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介苗治疗膀胱癌复发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文泉[1](2021)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中以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为主,约占全部膀胱癌70%以上。且术后肿瘤复发率高,甚至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所以经手术治疗后采用膀胱内灌注抗肿瘤药物进行辅助治疗。目前临床有上多种灌注药物,其中常用药物有吡柔比星、表柔比星、丝裂霉素等。但因不同药物的敏感度不一以及不良反应多等原因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目前迫切需要一种疗效好、安全性佳又经济的治疗方案。最近一项研究报道,对转移性膀胱癌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后效果良好,并且由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的毒副作用较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喜爱。也曾有人对广泛性及T4期难治性肿瘤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但是对于吉西他滨的用量及药物浓度都各有不同。因此本研究将使用不同浓度吉西他滨进行灌注治疗。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后分别给予表柔比星及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灌注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通辽市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膀胱癌的患者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患者均行TURBT术,对术后NMIBC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按照不同膀胱灌注药物随机分为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吉西他滨高剂量组。通过临床资料收集及电话随访的方式统计所有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灌注治疗期间生活质量,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1)复发情况如下: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吉西他滨高剂量组的1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7.64%(6/34)、8.82%(3/34)、6.67%(2/30)。三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表柔比星组复发率与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复发率比较,表柔比星组复发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表柔比星组复发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复发率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良反应方面: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高剂量组、吉西他滨低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3%(11/34)、20.0%(6/30)、17.6%(6/34)。对比三组患者在灌注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比较,表柔比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低剂量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表柔比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比较: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比较,吉西他滨低剂量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和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吉西他滨高剂量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成本比较: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比较,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治疗成本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低剂量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治疗成本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表柔比星组治疗成本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膀胱内灌注吉西他滨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疗效优于表柔比星。2.膀胱灌注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表柔比星组。3.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生活质量高于表柔比星。4.对于NMIBC,采用吉西他滨(1000mg)灌注能降低复发率、治疗成本低,具有价格优势。
贠妍卉[2](2021)在《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构建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并通过类实验研究对决策辅助方案进行初步临床应用,以期提高膀胱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态度与实际程度的一致性、决策参与满意度,缓解患者决策困境水平、负性情绪,增加其治疗依从性的目的,从而为进一步提高膀胱灌注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构建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预实验对决策辅助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决策辅助方案终稿。组建决策辅助干预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统一、规范化培训,以保障决策辅助方案在临床实践中顺利展开。2.选取2020年3~12月甘肃省某三甲医院的8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宣教,干预组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实施决策辅助干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患者参与治疗决策意愿/实际问卷、医院焦虑抑郁测评量表、决策困境量表、患者参与医疗决策满意度问卷、治疗依从性调查表作为调查工具对膀胱癌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评估。数据经双人复核、录入Excel后,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初步构建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课题组邀请相关领域的11名专家召开小组会议,结合专家建议对决策辅助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选取6例膀胱癌患者进行预试验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针对干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2.本研究共纳入80例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共失访3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肿瘤复发,2例患者无法取得联系;干预组共失访2例,其中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1例患者无法取得联系。最终共纳入研究对象75例,其中对照组37例,干预组38例。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干预前后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决策参与意愿、焦虑抑郁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决策参与程度、治疗依从性、决策参与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决策困境水平、焦虑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焦虑抑郁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组内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决策参与的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决策参与的一致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焦虑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焦虑得分、焦虑抑郁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理论分析、文献回顾、专家会议法构建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并进行初步应用,该方案通过为患者提供详细的决策信息支持,引导其参与自身治疗方案的制定中,权衡治疗方案的获益-风险比,并帮助澄清患者的个人偏好和价值观,可有效提高膀胱癌患者实际参与治疗决策程度、决策参与满意度,降低其决策困境水平、负性情绪,进而增加膀胱癌患者灌注治疗的依从性。
