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糖杏脯的加工及辐射保鲜(论文文献综述)
李珊珊[1](2020)在《中等水分芒果果脯的研制与保藏研究》文中指出芒果(Mangifera indica Linn.)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植的着名水果之一,芒果以其独特的的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芒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产量逐年上升,芒果的加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芒果果脯是最传统最受欢迎也是最主要的芒果加工产品之一。但是,现有芒果果脯普遍存在水分含量低、口感偏硬,糖含量高、不能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等问题。因此,本文以新鲜玉芒为主要原料,拟开发一款中等水分的芒果果脯,通过对护色、水分保持和降低水分活度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在保持产品较低水分活度且不影响微生物保质期的前提下,保证产品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改善原有产品的口感。本研究可为中等水分芒果果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成熟度原料的特性和护色工艺。比较了青熟、完熟、过熟三种成熟度的玉芒原料基本成分、质构和色泽的差异,确定完熟(7~8成熟)玉芒比较适宜果脯的加工。以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的相对酶活、色差值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热烫温度、时间对相对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热烫1.5 min(100oC)能钝化大部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芒果果肉色泽变亮;复合护色剂(0.2%氯化钠+0.2%抗坏血酸钠+0.5%柠檬酸)护色3 h,护色效果好,显着优于其它组(p<0.05),有利于后续的加工。2.研究了糖醇体系对芒果果脯渗透脱水的影响。首先,探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不同渗透温度和不同渗透时间对芒果片固形物增加率和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45oC,时间6 h的条件下,芒果片的失水率和固形物增加率较大。复合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1∶1)梯度浸渍的芒果果脯感官评分较高。并且,从低场核磁中可知复合糖醇处理比单一糖醇处理对水分分布有促进的作用,驰豫时间最小,说明体系中水的存在状态更稳定。再者,三种水分活度降低剂(丙三醇、丙二醇、乳酸钠)的使用均能降低产品的水分活度,7%丙三醇能使水分活度降至0.65左右。3.研究了干燥条件对水分比、质构和色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和间歇时间对芒果干燥水分比、干燥速率具有促进作用。温度越高,间歇时间越长,水分比下降的越快,干燥速率越大。在55oC间歇4 h的工艺条件下,水分比下降最快,干燥速率最高,干燥到目标含水量需约9.5 h。Page模型为最适模拟芒果热风干燥特性的数学模型。并且,芒果亮度值较好,色泽呈黄色,硬度值较小,芒果果脯品质较好。同时,成品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分别约为23.36%和0.65,三种包装方式(普通包装、真空包装、充氮包装)的芒果果脯在12周的贮藏期内水分含量略有降低后上升,而水分活度和pH无显着变化(p>0.05),菌落总数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李甜甜[2](2020)在《富含低聚寡糖的山楂饴糖研发及对5种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山楂、糯米饴糖为主要原料,添加低聚糖研究开发对人体生理具有一定调节功能的山楂饴糖食品,研究了糯米饴糖的传统生产工艺及山楂饴糖产品配方和工艺条件;通过测定山楂饴糖产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体外生长情况,分析其对5种细菌的影响。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加工方法,以糯米为原料,干燥麦芽为辅料,利用麦芽中的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对糯米进行糖化分解,制备糯米饴糖,作为生产山楂饴糖的主要原料。经测定麦芽中α-淀粉酶活力为34u/g,β-淀粉酶活力为32u/g,蛋白酶活力为115u/g,β-葡聚糖酶活力为350u/g。正交试验表明:麦芽粉添加量为25%,糯米与水为2:8,糖化温度50℃,糖化时间8h,浓缩后得到麦芽糖含量为58%的糯米饴糖。(2)以山楂、糯米饴糖、低聚糖和白砂糖等为原料,进行富含低聚糖的山楂饴糖生产工艺研究,确定了技术参数和产品配方。富含低聚异麦芽糖的山楂饴糖(HCIO)的配方为山楂浆40%、糯米饴糖30%、低聚异麦芽糖25%和白砂糖5%;富含低聚果糖的山楂饴糖(HCFO)的配方为山楂浆40%、糯米饴糖31%、低聚果糖26%和白砂糖3%。产品的质构检测显示,HCIO的硬度:84.26±4.69kg,粘聚性:0.706±0.08%,弹性:0.96±0.04mm,咀嚼性:86.43±4.68J,回复性:0.34±0.03;HCFO的硬度:77.26±5.65kg,粘聚性:0.914±0.06%,弹性:0.84±0.05mm,咀嚼性:80.94±6.36J,回复性:0.32±0.01,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定良好。(3)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针对生产中山楂饴糖等蜜饯类制品在较高温度下由于微生物的繁殖引起涨袋等质量安全问题,选用工厂常用的糯米纸及独立的塑料袋密封小包装方式对山楂饴糖产品进行ASLT试验,对保质期进行试验研究。