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合剂Ⅰ对小鼠生长发育、溶血素含量及免疫器官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翠翠[1](2019)在《斛芪提取物对小鼠体内免疫及降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为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九大仙草之首的美誉,是极其珍贵的药食同源植物、传统药材中的上品,有增强免疫力和降血糖的功能。本课题组采用铁皮石斛、黄芪等药食同源植物制备成斛芪提取物(Huqi extraction)。通过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和II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灌胃斛芪提取物并对其进行体内免疫及降糖作用研究,为铁皮石斛相关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评价。结果如下:1.斛芪提取物对小鼠体内免疫的研究: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力低下小鼠在灌胃30 d斛芪提取物后得到了矫正。CTX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阴性对照组体质量与斛芪提取物高剂量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斛芪提取物对免疫低下造成小鼠体质量减轻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从廓清指数、吞噬指数分析,与模型组相比斛芪提取物高剂量组差异极显着(P<0.01);高、中剂量组免疫器官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观察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部位的细胞形态发现更接近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斛芪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器官损伤有修复作用;免疫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量分析发现斛芪提取物可上调白细胞介素IL-18、IL-27、IL-1β、IL-2及趋化因子CCL2和干扰素IFN-γ、TNF-α的表达量。同时有效改善了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其中中剂量组益生菌数量较模型组增多。结果证明:斛芪提取物可以通过上调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衡来增强免疫力。高剂量组2000mg/kg对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显着效果。2.斛芪提取物对小鼠体内降糖作用的研究:斛芪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血糖下降率分别为34.6%、31.8%、34.8%;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中剂量组血糖曲线下面积显着减少(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阳性对照组和斛芪给药组小鼠的血清糖化蛋白(GSP)也都有明显降低;斛芪提取物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使实验组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显着提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明显改变了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脂四项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高、中剂量组尿素(BUN)、肌酐(CR)有显着性差异(P<0.05),均减轻患病小鼠肾功能的损伤,四氧嘧啶致Ⅱ型糖尿病小鼠在灌胃30 d斛芪提取物后有所矫正。结果表明:斛芪提取物高剂量组3000mg/kg对糖尿病小鼠的病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
叶平[2](2016)在《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及药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烷胺类药物主要指含有烷基胺结构的药物,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机体免疫增强、促生长、抗疲劳、抗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单独研究,未见免疫增强和抗疲劳作用同时进行的研究报道,其作用机制也不完全清楚,被认为是药物自身的独特结构具有的特定药理效应,也未揭示烷胺类结构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具有免疫增强或抗疲劳作用的中药含有烷胺类化学成分,这类化学成分很少被单独分离出来进行药理作用研究,缺乏相关报告,而这类化学成分具有潜在开发成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查阅了大量有关烷胺类药物和含有烷胺类化学成分中药的相关药理、临床应用研究文献,并进行了整理、分析和归纳,我们认为烷胺类化学成分同时具有抗疲劳及免疫增强双重作用,为验证这一推断,通过化学方法成功合成了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即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玛咖酰胺作为烷胺类化学成分,近几年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故选择玛咖酰胺进行了化学合成,并作为本研究的阳性对照药物。以小鼠为实验动物,研究证实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属低毒性药物,并同时具有抗疲劳和免疫增强等药理作用。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一锅法化学合成了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溴丁烷与异丙基胺在氢氧化钠条件下反应,合成丁基异丙基胺,收率84.6%。苯甲胺、亚磷酸、丙酮采用曼尼期反应原理,合成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反应温度40℃,收率78.5%。此外,十六酸与苯甲胺反应,在碳化二亚胺及1-羟基苯并三唑催化作用下,合成了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收率71.2%。核磁共振法及红外光谱仪测定了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和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的氢谱及碳谱和红外吸收图谱,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确定获得了上述烷胺类药物。毛细管法、液体密度仪和阿贝折射仪进行了三种烷胺类药物的常规理化性质测定:丁基异丙基胺,淡黄色液体、沸点122-123℃、密度0.7409g.cm-3、不溶于水: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淡黄色固体、熔点178℃、溶解度24.5g/100mL;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白色或灰色固体,熔点85-87℃、不溶于水。试验二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毒性实验急性毒性LD0测定,结果表明丁基异丙基胺LD50为2661mg/kg,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LD50为3495mg/kg,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LD50为2851mg/kg。亚急性毒性实验,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及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以500mg/kg体重灌胃给药,1日1次,连续15d,并设空白对照组,进行临诊、大体和组织学观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丁基异丙基胺组和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组临诊和剖检观察未见异常;脾脏、肾脏和肝脏的组织学观察,也未见异常。结果表明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在给药期间是安全的,属低毒性药物。试验三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抗疲劳作用研究以小鼠为研究对象,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分高低剂量组,分别为100mg/kg、200mg/kg;玛咖酰胺设为阳性对照组,剂量为50mmg/kg,生理盐水组设为空白对照。灌胃给药,1日1次,连续7d。以蒽酮法、ELISA、应激实验、交配能力测试和减肥实验等方法检测了抗疲劳相关指标。与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比较,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可延长游泳及负重游泳时间;提高血糖、肝糖、肌肉和肝脏ATP贮备水平,降低力竭运动后血清尿素氮、乳酸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其中糖原和ATP贮备水平的提高,是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抗疲劳及体能增强药理作用的生化基础;增强在极端冷热应激、缺氧应激条件下的存活能力和抗应激反应的能力;缩短爬背潜伏期和交配潜伏期,增加交配开始1h内的交配次数,雄性小鼠交配能力提高,性功能增强;降低肥胖模型小鼠Lee’s指数和提高血清瘦素含量,具有减肥作用。试验四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以小鼠为研究对象,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分高低剂量组,分别为100mg/kg、200mg/kg;玛咖酰胺设为阳性对照组,剂量为50mg/kg,生理盐水组设为空白对照。灌胃给药,1日1次,连续7d。以碳粒廓清实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实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流式细胞术、ELISA和PCR等方法观测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关指标。与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比较,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可提高脾脏和胸腺脏器指数,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吞噬指数和吞噬率,增高T淋巴细胞活性以及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免疫力增强;提高血清及脾脏IgA、IgG、IgM含量增高,体液免疫力增强;增高脾脏和血清 IL-2、IL-6、IL-10、IL-12、IFN-γ和 TNF-α 含量,上调脾脏 IL-2、IL-6、IL-10、IL-12、IFN-γ和TNF-α的mRNA表达。脾脏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上调,是细胞因子含量增高的分子基础。结论和创新:1.三种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成功,工艺可行,其中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为新合成烷胺类药物;2.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属低毒性烷胺类药物;3.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同时具有抗疲劳及免疫增强的双重作用。
