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香蕉”胃术治疗高位小弯胃癌60例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戴天华[1](2021)在《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治疗胃上部癌临床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为今后治疗胃上部癌选择术式提供合理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组(LAPG组)与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组(LATG组),其中前者38例,后者31例。两组以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ASA评分、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营养风险(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术后3年肿瘤复发情况、3年生存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ASA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时间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在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LAPG组患者术后3个月营养风险低于LAT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LAPG组在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高于LAT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LAPG组肿瘤3年复发率高于LATG组,3年生存率低于全LAT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上部癌行近端胃切除可以缩短手术时长以及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短期内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行全胃切除可以减少术后排气等所需时间,有利于术后淋巴结的检出,降低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所以针对胃上部癌,选择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应通过个体化分析,制定手术方式。
黄浩然[2](2020)在《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双通路吻合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术式的优劣,为探索理想的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01月至2019年02月在赤峰市医院肿瘤外科住院明确诊断为近端胃癌并行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双通路吻合(Double tract group,DT组),对照组行食管-残胃吻合(esophagogastrostomy group,EG组),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选取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共5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变化情况;采用癌症核心QLQ-C30量表及胃癌QLQ-STO22量表中的所有项目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命质量问卷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4例,其中DT组31例,EG组33例,但DT组1例因家庭经济原因未能继续完成随访被排除,EG组有2例因经济原因、1例因车祸外伤行腰椎间盘手术治疗被排除,最终共纳入60例患者进行研究,DT组和EG组各30例。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1)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病例资料及术前的饮食、营养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比较:DT组的手术时间较EG组延长(202.83±15.12 vs 168.16±13.38min,t=9.403,P<0.000),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117.33±26.25 vs 127.00±28.67ml,t=-1.362,P=0.178)、术中胃周淋巴结清扫个数(39.83±6.97 vs 39.27±7.32个,t=0.307,P=0.760)、术后首次进食时间(6.83±0.84 vs 6.93±1.01,t=-0.417,P=0.678)、术后住院时间(13.17±1.66 vs 13.37±1.77d,t=-0.451,P=0.654)各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比较:DT组在术后1年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EG组(6.7%vs 26.7%,χ2=4.32,P=0.038);两组在切口感染(3.3%vs 3.3%,P=1.000)、吻合口出血(0%vs 3.3%,P=1.000)、吻合口瘘(0%vs 3.3%,P=1.000)、术后梗阻(0%vs 0%,P=1.000)、术后胃排空障碍(0%vs 3.3%,P=1.000)、吻合口狭窄(0%vs 3.3%,P=1.000)各单项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3%vs 16.7%,χ2=1.667,P=0.197)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DT组在术后3月、6月、12月的饮食恢复情况与营养指标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PA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各方面明显优于EG组(P<0.05)。(5)生命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仅在QLQ-C30量表中的总体健康状况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丧失、情绪功能领域以及QLQ-STO22量表中的反流、疼痛、饮食受限、焦虑领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6月、12月各时间点的总体健康状况和情绪功能、反流、饮食受限、疼痛、焦虑、恶心呕吐、食欲丧失各领域评价均优于EG组(p<0.05);另外DT组多数患者在12月的评价已达到甚至部分超过术前水平,而EG组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双通路吻合技术在近端胃切除根治术中安全可行,相较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而言,虽然手术操作时间相对延长,但并不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及并发症,具有明显的抗反流效果,同时具有术后饮食与营养恢复好、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近端胃切除后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赵江涛[3](2017)在《全腹腔镜下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毕I式吻合术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以辅助切口行毕I式吻合与全腹腔镜下完成毕I式吻合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经术前胃镜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胃癌的共计100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全部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其中观察组患者行全腹腔镜下行毕I式吻合(三角吻合),对照组患者作辅助切口行毕I式吻合。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短期的临床效果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近切缘及远切缘、术中出血量、消化道重建时间、手术总时间等术中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术后第一次通气时间等术后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体重下降、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其他消化道出血、低血糖等并发症情况。