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橘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严欢[1](2019)在《代代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Sleep Disorder Alzheimer’s Disease)模型大鼠(简称SDAD模型大鼠),通过对其行为学(Morris水迷宫)和相应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新鲜代代花低温真空冷冻干燥花蕾及经AB-8大孔树脂洗脱的代代花乙醇洗脱部位在治疗SDAD上的药理作用。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代代花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通过各种柱色谱方法及波谱技术对70%乙醇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为研究代代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低温真空冷冻干燥法及乙醇浸渍法得鲜代代花低温真空冷冻干燥花蕾及代代花乙醇浸渍物,后者浓缩浸膏经AB-8大孔树脂洗脱得30%乙醇洗脱部位,70%乙醇洗脱部位。利用睡眠剥夺致睡眠障碍及鼠脑室一次性注射Aβ淀粉样蛋白制作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SDAD)模型大鼠,通过行为学(Morris水迷宫)和生理生化相应指标的测定,对代代花各给药部位进行药理活性研究。2.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Peakview软件中XIC Manager功能建立代代花已知化学成分的XIC数据库,依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及理论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各色谱峰对应化合物的分子式,结合相关化合物的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以及同位素分布和化合物裂解规律,并与对照品和文献进行比较,鉴定95%乙醇回流提取的新鲜代代花低温真空冷冻干燥花蕾样品的化学成分。3.运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树脂、ODS-C18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代分析分离技术,对代代花70%乙醇洗脱部位进行分离纯化与富集得单体化合物,并应用UV、IR、NMR和MS等技术与方法,解析鉴定上述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1.与SDAD模型组(I/R)大鼠相比,代代花各给药部位能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使动物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体重增加速度趋于正常,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升高,乙酰胆碱酯酶、丙二醛、谷氨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NO、Ca2+含量均降低,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损伤及神经保护作用。2.利用Peakview软件中Formula finder功能,结合相关化合物的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以及同位素分布与化合物裂解规律,并与对照品和文献进行比较,共鉴定和推测以黄酮类、三萜类、香豆素类和有机酸类为主的31个化合物的基本结构。3.代代花70%乙醇有效洗脱部位经不同柱色谱及NMR谱分析,共分离纯化并鉴定出23个单体化合物,其中二氢黄酮类化合物12个:theaflavanosideⅡ(1)、2(s)-theaflavanosideⅣ(2)、theaflavanosideⅢ(3)、橙皮苷(4)、新橙皮苷(5)、柚皮素-7-O-β-D-龙胆二糖苷(6)、2(s)-3′,4′-二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7-O-新橙皮苷(7)、枸橘苷(8)、6,8-二甲基-3′-甲氧基-5′-羟基-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2(s)-3′-甲氧基-5,7,4′-三羟基黄酮-7-O-新橙皮苷(10)、柚皮芸香苷(11)、柚皮苷(12);黄酮醇-3-O-糖苷类化合物3个: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13)、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4)、4′-甲氧基-异槲皮苷(15);黄酮类:异橙黄酮(16)、6,7,8,3′4′-五甲氧基黄酮(17);1个苯丙素类:阿魏酸甲酯(18);1个三萜类化合物:柠檬苦素(19);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Corchoionol C(20);其他类化合物3个:1-phenyl-1,2-ethanediol(21)、5,7-二羟基色原酮(22)、3-羟甲基呋喃鼠李糖苷(23)。结论:1.代代花各给药部位能使动物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体重增加速度趋于正常,血清中SOD的水平升高,AchE、MDA、谷氨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NO、Ca2+含量均降低,表现出代代花各给药部位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及神经保护能力,证实代代花各给药部位具有改善记忆功能减退和改善睡眠障碍的功能,对AD病症的发生发展起到良好的的防治作用。为代代花用于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理论依据。2.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具有高分辨、高灵敏的定性能力和强大的结构表征能力,能快速准确的检测代代花中的化学成分,并更有效、真实地评价药材的质量。3.70%乙醇有效洗脱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以糖苷形式及部分苷元形式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共分离得到23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柑橘属中首次发现化合物8个:柚皮素-7-O-β-D-龙胆二糖苷(6)、6,8-二甲基-3′-甲氧基-5′-羟基-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2(s)-3′-甲氧基-5,7,4′-三羟基黄酮-7-O-新橙皮苷(10)、4′-甲氧基-异槲皮苷(15)、阿魏酸甲酯(18)、Corchoionol C(20)、1-phenyl-1,2-ethanediol(21)、3-羟甲基呋喃鼠李糖苷(23);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化合物13个:theaflavanosideⅡ(1)、2(s)-theaflavanosideⅣ(2)、theaflav anosideⅢ(3)、2(s)-3′,4′-二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7-O-新橙皮苷(7)、6,8-二甲基-3′-甲氧基-5′-羟基-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2(s)-3′-甲氧基-5,7,4′-三羟基黄酮-7-O-新橙皮苷(10)、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13)、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4)、4′-甲氧基-异槲皮苷(15)、阿魏酸甲酯(18)、Corchoionol C(20)、1-phenyl-1,2-ethanediol(21)、3-羟甲基呋喃鼠李糖苷(23);代代花中首次分离18个:theaflavanosideⅡ(1)、2(s)-theaflavanosideⅣ(2)、theaflavanosideⅢ(3)、柚皮素-7-O-β-D-龙胆二糖苷(6)、2(s)-3′,4′-二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7-O-新橙皮苷(7)、枸橘苷(8)、6,8-二甲基-3′-甲氧基-5′-羟基-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2(s)-3′-甲氧基-5,7,4′-三羟基黄酮-7-O-新橙皮苷(10)、柚皮芸香苷(11)、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13)、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4)、4′-甲氧基-异槲皮苷(15)、阿魏酸甲酯(18)、柠檬苦素(19)、Corchoionol C(20)、1-phenyl-1,2-ethanediol(21)、5,7-二羟基色原酮(22)、3-羟甲基呋喃鼠李糖苷(23)。上述研究,初步阐明代代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物质基础,为更深层次开发代代花药用资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意义。
