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血汤与IL-2协同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研究

生血汤与IL-2协同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研究

一、升血汤与白细胞介素-2协同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嘉意[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黄芪对骨髓抑制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远豪,杜亚格,窦昊颖,王晓玲,汪涛[2](2020)在《肌源性干细胞造血分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s)是从骨骼肌组织中获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项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无诱导因素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而在体内外特定微环境的诱导下,能向造血方向分化,具有明显的造血分化潜能。MDSCs具有取材容易,利于体外培养,移植后免疫原性低等特点,有望成为恶性血液病移植治疗的新种子细胞。但MDSCs造血分化的机制尚未明确,而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MDSCs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从近年来对MDSCs的研究进展、MDSCs造血分化相关机制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焦智慧[3](2020)在《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肝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实质器官,具有加工储存营养物质、代谢药物毒物、分泌胆汁、合成蛋白质等重要功能。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腹腔镜的肝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腹壁神经和肌肉的损伤,减少出血、术后疼痛和粘连,加快手术恢复。尽管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在肝切除、肝移植、出血性休克等临床手术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会导致肝炎以及术后肝功能的衰竭。对于晚期肝功能不全的有效治疗办法是原位肝移植,但也面临着器官短缺,费用昂贵、免疫排斥和移植并发症等问题,因此,寻找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提高肝脏再生能力的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是目前肝脏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能够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来源丰富、取材损伤小,是目前细胞疗法理想的种子细胞。ADSCs主要依靠分化和旁分泌发挥作用,旁分泌指干细胞释放的多种生物因子在微环境里通过细胞基质在局部以及临近组织对靶细胞发挥的生物学作用。随着对旁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ADSCs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修复组织再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ADSCs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会将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到培养液中,这种含有细胞分泌物的培养液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液(ADSC-CM)。尽管ADSCs在临床上对许多疾病有治疗效果,但ADSCs具有免疫原性,对植入ADSCs的不可控分化仍是重要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ADSC-CM的无细胞疗法成为绕过细胞疗法局限性的一种再生医学治疗方法。目前有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而从比较医学角度,小型猪与人的同源性好,体积大小以及器官大小与人更为接近,因此也作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理想的实验动物,所获得的研究数据更有价值,易于临床转化。而ADSC-CM在大型实验动物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肝脏领域尚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型猪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探究ADSC-CM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疗效,为比较医学开展肝病治疗,拓宽ADSC-CM移植领域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使用30头小型猪,其中6头用于脂肪组织的获取。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使用诱导培养基和特定染色鉴定ADSCs成脂、成骨、成肝分化能力,应用细胞流式鉴定ADSCs表面特异性抗原。ADSCs饥饿培养48 h获得ADSC-CM,经3 kda超滤管离心浓缩ADSC-CM用于后续实验。另外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组(CM),每组6头。四组实验动物均通过腹腔镜手术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模型,IRI组通过肝实质注射生理盐水,DMEM组注射基础培养基,ADSCs组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1×106/kg,CM组按照1×106/kg细胞数提取等量干细胞分泌的条件培养液,注射浓缩的ADSC-CM进行干预。分别在术前、术后1 d、3 d、7 d采集血液样本及肝组织样本用于相关指标的检测。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变化,试剂盒检测抗氧化酶以及细胞凋亡酶活性,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再生相关因子以及ADSC-CM成分,q RT-PCR法检测炎症、凋亡以及再生相关基因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如下:(1)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术后各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空泡变性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减少空泡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术后IRI组和DMEM组肝细胞内质网严重扩张,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边集化,ADSCs或ADSC-CM干预改善了内质网扩张及肝细胞核膜皱缩的程度。(2)肝脏功能变化:术后各组ALT、AST、LDH、ALP和T-BIL均升高,TP呈降低趋势,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降低了ALT、AST、LDH、ALP和T-BIL的升高程度,缓解了TP的降低程度,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3)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术后各组肝组织抗氧化酶CAT、GSH-Px和SOD活性显着降低,MPO酶活性和MDA含量显着升高,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增强了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MPO酶活性,并能减少氧化产物MDA的水平,从而减少术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两个干预组的上述氧化应激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4)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外周血中炎性细胞WBC、NE、LY含量迅速升高,ADSCs或ADSC-CM干预减少了外周血中的炎性细胞的数量;IRI组和DMEM组血清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呈升高趋势,ADSCs或ADSC-CM干预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同时增强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肝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水平的表达与血清结果一致,ADSCs和ADSC-CM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释放以及增强抑炎因子的表达显着改善了术后的炎症反应,且两个干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5)凋亡指标变化:术后各组P53、Bax、Fas、Fasl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抑制了凋亡相关指标P53、Bax,、Fas、Fasl的表达,提高抗凋亡Bcl-2的表达水平;ADSCs组和CM组显着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及Caspase酶活性,减少术后肝细胞凋亡,且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6)再生指标变化: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提高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NG-1、ANG-2的表达,增强组织中肝脏再生相关基因HGF、Cyclin