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暗里的光明与光明里的黑暗(上)——诗人朱湘与顾城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高宁[1](2017)在《在挣扎中生存 ——论朱湘的矛盾性格及悲剧性》文中研究表明朱湘是中国现代新诗诗人,也是一位悲剧性人物。他在短暂的人生中,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获得了人们的肯定,但同时,他怪异的脾气和行为也常常被人诟病。本文通过对朱湘的诗歌、散文、书信等作品资料的梳理研究,以传记研究为主要方法,人诗互证地论述他的矛盾性格,然后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历史背景,综合分析造成朱湘矛盾性格的原因,从而归纳总结出朱湘的矛盾性格给他带来的悲剧。主观的矛盾性格和客观的社会环境使得朱湘短暂的人生常常处在挣扎中,焦躁压抑的情绪常常困扰着他,所以他与身边人的关系总是难以融洽,慢慢地便陷入了人生的困境之中。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朱湘短暂而充满波折的一生,从研究内容的角度进行文献综述,关注前人对其生存状态的研究,以引出诗人身上显着的特点——矛盾性格。第二部分具体阐述朱湘矛盾性格的表现。根据心理学上对性格特征的分类,可以看出朱湘在态度特征、意志特征和情绪特征三个方面均有典型的矛盾性,比如态度上的暴躁和温和、情绪上的乐观和悲观、意志上的刚强和脆弱,都集中于朱湘身上。第三部分分析造成朱湘矛盾复杂性格的原因。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入手,具体从楚人性格的相承、自卑心理的困扰、不同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论述由朱湘的矛盾性格导致的人生悲剧,重点体现在生活焦虑、诗歌边缘和诗人之死三个方面,并由此阐述朱湘悲剧的意义。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朱湘的矛盾性格和生存状态,表达对诗人未能消除矛盾、平衡矛盾的遗憾。
朱颖[2](2015)在《跨越时空的回响 ——论惠特曼诗歌对顾城的影响》文中提出惠特曼是美国的自由体诗歌之父,亦是伟大的民主诗人,更是自从“五四”时期被译介到中国之后便造成了持续影响的诗人。而顾城则是中国朦胧诗人的代表,更是为德国汉学家顾彬评价为“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好的中国诗人”。而惠特曼则是顾城最为欣赏与喜爱的外国诗人,顾城多次在访谈、演讲之中赞扬惠特曼的诗歌并坦言他对于自己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提起并评价惠特曼。本文将惠特曼与顾城置于比较文学的视野之下,综合运用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方法,结合二位诗人的诗歌作品与各自的诗歌理论,特别是顾城所留下的实证文本与材料的基础上,寻找二位诗人诗歌之间的汇通之处,作为对惠特曼对中国现当代诗人的影响研究的体系的完善与补偿。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述写作缘起,并分别概述二位诗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则首先概述惠特曼及其《草叶集》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其次则从顾城本人的实证文本出发,论述顾城与惠特曼的“遇合”,概述惠特曼对于顾城的影响。从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则在二位诗人的诗歌理念与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别从哲学观念、诗歌主题与诗歌创作手法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二位诗人的汇通之处。在理念方面,可以看出二位诗人哲学观、对自然的态度以及生死观上有相似相通之处;此外二位诗人虽然身处不同的时空,然而所在的时代却有相似之处,致使他们的诗歌在“表现自我”、“歌颂平民”与“追求光明”这三个主题上存在汇通;最后则是从诗歌创作技巧方面,在诗歌形式、语言与象征手法这三个方面寻到了相通之处。本文在文本实证与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惠特曼与顾城之间所存在的汇通之处,以及影响顾城对惠特曼诗歌理念接受的因素。