李树义,鲍承贤,张敬[3](2016)在《呼吸道感染细菌联合疫苗体内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小鼠体内实验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观察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研制我国呼吸道感染细菌联合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分离培养我国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6种细菌,按洗涤、超声波破碎、沉淀、透析、分光光度计测定等过程制备细菌蛋白,等量混合配成一定浓度作为实验用联合疫苗。2取无特定病原体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全部实验小鼠饲喂基础日粮,适应性喂养10d后,实验组分别用浓度为0.1、0.2、0.4g/L联合疫苗免疫,每天上午灌服0.2mL。对照组每天灌服0.2mL生理盐水。免疫10d。处死小鼠,分别测定联合疫苗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细胞免疫功能、血清中溶血素含量以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结果联合疫苗组的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左右后足质量差、溶血素吸光度值、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设计疫苗浓度范围各组中,不同组间检测值随疫苗浓度的增加而加大,且各实验组间也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制备的联合疫苗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不仅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也具有明显影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疫苗浓度越高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越明显。
伏健[4](2016)在《紫锥菊提取工艺优化及对小鼠免疫调节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项目研究旨在探讨紫锥菊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紫锥菊在兽医临床上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紫锥菊提取工艺优化及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利用乙醇回流法对紫锥菊提取工艺进行研究,试验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料液比、提取时间、溶剂浓度和温度对紫锥菊中菊苣酸含量有主要影响的四个因素,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确定紫锥菊中菊苣酸的最优提取工艺。2、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的免疫调节研究本试验选择昆明小鼠80只,体重20±2g,随机分成8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开饲养),分别为:空白组、低、中、高剂量试验组(分别为紫锥菊提取物0.05mg/g/d、 0.1mg/g/d、0.2mg/g/d),以及免疫抑制模型组、低、中、高免疫抑制试验组(分别为紫锥菊提取物0.05mg/g/d、0.1mg/g/d、0.2mg/g/d);试验开始前,除空白组外,其余各试验组连续3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溶液(0.1mg/g/bw),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空白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空白组和免疫抑制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0.2mL/d,其余各试验组灌胃对应剂量紫锥菊提取液,连续灌胃四周,末次给药后小鼠禁食12h,处死,分别测定小鼠的脏器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溶血素以及部分细胞因子(IL-2、 IL-6、TNF-a)含量。结果:1、紫锥菊提取工艺优化及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乙醇回流法对紫锥菊中的菊苣酸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以体积分数60%的乙醇作为提取剂,在料液比为1:15的条件下,90℃提取1h,提取1次,菊苣酸含量为0.484%。该提取工艺要求简单,可行性高,含量鉴定精准,重复性好,能够推广于紫锥菊提取的量化生产。2、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的免疫调节研究与空白组比较,高剂量紫锥菊提取物能显着提高正常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P<0.01,P<0.05);低、中、高剂量紫锥菊提取物均极显着增强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P<0.01)中、高剂量紫锥菊提取物均显着提高正常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P<0.05);低、中、高剂量对正常小鼠的IL-2和IL-6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中、高剂量紫锥菊提取物显着提高正常小鼠TNF-a含量(P<0.01,P<0.05);免疫抑制模型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显着下降(P<0.01)。与免疫抑制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紫锥菊提取物均极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1);低、中剂量紫锥菊提取物均能极显着增强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1);中、高剂量紫锥菊提取物极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P<0.01);低、中、高剂量紫锥菊提取物均能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IL-2、TNF-α含量(P<0.01),低、高剂量紫锥菊提取物极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IL-6含量(P<0.01),其中,高剂量紫锥菊提取物使免疫抑制小鼠的IL-2、IL-6、TNF-α水平分别上升38.49%、41.63%、67.38%。结论:改良后的乙醇回流法提取紫锥菊,工艺要求简单,易操作,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高。紫锥菊提取物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相对而言,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更好。
陈晓兰[5](2014)在《中药黄酮免疫增强剂藿蜂饮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畜禽传染病等疫病的流行不仅使畜牧业遭受巨大冲击,而且危及到了公共卫生安全。这些危害大的疫病,绝大多数属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一些还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有特效的治疗药物。除了加强饲养管理外,应用疫苗免疫是主要的预防措施,而应用免疫增强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是提高预防效果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尚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增强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中药免疫增强剂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在研制成功藿蜂注射液(EPI)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其口服剂型藿蜂饮(EPO)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安全性、临床应用剂量、增强免疫的作用及机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部分。试验Ⅰ、EPO生产工艺的研究在EPI制备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淫羊藿的提取、助溶剂的用量。淫羊藿提取试验,以淫羊藿多糖为指标,比较了加水倍数和煎煮温度对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20倍量水、100 ℃,煎煮时提取效率最好,多糖含量最高。助溶剂用量选择试验,比较了无水乙醇、大豆磷脂、吐温、聚乙二醇、丙三醇的用量对制剂性状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水乙醇、吐温、聚乙二醇、丙三醇体积比例分别为9.0%、2.0%、8.0%、6.0%,大豆磷脂质量比例为1.0%时效果最好。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了EPO的生产工艺为:淫羊藿加20倍水量煎煮2次,第一次1.5 h,第二次1h,合并滤液,静置,离心去除沉淀,加蒸馏水至770 ml,滤过,滤液加丙三醇60ml,混匀;蜂胶加无水乙醇90ml溶解,加大豆磷脂10 g、聚乙二醇-400 80 ml,混匀,缓慢加入到淫羊藿溶液中,混匀,分装,灭菌。试验Ⅱ、EPO质量控制的研究研究了 EPO的检验方法。淫羊藿苷鉴别试验,比较了 3种取样量和3种点样量对淫羊藿苷薄层色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取样量为2.5 ml、点样量为3 μl时的薄层色谱最好。高良姜素鉴别试验,比较3种点样量对高良姜素薄层色谱的影响。结果显示,点样量为3 μl时的薄层色谱最好。淫羊藿苷含量测定试验,比较了两种流动相及不同洗脱方法对HPLC法中淫羊藿苷分离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以乙腈-0.15%磷酸(25:75),进行梯度洗脱,可快速、准确地测定EPO中淫羊藿苷的含量,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回收率高,稳定性好,方法可行。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的含量测定,建立了 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两成分的峰形良好,未出现杂峰干扰或拖尾等现象;白杨素和高良姜素在150~75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回收率高,稳定好,方法可行。试验Ⅲ、EPO稳定性的测定测定了 EPO的稳定性,重点考察了性状、沉降体积比、pH值、再分散性、淫羊藿苷、高良姜素和白杨素的含量等项目。影响因素试验,考察了 45001x±5001x强光照射下三批EPO样品在D0、D5、D10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EPO在10 d内性状、沉降体积比和pH值保持稳定,再分散性良好,淫羊藿苷、白杨素和高良姜素含量稍下降,表明EPO对光照有一定的敏感性,宜避光保存。加速稳定性试验,在温度3℃±2℃、相对湿度为60%±5%的条件下三批EPO样品在第0、1、2、3和6个月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EPO在6个月内稳定。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了在室温条件下三批EPO样品在0、3、6、9和12个月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EPO在12个月内稳定。试验Ⅳ、EPO的安全性测定测定了 EPO的安全性。急性毒性试验,在预试验证明无法测得LD50的基础上,测得EPO的最大给药量为32 g/kg,表明EPO实际无毒。长期毒性试验,取ICR小鼠100只随机均分为5组,3个给药组分别灌胃40mg/ml、10 mg/ml和2.5 mg/ml的EPO 0.4 ml,溶剂对照组(SC)灌胃EPO溶剂0.4 ml,空白对照组(BC)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于给药前(D0)、停药后D1、D7和D14称重,计算平均体重;于D1和D14抽样,采血测定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剖检,取肝、肾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给药后各组小鼠的临床体征正常,各给药组和SC组在停药后D1和D14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剖检及肝肾切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表明无明显的长期毒性。靶动物鸡安全性试验,取14日龄健康罗曼雏鸡80只,随机均分为4组。三个给药组分别饮服1.25 mg/ml、0.75 mg/ml、0.25 mg/ml 浓度 EPO 1ml/只,每天 1 次,连续 9 d,空 白对照组不给药。每天观察鸡的给药反应,连续观察至停药后D7。分别于给药前当天(D0)、停药后D1、D7称重,计算平均体重。于D1每组随机抽取4只鸡,采血测定血常规和血清ALT、ALP、CREA和BUN的含量。结果显示,EPO各给药组鸡临床体征正常,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EPO对靶动物鸡安全。试验Ⅴ、EPO剂量筛选试验14日龄雏鸡300羽随机均分为10组,每组30只。