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一、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剑佺,姜横,孟怡辰,高瑞,马君,王策,周许辉[1](2021)在《脊柱手术脑脊液漏继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继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行脊柱手术的441例脑脊液漏患者,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3例)和对照组(418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史、影像学资料、术中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治疗情况等, 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 为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男14例, 女9例, 年龄(52.9±15.3)岁;对照组男244例, 女174例, 年龄(51.2±17.2)岁。两组脑脊液漏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中硬膜囊修补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术前合并高血压17例(73.9%), 与对照组123例(29.4%)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术中脑脊液漏计量、术后脑脊液引流速度分别为(118.4±56.9)ml、(15.4±5.8)ml/h, 均高于对照组(76.3±23.0)ml、(9.7±2.1)ml/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脑脊液漏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失血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高血压、术中脑脊液漏计量、术后脑脊液持续引流速度与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结论术中硬膜囊破裂引起的脑脊液大量漏出及术后脑脊液快速引流与脊柱术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 高血压是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因素。

闫思作[2](2021)在《5-0可吸收缝合线与4-0可吸收缝合线连续严密缝合硬膜对于防止脊柱后路手术术后脑脊液漏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使用5-0可吸收缝合线严密缝合硬膜和4-0可吸收缝合线严密缝合硬膜对于预防脊柱手术术后脑脊液漏效果的差异,为预防脊柱手术术后脑脊液漏的首选计划提供事实参照。术后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且近年来其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因此术中对于硬脊膜的仔细修补是预防CSFL发生的关键,有一些研究认为椎管术后脑脊液漏主要发生在缝合硬膜所产生的针孔处,因此术中缝合硬膜尤为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对硬脊膜缝合的缝线选择及缝合方法选择的研究,不管是动物模型还是临床研究均没有统一定论。所以本文想通过回顾性分析对5-0可吸收缝合线严密缝合硬膜和4-0可吸收缝合线严密缝合硬膜对于预防脊柱手术术后脑脊液漏效果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神经外科的50例使用5-0可吸收缝合线严密缝合硬膜及50例4-0可吸收缝合线严密缝合硬膜的脊柱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述两种缝合线的不同,将术中采用5-0缝合线连续严密缝合硬膜作为A组,将采用4-0缝合线严密缝合硬膜作为B组,两组患者由第一神经外科具有接近的年资及职称的不同主任医师完成椎管后路手术,手术经验和术中操作的熟练程度相同。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所处部位,并排除相关性以确定两组可比性。通过对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人数、术后患者脑脊液引流量、脑脊液性状、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情况、患者住院时间等方面对比分析两种缝合方式对术后脑脊液漏的预防效果。结果:A组术后脑脊液漏人数、脑脊液引流量、脑脊液性状、术后颅内感染人数、患者住院时间等情况均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5-0缝合线连续严密缝合防止脊柱后正中入路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良好。由于术中对于硬脊膜的仔细修补是预防CSFL发生的关键,所以在操作中可以考虑使用5-0缝合线代替4-0缝合线来进行连续严密缝合,以减少脊柱后正中入路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