郭亮,马曜辉,管庆军,马杰锋[3](2020)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吉西他滨联合卡介苗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吉西他滨(GEM)联合卡介苗(BC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术后复发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并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的中高危NMIBC患者108例,随机平均分为GEM组(单纯灌注GEM),BCG组(单纯灌注BCG)和GEM+BCG组(联合灌注BCG和GEM)。随访并记录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情况,收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在灌注前后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GEM组,BCG组和GEM+BCG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3.3%(12/36),19.4%(7/36)和8.3%(3/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GEM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34.07±1.90)个月,BCG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37.81±1.50)个月,均显着低于GEM+BCG组的无复发生存[(40.77±0.96)个月]。GEM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为16.7%(5/36)明显低于BCG组41.7%(15/36)和GEM+BCG组30.5%(11/36),但GEM+BC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CG组无统计学差异。膀胱灌注6个月后,GEM+BCG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M, IgG, IgA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比例和CD4+/CD8+比值比明显高于GEM组和BCG组,而CD8+明显低于GEM组和BC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G联合GEM膀胱灌注化疗能够显着降低NMIBC患者术后复发率,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用BCG无显着差异。
薛富刚[4](2020)在《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根据膀胱内肿瘤的大小、级别以及是否首发等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危险度,不同危险度的膀胱癌可进行不同的术后灌注方案。对于低危险度的膀胱癌,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灌注方案,此项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对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于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26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手术,术后采取即刻灌注的有54例,采取维持灌注的有72例,分别于术后接受吡柔比星50mg即刻灌注与维持灌注,观察随访24个月,对比两种方法灌注后的肿瘤复发率与不良反应。结果1即刻灌注组的2年复发率为11%(6/54),维持灌注组的2年复发率为9.7%(7/72)。两组的2年复发率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即刻灌注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3%(7/54),维持灌注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4.7%(25/72),前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低危NMIBC患者,相对于术后即刻膀胱灌注,长时间维持膀胱灌注并未使肿瘤复发率降得更低,反而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并加重经济负担,综合考虑,建议低危NMIBC术后进行单次即刻灌注。2应提前告知NMIBC患者术后复发的高风险及膀胱灌注的必要性,交代灌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措施。3膀胱灌注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量较少因灌注操作带来的不良反应,增加实验的严谨性。图0幅;表3个;参105篇。
王润[5](2020)在《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32例,依据术后灌注药物和灌注方法分为A组(GEM组)、B组(BCG组)、C组(BCG+GEM组)。其中男性76例,女性56例;年龄41-86岁,平均58岁;经过随访10-30个月,平均17个月。通过资料收集,研究三组的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三组患者经中位随访17个月,GEM组复发率为22.7%(10/44),BCG组复发率为15.9%(7/44);BCG+GEM组复发率为9.1%(4/44);BCG+GEM组复发率明显低于GEM组及BCG组(P<0.05)。2 GEM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6.91±3.67)个月;BCG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8.03±4.48)个月;BCG+GEM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1.68±3.80)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BCG+GEM组累计复发率优于GEM组及BCG组,但3组累计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GEM组不良反应率为13.6%(6/44),其中膀胱刺激症状4例,肉眼血尿2例;BCG组不良反应率为34.1%(15/44),发热2例,膀胱刺激症状12例,肉眼血尿2例,并有1例发生皮疹;BCG+GEM组不良反应率为22.7%(10/44),发热2例,膀胱刺激症状6例,肉眼血尿2例;三组患者不良事件自行或经治疗后均好转。三组不良反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GEM以及BCG治疗高危NMIBC均有疗效。BCG联合GEM序贯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组,但3组累计复发率无明显差异。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BCG组,BC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协同效应高,疗效肯定、副反应相对较小,患者耐受性良好,接受度高,可推荐应用于高危NMIBC患的术后灌注治疗。图1幅;表4个;参286篇。
曾嘉荣[6](2020)在《泌尿道菌群在膀胱癌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膀胱癌中约7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该类患者术后复发率以及进展率较高,但现阶段缺乏对NMIBC有效的预后评估指标。人体微生态颠覆了医学上关于感染、肿瘤、代谢等重大疾病的传统认识,并被证实具有生物标记物的潜力,有助于特异性疾病早期诊断。泌尿道微生物的存在已被广泛认可,并与泌尿系统肿瘤、下尿路症状、结石等相关,但是其作为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价值尚未得到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对男性膀胱癌患者的尿液进行菌群分析,并且对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的 NMIBC 进行规律随访,以期寻找膀胱癌患者泌尿道菌群中潜在的特异菌属,并评估泌尿道菌群作为预测NMIBC术后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方法1.研究对象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确诊的膀胱癌患者,对照组为同单位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随访对象为初发NMIBC患者并且均在我院行TURBT治疗。2.DNA提取、16s rDNA高通量测序留取清洁中段晨液30~50 mL,提取总DNA并针对细菌16S rDNA基因的V3-V4区进行扩增,最后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3.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数据导入QIIME软件进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LEfSe进一步鉴别组间显着差异的细菌分类群,并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其影响力。