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超音速客机”新时代

迈向“超音速客机”新时代

一、迈向“超音速客机”新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一,姬雪[1](2021)在《全球汽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我国汽车发展呈现的新变化》文中认为汽车制造能力是国家核心科技竞争力的体现,且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等密切相关。文章梳理了汽车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全球汽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我国汽车发展呈现的新变化。我国汽车发展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认清形势,紧抓机遇,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加快推动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鹤[3](2018)在《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全球化无疑是我们观照文化交往问题的重要视阈或语境。如何认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如何在这种文化交往中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世界性,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文化交往作为表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人类社会进入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阶段,这为世界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搭建了崭新的平台。而这种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碰撞与冲突、同化与融合,则使全球文化交往问题凸显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的本质是什么?以西方为主导的文化交往中,西方文化交往战略是什么?中国在全球文化交往中应葆有怎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醒?文化交往战略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怎样的意义?中国该如何对待、参与这种全球文化交往成为一种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角下,运用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际与国内相关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汲取以往思想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篇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文化交往战略的相关概念。着力解决什么是文化?何为交往?文化交往战略的构成包括哪些?对这些问题的探析为系统和科学地研究文化交往战略问题奠定了前提和基础。本章在对文化概念的词源学考究和一般性界定的基础上,从生成性意义上揭示了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是各民族在实践地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在唯物史观范畴内对交往概念的解析,重点指出了交往的实践本性、人的主体性和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明确了文化交往战略,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在对国内国际形势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为了在文化交往中传播、发展自身的文化,以文化交往战略指导思想为指引,科学确立文化交往战略目标,制定有效文化交往战略措施的宏观与整体规划。从文化交往战略的整体构成来看,文化交往战略目的是整个战略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民族国家制定和实施文化交往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文化交往战略原则作为达到一定的文化交往战略目的而实施的行动纲领,是文化交往战略目的的体现和表征;文化交往战略措施作为战略实施方式和手段,是文化交往战略目的得以实现的路径和保障。第二章主要是对全球化与文化交往历程的概说。着重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包括哪些?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文化交往的历程包括哪些?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下文化交往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既是深化对全球化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现象认识的必然要求,亦是研究文化交往战略问题的实践使然。本章明确指出生产力、社会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推动使全球化变为现实,共产主义是全球化的最终归宿。截至目前,全球化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拓展和当代发展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世界文化交往顺次经历了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重商主义”主导下的文化交往、产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贸易”主导下的文化交往、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文化交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值和扩张为文化交往的生成奠定了基础;人的世界历史性生成加速了文化交往进程;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运用为文化交往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经济、政治交往的需要构成了文化交往的发展动力。第三章主要是对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探析。力图从学理层面阐释和剖析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理论这一涉及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的核心问题。本章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文化普遍主义为指导原则谋求西方文化普世化;以文化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以文化同质化为目标定位妄图实现文化扩张目的的战略理论思想。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制于全球化中的被动地位,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指导原则固守民族文化独特性;以文化保守主义为价值取向倡导民族文化本土性;以文化异质化为目标定位意图实现文化自保目的的战略理论思想。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往扩张战略,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往自保战略,都是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处理文化交往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文化交往的原初之意,而且阻碍和破坏了世界文化交往的正常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民族国家文化交往走向共赢应成为我们的理论自觉。这就要做到:以“和而不同”为指导原则追寻文化的和谐;以文化进步主义为价值取向达致文化的共生;以文化整合化为目标定位力图实现文化共赢目的。第四章主要是对全球化视阈下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现实审视。本章立足于全球化进入了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着重探析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及其实施策略,揭示了其主要文化交往目的是什么、对我国文化发展有何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既是认清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本质的需要,也为探寻构建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提供镜鉴与启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作为国际垄断资本维护与扩张霸权利益的战略,其战略策略以“普世价值”为思想基础、以征服世界为终极目标、以文化输出为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世界文化交往中的支配地位和主导权,在文化交往中奉行冷战思维、遵循丛林法则、倡导零和博弈,从而导致了文化霸权主义的盛行,文化民族主义的迷失,文化多样性的破坏、弱势民族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全球化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包括“逆全球化”的挑战,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三大赤字”的挑战,这些挑战亦使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遭遇难题陷入困境。