除空白对照组(BC)外均用NDV-IV疫苗滴鼻点眼免疫,1头份/羽,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EPO的7个剂量组分别灌服浓度为0.25、0.5、0.75、1.0、1.25、1.5、1.75 mg/ml的EPO 1ml,每天1次,连用3d;EPI对照组在首次免疫的同时一次肌注EPI 0.5 ml;免疫对照组(VC)和空白对照组(BC)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D7、D14、D21、D28每组随机抽取6只鸡翼静脉采血,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并称重,计算增重率。结果显示,所有鸡精神、饮食等均正常。0.25 mg/羽组在所有时间点的抗体效价最高,显着高于VC组,增重率显着高于VC组和BC组、在后两个时间点多显着高于其它给药组。结果表明,EPO在合适的剂量能显着增强体液免疫应答,促进雏鸡生长,0.25 mg/羽的剂量最好,与EPI的效果相似。试验Ⅵ、EPO增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测定14日龄雏鸡320羽随机均分为8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DV-Ⅳ系疫苗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EPO的高、中、低剂量组每分别饮服EPO 0.125、0.25、0.5 mg,组分药对照组分别饮服EP和PF 0.25 mg,每天1次,连用3 d;EPI对照组一次肌肉注射0.5 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测定免疫后D7、D14、D21、D28和D35血清抗体效价、淋巴细胞增殖、血清IL-2和IFN-γ含量以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EPO高、中剂量组在所有时间点的抗体效价、在D14~D35的淋巴细胞值及大多数时间点的IFN-γ和IL-2含量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及组分药对照组,稍优于EPI组,免疫器官指数在所有时间点也有所提高。结果表明,EPO能显着提高机体的系统免疫应答,高、中剂量的效果较好。试验Ⅶ、EPO增强鸡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测定14日龄雏鸡320羽随机均分为8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DV-Ⅳ系疫苗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EPO的高、中、低剂量组每分别饮服EPO 0.125、0.25、0.5 mg,组分药对照组分别饮服EP和PF 0.25 mg,每天1次,连用3 d;EPI对照组一次肌肉注射0.5 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D7、D21、D35,每组随机抽取6只鸡测定十二指肠和空肠洗液中sIgA和IL-17含量、十二指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空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结果显示,在首免后各时间点,EPO高、中剂量组十二指肠和空肠洗液sIgA及IL-17的含量、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及空肠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量均显着大于免疫对照组,多大于或显着大于EPI、EP和PF组。结果表明,EPO能显着增强小肠的黏膜免疫功能;高、中剂量的效果最好,稍优于EPI。试验Ⅷ、EPO拮抗免疫抑制的作用测定11日龄健康罗曼鸡300只随机均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BC)外每羽肌肉注射8 mg/ml的环磷酰胺溶液0.5 ml,每天1次,连续3 d;14日龄时,EPO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每羽饮服0.5、0.25、0.125 mgEPO,EPI注射液对照组肌注EPI 0.5 ml,每天1次,连用3 d,模型对照(MC)组和BC组不给药。分别于给药后D7、D14、D21、D28每组随机抽取4羽心脏采血,用MTT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每组随机抽取6羽,称重,计算平均体重,分离脾脏、法氏囊和胸腺,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EPO高、中剂量组淋巴细胞增值率、脏器指数、平均体重在大部分时间点均显着高于MC组。结果表明,EPO能显着拮抗环磷酰胺诱导的雏鸡免疫抑制,促进雏鸡生长。高、中剂量的效果最好,与EPI的效果相当。
徐芳[6](2014)在《银杏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医学免疫学和食品免疫学为指导,采用动物免疫学实验技术,对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进行体外抑菌和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体外抑菌试验采用倍比稀释法和药敏纸片法,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结果表明:200mg/ml的银杏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1.71±2.4mm、7.56±0.69mm、7.43±0.52mm、9.33±0.38mm、8.63±1.34mm。银杏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2.5mg/ml,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mg/ml,对大肠埃希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0mg/ml,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0mg/ml。银杏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为25mg/ml,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最低杀菌浓度为100mg/ml。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对金黄色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根据保健食品功能性评价规范,以清洁级昆明小鼠为试验动物,采用腹腔注射100Omg/kg的环磷酰胺(连续3d)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健康昆明小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Control,灌胃生理盐水)、免疫抑制模型组(CTX,灌胃生理盐水)和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EGB-L, EGB-M, EGB-H,分别灌胃EGB4、10、20mg/kg bw)。第一步,除Control组外,其余组腹腔注射CTX(100mg/kg bw)3d;第二步,各组对应灌胃1次/d,连续15d后,测定免疫器官指数、廓清指数、血清溶血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等免疫指标。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2、IL-6、IFN-γ细胞因子的含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的银杏叶提取物均能提高免疫低下小鼠脾脏指数(P<0.05或P<0.01),中、高剂量能提高胸腺指数(P<0.05和P<0.01);高剂量能提高碳廓清指数和溶血素水平(P<0.05);中、高剂量能提高小鼠淋巴细胞转化能力(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银杏叶提取物能提高小鼠IL-2的含量,但差异不显着;中、高剂量能显着提高小鼠IL-6含量(P<0.05和P<0.01);各剂量能提高小鼠IFN-γ含量,但没有显着差异。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且银杏叶提取物在参与小鼠免疫功能调节过程中可能是通过IL-6发挥作用。
吴强[7](2011)在《口服中药制剂“开口健”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之瑰宝,其中发挥重要生物活性作用的有多糖、甙类、生物碱、黄酮、矿物质等物质。大量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及其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而目前的免疫增强剂大多是化学合成类药物,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公共安全隐患,因此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天然药物作为免疫增强剂因其安全低毒高效、无副作用、无有害残留等特点显示出了巨大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研究以天然中药复方制剂“开口健”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期望为其在临床生产中作为免疫增强剂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依据。试验分为4部分:I、口服天然药物制剂“开口健”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每天用不同剂量(0.0625、0.125、0.25g/d)的“开口健”灌胃液给36只雄性ICR小鼠灌胃,用生理盐水组作为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10 d后,检测小鼠的体重变化和脾脏指数,用碳粒廓清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发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高、中、低剂量开口健灌胃组小鼠的体重均有提高,中、低剂量组提高显着(P<0.05);各试验组脾脏指数均有增加,但统计分析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廓清指数均有显着提高(P<0.05)。II、口服天然药物制剂“开口健”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每天用不同剂量(0.0625、0.125、0.25g/d)的“开口健”灌胃液给雄性ICR小鼠灌胃,用生理盐水组作为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10 d后,用溶血素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的抗体产生水平。结果发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抗体水平均有显着上升(P<0.01)。III、口服“开口健”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将雄性I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开口健”低、中、高剂量组。给小鼠连续灌胃10 d后,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用RT-PCR方法检测ConA刺激后淋巴细胞产生的IL-4、IL-10、IL-12和INF-γmRNA水平。结果显示,口服“开口健”小鼠脾脏淋巴细胞SI显着高于对照组(P < 0.01),并随“开口健”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口服“开口健”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产生IL-4、IL-10、IL-12和IFN-γmRN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 < 0.05)。IV、口服“开口健”对小鼠生长营养因子的影响将雄性I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开口健”低、中、高剂量组。给小鼠连续灌胃10 d后,用ELISA方法检测了小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结果显示,口服“开口健”显着提高了小鼠血清的IGF-1和Ghrelin水平(P<0.05),且与“开口健”剂量呈正相关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药物制剂“开口健”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小鼠机体的免疫机能,使小鼠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能提高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