D1的表达,抑制肝再生终止基因TGF-β的表达,提高Ki67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增殖PCNA蛋白的表达,且ADSCs组和CM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7)ADSC-CM成分检测:通过ELISA法检测到小型猪ADSC-CM中含有促进血管生成的VEGF、ANG-1、ANG-2、b-FGF,调节炎症反应与肝脏再生的TNF-α、IL-1β、IL-6。综上所述,经肝实质移植ADSCs和ADSC-CM均能够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的病理组织学损伤及超微结构变化,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肝脏再生。本试验成功应用ADSCs和ADSC-CM干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后的肝损伤,证明ADSCs和ADSC-CM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促进肝再生的作用,且二者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推测ADSCs发挥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旁分泌途径。

李坤[4](2020)在《CSF-1R抑制剂联合长春新碱延缓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T-ALL小鼠不同组织中的浸润情况目的:检测T-ALL小鼠模型不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改变。方法:建立小鼠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组,每组8只,分别尾静脉注射EL4细胞2×106个/只,约7天后经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形态及骨髓细胞学检查验证模型。同时,分离各组小鼠股骨、胫骨及脾脏,分别提取骨髓及脾脏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检测骨髓、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收集各组小鼠肝脏、脾脏组织做石蜡切片,进行CD68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脾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结果: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骨髓、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比较,T-ALL组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明显增多。CD6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ALL组小鼠肝脏及脾脏组织中CD68+巨噬细胞浸润明显高于正常组小鼠。结论:动物实验证实,T-ALL小鼠骨髓、脾脏组织中均存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CD68+细胞在T-ALL小鼠肝脏、脾脏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为研究T-ALL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提供了基础,巨噬细胞有望成为T-ALL治疗的新靶点。第二部分CSF-1R抑制剂阻断白血病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细胞组分,在肿瘤细胞的影响下可被诱导分化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主要表现为M2型巨噬细胞特征,具有免疫抑制功能,促进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新型靶向药物CSF-1R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组织中TAMs浸润,改善肿瘤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拟在细胞水平探讨白血病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讨CSF-1R抑制剂BLZ945对白血病相关巨噬细胞(leukemia associated macrophage,LAMs)及白血病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提取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MDM)并鉴定纯度。首先将不同浓度的BLZ945(50 nM、100 nM、1000 nM)分别加入培养的EL4细胞(小鼠T淋巴瘤/白血病细胞)或原代BMDM中,利用CCK-8法检测BLZ945对两种细胞增殖及毒力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MDM的凋亡情况。2)使用EL4细胞条件培养基(EL4 conditioned media,EL4-CM)培养BMDM,分别加入BLZ945或PBS,收集各组BMDM和细胞上清。流式细胞术检测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CD206的表达。RT-PCR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相关因子TNF-α、CD206、Arg1、IL-10的表达变化。ELISA检测BMDM上清液中IL-10水平变化。3)共培养EL4与BMDM(方法同2),并收集BMDM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再将各组条件培养基分别加入EL4细胞中,利用Western blot检测EL4细胞中STAT3磷酸化水平;并用VCR处理不同条件培养基下培养的EL4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EL4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BLZ945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力且促进BMDM的凋亡但对EL4细胞的增殖无显着影响。流式分析显示,BLZ945处理后巨噬细胞表面CD206分子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BLZ945使巨噬细胞M2型相关分子CD206、Arg-1、IL-10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且ELISA检测上清中IL-10水平显着降低。凋亡分析显示,BMDM-CM培养的EL4细胞经VCR处理后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及BMDM-CM组相比,LAM-CM可显着抑制VCR诱导的EL4细胞凋亡,而当BLZ945存在时,凋亡则显着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AM-CM可刺激EL4细胞中STAT3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且可被BLZ945阻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LZ945可以阻断EL4细胞诱导的M2样LAMs的形成且可抑制LAMs对EL4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第三部分CSF-1R抑制剂在T-ALL小鼠疾病进展中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CSF-1R抑制剂联合长春新碱对T-ALL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潜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T-ALL提供新思路。