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系统户控改革探讨

供暖系统户控改革探讨

一、采暖系统分户控制改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倩[1](2020)在《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背景下,新建住宅数量巨大,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居住者对于现代化发展下的住宅需求从数量上转移到了舒适性、美学性等更多建筑品质性能条件的要求上。高速经济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其中既有住区建筑的品质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居住品质提升成为新课题。国外对于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一开始注重物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新对象包含居住环境、户型变更、阳台及入口空间节点变更、设施改善。近年来全面转变为可持续更新的实践与研究,倡导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公共参与模式等方法。我国目前针对建筑品质退化提出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改造过程。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改造形式有专项节能改造、节能综合改造、部分宜居性改造。但是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实践中,涉及三个不同利益诉求方:国家、地方政府、个体居民或产权单位,由于诉求方目的性不同,改造中缺少整体性品质考虑,造成操作中进一步的品质破坏。本人借用国外开放住宅理论,提出住宅更新“层级”概念,明确各层级内容,使未来品质提升的操作更加整体性。层级化思路将住区建筑分为四个层级:外装层、隔离层、内装层、周边环境层。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改造范例及调研相关既有住区改造项目,发现不同层级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各个层级进行问题分类,同时分析出层级交叉项可能导致的层级间的交叉问题从而挖掘目前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潜在矛盾性和提升点,并针对层级内容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提高品质提升的整体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步,查找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既有住区改造项目,用层级化思路分析各层级改造内容,提出层级间关联性。第二步,通过调研大连具体改造项目,发现各层级需要目前需解决的问题。第三步,提出品质提升策略,选用大连代表性住区,分析现状,利用层级化思路提出改造思路,并作出试设计。

杨培森[2](2019)在《青岛地区某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技术经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十三五”综合减排方案的出台,作为三大重点能耗部门之一的建筑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促进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尽一份力。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较为迅速,随着住宅节能75%标准的实施,我国与国外住宅节能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为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从“跟跑”、“并跑”,并实现最终的“领跑”,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仍然要持续深入地研究建筑节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因先进的设计理念、高超的技术、高效的节能效果已逐渐被业内所重视,并被国家推广。本文以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中的住宅为例,进行技术和综合效益分析,旨在为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归纳总结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概念,分析国家和地方标准中室内环境和能耗等控制性指标的差异,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外部性;(2)对某项目住宅部分的守热、防热及隔音降噪等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主要包括围护结构保温、被动式外窗、气密性措施、断热桥措施、遮阳设计及室内能源环境系统等;(3)分别对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和节能75%住宅进行采暖制冷能耗模拟;(4)在构建增量效益指标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的增量成本和效益进行计算;(5)结合技术分析和综合效益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与节能75%住宅相比,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年采暖供冷需求极低,证明了技术上的可行性;(2)相比节能75%住宅,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产生的增量建造成本较高,若是综合考虑前期供暖设施费用和后期空调购置费后,增量成本可降低;(3)相比节能75%住宅,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4)考虑增量综合效益后的经济性较强,说明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具有正的外部性;(5)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看,某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齐鹏[3](2019)在《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老龄化进程中,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居家养老”作为当前养老政策体系内容的基础,既有住宅将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载体,其适老性能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多数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质量。因此,无论是作为一种适老性评估工具,为住宅新建和改造提供参考,还是被当作一种收集适老改造供需大数据的工具,为养老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建立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十分必要。本文为了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居住空间与环境适老性的评估工具,在深入对比分析国内外现有住宅评估工具,并结合我国养老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构建由“空间”和“性能”两个子目标构成的能够反映总目标价值的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并根据室内空间性质将其分为8个分量表:家门、走廊、卫生间、厨房、起居室、卧室、餐厅、阳台;依据适老性能确定了工具的四个维度:功能性、适用性、安全性、舒适性。