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Cl_4萃取Os用于 ICP-MS测定Re-Os年龄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鲁亚,金之钧,储着银,刘可禹[1](2021)在《富有机质样品Re-Os同位素定年实验方法》文中提出近年来,铼—锇(Re-Os)同位素体系在确定含油气系统烃源岩沉积年龄、烃类生成、运移、后期调整改造年龄(古油藏热裂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等)以及油源示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富有机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体系存在元素丰度低、赋存形式复杂、同位素体系封闭性影响因素以及Os同位素组成均一机制不清等诸多难题,进而导致其构建的等时线年龄误差相对较大。通过测年样品筛选、富有机质样品化学前处理、实验流程空白控制以及国际参考标样监控等4个方面,对现有的富有机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分析测试全流程进行了总结与完善,可为拟开展含油气系统Re-Os定年工作的研究人员提高数据质量,构建理想的Re-Os等时线。
储着银,许继峰[2](2021)在《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地学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30年来,国内外铼—锇(Re-Os)同位素和铂族元素(PGE)分析方法及其地学应用取得了诸多研究进展。首先对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的样品溶解、化学分离及质谱测定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然后,对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在天体化学、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金属矿床定年、沉积地层定年及古环境,以及在油气系统定年与示踪等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可供地质分析工作者针对不同分析任务及分析对象,选择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发展Re-OsPGE分析技术时参考,也可供地质科研工作者开展Re-Os-PGE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时借鉴。
林阿兵[3](2020)在《中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过程》文中认为在克拉通区,大陆岩石圈地幔是由刚性的、以橄榄岩为主的根部组成。它不仅能够保护上覆地壳免受软流圈地幔对流的破坏,还在壳-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可以初步富集成矿物质的长久储集层。而在环克拉通区(如造山带)和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区,岩石圈地幔根通常受到强烈的改造以及部分甚至全部的破坏。因而,限制其对构造岩浆过程的响应对理解地壳生长和大陆稳定、保存和转化至关重要。火山作用携带的幔源捕虏体是研究深部地幔最直接的样品,它们往往保留了原始的岩相学特征和化学成分记录,从而能够提供关于岩石圈地幔组成、结构及成因等方面最可靠的信息。中国东北部是由华北克拉通东北角和兴蒙造山带东南缘两个不同但毗邻的构造单元组成的复合拼贴区,是研究影响不同构造单元岩石圈地幔深部过程差异以及克拉通和环克拉通潜在成因联系的理想场所。此外,横跨在该拼贴区的着名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即郯庐断裂带)加剧了岩石圈地幔的改造强度,从而增加了岩石圈演化的复杂程度,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跨岩石圈深大断裂破译其邻区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过程。本论文选取中国东北部作为研究区域,以辉南、蛟河和辽源等三个地点中-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橄榄岩捕虏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邻区类似的研究资料,探讨了不同构造背景下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内部动力学过程,包括:(1)华北克拉通边缘岩石圈演化的精炼模型;(2)兴蒙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异地起源;(3)郯庐断裂带区域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1)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大陆北部边缘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在华北克拉通东北角的辉南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幔源捕虏体为尖晶石橄榄岩,可分为两组。第一组橄榄岩具有原生粒状结构,由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组成。其全岩和斜方辉石中Al2O3较低(分别为0.53–1.06 wt.%和2.10–3.21 wt.%),具有较高含量的橄榄石(79–96%),全岩Mg O(44.8–47.9 wt.%)和Mg#(90.1–90.7),表明它们来源于适度难熔的岩石圈地幔。在该组橄榄岩中,单斜辉石显示LREE富集型和上凸的REE配分形态,普遍存在指示石榴石分解的尖晶石-辉石交织连晶结构,并且伴随着某些斜方辉石在较窄的Mg#范围内Al2O3变化较大,以及某些单斜辉石具有较低HREE的特征。相比之下,第二组橄榄岩显示残碎斑状结构到原生粒状结构,由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组成,含有极少的尖晶石-辉石交织连晶。它们具有较高的全岩和斜方辉石Al2O3(分别为1.48–3.23 wt.%和3.02–4.65 wt.%),较低含量的橄榄石(64–83%),Mg O(38.6–44.5%)和全岩Mg#(87.6–90.1),可能代表饱满的岩石圈地幔。此外,第二组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主要显示LREE亏损型和勺形的REE配分形态,含少量LREE富集型和上凸的REE配分形态。这些结果表明在高熔/岩比下,饱满地幔与类似新生代玄武岩的熔体相互作用消除了它们起源于石榴石相稳定域的大部分特征,而在低熔/岩比下与残余熔体或流体反应的难熔橄榄岩则保留了石榴石先前存在的证据。然而,这两组橄榄岩具有相似的平衡温度(即923–977°C和881–1110°C),并与橄榄石Mg#没有相关性,表明它们共存于同一深度范围内。总体而言,在影响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多次俯冲事件中,如果部分拆沉的古老难熔岩石圈在伸展作用驱动的软流圈上涌期间与饱满地幔一起重新增生,则这些观测结果才能最好协调。(2)揭示了环克拉通区兴蒙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异地起源性质在兴蒙造山带东南缘的蛟河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幔源捕虏体为尖晶石橄榄岩,主要由二辉橄榄岩组成,含少量的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比方辉橄榄岩具有更高的全岩Al2O3(分别为2.27–3.46 wt.%和0.84–1.02 wt.%),但二者都显示富集的全岩Fe O(高达9.54 wt.%),表明它们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再富集作用,这一特征与华北克拉通东北角(辉南、长白山和宽甸)和兴蒙造山带东南缘(双辽、伊通和汪清)的橄榄岩捕虏体类似,却不同于兴蒙造山带西北部(阿巴嘎、哈拉哈、诺敏和科洛)的岩石圈地幔。此外,二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具有较高的HREE(2.79–5.11ppm),Ti/Eu(3882–6864),V/Sc(3.8–4.6),以及变化较大的87Sr/86Sr(0.7021–0.7040)和较低的平均氧逸度(?O2=FMQ-1.90;相对于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缓冲对),而方辉橄榄岩与其具有不同的特征(HREE:0.94–2.11 ppm;Ti/Eu:163–2044;V/Sc:2.6–3.5;87Sr/86Sr:0.7032–0.7036;?O2=FMQ-1.24)。斜方辉石-橄榄石矿物间V的分配与二辉石REE温度计的组合进一步证实了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在?O2上的差异,表明了这种组合或许能得到定量的?O2估计。这些结果显示方辉橄榄岩可能起源于残留且高度亏损的地幔源区,与小体积的氧化性熔体相互作用形成,而二辉橄榄岩可能是通过还原的硅酸盐熔体向原岩中加入不同比例的单斜辉石±尖晶石所形成。此外,蛟河方辉橄榄岩中硫化物主要是富Cu–Ni的硫化物组合,以间隙型为主,而辉南橄榄岩(第一组)中主要为贫Cu硫化物,以包裹体形式为主,这反映了影响两个地区岩石圈地幔的过程不同。尽管如此,蛟河方辉橄榄岩具有高达1.76 Ga的古元古代Re亏损年龄,这与辉南(1.92 Ga)及穿越兴蒙造山带其它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最小形成年龄相似。结合独特的碰撞构造背景,本文推测蛟河岩石圈地幔与辉南地区被改造的克拉通型地幔具有成因联系,并在显生宙的板块汇聚期间被迁移到了现今的位置。在较年轻的碰撞环境中(如兴蒙造山带),古老的、漂浮的和不同程度改造的克拉通型地幔的残存是一种全球现象。这种背景可能是成矿的热点,通过并置合适的路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面),将成矿物质输送和聚集到具有古老的、受多期(俯冲-)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矿床中。