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损失—一年一个三峡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郑惠丹[1](2021)在《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巨项目施工现场的合理布置是开展施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布置受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消防安全、文明施工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在实际布置过程中应全盘考虑。在巨项目施工现场内,由于施工过程中参建单位复杂、消防设施配备不齐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给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巨项目施工现场建设单元和临时用房数量较多,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由于“多米诺效应”,其后果会急剧增加,从而造成严重的施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因此对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进行选址优化研究,是巨项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为提高巨项目施工现场消防救援能力,针对施工现场区内微型消防站的选址优化问题,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城市消防站选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火灾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和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特点,从众多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中筛选出能够客观反映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风险状况的评估方法:Fine Kinney方法,从而评估出施工现场内各建设单元和临时用房的火灾风险等级结果。然后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选用集合覆盖模型,并结合影响微型消防站选址的距离因素、时间因素、经济因素和覆盖率因素,建立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最小化消防站的建设费用、运营费用和区域内总的事故损失费用确定消防站的数目,结合Fine Kinney方法计算的火灾风险等级结果,考虑不同风险级别的需求点具有不同的响应时间和响应距离。其次选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智能优化算法求解该模型,得到一组从Pareto最优解。最后基于三角模糊数的TOPSIS法从Pareto系列解中选出最佳选址方案。该模型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并将Fine Kinney火灾风险评估和影响消防站选址的因素结合,优化了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的选址研究,完善施工现场内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对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优化选址的可行性和优化性。
高远[2](2020)在《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一直被视作事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实践还是学术上,都有研究指出当前政府基于合规的监管机制是阻碍安全监管产生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反观西方发达国家深受罗本斯报告影响,多建立起一种基于框架性法律和员工参与的自律监管机制。完全的自律监管机制也存在其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并不能在中国完全适用。因此,探索两种监管机制的平衡点从而使其有效的结合,对于优化当前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预防重大事故,提升工业生产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以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理论、社会性成本-效益分析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提出采用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两种监管机制下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策略选择及收益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分别建立合规监管机制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和两种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结果发现由于企业在法规制定过程的信息缺失普遍存在,降低法规的固有有效性,抑制了合规监管机制发挥效果。半定量结果显示在中国国情下,自律监管的收益小于合规监管机制。但纯策略下合规监管机制具有局部稳定性的均衡点所对应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是不确定的,说明合规监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基于社会成本-效益理论对博弈监管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定量化设计和估算。结果表明在中国当前国情下,纯策略的合规监管机制所对应的均衡点收益为a-11389.16和a-31746.67,均大于完全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a-35248.07。混合策略下两种模式有效的结合表明当两种监管机制混同使用,且合规监管的比例置于[0.3796,0.5]区间内时,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总收益在不断增加。3)将自律监管机制下的四种主要控制策略加入原有合规监管机制的博弈过程中后,对系统的均衡点收益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结果发现其中三种控制策略的实施都能使系统更加高效。4)基于SCORE项目,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设计并实施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的优化方案,阶段性的实施效果表明:将自律监管的一些实践措施与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相结合,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李美威[3](2020)在《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润滑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需求也不断增加,稳定可靠的发电系统也越来越重要。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水轮机组单机容量不断扩大。