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董事会素质标准

企业董事会素质标准

一、企业董事会优劣的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于志超[1](2021)在《《公司法》修订视野下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治理”作为我国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和难题,涉及多个领域。鉴于笔者自身水平,笔者将“股东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作为研究公司治理制度的两个范式。目前,学界关于谁更为优越或谁更符合公司治理制度发展的趋势存在很大争议,甚而由于理论上的争议,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制度建构、实践选择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上仍保持传统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但目前的现状已经满足不了我国多种类型公司发展的需要。基于市场需求、价值导向等因素,我国公司法亟需向美、英、德等国家学习,引入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并参照构建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然而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在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跳出对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固有的预设逻辑,从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各自的优势出发,并结合我国公司治理实践的需求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公司法》应当允许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并存,允许企业自主选择公司治理模式更为可行,公司法为企业设计好优良的机构设置模板,供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本文将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对国外治理模式的比较,并对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试图找到适合我国现阶段公司发展的治理模式。第一章首先对公司治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然后对股东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与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为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分别对域外主要发达国家在立法中确立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的背景、原因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试图从国外的公司治理模式各自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我国目前公司治理模式的背景、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上提供立法借鉴。第三章分别对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对目前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实践困境进行剖析,为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第四章着重探讨了应该如何选择与完善适合我国公司发展需要的治理模式。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道路、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制定具体的机构设置模板,供不同类型的公司自主选择。另外,对各机构职权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完善了各机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刘惠瑾[2](2021)在《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实业公司于1933年8月建成运营,至1937年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无论企业规模、资本额还是年产值在全国均占有一席之地。无论产品质量、技术工艺还是运营管理在当时均较为先进。其为巩固阎锡山政权、提高山西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军队装备水平、抵抗日军侵略均做出过重大贡献。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地方企业集团,在其所处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其所在政权做出重大贡献。西北实业公司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阎锡山“造产救国”抱负的实现手段。它既顺应了谋求发展、抵御外辱的时代之需,又充分利用了晋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研究西北实业公司,应当前山西转型发展之需,期实现借古鉴今之用。本文共分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之现状,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对“西北实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档案资料,指出了本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其后分十章阐述西北实业公司之创建发展、治理与管理。第一章是西北实业公司创建的背景及发展史。西北实业公司充分利用了山西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阎锡山在兵败之时,适时提出“造产救国”,利用手中政权整顿金融秩序、实行统制经济、广泛延揽人才、利用“公司”制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业帝国。西北实业公司的发展经历了筹备时期、分组建厂时期、总管理处时期、公司集权经营时期、新记西北实业公司时期以及西北实业建设公司时期等6个阶段。第二章介绍了阎锡山独特的企业治理模式,即“四会”治理模式。阎锡山将当时建起来的各类事业统称为“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利用股份有限公司模式进行统一治理,其中包括西北实业公司、山西省银行、同蒲铁路等。“四会”即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督理委员会、董事会、监察会及各县监进会。“四会”治理模式之特点在于既实现了股份有限公司式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之目的,又实现了阎锡山个人高度集权之目的。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日常管理机构为董事会,董事会十分注重对自身的管理,规范了工作制度、财务制度及盈余分配等。第三章为西北实业公司之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西北实业公司大部分时期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因而下属各厂财务、业务等均归公司统筹。公司本部拥有庞大的管理机构,包括总务处、工业处、矿业处、电业处、营业处、会计处等。下属各工厂一般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即厂长之下设课(室),课(室)之下设股(部)的管理模式。从人员来看,西北实业公司员工总人数呈现不断增长之态,其各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大多具有较高学历、甚至具有留学经历。第四章讲述了西北实业公司对员工之管理。管理之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因而本部分也是本文重点之一。从员工的招聘、培训、组织、工作、考核等各个环节,公司均制定有详尽的办法。公司对于员工招聘具有较高门槛,而且员工必须经历较长的见习期。公司通过筹办职业学校、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熟练工人。公司十分重视工人的政治思想,通过阎锡山亲自训话、组织宣传、文学作品等方式对工人进行思想教化。公司通过成立互助团实行工农合一、强迫员工服役编队、强迫员工参战助战、制定严格的战时工作纪律、出台防共“肃伪”方案等措施加强员工的组织管理。针对职员工作,从办公规则与程序、会议与会文会稿、缮发文件及归档调卷、离到职调迁到年终考核都制定有详细的管理办法。对于工人,制定了工作规则、出台服役及优待办法,战前为了加大生产还有专门的特殊政策。而留用日本人是阎锡山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举,阎锡山留在西北实业公司的日本人大多是一些技术人员,公司对该部分日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规范管理、登记发证,同时给予特殊的生活待遇。