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评估短期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评估短期预后

一、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对近期预后的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徐傲枫[1](2021)在《短时程动态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率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统计学资料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把利剑。在前瞻性研究和分析中,心率增高的价值与心血管疾病和预后之间互相牵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显示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心率过快成紧密联系,并且现已证实人类冠脉内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心率增快呈正相关。动态心电图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临床上用于精确测量心率的检查方法。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平均心率,找到一段时间的平均心率能与之对应,以减少患者检查时间,优化其检查方法。方法:通过美国DMS12.5.0076a版动态心电图及散点图分析系统,对12通道动态心电图记录盒所采集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连续24小时心电信息进行分析:(1)将24小时平均划分并计算出各时间段的平均心率;(2)将各时间段平均心率与标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相比,找到最能评估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的时间段。结果:1、选入病例的基本情况。(1)入选病例103例,其中男88例(85.44%),女15例(14.56%)。男女比例约为5.87:1。(2)入选病例年龄在30-86岁之间,平均年龄(62.93±12.17)岁,其中青年人(30~44岁)10例,中年人(45~59岁)36例,年轻老人(60~74岁)42例,老年人(75~89岁)15例。(3)服用β受体阻滞剂情况,服用者占例(78.64%),未服用者占例(21.36%)(例数),其中心率大于80次/分者占例13例,未服药2例。(4)入选病例的梗死部位占比情况: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33例;下壁合并其他壁梗死患者23例;其他壁梗死患者47例,其中单纯前间壁梗死患者22例。2、将选入的103例患者按照梗死部位分为三组,分别为急性ST段抬高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合并其他壁心肌梗死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其他壁心肌梗死患者。3、将24小时分为3个连续的时间段(8h)、4个连续的时间段(6h)、6个连续的时间段(4h),计算各时间段的平均心率并与标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平均心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为下壁,其08:30AM-12:30PM(4h)与标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所得到的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为下壁合并其他壁与其他壁,其16:30PM-00:30AM(8h)与标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所得到的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时程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能够反应24小时平均心率。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08:30AM-12:30PM(4h)最佳;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合并其他壁心肌梗死患者其16:30PM-00:30AM(8h)最佳;急性ST段抬高型其他壁心肌梗死患者其16:30PM-00:30PM(8h)最佳。

韩笑蓉[2](2021)在《QRS终末段扭曲、额面QRS-T角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QRS终末段扭曲(QRS distortion,也称Grade 3 ischemia,G3I)、额面QRST角(frontal QRS-T angle,fQRS-T角)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找出fQRS-T角预测患者12个月及42个月内全因死亡的临界值,并比较这两项指标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时对预测价值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592例,进行为期42个月的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及住院期间的相关检验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血管情况及预后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2.探究G3I对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患者入院心电图是否出现G3I分为A1组(有G3I,共203例)及A0组(无G3I,共389例),根据基线资料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成功匹配到203对患者,对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验检查结果、冠脉情况、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尝试找出G3I的影响因素。3.探究fQRS-T角对于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患者在院期间、12个月及42个月随访时是否死亡,分别分为D1组(在院期间死亡,共12例)与D0组(在院期间未死亡,共580例)、E1组(12个月内死亡,共70例)与E0组(12个月内未死亡,共522例)、F1组(42个月内死亡,共136例)与F0组(42个月内未死亡,共456例)。分别对同一随访节点的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检验,明确fQRS-T角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采用ROC曲线确定fQRS-T角预测STEMI患者12个月及42个月内全因死亡的临界值。4.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STEMI患者12个月及42个月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G3I及fQRS-T角是否为影响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采用ROC曲线比较单独应用G3I、单独应用fQRST角以及联合应用这两项指标预测STEMI患者12个月、42个月内的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及结论:1.入院心电图中出现QRS终末段扭曲的STEMI患者较未出现QRS终末段扭曲的患者Killip分级更高、肌钙蛋白I峰值更高、12个月及42个月内全因死亡风险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TEMI患者入院心电图出现QRS终末段扭曲与Killip分级、冠脉再通时间、入院时肌钙蛋白I有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冠脉再通时间的相关关系最密切。3.QRS终末段扭曲是STEMI患者12个月、42个月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fQRS-T角增大是STEMI患者12个月、42个月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12个月、42个月内死亡的临界值分别为66.5°、90.5°。5.STEMI患者fQRS-T角的增大与年龄、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史、BNP、D二聚体、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有正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LVEF有负相关关系,其中与LVEF的相关关系最密切。6.联合应用QRS终末段扭曲及fQRS-T角大于临界值这两项指标预测STEMI患者12个月、42个月内全因死亡时,特异性有明显提升,但敏感度有所下降。