分别在27℃、37℃,以4℃为对照温度,测定菌落数和分析感官评价,按ASLT的计算公式,推算出HCIO保质期约为335天;HCFO保质期约为268天。(4)以不加低聚糖的山楂饴糖(HC)为对照组,进行HCIO和HCFO产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体外生长影响研究,以OD600值反映菌体浓度。结果表明:HCIO和HCFO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HCIO组和HCFO组对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体外生长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可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HC对照组对5种细菌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均小于添加了低聚糖的产品。通过对5种细菌的生长曲线分析发现:与空白组比较,HCIO组、HCFO组与HC对照组分别缩短了大肠杆菌的对数生长期2h、6h、2h;HCIO组与空白组比较,缩短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数生长期4h;HCIO组和HCFO组与空白组比较增加了枯草芽孢杆菌的对数生长期2h;HCIO组和HCFO组将嗜酸乳杆菌的对数生长期增加了4h;HCIO组和HCFO组与空白组比较分别延长了嗜热链球菌的对数生长期6h、4h。本研究表明,在山楂饴糖中添加一定量的低聚糖可以生产风味、口感品质等俱佳的山楂食品,该产品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或调理肠道菌群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该产品的研发丰富了传统山楂制品的品种和保健功效,对山楂的深度开发,提高其附加值具有积极作用。
田加美[3](2016)在《呼和浩特地区杏子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共采集了10个杏子样品,共分离出78株酵母菌。利用常规分类学和WL营养琼脂培养基进行初步分类鉴定。经过初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酵母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试验和发酵特性试验,并对具有优良生物学特性的酵母菌进行了ITS区的PCR分析鉴定以及DNA测序。初步分类结果表明,从杏的的发酵液中分离到的78株酵母菌共分为4个属,分别为Hanseniaspora (有孢汉逊酵母属),Saccharomycodes(类酵母属),Torulaspora(有孢圆酵母属),Candida(假丝酵母属);其中包括4个种,分别为Hanseniaspora uvarum(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Saccharomycodes ludwigii(路德类酵母),Torulaspora debrueckii(戴尔有孢圆酵母),Candida tropicalis(热带假丝酵母)。对筛选出的10株酵母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16和菌株F5的生物学特性优势突出,尤其是菌株16,它能在糖浓度为600mg/L、高温为45℃、低温为13℃、二氧化硫浓度为400mg/L、酒精度为12%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模拟酒精发酵试验的结果为:16在发酵10d后的的酒精度为9.2%,菌株F5的酒精度为8.9%。残糖量试验结果为:菌株16在发酵10d后的残糖量为13.4g/L,菌株F5的残糖量为20.2g/L,即菌株I6糖含量的下降速度比菌株F5较快。综上所述菌株I6为样品中的优质酵母菌。根据对菌株I6进行的ITS区的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I6为Candida tropicalis(热带假丝酵母)。
韩志平,张海霞,郑少文,杜宝洁,李洋,贺荣[4](2014)在《阳高县杏脯产业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被誉为"三晋杏乡",生产的阳高杏脯营养丰富,是山西省传统名优特产。调查了阳高县杏脯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阳高县杏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阳高县杏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宋风月[5](2014)在《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市售中华猕猴桃为原料,以木糖醇作为甜味剂,替代蔗糖作为果脯渗糖基质制作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对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猕猴桃果脯前处理工艺(去皮、护色)、果脯赋型技术、果脯保质技术及果脯干燥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猕猴桃果脯碱法去皮工艺的研究适宜猕猴桃果脯生产的猕猴桃原料硬度应在10 kg/cm2左右,影响猕猴桃碱液去皮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去皮温度、氢氧化钠浓度和处理时间,猕猴桃碱法去皮工艺参数为氢氧化钠的浓度为15%,去皮温度为92℃,处理时间为120s,此条件下处理的猕猴桃果实果皮和果肉分离充分,果型保持较好,裸果表面光滑平整,果肉坚硬,果肉色泽保持鲜绿,无杂质、异味。2猕猴桃果脯加工中护色技术研究以PPO酶活抑制率为指标判断护色效果,影响猕猴桃PPO酶活力因素主次顺序是热烫温度、柠檬酸添加量、热烫时间。热烫工艺参数为柠檬酸添加量为0.2%,热烫温度为90℃,热烫时间为80s,经处理的灭酶率达98.3%,制作的猕猴桃果脯色泽明亮。