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标教学教案编制的浅见

对目标教学教案编制的浅见

一、目标教学教案编制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孙衡,李艳伟[1](2021)在《运用“全程激趣法”打造魅力课堂》文中指出"全程激趣法"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激趣策略,进而实现全过程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提前备课,运用"全程激趣法"编制精品教案并用于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编制精品教案、创设魅力课堂、塑造魅力教师、打造魅力学校",最终实现"魅力教育"的目标。此模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师备课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推动学校教育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莉雅[2](2021)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文中指出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中,新生将面临整个环境全方位的改变。随着这一系列变化,新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不适症状,但同样地,这个特殊的适应过程也会为新生带来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因此,小升初阶段的“入学适应”对新生未来中学生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而本研究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编的角度出发,基于“入学适应”主题对Y中学初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校本开发。在生命全程发展观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观理论指导下,本研究借鉴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结构,在理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凯米斯行动研究经典模式,并运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法对成都市Y中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适应”主题进行校本开发。研究包括两阶段性循环行动,具体从以下七个主要行动研究步骤展开对“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第四环节到第七环节为循环圈:情境分析;问题界定;总构想(总计划);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和概念界定以及方法与思路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即研究合作者们共同进行协同式行动研究的具体研究历程。该章包括行动前合作双方的知识准备、对Y中学初中“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情境分析、“入学适应”方案的编制与实践观察、期中后对上一阶段行动的反思与改进以及“入学适应”方案再实践等方面。第三章是研究结果,提炼“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包括“入学适应”主题的四个开发内容和协同式行动研究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第四章对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现阶段研究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并提供改进思路;分析Q老师在此次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分析研究合作双方“合作关系”;分别就协同式行动研究“计划”、“行动与观察”、“反思”三环节进行思考来进一步明晰后续研究方向,从而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开发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李若兰[3](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部编本语文教材投入使用,语文教材重新回到“一纲一本”。语文作为国家课程,应兼顾如下几项重大任务:第一,对基础教育的儿童进行语文学科特性的意识形态教育;第二,进行汉语言文字的教育;第三,进行文学艺术鉴赏、语言运用的教育和语言艺术的审美教育;第四,进行《课标》所规定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教育;第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语文课程如何在教学中完成上述任务?只有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形成对教学具有引导作用的助读系统,才能使教师不约而同地完成国家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本文主要对部编本初中7-9年级语文教材(共6册)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发现教材中助读系统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论文绪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其次,梳理了国内有关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现状;第三,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简单介绍;而后梳理了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理论依据;最后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进行分析。其中,第一节对教材整体框架进行了分析,以及提出了其对教学的引导功能。第二节分析课程要素在单元中的编排序列对教学的引导功能。第三节则分析单元对应选文这一层级,以具体选文为例进行论述,先分析单元导语、预习部分与课后习题,再分析其教学引导功能。从而使三节的分析形成自上而下的层级,具有内部逻辑性。第二章,对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下文研究分析提供数据支撑。第一节为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第二节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教学引导功能的使用进行分析。第三章,提出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的使用策略。从根据教材整体框架,作出三年的教学规划;根据课程要素与单元对应关系,作出学期教学计划;根据单元导语与课文,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与内容合理分配;根据具体课文助读系统,完成篇目教学设计几方面提出具体实施策略。由于部编本语文教材投入使用仅有几年的时间,对本套教材的研究仍存在大量空白,而其中对教学引导价值的研究所见不多。本文将试图梳理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形成从教学规划、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再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采用逐层推进的教学引导功能分析,以期对笔者今后的教学带来帮助,以及对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微薄的参考。

李朵[4](2021)在《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一直更新变换,因此《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孕育而生,课标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单元)为引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主题单元的学习模式随之也火热起来,课标倡导进行主题单元的教学进而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单元是以学生自己探索、合作学习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在探究的过程中达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了课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该文旨在通过单元教学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此,设置三个研究问题:(1)“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案设计是什么?(2)“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实施效果如何?(3)通过教学反思,修改后的单元教案设计是什么?