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倾听总裁的Voice(论文文献综述)
曹诗卉[1](2021)在《《未来的领导者:赢在下一个十年的九种技能与思维》(第四部分)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节选自美国畅销书作家雅各布·摩根(Jacob Morgan)的作品《未来的领导者:赢在下一个十年的九种技能和思维》(The Future Leader:9Skills and Mindsets to Succeed in the Next Decade)。该书于2020年出版,通过大量调查研究,阐述了未来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技能和思维。翻译此类管理学着作有助于我国企业拓宽眼界,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由此,译者选取该书第四部分作出本报告。本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言,分别从项目背景、选题意义,以及项目框架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第二章介绍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时的计划和译文校对。第三章解读了李长栓教授的“理解、表达和变通”翻译框架。第四章结合“理解、表达、变通”框架,笔者对本翻译实践进行实例分析。理解方面,笔者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对材料进行深入理解;表达方面,笔者对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进行深入分析;变通方面,笔者探讨了如何使用具体的翻译策略,提升译文质量。第五章整理了翻译实践的收获,反思了不足,并提出后续改进的措施。本篇材料属于管理类文本。笔者结合了李长栓的“理解、表达和变通”翻译框架,对经管类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可以对其他翻译同类型译本的译者有所启发。
孙佳祺[2](2021)在《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世界上成功首席执行官的领导秘诀》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彭超[3](2020)在《纽马克翻译理论视域下《勇敢领导:大胆工作、强硬对话、全心全意》(节选)英译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职场和领导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热门话题。各行各业中工作的人们面临各种压力与选择,而其中领导力的造就需要更为科学的分析与解读。本次翻译实践选取《勇敢领导:大胆工作、强硬对话、全心全意》中第一章的第四五小节。该书由美国知名社会工作研究教授布琳·布朗博士所着,聚焦于职场心理研究。作者通过鲜明的案例和实践方法教给大众如何积极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并鼓足勇气、消除顾虑、成为一名勇敢的领导者。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职场心理学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目前国内学者对心理学文本的研究与翻译还有待提高,其中将心理学文本的翻译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关研究更值得关注。因此,本次翻译实践在纽马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以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本翻译报告主要从译前、译中和译后进行论述。译前译者对翻译文本、平行文本、翻译工具进行了准备并制定了翻译进度计划;译中译者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分析和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难点;译后译者进行了自我修改、同行修改与进一步的反思审校。此外,译者还分析了本次翻译实践的局限性,并提出建议。本次翻译实践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相结合,使译者对翻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反思和感悟,并为今后相似文本类型的翻译提供借鉴。
肖素芳[4](2020)在《员工谏言对领导纳谏的影响研究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使得企业要想成功地发展和竞争,就必须要创造新的想法、不断学习并适应。这种适应和提升的能力通常取决于员工持续并主动地付出以改善组织现状为导向的努力。员工谏言就是这样一种主动性行为,它是指员工对工作有关问题进行的建设性意见表达。长期以来,员工谏言被认为是高质量决策和组织有效性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它对组织来说有着诸多好处,如促进有效决策、增强团队学习、改进工作流程和创新、提高组织绩效、识别潜在问题等。鉴于谏言能够给组织带来如此多的积极效应,以往研究大多关注促进或阻碍谏言的影响因素,却忽视了领导者是否会接纳员工提出的想法和意见(即领导纳谏)。因为如果领导者不予采纳,谏言的积极作用将无法发挥出来,因此领导者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从谏如流等行为对组织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谏言与纳谏相辅相成,领导纳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事业的成败,但并不是所有领导者都愿意纳谏。尽管以往对谏言的研究衍生了领导对谏言的反应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对领导纳谏的具体内涵认识不足,领导纳谏尚没有清晰定义。另外,现有文献对员工谏言与领导纳谏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研究理论缺乏或较为单一。鉴于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领导纳谏的具体概念内涵以及当面对员工谏言时,领导者为何以及何时会纳谏。具体来说,本研究将清晰定义领导纳谏概念内涵并开发对应测量量表,并探讨员工谏言(促进性谏言和抑制性谏言)为何以及何时会导致领导纳谏。本研究将领导纳谏定义为领导者对员工谏言的一种认知评估过程,它是领导者对员工谏言的积极反应,具体指领导者在何种程度上对员工谏言给予额外的关注与资源支持,鼓励员工谏言,征求与听取员工意见、建议或想法,对员工意见、建议或想法进行分析和评判,并将合理意见、建议或想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施的过程。根据这一定义,本研究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定性研究原始资料收集,共收集领导纳谏的行为事例496条,通过质性编码的方法进行开放式编码和范畴编码以形成概念向度,然后根据概念向度对496条行为事例进行反向编码和归类,并进行条目合并与优化,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领导纳谏是一个“求、听、评、纳”的认知评估过程,是一个包含求、听、评、纳四方面的单维度结构构念,共包含13个初始题项。其中,“求”是指管理者征求意见和建议;“听”是指善于倾听、听取意见和建议;“评”是指对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纳”是指采纳并执行意见和建议。本研究对初始量表进行了定量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13个题项萃取出一个因子,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方差解释量为66.02%,表明13个题项的领导纳谏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度。