方法:建立T-ALL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PBS组,VCR组,VCR联合BLZ945组。观察各组小鼠生长状态并绘制生存曲线。比较治疗后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骨髓、脾脏组织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免疫组化分析各组小鼠肝脏、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变化。ELISA检测治疗后各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变化。结果:PBS组小鼠生存时间为(13.5±2.54)天,VCR组小鼠生存时间为(23.5±2.25)天,VCR+BLZ945组小鼠生存时间为(29.0±0.94)天。与PBS组相比,VCR治疗组可以改善T-ALL小鼠生存率,VCR联合BLZ945组的小鼠生存率较VCR组显着上升。与VCR组相比,VCR联合BLZ945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均显着下降(P<0.05)。VCR联合BLZ945组小鼠脾脏较PBS组明显缩小,但与VCR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且VCR联合BLZ945组小鼠体重较PBS组及VCR组显着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PBS组与VCR组相比,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无显着性差异,而VCR联合BLZ945组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较PBS及VCR组均显着下降(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BS组与VCR组间小鼠肝脏组织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无明显差异,VCR联合BLZ945组肝脏组织中CD68表达较两者明显下降(P<0.05)。与PBS组相比,VCR组脾脏中CD68阳性率明显下降;VCR+BLZ945组脾脏中CD68阳性率较VCR组显着下降。ELISA结果显示PBS组及VCR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较正常小鼠显着升高,而VCR+BLZ945组血清IL-10水平较PBS组与VCR组显着下降。结论:BLZ945可抑制T-ALL小鼠中LAMs浸润。联合BLZ945和VCR可延缓T-ALL的进展,改善T-ALL小鼠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师蕾[5](2020)在《S100A9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诱导MDS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呈现衰老表型,但其机制尚未阐明。恶性克隆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中的促炎信号被认为是MDS的关键致病因子。我们的研究表明,S100A9在低危MDS中高表达。此外,正常的原代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人基质细胞株HS-27a与低危MDS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均获得衰老表型。外源性S100A9也可诱导MSCs和HS-27a细胞衰老。重要的是,Toll样受体4(TLR4)的抑制或敲除减弱了S100A9诱导的细胞衰老。此外,我们还发现S100A9可诱导NLRP3炎性小体的形成和IL-1β的分泌,MDS患者标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ROS和IL-1β抑制后可减弱S100A9诱导的细胞衰老,而NLRP3过表达和外源性IL-1β的添加则诱导细胞衰老。我们的研究表明,S100A9通过TLR4、NLRP3炎性小体形成和IL-1β分泌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衰老,我们的发现加深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DS重编程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并表明了S100A9在骨髓肿瘤-环境相互作用中的重要作用。

莫文苑[6](2020)在《Shh蛋白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中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中国的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青年人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AA按照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原发性获得性AA的发生发展与造血干祖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异常、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音猬因子信号通路(Sonic Hedgehog,SHH)参与人体的胚胎发育,具有调控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作用,并通过调节血管新生因子、细胞周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并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等机制参与机体造血过程。Shh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发病过程?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组织中Shh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AA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外周血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生存期等的相关性,旨在探究Shh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住院并确诊的33例获得性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电子病历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2.于病理科调取33例AA患者住院时的骨髓活检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髓组织中Shh蛋白表达情况,同时选取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作为正常对照,应用ImagePro Plus 6软件进行测量、取值,分析Shh蛋白表达在AA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Shh蛋白在不同AA分型、性别、年龄、不同骨髓增生程度中的表达差异,AA患者Shh蛋白表达水平与外周血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Shh表达水平对AA患者生存期的影响。3.采用SPSS Stastistics-24软件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组别Shh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应用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Shh蛋白与外周血细胞计数相关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AA患者骨髓中Shh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9)。2.Shh蛋白在AA患者不同分型(重型/非重型)、增生程度(活跃/低下)、性别(男/女)、年龄(>48岁/≤48岁)组中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3.AA患者Shh蛋白表达水平与白细胞计数(P=0.022)、淋巴细胞计数(P=0.047)、CD4+/CD8+细胞比值(P=0.027)呈正相关;与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4.Shh蛋白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CD3-CD16+CD56+细胞百分比、CD3-CD19+细胞百分比、CD3+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5.非重型AA与重型患者之间生存曲线有差异,非重型AA生存率优于重型AA(P=0.007);AA患者Shh高表达组与Shh低表达组、骨髓增生活跃组与骨髓增生低下组、CD4+/CD8+细胞比值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AA患者骨髓Shh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Shh蛋白表达低下可能是参与AA患者发病因素之一。