李杏媛[8](2009)在《提高鸡免疫力中药复方的筛选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依据中兽医补气养血,扶阴益阳的组方原则,以淫羊藿、党参、当归、白术、黄芪、麦冬、白芍等中药为组分,组拟了3个具有免疫增强功效的不同备选中药复方。为探讨3个备选组方高、中、低3个不同剂量对鸡群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经预备饲养至7日龄的健康京白939小公雏50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50只。各组分别于7日龄和21日龄用LaSota活苗免疫。1-9组从第7d开始分别用3个不同中药复方按饲料量的0.5 %、1.0%和1.5 %进行添加,第10组为不添加任何药物对照组,用药组连续给药15d。各组鸡分别于14、21、28、35、42、49、56、63日龄随机选取10只采血,分离血清,测定其新城疫抗体的水平;其中各组分别于21、28、35、63日龄时随机抽取的10只鸡,于采血后分别剖杀摘取其法氏囊和脾脏,测定其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备选的3个中药复方,对鸡群的ND抗体水平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其中,复方I1.0%剂量组和复方II1.0%剂量组的效果最好,均能使鸡群的抗体水平显着提高(p<0.05),35-63日龄抗体水平一直在8-9log2。复方III1.5%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21、35日龄雏鸡各免疫器官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雏鸡各免疫器官指数在其他日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3个不同中药复方对雏鸡的ND抗体水平和免疫器官指数的提高作用,复方I1.0%剂量组的效果为最佳。为探讨中药复方I免疫促进作用的药理机制,本实验将80只ICR系小鼠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小鼠高、中、低剂量中药组,免疫抑制小鼠高、中、低剂量中药组和正常以及免疫抑制小鼠不用药对照组。免疫抑制小鼠用氢化可的松腹腔注射造模。各组连续灌服6天后,分别检测小鼠的脾指数、胸腺指数、炭粒廓清指数、脾内抗体形成细胞、血清溶血素含量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该中药复方,对正常小鼠的脾指数有显着的提高作用(p<0.05)。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胸腺指数以及碳粒廓清指数均有显着的提高作用(p<0.01)。该中药复方对免疫抑制小鼠的AFC分泌抗体的功能和血清溶血素含量均有显着的提高作用(p<0.01);该中药复方对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有显着的提高作用(p<0.01),由此可以说明此中药复方,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均具有增强作用。
韩铁锁[9](2009)在《TMP对中药抗菌增效作用及其复方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根据中药药理学和兽医药理学理论,对TMP与中药联用抗菌增效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联用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为TMP与中药抗菌复方制剂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为TMP与中药联用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本试验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TMP与单味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选择黄芩、秦皮、白头翁和苦参4味中药,依据其MIC值设定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3种水平,按L9(34)正交设计9个组方,然后对各组方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测定,将最优组合确定为中药复方;采用倾注平板计数法测定TMP与中药联用作用于三种细菌1h、2h、4h和8h后的细菌数,并计算杀菌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杀菌率进行拟合,计算TMP的最优添加剂量;在此基础上组成中药复方合剂,再进行中药复方合剂的体内抗菌作用的研究,最后采用脏器系数测定法、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法、比浊法以及MTT比色法分别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清溶血素水平、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血液学指标进行测定,检测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连、连翘、黄芩等14味中药均有抗菌活性,其中黄连的抗菌活性最强,MIC值依次为0.016、0.016和0.031g·mL-1;连翘次之,MIC值均为0.031g·mL-1。确定了组方6为中药复方(黄芩、秦皮、苦参和白头翁的配伍比例是1∶4∶2∶1 ),其对三种病原菌的MIC值均为0.125g·mL-1。计算出TMP的最优添加剂量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不同依次是:黄连为58.3、55.8、28.5mg·g-1;金银花为3.86、1.98、3.95mg·g-1;苦参为3.62、2.12、2.20mg·g-1;连翘为7.1、7.3、7.1mg·g-1;蒲公英为4.0、1.8、2.0mg·g-1;秦皮为7.62、4.62、3.98mg·g-1;白头翁为4.01、1.85、2.10mg·g-1;黄芩为27.25、13.81、7.14mg·g-1;中药复方为1.94、1.94、1.98mg·g-1。在体内抗菌预防和治疗试验中,中药复方合剂高剂量对90%以上的感染小鼠有预防作用,能使小鼠死亡率降至20%以下。中药复方合剂的中剂量和高剂量可明显增加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溶菌酶含量(P<0.05)、显着提高正常小鼠红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含量(P<0.05),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可明显提高血清溶血素水平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特异性免疫功能。
柳风祥[10](2009)在《中药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及多糖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分子量测定》文中研究表明畜禽疾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仍然是阻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疫苗是防治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近几年由于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普遍存在,预防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提高疫苗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畜禽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中药免疫增强剂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具有增强或调节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抵抗力,显示了显着增强机体免疫的作用。本研究以临床上常常发生的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感染雏鸡,造成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建立试验动物模型,比较中药提取物对不同免疫状态下鸡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对主要成分多糖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和分子量测定,为下一步多糖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1中药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1.1中药提取物和盐酸左旋咪唑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分别在临床健康鸡和在1日龄感染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诱发了免疫抑制的鸡测试了中药提取物和盐酸左旋咪唑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鸡体重、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饮水中添加50ppm的盐酸左旋咪唑,无论在健康鸡还是免疫抑制鸡对NDV、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水平、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都没有显着影响(p>0.05)。由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组成的提取物饲喂健康鸡对NDV和H5-AIV免疫后的HI抗体水平也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是在REV诱发了免疫抑制的鸡,相对于不喂中药提取物的对照组,该中药提取物可显着提高对NDV、H5-AIV的HI抗体水平和免疫器官指数(p<0.01),虽然仍显着低于未经REV感染的对照鸡。该研究表明,由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组成的提取物对REV诱发的免疫抑制状态下的鸡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盐酸左旋咪唑没有免疫增强作用。1.2不同组合中药提取物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分别在临床健康鸡和在1日龄感染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诱发了免疫抑制的鸡测试了不同浓度黄芪提取物和由黄芪、党参、淫羊藿、甘草组成的不同组合的中药提取物对鸡的体液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鸡体重、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单一黄芪提取物对NDV和H5-AIV免疫后的HI抗体滴度没有显着影响,对鸡的体重、免疫器官指数也没有显着影响(P>0.05)。由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混合物组成的中药提取物,在健康鸡对NDV和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滴度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在REV诱发了免疫抑制的鸡,该混合中药提取物可显着提高对NDV和H5-AIV的HI抗体滴度(p<0.01),虽然仍显着低于未经REV感染的对照鸡。该中药制剂还可以显着增加胸腺和法氏囊指数,即缓和由REV诱发的萎缩。该研究表明,单一黄芪不能提高由REV诱发的免疫抑制鸡的抗体水平,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组成的中药提取物对REV诱发的免疫抑制鸡具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13不同提取方法中药提取物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分别在临床健康鸡和1日龄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诱发了免疫抑制的鸡测试了经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中药提取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并研究水溶性提取物对不同来源鸡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饮水中添加由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组成的提取物,无论是水溶性提取物(水提取物和乙醚提取后的水提取物)还是脂溶性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对健康鸡NDV和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水平均无显着影响(P>0.05),水溶性提取物对REV诱发的免疫抑制鸡的NDV和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水平有显着影响(p<0.01),可显着提高其抗体水平。但是,由同样药物组成的脂溶性提取物却没有免疫增强作用(P>0.05)。中药提取物对健康鸡和SPF来源继续在SPF下饲养的鸡对NDV和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滴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是在REV诱发了免疫抑制的鸡和SPF来源在非SPF条件下饲养的鸡,该中药提取物可显着提高对NDV和H5-AIV的HI抗体滴度(p<0.01),虽然仍显着低于未经REV感染的对照鸡。