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及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整理,形成了评估条目库。采用频度统计法进行评估条目的初次筛选,并经过小范围试测形成评估工具初表,通过预试验对初表条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整体量表信效度测试,并对条目进行了二次筛选,形成正式的既有住宅适老化评估工具,最后将评估工具进行了实证研究和信效度验证,使其可操作性与评估性能得以检验,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韦志功,胡晓颖[4](2019)在《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方法初探》文中指出文章通过阐述建筑采暖系统改造的意义及采暖系统改造原则,对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方法及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工程实例展开研究探讨,以期为促进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赵宇[5](2019)在《分户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住宅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文中认为以天然气作为煤炭替代物进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是近年来中国减少冬季燃煤所致的空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许多中国北方城市新建住宅采取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户间歇采暖模式。在普遍采用分户间歇供暖模式的中国南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规定分户墙和楼板的传热系数限值需小于2.0 W/m2?K,此举是为了减少房间之间的传热。相比之下,西安地区采用分户间歇采暖模式的建筑仍然沿用的是之前集中供热适用的保温系统,没有因应采暖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整。加之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空置率过高的情况,为了提高冬季节能效率,应当对如何减少采用分户间歇采暖模式住宅相邻各户之间的热量传递进行重点研究。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研、模拟验证及模拟计算的方法,探究内围护结构保温的节能效果。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对分户采暖模式的住宅建筑传热特点和能耗特征进行分析,对分户采暖模式下户间传热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通过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来减少户间传热造成的能源浪费。2)建立一个位于西安地区的简化住宅计算模型,研究计算房间在周围邻室具有多种采暖情况的条件下,计算房间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所能带来的节能效果。结果显示,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可以显着降低户间传热,降低计算房间采暖期热负荷。3)对西安地区某座以壁挂炉为主要采暖设备的分户采暖多层居住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该建筑物内各个住户的用暖行为特征,利用调研信息在软件中建立相应建筑模型,研究设置楼板和分户隔墙保温层后,该调研建筑物整体和各个住户的冬季热负荷变化。最后,将该调研建筑物内的各个不同采暖行为模式的住户数量、相对位置、所占比例进行变换,研究在更一般化的多种不同情况下,铺设内围护结构保温层所具有的节能效益。本文通过对简化计算模型和实际建成的具体建筑的计算分析,主要研究分户间歇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居住建筑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的节能效果。研究得出在当前住房空置率较高的情况下,西安地区分户间歇采暖的多层居住建筑设置楼板保温层在建筑能耗方面能产生较好的节能效益。设置楼板保温层可以降低各户的采暖能耗,同时促进各住户采暖能耗分布的公平化,同时还得出了确定楼板保温层最经济厚度的计算方法。本文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和相应结论可以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唐恩全[6](2019)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采暖地区集中供热系统经常出现腐蚀严重、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热量损失及水力工况失调等问题,严重影响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供热质量,并增加了能源消耗。为增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的节能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本文对供热系统改造进行研究。首先,对全国16个省区集中供热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管龄15年以上管网所占比25%。换热站自动化和智能化仅占总数的50%左右。燃煤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25.8kgce/m2,燃气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14.6m3/m2,热电联产采暖平均能耗约0.50GJ/m2。实施热计量的供热面积仅占16%。热水输送时平均温降达到2.4℃/km。从2006年到2011年发生供热一般性事故50.9万次,由管线腐蚀造成的事故且管线运行时间超过15年的比例为77%左右。结论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进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节能潜力巨大。其次,分析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方案。包括管网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调节技术、多热源联网运行、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和供热监控技术等。全国预计管网改造的总长度79741km,约占35%;改造管网中使用15年以上管网51935km,约占65%。安装热量表约247万套,安装流量平衡装置约102万套。建立375座供热信息管理平台。改造范围内供热管网计划总投资共计1830亿元,热力站节能改造203亿元,二级网节能改造229亿元,监控能力建设投资36亿元。节能改造之后,每年节约供热用煤2046万t,减少管网补水42000万t,节约用电量2.3亿kwh。每年可节约燃煤费用184亿元,可节省水费21亿元,可节省电费1.5亿元。每年可减少的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5673万t/年;二氧化硫22万t/年;氮氧化物10万t/年:烟尘5万t/年;灰渣量534万t/年。最后,以沈阳某供暖公司集中供热系统技术改造为例,分析改造的潜力及带来的节能和经济效益。改造后单位面积年耗煤量在原来基础上减少10%左右。对锅炉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锅炉节约大约9.8%的能量。进行变频技术改造,实际耗电量减少约50%左右。热站节电率大约38%,3个月累计耗电量节省近40万kwh的电量,节约电费支出约28万元。人员成本每年最少节省6万元。一次网的失水量降低到80t/h,采暖期节省水费约167万元,节省热费约1620万元,综合节省费用支出约1800万元。分户改造后,用户缴费积极性提高。

