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RBA中间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松[1](2020)在《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有力地推动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随之扩大了通信网络规模,并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复杂度,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电力通信网的省地监控集约化管理,对生产管理平台提出了“应用集中部署、系统互联互通、网络集中监控、资源共享”的建设要求。目前,XX电网已建成了省地两级SDH光传输网AB平面及省级OTN传输网,一共有30多套传输网管,分别在省级主站和各个地市呈分布式管理,每套网管系统只针对各自的传输、设备等进行管理,数据存在散、乱状态,缺乏集中存储数据,不能实现对运行系统的综合监控,没有对网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距离网络集中监视、设备统一维护、资源集中存储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相关的通信资源分散在各个运维人员的手中,未进行资源整合及网络共享,管理人员对全网的综合分析困难重重,不能实现通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动态化管理。本课题针对XX地区的电力通信网组网现状进行研究,主要采用B/S三层结构,UI界面采用HTML+CSS技术进行布局和设计,结合JQuery、AJAX技术和My SQL数据库,并采用主流的CORBA北向接口技术进行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设计而形成的电力通信管控系统,通过集中部署应用,集中化管理数据,集中监控网络从而实现通信资源管理、运行管理和网管综合监控功能的全方位管理。
黄磊[2](2020)在《DDS在矿用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用保护器生产厂家众多,因而其功能和标准有多种版本。保护器的通信存在异构性,这就给矿用电力系统兼容不同厂家产品带来了困难。因此,开展矿用通信异构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本文提出采用数据分发服务(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DDS)中间件技术作为系统的第三方通信规约。搭建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通信平台,将矿用保护器不同种类的通信规约统一转化为DDS通信规约,实现整个矿用保护器的统一管理。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分析矿用电力系统的异构性问题。阐述了DDS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和DDS的应用场景,并介绍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框架。(2)比较了常见的点对点模型、分布式对象模型、发布/订阅模型,介绍了DDS中间件及其Qo S策略。提出了部署DDS的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重点分析了矿用电力系统的结构和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框架。(3)研究了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的硬件组成,主要有ARM处理器模块、A/D采样电路、485通信电路、Modbus协议设备以及USB-RS485转换器。(4)介绍了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的软件平台,编写了实现DDS实体的代码。研究了常见的两种规约转换过程,包括IEC 60870-103规约转化DDS规约以及Modbus规约转化DDS规约。(5)测试了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的通信性能;编写了监控实时数据的DDS通信监控软件;搭建了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通信硬件平台;验证了采用DDS技术可以实现矿用电力系统的异构通信。
曹晋彰[3](2013)在《面向智能电网的公共信息模型及其若干关键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智能电网的提出和发展,给电力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以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完善和开放的技术标准体系支持,而CIM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公共信息模型)正是智能电网的核心标准。CIM涵盖了电力企业全景语义信息和标准接口规范,有丰富多样的技术表达形式,能在各业务领域环节得以广泛的应用,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回顾国内外智能电网的研究状况,以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规划为研究参考,重点探讨企业公共语义模型和技术标准对智能电网的支撑作用,针对电力信息化中标准规范数据库设计、企业应用系统集成和统一命名编码三大问题,相对应地研究了CIM在智能电网的输变电资产管理、电网企业应用集成、智能调度编码等三个关键领域的应用,开发了CIM模型管理系统,实现了模型管理和数据服务等功能。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分析了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现状,指出统一信息模型和标准接口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总结了国内外智能电网核心技术标准,明确了CIM在智能电网核心标准的核心地位;提出电力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问题,阐明了CIM在电力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关键作用。研究了CIM的理论技术背景、建模方法和扩展实例,并重点概述了CIM在电网企业应用集成、资产管理和调度编码等智能电网关键领域中的应用。2)从复杂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律出发,基于IEC61970/61968CIM,阐释了资产信息模型理论,分析了电力系统资源和资产的区别;提出了电力信息建模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扩展资产信息模型,包括资产基础模型和工作模型;介绍了资产模型的各种应用,如资产数据库设计、资产分类与编码设计等;理清资产与功能位置的关系、资产管理与物资和财务管理的关联集成。3)针对目前电网管理中应用集成的现状和不足,引入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应用集成方法。按照信息集成与互操作的自身规律,遵循IEC61968标准和模型驱动集成MDI的方法论,定义了基于CIM语义和XSD语法的应用间消息交互文件,再采用WebServices技术标准将其封装成服务。形成模型驱动流水线式的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应用集成的开发方案。4)调度中心自动化系统对电网模型编码方式不一致,增加了系统间模型交互和上下级电网间模型拼接的困难。为了满足智能调度的一体化模型管理需求,首次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公共信息模型的电网智能调度编码体系。该编码体系包含调度编码规范、CIM/XML交换规范和编码校验规范三方面自上而下的规范,能够解决各级调度中心长期以来在电网调度编码上没有一致标准和编码规范无法深入推广应用的难题。5)以公共信息模型CIM为基础,开发了基于MOF技术的信息模型管理系统SG-CIM-FINDER。分析了系统设计原理,介绍了系统的模型管理和数据服务等功能,并以数据库设计和封装、调度中心系统集成、变电站与主站的数据交换和电网企业应用系统集成为例,给出了系统多种切实可行的应用模式。
