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用截水槽措施提高进口提煤设备的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李和平[1](2021)在《低阶煤制水煤浆级配堆垛与制浆特性》文中研究说明水煤浆的制备是现代煤化工中气化法生产合成气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围绕低阶煤制水煤浆实际生产中存在的煤种筛选、添加剂筛选、大型煤气化制浆工段理论支撑不足等问题。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对宁东-榆林-鄂尔多斯地区10余种煤种的选择,系统分析了煤-水-添加剂作用体系下,煤-水界面张力、煤-水接触角、煤的分子结构、添加剂的复配组成等对水煤浆制浆浓度、表观黏度与粒度的影响。建立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以煤质和添加剂特性参数为基础的添加剂筛选流程。结合水煤浆工业生产实际,系统建立了从百克级到50公斤级,以煤种筛选与添加剂筛选为目标的实验室干法小试评价、湿法小试评价、湿法放大评价和模式生产评价实验体系。并建立了以权重分析法为基准的工业用水煤浆添加剂筛选新方法。通过对多家添加剂用户的反馈,符合工业实际要求。其基本过程为: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添加剂对宁夏、陕西、内蒙、新疆煤种的适配作用关系,从煤-水-剂三元组分的表面吸附、分子间作用力传递等,构建了基于添加剂分子量、pH值、临界胶束浓度、特性黏度等条件因子的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的筛选方法。分别利用乌氏黏度计、FTIR和电导率仪分析测定了 MU、GNAI和NDF添加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和临界胶束浓度,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表面接触角仪测定、计算了添加剂与煤的极限吸附量和表面张力,用pH计测定了单种添加剂与复配添加剂的pH值,基于以上测定分析,结合湿法制浆实验,初步建立了适用于低阶煤制浆的添加剂筛选流程,结果表明:添加剂与煤的表面吸附特性是影响水煤浆制备的重要因素,20℃时0.1 g/L的添加剂与煤的表面张力值为45 mN/m~60 mN/m,萘系添加剂的pH值大于7.5,木质素磺酸盐及高含量木质素磺酸盐复配添加剂溶液选配的较适宜pH值范围为7.0~8.7,通过添加剂的复配可以发挥各添加剂组分在分散和粒子制备方面的优势,获得良好的制浆效果。(2)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颗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颗粒级配技术是水煤浆制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气化水煤浆湿法生产中颗粒直径较大,颗粒分布较宽的实际问题。基于大工业工况气化用水煤浆制备过程中煤浆成浆浓度难以预测的实际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颗粒多间隙分布的堆积模型。该工作的核心点在于:基于颗粒堆积几何位相关系,将煤颗粒的堆积从三维切割成二维的想法。通过考察颗粒填充空隙分布和出现概率,建构多组分颗粒堆积间隙的概率算法,颗粒堆垛的稳态与不稳态,得到了以ΣPVT、ΣPST、ΣPVQ和ΣPSQ为评价指数的间接计算体积填充效率和以间隙配位数Zv为核心的颗粒堆积密度计算新方法。其基本做法为:利用余弦定理、Heron公式和Bretschneider公式,分别计算了稳态三颗粒级配堆垛模式和非稳态四颗粒级配堆垛模式下三颗粒的级配堆垛间隙面积与四颗粒级配堆垛的间隙面积,推导了级配堆垛模式的概率分布,计算了各堆垛模式下的级配堆垛概率分布、级配堆垛间隙面积,累积级配堆垛间隙面积。该研究为理解水煤浆制备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其他领域中无限多颗粒堆积的堆积效率的计算和分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该方法的拟合结果与国际上经典方法拟合的结果一致,对于双组分颗粒的计算优于国际通行算法。(3)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钢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围绕工业湿法水煤浆的生产实际,基于颗粒级配堆垛模型的启发,建构了基于三种钢棒稳态堆垛与四种钢棒非稳态堆垛的钢棒级配堆垛模型,通过间隙面积分布计算与概率计算,建立了以累积钢棒堆垛间隙面积指数Smax,Smin,D为指标的水煤浆成浆浓度评价新方法。基于钢棒的级配堆垛的间隙分布与概率分析,此方法的重要功能在于:建立了稳定三棒级配堆垛和非稳定四棒级配堆垛,利用概率分析、三角形边角关系、Heron公式、Bretschneider公式定量计算了不同级配堆垛条件下钢棒堆垛间隙的分布与大小。通过计算钢棒堆垛间隙当量直径De,钢棒堆垛三角形面积Smin,钢棒堆垛四边形面积Smax和间隙分布概率P。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水煤浆颗粒尺寸级配规律,将颗粒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并进行了堆垛概率分布对比分析,提出了水煤浆颗粒尺寸的调节方法。分析和讨论了钢棒级配堆垛与棒磨机筛分效应的关系。另外,对粗细堆垛间隙概率分布比值PL/PS与粗细颗粒比值的关系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模拟计算、模拟分析、现场试验等手段,系统建立了棒磨机湿法制浆的钢棒级配、钢棒磨损、钢棒补加模型算法,为湿法水煤浆制备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4)低阶煤制水煤浆溢流流变作用机制通过对八家水煤浆生产企业的分析,探讨了原料煤粒度对水煤浆粒度分布、黏度和浓度的影响。分析了溢流粗颗粒浓度与黏度的关系,讨论了黏度与有效合成气转化率、水煤浆浓度和合成气浓度的关系。综述并比较了入煤量与入水量的关系、入煤浓度与200目筛分率的关系、入煤量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影响以及入磨率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控制煤泥水浓度和粒度分布的长期稳定是煤泥水处理的难点之一。要综合控制棒材分级、磨机进料量和添加量等工艺条件。煤浆颗粒的200目筛分率在54%-57%之间,有利于煤泥在高浓度范围内的稳定运行。粗颗粒在煤浆中的作用是降低接触概率,减小颗粒间的摩擦,从而降低煤浆的黏度。同时,浆料中的粗煤颗粒在磨矿过程中具有自磨作用,有利于提高磨矿效率,加快细煤颗粒的生产。高浓度、低黏度的水煤浆有利于获得高效的合成气转化。溢流粗颗粒的数量是控制水煤浆浓度的重要技术因素。(5)溢流式棒磨机钢棒磨损损伤力学研究通过对湿法制浆用溢流式棒磨机运行条件的综合分析,利用流体力学与断裂力学原理,分别从棒磨机对煤粒冲击作用、煤粒子在棒磨机中的流动行为与钢棒磨损行为等出发,分析对比了不同型号棒磨机中不同钢棒的最大冲击力,钢棒磨损断裂作用等。并利用ANSYS对两种钢棒级配条件下钢棒对煤粒破裂过程的应力应变行为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堆垛间隙条件下颗粒的流动行为等进行了模拟分析。采用超声探伤、磁粉探伤、断口显微组织形貌分析、硬度分析、显微硬度分析等测试方法对钢棒磨损断裂行为进行判定。结合磨矿原理、破裂矩阵方法等,对湿法水煤浆制备过程中的磨机工况对水煤浆制浆颗粒形成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综合以上研究工作,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气化水煤浆湿法制浆过程中煤-水-添加剂-磨矿体系流程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大工业水煤浆湿法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王家辉[2](2019)在《甘肃省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短缺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内陆干旱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敦煌市是我国内陆干旱区水资源问题最为典型的区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敦煌水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凸现,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享有盛名的月牙泉等历史名胜安全受到威胁。