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毒素与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瑞鹏[1](2020)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肝病是一种由病毒、酒精或药物等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肝损伤的进行性疾病。慢性肝病的持续性进展,可导致进行性肝脏损伤、炎症和修复的恶性循环,患者通常会经历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过程,如疾病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为肝癌。早期的肝炎主要是以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为特征,炎症的持续存在则可进一步引发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患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将导致肝脏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形成肝癌。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的最常见类型。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据统计,2019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且80%的新增病例处于晚期癌症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等外科手段对肝癌进行治疗,但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极低,给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和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并干预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如肝炎和肝硬化的进程,对于延缓其进展并阻止肝癌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肠道菌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代谢平衡以及营养摄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是一个被遗忘的代谢“器官”。肝脏通过门静脉、胆道与肠道连接,向肠道输送胆汁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维持机体需要,而肠道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也会沿着门静脉逆行至肝脏进而对肝脏造成损伤,此通路被称为肠-肝轴。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多种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肠道菌群与某种特定的肝病之间的关联性,但肠道菌群结构分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有害菌增多,产生大量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PS通过与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内MyD88-NF-κB通路,最终促进IL-6、IL-1β和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分泌,从而加重炎症反应。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并能延缓慢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肝病的恶化和死亡率。但益生菌不能在肠道中长期定殖,且不同菌株间功能差异巨大,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仍具有较大争议。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对肠道菌群进行重塑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以及肠道免疫缺陷等疾病。目前应用FMT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较少,其原因与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未被彻底揭示相关。此外,FMT治疗慢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为了解多种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进而探讨FMT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检测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解析不同病因和不同阶段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探讨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以FMT对肝硬化大鼠进行干预,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慢性肝病的诊治技术开辟新的领域。一、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方法:(1)以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个体为研究对象,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慢性肝病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2)根据HCC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分为肝硬化肝癌(LC-HCC:52例)和非肝硬化性肝癌(NLC-HCC:23例)两组,通过与单纯肝硬化组对比,分析肝硬化的并发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3)根据疾病诱因将HCC分为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BV-HCC:35例)、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CV-HCC:25例)和酒精性HCC组(ALD-HCC:15例),探讨不同病因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1)与健康组、肝炎组和HCC组相比,肝硬化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降低,疣微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增高(p﹤0.05),软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p﹤0.001);在属水平上,叶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而青枯菌属、Catenibacterium菌属和Lachnospir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与健康组和肝炎组相比,尽管HCC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梭杆菌门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同时劳特氏菌属、Clostridiates菌属以及Sarcin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这表明,在四组中,肝硬化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最为严重,尽管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但菌群种类的比例变化可能与HCC的发生相关。(2)与肝硬化组相比,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而N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增加(p﹤0.05)。菌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与肝硬化相比,LC-HCC组中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以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菌属丰度显着增高(p﹤0.05)。结果提示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减少以及有害菌的增多可能是肝硬化进展为HCC的原因之一。(3)在HBV-HCC组、HCV-HCC组和ALD-HCC组之间,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尽管在三组中发现了肠球菌属等18个差异性菌属,但在门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二、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使用CCL4和CCL4联合酒精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两种肝硬化大鼠模型,并每天给予健康大鼠的粪便菌液进行干预治疗。