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铃薯脱毒苗剪顶扦插生产微型薯的病害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杨美军[1](2018)在《马铃薯组培苗切段扩繁原原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为了优化生根剂蘸根时间和浓度,确定扦插基质和密度,提高母苗利用率,缩短扦插时间,故以早熟品种早大白组培苗和晚熟品种大西洋组培苗为研究材料,利用田间试验,结合实验室分析,从扦插生根剂蘸根浓度时间的筛选、扦插基质的选择、扦插密度的选择,适宜切段次数的选择对马铃薯组培苗切段扩繁原原种技术进行了研究。生根剂吲哚乙酸浓度和时间筛选试验,测定了定成活率、根系活力、根数、根长和根重;适宜扦插基质和切段次数筛选试验,测定了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数、过氧化物酶、超氧物歧化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小单薯重,最大单薯重和总产量;扦插密度筛选试验测定了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及总产量。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生根剂吲哚乙酸,效果良好,成活率高。最适宜的处理时间为25s,最适宜的浸泡浓度1.0mg/L,两个品种皆表现,生根时间缩短到4d6d,成活率达到99%以上;2.蛭石草炭混合基质对马铃薯扦插苗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产量指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蛭石草炭基质使马铃薯扦插苗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产量指标与对照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蛭石草炭基质栽培的两种马铃薯扦插苗的株高较CK增大1.10倍2.52倍,茎粗较CK增大1.01倍1.64倍,叶面积较CK增大0.65倍0.72倍,叶片数较CK增多0片3片;过氧化物酶较CK增大0.78倍0.84倍,超氧物歧化酶较CK增大0.62倍0.78倍,叶绿素含量较CK增大0.53倍0.78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CK增大0.41倍0.97倍,同时总产量较CK增大1.21倍1.62倍。3.马铃薯组培苗在前四次切段与母株相差较小,但在第五次切段之后切段子代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马铃薯两个品种的母株较前四次切段子代株高增长0.1cm5.9cm,茎粗增长0.01cm0.039cm,叶面积增长0.49倍0.75倍,叶片数增长1片5片,过氧化物酶含量增长0.18倍0.46倍,超氧物歧化酶含量增长0.47倍0.61倍,叶绿素含量增长0.18倍0.31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长0.28倍0.35倍,同时产量增长1.08倍1.52倍;两个品种较第五次切段后株高增长0.15倍0.34倍,茎粗增长0.0001cm0.007cm,叶面积增长0.48cm240.17cm2,叶片数增长1片6片,过氧化物酶含量增长0.21倍0.56倍,超氧物歧化酶含量增长0.53倍0.69倍,叶绿素含量增长0.20倍0.43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长0.21倍0.45倍,产量增长1.37倍1.82倍。4.早大白最适宜的扦插株行距为4cm×5cm,即密度500株/m2,大西洋最适宜的扦插株行距是6.7cm×5cm,即密度300株/m2。马铃薯两个个品种的单株结薯数较CK增长0.20g0.51g,单株产量较CK增长1.03倍1.47倍,总产量较CK增长1.26倍1.85倍。
毛立宝[2](2017)在《马铃薯脱毒苗土壤栽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通过对扩繁后25d的马铃薯脱毒苗进行不同时间的育苗,达到壮苗目的后,将育苗后的马铃薯脱毒苗定植于土壤中生产马铃薯原原种,旨在找到马铃薯原原种更为简单、实用、经济的生产方式。试验采用荷兰七号和荷兰十四作为试材,苗龄设为10d、15d、20d、25d、30d,通过对不同苗龄的马铃薯脱毒苗在育苗结束以及定植后的整个生长期内形态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从而确定在苗期不同苗龄对马铃薯脱毒苗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马铃薯脱毒苗土壤栽培苗期最佳苗龄。此外,为了确定最佳的栽培密度还在土壤栽培和基质栽培中设置了密度试验,同时也能对比出土壤栽培和基质栽培的不同效果。试验得到结果如下:1.在育苗结束后,荷兰七号和荷兰十四不同苗龄的马铃薯脱毒苗中,荷兰七号苗龄为20d、荷兰十四苗龄为25d的处理,植株长势较好,株高茎粗均有明显增长,叶面积明显增大,叶绿素含量高,POD、CAT活性较高于其他处理,壮苗效果明显。2.在生长期内通过对不同苗龄的马铃薯脱毒苗定期进行形态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荷兰七号苗龄为10d、15d的处理在定植后生长效果较好,荷兰十四苗龄为15d的处理各项指标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原因在于苗龄为10d、15d的马铃薯脱毒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育苗,株高、茎粗、叶面积等均有了显着的增长,达到了预期的壮苗目的,而苗龄为20d、25d、30d的处理虽然达到了壮苗效果,但过长的苗龄使得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营养钵空间的限制,导致定植后植株长势会受到一定影响。3.在密度对比试验中,处理18×60cm(B3)茎粗、叶面积、根体积、POD活性等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可见在土壤栽培中,适当增大株行距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在基质栽培中,处理10×10cm(A1)株高、根系活力、叶面积、地上部鲜重也都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单株产量10×20cm(A3)>10×10cm(A1)>10×15cm(A2),因此从植株长势及单位面积产量来说显然10×10cm(A1)优于其他两个处理。4.在产量方面,平均单株产量最高的是荷兰十四苗龄为15d的处理,其次是苗龄为30d的处理,平均单株产量分别是742g和712g,苗龄为30d的荷兰十四脱毒苗平均单株结薯数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荷兰七号平均单株产量最高的时苗龄为10d的处理,平均单株产量为576g。通过本试验得出结论:马铃薯脱毒苗土壤栽培具有较好的栽培效果。荷兰七号苗龄为10d的处理要优于其他苗龄的处理,荷兰十四号苗龄为15d的处理优于其他处理。在密度处理中,基质栽培密度为10×10cm为最适宜的密度,植株长势好,单位面积产量高;土壤栽培中株行距为18×60cm的处理更利于植株生长,产量高。