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肿瘤无复发生存期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膀胱癌组泌尿道菌群生物丰度(观察物种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β多样性比较结果提示膀胱癌组和对照组间尿液菌群特征存在显着差异。2.ROC曲线结果显示各个α多样性指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79(观察物种指数)、0.82(Chao1指数)和0.84(Ace指数),这提示,泌尿道菌群的α多样性可能具有预测膀胱癌的诊断潜力。3.复发组香农指数显着高于无复发组(P<0.05),辛普森指数显着低于无复发组(P<0.05),表明复发组的菌群多样性显着高于无复发组。β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两组之间的菌群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使用单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我们发现低Shannon指数组的无复发生存期明显延长。4.LEfSe分析提示,属水平上复发组中厌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和马赛菌属(Massilia)等9种菌属丰度升高。结论膀胱癌的泌尿道菌群特征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TURBT术后复发组的菌群也明显不同于与无复发组,提示泌尿道菌群可能在膀胱癌发病以及临床预后中扮演一定角色,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仍需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以及体内外实验进一步证实。
李静凯[7](2020)在《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卡介苗(BCG)、表柔比星(EPI)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进展的疗效。2.观察BCG、EPI膀胱灌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152例行TURBT的NMIBC患者,根据其术后膀胱灌注药物不同分为观察组(BCG组,n=57)和对照组(EPI组,n=95)。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危险度分级等一般资料,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复发、进展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绘制无复发、无进展生存曲线,无复发、无进展生存率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危险度分级及ECOG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观察组复发率(22.8%)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观察组进展率(15.8%)低于对照组进展率(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观察组与对照组出现尿路刺激征的患者分别占28.1%和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余不良反应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率(61.4%)高于对照组总的不良反应(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其中ⅢⅣ级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占8.8%和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结论:NMIBC术后患者采用BCG预防复发效果优于EPI、预防进展二者无明显差异;BCG膀胱灌注不良反应较EPI多,两者ⅢⅣ级不良反应无差异。
李荣欣[8](2020)在《三种药物行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使用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并于术后规律灌注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治疗的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灌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表柔比星组(EPI组)、吡柔比星组(THP组)以及吉西他滨组(GEM组)。通过临床资料收集及电话随访的方式统计所有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共纳入175例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EPI组患者60人,THP组患者60人,GEM组患者55人。患者中男性139人,女性36人,年龄2785岁,平均年龄62.67岁。按照患者肿瘤复发风险及预后不同将三组患者进一步分为中危及高危两部分并比较灌注治疗后的肿瘤复发情况。EPI组中危患者共25人,THP组中危患者共30人,GEM组中危患者共25人,EPI、THP以及GEM三组中危患者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12.0%(3/25)、13.3%(4/30)、8.0%(2/25),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907);EPI、THP、GEM三组中危患者的2年复发率分别为20.0%(5/25)、23.3%(7/30)、16.0%(4/25),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比较三组中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EPI组中危患者中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3.20±6.57月,THP组中危患者中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2.57±8.12月,GEM组中危患者中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3.75±2.06月,三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0)。EPI组高危患者共35人,THP组高危患者共30人,GEM组高危患者共30人,EPI、THP、GEM三组高危患者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28.6%(10/35)、26.7%(8/30)、13.3%(4/3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EPI、THP、GEM三组高危患者的2年复发率分别为45.7%(16/35)、40.0%(12/30)、30.0%(9/3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对比三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EPI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0.75±5.80月,THP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1.92±6.04月,GEM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2.11±7.04月,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830)。对比三组患者膀胱灌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EPI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5.0%(21/60),THP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6.7%(22/60),GE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8/5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其中GEM组与EPI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M组与THP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与THP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患者膀胱灌注治疗期间膀胱刺激征发生率,EPI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8.3%(17/60),THP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6.7%(16/60),GEM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9.1%(5/55),三组之间差异显着(P=0.023);其中GEM组与EPI组患者灌注过程中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M组与THP组患者灌注过程中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与THP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和吉西他滨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膀胱灌注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且吉西他滨灌注治疗期间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低于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表柔比星与吡柔比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韩赛赛[9](2020)在《伴有淋巴血管浸润的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伴有淋巴血管浸润(LVI)的T1期高级别(T1 HG)膀胱尿路上皮癌(UCB)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或根治性膀胱切除(RC)术后的长期生存结果,以确定这类患者的预后因素,希望能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共249例接受TURBT或RC手术的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术后生存情况的相关资料,并使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来验证淋巴血管侵犯对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是否具有不良影响。