(1)连续造模12周后,比较分析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体重、腹水形成时间、生存时间和死亡率;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HE染色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2)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炎症因子以及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对各组大鼠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组织中细菌含量以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进行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结果:(1)与肝硬化组相比,FMT治疗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体重增加,腹水形成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中ALT、AST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p﹤0.01),而白蛋白指标则明显增高(p﹤0.05);肝组织表面的结节数量减少,肝组织中假小叶结构减少,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减轻。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生活状态,恢复肝功能并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2)ELISA结果显示,FMT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和IL-1β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内毒素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组织中的细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肠道黏膜的结构和屏障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大鼠肝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FMT可通过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肝硬化大鼠的炎症水平。三、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方法:(1)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探讨FMT能否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2)使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大鼠血浆中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鉴别和分析,探讨FMT能否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发挥保护作用。结果:(1)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紊乱;FMT治疗后,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增高,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降低,说明FMT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结构,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进而通过肠-肝轴延缓肝硬化的进程。(2)肝硬化大鼠血浆中鞘氨醇和LysoPC(18:1(9Z))的含量显着降低,而视黄醇、8,9-环氧二十碳三烯酸、9-顺式视黄醛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物的含量显着增高;FMT可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通路。以上结果表明,FMT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的代谢通路,进而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结论:1.慢性肝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如HBV感染、HCV感染或过度饮酒)无显着关联性。肝硬化进展为HCC可能与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的降低,且与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的菌属丰度的增高有关。2.粪菌移植(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而延缓肝硬化发展进程;FMT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有关;FMT可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等代谢通路,改变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延缓肝硬化大鼠的疾病进程。创新性:1.本研究表征了我国吉林省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等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现HCC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2.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验证了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信号分子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发现粪菌移植(FMT)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相关症状。3.本研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阐释了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发现FMT可通过调整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紊乱,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
王馨培[2](2020)在《清肺承气汤对腹腔感染所致ARDS的治疗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清肺承气汤治疗腹腔感染所致ARDS患者的潜在分子机制。首先通过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初步表明清肺承气汤在临床治疗中的明确治疗效果。进一步通过构建清肺承气汤治疗ARDS的网络药理学模型,对明确的治疗效果进行潜在基因靶点和信号通路的相关性评估;最后通过构建腹腔感染所致ARDS大鼠的模型,筛选清肺承气汤治疗腹腔感染所致ARDS的差异microRNA,对差异microRNA进行下游基因靶点和信号通路评估,交叉分析得到潜在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清肺承气汤对急性腹腔感染所致ARDS患者保护机制的多中心研究从四所三甲医院选取27例腹腔感染所致ARDS患者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随机分为14例基础治疗加清肺承气汤治疗和13例基础治疗加大承气汤对照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3天取两次肺泡灌洗液,微球检测法检测比较2组治疗前后IL-4、IL-6、IL-10分泌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凋亡比例。第二部分清肺承气汤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清肺承气汤中的化学成分和靶点,与Gene 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的ARDS靶点交叉比对得到药物-疾病靶点,然后用Cytoscape3.7.1软件建立“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预测靶点间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预测靶点的KEGG富集分析,结合第一部分的临床结果评估清肺承气汤治疗ARDS的可能基因靶点和信号通路。第三部分清肺承气汤对腹腔感染所致ARDS大鼠的基因组学研究通过盲肠结扎术(CLP)制造腹腔感染构建ARDS大鼠模型20只,随机数字法将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n=10)和中药治疗组(n=10),治疗3天后两组各选3只大鼠取肺部组织,进行HE染色,并通过高通量基因芯片法筛选差异microRNA,通过GO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microRNA下游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与第二部分结果进行交叉分析。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清肺承气汤对急性腹腔感染所致ARDS患者保护机制的多中心研究1.患者的一般资料: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凋亡比较: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泡巨噬细胞凋亡比例有明显的差异(均P<0.05),通过治疗前后差值统计,治疗组细胞凋亡面积明显下降(P<0.05)。3.两组患者肺泡信号因子比较:治疗前两组之间3组细胞因子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后3组细胞因子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IL-6分泌量经过中药治疗后显着上升(P<0.05),而IL-10的分泌量呈下降趋势(P<0.05),IL-4有一定下降趋势,但P>0.05代表下降趋势不显着。第二部分清肺承气汤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网络药理学分析1.药物活性化合物筛选:总共筛选出78个化合物,其中大黄16种,枳实22种,厚朴2种,黄连14种,半夏13种,瓜蒌11种。