毕艳冰[4](2013)在《面向智能电网的通信中间件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不可再生能源逐渐的减少、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互联电网灾难性事故的频发,可再生能源等分布式发电资源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力设备被并入电网,同时电网与电力市场、客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客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大量分布式系统的接入使整个网络系统变得十分复杂,并且对实时性要求较高,使得“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获得正确的数据(3R)”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传统的电力通信网络已经难以满足这些发展要求。智能变电站作为现代电力系统及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智能变电站系统中,以处理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应用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数据通信服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系统功能的实现。变电站通信标准IEC61850定义了共同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bstract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terface, ACSI),但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接口,没有定义任何实际的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应用层协议,以至于不同的具体实现之间互操作困难,这违背了IEC61850标准的制订初衷。因此,从ACSI到一个具体的通信栈的映射成为研究热点。针对上述智能电网通信建设面临的结构复杂、实时性要求高以及互操作性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面向智能电网的通信中间件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采用基于数据分发服务的面向智能电网的通信中间件技术,解决了电网控制和管理中分布式发电并网、电网的信息全局共享和电网信息全面综合利用所面临的通信技术问题。结合智能电网的特点,建立了以数据为中心的面向智能电网的实时数据交换体系,其目的是满足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智能变电站、智能微电网和主动配电网存在的通信新需求,提高电网的智能性、可靠性与自适应性,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扩充。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贡献有以下几点:(1)提出了一种在智能变电站通信中采用完全的发布/订阅的数据交换模式,解决了传统变电站通信架构中存在的紧耦合问题。发布/订阅通信结构是一个或多个数据源(即发布者)向一个或多个接收者(即订阅者)发送数据的一种最佳解决方案,可以使各个分布式系统较好的在同一个网络中互联和共享数据。在构建智能变电站系统通信中采用完全发布订阅的数据交换模式,克服了传统变电站通信中采用的C/S模式或C/S模式与发布/订阅相结合的数据交换模式中存在的紧耦合问题。(2)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变电站IEC61850通信映射模型,解决了传统映射方法中数据结构不能一一对应问题和面向对象编程导致的紧耦合问题。通信标准IEC61850定义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必须采用一定的通信服务映射方法将抽象的通信服务、对象和参数映射到具体的当前已经成熟的国际通信标准才能得以实施。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变电站IEC61850通信映射模型,该模型以IEC61850的通信服务交换机制为基础,采用数据分发服务(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DDS)作为具体应用层通信协议,通过三层结构来映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克服了传统制造报文规范映射IEC61850存在的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同时,完全的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布/订阅的数据交换模式,克服了传统GOOSE、CORBA-TAO等以面向对象为核心的通信机制映射IEC61850过程中存在的紧耦合问题。为DDS到工程应用领域专有通信协议映射的提供了理论支持。(3)提出了一种基于DDS中间件技术的快速、规范实现IEC61850映射的方法,简化了映射实现过程中底层通信映射的复杂性。该方法采用中间件技术屏蔽底层操作系统和底层通信网络映射的编程复杂性,开发人员只需面对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将注意力集中在电力的业务上,不必再为服务单元在不同系统平台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技术上的负担。有效弥补了专业电力系统工程师的通信知识和软件编程知识不足,简化映射实现过程中底层通信映射的复杂性,规范的实现步骤降低出错概率,提高效率。(4)提出了将DDS映射IEC61850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的方法拓展到智能微网通信和主动配电网通信。针对智能微网和主动配电网的结构特点和数据通信特点,设计了基于DDS/IEC61850的智能微电网和主动配电网通信映射模型。智能电网因间歇式分布发电和智能设备并网带来的通信新需求,通过对网络通信架构的分析,得出采用完全的发布/订阅通信结构是分布式发电通信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针对将形式多样的传统电力调度生产系统向智能电力调度系统过渡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整合原有系统,充分结合DDS/IEC61850的特点,在实时可靠通信基础上探索面向服务的智能电网调度系统架构的解决方案。设计实现面向智能电网的实时数据通信仿真平台,验证了在构建智能电网通信应用过程中采用DDS映射IEC61850可行性和可靠性。DDS映射IEC61850的方法在微电网和主动配电网的拓展应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接口统一,增强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周云成[5](2011)在《基于CIM的分布式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根据配电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新的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应当更加开放,遵循标准,支持共享,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进行开发,支持灵活的业务重组。