本研究以敦煌市为例,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与规划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了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敦煌市引哈济党方案,并深入分析了该工程的质量技术问题;根据减少疏勒河下泄生态水量的需求,分析了解决敦煌市水资源短缺的疏勒河节水分流方案,最后提出了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相关对策。本研究旨在为解决敦煌市水资源短缺提供技术建议,以期推进敦煌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为河西地区其他城市水资源利用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评价了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现状通过分析敦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可知,近半个世纪来,敦煌市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己形成了配置较齐全的水库、干、支、斗、农渠系统。2、查清了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限制因素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的主导因素是长期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人们高度开采和利用水资源,出现水资源过度利用的现象,目前利用水资源强度已经超越了敦煌市水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因而引发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3、提出了引哈尔腾河到党河(引哈济党)工程方案鉴于目前疏勒河干流灌区自身缺水的状况下,保证每年向下游下泄生态用水,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为了减少疏勒河下泄生态水量,计划通过引哈济党工程调水,为解决敦煌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节水分流方案奠定基础。4、分析了引哈尔腾河到党河(引哈济党)工程重大技术问题深入分析了引哈济党工程存在的高边坡稳定、滑坡、渗漏和湿陷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5、提出了基于敦煌市水资源评价的疏勒河节水分流方案通过对敦煌市疏勒河节流潜力评估以及需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提出疏勒河节水分流方案。6、提出了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通过分析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并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
刘文平[3](2019)在《烟台地区院落式住宅屋面雨水收集处理研究》文中认为水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供水局势紧张。雨水作为一种最直接、最根本、最经济的水资源,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屋面雨水收集便利且水质较好,因此是城市雨水收集的重点。现有的雨水收集处理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大都是适合居民小区的大型化、集中处理系统。本论文针对院落式住宅、别墅等分散式单体建筑的屋面雨水进行研究,设计一套小型化、集成化的雨水收集处理设备。首先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归纳院落式住宅屋面雨水收集处理的基本途径和原则,选取烟台地区一处典型的院落式住宅,采集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和屋面雨水样本,就大气污染、季节因素、降雨强度、晴天累积因素对屋面雨水径流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径流污染特性曲线研究屋面径流雨水污染的出流规律,确定针对院落式住宅屋面雨水收集处理工艺,并设计了一套自动力自清洁屋面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在此基础上,对屋面雨水收集处理设备各设施各部件的工艺参数进行设计。将该装置安装在烟台高新区紫云台别墅区的某院落式住宅的工程项目中,并对装置的现场运行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装置现场运行效果良好,各项污染指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其中对SS、浊度等物理性污染指标有较强的控制效果,分离过滤率分别达84.91%和78.57%,对水中的化学性污染指标如COD、NH4-N等处理能力相对较差,但仍能使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技术经济分析表明,该工程的成本回收期为7.84年,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王栋[4](2019)在《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火力发电作为我国社会用电的主要力量,占比接近全国总发电机组容量的七成。在燃煤发电厂中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就是粉尘的危害。其中输煤系统是保证电厂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是燃煤电厂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粉尘污染最为严重的场所。燃用煤在接卸、储存、筛分、破碎、输送等环节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输煤系统所产生的粉尘,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速设备磨损,影响电气绝缘,甚至可能发生火灾事故并引起爆炸。最为严重的是会使作业人员患上职业疾病,危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粉尘无组织排放的治理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本文针对输煤系统中存在的粉尘污染问题,分析了粉尘的基本性质,对输煤系统中粉尘产生的原因以及除尘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决定在干雾除尘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粉尘治理的方案。通过对干雾形成、干雾降尘机理和影响雾化降尘效果的诸多因素分析,采用理论推导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干雾降尘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出了一种经济高效的降尘方法。气压、水压和喷嘴直径是对喷雾影响最大的主要参数,通过实验设置,分别对三个主要参数进行检测。得出干雾除尘系统工作的最佳参数为:水压0.4MPa,喷嘴孔径为1mm,气压0.6MPa,通过三个主要参数计算出一个喷嘴的液体流量为0.3L/h。结合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带式输送机、圆形煤场堆取料机以及桥式卸船机不同的工作特点进行降尘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降尘效果。从经济、环境、安全三方面的分析比较得出,降尘改造后能源消耗少,干雾除尘设备的用水量比多管冲击式除尘器节省了 92.4%,耗电量比静电除尘器节省了 82%,减少燃煤热值损耗,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现场不同位置的粉尘检测对比,输煤皮带机、堆取料机及卸船机降尘改造后,除尘效率高达为98%以上,有效的降低了现场粉尘浓度,输煤廊道粉尘浓度降为2mg/m3以下,全部低于《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的要求,解决了作业现场工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改善了工作人员的现场环境,消除了输煤系统中因积煤和积粉自燃造成的火灾隐患,取得了很好的粉尘治理效果。
