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济南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辉[1](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刘也[2](2017)在《基于月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女性乳腺癌早期预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乳腺癌与异常月经状况的相关性,然后通过抽样调查方法分析女大学生月经不调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筛选出乳腺癌的远端影响因素的高危人群,为今后扩大乳腺癌的预防范围、为女性乳腺癌早期预防策略研究的制定及月经不调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到2016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月经状况与乳腺癌相关的文献,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Q检验和I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Begg秩相关法和Egger回归法定量识别发表偏倚。(2)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衡阳市3所学校女大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由2名专业人员用Epi Data3.1软件录入问卷信息,用SPSS18.0软件对问卷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与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83篇文献,包括48 811例患者和57 268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与初潮年龄≤13岁、月经不规律成正相关,合并OR(95%CI)分别为1.18(1.121.24)、1.98(1.622.41),痛经史、月经周期≥30天,月经经期>7天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经亚组分析得样本量大小和对照来源是初潮年龄≤13岁与痛经史的主要异质性来源,中外研究人群是初潮年龄≤13岁和月经不规律的主要异质性来源,而中国南北地域是月经不规律和痛经史的主要异质性来源。初潮年龄≤13岁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社区对照高于医院对照,月经不规律与乳腺癌的相关程度北方人高于南方人。痛经史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在社区对照、南方人、去除小样本量研究后中呈现正相关,合并OR(95%CI)分别为1.50(1.291.75)、1.72(1.232.41)、1.47(1.361.59)。(2)衡阳市女大学生平均初潮年龄为(13.18±1.25)岁,月经不规律发生率为47.51%,影响因素主要有月经不规律家族史(OR=3.99,95%CI=1.978.06)、睡眠质量差(OR=1.34,95%CI=1.121.60)、入睡时间晚(OR=1.26,95%CI=1.031.54)、饮食嗜辛辣(OR=1.50,95%CI=1.141.97)、使用止汗剂(OR=1.45,95%CI=1.111.91)(P值均<0.05)。月经症状发生率高达52.12%,影响因素主要有良性乳腺疾病史(OR=2.67,95%CI=1.225.89)、母亲痛经史(OR=1.92,95%CI=1.412.61)、睡眠质量差(OR=1.41,95%CI=1.191.69)、使用美白护肤品(OR=1.34,95%CI=1.011.76)、使用指甲油(OR=1.45,95%CI=1.061.98)、情绪抑郁(OR=1.47,95%CI=1.091.98)、厌学(OR=1.45,95%CI=1.131.85)、喝果汁(OR=0.63,95%CI=0.480.82)(P值均<0.05)。结论(1)女性初潮年龄≤13岁、月经不规律、有痛经史可能是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因纳入研究的数量限制,尚未发现月经周期≥30天、月经经期>7天与乳腺癌相关。(2)衡阳市女大学生月经不规律及月经症状发生率较高,月经不规律的主要高危因素为月经不规律家族史、睡眠质量差、入睡时间晚、饮食嗜辛辣、使用止汗剂等;月经症状的主要高危因素为良性乳腺疾病史、母亲痛经史、睡眠质量差、使用美白护肤品、使用指甲油、情绪抑郁、厌学等,主要保护因素为喝果汁等。今后一方面需加强月经不规律及月经症状者的治疗,另一方面需加强对其影响因素的干预控制,从而达到早期预防女性乳腺癌的效果。
刘也,熊文婧,刘洋,翦耀文,付由户,杨慧仙,让蔚清[3](2017)在《月经状况与乳腺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女性月经状况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4期)、Pub Med、EMbase、CNKI、Wan Fang Data、VIP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搜集月经状况与乳腺癌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6月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3个研究,包括48 811例患者和57 268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与初潮年龄≤13岁[OR=1.17,95%CI(1.12,1.24)]和月经不规律[OR=1.98,95%CI(1.62,2.41)]具有相关性,但其与痛经史、月经周期≥30天、月经经期>7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按照样本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样本量大小是痛经史的主要异质性来源,去除小样本研究后,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OR=1.47,95%CI(1.36,1.59)]。按照对照来源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与初潮年龄≤13岁、月经不规律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在对照来源是社区的研究中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对照来源是医院的研究中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研究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与初潮年龄≤13岁、月经不规律的相关性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初潮年龄≤13岁、月经不规律、有痛经史可能是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研究予以证实。
