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AID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吕昭,邓锦洲,梁东晨[1](2021)在《作战体系的结构建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战争是体系之间的对抗,建立作战体系结构模型是作战体系评估与优化的基础。首先,对作战体系结构建模技术进行总结,对各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并阐述了作战体系建模技术的应用研究。其次,对作战体系结构建模的基本工具与建模框架进行了总结。通过对作战体系建模的技术、工具以及框架三个层次的深入剖析,能够为作战体系评估与优化、武器装备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用等提供研究支撑。
訾璐[2](2021)在《基于高精地图数据的交通要素时空对象建模与可视化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网络化的不断推进,在未来智能出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高精地图正进入大众的视野。目前各大图商和互联网公司研究的高精地图数据精度高、体量大,但是使用范围仅仅局限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如果能够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为不同标准的高精度数据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模型,可以大大拓宽高精地图数据的使用范围,满足交通管理、应急保障和道路维护等更多领域的需要。现有的交通要素数据模型在对交通要素进行描述时,主要表达的是交通要素的空间位置,缺乏对其时间、关联关系、组成结构、行为特征等复杂信息的描述。全空间信息系统和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理念的提出为全面、准确、直观地表达交通要素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拓展高精地图数据的使用范围提供了解决思路。因此,本文将交通要素与多粒度时空对象相结合,开展了基于高精地图数据的交通要素对象化建模与可视化表达的相关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时空数据模型、高精地图及其数据逻辑结构和交通要素建模与可视化表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目前高精度交通要素对象化建模与可视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的组织架构。2、提出了交通要素对象化的概念并分析了对象化的优势,针对更新技术和数据处理过程,分析了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高精地图数据管理的优势;在交通要素对象化描述难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交通要素对象化描述模型;基于车辆行为对交通要素进行了重新分类,并详细描述了交通要素各个对象类的独有特征项。3、构建了交通要素对象化建模框架,确立了交通要素的对象化建模思路,分析了建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设计了交通要素对象类模板,并研究了基于模板的高精地图数据转换规则,批量转换了高精地图数据;最后,以具体的应用实例对交通要素对象化建模进行了实验验证。4、探讨了交通要素对象化表达与导航电子地图表达的区别,提出了交通要素可视化的流程、关键技术问题和可视化内容;开展了交通要素可视化表达技术研究,基于WebGL构建了交通要素对象的三维符号,并研究了顾及道路通行规则的可视化表达技术;最后对可视化功能进行了设计和实现。5、设计并实现了高精度交通要素可视化实验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各个功能模块,并以北京市特定区域为例进行了建模与可视化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高精地图数据的交通要素对象化建模方法与可视化表达研究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朱羽[3](2020)在《基于4G网络的海警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维护海洋权益和发展海洋经济,急需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海上治安环境。因此,海警部队应运而生,肩负起海上维权执法的职责。由于当前海上违法犯罪活动日趋隐蔽,作案地点分散、偏远,海警部门现有的手段和装备难以满足执法取证的需要。因此,建设一套方便、简易、实用的监控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4G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普及,为建设海警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依据某省海警部门的业务需要,依托中国电信4G网络,设计并建成具有可视化指挥调度、远程视频语音通信、实时监控、一体化管理以及图像数据传输、存储、回放等多功能的海警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本系统兼具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易操作性、可扩展性,预计能够满足该省海警部门未来5年或更长时间的工作需要。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首先,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海警执法取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海上执法工作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4G网络的海警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明确系统的建设意义和预期目标。从组网方式、应用场景、各功能结构以及设备选型等方面提出满足海警执法需要的设计方案,并说明该方案如何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其次,论述4G通信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视频数据压缩编码及传输技术,特别是L2TP隧道、VPDN、二次AAA认证、安全网闸、IPSEC等安全技术措施在本系统中的应用,在充分保障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兼顾建设成本、通信质量、传输效率。随后,安装设置Oracle数据库和海康威视i VMS-7800集中监控应用管理平台。在整体完成系统软硬件建设和调试后,给出两个真实案例,进一步说明在海警执法实践中本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
