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HEW系列互感器校验仪实现互感器校验装置的自动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恺[1](2019)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汽车是全球目前最热门的绿色能源发展领域之一,从美国的特斯拉到中国的比亚迪、北汽、奇瑞等品牌系列车型均已推入市场,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根据国家工信部推出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达到1500万辆以上。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规定,车辆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充电设施的建设正处于井喷期。与电动汽车及充电领域磅礴发展不对称的是,充电电能计量方案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计量装置的配置五花八门,计量性能参差不齐。这给充电运营商和用户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着充电领域的有序发展。本文以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和经济性评价为目的,提出基于模糊数学和专家系统的多源多层次评价体系,涵盖4个评价面,包含14个基本评价要素。14个评价要素中按照评价策略分为经验性评价要素和量化性评价要素。在经验性评价过程中,采用专家系统结合模糊评价的方法,设计语义规则库,将专家们的语义评价信息转化为相应的模糊状态集。在量化性评价过程中,设计针对每个因素的模糊隶属函数,将已有量化指标转化为模糊映射集。将经验性评价状态集和量化性评价状态集进行融合,设计语势语义加权规则,将专家们的评价通过加权系数体现,完成14个基本评价要素的融合,综合考虑每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为了获取量化性评价要素的基本数据,采用市场调查、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实验室检测、现场检测等多种方式得到计量装置配置成本、标定准确度、周期校验成本、周期轮换成本、充电损耗成本、多因素影响下计量准确度偏移等8类基本数据。归纳总结出7种计量方案、5种计量装置配置模式,适用于市场上现有的充电运营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计量方案经济性量化评价,得到最适性计量方案。本文的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从多源分析出发,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影响计量运营经济性的诸多要素,为充电站设计、设备采购、建设、运维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许云清[2](2019)在《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调试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调试涉及到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在当前调试模式下,用人数量、调试用时、调试费用普遍较高,为解决这一现状,本文对智能站二次系统调试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结构、配置、调试等方面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组网联调方案(Networkingdebuggingmethod),从单间隔、多间隔、跨间隔三个方面对组网联调方案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对每种方案的网络结构、工作原理、适用场景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组网联调方式的核心内容都是用调试主机实现对所有测试仪的集中控制。其次,对智能站二次系统组网联调方案的通信网络进行了设计,提出RJ45网络、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三种组网方式,并对其网络结构、工作原理、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无线网络为主、光纤网络为辅的通信网络。最后,对组网联调方案的工程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总用人数量、总用时、总调试成本、动作时间、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等角度对三种调试方案进行了工程实例应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组网调试方案在总用人数量、总用时长、总调试成本等多个方面显着优于常规调试方案,证实了本文所提组网调试方案的有效性,可为智能站二次设备调试提供指导。
金晓明[3](2017)在《1000kV特高压CVT车载校验平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特高压在我国的大力发展,电厂发电量和电力公司供电量能否精确计量成为与日剧增的社会关注点。互感器是系统计量和系统继电保护的主要设备,其精度的高低会对电能交换的质量、计量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特高压CVT(Capacitor Voltage Transformer,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属于安装式设备,必须进行现场检定。可见,对1000kV交流特高压CVT车载校验平台的研究是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针对互感器现场校验设备体积大、现场效率低、检测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不安全因素多等现状,对互感器校验方法展开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1000kV交流特高压CVT车载校验平台系统。平台分为电源系统、标准电压互感器与误差测量系统三个部分。通过对现有电源系统进行分析和比较,电源系统利用多档位可调的谐振电抗器,组成工频调感式串联谐振电源,电压最大可升高至692kV。标准电压互感器为串联式标准器,由两台500kV的标准电压互感器串联构成,分压均衡,可互相校验。误差测量系统采用互感器校验仪和特高压专用负荷箱,测量方式简便直观,使用便捷,能快速并准确得出校验结果。在车载平台设计方案中,考虑了诸多运输和现场因素,通过升降平台和减震等设计,保障了系统的运输和试验安全。本项目研制的CVT车载校验平台最终在1000kV特高压山东济南变电站成功投入使用,用于站内CVT误差测量工作。其中在对石泉1线的A、B、C三相CVT测量实验过程当中,我们对传统测量平台与本项目研制的CVT车载校验平台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进行了比较。本车载平台在保证测量准确性的基础上,运输效率、现场搭建效率以及CVT试验的安全性都有明显提高,同时该车载平台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目前该项目已申请《特高压电压互感器分离式校验平台及其安装校验方法》和《1000kV特高压CVT校验用多抽头固定式可调电抗器及实现方法》两项专利,成果已被浙江电科院、中国电科院采纳使用并受到一致好评,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未来发展前景开阔。
