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高等级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砂砾基层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贾亚星[1](2021)在《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晓飞[2](2019)在《新疆干旱荒漠地区超厚宽幅水稳砂砾基层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新疆地区新建公路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厚度、宽度逐渐增加,已达30cm40cm、整体平均宽度在10m以上。同时由于其绝大部分区域具有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的干旱荒漠气候特点,极易导致水稳基层出现干缩、温缩裂缝病害,所以对水稳砂砾材料组成结构、基层的裂缝变形机理和超厚宽幅水稳基层不同施工工艺进行研究,总结出适宜的水稳砂砾料原材配比和施工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通过选取典型路段进行对比研究,对不同级配类型、组成配比的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材料的干缩、温缩试验,强度、刚度试验以及CT扫描分析,给出了适用于新疆干旱荒漠地区的骨架密实型抗裂水稳砂砾级配范围;通过对大厚度水稳基层路用性能的影响因素、作用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改善基层力学性能的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得出大激励振动一次成型厚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比标准静压基层具有更优良性能的结论;最后结合东疆干旱荒漠区某高速公路34cm水稳砂砾基层超厚宽幅一次性摊铺施工和某二级公路34cm水稳砂砾基层并机双层连铺施工实例,证明了一次性整体摊铺、振动压实工艺对超厚宽幅水稳层施工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在干旱荒漠地区,水泥剂量、水泥强度等级的增大,将导致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干缩量和温缩量增大;混合料级配组成中粗集料含量越高、细集料越少,水稳材料的变形就越小;相同条件下,混合料干缩、温缩变形量排序为:骨架空隙型﹤骨架密实型﹤悬浮密实型。通过增强层间连续性、降低上下层压实度差异、采用大激振力振动成型工艺可以有效提高超厚宽幅水稳基层力学性能和施工质量。采取整体一次性施工工艺进行厚层水稳基层施工,不但基层整体性、平整度优于分层并机连铺工艺,而且材料离析现象明显减少,且前者比后者工程进度提高50%,每公里可节约资金3.286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金东东[3](2018)在《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新疆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许多高速修建完成,高速公路早期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路面病害的发生会影响高速公路运营效益的发挥,频繁的养护工作会增加公路运营成本,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高速公路耐久性,保持路面良好使用性能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新疆高速公路建设历程、以及独特的自然地理、地形、气候状况等因素,选择了典型研究区域——吐乌大高速公路。对典型研究区域内地形地貌、气候状况、交通结构组成及筑路材料、路面结构、路面养护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历年沥青路面检测数据,选择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分析。并对路面病害进行调查,探究病害发展规律及成因。根据研究区域内路基土质类型分布情况,进行土质划分,对比不同土质路基条件下研究区域路面和路基技术状况,探究土质类别与路面使用性能之间的联系。选择研究区域典型路面结构参数,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不同基层材料厚度以及弹性模量情况下,各路面结构层力学响应,并预估道路的疲劳寿命。通过对吐乌大高速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随道路使用年限增长的特征及规律研究,分析可得结构设计不尽合理,疲劳寿命较短。路面结构选择合理可靠,特别是基层厚度的正确选择,可以有效提高了路面结构承载力。这为后续新疆耐久性路面设计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白璐[4](2018)在《新疆地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开裂形成机理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量与交通组成与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级公路和国省干线上修筑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问题显着,出现了大范围的返修,对新疆后续公路建设发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从当前国内以及国外相关研究来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路用性能良好,而且能够彻底解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等早期病害。在新疆修筑柔性基层沥青路面需要解决,一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常见病害—Top-Down裂缝,二是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两方面问题。