第五章主要是对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抉择的研究。重点探究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的长远目标、基本原则及其推进措施。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既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扩张战略、发展中国家文化交往自保战略的积极扬弃,又是对新型全球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回应与实践建构。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要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资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借鉴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作为长远目标。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要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原则,彰显文化交往战略的民族性与主体性;坚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原则,确保文化交往战略的科学性;坚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原则,掌握文化交往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坚持“和而不同”原则,积极构建全球文化交往新生态。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要体现时代性,契合时代发展的诉求;要蕴含世界性,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文化交往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依托,确保文化交往不仅要符合全球化的大趋势,更要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载体,确保文化交往真正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欧阳宏达[4](2015)在《现代设计思潮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设计思潮流派众多、百家争鸣、风格各异。在现代设计发展的同时,汽车造型设计的发展与变迁必定受到各种设计思潮的深刻影响。研究与整理现代设计思潮的发展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影响有利于归纳总结汽车发展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把握未来汽车造型的趋势与走向,有利于为中国的民族汽车企业腾飞贡献微薄之力。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整理与概括现代设计思潮的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与多元化时期的风格特征,同时总结与归纳汽车的诞生、发展、演变与不同时期的样式特征。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正文,在研究现代设计发展史的基础上,从汽车造型、汽车设计风格、汽车设计思想等方面详细论述现代设计思潮的变迁及其影响下的汽车造型风格。在汽车造型设计的探索阶段,其影响表现在:汽车造型与设计观念的改变、设计思想的转变、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等。在汽车造型设计的发展阶段,其影响表现在:现代设计理论的完善、各国对汽车设计的具体需求、各国民族特色的融入、设计大师与大型设计公司的涌现、新技术的出现促使汽车在外观上各具特色等。在汽车造型设计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多元化的设计思想使汽车造型在延续自身“基因”的情况下,充分使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造型演绎了各式各样的设计风格。在汽车发展的百年来,现代设计思潮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变迁与发展影响深远,并且在今后的汽车造型设计中,将承载各种设计思潮并将引导设计发展新潮流。

王丽[5](2014)在《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文中研究说明全球风险社会下,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地区冲突与战争、恐怖主义、大规模暴力冲突、屠杀、流行性疾病、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贫困、饥荒、自然灾害、大型交通事故等等,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挑战人类社会的抗压力。游荡在全球各个角落的风险和频繁发生的各种公共危机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全球风险社会下,面对重重灾难与各种突发事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着日趋复杂和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就越发的紧迫和重要。本文创新性地从文化这个整体性视角出发,运用多角度、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力图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产生的现状、深层原因、形成机制以及治理模式的结构进行全面阐释。本文的研究把历史例证与概念性讨论交织在一起,把研究对象和问题放在现代文化形成的长时段历程中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力图对问题进行“深描说”。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分析和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长时段的文化演化角度去分析公共危机、全球风险社会以及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的发展状态、内涵及特征。(2).对文化、主要是现代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全面地把握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并形成自己对现代文化的认识、观点和分析框架,从而为下一步的分析和阐释奠定基础。(3).从文化视域对公共危机、全球风险社会、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形成机制的分析和研究。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文化与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二是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之间的因果关联,三是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联。其核心在于解决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是如何与现代文化变迁的各种力量相一致的,即作为全球风险社会及其现代性公共危机根源的现代性风险是如何在现代文化体系内被系统地制造和大规模释放的这一关键性问题。(4).对治理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治理历史的分析和阐释,重新认识和界定治理。(5).对全球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代文化体系内形成的风险和危机应对机制的研究,分析当前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构成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讲,本文力图在现代文化框架下对全球风险社会之公共危机治理的一种阐释性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公共危机作为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并对人类文化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文化构成。(2).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作为现代性风险集结演化的产物,是一种结构性暴力。(3).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这种结构性暴力的系统基质就是现代文化。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是现代文化扩张的产物。(4).现代文化是一个由社会实在构成的集合。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文化的组织方式。现代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由知识的社会化大生产、制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物质商品的社会化大生产构成的社会化大生产系统。社会化大生产的系统产物就是包括知识、制度、物质商品以及现代性风险在内的各种社会实在。(5).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乃至更早。治理作为现代文化的管理方式,既是一种对生命进行控制的权力技术体系,也是一种安全管理机制。(6).