3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赋型技术的研究适宜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生产的木糖醇用量为30%,适宜复合多糖赋形剂组合为CMC:果胶=1:1,最适添加量为0.14%。在此工艺下制得的果脯产品果型饱满,干燥后其细胞结构及表观形态与传统高糖果脯无太大差异。4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保质技术的研究确定果脯的适宜含水量为20%,贮藏的安全水分活度为0.68以下,适宜的降水分活度剂组合为丙三醇、氯化钠和乳酸钠。以降水分活度指数△Aw为指标,以这三种降水分活度剂为因子进行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α =0.05显着水平剔除不显着项后,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0417+0.00841X1+0.01161X2+0.00751X3。模型 FR=6.266>F0.01(9,13=4.19,回归极显着,失拟 FLf=0.523<F0.05(5,8)=6.63,拟合不显着,可见各试验因子具备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来反映实际生产中的影响关系。影响△Aw的主次因素效应为氯化钠添加量>乳酸钠添加量>丙三醇添加量,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5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干燥技术的研究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工艺参数为:前期微波功率质量比为2W/g,干燥时间为14min,后期热风干燥温度为60℃,干燥时间为180min,微波热风联合工艺干燥总时间为194min。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前期微波干燥过程可用方程MR=exp(-ktn)来描述,后期热风干燥过程可用方程MR = Aexp(-kt)来描述。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全过程的数学模型方程为:(?)
刘昌蒙[6](2013)在《杏果深加工及其综合利用》文中研究表明杏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食兼用型时令水果,富含的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具有预防维生素B缺乏症、防老抗衰、防癌抗癌及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作用。以陕西丰富的杏果为原料,筛选适宜酿酒的杏果品种,对其进行加工获得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对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不但延长杏果加工的产业链,提供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还能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实验研究以及结果如下:通过比较华县大接杏、梅杏、金太阳等9个主栽品种果实的主要成分、发酵速率以及发酵杏酒的主要成分和感官评定确定了比较适宜的酿酒品种为金太阳、丰园红杏和梅杏。以筛选出的金太阳为原料,将杏果加工成含糖量40%的杏酱,根据发酵后杏酒口感确定最佳料水比为1:1时,所酿杏酒口感柔和,酸甜适口。基于抑制和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来考虑,实验考察了EDTA,柠檬酸、木瓜蛋白酶等对酶促褐变的影响,正交设计优化不同组合对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添加0.3%的柠檬酸,0.4%的EDTA和0.5%的木瓜蛋白酶可有效的抑制酶促褐变。以杏酒的透光率为考察指标,分别研究了冷、热交替处理,澄清剂和膜处理对澄清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均能改善杏酒澄清度,提高其稳定性,但澄清剂的效果略高于冷、热处理;且以明胶的效果最佳,添加量为0.7%;当把明胶和硅藻土按2.5:1联用后,添加0.5%的明胶即可达到相似效果。膜过滤最大的优势是在澄清的同时还可起到除菌效果,没有二次污染。对杏酒皮渣下脚料进行综合利用,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并用薄层层析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采用溶剂浸提法选择无水乙醇:丙酮(3:7)为浸提剂,正交设计优化提取工艺,以类胡萝卜素的得率为考察指标,最终确定的最优组合为料液比1:15g/mL、提取时间120min、提取温度55℃。此时类胡萝卜素的最大得率为228.62μg/g。将提取液浓缩后做薄层分析,选择的溶剂系统为石油醚:丙酮:无水乙醇:冰醋酸(10:3:1:1),此时可分离出3个比较清晰的斑点,初步判断杏皮渣中的类胡萝卜素有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叶黄素。研究了两步法发酵生产果醋的工艺路线,在酒精发酵阶段将杏皮渣和饮用水按1:0.8的比例混合并适当酶解得到酒精度约为7%的醋酸发酵基质;在醋酸发酵阶段,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发酵条件为起始酒精度7%,醋酸菌接种量为13%,发酵温度34℃,摇床转速为150r/min,此时,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乙酸含量为6.98g/100mL。确定了杏仁皮渣中VE的提取工艺,采用酶-有机溶剂联用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了最佳酶解条件,料液比1:25,pH3.5,温度为55℃时水解75min。无水乙醇:丙酮(9:1)的混合溶剂在60℃下水浴浸提120min,连续提取2次,此时,维生素E的提取率可达10.32mg/g。