张佳琦[3](2020)在《加压包扎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背景:脑脊液漏是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数量及复杂程度的增加,其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假性硬膜囊肿甚至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脑脊液转流,体位调节,及时更换敷料,延长引流时间以及间断夹闭引流管等,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但也同时存在各种相应并发症。如脑脊液过度转流可能出现低颅压相关并发症,体位调节治疗存在患者依从性差以及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其他因素比如操作过程的复杂都限制了这些方法在临床上的常规应用。加压包扎治疗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对硬膜囊内脑脊液压力影响较小,而且理论上增加切口外的压力可以减少脑脊液在切口内的聚积,促进愈合,但相关的治疗研究较少。目的:研究加压包扎方法对于脊柱后入路手术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脊柱外科后路手术术中及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共24例的相关资料,根据术后的治疗方式分为A、B两组:A组(13例)采用切口外加压包扎的治疗方式,加压时间为3周,直至切口完全愈合。B组(11例)采用常规单纯更换敷料的治疗方式。术中以连续缝合方式严密缝合硬膜,针距<3mm。较大的硬膜缺损或位于腹侧及神经根袖处无法直接缝合的硬膜损伤,使用人工硬膜补片进行修复。严密缝合深筋膜层,保留棘突的节段将深筋膜缝于棘上韧带处,针距<1cm。术区放置常压引流,如果术中未发现硬膜损伤而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及时将负压引流更换为常压。当引流盒内液体变清亮且小于30ml,同时无脑脊液经切口流出后拔管。如果引流盒内液体在3-4天变清亮后但量仍然较多,则将引流管间断夹闭8-12小时后打开引流12h,如果夹闭期间未出现神经症状则延长夹闭时间,直至引流量小于30ml后拔管。两组患者出院前均常规行切口周围局部超声检查,统计相关数据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4例脊柱后入路手术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统计数据如下:切口外加压包扎组(A组)13名患者中共2名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5.4%。所有患者的脑脊液漏都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成功率100%。平均每日引流量为270.25±68.96ml/d,引流停止时间为59d,平均时间6.92±1.19d,引流期间总引流量为1863.08±545.74ml,单日最大引流量为495.38±96.68ml。2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低颅压发生率15.4%。1例患者于术后第3日发现切口外加压纱布浸湿,打开一侧敷料观察后发现距切口头端约1cm处愈合不佳,长约2cm,有脑脊液漏出。以角针深缝合后局部加压,继续行加压包扎治疗方法至术后3周,拆除加压包扎后切口甲级愈合。其余12例患者术后3周后拆除加压包扎纱布包后,11例切口甲级愈合,1名患者切口有两处约0.5cm不愈合(见图5A),但未见感染征象,无积血及积液,给予局部理疗,1周后完全愈合。采用单纯常规更换敷料组(B组)11例患者中共10例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为90.9%。共8例患者脑脊液漏得到控制,治疗成功率72.7%,其余3例患者引流量术后1周仍没有减少趋势,更换加压包扎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平均每日引流量为338.27±47.16ml/d,引流停止时间为817d,平均时间10.82±2.71d,引流期间总引流量为3644.55±1085.70ml,单日最大引流量为620.91±131.30ml。7例出现头晕头痛,低颅压发生率63.6%。4例术后第1天脑脊液经切口流出,1例术后第3天脑脊液经切口流出,根据脑脊液漏出量每天更换敷料1-4次。1例患者切口于术后11天感染,经二次手术清创后治愈。两组平均每日引流量,引流停止时间,引流期间总引流量,单日最大引流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下积液发生率(15.4%)低于B组(90.9%),A组脑脊液治疗成功率(100%)高于B组(72.7%),A组低颅压发生率(15.4%)低于B组(63.6%)。结论:加压包扎治疗可以通过减少皮下积液从而促进切口愈合,而且低颅压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少,疗效确切,可常规用于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雷毕鹏[4](2020)在《腰椎术后感染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术后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内固定手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多发病于术后一周左右,多呈急性发病,迁延难愈,症状明确,但较难诊断。患者多出现发热(局部或者全身)、局部肿胀、伤口渗出等症状,少部分病例感染侵入椎管导致意识模糊,虽大部分病例仅表现于局部感染症状,但感染易加重或恶化,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并需要花大量时间治疗,也极难确认感染完全治愈,最终导致患者局部伤口窦道发生、长期发热、内固定外露甚至死亡威胁。同时它也有可能也会导致费用增加,甚至需要二次手术的风险。据相关资料统计,全球范围内腰椎术后感染的发病率约为0.7-12.0%。脊柱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年龄、肥胖、糖尿病、吸烟)和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入路、融合部位、融合程度、内固定、持续时间大于3小时、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大于3天)。大多数感染(约89%)发生于早期(术后1个月以内),少部分(约7%)为迟发性感染(术后1-3个月)。切口深部感染是SSI最常见的类型(46.7%)。在感染病原体中,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占感染总人数的80%。