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郑钰龙(Ouch Sokheng)[1](2021)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短期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本课题所在心脏中心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短期并发症及短期疗效与手术安全性的临床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之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短期(术后一周以内)随访,对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分析,讨论各类并发症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具体内容包括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房间隔缺损具体情况(缺损周围边缘情况、是否为多孔型缺损及合并房间隔膨出)、封堵器大小、术后并发症等;2.比较术前及术后短期内患者心脏超声指标变化(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内径RV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肺动脉收缩压PASP),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2.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短期(术后一周以内)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离散度,分析P波离散度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3.统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短期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出现新发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因素。[结果]1.200例患者基线特征分析:男性59例(29.5%)、女性141例(70.5%);汉族125例(62.5%),少数名族75例(37.5%21例(10.5%)合并高血压,4例(2%)合并糖尿病,3例(1.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例(0.5%)合并脑梗,6例(3%)合并房颤。2.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对比术前和术后一周以内心脏超声指标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发现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心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较前缩小,肺动脉收缩压(PAS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心脏超声指标变化的因素分析,(1)与植入封堵器直径<30mm者相比,封堵器直径>30mm患者的LVEDV缩小、PASP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有合并症的(ASD)患者术后LVEDV、LVESV改善情况明显大于无合并症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SD)封堵术后患者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波离散度变化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1)22例(1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分别为房性早搏6例(3%),1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4%),窦性心动过缓4例(2%);室性早搏2例(1%);(2)11例(5.5%)出现残余分流;(3)其他:1例(0.5%)出现血管穿刺并发症动静脉瘘,4例(2%)出现心悸、胸闷、头痛等不适。6.新发心律失常患者与心脏超声指标,P波离散度变化,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1)术前-术后LVESV差值与新发心律失常有关,即发生心律失常患者术前-术后LVESV差值大于未发生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新发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术前、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差值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而新发心律失常与P波离散度变化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术后出现残余分流与房间隔缺损是否合并膨出、是否为多孔型缺损、以及下腔残边≤5mm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团队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手术安全性较高:未出现封堵器脱落、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中房性早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细小残余分流较多见;细小残余分流与下腔边较短、多孔缺损及合并房间隔膨出相关。2.(ASD)封堵术后短期内(一周以内)心脏超声指标(LVEDV、RAD、RVD、LVED、PASP)和P波离散度即刻有变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脑梗的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以及缺损较大(缺口>30mm)的患者封堵术后短期内心脏超声指标变化明显。3.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36mm、下腔残边和(或)后下边<5mm的(ASD),可能并非封堵的绝对禁忌症;但下腔残边≤5mm与细小残余分流相关,需要综合评估患者房间隔缺损的情况。
李娜娜[2](2021)在《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室间隔缺损行经胸微创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经胸封堵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直视修补室间隔缺损的259例学龄前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输血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费用及总住院费用;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结果匹配后共112例病例纳入研究(封堵组56例,直视修补组56例)。封堵组在输血率(23%vs91%,P<0.001)、机械通气时间(3.00/3.88h vs10.00/16.75h,P<0.001)、监护室持续时间(1.00/1.00天vs3.00/3.00天,P=0.001)、术后住院时间(7.16±4.43天vs10.32±3.89天,P<0.001)、总住院时间(14.07±6.68天vs18.77±6.25天,P<0.001)、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00/0.75天vs3.00/3.75天,P<0.001)、抗生素花费(1037.92/1686.51元vs1345.13/2839.21元,P=0.050)均低于直视修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住院花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853.97±22620.18元vs56615.47±16418.24元,P=0.461);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性别、肺动脉压、NYHA心功能分级、室间隔缺损大小、心胸比、手术方式、是否合并肺炎、就诊年份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射血分数与住院花费无显着相关性(P>0.05);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心胸比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肺动脉压、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心胸比与住院花费呈正相关,体重与住院花费呈负相关;根据本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肺动脉高压对患者住院费用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重、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小。结论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可以有效降低血制品及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减少了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有利于患儿快速康复;肺动脉高压、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