余玉风[4](2020)在《自动化立库WEB可视化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商务及仓储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现代仓储模式正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等方向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以其强大的存储能力及高效的仓储作业效率,成为了仓储行业首选库型,但由于其多作业任务并行执行、库存管理复杂及设备数量众多等特点,给其配套信息化仓储管控系统的建设带了更大的难度。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化仓储管控系统的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大部分仓储管控系统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部分单体式架构的仓储管控系统已无法应对订单作业量巨大、设备众多的仓储需求。其次,传统仓储管控系统可视化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仓储场景中对设备及作业流程的远程自动化控制需求。针对现有仓储管控系统存在的诸多不足及技术升级的急迫需求,本文以自动化立体仓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向服务架构设计方法、OPC工业互联互通技术、数据库技术、Web服务技术、可视化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可视化仓储管控技术途径。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仓储Web可视化管控系统分析与设计针对自动化立体仓库库存管理复杂、异构设备多且作业控制困难等特点,分析现代仓储管控系统需求及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给出了可行的可视化管控技术路线。为提高系统在大规模仓储作业场景中的稳定性及可用性,解决系统维护困难、扩展性差等问题,提出了面向服务的仓储管控系统架构,设计了设备监控、作业控制等应用服务。为提高仓储管控质量及效率,设计了面向仓储设备监控的Web可视化方案。基于ER实体关系分析,设计数据库表结构,建立数据库表与仓储模型类映射关系,为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2)基于OPC与Web服务的设备可视化监控针对底层设备众多且通信方式异构等问题,采用OPC技术在设备监控服务端与PLC设备端之间建立统一的通信接口,屏蔽设备通信异构性。基于OPC技术,以仓储监控服务为核心,结合Signal R技术,建立设备数据由服务端到客户端的实时推送机制。采用Html/CSS/SVG等前端可视化技术,建立设备监控可视化视图模型,实现对设备状态及作业场景的实时可视化监控。(3)仓储资源管理与作业流程控制为解决自动化立体仓库货位密集、库存管理复杂、不直观等问题,建立基于货架布局的可视化管理视图,实现以货位为单位的库存、物料、托盘及货位编码等信息的管理功能,采用Web图表技术对库存信息进行统计图展示。为了确保作业中货位及托盘编号的准确性及可用性,减少出入库作业差错率,建立了作业完整性、有效性、一致性的验证机制。为实现作业流程的自动化控制,保证多作业任务并行有序执行,基于仓储作业工作流分析,考虑设备资源约束与RGV避堵规则,建立了基于“事件-响应”特征的作业流程自动化控制机制。在服务端推送技术的基础上,对作业进度、库存更新以及设备故障等信息实时Web可视化跟踪,进一步提高作业过程的可控程度。综上,课题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7DZ2283800)及松江区重点领域示范应用项目(2018-01)资助。采用ASP.NET Core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OPC技术、Signal R技术及SVG/Html等Web可视化技术,开发了自动化立库WEB可视化管控系统。通过企业试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结果表明,所研制系统能满足分布式仓储作业可视化管控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基于Web的仓储管控系统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基础。
陈祥葱[5](2020)在《行为驱动三维时空建模及分布式索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沟通数字虚拟世界及现实世界的桥梁,GIS数据模型一直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与基础。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城市”要求在一个立体、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信息管理、方案模拟与处置决策,解决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土地退化、海岸变迁、疾病传播等问题;同时,随着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卫星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采集技术飞速发展,空间数据粒度越来越小、时间上的动态性越来越高、语义特征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且呈现出动态联动的趋势,时间、空间和语义一体化建模成为新时期GIS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表达,时空建模的前提是时空认知。但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人类对时空认知也是异构多元的,无论是地理本体认知、三维几何表达或是时空数据建模,现阶段均无法形成归一化、普适化的表达模式。同时,现阶段的各类数据模型均是从几何表达或时空过程某一方面进行建模,忽略了几何表达、时空模型以及数据索引等不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关性。基于上述背景,针对现阶段GIS时空数据模型的不足,本文以地理本体为方法指导,探讨了粒度化三维几何建模、行为驱动的时空建模方法,并讨论了基于对等网络的分布式索引构建,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研究内容的可行性与正确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地理本体视角下的行为研究。结合地理本体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现有地理本体的不足,在综合地理信息基本任务、时空客观规律和时空认知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时空一体化的地理本体:O(28)(27)St,At,Action(t i)(29)。从地理本体所具有的多重内涵出发,探讨了地理本体行为的定义、内涵及分类,阐明了地理本体与时空建模任务目标、实施路径的一致性,并阐述了以地理本体为方法论指导时空建模须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间的逻辑关系,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二、基于语义粒度的三维建模。首先通过对三维建模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和现有三维几何建模方法的研究,说明了单一考虑几何表达的建模粒度并不能满足应用需要,在综合考虑几何、语义与认知基础上,依托知觉空间提出了分级三维几何建模粒度,并探讨了不同层次三维几何建模方法。为解决粒度操作问题,拓展了整体和部分((is-part-of))的聚合语义,定义了粒度组合的五种操作(组合、附着、分割、包含、投影)模式,并引入图论构建了语义拓扑图和模式字符串,实现三维建模由单纯数学建模向模式建模的转变。三、行为驱动时空建模研究。针对时空数据建模中面临着时空多尺度、建模单元多样化和认知多元化等约束,以时空一体的地理本体为理论出发点,按照时间本体、时空行为以及时空模型的层次逐级讨论了行为驱动时空建模的方法,构建时间本体、时空行为模型和行为驱动的时空模型,并重点阐述了行为驱动时空模型在时空一体化表达、多时空过程、多维空间以及自我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四、分布时空索引研究。为适应分布、并行的计算环境,本文基于Skip Index提出了对等网络(P2P)环境下的分布式时空索引,并通过时间线索引解决了时间范围检索、数据倾斜带来的性能问题,同时实现时间与空间高效检索。该索引实现方法简单、效率稳定,可满足时空对象自主发现或检索相关联的空间对象的需求,为构建具备自主响应能力的“活化”时空对象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引入行为,创新性的提出时空一体地理本体,并以此为方法论指导,通过知觉空间和聚合语义实现粒度化三维建模高效表达,基于时空行为驱动构建了普适化、归一化的时空数据模型,并利用Skip Index的时间扩展实现了分布式时空检索。本文研究丰富了地理本体内涵,为面向多要素、多尺度复杂时空的时间、空间、语义一体化建模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路径,有效满足“智慧城市”场景下的时空应用。