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占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的58%。目前研究显示,腰椎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主要与感染部位、细菌种类和患者症状有关,对于浅层的局限性感染,大多数患者考虑以保守治疗为主,早期需行广谱抗生素治疗,并予以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但面对顽固性、深层面感染,是否行手术治疗对于患者及医生依然是一个难题。彻底清创后是否需要保存内固定物也存在部分争议。脑脊液漏同样也是腰椎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腰椎手术出现脑脊液漏的概率为5%-9%。有资料表明,相关脑脊液漏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术后概率增加和并发症的加重。硬膜撕裂导致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渗漏的发生率很高。术后一旦发生脑脊液漏,大多数研究表明缝合修补撕裂的硬膜可以阻止脑脊液渗漏。治疗脑脊液漏,最重要的手段是预防,包括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和术中精细操作。与常规微创手术治疗相比,内固定可导致更多的空腔形成。为预防硬膜损伤的产生,椎旁肌填塞是防止小硬膜撕裂的有效措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硬膜撕裂不会导致蛛网膜破裂,脑脊液也不会渗漏。但由于蛛网膜薄而脆弱,任何增加腹腔内压力的行为,如从麻醉中剧烈苏醒、咳嗽、便秘和尿潴留,都会导致蛛网膜撕裂而发生脑脊液漏。所以,即使术中操作精细,术后依然会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脑脊液漏。同时,及时直接缝合修补硬膜撕裂的治疗方式已被广泛应用。目的:研究腰椎术后感染和脑脊液漏的相关性。了解两者同时发生对于患者及医疗方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荆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包括脊柱融合、椎板切除、椎间盘切除和椎体切除)作为实验组,腰椎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如性别、身高、年龄、体重、体重指数(BMI)、职业、吸烟与否、饮酒与否、基础疾病、总病程等,排除术前存在感染可能、相关病人资料不完全及相关脊柱肿瘤和结核患者。2、数据收集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两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费用、切口引流量、愈合时间、卧床时间、再次手术概率和死亡率等相关因素。以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为指导。3、数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录入、处理及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s T tes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其与非参数数据的的分析均采用Mann-Whitney检验。多样本率之间的比较采用Chi-square分析,必要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最后对比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探讨脑脊液漏与腰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数据的比值均以P<0.05考虑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2010年1月-2019年12月共行腰椎手术5614例,满足纳入标准患者4955例。感染患者人数152例,医院感染率约为3.06%。2010年1月-2019年12月共发生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233例,纳入标准患者221例,伴有感染患者15例,医院感染率约为6.78%。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引流天数、引流量、患者卧床时间是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感染患者中,合并脑脊液漏患者的费用、愈合时间、感染持续时间(通过实验室指标检测)均较为突出。实验组2次手术人数10例,约占样本比例66.6%。对照组二次手术患者人数48例,约占样本比例31.5%。结论:SSI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脊柱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在脊柱融合术后。预防SSI的关键是严格无菌操作、术中冲洗、预防性抗生素和术前优化患者因素带来的风险。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一旦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早期成功清除感染后,仍可保留内固定,但在脊柱融合术后,如果需要终生口服抗生素或者感染未被完全抑制,可考虑通过移除内固定物来去除感染源。在治疗过程中尽早行外科手术干预,有助于修复复杂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方案取决于感染的时间和位置。SSI的时间分类可分为早期、晚期或潜伏期。部位分类可定位局限于椎间盘、深筋膜、浅筋膜和皮下。脊柱术后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会使患者伤口内部渗出严重、同时由于患者卧床时间延长,会对患者术后的康复造成一定的阻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术后感染概率的增加,也使的患者的术后感染症状更加难以控制。由于感染部位的细菌会随着渗出的脑脊液,在伤口内部蔓延。所以使感染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同时也有侵入椎管造成颅内感染的风险。两者同时发生,对患者的预后、费用和死亡率均造成了更坏的影响。所以一旦确诊腰椎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患者,建议积极行对症治疗,一旦患者感染部位不仅仅局限于浅层皮肤,便需要考虑对患者伤口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术中发生脑脊液漏患者,可考虑行硬膜修复及抗生素预防性冲洗治疗。