樊硕[3](2020)在《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封堵术与经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患者资料进行临床指标分析,对比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等,探讨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手术的患者33例(TEE组)。从在我院接受右胸小切口修补手术的ASD患者中,选择与TEE组年龄、缺损大小相似的33例作为对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等),术后情况(成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及并发症(残余分流、气胸、胸腔积液等)。并在术后第1月、第3月跟踪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比较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D)、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右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RVD)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变化。结果:两组共完成ASD手术66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心前区杂音消失,随访复查均无残余分流,TEE组术后复查未见封堵器移位、新增瓣膜反流等。TEE组与小切口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性别比例(男/女)(9/24 VS 12/21,P=0.43)、年龄[(12.73±4.16)岁 VS(13.33±3.45)岁,P=0.52]、体重[(36.76±11.68)Kg VS(35.18±9.31)Kg,P=0.56]、身高[(145.88±16.70)cm VS(150.78±14.81)cm,P=0.21]、缺损大小[(15.15±3.99)mm VS(16.33±4.23)mm,P=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情况:手术时间[(36.61±6.55)min VS(194.27±26.66)min,P<0.05]、切 口长度[(1.41±0.20)cm VS(6.27±0.67)cm,P<0.05]、体外循环时间[0 min VS(64.09±8.42)min,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在手术成功率(97%VS 100%,P=0.24)、并发症发生率(12%VS 15%,P=0.72)、住院费用[(37532.38±4818.30)元VS(38623.37±3921.42)元,P=0.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6.61±1.06)h VS(12.88±1.08)h,P<0.05]、住院时间[(6.45±1.01)d VS(9.73±1.01)d,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E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前与术后 3 月 LVEF[(60.52±4.31)%VS(62.00±4.32)%,P<0.05]、LVD[(40.94±6.76)mm VS(44.57±5.44)mm,P<0.05]、LAD[(29.21±6.69)mm VS(33.18±7.03)mm,P<0.05]、RVD[(26.21±7.68)mm VS(18.36±4.26)m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前与术后3 月 LVEF[(61.39±2.11)%VS(62.58±1.70)%,P<0.05]、LVD[(42.48±4.47)mm VS(46.51±3.23)mm,P<0.05]、LAD[(26.67±4.65)mm VS(33.39±4.24)mm,P<0.05]、RVD[(24.58±5.25)mm VS(17.70±1.90)m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脏几何构型术前与术后复查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超声心动图可以在术中从多个心脏切面全程监测、引导封堵器的释放,确保手术安全。对于具有适应症的ASD,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后短期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心脏结构逐渐改善,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似。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相比,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住院周期短、不需要体外循环等优点,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对于符合适应症的ASD,可优先考虑TEE引导下介入封堵术。
马国锋[4](2020)在《单纯经胸超声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经皮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整体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人们不再只关注手术成功率、手术费用、手术并发症等问题,同时在手术创伤、切口美观、恢复时间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创治疗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先心病的微创治疗逐渐在我国兴起。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特点,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正是人们诊疗观念的转变,催动着医疗技术的改进和医疗器械的推陈出新。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经历着DSA引导下经皮封堵、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TEE引导下经皮封堵等,无一不体现着治疗方式的微创化,而且这些治疗手段目前仍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单纯经胸超声(TTE)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尤其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的治疗中。经胸超声在心脏结构和基本功能方面的评估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常规用于结构性心脏病的确诊及心脏病术后复查。它可以实时、清晰地观察心脏的结构改变、功能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成年人心理基本都已成熟,独立自主性强,在局麻操作下,身体可以耐受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动,便于手术操作的进行。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Secondary Tricuspid Valve Insufficiency,STVI)是房间隔缺损的常见合并症。其发生机制为:先天性的房间隔缺损使左房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生变化,早期部分左房的血液经缺损的房间隔分流至右房,导致右心系统容量负荷增加,右房、右室发生扩张,在长期右房壁张力作用的影响下,三尖瓣环发生适应性扩张,导致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当患者合并有其他需要外科处理的心脏病变时,中重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常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以改善三尖瓣功能,保证心脏内部正常的血液流动状态。而目前,对于房间隔缺损可行介入治疗时,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指征和预后尚存在争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对这一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其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下面分两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介绍:第一部分: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与外科开胸修补在成人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对比目的:评估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在成人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局麻下经胸超声经皮封堵治疗与传统外科修补治疗的成人继发性ASD患者共129例。其中,经胸超声组58例,外科开胸组7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肺动脉压、血红蛋白含量、右房面积、心功能、三尖瓣功能等观察指标及术后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术后1周残余分流、术后1年残余分流、血红蛋白变化量、肺动脉压变化量、右房面积变化量、三尖瓣功能改善程度、心功能改善程度、术后1年内并发症等观察指标的统计,对比分析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在成人房间隔缺损中的疗效。