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纸白水封闭状况下助留助滤剂优化及其机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俭[1](2019)在《OCC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瓦楞原纸与箱板纸生产原料几乎100%来自于回收的废旧纸箱(OCC),为克服OCC废纸纤维劣质化,提升纸和纸板的强度性能,淀粉表面增强剂成为了瓦楞原纸及箱纸板制造企业生产线标配。然而,在OCC制浆过程中淀粉又将从纸浆纤维表面溶解进入水中成为二次淀粉,因其非离子特性,既没有吸附功能,也没有被吸附的官能团,只能送污水处理,这不仅是对宝贵淀粉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在废物处理过程消耗大量财政资源。因此,掌握废纸纸浆纤维表面淀粉膜的溶解行为及其特点,有助于实现在生产过程中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利用,为清洁造纸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参考。通过模拟废纸淀粉表面施胶流程,剥离纤维表面的硬化淀粉膜,模拟废纸制浆中的二次淀粉。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分析等手段,研究二次淀粉在不同淀粉施胶量、处理时间、体系温度、剪切力、合成表面施胶剂作用下的溶解特性,了解与掌握淀粉膜在水相与浆水体系中的溶解历程。总结二次淀粉溶解特点,并优化实验及验证实际生产工艺中OCC二次淀粉的溶解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过氧化氢离子化改性技术对二次淀粉进行离子化改性,检测改性前后二次淀粉理化特性的区别,以及不同条件下二次淀粉的留着效果及对资源化应用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二次淀粉在水相体系中,初始阶段淀粉由于其亲水特性,趋向于润胀,当溶解温度提高,溶解时间变长,水分子运动加剧,水分子能轻易进入淀粉内部,当润胀达到临界点,二次淀粉间的氢键连接断裂,二次淀粉颗粒解离,实现真正溶解,而在高二次淀粉施胶量时,由于水相中淀粉溶解度达到饱和,溶解温度和溶解时间对其作用不再明显,其溶解度在该条件情下较低。当二次淀粉在浆水体系时,由于其自身特性以及氢键作用,二次淀粉紧密的黏附在纤维表面,二次淀粉随纸料于水中碎解,当温度低于60°C,二次淀粉的亲水特性使其润胀,而润胀的淀粉颗粒通过纤维之间的相互摩擦,脱离纤维表面,但是由于温度无法使淀粉充分润胀,其溶解度较低。当温度高于75°C,二次淀粉易润胀破裂,并且浆水体系中纤维的存在,使得润胀的二次淀粉易被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搓揉作用加快解离,溶解速度加快。而对于淀粉与烷基烯酮二聚体(AKD)类合成表面施胶剂复配后形成的二次淀粉,由于AKD的作用,二次淀粉物化特性发生变化,二次淀粉亲水性下降,无法快速润胀,二次淀粉溶解率进一步降低。将上述二次淀粉溶解特性代入实际OCC生产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生产过程中超过90%的二次淀粉能够完全溶解,这种溶解淀粉具有非离子成分而成为污染物。同时对二次淀粉留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羧甲基纤维素(CMC)体系中CMC的存在一定程度抑制了纸料的湿部性能,导致二次淀粉留着情况不佳,而凹凸棒土在CPAM/凹凸棒土、CMC/CPAM/凹凸棒土的助留体系中通过其表面的负电荷与阳离子助剂链尾发生桥联,对二次淀粉的留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CMC/CPAM/凹凸棒土前端加入一定量阳离子电荷的聚合氯化铝可以改善CMC的过阴离子化对二次淀粉控制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对二次淀粉进行离子化改性后,离子化程度的增加能够进一步提高二次淀粉的留着,纸料滤水速度及Zeta电位提高,并且离子化改性的二次淀粉经固着后能提高纸料的物理性能,达到资源化回用的目的。
贾清超[2](2016)在《马铃薯渣功能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废纸脱墨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每年马铃薯渣产量巨大,但这些马铃薯渣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不光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引起环境污染。本研究旨在将马铃薯渣预处理之后进行改性合成造纸化学品,来丰富其利用方式并实现高附加值的转化。马铃薯渣的主要成分为粗短纤维和淀粉,通过对马铃薯渣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使其适合进行下一步的化学改性,对其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合成马铃薯渣功能衍生物。