唐忠炳[2](2019)在《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寻乌县位于江西东南端,地处赣、闽、粤三省交汇处,是南岭山地组成部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该地发现了大量的热带植物区系成分,这些发现引起了江西植物学者的关注,寻乌也成为了江西植物区系研究上的“海南岛”。60多年来,对该地区的植物调查从未停止,然而这些调查并没有持续和系统研究。为此,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对寻乌县种子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标本采集,累计采集标本2341号。鉴定和查阅以往标本共计10000余份,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出了完整的寻乌县种子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特征、与相关地区的区系联系。本文利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西南部植物区系进行了分区。最后,在区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详细掌握的物种类型和分布特点,结合当地果树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寻乌野生果树资源的特点和营养价值,为后续的果树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得到的结论如下:(1)寻乌县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寻乌县种子植物多样性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70科、757属、2056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7科、10属、13种;被子植物163科、747属、2043种。科、属的区系成分分析表明,170科,可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及5个变型。757属,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19个变型。(2)热带亚洲成分丰富。热带亚洲分布是本区系中最丰富的成分之一,该分布类型有88属,占非世界属的12.7%仅次于泛热带分布属。表明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古热带植物区系具有密切联系。(3)植物区系过渡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寻乌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度区域,是南北植物区系交汇区。同时,境内海拔落差较大,导致区系成分在海拔梯度上也呈现出明显的过度现象,这种现象进而反应在水平方向上。(4)特有种丰富。仅在南岭山地东段分布的南岭山地特有种有:尖萼红山茶Camellia edithae、突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elevaticostata、福建山矾Symplocos fukienensis,还有长尾半枫荷Liquidambar caudata、细柄半枫荷Liquidambar chingii等种,这些成分也是南岭山地植物区系的标志性成分之一。仅在寻乌地区分布的特有种有:寻乌寒竹Gelidocalamus xunwue-nsis、毛籽红山茶Camellia trichosperma、寻乌阴山荠Yinshania sinuata subsp.qianwuensis、江西褐毛四照花Cornus ferruginea var.Jiangxiensis、江西全唇苣苔Deinocheilos jiangxiense。这些特有种也是南岭山地特有种重要组成之一。这些成分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寻乌县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物种分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区划。通过对江西南部(赣州)18个县区128个华南植物区系代表种的分布进行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将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划分为三个区域:寻乌区、三南区、寻乌-龙南以北区。同时,在吴征镒植物区系区划系统中,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归属于该系统的两个地区,即南岭山地地区和华东地区,其中寻乌区归属于南岭东段亚地区,是南亚热带北缘地区,也是南亚热带植物区系重要组成部分。三南区归属于粤北亚地区。寻乌-龙南以北区归属于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6)新记录类群。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寻乌有江西新记录科1科,Ixonanthaceae黏木科;江西新记录属4属,Brainea苏铁蕨属、Ixonanthes粘木属、Hypserpa夜花藤属、Cheirostylis叉柱兰属;江西新记录种24种(包括种以下等级),Brainea insignis苏铁蕨、Beilschmiedia tsangii网脉琼楠、Neolitsea cambodiana var.glabra香港新木姜子、Cheirostylis chinensis中华叉柱兰、Stauntonia trinervia三脉野木瓜、Hypserpa nitida夜花藤、Helicia longipetiolata长柄山龙眼、Laurocerasus aquifolioides冬青叶桂樱、Laurocerasus marginata全缘桂樱、Laurocerasus undulata f.pubigera毛序尖叶桂樱、Lecanthus pileoides冷水花假楼梯草、Lecanthus pileoides歧序楼梯草、Castanopsis hystrix红锥、Microtropis gracilipes密花假卫矛、Viola changii张氏堇菜、Ixonanthes reticulata粘木、Diospyros eriantha乌材、Ardisia ensifolia剑叶紫金牛、Trachelospermum dunnii锈毛络石、Melodinus suaveolens山橙、Scutellaria subintegra两广黄芩、Scutellaria tenax韧黄芩、Salvia filicifolia蕨叶鼠尾草、Ilex sterrophylla华南冬青。(7)果树资源种类丰富,果实类型多样。寻乌县野生果树共有26科45属188种(含种以下等级)。野生果树果实类型共有7类。其中,重要野生果树资源代表种Vaccinium bracteatum乌饭树氨基酸种类丰富,含17种氨基酸且氨基酸总量地理变异较大。
朱伶俐,艾志福,徐丽,靳永亮,刘春玲,刘峰,刘华[3](2019)在《桂枝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文中认为目的:明确桂枝的活性组分,对75%乙醇提浸膏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分离与纯化,以期找到抑制necroptosis的目标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取干燥桂枝20 kg,粉碎后用75%乙醇冷浸提取,提取4次,7 d 1次,减压回收溶剂得到总浸膏。将所得总浸膏,运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进行分离,依次用水,30%乙醇,50%乙醇,70%乙醇,90%乙醇洗脱,减压回收溶剂得水部分,30%乙醇部分,50%乙醇部分,70%乙醇部分,90%乙醇部分。对30%乙醇部分,50%乙醇部分联合采用常压硅胶柱色谱,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压制备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单体化合物理化性质与波谱学数据(1H-NMR,13)C-NMR,MS)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和结论:从桂枝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1),(+)-南烛木树脂酚(2),山橘脂酸(3),裂异落叶松脂醇(4),ovafolinin B(5),原儿茶醛(6),原儿茶酸(7),丁香醛(8),香草酸(9),原儿茶酸乙酯(10),丁香酸(11),没食子酸乙酯(12),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13)。