牛凡[7](2019)在《校园供热系统优化运行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进步,供热系统逐步向智能调控方向发展,很多校园、节能公司以及城市热力公司都开始在供热系统智能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展开研究。校园供热系统的供暖建筑分布密集,使用功能多样,用热规律有所不同且有具有周期性,拥有优化运行智能控制的独特性。本文针对校园公共类建筑和住宅类建筑的特点,对校园供热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策略开展了以下研究。对于校园公共类建筑,本文首先根据校园公共类建筑的用热特点提出分时供热策略系统形式;然后研究了夜间低温运行对室温和回水温度的影响,为分时供热运行策略中是否考虑防冻提供参考;通过对典型公共类建筑进行EnergyPlus模拟,得到分时供热运行时间方案,使供热系统能及时恢复第二天的正常供热;最后提出了不同情况下供热系统分时供热的预热方法,使校园公共类建筑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供热,提高预热效率。对于校园住宅类建筑,本文对其进行了基于热计量的用户自主性调节供热策略的研究。首先设计了住宅类建筑自主调节供热的系统形式;然后阐述了本文用户室温调节范围的确定原则,分别基于温差和热平衡提出了用户自主调节供热策略;基于建筑热惰性对室温采样周期的确定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住宅类用户自主调节模式下的水力解耦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压差控制阀安装在不同位置时的解耦效果,提出了分层设置压差控制阀的解耦策略。将校园整体供热系统分成单一建筑类型和多种建筑类型供热系统两种情况,进行了校园供热系统整体的优化运行控制策略的研究。单一建筑类型的供热系统耦合性弱,无需专门设置解耦系统。对多种建筑类型供热系统,首先研究了各类建筑优化运行调节对二次网的水力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次网分别基于均压罐和压差的解耦控制策略;最后对换热站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MATLAB对换热站水泵变频解耦的PID控制进行仿真分析。最后根据某校园的实际供热系统情况,对其进行优化运行应用分析。首先对优化前持续供热的室内热环境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对实际既有供热系统进行优化运行系统设计,最后对供热系统优化运行的节能性进行分析计算,可知有很大的节能空间。本文通过对校园公共类建筑分时供热运行策略和住宅类建筑用户自主调节运行策略及供热系统整体的研究,为校园智慧供热系统建设提供思路。

刘扬[8](2019)在《设计导向的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研究 ——技术框架、设计策略与评价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依然持续快速增长,使其难以与变幻莫测的国际贸易形式和日益提升的国际责任担当相适应。建筑产业是仅次于装备制造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其资源消耗量和一次能源消耗量分别占社会总消耗量的30%和27%(2015年统计)。这种取舍难分的尴尬境况使其很自然地成为我国资源循环问题的焦点。2000年,在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14家建筑企业共同开发了“资源循环型住宅研究项目”,提出了资源循环型住宅的概念:以全寿命周期为视角,以实现住宅耐久性、可循环和低能耗为目的的住宅设计与评价体系。这为我国整合资源循环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建筑产业的资源循环相关技术由来已久,可大体概括为建国初期的“省材料”技术、六七十年代引入的“生态化”技术、八九十年代兴起的“装配式”技术和新世纪兴起的“长期适宜性”设计理念。尽管都与资源循环相关,但这些技术各有侧重、互有交融,并没有形成以设计为导向的统一的技术框架,使得具体研究呈现分散的状态,进而难以对具体设计提供兼容并蓄的指导和管理。当下的国内资源循环住宅研究,在继承了三原则及全寿命周期框架体系之外,也保留了其技术间缺乏衔接性的缺点。在具体研究层面,除缺乏对本土化的思考外,没有形成对各设计阶段的一般性约束,使得设计流程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进而导致结果的偏差。此外,由于缺乏适宜性的技术体系和设计策略,相应法规的制定缺乏必要的依托,具体条文难免呈现出设计流程的缺失性、设计过程管制的忽视性和约束条款的失效性等特点。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本文拟以指导设计实践为目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出发,构建资源循环住宅的本土化技术框架。其中,理论层面从对住宅相关资源内涵与循环特点的辨析出发,构建资源循环的理论框架;现实层面从我国对各类资源的现实需求与研究现状出发,对照理论框架,形成本土化的技术框架。针对设计策略缺乏连贯性和约束性问题,本文以容积率、内外空间尺度与布局、设备网络组成、部件尺度与构造方式等核心设计要点为核心,依次形成对地块建设密度、形态空间尺度、设备组合方式和部件构造形式等设计阶段状态的优化,以循环理念提升住宅资源利用效率,进而组成完整的设计流程。针对评价标准缺乏指导性的问题,本文结合设计策略研究,以核心设计要点为评价对象,构建可以对过程和结果形成双重约束的评价标准。

黄高林[9](2018)在《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评价及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每年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投资比例中,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之比约为53:47,工业建筑投资比重大于民用建筑投资。在建筑节能领域,加强工业建筑节能课题研究,推进工业建筑项目的绿色持续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建筑节能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以《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为基础,针对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开展节能现状调查,通过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构建合理的工业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再对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现状进行评价,通过文献综述的借鉴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出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评价改造方案,并对方案实施成效分析和节能评价,评价效果达到理想状态,从中可以了解项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本项目处于夏热冬冷地区,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应用到类似区域进行节能评价的改造研究,同时希望能对政府的节能引导工作、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用户的使用体验起到积极改善作用,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王宁[10](2018)在《大庆地区分户热计量管网改造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在当前能源日益紧张的国情下,关于节能减排我国已经做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费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我国建筑能耗节能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需进一步提高,但居民对室内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空调、地暖等能耗设备基本已经普及,既要提高居住舒适度又要节能一直建筑节能领域必须兼顾的两方面。