析 |
2. 汉语网语构词法解析 |
3. 英汉网语构词法的异同解析 |
(二) 英汉网语词汇的认知对比 |
1. 英语词汇认知理据 |
2. 汉语词汇认知理据 |
三、结语 |
(3)地震前兆地声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声检测的意义 |
1.2 地声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地声检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声的产生机制及测量原理 |
2.1 地声产生的机制 |
2.2 地声的测量 |
2.2.1 声波的传播 |
2.2.2 地声测量的基本原理 |
2.3 地声传感器 |
第三章 地声检测系统组成方案及功能设计 |
3.1 GPRS技术 |
3.1.1 GPRS技术简介 |
3.1.2 GPRS的技术特点 |
3.1.3 GPRS传输协议 |
3.2 地声数据检测系统结构 |
3.3 地声数据检测系统功能 |
第四章 数据采集终端的硬件设计 |
4.1 数据采集终端硬件的总体结构 |
4.2 主控制器 MSP430F449 |
4.3 硬件单元电路设计 |
4.3.1 系统电源 |
4.3.2 MSP430F449控制电路 |
4.3.3 系统复位电路 |
4.3.4 实时时钟电路 |
4.3.5 液晶和键盘接口电路 |
4.3.6 串行通信电路 |
4.3.7 数据采集电路 |
4.3.8 数据储存电路 |
4.3.9 GPRS通信模块 |
第五章 数据采集终端的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设计 |
5.1.1 主程序流程图 |
5.1.2 系统初始化 |
5.2 实时时钟程序设计 |
5.3 按键和显示程序设计 |
5.3.1 按键中断服务子程序 |
5.3.2 显示服务子程序 |
5.4 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设计 |
5.4.1 模拟量数据采集 |
5.4.2 数据存储 |
5.5 GPRS通信程序设计 |
5.5.1 GPRS通信设置 |
5.5.2 GPRS数据传输 |
第六章 数据处理中心软件设计 |
6.1 远程数据通信设计 |
6.2 数据处理与显示设计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吉林网通宽带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
1.2 RADIUS 认证系统作用 |
1.3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INTERNET 接入技术 |
2.1 窄带拨号入网 |
2.2 ADSL 宽带技术 |
第三章 PPPOE 协议与RFC 规范 |
3.1 PPPOE 的技术介绍 |
3.2 PPPOE 的拨号过程 |
3.3 RFC 规范 |
第四章 RADIUS 原理 |
4.1 名称解释 |
4.2 AAA 和RADIUS 介绍 |
4.3 RADIUS 协议 |
4.4 标准RADIUS 协议 |
第五章 认证系统组网方案 |
5.1 认证中心在网络中的位置 |
5.2 认证系统拓扑图 |
5.3 主要硬件配置 |
5.4 硬件配置说明 |
第六章 认证软件功能方案 |
6.1 软件配置 |
6.2 软件说明 |
6.3 系统序列图 |
6.4 认证功能模型 |
6.5 认证系统实际接收的数据包及返回信息 |
6.6 计费功能模型 |
6.7 拨号时出现错误代码含义及解决措施 |
第七章 认证系统上典型应用 |
7.1 VPDN |
7.2 绿色上网 |
7.3 IPTV |
第八章 总结 |
8.1 本文总结 |
8.2 本文未完成工作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5)移动流媒体QoS指标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移动流媒体Qos测量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移动流媒体及QOS保证机制研究 |
2.1 移动流媒体技术研究 |
2.1.1 移动流媒体理论研究 |
2.1.2 实现移动流媒体业务的相关协议研究 |
2.1.3 压缩算法研究 |
2.1.4 移动流媒体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
2.2 Qos保证机制研究 |
2.2.1 Qos概念分析 |
2.2.2 综合服务模型研究 |
2.2.3 区分服务模型研究 |
2.2.4 两种服务模型的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支持QOS的第三代移动网络研究 |
3.1 第三代移动网络结构分析 |
3.2 支持Qos的第三代移动系统设计 |
3.2.1 UMTS中端到端的Qos分析 |
3.2.2 支持Qos的UMTS网络结构分析 |
3.3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3.4 评估指标度量方法研究 |
3.4.1 关联映射方法研究 |
3.4.2 测量技术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流媒体QOS测量方法研究 |
4.1 移动流媒体Qos测量原理分析 |
4.2 Qos测量的主要内容分析 |
4.3 基于用户测量方案研究 |
4.3.1 基于用户的流媒体测量的内容分析 |
4.3.2 基于用户的流媒体测量系统结构 |
4.4 端到端的性能测量 |
4.4.1 端到端时延测量 |
4.4.2 端到端带宽测量 |
4.4.3 丢包率测量 |
4.5 测量方案的全面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际测量分析 |
5.1 测量环境 |
5.2 测量结果分析 |
5.2.1 帧速率 |
5.2.2 包抖动 |
5.2.3 包丢失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概述 |
1.2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的研究 |
2.1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的理论基础 |
2.2 接入网技术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设计方案 |
3.1 接入网设计方案概述 |
3.2 光纤接入网设计方案 |
3.3 铜缆接入网设计方案 |
3.4 以太网接入网设计方案 |
3.5 无线接入网设计方案 |
第四章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工程设计 |
4.1 有线接入网工程设计 |
4.2 无线接入网工程设计 |
4.3 FTTH 基于MC 解决方案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7)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与研究 ——以『e-Learning大讲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学术交流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
1.1.2 学术交流呼唤信息时代的“欧克博奇” |
1.1.3 学术交流环境创新的条件逐渐成熟 |