其中1~5,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崔婉华,王彦志,李泽之[4](2018)在《干姜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干姜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ODS,硅胶柱及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干姜中分离并鉴定1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renealtin A(1),kravanhol A(2),1,7-bis(3,4-di-hydroxyphenyl)-3-heptanone(3),二氢海因酮C(4),1,7-bis(3,4-dihydroxyphenyl)heptan-3-ylacetate(5),(5R)-1,7-双(3,4-二羟基苯基)-3-羟基苯基庚烷(6),山橘脂酸(7),4-(1-甲氧基乙基)-苯酚(8),3-吲哚甲醛(9),3,4二甲氧基苯乙酸(10),(2E,6E)-2,6-dimethylocta-2,6-dienedioic acid(11),cyclo-(D-Leu-L-Trp)(12),cyclo-(S-Pro-S-Phe)(13),8-羟基香叶醇(14)和(Z)-2,6-二甲基辛-6-烯-1,8-二醇(15)。结论其中化合物16为二苯庚烷类化合物,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郑炳真[5](2018)在《乌苏里瓦韦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苏里瓦韦为蕨类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瓦韦属(Lepisorus)植物乌苏里瓦韦[Lepisorus Ussuriensis(Regel et Maack)Ching]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民间广泛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血、水肿、咽喉肿痛等病症。有关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为进一步阐明其化学成分,筛选其生物活性,本论文对吉林产乌苏里瓦韦药用植物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首次采用ICP-MS新技术测定了乌苏里瓦韦中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其中Mn,Zn,Cr,Ni,Cu,V,Mo,Se,Co,Sn等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13.70,48.63,13.89,6.54,6.50,2.57,1.23,0.58,0.60,0.30μg/g。结果表明,该植物中含较丰富的Mn,Zn,Cr,Ni,Cu,V等元素。填补了该植物微量元素研究的空白。2、首次采用响应面法对乌苏里瓦韦总黄酮和总酚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获得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80%、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为1:30。所得提取物中总黄酮、总酚酸的含量分别为15.8%和8.8%。为进一步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提供原料。3、采用柱色谱和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乌苏里瓦韦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采用HR-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槲皮素(2)、染料木素(3)、藁本内酯(4)、(3S)-6,8-二羟基-3-苯基-3,4-二氢异香豆素(5)、菠菜甾醇(6)、桉叶素(7)、咖啡酸(8)、咖啡酸乙酯(9)、β-谷甾醇(10)、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1)、邻苯二甲酸正辛酯(12)、3,27-二甲基-二十七烷(13)、7-羟基香豆素(14)以及绿原酸(15)。其中,化合物39、1114等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瓦韦属植物中分离鉴定。4、首次采用氨水引咳法、气管酚红排泌法等经典模型研究了乌苏里瓦韦的镇咳和祛痰作用,并通过气管注射脂多糖造成急性炎症模型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乌苏里瓦韦可明显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增加气管酚红排泌量,具有较好的镇咳、祛痰活性;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IL-6和IL-1β以及TNF-α的含量而发挥药理作用。5、首次利用UPLC-Q/TOF-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辨识了灌胃给予乌苏里瓦韦小鼠体内的血中移行成分,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数据。从健康鼠中鉴定了原型入血成分22个,从炎性病理鼠中鉴定了原型入血成分31个,二者的血中移行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从炎性病理鼠的血中移行成分中发现了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异牡荆素以及木通苯乙醇苷B等3个含量较高的入血成分,而在健康鼠血清中未检测出,推测该3种成分与与抗炎药效紧密相关。综上,本论文对乌苏里瓦韦的化学成分,镇咳祛痰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及入血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完善了其化学成分研究,扩大了药用范围,为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乌苏里瓦韦提供了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
罗美霞[6](2018)在《不同品种来源陈皮“活性”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陈皮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e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药食两用的植物资源。陈皮药材主要分为“广陈皮”和“陈皮”,质量以广陈皮为优。广陈皮为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Chachi’的干燥成熟果皮,主产于广东新会,是我国岭南传统着名的道地药材。陈皮气香,味辛、苦、性温,入脾经、胃经、肺经,具有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尽管陈皮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功效确切,其应用现状却十分混乱。一方面,不同品种来源陈皮之间混用情况严重,极大地影响了陈皮的实际药用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对陈皮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充分,许多可供陈皮应用的橘皮被大量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带来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整、适当的方法,克服常规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的“片面性”、“模糊性”等问题,科学分析以及有效评价不同品种来源陈皮质量(应用价值),以利于陈皮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课题以21个品种89批不同产地的陈皮样品为对象,在建立传统止咳、化痰功效的小鼠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究陈皮提取物的止咳化痰活性有效部位;进一步建立陈皮液相“活性”指纹图谱以及含量测定,结合LC-MS分析探明陈皮有效部位的效应物质,并对其充分解析,以求在效应成分的“数”与“量”及成分整体相似性的差异上对不同品种来源的陈皮质量(应用价值)进行全面、深入地评价,为陈皮现有质量标准完善、品种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和思路。研究方法本文分别采用浓氨水引咳小鼠和小鼠气道排泌酚红实验建立传统止咳、化痰功效的动物模型,观察陈皮甲醇提取物对小鼠的止咳、化痰效果,探究其止咳化痰传统功效的有效部位。