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氏野马”放归自然(论文文献综述)
马秀梅,史爱君[1](2021)在《12匹普氏野马和27头麋鹿成功野化放归大青山》文中指出2021年9月28日至29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路板管理站什字沟、白石头沟管理站召歌沟,将6匹普氏野马和27头麋鹿顺利野化放归自然。经过近一个月的跟踪监测,普氏野马和麋鹿适应状况良好。10月27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又将第二批次6匹普氏野马野化放归大青山。至此,美丽的大青山迎来了39名新成员。
钟震宇[2](2021)在《麋鹿已有6处野外种群 数量达4400只 北京麇鹿野化放归大青山》文中提出麋鹿首次在黄河流域建立野生种群,来自北京大兴和江苏大丰两大不同种源的27头麋鹿在内蒙古实施野化放归自然。9月29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麋鹿放归。27头麋鹿放归大青山野外麋鹿已达4400多只麋鹿是我国自然分布的物种,曾一度在野外消失,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人工繁育种群不断壮大,并重建了野外种群,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野外种群恢复的成功典范。据统计,我国现存麋鹿数量近10000头。此次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次性放归麋鹿27头。后期,
曹华[3](2021)在《普氏野马放归自然取得探索性成功》文中研究指明今年是新疆开展普氏野马野放工作20周年。9月初,新疆启动第17批普氏野马放归野外工作,18匹普氏野马离开位于吉木萨尔县的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被送往100多公里外的乔木西拜野放点。在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生活后,它们将正式走向野外,回归自然。今年也是我国启动?
徐丽萍,王亮,裴鹏祖,邵亚平[4](2017)在《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半放养状态下普氏野马的保护现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4、9月2次在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北片黄草滩一带进行普氏野马在中国的再引入半放养试验。截至目前,半放养期间共繁殖野马42匹,平均生育率44.4%,平均成活率61.1%,年均增长率6.1%。通过对半放养的野马进行日常观测,结果表明:野马已在野外渡过了食物、水源、天敌防御等生存关,在野生性状恢复、繁殖、家族构成、种群结构、环境质量、生存状态、越冬和防御敌害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生态、行为和营养学方面的适应性,但野马繁殖率较低,存活率更低,狼袭、疾病、争斗受伤是野马死亡的主要因素。另外,保护区野马半放养工作还面临着科研工作滞后,近亲繁殖严重和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等问题,并提出对策。
金冬梅[5](2017)在《马胃蝇蛆病间接ELISA诊断及用药后马胃蝇蛆排出动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新疆地区放归普氏野马年度性驱虫保健工作为依托,以黑腹胃蝇三龄幼虫(L3)的粗抗原和唾液腺抗原作为诊断抗原,以普氏野马和家马的血清和粪便免疫球蛋白提取液作为一抗测定特异性IgG,建立马胃蝇蛆病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填补国内马胃蝇蛆病实验室诊断的空白,为放归普氏野马的科学管护提供指导。同时本文通过拟合马科动物服用伊维菌素后排出的马胃蝇蛆数量动态变化,建立马胃蝇蛆排出动态模型,根据模型预测排虫高峰,为新鲜蝇蛆的大量采集提供最佳时段参考。本文可得如下结论:(1)本文建立的马胃蝇蛆病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并具有较强的抗原特异性。(2)黑腹胃蝇L3唾液腺抗原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是进行马胃蝇蛆病免疫学方法研究的理想材料。(3)马科动物用药后排虫周期持续4~5d,约47h后出现排虫高峰,准确定位了最适宜的样本采集时间,对采集蝇蛆样本和预测排虫高峰具有指导意义。