李婧婧[4](2016)在《蚌埠地区乳腺癌高危妇女风险评估模型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筛选蚌埠地区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初步建立符合蚌埠地区的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探讨乳腺癌低、中、高风险的分界点;并用该模型评估蚌埠地区具备特定危险因素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机率。方法:本研究属病例对照研究,于2015年3月到11月在蚌埠医学院一附院(47)、二附院(9)和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15)3家三甲医院肿瘤外科和普外科住院并经病理确诊的71例本地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对照组选取同期在同一家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的本地女性,年龄(±2岁)与病例相近,共选取91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本地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Fisher判别分析评价模型;观察ROC曲线下面积来判断模型诊断效能,并利用ROC曲线寻找乳腺癌低、中、高风险的截断值。结果:1.与乳腺癌相关的单因素有:(1)一般资料: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医保方式和体重指数。?生殖因素:生育次数和流产次数。?饮食因素:豆类及豆制品、蛋奶及其制品、油炸烧烤类、薯类和饮用水源。(4)睡眠情况:睡眠时间、睡眠满意度和戴胸罩睡觉。(5)行为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和运动量。(6)环境因素:居住地和居住环境周围污染源情况。(7)心理因素:生活总体满意度。(7)认知和筛检行为:认知总分分组和乳腺癌筛查情况。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家庭经济状况、食用豆类及其豆制品、负性情绪的排解和乳腺癌筛查。3.用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低、中、高危人群,预测概率值P≤0.49判为低危险性人群,预测概率值P≥0.51判为高危险性人群,0.49<预测概率值P<0.51判为中危险性人群。结论:该模型可评估蚌埠地区具备特定危险因素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为建立筛查标准提供一定依据。
李笑梅,张栓虎[5](2015)在《中国女性生理生育因素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我国女性生理生育因素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程度,探讨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国2000-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37篇有关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有关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CI。结果各因素合并OR值(95%CI)分别为:月经异常3.61(2.664.89)、乳腺疾病3.04(2.523.66)、生殖系疾患3.01(2.613.48)、绝经年龄晚(≥50岁)2.41(1.653.53)、已绝经1.88(1.392.54)、流产1.71(1.382.13)、初育年龄高(≥30岁)1.33(1.071.76)、初婚年龄大(≥27岁)1.22(1.171.27)、行经年数长(≥35年)1.21(1.081.35);初潮晚(≥17岁)0.76(0.720.81)、哺乳时间长(≥3年)0.52(0.360.75)、哺乳0.51(0.310.86);除初育年龄高和哺乳两因素的P<0.05外,其他10个因素的P值均<0.01。生育多和服避孕药与乳腺癌无统计学联系。结论月经异常、乳腺疾病、生殖系疾病、流产、初婚年龄大等9个因素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初潮晚、哺乳则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因此,加强女性乳腺癌防治知识普及,遵守女性生理生育规律,开展高危人群筛查,积极治疗女性生理、生育的良性疾病,倡导正确母乳喂养等可有效控制乳腺癌的发生。
雷蕾[6](2014)在《泸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影响泸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乳腺癌病因学研究以及泸州地区乳腺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确诊为乳腺癌的的病例134例,以年龄为匹配因素进行1:1的对照匹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情况,用条件Logistic回归对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平均年龄为51.23±8.82,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1.01±9.23,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3,P=0.834),病例组和对照组均为汉族,地区分布相同。