随后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包括构念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效度分析,构念效度分析表明领导纳谏的13题项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构念效度,区分效度表明本研究开发的领导纳谏测量量表与上级反应、管理者谏言征求、谏言认可、管理开放性等类似构念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效标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开发的领导纳谏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有效性。总的来说,本研究开发的领导纳谏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运用于后续实证研究。另外,本研究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构建了领导纳谏的实证模型以探讨员工谏言(促进性谏言和抑制性谏言)为何以及何时会引起领导纳谏。认知评价理论表明,认知评估是个体对压力事件及其对自身潜在影响的评价过程,主要聚焦于意义或重要性,分为初次评估和二次评估。初次评估是指个体评估压力事件是否会损害自我幸福感,二次评估是指对如何应对该压力事件的评估。另外,情绪是个体感知到刺激事件对自己有益或有害之后的反应,知觉和认知是刺激事件与情绪反应之间必须的中介物。员工谏言作为领导者所面临的一种压力会引发领导者对员工谏言的评估,当员工谏言被认为能够促进领导者学习和成长、增强其个人幸福感时,则会被做出挑战性评估,而当员工谏言被认为会阻碍个人成长和个人幸福感时,则会被做出阻碍性评估,挑战性评估能够增加领导者的心流体验,进而引发领导纳谏,而阻碍性评估则会减少领导者的心流体验,进而减少领导纳谏。通过对174名员工和90名领导者的配对样本研究发现:促进性谏言和抑制性谏言均正向影响挑战性评估而负向影响阻碍性评估,这可能是因为无论是促进性谏言还是抑制性谏言,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抑制性谏言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本身也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促进领导者学习、提高组织创新和环境适应力;挑战性评估正向影响心流;心流正向影响领导纳谏;挑战性评估和阻碍性评估在促进性谏言/抑制性谏言与心流之间起中介作用;挑战性评估/阻碍性评估和心流在促进性谏言/抑制性谏言和领导纳谏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上级喜欢调节了促进性谏言与挑战性评估/阻碍性评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调节了抑制性谏言与挑战性评估/阻碍性评估之间的关系;另外,上级喜欢还调节了挑战性评估和阻碍性评估在促进性谏言/抑制性谏言与心流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对于理论意义,本研究以领导者为中心对领导纳谏进行了探索,清晰界定了领导纳谏的概念内涵并开发了其测量量表,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将员工谏言作为领导者面临的一种压力来进行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探讨了员工谏言对领导纳谏的影响机制,这拓展了员工谏言与领导纳谏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也延伸了认知评价理论的框架范围,丰富了员工谏言与领导纳谏的相关研究理论和结论。实践启示则主要包括员工和领导者两个方面,对于员工而言,在工作中可以积极谏言,但最好采用促进性的属性框架;在领导者处于积极状态和情绪时谏言更可能获得领导者的积极反应;在工作中积极发展与领导者的社会交换关系,减小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距离等;对于领导者而言,在工作中要做好情绪管理,尽可能地保持积极状态,以及面对员工谏言时要理性对待,谨慎评估,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喜好而忽略有用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田蕊[5](2020)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念的深入贯彻,女性受教育水平显着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也日益彰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平等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建设、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和工作权等,国内外妇女事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地位的性别差距、促进女性卓越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关键所在;而在促进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过程中,除了依靠政策、制度等外部社会力量外,作为型塑人格与培养价值理念的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13名企业管理层知识女性深度访谈,一方面,全面、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态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基于她们职业地位获得的经历,反观她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同时,鉴于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具有连贯性,本研究很难割裂地分析某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活动对女性某一方面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不同教育时空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中,进一步将“教育意蕴”解构为三个层面,即教育的动力作用、阻力作用以及提升路径。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知识女性自身特质(Attribute),即“双性化”特征、坚韧性、自信心、进取心,和所具备的能力(Ability),即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以及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是她们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的内在保障。在追求职业地位过程中,知识女性会展开一系列积极行动(Action),包括物我互动——从容应对职场环境的“多重约束”、不甘于成为晋升“陪衬”、勇于尝试职场极限环境的挑战;人我互动——与领导之间“学会变通与坚持自我”的互动、与同事之间“获得工具理性与情感支持”的互动以及与下属之间“共促发展与相互支持”的互动;自我互动——冲破“玻璃天花板”、寻找“潜力发展区”与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最终,知识女性实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地位目标(Aim),即“小我型”职业地位(物质性和精神性)和“大我型”职业地位(集体性和社会性)。第二,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本研究从动力来源、作用路径及作用结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时空的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力作用,具体地:(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知识女性通过家庭环境氛围的浸染、父母的身体力行和严格训练,知识女性在模仿学习、自我内化过程中,塑造了自身独特的性格品质、促进了情感的发展以及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观念。