提高大型水轮机组的运行可靠性、降低水轮机组的检修成本、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显着意义,而推力轴承作为水轮机组的主要部件之一,对其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预警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在线油液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油液监测技术对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得到应用。为实现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的状态监测与智能化远程运维,运用在线油液监测传感器对推力轴承润滑油液进行数据采集,构建在线油液状态监测系统,实现推力轴承的故障预警与故障识别。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流体动力润滑理论,计算了推力轴承在正常工况下的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分布情况,分析了在不同转速和载荷下的最小油膜厚度变化特点,确定了其油膜厚度的大致范围,研究了基于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油膜厚度监测方案,并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随后设计了一套在线油液数据采集箱对推力轴承的润滑油液理化指标和污染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制定了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油液在线监测系统整体架构,完成了电涡流传感器和在线油液数据采集箱的安装。其次,对推力轴承润滑油液故障检测与预警方法进行研究,针对在线油液监测数据分布不均衡问题,使用时间序列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正常运行时期的数据进行建模,构建了模型残差、平方预测误差SPE和Hotelling T2的过程控制图,综合了三种控制图进行故障检测与预警,能有效实现异常检测并降低误检率,同时能识别异常变量。再次,设计了推力轴承摩擦磨损试验台,对推力轴承在不同工况和润滑状态下进行磨损试验,分析了运行过程中推力轴承推力瓦温度和摩擦系数的变化趋势,得到了各参数对推力轴承性能的影响,总结了不同润滑状态与推力轴承故障间的关系。为估计推力轴承磨损寿命,对其进行周期性的启停磨损试验,研究了其寿命与启停次数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的故障特点和故障机理,总结了其推力轴承的常见故障类型,对油液故障数据集进行了收集和分类。研究了在线油液监测数据特征提取方法,针对K近邻算法的不足,使用了基于遗传算法的K近邻算法进行故障诊断,构建了故障识别球集合,提高了故障识别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同时保证了诊断方法的自适应性和可扩展性,使系统能够识别新的故障。运用Python和Qtcreator开发了推力轴承润滑油液状态监测软件系统,完成了对推力轴承的状态监测、故障检测与预警和故障识别等功能,实现了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润滑状态监测与智能化远程运维管理。
邹颖[4](2019)在《海底管线工程风险动态连锁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能源开发与利用安全是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陆地油气资源开发过度,我国开始重点建设海洋油气开发项目。作为最安全和便捷的输送方式,海底管线能大量持续输送油气。海底管线工程属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其作为开放性复杂系统本身的系统脆弱性程度高,且易于受到复杂海洋环境的影响。与地面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相比,在复杂海洋环境中对项目进行管理的经验尚不足,对复杂环境风险的认知水平和防控能力有待提升。工程项目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风险的识别与评估领域,对于风险动态变化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海底管线工程项目客观条件和环境条件复杂程度高,工程风险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中,针对海底管线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关注工程风险动态连锁效应的影响。本研究探究和明晰了海底管线工程客体系统脆弱性和工程风险扩散机理和动态传导机理。对海底管线工程系统脆弱程度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对海底管线工程风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从风险动态发展视角,分析海底管线工程风险的扩散与传导过程,并模拟海底管线工程风险传导的连锁效应。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构建了四个层面的18个项目系统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选取渤海海域海底管线系统作为评价对象,应用改进的模糊评价方法,分别确定两个层级指标的权重,构造模糊评价矩阵,确定渤海海域海底管线工程系统脆弱性处于Ⅲ级至Ⅳ级,偏向Ⅳ级。第二,对风险扩散和风险传导方式进行归纳,发现海底管线工程风险扩散的方式为:直线式扩散、环形扩散、辐射扩散、以及交叉扩散;将风险传导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为工程风险向项目客体进行风险传导的过程;另一个层面是项目复杂系统内部风险传导的直线式路径。第三,从风险因素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进度关键风险的因果作用过程,发现影响渤海海底管线工程绩效的风险源主要是自然环境、承包商、和社会环境。承包商经验不足对进度延误的影响程度大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业主方;并提出9条渤海海底管线工程关键风险传导路径。第四,采用动态贝叶斯网络方法对海底管线工程风险事件的多米诺效应进行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复杂随机风险事件的多米诺效应;以渤海海底管线工程为例,检验动态贝叶斯网络方法对空间和时间随机风险事件的多米诺效应的研究适用性。通过海底管线工程风险动态连锁效应分析,掌握海底管线工程风险动态连锁反应的特性和路径,从而截断风险的传递,能够为海底管线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张晴[5](2019)在《“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老板”是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下的一批特殊的民营企业主。由于煤矿产业的暴利、粗犷发展以及单一模式,“煤老板”经常被扣上“暴发户”的帽子,但“煤老板”作为煤炭资源的开采者和提供者,为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力、冶金、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将大众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大众媒介将外在世界转化为受众所接触到的“拟态世界”,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塑造着受众的认知图景和价值体系,对“煤老板”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塑造立体、全面的媒介形象,不仅有利于消解大众对“煤老板”的歪曲认知,也有利于国家煤炭转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话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轨迹及其动因。