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相交流电动机实践性教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何亚聪[1](2020)在《“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中的研究 ——以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子行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由初、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产业大军。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因此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电器维修专业)肩负着为电子行业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这才是最基本的定位。新时期背景下,智能化的电子产品已是主流,智能手机、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各式各样的电子电器产品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因此电子电器技术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创新电器维修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中职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理论课与实践课安排不够合理,时长分布不均,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然而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且实践课普遍安排在所有理论课结束之后,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论与技能的衔接,阻碍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发展;课堂教学活跃度不够,互动较少,面对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兴趣不高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现在中职学生几乎都是21世纪的孩子,时代特征与身心特点较过去有很大不同,比如个性张扬,对长远目标不够明确,喜爱电子产品,课余生活丰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等。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互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组合创新,取长补短,根据目前的教学和学生情况,融合形成“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进行了教学实验。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有:1)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对照实验法等方法对互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全面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并探究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实施路径。2)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目前中职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特点,为教学法的设计提供依据。3)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结合调查数据,编制了“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流程。4)通过实际的教学实验验证本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实验的结果,得出“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加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彭海梅[2](2020)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能够帮助中职院校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认知主义理论在职业教育课堂中的典型应用,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文献研究法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实践中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使用对比实验法证明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优势,研究发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职业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对中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并提出了优化方案,系统阐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的理论可行性和系统实践方法。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得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成果符合中职教育课堂的教学培养目标,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本文共有六部分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同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三个核心概念: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第三章为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研与分析。主要对专业教材,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的应用设计做好铺垫。第四章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说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为认知主义理论,同时提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应用的教学原则和实施条件,为下一章基于理论基础对课程进行教学实施奠定基础。第五章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在有限的条件下,选择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安装这一章节,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并执行验证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优势,最后对实施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总结研究成果同时发现研究内容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希望在未来能做出的改进。实践表明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俞娟,杜逸鸣[3](2019)在《《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机电控制与PLC技术应用》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习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快速掌握多个智能电器综合应用。
房舟,黄崇莉,徐永帅[4](2018)在《三面组合机床实验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为了响应国家现代智能化设备发展号召,设计了一种PLC与触摸屏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三面组合机床实验装置,该装置以步进电机代替传统的液压系统,使滑台实现快进、快退等动作,另外通过软、硬件设计使得实验装置自动化运行更加接近实际工业现场状况,实时观察和控制实验进程等功能。通过该装置设计与应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组合机床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PLC控制系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