章晓君[4](2017)在《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智能电网已逐步成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其核心便是智能变电站。相比于常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而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是以电子式互感器取代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以数字信号取代传统的模拟电量采集,通过光纤、通信线组成数字化网络,实现精确地电压电流数据测量,以便于智能电网的控制、监控与保护。因此,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将在未来智能电网建设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本文深入研究了电磁互感器与电子式互感器的各自的特点,从定义、工作原理、结构、性能、试验方法以及在现场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论证了智能变电站中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替代传统的电磁互感器的实现方法。其次,本文通过对智能变电站的特点以及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电子式互感器的实际现场测试,论证出传感准确化、传输光纤化和输出数字化的互感器主流趋势必然导致了电子式互感器的诞生,并对其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要求、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发展进行研究。最后,本文对电子式互感器在一个较典型的330k V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进行了工程设计研究,得到了对不同电压等级的母线、主变压器上的电子式互感器以及合并单元的配置方式,并通过实验室测试验证该配置方式的合理性。在配置结束后,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对智能变电站中智能电子装置、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的影响。
宋妍[5](2014)在《电子式互感器设计及其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智能变电站需要可靠的测量和准确的数据,电子互感器是基于测量的理想测量装备,符合未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要求。研究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对于智能电网的可靠测量和继电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智能变电站及其对其中的关键设备电子式互感器的需求。对智能变电站中的关键标准如IEC61850、GOOSE技术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电子互感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对智能变电站的影响以及电子式互感器与智能变电站的关系。其次,以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和电容分压式电压互感器为例介绍了电子式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温度对这两种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研究了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温度补偿,并且对罗氏线圈传感头的阻尼值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给出了电子式互感器在现场测试方法与流程;最后研究了电子式互感器在工程实际中所用的接线方式及约束条件。最后,在某500kV智能变电站,研究了电流互感器的使用。说明了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建设中型号的选取、配置原则,从智能变电站各个电压等级说明了电子互感器和合并单元的配置过程,在工程配置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齐盟,李开成,孙健,朱鹏,何昊[6](2014)在《基于DSP的电磁式互感器误差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传统的互感器误差测量装置,其智能化程度比较低且测量精度不够高,故提出了一种基于DSP的电磁式互感器误差测量新技术。设计的互感器误差测量仪可在现场或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比较从标准互感器与待测互感器所采集的信号,完成对互感器误差的测量。设计的程控放大电路对原始信号进行幅值的调节,低通滤波器使输入AD转换器的信号为有效的基波信号,并兼顾其整体的抗干扰性能。采用DSP作为核心控制器,其反序间接寻址等特性能有效地对数据进行FFT运算,得出待测互感器的比差和相角误差。采用这种互感器误差测量仪可以提高效率,实现测量过程的自动化。
齐盟[7](2013)在《基于DSP的电磁式互感器误差测量研究》文中指出电力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着对电网参数的测量、电量计量以及电力系统监控和保护的任务,这些参数关系到电网的稳定运行以及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电力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测量的精度以及准确性必须得到保证。故对互感器误差的测量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互感器误差测量装置,由于其自身结构较为复杂且在测量时操作较为繁琐,智能化程度比较低,而且测量精度以及工作的稳定性不够高。故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SP的电磁式互感器误差测量新技术,来提高整个误差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与测量精度,同时提高误差测量的工作效率与智能化程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互感器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互感器误差测量系统的原理框图,并对框图中各个模块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在比较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处理器的优劣之后,最终选用DSP芯片作为核心控制器,结合采用的采样算法对采样数据进行处理,来实现误差测量系统的各项功能。