集中供热作在节能减排,在提高居民居住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个人用户作为作为热力公司供热工作的消费者,既是供暖服务的享用者又是供热工程的参与者,对供暖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分户热计量系统打破了从设备、运行操作流程方面节能的思维,调动庞大的用户参与节能,使热费也能像水电气一样按用量收费,采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时的控制室温,达到期望的舒适度的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本文首先对分户热计量系统的计量方法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每种计量方法的优缺点、需要的设备等。然后对分户热计量系统的运行工况及大庆某小区改造前后节能性进行分析。由于用户的自主控制使得整个供暖系统的水力运行条件不断变化,系统被动变流量运行使水力失调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分户热计量系统的热计量设备选取及特性、散热器散热效果的可调性、用户不同采暖系统的特点及改造条件等。对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的运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论述了水力失衡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由于用户对室温的要求和户型调节不同,产生的耗热量与以往系统也不同,所以供暖收费方式必然随之改变。最后以大庆某小区管网系统改造前后能耗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区改造前后采暖耗热量,对改造后用户耗热量的数据统计,给出热费分摊办法及分析论述分户热计量系统的节能性。

二、采暖系统分户控制改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暖系统分户控制改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
        1.1.2 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重视
        1.1.3 解决建筑品质提升中的矛盾是关键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
        1.2.1 既有住区建筑
        1.2.2 品质提升内涵
        1.2.3 层级化方法的概念阐述
        1.2.4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住区发展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相关研究
    2.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2.1.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2.1.2 不同国家既有住区品质发展概述
        2.1.3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2.2.1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2.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2.3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层级化方法分析
    3.1 开放住宅理论的源起
    3.2 层级化方法划分依据说明
    3.3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3.3.1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作用
        3.3.2 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3.4 各层级品质提升做法总结
        3.4.1 立面装饰层做法
        3.4.2 屋顶做法
        3.4.3 阳台做法
        3.4.4 保温层做法
        3.4.5 门窗做法
        3.4.6 厨卫信息设备做法
        3.4.7 采暖系统做法
        3.4.8 通风系统做法
        3.4.9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做法
    3.5 各层级相互影响性说明
        3.5.1 外装层与隔离层相互影响
        3.5.2 隔离层与内装层的相互影响
        3.5.3 内装层与外装层的相互影响
        3.5.4 周边环境层的相对独立
    3.6 改造案例层级化分析
    3.7 层级化方法的开展
    3.8 本章小结
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现状研究
    4.1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4.1.1 大连市整体发展概况
        4.1.2 大连市住区发展概况
        4.1.3 大连市住宅建设标准的发展
        4.1.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4.2 大连市既有住区实态调研
        4.2.1 住区的选择及分布
        4.2.2 住区基本信息概况
    4.3 大连市既有住区层级化现状分析
        4.3.1 外装层现状及问题
        4.3.2 隔离层现状及问题
        4.3.3 内装层现状及问题
        4.3.4 周边环境层现状及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策略
    5.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目标及责任
        5.1.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目标
        5.1.2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各方责任
    5.2 既有住区各层级品质提升策略
        5.2.1 外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5.2.2 隔离层品质提升策略
        5.2.3 内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5.2.4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策略
    5.3 既有住区层级间交叉项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试设计提案
    6.1 文萃轩小区现状概况
        6.1.1 住区概况
        6.1.2 文萃轩小区楼栋现状分析
    6.2 楼栋品质提升试设计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附录B 既有住区改造需求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青岛地区某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研究现状
    1.3 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现状
        1.3.2 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4.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理论综述
