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锁髓内钉手术并发症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太刚[1](2022)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125.50±10.50)min、关节功能恢复时间(14.30±1.50)周、切口长度(14.50±1.05)cm短于对照组的(145.50±12.50)min、(18.20±1.60)周、(17.13±1.20)cm,术中出血量(355.50±30.50)ml、术后引流量(90.50±10.50)ml少于对照组的(455.80±35.50)、(170.50±20.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效果显着,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风险。
郑维,于涛,吴思文,孙振华[2](2022)在《四肢骨折治疗中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在四肢骨折患者中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接收的四肢骨折患者共计100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患者50例接受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患者50例接受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现象的发生情况、临床指标差异。结果:A组患者康复的总优良率为(82.00%,41/50),B组患者康复的总优良率为(98.00%,49/50),A组康复优良率低于B组,组间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A组患者骨折愈合的总优良率为(72.00%,36/50)低于B组(96.00%,48/50),组间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8.00%,9/50)高于B组(4.00%,2/50),组间数据有显着差异(P <0.05)。A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着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较来说,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风险低,手术用时、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康复效果和骨折愈合效果好。
马伟巍,盛文博,汪维,曹欣宇[3](2021)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与股骨干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与股骨干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该院所收治的120例胫骨与股骨干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为研究样本,依照就诊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治疗优良率对比情况、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6.7%)比对照组高(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11,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用时更少,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胫骨以及股骨干创伤后骨折的患者来讲,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疾病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这种手术方法所取得的疗效好,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以及应用。
杨元斐,赵敏[4](2021)在《分析四肢创伤骨折实施带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采取带锁髓内钉手术治疗方案的手术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7月该医院开展治疗的62例四肢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分组,31例/组。研究组选取带锁髓内钉手术治疗方案,参照组选取钢板手术治疗方案,分析手术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长、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术后第1天、第3天疼痛状况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6.77%,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0.030);研究组手术时间为(90.36±7.20) min,长于参照组(45.40±6.2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73,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长为(345.42±7.80)mL、(86.50±5.39)mL、(10.15±1.12)d,优于参照组(485.60±8.54)mL、(175.63±6.30) mL、(23.10±2.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81、59.854、27.506,P<0.05);研究组术后第3天疼痛状况评分为(1.30±0.25)分,低于参照组(4.53±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25,P<0.05);研究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45%,高于参照组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P=0.046)。结论为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选用带锁髓内钉手术治疗方案呈现较优手术效果。
刘广东[5](2020)在《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弹性带锁髓内钉(Elastic 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ELIN)与微创经皮钢板(Minimal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osteosynthesis,MIPP)治疗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对临床数据加以分析整理,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为腓骨骨折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骨科及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腓骨骨折患者32例。分别采用弹性带锁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固定,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弹性带锁髓内钉组(A组):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7-77岁,平均43士16.7岁,损伤位置划分A组,左侧骨折8例,右侧骨折5例,其中直接暴力损伤4例,为车祸伤,间接损伤9例,为高空坠落伤及摔伤,依据A0分型A1型1例,A2型7例,A3型2例,B1型1例,B3型1例,C3型1例。微创钢板组(B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48.4±16.9岁,依据骨折损伤位置划分左侧骨折12例,右侧骨折7例,直接暴力损伤4例,为车祸伤及钝器伤所致;间接损伤共11例,为高空坠落伤及摔伤,AO分型A1型3例,A2型6例,A3型2例,C1型2例,C3型1例。所有患者经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准备无手术禁忌,接受弹性带锁髓内钉或微创经皮钢板治疗。统计两组术前AOFAS评分,手术等待时间,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投照次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踝关节AOFAS评分(末次随访时)及术后并发症。其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标准是以患者患肢可完全负重,X线提示骨折线模糊或者消失为准;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A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为43±16.7岁,B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为48.4±16.9岁,两组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无差异(P>0.05)。A组与B组观察指标比较:术前住院时间(A组4.46±0.87天,B组9.05±3.64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术前等待时间短;平均手术时间(A组27.92±7.20,B组126.43±13.40分钟),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平均术中出血量(A组32.31±7.85ml,B组195.26±28.36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术中出血量少;术中C型臂投照次数(A组10.23±1.64次,B组5.05±2.25次),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投照次数多;平均拆线时间(A组14.46±1.12天,B组16.63±1.98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较B组平均拆线时间短;平均临愈合时间(A组2.35±0.14月,B组2.93±0.1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AOFAS评分89.38±1.66分,标准评分优良率为100%,B组术后AOFAS评分90.10±2.0分,标准评分优良率为1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病例中有0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0例延迟愈合,0例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1例,未发现内固定断裂、静脉血栓、膝踝关节疼痛并发症。