1.4不同分子量段中药提取物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用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感染海蓝褐公鸡和SPF来源的鸡诱发免疫抑制,在饮水中添加中药提取物或不同分子量段的中药提取物,测试其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同样由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组成的提取物和分子量段在1-10万道尔顿的提取物,不论是先混合、提取再超滤、浓缩还是先分别提取、超滤再浓缩、混合可显着提高感染REV鸡的NDV和H5-AIV的HI抗体滴度(p<0.01),虽然仍显着低于未经感染REV的对照鸡。但分子量小于1万道尔顿和大于10万道尔顿的提取物,对感染REV的免疫抑制鸡没有显着免疫增强作用(p>0.05)。试验结果还表明,中药提取物和分子量在1-10万道尔顿的提取物对SPF来源的鸡在非SPF环境下饲养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p<0.05),对同样是SPF来源的鸡继续在SPF环境下饲养却没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p>0.05)。该研究表明,由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组成的提取物其免疫增强作用的分子量在1-10万道尔顿之间,而对SPF来源继续在SPF环境下饲养的鸡没有显着免疫增强作用。1.5中药提取物对鸡外周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为了检测中药提取物对外周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采用中药提取物对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鸡外周血液、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进行试验,建立MTT法来观察淋巴细胞的转化率。结果显示,REV显着抑制雏鸡血液、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中药提取物对健康雏鸡血液、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可显着提高由REV诱发的免疫抑制鸡35日龄前血液、胸腺淋巴细胞转化率和21日龄前脾脏淋巴细胞的转化率(p<0.05),对49日龄后血液、胸腺和35日龄后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影响不明显(p>0.05)。2多糖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分子量测定2.1中药提取物化学成分初步鉴定本试验用中药提取物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鉴定了由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组成的用不同方法提取的混合物的成分。结果表明,用水浸提后得到的提取物含有鞣质、多糖及其苷类、皂苷、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用乙醚浸提后得到的提取物含有生物碱、黄酮及其苷类、挥发油、油脂类,用乙醚浸提后再用水浸提得到的提取物和用水浸提后得到的提取物成分相同,水浸提后的提取物用超滤膜过滤后,分子量小于1万道尔顿的提取物含有鞣酸、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分子量在1-10万道尔顿的提取物中含有多糖及其苷类、皂苷、多肽和蛋白质,分子量大于10万道尔顿的提取物含有糖、多糖及其苷类、皂苷、多肽和蛋白质。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的区别在于水溶性成分含有糖、多糖、皂苷,而脂溶性成分没有,证明多糖及其苷类和皂苷具有免疫增强作用。2.2中药粗多糖的提取参数研究本试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研究了提取温度(A),料液比(B),提取时间(C)及提取次数(D)对中药粗多糖得率的影响。最佳提取条件参数为A3B1C3D3,即浸提温度80℃,料液比1:10,浸提时间3h,提取次数3次。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得复方中药多糖提取物GCPS中多糖含量为48.45%,测试结果稳定可靠。苯酚-硫酸法是目前测定多糖含量较可靠的传统方法之一,本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2.3中药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分子量测定由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组成的复方中药提取物,按Sevag法脱除蛋白质后得复方粗多糖GCPS。粗多糖分别用终浓度50%、60%和70%的乙醇沉淀,离心,干燥,得到三种多糖组分(GCPS-1、GCPS-2和GCPS-3);将分级醇沉所得多糖组分分别进行DEAE-纤维素柱层析,得三种主要多糖GCPS-1A, GCPS-2A, GCPS-3A,分别进行TOYOPEARL HW-55F凝胶柱层析,得三种主要成分GCPS-1AⅠ, GCPS-2AⅡ, GCPS-3AⅢ。经过Sephadex G-200凝胶柱层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和纸层析鉴定,表明是均一组分,不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杂质;并测得均一组份GCPS-1AⅠ中的多糖含量为77.6%,GCPS-2AⅡ中的多糖含量为95.2%,GCPS-3AⅢ中的多糖含量为87.3%;根据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葡聚糖Dextran系列的洗脱体积得到标准曲线方程:Y=-0.1734X+0.8676,R=0.9993,并根据标准方程测得GCPS-1AⅠ, GCPS-2AⅡ及GCPS-3AⅢ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301254、94541和12453。3结语本研究首次应用REV作为免疫抑制因素建立试验动物模型,研究了由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组成的提取物对不同免疫状态下雏鸡和SPF鸡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同分子量段提取物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同组合中药提取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并与盐酸左旋咪唑进行了比较。还进一步研究了中药提取物对试验动物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建立了应用REV作为测试中药提取物免疫增强作用的试验模型,证实了复方中药提取物的免疫增强作用。而且这种有效成分是水溶性的,分子量在1-10万道尔顿之间。但具体的化学成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还对起主要免疫增强作用的化学成分多糖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探索了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测试了均一多糖的含量和分子量。
二、中药合剂Ⅰ对小鼠生长发育、溶血素含量及免疫器官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合剂Ⅰ对小鼠生长发育、溶血素含量及免疫器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斛芪提取物对小鼠体内免疫及降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皮石斛复方的概况 |
1.2 铁皮石斛复方的研究进展 |
1.3 斛芪提取物的功能 |
1.3.1 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 |
1.3.2 调节免疫功能 |
1.3.3 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 |
1.3.4 抗肿瘤、抗辐射 |
1.4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1.5 实验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1.5.1 实验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斛芪提取物对小鼠体内免疫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斛芪提取物的制备 |
2.2.2 实验动物分组与建模 |
2.2.3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测定(碳粒廓清实验) |
2.2.4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迟发型变态反应实验) |
2.2.5 Real-time RT-PCR验证小鼠免疫相关基因 |
2.2.6 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2.2.7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碳粒廓清功能实验结果 |
2.3.1.1 斛芪提取物对小鼠身体状况、体重及脏体比的影响 |
2.3.1.2 斛芪提取物对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 |
2.3.1.3 斛芪提取物对小鼠碳粒廓清能力的影响 |
2.3.2 迟发性变态反应实验(DTH) |
2.3.2.1 斛芪提取物对小鼠免疫相关器官指数的影响 |
2.3.2.2 斛芪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DTH的影响 |
2.3.3 斛芪提取物对小鼠脾脏组织中LDH、ACP活性的影响 |
2.3.4 斛芪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器官病理变化的影响 |
2.3.5 斛芪提取物对免疫因子的影响 |
2.3.6 斛芪提取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斛芪提取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建模 |
3.2.2 小鼠日常生长状态观察 |
3.2.3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
3.2.4 脏器指数的测定 |
3.2.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3 实验结果 |
3.3.1 斛芪提取物对各组小鼠进食量、饮水量、体重的影响 |
3.3.2 斛芪提取物对各组小鼠最终体重和和脏体比的影响 |
3.3.3 斛芪提取物对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值和糖耐量的影响 |
3.3.4 斛芪提取物对各组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3.5 斛芪提取物对各组小鼠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 |
3.3.6 斛芪提取物对各组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
3.3.7 斛芪提取物对各组小鼠血清中胰岛素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 |
4.1 实验总结 |
4.2 展望 |
4.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及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烷胺类药物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
1.1 烷胺类药物的概念 |
1.2 烷胺类化学成分的分类 |
1.2.1 烷胺类化学合成药物 |
1.2.2 中药的烷胺类化学成分 |
1.3 烷胺类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
2. 烷胺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
2.1 烷胺类化学合成药物 |
2.1.1 异丙肌苷 |
2.1.2 匹多莫德 |
2.1.3 谷胺酰胺 |
2.1.4 左旋肉碱 |
2.1.5 二氢吡啶 |
2.1.6 布他磷 |
2.2 中药的烷胺类化学成分 |
2.2.1 刺五加 |
2.2.2 紫锥菊 |
2.2.3 枸杞 |
2.2.4 葶苈子 |
2.2.5 韭子 |
2.2.6 小檗 |
2.2.7 红景天 |
2.2.8 玛咖 |
2.2.9 大枣 |
2.2.10 黄精 |
2.2.11 肉苁蓉 |
2.2.12 胡椒 |
2.2.13 茶叶 |
2.2.14 菟丝子 |
3. 烷胺类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立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4. 研究的意义 |
第三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剂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化学合成方法 |