第五章是西北实业公司的薪酬福利管理。公司成立福利委员会,建立各类福利设施,成立员工消费合作社,低价配售粮食和生活用品,对工伤及退休员工给予抚恤,为职员办理人寿保险,制定员工就医用药办法,对员工进行个别访谈,成立西北俱乐部、为职员发制服、为特殊人群配牛奶、给女工孕假,规范婚丧公份减轻员工负担,筹办期刊等,可谓十分周全。然而随着阎锡山政权濒临覆亡,这一切福利也随之消失,甚至连配发基本食粮都捉襟见肘了。第六章是西北实业公司之财务管理。抗战前,公司仅从实践操作层面,规范了会计科目与账形。抗战胜利后,公司全面采用现代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基本标准、详列会计科目、规范会计凭证、明确簿籍报表、规范资产管理、规范出纳及会计交代,同时要求下属工厂也做到财会规范管理。公司实行预算结算与决算制度,以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公司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公司规定各厂之纯利润除工资与分红外,其余皆上缴公司。第七章是西北实业公司之物资与工程管理。公司从采购、仓储、销售、防护等环节加强对物资的管理。公司出台京津沪采办处规则、门市部营业规则、物料购买包装运输及验收办法、销售成品办法、仓库管理职责与办法以及成立稽查队,规范物资管理、加强物资防护。同时公司十分注重废坏料品的收集与利用。对于公司各类工程,出台工程管理办法,要求有关方面制定工程计划与工程合约。第八章是生产业务管理。阎锡山政府在1945年接收各工厂后,要求各工厂恢复重建,拿出自给办法并制定生产计划。年终各厂要对一年来的工作作出汇报,未完成任务之工厂须做出检讨与说明,超额完成任务之工厂会得到奖励。公司部分工厂对于本厂非核心之工程有时采取包工形式,或包给本厂工人或包给厂外工人。公司及各厂注重对业务进行检查与指导。第九章介绍了公司的技术与品牌管理。公司十分注重技术革新,成立技术委员会,对各类发明与改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一些工厂采用了新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公司注重树立品牌并维护品牌,对冒牌产品借助政权力量,进行严厉查处。第十章是公司对各环节之督查。公司成立了工作责任化督进会,时时处处对公司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同时,公司掀起了“向下看”运动,对公司的防共“肃伪”、严密管理、节约开支、奖进技术及提高工作热情等方面制定有详尽的实施方案。此外,公司注重对会计账簿的检查,从账簿的保管、记账方式到制度执行、职责划分等方面进行检查与督导。本文脱开阶级观念,在“公司”制度下,考量西北实业公司之治理与管理。客观审视西北实业公司治理与管理之优劣。笔者认为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系统研究西北实业公司之治理与管理。之前景占魁前辈编着了《阎锡山与西北实业公司》,该着作主要介绍了西北实业公司之发展历程,虽对企业管理有所涉及,但笔墨甚少。此外,该着作因产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而本研究重点是在“公司”这一制度前提下,考量西北实业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从公司层面的治理及公司内部人财物之管理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发现西北实业公司与其他公司之不同。第二,发现阎锡山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即“四会”治理模式。此种模式不同于家族公司亦不同于普通的股份有限公司,“四会”治理模式吸取家族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长,既实现了公司各机构之间之制衡与监督,又实现了阎锡山的个人集权。第三,揭示了阎锡山对工人软硬兼施、明暗皆使之统治手腕。即一方面给予工人优厚的待遇,使工厂自成社会,使工人不与外界交流接触;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教化、组织控制与特务监控使工人顺从。如此手腕使得西北实业公司之工人不愿亦不敢发动工潮。第四,揭示了在围困之下,太原仍难解放之工业支撑。解放前,在太原长期围困、资源匮乏、兵员不足情况下,西北实业公司通过全面成本控制,保障生产、支援前线。强迫工人编组编队、参战助战、死守太原。此为太原迟迟不得解放之重要原因之一。

李腾文[3](2021)在《公司资本认缴制研究 ——以公司法修订的制度取向为视角》文中提出我国2013年资本制度改革完全交由股东对出资期限进行自主安排的制度设计引发了激烈争论,准确把握当下资本制度的正当性并提出更具适应性的完善措施是公司法新一轮修订的重要任务。对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研究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层面:回顾我国资本制度变迁史,在此基础上对资本制度改革的取向进行深入剖析;立足于合约认缴制和股东发行权两个层面,对现行资本制度进行正当性分析;检视针对当下资本制度、尤其是面对债权人利益保护困境业已作出的完善规则,探究其可行性;为今后资本制度的完善提出更具适应性的建议。回顾资本制度改革的历史可知,自公司法立法以来,我国的资本制度改革多集中于资本的形成阶段,几未涉及资本的维持与退出阶段,而对资本制度的研究离不开对资本制度改革取向的分析,通过对资本制度变迁史的回顾,应准确把握立法改革的总体趋势和改革的立足点。面对我国资本认缴制是否具备正当性这个课题,可将我国现行资本制度的主要构成萃取为两点——由股东自由安排出资期限的合约认缴制和由股东掌握资本发行的权限,理性分析可知,债权人利益保护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并非本次资本认缴制改革所致,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的法政策导向和我国公司中股权集中度高、董事会权能受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改革后的资本制度在大方向上具备正当性。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解决债权人利益保护不周的难题仍是资本制度完善的重要课题,构建一个完善的资本制度应兼顾各主体利益,为此,现行制度已经提供了不同的完善方案,这些方案确存在一定可行性,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问题,应扬长避短,选择适用,为进一步完善资本制度提供有力借鉴。我国资本制度改革在大方向上呈现出逐步放松条件负担的赋权性特点,因此,资本制度改革离不开逐步自由化这条主线:一方面,现行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合约认缴制,这已是当前市场条件下可以做的最大限度的努力;另一方面,由股东会掌握发行资本的权限总体符合我国实际,但在我国已实现两权分离的现代化公司中,可尝试进一步自由化的安排——转由董事会发行资本。董事会资本发行权的尝试可在满足无实际控制人和自主选择这两个前提的情况下的公司中渐次展开,并依照现行法律中对公众公司和非公众公司的二分法进行分类规制,同时,在试行董事会资本发行权的公司中应配套施行董事会催缴制度。此外,对完善公司资本制度而言,在非破产情形下引入债权人相机控制机制,以及充分发挥软法的规制作用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王思凡[4](2020)在《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再次任职与审计质量 ——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签字注册会计师能否保持审计独立性,发表公允真实的审计意见一直是审计领域的重点问题。安然事件过后,人们发现较长的审计任期很可能会促使被审计机构与审计师产生合谋关系,因而国内外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强制轮换政策以避免审计任期过长导致的不良后果,中国证监会也于2004年1月开始实施《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IPO签字注册会计师相较于其他签字会计师在任职年度审计时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包括由于其三年加一期的IPO审计时间使得审计任期更长、所积累的关于被审计机构的专属经验与知识更多、在企业IPO后为了避免过会后企业业绩不佳而被暂停发行的风险从而协助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大。基于以上的特殊性,我国的《定期轮换规定》专门对IPO签字会计师提出了任期限制方案,即被审计机构上市之后,该公司的IPO签字会计师最多连任两年年审就需要进行强制轮换。然而,现有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的,也没有分析这一条政策的有效性。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于2004-2015年上市的公司2004-2018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专门针对IPO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强制轮换政策有效性以及规避该政策的行为进行分析,并通过产权性质这一变量对样本进行细分,更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内的不同之处。研究发现:与其他签字注册会计师相比,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后连续任职年度审计的审计质量会更差;与其他签字注册会计师相比,IPO签字注册会计师经过强制轮换后再次任职该公司年度审计时的审计质量会更好;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后连续任职年度审计时,审计质量会更差;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后再次任职年度审计时,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审计质量均会更好。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期望能对完善强制轮换政策、规范审计师行为、促进资本市场和审计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公开提供一定帮助。