为了将分布式的配电网GIS进行有效集成,在更大的范围内为电力企业管理和电网的智能运行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以及和电力企业其它各配电管理系统(DMS)应用进行有效的业务整合,配电网GIS系统开发需要解决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本文从公共信息模型(CIM)在配电网资源模型、拓扑结构上的应用研究入手,对空间数据库设计、CIM数据交换模型、分布式配电网GIS架构与地理信息聚合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结合SOA的基础上,对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电力企业应用集成(EAI)、数据集成方法和配电网GIS在应用集成中的角色和定位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如下:(1)结合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量大、模型复杂且基于该系统的应用种类繁多的特点,指出了开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重视需求分析、选择合理的软件架构、注重系统的开放性与安全性、逐步实施。同时提出独立于配电网地理要素的空间拓扑关系设计配电网拓扑结构模型,并以标准服务接口的形式提供配电网GIS系统功能。(2)针对配电企业对GIS的功能性需要,选择了相应的CIM子集作为GIS系统的数据模型,同时对CIM模型到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的映射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可降低表间关系复杂性的映射模式。将CIM类之间的关联按角色转换为对方的关联属性,并为每个类增加了数据维护方法,通过维护方法的调用链生成数据和拓扑关系维护命令。案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正确生成数据与拓扑维护命令,该扩展模型可作为有效的CIM数据访问接口。(3)针对异构环境下的数据交换,提出了CIM的XML编码规范。为解决数据交换语法和数据有效性验证问题,采用XML模式定义了CIM数据交换架构。在架构中引入属性组" AssociationAttributeGroup "解决了使用“嵌入”和“链接引用”两种方式在XML文档中编码对象之间复杂关系的问题。以CIM对象作为适配器实现本文提出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算法进行二进制对象和XML文档的高效转换。实际应用表明,编码规范和序列化方法可有效进行CIM数据交换。(4)以CIM和GML为基础,制订了地理信息交换模型和交换文档架构。为配电网GIS设计了地理信息服务接口IFeatureService并详细论述了接口实现方法,提出了面向服务的配电网地理信息发布架构。给出了基于配电网地理信息服务引擎和OGC规范发布WFS、WMS服务的实现方法。设计了地理信息集成总线,采用多机协同的并行计算聚合“同模”的分布式配电网地理信息数据源。案例研究表明,提出的配电网地理信息集成架构能有效支持分布式地理数据的交换和集成。(5)阐述了基于SOA的DMS应用开发过程,引入ESB进行配电企业综合业务集成。针对数据集成面临的数据源分散、异构、无统一编码规范等问题,提出基于CIM模型的数据集成平台。在集成平台中引入元数据库来解决异构数据源实体关联和实体编码映射问题,并给出了元数据库的设计模式。同时阐述了配电网GIS系统在EAI中的角色。线路运行监控案例研究表明,基于ESB和数据集成平台进行EAI的可实施性。(6)为验证基于配电网GIS系统提供业务分析服务和图形展示服务的可用性,以电气连通性分析为例,论述了复杂配电网络简化处理方法。以CIM模型表示电气连接关系,利用邻接矩阵法对网络连通性进行分析,提出了降低节点邻接矩阵规模的模型转换方法,详细论述了拓扑结构转换为节点邻接矩阵的算法,基于该算法开发了停电范围分析服务。实证表明,所提出的网络简化处理和邻接矩阵生成算法可进行复杂配电网络的连通性分析,配电网GIS系统可作为配电企业管理、运行等业务分析的基础平台。
杨峰[6](2011)在《电网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网运行的主要目标是提供满足电能质量要求的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电力系统也变得日益复杂,因此有必要建设变电站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和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并定期开展联合反事故演习提高运行人员应对电网异常运行条件的能力。应用多个培训仿真系统进行联合反事故演习时,各系统计算模型的协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立完整电网模型的理想化结果是能够把整个物理电网完整的进行数字化,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一个相应的数字化电网计算模型。由于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磁耦合的系统,包含有大量的运行设备,因此建模过程是根据电网分层分区调度原则由各级调度运行单位完成,对同一个物理电网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分布的,多层次的数字化模型。在进行分布式培训仿真的过程中,这些模型的计算过程相互耦合,共同仿真同一个物理电网的动态运行过程。本文对电网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设计了一种能整合不同厂商,不同仿真平台的跨区域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的实现模型,该模型在现有的分解协调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网络中断条件下仍能维持连续的分布式培训仿真过程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运行数据的仔细分析,探索了动态识别关键节点、自适应检测负荷量测,节点注入功率自适应调节等提高潮流收敛性的措施,这些措施与多数离线潮流提高收敛性措施不同,它们在培训仿真模型运行过程中动态的识别与调节相关运行参数提高收敛性,保障培训过程的正常运行,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提出了一种基于通用描述模型的安全自动装置仿真模型,通过一组相互关联的逻辑模型对自动装置的配置和动作特性进行建模,并将模型参数保存在数据库中,使得可以采用一个通用的仿真模型仿真各种安全自动装置的动作特性,大大减小了编程的工作量,并增强了算法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3、通过引入HLA分布式仿真系统结构,为建立一个平台中立的、可伸缩的电网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提供了一个系统架构模型;4、分析了用于广域网的电力系统分布式协调分解算法与分布式培训仿真算法模型的区别,探讨了电力系统多尺度建模及其模型的匹配与融合问题,为建立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提出了一种合理的、可实施的分布式算法模型。在本文研究的计算原理和软件结构基础上,可以建立起通用的、健壮的、有更好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的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
宋战慧[7](2011)在《基于IEC61970标准的EMS与WAMS系统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量管理系统(EMS)和广域测量系统(WAMS)作为其中两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两个系统都是独立开发研制,所以在实际运行当中用户需要掌握和维护不同的系统,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同时各系统之间的结构各自封闭,给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通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不便于共享数据。IEC61970标准定义了电力系统各种公共信息模型,为不同系统间数据交换与共享奠定了模型基础,使系统集成成为可能。本文首先在研究公共信息模型CIM基础上结合对EMS与WAMS各系统的数据流分析,提出EMS与WAMS的一体化构架的设计原则,主要从统一支撑平台、数据结构和应用功能上完成一体化设计;然后结合EMS与WAMS的特点,基于公共信息模型CIM对EMS/WAMS模型进行分析,抽象出WAMS的新型类:时间同步装置类(Time synchronization device)、相量测量装置类(Phasor measurement device)和PMU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UML建模语言分步对所要扩展的新型类画出逻辑模型视图并用文字定义各个类,接着通过对EMS与WAMS各自系统的特点比较分析,建立了EMS与WAMS集成的统一信息模型;文章最后对所建统一信息模型进行了设计实现,主要完成新型类的UML模型到CIM RDF Schema格式转换,为各应用系统提供了数据交换的统一格式;研究所建模型的CIS接口定义,并采用Web Services方法对基于EMS与WAMS统一信息模型的通用数据访问接口进行了设计实现,并在Eclipse集成开发工具下,利用Axis插件开发Web Services服务,对通用数据访问接口建立Web Services,并进行了简单的测试。