王大震[3](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于预判冠脉造影特点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改变对于预测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的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行CAG检查的急性心梗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集患者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额面QRS-T夹角分为QRS-T夹角>90°组和额面QRS-T夹角≤90°组。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改变分为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为QRS时限延长组和QRS时限正常组,根据ST段改变的导联数分为导联数<6个组和导联数≥6个组,根据T波是否倒置分为T波倒置组和非T波倒置组,分析各组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程度、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AMI患者冠脉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AMI患者额面QRS-T夹角>90°组56例,占46.7%,额面QRS-T夹角≤90°组64例,占53.3%;ST段抬高组58例,占48.3%,非ST抬高组62例,占51.7%;ST段改变导联数≥6组72例,占60%,ST段改变导联数<6组48例,占40%;QRS波群≥100ms组59例,占49.2%,QRS波群<100ms组61例,占50.8%;T波倒置组33例,占27.5%,非T波倒置组87例,占72.5%。ST抬高组较非ST段抬高组狭窄程度更重(P<0.05),血流灌注更弱(P<0.05),病变支数更多(P<0.05);ST段改变导联数≥6个组较ST段改变导联数<6个组狭窄程度更重(P<0.05),血流灌注更弱(P<0.05),病变支数更多(P<0.05);QRS时限≥100ms组较QRS时限<100ms组狭窄程度更重(P<0.05),血流灌注更差(P<0.05),病变支数更多(P<0.05);T波有无倒置与冠脉狭窄程度、血流灌注、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额面QRS-T夹角>90°[OR=3.175,95%CI(1.232~8.183),P=0.017]、ST段抬高[OR=3.322,95%CI(1.265~8.721),P=0.015]、发生ST段改变的导联数≥6个[OR=3.239,95%CI(1.251~8.636),P=0.019]、QRS波群时限≥100ms[OR=4.346,95%CI(1.679~11.251),P=0.002]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血管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结论:1、AMI患者心电图额面QRS-T夹角>90°、ST段改变导联数≥6个、QRS波群时限≥100ms预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TIMI血流分级低和多支血管病变。2、STEMI较NSTEMI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NSTEMI较STEMI病变支数多。3、心电图T波倒置对预测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无统计学意义。4、心电图QRS-T夹角>90°、ST段抬高、ST段改变的导联数≥6个、QRS波群时限≥100ms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血管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

范晓婷[4](2020)在《55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横断面调查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病率目前仍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据推算我国冠心病现患病人数达到1100万。《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系统分析》中指出,缺血性心脏病伤残调整生命年在2017年已达到1.7亿年。在美国,大约每40秒,就有一个美国人罹患急性心肌梗死。在整个欧洲,冠心病每年约造成180万人的死亡。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居首位,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已高于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类型,农村地区AM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已超过城市。影响AMI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近年来美国对吸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控制虽初显成效,但仍未达到理想状态;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盐高糖饮食等,近年来均表现出上升趋势,也正是这些危险因素的上升趋势阻碍了欧洲冠心病死亡率的进一步降低。高润霖院士在《冠心病疾病负担-中国出路》中指出,当前我国AMI的相关危险因素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人口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而诊疗水平却相对落后。因此关注农村地区AMI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救治水平,是降低农村人口 AMI死亡率的关键所在。目前关于农村地区AMI危险因素的研究为数不多,且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经济基础、对疾病的认知情况,以及当地医院的救治能力均不相同。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之前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已经被最近的大型多中心注册研究——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研究)证实是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保护性因素。因此针对危险因素的研究应凸显地区特点,并与时俱进。关于AMI,当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风险预测模型是GRACE(Global Registry Acute Coronary Events)评分。