李晓亮[5](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背景下,我国多依赖刚性的督察等环境政策手段,在取得显着政策效果同时,也存在诸如经济、社会和行政成本高、代价大等问题,我国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必须也将会更多依靠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社会认同度特性的环境信息政策工具,并且已经明确在2020年底前完成建立所有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环境信息系统。保障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是环境信息手段发挥实际效用的基础和关键,发达国家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环保信息公开、证券环境信息披露两套制度体系及相应技术规范体系,对企业环境信披行为起到“全程质保”作用。我国上述两个领域两套制度,制度系统性、标准清晰性、执行保障性均全面缺乏,如何在目前制度体系有显着缺陷、披露模式由自愿性向强制性披露过渡、企业实际披露状况普遍较差背景下,提出能够反映我国该领域制度现状与趋势、在现有整体披露水平下具有较高区分度的披露质量评估方法,是亟待解决、也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合规性”概念和“先合规、后好坏”思路用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估领域,建立了适用所有环境行为特性企业、适用强制性和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包括形式合规性、全面性、规范性和真实性四方面的“广义合规性”评估框架,并分别针对属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和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两类主体分别构建了量化评估方法;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位数回归、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三种方法,对影响两类主体信披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2017和2018年两类主体实际披露情况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总体上呈现主体和内容双“排浪式(梯次性)”提升形势。从主体讲,呈现“属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其他制造业类上市公司-房地产业类上市公司-其他服务业类上市公司”的梯次性,从内容讲,呈现从“形式合规-全面-规范-真实”的梯次性。在“排浪式”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提升趋势下,处在不同披露水平和不同特性的上市公司,影响其环境信披水平的主要因素差异显着。属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其要求最高、总体披露水平最好,影响其环境信披水平的主要是上市交易所、股权结构和股权性质等核心“硬因素”;对房地产这类在现有环保压力不大且非监管重点的公司,主要影响主要因素仍旧是公司规模、股权性质、盈利能力、两职合一等企业自身“软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提升全部和部分披露水平提升明显缓慢的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建议(1)2020年底前按期出台覆盖全部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政策,继续通过硬性政策全面提升所有主体披露水平;(2)出台服务于强批要求的技术细则,为各类上市公司提升信披水平提供可供模拟攀爬的参考标准;(3)重点针对披露水平较低且提升缓慢的企业群体进行专门督促,在属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方面,关注①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全部完全解所代表公司,②在上交所上市、高负债率的上市公司,③在低位和中位披露水平,另外关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在高位披露水平,另外关注民营上市公司;在房地产上市公司方面,关注①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四类有效简约解所代表公司,②在低位和中位披露水平,另外关注小规模房地产公司,在高位披露水平,另外关注小规模、两职合一的房地产公司。本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研究层面,完善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评估分析的框架、视角和方法,针对属重点排污单位和房地产等环境行为特性差异较大、现有信披要求差异也较大的两类上市公司,建立统一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为评估披露质量提供“基准”。从实践和政策角度,系统评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真实信披状况、识别各类各细分群体上市公司主要影响因素,为证监和环境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

叶林惠[6](2020)在《公司治理结构、金融市场发展与投资效率研究》文中提出投资决策问题一直是企业最为关注的财务问题之一,越是有效的投资越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提高其行业竞争力。反之,无效的投资将会抑制企业的良性发展,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如何达到最优的企业投资效率对企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公司治理属于企业内部管理,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可以促成有效的投资决策行为,现有文献基本从以下方面来阐释治理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股权的结构特征、高管的激励政策、董事会特征等。但事实上,企业的投资效率并非只受到内部环境的影响,其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尤其是会受到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治理因素属于微观环境,影响企业投资效率,金融发展水平作为一项外部宏观因素影响着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前提下,通过实证研究,首先将企业的投资效率分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两组,分析了公司的内部治理各项机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占股比例越高,越会抑制过度投资,加剧投资不足;企业的股权制衡度与投资过度显着正相关,与投资不足显着负相关,现有大多数文献认为,企业股东之间相互制衡的能力愈强,尤其是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性越高,越能减少大股东出现“隧道行为”的可能性,鉴于利益相关性原则,剩余大股东会增强对第一大股东的监督积极性,而本文认为,鉴于我国的企业股权特征,上市企业股东之间更有可能形成“联盟模式”,控股股东与剩余大股东更有强烈动机联起手来攫取公司利益,企图通过不断的投资来获得更多利润,最终加剧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而另一方面这也减缓了企业的投资不足倾向;国有性质企业的员工其薪酬与公司绩效相关性较小,他们不会为提高绩效水平而盲目投资,且国有控股企业相较于其他类型公司受到更严格的政府监督,重压之下,其特殊的产权性质可以抑制企业高管的过度投资动机;此外,由于所属企业与政府密切的关系,国企高管人员自身拥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自2012年全国反腐风暴后国企高管“不作为”的政治动机将会导致企业的投资不足。除股权特征外,本文认为,提高企业的董事会规模将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并改善投资不足的状况。