(4)不同马科动物排虫动态的一致性说明驱虫效果与马科动物种类及其马胃蝇蛆感染量无关,所得回归方程量化了早期的观察结果,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马胃蝇蛆的采集效率和获取新鲜蝇蛆样本,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渊,初红军,韩丽丽,陶永善,布兰,刘钊,蒋志刚[6](2016)在《野放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家域面积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提出采用MCP方法研究了2011年至2012年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野放普氏野马家域的变化。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年间、季节间不同群体家域及其两两重叠无差异。以家族群大小为协变量进行了野放野马家域协方差分析。利用野放野马家族大小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分析检验了野放野马家族大小与家域关系。结果表明:(1)野马平均家域面积由2011年的(20±2)km2/匹扩大到2012年的(30±2)km2/匹。对部分野放群体中头马未发生更替的野马群的研究表明,随着野马群体增大,其家域面积显着增大(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野马群的家域面积在不同年份差异显着,且春季家域>秋季家域>夏季家域。(3)2011年不同群家域两两间相互重叠面积与群大小无显着相关(r=0.256,P=0.580>0.05)。而2012年野马群家域两两之间重叠面积有显着差异(F=4.521,df=8,P<0.001)。家域两两相互重叠面积与群大小显着相关(r=0.706,P=0.033<0.05)。(4)不同季节间野马群家域重叠面积有显着差异(F=5.695,df=8,P<0.001)。5号群、7号群和8号群的自身家域重叠面积(P<0.05),3号群、6号群和9号群的家域重叠面积(P<0.05)。(5)影响野放野马家域面积的生物因子有草本盖度、灌木盖度,非生物因子主要有温度、湿度、风速、最近水源地距离和最近居民点距离等。温度与草本盖度是影响野放野马家域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两者与野放野马家域面积显着相关(P<0.01)。
王媛[7](2013)在《普氏野马万里归乡——访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文中指出经过20年的努力,新疆野马繁育中心从最初引回的11匹野马发展到最高峰时的近300余匹,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野马数量从最初的18匹发展到最高峰时的78匹。圈养野马种群的繁育获得了成功,为实现野马放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希武司长总是十分忙碌。芦山地震后,他急忙赶赴地震灾区查看碧峰峡熊猫繁育基地的受损情况并现场指导工作,之后又立刻返回北京参加野生动物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反应工作机制会议。紧接着,5
何志清,李岩,张万福,王红军,牛永秀,潘竞洋[8](2013)在《我国普氏野马的保护机构及发展情况》文中提出1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简介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古公路21km处,面积18万hm2,土壤为灰棕漠土,全境均属腾格里沙漠。其前身是1981年3月成立的原武威县治沙造林站。1987年10月经原林业部(林计字[1987]461号)、甘肃省人民
陈金良,胡德夫,张赫凡,曹杰[9](2008)在《荒野的呼唤:野马回归大自然之路》文中指出经国家林业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1985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建立了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先后从德国、英国、美国引进普氏野马24匹,通过人工饲养繁殖,进行野马的研究试验。最终让野马回归大自然,重建野马种群。16年后的2001年8月28日,在准噶尔盆地东缘的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北部。启动了野马在中国的首次放归工程。27匹野马组成的繁殖群在头马带领下,冲出了限制它们自由的围栏,踏上了漫漫的回归自然之路。时至今日,首次放归的野马已在荒野度过了7年。其间,既有野马冲出栏厩奔向原野、放归自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也有马群迷失于茫茫雪原。不见踪迹,令人揪心的日子。野马放归及野化引起了社会各界乃至国外的广泛关注。野马放归后,我们有幸成为"护马使者",所以经常会被人们询问:野马还有野性吗?野马能够适应野外严酷的自然环境吗?