然而GRACE研究仅纳入了少量的亚洲人群,且评分系统构建时间较早,其准确性和适用性了受到临床医师的怀疑。当前国内最新的CAMI研究的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病死率,且仅纳入了发病3天之内的患者;而农村地区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院前延误时间较长,因此该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农村地区。综上所述,构建有地区特点的AMI风险预测模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协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方案,进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临沂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2019年末,市内常住人口约260万。当地经济文化水平较低。临沂市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所接诊的患者大多是来自各县区的农民,对本地区各种疾病(包括AMI)的流行情况及诊疗现状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以临沂市人民医院AMI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期望可以完成以下三个目标:1.农村人口 AMI的诊疗现状调查,观察其临床基线特征、院内治疗及预后情况;2.发现影响AMI患者短期(6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建立简便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中农村人口占研究对象的77.9%,可以弥补我国农村地区大样本研究较少的缺陷,对于降低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使得拐点早日出现至关重要。且本研究终点事件为短期死亡,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研究应用短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有地区特点的AMI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协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给予差异化治疗。同时这一研究也明确了我院AMI诊疗的优势及不足,为我院心内科的学科发展提供方向,为往后更多更大型的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第一章 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研究目的:观察并分析本中心农村人口的临床特点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为往后此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和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至2017年于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特征,院内治疗情况,出院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将患者分为农村组和城镇组进行比较;并进一步纵向观察农村组患者近年来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的变化趋势。结果:1.与城镇组患者相比,农村组Killip Ⅱ-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男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接受 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治疗,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比例较低;血肌酐、肺动脉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住院时间较短;住院总费用较低。两组间的短期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2.从2013年至2017年,农村组患者的年龄逐渐增大,NSTEMI(Non 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患者所占的比例显着上升;且Killip Ⅲ-Ⅳ级患者的比例,以及合并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都存在上升趋势。3.从2013年至2017年,农村组患者接受PCI治疗的比例,以及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的比例逐渐降低;NSTEMI患者短期病死率逐渐升高,而STEMI(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患者的短期病死率则无明显变化。4.在农村组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NSTEMI是影响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STEMI患者相比,NSTEMI患者短期病死率增加了20.6%。结论:1.与城镇组相比,农村组AM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高,接受PCI治疗的比例较低。两组间短期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2.从2013至2017年,农村组AMI患者合并症逐渐增多,PCI及药物治疗不充分,NSTEMI患者短期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应受到重点关注。第二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研究目的:观察本研究中6个月内发生死亡事件的AMI患者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短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个月。按照6个月内是否发生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AMI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低;表现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比例较大;(2)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心率较快、收缩压及舒张压较低,Killip Ⅱ-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3)死亡组患者合并脑梗死、心律失常、糖尿病、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较高;(4)死亡组患者白细胞、血糖、血肌酐等水平均较高;肺动脉收缩压较高,而左室射血分数值较低。2.COX回归分析显示以下6个指标是影响AMI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PCI治疗、Killip Ⅳ级、血糖、血肌酐、肺动脉收缩压。结论及意义:年龄、PCI治疗、Killip Ⅳ级、血糖、血肌酐和肺动脉收缩压是AMI患者短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结论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第三章 不同肺动脉收缩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首次发现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是影响AMI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明确PASP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而进行此研究。