周岳[5](2018)在《运城市肥业公司25吨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研究》文中指出燃煤锅炉排放的烟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煤锅炉烟气排放标准也逐步提高。本文针对阳煤化工集团下属运城市肥业公司25吨燃煤锅炉烟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超标严重的现状,开展了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的技术改造研究。本文首先比选、确定了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脱硝的工艺路线,用“氨法脱硫+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电袋复合式除尘工艺”取代现有的“双碱法脱硫+水幕除尘”工艺。改造分为三部分:一、脱硫系统改造,主要对现有的脱硫塔进行改造,包括塔体的替代和转换,脱硫塔内部材料的更换,脱硫喷嘴的转换和替换,使用玻璃鳞片的管道,更换旧的水泵、电机等。另外筛选了适当的除雾器对氨法脱硫产生的气溶胶进行二次颗粒物脱除。除雾系统包括循环水洗涤喷淋、两级屋脊式折流板除雾器和两级高效丝网除雾器。二、新建了脱硝系统,该系统采用了 SNCR技术,包括还原剂制备、储存及供应系统,稀释水系统和还原剂喷射系统。三、除尘系统改造,将原有的水幕除尘改为电袋式复合除尘器,使烟气粉尘排放浓度从原来的100 mg/m3降为30 mg/m3。另外对原有布袋除尘器隔板、滤袋材质,袋笼结构及顶部盖板构造进行了改造,以提高除尘效率。技术改造完工后,经调试、运行,烟气中SO2排放浓度可降低到100 mg/m3、NOx排放浓度可降低到I00 mg/m3,烟尘30mg/m3,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脱硫效率高于90%,脱硝效率不低于60%。可减少SO2排放38.04 t/a;减少NOx排放10.22 t/a。项目具有良好的减排效果和社会效益,保证了该肥业公司的正常生产。
姜震[6](2017)在《吉林省靖宇青龙河水库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资金投入加大,水库设计成为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解决地方供水和社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吉林省靖宇县预计城区2020年、2030年总需水量分别为1162万m3、1771万m3,现状供水能力不足;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分析,坝基所在地基岩性存在渗漏、沉陷及滑动稳定问题,左坝肩存在绕坝渗漏及滑动稳定问题,坝肩均存在绕坝渗漏问题。针对以上现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分析计算和评价完成了青龙河水库设计。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根据靖宇县城区现状年供水用水的现状、用水量的调查、需水定额的分析,进行了需水量预测,分析了库中水量是否满足城市用水需要;根据拟建水库周边现状供水工程供水量、用水结构、水资源开发的利用程度,分析水库水资源开发潜力;结合工程地质描述进行项目区地质条件评价;根据水文气象基本资料,建立径流、洪水、分期洪水、水位流量关系;根据设计水平年和设计保证率,分析水库的兴利调节,洪水调节与工程影响;根据工程地质描述及规划成果与设计供水量,进行工程选址、坝型比选、泄水建筑物及管材管径比选,提出水库总体布置方案;根据工程完工后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环境保护措施。通过以上研究,靖宇县城区2020年、2030年总需水量分别为1162万m3、1771万m3,水库建成后可提高水资源开发潜力。工程地质分析表明,虽然库区存在一定的渗漏、淹没及浸没问题,但两库区坍岸方量有限,对水库正常运行影响不大,水工建筑物建基面所在地层可满足承载力要求。水库坝址处年径流1.54m3/s,青龙河水库总库容1002×104m3,兴利库容635×104m3,死水位为590.0m,死库容为149×104m3,正常蓄水位为601m,相应库容785×104m3,水库设计洪水位602.92m,校核洪水位603.56m,水库设计年供水量为1510×104m3,多年平均供水量为1464×104m3。工程设计选定坝址为上坝线,即青龙河和吊水湖河汇合处下游约400m处,重力坝坝顶高程603.63m,稳定、应力、渗漏量计算满足设计要求。
王泽元[7](2017)在《高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中国高速铁路网正式由“四纵四横”升级为“八纵八横”。规划要求实现中国铁路网里程达到20.4万km,其中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网7.2万km,快速铁路网连接所有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铁连接所有100万以上人口城市,城际高铁连接城市群内部城市。高铁不仅速度快、安全性好、乘坐舒适,而且对于加速沿线经济、旅游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高铁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大范围扰动地表和破坏植被,大量土石方挖填与调运,以及弃渣堆放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高铁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作者在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根据高铁项目布局与施工工艺,结合沿线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归纳出高铁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为:(1)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2)整体呈带状分布,且线性带状与点状分散并存;(3)类型多样,不同地形地貌类型之间水土流失原因和强度存在差异;(4)时段性强,分段分区之间差别大;(5)与普通铁路及其他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明显差异等,并探讨了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区划分原则,将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路基工程区、站场工程区、桥梁工程区、隧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道路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等8个防治分区。据此进行了分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给出了分区措施布置图,构建了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并就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和主要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同时,以西南地区某高铁客运专线为例,就边坡防护措施、截排水措施、弃渣场拦挡措施,和表土剥离及其集中堆存、临时拦挡、苫盖、排水、沉沙等措施进行了较详尽典型设计,并给出可供参考应用的图件与相应说明。