将产品应用到脱墨废纸浆中,利用动态滤水仪(Dynamic Drainage Jar,简称DDJ)探索添加条件对其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结合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滤后白水中细小组分的颗粒大小及含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马铃薯渣是由粗短纤维束和大小不一的淀粉颗粒所构成的非均质混合物,纤维和淀粉颗粒相互包裹在一起。经过粉碎性研磨与球磨粉化处理后,原料成为均质化物质。离子色谱分析后得知,马铃薯渣中的葡萄糖含量为85.63%、半乳糖1.82%、阿拉伯糖1.28%、木糖2.85%,X-射线衍射发现其结晶度降低,原料反应的均匀性以及对化学试剂的可及性得到提高,适合进行改性。预处理后的马铃薯渣经过氧化和醚化后合成了马铃薯渣功能衍生物,氧化反应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氧化剂用量为6%,反应温度为45℃左右,催化剂用量约为0.12%,pH值为4.0左右,氧化时间约为45min。氧化后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醚化,单因素试验优化的阳离子醚化反应条件为:反应的底物浓度为10%左右,反应体系的介质为异丙醇或乙醇,mCHPTMA:mOPR=0.40.5:1,mNaOH:mCHPTMA=2.0,反应时间为3h左右,反应温度为50℃。产物为淡化色固体,容易吸水变粘并且能快速分散到水中。通过SEM、13C-NMR、FT-IR及TG等方法对马铃薯渣的改性产物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均证实了相应合成反应的发生。探究添加条件对改性助剂的影响后发现,助剂的最优添加工艺条件是:助剂用量约为1.2%,DDJ转速为750r/min,pH适用范围为79,与浆料结合反应的时间为1020s,助剂的助留助滤效果受电导率的影响较小。将马铃薯渣改性助剂应用到与工厂实际生产条件相一致的脱墨车间成浆中发现,助剂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具有较为优异的助留助滤性能。运用实验室基于流式细胞术自行改进研发的激光粒度仪对滤后白水中的细小组分进行研究来检测改性助剂的助留剂助留效果。研究表明,运用激光粒度仪能够检测出滤后白水中的细小组分含量、大小与分布的变化。细小组分的尺寸主要分布范围为0.3516μm。经过助剂处理后的滤后白水其细小组分的数量显着减少并且颗粒变大。
赵昱[3](2016)在《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的制备及在造纸中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瓜尔胶是来源于植物瓜尔豆的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有着与纤维素十分相近的分子结构,能与纤维良好地亲和,因而成为了一种很具有潜力的新型环保助剂。本文研究了一种阴/非离子型双取代基瓜尔胶衍生物——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造纸中的初步应用。以瓜尔胶原粉、氯乙醇、氯乙酸钠和氢氧化钠为基本原料,在乙醇-水的两相反应体系中,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CMHEG),通过优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发现,当氯乙醇用量与原粉质量比为1:3,氯乙酸钠用量比为1:3,氢氧化钠用量为1:6时,反应时间为8h较为经济且能获得较高的取代度,此时CMHEG的羟乙基摩尔取代度(M.S.)为0.28,羧甲基取代度(D.S.)为0.34。通过对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瓜尔胶原粉成功引入了羟乙基和羧甲基,核磁共振氢谱表明CMHEG样品中半乳糖与甘露糖的含量比约为1:1.25,通过积分峰面积算出的CMHEG的D.S.为0.242,羟乙基的M.S.为0.124,该值与酸洗法、色谱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相互印证了几种测试方法的准确度。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出CMHEG颗粒表面具有化学反应的痕迹,且粒度分布较为均匀。示差扫描量热显示出了CMHEG较原粉更好的热稳定性。对于溶解性,CMHEG较原粉更加易溶,水合速率快,溶解1h即可达到峰值黏度。流变实验结果表明CMHEG溶液属于典型的假塑性流体,具有良好的剪切变稀特性,且pH在59的范围内较为稳定。在造纸中的初步应用实验表明CMHEG可提高纸张的抗张、耐破和撕裂指数,当用量为0.6%时,相比原纸(抗张指数21.6N·m/g,耐破指数1.05Pa·m2/g,撕裂指数3.6mN·m2/g)分别提高了21.3%,38.1%,22.2%。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对纸料的助留助滤也有效果。随着CMHEG用量的增加,纸料的总留着率呈现上升趋势,滤水性能也有所改善,当用量为0.6%时,相比不添加CMHEG,纸料的总留着率提高了10.3%,打浆度下降了2.4 oSR。羧甲基取代度的增大会使总留着率先增加后下降;羟乙基摩尔取代度增加,纸张的抗张和耐破性能则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瓜尔胶原粉呈现淡黄色,其在造纸湿部的添加不利于纸张白度的提高。