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进一步排除可影响PASP的既往疾病后,共纳入5401例患者。按患者入院48小时内PASP分为3组:A组(PASP≤30mmHg),B组(30<PASP≤50mmHg),C 组(PASP>50mmHg)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应用 COX回归分析影响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各组的死亡风险曲线及PASP预测短期死亡的ROC曲线。结果:1.从A组到C组,患者年龄逐渐增大;男性、STEMI患者比例逐渐降低;Killip Ⅰ级患者比例逐渐下降,而KillipⅡ-Ⅳ的患者比例逐渐升高;GRACE评分、血糖、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逐渐升高,左室射血分数逐渐降低;接受PCI治疗比例逐渐降低;短期病死率逐渐增高。2.COX回归分析显示PASP是影响AMI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B组与A组相比,短期死亡风险增加38.7%;C组与A组相比,短期死亡风险增加 55.9%。3.PASP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Killip Ⅲ-Ⅳ级患者的PASP水平高于Killip Ⅰ-Ⅱ级患者。4.在PASP预测AMI患者短期死亡的ROC曲线中,曲线下面积为0.621(95%可信区间:0.601-0.641;P<0.001)。PASP 的 Cut-off 值为 30mmHg(敏感度为59.8%,特异度为 62.5%)。结论:AMI患者入院后48小时之内的PASP与短期死亡有显着的相关性,即AMI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随着PASP的升高而增加。第四章 急性心肌梗死短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目的:应用本研究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探索一种可简便有效的预测AMI患者短期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7年于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作为模型组;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入院的AMI患者作为验证组。收集所有患者基线特征,院内治疗情况并随访6个月。在模型组中,应用一般线性模型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在验证组中进行外部验证。再根据该模型将A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评价该模型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区分能力。结果:1.本研究应用了 AMI患者的年龄、血糖、血肌酐、PASP、Killip Ⅳ级、是否行PCI治疗这6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出可预测AMI患者短期死亡事件的风险预测模型,即优化评分方法。2.在模型组中,优化评分方法预测AMI患者短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 0.816(95%CI:0.779-0.844),在验证组中为 0.811(95%CI:0.776-0.846),均优于GRACE评分(模型组AUC=0.76,验证组AUC=0.75)。3.根据优化评分,将患者各分为四个小组:低度危险组(优化评分<84)、中度危险组(优化评分范围84-110)、高度危险组(优化评分范围111-152)、极高危险组(优化评分>152)。不同危险组间短期病死率差异显着(P<0.05)。结论及意义:本研究建立的多指标风险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AMI患者的短期死亡事件,且对AM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较好的区分能力。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张文媛[6](2020)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7](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提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8](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陈以婷[9](2020)在《急性胸痛救治规范对ACS患者预后及医务人员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急性胸痛救治规范对ACS患者预后及对医务人员的影响。【方法】1.利用我院HIS医生工作站、病案管理科系统及胸痛中心数据填报系统收集入组患者原始资料,连续入选2017.03.01-2019.03.31经PCI救治的ACS患者的病例资料,共计331例。以院内急性胸痛救治规范流程正式运行时间(2018.03.31)为时间节点分为运行前组和运行后两组,运行前组151人,其中STEMI 111例,UA/NSTEMI 40例;运行后组180人,包括STEMI 135例,UA/NSTEMI 45例;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冠脉造影情况、术中特殊治疗、支架植入数量、PCI救治质量、近期预后、卫生经济指标、远期预后;3.以问卷调查形式,观察急性胸痛救治规范运行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结果】1.与运行前组比较,运行后组在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冠脉造影、术中特殊治疗及支架植入数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PCI救治质量:运行后组STEMI患者的FMC2B时间[147(88,269)]min,D2B时间[47(31,73)]min,较运行前组缩短明显(P<0.05);运行后组UA/NSTEMI患者的FMC2B时间[1063(619,3292)]min,D2B[971(547,3242)]min,较运行前组显着缩短(P<0.05);根据不同危险分层的分析:高危组的FMC2B[748(505,1025)]min、D2B[698(471,964)]min缩短明显(P<0.05),中危组FMC2B[3387(3170,3645)]min、D2B[3316(3108,3521)]min,运行后组较运行前组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近期预后:心功能方面:运行后组患者在PCI术后24h内NT-Pro BNP中位数值较运行前组有显着下降(前组:613.43 vs后组:409.78)pg/ml,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率方面:运行后组MACE发生率低于运行前组(前组:27.8%vs后组:16.7%),其中心衰发生率(前组:21.9%vs后组:13.4%)、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前组:15.9%vs后组:7.8%),运行后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4.卫生经济指标:运行后组的平均住院日中位数7天、人均住院费用中位数46808.52元、人均药占比13%,运行前组的平均住院日中位数9天、人均住院费用中位数51370.05元、人均药占比1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远期预后: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运行后组LVEF58.56±7.55%明显高于运行前组54.90±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行后组MACE发生率低于运行前组(前组:23.6%vs后组:11.