针对公司治理,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将影响内部治理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上述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企业股权治理、董事会规模对企业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状况的影响,股权治理中大股东间联系程度越强彼此制衡度越高,越有可能联盟扩大投资,恶化企业的进一步过度投资倾向,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投资不足行为的出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越会加剧过度投资情况的出现;企业的国有性质将不同程度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同时企业所处地区的金融市场成熟度将不同程度调节内部治理因素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文章在最后针对内部治理如何改善投资效率以及如何加强金融市场的发展亦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宏观因素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纳入了研究内部治理微观因素与投资效率关系之中,并探寻其对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具体的调节作用。本文丰富了内部治理与投资效率的研究,为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如何获得最佳投资效率提供了理论参考。

付福梅[7](2020)在《资产注入质量识别及其财务效应研究 ——以国药股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分拆上市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使得大量相关的资产留在母公司,人为地分离了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产业链,导致关联交易不断增多。而大股东资产注入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弊端并完善上市公司产业链。但是,因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相对集中,大股东可能凭借控制权优势注入劣质资产或虚增注入资产价值以获取私利,并对上市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识别大股东注入资产的质量,研究大股东资产注入可能带来的财务效应,对于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药股份资产注入为例,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首先,对注入资产相关性、关联交易、资产评估与财务效应的关系进行理论概述。然后,介绍了国药股份资产注入参与双方的基本情况、标的资产的基本情况以及资产注入的具体方案。接着,就是标的资产质量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三个指标对标的资产进行了量化,计算判断注入资产的质量优劣,得出国药股份此次注入资产为优质资产。再接着,为了进一步验证对注入资产质量的判断是否正确,资产质量指标设计是否合理,先是采用事件研究法得出国药股份资产注入前后的短期与长期市场反应良好;再从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能力展开,深入分析资产注入对上市公司产生的财务效应,分析表明公司偿债能力增强,营运效率加快,盈利能力上升,发展能力提高;在计算国药股份资产注入前后的经济附加值后发现,资产注入前一直为负值,注入后变为了正值并明显增大,股东价值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应鼓励相关性资产注入,严格监督注入资产质量,广大投资者应理性投资。本文将理论和案例相结合,建立资产注入质量指标,分析注入资产质量优劣,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和经济附加值法,综合分析资产注入产生的财务效应,从而验证注入资产质量指标的判断。研究结论表明国药股份资产注入是成功的,提高了资产质量,产生了良好的财务效应。本文可能的贡献是,构建了相关资产注入质量指标,就注入资产质量识别指标及判断标准提炼出了可供参照推广的、一般性的解决思路。

董子衿[8](2020)在《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梳理与制度构建》文中认为本文所称的治理模式,具体包括“股东会中心主义”,“董事会中心主义”和“经理层中心主义”三种。文章通过对治理模式的理论梳理总结出了区分不同治理模式的标准,在分析了各治理模式的优劣之后,本文认为应当允许公司从三种治理模式中进行选择。为此需要对可能存在的理论障碍进行论证,对立法革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此本文在行文时分为如下四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现有学术研究中所有者权利、经营管理权、企业家中心主义、执行权等概念的探讨,总结出区分不同治理模式的标准在于公司对内经营管理权的归属。但是经营管理权本身的范围难以量化确定,只能通过明确列举所有者权利的方式反向规定经营管理权的范围。在确定公司治理模式的概念之后,第二章又进一步分析了各模式之间的优劣,认为不同的治理模式都有一定的问题,同时也有各自最适合的适用领域。我国《公司法》应当允许公司结合自身实际自由选择,同时也应当在日后立法中对选择不同治理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回应。如果取消单一的公司治理框架,允许公司在三种治理模式中进行选择,势必会冲击公司法条款的强制性理论、股东有限责任理论以及分权制衡理论。对于上述三种理论本文的第三章又逐个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现行立法中强制性条款背后的政策考量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实践情况,至于商事效率以及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需要也并非必须通过统一治理模式来实现。除此之外,公司独立性的增强以及有限责任的优势使得有限责任制度不容置疑。分权制衡机制也并非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唯一方式,相反股权的适度集中还可以提高公司业绩。所以上述理论与自由选择治理模式之间并非不可调和。通过上述的分析也反映出了对外公示制度欠缺、分权制衡机制失效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保证治理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日后立法应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计。在得出上述结论之后,本文的第四章设计了未来各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规定,认为我国公司法应当提供立法模板,同时允许公司自主选择。对于董事会而言,各公司可以选择是否设立,但是经理应当是必设机构。对于各机构的职权而言,应当先明确列举股东会的职权,并通过一般性授权以及允许章程自治的方式明确董事会和经理的职权。当然考虑到经济、历史、政治、法律以及文化等其他综合性要素,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革可以采取渐进方式,区分对待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分三步完成最终的改革。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商事登记制度、信义义务体系、利润参与分配制度以及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配套设计。

李洋[9](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佘焕宇[10](2019)在《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动性风险作为伴随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而时刻存在的主要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关注热点与重点。当前,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因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贷资产质量裂变下滑、金融脱媒加速变化以及M2增速回落放缓等多重叠加因素影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防控压力、防控难度与防控要求都已变得显着提升,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水平亟待升级提高。在此背景下,本文希望通过对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探索,以促进其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制机制,进而保障自身能够实现更好、更远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中,既有对单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分析,也有对整个银行业体系的流动性管理方面分析;其中,很多研究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对于促进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价值。