结果:经胸超声组成功实施手术56例,手术成功率96.55%,手术失败2例,转外科实施开胸手术1例,术中多次尝试,封堵效果均不佳;中止手术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撤出封堵器后恢复正常。外科开胸组手术全部成功,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右房面积明显降低,手术前后患者的肺动脉压、右房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右房面积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术后住院期间经胸超声封堵组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均明显短于外科开胸组,两组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超声封堵组血红蛋白降低量明显少于外科开胸组,手术前后两组血红蛋白降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内残余分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肺动脉压降低量、右房面积缩小量、三尖瓣功能变化量、心功能变化量、术后1年时残余分流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治疗ASD在手术成功率、右房面积缩小、肺动脉压降低、心功能(NYHA)改善、三尖瓣功能改善、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与外科开胸修补无显着差异,但在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减少出血上有显着优势,且避免了体外循环和全身麻醉。此外,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目的:成人房间隔缺损常合并有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但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预后情况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对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指标的对比,对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局麻下经胸超声引导经皮封堵的成人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患者,共36例,术前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轻度17例,中度12例,重度7例。通过对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患者右房面积、右室径、肺动脉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NYHA分级)、三尖瓣功能的统计,分析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术后转归情况。结果:全组所有患者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通过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患者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与房缺直径、患者体重均不呈现线性相关关系,但与患者年龄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此外,本研究显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房面积、右室径、肺动脉压均较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内改善程度较为显着,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间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ASD封堵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会有显着好转,右房面积的减小、右室径的减小、肺动脉压的降低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表明,对于合并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单纯局麻下经胸超声经皮ASD封堵可能是有价值的。
陈远远[5](2020)在《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前筛选及术中监测中的作用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并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常规切面及胸骨旁间隔切面联合扫查后诊断为房间隔缺损(ASD)的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研究胸骨旁间隔切面在ASD封堵治疗术前筛查及术中监测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通过TTE常规切面和胸骨旁间隔切面扫查后诊断为ASD的患者,收集术前、术中及术后1周内心脏超声资料和采取的治疗方式,来分析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术前判断ASD大小、形态、周围残余组织情况中的应用价值,及测得ASD最大直径与选择封堵器型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研究共纳入189名患者,术前均清晰获得胸骨旁间隔切面图像,并根据常规切面和胸骨旁间隔切面诊断出继发孔型ASD,原发孔型ASD,静脉窦型ASD三种类型。2.行ASD封堵治疗的患者154名,均为继发孔型ASD,术中经TTE进行监测,2名患者术中未成功完成封堵改为外科修补治疗,手术成功率98.70%。原发孔型、静脉窦型ASD,19名巨大型ASD,3名双孔或多孔型ASD以及1名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成功完成外科修补治疗。所有诊断均在术中获得确认。3.封堵治疗患者术前经胸骨旁间隔切面测得ASD最大直径与术中封堵器型号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TTE常规切面联合胸骨旁间隔切面可以较好的显示房间隔缺损的形态、位置、数目、大小和周围毗邻结构关系,在术前筛选和术中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封堵器型号选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TTE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随访中的作用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术前通过TTE胸骨旁间隔切面扫查并确诊为ASD的患者在封堵治疗前后的基本资料、心脏超声相关数据,研究封堵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变化情况。方法:通过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术前经TTE胸骨旁间隔切面扫查后诊断并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患者89名。收集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心脏超声数据,术后随访的心超数据,来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心超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1.术后使用TTE进行随访,随访中1名患者出现封堵器移位,2名患者出现少量残余分流,5名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2.通过比较封堵手术前后TTE的检查结果,发现右室、右房内径、室间隔厚度、主肺动脉内径和肺动脉压力在术后3月内明显缩小或下降。左室内径在术后3月内明显增大,左房内径在随访中无明显改变。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3月内有所增加,二三尖瓣反流程度在术后3天内得到改善。结论:TTE在评价ASD封堵治疗术后并发症及心脏结构的变化上具有重要作用。