以5个活性黄酮类成分为指标成分,包括橙皮苷、川陈皮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橘皮素和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设定好的色谱条件下构建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和同时测定5个主要的活性黄酮成分含量;色谱柱为DIKMA Diamonsil C18Column(250 mm×4.6 mm i.d.,5μm);流动相:水(A相):乙腈(B相);流速:1 mL·min-1;柱温:25℃;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83及330 nm双波长检测。梯度洗脱程序:015 min,15%40%B;1535 min,40%50%B;3540 min,50%75%B;4050 min,75%85%B。同样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法(LC/MS-IT-TOF)技术,以相同的液相条件,飞行时间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质量扫描范围设置为m/z 1001000,运行时间50 min,对陈皮甲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离子信息、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保留时间、对照品和文献资料鉴定和推测成分。以川陈皮素为对照,检测波长330 nm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21个品种89批不同产地陈皮的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polymethoxylated flavones,PMFs)总含量。研究结果1.陈皮甲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灌胃后均能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3min内咳嗽次数,小鼠气管的酚红浓度增加,表明对排痰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广陈皮甲醇提取物高剂量组具有较好的止咳和化痰效果。2.以12批“新会陈皮”建立了参照指纹图谱,结合对照品比对法,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年A版),成功建立了广陈皮指纹图谱,确定了18个共有色谱峰,并进一步建立了其它20个不同品种来源陈皮药材的指纹图谱。3.对21个品种89批不同产地陈皮进行相似度评价,系统考察陈皮质量。研究结果表明12批道地药材(新会陈皮)的平均相似度为0.994,且不同产地茶枝柑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品种来源药材的相似度存在一定的特征性差异。4.在所设定的LC-MS条件下,结合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离子信息、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保留时间、对照品和文献报道的质谱数据对陈皮甲醇提取物分析,成功从18个共有峰中分离鉴定了17个共有峰化学成分,其中包括4个二氢黄酮苷类,13个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5.21个不同品种来源陈皮黄酮类成分含量结果可知,不同品种来源陈皮的5个活性黄酮类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除橙皮苷含量较高外,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中川陈皮素和橘皮素含量也较高,且不同品种之间含量差异较大。6.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将21个品种89批不同产地陈皮均分为四大类,且每个区的陈皮品种分布相一致。7.川陈皮素在3.0129.036μg·mL-1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173%,RSD值为1.424%。不同品种来源样品中多甲氧基黄酮含有量有明显差异,以茶枝柑、红橘、福橘、芦柑、南丰蜜橘、砂糖橘、皇帝柑、八月橘、瓯柑为高。研究结论本课题首先建立传统止咳化痰功效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广陈皮甲醇提取物高剂量组具有较好的止咳和化痰效果。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了21个品种89批不同产地陈皮“活性”指纹图谱,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进一步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品种来源陈皮黄酮成分之间的差异,全面反映不同品种来源陈皮的质量特性,为陈皮药材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发现以橙皮苷和PMFs中含量较高且差异较大的川陈皮素和橘皮素为多指标成分进行陈皮质量综合评价更科学、全面,且传统上基本不作为陈皮用途的砂糖橘、芦柑、皇帝柑和八月橘果皮可考虑作为陈皮应用的有效品种资源;最后,此文UV法简单准确,可有效克服其他黄酮类成分的干扰,适用于陈皮中PMFs总含量的测定。
邢天天[7](2018)在《基于UPLC-QTof-MS的宽皮柑橘和橙果皮化学成分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柑橘(Citrus)是世界种植范围最广的果树,种质资源丰富,主要有宽皮柑橘(Citrus reticulata)、甜橙(Citrus sinensis)、柠檬(Citrus limon)、柚类(Citrus grandis)、葡萄柚(Citrus paradisi)、枸橼(Citrus medica)等。柑橘果实集药食两用于一身,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含酚酸、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类柠檬苦素等,具有抗氧化、缓解肥胖、预防和治疗癌症等功效。研究表明,柑橘果皮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普遍高于果肉,因此,分析研究柑橘果皮的化学成分对于开发其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和Progenesis QI代谢组学软件对宽皮柑橘(Citrus reticulata)和甜橙(Citrus sinensis)的果皮进行了多甲氧基类黄酮(Polymethoxylated flavonoids,PMFs)测定、非靶向代谢轮廓分析、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代谢组学四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UPLC-QTof-MS简单快速测定宽皮柑橘和甜橙果皮中的PMFs PMFs是指在黄酮母核上含4个及以上甲氧基的一类天然产物,是柑橘属果实含有的一类特殊的类黄酮,比普通的类黄酮具有更强的抗癌效果。本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分辨质谱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方法对宽皮柑橘和橙果皮的甲醇提取物中的PMFs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显示该方法稳定可靠,适合用于柑橘中PMFs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MSE技术,分析PMFs的二级质谱碎片,与标准对照品和文献中谱图比较后,在14种柑橘果实中共鉴定出42种PMFs,其中33种为多甲氧基黄酮,9种为多甲氧基黄烷酮。(2)同时对其中的13种多甲氧基黄酮进行了含量测定。其中Nobiletin,Sinensetin,Tangerin和3,5,6,7,8,3,4’-Heptamethoxyflavone含量较高,宽皮柑橘中PMFs的种类和含量普遍较橙类中高。(3)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75pg/mL和0.25 ng/mL,线性范围0.500-1000ng/mL,相关系数均在0.995以上。回收率范围94.52%-105.57%,日间和日内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2.79%和5.43%。2宽皮柑橘和橙果皮的化学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柑橘中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有类黄酮、酚酸、类柠檬苦素、类胡萝卜素等。本节主要基于UPLC-QTof-MS对10种宽皮柑橘和6种橙类果皮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鉴定,归纳总结了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行为,并用ABTS法、DPPH法和FRAP法评价了这16种柑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将活性与化学成分进行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16种柑橘果皮中共检出92种化学成分,包括4种黄酮苷元、22种多甲氧基黄酮、10种多甲氧基黄烷酮/查尔酮、33种黄酮苷,9种酰基化黄酮苷和8种类柠檬苦素、3种香豆素苷类以及3种其它类型的化合物。