然后,通过卡方检验和建立Cox风险模型等分析LVI阳性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如患者年龄、肿瘤数目大小、既往膀胱癌病史等)对其预后的影响,以确定预测伴有淋巴血管浸润的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复发和存活的因素。结果:在整个队列中,LVI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OS分别为54%和72%。对于行TURBT治疗的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LVI阳性的患者OS(P=0.031)和RFS(P=0.0017)较差;对于行RC治疗的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LVI阳性与患者的OS(P=0.034)和CSS(P=0.0013)降低有关。在LVI阳性的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治疗方式(肿瘤负担)是OS(HR2.176,CI1.021-4.637,P=0.044)和CSS(HR3.675,CI1.311-10.297,P=0.013)的独立预测因子。既往膀胱尿路上皮癌病史是RFS(HR2.246,CI1.102-4.579,P=0.026)和PFS(HR2.259,CI1.036-4.927,P=0.041)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大小是RFS的独立预测因子(HR2.093,CI1.054-4.159,P=0.035)。结论:对于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LVI的存在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在伴有LVI的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使用肿瘤负荷预测患者生存可能比治疗方式更加准确,对此类患者未进行充分评估前行RC治疗不一定是有必要的。复发性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合并LVI可能是肿瘤进展的迹象,无论肿瘤负荷如何,选择RC治疗对这一亚组患者来说可能是比较合理的。
陈圣杰[10](2020)在《卡介苗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érin,BCG)与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或肿瘤激光剜除手术,并辅助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76例高危NMIBC患者。将病例分为A组(卡介苗组,38例)和B组(吡柔比星组,38例)。A组所有患者术后给予卡介苗膀胱灌注,B组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两组患者肿瘤术后复发及灌注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组A和组B复发率分别为2.63%(1/38)和10.53%(4/38),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累计复发率分别为5.26%(2/38)和21.05%(8/38),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3.16%(5/38)和34.21%(13/38),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8.42%(7/38)和42.11%(16/38),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89%(22/38)和26.32%(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与THP膀胱灌注化疗相比,BCG膀胱灌注治疗对预防高危NMIBC术后的1年无复发率疗效更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但THP膀胱灌注化疗的不良反应率显着低于BCG膀胱灌注治疗,安全性更高,对于无法耐受BCG灌注后不良反应的患者可选择THP膀胱灌注化疗。
二、卡介苗治疗膀胱癌复发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卡介苗治疗膀胱癌复发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背景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依据 |
2.3 病例分组 |
2.4 治疗方案 |
2.5 治疗成本的确定 |
2.6 随访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膀胱癌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 |
(2)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膀胱癌的概述 |
1.2 膀胱癌患者在治疗决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
1.3 引导膀胱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必要性 |
2 国内外文献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决策辅助的研究现状 |
3 相关理论依据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意义 |
5 研究内容 |
5.1 构建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 |
5.2 初步验证决策辅助方案的应用效果 |
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 |
2.2 专家会议法 |
3 研究内容及过程 |
3.1 组建决策辅助团队 |
3.2 方案初步构建 |
3.3 决策辅助方案分三阶段实施 |
3.4 专家会议法对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初稿进行论证完善 |
3.5 预试验 |
4 研究结果 |
4.1 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终稿 |
4.2 决策辅助方案分三阶段实施 |
第三章 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的初步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样本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样本含量估算 |
2.6 病例分组 |
3 干预方案实施 |
3.1 对照组 |
3.2 干预组 |
3.3 研究工具 |
3.4 质量控制 |
3.5 资料收集 |
3.6 统计学方法 |
3.7 伦理原则 |
4 结果 |
4.1 病例入选情况 |
4.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4.3 两组干预前后组间比较 |
4.4 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
5 讨论 |
5.1 决策辅助方案可促进患者参与决策 |
5.2 决策辅助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决策困境水平 |
5.3 决策辅助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
5.4 决策辅助方案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
5.5 决策辅助方案可提高患者医疗决策参与满意度 |
第四章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3.1 研究的局限性 |
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决策辅助在癌症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吉西他滨联合卡介苗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膀胱灌注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复发率的比较 |
2.2 无复发生存时间的比较 |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2.4 免疫相关指标的比较 |
3 讨 论 |
(4)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手术方法 |
1.1.5 灌注方法 |
1.1.6 观察指标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不同灌注方式的2年复发率对比 |
1.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1.3 讨论 |
1.3.1 不同灌注药物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
1.3.2 不同灌注方式与肿瘤复发率的关系 |