胡爱军[3](2013)在《朱湘对中国新诗形式建设的探索》文中提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整体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氛围的活跃,及朱湘诗全集、散文集、译诗集、书信集的相继整理出版,朱湘研究越来越被重视,研究方法趋于多样,且视角更加新颖。但总体而言,研究者多关注朱湘诗歌轻婉柔和的风格情调及作品的内在情感,而朱湘在诗歌领域的种种大胆尝试和整体的美学追求,却仅作为论证的需要零散出现在分析者的论述中。本文以形式为切入点,全面考察朱湘的新诗诗论及其在新诗形式方面的大胆尝试。全篇共四章。导论分作两部分,一是按照时间脉络,梳理自上世纪30年代肇始至今的朱湘研究,集中关注70年代后朱湘研究井喷的现状;二是根据朱湘最主要的三本诗集《夏天》、《草莽集》和《石门集》,概括其新诗创作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贡献。第二章,探讨朱湘内在诗论与文化语境的呼应,共分三节,内在逻辑是层层递进。第1节,回顾中国20年代整体社会文化的背景以及新诗发展的道路,重点阐释朱湘面对当时新诗偏重说理、语言平淡直白等困境所作出的态度和思考。第2节,朱湘反对哲理诗,强调新诗形式,最后所采取的的路径就是“复古迎外而获今”,而无论是复古还是迎外,朱湘都有其独特的选择,如复古方面,他重点吸收的是旧词、屈赋和古代民歌的精髓。第3节,试图澄清针对朱湘诗歌创作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误解,强调他的诗歌是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秉持客观的艺术态度,抒写亘古不变的人性。第三章,主要以朱湘新诗文本为分析对象,探讨他在新诗格律探索方面的尝试和得失。第1节,讨论“音乐美”,朱湘非常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他的新诗创作在音尺、四声平仄、反复手法等方面都有所尝试。且尤其关注新诗的用“韵”,他前后共试验过古今中外的各种押韵方法,用韵非常讲究,而且很重视新诗音韵与表义的结合。第2节,讨论诗体,朱湘一方面对新诗诗行和诗章进行尝试和创新,另一方面不断试验包括十四行诗、叙事诗在内的各种西方诗体。第3节,讨论意象,朱湘新诗创作自觉追求古典意境的营造,他虽然是创作新诗,但经常化用古诗词句,借鉴古典传说,拟写古人古事;他诗中的老人和女性都是具有东方神韵的形象;而且,朱湘的新诗所倚重的是传统文学中人、鬼、神的想象空间,完全异于五四现实主义关怀下的“尘世间”。余论部分,通过与闻一多、徐志摩这两位新格律诗运动健将的比较,并参照朱湘研究的历史,指出朱湘新诗创作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章琴[4](2013)在《超越与救赎 ——论朱湘后期“悲剧英雄”自我形象抒写》文中认为朱湘(1904-1933),中国现代文学新诗诗人,祖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字子沅,名湘。在中国新诗史上,朱湘一直是一个被冷落的人物。他在当时极高的诗作才华和在社会上所遭受的冷遇形成了鲜明对比,也造就了朱湘的悲剧命运和在文学史上的尴尬地位。正是不满于仅仅考证朱湘的生平事迹,对其诗歌本身作单纯的肢解,或是将他的死亡作某种理论和文化现象的注脚,笔者试图在还原朱湘诗作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将其诗作中体现的主体个性和当时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相联系,从而站在更宽广的研究视域上来看待朱湘后期诗作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这一朱湘生活后期,分三章重点论述朱湘后期“悲剧英雄”自我形象抒写。第一章联系时代背景,阐述诗人如何褪去传统的光环,面对现代的冲击,经历从社会外在退守至自我内心的艰辛过程。第二章重点考察诗人“悲剧英雄”的三类自我形象塑造,挖掘其中透露出的“五四”初期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第三章通过对比朱湘和左翼诗派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风格,探讨诗人这种独特的自我抒写方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诗坛的地位与意义。
杨坤[5](2011)在《论顾城诗歌的幻想气质》文中指出诗人顾城生于1956年,杀妻自缢于1993年。无论生前身后,顾城向来以“童话诗人”着称,其诗想象力丰富,幻想色彩浓重。本文认为顾城诗歌的浓烈幻想色彩与其本人反感现实世界、抗拒社会化的文明秩序有关,顾城越是反感抗拒现实世界,越要逃进幻想的天地中,叛逆情绪与幻想气质相辅相成、如影随形。因这种反感和抗拒贯穿了顾城的一生,幻想气质亦一以贯之。1985年前后,顾城的诗歌风格开始发生转变。不同于以往的童话风格,其诗文字松散、逻辑跳跃,日渐流露出拒绝与读者交流的孤僻感。本文认为顾城后期诗歌风格的转变也与伴随其一生的幻想气质密不可分,这一转变不仅仅是一位诗人对诗歌表达空间的拓展,更是顾城一贯行为的变形升级,这一行为就是借助幻想逃离现实。本文第一章试图按时间的大致顺序阐释顾城如何用诗歌语言构造了各异的幻想世界盛放自己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其中有过家家的孩童世界、布林的反叛世界以及甜蜜的恋人世界:第一节阐述了1962年至1982年期间顾城诗歌的大致情况,“幻想”在此时便已经成为其诗歌的关键词了。