现代文化不仅系统地生产出大量的现代性风险和公共危机,还形成了包括一般性安全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在内的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在对现代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本文力图从五个方面的内容对现代文化和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阐释和证明:一是从观念层面分析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所蕴含的矛盾与冲突是导致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内在根源。二是从作为现代文化组织方式的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分析现代性风险与公共危机的形成过程。三是从社会实在本体论这一微观角度出发,通过社会实在建构过程的分析阐释现代性风险如何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系统地生产和释放。四是从现代文化之管理方式治理出发,分析治理机制与风险和公共危机之间的相互关系。五是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经济社会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因果关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文化视角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进行分析和阐释;二是对治理界定的创新,本文认为治理作为现代文化的管理方式,既是现代文化用以控制风险和管理公共危机的手段,其本身也蕴含着暴力和各种矛盾;三是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关系的阐释上有所创新,在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它们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四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从文化这个难以驾驭的整体性视角出发,跨学科、多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由于作为一种基础性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现代文化视域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治理作一种阐释性分析,因此在对策方面的探讨和分析较少,这为后续研究点奠定基础的同时也预留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蔡萌[6](2012)在《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案例》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已经延伸出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命题。低碳经济因其所赋予的重要政治意义及其特殊的技术经济属性,而受到学术界与决策者们的普遍关注。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旅游学科研究的交叉性与应用性,如何与最新的应用型理论研究接轨,以直是旅游学科研究创新关注的着力点之一。本文尝试将低碳经济的理论嫁接于旅游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之中,试图寻求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旅游发展规划与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依据。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理论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但两者都没能在能源要素与交通组合的变革方面寻求一条发展新路,在实践层面出现了诸多局限。本文基于技术经济的视角,在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以及旅游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搭建起低碳旅游的理论框架,并尝试将其付之于实践。本文各章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指出本文研究的问题、目标以及研究方案。本文以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旅游部门职责为起点,以旅游发展方式内部要素组合变化的规律为主线,以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理论的创新为要求,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即基于技术经济的视角,构建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文明理性的旅游发展模式,用于指导旅游发展实践。第2章为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内容就目前国外内低碳旅游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碳排放的评估与相关减排对策与理论两个方面,以定量研究为主,注重实证分析,但理论体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文献众多,但研究成果层次不高,大多数都是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讨论,缺乏实证案例分析,尚未形成有关低碳旅游科学的理论体系。第3章为理论基础部分。该部分就低碳旅游所涉及的三大核心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其中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低碳旅游方式建构的伦理导向;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旅游实现的技术原理;旅游系统理论作为旅游科学研究分析的基础理论,是进行低碳旅游方式建构的系统支撑。第4章为论文的核心理论部分之一,即回答“什么是低碳旅游”这一核心命题。该部分就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主要内涵、基本特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模式,是生态文明价值的旅游实现,是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其具有低碳性与经济性、技术性与创新性、普遍性与实践性等特征。第5章为低碳旅游实施的框架,即低碳旅游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度。该部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发展低碳旅游”以及“如何发展低碳旅游”这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指出低碳旅游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提高旅游发展综合效益、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低碳旅游技术、旅游行为模式以及“碳汇”旅游资源是影响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旅游发展主体的角度,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营销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第6章是城市低碳旅游发展的实践分析。该部分就上海构建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建设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是实现上海旅游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上海建设都市低碳旅游目的地,必须建立在对上海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的科学认知之上,必须制定相关的评估指标,推出都市低碳发展的行动导则,建构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要以示范区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展开,并针对不同的片区特征,确定合适的示范领域。对崇明进行低碳旅游岛的建设示范是实现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步。第7章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实践分析。该部分以湖北省大冶市保安湖地区作为案例,就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模式、实现路径以及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湿地公园是实现保安湖地区发展的重要模式,塑造高质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培育乡村低碳休闲产业集聚区,实行严格的旅游发展负面效应管制,是实现碳保安湖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第8章为西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规划实践。该部分以新疆沙雅县为案例,就西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沙雅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区位的边际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等特征,但同时又具有独特组合的原生碳汇资源以及多彩的民族社会文化底蕴,是政府战略决策的重要区域,沙雅县的低碳旅游发展要以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线,通过建立低碳旅游消费市场,促进相关产业与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来加以实现。