该研究以普通高中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进行教案的开发,包括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数乘向量和向量的线性运算,采用观察法、录像带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首先依据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开发单元的教案设计,然后依据教案设计实施教学,通过课堂观察、学生测试卷调查、学生访谈深入分析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最后基于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与对教师的访谈结果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对开发的教案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研究得到三条结论:第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第二,“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充分结合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第三,“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三条建议:第一,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要制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的教学目标;第二,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应把课程内容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融合;第三,为落实课标要求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刘艳杰[5](2021)在《高中地理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将2012年确立的教育事业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决定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于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标准要求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方式,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地理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真学习”、“在学习”,成为了学校与教师的重要课题。教学方案是教学成为专业实践的标志之一,教学变革需从方案专业化做起。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便开始了对“学历案”的初步探索,“学历案”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利把手,是促进学生“真学习”、“在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型专业化教学方案。本研究基于学历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尝试探索地理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首先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学历案核心概念、结构框架与教学模式。同时,通过阐述学历案与教案、学案、导学案之间的关系,说明学历案是三者的继承与发展,学历案教学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发现教师对学历案设计与实施缺乏了解,教师亟需更多的学历案设计与实施范例做参考。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学历案的设计流程、设计原则,随后结合新课改要求设计并实施了《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指导型学历案和《水与地表形态》合作型学历案。通过观察、访谈、试题测评对比传统授课方式与学历案授课方式下的教学效果数据,得出学历案教学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课堂学习方式,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再次,结合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教师对学历案设计与实施认识的不足,针对性地给出了高中地理学历案设计的策略与实施建议。最后,针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学历案教学后续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岩[6](2021)在《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逐渐认识到集体备课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许多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对哈尔滨市五所小学集体备课活动的调查,旨在了解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现状,明确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教师集体备课的发展有所帮助或提供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集体备课进行调查分析的,主要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集体备课的研究背景与缘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综述国内外集体备课的研究文献,对集体备课概念进行界定并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教师集体备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具体从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集体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的内容、集体备课的形式、集体备课的效果以及集体备课的组织与管理的六个维度来对教师集体备课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并对集体备课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分析调查结果,呈现出小学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现状。第三部分,根据小学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现状,揭示出小学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体备课形式略单一,专家引领程度不够;集体备课重报告、轻研究;集体备课重知识、轻学情;集体备课教师不够重视同事间的情感交流;集体备课教师的激励、培训制度不够完善。同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校对集体备课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体备课管理体系不够科学;集体备课教师自身思想意识水平有待提高;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教师参加集体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制定科学的集体备课管理保障制度包括四方面分别为完善集体备课设施;合理利用集体备课奖惩制度、奖罚分明;完善集体备课师资队伍培训制度;提高集体备课教师专业素质主要以提高教师集体备课思想意识水平、培养集体备课教师自我反思意识、教师积极学习,积累集体备课经验为主;教师要及时更新集体备课理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第五部分,进行总结及明白不足之处,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吴怡洁[7](2021)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文中指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绩,例如,义务教育普及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向城市教育水平靠拢。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诸多的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教育学者们的关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教师,其教学能力影响着乡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乡村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乡村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是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从事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的综合。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本研究认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组成。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各种教学能力现状展开调查,本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主要存在四个问题: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不足、教学实施中乡土资源利用能力与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佳、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力欠缺和深层次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薄弱。学生个人因素和高师院校培养环境是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有: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培养方案中教学能力培养的地位不突出、专业理论课程学生教学能力训练不足、教育见习未贯穿全程、见习基地为城市学校、实习过程不重视校内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能力的合作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分析,从以下方面提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培养方案要突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素养;专业理论课程的实施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训练;教育见习要真实感受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生活;强化教育实习中的UGS协同合作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完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王宁宁[8](2020)在《学历案在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的重心已经转向课堂。