化合物的种类分布大致是野生宽皮柑橘多于栽培宽皮柑橘多于橙类。莽山橘和细皮狗屎柑所含化合物种类较多,分别为84和82种,S26锦橙和长叶橙最少为46种。(2)抗氧化活性综合指数(Antioxidant Potency Composite,APC)综合三种方法评价柑橘总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岑溪酸橘果皮的抗氧化能力最强,莽山橘排第二,二者均属于野生宽皮柑橘。最弱的为先锋橙,其次是S26锦橙,二者均属橙类。总体来看宽皮柑橘较橙类的抗氧化能力强,野生宽皮柑橘较栽培宽皮柑橘抗氧化能力强。(3)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正离子模式下共有8种化合物与抗氧化能力呈极显着相关。其中主要影响ABTS法抗氧化能力的化合物是Natsudaidain-3-O-HMG-glucoside,与DPPH法抗氧化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的化合物为Caffeicacyl-hydroxyl-methoxylflavanone-O-diglycoside,与FRAP法抗氧化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的化合物有7个,依次为Caffeicacyl-hydroxyl-methoxylflavanone-O-diglycoside;Dihydroxy-flavone-dimethoxyflavone-O-glucoside;5,7,4’-Trimethoxyflavone;(2R)-Hesperidin;Swertisin-5-O-β-D-glucoside;5,7,3’,4’-Tetramethoxyflavone-6-O-β-D-glucoside;1-Feruloyl-β-D-glucopyranoside。负离子模式下,共有9个化合物与抗氧化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其中与ABTS法呈极显着正相关的化合物有Natsudaidain-3-O-(HMG)-glucoside和Isopyrenin,影响FRAP法抗氧化能力的化合物有7个,分别为Caffeicacyl-hydroxyl-methoxylflavanone-O-diglycoside;5,7,3’,4’-Tetramethoxy-flavone-6-O-β-D-glucoside;Dihydroxyflavone-dimethoxyflavone-O-glucoside;Tricin-5-glucoside/Tricin-7-glucoside;(2R)-Hesperidin;Swertisin-5-O-β-D-glucoside;Hesperetin-7-O-glucoside。3宽皮柑橘和橙果皮提取物的代谢组学鉴别分析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受外部刺激后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变化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节利用UPLC-QTof-MS结合Progenesis QI对宽皮柑橘和橙两类柑橘果皮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寻找不同种类柑橘的代谢差异物。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UPLC-QTof-MS平台采集10种宽皮柑橘和6种橙类果皮代谢轮廓图谱,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样品用于评价系统的稳定性。正离子模式下RSD≦30%的峰个数占整个数据的91.34%,负离子模式下RSD≦30%的峰个数占整个数据的88.79%,主成分分析(PCA)中QC样本聚集程度良好,证明数据采集方法可靠,系统稳定。(2)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使用主成分分析(PCA)这种无监督的模式识别观察所有样本的分散与聚集程度。正离子模式下,R2X[1]=0.5051,R2X[1]=0.1519,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原变量的65%,且宽皮柑橘和橙类在第一主成分上即可得到分离,无离异样本。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中,两组样品在第一主成分得到完全分离,R2Y=99%,Q2=90%,证明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所得数据可靠。通过重要变量投影(VIP)和S-Plot图可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5条标准为:OPLS-DA模型中变量重要性投影指标(VIP)>1,|p|>0.1,倍数变化(Fold Change,FC)>2,Anova(p)<0.05和相关系数|p(corr)|>0.5作为筛选条件,得可用于鉴别宽皮柑橘和橙类的潜在标志物有5个。同理可得负离子模式可用于鉴别宽皮柑橘和橙类的潜在标志物有6个。
左龙亚[8](2018)在《柑橘亚属植物果皮多酚类物质提取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检测》文中指出柑橘亚属植物(Subgenus Citrus)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枸橼(佛手变种、小香橼变种)、柠檬、来檬、酸橙、甜橙、宽皮柑橘(酸橘变种)、柚、葡萄柚、印度野橘和台湾山橘。柑橘亚属类植物果实含有大量的多酚类物质,不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抑菌作用,而且对人体相应疾病防治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柑橘亚属植物果实多酚类物质研究主要集中于宽皮柑橘、柠檬、甜橙、柚等种类,对枸橼、酸橙、野橘、台湾山橘等研究较少。本试验以12种柑橘亚属植物果皮为材料,对果皮多酚类物质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物质含量;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各果皮提取物中多酚类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随后,采用DPPH、FRAP、ABTS三种体外抗氧化检测方法评价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同时,运用培养基加药法分别检测12种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对青霉菌、绿霉菌和炭疽菌3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作用效果;最后,结合数据分析软件将果皮提取物中不同多酚类物质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抑菌作用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中具有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功能的主要多酚类活性物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声辅助提取柑橘亚属植物果皮多酚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 g:40 m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0 min,甲醇体积分数100%。(2)12种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均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总酚物质含量变化范围在(8.882±0.622)mg.g-152.241±2.148mg.g-1之间,总黄酮物质含量变化范围在(15.389±0.302)mg.g-158.168±0.919mg.g-1之间。酚酸类物质主要以没食子酸和绿原酸形式存在,其中台湾山橘果皮提取物中没食子酸(0.6143±0.1198 mg.g-1)和绿原酸(0.4765±0.0571 mg.g-1)含量最高。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物质为橙皮苷、芸香柚皮苷和地奥司明。酸橘果皮提取物中橙皮苷含量最高(51.3492±5.6819 mg.g-1);酸橙果皮提取物中芸香柚皮苷(23.8087±2.7941mg.g-1)和地奥司明(8.4432±1.0556 mg.g-1)含量均为全组最高值。(3)12种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均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APC综合指数变化幅度在37.55%100%。其中,酸橘果皮提取物综合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宽皮柑橘果皮提取物,佛手果皮提取物体外综合抗氧化能力最弱。(4)12种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对3种病原真菌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就单一菌种而言,柠檬果皮提取物对青霉菌的抗性最强(49.19±0.83%),枸橼果皮提取物对绿霉菌的抗性最强(35.23±1.12%),台湾山橘果皮提取物对炭疽菌的抗性最强(32.74±1.23%)。