杨辰龙,Van Halm-Lutterodt Nicholas,梁辰,刘铁,徐宇伦,刘晓光[5](2020)在《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临床治疗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并探讨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选取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患者36例,收集脑脊液标本进行菌株分离、培养及鉴定,并做药敏试验;患者给予全身和局部抗生素治疗,并评价抗感染治疗效果。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35.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多见;革兰阴性菌25株(64.1%),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达10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率<50%,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生素敏感率<10%。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9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率<60%,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率<10%。全身治疗采用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的联合抗感染方案,局部治疗采用腰椎置管引流,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所有病例均于4周内得到稳定控制。结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脊柱脊髓外科手术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中均较常见,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率较高,而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具有良好的药物敏感性。因此建议该病的治疗采用早期联合静脉滴注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方案,同时行腰椎置管引流及鞘内注射万古霉素。

朱美达[6](2020)在《腰椎手术脑脊液漏危险因素分析及超声骨刀应用价值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腰椎后路手术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并探究超声骨刀在腰椎手术中对脑脊液漏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腰椎手术的患者共845例。以是否发生脑脊液渗漏分为渗漏组(67例)和无渗漏组(778例),观察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时间、病程、减压节段等17项指标与脑脊液漏发生的相关性;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赋值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发生脑脊液渗漏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2)回顾性研究超声骨刀腰椎手术应用中对脑脊液漏的影响。根据是否应用超声骨刀减压,采用1:1配对原则将300例患者分为超声骨刀治疗组(150例)及对照组(150例),观察两组患者脑脊液漏发生率及相关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显示,在本研究的845例腰椎手术患者中,共有67例发生脑脊液渗漏,发生率7.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病程、疾病类型、手术类型、硬膜黏连、减压方式、减压节段此9项因素对脑脊液渗漏发生的影响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手术时间、既往外伤及创伤性治疗、植入内固器、植入融合器,此8项指标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疾病类型中的椎管狭窄、疾病类型中的退变侧弯、手术类型中的翻修手术、硬膜黏连、多节段减压是造成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OR>1,P<0.05);病程、减压方式中的超声骨刀减压是发生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保护因素(OR<1,P<0.05)。(3)超声骨刀减压术的回顾性研究显示,超声骨刀治疗组150例患者中共有8例发生脑脊液渗漏,发生率为5.33%,对照组150例患者中共有21例发生脑脊液渗漏,发生率为14.00%,超声骨刀治疗组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总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超声骨刀治疗组TNF-a、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通过对腰椎手术脑脊液漏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硬膜黏连、翻修手术、椎管狭窄、退变侧弯、多节段减压为腰椎手术脑脊液漏危险因素;超声骨刀减压、病程<1年为腰椎手术发生脑脊液漏的保护因素。(2)回顾性研究提示超声骨刀减压治疗能够减少脊椎手术脑脊液漏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及控制炎性反应,可更好的改善患者术后状态和预后。

陈涛[7](2020)在《腰椎术后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最近一些研究反对在脊柱术后常规使用引流,这是由于它并不能有效地减少症状性血肿形成,降低伤口部位感染并且可能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潜在并发症。然而常规使用引流来减少血肿形成仍是大多数外科医师的选择。本研究旨在比较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回顾性研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97例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患者引流压力的不同将之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常压组,46例;另一组为负压引流组,51例。对以下两组指标进行记录、分析比较:人群特征、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总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患者体温值、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症状性血肿)。负压引流组术后第一天平均引流量为189.55±83.09m L,常压引流组为136.00±49.86m L(P=0.001)。负压组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322.86±113.58m L,常压引流组为246.41±59.62m L,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负压组和常压组留置引流时间明显不同(3.25±0.77d vs.2.96±0.47d,P=0.026)。在人群特征、术中相关指标、术后体温值和相关并发症等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没有统计学差异。常压引流明显地减少了术后引流量和留置时间但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因此,常压引流或许可作为负压引流的一种替代选择,同样安全有效。