郭玥晗[6](2020)在《校史地图信息的时空对象建模与可视化表达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的校史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大学的文化品质和精神积淀,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展示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随着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校史数据来源不断丰富,可视化表达手段日新月异,传统的校史展现方法已逐渐无法满足用户多用途的需要。校史地图是校史可视化的一种手段,可以展示学校发展的时空变化和属性特征,然而目前的校史地图可视化方法较为单一简单,且现有的校史地图大都只对校史的空间位置与部分属性特征进行可视化,但校史地图需要表达的元素十分丰富,如学校历史中各个部门的关联关系、组成结构、行为能力等特征,并且校史发展还具有全过程、多尺度、全方位的特性,现有可视化方法无法有效满足这些特性的可视化需求。为了全面、直观、有效地表达出院校发展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丰富校史信息的可视化手段,本文进行了校史地图信息的时空对象建模与可视化表达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探讨了校史地图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总结时空数据模型、历史地图以及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2、提出了校史地图信息的对象化描述方法。阐述了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校史地图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校史地图与传统校史地图的区别;基于校史地图信息对象化描述的特点与内容,设计了校史地图中不同时空对象的描述框架;提出了校史地图中时空对象类特征项的描述方法并对校史地图中主要对象类进行具体描述。3、开展了校史地图信息的时空对象建模方法研究。提出了校史地图信息的对象化建模框架,确立了校史地图信息的对象化建模流程,分析了建模的关键技术;对校史地图信息对象化建模的关键步骤和方法进行了设计与实现;设计了具体实验案例,生成了校史地图的对象化建模数据。4、开展了校史地图的可视化表达技术研究。确立了校史地图的可视化表达流程,分析了可视化表达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校史地图可视化表达模型;构建了校史地图的可视化表达分类体系,确定了不同类别的校史地图可视化方法选择的通用化流程;探讨设计了基于校史地图对象化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并以校史地图中的用户交互功能为基础对基于用户交互的多粒度功能和个性化功能进行了设计;设计了相关实验,基于实验案例对可视化方法与功能进行了设计实现。5、设计与实现了校史地图的实验系统。对校史地图的对象化建模和可视化原型系统以及实验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以郑州某大学的校史为例进行了建模和可视化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建模和可视化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对校史地图的对象化描述方法、对象化建模方法以及可视化方法设计,完整的构建了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校史地图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创新了校史地图的数据建模和可视化理论。研究实现的校史地图可视化实验系统,从技术上弥补了目前校史信息可视化中缺乏可交互多尺度动态可视化工具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本研究的确立,也为其他历史地图的设计制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
傅蓉[7](2020)在《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的粒度结构解析与对象化建模模拟》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我国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空间信息系统与智能设施管理”项目。项目尝试突破传统GIS以地图为模板的间接建模方法,改用多粒度时空对象来直接描述从微观到宏观的现实世界。与传统GIS主要利用“空间+几何+属性”进行要素表达不同,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通过8个表达元素(时空参照、时空位置、空间形态、属性特征、组成结构、行为能力、认知能力)和5个操作集合(构造和析构、分解和组合、转化和演化、关系动态、学习和决策)加以实现。建模原理和方法的改变使得现有基于GIS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描述以及据此所发展的系列地理模型需要通过适当的转换和重构才可以应用于全空间信息系统。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理模型对其进行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并探究地理模型改造与重构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方法对验证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理论的有效性,提升其对复杂地理过程建模与分析的适用性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流域水文模型涉及多种地理对象的演化以及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进行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的理想样本。传统的流域水文模型以过程模型为主,大多未对流域中水文过程的各类对象进行对象化建模。近年来虽发展了部分面向对象的水文模型,但主要从计算机面向对象的建模视角加以构造,未能从地理场景对象建模视角进行模型构建。本文以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为例,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描述框架研究了流域水文的表达模式,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水文过程对象粒度层级与分类体系。从场景学的视角出发,抽象概括流域水文要素,进行了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重构,构造了对流域连续流量过程的模拟和离散状态推断实验,验证了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理论在对象建模和地理模型改造的适用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论文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论文应用多粒度时空对象方法,基于地理场景学理论,构建了以大气水、地表水、壤中流以及地下水为要素的水文过程场景,并根据水文过程演化规律和逻辑关系建立了流域水文对象的粒度层级,实现了流域水文过程的演化与转化操作的表达。(2)论文通过将流域抽象为蒸发面、产流面、汇流面的多粒度时空对象形式,实现了流域水文的形式化表达与运算,完成了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新安江水文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通过状态更新方法的引入实现了流域水文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演化与转化操作的表达。(3)论文设计了基于对象化的新安江水文模型的连续流量模拟,实现了模型对于流域总流量的计算,同时设计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离散状态推断实验,实现了流域对象经离散化解析后的状态演化推断,并完成了流域流量的预测。
