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液透析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陶玲玲,程静,李敏[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达3个月以上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透析前后对所有患者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比较受试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阳性患者(阳性组)与HCV感染阴性组患者(阴性组)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果 392例MHD患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20例,丙型肝炎发生率为5.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长、输血次数多、频繁异地透析、肾移植史等因素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时间长短及频次、肾移植史等因素密切相关。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认真操作,可明显减少医源性HCV交叉感染的发生。
刘丽莉[2](2020)在《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其人群普遍易感性呈全球性流行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7,100万HCV感染者,但80%的患者对自身感染不知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6年,WHO提出了彻底消除HCV感染的战略目标。因此,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已感染HCV人群,简化HCV筛查手段,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国医院对拟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住院病人常规筛查HCV,但缺乏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对实际筛查情况的认识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普遍丙肝筛查难以实现。为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和筛查率,充分掌握和利用医院已有的筛查数据,同时开发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HCV筛查工具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筛查的策略与方法展开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HCV筛查情况,并提出更有价值的HCV筛查策略。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包含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信息和HCV筛查结果,计算总体筛查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非肝病相关科室住院患者HCV阳性率。进而推算在现行政策下每年接受筛查的人数及可检测出的HCV抗体阳性患者的数量。制定更好的HCV筛查和管理策略。结果:2016年8个中心的总住院患者850,379人,其中HCV筛查人数为512,938,最终有467,008例(51.20%为男性)非肝病相关科患者纳入研究,非肝病相关科室HCV筛查率大于50%。HCV抗体阳性患者4,129例,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0.91%),男性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91%,高于女性的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反,年龄越小,HCV抗体阳性率越低,证实了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HCV筛查和防控所做相关努力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占HCV抗体阳性患者的90.14%(3,722/4,129),其中,606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儿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13%(95%CI,0.06%–0.20%),肿瘤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80%(95%CI,1.36%–2.24%)。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医院总住院患者为1.75亿人次,如果各医院同样能达到50%的筛查率,推算2016年在医院接受丙肝筛查的人数为8,750万人,进一步按照我们的阳性率推算可发现约77万非肝病科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最后,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加强HCV筛查后管理的建议。结论: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HCV筛查率高达50%以上,加强对已筛查人群的管理,可发现更多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效提高丙肝诊断率及治疗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对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充分利用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找到中国的千百万已感染患者,加快消除丙肝的步伐。第二部分:目的:HCV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性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进行首次临床效能评价。明确其应用于筛查HCV中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清除HCV进程。方法:在不同地区的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评估维尔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江苏维尔试剂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并应用现有的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雅培ARCHITECT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及英科新创丙肝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清HCV抗体检测。对于维尔试剂及雅培试剂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通过HCV RNA检测进一步验证。此外,根据受试者意愿,一部分患者也接受了美国Ora Quick快速丙肝病毒检测试剂的检测及维尔试剂的自采自测。结果:共纳入1,179名受试者,其中慢性丙肝感染者486例,其他非丙肝感染的肝病患者108例,体检人群585例。以雅培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为参考依据,Well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考核试剂)的敏感性为91.88%(95%CI,88.97%–94.09%),特异性为98.00%(95%CI,96.58%–98.86%)。考核试剂与英科新创生物科技公司的HCV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为97.02%(1,138/1,179)。考核试剂与Ora Quick试剂的一致性为98.50%(197/200)。此外,受试者应用考核试剂自我检测结果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HCV RNA检测结果还表明,在39例考核试剂出现假阴性的样本中,仅1例检测到HCV RNA阳性,同时在172例HCV RNA阳性病例中,考核试剂可检测到171例为阳性。结论: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能力能够满足HCV筛查需求。该试剂检测快速,无创,不需要仪器,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用于社区及家庭医疗中的HCV筛查。有望未来用于HCV的全面筛查,识别已感染人群,尽早实现消除HCV的目标。