B组有0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0例延迟愈合,0例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2例(主要来自胫骨侧关节面损伤,非腓骨侧),未发现内固定断裂、静脉血栓、膝踝关节疼痛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和10.5%。结论弹性带锁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均为微创治疗腓骨骨折的有效术式,弹性带锁髓内钉较微创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郝亚斌[6](2020)在《带锁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对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在肱骨干骨折上应用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就诊的肱骨干骨折的患者,严格按纳入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接骨板组(10例)与带锁髓内钉组(8例),对比两种手术方法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相关的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肘关节(Mayo)与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带锁髓内钉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接骨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感染、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中两组患者的肘关节Mayo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中接骨板组Neer肩关节评分优于带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与接骨板对于治疗肱骨干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势,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陈康[7](2019)在《正骨八法联合单边外固定架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对比正骨八法联合单边外固定架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接受胫骨骨折治疗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从中筛选出均符合行单边外固定架和带锁髓内钉治疗的60例,将所选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实验组行正骨八法联合单边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行带锁髓内钉治疗。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详情并征得同意后,通过病房、门诊及手术室病例系统记录患者的相关资料。收集术中复位及固定耗时、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等信息,然后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对比,综合评定正骨八法联合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损伤机制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为P>0.05,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断端复位及固定耗时、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骨八法联合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操作简便,手术用时短,创伤小,更加有效地保护了断端的血运,有利于加快骨折端愈合的速度。并且术后仍然可以通过调节外固定架,实现断端加压及力线的调整,有效地避免了患肢短缩及成角畸形。骨折愈合后,患者在局部麻醉或者非麻醉状态下即可拆除外固定架。因此,正骨八法联合单边外固定架解决了在治疗胫骨骨折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有其独到的优势。
张防[8](2019)在《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带锁髓内钉与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我院创伤外科的200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105例;年龄为(39.57±3.73)岁;身高为(165.33±9.86)cm;体重为(51.46±2.21)Kg;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Gustilo分型,II型100例,III A型100例。主要针对皮肤破损不严重的Gustilo II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均可以采用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进行处理。根据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胫骨骨折的类型以及皮肤损伤程度,将入组的200例胫骨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2组,即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统计并记录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引流量,术后Hb的含量,红细胞压积(HCT),下肢周径,切口愈合情况,皮下瘀斑的情况,采用Johner-Wruhs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不良、畸形愈合、骨折迟缓愈合、关节功能受限等)。结果:本研究共有212例胫骨骨折的患者入组,12人失访,随访率为94.3%。(1)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患者的基准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患者胫骨骨折的左右侧,胫骨骨折的位置以及致伤原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的Gustilo分型和Tscherne-Gotzen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手术相关资料比较中,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患者(P<0.05),髓内钉组患者麻醉时间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患者(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要明显少于外固定支架组患者(P<0.05);(5)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血红蛋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红细胞压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输血率和总引流量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患肢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后1 d患肢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7 d患肢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30 d患肢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外固定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患肢AOF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1 w患肢AOFAS评分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2 w患肢AOFAS评分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12 w患肢AOFAS评分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早期正确的清创及固定是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关键;(2)对于GuestiloII型、IIIA型骨折一期应用髓内钉固定是安全的;(3)围手术期功能锻炼是预防关节僵硬的重要方法。
樊锋[9](2018)在《6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1-2017/12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照手术治疗方法差异将全部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带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术后愈合时间、感染、并发症等情况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感染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根据胫腓骨骨折患者的病情状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建议首选带锁髓内钉固定手术方法。该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保障患者骨折正常愈合,有较低的并发症及感染发生率。