(3)揭示了横越不同构造单元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区地幔的交代特征在郯庐断裂带附近的辽源地区,白垩纪玄武岩携带的幔源捕虏体为富含长石的异剥橄榄岩。大多数样品显示强烈变形和重结晶的特点,部分样品保留了单斜辉石替换斜方辉石的证据,结合单斜辉石具有较低的Ti/Eu(692–4425),以及单斜辉石中Ca/Al、(La/Yb)N和Zr/Hf随Ti/Eu的减小而增加的特征,表明样品经历了硅不饱和的、碳酸盐化的熔体交代作用,由此异剥橄榄岩中矿物对所含(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Mg#[100×Mg/(Mg+Fetotal)摩尔]的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熔/岩比的相互作用来重现。此外,本文认为含水交代矿物(如角闪石和云母)最终分解产生富钾(K2O高达9.84 wt.%)长石。相比之下,样品中不平衡的显微结构(如筛状结构,斜方辉石被单斜辉石的替换结构)以及保存在样品中不均匀的成分特征(如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中变化较大的Mg#)被认为是晚期交代事件的重要支持依据。结合其他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研究资料,这些结果指示可能发生在晚白垩-早第三纪的伸展阶段深部碳酸盐化的熔体交代作用,它被认为是郯庐断裂带沿线南北方向玄武质岩浆作用的前兆。因此,郯庐断裂带区域(以及其他地方)异剥橄榄岩化监测了与岩石圈的减薄甚至去克拉通化作用有关的碳酸盐化熔体的迁移和活化。综合来看,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缘区橄榄岩捕虏体反映适度难熔与饱满地幔并存于同一深度范围内,进而揭示岩石圈地幔发生了部分拆沉-重新增生-交代改造等一系列复杂的深部过程,可能与古亚洲洋的闭合以及古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折返有关。相比之下,在环克拉通区兴蒙造山带陆下的岩石圈地幔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来成因,由此在碰撞和薄皮构造作用下相邻克拉通区的岩石圈地幔迁移到了造山带。最后,横越克拉通及其外围环克拉通的跨岩石圈断裂区岩石圈地幔代表了经历过最强烈改造。结果表明,这种深大断裂为深部熔/流体的渗透提供了通道,可能会造成岩石圈地幔Fe的富集以及碳酸盐化的熔体交代作用。因此,中国东北部克拉通和环克拉通岩石圈地幔虽然详细地显示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但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与横越不同构造单元跨岩石圈深大断裂有关的岩石圈地幔享有相似的交代特征。
刘俊辰[4](2020)在《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金矿集区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前人对区内金矿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认识成果。尽管如此,对矿集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成矿机制和成矿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尚存争议。本论文以小秦岭金矿集区樊岔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矿床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全面剖析,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发现矿石中富含大量与金共生的Te-Bi矿物,在垂向上具有“上碲下铋”的产出分布特征。载金黄铁矿贫As,Au与Ag、Te、Bi显着的正相关。载金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面分析显示Au、Ag、Te、Bi元素分布不均,并与黄铁矿生长环带吻合。金主要以显微、次显微Au-Ag-Te-Bi矿物组合的包体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及石英中。Te、Bi对Au具有强效的萃取能力,Au与Te、Bi以微细粒固溶体共同迁移、富集与沉淀。樊岔金矿床及小秦岭金矿集区普遍存在的Au(Ag)-Te-Bi富集特征指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有关。2.H、O、S、Pb稳定同位素和He、Ar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一致表明,樊岔金矿床成矿流体和金属来源于幔源岩浆热液,在成矿过程的晚期阶段有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混入。3.载金黄铁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26-124 Ma,与自然金共生的热液独居石和金红石U-Pb年龄分别为127.5±0.7 Ma和129.7±4.3 Ma。精细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和岩浆活动相一致。4.在岩石圈大范围伸展减薄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成矿作用提供了流体、金属、挥发分以及充足的热源。与岩石圈伸展有关的地壳断裂系统为深部含矿流体的运移、循环以及金的富集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小秦岭金矿集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是在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构造体制下构造演化与深部流体过程共同作用下的物质响应。
朱喜[5](2019)在《江南造山带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南造山带(JOB)位于中国华南大陆,传统上被认为是存在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的碰撞缝合带。新元古代岩浆岩广泛分布于江南造山带西段,包括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这为研究华南大陆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提供了良好的视角。本文报导了江南造山带西段花桥和双朗(龙胜地区)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石,主要运用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矿物电子探针、Re-Os同位素分析测试、锆石U-Pb年代学等技术手段对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橄榄岩样品相对较高的Mg#(0.78-0.81)、Cr(2185-3087 ppm)和Ni(1238-1561ppm)含量,显示地幔橄榄岩的特征。MgO与SiO2、Al2O3、TiO2含量的具有负相关关系和Ni、Cr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了橄榄石、单斜辉石和铬铁矿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堆晶过程。相对较低的稀土元素含量(15.79-22.27 ppm)、轻稀土元素显示轻微富集的配分形式,无明显的Nb、Ta、Ti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的特征,表明其不同于典型特征的岛弧岩浆岩和亏损轻稀土元素特征的深海橄榄岩,我们推断橄榄岩可能形成于陆内环境并且受到交代作用的改造。橄榄岩中单斜辉石矿物Mg#的变化(0.91-0.93、0.83-0.86)反映了橄榄岩堆晶过程中矿物成分的变化。全岩Re-Os同位素分析中,橄榄岩具有较高的Re(116-633 ppt)、Os(837-2468 ppt)含量,相似的187Os/188Os(0.1496-0.1896)、187Re/188Os(0.5939-2.2937)同位素比值、均一的γOs(6.4-26.9),良好的187Os/188Os与1/192Os比值的线性关系,表明了岩浆岩系统中初始Os同位素的不均一性,结合橄榄岩样品尖晶石相反映的深度较浅的特征,我们认为高于球粒陨石的187Os/188Os同位素比值(0.1296)可能与大陆岩石圈地幔经历了多次高比例的流体/熔体的渗透反应有关。橄榄岩具有较高的TMA模式年龄(1.71-4.41 Ga),说明龙胜地区至少在古元古代到太古代存在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相比橄榄岩,辉长岩样品具有较低的Mg#(0.41-0.50)、Cr(34-85 ppm)和Ni(27-67ppm)含量,MgO与SiO2、CaO、Al2O3、TiO2显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镁铁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辉长岩相对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35.77-53.20ppm),更加平坦的稀土配分形式,以及轻微富集的轻稀土元素,具有类似于E-MORB的特点,明显不同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和OIB的特征,很可能形成于一个陆内的环境,而微量元素特征则记录了后期交代作用的影响。辉长岩中角闪石矿物具有较低的Mg#(0.43-0.61)、TiO2、Na2O和Al2O3含量,继承了辉石的成分特征,其可能为辉石交代富Si流体而成。斜长石矿物成分比较均一,具有低含量的CaO(0.08-0.31 wt.%)和K2O(0.03-0.07 wt.%)、较高含量的Na2O(10.7-11.9 wt.%)和Al2O3(15.6-19.0 wt.%),显示为钠长石,为典型的镁铁质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全岩Re-Os同位素分析中,辉长岩具有比较低的Re(199-452 ppt)、Os(7.6-30.8 ppt)含量,变化程度较大的187Re/188Os(37.37-4528.49)和187Os/188Os(1.19-444.67)比值,以及良好的187Os/188Os与1/192Os比值的线性关系,表明了岩浆岩系统中初始Os同位素的不均一性。结合187Re/188Os和187Os/188Os明显的趋势线,我们认为辉长岩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后期可能经历了富Si流体的交代作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长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810.5±3.9 Ma,解释为辉长岩的结晶年龄,代表了龙胜地区镁铁质杂岩体的侵位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出龙胜地区的橄榄岩具有堆晶岩的特征,可能来源于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辉长岩在成岩的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最终,结合区域镁铁-超镁铁质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研究成果,我们推断龙胜地区的镁铁-超镁铁质岩石更可能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而非“地幔柱”或者“岛弧”相关的构造环境。