在此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基于对传统教案的变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方案——学历案,旨在解决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游离学习”和“虚假学习”问题。本文以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为依托,综合考虑学历案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课型特点等多项因素,开展了学历案在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如下:本论文共六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学历案相关文献以及学历案问世前后期的相关教育政策文件,简介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综述了学历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基于相关教育理论,结合新课改的进程和目标,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本部分还对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整个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学历案的相关概念以及本研究所依据的教育理论进行了相关阐述。第二部分(第3、4、5章):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当前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基于调查所发现的课程教学问题,综合学历案本身的设计原则和要求,选取了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JK触发器”、“组合逻辑电路的读图”以及“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等章节内容进行了学历案的设计和教学应用研究。在应用学历案开展教学研究期间,笔者通过前期测试结果以及综合考虑实习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对照班和实验班,又在已知实验班学生前测成绩的情况下依据教育部考试等级划分标准将实验班学生按成绩划分成了三组,并根据成绩分组结果进行了班级座位规划。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授课,在实验班采用学历案授课,通过课上视频录像记录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课堂表现,并通过课后观看视频回放分别填写两个班的课堂观察项目表,同时回收实验班学生使用过的学历案。在教学实践结束后,使用同一份后测试卷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并以问卷的形式对实验班学生使用学历案学习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在研究后期,笔者结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堂观察项目表、后测成绩分析学历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减少“游离学习”的问题,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通过查看实验班学生的学历案填写情况,分析学历案教学能否帮助学生获得“在学习”状态,实现“真学习”;通过对比实验班各组学生的课堂观察项目表、后测成绩表现以及满意度问卷填写情况分析学历案教学对不同成绩层次学生的适用性。通过分析得到,使用学历案学习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互动,处于“在学习”状态,实现了“真学习”,成绩方面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学历案适用性方面,中等成绩层次的学生更适合使用学历案学习。第三部分(第6章):对学历案在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得出以下两点结论:其一,使用学历案教学能够有效改善和减少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所存在的“游离学习”和“虚假学习”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二,学历案教学并非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相对来说,对成绩中等的学生的适用性要好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生。由此可见,学历案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如何打破这个局限,在学历案的应用中做到“扬长避短”,还需要后续研究者继续研究。

成梦娇[9](2020)在《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汉语拼音教学是整个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最新的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第六条明确提到:“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并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提到“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近年来,关于汉语拼音教学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关于针对方言地区的汉语拼音教学研究文献资料较少,只有个别对少数民族地区、广东闽南地区、安徽湖南地区以及对外汉语的研究,而这些论文缺乏乏系统性,整体感也不强,大家的关注点都不在一起,都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本文以方言地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内S小学为例,对其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调查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录音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调查了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和其影响因素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总体水平不佳:教学目标设计忽略方言背景,教学内容组织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方法单一、缺少趣味融合,教学评价方式少、未评价错误多以及教学效果一般。(2)方言背景下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学习规律:易错声母的发音和含该声母的拼读音节的发音关系不大;对于该地方言中没有的音节,学生的认知与拼读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字母、声调、拼读方法、拼读、拼写等学习效果相互之间普遍成正相关关系。(3)新手教师比老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更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汉语拼音的书写错误更多,老教师比新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不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单一、未评价的错误也更多以及普通话水平也较差,更喜欢使用方言上课。(4)方言背景下汉语拼音教学更侧重于对拼音字形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的听力和发音教学。(5)教师的自身汉语拼音素质和专研精神影响其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态度;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对教师的培训态度影响着教师的汉语拼音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家长的素质与态度对学生拼音学习效果有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1)加强对方言地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对方言背景下汉语拼音教学的认识,提高其汉语拼音水平、普通话能力和拼音教学能力。(2)成立教学研究小组,培养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设计水平。(3)重视环境影响,创造有利的汉语拼音学习环境。(4)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协助教师提高学生汉语拼音教学效果。

董锦明[10](2020)在《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具有动力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的引导作用,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研究教师的教育信念有助于教师树立教育专业情意和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促进教师个人教育意识觉醒,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论文采用实地调查法,以观察法和访谈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到调研地与乡村教师一同生活学习,直观的了解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的表现形态,并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调查分析,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总体可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分别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利益取向和以周围环境为中心的个人意义取向。在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个性特征等个人因素,当地学生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学校各种刻板的规章制度,国家教育政策以及社会舆论都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本研究较为详实地呈现了云南边境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态及影响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因素,旨在为当地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二、目标教学教案编制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标教学教案编制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运用“全程激趣法”打造魅力课堂(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程激趣法”研究的现实背景