详细介绍了互感器误差测量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与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中,主要针对电路的模拟部分与数字部分进行详细的设计与介绍,并兼顾互感器误差测量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在软件设计中,在对一些常用的采样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之后,选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对采样得到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幅频分析之后得到待测互感器的比差和相角差。介绍了误差测量系统的编程思路,给出了主要程序的流程图,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王贺琦[8](2013)在《数字式互感器校验仪软件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不断普及,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校验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除了工作效率低,误差大的缺点外,其输出信号不能直接与微机和保护设备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大大影响智能电网的正常工作和故障发生时所需要的快速反应。因此就需要有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新一代互感器校验仪来满足实际工程中的需要。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原理。分析了互感器工作时产生误差的原因,以及电子式互感器角差的特殊性。并对互感器误差进行原理计算,明确比差和角差的定义;同时给出了数字式互感器校验仪的工作流程和基本组成。第二部分介绍了信号校验过程中的核心算法--FFT算法,对信号校验过程中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处理实际问题中,我们遇到的离散时间信号都是从无限长的信号中截取的,而对离散数据的截断则是通过序列与窗函数相乘来实现的。所以这时候一般会遇到两种误差对校验结果产生影响:1、离散误差;2、截断误差。离散误差一般是通过增加采样点来减小误差。为了达到抑制截断误差的目的引入了窗函数,并详细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中常用窗函数的参数和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为了消除窗函数无法抑制的泄露,消除在截取数据时造成的谱线没有正对峰顶时所带来的误差,进一步提高幅值、相位的计算精度。本文提出了通过余弦窗配合离散频谱校验法的方案来对FFT信号进行处理,即,先把窗函数加在相应的信号上来减小频谱泄露,之后在用离散频谱校验法计算FFT后峰值所在的频率,再根据频率来校准幅值和相位。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进而得到精确的幅值、频率、相位,并且从理论上对该方案进行了论证。随后借助Matlab工作平台实现了该方案在仿真实验中的应用。并能使用该方案对比值误差的抑制达到理论值的0.148%,角差误差达到理论值的1.119%。
张晶[9](2013)在《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交互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迅速,低压电流互感器作为电力系统中常用的仪器地位也日益突出。它的性能参数包括误差、角差、绝缘和耐压等,这些指标的精度和可靠性对智能电网的安全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鉴于目前电力系统中对互感器都是人工进行检定,因此大量人力和物力浪费在重复的操作上,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华北电网联合开发了一套全自动检定系统。这个低压电流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可以实现智能存储、自动出入库、自动检定等一系列功能,可以极大地提高检定效率和检定准确度。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在开发这套低压电流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的过程中,重点对计量一体化平台与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之间的交互的接口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详细阐述了接口的设计和实现。本文首先分析和总结了前人对互感器检定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国内学者对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的实现方法的探索,接着根据实际项目的要求,对检定系统的功能需求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然后根据这些要求介绍了如何设计接口系统,将接口系统设计成为Web Service加中间数据库的形式;之后,详细介绍了使用到的一些关键技术如:XML解析、数据操作、WebService等,并以一个接口的功能实现为例,展现了整个接口的实现过程和方法。最后通过测试程序对接口的业务流程逻辑进行了测试与验证。
张冉[10](2013)在《高压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流互感器是输电线路中基本的检测设备,在电力领域起着关键作用。电流互感器校验仪作为检定电流互感器误差的专用设备,对其准确度、便携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论述了传统比较法和低压外推法的原理,分析了它们的优点和不足。采用低压外推法时,被检电流互感器一次侧电压值较小,在向地面的采集设备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影响误差测量结果。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即采用光纤作为一次侧信号的传输媒介,在互感器一次侧和采集端添加电光/光电转换电路,避免了电磁干扰,实现弱信号零误差的远距离传输。本文着重介绍了电流互感器误差的测量方法和步骤,完成了高压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系统的设计工作。绘制了各测量模块的硬件电路图,编写了以LabVIEW为平台的虚拟校验软件。硬件电路包括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一次侧检测模块、二次侧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等,其功能是测量标准互感器二次电压、被检互感器一次电压、二次电压、二次电流等参数。通过对一次侧检测模块的测试,验证了采用电光/光电转换电路,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被检电流互感器一次侧弱信号的传输问题。虚拟校验软件包括数据采集系统和虚拟面板,采集卡和虚拟软件相配合,起到了控制测量电路、显示操作界面、采集处理数据的作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资源和功能,大大提高了互感器的检测效率和质量。
二、用HEW系列互感器校验仪实现互感器校验装置的自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HEW系列互感器校验仪实现互感器校验装置的自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充电运营策略研究现状 |