黄从俊[6](2019)在《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康滇地轴中段,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河口群落凼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大致顺层产出;矿石类型以网脉—角砾状、脉状矿石为主,次为浸染状-块状、条带状-似层状矿石;已探明矿床中矿石储量约200Mt,平均品位:铁15.28%,铜0.83%,钼0.03%,钴0.02%,金0.16g/t,银1.87 g/t,稀土0.14%。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整理分析,运用镜下显微岩/矿相学观察、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手段对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与认识:(1)系统查明了该矿床的矿物组成及矿物生成顺序,重新划分了该矿床的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认为矿床先后经历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气成-热液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其中气成-热液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为矿床的主要成矿期;并新发现了该矿床的热液成矿期存在磷灰石、独居石及辉钼矿等重要矿物。(2)利用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河口群地层是由海底热水沉积岩和长英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而成;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裂谷环境中碱性-钙碱性岩浆的演化;变质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自于围岩,继承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流体中REE地球化学特征;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同期中酸性岩浆的演化;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REE来源于基性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中高温热液和/或河口群围岩。(3)借助于H-O、C、S等稳定同位素,揭示了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化剂(C、S)的来源,认为变质成矿期以变质水为主,气成-热液成矿期主要为岩浆水,热液成矿期以岩浆水为主,但有大气降水参与;矿化剂C和S主要来自幔源。(4)利用Pb、Sr、Nd和Os等放射成因同位素示踪了成矿物质来源,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物质较复杂,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且不同成矿期,成矿物质的来源存在差异,同一时期不同成矿金属(Cu和Mo)的来源也有所不同。(5)采用独居石U-Pb、黑云母Ar-Ar、硫化物Re-Os、硫化物Pb-Pb定年等多种测年手段,精确测定了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作用时限,(1)古元古代末期的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725Ma-1647Ma,持续100Ma,主要为Fe-Cu-(L)REE矿化,发生成矿预富集或形成含Fe和Cu的矿源层;(2)中元古代中期的变质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235Ma-1218Ma,持续约20Ma,矿源层中成矿元素重新分布、改造富集,主要为Fe-Cu-REE矿化,形成条带状、片理化矿石;(3)中元古代末期的大规模气成-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097Ma-907Ma,持续200Ma,主要为Fe-Cu-Mo-REE矿化,形成角砾状、网脉状、脉状、浸染状和块状富矿石;(4)新元古代早-中期的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860Ma-816Ma,持续45Ma,主要为Fe-Cu-Mo-U-REE矿化,发生碱交代成矿作用,形成碱交代岩体和脉状矿石。认为拉拉IOCG矿床具有多期、长期持续成矿作用特征。(6)借助于流体包裹体研究,提出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中酸性岩浆出溶流体与低温低盐度盆地卤水/变质水的混合,流体混合及相分离-流体超压作用是该期成矿作用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岩浆出溶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混合作用是导致该期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7)发现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事件与康滇地区元古宙时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时限一致,其中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对应于古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变质成矿期和气成-热液成矿期与中元古末期板块俯冲作用相关构造-岩浆活动时限一致,热液成矿期则与新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时限一致,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作用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元古宙时期壳幔相互作用的响应,认为拉拉IOCG矿床是狭义的IOCG矿床。
张勇[7](2018)在《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文中认为湘中-赣西北研究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区内产有锡矿山锑矿、沃溪锑-金-钨矿和大湖塘钨矿三个超大型矿床。它们呈三足鼎立之势,在江南造山带中段形成世界罕见的Sb、Au、W矿集区和区域性矿床分带。为了认识这三大矿床的成因关系,探讨与之相关的大规模流体运移和Sb-Au-W元素成矿组合与分离的机制。本论文以锡矿山锑矿、沃溪锑-金-钨矿和大湖塘钨矿三个典型矿床为重点,辅以对石巷里石墨矿、龙山锑金矿、龙王江锑金矿、西安金钨矿等矿床的对比研究和资料综合,通过对有关热液蚀变岩石主微量元素及其热液矿物的原位微区元素测定,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硫化物Re-Os同位素定年和锆石U-Pb定年等手段,对该区Sb-Au-W矿床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并在有关区域花岗岩及成矿岩体年龄,矿床及热液活动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和流体蚀变作用地球化学,以及制约矿物沉淀和Sb、Au、W分异成矿的主导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创新性认识:研究确定,涟源盆地下石炭统石巷里石墨矿叠加热液石英脉中富Au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27.8±3.8Ma。由此精确限定了盆地内广泛分布的下石炭统测水组煤系受到区域性热液蚀变(叠加有大量热液石英脉,普遍发育硅化、硫化物化等)的叠加时代,从而为湘中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流体运移及其与区域花岗岩活动、Sb-Au等成矿作用和煤系热变质作用之间的成因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厘定了赣西北地区W矿化的时代。其中赣西北大湖塘钨矿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37.9±2.0Ma,与湘中地区的Sb矿和Sb-Au矿皆为燕山期成矿。综合研究显示燕山期是湘中-赣西北地区Sb、Au、W的主要成矿时期,集中在150~130Ma。该研究区涟源盆地内只有燕山期成矿,而基底(湘西+湘东北+赣西北)则为晋宁、加里东、印支和燕山期的多时代成矿。