    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概述
        2.1.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含义
        2.1.2 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对比
    2.2 全寿命周期理论
        2.2.1 全寿命周期含义
        2.2.2 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
        2.2.3 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2.3 外部性理论
        2.3.1 外部性理论概念
        2.3.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关键技术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守热措施
        3.2.1 围护结构保温系统
        3.2.2 被动式外窗
        3.2.3 断热桥措施
        3.2.4 气密性措施
        3.2.5 高效热回收系统
    3.3 防热措施
        3.3.1 自然通风
        3.3.2 内部结构蓄热
        3.3.3 遮阳设计
    3.4 隔音降噪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能耗模拟
    4.1 模型建立
        4.1.1 建筑信息
        4.1.2 建立模型
    4.2 气象参数输入
    4.3 房间参数设定
        4.3.1 房间内扰设置
        4.3.2 其他参数设定
    4.4 围护结构参数设置
    4.5 高效热回收系统
    4.6 能耗模拟结果
    4.7 节能75%住宅能耗模拟
        4.7.1 围护结构参数设定
        4.7.2 其他参数设定
        4.7.3 能耗模拟结果
    4.8 能耗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综合效益分析
    5.1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增量成本构成
    5.2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增量效益
        5.2.1 增量效益构成
        5.2.2 增量经济效益
        5.2.3 增量环境效益
        5.2.4 增量社会效益
    5.3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增量建造成本计算
    5.4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增量综合效益计算
        5.4.1 增量经济效益计算
        5.4.2 增量环境效益计算
        5.4.3 增量社会效益计算
        5.4.4 可量化的综合效益结果汇总
    5.5 综合效益评价
        5.5.1 经济效益评价
        5.5.2 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综合评价
    6.1 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述
    6.2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6.4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模糊综合评判
        6.4.1 各因素隶属度确定
        6.4.2 模糊综合评判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3)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1.1.3 我国既有住宅适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3.4 本文创新性简述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既有住宅适老化评估工具研究
    2.1 国外住宅适老性评估工具
        2.1.1 老年居民环境综合评估与改造方案(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Solution Process For Aging Residents)
        2.1.2 居家跌倒与意外筛查工具(The Home Falls and Accidents Screening Tool)
        2.1.3 功能与康复环境安全评估(Safety Assessment of Fun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Rehabilitation Tool)
        2.1.4 老人居住改造筛查评估(The HOUSING ENABLER Screening Tool)
        2.1.5 居家安全自我评估工具(Home Safety Self Assessment Tool)
        2.1.6 居家危险因素评价工具(Home Fall Hazards Assessments)
    2.2 国内住宅适老性评估工具
        2.2.1 居家养老无障碍评估工具
        2.2.2 老年人居家适老化环境评估
        2.2.3 家居环境危险因素评估表
        2.2.4 居家环境安全评估量表
    2.3 国内外评估工具的分析与比较
        2.3.1 我国既有住宅适老性评估工具的开发方向
        2.3.2 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开发的必要性
        2.3.3 既有住宅适老性评估工具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初表的构建
    3.1 构建自评估工具的策略
        3.1.1 构建原则
        3.1.2 构建内容
        3.1.3 构建方法
    3.2 既有住宅适老性评估条目库的建立
        3.2.1 评估工具维度的确定
        3.2.2 评估条目库的建立
    3.3 评估条目的初次筛选及试测
        3.3.1 分量表《入户门》条目筛选及试测修改
        3.3.2 分量表《走廊》条目筛选及试测修改
        3.3.3 分量表《卫生间》条目筛选及试测修改
        3.3.4 分量表《厨房》条目筛选及试测修改
        3.3.5 分量表《起居室》条目筛选及试测修改
        3.3.6 分量表《卧室》条目筛选及试测修改
        3.3.7 分量表《餐厅》条目筛选及试测修改
        3.3.8 分量表《阳台》条目筛选及试测修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的预试验
    4.1 条目二次筛选方案
        4.1.1 数据来源
        4.1.2 筛选方法
    4.2 条目二次筛选过程
        4.2.1 重要度评价
        4.2.2 区分度分析
        4.2.3 频数分布
        4.2.4 筛选结果
    4.3 整体信效度检验
        4.3.1 内部一致性信度
        4.3.2 内容效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的实证研究
    5.1 大样本调查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分量表信效度检验
        5.2.1 重测信度
        5.2.2 分量表折半信度
        5.2.3 分量表内容效度
    5.3 既有住宅适老性情况及分析
        5.3.1 一般资料
        5.3.2 描述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条目库
附录B 条目库来源
附录C 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初表