冯仕烽[8](2019)在《脊柱手术病人30天内再入院和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脊柱手术病人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原因及相关因素,探究降低脊柱手术病人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临床策略。2.分析脊柱手术病人术后30天内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因素,探究降低脊柱手术病人术后30天内非计划再手术的临床策略。方法1.回顾性收集在2001年7月-2017年7月收治我院脊柱骨科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4770例,其中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92例,并分为再入院组及非再入院组。收集的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初次手术前主要诊断、初次住院时合并症情况、初次手术部位、初次手术使用内植物情况、初次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两次入院间隔、再入院后的处理方式、再次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分析再入院原因及相关因素。2.回顾性收集在2001年7月-2017年7月收治我院脊柱骨科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4770例,其中术后30天内非计划再手术109例,并分为再手术组及非再手术组。收集的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初次手术前主要诊断、初次手术前合并症情况、初次手术部位、初次手术使用内植物情况、两次手术间隔、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分析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1.出院3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92例,再入院率为0.62%。再入院原因包括神经功能缺陷或恶化(50.0%,5.4%,5/92),内植物移位(2.2%,2/92)、骨水泥渗漏(1.1%,1/92)。再入院患者中男性比女性多见(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再入院率比无糖尿病患者高(P<0.05),感染性脊柱疾病患者的再入院率高于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P<0.05)。再入院后总体再手术率为35.9%(33/92),因脑脊液漏再入院后再次行手术6例(100.0%)。再入院组患者住院总费用高于非再入院组(P<0.05)。2.初次手术后30天内非计划性再手术109例,再手术率为0.74%。再手术原因包括手术部位感染(37.6%,41/109)、神经功能缺陷或恶化(31.2%,34/109)、血肿形成(11.9%,13/109)、内植物移位(9.2%,10/109)、脑脊液漏(5.5%,6/109)、引流管残留(4.6%,5/109)。再手术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多见(P<0.05),合并低蛋白血症患者的再手术率比无低蛋白血症患者高(P<0.05),感染性脊柱疾病患者再手术率高于畸形脊柱疾病患者(P<0.05),使用内植物患者的再手术率比无使用内植物患者高(P<0.05)。再手术组患者住院总费用及住院天数均高于非再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脊柱手术病人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为0.62%(92/14770),再入院最常见的原因为神经功能缺陷或恶化,在男性、合并糖尿病或感染性脊柱疾病的患者中多见。2.脊柱手术病人术后30天内非计划再手术率为0.74%(109/14770),再手术最常见的原因为手术部位感染,在男性、合并低蛋白血症、感染性脊柱疾病或使用内植物的患者中多见。

黄仕超[9](2019)在《脊柱硬膜下肿瘤手术后脑脊液漏引流时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脊柱肿瘤发生在硬膜下时,由于手术操作视野暴露的需要,硬脊膜的切开通常不可避免,这使得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的风险大大增加。过去研究方向着重在单纯术中修补硬脊膜或术后脑脊液漏分流治疗上,而对两者结合使用治疗脑脊液漏的疗效研究甚少,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是影响脑脊液漏恢复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血流动力学研究引流管引流时间不同对硬膜下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恢复的影响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8至2018.09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总计35例硬膜下肿瘤病人。分析了病人术后筋膜下硬膜外引流管留置时间不同,对其术后疗效指标如:切口愈合时间、实际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术后1个月VAS评分的影响,并围绕血流动力学公式讨论了引流时间影响脑脊液漏恢复的具体机制。结果将我科收治的35例硬膜下肿瘤病人按引流管拔管时间分为A/B/C三组,A组拔管时间2天,B组拔管时间3天,C组拔管时间4天,A、B、C三组病人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后,三者之间在年龄、BMI、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肿瘤最大直径、硬脊膜切开大小、术后第1天白蛋白、卧床时间、骨骼肌指数上无统计学差异。A组病人平均切口愈合时间为12.8±1.8天,B组病人平均切口愈合时间为13.5±2.8天,C组病人平均切口愈合时间为9.0±0.8天,C组病人相比A、B两组病人表现出更短的平均切口愈合时间。A组病人总体平均实际住院天数为12.2±2.6天,B组则为13.9±3.4天,C组为9.0±4.0天。结果提示C组病人表现出更短的实际住院天数。在术后1个月VAS评分上,A组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为8.2±0.9,B组为5.8±0.9,C组为2.4±0.5,C组病人在术后1个月的时候疼痛程度低于A、B两组,而B组优于A组表现出更低的疼痛感。结论当硬膜下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术中人为切开硬脊膜后并发生脑脊液漏,术中应及时进行硬脊膜的修补,严密缝合各层肌肉,并留置深筋膜下硬膜外引流管,引流时间4天,使得切口愈合后产生足够的阻力对受损硬脊膜产生压力,从而阻止脑脊液漏进一步发展,此举措施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从而减少实际住院天数,缓解术后疼痛。硬膜下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神经鞘瘤,术前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长期的脊髓压迫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功能丧失,预测肿瘤性质对术中及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董刚[10](2019)在《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脊髓硬膜损伤和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该院行脊髓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手术过程中对照组采用直接缝合修补。观察组给予硬脑膜补片,并结合筋膜密封硬间断缝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脑脊液漏19例,占63.33%;观察组发生脑脊液漏5例,占16.67%,说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2 8,P<0.05)。结论硬脑膜补片是治疗硬膜外硬膜损伤,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二、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2)5-0可吸收缝合线与4-0可吸收缝合线连续严密缝合硬膜对于防止脊柱后路手术术后脑脊液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缝合方式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与术后脑脊液漏情况对比
    3.2 术后感染
    3.3 术后引流量、引流液性状、住院天数的对比分析
        3.3.1 术后引流量
        3.3.2 术后住院时间
        3.3.3 缝合线与术后的脑脊液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脊柱手术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致谢
个人简历