而改性后的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为白色或略带淡黄色粉末,其添加会对纸张的白度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而对于白度本身就低于CMHEG的纸浆,添加CMHEG还能提高纸张白度。在研究CMHEG造纸应用的同时,还对其增强机理做了一些初步探讨。通过测量加入CMHEG前后纸张的力学和光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和采用FTIR、SEM等分析手段,对纸张的相对结合面积、纤维间的化学键作用进行了分析,发现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的添加量从01%,纸张的抗张指数从21.6N·m/g提高到26.5N·m/g,相对结合面积从32%提升到41%。扫描电镜图像显示CMHEG改善了纤维的交联,其增强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增加了纤维之间的结合,而非提高纤维自身的强度。红外图谱显示CMHEG与纤维间并无化学键作用。实验显示CMHEG通过增强多根纤维之间的键合,增加了纸张的结合面积从而提高了纸张的力学性能,其结合作用主要为CMHEG与纤维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作用,除此以外分子间作用力也贡献了一定的结合力。
余小藏[4](2016)在《复合改性膨润土微粒助留助滤剂研发及作用机理》文中提出在造纸工业生产中,选用合理而高效的助留助滤剂能够有效地降低白水浓度、减小后续湿纸页脱水干燥压力,实现纸机高车速、白水高度循环的生产模式。由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和膨润土组成的"hydrocol"微粒体系拥有良好的助留助滤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造纸行业中。我国膨润土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其中有效成分蒙脱石含量低而导致助留助滤效果较差,现在造纸企业中常用的膨润土大多来自进口。本课题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与碳酸钠协同改性国产钙基膨润土,并研究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与制得的改性膨润土组成的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的使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以期提高国产膨润土的使用性能。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APAM过程中,单体比例丙烯酸:丙烯酰胺摩尔比由1:1增加到1:3时,丙烯酰胺的转化率变化不显着,所合成的APAM特性粘度、粘均分子量和负电荷密度均显着减小,微粒表面由光滑逐渐过渡到粗糙,颗粒间界限由明显粘连逐渐到颗粒分散。用APAM和碳酸钠半干法协同改性钙基膨润土,探讨APAM加入量、研磨时间和研磨浓度对改性膨润土的性能和应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PAM加入量的增加,改性膨润土的膨胀倍数、电荷密度、Zeta电位不断增大,粒径先减小后增大;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组成助留助滤体系,该体系对纸浆中细小纤维的留着率先增大后减小,滤水性能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当APAM加入量为1%时助留助滤效果最佳,与APAM加入量为0%时相比,细小纤维留着率由79.32%增加到90.26%,滤水时间由78.7s降低为74.7s;随着研磨时间的增加,改性膨润土的膨胀倍数不断增大、粒径不断减小,电荷密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Zeta电位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对纸浆中细小纤维的留着率和滤水性能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研磨时间在40 min即可达到最佳效果,对细小组分的留着率为92.62%、滤水时间为74.67s;当研磨浓度低于50%时,改性膨润土的膨胀倍数、粒径、电荷密度、Zeta电位保持稳定,对细小纤维的留着率为90.73%、滤水时间为74.23s,助留助滤效果保持稳定;当研磨浓度为50%时,改性膨润土的膨胀倍数减小、粒径增大、电荷密度不变、Zeta电位增大,对细小纤维的留着率为84.99%和滤水时间为79.08s,体系的助留助滤效果变差;然而加入APAM和机械研磨作用对膨润土的层间距均无明显影响。将改性膨润土和CPAM加入到造纸湿部中,研究湿部环境对助留助滤体系应用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加入量为0.08%、改性膨润土加入量为0.2%时(均相对于绝干浆的质量),体系的性能达到最好,细小组分留着率为90.26%;氯化钠、硫酸铝等物质,严重影响助留助滤体系的效果,当氯化钠浓度为200 mmol时,体系失去助留助滤效果;当硫酸铝加入量为5%时,相比于硫酸铝加入量为0%,体系的助留性能由91.26%下降到56.82%,滤水时间由77.5s上升到84s,助留助滤效果分别下降37.74%和8.39%;相对于碱性造纸湿部环境,当该体系用于酸性环境中时,助留助滤效果分别下降29.8%和9.23%,明显降低;当用APAM加入量为1%、研磨时间为40min、研磨浓度为20%时,制得的改性膨润土与商品膨润土相比,留着率分别为92.62%和92.28%,滤水时间为74.7s和77.5s,二者助留效果相当,但前者明显改善滤水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半干法有机复合改性后,膨润土片层遭到破坏,出现零碎的小碎片,碎片表面比钙基膨润土光滑、片层堆积的平整度较差。