喻文[5](2018)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提出的“五个对接”中的“课程和职业标准对接”要求,通过访谈法对目前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是依据人们传统的认识,教研室主任带领相关老师并参考其他学校设置情况进行设置。以天津市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课程结构为三段式课程,包括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培养目标有待完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能完全对接、课程设置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缺少工作分析,即按照专业进行课程设置,而往往忽视职业岗位的要求,由于缺乏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所以学生不能胜任对应的职业岗位。运用“宽基础,活模块”理论,依据国家大纲和职业标准规定,针对职业岗位特征分析,确定机电专业对应的四个职业,分别是数控车工、电工、车工、装配钳工。分别采访了这四个职业的技师和工人,对每一个职业对应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进行了工作分析,形成每一个职业对应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将设置课程。将机电专业课程分为“宽基础”课程和“活模块”课程。“宽基础”课程分为“文化基础模块”“工具模块”“社会能力模块”“职业群模块”四个模块,每一模块设置具体的课程。“活模块”课程包括数控车模块、电工模块、车工模块和装配钳工四个模块,分别对应数控车工、电工、车工和装配钳工四个职业,每一个职业对应一个模块。针对每一职业模块,按照职业岗位分析,将知识、能力、素质分别提炼成模块课程,包括专业类课程和实训课程,使学生通过模块化课程的学习能够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付兴建,马洁[6](2015)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直流可逆调速仿真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是自动化专业一门主干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在直流可逆调速教学过程中,进行MATLAB仿真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可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利用综合性实验和虚拟仿真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余雯雯,舒红芳,史永生[7](2015)在《高压电机软起动专利技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高压电机软起动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各种典型软起动专利进行了技术分析;通过对软起动技术专利的统计分析,对高压电机软起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总结。
夏立[8](2014)在《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开发和编写的研究》文中提出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1],这一方针充分体现了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理念。2012年笔者所在工作单位被评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示范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列为重点示范专业,该专业的示范校创建工作就秉承着“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这一理念,在教材的建设、应用及更新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具体表现为针对社会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加强五本校本教材、教辅教材开发。本论文研究的《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校本教材就是其中的一本。笔者对比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特点,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学制、学生专业知识素养、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当地工学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能大赛成绩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总结得出了一个结论:现有高教版教材不再适用于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开发适合我校实情的校本教材。笔者在开发和编写《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这本校本教材的工作过程中,依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咨询了多位行业专家、对企业、学生和家长做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咨询和调查访问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怎样设计学习活动[3]”,汇总调查访问结果,认真分析后慎重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计划,精心选择了教材内容,组建团队认真实施了教材编写工作,并在校内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活动。该校本教材的内容涵盖了电路基本定律、交直流电路、电机与控制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几大知识模块,贴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充分利用我校优秀的实验室资源,将工学结合和技能大赛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2013年9月该校本教材投入使用,使用对象是我校2013级四个年级的新生。笔者进行了校本教材的使用结果分析,展示了校本教材四个有效方面:一、校本教材投入使用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二、校本教材达到了“学生乐学、老师擅教、企业需要”的水平;三、校本教材实训内容充分利用了我校丰富优秀的实验室资源;四、校本教材采用“项目教学法”为编写指导思想,编排格式新颖。同时,笔者也进行了反思,意识到该校本教材内容和使用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编者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使得本教材内容存在理论水平上的不足、我校缺乏专业技能大赛师资、校本教材内容需要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教育活动是一种系统工作,校本教材的使用效果是鉴定一本教材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作者将继续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教材情况,继续做好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漆海霞,邹恩,杨秀丽[9](2012)在《“电机与拖动”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电机与拖动"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了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的联系,确立了实践教学以课程核心内容为中心,以工程应用为重点,从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学生实践环节选题、实践环节实施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法和措施。
游阳明,李方存,任天忠[10](2011)在《《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设置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文中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教学指导思想,对《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关键知识点的讲解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目前通用的几种版本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对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效互动、关键知识点、教学难点的讲解、对比方法的应用、生产中常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讲解等几个方面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二、三相交流电动机实践性教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相交流电动机实践性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中的研究 ——以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用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三种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
2.1 三种教学法的界定及内涵 |
2.1.1 互动教学法 |
2.1.2 直观教学法 |
2.1.3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2 三种教学法的特点(优势) |
2.2.1 互动教学法 |
2.2.2 直观教学法 |
2.2.3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3 三种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