2.清肺承气汤治疗ARDS潜在靶点筛选:获得ARDS相关基因靶点476个,筛选清肺承气汤活性化合物对应靶点225个,将疾病和药物靶点进行交叉筛选获得共同潜在靶点63个。3.清肺承气汤治疗ARDS的“化合物—预测靶点”复合网络图:根据清肺承气汤包含活性化合物和其对应的靶点以及ARDS潜在靶点共同构建了一个网络图,网络图由110个节点(44个化合物节点和63个基因靶点)和324个边缘组成。quercetin(檞皮素)是相关度值第一的化合物,BCL2、ESR1、AR分别与7种、16种、19种化合物相结合,它们在细胞增殖、炎症、细胞凋亡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4.清肺承气汤治疗ARDS潜在靶点的PPI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对63个疾病-药物潜在靶点构建PPI网络图,PPI图具有68个节点和1078条边,PPI图相关度值最高的是IL-6。5.潜在靶点的KEGG通路分析:对63种清肺承气汤治疗ARDS的潜在靶点进行KEGG通路统计,63种潜在靶点映射到78条KEGG通路种,TNF通路、NF-κB通路和T细胞受体通路属于排名靠前的信号通路。第三部分清肺承气汤对腹腔感染所致ARDS大鼠的基因组学研究1..microRNA的筛选:筛选后得到16组符合条件有明显差异的microRNA,包括rno-mi R-338-5p、rno-mi R-20a-5p、rno-mi R-350、rno-mi R-199a-5p、rno-mi R-218a-1-3p、rno-mi R-224-5p、rno-mi R-362-3p、rno-mi R-678、rno-mi R-3584-5p、rno-mi R-1839-5p、rno-mi R-6216、rno-mir-15b、rno-mir-27b、rno-mir-30c-1、rno-mir-320、rno-mir-665。清肺承气汤通过分别增强或者抑制这16条microRNA的表达来调控机体的反应性。2.清肺承气汤对腹腔感染所致ARDS大鼠的病理影响:相较于对照组,中药治疗组肺组织HE染色提示:肺泡大小较均一,肺内出血情况、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间质水肿均明显减轻。3.microRNA的GO和KEGG分析:KEGG分析得到Wnt signaling pathway、T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Gn RH signaling pathway、Erb B signaling pathway属于直接或者间接干预凋亡作用的通路,而T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53 signaling pathway属于免疫调节方面的关键通路。GO分析得到清肺承气汤的生物活动主要集中在IL-12分泌和细胞电活动;细胞成分方面主要集中在参与基因组装、细胞膜的组成、囊泡膜的形成、髓鞘鞘轴突区的形成;在分子功能方面集中在病毒的结合、受体抑制剂的活性、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研究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多中心临床数据、网络药理学模型评估以及动物实验,本实验初步探究了清肺承气汤治疗腹腔感染所致ARDS的潜在分子机制,在肺巨噬细胞的凋亡方面,清肺承气汤通过microRNA-20a-BCL2轴系以及microRNA-350-JNK轴系进行调控;炎症调控方面,清肺承气汤通过microRNA-350和microRNA-20a-5p调控IL-6、IL-10、AR、CXCL8、PPARγ以及其映射的白细胞介素家族通路和NF-κB通路以及TNF通路来影响炎症反应。
代如江[3](2020)在《探讨炎症指标、肝脏生化指标对急性胆管炎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AC)是我国常见的胆道感染性疾病,常由胆道部分或完全梗阻后继发细菌性感染引起。不同严重程度AC的临床预后不同,若不能早诊断、早治疗则可迅速发展成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继而导致脓毒症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是良性胆道疾病的主要死因。因此,急性胆管炎患者能否得到早期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我们对急性胆管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ymphocytes to Monocytes ratio,LMR)进行研究,并与常用炎症指标(WBC、CRP和PCT)比较,探讨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同时通过对比不同严重程度AC患者肝脏各项生化指标的水平,探究其对于中重度胆管炎的诊断价值,期望获得更简便、快速、经济的实验室指标。目的:探讨急性胆管炎患者外周血中炎症指标、肝脏生化指标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探究其对急性胆管炎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符合急性胆管炎的患者6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18年东京急性胆管炎指南将AC组分为轻、中重度组,另随机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2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收集入组患者临床资料。观察AC组与对照组中血常规、CRP、PCT和肝脏生化指标数值的差异,并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胆管炎患者各血清学指标的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各血清学指标对中重度胆管炎的诊断价值。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AC组患者NLR、PL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M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AC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均升高;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降低,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严重程度AC组相比,中重度组NLR、PLR明显高于轻度组,LMR则为轻度组最高,中重度组最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重度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降低,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各血清学指标预测中重度AC时,WBC、NLR、PLR、LMR、CRP和PC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1、0.752、0.581、0.637、0.715和0.751。NLR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52,高于白细胞、CRP和PCT在内的其他指标。敏感度最高的为NLR,可达78.40%。白细胞对于中重度AC诊断的特异度最高为94.30%,但其曲线下面积仅为0.601,敏感度也较低,为47.30%;对肝脏各项生化指标对比发现:白蛋白(ALB)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1,此时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72.5%。4.对NLR、PLR和LMR进行联合检测时,发现三者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74;诊断中重度AC敏感度最高的为NLR联合LMR,可达81.40%,特异度最高的为PLR联合LMR,为74.40%。5.与治疗前相比,ERCP治疗后AC患者血清学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NLR和PLR在术后1天和3天呈现连续下降趋势,LMR值呈上升趋势,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逐渐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总蛋白和白蛋白稍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C组NLR、PLR水平升高,LMR降低,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2.与CRP、PCT相比,NLR或可作为判断中重度AC的新指标。3.NLR、PLR及LMR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中重度胆管炎的诊断价值,可能有助于临床诊疗工作。