朱亮[8](2016)在《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应用纳什博弈、供应链、运筹学等理论及蚁群等优化算法,研究铁路煤炭物流供应链组织创新问题。通过梳理煤炭行业发展现状、铁路煤炭运输特点及未来货源形势,分析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提出了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的解决思路;梳理总结铁路具备的运力资源优势条件及国家政策支撑条件,并应用供应链管理、博弈论相关理论,研究基于不同主导主体的供应链博弈演变过程,分析铁路构建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的技术可行性、必然性;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的构建需要相应载体,研究提出线上建立煤炭商务平台、线下发展煤炭储配基地,以煤炭储配基地为依托,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构建方式,实现对供应链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四流整合;通过比选研究,提出适应当前形势的基于需求侧储配基地的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并提出其结构组成、运作模式、物流模式;基于煤炭供应链结构组成,深入研究煤炭供应模块、储配模块、配送模块的物流组织过程,包括煤炭长途调运组织模式、煤种参数指标及配煤、准时制配送班列开行方案、机车机班交路接续规划等关键问题,建立了以配煤整体成本最低为目标的配煤模型,基于MTSP问题的机车运用、检修、整备和机班接续一体化编制的双层目标规划模型,并提出基于蚂蚁算法、图形解析法的求解算法;研究提出煤炭储配基地选址原则,并通过梳理全路煤炭主要货源货流情况,结合路网结构、通过能力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提出济源区域等5个可优先考虑建设的煤炭储配基地选址区域方案,并建立了以煤炭运输及配送工作量最小为目标的煤炭储配基地选址模型;通过梳理煤炭储配基地功能需求及各项技术作业流程,研究提出储配基地站场布局基本图形方案,并研究各类设施设备作业能力计算方法;基于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两级库存结构,研究提出储配基地、需求企业的安全红线库存、订货时机及订货量等库存控制策略模型;最后以济源区域建立煤炭储配基地为案例,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梳理并量化分析采用储配基地模式较原方式所增加的效益与成本项,通过对比表明供应链整体具备经济可行性。
党金梗[9](2016)在《干熄焦系统的研究与优化控制》文中提出随着干熄焦设备的不断国产化、先进化和干熄焦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干熄焦在我国钢铁厂和焦化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走上大型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干熄焦控制系统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对电气设备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甚高,尤其是干熄焦锅炉系统中的汽包水位和主蒸汽温度的控制,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整个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而锅炉汽包水位和主蒸汽温度的控制一直是行业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且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先进控制策略和多种改进措施,如自适应模糊控制、状态观测器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改进,这些控制策略和改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锅炉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但是这些研究和改进还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工程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本文对干熄焦锅炉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优化,为工程生产的实际应用提供一种理论依据。本文先是对干熄焦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及干熄焦系统进行了介绍说明,然后对干熄焦锅炉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重点对锅炉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和优化,通过对锅炉系统汽包水位的动态特性和控制方法的分析及对比,得出串级三冲量控制方法能较好的克服汽包水位假水位现象,具有较好的控制品质。通过对干熄焦锅炉系统在不同负荷下的主蒸汽温度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随着负荷的变化,主蒸汽温度对喷水扰动的传递函数变化很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若采用某一负荷下已经调节好的PID参数来控制其它负荷下的模型参数,很难取得符合工程要求的控制效果,因此提出采用BP神经网络整定的PID串级控制方案,利用神经网络具有能够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和自适应性,通过对系统的不断学习,加权系数不断调整的方式,建立最佳组合的PID参数,实现变负荷工况下的自适应控制,为说明本文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控制品质,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并加以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控制品质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控制效果更佳。
上官志坚[10](2015)在《楚雄州小(二)型水库主要病险及除险加固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楚雄州小(二)型水库多,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运行管理不善,经多年运行,普遍存在防洪能力不足、大坝及输泄水建筑物渗流、结构及抗震不安全,闸门及启闭设施金属结构年久失修、陈旧老化和安全运行管理落后等方面问题。针对以上病险问题,提出除险加固措施探讨。
二、采用截水槽措施提高进口提煤设备的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截水槽措施提高进口提煤设备的利用率(论文提纲范文)
(1)低阶煤制水煤浆级配堆垛与制浆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煤的利用与能源危机 |
1.2 水煤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煤浆制备的颗粒级配技术 |
1.2.2 煤粉的粒度级配 |
1.2.3 磨矿工艺技术 |
1.2.4 棒磨机磨矿研究进展 |
1.2.5 水煤浆添加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作用机制研究 |
2.1 水煤浆添加剂的特性参数测试与筛选 |
2.1.1 原料及制备 |
2.1.2 添加剂特性参数测试 |
2.1.3 湿法制浆实验 |
2.1.4 结果与讨论 |