邱彩玲[3](2016)在《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qRT-PCR检测及其遗传进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是影响中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原,一般可引起马铃薯植株矮化,叶片皱缩,块茎变小、畸形,产量下降等。该病害可以通过机械、无性繁殖以及实生种子等多种途径传播。目前,中国有很多马铃薯育种材料(包括种质资源和育成的品系等)已经感染了PSTVd,而PSTVd又很难通过茎尖组织培养脱除,且可以通过种子传递给下一代,因此,PSTVd已经给中国马铃薯育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更给马铃薯育种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目前,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生产健康(无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在马铃薯种薯的生产过程中,对脱毒马铃薯种薯/苗进行田间、库房和实验室检测是种薯/苗质量控制的最基本、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手段。目前,中国在PSTVd研究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PSTVd检测技术体系尚不完善;(2)中国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发生、系统发育情况及致病力尚不十分清楚;(3)不同马铃薯品种感染PSTVd的症状复杂、不明确等。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结果:(1)建立了PSTVd的qRT-PCR检测体系:设计了3组引物并从中筛选出最适引物对PSTV-234F和PSTV-356R。利用这对引物,结合设计的Taqman探针(PSTV-251T),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PSTVd的q RT-PCR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不仅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检测极限为31.1拷贝/μL(101.17 ag/μL),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这一体系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马铃薯样品的检测。该体系的建立不仅丰富了PSTVd的检测手段,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PSTVd检测的准确性。(2)PSTVd发生情况调查及中国分离物的序列分析:2009年2014年间,对1000余份马铃薯种薯/苗样本进行了PSTVd调查,结果显示,在此期间,PSTVd每年都有发生,平均感染率为6.5%。本研究测定了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和陕西共6个省份的71个不同样本中的PSTVd序列。序列分析发现,每个分离物中至少含有一种主流序列,共获得74条主流序列。这些主流序列包含42种不同的序列变体(Accession numbers KR611334KR611376)。BLAST结果表明,在42种不同的序列变体中,有12种与Gen Bank中登录的PSTVd的序列相同,而其余30种则是新的PSTVd变体,目前仅从中国分离得到。这些序列的获得为理解PSTVd的传入、流行、遗传变异等问题奠定了基础。首先,分析了中国流行的PSTVd序列变体,发现在中国流行的变体与其他国家的PSTVd分离物具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或者完全一致;其次,在中国,除弱毒株系外,从中国还分离到3种PSTVd中间株系,表明PSTVd中国分离物具有不同的致病性;此外,对获得的42种不同的PSTVd序列变体与Gen Bank中登录的165条自然条件下分离出PSTVd的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整体上,PSTVd可以被分成两组(第I组和第II组),第II组能够被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亚组AC)。所有的中国PSTVd分离物均被包含在第II组,而且总是与俄罗斯的分离物聚在一起,这表明中国和俄罗斯的PSTVd可能具有相同的起源。最后,对42种不同的中国PSTVd变体的突变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的变体通过一个位点的突变就可以联系到一起,这表明突变可能是中国PSTVd分离物进化的主要动力。(3)PSTVd中国分离物的致病性验证及不同马铃薯品种感染PSTVd的症状表现。将PSTVd中国分离物接种到4个马铃薯主栽品种(荷兰15,夏坡地,克新18和尤金)后,观察症状表现,调查株高、叶片、单株产量、块茎外观等指标。观察发现4个品种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植株矮化、叶片皱缩、块茎变小、产量降低和块茎畸形等症状。说明这4个马铃薯品种对PSTVd的侵染均是敏感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感病植株的平均株高降低30.1%,平均单株产量降低40.2%。