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苏氨酸营养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勤勤[1](2019)在《产L-苏氨酸谷氨酸棒状杆菌选育及工程菌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自首次从土壤中分离得到非致病性的生产L-谷氨酸(L-Glutamic acid,L-Glu)的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以来,其出色的氨基酸生物合成能力及优良的生物安全性使其成为氨基酸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平台微生物之一。本研究主要是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能够分泌L-苏氨酸(L-Threonine,L-Thr)的谷氨酸棒杆菌,并以其作为基盘细胞。采用诱变育种与代谢工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构建高产L-苏氨酸的工程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苏氨酸生物合成以及谷氨酸棒杆菌的生长特性,以含有低浓度L-苏氨酸结构类似物平板,定向分离L-苏氨酸产生菌株。并运用纸层析法氨基酸对应Rf值定性和色斑深浅大小半定量进行高通量初筛,经过摇瓶复筛获得具有合成与积累L-苏氨酸能力的野生型菌株。其中编号为MD4027,形态学特征及基于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其亲缘关系最接近为谷氨酸棒杆菌,且L-苏氨酸积累量达0.23 g/L,成功获得新的产L-苏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2)以MD4027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ARTP的处理条件。首先采用青霉素法淘汰野生型,点植对照法筛选营养缺陷型,再经过96微孔板高通量初筛和摇瓶复筛,获得一株具有甲硫氨酸和异亮氨酸双缺陷(Met-/Ile-)且遗传稳定的L-苏氨酸高产菌株,编号为MT-4,摇瓶产酸达2.65 g/L,较出发菌MD4027提高了10.5倍。(3)运用无痕敲除载体pK18mobsacB,修饰基因glyR,削弱L-苏氨酸的胞内降解,进一步提高L-苏氨酸的积累量,成功构建L-苏氨酸修饰菌株。编号为C.glutmicum T11,其摇瓶L-苏氨酸产量达3.16 g/L,较C.glutmicum MT-4提高19.2%。(4)进一步优化C.glutmicum T11,以L-苏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lysC,asdA,hom,thrB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源高效表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L-苏氨酸合成的碳流量。以强启动子Ptac为调控元件,对关键酶基因实施单个及多个基因的串联表达。通过分析关键酶基因lysC的功能并对其功能部位(Ala 279 Thr)进行定点突变有效解除L-苏氨酸反馈抑制。最终获得的T11/pZ-lysrasd摇瓶发酵产L-苏氨酸达4.8 g/L,较C.glutmicum T11产酸提高51.9%。(5)在原有培养基的基础上,对C.glutmicum T11/pZ-lysrasd工程菌进行发酵条件以及培养基优化试验,获得其最适L-苏氨酸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配方摇瓶产酸值最高达到5.7 g/L,较原有配方提高了18.8%。在优化配方基础上,对C.glutmicum T11/pZ-lysrasd进行30 L罐上补料分批发酵,通过现有的发酵工艺,实现修饰菌株C.glutmicum T11/pZ-lysrasd发酵液L-苏氨酸浓度最高可达54.6 g/L,较未优化配方提高32.5%。
周书苑[2](2017)在《饲粮蛋白质及赖、蛋、苏氨酸含量对育肥猪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包括两个试验,试验1研究了饲粮粗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对育肥猪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参数的影响。试验2探讨了育肥猪饲粮蛋氨酸与苏氨酸适宜添加量。试验1选取90头体重约6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将其分为第1组(对照组)、第2组和第3组;每组30头猪。用猪场现行饲粮(对照组饲粮)饲喂对照组猪;用第2组饲粮饲喂第2组猪;用第3组饲粮饲喂第3组猪。试验结果如下:(1)第2、3组猪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7.09%(P<0.01)、39.45%(P<0.01),对饲料的转化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0.21%(P<0.01)、18.91%(P<0.01),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7.51元/kg、8.01元/kg)较对照组(7.36元/kg)分别提高2.04%和8.83%。(2)第2、3组猪血清葡萄糖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4.66%(P<0.05)、17.80%(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7.94%(P<0.05)、9.75%(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都显着地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含量都显着地低于对照组(P<0.05);第2组猪血清GPT活性显着地低于对照组(P<0.05),第3组猪血清GPT活性极显着地低于对照组(P<0.01);第3组猪血清GOT活性显着地低于对照组和第2组(P<0.05),血清T-SOD活性极显着地高于对照组(P<0.01),显着地高于第2组(P<0.05);第2、3组猪血清MDA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1.27%(P<0.05)、22.17%(P<0.05)。