然而,当前大多数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上市商业银行身上,这可能与上市商业银行市场影响较大、信息披露规范有很大关系。但这也造成了目前针对县域法人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专项研究相对较少、深度较浅,因而存在一定的研究盲点与空白,亟待充实完善。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情况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并综述回顾国内外学术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后,结合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与调查资料数据,从定性、定量两个层面对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情况开展重点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检视分析了相关存在问题与成因情况;再者,梳理分析了国内区域性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处置经验与相关启示,为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提供经验支撑借鉴;而后,再结合理论实际与经验情况,对其提出五个方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建议;最后,对全文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回顾,对理论实践启示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对未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重点与方向进行了阐述展望。研究发现,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与量化评估结果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影响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提升的负面问题与成因情况,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优劣程度,不仅与其负债业务结构紧密关联,也与其资产质量状况、管理效率水平以及经营逐利偏好等紧密相关,需要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角度,加强相关优化改善工作。有鉴于此,本文建议该行需要从机制管理、运维管理、业务管理、资源管理以及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以促进保障自身实现更好、更审慎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董事会优劣的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董事会优劣的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公司法》修订视野下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公司治理概述
    1.2 股东会中心主义相关理论
        1.2.1 股东会中心主义模式解读
        1.2.2 股东会中心主义产生背景
        1.2.3 股东会中心主义产生的理论观
        1.2.4 域外股东会中心主义的遗存
    1.3 董事会中心主义相关理论
        1.3.1 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解读
        1.3.2 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的判断标准
        1.3.3 董事会中心主义发展的历程
        1.3.4 域外董事会中心主义立法例
        1.3.5 董事会中心主义适用的前提
第二章 域外国家与我国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2.1 英美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
        2.1.1 英美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形成的背景
        2.1.2 英美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
        2.1.3 英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
        2.1.4 英美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的评价
    2.2 德日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
        2.2.1 德日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产生的背景
        2.2.2 德日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
        2.2.3 德日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特点
        2.2.4 德日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的评价
    2.3 我国股东会中心主义模式
        2.3.1 我国企业改革过程
        2.3.2 我国《公司法》对治理模式的确立过程
        2.3.3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形成的原因
        2.3.4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第三章 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劣分析及我国公司治理的困境
    3.1 股东会中心主义的优劣分析
        3.1.1 股东会中心主义的优势
        3.1.2 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3.2 董事会中心主义的优劣分析
        3.2.1 董事中心主义的优势
        3.2.3 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3.3 我国公司治理相关案例分析
    3.4 我国股东会运行困境
        3.4.1 股东会决策效率低
        3.4.2 中小股东怠于参加股东大会
    3.5 我国董事会运行困境
        3.5.1 股东会与董事会职责不清
        3.5.2 董事会独立性不强
        3.5.3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责不清
        3.5.4 董事的义务与责任观念淡化及缺乏激励机制
        3.5.5 董事行使权力缺乏制度保障
第四章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完善
    4.1 基于不同公司类型的模式选择
        4.1.1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
        4.1.2 明确公司自由选择治理模式的原则
    4.2 两种不同治理模式的机构设计
        4.2.1 股东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的机构设计
        4.2.2 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的机构设计
    4.3 完善公司治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4.3.1 明确划分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权力
        4.3.2 加强对控股股东的制约
        4.3.3 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4.3.4 完善董事人员的任免机制
        4.3.5 保障董事会权力的行使
        4.3.6 构建有效的董事激励与约束机制
        4.3.7 完善公司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概念界定
    六、运用的资料
    七、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创建背景及其发展史
    第一节 西北实业公司创建背景
        一、自然资源丰富
        二、山西政局相对稳定
        三、工业生态趋“暖”
        四、统制经济兴起
        五、金融秩序向好
        六、企业基础初备
        七、公司制度确立
        八、管理人才积聚
    第二节 西北实业公司发展史
        一、筹备时期(1932年1月—1933年7月)
        二、分组建厂时期(1933年8月—1935年8月)
        三、总管理处时期(1935年8月—1936 年夏)
        四、公司集权经营时期(1936 年夏—1937年9月)
        五、新记西北实业公司时期(1939年7月—1945年8月)