第9章是对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的探讨。该部分从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背景、发展的意义以及战略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具备发展低碳旅游的良好政治环境与政策背景,具有地方与旅游各界的积极响应热情。中国应该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个层面,加快制定低碳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低碳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通过示范区的形式,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实践。第10章为结论部分。该部分就全文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就论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郑晓[7](2012)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增长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会促进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所能达到的高度。产业结构的变动、优化、升级,往往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决定着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中国自改革开放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低附加值出口维持经济增长的模式未有根本改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据过高比重,主导产业部门仍然以房地产、汽车为主,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自然资源的严重制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遭遇沉重打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也直接削弱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求经济尽快走出阴影,走向复苏。如何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主动,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模式,确立能够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产业主导部门,是目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中的科学技术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做出了深入研究;同时,结合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结合中国现有产业结构现状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门的现状、前景、国民经济贡献度做出了详细分析;深入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如下:导论主要叙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一、二、三章为理论阐述。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分别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方面入手,研究产业发展理论。第二章“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即从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入手,研究人类社会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三章“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通过对各种国内外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研究科学技术因素在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转型中的巨大作用。并以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研究其作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第四章“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问题,研究下一步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产业发展新潮流。第五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内涵做了介绍说明,研究讨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研究其作为经济主导部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第六章和第七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这两章分别对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国民经济贡献度做了深入分析。结合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现状,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着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进行了研究,强调这些产业部门在未来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带动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提供建议。第八章“中国战略新兴性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着重分析了目前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财政、科技创新等政策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第九章“总结和展望”。对整个研究做出简单的总结和前景展望。

浦东,浦传彬[8](2010)在《比较各国研制的第一代喷气客机》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乎在同一时期,英、苏、美、法四大国用研制军用喷气飞机的经验,将军用技术移植到民用飞机上,相继启动研制喷气客机项目,完成了从设计、制造、试飞和交付的完整研制过程。比较四

贾丹[9](2008)在《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性技术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电子技术产业在俄罗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地位,在2002年俄罗斯政府提出《联邦“电子俄罗斯”(2002~2010年)综合纲要》的发展战略,并确定电子元器件和电子前沿技术是目前最关键的技术组成部分。而产业内技术创新则是保持国家科技发展活力的源泉,在现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技术传递信息化的形势下,提升电子产业技术内生性创新能力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俄罗斯市场也是中国企业重点开拓积极占领的大市场,中国的电力电子产品极具性价比优势,在俄市场很有竞争力。因此,扩大中俄电子产业合作的领域和规模,对全面提升中俄两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了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创新能力现状和相关法规政策,然后从创新体系、产业结构、相关产业、技术革新等角度对电子产业内生性创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论述了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和电子技术工艺的革新发展;最后分析了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创新发展战略及中俄电子领域合作的战略构想、空间选择和方式选择,进而提出中国产品出口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缺少销售渠道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电子领域和俄罗斯电子产业科研优势的互补性的分析,为中国在俄罗斯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进一步开展对俄合作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思路。

江东,云轩[10](2003)在《飞机演进》文中提出 (一)征服天空的开始当人类认识到简单模仿鸟类扑翼飞行方式并不能实现升空的幻想后,在近乎偶然的情况下,人们终于发现在深入研发轻于空气的飞行器后所能产生的实际效能,从而相继研制成功作为近代人类最早的飞行工具——载人气球和载人飞艇,这被认为是人类飞行史的开端。由于人类18世纪末第一次实现飞上蓝天、自由翱翔的伟大梦想,所以这一奇迹又被视作人类文明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二、迈向“超音速客机”新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迈向“超音速客机”新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汽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我国汽车发展呈现的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汽车在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2 全球汽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1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汽车全面进步