试验2选取150头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将其分为试验1(对照组)、2、3、4和5组,每组30头猪。用基础饲粮(猪场现行饲粮)饲喂对照组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蛋氨酸0.075%和0.15%后,分别饲喂试验2和3组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苏氨酸0.1%和0.2%后,分别饲喂试验4和5组猪。试验结果如下:(1)第3组猪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11.76%(P<0.05),第2组猪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7.06%(P<0.05),第4、5组猪平均日增重虽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53%、4.71%(P>0.05);第3组猪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8.45元/kg)最低,第4、2、5组猪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8.46元/kg、8.76元/kg和8.88元/kg)依次提高,对照组猪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9.09元/kg)最高。(2)第2、3组猪血清总蛋白质含量显着地高于对照组(P<0.05),第3、4、5组猪血清甘油三酯含量都极显着地低于第1、2组(P<0.01),第2、3组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都显着地高于对照组(P<0.05),第3组猪血清GOT活性显着地低于对照组和第2组(P<0.05)。基于两试验的结果推断:(1)育肥猪饲粮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15.25%,赖氨酸适宜含量为0.90%。(2)在育肥猪基础饲粮(蛋氨酸含量为0.18%)中添加0.15%的蛋氨酸含量(即总含量为0.33%)较为适宜。(3)在育肥猪基础饲粮中添加适量(0.1%或0.2%)的苏氨酸,能促进其生长,降低增重的饲料成本。
窦秀丽[3](2014)在《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中后期缬氨酸、组氨酸和苏氨酸营养需求的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中(1.5m×1.5m×2.0m)进行10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鲈鱼生长中期及后期对苏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的需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晶体缬氨酸0%、0.40%、0.80%、1.20%、1.60%、2.00%制成缬氨酸实际梯度为1.12%、1.54%、1.96%、2.28%、2.54%、2.87%的6组等氮等能(42.25%粗蛋白质,21.12KJ/g总能)饲料,对初始体重为(183.28±1.42)g的鲈鱼在海水浮式网箱(1.5m×1.5m×2.0m)中进行了10周的喂养实验,探讨其缬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实验期间海水水温为25-30℃,盐度为30‰左右,pH值7.2-7.5,溶解氧含量在7mg/L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成活率在85.18%-96.30%之间,各处理组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缬氨酸水平的升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增加(P<0.05),且在1.96%组出现最大值并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是随着缬氨酸水平的继续升高,其呈减小的趋势;饲料效率(FE)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缬氨酸水平1.96%组饲料效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缬氨酸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效率(PER)和蛋白质沉积率(PPV)呈现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且于缬氨酸水平1.96%组出现最大值,其均显着高于1.12%和1.54%组(P<0.05),但与2.28%、2.54%和2.87%组无显着差异(P>0.05);随饲料中缬氨酸水平的升高肌肉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饲料中不同水平缬氨酸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显着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初始体重为(183.28±1.42)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对饲料中缬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17%和2.14%饲料干重,占饲料蛋白质的5.07%-5.14%。2.