附录D 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初表条目重要性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采暖系统改造的意义
2 采暖系统改造原则
3 统热计量改造方法
    3.1 热量直接计量方法
    3.2 热量分摊计量方法
4 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工程实例
5 结语

(5)分户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住宅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国内关于内围护结构保温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流程
2 分户间歇采暖特征介绍与分析
    2.1 住宅供暖模式
        2.1.1 集中供热式采暖系统
        2.1.2 分户采暖系统
    2.2 分户间歇采暖模式的户间传热问题
        2.2.1 分户间歇采暖建筑物能耗特点分析
        2.2.2 内围护结构处的传热量计算方法
        2.2.3 内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2.3 本章小结
3 模拟软件的选择
    3.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发展
    3.2 建筑模拟软件的比较
    3.3 软件可靠性验证
        3.3.1 Energyplus可靠性验证
        3.3.2 DesignBuilder可靠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对单一房间能耗的影响
    4.1 模型的建立
    4.2 不同厚度的内围护结构保温层节能效果
    4.3 增设内围护结构保温层以后室温变化情况
    4.4 邻室采暖情况下增设内围护结构保温的节能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对多层居住建筑能耗的影响
    5.1 调研测试简介
    5.2 分室间歇用能的建筑模型
        5.2.1 模型参数设置
        5.2.2 模拟结果与实测的对比验证
    5.3 目标建筑物能耗分析
    5.4 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5.5 最经济楼板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5.5.1 生命周期成本法
        5.5.2 计算结果
    5.6 增设楼板保温层后各住户的能耗变化情况
        5.6.1 未增设楼板保温层时各户能耗分析
        5.6.2 增设楼板保温层后各户热负荷变化分析
    5.7 增设楼板保温层前后各住户热负荷数值的离散情况
        5.7.1 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5.7.2 各采暖模式住户热负荷离散程度计算结果
    5.8 各种采暖模式的住户组合下内围户结构保温层的节能效果
    5.9 关于DeST不适用于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的说明
        5.9.1 DeST软件简介
        5.9.2 DeST对目标建筑物的模拟结果分析
        5.9.3 DeST简化模型验证
    5.10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项目及实践
附录一 图录
附录二 表录

(6)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城市集中供热现状调查
    2.1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
        2.1.1 供热面积现状调查
        2.1.2 供热管网现状调查
        2.1.3 热力站现状调查
    2.2 能耗与热计量现状调查
        2.2.1 采暖系统能耗
        2.2.2 热计量
    2.3 供热管网运行情况
        2.3.1 运行参数
        2.3.2 事故统计
        2.3.3 事故分析
    2.4 管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3.1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3.2 管网节能改造技术
        3.2.1 管网敷设方式
        3.2.2 管道保温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
        3.2.3 供热调节
        3.2.4 多热源联网运行
    3.3 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
        3.3.1 设备改造
        3.3.2 监控系统改造
    3.4 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
        3.4.1 流量调节
        3.4.2 热计量
    3.5 供热监控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的研究
    4.1 概述
        4.1.1 技术改造的依据
        4.1.2 技术改造的原则
        4.1.3 技术改造的范围
        4.1.4 技术改造的目标
    4.2 管道节能改造
        4.2.1 一级管网
        4.2.2 二级管网
    4.3 热力站节能改造
        4.3.1 更换设备
        4.3.2 直接连接改间接连接
        4.3.3 装设节能设备
        4.3.4 补水系统改造
        4.3.5 热力站附件保温
    4.4 二级网节能改造
    4.5 供热监控能力建设
    4.6 节能改造工程投资
    4.7 效益分析
        4.7.1 节能效益
        4.7.2 经济效益
        4.7.3 环境效益
        4.7.4 社会效益
    4.8 保障措施
        4.8.1 政策保障
        4.8.2 组织保障
        4.8.3 技术保障
    4.9 本章小结
5 沈阳市某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实例概况
        5.1.1 基本情况
        5.1.2 改造前供热管网存在的问题
    5.2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5.2.1 热源和热力站改造
        5.2.2 供热管网改造
        5.2.3 楼内供热系统改造
    5.3 改造前后节能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校园供热系统优化运行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内外集中供热系统节能运行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校园供热系统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基于热计量的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供热系统优化运行控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校园公共类建筑分时供热控制策略研究
    2.1 校园公共类建筑分时供热系统形式
    2.2 校园公共类建筑分时供热运行策略
        2.2.1 低温运行对室温的影响研究
        2.2.2 低温运行对回水温度的影响研究
        2.2.3 校园公共类建筑分时供热调节策略
    2.3 基于能耗模拟的分时供热运行时间方案
        2.3.1 EnergyPlus软件简介
        2.3.2 Energyplus模型建立
        2.3.3 模拟结果分析