卢立男,周长春,李喜旺[8](2011)在《一种集成CORBA与Web Services的中间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间件技术的发展和电力应用系统研究的逐渐深入,很多中间件技术被应用到电力应用系统领域。针对中间件在电能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CORBA与Web Services这两种主流分布式体系结构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CORBA与Web Services的集成方法。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中间件,解决异构电力应用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问题。经过实际应用表明,本中间件极大的方便了分布式电能量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共享,大大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的运营效率。
刘旭[9](2010)在《基于SCDMA的电力应急通信数据平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SCDMA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和电力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灵活可靠应急通信系统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基于SCDMA技术的电力应急通信数据平台设计和部分实现。文中在对电力企业应急通信需求和IEC61970信息集成标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SCDMA应急通信接入网络结构;以CORBA技术,CIM模型为数据集成方式;CIS为应用访问接口并具备私有数据库的电力应急通信数据平台总体结构。文中重点分析了平台集成数据内容,讨论了基于CORBA和CIM模型的数据集成方法以及CIS应用程序访问接口的设计。同时给出了平台私有数据库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现流程,以及ADO客户端程序和其基本数据访问功能的实现流程,为各种基于应急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框架。基于SCDMA技术的应急通信数据平台的提出必将为电力企业处置应急事件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服务和通信支持。
单业才[10](2009)在《城市电网三维可视化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城市电网规划一般使用单线图、平面图形。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负荷容量及负荷密度的大幅增长,城市电网的规模也日趋复杂,原有简单的几何图形加注记的形式不能有效地反映城市电网线路现状以及周围城市的市政环境。近年来,随着三维建模、空间数据库以及多智能体等技术的发展,在三维空间上的真实、准确、全面地展示城市电网规划所需的信息成为可能。因此,研究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城市电网规划平台及动态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电网规划平台及应用多智能体技术于城市电网规划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全文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详细分析了城市电网的发展现状,对目前电网规划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综述了当前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三维可视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新的途径。最后,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在介绍三维可视化基本概念、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本文所要建立的空间三维可视化城市电网规划平台的基本功能,包括电网现状分析、负荷预测、变电站定容选址以及网架规划等。根据这些基本功能要求,对空间三维可视化城市电网规划平台的总体架构、网络构架、总体数据流和电网规划模型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另外,对图形管理软件平台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实现平台框架的各种关键技术。第三章在分析和研究IEC61970/61968标准的基础上,遵循CIM标准和CIM扩展原则,结合面向对象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对城市电网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关模型进行三维建模。并提出了一套面向CIM的三维建模方法OCIM-3D,即将电网设备的空间模型通过继承基础空间包,进而分类扩展,合并进入CIM体系,为在计算机中真实再现城市电网的三维景观提供基础支持。另外,通过对空间数据库、多态数据访问技术的研究,为城市电网空间信息的管理、传输和集成共享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第四章对三维可视化城市电网规划数据集成平台进行了研究,从城市电网规划实践中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集成度差”、“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着手,采用最新的信息集成标准、企业综合集成总线、CORBA标准等,基于多智能体技术,提出了电网规划的开放式信息集成平台及其体系结构,并研究了其实现方式。将孤岛电网信息系统有效结合起来,为三维城市电网规划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信息传输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五章基于多智能体技术,提出了一种解决城市电网优化规划一系列问题的框架。首先,提出了一种结合粒子群优算法的分布式计算结构,然后,针对城市电网划中的负荷预测、变电站定容选址、网架优化规划等问题,对算法流程进行了改进,该框架可望为进一步通过结合空间数据改进优化模型,进行大规模城市电网动态可视化规划提供支持。为了验证本文所建立的三维可视化城市电网规划平台的有效性,以重庆城市电网十二五规划为例,第六章给出了应用该平台进行城市电网规划的结果。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贡献及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二、CORBA中间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RBA中间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3 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