这些结果表明:虽然PSTVd中国分离物可能是弱毒株系,但其对马铃薯生产仍然具有严重的影响。此外,不同品种感染PSTVd后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在进行田间和库房检测时应注意品种之间的差异。总之,本研究建立了PSTVd q RT-PCR检测技术体系,提高了PSTVd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通过多年的调查与分析掌握了目前PSTVd在中国北方的发生情况;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对中国PSTVd分离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基本掌握了PSTVd中国分离物的分子进化关系及系统发育情况;通过PSTVd接种马铃薯鉴定,推测了PSTVd中国分离物的致病力情况,并了解了不同马铃薯品种感染PSTVd后植株和块茎的表现,为PSTVd田间和库房检测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上工作为PSTVd的防控、风险评估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解决PSTVd对马铃薯育种工作造成的影响提供了防控的技术手段。
雷发林[4](2014)在《牢记宗旨,矢志不渝——记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马铃薯育种专家贾长盛》文中研究表明贾长盛是青海省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马铃薯育种专家。退休16年多,他没有选择闲赋在家、安享晚年,而是不甘心让自己掌握的知识闲置,心系马铃薯育种工作,默默地驻守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育种基地,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甘于
刘相军[5](2013)在《谈脱毒微型薯种生产方法》文中提出脱毒微型薯的推广应用是解决马铃薯种性退化,促进马铃薯生产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凉城县马铃薯脱毒中心网棚栽培生产脱毒微型薯多年,摸索出一套栽培技术进行简要归纳,仅供参考。一、采用双层基质栽培法在定植前,把优质有机肥(细、碎)、尿素、磷酸二铵或马铃薯专用吧(施肥量根据测土化验结果来定)浅翻于苗床,耕翻耙耱后,做到无坷垃,无残茎,无石块。然后铺上7厘米左右的蛭石,在栽苗成活初期浇施2-3次营养液,让葡匐
高山明[6](2012)在《浅谈网棚脱毒微型薯生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脱毒微型薯的推广应用是解决马铃薯种性退化,促进马铃薯生产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凉城县马铃薯脱毒中心网棚栽培生产脱毒微型薯多年,摸索出一套栽培技术进行简要归纳,仅供参考。一、采用双层基质栽培法在定植前,把优质有机肥(细、碎)、尿素、磷酸二铵或马铃薯专用肥(施肥量根据测土化验结果来定)浅翻于苗床,耕
乔建磊[7](2011)在《马铃薯雾培营养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内外马铃薯加工业的不断发展扩大,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也逐渐增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虽然我国是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平均单产水平低,在世界马铃薯生产国家中排名第40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因素较多,其中马铃薯种薯退化是制约马铃薯产量上升的主要因素。采用脱毒种薯进行田间种植,是当前马铃薯生产上最有效的增产技术,因此如何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备受关注。气雾栽培法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是近些年开发的一项新技术,该生产技术改善了植株的生长环境,解决了植株根系缺氧难题,且避免了土壤传播的病虫害及连作障碍,具有高产、高效等优势,应用前景极为广阔。但该生产方法目前还不够成熟,技术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营养液调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课题针对马铃薯气雾栽培法生产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1)探索栽培液中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适宜配比,以改善马铃薯植株结薯性能,提高生产效益;(2)分析外源钙离子处理对雾培马铃薯幼苗抗冷性的调节作用,以增强雾培马铃薯幼苗在低温生产季节的适应能力,减轻低温逆境给幼苗造成的伤害;(3)探索低钾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光合生理的响应特性,为马铃薯作物钾素营养的亏缺诊断提供有利信息,为实现马铃薯作物钾肥的合理施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课题研究结果为科学指导马铃薯气雾栽培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蒲毅蕻[8](2007)在《利用马铃薯试管薯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的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但平均产量相对较低。由病毒所引起的退化是造成马铃薯产量低下的主要原因,这给世界马铃薯生产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上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于组织培养技术,人们发展了多种种薯体系来生产脱毒种薯,微型薯的研究与应用,使种薯繁殖周期大大缩短。