    2.4 分时供热模式下多种预热控制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校园住宅类建筑自主调节供热控制策略研究
    3.1 校园住宅类建筑自主调节供热系统形式
    3.2 校园住宅类建筑自主调节供热运行策略
        3.2.1 用户自主调节室温范围的确定
        3.2.2 基于温差的用户自主调节供热策略
        3.2.3 基于热平衡的用户自主调节供热策略
    3.3 基于热惰性的室温采样周期研究
        3.3.1 从围护结构方面定义的热惰性表征参数
        3.3.2 从延迟和衰减性定义的热惰性表征参数
        3.3.3 室温采样周期的确定
    3.4 自主调节供热模式下水力解耦策略研究
        3.4.1 水力解耦装置
        3.4.2 压差控制阀的设置位置研究
        3.4.3 基于压差控制的水力解耦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校园供热系统整体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4.1 单一建筑类型供热系统运行策略
    4.2 多种建筑类型供热系统运行策略
        4.2.1 公共类建筑分时供热对二次网的影响研究
        4.2.2 住宅类建筑自主调节供热对二次网的影响研究
    4.3 多种建筑类型供热系统二次网解耦方法研究
        4.3.1 基于均压罐控制的二次网解耦方法
        4.3.2 基于压差控制的二次网解耦方法
    4.4 多种类型建筑供热系统换热站运行控制策略
        4.4.1 基于压差解耦的换热站控制
        4.4.2 换热站PID控制仿真及分析
        4.4.3 换热站运行控制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工程节能性分析
    5.1 连续供热建筑热环境分析研究
        5.1.1 热环境评价标准及检测方法
        5.1.2 检测结果分析
    5.2 校园既有供热系统优化运行系统设计
    5.3 节能性分析
        5.3.1 公共类建筑分时供热节能率计算
        5.3.2 住宅类建筑自主调节供热节能率计算
        5.3.3 综合节能率计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设计导向的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研究 ——技术框架、设计策略与评价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碳减排的责任
        1.1.2 住宅领域的资源利用问题
        1.1.3 我国相关政策
    1.2 理论溯源
        1.2.1 废弃物交换
        1.2.2 工业生态学
        1.2.3 循环经济
        1.2.4 资源循环概念的产生
    1.3 国外理论综述
        1.3.1 欧美相关理论综述
        1.3.2 日本相关理论综述
    1.4 国内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1.4.1 源头与引入
        1.4.2 相关法规
        1.4.3 设计实践
        1.4.4 理论体系
    1.5 研究对象、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2. 资源循环住宅设计策略框架的生成
    2.1 语义辨析
        2.1.1 资源
        2.1.2 循环
        2.1.3 资源循环
        2.1.4 住宅
    2.2 循环层级与资源类型
    2.3 资源解析
        2.3.1 土地
        2.3.2 空间
        2.3.3 使用资源
        2.3.4 建筑材料
    2.4 理想模式
        2.4.1 土地循环的理想模式
        2.4.2 空间循环的理想模式
        2.4.3 使用资源循环的理想模式
        2.4.4 建筑材料循环的理想模式
    2.5 国内当下研究与缺欠
        2.5.1 我国城市居住用地容积率的管理现状与研究
        2.5.2 我国住宅空间循环与研究现状
        2.5.3 我国当下资源循环设备利用与研究现状
        2.5.4 我国建筑材料循环与研究现状
    2.6 技术框架的生成
        2.6.1 规划设计策略
        2.6.2 空间形态设计策略
        2.6.3 设备网络设计策略
        2.6.4 部件构造设计策略
    2.7 其他研究问题与篇幅安排
    本章小结
3 规划设计策略——最优容积率
    3.1 推算流程
    3.2 住宅需求量
        3.2.1 总人口
        3.2.2 城市人口峰值的推算
        3.2.3 理想家庭规模
        3.2.4 套均面积
        3.2.5 非居住因素
    3.3 居住用地可供给量
        3.3.1 耕地需求量
        3.3.2 其他类型用地
    3.4 平均容积率
        3.4.1 具体城市的建设用地
        3.4.2 具体城市的人口峰值
        3.4.3 未来居住用地比重与配套公建标准
    3.5 具体地块容积率
    本章小结
4. 空间与形态设计策略——开放式设计
    4.1 三维形态优化策略
        4.1.1 基本计算思路
        4.1.2 特定面积的体量优选
        4.1.3 面积变化中的体量优选
    4.2 内部空间开放策略
        4.2.1 空间弹性的提升
        4.2.2 增减协调
        4.2.3 低影响
    4.3 外形开放设计
        4.3.1 研究样本的选择
        4.3.2 住宅的形态分类方式
        4.3.3 基本类型举例
        4.3.4 多变支撑体的生成方法
    本章小结
5. 设备网络设计策略——资源循环网络的构建
    5.1 住宅内部资源循环框架的生成
        5.1.1 住宅内部的资源类型
        5.1.2 住宅内部资源循环基本框架
    5.2 资源的直接需求
        5.2.1 热的直接需求
        5.2.2 电的直接需求量(包含照明)
        5.2.3 水的直接需求量
        5.2.4 气(通风)的直接需求量
    5.3. 外部可再生资源的供给潜力
        5.3.1 太阳能辐射量
        5.3.2 降水
        5.3.3 风力发电
    5.4 各项资源的彼此转化与效率
        5.4.1 光——电转化
        5.4.2 光——热转化
        5.4.3 电采暖
        5.4.4 水源热泵
        5.4.5 空气热回收
    5.5 住宅内部资源平衡网络的生成
        5.5.1 太阳辐射转化的优先级
        5.5.2 太阳辐射的季节分配
        5.5.3 不同设备网络结构之间的效率比较
    5.6. 实体设计
        5.6.1 水的收集
        5.6.2 太阳能热电生产转化装置
        5.6.3 层间风压平衡阀
    本章小结
6. 部件与构造设计策略之一——预防性构造设计
    6.1 既有住宅调研对象的选择
        6.1.1 维修周期
        6.1.2 建筑类型
        6.1.3 调研小区的选择
    6.2 病状生成基本诱因
        6.2.1 水气滞留
        6.2.2 冷热变化
        6.2.3 风力作用
        6.2.4 内力作用
        6.2.5 传热系数
        6.2.6 形态因素
        6.2.7 人为因素
        6.2.8 住宅病状信息框架
    6.3 调研结果汇总
    6.4 病理判断与预防性设计
        6.4.1 外墙面部(饰面层、门窗角、落水管)
        6.4.2 阳台部(支撑、面板)
        6.4.3 底层防护部(泛水、散水、落水管口)
        6.4.4 公共交通空间(入户门、竖向管道、楼梯)
    本章小结
7. 部件与构造设计策略之二——基于居住行为的模数网格
    7.1 居住行为的采集和频率统计
    7.2 居住行为的筛选
    7.3 家庭居住行为集合的形成
        7.3.1 马斯洛需求定义的引申和行为分级
        7.3.2 依照家庭类型划分的居住行为集合