(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她们通过专业学习掌握基本的生存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避免自己在课堂上被“边缘化”并帮助自己建立强大自信。(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她们通过艰苦工作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通过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促进自我突破与持续前进,通过支持性人脉网络获得经验积累和情感支持。第三,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本研究从教育的负向功能视角,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产生的阻碍作用。具体地:(1)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以及建立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了女性的发展、阻碍了女性积极情感的建立,同时,在无形中强化了她们的依赖性、弱化了独立性。(2)“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中,两性之间“均衡与同一”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性别不平等,并通过隐性校园文化对女性的性别观念进行了再塑造,同时,导致女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化处境。这样的学校教育氛围使得女性忽视了性别不平等、强化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认同、导致女性产生“习得性无助”。(3)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中,企业文化依然存在对女性的“轻视”,两性员工之间的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时,女性员工普遍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女性员工无法充分提升能力水平、难以融入工作组织中的人际网络、缺乏工作和情感支持。第四,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本研究基于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教育动力和教育阻力,进一步从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两个层面,为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提升路径,以期更好地助力知识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在教育理念方面:不同的教育时空应构建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以及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在教育行动方面:(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开展基于日常语言与行为互动的“濡化式”教育,促进女性现代社会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的形成。(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基于秩序化学习时空,教师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课程设置,采用以“合作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法,并开展“关系性”教学实践;基于非秩序化学习时空,学校应为女性“参与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组织工作、参加社区和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企业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文化氛围的熏陶,实现对知识女性性别观念和职业情感的教育;通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的考验与磨练,促进知识女性“品格的次级社会化”,并推动她们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与持续学习;企业还应促进女性员工与工作导师以及“女性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她们不断积累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以及持续获得情感支持。总之,知识女性在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她们能够积极适应职场环境、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并不断寻求突破,这与她们成长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时空的教育密不可分。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中的动力作用并探寻行之有效的教育提升路径,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许康[6](2020)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后真相商业》(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翻译学科的不断发展,翻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与翻译相关的理论、策略以及方法,还应具备良好的翻译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本次翻译项目便是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英译汉翻译实践活动。本报告的翻译项目文本为《后真相商业》一书的第三章。《后真相商业》由作家肖恩·皮洛·德·切尼西(Sean Pillot de Chenecey)所着,由科亁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于2018年出版。该书为品牌如何在后真相世界里重塑真实性,如何在消费者生活中扮演真实而有意义的角色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该书的内容涉及广告和品牌的诸多方面,文风简洁优美,深受读者喜爱;此外,该书的商业类文本特点鲜明,含有很多商业类的专业术语以及商业语言。翻译转换理论的指导,对本翻译项目的完成有重要帮助作用,也让译者能够更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翻译转换理论由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提出,从原文结构(主要为语法结构)、词类、语言单位、系统内部形式的转换角度阐述了翻译的方法。翻译转换的具体方法在商业类文本翻译中具有实用性,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帮助译者进行翻译。在商业类文本的翻译中,词汇和句法必须准确、简明、平实、得体,翻译转换理论所包含的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系统内部转换的具体转换方法,恰好是从语言的每个单位为出发点,从词汇到整体表达,能使译文保留原文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达到等值效果。在笔者的翻译实践过程中,从选词到句式表达等各方面,转换理论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报告分为引言,翻译过程介绍,案例分析,总结四个主体部分,报告最后附有翻译项目的原文和译文。其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翻译项目,翻译转换理论;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译前,译中,译后的相关情况;案例分析部分结合翻译转换理论,具体分析了翻译中的层次转换和类型转换现象;最后总结了此次翻译项目遇到的困难及译者的收获。