王先梦[8](2020)在《数值反应堆热工流体并行模拟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数值反应堆是建立在超级计算机上,可实现实际反应堆内各种物理过程高精细模拟的复杂软件系统,对新堆设计、反应堆功率提升和反应堆延寿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数值反应堆(China Virtual Reactor,CVR 1.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值反应堆原型系统开发及示范应用”项目研发的软件系统,旨在借助我国的超算优势,对反应堆内的热工流体、中子物理、材料辐照效应等物理过程进行高精细的模拟。本文论述CVR 1.0中热工流体模拟软件研发的关键技术。从堆芯对象建模与信息自动加载技术、自适应的并行任务划分技术和面向异构架构的并行优化技术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以子通道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这两种广泛使用的热工流体模拟方法为研究对象,在“天河二号”和“神威·太湖之光”超算上实现了高精细的热工流体模拟。主要的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高精细子通道模拟计算的子通道/棒数量多、关联关系复杂,常用的手动输入信息的方式工作量大且易出错的问题,研发了一套用于子通道模拟的堆芯对象建模和信息自动加载技术,可实现四边形组件反应堆和六边形组件反应堆的统一建模,基于堆芯对象模型,实现了输入信息的自动化加载,用户需要输入的信息从超20万行减少至约400行。基于子通道方法的数学物理模型剖析了堆芯建模和信息加载的要求与挑战。分析了子通道模拟中涉及的事物并识别其主要特征,基于组件、棒和子通道等模拟对象,建立能精确刻画堆芯的模型。提出了基于“堆芯行列坐标系”的信息自动加载方法,可实现位置和几何等信息的自动加载,可实现对象之间关联关系的自动构建。采用该技术用户需要输入的信息大幅减少,提高了子通道软件的便捷性。(2)针对现有的子通道软件任务划分方式不灵活、可扩展性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套自适应的并行任务划分技术,可根据计算机(集群)的核数确定恰当的任务划分方式,使子通道模拟软件能部署于单机、小型服务器和超算等计算环境。针对四边形组件反应堆和六边形组件反应堆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基于区域分解的“组件均分法”,根据计算机(集群)的核数对全堆芯或单个组件进行计算任务划分,计算任务和进程的映射可灵活进行。通过对采用不同组件数量、不同棒数量和轴向分层数量的多个算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了不同几何设置算例对应的最佳使用核数。(3)针对国产超算独特的异构架构特点,研发了面向异构众核架构的并行优化技术,使基于高精度谱元法的CFD软件能适应国产超算架构。从谱元法的求解原理出发,剖析了基于谱元法的CFD模拟软件的计算核心,分析了该计算核心的特点及优化难点;分析了几种典型的超算异构众核架构的特点,面向不同架构的特点提出了针对谱元法CFD模拟软件的移植与优化方法;重点阐述了面向国产“申威”异构众核架构的移植与优化工作,具体包括主核向量化、从核移植和静态内存管理工作。(4)采用研发的技术实现了基于子通道和CFD方法的高精细热工流体模拟,验证了技术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并行性能。在“天河二号”超算上测试,全堆芯157组件、精确到每个真实流道的、轴向划分为125层的子通道稳态模拟,可使用4~6,280核实现,使用6,280核时仅需约8分钟。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算上实现了基于谱元法的CFD模拟,计算621,610个谱单元,约85亿格点,可扩展到20,480核组(1,331,200核),相对于典型的谱元法CFD模拟软件Nek5000性能提升约40%。
陈冠锋[9](2019)在《A企业流程管理平台研发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A企业在经过流程梳理项目之后决定引入多层的流程管理平台,以增强对流程的管理使得流程能够切实落实在公司的各项工作中,从而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A企业的流程管理平台不仅仅完成各级各类流程的流转控制,还需要对流转过程的数据进行核算,用以把握流程实际执行情况。不希望多层级的流程管理停留在制度、文件管理的层面,希望通过IT技术将流程管理能真正与流程执行对接起来,并且能实现流程业务数据的核算,因此实行流程管理落地平台研发项目。端到端流程为了满足顶层管控和执行灵活的需求,拆分成以价值流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和以事务为核心的工作流程。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的对接运行是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点研究目标。同时为了推进流程的迭代优化,需要在传统工作流流转绩效基础上扩展流程表单数据的业务核算,面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如何统一核算逻辑是本项目另一个重点研究目标。工作流表单具有结构单一且无语义的特点,借鉴面向对象的理论对企业经营资源抽象为企业元素对象,通过建立流程表单生成余额表来实现上下游工作流程生成的约束。借鉴会计核算的理论,用企业元素对象建立核算对象,工作流程流转时采集核算对象的发生额和关键信息,完成“记账”。以类似会计账的方式查询业务数据。本文首先对A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及流程梳理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完成了A企业流程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接着针对非执行流程与执行流程的对接和流程单据的业务数据核算两个关键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然后对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给出了该平台在A企业实施的策略、方法,以及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A企业研发实施流程管理平台,说明流程管理的理念正在不断被企业所接受,流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对流程管理理念的支撑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论文借鉴会计核算的理念、方法论,提出流程业务核算的技术方案。业务核算以面向企业经营元素为对象,以统一化方式实现不同企业场景、不同核算精细度的核算需求。很好对主流流程管理软件仅工作流程流转过程进行报告的流程绩效模式进行补充,为流程优化迭代提供更充分的决策支持,使企业流程管理形成更完整的闭环。
