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田茜[1](2021)在《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文中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强大动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始终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积累了财富,提升了个人素质,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城市的先进经验带到农村,帮助农村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多次发文指导各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助力。近年来,T市J区政府通过政策落实、资金奖补、创业培训指导等方面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并提供了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政府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创业专项资金、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成效不明显、成果不突出。因此,针对T市J区政府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支持研究,对于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创业理论等,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其次根据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通过一些国家级返乡创业示范区的经验借鉴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相关的概念界定及其基础理论;第三部分是T市J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第四部分是T市J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国家其他地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借鉴;第六部分是针对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中的的对策建议:(1)健全制度保障,包括政策体系的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2)增加创业资金投入,包括建立创业财政专户、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信贷额度、配套的资金投入;(3)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包括开发监测网络、优化创业培训、建立返乡创业平台;(4)加大宣传力度,包括增加宣传渠道、营造有利社会舆论环境。
马铭铭[2](2018)在《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指导分析》文中认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劳动就业制度开始发生转变,下岗失业人员逐渐增加,这一现象的出现引发另一问题,就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随着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所以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也成为再就业工程中重要工作之一。
冯慈庆[3](2017)在《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的城市下岗群体不同于以往人们意识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下岗群体数量比较多,规模比较大,这类人群和生理性弱势群体不一样,他们并不真正的“弱”,只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本身的价值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实他们本身具有很大的潜能性。对待这类群体,政府不能像对待生理性弱势群体那样一味地给他们提供最低生活补贴和物质保障等,应该从源头和本质上出发,更加注重他们自身能力的发展,应积极地采取支持政策为城市下岗群体提供就业平台和发展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自身能力并且发挥他们的潜在优势。由于他们的发展机会少,知识技能比较差,因此他们只能从事劳动技能简单,工作待遇比较少的工作。当前,城市下岗群体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将会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此,研究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城市下岗群体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目前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下岗群体支持政策的相关经验,本文认为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应该从就业、创业、培训、指导等几大方面进行对策研究,实施积极就业促进政策,拓宽下岗群体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畅通下岗群体就业信息;加强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下岗群体自主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政策,提高下岗群体自身能力;加强职业指导政策,转变下岗群体择业观念,通过支持政策能更好地促进城市下岗群体自身能力的提高,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黄少冰[4](2015)在《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回城知青的就业安置、90年代末国企下岗潮,以及近期因经济转型、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为支持失业人员创业,相继颁布及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州市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2011年广州市荣获“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2012年7月广州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创业先进城市”。而作为广州的中心城区之一的天河,由于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其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辖区内不断出现新的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天河区人社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政策要求的同时,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此同时,失业人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给政府帮扶失业人员创业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因此,本文对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为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失业人员创业帮扶政策和措施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从广州市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工作的现状切入,对现行政府部门为失业人员创业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和指导、创业跟踪服务等政策支持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和资料统计等研究手段,试图找出政府在失业人员创业帮扶工作中的不足,并根据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针对失业人员的特点,结合社会变化等因素,提出建立完善的失业人员创业政策体系、扶持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入社会资源,以人为本,从而提高失业人员创业成功率和减少政府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的坏账率,使政府对失业人员创业帮扶工作措施能落到实处,发挥政府有限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陈杰峰[5](2011)在《试论促进灵活就业实践若干经验》文中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各地在促进灵活就业方面广泛实践,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职业技能培训、社区帮扶、完善创业指导体系带动灵活就业和以信息化建设服务灵活就业等。指出了当前促进灵活就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培训积极性不高、岗位相对缺乏、服务体系不完善和政策的执行不力。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开展针对性灵活就业培训、加大社区灵活就业资金人员投入、开展递进式的灵活就业职业指导和扩大灵活就业援助范围。