2.1.5 小结 |
2.2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模式评价研究 |
2.2.1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模式评价体系与流程 |
2.2.2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小试评价流程 |
2.2.3 宁东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放大实验评价流程 |
2.2.4 宁东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模式评价流程 |
2.3 水煤浆添加剂评价案例分析 |
2.3.1 某科技公司添加剂样评价 |
2.3.2 宁夏某甲醇厂添加剂实验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颗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 |
3.1 棒磨机湿法制浆 |
3.2 实验过程 |
3.2.1 湿法制浆性能测试 |
3.2.2 以干煤粉为原料制备水煤浆 |
3.3 颗粒级配堆垛模型 |
3.3.1 水煤浆分析 |
3.3.2 水煤浆的颗粒堆积模型 |
3.3.3 稳态三颗粒堆积的概率分析 |
3.3.4 非稳态四颗粒堆积的概率分析 |
3.3.5 稳态三颗粒堆积的间隙面积计算 |
3.3.6 不稳态四颗粒堆积的间隙面积计算 |
3.3.7 四种评价指数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平均颗粒尺寸 |
3.4.2 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3.5 工业水煤浆样品的案例分析 |
3.5.1 ABC堆垛模式下的颗粒堆垛级配拟合分析 |
3.5.2 ABCD堆垛模式下的颗粒堆垛级配拟合分析 |
3.6 实验室水煤浆样品的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钢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 |
4.1 水煤浆研磨工艺概述 |
4.2 钢棒堆积级配模型 |
4.3 实验过程 |
4.3.1 棒磨机 |
4.3.2 棒磨机钢棒堆垛级配实验设计 |
4.4 概率计算与分析 |
4.4.1 稳态三棒堆垛级配的概率计算 |
4.4.2 不稳态四棒堆垛级配的概率计算 |
4.5 钢棒堆垛级配的间隙面积计算 |
4.6 钢棒堆垛级配的累计堆垛间隙面积计算 |
4.6.1 稳态三棒堆垛级配 |
4.6.2 不稳态四棒堆垛级配 |
4.7 钢棒堆垛级配对比分析 |
4.7.1 钢棒直径的影响 |
4.7.2 级配比例的影响 |
4.7.3 棒磨机钢棒磨损机制 |
4.7.4 棒磨机钢棒补加机制 |
4.7.5 综合对比分析 |
4.7.6 钢棒堆垛级配的间隙面积分布机理 |
4.8 棒磨机的筛分效应 |
4.9 湿法制浆过程中钢棒对煤粒的破碎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阶煤制水煤浆溢流流变作用机制 |
5.1 湿法制浆工艺 |
5.2 湿法制浆溢流流变作用机制 |
5.2.1 入料粒度的影响 |
5.2.2 制浆浓度对黏度的影响 |
5.2.3 浆体参数关联分析 |
5.2.4 磨机填充率的计算与分析 |
5.3 溢流制浆设计 |
5.3.1 棒磨机湿法制浆现场工艺简述 |
5.3.2 溢流制浆工艺优化设计与分析 |
第六章 溢流式棒磨机钢棒磨损损伤力学研究 |
6.1 基础原理 |
6.1.1 粉碎功耗理论 |
6.1.2 粉碎动力学 |
6.1.3 粉碎模型 |
6.1.4 破裂矩阵模型 |
6.2 钢棒冲击力分析 |
6.3 ANSYS模拟分析 |
6.4 流动阻力分析 |
6.5 钢棒级配比例对煤浆颗粒分布的影响 |
6.6 棒磨机钢棒断裂失效分析 |
6.6.1 实验仪器与实验过程 |
6.6.2 样品测试与分析 |
6.6.3 实验结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贡献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2)甘肃省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
1.2.2 节水分流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貌分区 |
2.1.3 气候 |
2.1.4 水系 |
2.1.5 水文 |
2.1.6 社会经济概况 |
2.1.7 生态环境现状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三章 敦煌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3.1 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
3.1.1 敦煌市水资源现状 |
3.1.2 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
3.1.3 敦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1.4 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分析 |
4.1 引哈济党工程及重大技术问题分析 |
4.1.1 方案比选 |
4.1.2 引哈济党初步工程规划质量分析 |
4.1.3 总干渠施工中重大技术问题质量分析 |
4.1.4 渠首水库工程施工质量分析 |
4.2 基于敦煌市水资源评价的疏勒河节水分流方案 |
4.2.1 节水潜力分析 |
4.2.2 系统农业节水措施 |
4.2.3 需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
4.2.4 未来水平年水资源配置及供需平衡分析 |
第五章 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烟台地区院落式住宅屋面雨水收集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烟台地区院落式住宅屋面雨水径流污染特性分析 |
2.1 烟台地区水资源现状 |
2.2 烟台地区降雨量特征 |
2.3 烟台地区屋面雨水径流污染特性分析 |
2.3.1 屋面雨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2.3.2 分析样本取样原则 |
2.3.3 雨水污染指标与检测方法 |
2.3.4 天然雨水污染 |
2.3.5 屋面雨水径流污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出流规律 |
2.4 屋面雨水收集处理工艺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烟台地区院落式住宅屋面雨水收集处理设备的工艺设计 |
3.1 截污-弃流一体化技术 |
3.1.1 初期弃流技术概述 |
3.1.2 初期弃流技术的确定 |
3.2 自清洗旋流过滤技术 |
3.2.1 旋流过滤技术概述 |
3.2.2 自清洗旋流过滤装置结构设计 |
3.3 自动力双向整流雨水斗与消毒蓄水池 |
3.3.1 自动力双向整流雨水斗 |
3.3.2 消毒蓄水池 |
3.4 雨水收集处理设备各部件尺寸设计 |
3.4.1 紫云台别墅区某院落式住宅基本概况 |
3.4.2 截污-弃流一体化装置尺寸设计 |
3.4.3 自清洗旋流过滤器主要部件设计 |
3.4.4 消毒蓄水池 |
3.4.5 自动力双向整流雨水斗 |
3.5 本章小结 |
4 屋面雨水收集处理设备的集成与应用 |
4.1 雨水收集处理设备集成 |
4.2 屋面雨水收集处理设备的应用 |
4.3 雨水收集处理效果 |
4.3.1 截污-弃流一体化装置现场运行效果 |
4.3.2 自清洗旋流过滤装置现场运行效果 |
4.3.3 消毒蓄水池现场运行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技术经济性分析与推广前景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1.1 设备总投资 |
5.1.2 经济收益 |
5.2 环境效益分析 |
5.3 社会效益分析 |
5.4 推广应用前景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分析 |
1.3 国内外关于粉尘治理的发展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2 输煤系统粉尘治理的研究 |