2.AA患者骨髓Shh蛋白表达水平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正相关。3.不同分型是影响AA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陈镜如[7](2019)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早期T细胞重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慢性髓系白血病及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仍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而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用放疗或者化疗等方法对受体进行预处理,以清除其体内的隐匿的肿瘤细胞和异常克隆细胞,再将供者骨髓移植给受者,使其造血和免疫功能能够重建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异基因骨髓移植也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病及实体瘤的有效且公认的方法。然而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感染、肿瘤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机体经异基因骨髓移植放疗预处理后,长时间处于免疫缺陷期,导致T细胞输出的数量和功能下降。并且移植后T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在重建过程中尤为缓慢。T细胞作为免疫的效应与调节细胞,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可以为受体提供免疫保护,并且在移植物抗肿瘤效应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移植后T细胞的早期免疫重建的快速恢复是预防移植后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键。促进移植后T细胞的有效重建一直是异基因骨髓移植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临床上加快移植后T细胞重建常用的方法是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然而,此操作相对复杂,且容易引起难以控制的、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处于研究阶段的方法包括为受体提供一个新的T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如胸腺移植等,此方法获得供体相对困难。本研究在移植后通过给予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通过刺激T细胞增殖从而加快移植后的T细胞重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是一类典型的超抗原,由金黄色萄萄球菌产生的。它可直接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结合,不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微量即可刺激大量T细胞增殖,并能活化NK细胞、B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是一种有效的T细胞激活剂。将其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利用其高效刺激T细胞扩增的超抗原特性,将在提高移植后免疫重建效率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模型联合腹腔给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探讨其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的T细胞早期重建的影响。旨在探索一种既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骨髓移植后T细胞早期重建又易操作的新方法。研究方法1.异基因骨髓内骨髓移植以BALB/C雄性小鼠为受鼠,C57BL/6雄性小鼠为供鼠,在移植前12小时对受鼠进行全身性照射的预处理,照射总剂量为6.5Gy,剂量率为1Gy/min。于SPF房的实验台取C57BL/6供鼠的股骨和胫骨(去除肌肉)后,于无菌条件下取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将细胞密度调整为1×109/mL。用微量注射器迅速将供鼠骨髓细胞悬液经膝关节关节面穿刺后注入受鼠胫骨骨髓腔内。2.分组及给药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腹腔给药,给药14天。实验组给与100μL/g/d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照组给与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检测受鼠的体重变化、毛发、腹泻等情况。3.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重建情况及效应分析移植2周后,取受鼠外周血及脾脏,加入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PE-H-2Kb、APC-CD8a、PE/Cy7-CD4、PerCP/C y5.5-CD45),流式细胞仪检查植入状态、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比例及CD44、CD621在初始T细胞中的比例。应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分泌情况。观察记录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隔天观察受鼠的存活情况,并记录其体重变化、姿态、有无脱毛、腹泻程度等情况,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评分。研究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12.63±1.33)%、(6.67±0.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脾脏和外周血的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1.798±0.110)%、(1.470±0.075)%,高于对照组(1.418±0.069)%、(1.112±0.064)%(P<0.05)。实验组血浆中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水平分别为(383.7±49.22)pg/mL、(17.49±1.434)pg/mL 和(144.9± 14.38)pg/mL,高于对照组(230.0±13.17)pg/mL、(12.38±0.759)pg/mL 和(102.0±7.58)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鼠无明显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结论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能有效促进移植后T细胞早期重建,同时并不引起明显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赵毅[8](2019)在《单细胞水平脐带血有核细胞转录组图谱研究》文中认为从脐带血开始被用于骨髓重建到现在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脐带血是造血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十分丰富的来源,而且具有采集方便、无侵害性的优点。由于脐带血中的免疫细胞处于免于外界病原侵扰的环境中,因此相对于外周血免疫细胞更加幼稚。这种特性降低了淋巴细胞的同种异体排异反应潜能,在脐带血移植时的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也更低。脐带血中的免疫细胞也在抗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脐带血现在被广泛用于重要的临床应用,但我们对其中的细胞组成和分子特征了解尚不完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探索的加深,脐带血细胞也表现出了令人惊奇的异质性,而这些异质性也显着影响着脐带血细胞的临床应用策略。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的出现为细致的探索脐带血有核细胞的异质性和推断其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研究从两个脐带血样本中筛选了有核细胞,通过10x Genomics’Chromium System单细胞平台和BGISEQ-500测序仪对脐带血有核细胞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同时还引入了两份用相同平台产生的包含11948个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作为脐带血样本的参照。在合并脐带血单细胞数据和外周血单细胞数据后进行了严格的多维度的质量控制和过滤。