赵丽丽[6](2019)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经皮封堵的单纯继发性ASD患者17例,同时由我院行经典X射线(X-ray)引导下ASD封堵术的患者中按照TTE组的技术成功患者性别、年龄及BMI以1:1进行配对出1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我们将患者分为TTE组和X-ray组。TTE组患者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由TTE引导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X-ray组则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通过X射线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用封堵伞将ASD封堵后,即刻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来查看有无残余分流、封堵伞形态是否饱满位置是否合适等。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门诊复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查看术后恢复情况。结果:TTE组中,16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中有1例患者由于体重相对较重,声窗显影不够清晰等原因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儿童患者术中出现心包积液,紧急给予心包穿刺引流后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由于声窗显影不清晰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患者封堵失败,术中发现为多发房缺,封堵后存在4-7mm残余分流,撤出封堵器。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ASD直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心律失常、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TT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不仅能避免X射线损伤,而且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赵文婥[7](2019)在《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一直以来,经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一线方案。在我国一些主要的心血管中心,由于经皮导管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存在恢复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无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等优势,正逐渐成为传统经胸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案。然而,介入封堵术后一些相关并发症,如术后相关心律失常、主动脉瓣脱垂、三尖瓣反流等仍然限制着这一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目前国内缺乏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中长期随访数据,尤其在儿科缺乏大样本量的系统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我中心成功施行pmVSD介入封堵术患儿术前及术后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儿童pmVSD介入封堵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后,行经验总结并阐释儿童pmVSD介入封堵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为制定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我中心2011年7月至2017年7月共计1108例经皮导管介入封堵pmVSD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据及相关临床治疗方案和社会人口学资料(年龄、体重和性别),并重点分析介入术后缓慢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瓣脱垂及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例患儿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0.54%,其中1例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发生率为0.09%。13例患者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17%,其中4例患儿最终未恢复正常传导但心腔大小及射血分数正常。缺损与主动脉瓣距离越远,封堵器直径越大和小腰大边封堵器,是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患儿术后发生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情况较术前未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患儿更为常见,但反流加重情况多发生在术后远期(>1年),且无一例中度以上反流出现。随访时间是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加重的危险因素。左室-右房通道型三尖瓣反流在封堵术后反流程度可进一步减轻。24例患儿术后出现新发三尖瓣反流,发生率2.1%,且均为无需临床干预的轻-中度以下反流。术后早期新发三尖瓣反流有概率恢复。封堵器过大是导致术后新发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选择具有合适适应症的患儿、操作规范并具有相当相关操作经验的儿童心血管中心,经皮导管介入pmV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小创伤的封堵方法。但成功施行介入封堵的患儿术后仍应长期、密切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
杨倩[8](2019)在《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经超声引导下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经超声引导下心脏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证、安全性及可行性,为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8年7月于苏北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ASD及VSD外科治疗病例共64例:传统手术共45例(ASD:38例,VSD:7例);超声引导下封堵19例(ASD:15例,VSD:4例)。所选病例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部CT或胸部正侧位片等检查确诊并排除手术禁忌,部分老年患者术前常规行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病例纳入标准主要有: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未合并其他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疾病;2.所选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护理记录、病程记录等数据均能够如实查到,超声心动图的复查也在我院完成;3.封堵治疗组所用封堵器均由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公司生产。排除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全或检查由外院进行;2.患者合并其他需要外科治疗的心脏畸形。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房、室间隔缺损大小等),术中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呼吸机通气时间等),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下床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及术后并发症(残余漏、气胸、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切口液化等)。统计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传统手术组与封堵治疗组相比,术前体重方面有差异,封堵治疗组体重(49.5±22.2)Kg,传统治疗组体重(55.5±15.0)Kg;封堵治疗组年龄(30.3±20.9)岁,传统手术组年龄(36.7±17.7)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见封堵组治疗缺损直径(ASD:9.2±3.0 mm,VSD:2.4±0.6 mm);传统手术组缺损直径(ASD:22.2±9.9 mm,VSD:9.1±4.7 mm)。传统手术组术中常规行全麻下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术中阻断主动脉,据凝血指标输注血小板等改善术后凝血情况,出血量封堵治疗组(15.8±9.9)ml,传统手术组出血量(358.7±187.2)ml;封堵治疗组术中均无输血,传统手术组输血量(719.4±452.6)ml。术后常规进入重症医学科观察,封堵治疗组呼吸机通气时间(5.5±4.2)h;传统手术组呼吸机辅助时间(20.5±7.0)h。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封堵治疗组1例封堵失败,另择期行开胸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94.8%,较传统手术组成功率(100%)低,分析原因为主动脉瓣侧缺损边缘不足。传统手术1例因术后大出血再次开胸止血治疗;封堵治疗组术后无残余分流,传统手术组房间隔及室间隔术后各有1例少量残余分流,残余分流率4.4%,均行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传统手术组术后出现气胸、切口液化、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封堵组。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间隔及室间隔经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无需行体外循环,术中无大量血液丢失,无需输血改善患者凝血及贫血,手术安全性更高,风险更小。与传统手术相比,封堵治疗无需开胸,切口更小,术后无切口脂肪液化,无胸廓畸形,更符合当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患者身心负担。封堵治疗组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费用更加低廉,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优于外科手术组治疗。随着封堵技术提高、封堵材料的进步,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必将为间隔缺损的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方案。