李旺[5](2015)在《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基分散体交联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是一种新型的阳离子助留助滤剂,具有抗高剪切力与抗高电导率的作用。本研究以硫酸铵的水溶液作为分散介质,自制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分散稳定剂,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主要单体,加入结构改性助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合成高分子量的交联型CPAM水基分散体,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通过玻璃膨胀计法,模拟交联型CPAM的分散聚合动力学过程,采用数学方法拟合并计算出交联型CPAM的分散聚合动力学方程,得出反应活化能Ea,并对动力学方程进行反算验证;将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应用到文化用纸中,并和线型CPAM进行对比,优化出CPAM助留助滤剂的应用条件,并对应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证明,当总单体浓度为15%,DMC与AM的摩尔比为0.1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11%,MBA用量为4Omg/kg,甲基丙烯磺酸钠(SMA S)用量为600mg/kg,反应温度为56℃时,所合成产品的性能最优。在高剪切力与高电导率条件下,自制交联型CPAM的助留助滤性能优于市售线型CPAM’‘水包水”乳液。以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V50)为引发剂,AM和DMC为单体,加入交联剂与分散剂,利用玻璃膨胀计,研究了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的反应动力学,分别探讨了单体总浓度、引发剂浓度、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与分散剂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合速率方程为Rp=K[M]1.99[I]0.71,分散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03.59 KJ·mol-1,反应速率常数表达式为K=4.001×1017·exp(-12.43/T),经过公式计算所得数据与实验值基本一致。将制得的交联型CPAM“水包水”乳液进行了应用实验。测定了其在模拟文化用纸生产条件下的助留助滤效果,并与直链型CPAM进行了比较。当在浆料中的添加量为0.04%,与浆料的接触时间为30S时,具有较好的助留助滤性能,浆料首程留着率可达91%,填料留着率为85%,浆料打浆度(用来表示浆料滤水性)可降低至25°SR左右。在高盐、高剪切力条件下,其助留助滤效果优于线性高分子,具有抗盐、抗剪切的效果。在天津某厂对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进行生产,成功设计了产品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对所得产品进行入库检测及性能评测,其具有较好的助留助滤作用;将其应用到河北唐山某瓦楞纸厂,与膨润土组成微粒助留助滤系统,添加聚合氯化铝(PAC),使白水浓度降低至2-5%,水线移动0.7 m(相对表示滤水性),提高了浆料利用率,解决了粘缸、断纸问题,缓解了废水处理难度。
颜欣欣[6](2015)在《高电导率环境下湿部化学助剂的吸附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纸机白水封闭循环使用程度的增加以及更多地使用废纸浆、高得率浆等纤维原料,很多纸张的生产处于高电导率的抄造环境之中。高电导率会给纸机湿部化学体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如何在高电导率抄造系统中最大程度地优化湿部化学助剂的使用效率,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准确测定该环境下助剂在纤维或纸料上的吸附特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切入点。