    7.4 居住行为的空间尺度(23种)
        7.4.1 生理需求类行为
        7.4.2 安全需求类行为
        7.4.3 社交需求行为
        7.4.4 尊重需求行为
        7.4.5 自我实现需求行为
    7.5 套型设计与模数网格的生成
    本章小结
8 部件与构造设计策略之三——易拆装设计
    8.1 易拆装联接的基本方式
        8.1.1 螺栓连接
        8.1.2 弹簧连接
        8.1.3 磁性连接
        8.1.4 卡扣连接
        8.1.5 绳扣连接
        8.1.6 胶粘连接
    8.2 设计流程及示例(以梁柱结合部为例)
        8.2.1 初步设计
        8.2.2 受力分析
        8.2.3 接合部安全系数、变形量分析及设计优化
    8.3 接合部设计列举
        8.3.1 基础内部部件之间的连接
        8.3.2. 基础部与上部支撑体的连接
        8.3.3 围护结构的安装与连接
        8.3.4 内填充体
    本章小结
9. 资源循环住宅评价指标体系
    9.1 当下相关标准的缺失
    9.2 资源循环住宅评价标准基本构成
        9.2.1 组成结构
        9.2.2 概念框架
        9.2.3 评价范畴
        9.2.4 指标体系
        9.2.5 权重系数
        9.2.6 分值设定与分级标准
    9.3 评分项及指标值
        9.3.1 规划(11分)
        9.3.2 空间形态(27分)
        9.3.3 设备网络(42分)
        9.3.4 部件构造(22分)
    9.4 实践案例评价
        9.4.1 北京雅士合金公寓(1星级)
        9.4.2 日本竹中工务社资源循环住宅设计提案(2星级)
        9.4.3 资源循环住宅的理想设计(3星级)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城市住宅节能率的变化
附录2 我国城市住宅节能率淘汰值的计算
附录3 我国各类建材可再生比重的说明
附录4 大连既有住区病状调研数据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评价及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
    2.3 借鉴与启示
3.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现状分析
    3.1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概况
    3.2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现状调查
    3.3 本章小结
4.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现状评价
    4.1 工业建筑节能评价指标建立
    4.2 工业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评价模型的构建
    4.4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改造方案设计及实施
    5.1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改造方案设计
    5.2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改造方案实施及成效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调查问卷
附录二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附录三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一)
附录四 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综合评价专家调查表(二)
作者简历

(10)大庆地区分户热计量管网改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
    2.1 分户热计量的计量方法分类及方法选择
        2.1.1 户用热量表法
        2.1.2 通断时间面积法
        2.1.3 热分配计法
        2.1.4 流量温度法
        2.1.5 面积温度法
        2.1.6 热水表法
    2.2 热计量相关运行设备概述
        2.2.1 室温控制器
        2.2.2 静态平衡阀
        2.2.3 动态平衡阀概述
    2.3 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的运行特点
    2.4 循环水泵的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造方案的实施
    3.1 项目改造背景
        3.1.1 大庆供热发展状况
        3.1.2 改造前小区的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项目概况
        3.2.1 改造小区概况
        3.2.2 改造前小区供暖系统
    3.3 主要设计原则
        3.3.1 供热管网改造与供热计量结合
        3.3.2 供热管网改造与供热发展规划结合
    3.4 改造方案及改造效果
        3.4.1 改造方案
        3.4.2 改造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户热计量改造节能性分析
    4.1 改造前小区耗能状况
    4.2 改造后小区耗能状况
        4.2.1 户间传热的影响因素
        4.2.2 小区改造后能耗分析
    4.3 改造投资
    4.4 改造后能效分析
        4.4.1 耗煤量分析
        4.4.2 舒适性分析
        4.4.3 环境保护方面
        4.4.4 按计量收费情况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采暖系统分户控制改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D]. 周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青岛地区某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技术经济分析[D]. 杨培森.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3]既有住宅适老性自评估工具研究[D]. 齐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4]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方法初探[J]. 韦志功,胡晓颖. 河南建材, 2019(05)
  • [5]分户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住宅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D]. 赵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D]. 唐恩全.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校园供热系统优化运行控制策略研究[D]. 牛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设计导向的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研究 ——技术框架、设计策略与评价标准[D]. 刘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宁波某工业建筑项目节能评价及改造研究[D]. 黄高林. 浙江大学, 2018(01)
  • [10]大庆地区分户热计量管网改造应用研究[D]. 王宁.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供暖系统户控改革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