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式电除雾器技术改造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锌生产和消费国,2017年我国锌产量近622万吨,占全球锌总产量的44.8%。由于锌矿中汞含量相对较高,导致锌冶炼过程汞污染受到高度关注。锌冶炼过程产生的烟气中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硫(SO2)及不同形态的汞,同时伴有较高浓度三氧化硫(SO3)。烟气汞若处置不当,容易进入其他介质而产生二次污染;而烟气中SO3是污酸产生的根本原因,且汞的存在加剧其治理难度。随着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锌冶炼烟气汞和SO3的控制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锌冶炼烟气作为治理对象,针对锌冶炼烟气汞污染严重,同时SO3浓度较高导致污酸产量大的特征,提出了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的控制策略。以难处置的零价汞(Hg0)为控制重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锌冶炼原料闪锌矿改性作为汞吸附剂回收Hg0的方法,筛选并优化了吸附材料;在研究利用常规镁基或钙基碱性物质为吸附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利用Zn O用作吸附剂,对SO3进行资源化回收的新方法;最后在制酸前建立了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中试装置,推进工程化应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锌冶炼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表明,锌矿经过沸腾炉焙烧后,总焙砂(焙砂+除尘灰)的产率约为89.1%,10.9%的物质进入到烟气中。其中,硫进入固相的比例为14.2%,其余硫主要以SO2和SO3的形式进入烟气中,SO3浓度约0.3-0.4%。97.8%的汞进入烟气中,烟气中汞浓度达到10000μg/m3以上,以Hg0为主。污控设备中,湿法洗涤和电除雾组合工艺对汞和SO3的脱除贡献率最高,分别有66.5%的汞和98.3%的SO3在此工艺中形成含汞污酸。此外,28.5%的汞进入硫酸工序中,0.8%的汞直接排放至大气中。(2)天然闪锌矿(ZnS)的Hg0吸附容量低于0.8 mg/g,为了进一步提高Hg0吸附性能,分别通过Se和Co阴阳离子掺杂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改性闪锌矿。实验结果表明,Se和Co的掺杂均明显提高ZnS的Hg0吸附性能。ZnSe0.7S0.3在125℃下反应2 h时依然具有近100%的效率。Zn-S-Se表面存在表面活性硒(Se2+和Se0)和活性硫两类活性位,最终Hg0以Hg Se和Hg S的形式存在。此外,SO2和Hg0可以促进表面Se2+转化为Se0,强化Hg0的吸附。Co0.2Zn0.8S的Hg0吸附容量在50%穿透时高达46.01 mg/g。Co掺杂使闪锌矿表面产生活性组分Sn2-和Co3+,能够氧化Hg0生成Hg S。闪锌矿表面的Hg S在250℃热处理时分解产生高浓度Hg0,从而实现汞的富集回收。(3)将冶炼原料CuS引入吸附Hg0的研究,CuS的Hg0吸附容量高达50.17 mg/g(50℃,50%穿透条件下)。CuS表面含有大量Cu2+和S22-活性位均可将Hg0氧化,并以Hg S形式稳定吸附于材料表面。基于此活性位点机制,进一步提出了利用Cu(NO3)2浸泡方式对闪锌矿进行界面活化方法。Cu2+在接触ZnS晶格时将S2-氧化为对Hg0有良好氧化能力的S22-,从而提高闪锌矿的Hg0吸附性能:活化天然闪锌矿的Hg0吸附容量从1.1增长到2.0 mg/g,活化ZnS的Hg0吸附容量可达3.6mg/g(约为改性前的12倍)。此外,Cu2+活化ZnS吸附Hg0具有良好的抗SO2和H2O性能。脱附后的吸附剂经过Cu2+活化再生处理实现吸附剂的循环利用。(4)采用干式捕集技术对SO3进行脱除,将Zn O、常规钙基和镁基碱性物质作为吸收剂,探究其对SO2和SO3的脱除规律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Zn O基本不吸收SO2,SO3脱除效率比Ca CO3高,在200-350℃下选择性最高,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SO3选择性越高。对于优选的Zn O吸收剂,研究了温度、SO3浓度和水蒸气对SO3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150-350℃范围内,温度升高,Zn O的SO3脱除效率增大。当烟气中加入水蒸气,SO3脱除效率明显提高,水蒸气可促进SO3转变为H2SO4,使反应机制发生改变。尤其在150℃下,SO3脱除效率增加最明显,且高于350℃下的SO3脱除效率。因此,提出烟气降温强化SO3脱除的方法。(5)基于固定床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建立了干式捕集汞及SO3的中试装置,在实际烟气条件下开展汞和SO3的脱除研究。