2.3.1 互动教学法 |
2.3.2 直观教学法 |
2.3.3 任务驱动教学法 |
第3章 中职电器维修专业教学现状及学生情况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3 问卷设计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1 数据统计 |
3.4.2 教学现状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启示与建议 |
第4章 基于“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设计要素 |
4.3 “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方案 |
4.3.1 分析教学目标 |
4.3.2 分析学习者特征 |
4.3.3 分析学习内容 |
4.3.4 创设教学情景 |
4.3.5 设置互动型学习任务 |
4.3.6 设置互动型问题 |
4.3.7 设置直观展示或互动型示范 |
4.3.8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 |
4.3.9 设计教学评价 |
4.4 教学实施流程的设计 |
第5章 基于“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 |
5.1 实验变量的设计 |
5.1.1 自变量的选择 |
5.1.2 因变量的监测 |
5.1.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5.2 实验材料的编制 |
5.2.1 《电子电器维修基础知识测试卷》的设计 |
5.2.2 《学习任务评价量表》的设计 |
5.2.3 《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的设计 |
5.2.4 教案的设计 |
5.3 实验的实施 |
5.3.1 实验对象 |
5.3.2 实验前测 |
5.3.3 实验过程 |
5.3.4 实验后测 |
5.4 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
6.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
6.1.3 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过程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过程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研究 |
2.1 教学方法 |
2.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
2.2.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内涵 |
2.2.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
2.2.3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优势 |
2.3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 |
第3章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目的 |
3.2 调研概况 |
3.3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调查结果分析 |
3.3.1 专业教材 |
3.3.2 课程教学情况 |
3.3.3 学生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求 |
3.4 调研情况总结 |
第4章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分析 |
4.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设计的理论依据 |
4.1.1 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设计 |
4.1.2 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学方法设计 |
4.1.3 基于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理论的教学方法设计 |
4.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应用的教学原则 |
4.2.1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原则 |
4.2.2 在职业情境中展开原则 |
4.2.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原则 |
4.2.4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原则 |
4.3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应用的实施条件 |
4.3.1 理实一体化实训环境——企业化 |
4.3.2 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
4.3.3 理实一体化配套教学——任务化 |
4.3.4 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双师化 |
4.3.5 理实一体化质量评价——社会化 |
第5章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 |
5.1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概述 |
5.2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课前准备 |
5.3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
5.3.1 课堂导入 |
5.3.2 正反转控制电路原理 |
5.3.3 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实训 |
5.4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
5.5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反馈和提高 |
5.5.1 教学反馈总结 |
5.5.2 教学反思及优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
附录Ⅱ |
(3)《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开设《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的意义 |
2 开设《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的目的 |
3《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改思路 |
4 结语 |
(4)三面组合机床实验装置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面组合机床实验装置简介 |
2 实验装置硬件设计 |
2.1 电气控制要求 |
2.2 PLC选型和I/0口分配 |
2.3 人机界面设计 |
3 PLC程序设计 |
4 实验设计 |
4.1 电机控制实验 |
4.2 组合机床控制实验 |
5 结语 |
(5)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
二、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机电专业 |
三、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程 |
第二节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 |
一、国内外目前课程模式 |
二、“宽基础、活模块”理论 |
第三节 中职机电专业职业资格标准 |
一、职业资格标准基本情况 |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
三、四个职业标准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现状及问题访谈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一、培养目标 |
二、课程设置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创新访谈研究 |
一、确定访谈对象 |
二、编制访谈提纲 |
三、访谈流程 |
第三节 访谈内容 |
一、对中小型企业相关部门技师进行采访 |
二、对中职机电专业就业毕业生进行采访 |
三、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师进行采访 |
第四章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一、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有待完善 |
二、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能完全对接 |
三、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文化课程设置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
四、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缺少职业分析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缺少对职业标准的分析 |
二、缺少对工作岗位的作业分析 |
三、缺少理论指导 |
第三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五章 由通用基础课程设置向模块化通用课程设置转变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二节 文化基础类课程内容建设 |
第三节 工具类课程内容建设 |
第四节 社会能力课程内容建设 |
第五节 职业群课程内容建设 |