本论文以氯化钠或氯化钙模拟纸机回用白水中的电导率成分,采用氯化钠或氯化钙调节的电导率水稀释漂白针叶木浆,获得不同电导率的纸浆体系,考察电导率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ationic polyacrylamide, CPAM)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离子造成的高电导率环境对阳离子淀粉(Cationic starch, CSt)增强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添加钙离子控制剂改善体系电导率,提高阳离子淀粉的吸附效果。首先,采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ocused beam reflectance meter, FBRM)和过滤留着游离度测定仪(Drainage retention freeness tester, DRF)考察电导率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助留助滤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系电导率的升高, CPAM留着效果变差,表现为未被留着的填料数量增多、CPAM加入纸料时填料粒子间的聚集现象增多。滤液中含有的细小纤维,对浊度和固形物的聚集形态的影响较小。增加助剂的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电导率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剪切速度的上升对留着的负面影响比电导率的影响更剧烈。电导率上升对纸料的滤水具有促进作用,但其促进纸料滤水的效果要小于电导率的增加导致CPAM助滤作用被削弱的效果。与传统的通过测定白水浊度等计算留着率的测定技术相比,采用FBRM检测技术具有更全面地评价CPAM助留作用的先进性,其中白水中填料粒子数目的增加可明显地表示留着率的降低,填料粒子尺寸的增加表明填料粒子间聚集变大机理的存在。然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率进行了测定,并考察钙离子控制剂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导率升高会导致阳离子淀粉吸附量与吸附率降低;同钠离子相比,在相同的电导率水平下,钙离子电导率对阳离子淀粉吸附的影响更大;使用钙离子控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淀粉吸附效果。
万新星[7](2013)在《阳离子淀粉/改性瓜尔胶复合增强剂制备及其在造纸应用》文中指出瓜尔胶改性后可用作效果良好的造纸增强剂和助留助滤剂,但成本较高。改性淀粉也是造纸工业常用的助剂,但即使用量较大也往往难以达到预期要求,而且用量过多可能还会引起纸张某些性能下降,增加白水负荷。因此,考虑将二者复配以期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使得纸张获得更好的性能。本论文以阳离子淀粉(CS)为主料,改性瓜尔胶(MGG)为辅料,通过复合反应制备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助剂,在提高纸张品质的同时降低瓜尔胶用量,节约成本。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反应助剂加入量以及阳离子瓜尔胶与阳离子淀粉质量比对阳离子淀粉-阳离子瓜尔胶(CS-CGG)复合增强剂增强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制备工艺,得到的优化条件为:反应助剂的加入量为0.2%(相对于阳离子淀粉)、保温时间为2h、保温温度为85℃、阳离子瓜尔胶与阳离子淀粉的质量比为1:11。考察了CS-CGG复合增强剂作为造纸助剂对纸张的增强作用以及助留助滤性能。当CS-CGG添加量为0.8%时,纸张强度和细小组分的单程留着率均达到最大值,比空白样有明显的提高,留着率大约提高了38%,抗张指数大约提高了54%。其最适宜抄造的pH值为7~7.5。同时还对比了阳离子瓜尔胶(CGG)、非离子瓜尔胶(NGG)、阳离子淀粉(CS)、阳离子淀粉-阳离子瓜尔胶(CS-CGG)复合增强剂、阳离子淀粉/阳离子瓜尔胶(CS/CGG)混合物、阳离子淀粉-非离子瓜尔胶(CS-NGG)复合增强剂、阳离子淀粉/非离子瓜尔胶(CS/NGG)混合物对纸张增强效果以及助留助滤性能。研究结果发现:在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阳离子淀粉/改性瓜尔胶(CS/MGG)复合增强剂的增强效果以及助留助滤性能均强于单一产品以及阳离子淀粉与改性瓜尔胶的混合物。这说明改性瓜尔胶与阳离子淀粉复合反应后,两者起到了更显着地协同增效的作用。少量的改性瓜尔胶与阳离子淀粉复合是一种对阳离子瓜尔胶进行改性的有效方法。对CS-CGG的增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S-CGG用量的增加,光散射系数降低,裂断长增加,这说明CS-CGG的加入能提高纤维间的结合面积和强度。通过纸样表面和断裂处的SEM分析,加入CS-CGG后,纸页匀度较好。纸页断裂处被整根抽出来的纤维较少,且以纤维本身裂断为主。说明CS-CGG可以加强纤维间的结合力,对纸页有很好的增强效果。