周广[10](2019)在《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的同时,又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dedicated outdoor air systems,简称DOAS)受到广泛关注。但无论是系统设计形式、新风处理技术还是热回收方式,其研究均有待深入和完善。建模仿真可以根据需要十分方便地改变双温冷源DOAS的结构、设备参数和控制,以较低的成本预测系统性能,为优化系统设计与控制提供决策支持。然而,现有DOAS的建模仿真研究较少系统地介绍其热流物理系统的建模方法,且热流物理系统模型不完善;大多数DOAS仿真研究的重点也不在控制,控制系统模型理想化。另外,传统的建模仿真平台采用命令式编程语言和因果建模方式,模型方程与数值求解方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存在建模效率低、技术门槛高、缺乏标准化组件接口及模型拓扑结构与实际不一致等问题。为解决现有研究的局限,本课题针对本文设计的新风处理系统及双温冷源DOAS,探索采用基于方程、面向对象的多领域统一建模语言Modelica建立具有标准化接口的DOAS模型库的方法,并按照实际物理系统的拓扑结构建立双温冷源DOAS模型进行实例研究。具体如下:(1)提出了一种变工况适应性强的双表冷器双旁通新风机组FHU-A。设计了喷雾蒸发冷却排风,然后通过板翅式换热器对新风进行预处理的热回收系统。基于不同新风处理方式,设计了三种双温冷源DOAS。根据双温冷源DOAS实际物理系统的拓扑结构,制定了仿真模型的基本架构。(2)介绍了Modelica语言建模的技术路线。系统地研究了各组件的数学模型,并采用Moedelica语言建立了DOAS热流系统对象模型库。其中,一方面建立了比现有模型更快速高效、精度更高的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FTHE)湿工况新模型。另一方面,新建了空气-空气板翅式换热器(PFHE)干工况模型。新PFHE模型也可用来模拟其它空气-1空气换热器的传热,只要换热器两侧的结构和几何尺寸一致,传热因子j=c1c2Rem(或者努塞尔数Nu= CRen),且不考虑冷凝。新FTHE和PFHE模型均不需要提供换热器几何数据、传热系数和性能数据文件,只需名义工况数据,就能预测换热器性能。(3)阐述了双温冷源DOAS控制系统对象建模方法。系统地提出接近工程实际的基于气象分区的工况划分方法,各工况对应的新风控制量算法与系统运行模式,以及各子系统设备的本地控制策略及算法。采用Modelica语言建立了双温冷源DOAS的控制系统对象模型库。(4)基于上述DOAS模型库,建立了三个双温冷源DOAS仿真模型。其特点是计算管网压力分布,可测试局部和监督控制算法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系统更接近工程实际;模型拓扑结构与实际物理系统一致。选取典型高湿地区广州市的某办公楼进行实例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本文设计的新风处理系统与双温冷源DOAS及其模型库,按仿真模型架构建立的三个DOAS仿真模型完全可以按预定控制策略和目标运行;系统设计和控制的改进措施改善了控制品质,有效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FHU-A设备造价及各系统能耗。可推广应用的普适性规律:选择高效冷水机组对降低系统能耗十分关键;采用高压泵加雾化喷头的蒸发冷却或加湿方式是十分节能的方案;热回收系统成本回收周期过长,在广州地区不宜采用;高温冷水机组不仅承担了系统的全年大部分冷负荷,还可以承担全年湿负荷,对节能有利;在广州地区,新风处理系统有必要设置双旁通风道,以降低新风处理能耗。研究表明,基于Modelica语言建立的DOAS模型库,可帮助用户在设计阶段快速进行DOAS模型搭建和仿真,创建一个可以灵活地改变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的DOAS虚拟实验平台,为预测系统性能,优化系统设计和控制提供决策支持,并为后续更多的研究创新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二、RAID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ID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1)作战体系的结构建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作战体系结构建模技术 |
2.1 结构化分析建模技术 |
2.2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
2.3 基于Agent的建模技术 |
2.4 网络化建模技术 |
2.5 基于Petri网的建模技术 |
2.6 作战体系结构建模技术总结及应用 |
2.6.1 物理信息建模 |
2.6.2 逻辑信息建模 |
3 作战体系建模工具 |
3.1 Sys ML工具 |
3.2 IDEF工具 |
4 作战体系建模框架 |
4.1 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 |
4.2 统一体系结构框架(UAF) |
4.3 军事电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指南 |
5 结束语 |
(2)基于高精地图数据的交通要素时空对象建模与可视化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1.2.2 高精地图及其数据逻辑结构研究现状 |
1.2.3 交通要素建模与可视化表达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架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基于高精地图数据的交通要素对象化描述模型 |
2.1 交通要素对象化概述 |
2.1.1 高精地图在自动驾驶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2.1.2 基于高精地图数据的交通要素概述 |
2.1.3 交通要素对象化的提出和优势 |
2.2 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高精地图数据管理 |
2.2.1 高精地图数据采集与生产 |
2.2.2 对象化高精地图交通要素数据管理 |
2.3 交通要素对象化描述模型 |
2.3.1 交通要素对象化描述的难点 |
2.3.2 交通要素对象化描述模型 |
2.3.3 交通要素对象分类 |
2.3.4 交通要素对象类具体描述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高精地图数据的交通要素对象化建模方法 |
3.1 交通要素对象化建模研究框架 |
3.1.1 建模基本思路 |
3.1.2 建模关键技术问题 |
3.2 交通要素对象类模板设计 |
3.2.1 类模板基础特征信息设计 |
3.2.2 类模板间关系信息设计 |
3.3 基于模板的交通要素对象转换技术 |
3.3.1 高精地图数据描述映射关系分析 |
3.3.2 数据内容及数据处理 |
3.3.3 高精地图数据批量转换方法 |
3.4 交通要素对象化建模实验验证 |
3.4.1 实验验证基本流程 |
3.4.2 对象基础特征信息实例化 |
3.4.3 对象间关系信息实例化 |
3.4.4 对象实例化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高精地图数据的交通要素可视化表达 |
4.1 交通要素可视化研究框架 |
4.1.1 交通要素对象化表达与导航电子地图表达的区别 |
4.1.2 交通要素可视化流程 |
4.1.3 交通要素可视化的关键技术 |
4.1.4 交通要素可视化内容 |
4.2 基于WebGL的交通要素对象三维符号构建 |
4.2.1 三维地图符号视觉变量 |
4.2.2 基础平台选择 |
4.2.3 原始高精地图数据三维可视化 |
4.2.4 基于WebGL的交通要素对象三维符号构建 |
4.3 顾及道路通行规则的交通要素可视化表达 |
4.3.1 道路通行规则特征 |
4.3.2 顾及道路通行规则的交通要素可视化 |
4.3.3 基于对象特征的交通要素可视化 |
4.4 基于用户交互的可视化功能设计 |
4.4.1 基本功能设计 |
4.4.2 个性化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实验环境 |
5.2 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1 总体架构设计 |
5.2.2 功能模块设计 |
5.3 实验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3.1 建模模块 |
5.3.2 数据生成模块 |
5.3.3 可视化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基于4G网络的海警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阶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使用的相关技术 |
2.1 LTE技术 |
2.1.1 LTE的技术简介 |
2.1.2 LTE的网络结构 |
2.2 H.264 视频编码技术 |
2.3 RTP协议 |
2.4 RTCP协议 |
2.5 数据存储技术 |
2.5.1 CVR存储 |
2.5.2 RAID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当前海警部门执法取证工作的问题和局限 |
3.2 功能分析 |
3.3 设计原则 |