鞠梁,钱炜,李红,李琪,沙红,华琦,胡静,胥玲[9](2017)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10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104例无锡儿童医院住院适合用介入方法封堵治疗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49例,女55例,年龄10个月5天15岁,平均年龄(3.8±2.9)岁;体重8.568.0 kg,平均(16.25±9.3)kg。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5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26例,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均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d)(最大量100 mg/d),疗程6个月。同时术后24 h复查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第1、3、6、12个月予心脏超声、心电图追踪及随访,以后每年常规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共植入国产封堵器106个,同时植入2个封堵器患儿4例。介入封堵成功102例,2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8.0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96%,其他并发症17例。所有患者均无心包填塞,无封堵器移位,无溶血,无血栓或气栓形成。结论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疗效肯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术后坚持长期随访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曹竣,赵莉莉[10](2017)在《成年人房间隔缺损封堵后肺动脉压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成年人房间隔缺损封堵后肺动脉压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25例,均在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使用封堵器对房间隔缺损进行封堵,分析封堵前后肺动脉压变化、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气道压波动。结果 2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后的心导管肺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35.66±10.53)、(22.85±5.42)mmHg,明显低于封堵前的(46.90±8.49)、(29.93±5.36)mm Hg(P<0.01);患者术后左室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术后2 d除外)明显高于术前,术后右房内径以及主肺动脉压均低于术前,术后(术后2 d除外),左室偏心指数、左室L/D显着小于术前(P<0.05)。随访12个月,心室重构持续性逆转,术前及术后12个月心脏血流动力学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人房间隔缺损在经胸心动图监测开展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可有效缓解右心负荷,缩小左室偏心指数,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还可逆转心脏重构进程,术后3个月,多数患者心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二、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短期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手术过程 |
2.2.1 经胸封堵组 |
2.2.2 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组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儿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基线资料 |
3.2 匹配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观察指标比较 |
3.3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种类及分布情况 |
3.4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 |
3.5 影响住院花费的相关性分析 |
3.6 影响住院花费的多元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临床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 |
4.2 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胸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路线图 |
3. 术前准备 |
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 手术方法 |
6. 术后处理 |
7. 术后复查 |
8. 观察指标 |
9.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
3. 术后并发症情况 |
4.两组术前、术后心脏几何构型的变化 |
讨论 |
1. 右胸小切口修补术 |
2.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 |
3.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对比 |
4.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的优势与劣势 |
5. 超声心动图在介入封堵术中的价值 |
6. 展望 |
7. 本研究的不足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单纯经胸超声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经皮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背景 |
2 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与外科开胸修补在成人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对比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 |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手术适应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参与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筛选和术中监测中的作用 |
1 资料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术前筛选结果 |
2.2 内科封堵治疗筛选情况 |
2.3 外科修补筛选情况 |
2.4 手术结果 |
2.5 ASD直径与封堵器直径之间关系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TTE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随访中的作用 |
1 资料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封堵手术结果 |
2.3 术后并发症 |
2.4 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中文部分 |
绪论 |
第一部分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分析 |
1.研究背景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麻醉及术中监测 |
3.3 封堵器选择 |
3.4 封堵方法 |
3.6 术后处理及随访 |
3.7 统计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临床资料 |
4.2 封堵器选择 |
4.3 并发症与死亡事件 |
4.4 术后随访 |
5.讨论 |
6.结论 |
第二部分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心律失常的回顾性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3.1 术前心电图及心超检查 |
3.2 术后心电图及心超检查 |
3.3 心律失常分类 |
3.4 统计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心律失常 |
4.2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4.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4.4 术后Ⅰ类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