研究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100.0%,对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观察组用时更长;在切口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远近端切缘、术中出血量等术中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等术后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通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倾倒综合征、体重下降、胃瘫、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术后相应并发症发生率为16.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研究结论对远端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法选择全腹腔镜或经辅助切口吻合,术后短期临床效果无显着差异,但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高剑锋[4](2017)在《老年胃癌病人腹腔镜全胃根治术后近期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胃癌病人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局限性、根治性、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于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70岁以上胃癌病人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212例病人入组,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人分为LATG(laparoscopy-asssisted total gastrectomy,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组(60例)与OTG(open radical total gastrectomy,开放式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组(152例)。对比两组病人术前身体情况、肿瘤部位与肿瘤术前临床分期后,研究他们在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肿瘤根治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研究显示两组病人中LATG组手术耗时为245(208.25-300.75)min,明显长于OTG组的175.5(150-20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LATG组病人术中出血量为(226.52±137.17)ml与OTG组(213.56±113.06)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上切缘距离、下切缘距离与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进食流质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TG组术后切口长度为9(8-9.75)cm,明显短于OTG组21(20-21)cm(P<0.01),而且LATG可以充分利用了腹壁两侧的4个trocar孔,避免了进一步扩大损伤,充分体现它的微创效果。LATG组术后排气时间(4.05±1.69)d、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7.93±3.88)d、术后住院天数(13.53±4.07)d,均短于OTG组(4.66±1.87)d、(9.79±6.36)d、(15.35±6.4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虽然增加了手术耗时,但并没有增加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而且切口更短,术后排气时间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更早,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对于老年胃癌病人切实安全、可行。
李军[5](2016)在《近端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近端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端胃癌患者50例,根据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采用食管空肠直接吻合术治疗,实验组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癌根治术后采用食管远端胃空肠间置术的消化道重建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对两组胃癌患者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情况、营养学指标以及食管反流现象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饮食量和体重增加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中,食管远端胃空肠间置术具有显着效果,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营养情况和生活质量等进行改善,且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毛智军[6](2016)在《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癌是消化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淋巴转移是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日本学者把D2淋巴结清扫的胃切除手术定为胃癌的标准手术方式,而欧美学者认为扩大的清扫淋巴结对延长生存期及改善预后无明显意义,它仅可以用于评价预后,同时认为大范围的清扫胃周淋巴结的手术,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免疫机能,增加创伤。国内医学研究者通过近些年大量临床病例证实扩大的淋巴结清扫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改善预后。因此,术前术中了解淋巴结的转移特点,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依据淋巴结病理检测结果判断预后,都是医学研究者不断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远端胃是胃癌变率最高的的部位,其淋巴结转移既有胃癌共性也有其个性,通过国内外医学者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不断研究,有关远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也将进一步明确。目的:系统了解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特点,为远端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合理选择提供相关资料,对胃癌规范化外科治疗获取基础资料。同时对以淋巴结制定分期的病变提供依据,以完善胃癌术后病理分期,为术后化疗及综合治疗提供确切依据。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普外二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3例远端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2例,女性51例,男女比例2.19:1。年龄最大84岁,最小21岁,平均58.9岁。远端胃癌临床病理资料按2011年日本第十四版胃癌处理规约的原则进行记录,远端胃癌D2淋巴结清除范围划分:第I站淋巴第1、3、4、5、6组,第Ⅱ站淋巴结第7、8、9组及第10、l1、12组。研究者在本研究中参与围手术期处理,标本离体后对胃癌病变及淋巴结组织进行解剖,按组标记、固定,并保留标本图片资料。肿瘤原发灶按标准剖开并检出的淋巴结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10倍于标本体积固定,送于病理科行规范病理检查。结果:共摘取淋巴结4619枚,平均28.34枚/人,114名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总淋巴结转移率69.94%,早期和进展期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81%、80.88%。所有4619枚淋巴结中,转移1546枚,总淋巴结转移度为33.48%。肿瘤病变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及大体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存在着显着相关性(p<0.001),远端胃癌第1站淋巴结与第2站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显着(p<0.01)。所有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o5、No3、No6、No7、No4、No1、No9、No8、No11、No10、No12。淋巴结转移数目与淋巴结转移度之间存在着显着相关性(r=0.889,p<0.001)。结论:1.远端胃癌肿瘤浸润深度、病变的病理分化程度、肿瘤范围、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度和转移率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率与病变部位关系不显着,而淋巴结转移度与病变部位关系显着。2.远端胃癌术后病理提示存在第12a及11、10组淋巴结的转移,远端胃癌行D2清扫范围是有意义的。3.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数目与淋巴结转移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