4.AC组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陈建宏[4](2020)在《通胰利胆汤合推按运经仪在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的作用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通胰利胆汤联合推按运经仪在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后的作用,探索两者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价值,为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的延伸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60例肝胆湿热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ERC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术后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口服通胰利胆汤联合推按运经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痛、腹胀、上腹部压痛、肠蠕动、恶心呕吐、发热积分和血清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淀粉酶(AMY)水平并进行疾病综合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术后第5天腹痛、腹胀、上腹压痛、肠蠕动、恶心呕吐、发热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而治疗组术后第5天腹痛、腹胀、肠蠕动积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P<0.05),但两组术后第5天上腹压痛、恶心呕吐、发热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术后第5天血清WBC、hs-CRP、TBIL、ALT、GGT、AMY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而治疗组术后第5天血清WBC、TBIL、ALT、AMY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P<0.05),但两组术后第5天血清hs-CRP、GGT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组疾病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通胰利胆汤联合推按运经仪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患者有助于促进胰腺炎症消除及消化道功能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ERCP术后治疗效果。
刘洪豪[5](2020)在《sDR5-Fc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治疗作用》文中指出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发病机制复杂,给全球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酶自身消化学说、胰腺腺泡钙超载学说、胰腺循环障碍学说、炎症因子学说、肠道细菌移位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等,其中炎症因子学说是发病关键,多种炎症介质共同作用产生炎症的级联放大效应,进而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IRS)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导致患者死亡。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在细胞或组织中可以与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结合诱导细胞凋亡,TRAIL与DR5结合不仅可以介导细胞凋亡,还可以传导NF-κB通路,生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等炎症因子介导炎性反应。NF-κB是SAP中调节免疫和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预防或抑制NF-κB的激活已被证明与降低AP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TRAIL主要有五个死亡受体,其中DR5与TRAIL亲和力最高,自然状态下以可溶性DR5(Soluble DR5)存在,s DR5与TRAIL只能结合不能传递信号可进一步阻断TRAIL介导炎症反应。为了延长s DR5在机体内半衰期及增加疗效,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s DR5细胞外结构域和人Ig G1的Fc片段基因融合,获得医用级的s DR5-Fc蛋白。目的: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SAP一直是一个治疗难题,如今SAP的治疗仅限于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酶分泌、镇痛、解痉,微循环改善,器官功能保护及其他对症支持疗法,因此,寻找新的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SAP模型,探讨s DR5-Fc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是否有治疗作用。方法:25只雄性SD大鼠,6-8周龄,200-220g,,大鼠的皮肤及毛发完整,肢体反应较敏捷。模型建立前1周,在普通清洁级动物房适应性饲养,动物房环境要求:温度为20-25℃、湿度为50±10%、光照/暗循环时间为12小时、通风良好、能够给予足够的饮水和饲料供应、保证每间隔2-3天更换一次垫料,饲料、饮水、饲养笼子及垫料均经过高压灭菌。饲养期间大鼠无疾患及死亡,生存状态良好。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Ig G组、低剂量s DR5-Fc组、高剂量s DR5-Fc组,每组5只。对照组(NC组):间隔1小时分2次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模型组(SAP组):间隔一小时分两次腹腔注射10%L-精氨酸(300mg/kg)建立大鼠SAP模型;Ig G组:SAP模型建立成功30min后,经鼠尾静脉给予注射Ig G;低剂量s DR5-Fc组(Dex-L组):SAP模型建立成功30min后,经鼠尾静脉给予注射剂量为7.5mg/kg的s DR5-Fc;高剂量s DR5-Fc组(Dex-H组):SAP模型建立成功30min后,经鼠尾静脉给予注射剂量为15mg/kg的s DR5-Fc。最后一次注射完L-精氨酸溶液后开始计时为造模成功时间,建模后24小时后,大鼠颈动脉取血,一部分全血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一部分放入绿色肝素抗凝管后3000rpm,4℃,离心10min,小心吸取上清液,分装在EP管内,分离制作血清,每管血清量>200u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MY)、胰淀粉酶(PAMY)、脂肪酶(LIP)、血钙水平。结果:(1)成功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2)通过动物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大鼠WBC水平,发现Ig G组和SAP组较NC组明显升高(p<0.05),Ig G组和SAP组WB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SAP组比较,Dex-L组、Dex-H组WBC水平明显下降(p<0.05),Dex-H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3)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AMY、PAMY、LIP、CRP,发现Ig G组和SAP组较NC明显升高(p<0.05),Ig G组和SAP组AMY、PAMY、LIP、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SAP组比较,Dex-L组、Dex-H组AMY、PAMY、LIP、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Dex-H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4)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测定大鼠血清钙水平,发现Ig G组和SAP组较NC明显下降(p<0.05),Ig G组和SAP组血钙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SAP组比较,Dex-L组、Dex-H组血清钙水平明显升高(p<0.05),Dex-H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从WBC、CRP、血清钙、AMY、PAMY、LIP水平来看,s DR5-Fc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有治疗作用,高剂量组SDR5-Fc治疗作用高于低剂量组。
张洁慧[6](2019)在《基于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从肠道屏障功能的角度客观评价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揭示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和优点。方法:本研究选取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承气汤口服/灌肠。治疗时间为1周。记录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及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炎症指标(WBC、PCT、IL-6、CRP)水平及肠道屏障功能指标(ET、D-LAC、DAO)水平。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其中3例患者因住院时间小于1周,予以剔除,实际共纳入57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7例。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WBC、PCT、IL-6、CRP、ET、D-LAC、DAO等基线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WBC、PCT、IL-6、CRP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CT、IL-6水平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BC、CRP水平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治疗后两组ET、D-LAC、DAO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T、DAO水平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LAC水平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大承气汤可有效改善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炎症指标水平,修复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优势。