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晶体组氨酸0%、0.05%、0.10%、0.15%、0.20%、0.25%制成组氨酸实际梯度为0.47%、0.50%、0.56%、0.60%、0.64%、0.68%的6组等氮等能(42.00%粗蛋白质,21.26KJ/g总能)饲料,对初始体重为(174.19±1.48)g的鲈鱼在海水浮式网箱(1.5m×1.5m×2.0m)中进行了10周的喂养实验,探讨其组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实验期间海水水温为25-30℃,盐度为30‰左右,pH值7.2-7.5,溶解氧含量在7mg/L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成活率在87.04%-90.74%之间,各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组氨酸水平的升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增加(P<0.05),且在0.56%组出现最大值并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是随着组氨酸水平的继续升高,其呈减小的趋势(P<0.05);饲料效率(FE)随饲料中组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0.56%组饲料效率达到最大值,其显着高于0.47%和0.68%组(P<0.05);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中组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显着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初重(174.19±1.48)g的鲈鱼(Lateolabraxjaponicus)对饲料中组氨酸的最适需求量为0.57%饲料干重,即1.36%蛋白。3.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晶体组氨酸0%、0.4%、0.8%、1.20%、1.60%、2.00%制成组氨酸实际梯度为0.30%、0.46%、0.74%、1.02%、1.45%、1.85%的等氮等能(46.17%粗蛋白,21.39%KJ/g总能)饲料,对初始体重为(341.58±7.27)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在海水浮式网箱(1.5m×1.5m×2.0m)中进行了10周的喂养实验,探讨鲈鱼对组氨酸的需求量。实验期间海水水温为19-24.5℃,盐度为30‰左右,pH值7.2-7.5,溶解氧含量在7mg/L左右。实验结果表明:鲈鱼成活率在93.75%-100%之间,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中组氨酸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于0.74%组达到最大值,并显着高于0.30%、1.03%、1.46%及1.85%组(P<0.05),但与0.46%组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效率(FE)随组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于0.74%组达到最大值,与0.46%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大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中组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显着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为评价指标经三次回归曲线拟合得:对于初重为(341.58±7.27)g的鲈鱼对组氨酸的需求量为0.76%-0.78%饲料干重,即1.65%-1.69%蛋白。4.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0.35%、0.70%、1.05%、1.40%、1.75%晶体苏氨酸制成苏氨酸实际梯度为1.05%、1.35%、1.65%、2.00%、2.42%、2.65%的6组等氮等能(44.67%粗蛋白质,21.65KJ/g总能)饲料,对初始体重为(333.93±6.60)g的鲈鱼在海水浮式网箱(1.5m×1.5m×2.0m)中进行了10周的喂养实验,探讨其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实验期间海水水温为19-24.5℃,盐度为30‰左右,pH值7.2-7.5,溶解氧含量在7mg/L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成活率在89.58%-95.83%之间,各处理组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增加(P<0.05),且在2.00%组出现最大值,但是随着苏氨酸水平的继续升高,SGR呈减小的趋势;饲料效率(FE)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苏氨酸水平2.00%组饲料效率显着高于苏氨酸水平1.05%及2.65%组(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沉积率(PPV)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于苏氨酸水平2.00%组出现最大值;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无显着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初始体重为(333.93±6.60)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对饲料中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1.84%,1.87%饲料干重,占饲料蛋白质的4.11%,4.18%。
孙朋朋,宋春阳[4](2013)在《猪限制性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对限制性氨基酸需要量虽然很少,但对猪的生理生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猪的生长性能、免疫性能、肉品质等方面影响显着。此外,合理有效地使用限制性氨基酸可以降低氮的排泄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深入了解限制性氨基酸对猪的生长性能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关于饲料中限制性氨基酸作用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综述部分限制性氨基酸对猪的生理生化作用以及猪对限制性氨基酸营养需要的研究进展。