它们真能回归其祖先生活的土地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我们通过《新疆人文地理》杂志,向大家讲述普氏野马放归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金良[10](2008)在《放归普氏野马的食物、水源、空间利用及生存对策的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7月2007年11月,分不同时段,采用全事件取样、目标动物取样、样方调查、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和直接跟踪调查等方法,对放归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进行了行为谱、行为时间分配,食性分析、夏季水源、生境选择、生存空间拓展、繁殖状况、群体数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生存影响,以及对圈养与放归普氏野马的行为谱、主要行为时间分配和繁殖的季节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观察到普氏野马17类88种行为,圈养和放归普氏野马有5种行为类型存在差别。(2)放归普氏野马成年雌性春、夏、秋三个季节总的主要行为时间分配中,食行为所占时间最多,为(47.30±11.25)%;其后依次为:站息行为(29.07±6.29)%,运动行为(14.07±3.05)%;而侧卧休息、站立和其它行所占时间较少,分别为(3.46±1.90)%、( 3.26±1.29)%和(2.83±1.51)%。不同季节的摄食时间、站息时间和卧息时间都存在显着差异(P<0.05),不同生存条件下野马的摄食、站立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显着差异的(P<0.05),夏季的昼间活动节律也存在差异。(3)食性分析表明,针茅、驼绒藜、角果藜、假木贼、蒿、猪毛菜、芨芨草、麻黄及芦苇等9种植物为普氏野马的食源植物,其中前六种为主要食源植物。活动区域较大的普氏野马公马群较之繁殖群具有相对宽的食物资源谱。(4)保护区内普氏野马可以利用的水源有两类:一类是地表积水,二是浅层地下水形成的泉水。从20032005年,共调查地表积水水源18处,泉水水源2处。地表积水水源被野马优先选择利用,水质优于泉水水源,但积水量和存在时间变化较大。泉水水源水量相对稳定,对野马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不同季节,放归普氏野马对植被的利用(P<0.01)、食物丰富度(P<0.01)、坡度(P<0.01)和地表基质(P<0.01)都存在极显着差异;距离公路距离(P>0.05)和距离水源距离(P>0.05)不存在显着差异。普氏野马优先选择针茅群落、食物丰富度高和坡度<15°的栖息地。(6)普氏野马放归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从2004年的120km2拓展到2007年的660km2。随着普氏野马活动范围的扩大,所占据的资源类型不断丰富。(7)20022006年在野外共繁殖24匹后代,平均繁殖率为38.72%,平均繁殖存活率为69.05%,繁殖季节头马的频繁更替而导致多数母马出现空怀是影响放归普氏野马繁殖率的主要因素。新生幼驹的平均死亡率为25%,其中83.3%死于头马的雄性杀婴。放归普氏野马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特征,其中有70.8%的幼驹集中5-6月间出生,在4、5月份产驹比例分别占37.5%、8.3%,低于同期圈养44.3%和18.3%的产驹比例,6月份产驹比例分别占33.3%,高于同期圈养18.3%的产驹比例,所以可得出普氏野马放归后产驹高峰季节明显向后推迟,放归后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供给方式的改变是其繁殖季节产生推迟的主要原因。(8)随着放归时间增加,放归普氏野马的年绝对和年相对群体变化次数都呈下降趋势,群体变化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份发生8次群体变化,是发生群体变化次数最多的月份。(9)卡拉麦里山有蹄自然保护区是周边哈萨克牧民的冬牧场,牧业活动对放归普氏野马影响较为严重,冬季大量家畜进入保护区后,使野马越冬面临着严重食物短缺。家马与野马间的冲突不断升级,严重威胁到野马的生存和血统纯正。(10)国道216扩建、矿产的勘探和开采对放归普氏野马的生存产生深远的影响。2007年810月,先后有5匹野马被过往车辆撞死,其中包括2匹成年雌性和3匹幼驹。
二、“普氏野马”放归自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氏野马”放归自然(论文提纲范文)
(1)12匹普氏野马和27头麋鹿成功野化放归大青山(论文提纲范文)
种群繁育 |
保障措施 |
宜居之所 |
(3)普氏野马放归自然取得探索性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全球1/5普氏野马在新疆 |
多年付出取得丰硕成果 |