因此,从新疆独特的大温差气候环境及交通状况入手,研究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Top-Down裂缝的形成及扩展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新疆大温差气候环境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及优化方法,对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在新疆地区的应用与推广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调查分析了新疆交通及气候环境,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研究在常温条件下不同路面结构、不同轴载和不同车速等因素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起裂的影响;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三维裂缝模型,分析了不同裂缝位置、裂缝尺寸、裂缝比例、不同结构设计参数以及不同轴载参数等因素下,应力强度因子(SIF)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了控制裂缝扩展的因素;基于新疆大温差气候条件,研究了南疆炎热及北疆严寒极端气候环境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温度场及其温度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并基于此,建立了新疆极端气候环境下荷载—温度耦合场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仿真模型,研究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变化规律,从而提出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Top-Down裂缝的起裂机理。调查分析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指标,结合新疆各气候分区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不同气候分区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基于新疆不同气候分区的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层厚度及模量等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同时,结合新疆各分区最不利气候,建立荷载—温度耦合场下的仿真模型,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层设计参数进行继续优化,最终确定优化后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在新疆各气候分区下,最不利气候环境和常温环境条件下,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综合力学性能,最终为推荐适合新疆不同气候分区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提出了一种适宜新疆地区的路面设计方法。
崔晓乾[5](2018)在《G3012喀—叶—墨高速公路既有路面利用及建设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G3012喀-叶-墨高速公路是构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六横六纵”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干线之一,本项目的建设对于促进南疆特殊困难经济发展及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目前国家更加重视公路建设项目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此为背景,本文以G3012喀-叶-墨高速公路工程为依托,充分考虑既有路面利用理念,基于此,系统研究既有路面质量检测评价体系、路线设计方案比选、既有路基路面利用方案等关键设计环节,旨在提高既有道路的路基、路面、排水设施、绿化防护林等既有资源的利用率。(1)全面调查了既有路面关键技术及路面状况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既有路面检测关键技术工作机理。(2)系统调查了墨玉至叶城既有路面结构及养护情况,全面检测了既有路面损坏情况、路面结构强度、路面平整度及路面内部结构损坏现状,基于此,系统评价了既有路面质量状况,确定了既有路基土物理力学参数。(3)系统调查了本项目既有道路工程概况,进行了既有道路线形指标拟合设计,基于此,研究了基于既有路面利用的多方案比选方法,确定了本项目路线布置方案。(4)系统调查了既有路基标准横断面参数,明确了路基设计原则,基于此,研究了基于既有路基利用的新老路基拼接方案。(5)系统研究了既有路基路面病害处置方法,明确了沥青路面结构补强设计原则,拟定了路基路面病害处置原则,基于此,设计了既有路面加铺方案;确定基于既有路面利用的路面结构方案。
杨波[6](2016)在《新疆绿洲区农村公路路基路面设计指标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地广人稀,以县、乡(镇)、村行政级别划分,近几年新疆农村公路得到大力发展,使得农牧业发展迅速。根据调查,截止到本世纪前十年,新疆农村公路里程达12万公里,占新疆公路总里程的76.2%,位居西北首位,西部第五位,全国第16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截止到2015年,农村公路实现具备条件的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9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在农村公路如火如荼的建设中,由于新疆地貌广阔,地形地貌多种多样,使得部分地区路基路面的设计并不合理。针对新疆绿洲区农村公路的建设,本文分析了新疆地形地貌特征、新疆绿洲分布规律和水文植被特点,并将新疆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和主要设计指标加以分析,结合新疆农村公路交通组成及地质条件,给出不同交通量等级和路基强度的路面结构组合,对新疆农村公路的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次,结合新疆阜康市S111线岔口—南台子段改扩建工程,对原路基路面进行调查,参考国家规范设计为三级农村公路,并给出“4cm沥青混凝土+20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20cm天然砂砾”的路面结构。最后,基于阜康荒漠绿洲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土质以湿陷性低液限粉土为主,用Bisar3.0路面结构力学计算软件进行了路基、路面应力分析,得到沥青面层上部的压应力和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弯拉应力。同时,对不同路基强度对路面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水泥稳定类基层的疲劳方程,计算得到了路基强度越高,在上部行车荷载作用下对路面结构影响越小,可确保道路达到设计使用寿命。