陈明[5](2011)在《猪日粮养分诊断与配方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养猪业在世界养猪业中占举足轻重,规模化饲养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养猪生产中,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60%左右,随着饲料价格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蛋白质饲料和能量饲料价格的上升,合理配制日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饲料优化配方技术的发展及决策支撑系统的开发,既可以降低日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降低氮、磷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为缓解饲料资源的紧张并推动饲料配方软件技术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猪不同生长阶段的理想蛋白质模式、猪净能体系,结合《中国饲料数据库》(CFDB)及《法国饲料数据库》(INRA-AFZ)有关猪用饲料数据库的数据评定进展及养分预测与计算模型,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及线性规划的优化技术,以追求饲料低蛋白日粮为目标,开展了猪用饲料数据库管理及饲料配方技术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1)猪饲料原料数据管理及养分分析系统的开发;(2)猪饲料养分诊断系统的开发;以及(3)猪饲料配方优化系统的开发。整个软件系统是在Windows XP系统下进行,编程语言采用Microsoft的C#.net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将两者结合起来完成的。研究获得的结果如下:开发的猪饲料养分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已知养分及养分之间的比率指标,获得其他的饲料营养价值指标,如通过饲料的概略养分计算消化能(DE)、代谢能(ME)及净能(NE)等指标,而且可进行养分的不同计量单位(饲喂状态、干基)的自动转换;开发的猪日粮养分诊断系统,主要以CFDB及INRA-AFZ发布的饲料成分表和相关参数为基础,全面而准确的诊断出用户给定饲料配方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并可对日粮中不同原料的氨基酸的贡献率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开发的猪日粮配方优化系统是以线性规划(LP)为基础,以日粮配方的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用户可以方便地对多个营养需求参数进行约束和组合得到最优配方。该系统可以进行饲养标准和饲料原料的添加、修改和删除,进行配方的优化计算,重新设定配方中原各个限制条件并且打印配方结果。本研究的创新点:首次引入了猪的净能体系和.net技术,开发新一代猪饲料养分组合分析及日粮精准配方系统,可提高预测动物的生产性能和胴体状况的潜力,较传统的消化能体系优化出的日粮配方具有明显的优势。
罗增海,贺永祥,杜艳萍[6](2009)在《小麦-杂粕型氨基酸平衡日粮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小麦-杂粕型氨基酸平衡日粮对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以验证氨基酸平衡技术在以小麦为主的饲粮中的使用效果,提高小麦-杂粕饲粮中的蛋白质在猪生产中的利用效率。[方法]采用小麦-杂粕为基础饲粮,利用氨基酸平衡技术,以40头生长猪为试验对象进行40 d饲喂对比试验。[结果]随着3种主要必要氨基酸即Lys、Thr和Met+Cys平衡性的增强,生长猪的生产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尤其当Lys、Thr和Met+Cys、Try均衡含量达到0.950%、0.640%、0.610%和0.183%(比例为100:67:63:18)时,生长猪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5.64%(P<0.05),饲料转化率比对照组降低16.18%(P<0.05),收益比对照组高出36.00%。[结论]小麦-杂粕型氨基酸平衡日粮对于提高生长猪生产性能具有明显的效果,这对于蛋白质饲料资源相对匮乏的小麦-杂粕养猪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朱良,张石蕊[7](2009)在《苏氨酸的营养生理作用及其在猪低蛋白日粮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苏氨酸是猪日粮中的第二或第三限制性氨基酸,自理想蛋白质模型提出后,苏氨酸作为动物必需氨基酸就成了研究的热点。苏氨酸具有突出的生理功效,近年来苏氨酸的免疫学功能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对苏氨酸的营养生理作用及其在猪低蛋白日粮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李淑青[8](2008)在《畜禽苏氨酸营养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苏氨酸是畜禽必需氨基酸的一种,它可以转变为其他氨基酸,在动物体内起着平衡氨基酸,提高蛋白质沉积;提高采食量;提高和维持免疫作用;调节脂肪代谢;降低仔猪腹泻率的作用,苏氨酸对于动物的营养作用以及动物对其需要量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日粮中添加合成赖氨酸已被普遍接受和采用,因此饲料中苏氨酸不足造成的影响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就苏氨酸的营养代谢和应用作简要综述,以期更有效地指导饲料生产。