野放之路任重道远 |
(4)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半放养状态下普氏野马的保护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普氏野马的保护现状 |
2.1 普氏野马的迁徙现状 |
2.2 国内保护现状 |
2.2.1新疆野马饲养繁殖研究中心保护现状。 |
2.2.2 甘肃濒危动物繁育中心保护现状。 |
2.2.3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 |
2.2安西保护区半放养现状 |
3 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
3.1 管理水平低, 科研力量薄弱 |
3.2 保护设施缺乏, 科研工作滞后 |
3.3 近亲繁殖引起系谱混乱, 幼驹发育不良 |
3.4天敌袭击, 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
4 对策与建议 |
4.1 增强管护力量, 提升管理水平 |
4.2 积极争取项目, 开展野马专项研究 |
4.3 引进或交换野马, 不断优化种群 |
4.4 加强半放养场设施维护, 重视巡护工作 |
5 结论 |
(5)马胃蝇蛆病间接ELISA诊断及用药后马胃蝇蛆排出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普氏野马简介 |
1.2. 马胃蝇蛆及其危害 |
1.3. 寄生虫抗原及其应用 |
1.4. 动物蝇蛆病的诊断 |
1.5. ELISA简介及其在马胃蝇蛆病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 |
1.6. 非损伤性取样法及其在放归普氏野马研究中的运用 |
1.7. 粪便免疫球蛋白及其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马胃蝇蛆病血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采样地点 |
2.1.2. 阳性血液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2.1.3. 阴性血清及标准阴、阳性血清 |
2.1.4. 实验蝇蛆 |
2.1.5. 主要仪器、试剂及耗材 |
2.1.6. ELISA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7. 抗原的准备 |
2.1.8.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2.1.9. 间接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2.1.10. 抗原阻断试验 |
2.1.11. 重复性试验 |
2.2. 结果 |
2.2.1. 抗原浓度测定结果 |
2.2.2. 抗原包被浓度、血清和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2.2.3. 间接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2.2.4. 抗原阻断试验 |
2.2.5. 重复性试验 |
2.3. 讨论 |
2.3.1. 抗原的选择 |
2.3.2. 选择特异性IgG作为检测抗体的原因 |
2.3.3. 间接ELISA反应条件的选择和方法的标准化 |
2.3.4. 间接ELISA诊断方法效果评估 |
3. 马胃蝇蛆病粪便免疫球蛋白提取液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采样地点 |
3.1.2. 粪便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3.1.3. 粪便免疫球蛋白的提取 |
3.1.4. 标准阴、阳性粪便免疫球蛋白提取液 |
3.1.5. 实验蝇蛆 |
3.1.6. 主要仪器、试剂及耗材 |
3.1.7. 抗原的准备 |
3.1.8.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3.1.9. 间接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3.1.10. 抗原阻断试验 |
3.1.11. 重复性试验 |
3.2. 结果 |
3.2.1. 抗原浓度测定结果 |
3.2.2. 抗原包被浓度、粪便免疫球蛋白提取液和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3.2.3. 间接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3.2.4. 抗原阻断试验 |
3.2.5. 重复性试验 |
3.3. 讨论 |
3.3.1. 通过非损伤性取样法诊断马胃蝇蛆病的必要性 |
3.3.2. 选择IgG的原因 |
3.3.3. 间接ELISA诊断方法效果评估 |
4. 用药条件下马胃蝇蛆排出动态模型的建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前准备 |