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烟气降温对SO3脱除有明显促进作用。将CuS与Zn O混合制备成复合吸收剂,在最佳操作工艺参数下(烟气量3500 m3/h,烟气温度180℃,吸收剂/SO3摩尔比0.74,停留时间0.5 s),SO3脱除效率达到32.6%,总汞脱除效率达到43.2%。中试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吴其荣,喻江涛,周川雄,杜云贵[2](2018)在《燃煤电厂除雾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除雾器是燃煤电厂脱硫系统内重要装置之一,其对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燃煤电厂得到应用的管式、折流式、旋流式、湿式电除雾四种除雾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工程应用情况,提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各自的优势和在燃煤电厂的发展方向,为除雾器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盛强,韦江宏[3](2010)在《300kt/a铜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净化工序生产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300 kt/a铜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净化工序投产三年多来显现的典型工况及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改造措施,这些技改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净化效率,减少了污酸排放量。
孙正东,张一麟,沙业汪[4](2008)在《我国硫酸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下)》文中研究指明重点叙述了我国硫铁矿制酸、冶炼烟气制酸以及石膏、磷石膏、硫化氢制酸工程技术和装备。对持续发展我国硫酸工程技术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潘庆洋,王锦刚[5](2008)在《葫芦岛有色公司硫酸生产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葫芦岛有色公司现有锌产能390 kt/a、电解铜产能100 kt/a、铅产能30 kt/a,配套的9套硫酸装置总产能1 080 kt/a。近年来在对原有制酸装置净化、转化、干吸、污水处理等工序进行技术改造及对铜冶炼烟气制酸装置进行扩产改造的同时,新建了109 m2锌冶炼沸腾炉及配套180 kt/a硫酸装置。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强扩产改造,争取将硫酸技术装备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魏凤华,林伟[6](2007)在《葫芦岛锌厂硫酸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文中认为回顾了葫芦岛锌厂硫酸生产的历史,介绍了冶炼烟气制酸工艺的现状和特点,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易杰夫[7](2006)在《韶关冶炼厂M330管式电除雾器技术改造》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韶关冶炼厂硫酸生产系统原电除雾器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并实施了M330电除雾器的技术改造。投入运行后,电除雾器出口酸雾含量不大于0.004g/m3,可见,改造是成功的,以期为同类硫酸厂的电除雾器技术改造提供一些经验。
张元庆[8](2006)在《高效电除雾器的研制和应用》文中认为介绍用于冶炼烟气和硫铁矿制酸过程的高效塑料电除雾器的研制。利用压缩空气用规定粒度的石英砂对PVC管内壁进行喷砂预处理,再经滚磨达到所要求的表而粗糙度,使PVC管在运行过程中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水膜,大大提高了导电性能。设计了一套极线试验装置,并根据试验结果研制出6种改进型的阴极极线。采用刚性框架固定极线,以防止其在高气速下摆动。高效电除雾器设计气速高达1.2-2.2m/s,二次电压为50-60 kV,比电流高达0.8-1.0 mA/m。在新厂建设和老厂改造中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曾培辉,黄可龙,余国珍[9](2005)在《管式电除雾器的改造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M330管式电除雾器在韶关冶炼厂的应用与改造实践。生产实践表明,采用高效极线、恒流高压直流电源以及冷风封闭技术能有效改善电除雾器的电器特性,提高除雾效率。