造成基底和盖层成矿时代差别的可能原因有:岩浆作用强度和相对抬升程度差异。研究确定了望云山岩体晚期岩脉至少有三期。第一期和第二期为印支期,其中第一期为中细粒的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21.3±1.7Ma,第二期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216.5±1.8Ma。第三期岩脉为燕山期,形成时间为162.2±2.1~163.7±6.4Ma。燕山期岩脉的发现,进一步证实湘中存在燕山期的岩浆作用,并且与锡矿山锑矿早期成矿时代155.5±1.1Ma接近。涟源盆地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与区域中基性岩脉和大规模Sb成矿作用时代相对应。研究揭示,涟源盆地泥盆系中的锡矿山锑矿成矿流体以低温(192℃~177.8℃)和低盐度(平均6.2 NaCl wt%)为特征。基底地层内矿床:龙山金锑矿的形成温度平均为185℃,盐度平均5.6 NaCl.wt%;龙王江锑金矿成矿温度与龙山金锑矿相近,平均182.7℃,盐度平均2.9NaCl.wt%;西安钨金矿形成温较高(215.3℃~195.9℃),盐度平均6.0NaCl.wt%。结合已知的Sb、Au和W热液实验地球化学行为,矿物流体包裹体和成矿特征等综合分析显示,钨、金和锑的分别富集成矿在成因上可能与成矿热液演化中的三个温度临界点有关。即钨沉淀基本结束从而与金、锑分离的温度大约为250℃;金从热液中基本完全沉淀而与流体中的锑发生分离的温度大约为200℃;而锑则在流体温度降低到大约190℃时开始发生大量沉淀。因此,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可能是导致Sb、Au和W沉淀分异成矿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湘中地区基底内成矿流体演化相对复杂,碳酸盐化和绢英岩化阶段是W和Au成矿阶段,硅化阶段是Au和Sb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在基底内演化过程中从围岩中萃取了 Si、Fe、Au、Pb和Zn等成矿元素,这为盖层Au-Sb和Pb-Zn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成矿流体在基底内交代围岩并形成碳酸盐化(富集As、W和Sb)和绢英岩化(富集Si、W、Sb和Au)蚀变过程,虽然都有Sb元素沉淀,但沉淀富集的程度较低(△Ci=123.06~490.08ppm/g),远低于硅化蚀变的Sb富集程度(△Ci=10697ppm/g)。显示成矿流体在基底内演化形成硅化蚀变时高度富集Sb和Si,是沃溪锑金钨矿Sb-Au的主成矿阶段,与盖层内成矿流体富Sb和Si特征相似。富K的流体在基底内碳酸盐化围岩过程中,从围岩中交代出大量元素,可能是基底流体萃取围岩中成矿元素的机制之一,也可能是湘西地区形成区域性Au和Pb-Zn等元素亏损的原因之一。研究揭示,涟源盆地泥盆系灰岩中方解石脉的稀土元素总量(17.69ppm~41.64ppm)远小于未蚀变灰岩(121.2ppm~235.1ppm),且锡矿山的方解石脉也具有相同的低稀土特征(5.97ppm~15.27ppm)。可能指示在晚古生代盖层中,无论是矿区还是区域地层中的方解石脉,都形成于以低稀土含量大气降水为主的盆地流体。这显示了盆地流体迁移并交代蚀变了途径围岩,使蚀变灰岩的稀土含量(1.50~4.73ppm)降低,同时沉淀析出低稀土含量的方解石脉,表明涟源盆地蚀变灰岩、锡矿山和区域方解石脉的形成可能是古大气降水深循环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大湖塘钨矿早期(核)白钨矿具有高Nb、Ta和Mo,和低Sr(44.10~95.08ppm)的岩浆热液特征;西安白钨矿则具有明显的低Nb、Ta和Mo,和高Sr(581.68~861.03ppm)的深循环流体特征;而大湖塘钨矿晚期白钨矿则介于两者之间;指示了大湖塘钨矿岩浆热液流体→蚀变流体→深循环流体演化的过程。大湖塘钨矿形成热液黑云母时氧逸度为-13.6~-14.1,而后形成交代黑云母时氧逸度为-17.6~-17.8,此过程流体氧逸度出现明显下降,利于大量黑钨矿的形成;而随后形成的白钨矿的δEu负异常值(0.17~0.85)记录了形成早期白钨矿流体为氧化环境,氧逸度相对黑钨矿阶段升高,抑制了黑钨矿的形成,并开启了白钨矿大量生成阶段;至晚期白钨矿δEu正异常值(1.16~9.51)显示流体为低氧逸度的还原环境,氧逸度再次降低,致使硫化物大量生成。成矿流体氧逸度先降后升再降可能是控制大湖塘钨矿大量黑钨矿和大量白钨矿共同沉淀成矿的关键。黄铁矿Os同位素研究表明,涟源盆地内矿床的Au、Sb等成矿元素来自基底元古界,经历了长距离的迁移演化。赣西北辉钼矿Os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特征。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并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论文提出了有关湘中-赣西北地区大范围深尺度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的初步模型:(1)由三个超大型矿床组成的湘中-赣西北Sb-Au-W矿集区在成因上与大体积流体(热液和岩浆)在大范围和深尺度地壳中运移和分异演化有关。由部分熔融形成的多期岩浆热驱动所产生的深循环流体运移,是导致大规模Sb、Au和W分异成矿的主要因素。(2)在这一过程中,尤其在燕山期,被基底部分熔融和水/岩反应(热液蚀变)萃取的成矿元素Sb、Au、W、Pb、Zn和Si等,曾经历过大通量的流体搬运,并在基底或盖层隆升部位就位成矿。(3)成矿流体的温度降低可能是导致成矿元素Sb、Au和W先后依次沉淀,自下而上形成不同元素组合的矿床以及Sb、Au和W成矿分馏及分带的主要因素。因此,湘中-赣西北元古代基底中的大湖塘钨矿和沃溪锑-金-钨矿,以及古生代盖层中的锡矿山锑矿等中-低温热液矿床和矿化,均属于和大规模流体运移有关的区域性流体深循环热液系统。(4)湘中-赣西北地区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源于岩浆期后热液和盆地流体。岩浆期后热液是赣西北大湖塘钨矿(360~200℃)形成的关键;而盆地流体则是湘中地区锡矿山锑矿(192℃~177.8℃)和沃溪锑金钨矿(280~200℃)形成的关键。
周利敏,李超,李欣尉,赵鸿,屈文俊,杜安道[8](2018)在《Os水吸收液ICP-MS测量信号强度衰减原因研究》文中提出蒸馏法能从样品中有效分离出OsO4,吸收液直接用于ICP-MS测定,是辉钼矿Re-Os定年的关键技术环节。但实验发现,长时间放置的吸收液中Os信号强度显着降低。根据OsO4化学性质推测原因在于一是挥发使吸收液Os含量减少,二是还原使+8价Os变成低价态,气态比例降低,若雾化效率不变,进入质谱仪的Os减少,两者都会导致信号降低,但具体影响情况不明,需深入研究。本文利用辉钼矿标准物质制备不同放置时间、酸度和温度的吸收液,对比上述条件对ICP-MS信号强度的影响。实验时将残余吸收液与稀释剂、氧化剂封入Carius管加热蒸馏,测定Os含量。结果表明:吸收液放置时间越长,酸度越低,温度越高,信号降幅越大,幅度达到3.2%68.6%。室温下放置相同时间,低酸度吸收液的Os保存率高于高酸度吸收液,但Os信号强度低于后者,证明了挥发和还原共同导致信号衰减,且还原是主导原因。本文提出,冷冻(-18℃)可抑制OsO4挥发,提高酸度(约3.5 mol/L)可减弱OsO4还原,两者结合抑制信号衰减,提高了蒸馏法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覃曼[9](2017)在《辉钼矿铼锇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 ——以西华山钨矿床辉钼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辉钼矿Re含量高且普通Os含量低,已成为一些热液矿床中Re-Os定年的主要矿物,因此辉钼矿Re-Os定年方法在金属矿床的年代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建立测试辉钼矿年龄的硝酸溶样比值对比法,包括以下重要步骤:标准样品溶解,样品稀释,上机测试,年龄计算(根据M187/M185的比值,利用已建立的M187/M185的比值和年龄关系曲线计算辉钼矿Re-Os年龄),测试方案评估。确定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后,对江西西华山两种不同颗粒大小的辉钼矿应用硝酸溶样比值对比法进行Re-Os年龄测定。从实验方法本身、辉钼矿性质以及定年理论等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本文建立了辉钼矿硝酸溶样比值对比法,即采用硝酸对辉钼矿进行溶解,并运用ICP-MS直接测试187和185的比值(M187/M185),从而获得辉钼矿初测年龄方法。笔者采用该方法对辉钼矿标准样品和西华山钨矿床辉钼矿样品进行测试,其中二者测试结果均较为稳定,且二者的年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误差较小,精度较高。因此,作为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初测的方法,该方法可行性较高。(2)辉钼矿硝酸溶样比值对比法可以用于对辉钼矿Re-Os年龄进行初测,其测试结果为其它更高精度的测试方法提供数据参考,如根据辉钼矿的初测大致年龄确定Re、Os稀释剂的加入量以及Re、Os稀释剂的配比,从而更好的提高辉钼矿Re-Os年龄的分析精度。(3)对实际样品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辉钼矿颗粒Re-Os同位素存在失耦现象,其可能给实验结果带来误差。所以,对辉钼矿进行Re-Os年龄测试时,不能取辉钼矿颗粒的一部分,而应取完整的颗粒并将其研磨到一定的细度且混合均匀后再进行测试。