    2.2 能源、环境和交通革命倒逼汽车转型升级
    2.3 主要国家纷纷发布战略谋划未来汽车发展
3 我国汽车发展呈现的新变化
    3.1 国家积极营造汽车发展新环境
    3.2 汽车产业迈出升级发展新步伐
    3.3 汽车社会面临协调发展新要求
    3.4 汽车发展进入开放合作新阶段
4 结论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交往战略的相关概念探析
    一、文化概念厘定
        (一)文化概念的词源学考究
        (二)文化概念的一般界定
        (三)文化概念的生成性释义
    二、交往概念解析
        (一)交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
        (二)交往形成人特有的社会关系
        (三)交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四)交往表征人的存在状态
    三、文化交往战略构成解读
        (一)文化交往战略目的
        (二)文化交往战略原则
        (三)文化交往战略措施
第二章 全球化与文化交往历程概说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
        (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
        (二)全球化由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推动变为现实
        (三)全球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维进程
        (四)全球化为未来共产主义准备了必要条件
    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探究
        (一)全球化的形成阶段
        (二)全球化的拓展阶段
        (三)全球化的当代发展
    三、文化交往的历程考察
        (一)前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交往历程
        (二)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交往历程
        (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交往历程
    四、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下文化交往的内在机理
        (一)人的实践活动是文化交往发展的源泉
        (二)资本的全球扩张推动世界性文化交往生成
        (三)人的世界历史性生成加速文化交往进程
        (四)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是文化交往实现的条件
        (五)经济、政治交往的需要是文化交往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探析
    一、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剖析
        (一)推行文化普遍主义谋求西方文化普世化
        (二)推行文化中心主义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
        (三)推行文化同质化妄图实现文化扩张目的
    二、发展中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
        (一)坚持文化相对主义固守民族文化独特性
        (二)坚持文化保守主义倡导民族文化本土性
        (三)坚持文化异质化意图实现文化自保目的
    三、民族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遵循
        (一)倡导“和而不同”追寻文化的和谐
        (二)奉行文化进步主义达致文化的共生
        (三)提倡文化整合化力图实现文化共赢
第四章 全球化视阈下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现实审视
    一、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现实策略
        (一)以普世价值为思想基础
        (二)以征服世界为终极目标
        (三)以文化输出为重要手段
    二、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弊端剖析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盛行
        (二)文化民族主义的迷失
        (三)文化多样性的破坏
        (四)弱势民族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
    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现实挑战
        (一)“逆全球化”的挑战
        (二)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三)“三大赤字”的挑战
第五章 当代中国文化交往的战略抉择
    一、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的长远目标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资源
        (二)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借鉴
        (三)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二、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原则
        (二)坚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原则
        (三)坚定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原则
        (四)坚持“和而不同”原则
    三、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的实施策略
        (一)契合时代发展的诉求
        (二)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依托
        (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载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现代设计思潮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水平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与水平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设计思潮与汽车造型设计概述
    2.1 现代设计思潮的更替与发展
        2.1.1 现代设计思潮的起源与探索阶段
        2.1.2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阶段
        2.1.3 现代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多元化
    2.2 汽车的诞生以及造型的演变与发展
        2.2.1 汽车的诞生
        2.2.2 汽车造型的发展与演变
        2.2.3 不同时期汽车造型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早期的汽车造型设计的影响
    3.1 早期汽车造型与发展
    3.2 早期汽车造型形成的缘由
        3.2.1 装饰艺术运动对早期汽车造型的影响
        3.2.2 包豪斯的成立对早期德国汽车造型的影响
        3.2.3 流线型设计对早期美国汽车造型的影响
    3.3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早期汽车造型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现代设计发展时期各国独具特色的汽车造型设计
    4.1 现代设计思潮的发展时期概述
    4.2 现代设计思潮发展时期美国的汽车造型设计
        4.2.1 流线型设计影响的美国汽车造型
        4.2.2“后流线型”设计时代美国的汽车造型设计
    4.3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影响下的汽车造型
    4.4 现代设计思潮发展时期德国的造型设计
        4.4.1 甲壳虫汽车的诞生与发展
        4.4.2 战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德国汽车造型
    4.5 西欧各国的汽车造型设计
        4.5.1 英国汽车造型设计
        4.5.2 意大利与法国的汽车造型设计
    4.6 日本的汽车造型设计
    4.7 小结
第五章 多元化设计思潮影响下的当代汽车设计
    5.1 高科技的运用对汽车设计风格的影响
    5.2 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汽车设计风格
    5.3 绿色设计思想影响下的汽车设计
    5.4 多元化设计潮流下“家族基因”对当代汽车设计风格的影响
        5.4.1“美系”品牌的家族基因
        5.4.2“德系”品牌的家族基因
        5.4.3 多元化设计潮流下汽车造型“家族基因”的传承与延续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当代的汽车造型设计与展望
    6.1 中国当代的汽车造型设计