单因素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的职业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农民比较,民工(OR=3.216,95%CI:1.0509.847)、工人(OR=9.323,95%CI:2.61433.25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OR=5.423,95%CI:1.61918.169)、商业人员(OR=4.569,95%CI:1.29416.134)等职业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乳腺癌患者的月经规律情况、绝经史与对照组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不规律(OR=0.478,95%CI:0.2330.981)和未绝经(OR=0.545,95%CI:0.3070.969)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乳腺癌患者的怀孕次数、人工流产次数与对照组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怀孕次数(OR=1.544,95%CI:1.2901.847)和人工流产次数(OR=2.284,95%CI:1.6983.072)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乳腺癌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的哺乳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母乳喂养为参照,人工喂养(OR=13.733,95%CI:1.804104.527)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良性疾病史、乳腺增生史和子宫功能性出血史与对照组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疾病史(OR=14.50,95%CI:3.4660.767)、乳腺增生史(OR=7.5,95%CI:1.71532.796)、子宫功能性出血史(OR=5.50,95%CI:1.21924.813)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乳腺癌患者饮酒、吸烟、长期上夜班等暴露史与对照组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吸烟、不饮酒和不上夜班为对照,吸烟(OR=0.015,95%CI:0.0010.205)和曾吸现戒(OR=0.011,95%CI:0.0010.077)、饮酒(OR=0.055,95%CI:0.0050.557)和曾饮现戒(OR=0.034,95%CI:0.0110.109)、长期上夜班(OR=4.637,95%CI:1.54313.930)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乳腺癌患者的三餐按时、饮食偏好、新鲜水果和工作中接触有毒物质等暴露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三餐不按时、清淡饮食、几乎不吃新鲜水果、工作中不接触有毒物质为参照,三餐按时(OR=0.424,95%CI:0.2270.793)、偏咸饮(OR=4.595,95%CI:1.68112.559)、每日食用新鲜水果(OR=0.353,95%CI:0.2090.597)和工作中接触有毒物质(OR=2.133,95%CI:1.1553.939)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职业、人工流产次数、乳腺良性疾病史、子宫功能性出血史、三餐按时、工作中接触有毒物质等暴露史与对照组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农民为参照,工人(OR=15.105,95%CI:2.34797.217)、(医疗、公务员、教师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OR=16.970,95%CI:2.741105.057)、学生(OR=28.088,95%CI:1.649478.51)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人工流产次数(OR=2.721,95%CI:1.3715.399)、乳腺良性疾病(OR=26.822,95%CI:3.489206.221)、工作中接触有毒物质(OR=4.059,95%CI:1.14514.396)、三餐按时(OR=0.237,95%CI:0.0610.921)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结论:工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生等职业、人工流产次数、乳腺良性疾病、工作中接触有毒物质是泸州地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三餐按时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
姚玲,段克姿,王瑞珍[7](2014)在《女性乳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文中认为常见的乳腺疾病包括乳腺增生、纤维腺瘤、乳腺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其中乳腺癌是从乳腺导管上皮及末梢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目前已占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1]。乳腺癌的发生与人群的社会文化背景,生理、生育情况,遗传、生物学情况,心理精神状况,日常生活及工作情况相互关联,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就乳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1精神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社会
郑艳敏,沈月平,刘银梅,胡文斌,赵瑶,丁晋飞[8](2012)在《中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是女性常见和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中国为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是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渐增加且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1]。有研究表明,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将会大幅增长,预计到2021年中国55~69岁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将超过100/10万,35~49岁女性乳腺癌患者总人数将达到250万[2]。因此,研究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张宏[9](2012)在《有机氯化合物与女性乳腺癌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初步评价非职业暴露人群血清中有机氯污染物(DDT、HCH和PCBs)的暴露水平,探索有机氯污染物暴露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揭示乳腺癌病因中的一个方面,以期进一步阐明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为乳腺癌的预防和控制积累人群研究的数据。