李启刚[7](2013)在《全胃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的价值。方法:收集治疗近端胃癌的全胃与近端胃切除的文献,评估两组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病死率、5年生存率、复发率及营养状况,使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入选文献25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3篇。近端胃切除组和全胃切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OR=1.93,95%CI=0.97~3.85,P=0.06)、吻合口漏(OR=0.74,95%CI=0.31~1.76,P=0.49)、肠梗阻(OR=0.45,95%CI=0.13~1.50,P=0.19)、反流性食管炎(OR=4.82,95%CI=0.94~24.62,P=0.06)、复发率(OR=2.45,95%CI=0.96~6.25,P=0.06)、5年生存率(OR=1.03,95%CI=0.55~1.93,P=0.93)、病死率(OR=1.05,95%CI=0.70~2.50,P=0.0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量(WMD=-11.14,95%CI=-17.81~-4.48,P=0.001)、术中出血量(WMD=-425.60,95%CI=-559.75~-291.46,P<0.00001)、手术时间(WMD=-37.24,95%CI=-62.76~-11.72,P=0.004)、吻合口狭窄(OR=2.65,95%CI=1.11~6.33,P=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胃切除组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吻合口狭窄优于近端切除组,近端胃切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优于全胃切除组。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有更好的远期效果。
吴金声[8](2009)在《减重手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肥胖与许多威胁人体健康甚至影响患者寿命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肥胖人群常伴有糖代谢紊乱,发生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较大。肥胖外科是外科学一个迅速发展的分支,其目的是对因肥胖而导致严重影响健康的人群进行减重治疗。国内减重手术起步较晚,目前缺乏国人肥胖患者减重手术治疗的大宗病例报道,相关基础研究较少。各种减重术式对减重及其伴发病的治疗效果不尽相同,腹腔镜迷你胃短路术作为腹腔镜Roux-en-y胃短路术的改良术式,我们于2007年11月在国内率先开展,该术式对2型糖尿病及BMI较低肥胖患者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脂肪组织能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Visfatin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其与肥胖、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病态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手术前后糖代谢状况的临床观察及相关脂肪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减重手术对病态性肥胖症糖代谢紊乱的疗效及相关机制。第一部分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对病态性肥胖症病人糖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先后对79例肥胖症患者行LAGB手术,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年。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1年的糖代谢状况进行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记录糖尿病治疗方式及发病时间。非T2DM患者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及糖调节受损(IGR),其中IGR再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及糖耐量受损(IGT)。资料收集项目包括术前患者基本情况,术前术后糖代谢指标,体重变化指标(BMI、EWL%)、血糖变化指标(FPG、P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伴发病情况。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表示,单个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2、术前诊断T2DM 15例(病史<5年者9例,病史>5年者6例),IGR(IFG/IGT) 42例,NGT 22例。术后1年T2DM治愈6例(病程<5年9例中治愈5例,病程>5年6例中治愈1例),IGR(IFG/IGT)27例,NGT37例。3、体重由术前101.3±13.2kg降至术后1年84.4±10.5kg,BMI由术前35.3±4.8 kg/m2降至术后1年29.8±3.9kg/m2,EWL%术后1年达34.5%。空腹血糖从术前5.8±2.0mmol/L降至术后1年5.2±0.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从术前9.3±3.1mmol/L降至术后1年7.8±2.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术前5.8%±1.2%降至术后1年5.4%±0.9%,HOMA-IR从术前3.22±1.84降至术后1年2.13±1.04。4、术后1年,代谢综合征27例降至13例,高血压14例降至9例,血脂紊乱23例降至12例,脂肪肝69例降至42例。结论: 1、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是有效治疗肥胖症的术式,手术微创、安全。2、肥胖人群糖代谢紊乱比例明显升高,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可有效改善肥胖人群糖代谢紊乱甚至治愈2型糖尿病,术后体重下降及胰岛素抵抗改善是其机制。3、糖尿病病程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对肥胖病人早期干预更有效。4、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对肥胖患者代谢综合征及其它代谢伴发病有良好疗效。第二部分腹腔镜胃短路术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目的:研究腹腔镜胃短路术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探讨其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经长海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期间,先后对7例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胃短路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Roux-en-y胃短路术,6例行腹腔镜迷你胃短路术(国内率先施行)。术后随访时间至少8月。资料收集项目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糖尿病治疗方式、发病时间),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体重变化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多余体重下降百分比)、糖尿病变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治疗变化、胰岛素抵抗指数、胰腺β细胞功能指数)及代谢伴发病情况。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表示,临床指标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全部7例病人均成功在腹腔镜下施行胃短路术,无明显并发症及死亡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20分钟,平均术后住院5天。腹腔镜迷你胃短路术操作步骤减少,手术时间更短。