3.4 系统拓扑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安全措施 |
4.1 VPDN |
4.2 安全网闸 |
4.3 IPSEC加密 |
4.4 系统的安全配置 |
4.5 其他的安全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软件架构 |
5.1 平台整体架构 |
5.2 平台关键技术 |
5.2.1 中间件技术 |
5.2.2 UML |
5.2.3 Web Service技术 |
5.3 平台的各功能模块 |
5.4 数据库的安装和设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与应用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内容 |
6.3.1 测试通信连接的稳定性 |
6.3.2 测试传输数据的完整性 |
6.3.3 测试网络传输时延 |
6.3.4 测试系统终端容量 |
6.4 本系统在海警执法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自动化立库WEB可视化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化立体仓库研究现状 |
1.2.2 仓储管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3 Web可视化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仓储WEB可视化管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
2.1 Web可视化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
2.1.1 自动化立库库型特征 |
2.1.2 仓储作业流程 |
2.1.3 问题需求分析 |
2.1.4 Web可视化管控技术路线 |
2.2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仓储系统设计 |
2.2.1 面向服务架构设计方法 |
2.2.2 基于SOA的仓储系统总体架构 |
2.2.3 Web可视化管控设计方案 |
2.3 仓储管控系统数据库设计 |
2.3.1 系统实体关系建模 |
2.3.2 系统数据库表结构 |
2.3.3 基于ORM的仓储实体关系映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PC与 Web服务的设备可视化监控 |
3.1 仓储设备OPC通信技术 |
3.1.1 OPC通信技术基础 |
3.1.2 仓储设备通信协议 |
3.1.3 基于OPC的设备对象建模 |
3.2 基于Web服务的设备状态监控 |
3.2.1 OPC设备对象服务化技术 |
3.2.2 面向仓储监控的实时Web技术 |
3.2.3 基于Web服务的设备状态可视化 |
3.3 基于SVG的仓储作业场景可视化 |
3.3.1 SVG矢量图形技术 |
3.3.2 基于SVG的仓储作业场景可视化建模 |
3.3.3 作业场景的实时Web可视化监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仓储资源管理与作业流程控制 |
4.1 仓储资源管理 |
4.1.1 基于ASP.NET Core的仓储资源管理 |
4.1.2 基于货架布局的库存状态可视化管理 |
4.1.3 库存信息查询与Web图表统计 |
4.2 考虑仓储资源约束的作业管理 |
4.2.1 作业设置与维护 |
4.2.2 基于规则的作业信息验证 |
4.3 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监控 |
4.3.1 作业控制工作流程分析 |
4.3.2 基于设备状态的作业流程控制 |
4.3.3 作业工作流程实时可视化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化立库仓储管控系统实现与应用 |
5.1 系统概述 |
5.2 系统数据库实现 |
5.3 仓储管理功能实现 |
5.3.1 库房资源管理 |
5.3.2 作业及库存管理 |
5.4 仓储监控功能实现 |
5.4.1 OPC Server与硬件设备通信 |
5.4.2 设备状态及作业场景监控 |
5.4.3 作业流程控制 |
5.5 系统测试与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行为驱动三维时空建模及分布式索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时间、空间、语义一体化建模需求日益迫切 |
1.1.2 时空数据表达粒度更加多样 |
1.1.3 时空模型须适应分布并行计算环境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地理本体研究进展 |
1.2.2 三维几何建模研究进展 |
1.2.3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
1.2.4 P2P分布索引研究进展 |
1.2.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 |
第2章 地理本体视角下的行为 |
2.1 地理本体概述 |
2.1.1 地理本体逻辑结构 |
2.1.2 现有地理本体不足 |
2.2 时空一体地理本体 |
2.3 地理本体行为研究 |
2.3.1 地理本体行为定义 |
2.3.2 地理本体行为内涵 |
2.3.3 地理本体行为分类 |
2.4 地理本体与三维时空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语义粒度的三维建模 |
3.1 三维尺度特征 |
3.2 三维几何建模 |
3.3 粒度化三维几何建模 |
3.3.1 基于知觉空间的粒度分级 |
3.3.2 基于粒度分级的三维表达 |
3.4 粒度化的三维建模 |
3.4.1 聚合语义拓展 |
3.4.2 几何构件库 |
3.4.3 粒度化三维建模 |
3.5 实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行为驱动时空建模 |
4.1 时空建模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 时间本体建模 |
4.2.1 时间系统与时间关系 |
4.2.2 时间本体建模 |
4.3 时空行为建模 |
4.3.1 时空行为机理 |
4.3.2 时空行为表达 |
4.3.3 时空行为建模 |
4.4 行为驱动时空建模 |
4.4.1 行为驱动时空数据模型 |
4.4.2 三维时空一体化表达 |
4.5 时空模型的归一表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时空索引研究 |
5.1 对等网络(P2P) |
5.2 P2P空间索引方法 |
5.3 基于Skip Index的时空索引 |
5.3.1 Skip Index简介 |
5.3.2 Skip Index的时间拓展 |
5.3.3 空间约束下的时间索引 |
5.3.4 时空查询 |
5.4 算法验证 |
5.4.1 试验数据处理 |
5.4.2 算法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原型开发与应用 |
6.1 应用场景 |
6.2 多粒度三维场景构建 |
6.2.1 应用需求 |
6.2.2 解决思路及应用效果 |
6.3 基于行为的智能设施管理 |
6.3.1 应用需求 |
6.3.2 智能设施行为分析 |
6.3.3 应用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校史地图信息的时空对象建模与可视化表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历史地图的研究现状 |
1.2.3 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组织架构 |
第二章 校史地图信息的对象化描述方法 |
2.1 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校史地图相关概念 |
2.1.1 多粒度时空对象概述 |
2.1.2 校史地图概述 |
2.1.3 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校史地图与传统校史地图的区别 |
2.2 校史地图信息的对象化描述框架 |
2.2.1 校史地图信息对象化描述的特点 |
2.2.2 校史地图信息对象化描述的基本内容 |
2.2.3 校史地图不同时空对象的描述框架设计 |
2.3 校史地图中时空对象的特征项描述 |
2.3.1 基本特征项的描述 |
2.3.2 拓展特征项的描述 |