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2018)“煤老板”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对象以及报道倾向等五个方面探析《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的宏观构建过程,并从具体文本中的主题结构、语句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人民日报》构建“煤老板”媒介形象的话语使用策略。从总体上说,“煤老板”媒介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改革开放初期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煤炭“黄金十年”时期负面形象集中爆发;煤炭转型期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同时,笔者还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不同时期“煤老板”的形象进行全面考察。形象的生成受到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煤老板”自身变化(形象主体)、媒介版面改革以及受众信息需求变化(认知主体)、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环境因素)等三个维度分析“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动因。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是党的“喉舌耳目”,因此,政治权力和政党意志成为“煤老板”形象变迁的根本动因。“煤老板”的经济属性又使得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成为其媒介形象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人民日报》自身的版面改革、受众信息需求以及“煤老板”自身的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煤老板”的形象构建。从1983年到2018年,“煤老板”媒介形象的变迁既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成为时代变迁的重要镜像。
刘正卫[6](2019)在《电弧喷涂锌铝涂层工艺参数优化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弧喷涂技术具有涂层结合强度高、喷涂效率高和经济节能等优点,常用于大型钢结构的防护,在海洋环境或极端恶劣条件下,Zn-Al涂层耐蚀性和耐磨性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对电弧喷涂过程模拟分析、设计电弧喷枪结构、优化喷涂工艺参数和研究Zn-Al涂层耐蚀性和耐磨性等性能,从而提高工程和装备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首先,采用CFD数值分析方法对电弧喷涂雾化气流场的特征和熔滴在气流中的飞行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气流和熔滴飞行速度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气流速度在喷嘴出口处达到最大值,在丝材交点处上下急剧变化,在靠近基体处急剧下降,且基体中心附近的速度为0。熔滴在气流中飞行处于先加速后减速的动态过程,在加速过程中,直径较小和与喷嘴轴线夹角较大处的熔滴在较短的距离内能够加速到最大值。在减速过程中,直径大和与喷嘴轴线夹角较小处的熔滴减速不明显。当喷涂气压变大,气流和熔滴飞行速度越大,喷涂距离在120-180mm范围内有利于熔滴加速并保持高速飞行。然后,通过分析不同丝材交点位置和喷嘴直径比对气流速度的影响规律,对电弧喷枪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丝材交点离喷嘴出口距离减少至0时,气流速度最大;喷嘴出口与喉部直径比为2时,气流速度最大。其次,研究熔滴碰撞沉积基体的行为特征,以及不同初始条件对熔滴沉积和凝固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速飞行的熔滴在微妙间扁平化沉积,凝固过程主要发生在熔滴扁平到一定程度后。熔滴的初始直径越小,沉积时间越短,凝固越快,直径越大的熔滴,最后铺张直径越大。初始速度越大,沉积时间越短,扁平更加充分,凝固越快。初始温度越高,沉积时间越长,凝固越慢。再次,研究喷涂电压、电流、距离和气压等工艺参数对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规律,并且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研究发现,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耐蚀性都是随着电压、电流、距离、气压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少。喷电压、距离和气压依次对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和耐蚀性影响最显着,最优工艺参数为:喷涂电压为33V、电流为200A、距离为150mm和气压为0.7MPa。最后,通过开路电位(OCP)、动电位极化、EIS测量分析Al、ZnAl合金、Zn-Al伪合金涂层在3.5 wt.%NaCl溶液中浸泡过程中的电化学行为,并比较其耐蚀性。研究发现,与ZnAl合金、Al涂层相比,Zn-Al伪合金涂层具有更强的耐蚀性能。通过Al、ZnAl合金、Zn-Al伪合金涂层摩擦系数、磨痕尺寸、磨损率和磨损形貌等参数和形貌的变化来研究涂层的耐磨性能。研究发现,ZnAl合金涂层的耐磨性最好、其次为Zn-Al伪合金涂层、Al涂层最差。
马晓冬[7](2019)在《库区偶然荷载对钢桁架拱桥的施工安全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三峡水库蓄水诱发的高频微震与峡谷地区常遇大风,使得库区桥梁施工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文以三峡库区主跨519m的钢桁架拱桥——香溪长江公路大桥斜拉扣挂-缆索吊装施工为背景,结合库区常遇的偶然荷载风险源——水库诱发高频微震与峡谷地区常遇大风的特点,对桥梁施工的四大关键施工阶段,即主拱肋最大悬臂状态、主拱肋初合拢状态、裸拱状态及成桥状态进行分析。通过Midas建模,施加微震作用和风荷载进行计算,认定香溪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最不利阶段为主拱肋施工最大悬臂状态,相应的主要风险事态是主拱肋最大悬臂端偏移较大以及主拱肋拱脚出现较大应力,库区频发微震荷载对桥梁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拱肋的应力响应上,而峡谷风荷载对主拱肋的偏移影响则更加明显。通过对频发微震荷载与峡口风荷载概率分布特征的研究,假定频发微震荷载的峰值加速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峡口风荷载的基本风速值服从极值Ⅰ型分布;由频发微震荷载与峡谷风荷载作用下最大悬臂施工状态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将最大悬臂端偏移与拱脚应力作为风险极限状态控制因素,进行蒙特卡罗的风险概率求解。鉴于蒙特卡罗法求解失效风险概率需要大量有限元计算的样本点进行随机抽样,引入BP神经网络,由有限元计算结果数据对其进行训练,利用MATLAB编程建立蒙特卡罗—BP神经网络—有限元联合风险概率评估模型,在满足计算精度的前提下,能显着减小计算存储和时间需求,实现风险概率的高效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频发微震荷载单独作用下风险概率为1.52%,风荷载单独作用下概率值为6.53%,频发微震与风荷载耦合作用下,施工出现风险的概率值为8.69%,风险等级为4级,需引起关注。在香溪长江大桥斜拉扣挂-缆索吊装施工阶段,频发微震作用对施工安全风险的影响较小,风荷载影响较大。工程监测数据表明,香溪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期间经历了微震与峡谷大风,但最大悬臂偏移与拱脚应力均在可控范围内,与结构安全风险计算趋势比较吻合,大桥现已成功合龙。本文可为分析偶然荷载对斜拉扣挂-缆索吊装施工安全风险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