本研究在六盘市钟山区凤凰新区,以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3号和南中552等品种的试管薯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四种基质对各参试同品种马铃薯试管薯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的粒数和重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试管薯出苗后,在松针土条件下,不同扦插、培土次数的栽培技术对各参试品种马铃薯试管薯生产微型薯的粒数及成本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3号和南中552三个参试马铃薯品种的单位面积微型薯粒数产出率都以松针土作为基质的,生产效率最高。而三个以品种则以鄂马铃薯3号的单位面积微型薯粒数产出率最高。2、、虽然扦插管理需要增加投入,只要管理能精心、细致,确保扦插存活率,就可以有效降低微型薯的生产成本。3、由于六盘水有丰富的松针土资源,且成本低廉,加之高海拔地区气候冷凉、作物单一、病虫害种类少及隔离条件好,因此,在六盘水市最适宜于通过用松针土做基质、鄂马铃薯3号为材料,推广大众化的无土栽培技术,建设二年制种薯生产体系。
郝文胜,曹亚利,杨海鹰,赵永秀,云美清[9](2005)在《我国马铃薯脱毒小薯生产研究进展(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脱毒小薯生产中,从扦插至生根,各遮荫保湿措施与扦插苗相近,但从生根至收获其管理措施与扦插苗生产不尽相同。1 温度管理对温度进行控制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日均温控制在一个温度点:杜珍等对工厂化生产脱毒小薯工艺指标的研究表明:就结薯数多
刘小凤[10](2005)在《马铃薯组织培养脱毒和病毒检测研究》文中认为病毒是导致马铃薯退化的主导原因。生产脱毒种苗是马铃薯病毒病防治的主要手段。茎尖培养是马铃薯脱除病毒的重要手段。其原理是利用病毒在植物体内分的不均匀性,即根、芽尖分生组织含病毒量少或不含病毒,将茎尖切下,经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试管苗。脱毒试管苗经病毒检测确定已成功脱毒,经过切段快繁、温室或网棚内繁殖,获得脱毒扦插苗、微型小薯或原原种,再繁殖即可获得原种。本文就影响马铃薯组培苗的激素浓度,影响扦插苗的基质和营养液及应用RT-PCR法进行脱毒苗检测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不同浓度的NAA和KT对马铃薯组培苗的影响是不相同的,且二者有交互作用。 2、不同浓度的NAA和KT影响鲜重、根重、须根数和腋芽数的模型方程为: 其中(z1,z2,z3,z4)T=(鲜重,根重,须根数,腋芽)T。 3、通过该方程计算出鲜重最大时二者的浓度配比为NAA:KT=0.0649:0.6020,根重最大时二者的浓度配比为NAA:KT=0.0904:0.4260,须根数最多时二者的浓度配比为NAA:KT=0.0728:0.5193,腋芽数最多时二者的浓度配比为NAA:KT=0.0561:0.2420(单位均为ml/L)。综合考虑,最佳的浓度配合为:NAA约为0.05-0.08ml/L,KT约为0.4-0.6ml/L。 4、就不同基质对克新1号扦插苗的成活率及生长指标影响研究得出结论,以蛭石、腐熟羊粪、林地腐殖土按照体积比为3:1:1扦插苗成活率最高,蛭石、林地腐殖土体积比为3:1配制基质时次之,蛭石、腐熟羊粪按照体积比为3:1配制基质时再次之,但3种基质均比对照(纯以蛭石为基质)好,成活率分别比对照增加8.78,13.67和11.89个百分点; 以蛭石、腐熟羊粪、林地腐殖土按照体积比为3:1:1配制基质时,对克新1号扦插苗生长最为有利,苗的增长量、腋芽数、须根数及根长等指标均最好,蛭石、林地腐
二、马铃薯脱毒苗剪顶扦插生产微型薯的病害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脱毒苗剪顶扦插生产微型薯的病害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组培苗切段扩繁原原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不同生根剂的浓度和时间对马铃薯扦插的影响 |
1.2 基质栽培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 |
1.3 切段扩繁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 |
1.4 扦插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马铃薯组培苗切断扦插适宜IAA浓度与时间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1.5 根系活力标准曲线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成活率比较 |
2.2.2 切段扦插根系活力的比较 |
2.2.3 生根数的比较 |
2.2.4 切段扦插根长的比较 |
2.2.5 切段扦插根重的比较 |
2.3 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组培苗切段扦插适宜基质种类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基质对马铃薯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2 不同基质对马铃薯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3 不同基质对马铃薯原原种产量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马铃薯组培苗切段扦插适宜切段次数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测定指标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切段次数对马铃薯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2 切段次数对马铃薯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3 切段次数对马铃薯产量指标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马铃薯组培苗切段扦插适宜扦插密度筛选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测定指标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扦插密度与单株结薯数的关系 |