《生命幻想曲》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都是这时的代表作,其特征是构造或欢快或忧伤的孩童世界,充满了自娱自乐的过家家气质。第二节阐述了童话世界的一种变形——组诗《布林的档案》。《布林的档案》贯穿顾城前后期诗歌写作,其中“戏拟”手法被大量运用,起到了颠覆现实消解权威的作用,整个组诗表现出强烈的反抒情色彩。然而,诗歌写作上的这种新尝试也暴露了顾城与现实冲突的加剧。第三节阐述了童话世界的又一种变形——恋人世界,顾城将现实冲突消解在诗歌构筑的爱情中。此外,本节还提到了组诗《颂歌世界》,其中既隐含了爱情线索,但也流露出爱情世界的岌岌可危,组诗中的许多诗歌在形式风格上均出现明显转变。从此组诗起,顾城长久以来排解内心与现实矛盾冲突的方式——构筑乌托邦世界——不再行之有效,顾城的幻想形式出现了危机。第二章阐释了语言的乌托邦失效之后,顾城的两种自救方式以及它们对诗歌风格转变的影响。这两种自救方式分别是“自然”和《自然哲学纲要》。抗拒文明社会的顾城进而将希望寄托在与之对立的大自然上,他隐居到激流岛过起了原始生活。然而,自然的野蛮残酷也使“自然”一词的文明幻想色彩暴露无遗,其世外桃源的隐逸性实质上仅仅是顾城的一种幻想。对“自然”的幻想破灭之后,顾城在东方哲学中寻找到了安慰,他开始领悟老庄之意,总结出了《自然哲学纲要》,其要旨就是“无为无不为”。这一哲学纲要成为可供顾城逃避的最终幻想。在这一哲学纲要的指导下,顾城的诗歌语言开始呈现出支离破碎和无为而治的特点,组诗《水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然而,这最后的救命稻草也失效了,拒绝与读者交流的顾城诗歌隐含着沉重的危机。第三章通过对比组诗《鬼进城》和组诗《城》,揭示顾城生命后期的矛盾痛苦。顾城用语言将自己画地为牢,沉浸在极端唯心的自我小天地里。组诗《城》已无作为一件诗歌艺术品应有的审美距离,其中,梦境和回忆无法区分,诗歌似乎仅仅是顾城宣泄情绪的通道。本文在结论部分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探讨幻想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它对顾城创作的影响。同时此部分还思考了幻想气质与顾城悲剧人生的关系,反思幻想对现代“自我”膨胀的助推作用。
李夏[6](2011)在《艾青晚年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青这位中国诗坛的常青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两次诗歌创作的高峰。两个时期的创作与同代诗人比较,都可谓成就卓着不凡。艾青晚年诗歌不仅是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不倦探索与不懈追求,更是诗人跌宕起伏命运的写照,是艾青诗歌更加成熟的一个新阶段,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一个新路标。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追寻艾青晚年诗歌思想转变与诗歌境界的开拓。艾青在经历过人生和艺术双重磨砺之后,与30年代、40年代比较,诗歌创作有了不同的思想内涵与人生境界。这一部分重点探寻艾青晚年诗歌特点里包括的创作主题、忧郁气质与诗歌哲理在晚年诗歌中的表现。第二部分,探索艾青晚年诗歌艺术的转变。首先对艾青晚年诗歌进行理论阐释。经过岁月的磨砺淘炼,思想感情趋于深沉,摒弃过分的雕琢、藻饰和繁复技巧的运用,避免感情宣泄式的暴露,追求外在形态上质朴、单纯与思想内涵上的深度的结合;意象的删繁就简和意象色彩的改变;由自由体向半自由体的转变,从自由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显自由;以及诗歌中宏观抒情结构的创造。第三部分,分析艾青人生经历对晚年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艾青晚年诗歌对中国新诗的重要意义。坎坷的人生道路,是艾青生命中的苦难,但同时也是他的财富,他没有被苦难压倒,而是在苦难抗争中寻求幸福。这样的气度,使得艾青诗歌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艾青晚年诗歌,有意把自己的个人创作与社会的具体历史事实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在更高更宏大开放的视野上把对个人遭遇的观照,扩大为对历史现象和更普遍人性的概括;从纵深的时间过程和开阔的空间范围来把握与体验个人和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本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思想内涵,扩展了中国新诗的审美品格,对当代诗歌创作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苏英姿[7](2010)在《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顾城是中国当代朦胧诗人中特立独行的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位的人物。