王勇[6](2010)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文中指出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导致整个世界经济出现了严重下滑。特别是进入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了明显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出口贸易持续低迷,企业订单不断减少,大量出口加工型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许多企业不堪重负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就业和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延边州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也未能幸免。在受到冲击的企业中,以能源矿山、木材加工、纺织造纸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类企业最为严重,而这部分企业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就业再就业的主体,同时由于经济增长减速、复苏进程缓慢和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得延边州拉动就业能力持续减弱、就业岗位不断减少,进一步对城乡居民就业再就业产生了挤压效应,造成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愈来愈困难。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依据,以大量详实的数据为实践支撑,深刻剖析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延边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力争从下岗失业人员思想观念转变、自身素质提高等源头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困扰再就业工作实现重大突破的方法措施,为推进延边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实现延边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俏[7](2009)在《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养老保险行为及态度研究 ——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以来在中国出现的“下岗”现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未完全得到解决。随着下岗与失业的体制并轨,“下岗”虽已将逐步成为一个历史性概念,但从未真正的消除下岗失业者的生存危机。一直以来,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届最关注的都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再就业工程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理想,除了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外,下岗失业群体自身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再就业面临较大困难。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变化,大部分失业下岗人员的关心重点,已不是就业岗位的增设状况,而主要集中在下岗失业的经济补偿及提供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而养老保险对他们的意义则最为深远,这将涉及到他们的老年基本生存问题。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一项制度设置,它为参保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后的老年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由于经济困难,多数下岗失业人员在缴纳养老保险这一问题上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此时,社会保障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个意义重大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养老保险参与问题”为切入点,运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昌图县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基于科尔曼的“理性选择”和斯科特的“生存伦理”理论,全面描述了下岗失业群体的生存困境,分析了影响其参与养老保险行为及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下岗失业人员在参与养老保险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策略进行了探讨,尝试寻找其中隐含的实践逻辑,最后就访谈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对现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和建议。这可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参考,亦对化解由于下岗失业而带来的个人风险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得出了三个结论:其一,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养老保险的行为受到了个人、单位、福利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二,对过去情境、就业困境和社会公平的感知,则共同影响到其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其三,在参与养老保险过程中,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会根据自身的生存境遇,而采用从众、性别经济和啃老三种策略。总之,今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应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社会保障资金应更多地用于社会弱势群体,以缩小目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建构符合实际的政策体系,并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政策改革,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缩小目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共同构建一个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08)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关于做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08]83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劳动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中小企业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关于做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汪水文,雷宜水[9](2008)在《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建议》文中提出自2003年6月以来,湖北省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这一惠民政策,成立了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办法,落实政策,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这一惠民政策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07年底,累计启动担保基金达3.1亿