接着运用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批次效应矫正与评估,确定了最适合本研究的去批次效应方法。然后运用聚类和降维的方法对单细胞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及细胞类型的定义。最后对于脐带血中的有核红细胞、造血干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本研究首次报告了两份脐带血样本中7852个(UCB1)和9785(UCB2)个有核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的转录组图谱。脐带血中平均每个有核细胞检测到基因数分别为1270和1460,涵盖了包括有核红细胞、T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在内的12种主要细胞类型。时序分析推测了有核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线性变化及双极性特征,展示了有核红细胞群体在脐带血内成熟过程中细胞形态的改变、表达谱的重编程以及潜在的转录组程序的激活差异。揭示了脐带血可能是有核红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场所。首次发现了存在于脐带血中的新祖细胞亚群。这群祖细胞为CD34阴性但仍与CD34阳性祖细胞表达谱相似性非常高。其同时表达粒细胞-单核细胞祖细胞(GMP)、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标志基因。时序分析推断此细胞可能为脐带血中从GMP分化成为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间时期的双能性祖细胞,命名为uIBC(umbilical intermediate bi-potent cells)。单细胞数据揭示了脐带血与外周血中细胞毒性免疫细胞包括NK细胞、NK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丰富的异质性。通过颗粒酶K、颗粒酶B以及细胞谱系基因,重新定义出了脐带血和外周血中的五个细胞毒性细胞亚群,其中发现了脐带血中独有GZMB阳性的NKT细胞亚群。GO分析揭示了GZMB阳性NKT细胞在脐带血先天性免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差异基因的整合分析与共表达分析,分别揭示了广泛存在的与GZMB和GZMK细胞亚群内的细胞毒性功能核心基因模块。本研究提供了首个脐带血有核细胞单细胞层面的表达图谱,为传统bulk RNA测序及单细胞测序提供了精细的转录组补充和参考。该数据还为后续的祖细胞、免疫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的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有核红细胞与祖细胞的分析填补了造血系统发育的重要过程,为以后研究指引了新的方向。细胞毒性细胞亚群的研究为提高脐带血细胞过继治疗肿瘤的效果和抵抗微生物感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本研究提供的关键信息无疑将成为促进临床创新、开发更有疗效和更具效益的脐带血治疗方案的最新动力。

吴蓓[9](2018)在《扶正祛毒汤对T-ALL-CR患者CD34+细胞源DC诱导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项目主要观察扶正祛毒汤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Acute T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omplete Remission,T-ALL-CR)患者 CD34+细胞源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s)的诱导作用,并且通过激活T细胞+CEM细胞的方式观察T细胞对CEM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中药复方扶正祛毒汤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患者DC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用扶正祛毒汤以高、中、低不同剂量连续3天于早、中、晚定时灌胃新西兰大白兔,设正常对照组,并于末次灌胃2h后在无菌条件下行心脏取血,采集含药兔血清及正常兔血清以备用。2.在无菌条件下行骨髓穿刺收集T-ALL-CR患者的骨髓,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磁珠分离法获得CD34+细胞,将采集的CD34+细胞加入细胞因子如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FMS 样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3,Flt-3)共同培养9天以促进CD34+细胞数量的扩增。3.利用自动细胞计数仪将培养的CD34+细胞数量调整至1×106/ml后与第一步中制备的高、中、低不同剂量中药含药兔血清共同培养,此过程需加入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共同培养诱导DCs,实验可分为扶正祛毒汤高剂量+细胞因子组(FQG+XB)、扶正祛毒汤中剂量+细胞因子组(FQZ+XB)、扶正祛毒汤低剂量+细胞因子组(FQD+XB)、细胞因子组(XB)、正常兔血清组(ZC),予隔日半量更换培养液,利用倒置显微镜进行观察各组诱导培养细胞的形态及数目,细胞培养过程中将细胞用台盼蓝染色后采用细胞计数仪观察各组诱导培养细胞的活力。4.收集培养9天后的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 DCs 表面特异性抗原 CD 1a、CD80、CD83、CD86、HLA-DR的表达。5.收集从正常人及T-ALL-CR患者外周血分离纯化得到的T细胞,与CD34+细胞来源的DCs以10:1比例放入24孔培养板培养4-5天,将激发后的T细胞与CEM细胞分别以不同效靶比(10:1,20:1,40:1)放入96孔板培养24h,采用MTT法检测实验五组中经过DCs激发后的T细胞对CEM细胞的特异杀伤效应。结果:1.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高、中、低不同剂量中药含药兔血清+细胞因子组与细胞因子组均能诱导生长出具有典型细胞学形态特征的DCs,且总体上中药含药兔血清+细胞因子组培养的DCs细胞形态较单纯细胞因子组典型,数目也更多,但是不同剂量中药含药兔血清+细胞因子组之间并没观察到细胞形态及数目的明显差异,正常兔血清组未观察到典型DCs的生长。2.DCs免疫表型:T-ALL-CR患者骨髓经过分离后的单个核细胞在扶正祛毒汤含药兔血清培养下可诱导出具有DCs特异性免疫表型的细胞。诱导后期,CD1a、CD80、CD83、CD86、HLA-DR在各实验组均有表达,不同剂量含药兔血清+细胞因子组、细胞因子组的表达率高于正常兔血清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s激发正常人、患者外周血T细胞对CEM细胞的杀伤作用:相同效靶比进行比较时,高、中、低不同剂量含药兔血清+细胞因子组激活正常人及T-ALL-CR患者T细胞对CEM细胞的杀伤率高于细胞因子组和正常兔血清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效靶比不同剂量含药兔血清+细胞因子组激活正常人T细胞对CEM细胞的杀伤率与激活T-ALL-CR患者T细胞对CEM细胞的杀伤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效靶比时,比较正常兔血清组、不同浓度剂量含药兔血清+细胞因子组激活T-ALL-CR患者T细胞对CEM细胞的杀伤率,当效靶比为40:1时比10:1及20:1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效靶比进行比较时,同一组别的正常人和患者之间比较杀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扶正祛毒汤含药兔血清能促进T-ALL-CR患者CD34+细胞源DCs的分化与成熟。2.扶正祛毒汤含药兔血清诱导的DCs能激发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发挥对CEM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3.T-ALL-CR患者外周血T细胞具有正常免疫功。