冯成[3](2020)在《直接抗病毒药物在肾移植丙型肝炎病毒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s,DAAs)的研发以及部分中心报道的无干扰素全口服抗病毒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患者的预防以及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以及易感染等特殊性,使得这类药物在肾移植患者中的使用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行肾移植术患者,包括术前患有丙型病毒性肝炎、未感染HCV接受HCV-IgG抗体(+)供肾及未感染HCV接受HCV感染供肾术后相关指标,评估使用DA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9年间于我院器官移植中心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术前均完善相关检查及术前准备,对于HCV抗体阳性患者完善HCV核酸检测及基因分型。所有的患者术后均接受无干扰素全口服DAAs治疗,期间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抗排斥药的血药谷浓度,每4周复查血清HCV RNA定量,且接受HCV感染及HCV-IgG(+)供肾患者每四周复查一次HCV-IgG。通过对比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清肌酐、抗排斥药物谷浓度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的记录来评估抗病毒药物的安全性,同时通过HCV RNA定量的变化及血清转氨酶下降水平来评估药物的有效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9例为HCV感染的患者接受肾移植手术,1例为接受HCV-IgG(+)供肾,2例为接受6a型HCV感染的肾脏。(1)9例HCV感染接受肾移植手术患者,肾移植术后约250月(中位时间33月)开始DAAs治疗,治疗前病毒载量为4.74×1053.20×107IU/mL、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且移植肾功能稳定。抗病毒治疗后8例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1例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EVR),血清转氨酶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肌酐水平在治疗前后相比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疗程内药物浓度未见明显变化。其中一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肺孢子菌肺炎导致血肌酐升高,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到感染前水平;一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头晕不适,排除其它疾病导致后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2)1例为未感染HCV的患者接受HCV-IgG(+)供肾且术后2周后口服索非布韦+维帕他韦抗病毒治疗,术后HCV RNA及HCV-IgG未出现阳性表达,期间血清肌酐未见明显异常。(3)2例接受6a型HCV感染的肾脏,术后第一周开始口服索非布韦+维帕他韦抗病毒治疗,持续检测HCV RNA未出现阳性表达,术后第4周出现HCV-IgG阳性,期间血清肌酐未见明显异常,血清转氨酶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我中心临床经验得出以下结论:1.我们的研究是一个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DAAs方案仅限于索非布韦及包含索非布韦的药物,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2.由于基因型也较局限,所以这个结果否适用于其他基因型患者,仍然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确定。3.对于HCV感染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选择移植前或移植后HCV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需要仔细考虑和监测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4.根据我中心临床结果得出在术后及时使用DAAs治疗的前提下接受HCV感染的肾脏是相对安全的。
徐婧,董昆,田洁[4](2019)在《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血液透析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肾病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但血液透析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不断下降,且受长期进行多种侵入性操作治疗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医院感染率不断增高,感染已成为诱发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预防及控制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现主要对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展开综述。
陈艳,吴雄飞[5](2019)在《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血液透析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以及导致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外周血相关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临床特点。结果共66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7.93%);年龄、透析时间、透析总次数等均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淋巴细胞亚群低于非感染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高于非感染组,上述所有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比较严重,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感染的发生,患者遭受感染后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营养状况降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免疫能力低下等。