就整体而论,柠檬果皮提取物对3种病原真菌的综合抗性最强(抑菌活性综合APC指数97.81%),其次为台湾山橘果皮提取物(抑菌活性综合APC指数79.76%),佛手果皮提取物对3种病原真菌的综合抗性最弱(抑菌活性综合APC指数29.42%)。(5)柑橘亚属植物果皮多酚类物质组成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多酚类物质抗氧化、抑菌活性差异性显着(P<0.05)。FRAP反应体系中主要作用因子是绿原酸(r=0.651)和橘皮素(r=0.595);DPPH反应体系中主要作用因子是橙皮苷(r=0.691)和总酚(r=0.901);ABTS反应体系中主要作用因子是绿原酸(r=0.673)、橙皮苷(r=0.736)和总酚(r=0.813)。没食子酸(r=0.685)、绿原酸(r=0.577)、阿魏酸(r=0.672)、圣草次苷(r=0.589)和川陈皮素(r=0.590)对炭疽菌有较强的作用效果,同时圣草次苷(r=0.763)对青霉菌菌丝生长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张贵杰,代禄梅,张斌,张永丽,王恒山,梁东[9](2017)在《臭牡丹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从臭牡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12,16S-trihydroxy-7-oxo-17(15→16),18(4→3)-diabeo-abieta-3,8,11,13-tetraen-18-oic acid(1),12 S*,13R*-dihydroxy-9-oxo-octadeca-10(E)-enoic acid(2),赪桐苷A(3),trichotomoside(4),山橘脂酸(5),4’-O-methylscutellarein(6),neroplomacrol(7),butylitaconic acid(8),hexylitaconic acid(9),对羟基苯甲酸(10)。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为3,5,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陈一,叶彩云,赵勇[10](2017)在《广防风中苯乙醇类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广防风Anisomeles indic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广防风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苯乙醇类化合物:广防风苷A(1)、圆齿列当苷(2)、毛蕊花糖苷(3)、肉苁蓉苷D(4)、3′-O-methyl isocrenatoside(5)、isocrenatoside(6)、山橘脂酸(7);3个为酚酸类化合物:香草酸(8)、咖啡酸(9)、阿魏酸(10)。结论化合物47为首次从广防风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二、山橘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橘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代代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章 柑橘属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的研究 |
1.1 挥发油类 |
1.2 黄酮类 |
1.3 生物碱类 |
1.4 香豆素类 |
1.5 其他成分 |
2 生物活性的研究 |
2.1 抗炎作用 |
2.2 抗病毒、抑菌作用 |
2.3 抗肿瘤作用 |
2.4 降血脂作用 |
2.5 抗氧化作用 |
2.6 其他作用 |
3 展望 |
第二章 代代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效学研究 |
1 代代花的提取及洗脱部位的制备 |
1.1 药材 |
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药材制备 |
1.4.1 新鲜代代花低温真空冷冻干燥花蕾的制备 |
1.4.2 新鲜代代花药材总提取物及其各洗脱部位的制备 |
2 代代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部位研究 |
2.1 材料 |
2.1.1 动物 |
2.1.2 药物与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方法 |
2.2.1 动物分组 |
2.2.2 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SDAD)模型的建立 |
2.2.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2.4 自主活动测试 |
2.2.5 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代代花各给药部位对SDAD模型大鼠的Morris水迷宫实验 |
2.3.2 代代花各给药部位对SDAD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和体重的影响 |
2.3.3 代代花各给药部位对SDAD模型大鼠血清中相关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UPLC-Q-TOF-MS技术开展代代花化学成分的分析与鉴定研究 |
1.1 化合物质谱分析与结构鉴定 |
1.1.1 仪器和材料 |
1.1.2 方法与结果 |
1.1.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1.2.3 质谱条件 |
1.1.2.4 色谱条件 |
1.1.2.5 数据分析 |
1.2 UPLC-Q-TOF-MS成分鉴定 |
1.3 讨论 |
第四章 代代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 代代花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 |
1.1.1 代代花70%乙醇洗脱有效部位的制备 |
1.1.2 材料与仪器 |
1.2 化学成分分离 |
1.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1.3.1 化合物1 的结构鉴定 |
1.3.2 化合物2 的结构鉴定 |
1.3.3 化合物3 的结构鉴定 |
1.3.4 化合物4 的结构鉴定 |
1.3.5 化合物5 的结构鉴定 |
1.3.6 化合物6 的结构鉴定 |
1.3.7 化合物7 的结构鉴定 |
1.3.8 化合物8 的结构鉴定 |
1.3.9 化合物9 的结构鉴定 |
1.3.10 化合物10 的结构鉴定 |
1.3.11 化合物11 的结构鉴定 |
1.3.12 化合物12 的结构鉴定 |
1.3.13 化合物13 的结构鉴定 |
1.3.14 化合物14 的结构鉴定 |
1.3.15 化合物15 的结构鉴定 |
1.3.16 化合物16 的结构鉴定 |
1.3.17 化合物17 的结构鉴定 |
1.3.18 化合物18 的结构鉴定 |
1.3.19 化合物19 的结构鉴定 |
1.3.20 化合物20 的结构鉴定 |
1.3.21 化合物21 的结构鉴定 |
1.3.22 化合物22 的结构鉴定 |
1.3.23 化合物23 的结构鉴定 |
1.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化合物的图谱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个人简历 |
(2)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
1.1.2 植物区系研究的对象 |
1.1.3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 |
1.1.4 植物区系学的任务 |
1.2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2.1 萌芽阶段 |
1.2.2 建立阶段 |
1.2.3 变革阶段 |
1.2.4 多学科融合阶段 |
1.3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3.1 西方主导阶段 |
1.3.2 我国区系研究起步阶段 |
1.3.3 创新发展阶段 |
1.4 江西省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5 寻乌县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
1.6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寻乌县的自然条件及其特点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貌特征 |
2.3 气候特征 |
2.4 土壤特征 |
2.5 植被特征 |
第3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查路线及采集区域布设 |
3.2.2 采集路线与调查 |
3.2.3 室内标本整理鉴定与名录统计 |
3.2.4 数据统计及区系分析 |
3.2.5 野生果树资源统计分析及重要野生果树代表种化学成分测定 |
3.3 技术路线 |