王风华[10](2008)在《本溪市再就业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再就业工作,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更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本溪曾经是辽宁省下岗失业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经过近10年不懈努力,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根据本溪再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运用调查研究、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本溪失业原因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本溪再就业工作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本溪再就业工作的具体对策,包括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增强就业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开展多形式的职业指导、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等。这些对策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下岗失业人员个人,都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作用,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责任体系,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问题。
二、试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2.1 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 |
2.1.2 农民工返乡创业 |
2.1.3 政府支持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创业理论 |
第3章 T市J区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现状 |
3.1 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采取的措施 |
3.1.1 出台了相关政策 |
3.1.2 增加了资金投入 |
3.1.3 开展了创业培训 |
3.1.4 改进了基础设施 |
3.1.5 扩大了宣传途径 |
3.2 取得的成效 |
3.2.1 涌现一批创业典型 |
3.2.2 创业品牌越来越响 |
3.2.3 创业平台更加多元 |
3.2.4 营商环境实现提升 |
3.3 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及其意愿的调查分析 |
3.3.1 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 |
3.3.2 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的现状调查 |
第4章 当前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民工返乡创业制度保障不健全 |
4.1.2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
4.1.3 帮扶农民工返乡创业举措不力 |
4.1.4 农民工信息渠道不通畅 |
4.2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服务意识不强 |
4.2.2 缺乏创业专项资金 |
4.2.3 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
4.2.4 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5章 国内其他地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借鉴 |
5.1 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的政府支持举措 |
5.1.1 贵州省正安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1.2 江苏省沭阳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1.3 河南省平舆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2 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中政府支持的启示 |
5.2.1 提高重视程度 |
5.2.2 利用资源优势 |
5.2.3 加大资金补贴 |
5.2.4 扩大创业平台建设 |
5.2.5 加强宣传氛围营造 |
第6章 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
6.1 健全创业制度保障 |
6.1.1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
6.1.2 完善创业政策体系 |
6.1.3 加强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
6.1.4 落实政府监管责任 |
6.2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
6.2.1 建立创业财政专户 |
6.2.2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
6.2.3 投入更多配套资金 |
6.3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
6.3.1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
6.3.2 优化创业培训 |
6.3.3 建立返乡创业平台 |
6.3.4 利用本地地域特点 |
6.4 加大创业宣传力度 |
6.4.1 增加创业宣传渠道 |
6.4.2 营造社会创业氛围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及其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2 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2)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指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业指导的必要性 |
2 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
3 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指导效果的对策 |
4 结论 |
(3)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市下岗群体 |
二、支持政策及保护政策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公平理论 |
二、社会分层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第二章 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就业促进政策效果不明显 |
二、劳动力市场政策效率低 |
三、创业扶持优惠政策落实难 |
四、职业培训政策针对性不强 |
五、职业指导政策专业化程度不高 |
第三节 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
一、支持政策财政力度不够 |
二、支持政策执行力度不强 |
三、支持政策覆盖面狭窄 |
四、支持政策监督不完善 |
五、支持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三章 国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经验分析 |
一、美国创业扶持的支持政策 |
二、英国职业培训的支持政策 |
三、德国职业指导的支持政策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一、完善创业融资,促进下岗群体自主创业 |
二、开展职业指导,转变下岗群体就业观念 |
三、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下岗群体自身能力 |
第四章 完善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路径探析 |
第一节 实施积极就业促进政策,拓宽下岗群体就业渠道 |
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 |
二、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 |
三、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 |
四、鼓励灵活就业方式促进就业 |
第二节 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畅通下岗群体就业信息 |
一、建设信息网络,强化信息工作 |
二、完善网络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
三、提高就业服务人员素质 |
四、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加强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下岗群体自主创业 |
一、大力宣传创业扶持政策 |
二、构建创业信息平台 |
三、完善创业金融扶持政策 |
四、优化创业服务体系 |
第四节 加强职业培训政策,提高下岗群体自身能力 |
一、鼓励职业培训主体多元化 |
二、实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
三、提倡培训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
四、提倡培训与职业资格相结合 |
第五节 加强职业指导政策,转变下岗群体择业观念 |
一、加强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
二、鼓励职业指导方法多样化 |
三、推广职业指导的成功案例 |
四、落实职业指导制度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失业人员 |