1.3.1 CORBA体系结构 |
1.3.2 AJAX和 j Query技术 |
1.3.3 基于Web的B/S结构 |
1.3.4 LAMP平台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传输网管系统接入 |
2.3.2 光缆资源接入 |
2.3.3 系统架构 |
2.3.4 开发环境和工具介绍 |
2.4 页面实时交互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支撑平台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组成部 |
3.2 系统软件配置 |
3.2.1 应用环境部署 |
3.2.2 COBRA北向接口的相关配置 |
3.3 CORBA接口设计 |
3.3.1 建立会话连接 |
3.3.2 传输告警采集接口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4.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功能设计实现 |
4.1 系统功能结构 |
4.1.1 拓扑管理功能 |
4.1.2 资源管理功能 |
4.1.3 配置管理功能 |
4.1.4 告警管理 |
4.1.5 值班管理功能 |
4.1.6 系统管理功能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拓扑管理功能实现 |
4.2.2 资源管理功能实现 |
4.2.3 配置管理功能实现 |
4.2.4 告警管理功能实现 |
4.2.5 值班管理功能实现 |
4.2.6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4.3 数据分析与应用 |
4.4 系统测试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系统总结 |
5.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DDS在矿用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DDS通信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
1.2.1 DDS通信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
1.2.2 DDS通信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
1.3 DDS通信的应用场景 |
1.3.1 电力通信领域中的DDS应用场景 |
1.3.2 其他通信领域中的DDS应用场景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框架 |
第二章 DDS通信技术分析 |
2.1 引言 |
2.2 发布/订阅模型 |
2.2.1 常见通信模型 |
2.2.2 发布/订阅模型特点 |
2.3 通信中间件DDS技术 |
2.3.1 DDS技术 |
2.3.2 DDS实现 |
2.3.3 QoS策略内涵 |
2.4 矿用电力系统拓扑结构 |
2.4.1 矿用电力系统拓扑结构 |
2.4.2 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 |
2.5 Visual Studio软件 |
2.5.1 Visual Studio部分模块介绍 |
2.5.2 Visual Studio实现DDS通信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矿用电力系统硬件整体设计方案 |
3.3 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硬件组成 |
3.3.1 ARM处理器模块 |
3.3.2 A/D采样电路 |
3.3.3 通信电路 |
3.3.4 Modbus协议设备 |
3.3.5 USB-RS485 转换器 |
3.4 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发布订阅平台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搭建Open DDS平台 |
4.2.1 定义数据类型 |
4.2.2 处理IDL |
4.2.3 初始化参与者 |
4.2.4 注册数据类型和创建主题 |
4.2.5 创建发布者 |
4.2.6 利用数据写入者和等待订阅者 |
4.2.7 发布数据样本 |
4.3 IEC60870-103 映射DDS的平台 |
4.4 Modbus映射DDS的平台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DDS的矿用电力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引言 |
5.2 部署DDS通信平台 |
5.4 部署DDS监控平台 |
5.5 通信实验平台测试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附件 |
(3)面向智能电网的公共信息模型及其若干关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智能电网的内涵与特征 |
1.3 国内外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 |
1.3.1 美国智能电网研究 |
1.3.2 欧洲智能电网研究 |
1.3.3 我国智能电网研究 |
1.4 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对象 |
1.4.1 智能电网建设信息化和自动化现状及对策 |
1.4.2 国内外智能电网技术标准的研究现状 |
1.4.3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与公共信息模型 |
1.5 公共信息模型研究与应用概述 |
1.5.1 公共信息模型简述 |
1.5.2 CIM扩展方法与实例概述 |
1.5.3 CIM应用模式分析 |
1.5.4 CIM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概述 |
1.5.5 CIM在应用集成中的应用概述 |
1.5.6 CIM在调度编码中的应用概述 |
1.6 本文所做工作和章节安排 |
1.6.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6.2 参与的科研项目 |
1.6.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网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和公共信息模型研究 |
2.1 概述 |
2.2 电网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
2.2.1 电网企业信息资源现状 |
2.2.2 电力信息资源规划与整合 |
2.2.3 智能电网中的信息资源整合 |
2.3 电网企业应用互操作研究 |
2.3.1 应用集成与互操作 |
2.3.2 信息集成与语义冲突 |
2.3.3 电网企业应用互操作 |
2.4 电网企业公共信息模型理论背景 |
2.4.1 语义信息模型和本体 |
2.4.2 元数据和元建模体系层次 |
2.4.3 公共信息模型的建模方法 |
2.5 电网企业公共信息模型解读 |
2.5.1 公共信息模型内涵概要 |
2.5.2 电网企业核心语义模型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CIM的电网企业资产管理信息模型研究 |
3.1 概述 |
3.2 资产信息模型理论 |
3.2.1 资产基本概念 |
3.2.2 CIM中的资产模型 |
3.2.3 资产与资源辨析 |
3.3 资产信息建模方法与实例 |
3.3.1 面向对象的企业信息建模 |
3.3.2 资产信息建模分析 |
3.3.3 典型设备建模案例 |
3.4 资产模型应用实例 |
3.4.1 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2 资产分类与编码 |
3.4.3 资产管理和系统集成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CIM/MDI面向服务的电网企业应用集成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应用集成 |
4.2.1 传统企业应用集成 |
4.2.2 面向服务架构SOA |
4.2.3 智能电网需要SOA |