1.2.2 充电设施计量装置适用性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系统状态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来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分析 |
2.1 充电站典型业务场景 |
2.1.1 充电时长划分的典型业务场景 |
2.1.2 充电原理划分的典型业务场景 |
2.1.3 本研究针对的典型业务场景 |
2.2 典型充电业务场景下的计量方案研究 |
2.2.1 典型业务场景下计量模式研究 |
2.2.2 典型业务下的计量方案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充电场景下计量装置运行准确度评价 |
3.1 典型充电场景下电能质量建模分析及实测 |
3.1.1 非正弦电路的谐波与功率因数分析 |
3.1.2 充电机谐波理论分析 |
3.1.3 充电站仿真模型搭建和谐波计算 |
3.1.4 电动汽车充电站电能质量现场检测 |
3.2 直流分量对电能计量装置影响的建模分析及实测 |
3.2.1 直流分量对电流互感器影响 |
3.2.2 直流分量对交流电能表影响 |
3.3 谐波、纹波对电能计量装置影响的建模分析及实测 |
3.3.1 谐波对电流互感器输出的影响分析和测试 |
3.3.2 电阻分压器的频谱特征分析 |
3.3.3 分流器的频谱特性分析 |
3.3.4 电子式电能表的频谱特征分析 |
3.4 环境温度对电能计量装置影响的建模分析及实测 |
3.4.1 温度对电流互感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4.2 温度对电流分流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4.3 温度对电阻分压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4.4 温度对电子式电能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5 计量装置损耗对计量准确性的影响 |
3.5.1 通用交流计量装置计量准确性受损耗影响分析 |
3.5.2 通用直流计量装置计量准确性受损耗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电场景下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 |
4.1 多维状态评价的基本理论 |
4.2 充电场景下计量方案的经济性量化评价建模 |
4.2.1 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因素及层次分析 |
4.2.2 充电网络运营经济性计量因素评价机制 |
4.3 基于典型充电场景的计量方案经济性量化评价 |
4.3.1 典型充电场景计量方案的基础性指标评价 |
4.3.2 典型充电场景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结果 |
4.4 实例运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专利 |
(2)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调试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智能站二次系统基本结构及原理 |
2.1 智能站概述 |
2.1.1 智能站定义 |
2.1.2 一次系统概述 |
2.1.3 二次系统概述 |
2.2 智能站二次系统基本结构及原理 |
2.2.1 过程层 |
2.2.2 间隔层 |
2.2.3 站控层 |
2.2.4 通信网络 |
2.3 智能站二次系统调试原理 |
2.3.1 虚端子配置 |
2.3.2 SCD文件配置 |
2.3.3 调试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站二次系统组网联调方案 |
3.1 智能站二次系统调试方式 |
3.1.1 设备调试方法 |
3.1.2 回路调试方法 |
3.2 组网联调方案工作原理 |
3.2.1 单间隔组网调试 |
3.2.2 多间隔组网联调 |
3.2.3 跨间隔组网联调 |
3.3 组网联调方案的通信网络设计 |
3.3.1 RJ45网络设计 |
3.3.2 光纤网络设计 |
3.3.3 无线网络设计 |
3.3.4 通信网络的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组网联调方案的工程应用分析 |
4.1 工程背景分析 |
4.1.1 工程简介 |
4.1.2 配置分析 |
4.2 调试实例分析 |
4.2.1 单间隔组网调试分析 |
4.2.2 多间隔组网联调分析 |
4.2.3 跨间隔组网联调分析 |
4.3 应用效益分析 |
4.3.1 经济效益分析 |
4.3.2 管理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1000kV特高压CVT车载校验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情况 |
1.1.1 特高压建设现状 |
1.1.2 互感器在电网中的作用 |
1.1.3 CVT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 课题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3.1 国外对本项目的研究情况 |
1.3.2 国内对本项目的研究情况 |
1.4 项目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误差校验方法研究 |
2.1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原理 |
2.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误差构成 |
2.2.1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内部误差 |
2.2.2 外界环境对CVT的误差影响 |
2.3 电压互感器误差校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1000kV特高压CVT车载平台系统设计 |
3.1 1000kVCVT主要技术参数 |
3.2 车载平台主要设备选择 |
3.2.1 调压控制器 |
3.2.2 励磁变压器 |
3.2.3 谐振电抗器 |
3.2.4 标准电压互感器 |
3.2.5 互感器校验仪 |
3.2.6 电压互感器负荷箱 |
3.2.7 电源线盘及附件 |
3.3 车载平台系统框图与平面布置 |
3.4 车载平台使用方法 |
3.5 Z型升降平台和减震设计 |
3.6 安全保障系统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1000kV特高压CVT误差校验系统设计 |
4.1 串联谐振电源研究 |
4.1.1 串联谐振升压原理 |
4.1.2 串联谐振时的电压和能量关系 |
4.1.3 串联谐振的幅频特性 |
4.2 电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1 调压控制器 |
4.2.2 励磁变压器 |
4.2.3 谐振电抗器 |
4.3 1000kV标准电压互感器设计与实现 |
4.3.1 标准电压互感器主要原理 |
4.3.2 铁芯、绕组的选择 |
4.3.3 标准电压互感器的制作 |
4.3.4 串联式标准电压互感器的均压 |
4.4 误差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
4.4.1 互感器校验仪 |