马山松[7](2015)在《新疆农村公路路基断面形式及典型路面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公路发展较为滞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公路建设需求不断增长。然而,新疆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地域、人口情况等综合环境,决定了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不能完全照搬部颁标准。开展新疆农村公路路基断面形式与典型路面结构组合的相关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道路结构形式,对新疆农村公路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全面调查了现阶段南北疆地区代表性公路的道路结构及运营状况,指明了当前新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用于新疆地区明确合理的农村公路路基断面形式及路面结构组合参考标准,有效规范了新疆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无序状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筛选出具备代表性的新疆地区不同类型农村公路进行了现场调研,全面调查分析了代表性农村公路的路基断面形式、路面结构组合、交通流特点、使用状况、服务水平等,指明了新疆地区农村公路存在的主要问题,遴选出了符合新疆农村公路特点的路基断面形式和典型路面结构组合。(2)分析了典型农村公路路基断面形式的应用现状,明确了新疆地区交通流的主要组成,并对新疆地区农村公路进行了合理的等级划分,以道路横断面设计为基础,提出了针对不同等级农村公路的路基断面形式设计参考标准。(3)分析了新疆地区典型道路面层结构组合的应用现状,提出了针对新疆地域特点的面层结构组合设计要点,确定了面层结构设计指标及标准,建立了适用于新疆农村公路的沥青路面典型面层结构组合参考型式及设计参数,基于调查结果计算确定了不同等级农村道路的造价成本。
刘鹏飞[8](2013)在《新疆干旱荒漠区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为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地区气候差异明显,这给道路沥青路面的建设带来了实用的问题。而且随着新疆交通量的激增,尤其是在一些重载交通的道路早期病害较为明显。本文分析了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基模量、交通特征的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不同交通荷载等级下耐久性沥青路面磨耗层及路面结构力学特征,分析了满足新疆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路基路面及筑路材料参数,提出适用于新疆干旱荒漠区的耐久性沥青推荐路面结构。首先,对目前国外及国内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新疆地区现状路面结构及其容易出现早期病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适宜新疆干旱荒漠区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经验依据。其次,通过对新疆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特征分析、结合新疆地区环境因素、土基状况等影响因素,给出了新疆的气候分区及各分区的环境参数,分析了影响土基回弹模量主要因素,提出了新疆地区土基的等级划分,并提出了有效回弹模量的计算方法,为耐久性路面结构设计土基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提出了新疆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的设计概念。再次,通过分析给出了新疆地区的交通分级,对新疆的部分国省道的交通组成尤其是对重、超载交通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了不同交通荷载等级下耐久性沥青路面的力学指标,为耐久性路面设计的参数提供了依据。另外,为各气候分区内道路路面结构性能要求为耐久性路面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最后,提出了新疆干旱荒漠区耐久性沥青路面推荐结构。
洪亮[9](2013)在《干旱荒漠区水泥稳定基层抗开裂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干旱荒漠区气候干燥、冬寒夏热、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仅145mm,形成了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该地区许多地方最大昼夜温差在20℃到25℃之间,年温差最大可达70℃,大温差特点明显。水泥稳定基层材料温缩和干缩裂缝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新疆建设资源大省的目标,现有道路重载交通现象非常严重,加之恶劣的气候环境使承重基层变形破坏现象突出,如何解决干旱荒漠区大温差特殊环境下水泥稳定基层所产生的裂缝病害,从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及节约建养费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针对干旱荒漠区大温差条件下新疆地区常用的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筑路材料物理,化学差异性开展了水泥稳定基层集料指标试验分析。在南疆、北疆、东疆地区各选取一条典型路段进行了水泥稳定基层集料与胶结料抗裂适宜比例研究。通过前期现场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在干旱大温差地区,推荐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水泥掺量宜控制在34%之间,悬浮密实型和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水泥掺量宜控制在3.54.5%之间较为合适。同时,本文对水泥稳定砂砾骨料振动与击实成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级配的成型方式对最大干密度的影响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振动成型方式确定的最大干密度是重型击实结果的1.011.02倍。