赵佩佩[10](2016)在《Re-Os和Mo同位素及PGE和S含量分析的优化技术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铼-锇(Re-Os)同位素体系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使其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在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和定年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地质样品中Re-Os含量极低,发展更准确的Re-Os化学分离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是地球化学家正在努力的方向之一。特别是地质样品的Re-Os化学分析方法中是否需要用氢氟酸溶解残留硅酸盐(硅质)仍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系统研究HF对Re–Os样品溶解的影响是岩石样品Re-Os同位素分析优化的热点方向之一,我们分别利用常规卡洛斯管(Carius tube,CT)溶解、先用HF处理再用卡洛斯管(HF+CT)分析了6个国际地质标准物质,详细解释HF的脱硅作用在地质样品分析中对Re和Os含量和同位素的影响。在HF溶样的步骤中,利用HF+HBr组合与HF+HCl组合的对比,对HF溶样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细化。在HF溶解样品中硅质的分析方法中,可以选择用HF+HCl或者HF+HBr两种试剂组合,在把样品转移至卡洛斯管中时加入稀释剂。在常规卡洛斯管溶解和先用HF处理再转移至卡洛斯管(HF+CT)两种溶样方法中,六个岩石标样Re含量都具有较好重复性,而同一样品的Os含量变化范围都较大,说明岩石样品中Re和Os具有不同的赋存状态。增加HF溶解样品中硅质的步骤使得Re和Os的含量有所提高,187Os/188Os比值也发生一定变化,尤其是玄武岩和安山岩类样品。本文对与Re-Os同位素系统紧密相关的铂族元素(PGE)及S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现有基础上对PGE的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发展了一种简单准确的适合环境样品的PGE-Re含量及Os同位素测量方法。并利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对国际灰尘铂族元素标准物质BCR-723和5个来自广州的道路灰尘样品进行了PGE-Re含量和Os同位素测定。首次给出了目前国际唯一灰尘标样BCR-723的PGE-Re含量和Os同位素组成的综合数据,为环境样品的PGE分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标准物质。来自广州的5个道路灰尘样品显示不仅是Pt和Pd明显超出天然背景值,Os、Ru、Ir和Re也同样是。本文采集样品的Pd、Ir、Ru和Pt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中国其他城市的道路灰尘样品数据一起指示了这些元素的来源与人类活动有关。汽车催化器是广州地区道路灰尘PGE的唯一已知来源。本研究还建立了一次溶样同步分析S含量和Re-Os同位素的方法。本文所测定的IAEA-S-2、IAEA-S-3和IAPSO(海水)的值与文献值一致。这说明所建立的质谱测定方法可以准确测定溶液样品的硫同位素组成。在分离过程中阳离子树脂紧密吸附了岩石样品中的基体元素,达到了S与基体元素的分离,分离效果理想。对岩石标准物质BHVO-2进行了分析,其S含量与Re、Os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说明BHVO-2的和所溶解的S的量并没有直接相关。本文中硫含量的变化范围很大,很可能已经掩盖了硫含量与Re、Os的相关性。以后的工作还需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排除实验流程对硫含量结果解释的影响。钼(Mo)同位素地球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迅速的研究方向。本文利用用已有的测定方法对一系列地质参考物质进行Mo同位素和含量的测定,其中包括辉钼矿、海水、珊瑚、火成岩和沉积岩等。其中如WGB-1、UB-N、JA-2、Sco-1等14个标样的Mo同位素数据是首次给出。这些国际标样的数据结果为Mo同位素和含量研究及不同实验室间数据比较提供了依据。利用上述建立的元素与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自然界有重要成因意义的若干代表性辉石岩样品,开展了主、微量元素和Re-Os同位素组成测定和研究。我们的研究证实了部分地幔中的辉石岩的确是富集放射性成因Os的同位素储源库,但是辉石岩Re-Os含量和同位素成分是相当不均一的,并非所有的辉石岩是前人所认为的富集放射性成因Os同位素组成,因此在讨论辉石岩作为岩浆源区时,需要甄别和考虑作为源区辉石岩的成因类型和形成背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CCl_4萃取Os用于 ICP-MS测定Re-Os年龄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Cl_4萃取Os用于 ICP-MS测定Re-Os年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富有机质样品Re-Os同位素定年实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含油气系统Re-Os测年样品筛选 |
1.1 富有机质沉积岩样品 |
1.2 原油、固体沥青和油砂等富有机质样品 |
2 富有机质样品化学前处理 |
2.1 富有机质样品的溶样方法 |
2.2 Re-Os的化学分离和纯化流程 |
3 实验室空白本底 |
4 富有机质样品Re-Os同位素参考标样 |
5 结论 |
(2)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地学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方法 |
1.1 样品分解方法 |
1.1.1 Ni S火试金法 |
1.1.2 低温酸溶法 |
1.1.3 碱熔法及酸溶碱熔结合法 |
1.1.4 Carius管酸溶法 |
1.1.5 HPA酸溶法 |
1.2 化学分离 |
1.2.1 Os的分离 |
1.2.1. 1 蒸馏法 |
1.2.1. 2 萃取法 |
1.2.1. 3 微蒸馏(Micro-distillation) |
1.2.2 Re和PGE的分离纯化 |
1.2.2. 1 Re的分离 |
1.2.2. 2 Re-PGE的分离 |
1.3 质谱测定方法 |
1.3.1 Os同位素测定 |
1.3.1. 1 负离子热电离质谱法(NTIMS) |
1.3.1. 2 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1.3.2 Re-PGE质谱测定 |
2 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地学应用 |
2.1 Re-Os-PGE在天体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
2.2 Re-Os-PGE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
2.2.1 大陆岩石圈地幔(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SCLM)定年 |
2.2.2 玄武岩源区示踪 |
2.3 Re-Os同位素在金属矿床定年和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
2.3.1 铜镍硫化物矿床定年和物源示踪 |
2.3.2 辉钼矿和低含量高放射性(LLHR)硫化物Re-Os定年 |
2.4 Re-Os同位素在沉积地层定年及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2.5 Re-Os-PGE在油气藏定年与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
3 结语 |
(3)中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岩石圈地幔概述 |
1.2.2 华北岩石圈减薄及地幔属性转变 |
1.2.3 东北微陆块拼合及地幔性质差异 |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华北克拉通地质概况 |
2.2 兴蒙造山带火山活动 |
2.3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 |
第三章 测试方法 |
3.1 样品制备 |
3.2 显微拍照及成分面扫 |
3.3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3.4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
3.5 矿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
3.5.1 EPMA分析 |
3.5.2 LA-ICP-MS分析 |
3.6 单斜辉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3.7 全岩Re-Os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 |
第四章 华北克拉通边缘岩石圈演化的精炼模型 |
4.1 引言 |
4.2 岩相学 |
4.3 分析结果 |
4.3.1 全岩主量 |
4.3.2 矿物主量元素 |
4.3.3 单斜辉石微量元素 |
4.3.4 平衡温度 |
4.4 讨论 |
4.4.1 辉南岩石圈地幔的亏损过程vs.再富集作用 |
4.4.2 难熔vs.饱满岩石圈地幔多样性的交代效应 |
4.4.2.1 隐性和隐含交代印记 |
4.4.2.2 交代介质和矿物学效应 |
4.4.3 华北边缘岩石圈地幔破坏和置换的精炼模型 |
4.4.3.1 裂谷作用产生的石榴石假晶和减压 |
4.4.3.2 辉南地区两种不同岩石圈地幔源的共存 |
4.4.3.3 难熔岩石圈的拆沉与饱满软流圈地幔的再增生 |
4.5 小结 |
第五章 兴蒙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异地起源 |
5.1 引言 |
5.2 岩相学 |
5.3 分析结果 |
5.3.1 全岩主量 |
5.3.2 矿物主量元素 |
5.3.3 矿物微量元素 |
5.3.4 单斜辉石原位Sr同位素组成 |
5.3.5 硫化物岩相学及主量元素组成 |
5.3.6 铂族元素(PGE)和Re |
5.3.7 Re–Os同位素体系 |
5.3.8 平衡温度 |
5.3.9 氧逸度 |
5.4 讨论 |
5.4.1 蛟河岩石圈的地幔结构 |
5.4.2 蛟河岩石圈地幔的热-氧逸度演化 |
5.4.3 矿物间V-Sc-Ti体系:氧逸度、温度和化学成分的效应及V氧逸度指示剂 |
5.4.4 二辉橄榄岩:由还原的软流圈硅酸盐熔体再富集作用的产物 |
5.4.5 方辉橄榄岩:与氧化性、硅不饱和的熔体反应的产物 |
5.4.6 区域富Fe的岩石圈地幔:来自克拉通破坏的残留 |
5.4.7 蛟河岩石圈地幔的成因和演化:来自PGE-~(187)Os/~(188)Os体系的启示 |
5.4.8 辉南和蛟河岩石圈地幔的年龄:来自Re-Os同位素的启示 |