方法本研究采用1:1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了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052011.05新发的、经病理确诊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病例107例,以及依据调查时间、居住地点、年龄与病例匹配的原则确定的对照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各107例。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前提下,收集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殖内分泌因素、生活饮食习惯、疾病史、家族恶性肿瘤史等相关资料,采集血液标本,运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技术,检测血清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六六六(HCH)及滴滴涕(DDT)15种有机氯污染物指标的含量,并比较它们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所得数据均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秩和检验比较病例和对照组间血清中有机氯暴露水平,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有机氯化合物的血清水平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OR)。结果1.研究对象有机氯残留水平的检测结果。乳腺癌组、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有有机氯检出,β-HCH、δ-HCH、p,p’-DDE、PCB28、PCB52在三组中的检出率最高,均高于90%,检出率三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中DDT、HCH和PCBs的中位暴露水平分别为2.3422ng/ml、1.2879ng/ml和7.6887ng/ml。2.有机氯暴露水平与乳腺癌的相关性。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15种有机氯残留水平的组间差异。其中β-HCH、p,p’-DDE、 PCB52和总DDT乳腺癌组残留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β-HCH、p,p’-DDE、PCB52、总DDT和总PCBs乳腺癌组残留量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P<0.05)。按照正常对照组血清有机氯残留量的四分位数(P25,P75),将研究对象暴露水平划分为等级,将病例与对照有差异的乳腺癌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为避免有机氯类物质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将有机氯残留物分别与其他危险因素组合,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β-HCH、p,p’-DDE、PCB52与乳腺癌的发生呈正相关(OR>2,P<0.05)。结论1.研究对象的血清中均可检出HCH、DDT和PCBs残留,其中β-HCH、δ-HCH、p,p’-DDE、PCB28、PCB52在三组中的检出率最高,均高于90%。2.有机氯暴露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暴露水平越高,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越大。其中β-HCH、p,p’-DDE和PCB52与乳腺癌的发生呈正相关。
李玉阳[10](2011)在《山东省乳腺疾病调查报告与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前列,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乳腺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是乳腺癌防治工作的热点和难点。欧美各国对于乳腺癌的预防工作是围绕“疾病普查---建立高危人群筛选模型---提供可推广应用的高危人群筛选的客观量化指标---进行规范干预和监测”的模式来开展工作。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完善的健康管理系统和乳腺癌检测证实工程,BCDDP),依BCDDP的结果确立了美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藉此建立了乳腺癌高危人群筛选模型即Gail模型,经历了近10年的验证和调整过程,1998年美国FDA批准Gail-2模型可以应用于乳腺癌危险人群评估,评分超过1.66%的妇女被定义为乳腺癌危险人群,评分>5%的妇女定义为高危人群,对筛选出的乳腺癌危险人群进行严密监测和化学药物干预。此工程实施后,美国乳腺癌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1999-2006年间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2.0%的比率下降,表现为自1998年的141/10万下降到2005年的128/10万。英国、意大利等国也采用在大规模人群普查的基础上明确本国乳腺疾病患病现状,筛选乳腺癌危险因素,筛选高危人群和化学预防,以期降低本国乳腺癌发病率。由于乳腺癌发病率、易感因素、发病年龄等因素存在显着的地域性差异,肿瘤登记资料表明,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乳腺癌标化发病率明显不同。我国缺乏全国性乳腺疾病普查资料,仅有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等特大城市的资料较为完整,很多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后尚无大规模乳腺疾病普查。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从事乳腺疾病工作的同仁,陆续开始组织开展本地区乳腺疾病普查工作,由于疾病普查工作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目前文献报道的乳腺疾病普查范围和样本量相对较小,致使无法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不能找出与我国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也就无法建立起符合我国人口特征的乳腺癌高危人群筛选模型。为此,在国家卫生部重点临床项目支持下,对山东省六地市61102例妇女进行乳腺疾病调查工作,以期明确山东省乳腺疾病患病现状,筛选乳腺癌危险因素,为建立符合山东省女性生理和社会特征的乳腺癌高危人群筛选模型做前期基础工作。