二、“全程激趣法”的践行举措
    (一)行政助力,为研究造势
    (二)典型引路,为研究奠基
        1.确定研究试点学科。
        2.组建研究团队。
        3.制订研究方案。
    (三)样板先行,为研究树型
    (四)问卷调查,为研究找据
    (五)课堂实践,为研究助推
        1.开展课例研讨。
        2.与日常教学活动相融合。
    (六)开展活动,为研究助力
        1.召开阶段总结会,破解现存问题。
        2.开展特色竞赛,推进普及运用。
    (七)全员参加,为研究增效
    (八)专家指导,为研究借力
    (九)激励评价,为研究助力
三、“全程激趣法”研究的成效
    (一)学生因“全程激趣”而发展
    (二)教师因“全程激趣”而成长
    (三)教案资源库因“全程激趣”而丰富
    (四)教案评价体系因“全程激趣”而完善
        1.“备课七法”:
        2.“备课五原则”:
        3.完善精品教案评比标准。
四、“全程激趣法”研究的实践反思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
    2.1 研究现场的进入——合作关系建立、行动时间规划
    2.2 前期调研与问题明确——Y中学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2.2.1 Y中学概况——城郊中学
        2.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2.2.3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
        2.2.4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明确
    2.3 行动前的知识准备——理论知识以及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2.3.1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取向的选择
        2.3.2 生命全程发展观中的“入学适应”
        2.3.3 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2.3.4 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2.4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计划与实施——方案编制与实践
        2.4.1 “入学适应”主题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拟定
        2.4.2 “入学适应”子主题的选择与具体活动设计
        2.4.3 “入学适应”主题的活动实施方式确定
        2.4.4 “入学适应”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选择
        2.4.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的实施
    2.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案的调整
        2.5.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
        2.5.2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改进
    2.6 “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方案再实施——方案的再实践
        2.6.1 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2.6.2 课上实施——多种方法观察课堂“活动”
        2.6.3 课后总结——五人小组会议
        2.6.4 期末评价——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入学适应”主题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
    3.2 “入学适应”主题具体活动进行“螺旋式”设计
    3.3 “入学适应”主题实施“活动教学”
    3.4 “入学适应”主题以“发展性”评价取向为主
    3.5 协同式行动研究法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4 研究反思
    4.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未来改进
        4.1.1 增强“入学适应”主题的子主题和具体活动的可选择性
        4.1.2 “活动教学”课堂中需要纪律控制
        4.1.3 建构“入学适应”主题教育的评价体系
    4.2 Q老师在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
        4.2.1 教育理念的改变
        4.2.2 课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的改变
        4.2.3 课程开发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改变
        4.2.4 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改变
    4.3 协同式行动研究下课程校本开发的“合作关系”
        4.3.1 合作双方的角色定位
        4.3.2 开发中的“协同合作关系”
        4.3.3 开发中的“深度协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理论依据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分析
    第一节 教材整体框架建构对教学的引导
    第二节 课程要素在单元中的排列序列分布情况对教学的引导
    第三节 单元导语与预习(阅读)提示、课后习题对教学的引导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使用分析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使用策略
    第一节 根据教材整体框架,作出三年教学规划
    第二节 根据课程要素与单元关系,作出学期教学计划
    第三节 根据单元导语与课文,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与内容分配
    第四节 根据具体课文助读系统,完成篇目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4)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问题
    (四)主要术语界定
    (五)创新点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概念
        2.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
        1.单元教学设计
        2.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
        3.研究方法
    (三)小结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研究问题二
        2.研究问题三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1.研究问题一
        2.研究问题二
        3.研究问题三
    (四)研究框架
四、结果与分析
    (一)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案设计
        1.教学设计基础分析
        2.单元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方法及手段
        5.单元课时安排
        6.单元目标检测
        7.教学过程设计
    (二)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实施效果
        1.教学实施效果观测表结果分析
        2.后测试卷结果分析
        3.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小结
    (三)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反思
        1.教案设计反思表结果分析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完善教案设计
        4.小结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后测试卷
附录B 课时目标检测试题
附录C 单元教学实施效果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D 单元教学反思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E “向量的加法”教案设计(第一版)
附录F “向量的减法”教案设计(第一版)
附录G “数乘向量”教案设计(第一版)
附录H “向量的线性运算”教案设计(第一版)
附录I “向量的加法”教案设计(第二版)
附录J “向量的减法”教案设计(第二版)
附录K “数乘向量”教案设计(第二版)
致谢

(5)高中地理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历案
        (二)基于学历案使用的教学模式
        (三)学历案与教案、学案、导学案之辨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深度学习理论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高中地理学历案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题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二、高中地理学历案教学现状