2.1.2 创业 |
2.1.3 创业培训(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
2.1.4 小额担保贷款 |
2.1.5 失业人员创业帮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措施与成效 |
3.1 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的主要措施 |
3.1.1 成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 |
3.1.2 出台创业帮扶政策 |
3.1.3 开展失业人员创业培训 |
3.1.4 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
3.1.5 提供创业帮扶服务 |
3.2 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的成效 |
3.2.1 创业帮扶工作成绩较为突出 |
3.2.2 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初见规模 |
3.2.3 进一步拓展了创业空间,优化了创业环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4.1 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政府政策出台慢、落地难 |
4.1.2 小额担保贷款面临停贷局面 |
4.1.3 创业培训效果差,课程设计不实用 |
4.1.4 创业项目对接难 |
4.1.5 创业后续服务环节依然薄弱 |
4.2 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在创业帮扶上)职能缺位 |
4.2.2 (小额担保贷款)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及法规 |
4.2.3 创业帮扶机制不完善 |
4.2.4 政府创业帮扶部门服务意识不强,跟踪服务形同虚设 |
4.2.5 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创业环境差 |
4.2.6 失业人员自身因素影响着政府创业帮扶工作的成效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的对策和建议 |
5.1 注重公共政策效能,优化政府公共管理能力 |
5.1.1 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
5.1.2 完善创业配套扶持政策 |
5.1.3 制定创业扶持监督政策 |
5.2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
5.2.1 清晰界定各部门职能分工和权限 |
5.2.2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
5.2.3 加大政府在失业人员创业帮扶工作中的投入 |
5.3 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机制,化解内在矛盾 |
5.3.1 建立动态的风险控制机制,将风险控制贯穿于贷款整个过程 |
5.3.2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降低风险 |
5.3.3 建立和健全小额担保贷款的公共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
5.3.4 完善激励补偿机制 |
5.4 健全失业人员创业扶持服务体系 |
5.4.1 提高失业人员创业培训有效性,提升培训质量 |
5.4.2 多渠道筹集创业扶持基金 |
5.4.3 善用新技术,提高创业后续跟踪服务效率 |
5.5 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创业环境 |
5.5.1 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
5.5.2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
5.5.3 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
5.5.4 注重项目开发,提高项目对接成功率 |
5.5.5 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充实失业人员创业扶持保障力量 |
5.6 增强政府部门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试论促进灵活就业实践若干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灵活就业实践的主要经验 |
(一) 完善创业指导体系带动灵活就业的经验 |
(二) 服务灵活就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 |
二、当前在灵活就业实践中的存在问题及分析 |
(一) 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
(二) 灵活就业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 |
(三) 落实灵活就业的政策执行和落实不力 |
三、进一步促进灵活就业的对策建议 |
(一) 开展针对性灵活就业培训 |
(二) 开展递进式的灵活就业职业指导 |
(三) 扩大灵活就业的就业援助范围 |
(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动向与本论题的新意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的内涵及特征 |
2.1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的内涵 |
2.2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的特征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
3.1 帮助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 |
3.2 纠正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偏差 |
3.3 引导树立正确的再就业观 |
第四章 延边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
4.1 延边州就业再就业基本情况 |
4.2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
4.3 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五章 加强延边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5.1 发挥再就业指导主体作用 |
5.2 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5.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
5.4 提高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 |
5.5 加强理论研究 |
5.6 全力营造推动再就业指导的浓厚氛围 |
5.7 建立健全再就业指导管理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养老保险行为及态度研究 ——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论文的创新点 |
1.3 研究综述 |
1.3.1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
1.3.2 城市失业问题研究 |
1.3.3 下岗工人再就业研究 |
1.3.4 下岗失业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
1.3.5 下岗失业群体社会行动研究 |
1.3.6 对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设计 |
1.4.1 主体概念说明 |
1.4.2 理论依据 |
1.4.3 研究假设 |
1.4.4 研究思路 |
1.4.5 研究内容 |
1.4.6 研究方法 |
1.4.7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下岗失业群体的生存境遇 |
2.1 个人情况 |
2.1.1 中年下岗 |
2.1.2 人力资本缺乏 |
2.2 原单位情况描述 |
2.2.1 下岗行业集中 |
2.2.2 职业身份同质性高 |
2.3 家庭情况 |
2.3.1 家庭负担较重 |
2.3.2 经济收入较低 |
2.3.3 非正规就业 |
2.3.4 社会保险覆盖不全 |
2.4 参与养老保险情况 |
2.4.1 参保意愿高 |
2.4.2 对政策关注不足 |
2.4.3 再就业困难 |
2.5 社会态度情况 |
2.5.1 失落的主观幸福 |
2.5.2 主观预期与归因 |
2.5.3 社会认知 |
2.6 生存困境(多选题) |
2.7 小结 |
第三章 参与养老保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变量预检验 |
3.2 模型选择 |
3.3 BINARY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3.1 变量预处理 |
3.3.2 筛选显着变量 |
3.3.3 最终模型 |
3.3.4 模型评价 |
3.3.5 模型解释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变量介绍 |
4.2 模型选择 |
4.3 CUMULATIVE LOGIT MODEL 回归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参与养老保险过程中的行动策略 |
5.1 从众策略 |
5.2 性别经济策略 |
5.3 啃老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及原因分析 |
6.2 理论解释 |
6.2.1 两种理论的调和:并非“理性”与“非理性” |
6.2.2 对现实的启示 |
6.3 相关问题讨论 |