5.4.9 非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壳-幔解耦:来自蛟河地区的启示 |
5.4.10 对碰撞带成矿作用的启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郯庐断裂带区域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 |
6.1 引言 |
6.2 岩相学 |
6.3 分析结果 |
6.3.1 主量元素 |
6.3.2 微量元素 |
6.3.3 寄主玄武岩的全岩主微量 |
6.3.4 温度估计 |
6.3.5 辉石对Mg# |
6.4 讨论 |
6.4.1 长石和玻璃的成因 |
6.4.2 辽源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 |
6.4.2.1 辽源异剥橄榄岩的成因:堆晶成因vs.交代成因 |
6.4.2.2 郯庐断裂带沿线隐性、显性和隐含交代作用 |
6.4.2.3 层析柱过程vs.完全的平衡 |
6.4.2.4 与小体积含CO_2-H_2O的硅酸盐熔体相互作用的证据 |
6.4.3 尖晶石筛状结构的形成 |
6.4.4 矿物对Mg-Fe分配:可能反映不同熔/岩比相互作用的产物 |
6.4.5 深大断裂带的异剥橄榄岩化作用及其广泛的意义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主要认识 |
7.2 创新点 |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4)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华北克拉通及小秦岭金矿集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碲化物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樊岔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矿集区地层 |
2.2.1 结晶基底 |
2.2.2 盖层岩系 |
2.3 矿集区构造 |
2.4 矿集区岩浆岩 |
2.4.1 古-中元古代花岗岩 |
2.4.2 中生代花岗岩 |
2.4.3 基性岩脉 |
2.5 区域金矿床概况 |
3 樊岔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侵入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阶段 |
4 成矿物质来源 |
4.1 样品及实验方法 |
4.1.1 H-O同位素分析 |
4.1.2 He-Ar同位素分析 |
4.1.3 原位S同位素分析 |
4.1.4 原位Pb同位素分析 |
4.2 测试结果 |
4.2.1 H-O同位素组成 |
4.2.2 He-Ar同位素组成 |
4.2.3 S同位素组成 |
4.2.4 Pb同位素组成 |
4.3 成矿物质来源 |
4.3.1 成矿流体来源 |
4.3.2 成矿金属来源 |
4.4 小结 |
5 矿物成因及成矿元素富集机制 |
5.1 样品及实验方法 |
5.1.1 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 |
5.1.2 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点分析 |
5.1.3 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面分析 |
5.2 测试结果 |
5.2.1 碲-铋化物矿物学 |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5.2.3 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 |
5.3 金的富集机制 |
5.3.1 金的赋存形式 |
5.3.2 Te-Bi矿物共生组合及形成条件 |
5.3.3 金的富集机制及成因指示 |
5.4 小结 |
6 成矿时代 |
6.1 样品及实验方法 |
6.1.1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
6.1.2 独居石和金红石矿相学、LA-ICP-MS微量元素及U-Pb定年 |
6.2 测试结果 |
6.2.1 黄铁矿Re-Os年龄 |
6.2.2 独居石矿物学、化学成分及U-Pb年龄 |
6.2.3 金红石矿物学、化学成分及U-Pb年龄 |
6.3 成矿时代及意义 |
6.3.1 金成矿时代 |
6.3.2 矿床成因及成矿背景指示 |
6.4 小结 |
7 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模型 |
8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数据附表 |
个人简历 |
(5)江南造山带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
1.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及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进展 |
1.4.1 主要工作量 |
1.4.2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江南造山带地质概况 |
2.2.1 新元古代岩浆作用 |
2.2.2 前寒武纪沉积地层 |
2.3 桂北龙胜地区地质背景 |
第三章 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相学工作 |
3.1 龙胜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分布及产状 |
3.2 龙胜花桥橄榄岩和双朗橄榄岩 |
3.3 龙胜花桥辉长岩 |
第四章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4.1 全岩主、微量元素 |
4.2 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
4.3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
4.4 全岩Re-Os同位素 |
第五章 分析测试结果 |
5.1 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5.2 矿物成分特征 |
5.3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
5.4 全岩Re-Os同位素分析测试 |
第六章 讨论 |
6.1 江南造山带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石的形成年代 |
6.2 江南造山带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
6.3 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过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OCG矿床研究现状 |
1.2.2 IOCG矿床定义 |
1.2.3 IOCG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
1.2.4 IOCG矿床主要成矿环境 |
1.2.5 IOCG矿床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 |
1.2.6 中国的IOCG矿床 |
1.3 拉拉IOCG矿床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1.5.1 论文主要成果 |
1.5.2 论文创新点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 |
2.1.1 古元古界河口群 |
2.1.2 古元古界大红山群 |
2.1.3 古元古界东川群 |
2.1.4 中元古界昆阳群 |
2.1.5 中元古界会理群 |
2.1.6 新元古界康定群 |
2.1.7 震旦系 |
2.1.8 古生界-新生界 |
2.1.9 康滇地轴元古宇地层演化顺序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2.3.2 中元古代岩浆岩 |
2.3.3 新元古代岩浆岩 |
2.4 区域变质作用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1.1 赋矿层位河口群 |
3.1.2 会理群 |
3.1.3 白果湾组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3.1 基性侵入岩 |
3.3.2 中酸性侵入岩 |
3.4 角砾岩 |
3.5 矿体特征 |
3.5.1 矿体埋藏特征 |
3.5.2 矿体产状、矿石品位及与围岩关系 |
3.6 矿石类型及构造 |
3.6.1 矿石类型 |
3.6.2 矿石构造 |
3.6.3 矿石矿物成分 |
3.6.4 矿石化学成分 |
第4章 矿床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成生顺序研究 |
4.1 矿床成矿期划分 |
4.1.1 成矿期 |
4.1.2 成矿阶段初步划分 |
4.2 矿物世代 |
4.2.1 矿石矿物 |
4.2.2 脉石矿物 |
4.3 矿床成矿阶段及矿物共生组合 |
4.3.1 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 |
4.3.2 变质成矿期 |
4.3.3 气成-热液成矿期 |
4.3.4 热液成矿期 |
4.3.5 矿物生成顺序表 |
4.4 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 |
第5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5.1 围岩的REE地球化学特征 |
5.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1.2 分析结果 |
5.1.3 REE配分模式及指示意义 |
5.2 含钙脉石矿物的REE地球化学 |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2.2 分析结果 |
5.2.3 REE配分模式特征及指示意义 |
5.3 REE来源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6.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6.1.2 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6.1.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特征 |