4.1.2. 用药方法 |
4.1.3. 蝇蛆采集 |
4.1.4. 绘制散点图 |
4.1.5. 排虫动态模型构建 |
4.2. 结果 |
4.2.1. 排虫过程 |
4.2.2. 最佳模型的选择 |
4.2.3. 回归方程及其应用 |
4.3.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野放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家域面积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 1 调查方法 |
2. 2 数据处理 |
2. 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 1 野放普氏野马的群体及构成 |
3. 2 野放普氏野马家域 |
3. 3 不同季节野放普氏野马家域 |
3. 4 野放普氏野马家域重叠分析 |
3. 5 野放野马家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 讨论 |
(8)我国普氏野马的保护机构及发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简介 |
2 普氏野马简介 |
3 普氏野马保护 |
4 中心普氏野马的发展 |
4.1 普氏野马的场地建设及饲养管理 |
4.2 普氏野马的繁殖 |
4.3 普氏野马普通病的防治及免疫驱虫 |
4.3.1 蹄部畸形 |
4.3.2 防治炭疽 |
4.3.3 预防性驱虫 |
5 主要研究项目 |
6 中心普氏野马试验性放归自然 |
6.1 放归地概况 |
6.1.1 地理概况 |
6.1.2 气候 |
6.1.3 植被与植物资源 |
6.1.4 动物种类 |
6.1.5 水质与草地资源评价 |
6.2 普氏野马放归自然的意义 |
6.3 试验性放归及监测 |
6.3.1 放归野马的数量和构成 |
6.3.2 放归野马的监测 |
6.4 放归自然后的监测要点 |
6.5 放归初期的补饲和观察[4] |
6.5.1 散放于围栏内进行观测 |
6.5.2 普氏野马在保护区内冬季的情况 |
6.5.3 普氏野马在保护区内春季的情况 |
6.5.4 普氏野马在保护区内夏季的情况 |
6.5.5 普氏野马在保护区秋季内的情况 |
6.5.6 野马采食植物种类 |
(10)放归普氏野马的食物、水源、空间利用及生存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普氏野马生物学特征及生存状况 |
1.1.1 生物学特征 |
1.1.2 分布变迁 |
1.1.3 野生绝灭 |
1.1.4 圈养种群 |
1.1.5 拯救措施 |
1.2 普氏野马行为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1.2.1 行为学研究 |
1.2.2 食性选择 |
1.2.3 生境选择研究 |
1.3 普氏野马放归后的监测研究 |
1.3.1 主要行为时间预算 |
1.3.2 食物资源 |
1.3.3 水源 |
1.3.4 天敌威胁 |
1.3.5 疾病 |
1.3.6 人类活动干扰 |
第二章 研究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
2.1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
2.1.1 地形地势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植物资源 |
2.1.4 动物资源 |
2.2 新疆普氏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 |
2.3 普氏野马放归区的社会经济环境 |
2.3.1 牧业经济 |
2.3.2 道路交通 |
2.3.3 矿产开发 |
第三章 放归普氏野马的食物、水源和空间利用 |
3.1 普氏野马行为谱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结果 |
3.1.2.1 普氏野马的行为定义和分类 |
3.1.2.2 圈养与放归普氏野马行为谱差异 |
3.1.3 讨论 |
3.2 放归普氏野马成年雌性个体昼间主要行为时间分配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2.2.1 主要行为类型 |
3.2.2.2 放归个体昼间主要行为时间分配 |
3.2.2.3 放归普氏野马主要行为的昼间活动日节律 |
3.2.2.4 圈养和放归成年雌性普氏野马夏季昼间主要行为时间分配比较 |
3.2.2.5 圈养与放归普氏野马夏季昼间摄食节律差异 |
3.2.3 讨论 |
3.3 放归普氏野马的食性选择 |
3.3.1 研究方法 |
3.3.1.1 放归普氏野马活动区内食物资源的丰富度调查方法 |
3.3.1.2 食性分析方法 |
3.3.2 结果和分析 |
3.3.2.1 繁殖群食物资源及其季相变化 |
3.3.2.2 食性选择及其季相变化 |
3.3.2.2.1 繁殖群的食物组成及食性选择 |
3.3.2.2.2 繁殖群雌马和头马的季相食性比较 |