1.2.1.1 丁基异丙基胺化学合成方法 |
1.2.1.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化学合成方法 |
1.2.1.3 玛咖酰胺化学合成方法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的结构鉴定方法 |
1.2.2.1 核磁共振仪测定氢谱、碳谱 |
1.2.2.2 红外光谱仪测定红外吸收光谱 |
1.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1.2.3.1 熔点的测定方法 |
1.2.3.2 沸点的测定方法 |
1.2.3.3 液体折射率测定方法 |
1.2.3.4 液体密度测量方法 |
1.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的制剂方法 |
2. 结果 |
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的化学合成结果 |
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结构鉴定数据 |
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理化性质数据 |
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制剂结果 |
3. 讨论 |
3.1 丁基异丙基胺的化学合成讨论 |
3.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的化学合成讨论 |
3.3 玛咖酰胺的化学合成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毒性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急性毒性实验 |
1.2.1.1 丁基异丙基胺LD_(50)测定 |
1.2.1.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LD_(50)测定 |
1.2.1.3 玛咖酰胺LD_(50)测定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亚急性毒性实验 |
2. 结果 |
2.1 丁基异丙基胺LD_(50)测定结果 |
2.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LD_(50)测定结果 |
2.3 玛咖酰胺LD_(50)测定结果 |
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LD_(50)急性中毒临诊表现 |
2.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亚急性毒性观察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1.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游泳力竭期血清乳酸和尿素氮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1.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肝脏和肌肉糖原含量的影响 |
1.2.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肝脏和肌肉细胞ATP含量的影响 |
1.2.6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耐冷热应激的影响 |
1.2.7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耐缺氧应激的影响 |
1.2.8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雄鼠交配能力的影响 |
1.2.9 小鼠肥胖模型建立及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减肥效果检测 |
1.2.10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 |
2. 结果 |
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
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 |
2.3 小鼠游泳力竭运动后血清BUN、LD含量和LDH活性变化 |
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提高小鼠肝糖和肌糖含量 |
2.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提高小鼠肝ATP和肌ATP的含量 |
2.6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增强小鼠耐冷热应激的能力 |
2.7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增强小鼠耐缺氧应激的能力 |
2.8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提高雄鼠交配能力 |
2.9 小鼠肥胖模型建立及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减肥实验结果 |
2.10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游泳能力和血清BUN、LD含量、LDH活性的影响 |
3.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肝脏和肌肉糖原及ATP含量的影响 |
3.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 |
3.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雄鼠交配能力的影响 |
3.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减肥作用 |
4. 小结 |
第六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1.1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测定 |
1.2.1.2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
1.2.1.3 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的测定 |
1.2.1.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1.2.1.5 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测定 |
1.2.1.6 免疫器官脏器指数测定 |
1.2.1.7 脾脏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检测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2.1 血清溶血素含量的测定 |
1.2.2.2 血清和脾脏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 |
1.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和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和mRNA表达的影响 |
1.2.3.1 ELISA检测 |
1.2.3.2 PCR检测 |
2. 结果 |
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
2.1.1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 |
2.1.2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 |
2.1.3 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的变化 |
2.1.4 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
2.1.5 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变化 |
2.1.6 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的变化 |
2.1.7 脾脏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 |
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 |
2.2.1 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变化 |
2.2.2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
2.2.3 脾脏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
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和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和mRNA表达的影响 |
2.3.1 血清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变化 |
2.3.2 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变化 |
2.3.3 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 mRNA表达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1 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3.1.2 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
3.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和脾脏细胞因子含量及mRNA表达影响 |
4. 小结 |
第七章 结纶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完成的发明专利 |
附图 |
(4)紫锥菊提取工艺优化及对小鼠免疫调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紫锥菊主要活性成分 |
1.1.1 咖啡酸类衍生物 |
1.1.2 烷基酰胺类化合物 |
1.1.3 黄酮类 |
1.1.4 多糖及糖蛋白 |
1.2 紫锥菊药理作用 |
1.2.1 免疫调节作用 |
1.2.2 抗病毒、抗真菌、抗肿瘤作用 |
1.2.3 抗菌消炎作用及机理 |
1.2.4 抗氧化作用及机理 |
1.3 紫锥菊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1.3.1 在禽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1.3.2 在家畜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1.3.3 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4 紫锥菊的开发应用前景与展望 |
1.4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紫锥菊提取工艺优化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紫锥菊提取工艺条件的试验结果 |
2.2.2 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的含量测定结果 |
2.2.3 提取工艺的精密度试验 |
2.2.4 提取工艺的稳定性试验 |
2.2.5 提取工艺的重复性试验 |
2.3 讨论 |
第三章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的免疫调节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脾脏组织发育的影响 |
3.2.2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2.3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2.4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影响 |
3.2.5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L-6、TNF-a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3.3.2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3.3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血清溶血素(IgM)的影响 |
3.3.4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L-6、TNF-a含量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药黄酮免疫增强剂藿蜂饮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1 临床常用的免疫增强剂 |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类型 |