2.1 粉尘的性质 |
2.1.1 粉尘的物理性质 |
2.1.2 粉尘的流动性 |
2.2 粉尘的危害 |
2.2.1 粉尘的易燃易爆性危害 |
2.2.2 粉尘的致病性危害 |
2.2.3 粉尘对设备和环境的危害 |
2.3 输煤系统中粉尘产生的原因 |
2.3.1 带式输送机跑偏产生粉尘 |
2.3.2 落煤管堵塞产生粉尘 |
2.3.3 燃煤冲击产生粉尘 |
2.3.4 诱导风产生粉尘 |
2.3.5 导料槽密封性能差产生粉尘 |
2.3.6 回程皮带及拉紧滚筒处产生粉尘 |
2.3.7 输煤皮带尾部产生粉尘 |
2.3.8 设备故障引起粉尘 |
2.4 输煤系统粉尘防治措施 |
2.4.1 抑尘 |
2.4.2 封尘 |
2.4.3 吸尘 |
2.4.4 干雾除尘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干雾除尘机理分析 |
3.1 粉尘治理标准 |
3.2 干雾降尘原理 |
3.3 干雾除尘的机理研究 |
3.4 干雾除尘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雾滴的粒度大小及分散性影响 |
3.4.2 水滴与尘粒的相对速度的影响 |
3.4.3 喷雾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
3.4.4 粉尘性质的影响 |
3.4.5 喷雾射程的影响 |
3.5 干雾除尘运行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
3.5.1 实验方法设计 |
3.5.2 喷嘴选择及性能测定 |
3.5.3 干雾系统参数的合理匹配 |
3.5.4 雾流中的雾粒粒度分布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
3.6 干雾耗水量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4 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煤尘综合治理的工程实现 |
4.1 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概况 |
4.2 干雾除尘系统的结构组成 |
4.3 带式输送机的粉尘治理工程 |
4.3.1 带式输送机运行状况 |
4.3.2 带式输送机粉尘综合治理施工 |
4.3.3 施工后运行情况分析 |
4.4 卸船机粉尘治理工程 |
4.4.1 桥式卸船机运行状况分析 |
4.4.2 卸船机粉尘综合治理施工 |
4.4.3 施工后运行情况分析 |
4.5 圆形储煤场堆取料机的粉尘治理工程 |
4.5.1 谏壁电厂输煤系统堆取料机组成 |
4.5.2 圆形煤场粉尘污染的现状 |
4.5.3 除尘方案设计 |
4.5.4 升降式雾笼干雾除尘系统施工 |
4.5.5 施工后运行情况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输煤系统除尘改造评价分析 |
5.1 经济性分析 |
5.2 环境性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运城市肥业公司25吨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燃煤锅炉烟气的排放现状 |
1.2 我国对燃煤锅炉烟气排放的要求和标准 |
1.3 烟气脱硫技术 |
1.3.1 干法脱硫技术 |
1.3.2 半干法脱硫技术 |
1.3.3 湿法脱硫技术 |
1.4 烟气脱硝技术 |
1.4.1 SNCR脱硝工艺 |
1.4.2 SCR脱硝工艺 |
1.5 烟气除尘技术 |
1.5.1 静电除尘 |
1.5.2 布袋除尘 |
1.5.3 电袋复合式除尘 |
1.6 肥业公司25吨燃煤锅炉烟气排放的现状 |
1.7 课题的提出 |
1.7.1 拟研究的内容 |
1.7.2 拟达到的目标 |
第二章 肥业公司25吨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现状分析 |
2.1 脱硫脱硝除尘旧工艺 |
2.1.1 脱硫技术 |
2.1.2 脱硝技术 |
2.1.3 除尘技术 |
2.2 烟气排放情况 |
2.3 技术改造的必要性和拟改造的内容 |
2.3.1 改造的必要性 |
2.3.2 主要改造内容 |
2.3.3 研究依据和原则 |
2.4 拟实现的目标 |
第三章 脱硫技术改造 |
3.1 脱硫技术的选择 |
3.2 脱硫改造方案 |
3.3 脱硫原/辅料消耗情况 |
3.4 除雾系统改造 |
3.4.1 除雾系统 |
3.4.2 与湿式电除雾器的比较 |
3.5 氨逃逸治理 |
第四章 脱硝技术改造 |
4.1 脱硝技术的选择 |
4.2 脱硝改造方案 |
4.3 脱硝原/辅料消耗情况 |
第五章 除尘技术改造 |
5.1 除尘技术的选择 |
5.2 除尘改造方案 |
第六章 改造结果与分析 |
6.1 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改造实施结果 |
6.1.1 计算方法和数据获取 |
6.1.2 数据分析 |
6.1.3 手动监测结果及分析 |
6.1.4 脱硫脱硝日常运行情况 |
6.1.5 试运行情况 |
6.2 经济性效果 |
6.2.1 运行成本 |
6.2.2 节约成本 |
6.3 环保效果 |
6.4 社会效益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吉林省靖宇青龙河水库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背景及问题 |
2.1 项目区背景 |
2.2 项目概况 |
2.2.1 拟建地点 |
2.2.2 建设规模 |
2.2.3 主要建设条件 |
2.3 水资源状况 |
2.3.1 水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特点 |
2.3.2 水功能区水质及变化情况 |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2.4.1 现状供水工程与供水量 |
2.4.2 用水量与用水结构 |
2.4.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2.4.4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需水预测 |
2.5.1 靖宇县城区现状年供、用水现状 |
2.5.2 用水量调查 |
2.5.3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
2.5.4 需水定额分析 |
2.5.5 需水预测成果 |
2.5.6 用水合理性分析 |
2.5.7 节水潜力与节水措施分析 |
2.6 工程地质 |
2.6.1 地形地貌 |
2.6.2 地层岩性 |
2.6.3 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 |
2.6.4 水文地质 |
2.7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2.7.1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2.7.2 水库区工程地质评价 |
2.8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2.8.1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2.8.2 坝址区工程地质评价 |
2.9 供水管线及净水厂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2.9.1 供水管线及净水厂工程地质条件 |
2.9.2 土的腐蚀性 |
2.9.3 供水管线工程地质评价 |
2.9.4 净水厂工程地质评价 |
2.10 上、下坝址方案选择地质意见 |
2.11 天然建筑材料 |
2.11.1 粘土心墙料 |
2.11.2 砼骨料 |
2.11.3 石料场 |
2.12 工程地质结论 |
2.12.1 地震基本烈度及冻深 |
2.12.2 水库区 |
2.12.3 坝址区 |
2.12.4 供水管线及净水厂 |
2.12.5 上、下坝址方案比选地质意见 |
2.12.6 天然建筑材料 |
第三章 水文现状与水文计算 |
3.1 流域特征 |
3.2 气象特征 |
3.3 水文基本资料 |
3.3.1 测站简况 |
3.3.2 测站沿革情况 |
3.3.3 测验河段及断面位置情况 |
3.4 径流 |
3.4.1 径流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
3.4.2 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分析 |