    6.2 对中国汽车造型的展望
    6.3 设计实例
        6.3.1 研究目的与设计定位
        6.3.2 设计目标
        6.3.3 设计理念及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现有研究的一般性分析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现有研究路径和范式
        一、经济学路径的技术-理性范式
        二、心理学路径和心理测量范式
        三、社会学路径和社会放大模式
        四、公共管理学路径及其相关范式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假设、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视角
        四、研究方法和路径
第二章 文化视域下的公共危机演化
    第一节 文化与公共危机
        一、文化的词源解释
        二、文化的概念阐释
        三、文化与公共危机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前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演化
        一、从自然灾害的演化到极端气候事件
        二、古代饥荒与现代饥荒
        三、疾病的流行和传播
        四、战争等集体暴力
    第三节 近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
        一、现代文化孕育时期的公共危机
        二、工业革命前及早期的公共危机
        三、二十世纪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
    第一节 全球风险社会的来临
        一、前奏
        二、风险社会的提出
        三、人口压力、地球承载力与人类的发展境遇
    第二节 风险社会理论评述
        一、风险社会理论内涵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价值
        三、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缺陷
    第三节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形成机制
        一、风险
        二、全球风险社会的形成机制:贝克的逻辑和阐释
        三、从(不)确定性到风险
        四、从风险到全球风险社会
        五、从现代性风险到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
    第四节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结构性暴力
        一、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现代性公共危机
        二、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结构性暴力
        三、结构性暴力:内涵和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现代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现代文化的分析
        一、对现代文化的界定
        二、现代文化的演化和结构
        三、现代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现代文化
        一、人类中心主义:新的世界观
        二、观念的再审视
        三、作为一种自治机制的现代文化
        四、现代文化的治理机制
    第三节 社会化大生产
        一、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文化的组织方式
        二、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化大生产与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社会实在体系的现代文化
    第一节 从社会实在到现代文化
        一、制度性事实的构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结构
        二、社会制度和等级结构的形成:制度性事实的叠加
        三、从社会实在到现代文化
    第二节 现代文化的本体论分析
        一、一切制度性事实都包含权力
        二、制度性权力
        三、现代文化的本体论特征
    第三节 现代文化:基于制度性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一、制度
        二、人为确定性及其风险:边界和身份
        三、人为不确定性
        四、构成性规则的滥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社会与公共危机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公共危机
        一、经济的纵向结构
        二、经济体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三、市场经济再审视
        四、市场经济与公共危机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与公共危机
        一、资本主义的形态与概念
        二、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分析
        三、跨国公司与现代性公共危机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公共危机
        一、经济全球化
        二、世界经济体系与公共危机
        三、对自由市场机制的批判
        四、自由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技术与公共危机
        一、技术的分类及相关公共危机
        二、技术的本质
        三、现代技术:公共危机的始作俑者还是拯救之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作为现代文化管理方式的治理
    第一节 作为政治主权运转的治理
        一、16世纪政治含义治理的出现
        二、16-18世纪治理的发展
        三、国家治理机制的三个发展模式
    第二节 公民社会自治
        一、公民社会自治的起始
        二、市民的出现和权利性自由
        三、市民社会的出现
        四、市民社会自治
    第三节 治理的演进与公共危机
        一、治理的演进机制
        二、依国家理性治理蕴涵的暴力因子
        三、节制性治理与公共危机
        四、新自由主义治理与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第一节 现代性风险和公共危机:现代文化初期的应对
        一、西方早期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措施
        二、工业革命之前的一些保护机制
        三、工业革命初期的保护性制度
        四、商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一般安全机制
        二、社会保障制度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四、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
    第三节 基本结论和未来展望
        一、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基于现代文化的分析和阐释
        二、作为复杂系统的人类世界:新观点的提出和阐释
        三、观念的转变:建构全球安全共同体
附录:20世纪的公共危机
参考书目
致谢

(6)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命题提出
        1.1.1 缓解气候变化是旅游部门的重大职责
        1.1.2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发展方式亟待转型
        1.1.3 生态文明呼唤旅游发展新思维
    1.2 研究目标
        1.2.1 揭示低碳旅游的科学内涵
        1.2.2 建构低碳旅游的科学规范
        1.2.3 探索低碳旅游的实践经验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模块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国外研究动向
        2.1.1 研究发展历程
        2.1.2 研究内容分析
        2.1.3 主要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态势
        2.2.1 研究成长过程
        2.2.2 主要研究方向
        2.2.3 问题与不足
    2.3 研究趋势展望
        2.3.1 深化对低碳旅游概念的研究
        2.3.2 加强与实践案例的有效结合
        2.3.3 重视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分析
第3章 低碳旅游的理论基础
    3.1 生态文明理论
        3.1.1 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
        3.1.2 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
        3.1.3 生态文明的旅游指向
    3.2 低碳经济理论
        3.2.1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3.2.2 低碳经济的科学机理
        3.2.3 低碳经济的实践方式
    3.3 旅游系统理论
        3.3.1 旅游系统要素的组成
        3.3.2 旅游系统的运行流转
        3.3.3 低碳旅游系统的建构
第4章 低碳旅游的诠释