“梦”是顾城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得非常频繁。“梦”“梦想”“梦幻”“梦呓”“梦痕”“梦象”……“梦”以各种形式,在其诗中出现。“梦”早已不是顾城写诗偶尔触及的名词,一种具体心境中偶然的意象闪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情绪,一种审美和生命的范畴。本文以“梦”这一意象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讨论顾城的整个诗歌创作的历程,并尽力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文章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顾城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并将其全部创作分为前后两期;接着又结合其诗作,重点分析他一生中的两个梦,一个曾经想“改变世界或改变我的幻想”的现实的“有我”之梦,一个艺术的“无我之梦”;然后又以顾城的诗学信仰入手从崇尚老庄与师法自然,关自我与感悟生命;向往纯洁与追寻理想三个方面探讨了顾城诗歌的艺术特色;最后从灵动的联想、灵活的意象、灵异的语言三方面探寻顾城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刘鲁兴[8](2009)在《绝望与救赎 ——论朱湘之死》文中研究表明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位比较重要的诗人,鲁迅曾称他为“中国的济慈”。如果我们研究中国这一时期的诗人,他是不能被忽视的。“朱湘之死”,一直都是学者进行朱湘研究的重点,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反观“朱湘之死”,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认知、新见解。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人之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被国内学者进行研究,而“朱湘之死”属于“诗人之死”的范畴,所以,把“朱湘之死”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不仅符合当下的文化语境,还可以透过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把“朱湘之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用“诗人之死”的研究方法对“朱湘之死”进行“意向性再构造”。本文着重从友情信念之绝望、爱情信念之绝望、诗艺信念之绝望和绝望的蔓延四个方面对朱湘的死因进行考察;着重对朱湘的死亡建构过程进行考察,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朱湘创作中“死亡意识”的研究;最后,着重从诗歌艺术的守望和诗人终极价值的认同两个方面对“朱湘之死”的文化价值进行考察。
晏昱[9](2007)在《诗的救赎与救赎的诗 ——论诗人朱湘及其诗歌》文中提出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英年早逝的悲剧性人物。鲁迅曾盛赞他为“中国的济慈”,沈从文、苏雪林、柳无忌等一大批学者、诗人都曾撰文予以介绍、点评。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之下,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反观朱湘其人其诗,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认识、新感受。朱湘诗学的建构和诗歌的实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有很多经验至今值得我们借鉴。朱湘富有悲剧意味的心路历程,又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和命运昭示。本文将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从精神、艺术这两个角度出发,深入解读朱湘的诗歌。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精神篇,着重探讨诗人朱湘独特的救赎方式,其作为湖湘文化的无意识传承者,与屈原有着灵魂的呼应,他们在“爱国情怀与经世思想”、“生的绝望与诗的救赎”、“灵魂超越与死亡回归”等方面有着同一性,也有着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和时代历史内容。通过比较与挖掘,理解朱湘的精神世界和灵魂皈依。第二部分艺术篇,着重探讨朱湘从救赎的角度创作的诗歌艺术,阐释其在传统诗歌与西方诗歌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以实现自己的诗歌美学追求。我们将从观念、内容、形式以及意象等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分析,既注重横的比较,又注重纵的展开,紧扣诗歌文本,层层深入。