目的通过大样本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山东省乳腺疾病数据库,获取山东省妇女生理指标、社会经济因素数据、乳腺疾病患病现状,分析山东省妇女乳腺癌患病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使今后的乳腺癌防治工作有的放矢。应用普查获取资料建立乳腺疾病数据库,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乳腺疾病相关防治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一、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来获取样本。选取济南、邹城、龙口、沂水、高唐、高密作为抽样地区,在抽样地区内随机抽取行政村或社区,由参与合作的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计划生育委员会、街道办事处或村民委员会等协助组织,25岁至70岁的汉族女性作为调查对象,于2008年7月至9月集中进行。二、调查内容与方式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由乳腺专科医师进行乳房查体。访谈问卷包括六个方面:(1)人口学特征: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身高体重、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等;(2)女性生理生育因素: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月经周期、生育、哺乳方式、流产、避孕方法及避孕药物的使用等;(3)疾病史及家族史,主要是乳腺相关疾病及乳腺癌家族史;(4)饮食习惯:各类食物的摄入频率;(5)生活方式及习惯:吸烟(包括被动吸烟)、饮酒、饮茶、体育锻炼及精神、心理状况等,其中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目前生活满意度为心理状况部分的条目累积得分;(6)乳腺癌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早期症状等,相关条目的累积得分为相关知识得分和行为预防得分。其中除人口基本资料外,所有问题均设计为选择题,答案尽量分类或量化。在问卷访谈结束后,由乳腺专科医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乳房检查:一对全体调查对象进行基本乳房查体(视诊与触诊);二对查体可疑阳性体征的调查对象按统一标准进行超声或和钥靶等辅助检查。如果调查对象在查体中发现了乳房可触及或可疑的结节或肿块,均需接受进一步的超声或/和钼靶等辅助检查;经会诊之后确定该调查对象是否还需进一步接受病理活检,并跟踪病理诊断结论。本次调查发现的新发病例和既往10年内发病的乳腺癌患者,至原就诊医院调取病历别记录其病理结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对调查发现的乳腺癌患者,在其居住生活的行政村或社区内,从其他调查对象中选取年龄相差2岁之内者,按1例患者:2例健康对照者比例进行配对建立健康对照组。三、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分析使用WHO推荐的软件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由经严格统一培训的人员对数据进行双机录入。此软件数据文件生成与录入界面设计方便并与原始问卷界面相同,而且具备双份录入核查功能,能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核查检验。在初步的数据核查和逻辑检验后,数据库以SPSS的格式转出。然后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女性乳腺癌群体中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婚育史、哺乳史、乳腺癌家族史、良性乳腺疾病史、经济状况等分布特点。采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乳腺癌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问女性生理特征、社会因素、经济状况等指标进行双侧t检验和卡方检验,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山东省妇女乳腺癌发病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Epidata3.1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一、调查人群特征在本次调查中,共普查人口61136名汉族女性,其中34名由于信息缺乏被剔除,最终有61102名女性的资料用来进行数据分析(抽样符合率为97.84%),分布于山东省济南市、邹城市、高唐县、沂水县、高密市、龙口市六地市,涵盖城市、山区、平原、黄河流域和沿海地区。城镇人口7934人,农村人口53168人,城乡比例为1:1.5。二、查体阳性发现与病例诊断在临床视诊与触诊检查发现乳腺疾病常见阳性体征是,乳头内陷1027例(1.7%),乳头溢液1590例(2.6%),局部皮肤改变(桔皮样改变、酒窝征)17例(0.2%),乳房压痛426例(0.7%),乳房肿块1333例(2.2%),腋窝有肿大或质硬淋巴结389例(0.6%)。以上具有阳性体征者接受乳腺B超检查,B超诊断结论及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病理诊断结论为乳腺增生症13247(21.68%),乳腺导管扩张症147例(0.24%),乳腺纤维腺瘤341例(0.56%),乳腺癌154例,其中近10年内新发病例130例(84.4%),在调查中新确诊乳腺癌患者7例,其他乳腺疾病85例(0.63%)。三、乳腺癌患病现状普查共收集乳腺癌患者154例,其中近10年来乳腺癌患者130例,平均年龄为50.94±8.59岁,患病率为252.04/100000,城市人口患病率为340.31/100,000,农村人口患病率238.87/100,000,城市患病率略高于农村,接近统计学差异(p=0.054)。依据2007年中国人口普查的全国年龄结构进行调整(中国统计年鉴2008),普查地区乳腺癌标化患病率为181.9/100000,发病高峰年龄在45-55岁。在近十年内发病的病例数中,2003-2008年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明显多于1999-2002年,特别是近三年内发病的乳腺癌患者占75.38%(98/130)反应了山东省乳腺癌近年来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四、农村普查时发现问题个别医疗机构在农村以免费普查乳腺疾病为名,扩大诊断和治疗指征,向农民兜售药品,获取经济利益,伤害了广大农民对公益查体事业的信心,影响了普查工作的开展,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普查工作也存在类似问题,呼吁卫生行政和工商等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依法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健康权益和经济利益。