邓德君[10](2018)在《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参萸补血方联合环孢素(CsA)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的临床疗效及对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的影响,并观察其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01日至2017年08月31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血液科门诊及住院的CAA患者76例,符合脾肾阳虚证CAA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CsA(3-5mg/kg-1·d-1,d1-180),司坦唑醇片(2mg Tid);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参萸补血方(150ml开水冲服,早晚分服)。两组各治疗6个月,每3个月评价1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状评分变化,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ANC)、网织红细胞计数(RET),骨髓增生程度;比较两组间血清IL-6、IL-17水平的差异,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频次、感染类型,输血量及输血类型,输血间隔期的评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共入组病例76例,治疗过程中脱落6例,治疗组脱落2例,均为患者放弃治疗,对照组脱落4例,2例未按疗程用药,2例放弃治疗,最终纳入统计分析70例。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ORR):治疗组ORR为86.11%,对照组ORR为67.64%,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治疗6个月后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GB、PLT、ANC、RET均较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均提升(P<0.05),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7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17均较前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7)两组患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频次:半年内治疗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8)两组患者感染类型比较:治疗组患者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血行感染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未发生血行感染。(9)两组患者输血量及输血类型比较:治疗6个月内治疗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10)两组患者输血间隔期评价:治疗6个月内治疗组输血间隔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1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1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谷草转氨酶(AST)轻度升高,余患者未出现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异常。结论:1、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方案治疗脾肾阳虚证CAA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西药组高;2、参萸补血方联合Cs A方案可提升脾肾阳虚证CAA患者的HGB、PLT、ANC、RET计数,改善骨髓增生程度,促进骨髓造血;同时可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有效减少输血量,延长输血间隔期;安全可靠,不增加不良反应;3、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6、IL-17水平,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二、升血汤与白细胞介素-2协同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血汤与白细胞介素-2协同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肌源性干细胞造血分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DSCs的概述
    1.1 MDSCs的分离
    1.2 MDSCs的纯化
    1.3 MDSCs与HSCs的关系
2 MDSCs的造血分化
    2.1 造血微环境在造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2 BMSCs对MDSCs的造血分化的诱导作用
    2.3 信号通路对MDSCs造血分化的调控作用
        2.3.1 Notch信号通路:
        2.3.2 Wnt信号通路:
3 MDSCs在造血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展望

(3)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简介
        1.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简介
        1.1.2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应用
        1.1.3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客观评价
        1.1.4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2.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2.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治疗
        1.2.3 探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
    1.3 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1.3.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1.3.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由来与定义
        1.3.3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
        1.3.4 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
        1.3.5 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1.4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1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
        1.4.2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作用
        1.4.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4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2.2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2.2.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2.2.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2.2.5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建立
        2.2.6 腹腔镜建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安全性监测
        2.2.7 小型猪ADSC-CM对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2.2.8 小型猪ADSC-CM对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2.2.9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酶谱的影响
        2.2.10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2.2.11 小型猪ADSC-CM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2.12 小型猪ADSC-CM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2.13 小型猪ADSC-CM对肝再生的影响
        2.2.14 小型猪ADSC-CM成分检测
        2.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形态比较
    3.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2.1 表面抗原的鉴定
        3.2.2 成骨分化能力的鉴定
        3.2.3 成脂分化能力的鉴定
        3.2.4 成肝分化能力的鉴定
    3.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3.3.1 增殖能力的比较
        3.3.2 迁移能力的比较
    3.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3.4.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