(3)加压包扎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硬脊膜损伤的常见原因
    2.2 脑脊液漏的形成条件
    2.3 脑脊液漏的诊断
    2.4 预防与治疗
    2.5 并发症
    2.6 结论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纳入标准
    3.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3 术中处理方法
    3.4 术后处理方法
    3.5 数据处理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皮下积液发生率和脑脊液漏治愈率
    4.2 平均每日引流量
    4.3 引流期间总引流量
    4.4 单日最大引流量
    4.5 拔管时间
    4.6 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腰椎术后感染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研究报告
    2.1 材料和方法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感染的诊断标准
    2.4 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案
    2.5 术后感染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无脑脊液漏患者和脑脊液漏患者的感染率对比
    3.2 两组间(实验组感染伴脑脊液漏组、对照组感染无脑脊液漏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实验室结果之间的比较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术中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3.4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术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3.5 实验组相关病例的术后检查
    3.6 实验组相关病例二次手术
第4章 讨论
    4.1 术前相关因素对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影响
    4.2 术中相关因素对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影响
    4.3 术后相关因素对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影响
    4.4 脑脊液漏导致腰椎术后感染的易感细菌
    4.5 脑脊液漏导致腰椎术后感染的诊断
    4.6 脑脊液漏导致腰椎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突出症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临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脑脊液漏合并感染诊断
    3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检测
    4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5治疗
结果
    1疾病特点
    2感染病原菌分布
    3细菌的药物敏感性
    4治疗效果
讨论

(6)腰椎手术脑脊液漏危险因素分析及超声骨刀应用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基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2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3.3 回顾性研究中超声骨刀治疗组与对照组脑脊液漏发生率及各项预后指标对比
4 讨论
    4.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4.2 脑脊液渗漏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分析
    4.3 超声针刀治疗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分析
    4.4 脑脊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腰椎术后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后路术后引流管临床效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脊柱手术病人30天内再入院和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脊柱手术病人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期望
    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脊柱手术病人术后30天内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期望
    7. 参考文献
综述 脊柱手术患者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脊柱硬膜下肿瘤手术后脑脊液漏引流时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2 脑脊液漏诊断标准
    2.分组
    3.手术方法
        3.1 术后处理
    4.观察指标
    5.术后康复
    6.疗效评定及随访方法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基本资料
    2.术后指标
    3.病理类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术中处理方法
        1.2.2术后处理方法
    1.3 损伤原因
    1.4 临床表现
    1.5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四、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手术脑脊液漏继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赵剑佺,姜横,孟怡辰,高瑞,马君,王策,周许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8)
  • [2]5-0可吸收缝合线与4-0可吸收缝合线连续严密缝合硬膜对于防止脊柱后路手术术后脑脊液漏的比较研究[D]. 闫思作.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加压包扎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疗效观察[D]. 张佳琦. 吉林大学, 2020(08)
  • [4]腰椎术后感染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分析[D]. 雷毕鹏. 长江大学, 2020(04)
  • [5]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临床治疗策略[J]. 杨辰龙,Van Halm-Lutterodt Nicholas,梁辰,刘铁,徐宇伦,刘晓光.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0(03)
  • [6]腰椎手术脑脊液漏危险因素分析及超声骨刀应用价值初探[D]. 朱美达.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腰椎术后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比较[D]. 陈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脊柱手术病人30天内再入院和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D]. 冯仕烽.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9]脊柱硬膜下肿瘤手术后脑脊液漏引流时间的研究[D]. 黄仕超.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研究[J]. 董刚. 中外医疗, 2019(01)

标签:;  ;  ;  ;  ;  

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