其次,本文对水泥稳定基层集料级配对变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级配类型,不同水泥剂量的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混合料进行干燥收缩、温度收缩试验,刚度与强度试验以及CT扫面分析,认为增加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粗集料含量可以起到一定的抗裂作用,通过CT扫面发现水泥稳定基层混合料内大粒径骨料破坏后形成的较小骨料仍有一定的强度。同时,结合“06设计规范”、“034施工规范”和干旱荒漠区典型路段水稳基层结构路用性能调查,初步提出了骨架密实型抗裂结构级配范围。最后,为了验证室内试验结果在干旱大温差地区典型路段铺筑了试验段。通过后期检测发现,提高级配砂砾中粗集料的含量,降低水泥掺量到适宜比例可以有效减少水泥稳定基层的早期开裂现状。
谢海巍[10](2011)在《新疆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形式研究》文中认为路面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路面结构的合理设计是保障安全行驶和切实服务经济建设的先决条件。我国目前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主要解决了路面结构的厚度计算问题,对结构组合、材料选择及组成要求等也作了指导性的建议。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要在规范指导下针对当地的交通条件、材料来源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如何在我国路面设计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地点的气候、地质条件和材料来源等进行合理的路面结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依托新疆沥青路面设计及施工技术指南项目,主要从新疆沥青路面结构形式、病害类型及成因、交通量调查与分级以及沥青路面结构层参数对厚度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借助野外调查及检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新疆沥青路面病害,并对现有沥青路面结构类型进行了评价;基于交通流量调查与整理,给出新疆公路交通量等级划分范围。通过分析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参数对路面典型厚度的影响,研究得出了结构层参数与厚度关系。最后综合考虑气候分区,对不同等级道路下的各个荷载类型进行了探讨,研究推荐出了新疆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类型。总之,开展新疆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形式的研究,最终将有效的为设计及施工单位提供科学指导意见。
二、新疆高等级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砂砾基层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高等级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砂砾基层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干旱荒漠地区超厚宽幅水稳砂砾基层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地区水稳砂砾基层变形特性分析 |
2.1 新疆地区水稳砂砾基层干缩、温缩情况分析 |
2.1.1 新疆气候特点说明 |
2.1.2 干缩 |
2.1.3 温缩 |
2.2 集料特性对水稳砂砾基层变形影响分析 |
2.2.1 研究路段筛选 |
2.2.2 集料技术指标及特性分析 |
2.3 水泥品种和剂量对水稳砂砾基层变形的影响分析 |
2.4 材料配合比对水稳砂砾基层混合料变形的影响分析 |
2.4.1 混合料结构类型分析 |
2.4.2 结构类型划分依据 |
2.4.3 不同结构类型混合料的干缩、温缩规律 |
2.4.4 水泥与集料的比例对混合料干缩、温缩的影响分析 |
2.4.5 水泥与集料的比例对水稳砂砾基层强度的影响分析 |
2.5 成型方式对水稳砂砾混合料变形的影响分析 |
2.6 不同结构类型水稳砂砾混合料的强度、刚度试验分析 |
2.7 不同结构类型水稳砂砾混合料的空隙率分析 |
2.8 抗裂型水稳砂砾基层配合比的提出 |
2.9 试验路铺筑验证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地区超厚水稳砂砾基层路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3.1 层间状态对超厚水稳砂砾基层路用性能的影响 |
3.2 压实度对超厚水稳砂砾基层路用性能的影响 |
3.3 成型方式对超厚水稳砂砾基层路用性能的影响 |
3.4 大激振力作用下超厚水稳砂砾基层的整体压实性能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地区超厚宽幅水稳砂砾基层施工技术对比研究 |
4.1 分层连续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4.2 整体一次性施工技术概述 |
4.2.1 全厚全幅施工机械简介 |
4.2.2 整体一次性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
4.3 分层连续施工技术在新疆S328 线的应用 |
4.4 整体一次性施工技术在G30 吐鲁番-小草湖段公路建设项目上的应用 |
4.5 两种施工方法的对比分析 |
4.5.1 工程质量对比分析 |
4.5.2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疆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新疆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2.2 新疆公路自然条件特征 |
2.3 研究区域概况 |
2.3.1 研究区域选取 |
2.3.2 地形、地质条件 |
2.3.3 气候条件 |
2.3.4 交通量 |
2.3.5 路面结构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域路面使用性能调查与分析 |
3.1 路面使用性能概述 |
3.2 路面技术状况调查内容 |
3.2.1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 |
3.2.2 路面破损状况 |