第4章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1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
4.2 寻乌县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
4.2.1 科的数量结构特征 |
4.2.2 优势科的统计分析 |
4.2.3 科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 |
4.2.4 科的区系特点小结 |
4.3 寻乌县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
4.3.1 属的数量结构特征 |
4.3.2 优势属的统计分析 |
4.3.3 属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 |
4.3.4 属的区系特点小结 |
4.4 寻乌县种子植物种的区系分析 |
4.4.1 华南植物区系成分代表种的选定方法 |
4.4.2 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区划分析 |
4.4.3 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归属探讨 |
4.4.4 小结 |
4.5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
4.5.1 聚类分析 |
4.5.2 主成分分析 |
第5章 寻乌县植物区系新记录 |
5.1 江西省新记录科 |
5.2 江西省新记录属 |
5.3 江西省新记录种 |
5.4 小结 |
第6章 野生果树资源分析 |
6.1 野生果树资源种类调查分析 |
6.1.1 寻乌县野生果树资源种类 |
6.1.2 寻乌县野生果树的类型 |
6.1.3 寻乌县野生果树生活型组成 |
6.2 重要野生果树资源代表种乌饭果实化学成分-氨基酸的测定 |
6.2.1 野果(乌饭树)取样与测定方法 |
6.2.2 化学成分-氨基酸种类分析 |
6.2.3 氨基酸含量地理变异分析 |
6.3 野生果树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 |
6.3.1 开发利用现状 |
6.3.2 建议 |
第7章 结论 |
7.1 寻乌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7.2 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区划与归属 |
7.3 寻乌县野生果树资源特点 |
附录 |
附录 1 植被情况 |
附录2 寻乌县种子植物科所含属种大小组成统计表(属;种) |
附录3 江西南部(赣州)18 个县区128 个华南植物区系成分代表种的分布表 |
附录4 寻乌县新记录植物 |
附录5 寻乌县种子植物名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桂枝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提取分离 |
3 结构鉴定 |
(4)干姜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与分离 |
2.2 结构鉴定 |
3 讨论 |
(5)乌苏里瓦韦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瓦韦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
1.1.1 性状鉴别研究 |
1.1.2 化学成分研究 |
1.1.3 药理作用研究 |
1.2 天然药物镇咳祛痰作用研究进展 |
1.3 瓦韦属植物研究展望 |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乌苏里瓦韦中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测定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2.3.2 结果分析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乌苏里瓦韦化学成分的研究 |
3.1 总黄酮和总酚酸的提取工艺优化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1.4 实验结果 |
3.1.5 小结 |
3.2 化学成分的分离、提纯与鉴定 |
3.2.1 材料 |
3.2.2 试剂 |
3.2.3 仪器 |
3.2.4 提取、分离与纯化 |
3.2.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4章 乌苏里瓦韦对小鼠的镇咳、祛痰作用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动物 |
4.1.3 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 |
4.1.4 对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的影响 |
4.1.5 对急性炎症小鼠IL-6、IL-1β及TNF-α的影响 |
4.1.6 数据处理 |
4.2 试验结果与结论 |
4.2.1 对氨水引咳模型小鼠的作用 |
4.2.2 对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的作用 |
4.2.3 对小鼠IL-6、IL-1β及TNF-α的作用 |
4.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5章 乌苏里瓦韦药效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 |
5.1.3 动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色谱条件 |
5.2.2 质谱条件 |
5.2.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取血方法 |
5.2.4 生物样本处理 |
5.3 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论 |
附图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6)不同品种来源陈皮“活性”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陈皮黄酮类成分有效部位止咳化痰作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不同品种来源陈皮“活性”指纹图谱的构建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陈皮“活性”指纹图谱化学成分的鉴定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品种来源陈皮5种活性黄酮成分含量 |
4.1 实验材料 |
4.2 方法与结果 |
4.3 讨论和小结 |
第五章 UV法测定不同品种来源陈皮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含量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21个品种89批不同产地陈皮液相色谱图 |
附录Ⅱ 21个品种89批不同产地陈皮样品图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UPLC-QTof-MS的宽皮柑橘和橙果皮化学成分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选题依据 |
1.1 研究意义 |
1.1.1 柑橘的重要地位 |
1.1.2 柑橘果实的重要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柑橘中化学成分的研究状况 |
1.2.2 基于LC-MS的柑橘代谢组学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研究的目标、内容以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1.5.1 研究方案 |
1.5.2 可行性分析 |
1.6 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基于UPLC-QTOF-MS测定宽皮柑橘和橙类中的多甲氧基类黄酮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样品制备 |
2.2.4 UPLC-PDA-ESI-MSE条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多甲氧基黄酮的定性分析 |
2.3.2 多甲氧基黄酮的定量分析 |
2.3.3 方法学验证 |
2.4 小结 |
第3章 宽皮柑橘和甜橙的化学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样品制备 |
3.2.4 UPLC-QTof-MS条件 |
3.2.5 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 |
3.2.6 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基于UPLC-Q-TOF-MS宽皮柑橘和橙果皮化学成分分析 |
3.3.2 不同种类柑橘化学成分的比较 |
3.3.3 柑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