钟伊林[8](2018)在《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在车务站段的应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的发展大步前进,铁路营运里程不断增加,截止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32.3公里/万平方公里。随着全国铁路每年不断增多,带来的风险点也随着加大。2012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提出安全风险管理后,铁路各单位开始了安全风险管理,“十三五”期间,怎样更好的用好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是目前各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从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流程、方法研究入手,针对车务站段的实际情况,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对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研究风险识别、分析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鱼刺图法、风险矩阵图法对识别出风险点进行分析评价,并对现有控制措施的进行评估,在现有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风险控制应对措施。最后提出完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与构想,逐步完善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殷同乐[9](2018)在《船舶积压条件下三峡过坝运输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长江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为长江航运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三峡过坝需求激增,三峡船闸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加之通航环境条件限制、临时海事管制、水上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船舶积压常态化,从而引发船舶碰撞、火灾、污染、治安灾害等衍生事故,降低通航设施效率,造成人身及财产损失。目前,船舶积压问题的研究集中于积压成因分析、衍生风险测度、积压等级划分及运输组织对策等方面,但尚未形成完善的积压损失测算体系,运输组织优化策略的实际效果也有待验证。因此,本文针对三峡过坝船舶积压损失及其运输组织优化投入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三峡过坝积压船舶运输组织多目标优化模型,寻求运输组织优化投入与船舶积压损失之间的平衡点。首先,本文分析了三峡坝区运输组织现状及船舶积压现状,依据2030年三峡坝区过坝需求及通过能力的预测结果,明确了积压船舶的运输组织优化需求;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筛选评价三峡过坝积压船舶运输组织优化要素,提取了坝区积压船舶的运输组织优化目标,得到决策者对不同优化目标的偏好系数;根据所选取的优化目标,总结归纳三峡过坝积压船舶的运输组织优化途径,在保障通航安全性的条件下,构建船舶运输组织优化方案成本投入最小及船舶积压损失最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最后,在标定模型参数后,结合决策者的优化偏好,采用遗传算法得到了满足2030年坝区积压船舶运输组织需求的优化方案集,分析成本投入效益及优化前后积压损失情况。船舶积压条件下三峡过坝船舶运输组织的优化结果表明,以2030年三峡坝区过坝积压船舶的运输组织优化需求为基础,采用新建过坝通道、坝前分流转运组织、船闸—升船机联合调度组织及海事监管方案的组合,能够基本保障三峡坝区通航畅通,同时相对优化前的船舶年积压损失减少112亿元,在基础设施投入运营后约7年即可收回成本投入,研究结果对未来三峡坝区船舶运输组织的优化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雨虹[10](2018)在《核电站生产运行系统风险分析与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核电被公认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能源总量不足,能源需求缺额大,一次能源结构单一,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获取手段,核电未来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大力发展核电的前提是有效降低甚至消除其潜在的风险。做好风险管控,是保证核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建立了基于机组整体风险值与子系统风险值的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一种将各子系统发生风险的概率和后果转化为整台机组总体风险值的定量计算方法,对核电机组总体风险进行评估。为便于应用,建立了风险值评估指标,实现了对不同风险的快速定级并为后续选择控制措施提供横向对比的依据。同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子系统风险在机组整体风险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并与风险评估指标相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了说明风险控制的投入产出比,本文提出了风险效益系数的概念,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模型,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成本投入和消除风险的收益进行了对比分析。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以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分析与分级、风险响应方案、风险的监测与控制等五个关键环节为主线,制定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略,建立了适合核电站运行实际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最后,应用本文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对DYW核电站在运核电机组的运行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和计算的结果表明,风险值评估方法为核电企业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提供了高效的分析工具。通过对风险发生后的管损投入和风险预控投入进行对比,进一步阐明了进行风险管控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同时,本文所建立的核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为国内外同类型企业开展安全管控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事故损失—一年一个三峡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事故损失—一年一个三峡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巨项目研究现状 |