        (一)高中地理教师普遍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教师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高中地理教师对学历案设计认识不足
        (四)高中地理学历案教学实施瓶颈
    三、高中地理学历案教学现状归因分析
        (一)高考背景下的课业压力
        (二)学历案教学需要学校的支持与配合
        (三)学历案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投入较大的精力
第四章 高中地理学历案的作用、设计流程与设计原则
    一、高中地理学历案的作用
        (一)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三)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高中地理学历案设计流程
        (一)明确学习主题与完成课时
        (二)制定学习目标
        (三)梳理评价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整合知识、明确学习路径与方法
        (五)设计学习过程
        (六)厘清学后反思方向
    三、高中地理学历案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三)逻辑性原则
        (四)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第五章 高中地理学历案设计与实施课例
    一、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指导型学历案设计与实施
        (一)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指导型学历案设计
        (二)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实施过程
        (三)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评价
    二、 《水与地表形态》合作型学历案设计与实施
        (一) 《水与地表形态》合作型学历案设计
        (二) 《水与地表形态》教学实施过程
        (三) 《水与地表形态》教学评价
    三、学历案实施效果反馈
        (一)学生访谈反馈
        (二)教师访谈反馈
第六章 高中地理学历案设计策略与实施建议
    一、高中地理学历案设计策略
        (一)学习目标:基于课程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二)评价任务:立足学习目标,关系指向明确
        (三)学习过程:任务梯度分布,探究提升素养
        (四)检测与练习:统筹作业系统,分层设计检测项目
        (五)学后反思:系统回顾所学,渗透学习方法
    二、高中地理学历案实施建议
        (一)学历案设计与发放建议
        (二)学历案课堂教学使用建议
        (三)跟进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高中地理学历案教学现状的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历案
附录3 《水与地表形态》学历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1.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集体备课概念的研究
        2.集体备课作用与意义的研究
        3.集体备课形式的研究
        4.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关系的研究
        5.集体备课组织管理的研究
        6.集体备课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7.已有研究的问题及趋势
    (四)概念界定
        1.备课
        2.集体备课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集体备课形式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集体备课的成员构成
        2.集体备课小组成员数量
        3.集体备课小组开展频率
        4.集体备课小组时间安排
        5.集体备课小组备课场所
        6.集体备课小组开展形式
        7.集体备课小组类型
    (二)集体备课内容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集体备课小组研究内容
        2.集体备课小组研讨内容的来源
    (三)集体备课目的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集体备课小组的目的
        2.就个人而言参加集体备课的目的
    (四)集体备课效果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集体备课开展效果
        2.评价集体备课实效的方式
        3.影响集体备课效果的因素
    (五)集体备课组织与管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校对集体备课的检查途径
        2.集体备课的保障管理措施情况
        3.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专业系统培训情况
        4.集体备课的激励方式
    (六)小学教师对集体备课认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师的态度
        2.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二、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1.集体备课形式略单一,专家引领程度不够
        2.集体备课重报告、轻研究
        3.集体备课重知识、轻学情
        4.集体备课教师不够重视同事间的情感交流
        5.集体备课教师的激励、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二)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1.学校对集体备课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
        2.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体备课管理体系不够科学
        3.集体备课教师自身思想意识水平有待提高
        4.传统备课观念制约
三、优化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集体备课管理保障制度
        1.完善集体备课设施,合理利用备课资金
        2.合理利用集体备课奖惩制度
        3.完善集体备课师资队伍培训制度
    (二)提高集体备课教师专业素质
        1.提高教师集体备课思想意识水平
        2.培养集体备课教师自我反思意识
        3.教师积极学习,积累集体备课经验
    (三)教师及时更新集体备课理念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调查问卷
附录 B集体备课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乡村振兴需要建设优质的乡村教师队伍
        二、江苏省推进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政策
        三、高师院校如何与中小学合作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总结与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内涵与相关政策
    第一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内涵
    第二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政策背景
        一、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二、国家倡导乡村教师的公费定向培养
        三、江苏省启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第三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素质的特殊要求
        一、深厚的乡土情怀
        二、熟悉多门学科知识
        三、突出的教学能力
第二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相关问题思考
    第一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内涵
        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未来乡村教师队伍专业核心素养
        二、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三、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习竞争力
    第三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第二节 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实施能力现状
        三、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现状
        四、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现状
第四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不足
        二、教学实施中,乡土资源利用能力与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佳
        三、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力欠缺
        四、深层次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薄弱
    第二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二、高师院校职前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诸多问题
第五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培养方案要突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素养