3.2.3 路面行驶质量 |
3.2.4 路面结构承载力 |
3.2.5 路面抗滑性能 |
3.2.6 路面车辙状况 |
3.3 路面病害调查与分析 |
3.3.1 病害成因分析 |
3.3.2 病害类型调查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域不同土质条件对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分析 |
4.1 新疆公路土质分布概况 |
4.2 研究区域路基土质分布类型与土质参数 |
4.2.1 路基土质分布类型 |
4.2.2 路基土质参数 |
4.2.3 路基相同土质类型划分 |
4.3 研究区域不同土质条件下路面使用性能对比 |
4.3.1 路基技术状况 |
4.3.2 路面技术状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区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5.1 构建有限元分析模型 |
5.1.1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5.1.2 路面结构参数的选定 |
5.1.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5.1.4 车辆荷载轮压的确定 |
5.2 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
5.2.1 路面弯沉 |
5.2.2 水平应力 |
5.2.3 竖向应力 |
5.2.4 剪切应力 |
5.3 路面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6.2 适应性分析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新疆地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开裂形成机理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路面结构形式以及新疆地区公路面层发展 |
1.2.2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
1.2.3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开裂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地形气候特点、公路建设运营现状及气候分区 |
2.1 新疆地形地貌及公路分布特点 |
2.1.1 新疆地形地貌特点 |
2.1.2 新疆的地形地貌对公路网的影响 |
2.2 新疆气候特点及沥青路面分区 |
2.2.1 新疆气候特点 |
2.2.2 新疆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
2.3 新疆气候分区沥青路面使用状况 |
2.3.1 柔性基层路面典型病害研究 |
2.3.2 新疆不同气候分区典型路面病害分析 |
2.4 新疆交通量及交通组成分析 |
2.4.1 天山北坡经济带交通情况 |
2.4.2 东疆片区交通情况 |
2.4.3 北疆片区交通情况 |
2.4.4 南疆片区交通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对动载的响应和Top-Down裂缝起裂及扩展研究 |
3.1 代表路面结构选择及力学参数研究 |
3.1.1 不同区域内代表性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拟定 |
3.1.2 各区域柔性基层沥青路面静态及动态参数的确定 |
3.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LS-DYNA程序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
3.2.2 动荷载作用方式以及模型的建立 |
3.3 车辆荷载作用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各项力学指标最不利位置以及动载静载响应对比分析 |
3.4 动荷载作用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起裂研究 |
3.4.1 不同代表路面结构对Top-Down裂缝起裂的影响 |
3.4.2 不同轴载对Top-Down裂缝的影响 |
3.4.3 车速对Top-Down裂缝起裂的影响 |
3.5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扩展影响因素 |
3.5.1 断裂力学理论原理 |
3.5.2 带裂缝工作状态的有限元表示 |
3.5.3 裂缝位置设置研究 |
3.5.4 动荷载下不同因素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SIF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大温差环境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 |
4.1 沥青路面温度场及应力理论 |
4.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
4.2.1 传热学基本理论以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4.2.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参数确定和模型建立 |
4.3 新疆南疆高温环境下路面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分析 |
4.3.1 Ⅳ区气候环境下代表路面结构的温度场及温度应力 |
4.3.2 温度应力场随时间变化规律 |
4.4 新疆北疆低温环境下路面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分析 |
4.4.1 Ⅰ区气候环境下路面结构的温度场分析 |
4.4.2 温度应力场随时间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荷载-温度耦合作用分析及Top-Down裂缝起裂研究 |
5.1 车辆荷载应力与高温耦合分析 |
5.1.1 车辆荷载应力与温度耦合应力对比 |
5.1.2 高温—荷载耦合场下沥青路面受拉区域分析 |
5.1.3 高温—荷载耦合场下沥青路面受剪区域分析 |
5.1.4 新疆Ⅳ区高温环境下Top-Down裂缝起裂时间分析 |
5.1.5 新疆Ⅳ区高温环境下Top-Down裂缝起裂位置分析 |
5.2 车辆荷载应力与低温耦合分析 |
5.2.1 车辆荷载应力与耦合作用下应力对比 |
5.2.2 低温—荷载耦合状态沥青路面受拉区域分析 |
5.2.3 低温—荷载耦合状态沥青路面剪应力分析 |
5.2.4 低温—荷载耦合状态路面结构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6.1 新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的确定 |