张雨童[7](2020)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工业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电力行业正处在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技术的崛起等对传统的能源供应造成冲击。本翻译实践原文本为从国外相关能源网站收集到的英文文献,译文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中出版。译者在英译汉过程遵循忠实、通顺的原则,对电力期刊文本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实践项目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是译前准备描述,包括分析平行文本和原文本的特征,从而确定翻译中遵循的原则;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原文本的过程和翻译后的校对工作;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从词汇、句法以及标题和小标题三方面对翻译中的重难点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如增词法、转化法、省译法等,以期译文忠实、通顺。最后在结论部分,主要对翻译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了解了电力领域前沿科技,并且掌握了电力期刊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提高了自身的翻译能力;同时,译者希望该实践报告能为翻译此类文本的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刘春霞[8](2020)在《《男性乌托邦-摧毁硅谷男性俱乐部》(第三章)翻译报告》文中提出作为家务的承担者和孩子的照顾者,妇女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妇女在职场受到的歧视与她们的付出不成正比,妇女的权益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男性乌托邦——摧毁硅谷男性俱乐部》不仅介绍了商业管理的诸多案例,还揭示了硅谷职业女性遭遇的歧视和潜规则,其中的一些热点话题也在中国引起了热议。该书由Portfolio/Penguin出版社于2018年2月出版。据译者调查,目前国内尚无中文译本出版或发表。虽然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为了增加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大量的采访内容和行业数据,因此原文更倾向于信息类文本,语言简练客观,结构层次清晰。文章聚焦商业和科技领域,含有大量专有名词和缩略语。为保持客观,文章大量使用被动句。这些都是本次翻译的难点。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翻译目的往往决定采用的翻译方法。因此,译者采用目的论作为本次翻译任务的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目的对翻译方法的决定程度大于其他所有因素,因此,译者需在满足翻译目的的条件下方可考虑译文连贯性。本文从该理论的“目的原则”和“语内连贯”原则入手,探讨部分专有名词与缩略语的零翻译策略,并分析不同语境和情况下被动句的显化翻译方法。
杨怡[9](2020)在《《男性乌托邦-摧毁硅谷男性俱乐部》(第七、八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的原文是美国作家艾米莉·张(Emily Chang)所作的《男性乌托邦——摧毁硅谷男性俱乐部》(Brotopia:Breaking Up the Boys’Club of Silicon Valley)。该书出版于2018年2月,根据译者的调查,目前我国国内尚无译文发表。原文以硅谷为例,揭露了女性在高科技行业中的真实处境,受到了《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杂志的大力推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报告选择的原文是该书的第七、八两章。第七章讲述了科技行业的工作人员难以平衡家庭和生活;第八章描述了女性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对象,而科技公司和这一现象有着紧密联系。中英文在代词的使用上有一定差异。英语中频繁使用代词,特别是指示代词。在原文中,同一个代词甚至在一句话中出现了三次。但中文却用得较少,代词太多容易造成语义不清。这是翻译的难点之一。此外,原文有两个章节,这两个章节分别包括5到7个部分,且每部分都有自己的标题。如果直接将这些副标题翻译成中文,原文意思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也是翻译的难点。对于以上翻译难点,译者采用了蒙娜·贝克(Mona Baker)的显化共性理论。贝克教授总结了六大翻译共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显化。显化就是译者倾向于将原文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译者在碰到代词时,没有直接翻译成它、这、那等等。相反,大多数代词在翻译时都显化了其指代的具体内容。这样可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难度。另外,显化理论也用于翻译副标题。有些标题若是直接翻译难以传达原文意思,译者便结合上下文将标题中的暗含意思显化出来。而在部分标题中,一些抽象的单词或词组的中文意思会造成歧义,译者也显化了其所指的具体含义,让读者一目了然。
张晓楠[10](2020)在《《21世纪职场沟通》(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笔者自主完成的Workplace Communi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Volume 2:External Workplace Communication(《21世纪职场沟通——第二卷:职场外部沟通》),第四章:Customer Service with a Smile:Creating a Climate Where Customers Come First(《微笑服务:营造客户至上的氛围》)的汉译翻译实践的翻译述评。原文本是企业传播领域的专业着作,为应用型文本,语言简洁、真实、客观,句子连贯性强,语篇衔接手段多样,专业术语和被动语态的使用较多。本报告对翻译实践过程进行描述,包括译前准备、译中问题解决和译后审校。根据英国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分析原文本,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指导下,阐述利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解决术语、专有名词、句子和语篇层面的翻译问题,并对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翻译实践过程的回顾、归纳和总结,作者将整理出企业传播领域应用型文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为将来从事其他应用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二、倾听总裁的Voi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倾听总裁的Voice(论文提纲范文)
(1)《未来的领导者:赢在下一个十年的九种技能与思维》(第四部分)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
2.1.3 Study of Parallel Texts and Other Related Texts |
2.2 While-translation |
2.2.1 Developing the Glossary |
2.2.2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Process Execution |
2.2.3 Summary of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Post-translation |
2.3.1 Proofreading |