宋庆召[6](2019)在《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非输血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非输血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血液透析患者78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完成HCV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C-反应蛋白测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CV-RNA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HCV抗体测定,采用自拟调查表对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透析时间、透析频率、合并症、能量摄入量、透析频次、白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尿素清除指数进行记录、统计,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8例血液透析患者中23例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29.49%,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透析时间及原发病均不相关(P>0.05);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与年龄、BMI指数、能量摄入不相关(P>0.05);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与透析时间、合并症、透析频次、白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尿素清除指数相关(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率较高,且危险因素较多,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降低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率。
刘瑞芳[7](2019)在《兰州市血液透析机构HCV传播风险评估及人群HC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服务开展和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现状,进一步评估兰州市血液透析门诊HCV传播风险和探索血液透析患者发生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疗机构制定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2017年10月-11月,对兰州市17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关于血液透析服务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透析中心医务人员和设备管理情况、血透患者HCV感染情况、隔离操作情况和透析设备消毒情况等资料。选取5项评估指标,利用变异系数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加权秩和比法(Weight Rank-sun Ratio,WRSR)评估兰州市17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传播风险,并根据最优分档原则划分风险等级。在2018年4-6月,选取其中五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对在调查期间来血透中心透析的患者关于HCV感染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诊疗史、血液透析相关情况、HCV血清学检测结果等资料。对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多阶段广义估计方程模型(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GEE)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来探索血液透析患者发生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服务开展及患者HCV感染现况:兰州市开展血液透析服务的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有17家,透析机共319台,血液透析患者从2012年661例增长到2016年的1321例,增长约1倍;全年血液透析人次从2012年的65624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135746人次,增长约1倍;血液透析患者报告HCV感染率从2012年的5.75%到2016年的3.79%,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五年透析患者平均报告HCV感染率为4.28%。调查5家医院血液透析患者539例,其中抗-HCV阳性患者23例,抗-HCV阳性率为4.27%。(2)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风险结果显示WRSR值与概率单位Y存在高度相关性(r=0.981,线性回归方程为:(2?=0.164*Y-0.311)。风险分档结果显示Y1和Y12两家血液透析门诊HCV感染为低风险,Y3医院血液透析门诊HCV感染有高风险,其他为中等风险。(3)兰州市透析人群感染HCV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血透时输血史(χ2=9.862,P=0.002)、使用血液制品史(χ2=11.752,P=0.001)、外科手术史(χ2=7.228,P=0.007)、口腔治疗史(χ2=6.793,P=0.009)和针灸治疗史(χ2=9.082,P=0.003)与透析患者抗-HCV阳性有关。GEE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血透期间输血史(OR=3.074,95%CI:1.3916.787)、有使用血液制品史(OR=3.108,95%CI:2.0634.683)、透析时间延长(OR=1.009,95%CI:1.0001.019)、有口腔治疗史(OR=2.450,95%CI:1.4524.137)、有针灸治疗史(OR=3.755,95%CI:2.5915.436)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OR=3.714,95%CI:2.9834.623)与透析患者HCV感染有关。结论(1)兰州市血液透析服务开展规模不断扩大,透析患者人数和年透析次数逐年增多,血液透析人群报告HCV感染率明显降低;相对于全国普通人群,兰州市透析人群抗-HCV阳性率明显偏高。(2)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传播风险等级差异很大,大部分透析中心处于中、低风险水平。(3)有血透期间输血史、透析龄长、使用血液制品史、口腔治疗史、针灸治疗史和文化程度低可能使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的风险提高。
闻静[8](2018)在《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丙型肝炎患者诊疗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丙型肝炎筛查状况以及筛查出的患者的确诊、治疗情况;分析影响丙型肝炎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规范诊疗的相关因素,为下一步制定相关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选择广东、河南、湖南、辽宁、云南5省25家医院作为研究现场,收集各医院丙型肝炎相关筛查策略、实验室检测能力、治疗方案、近3年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筛查情况等资料。以研究现场2017年4-12月间所有在就诊人群中筛查出的抗-HCV阳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学特征、进行丙型肝炎相关检测原因、肝功能、血小板等有关指标的检测结果、确诊及接受治疗等情况,并按医院级别进行分层比较。同时,对部分医务人员和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一对一访谈,采用主体框架分析法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了解影响丙型肝炎患者接受规范诊疗的影响因素,对定量研究进行补充。结果:1.定量研究结果1.1医疗机构基本情况:本研究涉及的25家医疗机构包括13家二级医院和12家三级医院。除1家二级医院在内镜操作前未常规进行抗-HCV筛查外,其余24家医院均要求在手术前、内镜操作前及对血液透析患者、孕产妇和住院患者进行抗-HCV筛查;19家(占76.0%)医院通过本院检验科或委托第三方检测的方式可提供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检测服务;17家(占68.0%)医院设置了肝病诊疗相关科室;17家(占68.0%)医院可提供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的抗病毒治疗,其中11家为三级医院,其余8家医院以保肝治疗为主。