张伟戈[7](2018)在《清胰利胆合剂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raphy,ERCP)术后并发症的防治问题是当今医学界的热点,尤其对于如何更有效地综合性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及术后高淀粉酶血症(post-ERCP hyperam ylasemia,PEH),减少其发生率,减轻患者ERCP术后病痛这一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最新国外循证医学证实吲哚美辛能有效预防PEP及PEH的发生,控制机体炎症反应,降低血淀粉酶活性,但既往研究记载此药对有基础性消化疾病的患者具有术后出血、穿孔的风险,而中药在此方面恰恰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行气止痛,还能排石利胆、化瘀止血、泻热通腑,避免了西药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本研究采用非劣效性试验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分组,以西医诊疗指南推荐的吲哚美辛作为对照药物,评价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保留灌肠预防PEP及PE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将来推广中药预防PEP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脾胃肝胆科病房预行ERCP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的研究方法,共纳入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其中中药组31例,西药组29例。两组术前均常规给予山莨菪碱10mg,盐酸哌替啶50mg,地西泮10mg(肌注),西甲硅油10ml 口服,二组均给予常规补液,对症治疗。中药组术前2h给予清胰利胆合剂(柴胡10g,黄芩15g,半夏9g,枳实10g,大黄10g,厚朴10g,丹参30g,金钱草30g,郁金10g,茵陈蒿15g,炙甘草6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100ml保留30min灌肠治疗,西药组术前2h给予吲哚美辛栓O.1g塞肛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h、术后24h的血淀粉酶、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术后腹痛腹胀、呕吐等不适症状,采用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记录PEP和PEH发生例数,并且记录ERCP术操作过程,其中插管次数、胰管显影次数、手术操作时间、使用器材等情况。本研究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研究结果:①两组患者PEP和PEH的发生率,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组与西药组预防PEP及PEH的疗效相当;②在疼痛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h、术后24h的疼痛评分及术前术后腹痛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均值±标准差、差值大小比较,中药组患者术后24h的疼痛评分(0.45±0.92)低于西药组(0.93±2.05);中药组在术后24h之内的腹痛评分均值有下降趋势,且术后24h与术前的腹痛差值小于0,而西药组在这段时间内的腹痛评分均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可能提示中药组在缓解患者术后腹痛程度,尤其是术后24h这个时间点的疗效显着;③中药组在术后24h降低血淀粉酶水平的效果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中药组无论术后4h还是术后24h的血淀粉酶水平均值均明显低于西药组;术前术后差值比较,中药组术后淀粉酶水平比西药组上升幅度小,尤其是术后24h这个时间点与术前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中药组能够降低ERCP术后血淀粉酶的水平,缩短其回落时间,尤其在术后24h这个时间点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的效果优于西药组;④在反映相关炎症指标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控制炎症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从各时间点的均值及术前术后差值比较,中药组在术后24h这个时间点降低CRP、PCT水平的效果显着。研究结论:1.中药预防PEP及PEH与对照药物吲哚美辛的疗效相当;2.中药清胰利胆合剂能够降低PEP及PEH的发生率,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血淀粉酶水平的效果优于西药,缓解术后腹痛程度,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提示中药在缓解ERCP术后早期症状具有一定的优势;3.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保留灌肠的临床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避免了西药的相关副作用,使用安全。
林建波[8](2017)在《Presepsin在急性胆道系统感染及其脓毒症中的诊断价值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监测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AC)患者入院第一天血浆presepsin的水平变化,及其与传统炎症因子WBC、CRP、PCT和临床常用评分系统的关系,探究presepsin水平变化在对AC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同时对presepsin水平变化早期判断胆管炎患者是否合并有脓毒症及对其伴发脓毒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进行研究,为AC及胆管炎相关脓毒症的临床诊治提供更敏感的生物标记物。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肝胆外科收治确诊的119例急性胆管炎患者纳入分析研究,根据不同分析目的进行不同分组:(1)为了评估presepsin在胆管炎患者严重程度判断价值,根据2013东京急性胆管炎的严重程度分级最新指南,将所有的患者分为GradeⅠ(轻度感染)、GradeⅡ(中度感染)、和GradeⅢ(重度感染)三组。同时评估重度感染组患者胆道引流术后presepsin水平变化。(2)为了评估presepsin在胆管炎患者是否伴发有脓毒症时的早期诊断价值,将所有患者分为胆管炎组、脓毒症组,同时设立相应健康对照组。同时为了评估presepsin对胆管炎相关脓毒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判断价值,根据全身感染严重程度及是否伴器官功能不全,将脓毒症组进一步分为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性休克组三个亚组。(3)为了评估presepsin在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价值,符合脓毒症诊断的胆管炎患者按照随访结果,以28天病人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患者的个人基本临床信息,记录入组患者第1天的临床资料,根据最差的临床指标计算各项得分并进行临床系统评分。包括健康对照组在内,全部患者留取静脉血保存,术后患者取术后12小时及术后24小时静脉血,用于研究指标检测。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先行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AN0VA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用中位数(第25分位数,第75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价研究数据在组间的变化趋势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评价研究指标的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通过分析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C)来判定相应的诊断价值,遵循约-登指数最大作为cut-off值原则,计算此时研究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趋势检验胆管炎患者严重程度各组间比较发现,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GGT、ALB、PLT和舒张压有下降趋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RP、PCT、presepsin、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PT-INR、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出院/死亡天数和脉率有上升趋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AST、ALT、ALP、收缩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吸入气氧含量比值及意识障碍等指标与胆管炎严重程度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变化趋势。胆管炎重度感染患者presepsin水平明显高于中度感染患者(p<0.001)和轻度感染(p<0.001)。