2.3.2 Polishing |
Chapter Three Introduction to CEA Framework |
3.1 Comprehension |
3.2 Expression |
3.3 Adapt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Comprehension |
4.1.1 Comprehension at Lexical Level |
4.1.2 Comprehens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1.3 Comprehension at Discourse Level |
4.2 Expression |
4.2.1 Expression of the Content |
4.2.2 Expression of the Form |
4.3 Adaption |
4.3.1 Adjustment of Word Order |
4.3.2 Renunciation of Textual Form |
4.3.3 Using 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 for Coherence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Reflection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e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
References |
Appendix1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
Appendix2 Glossary |
Acknowledgements |
(3)纽马克翻译理论视域下《勇敢领导:大胆工作、强硬对话、全心全意》(节选)英译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er and Source Text |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
1.1 Previous Studies on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
1.2 Overview of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
1.2.1 Text Typology |
1.2.2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1.3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 Two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 Source Text Preparation |
2.2 Collection of Parallel Texts |
2.3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
2.4 Schedule Plan of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Whil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
3.1 Lexical Level |
3.1.1 Annotation |
3.1.2 Omission |
3.1.3 Conversion |
3.2 Syntactic Level |
3.2.1 Inversion |
3.2.2 Division |
3.2.3 Change of the Voice |
3.3 Textual Level |
3.3.1 Cohesion |
3.3.2 Coherence |
Chapter Four Post-translation Revision |
4.1 Self-check |
4.2 Peer Review |
4.3 Further Proofreading |
Conclusion |
Summary of the Report |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
(4)员工谏言对领导纳谏的影响研究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员工谏言文献综述 |
一、谏言的概念和发展 |
二、谏言的维度与测量 |
三、谏言的影响因素 |
四、谏言的影响结果 |
第二节 领导纳谏文献综述 |
一、领导纳谏的概念 |
二、领导纳谏的测量 |
三、领导纳谏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领导纳谏的影响因素 |
五、领导纳谏的影响结果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领导纳谏量表开发 |
第一节 定性研究 |
一、原始资料收集 |
二、资料整理与分析 |
三、领导纳谏题项确定 |
第二节 定量检验 |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员工谏言对领导纳谏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认知评价理论 |
第二节 理论发展与假设提出 |
一、员工谏言与领导评估 |
二、领导评估的中介作用 |
三、领导评估和心流的链式中介作用 |
四、上级喜欢的调节作用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采集 |
二、变量测量 |
三、信度分析 |
四、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与区分效度分析 |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假设检验 |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讨论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启示 |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开放式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附录C 领导纳谏认知评估过程及条目优化结果 |
附录D 区分效度检验测量量表 |
附录E 效标效度检验测量量表 |
附录F 实证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G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项目情况 |
致谢 |
(5)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问题与内容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职业地位的研究 |
二、关于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 |
三、关于教育对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互动理论 |
二、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功能主义视角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抽样 |
三、数据搜集与分析 |
四、研究伦理与效度 |
第三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 |
第一节 目标(Aim):获得多层次的职业地位 |
一、“小我型”职业地位 |
二、“大我型”职业地位 |
三、“小我型”职业地位与“大我型”职业地位的关系 |
第二节 行动(Action):物我互动、人我互动与自我互动 |
一、物我互动:积极应对职场环境的挑战和阻力 |
二、人我互动: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 |
三、自我互动:在突破与超越中前行 |
第三节 能力(Ability):知识女性的核心竞争力 |
一、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 |
二、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 |
三、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 |
四、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 |