1.2医疗机构抗-HCV筛查情况:抗-HCV筛查量逐年上升;2014-2016年三级医院的平均抗-HCV阳性检出率为3.0%,高于二级医院的平均水平(1.6%)。1.3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共调查抗-HCV阳性者3222例,平均年龄53.4±13.7岁,男女比例为1.48:1,三级医院占74.0%(2385/3222),HCVRNA阳性的确诊丙型肝炎病例占41.6%(1340/3222),均为慢性丙型肝炎病例。三级医院55.3%(1318/2385)的调查对象集中在40~60岁,72.1%(1720/2385)在肝病相关科室诊疗中发现,其中52.0%(1240/2385)进行了 HCVRNA检测确诊;二级医院的调查对象60岁以上人群占42.3%(354/837),42.1%(352/837)在外科被发现,仅11.9%(100/837)进行了 HCVRNA检测确诊。1.4调查对象的发现途径: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是通过各种医疗服务前筛查或出现肝病相关症状后检查等被动方式检出,就诊者主动要求检测的比例仅为11.8%(379/3222)。与三级医院相比,二级医院被动筛查出的患者较多,(66.0%vs71.1%,x2=7.608,P=0.022)。1.5治疗情况:1340例HCVRNA阳性者符合抗病毒治疗要求,其抗病毒治疗率仅为14.6%(196/1340),保肝治疗率为36.4%(488/1340),其余未接受任何治疗。趋势性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率呈下降趋势(Z=6.604,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现居住于外地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率较居住于本市的患者低,OR(95%CI)为0.14(0.08~0.26);与肝病科室相比,就诊于其它内科和外科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率较低,OR(95%CI)分别为0.17(0.07~0.40),0.25(0.11~0.60);与无纤维化患者相比,出现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率更低,OR(95%CI)分别为0.49(0.26~0.90),0.50(0.33~0.75)。2定性访谈结果:本研究共访谈39名丙型肝炎患者和41名医务人员。通过主题框架分析法可知:从提供方的角度来说,非专科医务人员丙型肝炎相关防治知识模糊、医患沟通不足;二级医疗机构的丙型肝炎诊疗能力较弱、转诊机制不完善;国家的医保政策、抗病毒药物的供给和社会歧视问题影响丙型肝炎规范诊疗的实施。从接受方角度,患者的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较差、抗病毒治疗费用高是影响丙型肝炎规范治疗的主要因素。结论:1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筛查工作总体实施情况较好,但高风险人群主动筛查意识不够,应加强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宣传,促进高风险人群主动检测。2医疗机构筛查出的抗-HCV阳性者的进一步确诊检测不足,确诊率低。建议通过医联体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间及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合作机制,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确诊检测意识,提高筛查阳性者的确诊率。3调查对象规范抗病毒治疗率很低,急需治疗的已出现肝纤维化的患者的治疗率更低。应加大丙型肝炎规范治疗方案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4非专科医务人员丙型肝炎相关知识及能力欠缺、医患沟通不足、转诊机制不健全、药物的可及性差等是影响丙型肝炎确诊及规范化治疗的主要因素。建议重视对非专科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完善转诊机制,加快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审批和上市,尽快完善医保报销政策,切实提高我国的丙型肝炎防控能力。
姚远[9](2018)在《中国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分析我国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HD患者感染HCV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中自建库至2017年12月发表的HD患者HCV感染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对HD患者感染与非感染HCV情况进行比较的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数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CSS)和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CS)共29篇,包含HD患者6695例,其中发生HCV感染1542例,共涉及14个研究指标。10个指标在HD患者感染与非感染HCV病例间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透析时间CSS示MD=25.24,95%CI[18.74,31.75],P<0.00001,CCS示MD=44.89,95%CI[3.72,86.07],P=0.03;透析强度(平均透析次数)CSS示SMD=1.02,95%CI[0.64,1.41],P<0.00001,透析强度(平均透析频次)CSS示SMD=12.25,95%CI[10.90,13.60],P<0.00001,透析强度(平均透析频次)CCS示SMD=0.448,95%CI[0.23,0.74],P=0.0002;透析器复用CSS示OR=10.60,95%CI[7.44,15.09],P<0.00001;输血史CSS示OR=5.28,95%CI[3.17,8.80],P<0.00001,CCS示OR=4.14,95%CI[2.38,7.18],P<0.00001;输血量CSS示SMD=0.70,95%CI[0.47,0.94],P<0.00001,CCS示SMD=0.97,95%CI[0.12,1.82],P=0.03;平均输血次数CSS示MD=7.77,95%CI[4.55,10.99],P<0.00001,CCS示MD=24.57,95%CI[5.07,44.07],P=0.01;肾移植史CSS示OR=5.94,95%CI[4.03,8.76],P<0.00001,CCS示OR=5.85,95%CI[2.28,15.02],P=0.0002;手术外伤史CSS示OR=3.69,95%CI[1.02,13.36],P=0.05,CCS示OR=2.41,95%CI[1.42,4.09],P=0.001;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史CSS示OR=2.33,95%CI[1.42,3.83],P=0.0009;肝酶异常史CSS示OR=4.31,95%CI[2.09,8.86],P<0.0001。2个指标在HD患者感染与非感染HCV病例间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CSS示MD=0.47,95%CI[-1.28,2.22],P=0.60,CCS示MD=0.74,95%CI[-1.10,2.58],P=0.43;腹膜透析CSS示OR=1.91,95%CI[0.61,5.98],P=0.27。2个指标在两种类型文献中的HD患者感染与非感染HCV病例间统计学结果不一致:性别CSS示OR=1.18,95%CI[1.02,1.36],P=0.02,CCS示OR=1.20,95%CI[0.76,1.91],P=0.43;血清白蛋白量CSS示MD=-7.22,95%CI[-22.62,8.17],P=0.36,CCS示MD=-8.76,95%CI[-9.48,-8.04],P<0.00001。结论:1.性别、年龄、腹膜透析对HD患者感染HCV无确切影响。2.透析时间、透析强度、透析器复用、输血史、输血量、输血次数、肾移植史、外伤手术史、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为HD患者感染HCV的危险因素,可视为预警指标;肝酶异常与HD患者感染HCV互为影响因素,建议作为监测指标。