3.3.2.2.3 繁殖群雌马的季相食性选择差异 |
3.3.2.2.4 公马群的食物组成及食性选择 |
3.3.2.2.5 公马群于各季节的食性分析 |
3.3.3 讨论 |
3.4 放归普氏野马在夏季对水资源的利用 |
3.4.1 研究时间和方法 |
3.4.2 结果与分析 |
3.4.2.1 水源地的类型 |
3.4.2.2 水源的数量和分布 |
3.4.2.3 水源水量的变化 |
3.4.2.4 水质的变化 |
3.4.2.5 放归与圈养普氏野马日饮水次数对比 |
3.4.3 讨论 |
3.5 放归普氏野马的生境选择 |
3.5.1 研究方法 |
3.5.1.1 生态因子调查 |
3.5.1.2 数据处理 |
3.5.2 研究结果 |
3.5.2.1 不同季节放归普氏野马对栖息环境的利用比较 |
3.5.2.2 不同季节普氏野马对栖息环境的选择指数 |
3.5.3 讨论 |
3.6 放归普氏野马生存空间拓展 |
3.6.1 研究方法 |
3.6.2 研究结果 |
3.6.3 讨论 |
第四章 放归普氏野马的繁殖及种群变化 |
4.1 放归普氏野马的种群繁殖 |
4.1.1 研究方法 |
4.1.1.1 普氏野马幼驹出生和死亡情况统计 |
4.1.1.2 繁殖率、幼驹成活率和年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
4.1.2 研究结果 |
4.1.2.1 放归普氏野马繁殖情况和种群发展情况 |
4.1.2.2 放归普氏野马新生幼驹的伤亡情况 |
4.1.2.3 放归普氏野马产驹的季节性 |
4.1.3 讨论 |
4.1.3.1 影响放归普氏野马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的因素 |
4.1.3.2 不同生存环境条件下的普氏野马产驹季节性差异 |
4.2 放归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变化 |
4.2.1 研究方法 |
4.2.2 研究结果 |
4.2.2.1 放归普氏野马繁殖群的群体变化类型 |
4.2.2.2 不同群体变化类型所占的比例 |
4.2.2.3 群体变化的年规律 |
4.2.2.4 群体变化的节季性特点 |
4.2.3 讨论 |
第五章 人类活动对放归普氏野马的影响 |
5.1 家畜对放归普氏野马的影响 |
5.1.1 研究方法 |
5.1.2 研究结果 |
5.1.2.1 牧户及畜群的基本情况 |
5.1.2.2 家畜对饲草的消耗概算 |
5.1.2.3 家畜群消耗饲草的评价 |
5.1.2.4 家马与普氏野马间的直接冲突 |
5.1.3 讨论 |
5.2 国道216 对放归普氏野马的影响 |
5.2.1 过往车辆对野马的直接伤害 |
5.2.2 旅客对普氏野马的影响 |
5.3 采矿对放归普氏野马的影响 |
第六章 保护措施及建议 |
6.1 水源改造与保护 |
6.2 降低家畜对放归普氏野马的干扰强度 |
6.3 完善 216 国道基础设施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
6.4 科学采矿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普氏野马”放归自然(论文参考文献)
- [1]12匹普氏野马和27头麋鹿成功野化放归大青山[J]. 马秀梅,史爱君. 内蒙古林业, 2021(11)
- [2]麋鹿已有6处野外种群 数量达4400只 北京麇鹿野化放归大青山[J]. 钟震宇. 绿化与生活, 2021(11)
- [3]普氏野马放归自然取得探索性成功[N]. 曹华. 新疆日报(汉), 2021
- [4]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半放养状态下普氏野马的保护现状[J]. 徐丽萍,王亮,裴鹏祖,邵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33)
- [5]马胃蝇蛆病间接ELISA诊断及用药后马胃蝇蛆排出动态研究[D]. 金冬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野放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家域面积及其影响因素[J]. 王渊,初红军,韩丽丽,陶永善,布兰,刘钊,蒋志刚. 生态学报, 2016(02)
- [7]普氏野马万里归乡——访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J]. 王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3(06)
- [8]我国普氏野马的保护机构及发展情况[J]. 何志清,李岩,张万福,王红军,牛永秀,潘竞洋.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01)
- [9]荒野的呼唤:野马回归大自然之路[J]. 陈金良,胡德夫,张赫凡,曹杰. 新疆人文地理, 2008(01)
- [10]放归普氏野马的食物、水源、空间利用及生存对策的研究[D]. 陈金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