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前组:15.9%vs后组:7.5%),运行后组显着低于运行前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但在再发心梗发生率、心衰发生率统计方面无差异(P>0.05);6.问卷调查:急性胸痛救治规范运行后,71.9%医务人员认为工作压力增加,81.6%医务人员认为工作量有增加,75.9%医务人员认为急性胸痛救治的规范可以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识别和分诊救治效率,81.6%医务人员表示愿意执行急性胸痛救治规范流程,急性胸痛识别和分诊救治效率的提高是医务人员是否愿意执行急性胸痛救治规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急性胸痛救治规范的运行可以提高海南地区ACS患者PCI救治质量,并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重构,减少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同时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人均住院费用、降低人均药占比,节约社会及医疗资源。2.急性胸痛救治规范的流程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及工作量,但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识别和分诊救治效率,进而使患者获益,值得在临床推广。

王明晗[10](2020)在《无典型胸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分析有无典型胸痛的两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探究无典型胸痛是否可以独立预测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旨在有助于STEMI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脉造影(CAG)的STEIMI患者400例,根据起病时是否具有典型的胸痛表现分为典型胸痛组(n=259,定义为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和无典型胸痛组(n=141,定义为未表现上述典型胸痛症状,可能仅仅表现为头晕晕厥、恶心呕吐、腹痛、背痛等不典型症状),比较患者一般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心功能资料、特殊用药、冠脉造影资料及住院期间相关合并症及近期预后情况,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无典型胸痛的独立预测因素以及无典型胸痛是否可以独立预测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与典型胸痛患者相比,无典型胸痛患者年龄)65岁的比例更高(P=0.017),起病至就诊延误时间方面在12小时内就诊比例更低(P<0.001),12-24小时内就诊比例大致相当(P=0.736),1-7天内就诊比例更高(P<0.001),大于7天就诊的比例更高(P=0.041);在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方面,无典型胸痛患者较典型胸痛患者心功能Ⅰ级比例更低(P=0.002),心功能Ⅲ级比例更高(P<0.001),而心功能Ⅱ级(P=0.131)、Ⅳ级(P=0.997)比例无统计学差异,无典型胸痛患者平均心功能分级更高(P=0.010);与典型胸痛患者相比,无典型胸痛患者更少接受直接PCI术(P<0.001),Gensini评分在两组中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690),住院期间更易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P<0.001)。2.无典型胸痛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 岁(OR=1.672,95%CI:1.103-2.535,P=0.016)是 STEMI 患者出现无典型胸痛的独立预测因素。3.院内MACE事件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无典型胸痛(OR=2.093,95%CI:1.257-3.483,P=0.004)、年龄(OR=1.042,95%CI:1.021-1.062,P<0.001)、心率(OR=1.018,95%CI:1.002-1.035,P=0.029)、血糖(OR=1.099,95%CI:1.009-1.196,P=0.030)、肌酐(OR=1.011,95%CI:1.002-1.020,P=0.018)、左房内径(OR=1.071,95%CI:1.015-1.131,P=0.013)、Gensini 评分(OR=1.021,95%CI:1.011-1.030,P<0.001)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无典型胸痛的STEMI患者较典型胸痛患者年龄≥65岁比例更高,起病至就诊延误时间更长,心功能更差,更少接受直接PCI,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高。2.年龄≥65岁是STEMI患者出现无典型胸痛的独立预测因素。3.无典型胸痛、年龄、心率、血糖、肌酐、左房内径、Gensini评分是STEMI患者出现院内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对近期预后的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对近期预后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短时程动态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率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样本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使用仪器
        2.2.2 检查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2.4 数据纳入标准
        2.2.5 数据排除标准
第3章 结果
    3.1 选入病例的基本情况
    3.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分组情况及统计描述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患者的心率管理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2)QRS终末段扭曲、额面QRS-T角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QRS波群
    2.2 QRS波群终末段扭曲
        2.2.1 QRS终末段扭曲的定义
        2.2.2 QRS终末段扭曲的机制
        2.2.3 QRS终末段扭曲与STEMI患者的关系
    2.3 额面QRS-T角
        2.3.1 额面QRS-T角的意义
        2.3.2 额面QRS-T角的测量
        2.3.3 额面QRS-T角与STEMI患者的关系
    2.4 结语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一般资料采集
        3.2.2 实验室检查采集
        3.2.3 心电图检查采集
        3.2.4 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
        3.2.5 冠脉造影手术记录
        3.2.6 分组情况
    3.3 随访情况
    3.4 质量控制
        3.4.1 资料收集
        3.4.2 随机抽查复核
    3.5 数据处理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探究QRS终末段扭曲与STEMI患者检测指标及预后的关系
        4.1.1 基线资料分析比较
        4.1.2 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及预后信息分析比较
        4.1.3 探究QRS终末段扭曲与STEMI患者基线资料、检验检查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