陈立华[9](2008)在《苏氨酸对畜禽的营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苏氨酸已被证明是动物维持和生长的必需氨基酸,许多实验表明,苏氨酸对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目的的鸡、猪都有一定的营养作用。本文对苏氨酸的在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生物学作用、影响需要量的因素及动物对苏氨酸的需要量等方面作以综述。
李春峰,范晓东,刘文明,黄科,周泽扬[10](2007)在《家蚕Bmtd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克隆了家蚕苏氨酸脱氢酶基因(Bmtdh),其cDNA长1 310 bp(No.ABA43639.1),包括227 bp 5′-UTR和1 026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ORF)。Bmtdh在家蚕基因组上以单拷贝形式存在,编码342个氨基酸,其Ile29-Val322区域是一个完整的表面异构酶功能域。表达谱分析与EST数据的分析表明,Bmtdh在丝腺和卵巢中的转录水平高于其它组织,并且Bmtdh在家蚕4龄眠期、5龄早期的转录水平也很高,而在卵期(G2胚胎)和1龄早期没有检测到其转录表达,表明Bmtdh基因可能参与了蚕丝蛋白的合成过程。
二、猪苏氨酸营养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苏氨酸营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产L-苏氨酸谷氨酸棒状杆菌选育及工程菌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L-苏氨酸概述 |
1.1 L-苏氨酸的理化性质 |
1.2 L-苏氨酸的用途 |
1.3 L-苏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二节 L-苏氨酸的研究概况 |
2.1 L-苏氨酸的现状 |
2.2 L-苏氨酸育种实例 |
第三节 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苏氨酸及育种思路 |
3.1 谷氨酸棒杆菌产苏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 |
3.2 基本育种思路 |
第四节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4.1 课题研究内容 |
4.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产L-苏氨酸谷氨酸棒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1 菌种的分离纯化 |
2.2 产L-苏氨酸菌株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 |
2.3 目的菌株的初筛和复筛 |
2.4 复筛菌株分类与鉴定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ARTP诱变选育L-苏氨酸高产菌株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1 ARTP诱变参数的确定 |
2.2 突变株的筛选 |
2.3 遗传稳定性验证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关键酶基因修饰促进L-苏氨酸的合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1 重组载体的构建 |
2.2 敲除glyR基因对L-苏氨酸合成的影响 |
2.3 lysC基因定点突变及过表达对L-苏氨酸合成的影响 |
2.4 关键酶基因的串联表达对L-苏氨酸合成的影响 |
2.5 转录水平分析几株工程菌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摇瓶发酵条件及培养基优化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条件优化 |
2.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验证 |
2.3 30 L罐补料分批发酵验证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饲粮蛋白质及赖、蛋、苏氨酸含量对育肥猪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蛋白质 |
2 氨基酸 |
2.1 猪对氨基酸的必需性 |
2.2 氨基酸的互作性 |
2.3 氨基酸的平衡性与理想蛋白质 |
2.4 赖氨酸 |
2.4.1 赖氨酸的理化性质与代谢 |
2.4.2 赖氨酸的营养生理作用 |
2.4.3 动物对赖氨酸的需要量 |
2.5 蛋氨酸 |
2.5.1 蛋氨酸的理化性质 |
2.5.2 蛋氨酸的代谢 |
2.5.3 蛋氨酸的营养生理作用 |
2.5.4 蛋氨酸的生产技术 |
2.5.5 蛋氨酸在动物中的应用 |
2.6 苏氨酸 |
2.6.1 苏氨酸的理化性质与代谢 |
2.6.2 苏氨酸的营养生理作用 |
2.6.3 猪对苏氨酸的需要量与缺乏症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猪及其处理方法 |
1.1.1 试验1 |
1.1.2 试验2 |
1.2 指标测定 |
1.2.1 试验1 |
1.2.2 试验2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1 |
2.1.1 育肥猪的健康状况 |
2.1.2 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情况 |
2.1.3 猪血清生化参数的测定结果 |
2.2 试验2 |
2.2.1 育肥猪的健康状况 |
2.2.2 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情况 |
2.2.3 猪血清生化参数的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饲粮粗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对育肥猪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参数的影响 |
3.2 在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对育肥猪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参数的影响 |