曾培辉[10](2005)在《改善冶炼烟气制酸废气排放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硫酸生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烟气脱硫技术,同时,从热力学、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烟气制酸基本原理,较详细地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如何改善其效率的具体措施;并针对韶关冶炼厂硫酸生产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为改善制酸废气排放、节能降耗并提高硫酸系统产能,除确保尾气处理系统高效运转外,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硫酸系统工艺、设备等进行挖潜和更新改造: (1)提高电收尘、净化系统的除尘、净化效率; (2)转化、干吸改造,改善干吸效果,提高SO2转化率和生产能力。 考虑到净化设备能力不足、转化设备陈旧以及铅锌烧结工艺特点,在尽可能利用原有设备装置以节省投资的前提下,对韶冶制酸系统进行如下技改: (1)净化:电收尘全改用宽极距“C”形板,采用高压恒流源送电;在空塔和洗涤塔间增加一级动力波洗涤器,洗涤塔和一、二段电除雾器进行二合一改造,原一、二段石墨间冷器均改为铅间冷器,空塔系统设备保留,不作改动。 (2)转化:进行二转二吸改造,采用“3+1”二次转化流程,换热流程为ⅣⅠ—ⅢⅡ,干吸工序采用高温吸收工艺。 改造后,通过工艺参数的优化,制酸系统适应工艺波动能力及自热平衡能力较强,总转化率超过99.50%,120m烟囱排放SO2和酸雾达标率提高,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其它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通过攻关,实现了烧结与硫酸同步开机生产,进一步改善了低空污染和操作环境。
二、管式电除雾器技术改造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式电除雾器技术改造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锌冶炼烟气汞和SO_3的污染排放现状2 |
1.2.1 锌冶炼工艺流程 |
1.2.2 锌冶炼过程污染物排放特征 |
1.3 烟气汞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吸收法 |
1.3.2 吸附法 |
1.4 SO_3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协同控制技术 |
1.4.2 碱性吸收剂喷射技术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研究思路 |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汞吸附性能评价系统 |
2.2.2 SO_3吸收性能评价系统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2.3.1 材料的主要表征手段 |
2.3.2 冶炼烟气的监测方法 |
第三章 典型锌冶炼烟气汞和SO_3排放特征研究 |
3.1 典型锌冶炼企业选择 |
3.1.1 典型锌冶炼厂简介 |
3.1.2 典型锌冶炼烟气净化工艺 |
3.2 锌冶炼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特征 |
3.2.1 污控设备对汞脱除效率分析 |
3.2.3 尾气汞排放浓度和形态分布 |
3.2.4 锌冶炼过程汞的流向 |
3.2.5 污控设备对SO_3脱除效率分析 |
3.2.6 焙烧过程固体物料组成及含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闪锌矿(ZnS)及其改性对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
4.1 材料制备 |
4.2 天然闪锌矿对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
4.2.1 闪锌矿去除Hg~0 |
4.2.2 温度对闪锌矿去除Hg~0的影响 |
4.2.3 烟气组分对闪锌矿去除Hg~0的影响 |
4.3 Se改性掺杂ZnS对 Hg~0吸附性能研究 |
4.3.1 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
4.3.2 Se掺杂比例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3 温度对Zn-Se-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3.4 SO_2对Zn-Se-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3.5 机理分析 |
4.4 Co掺杂改性ZnS对 Hg~0的吸附性能研究 |
4.4.1 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
4.4.2 Co掺杂比例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 |