        一、培养目标定位突出教学能力的全面性
        二、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的门类和课时,提高教学能力训练
        三、增加乡土文化课程,形成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第二节 专业理论课程的实施要加强教学能力训练
        一、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仿真训练
        二、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传授教学反思与研究策略
        三、课内外多种途径相结合,提升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
    第三节 教育见习要真实感受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生活
        一、教育见习时间要贯穿全程
        二、感受乡村学校生活与城市学校生活的不同之处
        三、感受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活
    第四节 强化教育实习中的UGS协同合作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
        一、实习学校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教学能力
        二、高师院校严格把控实习监督环节,提高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三、地方教育部门参与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实习管理
    第五节 完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一、制定教学能力评价的具体标准
        二、实现教学能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评价学生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学历案在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学历案的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 前期调查——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过程
    3.3 调查结论
4 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相关章节学历案设计
    4.1 设计内容的选择
    4.2 设计原则
    4.3 设计依据
    4.4 设计思路
    4.5 学历案的设计
    4.6 学历案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5 学历案在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结果分析
    5.1 实践目的
    5.2 实践对象
    5.3 实践准备
    5.4 实践过程
    5.5 实践结果分析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2 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访谈
    附录 3 《JK 触发器》学历案
    附录 4 《组合逻辑电路的读图与设计》学历案
    附录 5 前测试卷
    附录 6 《JK 触发器》学历案课堂教学过程记录
    附录 7 《组合逻辑电路的读图与设计》学历案课堂教学过程记录
    附录 8 《JK 触发器》教案教学过程记录
    附录 9 《组合逻辑电路的读图与设计》教案教学过程记录
    附录 10 后测试卷
    附录 11 学历案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
    2.2 语言输出假说理论
    2.3 刻意训练理论
    2.4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5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6 杜威“做中学”理论
第三章 淮安方言概况
    3.1 淮安概况
    3.2 淮安方言体系
    3.3 淮安市S小学概况
第四章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4.2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
    4.3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影响因素现状
第五章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分析及讨论
    5.1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学习规律分析
    5.2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5.3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方言背景下小学生家庭对汉语拼音教学影响情况调查
附录C 方言背景下小学生汉语拼音测试卷
附录D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访谈大纲
附录E

(10)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教育信念对教师教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二、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三、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经历及个人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育信念结构和类型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信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教育信念形成和养成途径的研究
        五、关于教育信念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问题、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六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走进田野调查点
    第一节 H县自然环境与教育概况
        一、地理生态环境
        二、人文历史环境
        三、教育基本概况
    第二节 实地调查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一、NX镇中心小学
        二、YS乡中心小学
第三章 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不同形态
    第一节 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取向与类型划分依据
    第二节 个人利益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投机飘摇型教师的教育信念——谋求生存,伺机而动
        二、满足安逸型教师的教育信念——甘于平庸,寻求心安
    第三节 个人意义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矛盾复杂型教师的教育信念——思想上进,“深陷泥潭”
        二、忠于职守型教师的教育信念——心怀抱负,积极向上
第四章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
    第一节 微系统——个人因素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确立
        一、个人成长环境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埋下种子
        二、自身经历是教师教育信念成长发展的关键
        三、个性特征是教师教育信念的情绪根基
    第二节 中间系统——学生家庭环境影响下教师的教育信念
        一、“家庭环境真的很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
        三、“教育中应当有约束力”
    第三节 外层系统——乡村学校环境影响下的“教书匠”和教育者
        一、按部就班的“教书匠”
        二、富有情感的教育者
    第四节 宏系统——社会环境影响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一、“我们的社会地位真的不高”
        二、枷锁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二、对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目标教学教案编制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运用“全程激趣法”打造魅力课堂[J]. 孙衡,李艳伟. 现代教育科学, 2021(06)
  •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D]. 朱莉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研究[D]. 李若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李朵.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中地理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刘艳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王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D]. 吴怡洁. 扬州大学, 2021(09)
  • [8]学历案在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为例[D]. 王宁宁.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S小学为例[D]. 成梦娇. 延边大学, 2020(05)
  • [10]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D]. 董锦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对目标教学教案编制的浅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