黄傲宇,黄浩[10](2017)在《关于对150例胫腓骨骨折手术疗效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某院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150例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现将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平均分为3组,加压钢板组50例,给予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带锁髓内钉组50例,给予带锁髓内钉固定手术;外固定支架组50例,给予外固定架手术,并观察3组的手术后优良率、愈合时间、感染率及并发症率等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显示3组患者为加压钢板组优良率94%,带锁髓内钉组的优良率76.6%,支架外固定组的优良率88%,带锁髓内钉和其他两组比较的优良率可见其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带锁髓内钉组、外固定支架组及加压钢板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22.5±13.4)d、(154.4±15.2)d、(183.3±13.5)d。从本研究分组可以看出,以带锁髓内钉方式手术时与其他两种手术方式相比较,该方法的相关并发症较少发生。所有,患者的骨折术后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是有统计学差异性意义的(P<0.05)。结论 :根据不同类型骨折选择固定的手术方式,建议首选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带锁髓内钉固定,其中临床效果显着的是带锁髓内钉组,且感染率及并发症率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二、带锁髓内钉手术并发症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锁髓内钉手术并发症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
3 讨论 |
(2)四肢骨折治疗中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 |
2.2 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比 |
2.3 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对比 |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对比 |
2.5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 |
3 讨论 |
(3)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与股骨干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对比 |
2.2 两组病患相关手术指标对比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4)分析四肢创伤骨折实施带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定标准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对比 |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长对比 |
2.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状况评分对比 |
2.4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5)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流程图 |
一、腓骨的治疗背景 |
1.1 腓骨解剖特点 |
1.2 腓骨骨折临床特点 |
1.3 腓骨损伤的力学机制 |
1.4 腓骨骨折传统治疗观念 |
1.5 腓骨骨折固定治疗意义 |
1.6 腓骨骨折治疗发展方向 |
二、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固定材料简介 |
2.1.3 术前准备 |
2.1.4 手术方式 |
2.1.5 术后处理 |
2.1.6 观察指标 |
2.1.7 疗效判定标准 |
2.1.8 术后随访及临床评分 |
2.1.9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腓骨骨折损伤因素及肢体功能影响 |
2.3.2 腓骨骨折的治疗方式 |
2.3.3 腓骨骨折外固定治疗 |
2.3.4 腓骨骨折传统内固定治疗 |
2.3.5 腓骨骨折微创固定介绍 |
2.3.6 腓骨骨折微创钢板固定 |
2.3.7 髓内钉设计特点介绍及弹性带锁髓内钉固定优势 |
2.3.8 AB两组治疗结果分析 |
2.3.9 AB两组微创固定方式治疗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
2.4 小结 |
三、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综述 腓骨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带锁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对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分析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正骨八法联合单边外固定架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病例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删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数据处理 |
4.1 数据统计学 |
4.2 基本资料对比 |
4.3 观察指标对比 |
5 结果 |
5.1 基本资料分析 |
5.2 观察指标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研究 |
2 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及研究 |
3 实验组术式的优势分析 |
结语 |
1 临床疗效 |
2 不足之处 |
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研究材料 |
3.实验分组 |
4.围手术期处理 |
5.观察指标 |
6.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2组患者胫骨骨折位置和致伤原因资料比较 |
3.2组患者Gustilo分型和Tscherne-Gotzen分度比较结果 |
4.2组患者患者手术相关资料比较结果 |
5.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红蛋白资料比较结果 |
6.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资料比较结果 |
7.2 组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输血率和总引流量的比较结果 |
8.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患肢NRS评分的比较结果 |
9.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患肢AOFAS评分的比较结果 |
10.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
11.经典病例 |
讨论 |
1.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是临床上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案 |
2.带锁髓内钉是临床上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案 |
3.带锁髓内钉比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具有更好治疗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6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治疗优良率比较 |
2.2 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10)关于对150例胫腓骨骨折手术疗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与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手术方法 |
1.3 标准疗效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2.2 3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四、带锁髓内钉手术并发症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观察[J]. 王太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02)
- [2]四肢骨折治疗中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郑维,于涛,吴思文,孙振华.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02)
- [3]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与股骨干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 马伟巍,盛文博,汪维,曹欣宇. 系统医学, 2021(21)
- [4]分析四肢创伤骨折实施带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J]. 杨元斐,赵敏. 系统医学, 2021(11)
- [5]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D]. 刘广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带锁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对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D]. 郝亚斌.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正骨八法联合单边外固定架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D]. 陈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 张防. 青岛大学, 2019(02)
- [9]6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樊锋.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8(03)
- [10]关于对150例胫腓骨骨折手术疗效的探讨[J]. 黄傲宇,黄浩.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