        六、西北实业建设公司时期(1945年8月—1949年4月)
    小结
第二章 阎锡山独特的企业治理模式
    第一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
        一、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简史
        二、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管理机构
        三、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资本情形
    第二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四会”治理模式
        一、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治理模式
        二、“四会”治理模式与家族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之比较
    第三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的内部管理
        一、董事会办事规则
        二、董事会职员考核办法
    第四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财务管理
        一、规定会计科目
        二、实行收支公开制度
    第五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盈余分配及奖惩
        一、盈余分配
        二、奖励与惩戒
    小结
第三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
    第一节 组织结构
        一、总务处
        二、工业处
        三、矿业处
        四、电业处
        五、营业处
        六、会计处
        七、下属工厂管理结构
    第二节 人员构成
        一、不同时期公司各类人员数量
        二、部分课室及工厂人员构成
    小结
第四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员工管理
    第一节 人员招聘与技术培训
        一、人员招聘
        二、筹办职业学校
        三、举办训练班
    第二节 员工思想管理
        一、阎锡山亲自训话收拢人心
        二、通过组织宣传统驭工人思想
        三、通过文学作品进行价值引导
    第三节 员工组织管理
        一、成立互助团实行工农合一
        二、强迫员工服役编队
        三、强迫员工参战助战
        四、制定严格的战时工作纪律
        五、保证与连环保证
        六、出台防共“肃伪”方案
    第四节 职员工作管理
        一、办公规则与程序
        二、会议与会文会稿
        三、缮发文件及归档调卷
        四、离到职与调迁
        五、年终考核
    第五节 工人特殊管理
        一、工人工作规则
        二、服役及优待
        三、战前特殊政策
    第六节 日籍人员管理
        一、登记发证
        二、规范管理
        三、特殊待遇
    小结
第五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薪酬福利管理
    第一节 福利委员会
        一、福利委员会制度
        二、公司福利设施概况
    第二节 员工消费合作社
        一、员工消费合作社章程
        二、员工入股办法
        三、食品配售办法
    第三节 员工抚恤
        一、职员抚恤规则
        二、工人抚恤规则
    第四节 寿险医疗及个别访谈
        一、参加人寿保险
        二、住院与就医
        三、个别访谈
    第五节 员工薪酬情况
        一、战前薪酬高、悬殊大
        二、战后每况日下
        三、太原解放前捉襟见肘
    第六节 其他福利措施
        一、成立西北俱乐部
        二、发制服配牛奶给孕假
        三、规范婚丧公份
        四、筹办期刊
    小结
第六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财务管理
    第一节 抗战前规范科目与账形
        一、建立会计规程草案
        二、规范科目与账形
    第二节 抗战后采用现代会计制度
        一、规定会计基本标准
        二、详列会计科目
        三、规范会计凭证
        四、明确簿籍报表
        五、规范资产管理
        六、规范出纳及会计交代
        七、加强现金管理
        八、下属工厂规范财务管理
    第三节 公司的预算结算与决算
        一、预算规程
        二、决算规程
        三、月算与结算
    第四节 公司的成本管理
        一、成本会计制度
        二、诸多环节之成本控制
    第五节 公司的利润分配
        一、红利分配办法
        二、制造厂红利分配办法
    小结
第七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物资与工程管理
    第一节 采购与销售
        一、京津沪采办处规则
        二、门市部营业规则
        三、物料购买包装运输及验收
        四、销售成品办法
    第二节 仓储管理
        一、仓库之接管
        二、营业处第三课对各仓库之管理
        三、各仓库之责任
        四、仓库考查团职责
    第三节 废坏物料利用
        一、废坏物料收集办法
        二、废料收集利用专门会议
    第四节 厂区物资稽查防护
        一、成立稽查队
        二、值日值宿预防火灾
        三、保卫仓库办法
    第五节 工程管理
        一、工程管理办法
        二、工程计划
        三、工程合约
    小结
第八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生产业务管理
    第一节 各厂自给办法及生产计划
        一、各厂自给办法
        二、各厂生产计划
    第二节 生产检讨及奖励
        一、生产报告
        二、业务检讨
        三、业绩奖励
    第三节 包工制度
    第四节 业务检查与指导
    小结
第九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技术与品牌管理
    第一节 成立技术委员会
    第二节 发明改良的奖励
    第三节 部分工厂的技术改造
    第四节 品牌管理
    小结
第十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综合督查
    第一节 成立工作责任化督进会
        一、督进会组织及工作计划
        二、督进会专题会议
        三、督进会临时动议
    第二节 推行“向下看”运动
        一、“向下看”实施总方案
        二、“肃伪”与严密管理实施方案
        三、节约开支、奖进技术与提高情绪实施方案
    第三节 会计账簿检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档案文件
    二、资料汇编
    三、着作
    四、通史方志
    五、报纸杂志
    六、期刊论文
    七、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公司资本认缴制研究 ——以公司法修订的制度取向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公司资本制度的立法变迁及改革取向
    一、公司资本制度变迁
        (一)公司资本制度之变
        (二)公司资本制度之不变
    二、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取向分析
        (一)立法改革总体趋势
        (二)资本制度改革的立足点
第二章 公司资本认缴制的正当性之辩
    一、合约认缴的正当性分析
        (一)债权人利益保护困境之根源
        (二)股东与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博弈
        (三)他山之石:比较法视野下各地区对出资期限的选择
        (四)合约认缴制的效用分析
    二、股东资本发行权的正当性分析
        (一)股东会中心主义的治理框架
        (二)董事会难当发行资本决定权之重任
第三章 公司资本制度的既有完善规则及其检视
    一、出资瑕疵、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
    二、解散清算及破产情形下的股东出资加速到期
    三、特殊情形下的股东出资加速到期
第四章 公司资本制度的再完善建议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再完善路径选择
        (一)出资期限安排的路径选择
        (二)资本发行权的路径选择
    二、资本发行权的制度重构
        (一)实行董事会资本发行权的两个条件
        (二)董事会资本发行权的前提:无实际控制人
        (三)董事会资本发行权的进路:自主选择
    三、配套措施的供给
        (一)催缴制的引入
        (二)非破产情形下债权人相机控制机制的构建