3.3.4 宽皮柑橘和橙类化学成分和抗氧化相关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UPLC-QTOF-MS平台的宽皮柑橘和橙代谢组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样品准备 |
4.2.4 UPLC-QTof-MS条件 |
4.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UPLC-QTof-MS代谢图谱采集 |
4.3.2 数据预处理 |
4.3.3 多元统计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5.2.1 多甲氧基类黄酮的纯化 |
5.2.2 柑橘代谢组学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柑橘亚属植物果皮多酚类物质提取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柑橘资源概况 |
1.2 生物活性物质简介 |
1.3 植物多酚类物质概况 |
1.3.1 柑橘果实多酚类物质的种类、含量与分布 |
1.3.2 柑橘果实多酚类物质的生理功能 |
1.3.2.1 抗氧化作用 |
1.3.2.2 抗炎作用 |
1.3.2.3 抑菌作用 |
1.3.2.4 抗癌作用 |
1.3.2.5 预防心血管疾病 |
1.4 多酚类物质提取方法 |
1.4.1 传统溶剂提取法 |
1.4.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4.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4.4 生物酶水解提取法 |
1.4.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5 多酚类物质分析检测技术 |
1.5.1 光谱分析法 |
1.5.2 薄层层析法 |
1.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1.5.5 色谱-质谱联用法 |
1.6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
1.6.1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法 |
1.6.2 FRAP铁离子还原实验法 |
1.6.3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法 |
1.7 抑菌作用的评价测定方法 |
1.7.1 琼脂扩散法 |
1.7.2 琼脂稀释法 |
1.7.3 培养基加药法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论文创新点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多酚类物质提取 |
3.3.2 总酚的测定 |
3.3.3 总黄酮的测定 |
3.3.4 多酚类物质活性成分测定 |
3.3.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3.3.6 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测定 |
3.3.7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3.3.8 抑菌活性测定 |
3.4 数据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柑橘亚属植物果皮多酚类物质提取 |
4.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4.1.1.1 不同料液比对黄酮类多酚物质的提取影响 |
4.1.1.2 不同温度对黄酮类多酚物质的提取影响 |
4.1.1.3 不同超声时间对黄酮类多酚物质的提取影响 |
4.1.1.4 不同甲醇体积分数对黄酮类多酚物质的提取影响 |
4.1.2 黄酮类多酚物质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 |
4.2 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总酚、总黄酮物质含量检测 |
4.2.1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总酚含量差异 |
4.2.2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总黄酮含量差异 |
4.3 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多酚类物质活性成分鉴定 |
4.3.1 多酚类物质标准品HPLC分析结果 |
4.3.2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酚酸类物质组成成分及其含量差异 |
4.3.3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黄酮类物质组成成分及其含量差异 |
4.4 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
4.4.1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 |
4.4.2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FRAP抗氧化活性比较 |
4.4.3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 |
4.4.4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综合抗氧化活性比较 |
4.5 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
4.5.1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对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
4.5.2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对绿霉菌生长的影响 |
4.5.3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对炭疽菌生长的影响 |
4.5.4 柑橘亚属不同植物果皮提取物综合抑菌活性比较 |
4.6 多酚类物质组成与抗氧化、抑菌活性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不同提取条件多酚类物质含量变化 |
5.2 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酚酸、黄酮类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变化 |
5.3 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变化 |
5.4 柑橘亚属植物果皮提取物抑菌活性变化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参研课题 |
发表论文 |
参研课题 |
(9)臭牡丹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 |
2提取与分离 |
3结构鉴定 |
(10)广防风中苯乙醇类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材料 |
2提取与分离 |
3结构鉴定 |
四、山橘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代代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严欢.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D]. 唐忠炳.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3]桂枝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J]. 朱伶俐,艾志福,徐丽,靳永亮,刘春玲,刘峰,刘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14)
- [4]干姜的化学成分研究[J]. 崔婉华,王彦志,李泽之. 中国药学杂志, 2018(14)
- [5]乌苏里瓦韦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郑炳真. 吉林大学, 2018(01)
- [6]不同品种来源陈皮“活性”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分析[D]. 罗美霞.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7]基于UPLC-QTof-MS的宽皮柑橘和橙果皮化学成分及代谢组学研究[D]. 邢天天. 西南大学, 2018(01)
- [8]柑橘亚属植物果皮多酚类物质提取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检测[D]. 左龙亚. 西南大学, 2018(01)
- [9]臭牡丹的化学成分研究[J]. 张贵杰,代禄梅,张斌,张永丽,王恒山,梁东. 中国中药杂志, 2017(24)
- [10]广防风中苯乙醇类化学成分研究[J]. 陈一,叶彩云,赵勇. 中草药, 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