6.2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6.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6.2.2 分析结果 |
6.2.3 方解石沉淀影响因素及成矿流体中的C质来源 |
6.3 S同位素地球化学 |
6.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6.3.2 样品的S同位素组成 |
6.3.3 S同位素分馏平衡及平衡温度 |
6.3.4 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总S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硫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
7.1 独居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 |
7.1.1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
7.1.2 分析结果 |
7.1.3 独居石U-Pb年龄指示意义 |
7.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
7.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7.2.2 分析结果 |
7.2.3 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指示意义 |
7.3 黑云母39Ar-40Ar同位素测年 |
7.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7.3.2 分析结果 |
7.3.3 黑云母39Ar-40Ar年龄指示意义 |
7.4 黄铜矿的Pb-Pb及 Re-Os同位素测年 |
7.4.1 黄铜矿的Pb-Pb等时线法测年 |
7.4.2 黄铜矿Re-Os等时线法测年 |
7.5 拉拉IOCG矿床成矿时代及指示意义 |
7.5.1 拉拉IOCG矿床4 期成矿事件及指示意义 |
7.5.2 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
7.6 拉拉IOCG矿床(金属)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7.6.1 萤石的Rb-Sr和 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 |
7.6.2 金属成矿物质来源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8.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8.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结果 |
8.3 高盐度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成因及指示意义 |
8.3.1 含子晶包裹体的捕获条件及显微热力学行为 |
8.3.2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成因 |
8.3.3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流体来源 |
8.4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
8.4.1 气成-热液成矿期早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
8.4.2 气成-热液成矿期晚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
8.4.3 热液成矿期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
8.5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
8.5.1 拉拉IOCG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
8.5.2 流体超压机制及富矿角砾岩的形成过程 |
8.5.3 矿质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9章 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成矿 |
9.1 康滇地轴元古宙岩浆活动 |
9.1.1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 |
9.1.2 中元古代岩浆活动 |
9.1.3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
9.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火山-沉积期成矿作用 |
9.2.1 扬子地块在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中的构造演化 |
9.2.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扬子地块西南缘区域性IOCG矿化事件 |
9.2.3 拉拉IOCG矿床古元古代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
9.3 中元古代中酸性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气成-热液期成矿作用 |
9.3.1 Rodinia超大陆拼贴与扬子地块西南缘中酸性岛弧岩浆事件 |
9.3.2 拉拉IOCG矿床中元古代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
9.4 新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热液期成矿作用 |
第10章 成果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湘中-赣西北 |
1.1.2 大规模成矿流体运移和分异成矿 |
1.1.3 Re-Os同位素体系 |
1.2 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 |
1.3 研究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工作量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湘中-赣西北区域地质与Sb-Au-W成矿分带 |
2.1 湘中-赣西北构造概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构造演化特征 |
2.2 湘中-赣西北地层概况 |
2.2.1 新元古界 |
2.2.2 下古生界 |
2.2.3 上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2.6 涟源盆地“基底-盖层”结构 |
2.3 湘中-赣西北岩浆岩概况 |
2.3.1 晋宁期 |
2.3.2 加里东期 |
2.3.3 印支期 |
2.3.4 燕山期 |
2.4 湘中-赣西北Sb-An-W成矿分带 |
2.4.1 岩浆热液有关的矿床 |
2.4.2 深循环热液有关矿床 |
2.4.3 Sb-Au-W成矿分带 |
2.5 小结 |
第三章 湘中-赣西北Sb-Au-W矿床地质 |
3.1 沃溪锑金钨矿 |
3.1.1 矿区地质概况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1.3 围岩蚀变 |
3.2 大湖塘钨矿 |
3.2.1 矿区地质概况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2.3 围岩蚀变 |
3.3 锡矿山锑矿 |
3.3.1 矿区地质概况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3.3.3 围岩蚀变 |
3.4 小结 |
第四章 湘中-赣西北岩浆作用与Sb-Au-W成矿的关系 |
4.1 Re-Os同位素年代学 |
4.1.1 湘中热液石英脉中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 |
4.1.2 赣西北大湖塘W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4.2.1 湘中天龙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2 湘中天龙山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4.2.3 湘中望云山岩脉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4.3 成岩与Sb-Au-W成矿的关系 |
4.3.1 湘中热液黄铁矿形成时代的意义 |
4.3.2 湘中燕山期岩脉的地质意义 |
4.3.3 基底内多时代成矿和盖层内燕山期成矿 |
4.3.4 湘中-赣西北Sb-Au-W成矿与岩浆成岩作用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五章 湘中-赣西北Sb-Au-W矿流体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1 锡矿山Sb矿 |
5.1.2 大湖塘W矿 |
5.1.3 沃溪Sb-Au-W矿等 |
5.2 蚀变岩的元素地球化学 |
5.2.1 △Ci计算模型 |
5.2.2 锡矿山Sb矿 |
5.2.3 大湖塘W矿 |
5.2.4 沃溪Sb-Au-W矿 |
5.2.5 热液蚀变与贫化与富集 |
5.3 热液矿物的地球化学 |
5.3.1 方解石 |
5.3.2 白钨矿 |
5.4 岩浆流体与深循环流体成矿 |
5.4.1 矿物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盐度对成矿流体演化的指示 |
5.4.2 蚀变岩元素地球化学对热液成矿元素组成的指示 |
5.4.3 矿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指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湘中-赣西北大规模流体运移与Sb-Au-W成矿过程 |
6.1 Re和Os同位素对成矿物质来源的制约 |