    4.1 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
        4.1.1 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
        4.1.2 低碳旅游概念的界定
        4.1.3 低碳旅游的核心要素
    4.2 低碳旅游内涵的解读
        4.2.1 低碳旅游: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模式
        4.2.2 低碳旅游:生态文明价值的旅游实现
        4.2.3 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4.3 低碳旅游的基本特征
        4.3.1 低碳性与经济性
        4.3.2 技术性与创新性
        4.3.3 普遍性与实践性
第5章 低碳旅游实施的理论框架
    5.1 低碳旅游实施的目标
        5.1.1 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5.1.2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5.1.3 提高旅游发展质量
    5.2 低碳旅游实施的影响要素
        5.2.1 低碳旅游技术
        5.2.2 旅游行为模式
        5.2.3 碳汇旅游资源
    5.3 低碳旅游实施的路径
        5.3.1 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
        5.3.2 营销低碳旅游产品
        5.3.3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第6章 大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实践分析
    6.1 上海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
        6.1.1 全球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导向
        6.1.2 中国旅游城市发展的低碳指向
        6.1.3 上海城市发展实践的低碳行动
    6.2 上海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战略设计
        6.2.1 都市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内涵
        6.2.2 上海都市旅游业碳排放的现状评估
        6.2.3 上海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战略方案
    6.3 崇明低碳旅游岛建设的实践示范
        6.3.1 崇明低碳旅游岛建设的条件诊断
        6.3.2 崇明岛旅游业发展的碳源调查
        6.3.3 崇明低碳旅游岛建设的行动方案
第7章 乡村低碳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规划实践
    7.1 案例区的典型特征
        7.1.1 生态环境面临恶化
        7.1.2 旅游发展刚刚起步
        7.1.3 旅游民生诉求强烈
    7.2 低碳旅游实施的条件
        7.2.1 次生碳汇的本底环境
        7.2.2 区域转型发展的机遇
        7.2.3 低碳产业要素的支撑
    7.3 低碳旅游的实施方案
        7.3.1 低碳旅游实施的模式
        7.3.2 低碳旅游实施的路径
        7.3.3 低碳旅游实施的措施
第8章 西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规划实践
    8.1 案例区的典型特征
        8.1.1 区位条件的边际性
        8.1.2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8.1.3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8.2 低碳旅游实施的条件
        8.2.1 原生碳汇的独特景观
        8.2.2 多彩的社会文化图景
        8.2.3 政府的战略决策指向
    8.3 低碳旅游实施的策略
        8.3.1 重点培育原生碳汇旅游产品
        8.3.2 着力构建低碳旅游产业体系
        8.3.3 高度关注生态环境脆弱性
第9章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战略分析
    9.1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
        9.1.1 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规划
        9.1.2 加快旅游发展的国家战略行动
        9.1.3 倡导低碳发展的旅游各界响应
    9.2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现实意义
        9.2.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9.2.2 加快发展方式转型
        9.2.3 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9.3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
        9.3.1 互动发展:加快凝聚低碳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
        9.3.2 规范发展:尽快推出低碳旅游发展的行动导则
        9.3.3 示范发展:创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示范区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 可能的创新点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
        一、 产业分类
        二、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
        三、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
        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畴
        二、 规模经济
        三、 产业垄断和竞争
        四、 产业组织合理化
    第三节 产业政策
        一、 产业政策的内容和实质
        二、 产业政策的模式和规律
        三、 产业政策的作用
        四、 产业政策评估
第二章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演进
        一、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二、 产业结构演进阶段的具体表现
        三、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联系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理论研究
        二、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节 主导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一、 主导产业部门的界定
        二、 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部门
        三、 中国的主导产业部门
第三章 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二、 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
        三、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新的技术革命催生新的产业部门
        一、 技术革命的定义和成因
        二、 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部门
        三、 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和问题
    第三节 信息技术产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产业的成因和发展
        二、 信息技术产业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三、 信息技术产业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章 金融危机后全球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
        一、 金融危机成因及影响
        二、 美国的产业调整
        三、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 对出口型产业的影响
        二、 对投资型产业的影响
        三、 对消费性产业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向
        一、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产业的调整
        二、 重点产业振兴的基本思路
        三、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向
    第四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新潮流
        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经济复苏新方向
        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新方向