4.5 术后Ⅰ持续性、中短期和晚期Ⅰ类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
5.讨论 |
5.1 VSD介入术后相关心律失常 |
5.2 VSD介入术后相关心律失常 |
5.3 未来及展望 |
6.结论 |
第三部分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回顾性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室间隔缺损的诊断 |
3.3 封堵器的类型及封堵方法 |
3.4 术后随访 |
3.5 统计学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随访 |
4.3 危险因素 |
4.4 预后 |
5.讨论 |
6.结论 |
第四部分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回顾性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室间隔缺损的诊断 |
3.3 封堵器的类型及封堵方法 |
3.4 术后随访 |
3.5 统计学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术前合并轻-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 |
4.3 术后新发轻-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 |
4.4 术后新发轻-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 |
5.讨论 |
6.结论 |
英文正文 |
Introduction |
Part One Efficacy of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in Pediatric Patients |
1. Background |
2. Patients |
3. Method |
3.1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
3.2 Anesthesia and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
3.3 Occluder selection |
3.4 Procedure |
3.5 Assessment of curative effect |
3.6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follow-up |
3.7 Statistical Analysis |
4. Result |
4.1 Clinical Data |
4.2 Occluder Selection |
4.3 Complications and deaths |
4.4 Post-operation follow-up |
5. Discussion |
6. Conclusion |
Part Two Retrospective Study of Arrhythmias After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
1. Background |
2. Patients |
3. Method |
3.1 Preoperative ECG and TTE |
3.2 Postoperative ECG and TTE |
3.3 Classification of Arrhythmias |
3.4 Statistical analysis |
4. Results |
4.1 Arrhythmias |
4.2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
4.3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
4.4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category I arrhythmias post operation |
4.5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ubacute, late onset and continuous category I arrhythmias |
5. Discussion |
5.1 Arrhythmias related with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VSD |
5.2 Risk factors for category I arrhyrhmias |
5.3 Future prospects |
6. Conclusion |
Part Three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Aortic Cusp Prolapse |
1. Background |
2. Patients |
3. Method |
3.1 Clinical Data |
3.2 Diagnose of pm VSDs |
3.3 Type of occluder and operation method |
3.4 Post operation follow-up |
3.5 Statistical analysis |
4. Results |
4.1 Basic Information |
4.2 Follow-up |
4.3 Risk Factors |
4.4 Prognosis |
5. Discussion |
6. Results |
Part Fou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Emerging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
1. Background |
2. Patients |
3. Method |
3.1 Clinical Data |
3.2 Diagnose of pm VSDs |
3.3 Type of occluder and operation method |
3.4 Post operation follow-up |
3.5 Statistical analysis |
4. Results |
4.1 Basic Information |
4.2 Preoperational mild to moderat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
4.3 Postoperational mild to moderat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
4.4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onal mild to moderat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
5. Discussion |
6. Results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相关论文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8)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进展 |
1.房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术 |
2.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10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成年人房间隔缺损封堵后肺动脉压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术器具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器具 |
1.3 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
1.4 手术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封堵术前后PASP、PAMP的比较 |
2.2 封堵术前、术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
3 讨论 |
四、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短期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D]. 郑钰龙(Ouch Sokheng).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D]. 李娜娜. 兰州大学, 2021(12)
- [3]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D]. 樊硕. 扬州大学, 2020(04)
- [4]单纯经胸超声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经皮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D]. 马国锋. 郑州大学, 2020(02)
- [5]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陈远远. 浙江大学, 2020(02)
- [6]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D]. 赵丽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研究[D]. 赵文婥.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D]. 杨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10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J]. 鞠梁,钱炜,李红,李琪,沙红,华琦,胡静,胥玲. 中华全科医学, 2017(10)
- [10]成年人房间隔缺损封堵后肺动脉压变化的研究[J]. 曹竣,赵莉莉. 中国当代医药, 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