第四节 特质(Attribute):知识女性的“魅力人格” |
一、“双性化”特征 |
二、坚韧性 |
三、自信心 |
四、进取心 |
第四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 |
第一节 生活时空:知识女性获得的家庭教育 |
一、父母的“严格训练”塑造独特品格 |
二、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 |
三、家庭环境氛围:培养独立与提供支持的土壤 |
第二节 学习时空:知识女性接受的学校教育 |
一、掌握生存的基本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 |
二、从零到“零”:能力的全面提升 |
三、积极的师生互动:“老师的关注拉了我一把!” |
第三节 职业时空:知识女性践行的职后教育 |
一、职场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 |
二、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突破与前行并存 |
三、支持性人际网络:经验积累与情感交流 |
第五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 |
第一节 生活时空: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 |
一、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 |
二、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 |
三、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女性发展 |
第二节 学习时空:“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 |
一、“均衡与同一”背后的性别不平等 |
二、隐性校园文化对性别观念的再塑造 |
三、课堂教学中女性的边缘化 |
第三节 职业时空: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 |
一、企业文化中对女性的“轻视” |
二、继续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
三、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 |
第六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 |
第一节 教育观念 |
一、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 |
二、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 |
三、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 |
第二节 教育行动 |
一、生活时空: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初步形成的家庭教育 |
二、学习时空:以“赋能”为基础的学校教育 |
三、职业时空:品格次级社会化与职业地位获得的职后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致可能参加此项研究的知识女性的邀请信 |
附录B:个人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C:个人深度访谈的提纲 |
附录D:访谈协议 |
附录E:非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
附录F:其他人员访谈的提纲 |
附录G:访谈资料一级编码(贴标签)结果汇总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后真相商业》(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2 TASK PROCESS |
2.1 The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
2.1.1 Reading the source text |
2.1.2 Collect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
2.1.3 Choosing translation tools |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
2.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
3 CASE ANALYSIS |
3.1 Level shifts |
3.1.1 Shifts of numerals |
3.1.2 Shifts of tenses |
3.2 Category shifts |
3.2.1 Class shifts |
3.2.2 Units shifts |
3.2.3 Structure shifts |
3.2.4 Intra-system shifts |
4 CONCLUSION |
5 REFERENCES |
APPENDIX |
(7)《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Chapter2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s |
2.1.1 Lexical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
2.1.2 Syntactic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
2.2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
2.3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Project |
2.3.1 Faithfulness |
2.3.2 Readability |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
3.2 Translating the Source Text into Chinese |
3.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and Common Words |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
4.1.2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
4.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4.2.1 Division and Synthesization |
4.2.2 Addition and Omission |
4.2.3 Conversion |
4.2.4 Domestication |
4.3 Translation of Titles and Subtitles |
4.3.1 Conciseness |
4.3.2 Accuracy |
Chapter5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8)《男性乌托邦-摧毁硅谷男性俱乐部》(第三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
1.2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
1.4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Analy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2.1 Introduction to Emily Chang |
2.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2.2.1 The theme of the Source Text |
2.2.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 |
3.1.1 The skopos rule |
3.1.2 The coherence rule |
3.2 Analy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3.3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methods |