1.2.2 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消防站选址研究现状 |
1.2.4 多目标优化在选址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路线 |
1.6 创新点 |
2 论文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 |
2.1.1 巨项目 |
2.1.2 微型消防站 |
2.1.3 火灾风险评估 |
2.2 论文研究相关理论方法 |
2.2.1 定位-配给模型 |
2.2.2 多目标优化理论及其相关概念 |
2.2.3 基于三角模糊数TOPSIS法基本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3 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分析及风险评估 |
3.1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分析 |
3.1.1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火灾事故致因分析 |
3.1.2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发生区域分析 |
3.2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火灾特点分析 |
3.2.1 在建工程自身状况呈现出的火灾特点 |
3.2.2 在建工程消防管理现状呈现出的火灾特点 |
3.2.3 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特点分析 |
3.3 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
3.4 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风险评估理论框架 |
3.4.1 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准则分析 |
3.4.2 基于Dematel方法的暴露度准则分析 |
3.4.3 火灾灾害后果准则分析 |
3.5 火灾风险评估步骤 |
3.5.1 评估火灾发生可能性的权重取值 |
3.5.2 评估火灾环境暴露度的权重与取值 |
3.5.3 评估火灾的灾害后果取值 |
3.5.4 计算火灾风险评估值 |
3.6 火灾风险等级表示 |
3.7 本章小结 |
4 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4.1 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模型构建原则 |
4.2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模型假设 |
4.3 微型消防站选址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4.3.1 微型消防站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
4.3.2 微型消防站多目标选址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的选址模型求解 |
5.1 传统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 |
5.2 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 |
5.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5.3.1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概述 |
5.3.2 全部与局部最优位置的选取 |
5.3.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更新策略 |
5.3.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
5.4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 |
5.5 从Pareto最优解中选取最佳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6 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实例应用 |
6.1 某巨项目施工现场概况 |
6.1.1 项目概况 |
6.1.2 建立直角坐标系 |
6.2 案例多目标优化选址过程 |
6.2.1 各需求点火灾风险等级确认 |
6.2.2 确定微型消防站数目 |
6.2.3 实例算法中的数据分析 |
6.2.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求解过程 |
6.3 基于三角模糊数TOPSIS法的选址方案评价 |
6.4 最佳选址方案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运用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基础理论 |
2.1 监管与监管机制概述 |
2.1.1 安全生产监管的内涵 |
2.1.2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内涵及发展 |
2.1.3 存在的问题 |
2.2 监管机制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博弈论概述 |
2.3.1 博弈论及在监管问题研究中应用 |
2.3.2 信号传递博弈模型 |
2.3.3 演化博弈模型 |
2.3.4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理论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
3.1 监管机制基本博弈模型的建立 |
3.2 收益矩阵的确定与模型求解 |
3.3 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合规监管与自律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4.1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
4.2 模型的求解 |
4.2.1 合规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
4.2.2 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
4.3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均衡点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策略下监管博弈参数定量化求解与对比分析 |
5.1 数据收集与参数处理 |
5.2 监管博弈模型的收益函数的定量化求解 |
5.2.1 收益参数的确定 |
5.2.2 收益参数的计算 |
5.2.3 监管收益对比及平衡点求解 |
5.3 本章小结 |
6 混合策略下监管机制优化收益分析 |
6.1 框架性法规机制的收益分析 |
6.2 企业主体责任机制的收益分析 |
6.3 员工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
6.4 第三方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SCORE项目的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
7.1 项目背景 |
7.2 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
7.2.1 政府层面的方案设计 |
7.2.2 企业层面的方案设计 |
7.3 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润滑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在线油液监测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油液监测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水轮机组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润滑特性分析与油液在线监测 |