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剂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 新型免疫增强剂研究的迫切性 |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优势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EPO生产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材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淫羊藿提取试验 |
1.4 助溶剂用量筛选试验 |
2 结果 |
2.1 淫羊藿的提取条件 |
2.2 助溶剂的用量 |
3 讨论 |
3.1 提取条件对提取液中淫羊藿多糖含量的影响 |
3.2 助溶剂用量对制剂性状和稳定性的影响 |
3.3 聚乙二醇的用量对制剂性状的影响 |
3.4 丙三醇的用量对制剂性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EPO质量控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淫羊藿苷的鉴别 |
1.4 高良姜素鉴别试验 |
1.5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 |
1.6 高良姜素和白杨素的含量测定 |
2 结果 |
2.1 淫羊藿苷的鉴别 |
2.2 高良姜素的鉴别 |
2.3 淫羊藿苷的含量 |
2.4 高良姜素和白杨素的含量 |
3 讨论 |
3.1 淫羊藿苷和高良姜素的薄层鉴别 |
3.2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
3.3 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EPO稳定性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光加速试验方法 |
1.4 温加速试验方法 |
1.5 长期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
2.2 加速试验结果 |
2.3 长期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光照对EPO的影响 |
3.2 温度对EPO的影响 |
3.3 EPO的稳定性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EPO的安全性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与仪器 |
1.2 试验动物 |
1.3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
1.4 长期毒性试验方法 |
1.5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2.2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
2.3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EPO的急性毒性 |
3.2 EPO的长期毒性 |
3.3 EPO对靶动物的安全性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EPO临床剂量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疫苗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5 检测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体征观察 |
2.2 血清抗体的变化 |
2.3 体重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剂量对抗体效价的影响 |
3.2 EPO剂量对增重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EPO增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制备 |
1.2 疫苗和主要试剂 |
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4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1.5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6 血清IL-2和IFN-γ含量的测定 |
1.7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2.2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3 血清IL-2含量的变化 |
2.4 血清IFN-γ含量的变化 |
2.5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3.2 EPO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3.3 EPO对免疫因子的影响 |
3.4 EPO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EPO增强鸡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疫苗和试剂 |
1.3 动物与分组处理 |
1.4 小肠洗液中sIgA和IL-17含量的测定 |
1.5 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计数 |
1.6 空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计数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十二指肠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 |
2.2 空肠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 |
2.3 十二指肠道洗液中IL-17含量的变化 |
2.4 空肠洗液中IL-17含量的变化 |
2.5 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的变化 |
2.6 空肠黏膜中IgA~+细胞数的变化 |
2.7 盲肠扁桃体中IgA~+细胞数的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对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sIgA分泌的影响 |
3.2 EPO对小肠IL-17分泌的影响 |
3.3 EPO对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3.4 EPO对空肠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EPO拮抗免疫抑制作用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试剂与仪器 |
1.2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T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4 免疫器官发育测定 |
1.5 生长情况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2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2.3 平均体重的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对免疫抑制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EPO对免疫抑制雏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3.3 EPO对免疫抑制雏鸡生长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6)银杏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现状 |
1.2.1 银杏叶提取物的活性成分 |
1.2.2 银杏叶提取物的提取方法研究 |
1.2.3 银杏叶提取物的保健功能 |
1.2.4 银杏叶提取物的应用现状 |
1.3 免疫系统的概述 |
1.4 免疫增强的研究 |
第二章 银杏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抑菌圈直径测定结果 |
2.2.2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 |
2.2.3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 |
2.3 分析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银杏叶提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2.1 EGB对免疫低下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2.2 EGB对免疫低下小鼠碳廓清指数的影响 |
3.2.3 EGB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影响 |
3.2.4 EGB对免疫低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5 银杏叶提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IL-2的影响 |
3.2.6 银杏叶提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IL-6的影响 |
3.2.7 银杏叶提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IFN-G的影响 |
3.2.8 试验过程中小鼠体重和采食量的变化(表13和表14)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EGB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3.3.2 EGB对碳廓清指数的影响 |
3.3.3 EGB对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 |
3.3.4 EGB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3.5 EGB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口服中药制剂“开口健”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名称及缩写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概况 |
1.1 免疫增强剂的定义及分类 |
1.2 常用的免疫增强剂 |
1.3 中药免疫的的物质基础 |
1.4 免疫增强剂的评价标准 |
1.5 中药作为免疫调节剂的机理和优势 |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
2.1 中药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
2.2 中药对体液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
2.3 中药对细胞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
2.4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机体生长性能的影响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中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天然药物制剂“开口健”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口服“开口健”对小鼠增重的影响 |
2.2 口服“开口健”对小鼠廓清指数影响 |
2.3 口服“开口健”对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
2.4 口服“开口健”对吞噬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 |
Abstract |
第三章 天然药物制剂“开口健”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Abstract |
第四章 天然药物制剂“开口健”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口服“开口健”对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影的影响 |
2.2 口服“开口健”对ConA 诱导的小鼠脾细胞Th1/Th2 细胞因子 mRNA 表达的结果 |
3 讨论 |
3.1 口服“开口健”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
3.2 口服“开口健”对ConA 诱导的小鼠脾细胞Th1/Th2 细胞因子 mRNA 表达的影响 |
Abstract |
第五章 天然药物制剂“开口健”对小鼠血清生长营养因子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口服“开口健”对小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水平的影响 |
2.2 口服“开口健”对小鼠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的Ghrelin 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口服“开口健”对小鼠血清IGF-1 的影响 |