Chapter 4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Difficulties |
4.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
4.1.1 Zero translation for proper names and abbreviations |
4.1.2 Explicitation for passive structures |
4.2 Summary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Experiences lear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
5.2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
5.3 Prospects for future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x1:Source Text versus Target Text |
Appendix2:A glossary of terms and proper names |
Acknowledgements |
(9)《男性乌托邦-摧毁硅谷男性俱乐部》(第七、八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4 Layout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2 Analy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2.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uthor |
2.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2.2.1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
2.2.2 The subject and contents of the Source Text |
2.2.3 Th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3 Analyses of the readership |
2.3.1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
2.3.2 The target readership |
Chapter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The overall translation strategy |
3.2 Explicitation |
Chapter4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
4.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
4.2 Solutions |
4.2.1 Solutions to subtitle translation |
4.2.2 Solutions to pronoun translation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Experiences from the translation |
5.2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
5.3 Limita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x1:Source Text versus Target Text |
Appendix2:A glossary of terms and proper names |
Acknowledgements |
(10)《21世纪职场沟通》(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
2.1 An Analysis on the Original Text |
2.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ng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ng |
3.1.1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3.1.2 Translation Tools Used |
3.1.3 Translation Schedule |
3.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ory Employed |
3.2.1 Overview of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
3.2.2 Text-types and Textual Functions |
3.2.3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3.2.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3.3 While-translating |
3.4 Post-translating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
4.2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2.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4.2.2 Translating Words Based on the Context |
4.3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3.1 Linear Translation |
4.3.2 Reverse and Spilt Translation |
4.3.3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Structure |
4.4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
Chapter Five Summary |
5.1 Gains from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5.2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The Original Text |
Appendix B The Translated Version |
四、倾听总裁的Voice(论文参考文献)
- [1]《未来的领导者:赢在下一个十年的九种技能与思维》(第四部分)汉译实践报告[D]. 曹诗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世界上成功首席执行官的领导秘诀》翻译实践报告[D]. 孙佳祺.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纽马克翻译理论视域下《勇敢领导:大胆工作、强硬对话、全心全意》(节选)英译汉翻译报告[D]. 彭超.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4]员工谏言对领导纳谏的影响研究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视角[D]. 肖素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5]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D]. 田蕊. 天津大学, 2020(02)
- [6]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后真相商业》(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许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D]. 张雨童. 河北大学, 2020(08)
- [8]《男性乌托邦-摧毁硅谷男性俱乐部》(第三章)翻译报告[D]. 刘春霞. 西南大学, 2020(01)
- [9]《男性乌托邦-摧毁硅谷男性俱乐部》(第七、八章)翻译报告[D]. 杨怡. 西南大学, 2020(01)
- [10]《21世纪职场沟通》(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晓楠.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