2.1 引言 |
2.2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油膜特性分析 |
2.2.1 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
2.2.2 有限差分求解 |
2.2.3 推力轴承轴承润滑特性分析 |
2.3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润滑油液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安装 |
2.3.1 油膜厚度在线监测传感器 |
2.3.2 油液在线监测数据采集系统 |
2.3.3 推力轴承油液在线监测系统安装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油液监测故障检测与预警 |
3.1 引言 |
3.2 基于时序模型的在线油液监测故障检测与预警 |
3.2.1 时间序列模型 |
3.2.2 监测数据时间序列模型建立与分析 |
3.3 基于多元变量过程控制的在线油液监测故障检测与预警 |
3.3.1 多元变量过程控制 |
3.3.2 多元变量统计过程控制图 |
3.3.3 基于主元分析的多元变量在线油液监测故障检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摩擦磨损模拟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拟系统设计 |
4.2.1 模拟系统总体设计及布局 |
4.2.2 驱动和控制装置选型及设计 |
4.2.3 试验台架总体设计 |
4.3 实验条件的确定 |
4.4 推力轴承寿命估计 |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工况下推力轴承磨损试验 |
4.5.2 不同润滑状态下推力轴承启停试验 |
4.5.3 推力轴承启停寿命试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与润滑状态监测系统开发 |
5.1 引言 |
5.2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故障机理 |
5.2.1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故障特点 |
5.2.2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故障机理 |
5.3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
5.3.1 推力轴承油液监测特征提取 |
5.3.2 基于改进K近邻算法的故障诊断 |
5.3.3 故障数据实验分析结果 |
5.4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润滑在线监测系统开发 |
5.4.1 油液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5.4.2 系统模块和功能划分 |
5.4.3 系统界面和功能实现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海底管线工程风险动态连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关键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研究 |
1.3.1 关键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系统脆弱性的研究综述 |
2.1.1 系统复杂性 |
2.1.2 系统脆弱性 |
2.2 工程风险的研究综述 |
2.2.1 工程风险的界定及特征 |
2.2.2 工程风险的识别与相关评价 |
2.3 项目风险传导的研究综述 |
2.3.1 风险传导研究的不同领域 |
2.3.2 风险传导实现条件的研究 |
2.3.3 风险传导的方式研究 |
2.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4.1 系统脆弱性的概念模型 |
2.4.2 系统脆弱性的形成机理 |
2.4.3 风险传导效应理论 |
2.4.4 多米诺效应理论 |
3 海底管线工程系统脆弱性分析 |
3.1 海底管线工程系统脆弱性体系建立 |
3.1.1 海底管线工程系统脆弱性因素释义 |
3.1.2 渤海海底管线工程系统脆弱性指标结构分析 |
3.1.3 渤海海底管线工程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渤海海底管线工程系统脆弱性模糊评价 |
3.2.1 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2 系统脆弱度模型的建立 |
3.2.3 系统脆弱等级标准确定 |
3.3 海底管线工程系统脆弱性作用机理实证研究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方法 |
3.3.3 项目系统脆弱性评价过程 |
3.3.4 模糊评价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海底管线工程风险的形成机理 |
4.1 工程风险的诱因 |
4.1.1 项目系统复杂性作为风险的诱因 |
4.1.2 项目系统脆弱性作为风险的诱因 |
4.2 工程风险因素集的构建 |
4.2.1 工程风险源识别 |
4.2.2 工程风险因素分类 |
4.2.3 工程风险因素集 |
4.3 工程风险的积聚与突发 |
4.3.1 工程风险能量的积累 |
4.3.2 工程风险的突发作用 |
4.3.3 工程风险传导与扩散过程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5 海底管线工程风险的传导机理 |
5.1 海底管线工程风险的研究 |
5.2 研究方法 |
5.2.1 数据收集 |
5.2.2 数据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渤海海底管线工程关键风险 |
5.3.2 关键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
5.4 关键风险因果作用的推理分析 |
5.4.1 进度关键风险因果作用的预测推理 |
5.4.2 关键风险因果作用的诊断推理 |
5.5 本章小结 |
6 海底管线工程风险多米诺效应分析 |
6.1 多米诺效应的术语及特性 |
6.1.1 多米诺效应的术语和概念 |
6.1.2 多米诺效应的特性 |
6.2 动态贝叶斯网络方法 |
6.2.1 静态贝叶斯网络 |
6.2.2 动态贝叶斯网络 |
6.3 项目风险多米诺效应模型构建 |
6.3.1 多米诺效应模型的构建 |
6.3.2 多米诺效应条件概率的确定 |
6.3.3 多米诺效应模型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海底管线工程风险的管理对策 |
7.1 项目系统脆弱性改善机制设计 |
7.1.1 多层级检测的海底管线工程系统封闭运作模式 |
7.1.2 脆弱性检测的多层级建立的起因分析 |
7.1.3 脆弱性检测体系的多层级构造要求 |
7.1.4 脆弱性检测体系的多层级构建模式 |
7.1.5 脆弱性检测体系的多层级构建 |
7.2 海底管线工程关于多米诺的效应进行控制的方法 |
7.2.1 预防海底管道初始事故发生的策略 |
7.2.2 预防多米诺效应扩大化措施 |
7.3 国家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多层级风险防控机制设计 |
7.3.1 项目全过程风险防控策略 |
7.3.2 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企业的风险防控策略 |
7.3.3 政府制度支撑与协调联动的风险防控策略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意义 |
2.1 学术价值 |
2.2 现实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媒介形象的研究 |
3.2 “煤老板”相关研究 |
4. 研究方法 |
4.1 内容分析法 |
4.2 文献研究法 |
4.3 话语分析法 |
5. 创新之处 |