        (三)不可忽略的“软法”规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再次任职与审计质量 ——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审计质量
        2.1.1 审计质量定义
        2.1.2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2.2 审计任期
        2.2.1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2.2.2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负相关
        2.2.3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其他关系
    2.3 强制轮换制度
        2.3.1 强制轮换制度的有效性
        2.3.2 规避强制轮换制度的行为研究
    2.4 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2.4.1 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公司上市后连续任职审计
        2.4.2 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强制轮换后再次任职审计
    2.5 产权性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2.6 小结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审计寻租理论
        3.1.4 资产专用性理论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4.2.1 变量选择
        4.2.2 模型设定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6.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环境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总体情况
        1.2.1 国外制度总体情况
        1.2.2 国内制度总体情况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2.1.1 环保相关理论
        2.1.2 证券(财务)相关理论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
        2.2.1 环境信息披露的概念、内容与形式
        2.2.2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估
        2.2.3 披露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2.2.4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2.2.5 文献述评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3 上市公司环境信披合规度评估及影响因素评估方法框架
    3.1 信披合规度评估方法框架设计
        3.1.1 理论框架构建
        3.1.2 评估方法框架构建
    3.2 环境信披水平影响因素评估方法构建
        3.2.1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方法
        3.2.2 影响因素选取
4 属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合规度评估方法细化
        4.1.1 研究对象
        4.1.2 数据来源
        4.1.3 属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细化与构建
    4.2 合规性评估结果
        4.2.1 整体结果
        4.2.2 分指标得分情况
        4.2.3 分地域得分情况
        4.2.4 分交易所得分情况
        4.2.5 分行业得分情况
        4.2.6 分公司规模得分情况
        4.2.7 分盈利能力得分情况
        4.2.8 是否两职合一得分情况
        4.2.9 分股权性质得分情况
        4.2.10 评估小结
    4.3 基于回归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研究思路设定
        4.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3 研究设计
        4.3.4 实证检验
        4.3.5 小结
    4.4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模糊集建立
        4.4.2 计算与结果分析
        4.4.3 “分位数”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4.4.4 低信息披露水平分析
        4.4.5 小节
    4.5 结论
5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合规度评估方法细化
        5.1.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5.1.2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细化与构建
    5.2 评估结果
        5.2.1 整体结果
        5.2.2 分项及分指标得分情况
        5.2.3 分地域与交易所得分情况
        5.2.4 分业务板块得分情况
        5.2.5 是否属重点排污单位得分情况
        5.2.6 分公司规模得分情况
        5.2.7 分盈利能力得分情况
        5.2.8 是否两职合一得分情况
        5.2.9 评估小节
    5.3 基于回归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思路设定
        5.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3 研究设计
        5.3.4 实证检验
        5.3.5 小结
    5.4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模糊集建立
        5.4.2 计算与结果分析
        5.4.3 低信息披露水平分析
        5.4.4 小节
    5.5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属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名单
附录2 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名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公司治理结构、金融市场发展与投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安排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公司治理
        2.1.2 金融市场发展
        2.1.3 投资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3 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2.4 金融市场发展与投资效率
    2.5 文献综述与启示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
        3.1.1 股权治理与投资效率
        3.1.2 董事会规模与投资效率
    3.2 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发展与投资效率
        3.2.1 股权治理、金融市场发展与投资效率
        3.2.2 董事会规模、金融市场发展与投资效率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的构建
        4.3.1 检验H1到H4模型
        4.3.2 检验H5到H8模型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检验
    5.3 回归分析
        5.3.1 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回归分析
        5.3.2 金融市场发展调节作用回归
    5.4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资产注入质量识别及其财务效应研究 ——以国药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资产注入质量的研究
        1.3.2 关于资产注入与财务效应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2 资产注入对上市公司财务效应的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资产注入及其质量的界定
        2.1.2 资产注入的动机
        2.1.3 资产注入的方式
    2.2 资产注入质量与财务效应关系的理论分析
        2.2.1 注入资产相关性与财务效应的关系
        2.2.2 关联交易与财务效应的关系
        2.2.3 资产评估与财务效应的关系