2.4 校史地图中对象类的具体描述 |
2.4.1 学校类 |
2.4.2 职能部门类 |
2.4.3 人员类 |
2.4.4 校园景观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史地图信息的时空对象建模方法 |
3.1 校史地图信息的对象化建模框架 |
3.1.1 校史地图信息的对象化建模流程 |
3.1.2 校史地图信息的对象化建模关键技术 |
3.2 时空对象类模板的设计 |
3.2.1 时空域的设置 |
3.2.2 类模板总体结构的设计 |
3.2.3 类模板具体信息的设计 |
3.3 校史地图对象的实例化 |
3.3.1 对象实例化的基本流程 |
3.3.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方法 |
3.3.3 时空对象版本的建立 |
3.3.4 时空对象信息的实例化 |
3.4 基于版本技术的对象数据管理 |
3.4.1 对象版本技术 |
3.4.2 对象数据的组织与存储 |
3.4.3 对象数据的访问与调度 |
3.5 校史地图信息的时空对象建模实例 |
3.5.1 类模板设计实现 |
3.5.2 对象实例化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史地图的可视化表达技术研究 |
4.1 校史地图的可视化表达模型 |
4.1.1 校史地图的可视化表达流程 |
4.1.2 校史地图可视化表达的关键技术 |
4.2 校史地图的可视化表达分类体系 |
4.2.1 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校史地图分类 |
4.2.2 校史地图可视化内容的分类及确定 |
4.2.3 校史地图对象化数据的选取 |
4.2.4 基于对象化数据的可视化方法的分类 |
4.3 对象化数据的可视化方法的设计 |
4.3.1 单特征项数据可视化方法的设计 |
4.3.2 多特征项数据可视化方法的设计 |
4.4 基于用户交互的可视化功能设计 |
4.4.1 用户交互功能的设计 |
4.4.2 基于用户交互的多粒度功能设计 |
4.4.3 ·基于用户交互的个性化功能设计 |
4.5 校史地图的可视化表达实例 |
4.5.1 可视化数据的确定 |
4.5.2 可视化方法的确定 |
4.5.3 可视化功能的展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史地图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实验系统与环境简介 |
5.1.1 相关软硬件基础 |
5.1.2 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工具简介 |
5.2 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1 实验系统总体框架的设计 |
5.2.2 实验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5.3 实验数据 |
5.4 实验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4.1 数据生成模块 |
5.4.2 可视化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的粒度结构解析与对象化建模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GIS的面向对象建模研究 |
1.2.2 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 |
1.2.3 面向对象的流域水文模型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理论 |
2.1 全空间信息系统 |
2.2 多粒度时空对象描述模型 |
2.3 基于演化和转化算子的多粒度时空对象的地理过程表达 |
第3章 流域水文过程粒度结构解析与对象化描述方法 |
3.1 流域水文理论 |
3.2 水文场景多粒度时空对象概化 |
3.3 水文场景多粒度时空对象的过程演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新安江水文模型建模方法 |
4.1 新安江模型 |
4.2 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的新安江水文模型实例化研究 |
4.2.1 新安江水文模型多粒度时空对象抽象概化 |
4.2.2 新安江水文模型的多粒度时空对象描述框架 |
4.3 新安江水文模型的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 |
4.3.1 新安江水文模型的多粒度时空对象形式化描述 |
4.3.2 新安江水文模型中的多粒度时空对象表达要素计算方法 |
4.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粒度时空对象状态关系推断方法 |
4.4.1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粒度时空对象演化推断 |
4.4.2 多粒度时空对象演化推断的状态更新方法 |
4.5 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技术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对象化新安江模型的水文过程模拟实验 |
5.1 研究区概况 |
5.2 实验设计 |
5.3 连续水文过程模拟实验 |
5.3.1 流域划分及参数率定 |
5.3.2 结果分析 |
5.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离散水文状态模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数值反应堆热工流体并行模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贡献 |
1.4 本文结构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数值堆热工流体软件研究综述 |
2.2 热工流体模拟方法 |
2.3 子通道模拟相关研究 |
2.3.1 串行子通道模拟 |
2.3.2 并行子通道模拟 |
2.4 CFD模拟相关研究 |
2.4.1 CFD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方法 |
2.4.2 并行CFD模拟的相关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子通道模拟的堆芯对象建模与信息自动加载技术 |
3.1 问题描述 |
3.1.1 子通道模拟的堆芯建模与信息加载要求 |
3.1.2 高精细大规模子通道模拟的堆芯建模与信息加载挑战 |
3.2 堆芯对象建模 |
3.3 信息自动加载 |
3.3.1 四边形组件反应堆的信息自动加载 |
3.3.2 六边形组件反应堆的信息自动加载 |
3.4 堆芯对象建模与信息加载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自适应的并行任务划分技术 |
4.1 四边形组件反应堆的并行任务划分 |
4.1.1 面向小型服务器的并行任务划分 |
4.1.2 面向大型集群/超算的并行任务划分 |
4.2 六边形组件反应堆的并行任务划分 |
4.2.1 面向小型服务器的并行任务划分 |
4.2.2 面向大型集群/超算的并行任务划分 |
4.3 最佳使用核数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面向异构架构的并行优化技术 |
5.1 问题描述 |
5.1.1 谱元法求解原理 |
5.1.2 谱元法CFD软件的计算核心及其优化挑战 |
5.2 典型的异构众核架构 |
5.2.1 国产“申威”异构众核架构 |
5.2.2 CPU-GPU异构架构 |
5.2.3 国产CPU-AI加速器异构架构 |
5.3 谱元法CFD软件在“申威”异构架构上的移植与优化 |
5.3.1 MPE向量化 |
5.3.2 CPE移植 |
5.3.3 静态内存管理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应用实例与验证 |
6.1 高精细大规模子通道模拟的应用实例与验证 |
6.1.1 子通道模拟软件CVR-PASA |
6.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 高精细大规模CFD模拟的应用实例与验证 |
6.2.1 CFD模拟软件CVR-PACA |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下一步的研究 |
7.1 总结 |