6.2 Sb-Au-W迁移和分异的过程 |
6.2.1 Sb、Au和W在热液中的迁移形式 |
6.2.2 热液中Sb、Au和W的共生和分异过程 |
6.3 基底对成矿的控制 |
6.3.1 元古代Sb-Au-W含矿建造——成矿元素初步富集阶段 |
6.3.2 晋宁期W-Sn成矿——成矿元素的多期岩浆富集阶段800-150Ma |
6.3.3 加里东期深循环流体W-Au和Au矿—大规模流体运移成矿阶段 |
6.3.4 印支期隆起带石英脉型Au-Sb矿和矽卡岩型W矿 |
6.3.5 燕山期成矿大爆发 |
6.4 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迁移演化过程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
(8)Os水吸收液ICP-MS测量信号强度衰减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工作条件 |
1.2 标准溶液和主要试剂 |
1.3 实验样品 |
1.4 实验步骤 |
1.4.1 吸收液放置时间、酸度和放置温度实验 |
1.4.2 残留吸收液重新封管蒸馏实验 |
1.5 信号强度指示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吸收液放置条件及酸度对Os信号强度的影响 |
2.1.1 放置时间的影响 |
2.1.2 吸收液酸度的影响 |
2.1.3 放置温度的影响 |
2.2 还原和挥发作用对Os信号强度的影响 |
2.3 Os O4吸收液保存条件的选择 |
3 结论 |
(9)辉钼矿铼锇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 ——以西华山钨矿床辉钼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实验测试仪器介绍 |
2.1 等离子质质谱仪(ICP-MS)发展历史 |
2.2 等离子质质谱仪(ICP-MS)工作原理 |
2.3 ICP-MS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 |
2.4 ICP-MS同位素测定Re、Os |
第三章 Re-Os同位素的定年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3.1 Re-Os同位素 |
3.2 Re-Os同位素体系定年的基本原理 |
3.3 同位素稀释法 |
3.4 Re-Os同位素体系的定年研究 |
3.4.1 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定年 |
3.4.2 普通硫化物的Re-Os同位素定年 |
3.4.3 地幔橄榄岩包体Re-Os同位素体系定年 |
3.4.4 富有机质沉积岩和石油Re-Os同位素定年 |
3.4.5 灰岩的Re-Os同位素体系定年 |
第四章 Re-Os同位素分析实验方法 |
4.1 样品的溶解 |
4.2 Re同位素的分离和纯化 |
4.2.1 阴离子交换法 |
4.2.2 溶剂萃取法 |
4.3 Os同位素的分离和纯化 |
4.3.1 常规蒸馏法 |
4.3.2 CCl_4或CHCl_3萃取法 |
4.3.3 液溴萃取法 |
第五章 实验原理及方案设计 |
5.1 实验原理及说明 |
5.1.1 实验原理方法改进 |
5.1.2 质量歧视校正 |
5.1.3 基体效应 |
5.2 实验方案设计及改进 |
5.2.1 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仪器及工作条件 |
5.2.4 实验流程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西华山钨矿床辉钼矿铼锇体系研究实例 |
6.1 地质背景 |
6.2 矿床成矿年龄研究 |
6.3 样品及样品描述 |
6.4 样品测试 |
6.4.1 测试方法 |
6.4.2 测试结果 |
6.5 原因分析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Re-Os和Mo同位素及PGE和S含量分析的优化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论文工作量小结 |
第二章 Re-Os和钼同位素体系简介及其相关问题 |
第一节 Re-Os同位素体系及其分析测试方法 |
一、Re-Os同位素体系的基本性质 |
二、Re-Os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示踪 |
三、Re-Os同位素的分析测试方法 |
四、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案 |
第二节 钼同位素及其分析方法 |
一、钼同位素的性质 |
二、钼同位素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三、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案 |
第三节 铂族元素及其分析方法 |
一、铂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 |
二、铂族元素分析方法 |
三、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案 |
第四节 硫分析技术及其问题 |
一、硫同位素的质谱测定方法 |
二、样品溶解与硫的分离 |
三、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案 |
第三章 环境样品中PGE-Re含量和Os同位素同时精确测定技术 |
第一节 环境样品PGE-Re含量和Os同位素同时精确测定方法建立 |
一、样品的分析测试流程 |
二、样品分析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
三、环境标样的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广州道路灰尘PGE-Re含量和Os同位素组成研究 |
一、样品描述 |
二、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F的使用对岩石样品Re-Os同位素分析影响的评估 |
第一节 Re-Os同位素分析测试流程 |
一、试剂与材料 |
二、样品的溶解与分离 |
三、同位素的仪器测定 |
第二节 结果讨论 |
一、HF溶样对岩石样品Re-Os同位素含量的影响 |
二、关于HF-CT溶样试剂组合的讨论 |
三、关于样品均一性的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岩石样品硫含量与Re-Os同位素的同步测定技术 |
第一节 硫的地球化学性质 |
一、硫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 |
二、硫同位素的分馏 |
第二节 硫的化学分离 |
一、试剂与材料 |
二、硫标样的准备 |
三、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硫 |
第三节 硫的质谱测定 |
一、硫同位素质谱测定中的干扰 |
二、质谱测定中的质量分馏 |
三、标样的硫同位素测定 |
第四节 岩石样品硫含量与Re-Os同位素同步测定 |
一、岩石样品Re-Os和S同时分离流程 |
二、玄武岩国际标样BHVO-2 测定结果和讨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质标样钼同位素的测定 |
第一节 钼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二节 地质标样钼同位素测定的结果及讨论 |
一、质谱测定精度 |
二、地质标样的钼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结果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辉石岩的Re-Os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第一节 辉石岩的Re-Os同位素组成在火成岩研究中的重要性 |
一、辉石岩的主要成因 |
二、辉石岩的Re-Os同位素组成在火成岩研究中的重要性 |
第二节 代表性辉石岩的岩石学特征 |
一、分析方法 |
二、代表性辉石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节 代表性辉石岩的Re-Os同位素分析 |
一、分析方法 |
二、分析结果 |
第四节 地幔中辉石岩Re-Os同位素储库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CCl_4萃取Os用于 ICP-MS测定Re-Os年龄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富有机质样品Re-Os同位素定年实验方法[J]. 武鲁亚,金之钧,储着银,刘可禹.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3)
- [2]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地学应用进展[J]. 储着银,许继峰. 地球科学进展, 2021(03)
- [3]中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过程[D]. 林阿兵.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D]. 刘俊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江南造山带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 朱喜. 西北大学, 2019(01)
- [6]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黄从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7]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D]. 张勇. 南京大学, 2018
- [8]Os水吸收液ICP-MS测量信号强度衰减原因研究[J]. 周利敏,李超,李欣尉,赵鸿,屈文俊,杜安道. 岩矿测试, 2018(04)
- [9]辉钼矿铼锇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 ——以西华山钨矿床辉钼矿为例[D]. 覃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Re-Os和Mo同位素及PGE和S含量分析的优化技术与应用[D]. 赵佩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