1.2 研究的问题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收集 |
1.4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学术交流模式的发展 |
2.2 学术交流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
2.2.1 教育交互理论 |
2.2.2 认知理论 |
2.2.3 群体动力理论 |
2.3 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的技术基础 |
2.3.1 网络在交流方面的功能与特征 |
2.3.2 多媒体在交流方面的功能与特征 |
2.4 在线学术交流环境案例分析 |
2.4.1 国外案例分析 |
2.4.2 国内案例分析 |
第3章 在线学术交流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
3.1 『E-LEARNING大讲堂』的创意萌芽与设计思路 |
3.2 『E-LEARNING大讲堂』的可行性分析 |
3.3 『E-LEARNING大讲堂』的平台设计与实现 |
3.3.1 门户网站开发建设 |
3.3.2 语音平台技术分析 |
3.3.3 其他交流工具整合利用 |
3.4 『E-LEARNING大讲堂』的人员选择与组织 |
3.5 『E-LEARNING大讲堂』的主题定位与栏目策划 |
3.6 『E-LEARNING大讲堂』的组织运作与管理 |
3.7 『E-LEARNING大讲堂』在学术交流中的应用 |
第4章 在线学术交流环境的应用效果分析 |
4.1 『E-LEARNING大讲堂』中交流的广度和频度分析 |
4.1.1 参与人员广度分析 |
4.1.2 交流主题广度分析 |
4.1.3 交流的频度分析 |
4.2 『E-LEARNING大讲堂』中交流的效果分析 |
4.2.1 在线集中交流的效果分析 |
4.2.2 异步分散交流的补充作用 |
4.3 『E-LEARNING大讲堂』成功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的结论 |
5.1.1 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参考模型 |
5.1.2 在线学术交流环境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
5.2 研究的意义 |
5.2.1 学术交流环境的创新和示范作用 |
5.2.2 异地实时学术交流问题的解决 |
5.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5.3.1 技术平台问题 |
5.3.2 组织管理问题 |
5.4 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后记 |
(8)移动电子商务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 |
1.2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
1.2.1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
1.2.2 移动电子商务和传统电子商务的比较 |
1.3 生态旅游内涵概述 |
2 移动电子商务在生态旅游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势分析 |
2.1 生态旅游中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分析 |
2.1.1 移动电子商务是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
2.1.1.1 旅游电子商务概述 |
2.1.1.2 旅游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1.2 市场竞争的需要 |
2.1.3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2.1.4 生态旅游自身发展的需要 |
2.1.5 旅游资源整合的需要 |
2.2 生态旅游中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分析 |
2.2.1 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为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发展保障 |
2.2.2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发展空间 |
2.2.3 生态旅游的特点,是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
3 移动电子商务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范围 |
3.1 移动信息服务 |
3.2 移动的营销管理 |
3.3 基于位置的服务 |
3.3.1 安全救援服务 |
3.3.2 交通和导航服务 |
3.3.3 移动导游服务 |
3.3.4 移动广告服务 |
3.3.5 基于位置的信息查询服务 |
3.4 移动支付 |
3.4.1 移动支付方式 |
3.4.2 手机银行 |
3.4.3 生态旅游中的移动支付 |
3.5 移动的客户关系管理 |
3.6 移动的工作流管理 |
4 生态旅游中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 |
4.1 移动电子商务的实现技术 |
4.1.1 无线应用协议(WAP) |
4.1.2 移动 IP技术 |
4.1.3 移动定位系统技术 |
4.1.4 “蓝牙”技术(Bluetooth) |
4.1.5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
4.1.6 短消息系统(SMS) |
4.1.6.1 SMS发展概况 |
4.1.6.2 SMS工作原理 |
4.1.6.3 SMS与其他数据业务的关系 |
4.1.6.4 SMS的局限性 |
4.2 生态旅游中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方案 |
4.3 通过移动运营商构建旅游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模式 |
4.4 基于 PDA的生态旅游景区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
4.5 基于短信平台的中小旅游企业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
4.5.1 中小旅游企业的特点分析 |
4.5.2 短信息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 |
4.5.3 系统功能描述 |
4.5.4 系统代码设计 |
5 旅游组织应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 |
5.1 政府主导,市场驱动 |
5.2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安全机制 |
5.3 更新观念,积极参与 |
5.4 管理模式现代化,行业竞争规范化 |