6.1.1 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 |
6.1.2 基于新疆气候环境以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特征的设计指标 |
6.2 基于新疆实际拟定代表性沥青路面结构 |
6.3 沥青层各项参数对各项设计指标的影响 |
6.3.1 沥青层参数对路面形变的影响 |
6.3.2 沥青层参数对沥青层受力的影响 |
6.3.3 沥青层参数对基层力学指标的影响 |
6.3.4 沥青层合理参数推荐 |
6.4 基层参数对拟定路面结构的影响 |
6.4.1 基层参数对路面形变的影响 |
6.4.2 基层参数对沥青层受力的影响 |
6.4.3 基层参数对基层力学指标的影响 |
6.4.4 基层合理参数推荐 |
6.5 土基模量对各设计指标的影响 |
6.5.1 土基模量对路面形变的影响 |
6.5.2 土基模量对沥青层受力的影响 |
6.5.3 土基模量对基层力学指标的影响 |
6.5.4 土基模量合理参数推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新疆不同气候区划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优化研究 |
7.1 新疆Ⅰ区和Ⅱ区低温环境下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指标响应 |
7.1.1 沥青层厚度对各层位力学性能的影响 |
7.1.2 级配碎石层厚度对各层位力学性能的影响 |
7.1.3 半刚性底基层厚度的变化对沥青层开裂的影响 |
7.1.4 新疆低温地区控制指标及路面结构优化建议 |
7.2 新疆Ⅳ区高温环境下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指标响应 |
7.2.1 沥青层厚度对车辙控制指标的影响 |
7.2.2 车辙控制指标随级配碎石层厚度的变化规律 |
7.2.3 半刚性底基层厚度的变化对车辙控制指标的影响 |
7.2.4 新疆高温地区控制指标及路面结构优化建议 |
7.3 新疆Ⅲ区环境下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指标响应 |
7.3.1 级配碎石层厚度对力学指标的影响 |
7.3.2 半刚性底基层厚度对力学指标的影响 |
7.3.3 新疆Ⅲ区控制指标及路面结构优化建议 |
7.4 基于新疆不同区划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推荐 |
7.5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路面结构综合分析 |
7.5.1 AHP层次分析法简介 |
7.5.2 基于各气候分区层次模型的建立 |
7.5.3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路面结构综合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Ⅳ区高温、常温条件下路面结构各指标的对比矩阵 |
附录2 Ⅳ区准则层的对比矩阵 |
附录3 Ⅲ区高温、低温、常温条件下路面结构各指标的对比矩阵 |
附录4 Ⅲ区准则层的对比矩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G3012喀—叶—墨高速公路既有路面利用及建设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项目研究背景 |
1.1.2 项目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既有路面利用评价体系及关键技术机理研究 |
2.1 既有路面检测技术原理分析 |
2.1.1 自动弯沉检测仪检测原理 |
2.1.2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 |
2.1.3 平整度仪检测原理 |
2.1.4 路面钻芯检测原理 |
2.2 既有路面评价方法体系 |
2.2.1 路面弯沉评价方法 |
2.2.2 路面车辙评价方法 |
2.2.3 路面裂缝评价方法 |
2.2.4 路面破损率评价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既有路面检测与评价 |
3.1 既有路面工程概况 |
3.1.1 既有路面结构 |
3.1.2 病害及养护情况 |
3.2 既有路面状况检测与评价 |
3.2.1 路面损坏状况评价 |
3.2.2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 |
3.2.3 路面平整度评价 |
3.2.4 地质雷达检测与评估 |
3.2.5 路面钻芯分析与评价 |
3.2.6 路面坑探检测 |
3.3 路基土物理力学参数检测与评价 |
3.3.1 既有路床顶CBR检测 |
3.3.2 既有路基土含水率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路面利用路线方案研究 |
4.1 工程概况及设计标准 |
4.1.1 工程概况 |
4.1.2 主要技术标准 |
4.2 既有道路拟合设计 |
4.2.1 既有道路平面拟合 |
4.2.2 既有道路纵面拟合 |
4.2.3 既有道路路线技术指标分析 |
4.3 路线方案布置及比选论证 |
4.3.1 叶城西至X534段(K1571+000~K1581+800) |
4.3.2 X534至叶城东段(K1581+800~K1597+500) |
4.3.3 叶城东至垃圾填埋场段(K1597+500~K1603+500) |
4.3.4 垃圾填埋场至皮西那乡段(K1603+500~SK1648+570)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既有路基利用设计方案研究 |
5.1 路基设计原则 |
5.2 路基横断面设计 |
5.2.1 既有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组成 |
5.2.2 拟建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 |
5.2.3 路基横断参数详细设计 |
5.2.4 路基拼接处理方案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既有路面利用方案研究 |
6.1 设计原则 |
6.2 既有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
6.3 路面结构设计方案研究 |
6.3.1 交通量及交通组成 |
6.3.2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
6.3.3 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主要研究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疆绿洲区农村公路路基路面设计指标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疆地区自然条件概况 |