3.3 在饲粮中添加苏氨酸对育肥猪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参数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中后期缬氨酸、组氨酸和苏氨酸营养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鱼类苏氨酸、组氨酸和缬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
1.1 前言 |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2 鱼类氨基酸的研究进展 |
1.1.3 鲈鱼的研究概况 |
1.1.4 本研究的内容 |
1.2. 苏氨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
1.2.1 苏氨酸的结构 |
1.2.2 苏氨酸的代谢途径 |
1.2.3 苏氨酸的生理作用 |
1.2.4 苏氨酸需求量的研究现状 |
1.3 缬氨酸的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
1.3.1 缬氨酸的结构 |
1.3.2 缬氨酸的代谢途径 |
1.3.3 缬氨酸的生理作用 |
1.3.4 缬氨酸需求量的研究现状 |
1.4. 组氨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
1.4.1 组氨酸的结构 |
1.4.2 组氨酸的代谢途径 |
1.4.3 组氨酸的生理作用 |
1.4.4 组氨酸需求量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鲈鱼生长中期对缬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设计 |
2.1.2 实验鱼及饲养管理 |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4 计算及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饲料不同缬氨酸水平对鲈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2 饲料不同缬氨酸水平对鲈鱼体组成的影响 |
2.2.3 饲料不同水平缬氨酸对鲈鱼肌肉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2.2.4 饲料不同缬氨酸水平对鲈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鲈鱼生长中、后期对组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设计 |
3.1.1.1 鲈鱼生长中期对组氨酸需求量的试验设计 |
3.1.1.2 鲈鱼生长后期对组氨酸需求量的实验设计 |
3.1.2 实验鱼及饲养管理 |
3.1.2.1 鲈鱼生长中期对组氨酸的需求量 |
3.1.2.2 鲈鱼生长后期对组氨酸的需求量 |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4 计算及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饲料不同水平组氨酸对鲈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1.1 饲料中不同组氨酸水平对生长中期鲈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1.2 饲料中不同组氨酸水平对生长后期鲈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饲料组氨酸水平对鲈鱼肝脏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3.2.2.1 组氨酸水平对生长中期鲈鱼肝脏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3.2.2.2 组氨酸水平对生长后期鲈鱼肝脏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3.2.3 饲料组氨酸水平对鲈鱼体组成的影响 |
3.2.3.1 组氨酸水平对生长中期鲈鱼体组成的影响 |
3.2.3.2 组氨酸水平对生长后期鲈鱼体组成的影响 |
3.2.4 饲料组氨酸水平对鲈鱼肌肉必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鲈鱼生长后期对苏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设计 |
4.1.2 实验鱼及饲养管理 |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1.4 计算及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饲料中苏氨酸水平对鲈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饲料苏氨酸水平对鲈鱼体组成的影响 |
4.2.3 饲料苏氨酸水平对鲈鱼肝脏转氨酶的影响 |
4.2.4 饲料苏氨酸水平对鲈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猪限制性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赖氨酸 |
1.1 生理生化作用 |
1.2 猪赖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
2 色氨酸 |
2.1 生理生化作用 |
2.2 猪色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
3 苏氨酸 |
3.1 生理生化作用 |
3.2 猪苏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
4 总结 |
(5)猪日粮养分诊断与配方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猪营养研究的现状 |
1.2.1.1 能量体系的使用 |
1.2.1.2 猪的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猪配方软件的发展与计算方法 |
1.2.2.1 猪营养的数学模型 |