林国跃,张辉,杜小璐,杨建萍,张雅楠,单金晶,张玉强,韦潇睿[10](2017)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源性交叉感染状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某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HCV、HIV、TP交叉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对近8年内13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不同层次分组透析,使用两种方法连续检测比对,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处理分析。结果 (1)13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 17例(12.78%)、HCV 22例(16.54%)、HBV和HCV混合感染2例(1.50%)、TP 2例,无HIV感染者。(2)HBV和HCV感染主要集中在移植性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中,二者感染率与在感染区透析关系密切,其中HCV感染率与移植性肾病相关、与输血史相关(P<0.05);而HBV感染与输血史未见明显关联(P>0.05),但透析后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3)连续对应检测近3年127例透析患者,仅有1例HBs Ag指标转为阳性,未发生HCV、HIV、TP新的交叉感染。结论 HCV感染与移植性肾病、输血史、移植次数高度有关,HBV感染存在透析后交叉感染的风险。血液净化中心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认真操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将明显减少。
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液透析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液透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HCV感染与透析时间及透析次数的关系 |
3.2 HCV感染与输血的关系 |
3.3 HCV感染与异地透析的关系 |
3.4 HCV感染与肾移植的关系 |
(2)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丙肝的流行病学 |
1.1.1 全球的疾病负担 |
1.1.2 各地区流行状况 |
1.1.3 全球基因型分布 |
1.1.4 传播途径 |
1.1.5 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6 我国的丙肝流行病学研究 |
1.2 HCV病原学 |
1.3 HCV感染的自然史 |
1.4 丙肝的预防与诊治 |
1.4.1 预防措施 |
1.4.2 实验室检查 |
1.4.3 诊疗及管理 |
1.4.4 抗病毒治疗 |
1.5 防治丙肝面临的挑战 |
1.5.1 WHO的战略目标 |
1.5.2 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挑战 |
1.5.3 HCV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1.5.4 HCV筛查策略 |
1.5.5 HCV筛查方法 |
第2章 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2.1 HCV抗体的检测 |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3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布 |
2.3.2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
2.3.3 不同性别、年龄间HCV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
2.3.4 HC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
2.3.5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情况 |
2.3.6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
2.3.7 不同科室HCV抗体阳性情况 |
2.3.8 全国丙肝抗体检测情况推算 |
2.3.9 加强医院内丙肝筛查管理建议 |
2.4 讨论 |
第3章 丙肝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的效能评价 |
3.1 研究方法 |
3.1.1 总体方案设计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步骤 |
3.1.4 主要试剂 |
3.1.5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考核试剂检测 |
3.2.2 参比试剂1检测 |
3.2.3 血样采集及处理 |
3.2.4 血清样本检测 |
3.2.5 数据收集 |
3.2.6 统计学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受试者分布 |
3.3.2 各中心检测情况 |
3.3.3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
3.3.4 检测结果描述性统计 |
3.3.5 考核试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
3.3.6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1的一致性 |
3.3.7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2的一致性 |
3.3.8 参比试剂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
3.3.9 参比试剂2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
3.3.10 自采自测使用方式的适用性 |
3.3.11 病毒学阳性检出率 |
3.3.12 假阴性结果分析 |
3.3.13 低滴度样本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本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直接抗病毒药物在肾移植丙型肝炎病毒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肾移植患者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 |
2 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2.1 患者自身因素 |
2.2 医源性因素 |
2.2.1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 |
2.2.2 输血 |
2.2.3 透析时间 |
2.2.4 其他危险因素 |
3 防治对策 |
3.1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
3.2 加强物体表面、透析机及辅助设备的清洁及消毒 |
4 结论 |
(5)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HBV感染率及其与HCV感染的关系 |
2.2血液透析患者背景资料单因素分析 |
2.4 乙型病毒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
2.5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
3 讨论 |
(7)兰州市血液透析机构HCV传播风险评估及人群HC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血液透析与丙型肝炎感染 |
1.1.1 血液透析 |
1.1.2 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和感染现况 |
1.1.3 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现状 |
1.1.4 国内外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
1.2 感染风险评估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1.2.1 感染风险评估起源和相关概念 |
1.2.2 感染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HCV传播风险评估 |