5.2.2 扦插密度与单株产量的关系 |
5.2.3 扦插密度与总产量的关系 |
5.3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最佳生根剂浓度和浸泡时间的确定 |
6.1.2 马铃薯原原种基质确定 |
6.1.3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切段次数的确定 |
6.1.4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适宜扦插密度的确定 |
6.2 结论 |
6.2.1 最佳生根剂浓度和时间结论 |
6.2.2 最佳适宜扦插基质结论 |
6.2.3 合理切段次数结论 |
6.2.4 最佳扦插密度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马铃薯脱毒苗土壤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方式 |
1.2 以草炭为主的栽培基质及替代基质研究 |
1.3 本试验目的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马铃薯脱毒苗土壤栽培适宜苗龄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不同苗龄对马铃薯脱毒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
2.2.2 不同苗龄对马铃薯脱毒苗叶片数、叶面积和叶绿素的影响 |
2.2.3 不同苗龄对马铃薯脱毒苗根体积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2.2.4 不同苗龄对马铃薯脱毒苗POD活性、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 |
2.2.5 不同苗龄对马铃薯脱毒苗地上部、地下部干鲜重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
2.2.6 不同苗龄马铃薯脱毒苗苗期结薯情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马铃薯脱毒苗不同苗龄土壤栽培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土培对不同苗龄马铃薯脱毒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
3.2.2 土培对不同苗龄马铃薯脱毒苗地上、下干鲜重的影响 |
3.2.3 土培对不同苗龄马铃薯脱毒苗根体积、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4 土培对不同苗龄马铃薯脱毒苗叶面积、叶绿素的影响 |
3.2.5 土培对不同苗龄马铃薯脱毒苗POD活性、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 |
3.2.6 不同苗龄对马铃薯原原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马铃薯脱毒苗适宜栽培密度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脱毒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
4.2.2 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脱毒苗地上部、地下部干鲜重的影响 |
4.2.3 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脱毒苗根体积、根系活力的影响 |
4.2.4 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脱毒苗叶面积、叶绿素的影响 |
4.2.5 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脱毒苗POD活性、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 |
4.2.6 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原原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qRT-PCR检测及其遗传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马铃薯与马铃薯生产概况 |
1.1.1 世界马铃薯生产 |
1.1.2 中国马铃薯生产 |
1.2 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质量控制 |
1.2.1 马铃薯种薯发展历程 |
1.2.2 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基本模式 |
1.2.3 影响马铃薯种薯质量的主要病害 |
1.2.4 脱毒马铃薯种薯的质量控制 |
1.3 类病毒 |
1.3.1 类病毒的历史、分类 |
1.3.2 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1.3.3 类病毒的结构 |
1.4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
1.4.1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寄主范围 |
1.4.2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传播途径 |
1.4.3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危害 |
1.4.4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对马铃薯育种工作的影响 |
1.5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防控 |
1.5.1 建立完善的PSTVd检测技术体系,生产健康马铃薯种薯 |
1.5.2 培育抗性品种 |
1.5.3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 |
1.5.4 卫生防疫 |