2.1 新疆地区地形地貌分析 |
2.2 新疆绿洲的分布规律分析 |
2.3 新疆水文特征分析 |
2.4 河川径流特征 |
2.5 植被特点 |
2.6 小结 |
第3章 新疆绿洲区农村公路现状及设计指标分析 |
3.1 新疆农村公路现状分析 |
3.2 新疆自然区划简介分析 |
3.3 新疆农村公路设计指标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路面结构设计及材料分析 |
4.1 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4.2 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及材料调查分析 |
4.3 新疆绿洲区农村公路结构选型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阜康市S111线岔口—南台子应用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阜康市S111线岔口—南台子设计要素分析 |
5.3 阜康市S111线岔口—南台子路基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新疆农村公路路基断面形式及典型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现状 |
1.2.3 新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地区典型农村公路现状调查 |
2.1 新疆地区典型农村公路实地调查 |
2.1.1 新疆典型农村公路现状调查 |
2.1.2 新疆典型农村公路调查结果分析 |
2.2 新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农村公路路基断面形式研究 |
3.1 新疆农村公路路基断面形式现状 |
3.2 新疆农村公路交通组成研究 |
3.2.1 农村公路交通组成基本情况 |
3.2.2 农村公路交通量换算标准车型 |
3.2.3 农村公路不同类型车辆换算 |
3.3 新疆农村公路等级划分 |
3.4 新疆农村公路路基断面形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3.5 新疆农村公路横断面设计 |
3.5.1 行车道及路肩宽度 |
3.5.2 错车道设计 |
3.6 新疆农村公路路基断面标准形式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农村公路面层结构组合研究及造价分析 |
4.1 新疆农村道路面层结构调查分析 |
4.2 新疆典型农村公路土壤地质状况 |
4.3 新疆农村公路路面设计基本要求 |
4.4 新疆农村公路面层结构设计指标 |
4.4.1 新疆农村公路面层结构设计要点 |
4.4.2 新疆农村公路面层设计指标 |
4.5 新疆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确定 |
4.5.1 典型路面结构土基回弹模量确定 |
4.5.2 典型路面结构材料计算参数确定 |
4.5.3 新疆农村公路典型路面参考结构 |
4.6 新疆农村公路工程造价调查分析 |
4.6.1 新疆农村公路筑路材料运距调查 |
4.6.2 新疆典型农村公路工程造价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主要研究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疆干旱荒漠区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耐久性沥青路面研究概况 |
1.2.2 欧洲耐久性路面设计理念 |
1.2.3 美国耐久性路面设计理念 |
1.2.4 欧美国家耐久性路面典型结构 |
1.3 国内研究概况 |
1.4 新疆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研究概况 |
1.4.1 新疆地区现有沥青路面结构的调查分析 |
1.4.2 新疆地区代表性路段沥青路面调查及病害原因分析 |
1.4.3 新疆地区已修建的耐久性沥青路面试验段 |
1.4.4 适用于新疆地区的耐久性路面结构分析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章 耐久性沥青路面的特征分析 |
2.1 耐久性沥青路面的界定标准 |
2.2 影响耐久性路面的外部因素 |
2.2.1 新疆耐久性沥青路面环境因素研究 |
2.2.2 新疆耐久性沥青路面土基回弹模量因素研究 |
2.2.3 新疆耐久性沥青路面交通参数研究 |
2.3 新疆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主要参数 |
2.3.1 新疆地区现有沥青路面设计参数 |
2.3.2 新疆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参数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地区耐久沥青性路面分类研究 |
3.1 不同交通荷载下的耐久性路面等级划分 |
3.1.1 交通量等级的划分 |
3.2 重载、超载交通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
3.2.1 车辆超载运输的定义 |
3.2.2 超载车辆对路面影响的机理分析 |
3.2.3 新疆地区车辆超载的情况 |
3.2.4 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分析 |
3.3 新疆地区不同交通荷载对应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分析 |
3.3.1 新疆地区部分国省道交通量调查分析 |
3.3.2 不同交通荷载对应不同类型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参数的提出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耐久性路面对材料性能参数研究 |
4.1 耐久性沥青路面材料参数指标 |
4.1.1 面层 |
4.1.2 基层、底基层 |
4.1.3 适宜新疆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的路面参数指标研究 |
4.2 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路基材料参数指标 |
4.3 新疆地区耐久性路面结构的确定 |
4.3.1 面层的选择分析 |
4.3.2 基层、底基层的选择分析 |
4.4 新疆地区不同等级耐久性沥青路面推荐结构厚度的确定 |
4.4.1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
4.4.2 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 |