余铭,袁唯[7](2005)在《园艺产品辐照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园艺产品辐照技术的应用现状,并指出除了在现已应用的领域,园艺产品辐照技术还将在珍奇花卉保鲜、杀灭检疫性病虫害、轻加工果蔬保鲜、园艺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进、杀灭果蔬食品中携带的致病菌等几方面表现出它独特的应用价值。
彭凌,李翔,程刚[8](2000)在《低糖杏脯的加工及辐射保鲜》文中研究指明在杏脯加工过程中 ,利用低聚糖、蛋白糖等营养型甜味剂协同蔗糖使用配成糖渍液 ,一方面可减少蔗糖消耗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杏脯含糖量 ,并补充了糖醇的功效。利用钴 60—伽马射线辐照保鲜可进一步延长杏脯的保质期
二、低糖杏脯的加工及辐射保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糖杏脯的加工及辐射保鲜(论文提纲范文)
(1)中等水分芒果果脯的研制与保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立题意义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果脯的研究进展 |
1.2.2 果蔬护色工艺的研究进展 |
1.2.3 渗透脱水的研究进展 |
1.2.4 果蔬制品保藏性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加工工艺流程 |
2.2.2 不同成熟度原料的分析 |
2.2.3 护色工艺研究 |
2.2.4 浸渍工艺研究 |
2.2.5 降低水分活度的研究 |
2.2.6 干燥工艺的研究 |
2.2.7 贮藏期的变化研究 |
2.3 分析方法 |
2.3.1 基本指标的测定 |
2.3.2 全质构的测定 |
2.3.3 色差的测定 |
2.3.4 水分活度的测定 |
2.3.5 糖含量的测定 |
2.3.6 总糖含量的测定 |
2.3.7 可滴定酸的测定 |
2.3.8 Vc含量的测定 |
2.3.9 酶活的测定 |
2.3.10 褐变度的测定 |
2.3.11 低场核磁的测定 |
2.3.12 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 |
2.3.13 感官评价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原料特性分析和护色研究 |
3.1.1 不同成熟度原料特性分析 |
3.1.2 蒸汽热烫护色对品质的影响 |
3.1.3 护色剂护色对品质的影响 |
3.2 糖醇渗透脱水过程的研究 |
3.2.1 不同质量分数糖醇对固形物和失水率的影响 |
3.2.2 不同渗透温度对固形物和失水率的影响 |
3.2.3 不同渗透时间对固形物和失水率的影响 |
3.2.4 单一糖醇对水分和水分活度的影响 |
3.2.5 复合糖醇对水分和水分活度的影响 |
3.2.6 水分活度降低剂对水分和水分活度的影响 |
3.2.7 糖醇添加物对水分分布的影响 |
3.3 干燥工艺的研究 |
3.3.1 不同温度条件的干燥曲线 |
3.3.2 不同温度条件的干燥速率曲线 |
3.3.3 芒果片热风干燥模型的建立 |
3.3.4 不同干燥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
3.4 包装方式对品质和保藏期的影响 |
3.4.1 包装方式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
3.4.2 包装方式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
3.5 与市售产品的比较 |
3.5.1 与市售产品的基本指标的比较 |
3.5.2 与市售产品的质构的比较 |
3.5.3 糖醇与蔗糖使用成本比较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产品图 |
附录三:产品质量标准 |
(2)富含低聚寡糖的山楂饴糖研发及对5种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山楂及营养价值 |
1.2 饴糖及营养价值 |
1.3 山楂加工技术 |
1.4 饴糖加工技术 |
1.5 蜜饯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5.1 蜜饯的历史发展情况 |
1.5.2 蜜饯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功能性低聚糖在食品中应用现状 |
1.7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传统方法制备糯米饴糖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传统糯米饴糖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2.2.2 大麦芽中酶活力检测 |
2.2.3 HPLC法测定麦芽糖含量 |
2.2.4 传统糯米饴糖单因素试验 |
2.2.5 传统糯米饴糖正交试验 |
2.2.6 各项指标评定方法 |
2.3 结果 |
2.3.1 大麦芽中酶活力 |
2.3.2 HPLC法测定麦芽糖 |
2.3.3 糯米饴糖单因素试验 |
2.3.4 糯米饴糖的正交试验 |
2.3.5 糯米饴糖质量指标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富含低聚寡糖的山楂饴糖制备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山楂饴糖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3.2.2 山楂饴糖单因素试验 |
3.2.3 山楂饴糖正交试验 |
3.2.4 山楂饴糖感官评定 |
3.2.5 TPA质地剖面分析 |
3.2.6 ASLT法预估山楂饴糖产品货架期 |
3.2.7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山楂饴糖的单因素试验 |
3.3.2 富含低聚异麦芽糖的山楂饴糖正交试验 |
3.3.3 富含低聚果糖的山楂饴糖正交试验 |
3.3.4 产品感官及TPA质构性 |
3.3.5 产品ASLT试验及货架期预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山楂饴糖对5种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种活化 |