1.5.5 加强马铃薯育种过程中PSTVd的监控,避免PSTVd在育种过程中传播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q RT-PCR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RNA提取及反转录 |
2.2.2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及合成 |
2.2.3 标准品制备 |
2.2.4 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及引物的筛选 |
2.2.5 检测灵敏度分析 |
2.2.6 qRT-PCR检测稳定性分析 |
2.2.7 qRT-PCR检测马铃薯样品 |
2.3 结果 |
2.3.1 阳性菌落及其PCR鉴定 |
2.3.2 引物的比较和筛选结果 |
2.3.3 检测灵敏度 |
2.3.4 qRT-PCR检测稳定性 |
2.3.5 qRT-PCR检测技术体系的应用 |
2.4 讨论与结论 |
3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发生情况调查及其分子多态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PSTVd发生情况调查 |
3.1.2 样品保存 |
3.1.3 克隆和测序 |
3.1.4 Taq DNA聚合酶的保真性验证 |
3.1.5 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 |
3.1.6 二级结构预测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发生率 |
3.2.2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PCR产物测序 |
3.2.3 基因克隆获得的PSTVd序列 |
3.2.4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分子多态性 |
3.2.5 Taq酶保真度测试 |
3.2.6 突变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
3.2.7 中国流行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变体 |
3.2.8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讨论 |
3.3.2 结论 |
4 PSTVd中国分离物的致病性验证及不同马铃薯品种感染PSTVd的症状表现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PSTVd序列测定结果 |
4.2.2 株高 |
4.2.3 单株产量 |
4.2.4 叶片症状 |
4.2.5 块茎症状 |
4.2.6 PSTVd经保存和与寄主互作后的序列变化 |
4.2.7 PSTVd经试管保存和与寄主互作后的序列变化及其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4.3.1 讨论 |
4.3.2 结论 |
5 全文结论 |
5.1 建立了PSTVd q RT-PCR检测体系 |
5.2 通过调查掌握了PSTVd在中国的发生情况 |
5.3 了解了PSTVd中国分离物的多态性及遗传进化情况 |
5.4 PSTVd中国分离物对马铃薯影响显着且不同品种表现不同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谈脱毒微型薯种生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用双层基质栽培法 |
二、搭塑料、纱网、加盖遮阳网 |
三、做畦 |
四、土壤处理 |
五、网棚贮水池贮水 |
六、取苗 |
七、炼苗洗苗 |
八、栽苗 |
九、缓苗 |
十、剪切 |
1. 培蛭石; |
2. 压苗。 |
3. 控苗。 |
4. 病、虫害防治。 |
5. 撩棚、放棚。 |
6. 采用人工锄草, 有杂草及时拔除。十三、收获与贮藏 |
(6)浅谈网棚脱毒微型薯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用双层基质栽培法 |
二、搭塑料、纱网、加盖遮阳网 |
三、做畦 |
四、土壤处理 |
五、网棚贮水池贮水 |
六、取苗 |
七、炼苗洗苗 |
八、栽苗 |
九、缓苗 |
十、剪切 |
1. 培蛭石。 |
2. 压苗。 |
3. 控苗。 |
4. 病、虫害防治。 |
5. 撩棚、放棚。 |
6. 采用人工锄草, 有杂草及时拔除。十三、收获与贮藏 |
(7)马铃薯雾培营养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马铃薯概述 |
1.1.1 马铃薯的起源 |
1.1.2 马铃薯营养和利用价值 |
1.1.3 国内外马铃薯生产概况 |
1.2 马铃薯病毒危害及种薯脱毒意 |
1.3 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
1.3.1 自然选择 |
1.3.2 物理学方法 |
1.3.3 化学药剂处理 |
1.3.4 生物学方法 |
1.4 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的生产技术 |
1.4.1 试管薯诱导生产技术 |
1.4.2 无土基质生产技术 |
1.4.3 气雾栽培生产技术 |
1.4.4 微型薯生产技术特点 |
1.5 根际缺氧对植株生育危害 |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配比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2.2 栽培营养液配制 |
2.2.3 栽培管理 |
2.2.4 指标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栽培营养液对植株长势影响 |
2.3.2 不同栽培营养液对植株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影响 |
2.3.3 不同栽培营养液对植株根系活力影响 |
2.3.4 不同栽培营养液对植株叶片光化学效率影响 |
2.3.5 不同栽培液对结薯性能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钙离子调控对雾培马铃薯幼苗抗冷性影响分析 |
3.1 低温危害 |
3.1.1 低温对细胞膜组分的影响 |
3.1.2 低温对膜脂过氧化影响 |
3.2 保护系统与植物抗冷性关系 |