4.4.3 温度对Co-Zn-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4.4 烟气组分对Co-Zn-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4.5 机理分析 |
4.4.6 Co改性ZnS的 Hg~0吸附容量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uS及 Cu活化的闪锌矿对Hg~0吸附性能研究 |
5.1 材料制备 |
5.2 CuS对 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
5.2.1 CuS对 Hg~0的去除性能 |
5.2.2 烟气组分对Hg~0去除的影响 |
5.2.3 CuS对 Hg~0的去除机理分析 |
5.2.4 CuS吸附剂的脱附与循环性能研究 |
5.3 Cu活化ZnS吸附剂对Hg~0的吸附性能研究 |
5.3.1 活化组分的筛选 |
5.3.2 不同铜盐对硫化锌汞吸附性能的影响 |
5.3.3 硫化锌与铜溶液之间离子交换 |
5.3.4 活化界面层的形成 |
5.3.5 活化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 |
5.3.6 Hg~0吸附活化机理 |
5.3.7 Cu~(2+)活化ZnS回收Hg~0及其循环再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碱性吸收剂对硫氧化物的选择性吸收性能研究 |
6.1 碱性吸附剂对SO_2/SO_3的吸收性能 |
6.1.1 碱性吸收剂对SO_2吸收规律 |
6.1.2 碱性吸收剂对SO_3吸收规律 |
6.1.3 SO_2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1.4 吸附剂的表征 |
6.1.5 优选碱性吸收剂 |
6.2 ZnO脱除SO_3实验 |
6.2.1 温度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2 SO_3浓度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3 水蒸气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4 冶炼烟气SO_3干式捕集技术的开发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酸烟气汞/SO_3干式捕集技术中试实验研究 |
7.1 汞/SO_3干式捕集中试试验平台 |
7.1.1 净化工艺流程 |
7.1.2 主要运行参数 |
7.1.3 主要设备参数 |
7.1.4 中试装置设备材料清单 |
7.2 实验方法 |
7.2.1 中试装置试验运行方法 |
7.2.2 试验方法 |
7.2.3 吸附剂材料 |
7.3 中试装置运行结果分析 |
7.3.1 烟气换热器的降温效果及烟气降温对SO_3浓度的影响 |
7.3.2 烟气温度对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 |
7.3.3 吸收剂添加量和种类对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 |
7.3.4 同时脱除SO_3和汞效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所获奖励 |
(2)燃煤电厂除雾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燃煤电厂的除雾器的应用形式 |
2.1 管式除雾器 |
2.2 折流板式 |
2.3 旋流板式 |
2.4 湿式电除雾器 |
3 燃煤电厂除雾器的应用形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4 总结 |
(3)300kt/a铜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净化工序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净化工序工艺流程简述 |
2 净化工序的工艺特点及主要设备 |
2.1 动力波洗涤器的工作原理 |
2.2 动力波洗涤器的设计特点 |
1、捕尘率高 |
2、允许烟气量波动范围大 |
3、污酸的排放量减少 |
4、电除雾器的负荷小 |
5、捕集效率高 |
6、操作简单 |
2.3 净化工序工艺流程的设计特点 |
2.4 净化工序设计工况条件及性能保证值 |
1、设计工况条件 (标准状况计) |
2、设计性能保证值 (标准状况计) |
2.5 主要设备配置 |
3 净化工序典型的生产工况 |
3.1 典型的生产工况 |
3.1.1 SO2风机 |
3.1.2 一级动力波洗涤器 |
3.1.3 气体冷却组合塔 |
1、逆喷段 |
2、填料段 |
3.1.4 电除雾器 |
3.1.5 小结 |
3.2 化验检测数据 |
3.2.1 一级动力波洗涤器 |
3.2.2 气体冷却组合塔 |
3.2.3 二级电除雾器 |
3.2.5 小结 |
4 生产实践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4.1 经常遇到的问题 |
4.2 问题分析 |
5 改造后运行情况 |
5.1 改造后的运行工况 |
5.1.1 SO2风机 |
5.1.2 一级动力波洗涤器 |
5.1.3 气体冷却组合塔 |
1、逆喷段 |
2、填料段 |