4.4.3 二级公路 |
4.4.4 高速、一级公路及资源性道路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干旱荒漠区水泥稳定基层抗开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新疆地区研究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集料与胶结料抗裂适宜比例研究 |
2.1 路面裂缝成因分析 |
2.2 集料与级配类型 |
2.3 配合比设计 |
2.4 振动与击实成型对比与选择 |
2.4.1 压实荷载的比较 |
2.4.2 级配砂砾物理性能 |
2.4.3 振动与重型击实试验方法 |
2.4.4 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对比 |
2.4.5 振动与重型击实对集料级配的影响 |
2.4.6 振动与重型击实对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2.5 典型路段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级配及强度分析 |
2.5.1 南疆片区 |
2.5.2 北疆片区 |
2.5.3 东疆片区 |
2.6 胶结料与集料适宜比例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稳定基层集料级配对变形影响研究 |
3.1 水泥稳定砂砾材料干缩、温缩特性分析 |
3.1.1 干燥收缩性能研究 |
3.1.2 温度收缩性能研究 |
3.1.3 温缩系数、干缩系数阈值范围 |
3.2 水泥稳定砂砾材料强度与模量变化规律研究 |
3.2.1 强度试验分析 |
3.2.2 刚度试验分析 |
3.3 水泥稳定基层 CT 分析 |
3.3.1 内部结构与空隙率分析 |
3.3.2 破坏形态与空隙率变化分析 |
3.4 抗裂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最佳级配范围优化 |
3.5 小结 |
第四章 试验路铺筑验证 |
4.1 工程概况 |
4.2 集料及级配分析 |
4.2.1 原材料指标分析 |
4.2.2 配合比设计 |
4.3 现场施工 |
4.4 后期检测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新疆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沥青路面调查分析 |
2.1 新疆地理气候概况 |
2.1.1 地形 |
2.1.2 气候 |
2.2 新疆公路建设概况 |
2.3 沥青路面野外调查 |
2.3.1 沥青路面野外调查分区 |
2.3.2 典型路段选取 |
2.3.3 典型路段气象、地质地貌 |
2.4 典型路段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
2.4.1 典型路段病害统计 |
2.4.2 典型路段病害分析及使用品质评价 |
2.5 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公路交通量调查及分级 |
3.1 新疆公路交通量调查统计分析 |
3.1.1 现有路面结构类型下交通量影响分析 |
3.1.2 新疆公路交通量轴载换算 |
3.2 交通量等级的划分 |
3.2.1 交通量下限值的确定 |
3.2.2 交通量等级的拟订 |
3.2.3 交通量等级的验算 |
3.3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公路土基强度等级的划分 |
4.1 新疆区划特点及土质的分布情况 |
4.1.1 盐渍土 |
4.1.2 碎软石类土 |
4.1.3 粉质低液限粘土 |
4.1.4 土样的物理性质指标 |
4.2 土基强度等级划分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构层设计参数与典型厚度关系研究 |
5.1 结构层设计参数与厚度的关系 |
5.1.1 参数变化范围 |
5.1.2 结构参数对路表弯沉的影响 |
5.1.3 结构参数对基层底面拉应力的影响 |
5.1.4 结构参数对面层底面拉应力的影响 |
5.2 气候区划对厚度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典型路面结构推荐 |
6.1 制订典型路面结构的基本原则 |
6.2 路面结构标准图 |
6.2.1 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 |
6.2.2 二级公路 |
6.2.3 一级、高速公路 |
6.3 小结 |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1、主要结论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疆高等级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砂砾基层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D]. 贾亚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新疆干旱荒漠地区超厚宽幅水稳砂砾基层施工技术研究[D]. 王晓飞. 长安大学, 2019(01)
- [3]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与评价[D]. 金东东.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4]新疆地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开裂形成机理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D]. 白璐. 长安大学, 2018(01)
- [5]G3012喀—叶—墨高速公路既有路面利用及建设方案设计研究[D]. 崔晓乾. 长安大学, 2018(02)
- [6]新疆绿洲区农村公路路基路面设计指标及优化技术研究[D]. 杨波.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7]新疆农村公路路基断面形式及典型路面结构研究[D]. 马山松. 长安大学, 2015(02)
- [8]新疆干旱荒漠区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 刘鹏飞.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5)
- [9]干旱荒漠区水泥稳定基层抗开裂性能研究[D]. 洪亮.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10]新疆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形式研究[D]. 谢海巍. 长安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