3.4.3 年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
3.4.4 径流系列的采用 |
3.4.5 坝址处年径流计算 |
3.4.6 径流年内分配计算 |
3.4.7 径流成果合理性分析 |
3.5 洪水 |
3.5.1 暴雨、洪水特性 |
3.5.2 历史洪水 |
3.5.3 资料系列插补延长 |
3.5.4 设计洪水 |
3.5.5 水库坝址处设计洪水计算 |
3.5.6 设计洪水成果采用 |
3.5.7 设计洪水过程线 |
3.5.8 设计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 |
3.6 分期洪水 |
3.6.1 分期时段划分 |
3.6.2 计算方法 |
3.6.3 参证站施工洪水计算 |
3.6.4 坝址处施工洪水计算 |
3.6.5 施工设计洪水过程线 |
3.7 水位流量关系 |
3.7.1 基本资料 |
3.7.2 糙率的确定 |
3.7.3 河道水面比降的确定 |
3.7.4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计算 |
3.8 泥沙与冰情 |
3.8.1 泥沙 |
3.8.2 冰情 |
第四章 水库调节计算 |
4.1 供水范围、设计水平年及设计保证率 |
4.1.1 供水范围 |
4.1.2 设计水平年 |
4.1.3 设计保证率 |
4.2 工程建设任务 |
4.3 工程建设规模 |
4.3.1 兴利调节 |
4.3.2 洪水调节 |
4.3.3 工程建设规模 |
4.4 工程影响分析 |
4.4.1 最小下泄流量及其合理性分析 |
4.4.2 对第三者的影响 |
4.4.3 对靖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
第五章 工程选址及工程总体布置 |
5.1 工程等别及设计标准 |
5.2 设计标准 |
5.3 基本资料 |
5.3.1 主要规划成果 |
5.3.2 设计供水量 |
5.3.3 主要地质资料 |
5.4 工程选址 |
5.4.1 坝址选择 |
5.4.2 管线线路选择 |
5.5 坝型比选 |
5.5.1 坝型比较分析 |
5.5.2 土坝坝型方案布置 |
5.5.3 混凝土重力坝坝型方案布置 |
5.6 泄水建筑物比选 |
5.7 管材、管径选择 |
5.7.1 管材选择 |
5.7.2 管径选择 |
5.8 水库总体布置 |
5.8.1 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计算 |
5.8.2 重力坝稳定及坝基应力计算 |
5.8.3 坝基渗漏量计算 |
第六章 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 |
6.1 环境概况 |
6.1.1 自然环境概况 |
6.1.2 社会环境概况 |
6.2 水环境影响分析预测 |
6.2.1 水文情势分析 |
6.2.2 生态流量满足度评价 |
6.2.3 温层结构分析 |
6.2.4 水库水温预测分析 |
6.2.5 下泄水温对下游影响分析 |
6.2.6 库区水质分析 |
6.2.7 库区富营养化影响分析 |
6.2.8 供水后对下游用水的影响分析 |
6.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6.3.1 对陆生生物多样性影响 |
6.3.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
6.3.3 对区域生态完整性影响 |
6.4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
6.4.1 施工废水环境影响 |
6.4.2 施工废气对环境影响 |
6.4.3 施工噪声对环境影响 |
6.4.4 施工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 |
6.4.5 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
6.5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
6.5.1 水环境保护措施 |
6.5.2 大气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
6.5.3 声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
6.5.4 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
6.5.5 施工人员健康保护措施 |
6.6 生态环境的保护 |
6.6.1 陆生生态保护措施 |
6.6.2 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高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2 高铁概况及诸要素合理性分析 |
2.1 高铁的发展概况 |
2.2 高铁的优势与特点 |
2.2.1 高铁的优势 |
2.2.2 高铁的施工特点 |
2.3 高铁占地情况及其合理性分析 |
2.4 高铁土石方调配及其合理性分析 |
2.5 高铁取土(石、料)场布设的合理性分析 |
2.6 高铁弃土(石、渣)场布设的合理性分析 |
2.7 小结 |
3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
3.1 高铁项目的施工组织 |
3.2 高铁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分析 |
3.2.1 路基工程施工 |
3.2.2 桥涵工程施工 |
3.2.3 隧道工程的施工 |
3.3 高铁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 |
3.3.1 施工期水土流失特点 |
3.3.2 运行期水土流失特点 |
3.3.3 不同地貌类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
3.4 高铁与其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差异性分析 |
3.5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
3.6 水土流失成因探讨 |
3.6.1 自然因素 |
3.6.2 人为因素 |
3.7 小结 |
4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与防治措施体系 |
4.1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4.2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划分 |
4.2.1 防治分区划分原则 |
4.2.2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结果 |
4.3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
4.3.1 路基工程区 |
4.3.2 站场工程区 |
4.3.3 桥梁工程区 |
4.3.4 隧道工程区 |
4.3.5 取土(料)场区 |
4.3.6 弃土(石、渣)场区 |
4.3.7 施工道路区 |
4.3.8 施工生产生活区 |
4.4 小结 |
5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典型设计 |
5.1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及主要措施分析 |
5.1.1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分析 |
5.1.2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主要防治措施 |
5.2 典型项目概况 |
5.2.1 工程概况 |
5.2.2 项目区概况 |
5.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标准与原则 |
5.4 表土资源防护及其典型措施设计 |
5.4.1 表土资源防护的重要性 |
5.4.2 表土剥离与防护典型设计 |
5.5 边坡防护措施典型设计 |
5.6 截排水措施典型设计 |
5.7 挡渣墙典型设计 |
5.8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煤炭市场及铁路煤炭运输现状 |
2.1 煤炭市场现状 |
2.2 铁路煤炭运输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3 铁路煤炭运输未来形势分析 |