5.1.4 电除雾器 |
5.2 化验检测数据 |
5.2.1 一级动力波洗涤器 |
5.2.2 气体冷却组合塔 |
5.2.3 二级电除雾器 |
5.2.4 污酸排放情况 |
6 结束语 |
(6)葫芦岛锌厂硫酸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概述 |
2 生产现状 |
2.1 生产状况 |
2.2 工艺流程 |
3 取得的进步 |
3.1 焙烧工序 |
3.2 净化工序 |
3.2.1 耐稀酸板式换热器的应用 |
3.2.2 蜂窝状导电玻璃钢电除雾器的应用 |
3.3 转化工序 |
3.3.1 空心环高效蝶环式换热器的应用 |
3.3.2 新型Si-Al保温材料的应用 |
3.4 干吸工序 |
3.5 酸厂污水处理工序 |
4 存在的问题 |
5 发展方向 |
(7)韶关冶炼厂M330管式电除雾器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改造方案 |
3 电除雾器系统设备的设计及选型 |
4 改造的实施过程 |
5 相关工艺参数 |
6 改造后运行状况 |
6.1 送电状况 |
6.2 阻力情况 |
6.3 效果对比 |
7 结 论 |
(10)改善冶炼烟气制酸废气排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硫酸生产概述 |
1.1.1 硫酸生产概况 |
1.1.2 硫酸生产技术发展概况 |
1.2 烟气脱硫概述 |
1.2.1 我国主要的SO_2污染源 |
1.2.2 SO_2的治理 |
1.2.3 制酸废气排放标准 |
1.3 韶关冶炼厂硫酸生产的现状和面临的任务 |
1.3.1 韶冶制酸工艺的特点 |
1.3.2 韶冶硫酸生产的现状及及问题 |
1.4 本研究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制酸系统工艺改造 |
2.1 韶冶制酸烟气来源以及基本特点 |
2.1.1 韶冶ISP烧结工艺 |
2.1.2 冶炼SO_2烟气的基本特点 |
2.2 韶冶现有制酸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
2.2.1 韶冶现有制酸流程及设备 |
2.2.2 韶冶现有制酸系统存在的问题 |
2.3 改造的基本原则及思路 |
2.3.1 改造的基本原则 |
2.3.2 改造的基本思路 |
2.4 改造方案 |
2.4.1 净化工序 |
2.4.2 干吸工序 |
2.4.3 转化工序 |
2.4.4 尾吸工序 |
2.5 制酸系统工艺改造 |
2.5.1 电收尘器改造 |
2.5.2 净化工序改造 |
2.5.3 干吸工序改造 |
2.5.4 二转二吸改造 |
第三章 改造后所采用的工艺措施及效果 |
3.1 一硫酸系统两转两吸改造后工艺测试及工艺条件优化 |
3.1.1 方案拟订 |
3.1.2 工艺测试与优化 |
3.1.3 工艺优化效果 |
3.1.4 系统改造后运行情况 |
3.2 一系统改造后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
3.2.1 电收尘器生产能力偏小 |
3.2.2 原干吸塔腐蚀严重,生产能力偏小 |
3.2.3 转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3.3 烧结系统与硫酸系统同步开机 |
3.3.1 同步开机的目的和意义 |
3.3.2 实现同步开机的关键因素 |
3.3.3 实现同步开机的具体实施过程 |
3.3.4 实现同步开机的效果及注意的事项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管式电除雾器技术改造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D]. 刘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燃煤电厂除雾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J]. 吴其荣,喻江涛,周川雄,杜云贵. 四川环境, 2018(05)
- [3]300kt/a铜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净化工序生产实践[J]. 盛强,韦江宏.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0(01)
- [4]我国硫酸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下)[J]. 孙正东,张一麟,沙业汪. 化肥工业, 2008(06)
- [5]葫芦岛有色公司硫酸生产现状及展望[J]. 潘庆洋,王锦刚. 硫酸工业, 2008(05)
- [6]葫芦岛锌厂硫酸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J]. 魏凤华,林伟. 中国有色冶金, 2007(01)
- [7]韶关冶炼厂M330管式电除雾器技术改造[J]. 易杰夫. 矿冶, 2006(03)
- [8]高效电除雾器的研制和应用[J]. 张元庆. 硫酸工业, 2006(01)
- [9]管式电除雾器的改造实践[J]. 曾培辉,黄可龙,余国珍. 中国有色冶金, 2005(03)
- [10]改善冶炼烟气制酸废气排放的研究[D]. 曾培辉. 中南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