3.2 口服“开口健”对小鼠血清Ghrelin 的影响 |
Abstract |
下篇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试验试剂配方 |
致谢 |
(8)提高鸡免疫力中药复方的筛选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中药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
1.1.1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免疫器官的调节作用 |
1.1.2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单核吞噬系统的促进作用 |
1.2 中药对体液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
1.2.1 单味中药对体液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
1.2.2 中药有效成分对体液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
1.3 中药对细胞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
1.3.1 中药对T 细胞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
1.3.2 中药对T 细胞亚群的作用 |
1.3.3 中药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剂及药品 |
2.1.3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提高鸡免疫力理想中药组方的筛选 |
2.2.2 理想中药组方促免机理的探讨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备选中药复方对鸡免疫力的影响情况 |
3.1.1 不同中药组方对 ND 疫苗免疫后 HI 抗体的影响 |
3.1.2 不同中药复方对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 理想中药组方促免机理的探讨 |
3.2.1 理想中药复方对小鼠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2 理想中药组方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3 理想中药组方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提高鸡免疫力中药复方的筛选分析 |
4.2 中药复方I 对正常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
4.3 氢化可的松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 |
4.4 中药复方I 对免疫抑制小鼠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作用 |
4.5 中药复方I 对小鼠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 |
4.5.1 淫羊藿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 |
4.5.2 黄芪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 |
4.6 中药复方I 对小鼠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 |
4.7 中药复方I 有效成分对小鼠CD4~+和CD8~+T 细胞亚群的影响 |
4.8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TMP对中药抗菌增效作用及其复方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1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
1.1 单味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 中药复方抗菌作用应用的研究进展 |
2 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
2.1 单味中药对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
2.2 中药复方对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
3 TMP 的抗菌增效作用的研究进展 |
3.1 TMP 对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作用 |
3.2 TMP 对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的抗菌增效作用 |
3.3 TMP 对中药的抗菌增效作用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TMP 与中药联用抗菌试验 |
一 抗菌中药筛选试验及组方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味中药体外抗菌活性试验 |
2.2 中药组方的筛选试验 |
3 讨论 |
3.1 单味中药体外抗菌活性试验 |
3.2 中药组方的筛选试验 |
4 小结 |
二 TMP 对中药体外抗菌增效及其量效关系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味中药与TMP 联用体外抗菌活性试验 |
2.2 单味中药与TMP 联用体外抗菌量效关系试验 |
2.3 中药复方与TMP 联用体外抗菌增效及其量效关系试验 |
3 讨论 |
3.1 单味中药与TMP 联用体外抗菌活性试验 |
3.2 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与TMP 联用体外抗菌量效关系试验 |
4 小结 |
三 中药复方合剂体内抗菌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小鼠100%MLD 的测定试验 |
2.2 中药复方合剂体内抗菌预防试验 |
2.3 中药复方合剂体内抗菌治疗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 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3.2 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3.3 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 |
3.4 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5 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3.6 中药复方合剂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中药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及多糖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分子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注释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
1 免疫增强剂的分类 |
2 常用的免疫增强剂 |
3 免疫增强剂作用机理 |
第二章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1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
2 烷化剂类 |
3 抗代谢类药物 |
4 核苷酸还原酶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5 钙神经氨基酶抑制剂 |
6 雷帕霉素靶分子抑制剂 |
7 生物药品和单克隆抗体 |
8 中药类 |
9 免疫抑制病毒 |
第三章 中药的化学成分及生物学特性 |
1 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3 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4 二萜生物碱的研究概况 |
第四章 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制剂对机体体液免疫的影响 |
2 中药制剂对补体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3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免疫活性细胞的影响 |
4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禽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五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及意义 |
1 中药的有效成分 |
2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3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的意义 |
第六章 研制新型免疫增强剂的迫切性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制新型免疫增强剂的迫切性 |
2 现有免疫增强剂的评价及理想的免疫增强剂应具备有以下几个特点 |
3 中草药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部分 中药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
试验一 中药提取物和盐酸左旋咪唑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二 不同组合中药提取物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三 不同提取方法中药提取物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四 不同分子量段中药提取物对鸡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五 中药提取物对鸡外周淋巴细胞增值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多糖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试验六 中药提取物化学成分初步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七 中药粗多糖的提取条件优化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试验八 中药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分子量鉴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总体结论 |
总体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中药合剂Ⅰ对小鼠生长发育、溶血素含量及免疫器官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斛芪提取物对小鼠体内免疫及降糖作用研究[D]. 刘翠翠. 山西大学, 2019(02)
- [2]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及药理作用研究[D]. 叶平. 四川农业大学, 2016(12)
- [3]呼吸道感染细菌联合疫苗体内实验研究[J]. 李树义,鲍承贤,张敬.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6(06)
- [4]紫锥菊提取工艺优化及对小鼠免疫调节的研究[D]. 伏健.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5]中药黄酮免疫增强剂藿蜂饮及作用机理研究[D]. 陈晓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6]银杏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 徐芳.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7]口服中药制剂“开口健”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D]. 吴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8]提高鸡免疫力中药复方的筛选及其机理研究[D]. 李杏媛.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9]TMP对中药抗菌增效作用及其复方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韩铁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S2)
- [10]中药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及多糖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分子量测定[D]. 柳风祥.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