7.2 下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A企业流程管理平台研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第一章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分析 |
1.2.2 国内外产品现状及分析 |
1.2.3 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第二章需求分析 |
2.1 企业信息化现状 |
2.2 ERP、BPM、OA的评估 |
2.2.1 评估思路 |
2.2.2 设计理念分析 |
2.3 技术路线的选择 |
2.3.1 端到端业务流程的技术路线思考 |
2.3.2 灵活业务核算的技术路线思考 |
2.3.3 技术路线的选定 |
3 第三章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 |
3.1 关键问题 |
3.2 业务流程与工作流程对接运行设计 |
3.2.1 技术痛点分析 |
3.2.2 上下游工作流程数据生成的建模设计思路 |
3.3 流程与会计结合的业务核算设计 |
3.3.1 技术痛点分析 |
3.3.2 流程与会计结合的业务核算设计思路 |
4 第四章功能及逻辑详细设计 |
4.1 功能技术逻辑设计 |
4.1.1 面向对象的架构设计 |
4.1.2 业务对象 |
4.1.3 技术对象 |
4.1.4 业务对象与技术对象的融合设计 |
4.2 功能流程逻辑设计 |
4.2.1 PDCA管理闭环 |
4.2.2 功能流程 |
4.3 流程对象设计 |
4.3.1 对象逻辑设计 |
4.3.2 单据对象设计 |
4.3.3 业务流对象设计 |
4.3.4 工作流对象设计 |
4.4 核算对象设计 |
4.4.1 对象逻辑设计 |
4.4.2 元素对象设计 |
4.4.3 核算元素对象设计 |
4.4.4 业务账簿的设计 |
4.5 技术对象设计 |
4.5.1 实体表对象设计 |
4.5.2 查询表对象设计 |
4.5.3 视图对象设计 |
4.5.4 服务对象设计 |
5 第五章应用实施策略和方法 |
5.1 应用实施思路 |
5.2 实施流程示例说明 |
5.3 流程对象实施思路 |
5.3.1 总体思路 |
5.3.2 业务流对象建模 |
5.3.3 工作流对象建模 |
5.4 核算对象实施思路 |
5.4.1 元素对象建模 |
5.4.2 核算元素对象建模 |
5.4.3 业务核算的设计 |
5.4.4 工作流程对象与核算时机的关系 |
5.5 系统运行效果 |
项目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双温冷源DOAS的设计形式 |
1.2.2 DOAS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
1.2.3 建模仿真平台综述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双温冷源DOAS设计及仿真模型基本架构 |
2.1 概述 |
2.2 新风处理系统的设计 |
2.2.1 双表冷器新风处理机组 |
2.2.2 喷雾蒸发冷却排风式热回收系统 |
2.3 独立双温冷源DOAS原理图 |
2.3.1 FHU-A-DOAS |
2.3.2 FHU-B-DOAS |
2.3.3 HR-DOAS |
2.4 DOAS仿真模型的基本架构 |
2.5 模型分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流物理系统对象建模 |
3.1 概述 |
3.2 机房系统模型 |
3.2.1 冷水机组模型 |
3.2.2 水泵模型 |
3.2.3 冷却塔模型 |
3.3 新风机组模型 |
3.3.1 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湿工况模型 |
3.3.2 新风机组模型 |
3.4 热回收系统模型 |
3.4.1 空气-空气板翅式换热器干工况模型 |
3.4.2 热回收器模型 |
3.4.3 喷雾蒸发冷却器(喷雾加湿器)建模 |
3.5 房间与末端供冷系统模型 |
3.5.1 干风柜(干风机盘管)模型 |
3.5.2 末端空气处理与送风系统模型 |
3.5.3 房间模型 |
3.5.4 房间与末端供冷系统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
4.1 概述 |
4.2 工况与运行模式划分模块的建立 |
4.2.1 工况划分与新风控制量 |
4.2.2 系统运行模式 |
4.2.3 工况与运行模式划分模块 |
4.3 本地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
4.3.1 机房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
4.3.2 新风机控制器建模 |
4.3.3 热回收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
4.3.4 末端供冷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
4.3.5 其它控制器模型介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验证与分析 |
5.1 概述 |
5.2 建筑概况 |
5.2.1 外形尺寸 |
5.2.2 围护结构 |
5.3 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 |
5.3.1 负荷计算 |
5.3.2 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 |
5.4 DOAS仿真模型 |
5.5 仿真 |
5.5.1 参数设置 |
5.5.2 仿真结果 |
5.6 设计改进 |
5.6.1 改进措施 |
5.6.2 新仿真模型 |
5.6.3 仿真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符号表 |
附录B 新 FTHE模型的详细数学推导及其验证 |
B.1 接触因子ζ的推导 |
B.2 (UA)_0的计算 |
B.3 和的计算 |
B.4 模型验证 |
B.4.1 实验 |
B.4.2 模型验证 |
附录C 新 PFHE模型的详细数学推导及其验证 |
C.1 h_i与h_(i,o)关系式的推导 |
C.2 x_i的计算 |
C.3 Υ的求解 |
C.4 (UA)_0的计算 |
C.5 模型验证 |
C.5.1 验证实验简介 |
C.5.2 验证结果 |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RAID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 [1]作战体系的结构建模与应用研究[J]. 吕昭,邓锦洲,梁东晨. 战术导弹技术, 2021(03)
- [2]基于高精地图数据的交通要素时空对象建模与可视化表达研究[D]. 訾璐.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4G网络的海警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朱羽. 广西大学, 2020(12)
- [4]自动化立库WEB可视化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余玉风. 东华大学, 2020
- [5]行为驱动三维时空建模及分布式索引研究[D]. 陈祥葱.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2)
- [6]校史地图信息的时空对象建模与可视化表达技术研究[D]. 郭玥晗.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
- [7]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的粒度结构解析与对象化建模模拟[D]. 傅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数值反应堆热工流体并行模拟技术[D]. 王先梦.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9]A企业流程管理平台研发与实施[D]. 陈冠锋.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D]. 周广.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 可视化技术论文; 可视化管理论文; 数据建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