    4.2 探究额面 QRS-T 角对 STEMI 患者在院期间、12 个月内、42 个月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4.2.1 额面QRS-T角对STEMI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
        4.2.2 额面QRS-T角对STEMI患者12 个月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4.2.3 额面QRS-T角对STEMI患者42 个月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4.2.4 确定额面QRS-T角预测STEMI患者12 个月及42 个月全因死亡的临界值
        4.2.5 探究额面QRS-T角与已知STEMI患者基线数据、检验检查数据的相关关系
    4.3 分析STEMI患者12 个月及42 个月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4.3.1 分析STEMI患者12 个月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4.3.2 分析STEMI患者42 个月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4.4 比较单独应用QRS终末段扭曲、额面QRS-T角及联合应用时预测STEMI患者12 个月及42 个月内全因死亡的效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于预判冠脉造影特点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和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55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横断面调查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总览
第一章 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相关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肺动脉收缩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急性心肌梗死短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English Paper Ⅰ
English Paper 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8)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9)急性胸痛救治规范对ACS患者预后及医务人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患者纳入标准
        1.1.2 患者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ACS患者分组
        1.2.2 患者观察指标
        1.2.3 问卷调查的指标
        1.2.4 问卷发放及回收
    1.3 相关定义
    1.4 急性胸痛患者诊治流程
    1.5 心脏彩超检查
    1.6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PCI术
    1.7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
    1.8 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辅助治疗(IABP)
    1.9 随访
    1.10 统计方法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
    2.3 两组患者冠脉造影、术中特殊治疗及支架植入数量
    2.4 PCI救治质量
        2.4.1 两组STEMI患者PCI救治质量
        2.4.2 两组UA/NSTEMI患者PCI救治质量
    2.5 近期预后
        2.5.1 心功能指标
        2.5.2 MACE发生率
    2.6 卫生经济指标比较
    2.7 远期预后
        2.7.1 两组患者心室重构指标
        2.7.2 两组患者1 年后MACE发生率
    2.8 胸痛救治规范对医务人员影响的分析
        2.8.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8.2 胸痛救治规范对医务人员产生的影响
        2.8.3 医务人员对执行急性胸痛救治规范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3.1 PCI救治质量分析
    3.2 近期预后分析
    3.3 卫生经济指标分析
    3.4 随访分析
    3.5 问卷调查分析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胸痛中心建设对 ACS 患者救治及预后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
致谢

(10)无典型胸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1.临床病史资料比较
    2.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3.冠脉造影资料比较
    4.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及近期预后比较
    5.无典型胸痛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6.无典型胸痛症状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7.STEMI患者院内MACE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8.STEMI患者院内MACE事件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四、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对近期预后的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短时程动态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率评估[D]. 徐傲枫. 大理大学, 2021(09)
  • [2]QRS终末段扭曲、额面QRS-T角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D]. 韩笑蓉. 吉林大学, 2021(01)
  •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于预判冠脉造影特点的价值研究[D]. 王大震.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55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横断面调查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D]. 范晓婷. 山东大学, 2020(12)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D]. 张文媛. 滨州医学院, 2020
  • [7]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8]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9]急性胸痛救治规范对ACS患者预后及医务人员的影响[D]. 陈以婷.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10]无典型胸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D]. 王明晗.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评估短期预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