第六章 由专业课程设置向职业岗位课程设置的创新 |
第一节 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四个模块的顶层设计 |
一、数控车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二、电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三、车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四、装配钳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第二节 数控车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
一、数控车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
二、数控车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
第三节 电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
一、电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
二、电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
第四节 车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
一、车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
二、车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
第五节 装配钳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
一、装配钳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
二、装配钳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运动控制系统”中直流可逆调速仿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直流可逆调速教学仿真演示 |
2.1 直流可逆调速系统原理 |
2.2 仿真演示 |
3 结束语 |
(7)高压电机软起动专利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高压电动机软起动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
三、高压电机软起动技术发展及典型专利分析 |
四、高压电机软起动专利情况分析 |
1、容量越来越大: |
2、性能指标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起动电流, 串联电抗可做到3倍额定电流, 热变电阻软起动可以做到2.5倍额定电流, 降补软起动装置可以做到1.5倍额定电流, 而变频软起动技术的起动电流小到额定的50%, 对电网最小短路容量没有限制, 只要电网能够保障电动机正常运行, 那么起动就不存在问题, 而起动力矩可以做到与电流成正比例线性控制, 不像降压起动, 转矩与电压的平方成比例降低。因此, 从技术角度来看, 变频软起动是所有软起动研究者的最高追求。 |
(8)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开发和编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电工电子类教材的研究 |
1.2.1 国外电工电子类教材研究 |
1.2.2 国内电工电子类教材研究 |
第二章 开发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的必要性 |
2.1 高教版教材不适用于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五年制学制的教学工作 |
2.2 对我校一年级学生而言高教版教材内容偏难 |
2.3 高教版教材内容未能充分利用我校优秀的实验实训教学资源 |
2.4 高教版教材的教学效果达不到企业要求学生具备的技能水准 |
2.5 高教版教材无法有效指导我专业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
第三章 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开发和编写过程 |
3.1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学习情况调查 |
3.1.1 调查方式 |
3.1.2 问卷设计 |
3.1.3 结果分析 |
3.2 企业要求我专业学生达到电工电子知识技能水平的调查 |
3.2.1 调查方式 |
3.2.2 问卷设计 |
3.2.3 结果分析 |
3.3 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编写方案 |
3.3.1 思路概述 |
3.3.2 教材宗旨 |
3.3.3 编写团队 |
3.3.4 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内容选取 |
3.4 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材大纲 |
3.5 教学学时安排 |
3.6 评价标准 |
第四章 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使用效果和反思 |
4.1 使用效果 |
4.1.1 校本教材投入使用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
4.1.2 校本教材达到了“学生乐学、老师擅教、企业需要”的水平 |
4.1.3 校本教材实训内容充分利用了我校丰富优秀的实验室资源 |
4.1.4 校本教材采用“项目教学法”为编写指导思想,实现教材和教法有机结合 |
4.2 反思内容 |
4.2.1 课程教材开发中的问题 |
4.2.2 增强专业师资,形成实训骨干团队 |
4.2.3 强化《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校本教材使用情况的研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电机与拖动”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电机与拖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课程内容多,但授课学时一直在压缩 |
2. 实践方法单一,流于形式 |
二、“电机与拖动”课程改革 |
1. 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
2. 实践项目选题措施 |
3. 实践项目实施方法 |
4. 发挥指导老师作用 |
5. 合理细分考核标准 |
6. 整理归档实践资料 |
7. 增设综合设计环节 |
三、结论 |
(10)《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设置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教学内容的设计 |
1.1 需要精简的内容 |
1.1.1 电机绕组及绕组系数 |
1.1.2 直流电机换向 |
1.1.3 过渡过程及同步电机 |
1.2 需要增加的内容 |
1.3 重点讲述的内容 |
2 关键知识点的讲解 |
2.1 以力学、电磁学为基础 |
2.2 难点的讲解 |
2.2.1 三相电动机的电动势、磁动势 |
2.2.2 电机的四象限运行 |
2.3 对比方法的应用 |
2.3.1 交直流电机的启动与制动 |
2.3.2 变压器与交流电机 |
2.4 生产中常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讲解 |
2.4.1 变压器的同名端与连接组别 |
2.4.2 电动机的堵转电流与启动电流的关系 |
2.4.3 交流电机的反转、飞车现象 |
3 教学方法的选择 |
3.1 教与学的互动 |
3.2 超前实验法在《电机与拖动基础》中的应用 |
3.3 拓宽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3.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学以致用 |
4 结论 |
四、三相交流电动机实践性教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互动+直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中的研究 ——以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为例[D]. 何亚聪.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为例[D]. 彭海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3]《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俞娟,杜逸鸣.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04)
- [4]三面组合机床实验装置控制系统设计[J]. 房舟,黄崇莉,徐永帅.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8(12)
- [5]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D]. 喻文. 天津大学, 2018(06)
- [6]“运动控制系统”中直流可逆调速仿真教学研究[J]. 付兴建,马洁. 时代教育, 2015(11)
- [7]高压电机软起动专利技术综述[J]. 余雯雯,舒红芳,史永生. 中外企业家, 2015(16)
- [8]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开发和编写的研究[D]. 夏立. 鲁东大学, 2014(03)
- [9]“电机与拖动”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J]. 漆海霞,邹恩,杨秀丽. 中国电力教育, 2012(12)
- [10]《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设置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 游阳明,李方存,任天忠.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