2、体重由术前98.6±16.6 kg降至术后12月75.3±7.7kg,BMI由术前33.6±4.7 kg/m2降至术后12月25.9±1.7 kg/m2,EWL%术后1年达72.1%。空腹血糖从术前平均7.1±1.0mmol/L降至术后12月5.0±0.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术前8.0%±1.0%降至术后12月5.7%±0.6%,HOMA-IR从术前5.38±1.73降至术后12月2.49±0.81,HOMA-β从术前100.3±47.5升至术后12月224.2±127.8。3、术后1年7例糖尿病5例治愈,2例改善;术前5例代谢综合症4例消失;术前4例伴发高血压患者3例停药后血压正常;术前血脂紊乱4例复查全部正常;术前7脂肪肝4例改善;1例糖尿病肾病治愈;1例高血压肾病改善。结论:1、腹腔镜胃短路术是有效治疗肥胖症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方式,术后减重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甚至治愈2型糖尿病及其它代谢伴发病。2、腹腔镜迷你胃短路术相对简便,安全。3、胃短路术后胰岛素抵抗减轻,胰腺β细胞功能改善,提示肠-胰岛轴激素的改变可能在术后糖尿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手术前后病态性肥胖病人血清脂联素及腹脂素水平变化的研究目的:研究病态性肥胖症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腹脂素水平在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手术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病态性肥胖症组(MO组,20例),病态性肥胖症伴糖尿病组(MO+T2DM组,15例)和正常对照组(NC组,20例)个体的体重、体重指数(BMI )、腰围(WC)、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Visfatin和脂联素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两组肥胖症病人施行腹腔镜下可调节胃绑带术,术后1年再次测定上述指标,并计算多余体重下降百分比(EWL%)。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每个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Pearson法分析Visfatin和脂联素的水平与临床各项指标关系。结果: 1. MO组(13.9±4.3mg/L)和MO+T2DM组(9.8±3.3mg/L)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NC组(18.8±5.4mg/L) (P<0.01),脂联素与BMI、WC、WHR、FPG、FINS及HOMA-IR呈负相关。2. MO组(25.7±8.4ng/ml)和MO+T2DM组(32.9±10.5ng/ml)血清visfatin水平高于NC组(12.8±6.7ng/ml) (P<0.01),visfatin与BMI、WC及WHR呈正相关(P<0.05)。3.术后1年,MO组和MO+T2DM组体重分别由术前105.1±9.1kg和103.8±8.65kg降至85.7±10.2kg和88.6±7.1kg (P<0.01),BMI由术前35.4±3.7和34.8±3.5降至30.1±3.2和29.7±3.5 (P<0.01),WC由术前111.5±11.1cm和109.7±7.08cm降至96.1±11.2cm和95.8±6.45cm (P<0.01),WHR由术前0.97±0.14和降至0.91±0.09和0.91±0.07 (P<0.01),FPG由术前5.6±1.4 mmol/L和6.8±1.8 mmol/L降至5.2±0.7 mmol/L和5.6±1.2 mmol/L (P<0.01),FINS由术前12.1±4.2 mIU/L和16.5±5.7mIU/L降至9.2±3.1 mIU/L和10.7±3.7 mIU/L (P<0.01),HOMA-IR由术前3.21±1.41和4.99±1.75降至2.13±0.74和2.66±1.04 (P<0.05),脂联素由术前13.9±4.3 mg/L和10.8±5.3mg/L升至16.5±5.1mg/L和12.4±5.1mg/L (P< 0.05),Visfatin由术前25.7±8.4ng/ml和30.9±10.5ng/ml降至19.3±5.9ng/ml和24.9±8.5ng/ml (P<0.05)。MO组和MO+T2DM组术后1年EWL%分别为35.1%及33.6% (P>0.05)。4.相关分析显示,术后脂联素变化与BMI、FINS变化密切相关(P<0.01),与体重、WC、FPG及HOMA-IR变化相关(P<0.05);术后visfatin变化与WC变化密切相关(P<0.01),与BMI、FINS及HOMA-IR变化相关(P<0.05)结论: 1、在病态性肥胖症及病态性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水平明显升高。2、LAGB手术减重可使肥胖症患者的降低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上升及升高的Visfatin水平下降。3、脂联素与中心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Visfatin与中心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相关。
侯朋远[9](2009)在《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的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研究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的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QOL)。方法:将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间112例拟行食管癌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管状胃代食管组,54例)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组,58例),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死亡率、生存率,并于术后3周、6月、1年时进行生活质量调查。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死亡率、术后半年和1年生存率均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及胸胃综合征等并发症实验组少于对照组。术后早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低,术后3周两组患者QOL评分及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实验组QOL评分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应用于食管癌切除术,其近期治疗效果与全胃代食管手术无明确差异,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恢复更快,术后1年生活质量状况优于全胃代食管手术,为一更佳手术方式。
陈学博[10](2007)在《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胃癌9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治疗老年胃癌的意义及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总结老年胃癌特点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十年间行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60岁)病人91例的临床资料,对老年胃癌特点、全胃切除术的适应症、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及吻合器的应用等进行总结和比较分析。结果:全胃切除术占老年胃癌手术的比例为36.11%(91/252),老年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比例增高,近5年增长18.04%。全胃切除术的死亡率为5.49%(5/9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5.27%(23/91),其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3.29%(3/91),1年总的生存率为42.68%(35/82),根治性全胃切除和姑息性全胃切除在1年的生存率分别是63.3%( 31/49)和12.1%( 4/33)。双Braun吻合空肠缩窄法较longmire法是更为合理的重建术式,器械吻合与手工缝合相比,在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缩短手术时间上有显着差异(P<0.05),更适合于老年人。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胃癌是安全有效的,全胃切除术可提高老年胃癌病人的生活质量,尽可能的行淋巴结清扫可以延长老年胃癌病人的生存期。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在于个体化的围手术期的处理,吻合器的应用,重建术式的合理选择以及外科医生的技术和经验。