3.1 能源结构调整对铁路煤炭运输的总体影响 |
3.2 电力行业发展对铁路煤炭运输的总体影响 |
3.3 进口煤对铁路煤炭运输的总体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及内涵 |
4.1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
4.2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发展的支撑条件 |
4.3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建设的内涵 |
4.4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的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建设可行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种供应模块煤炭物流组织研究 |
5.1 煤源选择及配煤模型 |
5.2 煤种供应模块的铁路煤炭运输组织 |
5.3 本章小结 |
6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规划布局研究 |
6.1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选址原则 |
6.2 煤炭储配基地国家规划分析 |
6.3 铁路煤炭主要货流特征 |
6.4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货源分析 |
6.5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货流结构 |
6.6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选址模型 |
6.7 本章小结 |
7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功能区布局及设施设备配置 |
7.1 铁路集疏运站功能区布局基本图型 |
7.2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功能区布局基本图型 |
7.3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主要技术作业流程 |
7.4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设施设备配置 |
7.5 本章小结 |
8 煤炭产品配送模块的配送组织 |
8.1 准时制配送组织概述 |
8.2 准时制配送班列组织模式 |
8.3 准时制配送班列交路规划模型 |
8.4 准时制配送班列机车交路算法 |
8.5 准时制配送班列机班接续算法 |
8.6 本章小结 |
9 基于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 |
9.1 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概述 |
9.2 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库存费用 |
9.3 基于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供应链库存特点 |
9.4 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库存控制模型 |
9.5 本章小结 |
10 基于储配基地的煤炭供应链成本效益分析案例 |
10.1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概述 |
10.2 基于储配基地的煤炭供应链成本效益变化项目梳理 |
10.3 基于储配基地的煤炭供应链成本效益变化分析案例 |
10.4 本章小结 |
11 研究结论及展望 |
11.1 研究结论 |
11.2 主要创新点 |
11.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干熄焦系统的研究与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干熄焦工艺发展史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干熄焦系统的研究 |
2.1 湿法熄焦的原理及工艺流程 |
2.1.1 湿法熄焦的原理 |
2.1.2 湿法熄焦工艺流程 |
2.2 干熄焦技术原理 |
2.2.1 干熄焦的工艺流程 |
2.2.2 湿法熄焦作为干法熄焦的意义 |
2.2.3 干熄焦的基本参数及设定 |
2.3 红焦运输系统 |
2.3.1 红焦运输系统的工艺流程 |
2.3.2 红焦运输系统的重要改进部件 |
2.4 干熄炉及先进技术 |
2.4.1 干熄炉系统 |
2.4.2 先进技术 |
2.5 冷焦排出系统 |
2.5.1 冷焦排出系统工艺流程 |
2.5.2 冷焦排出系统主要设备 |
2.6 气体循环系统 |
2.6.1 气体循环工艺流程 |
2.6.2 气体循环主要设备 |
2.7 环境除尘系统 |
2.7.1 粉尘烟气来源 |
2.7.2 除尘工艺流程 |
2.7.3 除尘工艺主要设备 |
3. 干熄焦锅炉系统及优化控制 |
3.1 干熄焦锅炉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干熄焦锅炉系统的工艺流程 |
3.2.1 锅炉本体汽水流程工艺 |
3.2.2 循环倍率 |
3.3 锅炉给水处理的工艺及流程 |
3.4 干熄焦锅炉系统的主要器件 |
3.5 汽包水位控制系统 |
3.5.1 锅筒水位测量的重要性 |
3.5.2 锅筒水位测量的方法 |
3.5.3 汽包水位的动态特性 |
3.6 锅炉水位控制系统的优化 |
3.6.1 锅筒水位单冲量控制系统 |
3.6.2 锅筒水位单级三冲量控制系统 |
3.6.3 锅筒水位串级三冲量控制系统 |
4. 锅炉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及优化控制 |
4.1 蒸汽量变化时主汽温的动态特性 |
4.2 循环气体扰动时主汽温的动态特性 |
4.3 减温水扰动时主汽温的动态特性 |
4.4 串级控制原理 |
4.5 传递函数 |
4.6 BP神经网络整定PID原理 |
4.7 传递函数的仿真研究 |
4.8 结论 |
5. 软硬件控制系统 |
5.1 硬件及检测系统 |
5.1.1 硬件系统 |
5.1.2 检测系统 |
5.2 软件系统 |
5.2.1 下位机控制系统 |
5.2.2 上位机控制系统 |
5.3 论文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采用截水槽措施提高进口提煤设备的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低阶煤制水煤浆级配堆垛与制浆特性[D]. 李和平. 宁夏大学, 2021
- [2]甘肃省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D]. 王家辉. 兰州大学, 2019(02)
- [3]烟台地区院落式住宅屋面雨水收集处理研究[D]. 刘文平. 烟台大学, 2019(09)
- [4]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D]. 王栋.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4)
- [5]运城市肥业公司25吨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研究[D]. 周岳.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6)
- [6]吉林省靖宇青龙河水库工程设计[D]. 姜震. 吉林大学, 2017(04)
- [7]高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体系研究[D]. 王泽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4)
- [8]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D]. 朱亮.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9)
- [9]干熄焦系统的研究与优化控制[D]. 党金梗. 辽宁科技大学, 2016(10)
- [10]楚雄州小(二)型水库主要病险及除险加固措施探讨[A]. 上官志坚. 云南省水利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