五、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根据年龄、地域等匹配因素按1:2将乳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χ2/t分析发现,在教育水平、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家庭收入等方面,以上因素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女性生理状况的项目对比分析发现,二组间在月经初潮年龄、月经规律、首次足月生育年龄、流产次数、绝经情况、哺乳情况、口服避孕药、乳腺增生病史、哺乳时间、是否存在副乳腺、乳头内陷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生育次数、乳腺癌家族史、乳腺良性肿瘤史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乳腺良性疾病史(OR=6.0,95%CI:1.62~22.16),经济状况(OR=1.69,95%CI:1.03~2.77),生育次数(OR=0.38,95%CI:0.19~0.74),乳腺癌家族史(OR=6.0,95%CI:1.21~29.73),体重指数(OR=1.42,95%CI:1.05~1.92)。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体重指数(OR=1.51,95%CI:1.1~2.07),生育次数(OR=0.38,95%CI:0.2~0.76),乳腺良性肿瘤史(OR=5.53,95%CI:1.48~20.63)。六、初步建立山东省妇女乳腺癌危险人群筛选模型以此次统计分析结论,以往文献研究报道,选取在α=0.20水平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都考虑作为多元模型的候选变量纳入模型,采用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的逐步后退法分析筛选变量。初步建立起山东省乳妇女乳腺癌危险人群筛选模型,在今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长期随访中,将对初建模型进行验证、完善和修改。结论1、山东省乳腺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和年龄化趋势,应引起卫生行政部门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2、乳腺良性肿瘤史、经济状况差、生育次数少、有乳腺癌家族史、体重指数高5个方面是山东省妇女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特别是体重指数、生育次数和乳腺良性肿瘤病史三个方面关系更为密切。3、本次调查未发现哺乳史、月经年龄、绝经年龄、流产因素、初次足月产年龄等以往认为与乳腺癌发病相关的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着差异。4、初步建立的乳腺癌危险人群筛选模型具有一定准确度,拟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提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实用性。5、应规范和加强农村乳腺疾病普查和防治工作。
二、济南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南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月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女性乳腺癌早期预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女性乳腺癌概述 |
1.1.1 女性乳腺癌流行病学特点 |
1.1.2 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 |
1.2 月经不调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1 月经不调的流行现状 |
1.2.2 月经不调的危害 |
1.2.3 月经不调的影响因素 |
1.3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方法概述 |
第2章 月经状况与乳腺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3 纳入文献的筛选 |
2.1.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及质量评价 |
2.2.3 Meta分析结果 |
2.2.4 发表偏倚 |
2.3 讨论 |
2.3.1 Meta分析结果的解释 |
2.3.2 本次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
2.3.3 本次研究的启示 |
第3章 衡阳市女大学生月经不调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3.1 调查时间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调查表设计 |
3.3.2 样本量确定 |
3.3.3 抽样调查方法 |
3.3.4 月经不调/月经症状判定方法 |
3.3.5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3.3.6 质量控制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4.2 初潮年龄影响因素分析 |
3.4.3 月经不规律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4.4 月经症状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4.5 月经不规律/月经症状的多因素分析 |
3.5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蚌埠地区乳腺癌高危妇女风险评估模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研究意义 |
1.3.研究目的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文献回顾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技术路线 |
2.5 收集资料的步骤 |
2.6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乳腺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 乳腺癌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3 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的初步建立 |