2.1.2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2.2.1 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服务开展相关情况调查 |
2.2.2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相关因素调查抽样和样本量计算 |
2.3 调查内容 |
2.3.1 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血液透析服务开展相关内容调查 |
2.3.2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相关因素调查 |
2.4 研究方法 |
2.4.1 秩和比法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 |
2.4.2 兰州市血液透析机构HCV传播风险评估过程 |
2.4.3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模型原理 |
2.4.4 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2.7 伦理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调查基本特征 |
3.1.1 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情况 |
3.1.2 兰州市血液透析患者基本情况 |
3.2 兰州市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状况 |
3.3 兰州市血液透析门诊HCV传播风险评估 |
3.3.1 兰州市血液透析门诊HCV传播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分配 |
3.3.2 加权秩和比值计算以及回归方程计算 |
3.3.3 兰州市血液透析门诊HCV感染风险分档 |
3.4 血透患者HC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4.1 血透患者HCV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3.4.2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风险评估分析 |
4.1.1 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风险 |
4.1.2 医疗机构HCV传播防控措施建议 |
4.2 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4.2.1 兰州市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率水平 |
4.2.2 输血史和使用血液制品史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关系 |
4.2.3 透析时长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关系 |
4.2.4 其他诊疗史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关系 |
4.2.5 文化程度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关系 |
4.3 研究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丙型肝炎患者诊疗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研究背景 |
1 丙型肝炎自然史及流行现状 |
2 丙型肝炎治疗药物进展 |
3 开展医疗机构丙型肝炎患者诊疗现状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现场 |
2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
2.1 医疗机构 |
2.2 定量研究调查对象 |
2.3 定性研究调查对象 |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3.1 收集调查现场基础资料 |
3.2 定量调查 |
3.3 定性访谈 |
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4.1 医疗机构基本信息资料 |
4.2 定量调查 |
4.3 定性资料整理及分析 |
5 质量控制 |
5.1 设计阶段 |
5.2 实施阶段 |
5.3 资料处理分析阶段 |
6 伦理学审核 |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
1 医疗机构开展丙型肝炎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
1.1 研究现场基本情况 |
1.2 医疗机构丙型肝炎抗体筛查情况 |
2 定量研究结果 |
2.1 丙型肝炎患者的特征 |
2.2 丙型肝炎患者发现途径 |
2.3 丙型肝炎患者诊断治疗情况 |
3 定性调查结果 |
3.1 主题框架 |
3.2 医疗机构因素对患者接受治疗的影响 |
3.3 社会因素对患者接受治疗的影响 |
3.4 患者自身因素对接受治疗的影响 讨论 |
1 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筛查情况 |
2 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相关实验室检测能力 |
3 丙型肝炎患者治疗情况 |
4 影响丙型肝炎规范治疗的因素 |
5 研究的特点和局限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
(9)中国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源性交叉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资料收集 |
1.2.2 隔离消毒措施 |
1.2.3 分组设计 |
1.2.4 检测方法 |
1.3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透析影响因素与HBV、HCV、HIV、TP感染情况比较 |
2.2 透析前后HBV、HCV感染情况比较 |
2.3 3年对应检测结果比较 |
2.4 透析患者病种与HBV、HCV感染发生关系比较 |
3 讨论 |
四、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液透析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陶玲玲,程静,李敏. 实用临床医学, 2021(01)
- [2]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D]. 刘丽莉. 吉林大学, 2020(08)
- [3]直接抗病毒药物在肾移植丙型肝炎病毒患者中的应用[D]. 冯成.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4]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J]. 徐婧,董昆,田洁. 医疗装备, 2019(22)
- [5]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 陈艳,吴雄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18)
- [6]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非输血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J]. 宋庆召. 医学新知杂志, 2019(03)
- [7]兰州市血液透析机构HCV传播风险评估及人群HC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D]. 刘瑞芳. 兰州大学, 2019(09)
- [8]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丙型肝炎患者诊疗现状研究[D]. 闻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9]中国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姚远.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10]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源性交叉感染状况调查[J]. 林国跃,张辉,杜小璐,杨建萍,张雅楠,单金晶,张玉强,韦潇睿.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