5.5 拓宽视野,加强宣传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9)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概述 |
1.2 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的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的研究 |
2.1 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的理论基础 |
2.1.1 接入网的物理参考模型 |
2.1.2 接入网的业务性能及特征 |
2.1.3 接入网的理论基础 |
2.2 接入网技术的比较分析 |
2.2.1 接入网分类 |
2.2.2 xDSL技术 |
2.2.3 基于HFC网的Cable Modem技术 |
2.2.4 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
2.2.5 光纤接入技术 |
2.2.6 无线接入技术 |
第3章 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设计方案 |
3.1 接入网设计方案概述 |
3.1.1 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组成 |
3.1.2 接入网方案比较 |
3.2 光纤接入网设计方案 |
3.3 铜缆接入网设计方案 |
3.4 HFC接入网设计方案 |
3.5 以太网接入网设计方案 |
3.6 无线接入网设计方案 |
3.6.1 无线接入网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 |
3.6.2 无线接入网的典型方案 |
第4章 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典型工程设计案例 |
4.1 有线接入网工程设计案例 |
4.1.1 工程概况及要求 |
4.1.2 实现功能 |
4.1.3 FTTx+ADSL+HFC/LAN综合接入网解决方案 |
4.2 无线接入网工程设计案例 |
4.2.1 设计根据 |
4.2.2 方案设计说明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蓝牙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蓝牙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概述 |
1.1.1 监控技术当前状况 |
1.1.2 蓝牙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的概述 |
1.2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1 论文背景 |
1.2.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蓝牙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蓝牙技术介绍 |
2.1.1 蓝牙理论基础 |
2.1.2 蓝牙网络拓扑 |
2.1.3 蓝牙物理链路 |
2.1.4 蓝牙核心协议 |
2.2 分布式监控系统 |
2.3 蓝牙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 |
2.3.1 系统总体结构 |
2.3.2 MC的设计方案 |
2.3.3 LTU的设计方案 |
2.3.4 SMU的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C监控软件的设计开发 |
3.1 MC监控软件的软硬件开发平台概述 |
3.1.1 MC监控软件的硬件开发平台 |
3.1.2 MC监控软件的软件开发平台 |
3.2 MC监控软件的的总体结构 |
3.3 MC数据库的设计 |
3.3.1 MC数据库 |
3.3.2 MC软件访问数据库的接口技术 |
3.3.3 MC数据库的特点 |
3.4 MC监控软件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1 通信控制模块 |
3.4.2 数据处理模块 |
3.4.3 数据管理模块 |
3.4.4 事故报警模块 |
3.4.5 MC监控软件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3.4.6 MC监控软件的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C监控数据信息管理软件的设计开发 |
4.1 监控数据信息管理软件的硬软件开发平台 |
4.1.1 监控数据信息管理软件的硬件开发平台 |
4.1.2 监控数据信息管理软件的软件开发平台 |
4.2 监控数据信息管理软件的总体结构 |
4.3 监控数据信息管理软件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
4.3.2 LTU单位信息分级管理模块 |
4.3.3 被监控个体信息分级管理模块 |
4.3.4 监控信息分级管理模块 |
4.3.5 电子公告牌管理模块 |
4.3.6 监控数据信息管理软件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4.3.7 监控数据信息管理软件的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56K Modem标准漫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方寸之间天地宽——PC卡技术与应用漫谈[J]. 刘爽临,范池. 中国计算机用户, 1998(Z2)
- [2]英汉网语构词异同探析[J]. 傅轶飞.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3]地震前兆地声检测系统的研究[D]. 武培雄.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4)
- [4]吉林网通宽带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洪斌. 吉林大学, 2007(03)
- [5]移动流媒体QoS指标测量与分析[D]. 滕江.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6]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工程设计[D]. 曹立鑫. 吉林大学, 2006(05)
- [7]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与研究 ——以『e-Learning大讲堂』为例[D]. 窦荣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06(12)
- [8]移动电子商务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模式研究[D]. 郭零兵. 中南林学院, 2005(06)
- [9]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设计研究[D]. 刘望军. 湖南大学, 2005(02)
- [10]蓝牙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研究[D]. 谢静. 燕山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