孙玉[10](2006)在《“诗人的诗人” ——论朱湘的诗学策略及文化人格》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朱湘一直是一个被冷落的人物。他在当时已具有的极高文学声誉与在社会上所遭到的冷遇形成了鲜明对比,也造就了朱湘的悲剧命运和在文学史上的尴尬地位。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之下,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反观其人其诗,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朱湘诗学的建构和诗歌的实践,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有很多经验至今值得我们借鉴。朱湘富有悲剧意味的心路历程,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又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延续。另外,朱湘的人格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文章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集中阐述朱湘在一个特定大背景之下的文化心态和对于叙事策略的选择,重点分析朱湘的大文化观和开放包容的胸襟与气度。在诗歌的写作策略上,朱湘着重的是“复古”趋向选择,对传统诗歌和西方诗歌进行了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这种新时代的复古选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给后人创造新诗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朱湘的文化人格,加深对朱湘诗歌道路选择的理解。朱湘特殊的人格追求,成就了他自己在诗歌中的特殊形象。这一形象在当时有着普遍的意义,折射了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浪漫特质,是朱湘诗歌风格的主要特点和精髓,也是其诗歌的魅力所在。 朱湘有着艰难的心路历程。走进朱湘的心灵世界,通过分析其后期诗歌创作中的内心冲突,探索其精神家园的建构及其毁灭过程。物质和精神家园的双重覆灭、诗歌理想与写作方式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朱湘走向死亡。 第三部分通过屈原和朱湘的对比,突出了在荆楚文化大背景之下两者的相似性和精神上的相通。并对朱湘人格的力量在当今的影响进行了简单概括。从朱湘的悲剧性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朱湘身上所反映的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的共通命运。
二、黑暗里的光明与光明里的黑暗(上)——诗人朱湘与顾城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暗里的光明与光明里的黑暗(上)——诗人朱湘与顾城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在挣扎中生存 ——论朱湘的矛盾性格及悲剧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朱湘矛盾性格的表现 |
第一节 态度:暴躁与温和 |
一、“朋友” |
二、“性” |
三、“文章” |
第二节 情绪:乐观与悲观 |
一、乐观的表现 |
二、悲观的表现 |
第三节 意志:刚强与脆弱 |
一、刚强的表现 |
二、脆弱的表现 |
第二章 朱湘矛盾性格的成因 |
第一节 楚人性格的相承 |
第二节 自卑心理的困扰 |
一、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
二、自卑心理对性格的影响 |
第三节 不同教育的作用 |
一、自由恋爱和旧式婚姻思想的冲突 |
二、吃苦思想和享乐主义的冲突 |
第四节 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一、政治环境 |
二、文化环境 |
第三章 朱湘矛盾性格的悲剧性及意义 |