4.2.2 山楂饴糖对细菌体外生长影响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山楂饴糖对细菌体外生长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试验创新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呼和浩特地区杏子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杏的介绍 |
1.1.1 杏的分布、生产概括 |
1.1.2 杏的营养保健功能 |
1.1.3 杏的加工研究现状 |
1.1.4 杏制品的加工 |
1.2 酵母菌的概况 |
1.2.1 酵母菌的定义、分布及种类 |
1.2.2 酵母菌的应用 |
1.2.3 酵母菌菌种改良的意义 |
1.3 酵母菌的鉴定 |
1.3.1 形态学鉴定方法 |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应用 |
1.4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样品 |
2.1.2 培养基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及酵母菌分离 |
2.2.1.1 杏表面酵母菌的分离 |
2.2.1.2 杏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分离 |
2.2.1.3 菌株的保藏 |
2.2.2 酵母菌株的初步形态分类 |
2.2.3 优选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3.1 生长曲线的绘制 |
2.2.3.2 菌株发酵性能的研究 |
2.2.4 酵母菌耐受性试验 |
2.2.4.1 高糖耐受性试验 |
2.2.4.2 温度耐受性试验 |
2.2.4.3 低pH耐受性试验 |
2.2.4.3 二氧化硫耐受性试验 |
2.2.4.5 酒精耐受性试验 |
2.2.5 模拟酒精发酵试验 |
2.2.6 优选酵母菌的序列鉴定 |
2.2.6.1 酵母菌菌株DNA的提取 |
2.2.6.2 ITS区的PCR扩增 |
2.2.6.3 ITS区序列测定 |
2.2.6.4 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样品菌株分离 |
3.2 酵母菌的初步分类 |
3.3 试验菌株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
3.3.1 试验菌株的基本形态特征 |
3.3.2 试验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 |
3.4 优质菌株的初筛及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 |
3.4.1 优质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3.4.2 菌株发酵力试验结果 |
3.4.3 优质菌株耐受性试验结果 |
3.5 优质菌株的模拟酒精发酵试验结果 |
3.6 优质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3.6.1 优质菌株ITS rDNA PCR结果 |
3.6.2 优质菌株ITS rDNA的测序结果 |
3.6.3 菌株16序列间距图 |
4 讨论 |
4.1 酵母菌分类初筛结果 |
4.2 酵母菌快速鉴定方法 |
4.3 二氧化硫和乙醇浓度对生物学特性试验的影响 |
4.4 菌株I6的生物学特性总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阳高县杏脯产业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概况与调查研究方法 |
1.1 调查地自然环境概况 |
1.2 调查研究方法 |
2 阳高县杏脯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
2.1 阳高县杏脯产业发展历史 |
2.2 阳高县杏脯产业发展现状 |
2.2.1 杏脯生产期短, 难持续 |
2.2.2 杏脯品质好且无污染 |
2.2.3 杏脯企业多而规模小 |
2.2.4 杏脯销售点多而集中 |
3 阳高县杏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加工作坊较分散, 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
3.2 设备和工艺落后, 环境卫生较差 |
3.3 产品质量靠作坊主自觉, 有QS认证的企业少 |
3.4 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产品种类较少 |
3.5 销售方式单一原始, 不重视广告宣传 |
4 阳高县杏脯产业发展建议 |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快产业化、品牌化步伐 |
4.2 重视设备更新和人员素质, 采用先进生产工艺 |
4.3 重视产品质量监控, 积极加入QS认证体系 |
4.4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开发不同特色的产品类型 |
4.5 重视广告的宣传效应, 采用多种销售手段占有市场 |
5 结束语 |
(5)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 我国猕猴桃资源概况 |
2 猕猴桃的营养及保健价值 |
2.1 猕猴桃的营养价值 |
2.2 猕猴桃的保健价值 |
3 猕猴桃加工研究概况 |
4 低糖果脯发展概况 |
5 低糖果脯加工的关键技术 |
5.1 去皮技术 |
5.2 护色技术 |
5.3 硬化技术 |
5.4 渗糖技术 |
5.5 赋型技术 |
5.6 干燥技术 |
5.7 保质技术 |
6 无添加蔗糖果脯生产中常用替糖及木糖醇在果脯中的应用 |
6.1 无添加蔗糖果脯生产中常用替糖 |
6.2 木糖醇性质及其在果脯中的应用 |
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内容 |
7.3 创新点 |
第2章 猕猴桃果脯前处理工艺研究 |
第一节 猕猴桃碱法去皮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硬度对猕猴桃去皮效果的影响 |
2.2 碱液浓度对猕猴桃去皮效果的影响 |
2.3 去皮时间对猕猴桃去皮效果的影响 |
2.4 处理温度对猕猴桃去皮效果的影响 |
2.5 碱法去皮工艺的优化 |