1.3.3 患者年龄、性别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关系 |
1.3.4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膀胱癌的当前治疗进展 |
2.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
2.2 基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
2.2.1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
2.2.2 尿流改道术 |
2.2.3 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 |
2.2.4 化疗 |
2.2.5 放疗 |
2.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临床实验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设备材料 |
1.2.3 手术方法 |
1.2.4 灌注方法 |
1.2.5 术后随访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4.1 三组患者手术复发率情况比较 |
1.4.2 三组在无复发生存时间情况方面比较 |
1.4.3 三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的比较 |
1.5 讨论 |
1.5.1 膀胱癌的流行现状 |
1.5.2 膀胱癌GEM灌注化疗 |
1.5.3 膀胱癌BCG灌注免疫治疗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NMIBC灌注治疗进展 |
2.1 NMIBC膀胱灌注化疗 |
2.2 NMIBC膀胱灌注免疫治疗 |
2.3 抢救性膀胱灌注治疗 |
2.4 热化学灌注治疗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泌尿道菌群在膀胱癌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 膀胱癌研究概况 |
1.2 微生物与疾病 |
1.3 泌尿道菌群的发现 |
1.4 泌尿道菌群与肿瘤发病 |
1.5 泌尿道菌群与及疾病预后 |
第二章 研究材料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 |
第三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伦理批件与知情同意 |
3.3 研究方法 |
3.4 术后随访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临床资料 |
4.2 菌群丰度、Alpha多样性分析 |
4.3 Beta多样性 |
4.4 吸烟与菌群关系分析 |
4.5 菌群与NMIBC预后关系 |
4.6 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相对丰度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5.1 吸烟暴露量与菌群 |
5.2 泌尿道菌群可能具有诊断价值 |
5.3 泌尿道菌群与肿瘤术后复发 |
5.4 乳杆菌属降低NMIBC术后复发 |
5.5 泌尿道菌群与卡介苗疗效 |
5.6 不足与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及评价指标 |
1.3 治疗及随访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 |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
2.3 两组进展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灌注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三种药物行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简介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因学 |
1.4 临床表现 |
1.5 诊断 |
1.5.1 彩超检查 |
1.5.2 CT及MRI检查 |
1.5.3 尿细胞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查 |
1.5.4 膀胱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 |
1.5.5 诊断性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 |
1.6 手术方式 |
1.6.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
1.6.2 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 |
1.7 术后膀胱灌注治疗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手术方法 |
2.5 灌注方案 |
2.6 随访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 |
3.2 术后不同药物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情况对比 |
3.2.1 三组中危膀胱癌患者灌注治疗后复发情况对比 |
3.2.2 三组高危膀胱癌患者灌注治疗后复发情况对比 |
3.3 术后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的不良反应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疗效 |
4.2 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
4.3 本研究相关结果评价 |
4.4 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伴有淋巴血管浸润的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手术方式 |
1.1.3 组织病理学评价 |
1.1.4 辅助治疗 |
1.1.5 术后复查方案 |
1.1.6 术后随访 |
1.1.7 研究方法 |
1.1.8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LVI 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基本信息 |
1.2.2 LVI 阳性与阴性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比较结果 |
1.2.3 LVI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1.2.4 LVI 阳性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结果(n=70) |
1.2.5 LVI 阳性患者术后复发和进展因素的分析结果(n=70) |
1.2.6 LVI 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的多因素分析结果(n=70) |
1.2.7 TURBT 治疗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的多因素分析结果(n=43) |
1.3 讨论 |
1.3.1 复发和存活的危险因素 |
1.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1.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1期高级别膀胱癌与淋巴血管侵犯的相关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卡介苗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案设计 |
1.2 治疗方案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
2.3 两组灌注治疗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卡介苗治疗膀胱癌复发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D]. 文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决策辅助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 贠妍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吉西他滨联合卡介苗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郭亮,马曜辉,管庆军,马杰锋. 医药论坛杂志, 2020(07)
- [4]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D]. 薛富刚.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D]. 王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泌尿道菌群在膀胱癌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研究[D]. 曾嘉荣.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7]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D]. 李静凯.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8]三种药物行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D]. 李荣欣. 兰州大学, 2020(01)
- [9]伴有淋巴血管浸润的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因素分析[D]. 韩赛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卡介苗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陈圣杰.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