        3.4.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浓缩
    3.5 腹腔镜建立肝损伤模型安全性监测结果
    3.6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3.6.1 白细胞(WBC)
        3.6.2 中性粒细胞(NE)
        3.6.3 淋巴细胞(LY)
    3.7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7.1 肝脏病理结构观察结果
        3.7.2 肝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8 术后肝脏酶谱检测结果
        3.8.1 谷丙转氨酶(ALT)
        3.8.2 谷草转氨酶(AST)
        3.8.3 碱性磷酸酶(ALP)
        3.8.4 乳酸脱氢酶(LDH)
        3.8.5 总胆红素(TBIL)
        3.8.6 总蛋白(TP)
    3.9 肝组织氧化应激检测结果
        3.9.1 丙二醛(MDA)
        3.9.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9.3 过氧化氢酶(CAT)
        3.9.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3.9.5 髓内过氧化物酶(MPO)
    3.10 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
        3.10.1 血清炎症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0.2 肝脏组织炎症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 肝细胞凋亡水平检测结果
        3.11.1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酶活性检测结果
        3.11.2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3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3.11.4 肝脏组织Fas和Fas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1.5 肝脏组织TUNEL染色结果
    3.12 肝脏再生水平检测结果
        3.12.1 血清再生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2.2 组织再生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3.12.3 组织再生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3.12.4 肝脏组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3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ADSCs培养方法的改良
    4.2 ADSC-CM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基础
    4.3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4.4 ADSC-CM对小型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4.5 ADSC-CM对小型猪炎症反应的影响
    4.6 ADSC-CM对小型猪细胞凋亡的影响
    4.7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再生的影响
    4.8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的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CSF-1R抑制剂联合长春新碱延缓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T-ALL小鼠不同组织中的浸润情况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CSF-1R抑制剂阻断白血病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CSF-1R抑制剂在T-ALL小鼠疾病进展中的初步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骨髓微环境与白血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S100A9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诱导MDS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病例资料
        2.试剂与耗材
        3.实验仪器
    二、实验方法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细胞系与培养
        3.共培养体系
        4.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及茜素红染色
        5.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及油红染色
        6.衰老相关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
        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8.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
        (1)RNA提取
        (2)逆转录
        (3)qPCR
        9.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1)细胞裂解
        (2)蛋白定量
        (3)蛋白变性
        (4)SDS-PAGE电泳
        10.病毒转染试验
        11.免疫荧光分析
        12.统计分析
结果
    S100A9 在低危MDS中高表达
    S100A9 诱导的细胞衰老需要TLR4 参与
    NLRP3 炎性小体和IL-1β分泌参与S100A9 诱导的细胞衰老
    S100A9 诱导的细胞衰老、NLRP3 炎症形成和IL-1β分泌需要ROS参与
    NLRP3 过表达诱导IL-1β分泌及细胞衰老
    IL-1β诱导细胞衰老
讨论
结语
附录一: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二:全文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三:论文所用诊断标准
附录四:论文所用病人数据
致谢
参考文献

(6)Shh蛋白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中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免疫组化主要使用仪器
        2.3 免疫组化检测Shh蛋白表达
        2.3.1 骨髓活检组织收集
        2.3.2 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2.3.3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Shh表达
        2.3.4 Shh表达水平评分标准
        2.4 随访及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中英文词汇缩略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综述
    参考文献

(7)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早期T细胞重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骨髓移植的历史进程及临床研究进展
    1.2 T细胞的发育活化及T细胞在移植后的重建
    1.3 目前对促进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热点
    1.4 异基因骨髓移植联合腹腔注射SEC研究的依据及优势
第二章 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建立后植入情况检测及评价其抗GVHD效应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联合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的免疫重建效应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单细胞水平脐带血有核细胞转录组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脐带血的应用概述
        1.1.1 脐带血移植的优势与挑战
        1.1.2 脐带血细胞组成
        1.1.3 脐带血移植的研究趋势
    1.2 血细胞类型概述
        1.2.1 红细胞及其发育
        1.2.2 造血系统与造血干细胞
        1.2.3 T淋巴细胞与微生物感染