4.3 模型驱动集成MDI原理方法 |
4.3.1 模型驱动架构MDA |
4.3.2 模型驱动集成MDI方法论 |
4.3.3 基于CIM的模型驱动集成步骤 |
4.4 基于CIM的模型驱动集成服务开发 |
4.4.1 消息总线集成与消息组成 |
4.4.2 基于CIM的模型驱动开发层次 |
4.4.3 基于CIM/MDI的Web服务定义 |
4.5 实际案例分析 |
4.5.1 目标现状 |
4.5.2 实施方案 |
4.5.3 分析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CIM的电网智能调度编码体系研究与实现 |
5.1 概述 |
5.2 电网智能调度编码体系框架 |
5.2.1 编码制定上的三元矛盾 |
5.2.2 电网智能调度编码体系框架 |
5.3 电网智能调度编码体系 |
5.3.1 电网智能调度编码规范 |
5.3.2 CIM/XML交换规范 |
5.3.3 编码校验规范 |
5.3.4 典型编码案例 |
5.4 规范化调度编码工具 |
5.4.1 编码工具的软件架构 |
5.4.2 编码工具的功能实现 |
5.5 小结 |
第6章 电网企业公共信息模型管理系统研制与应用 |
6.1 概述 |
6.2 系统设计 |
6.2.1 系统设计原则 |
6.2.2 系统总体设计 |
6.2.3 系统基本原理 |
6.3 系统功能 |
6.3.1 CIM元模型数据库表 |
6.3.2 CIM模型管理 |
6.3.3 CIM模型映射 |
6.3.4 CIM数据服务 |
6.3.5 CIM版本管理 |
6.4 应用模式 |
6.4.1 基于CIM资产信息模型指导资产管理数据库设计 |
6.4.2 基于CIM标准语义封装数据库提供数据服务 |
6.4.3 基于IEC 61970标准规范电网调度命名编码 |
6.4.4 基于CIM RDF实现调度自动化系统电网数据共享 |
6.4.5 基于IEC 61968消息总线实现电网企业应用集成 |
6.4.6 基于IEC 61970和61850协调实现主厂站间互通 |
6.5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IEC 61968标准内涵 |
A.1 IEC 61968应用案例 |
A.2 接口参考模型IRM |
A.3 信息交换模型IEM |
附录B WEB服务重点标准规范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
(4)面向智能电网的通信中间件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能数字变电站 |
1.1.2 主动配电网 |
1.1.3 智能微电网 |
1.2 智能电网通信需要解决难点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贡献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章节安排 |
1.4.2 文章结构图 |
第二章 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 |
2.1 智能电网通信相关技术的研究概况 |
2.1.1 智能数字变电站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2.1.2 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2.1.3 智能电网通信系统软件架构的相关研究 |
2.1.4 智能微电网系统典型案例及分析 |
2.2 不同IEC 61850映射方法的研究 |
2.2.1 基于制造报文规范的IEC 61850映射 |
2.2.2 基于GOOSE的IEC 61850映射 |
2.2.3 基于CORBA的IEC 61850映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DS的面向智能电网的通信中间件模型 |
3.1 面向电网的通信网络架构 |
3.2 以数据为中心的数据分发服务DDS |
3.3 基于DDS的面向智能电网的中间件数据通信模型 |
3.4 服务质量控制策略 |
3.4.1 RTPS协议的服务质量控制原理 |
3.4.2 DDS中间件的服务质量控制 |
3.4.3 状态改变的响应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实时数据交换的智能变电站IEC 61850的映射方法 |
4.1 变电站IEC 61850协议 |
4.1.1 IEC 61850映射现存问题 |
4.1.2 IEC 61850的ACSI通信服务交换机制 |
4.2 基于DDS的面向智能电网的实时数据通信 |
4.2.1 智能数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模型 |
4.2.2 ACSI到DDS的映射规范和实例数据模型 |
4.3 测试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DS/IEC 61850的智能微电网和主动配电网的实时数据通信 |
5.1 基于DDS/IEC 61850的智能微电网数据通信 |
5.1.1 微电网的基本通信结构 |
5.1.2 智能微电网数据通信技术需求 |
5.1.3 基于DDS/IEC 61850的智能微电网数据通信模型 |
5.2 基于DDS/IEC 61850的主动配电网数据通信 |
5.2.1 主动配电网数据通信技术需求 |
5.2.2 基于DDS/IEC 61850的主动配电网数据通信模型 |
5.3 面向智能电网的数据通信仿真平台架构 |
5.3.1 欧洲微电网Benchmark仿真系统 |
5.3.2 面向智能电网的数据通信仿真平台架构设计 |
5.4 面向智能电网的数据通信仿真平台的硬件测试平台 |
5.5 面向智能电网的数据通信仿真平台软件设计 |
5.5.1 开发环境配置 |
5.5.2 数据结构定义 |
5.5.3 设计实时数据采集系统Simulink模型 |
5.5.4 数据库设计 |
5.5.5 服务器设计 |
5.6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DDS/IEC 61850通信中间件的电力智能调度系统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于DDS/IEC 61850通信中间件的电力智能调度系统架构设计 |
6.3 关键技术的研究 |
6.3.1 服务监听型自适应代理模型 |
6.3.2 基于Multi-Agent的面向服务的电力调度系统架构 |
6.4 案例分析和仿真系统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附录 |
附表 |
(5)基于CIM的分布式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
1.2.2 GIS在电网企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3 分布式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
1.2.4 电力企业EAI与GIS应用集成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工作与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
2.1 需求分析 |
2.1.1 功能需求 |
2.1.2 数据要求 |
2.2 系统开发方案 |
2.2.1 系统开发原则 |
2.2.2 系统体系结构 |
2.3 拓扑模型分析与数据库设计 |
2.3.1 配电网拓扑模型 |
2.3.2 数据库设计 |
2.4 系统实施方案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IM的配电网空间数据库构建及维护方法研究 |
3.1 数据模型 |
3.1.1 配电网GIS数据模型 |
3.1.2 空间数据交换模型 |
3.2 空间数据库模式设计 |
3.2.1 类与属性映射 |
3.2.2 类间关系映射 |
3.3 数据库维护 |
3.3.1 数据维护 |
3.3.2 拓扑维护 |
3.4 设计案例 |
3.5 小结 |
第四章 CIM数据交换机制研究 |
4.1 数据交换协议 |
4.1.1 语义 |
4.1.2 语法 |
4.1.3 语序 |
4.2 CIM XML编码规范 |
4.2.1 对象的XML编码 |
4.2.2 聚合关系的XML编码 |
4.2.3 关联关系的XML编码 |
4.3 CIM XML架构制定 |
4.3.1 CIM Schema编写规则 |
4.3.2 数据类型转换 |
4.3.3 类转换 |
4.3.4 关系转换 |
4.3.5 CIM架构的组织方式 |
4.4 CIM架构剖面 |
4.5 CIM对象的序列化 |
4.5.1 序列化 |
4.5.2 反序列化 |
4.5.3 设计案例 |