4.4.2 特高压专用互感器负荷箱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载校验平台现场应用 |
5.1 应用背景 |
5.2 现场试验 |
5.2.1 现场试验过程 |
5.2.2 车载平台测试能力验证 |
5.2.3 试验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 |
(4)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互感器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电子式互感器理论研究情况 |
1.2.2 电子式互感器的国内外工程化研制研究情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子式互感器的研究 |
2.1 传统电磁式互感器 |
2.2 电子式互感器技术 |
2.2.1 电子式互感器工作原理及分类 |
2.2.2 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限值 |
2.2.3 两种典型结构的有源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
2.2.4 不同电子式互感器的对比 |
2.3 电子式互感器与电磁式互感器的区别 |
2.3.1 定义的区别 |
2.3.2 工作原理及结构的区别 |
2.3.3 性能的区别 |
2.3.4 试验的区别 |
2.3.5 应用的区别 |
2.4 小结 |
第3章 电子式互感器技术在智能化变电站的应用 |
3.1 智能化变电站的研究 |
3.1.1 智能变电站简介 |
3.1.2 智能化设备特点 |
3.1.3 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管理 |
3.2 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
3.2.1 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要求 |
3.2.2 智能变电站中,电子式互感器应用的关键技术 |
3.2.3 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化变电站中的应用发展 |
3.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现场测试 |
3.3.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系统 |
3.3.2 测试数据比较分析 |
3.3.3 现场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3.4 小结 |
第4章 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典型工程设计 |
4.1 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配置原则研究 |
4.1.1 电子式互感器配置原则 |
4.1.2 合并单元配置原则 |
4.1.3 智能变电站中电子式互感器的选型 |
4.2 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的配置方式 |
4.2.1 35kV母线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配置方式 |
4.2.2 220kV母线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配置方式 |
4.2.3 330kV母线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配置方式 |
4.2.4 主变压器的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配置方式 |
4.3 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配置的验证 |
4.3.1 测试方法的研究 |
4.3.2 电子式互感器的验证测试 |
4.4 智能变电站中电子式互感器应用的影响 |
4.4.1 电子式互感器对智能电子装置的影响 |
4.4.2 电子式互感器对二次回路的影响 |
4.4.3 电子式互感器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电子式互感器设计及其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 |
1.1.2 电子式互感器的特点 |
1.1.3 电子互感器的开发及应用状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工作 |
第2章 智能变电站及电子互感器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智能变电站基础理论 |
2.2.1 智能变电站定义 |
2.2.2 智能变电站三层构架 |
2.2.3 IEC61850 标准 |
2.2.4 GOOSE 技术 |
2.3 电子式互感器基础理论 |
2.4 电子式互感器与智能变电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式互感器设计与测试 |
3.0 引言 |
3.1 电子互感器的原理 |
3.1.1 罗氏线圈测量原理 |
3.1.2 电容分压式电压互感器测量原理 |
3.2 温度对电子互感器的影响分析 |
3.2.1 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的温度补偿 |
3.2.2 电容分压器的温度补偿 |
3.2.3 温度误差拟合 |
3.3 放大电路设计与测试 |
3.4 电子互感器的测试 |
3.4.1 出厂单元测试 |
3.4.2 互感器的应用测试 |
3.5 电子互感器工程应用 |
3.5.1 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 |
3.5.2 电压互感器接线方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工程应用 |
4.1 引言 |
4.2 电子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的配置原则 |
4.2.1 电子互感器配置原则 |
4.2.2 合并单元的配置原则 |
4.3 电子式互感器的选择 |
4.4 电子互感器的配置方式 |
4.4.1 35kV 母线线路配置方式 |
4.4.2 220kV 母线线路配置方式 |
4.4.3 500kV 母线线路配置方式 |
4.4.4 主变配置方式 |
4.5 电子式互感器对继电保护的影响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DSP的电磁式互感器误差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互感器误差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分类 |
1.1 互感器误差测量技术的发展 |
1.2 互感器校验仪的分类 |
2 电磁式互感器误差测量仪的设计 |
2.1 系统硬件设计 |
(1)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2)数字电路的设计 |
(3)电磁兼容性设计 |
2.2 系统软件设计 |
(1)AD转换程序的设计 |
(2)数据处理算法 |
3 结束语 |
(7)基于DSP的电磁式互感器误差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论 |
1.1 互感器误差测量技术的发展 |
1.2 互感器校验仪的分类 |
1.3 互感器误差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1.4 互感器校验仪的技术要求与操作规程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互感器误差测量的原理 |