3.3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抗冷性 |
3.3.1 可溶性糖与植物抗冷性关系 |
3.3.2 脯氨酸与植物抗冷性关系 |
3.3.3 可溶性蛋白质与植物抗冷性关系 |
3.4 钙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 |
3.4.1 钙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 |
3.4.2 钙信使传导机理 |
3.5 试验与方法 |
3.5.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3.5.2 指标测定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低温胁迫期间不同处理幼苗生理指标变化 |
3.6.2 解除胁迫后不同处理幼苗生理指标变化 |
3.7 讨论 |
第4章 钾素营养亏缺下马铃薯作物光合生理响应机制 |
4.1 引言 |
4.1.1 植物的缺钾症状 |
4.1.2 植物对钾素的吸收 |
4.1.3 钾在植物体内的转运 |
4.1.4 钾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及分布 |
4.1.5 植物钾营养生理功能 |
4.2 试验与方法 |
4.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4.2.2 指标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低钾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2 低钾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4.3.3 低钾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4.3.4 低钾胁迫下叶片光合光响应特征参数变化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附录 |
(8)利用马铃薯试管薯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1.2.1 马铃薯的起源、进化与地理分布 |
1.2.2 马铃薯的栽培历史 |
1.2.3 马铃薯的植物学性状及其繁殖方法 |
1.2.3.1 马铃薯的植物学性状 |
1.2.3.2 马铃薯的繁殖方法 |
1.2.4 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 |
1.2.4.1 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现状及问题 |
1.2.4.2 西南地区及贵州省种薯生产现状 |
1.2.5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研究 |
1.2.5.1 利用试管苗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的现状 |
1.2.5.2 利用试管薯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的研究 |
1.3 研究的目标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概况 |
2.2 试验时间 |
2.3 试验材料 |
2.4 试验设计 |
2.4.1 试管薯不同基质栽培试验设计 |
2.4.2 试管薯出苗后扦插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管薯不同基质栽培生产微型薯试验结果 |
3.1.1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试管薯在马肝灰泡土基质上的微型薯生产效率 |
3.1.2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试管薯在珍珠岩基质上的微型薯生产效率 |
3.1.3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试管薯在蛭石基质上的微型薯生产效率 |
3.1.4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试管薯在松针土基质上的微型薯生产效率 |
3.1.5 不同基质上种植不同马铃薯品种试管薯的微型薯生产效率分析 |
3.2 试管薯出苗后扦插试验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松针土最适合用于进行试管薯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 |
4.2 鄂马铃薯3号最适宜于进行试管薯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 |
4.3 剪尖及培土的技术措施,能有效降低微型薯的生产成本 |
4.4 试管薯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的优势 |
4.5 用可大众化的无土栽培方式推广试管薯生产微型薯的可行性 |
4.6 利用试管薯无土栽培大规模生产微型薯存在的困难 |
4.7 在六盘水建设新的二年制种薯生产体系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我国马铃薯脱毒小薯生产研究进展(Ⅱ)(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管理 |
2 光照管理 |
3 水分管理 |
4 湿度管理 |
5 营养液 |
6 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延缓剂和其他促进结薯物质的应用 |
6.1 植物生长物质 |
6.2 植物生长延缓剂 |
6.3 其他促进结薯物质 |
7 培“土” |
8 收获前栽培管理 |
9 收获 |
9.1 收获时机 |
9.2 收获中及收获后的注意事项 |
(10)马铃薯组织培养脱毒和病毒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马铃薯退化的研究简史 |
1.2 危害马铃薯的病毒种类 |
1.3 危害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毒种类 |
1.3.1 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简写PLRV) |