胆管炎中度感染患者presepsin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感染患者,二者比较也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约-登指数分析,用于判断中重度感染和轻度感染的presepsin浓度最佳cut-off值为493p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88%;用于判断重度感染和轻中度感染的presepsin浓度最佳cut-off值为637p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3%、9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分析,在鉴别轻度感染与中重度感染时,血presepsin水平、PCT水平、CRP水平、WBC水平的R0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5(95%CI 0.877-0.993)、0.877(95%CI 0.810-0.943),0.747(95,%CI 0.634-0.860)、0.578(95%CI 0.474-0.682),血presepsin的R0C曲线下面积最大,对诊断胆管炎中重度感染较之其他诊断指标有较高的准确性。在鉴别轻中度感染与重度感染时,血presepsin水平、PCT水平、CRP水平、WBC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2(95%CI 0.885-0.998)、0.862(95%CI 0.788-0.935)、0.726(95%CI 0.610-0.842)、0.670(95%CI 0.537-0.804),血presepsin的ROC曲线下面积仍为最大,对诊断胆管炎重度感染较之其他诊断指标亦有较高的准确性。2.胆管炎重度感染组患者胆道引流术前、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presepsin水平中位数分别为857(740-960)pg/mL、564.5(465-597)pg/mL、262.5(230.25-291.75)pg/mL,胆道引流术前与术后12小时及术后24小时的preseps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和胆管炎组相比较,脓毒症组中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资料有: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Presepsin、γ-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白蛋白(albumin,AL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舒张压、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出院/死亡天数(P<0.05),其余临床资料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血presepsin水平较健康志愿者(P<0.001)及胆管炎患者明显升高(P<0.01),胆管炎组相比健康对照组presepsin水平也明显升高(P<0.001)。经计算受试者曲线下面积,分析显示血presepsin诊断胆管炎患者是否有脓毒症有较高的准确度,R0C曲线下面积为0.902(95%confidenceinterval,CI,0.834-0.949),P<0.001,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物,之后依次为 PCT 是0.859(0783-0.916),P<0.001;CRP 是0.724(0.635-0.802),P=0.021;WBC是0.676(0.585-0.759),P>0.05。根据R0C曲线计算结果,通过约-登指数分析,当取presepsin水平513pg/mL为诊断阈值时,其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88%;PCT水平为0.45ng/mL时,敏感性75.5%,特异性84%;CRP水平为1.25 mg/dL时,敏感性83%,特异性60%;WBC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4.通过趋势检验脓毒症患者各亚组组间比较发现,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ALB、PLT和舒张压有下降趋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RP、PCT、presepsin、BUN、Cr、脉率、APACGE-Ⅱ评分、SOFA评分及出院/死亡天数有上升趋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未发现病人年龄、性别、白细胞、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GG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收缩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吸入气氧含量比值(oxygen saturation/fraction of inspiration 02,Sp02/Fi02)及意识障碍等指标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变化趋势。对脓毒症患者各亚组入院时presepsin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发现,脓毒症休克组入院时presepsin水平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及一般脓毒症组(P<0.001),严重脓毒症组入院时presepsin水平高于一般脓毒症组(p<0.01),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入院时presepsin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分析,在鉴别一般脓毒症与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时,血presepsin水平、PCT水平、CRP水平、WBC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25(95%CI 0.715-0.905)、0.732(95%CI 0.613-0.831)、0.646(95%CI 0.522-0.756)、0.536(95%CI 0.413-0.656),血 presepsin 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对诊断胆管炎所致脓毒症患者一般脓毒症与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较之其他诊断指标准确性较高。在鉴别一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时,血presepsin水平、PCT水平、CRP水平、WBC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73(95%CI 0.772-0.941)、0.792(95%CI 0.678-0.879)、0.672(95%CI 0.550-0.780)、0.634(95%CI 0.510-0.746),血 presepsin 的 ROC 曲线下面积仍为最大,对诊断一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较之其他诊断指标亦有较高的准确性。通过约-登指数分析,用于判断一般脓毒症与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presepsin浓度最佳cut-off值为587p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87.5%;用于判断一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的presepsin浓度最佳cut-off值为725p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87.3%。5.单因素分析显示,胆管炎并发脓毒症患者presepsin、PCT、CRP、ALB、BUN、Cr、APACHEII评分、SOFA评分及住院天数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死亡组患者presepsin、PCT、CRP、BUN、Cr、APACHEII评分、SOFA评分及住院天数值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P<0.05),ALB值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esepsin水平、PCT水平、CRP水平、APACHEII评分、SOFA评分是胆管炎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862,1.751,1.438,1.523,1.445,P值均小于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resepsin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76(95%CI 0.763-0.952),接下来是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47(0.573-0.850)和 0.807(0.545-0.817).presepsin 预测脓毒症病死率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任何这些单一因素。通过约-登指数分析,用于判断胆管炎脓毒症死亡风险的presepsin浓度最佳cut-off值为1016p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7.3%、89.1%。结论:胆道感染患者入院第一天presepsin水平明显增高,有助于判断胆管炎严重程度,重度感染患者行胆道引流术后presepsin水平明显下降;对于并发脓毒症者入院时presepsin水平更高,且随着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增高,presepsin水平也相应增高,有助于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入院时presepsin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传统的炎症生物标记物相比较,Presepsin在胆道感染及脓毒症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判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呼增吉,贾长库,范志宁,韩霖,符誉,黄小龙[9](2015)在《猪重症胆管炎内镜下新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rvere type,ACST)又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系列肝胆疾病的严重感染并发症,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病理过程,是胆道梗阻与感染向严重阶段发展的共同转归。其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常伴有脓毒性休克,病死率高。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疾病实验性研究的基础。本实验通过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ERC)建立猪的ACST模型,旨在探讨一种微创条件下研究猪的ACST模型。