二、用“香蕉”胃术治疗高位小弯胃癌60例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香蕉”胃术治疗高位小弯胃癌60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治疗胃上部癌临床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胃上部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选择与术后反流诊治原则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全腹腔镜下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毕I式吻合术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老年胃癌病人腹腔镜全胃根治术后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手术方式 |
2.1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LATG) |
2.2 开放式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OTG) |
3. 术后处理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术前临床资料比较 |
2. 术中耗时与出血量比较 |
3. 肿瘤手术根治情况比较 |
4.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讨论 |
1.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安全性 |
1.1 术中出血量 |
1.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2.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可行性 |
2.1 切口方面 |
2.2 术后恢复方面 |
3.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肿瘤根治性 |
4.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术中耗时 |
5.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局限性 |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近端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评定标准 |
1.3 近端胃癌根治术具体流程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分析 |
2.2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3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食管反流症状评分比较 |
2.4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营养学指标比较 |
3 讨论 |
(6)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研究对象 |
1.2 实验所用仪器、材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标本采集 |
1.5 组织病理学检测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二、结果和分析 |
2.1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2.2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
2.2.1 早期与进展期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度的比较 |
2.2.2 远端胃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2.2.3 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2.2.4 Borrmann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2.2.5 组织学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2.2.6 远端胃癌N1与N2淋巴结转移度的比较 |
2.2.7 各组淋巴结转移度大小的比较 |
2.2.8 淋巴结转移与获取淋巴结数目之间的相关性 |
三、讨论 |
3.1 胃癌手术后新鲜标本淋巴结的处理 |
3.2 术前详细记录基本情况 |
3.3 新鲜标本的处理 |
3.3.1 血管的辨认与淋巴结的分组和收集 |
3.3.2 淋巴结与脂肪颗粒的鉴别 |
3.3.3 测量记录病理资料 |
3.4 明确标记分组送检 |
3.5 淋巴结转移的组织学检测 |
3.6 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学 |
3.7 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对外科手术的指导作用 |
3.8 规范远端胃癌淋巴结清扫术,改善胃癌预后 |
四、结论和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情况 |
附页 |
(7)全胃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和发表文章 |
(8)减重手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腹腔镜胃短路术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手术前后肥胖病人血清脂联素及腹脂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的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的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比较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胃癌9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前言 |
一、 全胃切除术的历史演变 |
二、 全胃切除术的适应证 |
三、全胃切除术的手术径路 |
四、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选择 |
五、全胃切除术吻合器的应用 |
六、关于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的若干问题 |
七、全胃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
八、老年胃癌的特点 |
九、老年胃癌围手术期的治疗 |
十、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病例分析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用“香蕉”胃术治疗高位小弯胃癌60例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治疗胃上部癌临床效果的比较[D]. 戴天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D]. 黄浩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全腹腔镜下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毕I式吻合术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D]. 赵江涛. 苏州大学, 2017(04)
- [4]老年胃癌病人腹腔镜全胃根治术后近期疗效分析[D]. 高剑锋.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5]近端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分析[J]. 李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16(31)
- [6]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D]. 毛智军. 延安大学, 2016(01)
- [7]全胃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的meta分析[D]. 李启刚. 重庆医科大学, 2013(03)
- [8]减重手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D]. 吴金声.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9]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的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比较研究[D]. 侯朋远.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5)
- [10]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胃癌91例临床分析[D]. 陈学博. 吉林大学, 2007(02)
标签:胃癌论文; 腹腔镜论文; 胃癌根治术论文; 胃切除手术后的饮食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