6.3.1 逐年攀升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未来何以承受 |
6.3.2 滞纳金这么高,哪里有延缓的余地 |
6.3.3 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二者如何兼顾 |
6.3.4 社会救助是不是符合条件的人都能得到 |
6.3.5 社会公正如何体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本溪市再就业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1 失业 |
1.2.1.2 就业 |
1.2.1.3 下岗失业人员 |
1.2.1.4 再就业 |
1.2.1.5 再就业工作 |
1.2.2 关于本溪市再就业工作的相关研究 |
1.2.2.1 关于对下岗失业原因的研究 |
1.2.2.2 关于劳动力总量与就业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调查研究方法 |
1.3.2 定性分析方法 |
1.3.3 比较分析方法 |
第2章 本溪市再就业工作现状 |
2.1 本溪下岗失业情况 |
2.2 本溪市下岗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
2.2.1 资源枯竭导致企业破产 |
2.2.2 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使企业步履维艰 |
2.2.3 老企业转制产生富余人员 |
2.2.4 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负面效应 |
2.2.5 劳动力总量过大 |
2.2.6 技术进步催生下岗失业 |
2.3 本溪再就业工作的启动与发展 |
2.3.1 再就业工作初步启动时期 |
2.3.2 下岗职工向失业职工并轨时期 |
2.3.3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时期 |
2.4 本溪市再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
2.4.1 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基本建立 |
2.4.2 市、县区、街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
2.4.3 就业服务功能得到强化 |
2.4.4 三年并轨遗留问题基本解决 |
2.4.5 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成效显着 |
2.4.6 再就业培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
2.4.7 劳务输出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
2.5 本溪市再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
2.5.1 思想观念滞后阻碍再就业工作开展 |
2.5.2 政策偏差影响再就业实施 |
2.5.2.1 大量的非法用工使政府开发就业岗位难度加大 |
2.5.2.2 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政府鼓励通过劳务输出实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
2.5.2.3 实际工资价位与政府指导工资位脱节降低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热情 |
2.5.3.4 城市最低生活动保障待遇制度缺陷动摇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决心 |
2.5.3 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后的稳定性不高增强再就业难度 |
2.5.4 下岗失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弱化再就业工作力度 |
第3章 完善本溪市再就业工作的具体对策 |
3.1 搭建完善的就业政策体系 |
3.1.1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 |
3.1.2 调适就业政策措施 |
3.2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 |
3.2.1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
3.2.2 构建开展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
3.2.3 改进职业指导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效率 |
3.2.4 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 |
3.2.5 促进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 |
3.3 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 |
3.3.1 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开发新的公益性岗位 |
3.3.2 进一步强化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管理 |
3.4 强化对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援助 |
3.4.1 建立三级联动帮扶责任体系 |
3.4.2 大力实施个性化帮扶 |
3.4.3 构建零就业家庭有效的帮扶机制 |
3.4.4 扎实开展棚户区回迁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援助 |
3.5 围绕本溪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寻找拓宽就业安置途径 |
3.5.1 针对重点项目需求开展摸底调查 |
3.5.2 开辟"绿色通道",为项目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服务 |
3.5.3 建立全市重点项目企业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 |
3.6 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
3.6.1 创业培训实行市场化动作 |
3.6.2 强化对创业培训机构宏观指导 |
3.6.3 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 |
3.7 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 |
3.7.1 发挥社区载体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和"三个强化" |
3.7.2 抓好充分就业社区典型建设 |
3.8 加强就业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
3.8.1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
3.8.2 实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
3.9 开展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 |
3.9.1 实现劳务输出资源共享 |
3.9.2 打破劳务输出地域限制 |
3.9.3 创劳务输出品牌 |
3.10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
3.10.1 进行培训单位资质认定 |
3.10.2 开展调查摸清,培训底数 |
3.10.3 坚持订单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 |
3.10.4 充分发挥培训资金补贴作用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试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D]. 田茜. 扬州大学, 2021(09)
- [2]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指导分析[J]. 马铭铭. 中国市场, 2018(04)
- [3]城市下岗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研究[D]. 冯慈庆. 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4]天河区失业人员创业帮扶状况及对策研究[D]. 黄少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5]试论促进灵活就业实践若干经验[J]. 陈杰峰.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2)
- [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D]. 王勇. 延边大学, 2010(11)
- [7]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养老保险行为及态度研究 ——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D]. 李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关于做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8(23)
- [9]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建议[J]. 汪水文,雷宜水. 财政监督, 2008(19)
- [10]本溪市再就业工作研究[D]. 王风华. 东北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