4.6 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网地理信息共享及服务发布与聚合研究 |
5.1 地理信息服务标准 |
5.2 配电网地理信息交换模型 |
5.2.1 配电网地理信息CIM模型 |
5.2.2 地理信息交换模型 |
5.3 配电网地理信息发布 |
5.3.1 地理信息服务接口 |
5.3.2 配电网地理信息服务实现 |
5.4 基于WFS的配电网地理信息发布 |
5.4.1 GetCabilities |
5.4.2 DescribeFeatureType |
5.4.3 GetFeature |
5.5 基于WMS与SVG的地理信息发布 |
5.5.1 网络地图服务(WMS)实施 |
5.5.2 矢量地图发布 |
5.6 配电网地理信息服务聚合 |
5.6.1 配电网地理信息聚合架构 |
5.6.2 地理信息集成总线实施方法 |
5.7 设计案例 |
5.8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ESB与GIS的配电企业应用集成方法研究 |
6.1 配电企业应用集成 |
6.1.1 企业应用集成技术 |
6.1.2 面向服务的架构 |
6.1.3 基于SOA的DMS应用开发与集成 |
6.2 配电企业服务总线 |
6.2.1 企业服务总线架构 |
6.2.2 事件驱动与事件的发布与订阅 |
6.2.3 基于ESB的配电企业应用集成 |
6.3 配电企业数据集成的思考 |
6.3.1 配电企业数据集成的问题 |
6.3.2 配电企业数据源 |
6.3.3 数据集成方法 |
6.4 基于ESB的分布式配电网GIS集成 |
6.4.1 配电网地理信息服务 |
6.4.2 基于地理信息的业务分析服务 |
6.5 案例研究:线路运行监控 |
6.5.1 应用场景 |
6.5.2 应用集成分析 |
6.5.3 基于ESB的集成实施 |
6.6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分析方法研究——以电气连通性分析为例 |
7.1 配电网络拓扑模型 |
7.2 邻接矩阵生成 |
7.2.1 网络节点与支路的确定 |
7.2.2 邻接矩阵提取 |
7.3 连通性分析与停电范围分析 |
7.3.1 连通性分析 |
7.3.2 停电范围分析 |
7.4 案例研究:停电范围分析服务 |
7.5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6)电网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目的与意义 |
1.2 培训仿真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 |
1.2.2 变电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 |
1.2.3 联合反事故演习及其支持系统 |
1.3 本文创新点和主要内容 |
2 培训仿真系统设计原理 |
2.1 培训仿真系统的基本要求 |
2.1.1 电网调度培训仿真的要求和范围 |
2.1.2 变电运行培训仿真的要求和范围 |
2.2 培训仿真系统的结构 |
2.2.1 主要模块 |
2.2.2 共享内存库 |
2.2.3 模块的分布 |
2.3 培训仿真系统的部署与集成 |
2.3.1 培训系统的物理部署结构 |
2.3.2 与EMS系统的集成 |
2.4 本章小结 |
3 培训仿真系统计算模型 |
3.1 培训仿真系统的计算模块 |
3.2 提高潮流计算收敛性 |
3.2.1 检查参数错误 |
3.2.2 运行方式调整 |
3.3 基于补偿原理的故障计算 |
3.3.1 规范化故障算法基本原理 |
3.3.2 三序网络导纳矩阵 |
3.3.3 故障计算主要流程 |
3.4 保护动作特性仿真 |
3.4.1 基本原理 |
3.4.2 地调DTS中的保护动作特性仿真 |
3.4.3 地调DTS中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短路的模拟 |
3.4.4 变电站二次回路仿真 |
3.5 安全自动装置动作特性仿真 |
3.5.1 通用算法的基本原理 |
3.5.2 安全自动装置仿真的分层模型 |
3.5.3 通用算法的计算流程 |
3.5.4 实际自动装置的建模示例 |
3.6 SOTS/DTS联合培训 |
3.7 系统运行实例 |
3.8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计算模型 |
4.1 电力系统的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
4.2 电网分解协调计算原理 |
4.2.1 电网的分解 |
4.2.2 协调层计算 |
4.3 分布式仿真计算模型 |
4.3.1 分散建模 |
4.3.2 边界划分 |
4.3.3 外网等值 |
4.3.4 分布式仿真模型的协同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软件结构 |
5.1 分布式体系结构的选择 |
5.1.1 CORBA |
5.1.2 网格和web服务 |
5.1.3 MultiAgent系统 |
5.1.4 高层体系结构 |
5.1.5 四种系统结构的比较 |
5.2 高层体系结构的主要内容 |
5.2.1 基本概念 |
5.2.2 HLA规则 |
5.2.3 HLA的信息模型——OMT |
5.2.4 RTI服务 |
5.2.5 HLA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
5.3 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的公共语义模型 |
5.3.1 IEC 61970标准简介 |
5.3.2 公共信息模型的基本内容 |
5.3.3 CIM的电网模型表达 |
5.3.4 电网模型的数据交换 |
5.4 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的逻辑结构 |
5.5 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的软件结构 |
5.5.1 联邦对象模型 |
5.5.2 仿真过程管理 |
5.5.3 仿真时钟管理 |
5.5.4 数据分发管理 |
5.5.5 联邦成员的仿真流程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缩略语表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基于IEC61970标准的EMS与WAMS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力企业应用系统研究背景 |
1.1.1 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存在的问题 |
1.1.2 电力企业系统集成的方案及存在问题 |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所做工作及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IEC61970系列标准及关键技术概述 |
2.1 IEC61970系列标准 |
2.2 公共信息模型规范 |
2.2.1 CIM建模表示法 |
2.2.2 CIM包及其依赖关系 |
2.2.3 CIM类及其之间的关系 |
2.2.4 CIM的几点探讨 |
2.3 CIS接口规范 |
2.4 本文所用关键技术概述 |
2.4.1 CORBA中间件技术 |
2.4.2 Web Service技术 |
2.4.3 扩展标记语言XML |
2.4.4 资源描述框架RDF |
2.5 小结 |
第3章 EMS/WAMS系统一体化构架的设计原则 |
3.1 现代电力企业系统集成的设计原则 |
3.2 基于公共信息模型CIM的系统集成框架 |
3.3 EMS与WAMS子系统的信息交换需求分析 |
3.3.1 EMS的相关数据流分析 |
3.3.2 WAMS的相关数据流分析 |
3.3.3 EMS与WAMS的并存性 |
3.4 EMS/WAMS系统一体化构架设计原则 |
3.4.1 支撑平台一体化设计原则 |
3.4.2 数据结构一体化设计原则 |
3.4.3 应用功能一体化设计原则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CIM的EMS/WAMS的统一信息模型构建 |
4.1 EMS/WAMS的各自特点分析 |
4.1.1 能量管理系统的特点 |
4.1.2 广域测量系统的特点 |
4.1.3 EMS与WAMS的特点互补性 |
4.2 基于CIM的EMS/WAMS的模型分析 |
4.2.1 基于CIM的建模方法 |
4.2.2 扩展WAMS的新型对象 |
4.2.3 EMS与WAMS统一信息模型设计原则 |