曹文斌,张国志,王长友[10](2011)在《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TREM-1)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相关资料,就近年来TREM-1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TREM-1是激发、放大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在多种疾病中能增强、放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炎症反应过度表达。结论 TREM-1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为炎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分子治疗靶点。
二、内毒素与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毒素与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1.1 病毒性肝病 |
1.1.2 酒精性肝病 |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 |
1.1.4 药物性肝病 |
1.1.5 自身免疫性肝病 |
1.2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2.1 肠道菌群的概念 |
1.2.2 肠-肝轴学说 |
1.2.3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2.4 FMT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
第2章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1.2 粪便样本采集与DNA提取 |
2.1.3 16S rRNA V4 区扩增与纯化 |
2.1.4 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患者临床信息统计 |
2.2.2 16SrRNA测序深度 |
2.2.3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
2.2.4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2.2.5 肝硬化组、LC-HCC组和NLC-HCC组中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
2.2.6 肝硬化组、LC-HCC组,NLC-HCC组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2.2.7 肠道菌群紊乱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
2.2.8 肠道菌群紊乱与HCC病因的关联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FMT改善了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时间 |
3.2.2 FMT延缓了各组大鼠的体重下降和腹水形成时间 |
3.2.3 FMT减轻肝损伤保护肝功能 |
3.2.4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
3.2.5 FMT可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含量 |
3.2.6 FMT可减少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移位 |
3.2.7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 |
3.2.8 FMT抑制了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TLR4 信号通路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16SrRNA测序深度 |
4.2.2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4.2.3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影响 |
4.2.4 UPLC-Q/TOF-MS的稳定性评估 |
4.2.5 FMT对肝硬化大鼠体内代谢组学的影响 |
4.2.6 FMT治疗后差异性代谢物鉴别 |
4.2.7 FMT对肝硬化大鼠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 |
附录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清肺承气汤对腹腔感染所致ARDS的治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清肺承气汤对急性腹腔感染所致 ARDS 患者保护机制的多中心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清肺承气汤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清肺承气汤对腹腔感染所致 ARDS 大鼠的基因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噬细胞在 ALI/ARDS 炎症进展过程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探讨炎症指标、肝脏生化指标对急性胆管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实验设备与方法 |
4.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1.炎症指标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
1.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1.2 胆管炎组与对照组各血清学指标结果分析 |
1.3 炎症标志物在不同严重程度AC患者中的结果对比 |
1.4 NLR、PLR和 LMR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1.5 各血清学指标在评估AC严重程度方面的临床价值 |
1.6 NLR、PLR和 LMR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
1.7 急性胆管炎患者ERCP治疗前后各血清学指标变化 |
2.肝脏生化指标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
2.1 胆管炎组与对照组肝脏各项生化指标对比 |
2.2 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肝脏生化指标对比 |
2.3 肝脏各项生化指标对评估AC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
2.4 ERCP治疗前后肝脏各项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胆管炎的研究现状 |
1.急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 |
2.急性胆管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通胰利胆汤合推按运经仪在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的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
二、病因 |
三、发病机制 |
四、西医诊断 |
五、严重程度分级 |
六、西医治疗 |
七、内镜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
第二节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中医临床研究现状 |
一、对胰腺解剖的认识 |
二、病名 |
三、病因病机 |
四、辨证分型 |
五、中医治疗 |
第三节 中西医对推按运经仪的认识 |
一、机理 |
二、临床应用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四、两组疾病综合疗效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机制探讨 |
三、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论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附录2 样本量估计 |
附录3 随机抽样表 |
附录4 随机数字表 |
附录5 推按运经仪治疗图片 |
附录6 ERCP治疗图片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sDR5-Fc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实验试剂及来源 |
1.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型号 |
1.2 实验方法 |
1.2.1 建立大鼠SAP模型 |
1.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
1.2.3 样本的收集及处理 |
1.2.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动物情况 |
2.2 各组大鼠WBC水平 |
2.3 各组大鼠血清钙水平 |
2.4 各组大鼠CRP水平 |
2.5 各组大鼠AMY水平 |
2.6 各组大鼠PAMY水平 |