第二节 猕猴桃果脯加工中护色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热烫时间对PPO酶钝化效果的影响 |
2.2 热烫温度对PPO酶钝化效果的影响 |
2.3 柠檬酸添加量对PPO酶钝化效果的影响 |
2.4 PPO酶钝化技术工艺优化 |
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赋型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木糖醇最适添加量的确定 |
2.2 亲水性多糖赋形剂的筛选及单因素用量的确定 |
2.3 复合多糖赋形剂组合的确定 |
2.4 复合多糖赋形剂最适配比和用量的确定 |
2.5 赋型效果评价 |
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保质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最适含水量的确定 |
2.2 降水分活度剂的筛选 |
2.3 降Aw模型的建立 |
2.4 降Aw数学模型的验证及果脯安全贮藏Aw的确定 |
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干燥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添加糖猕猴桃果脯的微波干燥过程分析 |
2.2 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的热风干燥过程分析 |
2.3 联合干燥猕猴桃果脯工艺参数确定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杏果深加工及其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杏果资源概况 |
1.2 杏果资源深加工研究现状 |
1.3 杏果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酿酒杏品种的筛选及酿造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3.1 杏果酒发酵工艺路线 |
2.3.2 酿酒品种的筛选 |
2.3.3 不同料水比对发酵的影响 |
2.3.4 杏酒生产过程中氧化褐变的抑制研究 |
2.3.5 杏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 |
2.3.6 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品种杏的主要成分含量 |
2.4.2 不同品种杏的发酵速率 |
2.4.3 不同品种杏发酵酒的主要成分 |
2.4.4 不同料水比对杏酒发酵的影响 |
2.4.5 氧化褐变对杏酒质量的影响 |
2.4.6 不同处理方式对杏酒稳定性的影响探究 |
2.4.7 杏酒质量指标拟定和营养成分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杏皮渣的综合利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3.3.1 杏皮渣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
3.3.2 杏皮渣中类胡萝卜素的薄层层析分离 |
3.3.3 杏皮渣液态发酵酿醋的工艺研究 |
3.3.4 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因素对类胡萝卜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3.4.2 类胡萝卜素的薄层层析 |
3.4.3 不同因素对皮渣酿醋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杏仁皮渣中维生素 E 的提取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3.1 紫外吸收光谱的确定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2 酶法辅助提取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维生素 E 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
4.4.2 维生素 E 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4.4.3 果胶酶提取维生素 E 的优化工艺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低糖杏脯的加工及辐射保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等水分芒果果脯的研制与保藏研究[D]. 李珊珊. 江南大学, 2020(01)
- [2]富含低聚寡糖的山楂饴糖研发及对5种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D]. 李甜甜.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3]呼和浩特地区杏子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田加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4]阳高县杏脯产业现状调查分析[J]. 韩志平,张海霞,郑少文,杜宝洁,李洋,贺荣. 山西农业科学, 2014(09)
- [5]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宋风月.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4)
- [6]杏果深加工及其综合利用[D]. 刘昌蒙.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7]园艺产品辐照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 余铭,袁唯.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5(05)
- [8]低糖杏脯的加工及辐射保鲜[J]. 彭凌,李翔,程刚.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