4.3 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建立EMS/WAMS信息模型 |
4.3.1 PMU类的逻辑关系视图 |
4.3.2 Time synchronization device类的逻辑关系视图 |
4.3.3 Phasor Measurement Device类的逻辑关系视图 |
4.3.4 EMS/WAMS的统一信息模型视图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CIM的EMS/WAMS的信息模型设计实现 |
5.1 资源描述框架模式规则 |
5.2 统一信息模型的CIM RDF Schema格式转换 |
5.2.1 PMU类的转换 |
5.2.2 Time Synchronization Device类的转换 |
5.2.3 Phasor Measurement Device类的转换 |
5.3. 基于CIS的EMS与WAMS接口规范定义 |
5.3.1 Common Services模块 |
5.3.2 GDA通用数据访问模块 |
5.4 基于EMS与WAMS统一模型的通用数据访问设计实现 |
5.4.1 接口实现的平台 |
5.4.2 接口设计 |
5.5 接口测试 |
5.5.1 创建Web Services的WSDL文档 |
5.5.2 部署Web Services并查看运行结果 |
5.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一种集成CORBA与Web Services的中间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CORBA与Web Services |
3 中间件总体设计 |
3.1 中间件总体结构 |
3.2 中间件工作原理 |
3.3 中间件设计与实现 |
4 中间件在电能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5 结语 |
(9)基于SCDMA的电力应急通信数据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设计的主要依据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电力应急通信技术及现状分析 |
2.1 电力应急通信现状 |
2.2 电力信息集成标准及技术 |
2.2.1 IEC61970标准及其组成 |
2.2.2 公共信息模型CIM |
2.2.3 组件接口规范CIS |
2.3 SCDMA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急通信数据平台的设计 |
3.1 总体结构设计 |
3.2 通信接入网络设计 |
3.2.1 单兵系统 |
3.2.2 移动车载基站系统 |
3.3 数据集成平台设计 |
3.3.1 集成数据分析 |
3.3.2 集成平台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急数据集成与访问接口设计 |
4.1 概述 |
4.2 数据集成方法 |
4.2.1 联邦数据库 |
4.2.2 数据仓库 |
4.2.3 中间件技术 |
4.3 CORBA中间件技术 |
4.3.1 CORBA的体系结构 |
4.3.2 ORB对象请求代理 |
4.3.3 对象模型 |
4.3.4 IDL语言 |
4.4 基于CORBA/XML/CIM的数据集成 |
4.5 CIS数据访问接口 |
4.5.1 数据访问设施DAF |
4.5.2 通用数据访问GDA |
4.5.3 高速数据访问HSDA |
4.6 基于CORBA的CIS接口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急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概念结构设计 |
5.2.1 概念模型的特点 |
5.2.2 概念模型设计 |
5.3 逻辑结构设计 |
5.4 数据库的实现 |
5.4.1 数据库系统的选择 |
5.4.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5.4.3 应急数据库系统 |
5.5 访问客户端实现 |
5.5.1 数据访问接口 |
5.5.2 客户端应用程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城市电网三维可视化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城市电网规划研究现状和趋势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三维可视化城市电网规划平台架构 |
2.1 引言 |
2.2 三维可视化概述 |
2.3 基于三维可视化的电网规划平台架构 |
2.4 城市电网规划模型设计 |
2.5 图形管理软件平台 |
2.6 规划平台的构建技术 |
2.7 结论 |
3 基于IEC61970/61968的城市电网三维建模技术 |
3.1 引言 |
3.2 IEC61970/61968信息建模 |
3.3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三维可视化建模 |
3.4 空间元数据模型及访问 |
3.5 结论 |
4 三维可视化城市电网规划中综合数据的集成 |
4.1 引言 |
4.2 基于多智能体的开放信息集成体系结构 |
4.3 三维可视化城市电网规划中的综合数据集成 |
4.4 结论 |
5 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电网动态规划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智能体系统概述 |
5.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智能体系统 |
5.4 多Agent小区负荷预测 |
5.5 变电站定容选址方法研究 |
5.6 网架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 |
5.7 结论 |
6 重庆都市区电网规划结果分析 |
6.1 引言 |
6.2 三维可视化城市电网规划展示 |
6.3 重庆都市区电网现状分析 |
6.4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6.5 都市区电网规划 |
6.6 结论 |
7 总结 |
7.1 主要贡献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
四、CORBA中间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黄德松. 广西大学, 2020(03)
- [2]DDS在矿用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D]. 黄磊. 东南大学, 2020(01)
- [3]面向智能电网的公共信息模型及其若干关键应用研究[D]. 曹晋彰. 浙江大学, 2013(07)
- [4]面向智能电网的通信中间件的关键技术研究[D]. 毕艳冰. 山东大学, 2013(10)
- [5]基于CIM的分布式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研究[D]. 周云成.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6]电网分布式培训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杨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7]基于IEC61970标准的EMS与WAMS系统集成研究[D]. 宋战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8]一种集成CORBA与Web Services的中间件[J]. 卢立男,周长春,李喜旺.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1(04)
- [9]基于SCDMA的电力应急通信数据平台设计[D]. 刘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10]城市电网三维可视化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D]. 单业才.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4)
标签:通信论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 数据集成论文; 中间件技术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