2.1 电流互感器 |
2.2 电压互感器 |
2.3 互感器误差测量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DSP 技术简介 |
3.1 DSP 的发展 |
3.2 DSP 的特点 |
3.3 DSP 系统的设计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 |
4.1 误差测量系统模拟电路设计 |
4.2 误差测量系统数字电路设计 |
4.3 数据采样电路设计 |
4.4 硬件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 |
5.1 采样原理 |
5.2 交流采样算法 |
5.3 系统软件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7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数字式互感器校验仪软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互感器校验仪的发展和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数字式互感器校验仪的工作原理 |
2.1 数字信号处理简介 |
2.2 互感器的原理及误差原因分析 |
2.2.1 互感器的基本原理 |
2.2.2 感器的误差原因分析 |
2.2.3 电子式互感器原理 |
2.3 数字式互感器校验仪的原理及方案 |
2.3.1 互感器校验仪的原理 |
2.3.2 数字式互感器校验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信号校验中误差的产生及解决方法 |
3.1 FFT算法简介 |
3.2 FFT变换的误差分析 |
3.2.1 离散误差 |
3.2.2 截断误差 |
3.3 余弦窗函数的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4 离散频谱校验法 |
4.1 离散频谱校验法简介 |
4.2 四种窗函数的校正 |
4.2.1 矩形窗 |
4.2.2 汉宁窗 |
4.2.3 海明窗 |
4.2.4 高斯窗 |
4.3 本章小结 |
5 仿真与应用 |
5.1 220kV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准确度试验方案 |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2.1 幅值及相位的计算 |
5.2.2 信号比差角差的校正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程序模块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交互接口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和采取的方法 |
1.4 全文安排 |
2 流水线系统需求 |
2.1 流水线系统概述 |
2.2 流水线系统的目标 |
2.3 流水线系统的需求分析 |
3 流水线接口系统设计 |
3.1 流水线系统接口的设计 |
3.2 流水线接口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 流水线接口系统实现及测试 |
4.1 流水线系统接口的实现 |
4.2 流水线系统接口的测试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高压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互感器校验仪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高压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方法研究及分析 |
2.1 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定义 |
2.2 电流互感器传统检定原理及优缺点 |
2.3 低压外推检定法 |
2.3.1 低压外推检定法原理 |
2.3.2 针对低压外推法的误差分析 |
2.3.3 改进思路 |
2.4 具体检定方法和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光纤传输技术的检定系统设计 |
3.1 模块组成和功能 |
3.1.1 一次侧检测模块 |
3.1.2 二次侧检测模块 |
3.1.3 控制模块 |
3.1.4 电源模块 |
3.1.5 虚拟校验软件模块 |
3.2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检定系统各模块的硬件设计 |
4.1 校验仪主板的外部接线 |
4.2 一次侧检测模块 |
4.2.1 测量 CTx 的一次侧电压电路 |
4.2.2 测量 PT0 的二次侧电压电路 |
4.3 二次侧检测模块 |
4.3.1 测量二次绕组内阻电路 |
4.3.2 测量二次电压和电流电路 |
4.4 控制模块 |
4.5 电源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以 LabVIEW 为平台的校验软件设计 |
5.1 虚拟校验仪简介 |
5.2 虚拟电流互感器校验仪的设计 |
5.2.1 数据采集系统 |
5.2.2 虚拟校验仪面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对本文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用HEW系列互感器校验仪实现互感器校验装置的自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性评价研究[D]. 李恺. 湖南大学, 2019
- [2]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调试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许云清.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3]1000kV特高压CVT车载校验平台技术研究[D]. 金晓明.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4]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D]. 章晓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5]电子式互感器设计及其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D]. 宋妍. 燕山大学, 2014(05)
- [6]基于DSP的电磁式互感器误差测量研究[J]. 齐盟,李开成,孙健,朱鹏,何昊. 电测与仪表, 2014(04)
- [7]基于DSP的电磁式互感器误差测量研究[D]. 齐盟.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8]数字式互感器校验仪软件系统的设计[D]. 王贺琦.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9]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交互接口的设计与实现[D]. 张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10]高压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系统设计[D]. 张冉.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