        1.2.4 NK细胞
        1.2.5 NKT细胞
    1.3 单细胞技术应用于优势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脐带血与外周血单细胞图谱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重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耗材
        2.2.3 单细胞实验相关试剂
        2.2.4 实验样本
    2.3 实验流程及方法
        2.3.1 样本收集与数据下载
        2.3.2 血液中单核细胞分离
        2.3.3 磁珠富集免疫细胞
        2.3.4 流式细胞仪操作
        2.3.5 单细胞液滴生成
        2.3.6 单细胞文库构建
        2.3.7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2.4 信息分析流程与方法
        2.4.1 单细胞转录组定量
        2.4.2 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过滤
        2.4.3 单细胞转录组预分群
        2.4.4 样本合并及批次效应去除
        2.4.5 批次效应去除效果评估
        2.4.6 合并后细胞分群与注释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数据产出及存放
        2.5.2 脐带血单细胞转录组图谱
        2.5.3 批次差异展示与评估
        2.5.4 细胞分群注释验证
        2.5.5 脐带血各细胞亚群特征基因描绘
        2.5.6 T淋巴细胞分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脐带血有核红细胞成熟与极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样本及数据来源
        3.2.2 Monocle时序分析
        3.2.3 Scanpy时序分析
        3.2.4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有核红细胞亚群鉴定和分离
        3.3.2 有核红细胞成熟时序推测
        3.3.3 有核红细胞发育表达谱特征
        3.3.4 有核红细胞成熟过程的特征推测
        3.3.5 有核红细胞的时序分析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细胞与前体细胞的分子特征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样本及数据来源
        4.2.2 Seurat降维分析
        4.2.3 Scanpy时序分析
        4.2.4 FindAllMarkers鉴定特征基因
        4.2.5 转录因子富集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脐带血祖细胞异质性
        4.3.2 脐带血祖细胞时序分析
        4.3.3 脐带血祖细胞转录组调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细胞毒性免疫细胞异质性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样本及数据来源
        5.2.2 细胞毒性细胞的聚类及描绘
        5.2.3 不同细胞亚型的特征基因挑选
        5.2.4 脐带血中GZMB~+NTK细胞Gene ontology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细胞毒性细胞群鉴别与挑选
        5.3.2 细胞毒性细胞的异质性
        5.3.3 脐带血中NKT细胞亚群功能分析
        5.3.4 GZMB与 GZMK表达模式分析
        5.3.5 批次效应评估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扶正祛毒汤对T-ALL-CR患者CD34+细胞源DC诱导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研究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骨髓标本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置
        1.5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扶正祛毒汤含药兔血清制备
        2.2 CD34~+细胞提取、扩增
        2.3 DCs的诱导
        2.4 DCs的鉴定
        2.5 外周血T细胞的分离纯化
        2.6 外周血T细胞激发
        2.7 CEM细胞培养
        2.8 激发T细胞对CEM细胞的杀伤作用检测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D34~+细胞数量及显微镜下扩增情况
        3.2 DCs形态观察
        3.3 DCs表面抗原表达FCM分析
        3.4 DCs激发同种异体、自体T细胞对CEM细胞的杀伤作用
讨论与结论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致谢
附录四 个人简介

(10)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药物
        2.2 给药方案
        2.3 疗程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4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 两组患者外周血象比较
    6 两组患者骨髓增生程度比较
    7 两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6水平比较
    8 两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比较
    9 两组患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频次比较
    10 两组患者输血量及输血类型比较
    11 两组患者不同成分血的输血间隔期比较
    1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
    13 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类型比较
    1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2 中医对CAA的认识
    3 研究结果分析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升血汤与白细胞介素-2协同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黄芪对骨髓抑制的机制研究[D]. 陈嘉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肌源性干细胞造血分化的研究进展[J]. 韩远豪,杜亚格,窦昊颖,王晓玲,汪涛. 河北医药, 2020(15)
  • [3]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焦智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CSF-1R抑制剂联合长春新碱延缓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的初步研究[D]. 李坤.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S100A9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诱导MDS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D]. 师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Shh蛋白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中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莫文苑.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7]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早期T细胞重建的影响[D]. 陈镜如.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1)
  • [8]单细胞水平脐带血有核细胞转录组图谱研究[D]. 赵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扶正祛毒汤对T-ALL-CR患者CD34+细胞源DC诱导作用研究[D]. 吴蓓. 贵阳中医学院, 2018(05)
  • [10]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邓德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生血汤与IL-2协同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