3.4 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的分析 |
3.5 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
3.6 乳腺癌危险人群的分界点的探讨 |
4 讨论 |
4.1 危险因素的研究 |
4.2 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 |
5 结论及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调查问卷 |
附录B.综述 |
参考文献 |
(6)泸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7)女性乳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因素 |
2 嗜烟酒因素 |
3 年龄因素 |
4 月经因素 |
5 哺乳因素 |
6 睡眠质量 |
7 婚育、孕产次因素 |
8 饮食因素 |
9 运动因素 |
1 0 避孕方式 |
1 1 文胸因素 |
1 2 结语 |
(8)中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收集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一般特征 (表1) |
2.2 中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Meta分析 (表2) |
2.3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性偏倚评估 (表3) |
3 讨论 |
(9)有机氯化合物与女性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调查内容 |
2.4 实验室检测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分析 |
结果 |
第一部分 乳腺癌组与正常对照组间 1:1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
1. 基线特征均衡性检验 |
2. 乳腺癌影响因素分析 |
3. 乳腺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有机氯残留物含量比较 |
3.1 乳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有机氯检出情况 |
3.2 乳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有机氯含量比较 |
3.3 有机氯化合物的危险度估计 |
第二部分 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疾病组间 1:1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
1. 基线特征均衡性检验 |
2. 乳腺癌影响因素分析 |
3. 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疾病组血清中有机氯残留物含量比较 |
3.1 乳腺癌组和乳腺良性疾病组血清中有机氯检出情况 |
3.2 乳腺癌组和乳腺良性疾病组血清中有机氯含量比较 |
3.3 有机氯化合物的危险度估计 |
第三部分 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 1:1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
1. 基线特征均衡性检验 |
2. 乳腺良性疾病影响因素分析 |
3. 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有机氯残留物含量比较 |
3.1 乳腺癌组和乳腺良性疾病组血清中有机氯检出情况 |
3.2 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有机氯含量比较 |
3.3 有机氯化合物的危险度估计 |
讨论 |
1.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2.有机氯化合物与乳腺癌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山东省乳腺疾病调查报告与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山东省乳腺疾病流行病学现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山东省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2010版《NCCN乳腺癌筛查和诊断临床实践》解读与体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英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济南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基于月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女性乳腺癌早期预防策略研究[D]. 刘也. 南华大学, 2017(04)
- [3]月经状况与乳腺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J]. 刘也,熊文婧,刘洋,翦耀文,付由户,杨慧仙,让蔚清.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7(04)
- [4]蚌埠地区乳腺癌高危妇女风险评估模型的初步研究[D]. 李婧婧. 蚌埠医学院, 2016(02)
- [5]中国女性生理生育因素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Meta分析[J]. 李笑梅,张栓虎. 慢性病学杂志, 2015(06)
- [6]泸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雷蕾. 泸州医学院, 2014(04)
- [7]女性乳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J]. 姚玲,段克姿,王瑞珍. 实用临床医学, 2014(03)
- [8]中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Meta分析[J]. 郑艳敏,沈月平,刘银梅,胡文斌,赵瑶,丁晋飞. 中国公共卫生, 2012(12)
- [9]有机氯化合物与女性乳腺癌关系的研究[D]. 张宏. 宁夏医科大学, 2012(08)
- [10]山东省乳腺疾病调查报告与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D]. 李玉阳. 山东大学, 2011(07)
标签:乳腺癌论文; 病例对照研究论文; 乳腺导管扩张论文; 男性乳腺癌早期症状论文; 乳腺良性肿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