第一节 朱湘矛盾性格的悲剧性 |
一、生活焦虑 |
二、诗歌边缘 |
三、诗人之死 |
第二节 朱湘悲剧性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跨越时空的回响 ——论惠特曼诗歌对顾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综述 |
1.2.1 顾城的研究概况 |
1.2.2 惠特曼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惠特曼对顾城的影响 |
2.1 惠特曼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 |
2.2 顾城与惠特曼的“遇合” |
第三章 理念的汇通 |
3.1 与自然的不解之缘 |
3.2 哲学观念的汇通 |
3.2.1 宇宙意识与“冥冥” |
3.2.2 泛神论与齐物论 |
3.3 生生不息 |
第四章 诗歌主题的汇通 |
4.1 表现自我的诗人 |
4.1.1 表现自我的背景 |
4.1.2 自我的形象:“超灵”与“鬼魅” |
4.2 歌颂平民的诗人 |
4.3 追求光明的诗人 |
第五章 诗歌创作手法的汇通 |
5.1 诗歌形式与语言的汇通 |
5.1.1 诗歌形式 |
5.1.2 诗歌语言 |
5.2 象征手法的运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朱湘对中国新诗形式建设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朱湘研究历史综述 |
1.2 朱湘新诗创作概况 |
第二章 朱湘内在诗论与文化语境的呼应 |
2.1 回答新诗“散文化”的问题 |
2.2 路在何方:复古迎外而获今 |
2.3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
第三章 中西合璧与格律再造 |
3.1 雕琢璞玉:新诗音乐美的探索 |
3.2 融化新知:新诗诗体的建设 |
3.3 古典意境:新诗意象的锻造 |
第四章 余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超越与救赎 ——论朱湘后期“悲剧英雄”自我形象抒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艰难的自我回归——从传统到现代 |
第二章 超越与救赎——朱湘后期“悲剧英雄”自我形象抒写 |
第一节 “悲剧英雄”之三类自我形象塑造 |
第二节 “悲剧英雄”之浪漫主义精神特质 |
第三章 三十年代诗坛朱湘自我抒写之意义定位 |
第一节 “我”与“我们”——与左翼诗人相比较 |
第二节 康健与颓废——与现代派诗人相比较 |
结语 |
附录 朱湘年谱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论顾城诗歌的幻想气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顾城诗歌构筑的乌托邦世界 |
第一节:1962-1981期间的顾城诗歌 |
第二节:叛逆的布林与荒诞的布林世界 |
第三节:甜蜜恋人与《颂歌世界》 |
第二章:回归"自然"与回归《自然哲学纲要》 |
第三章:进城之"鬼"寻梦北京《城》 |
结论:"幻想"引发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艾青晚年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艾青晚年诗歌思想的新开拓 |
1.1 光明——不曾改变的追求 |
1.1.1 对早期个性化光明主题的延续与扬弃 |
1.1.2 在继承和扬弃中形成的对人生大光明的解读 |
1.2 忧郁气质的内敛 |
1.2.1 在沉默中撷取力量 |
1.2.2 忧郁诗人的自我救赎 |
1.3 诗的哲理性升华 |
1.3.1 象征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
1.3.2 象征与哲思的完美结合 |
1.4 诗人个人意识表达的苏醒 |
1.4.1 "大——小"表达模式的摒弃 |
1.4.2 "小——大"书写模式的探索 |
第二章 艾青晚年诗歌的艺术转变 |
2.1 平凡之美、朴素之美 |
2.1.1 诗歌语言的朴素明快 |
2.1.2 诗歌形象的朴素单纯 |
2.2 诗歌意象的转变 |
2.2.1 意象色彩的变化 |
2.2.2 意象的单纯呈现 |
2.2.3 "土地"与"太阳"典型性意象的减少 |
2.3 自由体向半自由体的转变 |
2.3.1 自由与格律的拉锯战 |
2.3.2 形式之外的"自由"诗歌 |
2.4 宏观抒情结构的成熟 |
2.4.1 微观视觉到宏观视觉的转变 |
2.4.2 多元视觉的历史关照 |
第三章 晚年诗歌艺术转变的原因与意义 |
3.1 艾青诗歌艺术转变的原因 |
3.1.1 命运成就诗人 |
3.1.2 "我们"到"我"的情感个体化转变 |
3.1.3 "我"与"我们"的共同消融 |
3.2 艾青晚年诗歌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走进顾城的诗歌世界 |
第一节 前期:睁开"眼睛"看世界 |