1.3.2 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写为PVX) |
1.3.3 马铃薯Y病毒(PYV) |
1.4 马铃薯病毒病防治的主要手段——茎尖组织培养生产脱毒种薯技术 |
1.4.1 茎尖脱毒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原理 |
1.4.2 影响病毒去除的困素 |
1.4.2.1 茎尖大小和病毒种类 |
1.4.2.2 化学制剂 |
1.4.2.3 高温处理 |
1.4.2.4 影响病毒去除的其它因素 |
1.4.3 茎尖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简史及原理 |
1.4.3.1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 |
1.4.3.2 马铃薯茎尖培养(stern/shoot tip culture) |
1.4.3.3 影响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的因素 |
1.4.3.3.1 茎尖大小及芽的选择 |
1.4.3.3.2 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 |
1.4.4 无病毒苗、薯的快速繁育技术 |
1.4.4.1 马铃薯快繁技术研究 |
1.4.4 2 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
1.4.4.2.1 不同水质配制培养基对组培苗的影响 |
1.4.4.2.2 碳源及其浓度对组培苗的影响 |
1.4.4.2.3 固定物对组培苗的影响 |
1.4.4.2.4 光照与营养元素 |
1.4.4.2.5 生长调节物质及抗生素 |
1.5 马铃薯病毒的检测技术 |
1.5.1 症状直接观测 |
1.5.2 指示植物检测法 |
1.5.3 免疫学方法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
1.5.3.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简称ELISA) |
1.5.3.2 免疫电镜测定(ISEM) |
1.5.4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
1.5.4.1 核酸斑点杂交(Nucleic Acid Spot Hybridization,简称NASH) |
1.5.4.2 反转录-聚酶链式反应(Rever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RT-PCR)技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脱毒与培养 |
2.1.1 马铃薯脱毒苗的组织培养(诱导分化培养) |
2.1.1.1 供试材料 |
2.1.1.2 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 |
2.1.2 继代培样 |
2.1.3 扦插育苗 |
2.1.3.1 不同基质对扦插苗质量的影响 |
2.1.3.2 不同营养液对扦插苗质量的影响 |
2.2、脱毒苗的检测 |
2.2.1.试验材料 |
2.2.2.实验方法 |
2.2.2.1.引物设计 |
2.2.3 常规RT-PCR方法检测: |
2.2.3.1 植株总RNA提取 |
2.2.3.2 RT-PCR |
2.2.3.3 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2.3、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组织培养 |
3.1.1 继代培样中激素对扦插苗的影响 |
3.1.2 继代培养中激素对组培苗各生物学指标影响的模型方程 |
3.2、扦插育苗 |
3.2.1 不同基质和不同营养液对马铃薯扦插苗成活率的影响 |
2.2.2 不同基质和不同营养液对马铃薯扦插苗生长状况特性的影响 |
3.3 常规RT-PCR方法对茎尖组培苗脱毒效果的检测 |
3.3.1 马铃薯脱毒苗RNA的提取 |
3.3.2 脱毒后幼苗的RT-PCR检测结果 |
3.3.2.1 脱毒前与脱毒后幼苗的PVX的RT-PCR检测结果 |
3.2.2.2 脱毒前与脱毒后幼苗的PVY的RT-PCR检测结果 |
3.2.2.3 脱毒前与脱毒后幼苗的PLRV的RT-PCR检测结果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结论部分 |
4.2、讨论部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马铃薯脱毒苗剪顶扦插生产微型薯的病害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组培苗切段扩繁原原种技术研究[D]. 杨美军.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2]马铃薯脱毒苗土壤栽培研究[D]. 毛立宝.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3]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qRT-PCR检测及其遗传进化分析[D]. 邱彩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8)
- [4]牢记宗旨,矢志不渝——记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马铃薯育种专家贾长盛[J]. 雷发林. 基层农技推广, 2014(12)
- [5]谈脱毒微型薯种生产方法[J]. 刘相军. 农民致富之友, 2013(07)
- [6]浅谈网棚脱毒微型薯生产技术[J]. 高山明. 现代农业, 2012(03)
- [7]马铃薯雾培营养调控机理研究[D]. 乔建磊. 吉林大学, 2011(10)
- [8]利用马铃薯试管薯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的研究[D]. 蒲毅蕻.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9]我国马铃薯脱毒小薯生产研究进展(Ⅱ)[J]. 郝文胜,曹亚利,杨海鹰,赵永秀,云美清.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S1)
- [10]马铃薯组织培养脱毒和病毒检测研究[D]. 刘小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