第1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 |
1.1 样本选择 |
1.2 类目构建 |
1.3 报道数量 |
1.4 报道体裁 |
1.5 报道倾向 |
1.6 报道主题 |
1.6.1 1983-2001 年:鼓励开办集体煤矿和个人煤矿 |
1.6.2 2002-2011年:批判安全事故与煤炭整顿 |
1.6.3 2012-2018年:推动”煤老板“转型 |
1.7 报道对象 |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人民日报》“煤老板”相关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
2.1 样本选择 |
2.2 宏观结构 |
2.2.1 宏观语义分析 |
2.2.2 新闻图示分析 |
2.3 微观结构分析 |
2.3.1 句式 |
2.3.2 词语 |
2.4 话语修辞分析 |
2.4.1 新闻引语——谁在说话 |
2.4.2 隐喻修辞——如何说话 |
2.4.3 直接叙述和目击报道 |
2.4.4 数字的大量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日报》中的“煤老板”形象分析 |
3.1 改革开放初期(1983-2001):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 |
3.1.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的拥护者和国家能源的提供者 |
3.1.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的开拓者和掘金者 |
3.1.3 社会形象:正负面交替的立体形象 |
3.2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2002-2011):负面形象的集中爆发 |
3.2.1 政治形象:钱权勾结得利者 |
3.2.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整顿转型的“拦路虎”与“带路人” |
3.2.3 社会形象:社会公共财产安全的威胁者 |
3.3 煤炭行业寒冬期与转型期(2012-2018):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 |
3.3.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扶持的受益者 |
3.3.2 经济形象:转型产业的投资者与收获者 |
3.3.3 社会形象:生活铺张者与违法犯罪者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变迁的原因探寻 |
4.1 形象主体——“煤老板”自身的变化 |
4.2 认知主体——媒体版面改革与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
4.2.1 媒体版面改革 |
4.2.2 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
4.3 环境因素——“煤老板”形象构建的外部机制 |
4.3.1 政治力量和政党意志 |
4.3.2 能源结构转型——煤炭资源的兴起与衰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电弧喷涂锌铝涂层工艺参数优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1.1.1 金属腐蚀的危害 |
1.1.2 金属腐蚀原理 |
1.1.3 金属防护常用方法 |
1.2 电弧喷涂技术概述 |
1.2.1 电弧喷涂技术的原理 |
1.2.2 电弧喷涂技术的特点 |
1.3 电弧喷涂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电弧喷涂过程数值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2 电弧喷涂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3 电弧喷涂锌铝涂层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弧喷涂过程的数值模拟 |
2.1 引言 |
2.2 电弧喷涂雾化气体的流场分析 |
2.2.1 喷涂雾化气流场的数值建模与求解 |
2.2.2 喷涂雾化气流场的特性分析 |
2.2.3 喷涂工艺参数对雾化气流场的影响 |
2.3 电弧喷涂熔滴飞行行为研究 |
2.3.1 不同直径的熔滴飞行行为研究 |
2.3.2 不同角度处的熔滴飞行行为研究 |
2.3.3 不同喷涂工艺参数对熔滴飞行行为影响 |
2.4 电弧喷枪结构优化设计 |
2.4.1 丝材交点位置对雾化气流的影响 |
2.4.2 不同喷嘴直径比对雾化气流的影响 |
2.5 电弧喷涂熔滴沉积和凝固过程的分析 |
2.5.1 熔滴沉积的数值建模与求解 |
2.5.2 熔滴碰撞沉积形貌变化及凝固行为的分析 |
2.5.3 不同的初始条件对熔滴沉积和传热凝固行为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弧喷涂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检测方法 |
3.3 喷涂质量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3.3.1 喷涂电压对涂层质量的影响 |
3.3.2 喷涂电流对涂层质量的影响 |
3.3.3 喷涂距离对涂层质量的影响 |
3.3.4 喷涂压力对涂层质量的影响 |
3.4 正交试验研究 |
3.4.1 正交试验设计 |
3.4.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弧喷涂不同锌铝涂层耐蚀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参数 |
4.3 Al、ZnAl合金和Zn-Al伪合金涂层耐蚀性研究 |
4.3.1 开路电位与动电位极化曲线 |
4.3.2 电化学阻抗谱 |
4.3.3 浸泡试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弧喷涂不同锌铝涂层耐磨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磨损试验设计 |
5.2.1 试验仪器 |
5.2.2 试验方法 |
5.3 摩擦系数 |
5.3.1 Al、ZnAl合金和Zn-Al伪合金涂层的摩擦系数研究 |
5.3.2 载荷和摩擦速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5.4 磨损体积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7)库区偶然荷载对钢桁架拱桥的施工安全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钢拱桥斜拉扣挂-缆索吊装施工特点 |
1.1.1 大跨度钢拱桥发展概况 |
1.1.2 斜拉扣挂-缆索吊装法简介 |
1.2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 |
1.2.1 桥梁事故资料统计 |
1.2.2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现状 |
1.2.3 施工阶段风险评估现状及其必要性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三峡库区桥梁施工偶然荷载风险源 |
2.1 高频微震影响 |
2.1.1 三峡库区诱发微震现状 |
2.1.2 三峡库区诱发微震特征 |
2.2 施工峡口风力影响 |
2.2.1 桥梁施工峡口环境特征 |
2.2.2 桥梁施工峡口基本风速 |
第3章 库区偶然荷载作用下香溪长江大桥施工阶段结构响应 |
3.1 香溪长江大桥工程概况 |
3.2 有限元模型及模态分析 |
3.2.1 有限元模型 |
3.2.2 模态特性分析 |
3.3 施工阶段偶然荷载结构响应 |
3.3.1 高频微震作用下结构响应 |
3.3.2 静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响应 |
3.3.3 耦合荷载作用下结构响应 |
第4章 库区偶然荷载作用下香溪长江大桥施工阶段风险评估 |
4.1 蒙特卡罗-BP神经网络-有限元联合风险概率计算方法 |
4.1.1 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 |