    2.3 理论基础
        2.3.1 资产评估与大股东的代理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协同理论
3 国药股份资产注入的案例介绍
    3.1 资产注入的背景和目的
        3.1.1 资产注入的背景
        3.1.2 资产注入的目的
    3.2 资产注入参与方基本情况介绍
        3.2.1 国药股份基本情况介绍
        3.2.2 国药控股基本情况介绍
        3.2.3 标的资产基本情况介绍
    3.3 国药股份资产注入的具体方案
        3.3.1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3.3.2 业绩承诺及盈利预测补偿安排
4 国药股份资产注入质量指标设计与判断
    4.1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效应
        4.1.1 注入资产与公司产业的相关程度
        4.1.2 关联交易绝对额与相对额的变化情况
    4.2 资产规模、收入规模与收益规模
    4.3 注入资产预期收益率
5 国药股份资产注入的财务效应分析
    5.1 资产注入前后的市场反应对比分析
        5.1.1 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5.1.2 长期市场反应分析
    5.2 资产注入前后的财务业绩对比分析
        5.2.1 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5.2.2 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5.2.3 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5.2.4 发展能力比较分析
    5.3 资产注入前后的经济附加值EVA对比分析
        5.3.1 计算税后净利润(NOPAT)
        5.3.2 计算总投入资本(TC)
        5.3.3 计算股权资本成本率
        5.3.4 计算国药股份经济附加值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6.2.1 鼓励相关性资产注入
        6.2.2 严格监督注入资产质量
        6.2.3 投资者应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梳理与制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梳理
    一、治理中心标准
        (一)所有与经营的分离
        (二)所有与经营的界定
    二、剩余权利标准
        (一)名义上的剩余权利归属
        (二)实际上的剩余权利归属
    三、国外理论梳理
        (一)Stephen教授的董事会中心主义
        (二)Margaret教授的董事会中心主义
        (三)Franklin教授的董事会中心主义
    四、其他概念介绍
        (一)执行权
        (二)企业家中心主义
        (三)股东利益保护
    五、现有理论反思
        (一)对于治理中心标准的反思
        (二)对于剩余权利标准的反思
        (三)对于协调两个标准的反思
第二章 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一、董事会中心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一)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必要性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二、股东会中心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一)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必要性
        (二)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三、经理层中心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一)经理层中心主义的优势
        (二)经理层中心主义的弊端
第三章 自由治理模式的理论障碍
    一、对强制性条款的突破
    二、对公司有限责任的突破
        (一)有限责任制度的缘起
        (二)有限责任制度的反思
    三、对分权制衡原则的突破
        (一)分权制衡在公司语境中的再定义
        (二)分权制衡在当下实践中的现状
第四章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与发展
    一、基于个体化需求的立法回应
        (一)从个体需要出发的必要性
        (二)从个体需要出发的立法设计
    二、基于共通性要素的立法选择
        (一)决定制度整体设计的立法考量
        (二)基于共通性要素的立法设计
    三、对配套制度的立法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9)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2.2 流动性风险管理一般框架
    2.3 流动性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2.4 流动性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第三章 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
    3.1 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概况
    3.2 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3 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量化评估
    3.4 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第四章 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2 成因分析
第五章 国内区域性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处置经验与相关启示
    5.1 齐鲁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经验
    5.2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突发事件处置经验
    5.3 总结启示
第六章 完善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6.1 优化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6.2 提高流动性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能力
    6.3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4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对能力建设
    6.5 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其他优化支持工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企业董事会优劣的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司法》修订视野下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D]. 于志超. 兰州大学, 2021(02)
  • [2]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管理体系研究[D]. 刘惠瑾. 山西大学, 2021
  • [3]公司资本认缴制研究 ——以公司法修订的制度取向为视角[D]. 李腾文.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4]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再次任职与审计质量 ——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D]. 王思凡. 暨南大学, 2020(04)
  • [5]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晓亮.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公司治理结构、金融市场发展与投资效率研究[D]. 叶林惠. 江南大学, 2020(01)
  • [7]资产注入质量识别及其财务效应研究 ——以国药股份为例[D]. 付福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梳理与制度构建[D]. 董子衿. 中国政法大学, 2020(12)
  • [9]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10]安徽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 佘焕宇. 兰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企业董事会素质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