第二节 后期:合上眼睛,世界与我无关 |
第二章 顾城的"梦" |
第一节 "有我之梦" |
第二节 "无我之梦" |
第三章 由顾城的诗学信仰看顾城的诗歌世界 |
第一节 崇尚老庄,师法自然 |
第二节 关注自我,感悟生命 |
第三节 向往纯洁,追寻理想 |
第四章 灵魂之音——顾城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节 灵活的意象选择 |
第二节 灵动的表现手法 |
第三节 灵异的语言表达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绝望与救赎 ——论朱湘之死(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信念的绝望——对朱湘死因的考察 |
第一节 友情信念之绝望 |
第二节 爱情信念之绝望 |
第三节 诗艺信念之绝望 |
第四节 人生终结:绝望的蔓延 |
第二章 死亡的诗性建构——对朱湘创作的考察 |
第一节 前期创作中的“死亡”开端 |
第二节 中期创作中的“死亡”延续 |
第三节 后期创作中的“死亡”升华 |
第三章 “朱湘之死”的文化意义 |
第一节 对诗歌艺术的守望 |
第二节 对诗人终极价值的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朱湘年表 |
附录2: 朱湘研究文章目录索引 |
后记 |
(9)诗的救赎与救赎的诗 ——论诗人朱湘及其诗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精神篇:与屈原对话 |
(一) 爱国情怀与经世思想 |
(二) 生的绝望与诗的救赎 |
(三) 灵魂超越与死亡回归 |
下篇 艺术篇:救赎的诗 |
(一) 观念:开放与封闭 |
(二) 内容: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 |
(三) 形式:借鸡生蛋与量体裁衣 |
(四) 意象:关联与流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后记 |
(10)“诗人的诗人” ——论朱湘的诗学策略及文化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1章 朱湘的文化观与叙事策略 |
1.1 朱湘的大文化观 |
1.2 新时代的“复古”趋向 |
1.3 对朱湘文学道路的评价 |
第2章 朱湘的文化人格及其诗歌特质研究 |
2.1 朱湘的精神气质与人格追求 |
2.2 朱湘前期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
2.3 理智与迷狂—从《石门集》解读朱湘的内心冲突 |
2.3.1 精神世界的二重奏:不懈追求与质疑反思 |
2.3.2 对朱湘弃世的解读 |
2.4 艺术与生命:朱湘人性的诗化表现 |
第3章 从屈原到朱湘:透视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 |
3.1 朱湘与屈原精神的某种契合 |
3.2 朱湘悲剧的典型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黑暗里的光明与光明里的黑暗(上)——诗人朱湘与顾城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在挣扎中生存 ——论朱湘的矛盾性格及悲剧性[D]. 高宁.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02)
- [2]跨越时空的回响 ——论惠特曼诗歌对顾城的影响[D]. 朱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3]朱湘对中国新诗形式建设的探索[D]. 胡爱军. 上海大学, 2013(08)
- [4]超越与救赎 ——论朱湘后期“悲剧英雄”自我形象抒写[D]. 章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5]论顾城诗歌的幻想气质[D]. 杨坤.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6]艾青晚年诗歌研究[D]. 李夏.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2)
- [7]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D]. 苏英姿.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 [8]绝望与救赎 ——论朱湘之死[D]. 刘鲁兴.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诗的救赎与救赎的诗 ——论诗人朱湘及其诗歌[D]. 晏昱.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1)
- [10]“诗人的诗人” ——论朱湘的诗学策略及文化人格[D]. 孙玉. 河北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