4.1.2 蒙特卡罗法 |
4.1.3 BP神经网络简介 |
4.1.4 联合风险概率计算方法 |
4.2 风险极限状态方程 |
4.3 频发微震作用下施工风险概率 |
4.3.1 BP神经网络训练 |
4.3.2 频发微震概率分布特征 |
4.3.3 施工风险概率计算 |
4.4 风荷载作用下施工风险概率 |
4.4.1 BP神经网络训练 |
4.4.2 风荷载概率分布特征 |
4.4.3 施工风险概率计算 |
4.5 耦合作用下施工风险概率 |
4.5.1 BP神经网络训练 |
4.5.2 施工风险概率计算 |
4.6 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在车务站段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安全风险管理 |
2.1 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安全风险的基本性质 |
2.3 风险管理 |
2.4 几种典型事故致因理论 |
2.5 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方法适应性 |
3 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
3.1 车务站段安全管理现状 |
3.2 风险识别方法 |
3.3 风险分析与评价 |
3.4 风险控制 |
4 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实例应用 |
4.1 外勤人员人身安全风险评估 |
4.2 防溜器具未撤除安全风险评估 |
4.3 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
4.4 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船舶积压条件下三峡过坝运输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通运输组织优化相关研究 |
1.2.2 三峡坝区运输组织研究 |
1.2.3 多目标优化理论及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三峡过坝船舶运输组织现状及优化需求分析 |
2.1 三峡过坝船舶运输组织现状 |
2.1.1 三峡坝区船舶通航现状 |
2.1.2 通航基础设施现状 |
2.1.3 三峡过坝船舶调度组织现状 |
2.2 三峡过坝船舶积压现状及积压后果 |
2.2.1 三峡过坝船舶积压现状 |
2.2.2 船舶积压条件界定 |
2.2.3 船舶积压的衍生后果 |
2.3 三峡过坝积压船舶运输组织优化需求分析 |
2.3.1 优化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
2.3.2 船舶过坝优化需求缺口测算 |
2.3.3 积压船舶运输组织优化支撑条件分析 |
第3章 三峡过坝积压船舶运输组织优化模型 |
3.1 三峡过坝积压船舶运输组织优化目标 |
3.1.1 积压船舶运输组织优化要素 |
3.1.2 优化目标的筛选与确定 |
3.1.3 优化目标偏好确定 |
3.2 三峡过坝积压船舶运输组织优化方案 |
3.3 三峡过坝积压船舶运输组织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3.3.1 多目标优化模型概述 |
3.3.2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3.3.3 目标函数构建 |
3.3.4 积压船舶运输组织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4章 三峡过坝船舶运输组织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4.1 模型参数测算 |
4.1.1 模型参数构成 |
4.1.2 模型基础参数 |
4.1.3 积压损失参数 |
4.1.4 成本投入参数 |
4.2 遗传算法求解多目标优化模型 |
4.2.1 遗传算法在多目标优化中的应用 |
4.2.2 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设计 |
4.2.3 求解结果 |
4.3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4.3.1 优化投入直接效益对比 |
4.3.2 运输组织优化间接效益 |
4.3.3 运输组织优化要点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核电站生产运行系统风险分析与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核电站风险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核电站风险管理及其基本框架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核电站与核电机组管理架构 |
2.3 核电站的风险 |
2.3.1 风险的分类 |
2.3.2 风险的形成 |
2.3.3 风险的辨识 |
2.3.4 风险评估 |
2.3.5 风险的控制 |
2.3.6 风险管理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电机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1 核电机组子系统分类 |
3.2 核电机组子系统风险概率系数 |
3.3 核电机组子系统风险严重程度系数 |
3.4 基于风险概率及后果的风险值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核电站运营风险评估 |
4.1 核电站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风险值指标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核电站运行风险评价 |
4.2.1 和积法计算步骤 |
4.2.2 一致性检验 |
4.2.3 效益评估模型 |
4.3 运行风险的应对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DYW核电站机组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策略 |
5.1 核电机组运行风险评价及控制策略 |
5.1.1 风险评价 |
5.1.2 层次分析及验证 |
5.1.3 基于效益分析的策略选择 |
5.2 核电站运行风险评价 |
5.2.1 风险评价及控制策略框架 |
5.2.2 风险管控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事故损失—一年一个三峡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研究[D]. 郑惠丹. 西华大学, 2021
- [2]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D]. 高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润滑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D]. 李美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海底管线工程风险动态连锁效应研究[D]. 邹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D]. 张晴. 广西大学, 2019(01)
- [6]电弧喷涂锌铝涂层工艺参数优化及性能研究[D]. 刘正卫.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库区偶然荷载对钢桁架拱桥的施工安全影响分析[D]. 马晓冬.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在车务站段的应用探究[D]. 钟伊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8(12)
- [9]船舶积压条件下三峡过坝运输组织优化研究[D]. 殷同乐.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10]核电站生产运行系统风险分析与决策方法研究[D]. 张雨虹. 天津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