2.7 各组大鼠LIP水平 |
3 讨论 |
3.1 SDR5-FC与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 |
3.2 SAP的治疗现状 |
3.2.1 AP的流行病学 |
3.2.2 AP的病因治疗 |
3.2.3 药物治疗 |
3.2.4 营养支持 |
3.2.5 液体复苏 |
3.2.6 疼痛治疗 |
3.2.7 抗生素的使用 |
3.2.8 并发症的处理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胰酶自身消化学说 |
2、胰腺腺泡钙超载学说 |
3、胰腺循环障碍学说 |
4、炎症因子学说 |
5、肠道细菌移位学说 |
6、氧化应激学说 |
7、细胞凋亡学说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6)基于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
1.1.6 终止实验标准 |
1.1.7 不良事件观察 |
1.1.8 安全性评价 |
1.1.9 伦理学要求 |
1.2 研究方法 |
1.2.1 病例分组 |
1.2.2 治疗方法 |
1.2.3 观察指标 |
1.2.4 指标检测方法 |
1.2.5 统计学处理 |
1.2.6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结果 |
1.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1.3.2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1.3.3 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 |
1.3.4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 |
1.3.5 两组肠道屏障功能指标比较 |
1.3.6 安全性评价 |
2.讨论 |
2.1 现代医学对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2.3 肠道屏障功能检测 |
2.4 大承气汤的研究进展 |
2.5 选题依据 |
2.6 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依据 |
2.7 研究的不足 |
2.8 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综述 大承气汤治疗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CRF表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伦理学批件 |
致谢 |
(7)清胰利胆合剂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综述一: 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PEP的临床诊断及生化指标 |
2 PEP及PEH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3 PEP及PEH的治疗及预防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ERCP术后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PEP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2 中医药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疗标准 |
3 研究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2 观察指标 |
3 两组患者ERCP术后患者发生PEP、PEH情况(%) |
讨论 |
1 PEP及PEH的发生与一般资料、观察指标的讨论 |
2 PEP及PEH中西医治疗 |
3 本研究中药清胰利胆合剂的理论基础及组方意义 |
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Presepsin在急性胆道系统感染及其脓毒症中的诊断价值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及分组 |
2.1 脓毒症分组 |
2.2 胆管炎严重程度判断分组 |
2.3 预后分析分组 |
3 实验材料 |
3.1 主要试剂 |
3.2 主要仪器设备 |
4 实验方法 |
5 观察项目与测定方法 |
5.1 presepsin水平测定 |
5.2 降钙素原水平测定 |
5.3 CRP水平测定 |
5.4 WBC水平检测 |
5.5 APACHEⅡ评分 |
5.6 SOFA评分 |
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胆管炎严重程度判断 |
1.1 一般临床资料 |
1.2 胆管炎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组间比较 |
1.3 入院时presepsin水平对胆管炎患者严重程度判断价值 |
2 胆管炎重度感染患者胆道引流术后presepsin水平变化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胆道引流术后presepsin水平组间比较 |
3 胆管炎患者脓毒症早期病情判断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入院时Presepsin水平与胆管炎患者脓毒症早期病情判断相关性 |
4 Presepsin水平与胆管炎患者脓毒症严重程度相关性 |
4.1 脓毒症患者各亚组一般临床资料 |
4.2 脓毒症患者各亚组之间入院时presepsin水平比较 |
4.3 入院时presepsin水平对胆管炎患者脓毒症严重程度判断价值 |
5 Presepsin水平与胆管炎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5.1 一般临床资料 |
5.2 胆管炎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
5.3 入院时presepsin水平对胆管炎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判断价值 |
讨论 |
1 急性胆管炎病理生理及诊断治疗管理 |
1.1 急性胆管炎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
1.2 急性胆管炎诊断 |
1.3 急性胆管炎治疗方案管理 |
2 脓毒症 |
2.1 脓毒症的定义 |
2.2 脓毒症流行病学 |
2.3 脓毒症致病因素 |
2.4 脓毒症发病机理:脂多糖(LPS):细菌内毒素 |
2.5 脓毒症发病机理:细菌脂蛋白类和肽类 |
2.6 严重脓毒症早期死亡预测因子 |
2.7 脓毒症治疗管理策略 |
3 炎症及脓毒症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3.1 细胞类标记物 |
3.2 代谢类标记物 |
3.3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类 |
3.4 急性期蛋白类生物标记物 |
3.5 细胞表面受体类生物标记物 |
3.6 血管内皮活化相关生物标记物 |
3.7 凝血系统类 |
3.8 Presepsin (sCD14-ST) |
结论 |
本实验存在的创新点及意义 |
本实验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Presepsin在脉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
1 Presepsin生物学特性 |
2 Presepsin与脓毒症 |
2.1 Presepsin与脓毒症诊断 |
2.2 Presepsin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 |
2.3 Presepsin与脓毒症治疗 |
3 结语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10)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REM-1的结构和信号传导 |
2 TREM-1表达调节和生物功能 |
3 TREM-1与相关疾病 |
3.1 TREM-1与脓毒血症 |
3.2 TREM-1与细菌性脑膜炎 |
3.3 TREM-1与纤维囊泡病 |
3.4 TREM-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
3.5 TREM-1与急性胆管炎 |
3.6 TREM-1与炎性胸腔积液及肺炎 |
3.7 TREM-1与炎性肠病 |
3.8 TREM-1与急性胰腺炎 |
4 问题与展望 |
四、内毒素与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D]. 郑瑞鹏. 吉林大学, 2020(01)
- [2]清肺承气汤对腹腔感染所致ARDS的治疗机制研究[D]. 王馨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探讨炎症指标、肝脏生化指标对急性胆管炎的诊断价值[D]. 代如江. 河南大学, 2020(02)
- [4]通胰利胆汤合推按运经仪在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的作用观察[D]. 陈建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sDR5-Fc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治疗作用[D]. 刘洪豪. 河南大学, 2020(02)
- [6]基于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张洁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清胰利胆合剂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D]. 张伟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8]Presepsin在急性胆道系统感染及其脓毒症中的诊断价值临床研究[D]. 林建波. 山东大学, 2017(08)
- [9]猪重症胆管炎内镜下新模型的建立[J]. 呼增吉,贾长库,范志宁,韩霖,符誉,黄小龙.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5(07)
- [10]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的研究进展[J]. 曹文斌,张国志,王长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