        三、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新方向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三、 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发展现状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
    第三节 科学技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
        一、 科学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
        二、 科学技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三、 科学技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的影响
    第四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上)
    第一节 节能环保产业分析
        一、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二、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
        三、 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
    第二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析
        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二、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
    第三节 生物产业分析
        一、 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二、 生物产业发展前景
        三、 生物产业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
第七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下)
    第一节 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分析
        一、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二、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三、 高端装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
    第二节 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
        一、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二、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三、 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
    第三节 新材料产业分析
        一、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二、 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
        三、 新材料产业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
第八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政策法规问题
        二、 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
        三、 新老产业协调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 政策法规对策
        二、 资金技术和人才对策
        三、 新老产业协调性对策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
        二、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力度
        三、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各领域配合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比较各国研制的第一代喷气客机(论文提纲范文)

研制情况
    英国研制的第一个喷气客机型号——“彗星”号
    苏联研制的第一个喷气客机型号——图104
    美国研制的第一个喷气客机——波音707
    法国研制的第一个喷气客机——“快帆”号
比较中思考
    四种喷气客机比较
    研制喷气客机都是当时强国所为
    研制第一代喷气客机都是军转民的尝试
    有军用飞机研制经验容易研制喷气客机
    两种研制模式比较
思考中比较
    研制“慧星”号客机的代价
    按民机特点和客户所需研制客机
    按适航要求和适航管理研制客机
    有一方有二, 有二就有三
    真正成功者是谁?
结束语

(9)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性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内生性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1.2.2 国内对内生性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创新能力现状
        2.1.1 电子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分析
        2.1.2 电子产业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分析
        2.1.3 电子产业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2.1.4 电子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能力分析
    2.2 电子产业与相关领域间的协作创新
    2.3 电子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快速革新换代
    2.4 国家对电子产业的扶持政策
        2.4.1 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应政策法规
        2.4.2 为技术创新提供全面的资金保障
        2.4.3 为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性创新特点分析
    3.1 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创新体系
        3.1.1 科研机构技术研发创新特点
        3.1.2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特点
    3.2 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2.1 大力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3.2.2 支持发展民族工业的大型电子产业项目
        3.2.3 提升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3 与部分国家电子产业创新能力的对比
        3.3.1 全球电子产业创新的几种模式及特点
        3.3.2 俄罗斯电子产业创新能力的优势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性创新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借鉴与合作
    4.1 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创新发展战略
    4.2 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创新发展对中国的借鉴
    4.3 中俄电子产业领域的合作
    4.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4.1 存在的问题
        4.4.2 开拓市场的建议
    4.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迈向“超音速客机”新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汽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我国汽车发展呈现的新变化[J]. 张静一,姬雪. 未来与发展, 2021(0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研究[D]. 刘鹤.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4]现代设计思潮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影响[D]. 欧阳宏达. 湖南工业大学, 2015(01)
  • [5]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D]. 王丽. 南京大学, 2014(04)
  • [6]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案例[D]. 蔡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7]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郑晓.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1)
  • [8]比较各国研制的第一代喷气客机[J]. 浦东,浦传彬. 中国军转民, 2010(11)
  • [9]俄罗斯电子产业内生性技术创新研究[D]. 贾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 [10]飞机演进[J]. 江东,云轩. 航空世界, 2003(09)

标签:;  ;  ;  ;  ;  

迈向“超音速客机”新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