1.2.2.2 饲料配方技术中的优化算法 |
第二章 猪营养需要模型 |
2.1 猪能量需要预测模型 |
2.2 猪赖氨酸需要预测模型 |
2.3 猪饲料中常用饲料原料能量估测 |
第三章 软件系统的设计技术路线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程序实现所用主要技术的介绍 |
3.1.1.1 C#.net简介 |
3.1.1.2 Access数据库 |
3.1.2 数据库设计 |
3.1.2.1 相关数据表的设计 |
3.1.2.2 主要数据表的定义 |
3.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代码举例 |
3.2.1 新建饲料原料部分代码 |
3.2.2 饲料日粮配制部分代码 |
3.2.3 饲料日粮配方优化部分代码 |
第四章 软件系统的操作步骤及说明 |
4.1 进入饲料原料子系统 |
4.2 进入日粮子系统 |
4.3 进入日粮图形分析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主要特点 |
5.2 创新点 |
5.3 未来的研究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小麦-杂粕型氨基酸平衡日粮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仔猪选择 |
1.2 基础饲料营养水平 |
1.3 试验设计 |
1.4 饲养管理及其他事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氨基酸水平处理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氨基酸水平处理对生长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7)苏氨酸的营养生理作用及其在猪低蛋白日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苏氨酸的营养生理作用 |
1.1 苏氨酸的理化性质 |
1.2 苏氨酸的代谢 |
1.3 苏氨酸的生物学功能 |
1.4 苏氨酸与猪的免疫 |
2 苏氨酸在猪低蛋白日粮中的应用 |
2.1 低蛋白日粮的概念 |
2.2 猪的苏氨酸需要量 |
3 小结 |
(9)苏氨酸对畜禽的营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苏氨酸的代谢途径 |
2 苏氨酸的生物学作用 |
2.1 苏氨酸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苏氨酸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
2.3 苏氨酸与畜禽免疫功能 |
2.4 苏氨酸对畜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影响苏氨酸需要量的因素 |
3.1 日粮因素 |
3.2 蛋白质水平 |
3.3 有效赖氨酸水平 |
4 畜禽对苏氨酸的需要量 |
(10)家蚕Bmtd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家蚕Bmtdh基因的电子克隆 |
1.2.2 家蚕总RNA的提取和cDNA模板的制备 |
1.2.3 家蚕Bmtdh基因的克隆与测序鉴定 |
1.2.4 家蚕Bmtdh基因5′-RACE的克隆 |
1.2.5 家蚕Bmtdh基因的序列分析 |
1.2.6 家蚕Bmtdh基因的转录特性分析 |
1.2.7 家蚕Bmtdh基因进化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家蚕Bmtdh基因的电子克隆 |
2.2 家蚕Bmtdh基因的克隆 |
2.3 家蚕Bmtdh基因5′-RACE的克隆 |
2.4 家蚕Bmtdh基因的结构 |
2.5 家蚕Bmtdh基因保守功能域和系统进化分析 |
2.6 家蚕Bmtdh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2.6.1 基于EST的Bmtdh基因表达谱 |
2.6.2 家蚕Bmtd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2.6.3 家蚕Bmtdh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 |
3 讨论 |
四、猪苏氨酸营养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产L-苏氨酸谷氨酸棒状杆菌选育及工程菌的构建[D]. 黄勤勤.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饲粮蛋白质及赖、蛋、苏氨酸含量对育肥猪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 周书苑.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3]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中后期缬氨酸、组氨酸和苏氨酸营养需求的研究[D]. 窦秀丽. 大连海洋大学, 2014(08)
- [4]猪限制性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J]. 孙朋朋,宋春阳. 饲料广角, 2013(23)
- [5]猪日粮养分诊断与配方系统的研究[D]. 陈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6]小麦-杂粕型氨基酸平衡日粮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罗增海,贺永祥,杜艳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6)
- [7]苏氨酸的营养生理作用及其在猪低蛋白日粮中的应用[J]. 朱良,张石蕊. 猪业科学, 2009(06)
- [8]畜禽苏氨酸营养及应用研究进展[A]. 李淑青. 2008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8
- [9]苏氨酸对畜禽的营养研究进展[J]. 陈立华. 畜禽业, 2008(02)
- [10]家蚕Bmtd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李春峰,范晓东,刘文明,黄科,周泽扬. 蚕业科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