陈威[8](2012)在《瓜尔胶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造纸法再造烟叶是利用烟梗、烟末、烟叶碎片、废次烟叶等烟草废料作基本原料通过造纸工艺生产的烟草薄片,具有变废为宝、节省烟叶原料、降低卷烟成本等特点。再造烟叶浆料中含有30%以上包含细小纤维、烟末和填料的细小组分,由于造纸法再造烟叶生产对助剂的特殊要求(无毒无害易生化降解、不影响烟草燃烧气味),目前,造纸法再造烟叶在抄造过程中基本不添加任何助剂,这导致了大量细小组分的流失。瓜尔胶及其衍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理化特征,在提高造纸法再造烟叶浆料细小组分的留着率和滤水性能,以及改善薄片的物理性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研究了阳离子瓜尔胶(CGG)、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GG-g-PAM)在离子液体中的制备、表征及助留助滤性能,分析了造纸法再造烟叶浆料的特性,将CGG、CGG-g-PAM、商品阳离子瓜尔胶和阳离子羟丙基瓜尔胶对烟草浆的助留助滤效果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将一元与二元微粒助留助滤体系进行了比较,研发适合于造纸法再造烟叶湿部抄造的一剂多功能瓜尔胶衍生物助留助滤增强剂。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l)和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两种离子液体。比较了连续辐射法和间歇辐射法对合成反应时间、产物得率及原料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间歇辐射法合成咪唑类离子液体不仅反应时间更短,咪唑的转化率和得率更加接近,反应效率更高,而且能够减轻反应过程中放热对产物颜色加深的负面影响,得到纯度更高的产品。红外光谱和13C-NMR表征证实了合成反应的发生。在离子液体中制备了阳离子瓜尔胶,考察了阳离子醚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碱化时间和反应时间对产物阳离子取代度(氮含量)和粘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通过偏光显微镜的观察发现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反应时处于溶胀状态,是非均相反应。用FT-IR,13C-NMR表征CGG结构,证实了在瓜尔胶分子单元的C6位置发生了醚化反应,用SEM观察CGG的表面形态,TG分析表明CGG的热稳定性能稍好于瓜尔胶原粉。比较了几种不同的阳离子瓜尔胶的氮含量、粘度、流变性能和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以CTA为阳离子单体,在离子液体中合成的阳离子瓜尔胶具有较高的阳离子取代度(0.14)和粘度(904mPa·s),抗剪切性能较好,分子量分布较集中。创新性研究了过硫酸铵引发阳离子瓜尔胶和丙烯酰胺在离子液体中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单体与阳离子瓜尔胶的质量比、引发剂与阳离子瓜尔胶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接枝聚合参数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FT-IR,13C-NMR表征了CGG-g-PAM的结构,用SEM观察CGG-g-PAM的表面形态。热重分析表明CGG-g-PAM有两个失重峰,耐热性能优于瓜尔胶原粉。CGG-g-PAM水溶液表现出假塑性流体行为,但其粘度下降速率较慢,在相同剪切速率下,粘度较CGG和CPAM大。通过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温度对聚合反应速率有较大影响,在离子液体中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ΔEappa)11.6KJ/mol,聚合反应速率随单体与CGG摩尔比的增加而下降,而聚合物的分子量增加,分子量分布变窄。通过对造纸法再造烟叶浆料的电荷特性研究发现,Zeta电位随着离子浓度、浆浓和打浆度的提高而增加,随pH的升高而降低;阳离子需求量随着pH、浆浓和打浆度的提高而增加,随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阳离子瓜尔胶能够显着降低再造烟叶浆料体系的阳离子需求量并大幅提高Zeta电位。对烟草浆的纤维性能进行了分析,烟草浆原料经过机械磨浆后含有较多的纤维束、纤维团簇和烟末;显微镜图片显示烟草浆料中存在较多剥落的细小纤维和烟末。比较了在离子液体中合成的四种不同阳离子取代度的CGG对烟草浆细小组分的助留效果,结果表明阳离子取代度为0.14,粘度为904mPa·s的CGG-2对烟草浆的助留效果最好,CGG-2对细小组分单程留着率的效果优于商品CGG和溶剂法合成的CGG,而后两者的效果相当。阳离子瓜尔胶的DS对接枝共聚物助留性能的影响较小;CHPG对提高烟草浆的FPR有明显效果,CHPG的加入量从0增加到0.08%,FPR从40.1%提高到80.5%,提高了101%。对比了三种瓜尔胶衍生物对造纸法再造烟叶浆的助留助滤效果,结果表明CGG-2的效果稍好于CGG2-g-PAM和CHPG,以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合成的CGG-2在造纸法再造烟叶浆中具有最好的应用效果,但如果出于工业化的考虑,阳离子取代度为0.08的阳离子羟丙基瓜尔胶可以作为其替代品。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对膨润土进行了有机改性,研究了CGG和膨润土组成的二元微粒助留体系对烟草浆的助留助滤效果,考察了剪切速率、pH值和电解质浓度对CGG/膨润土二元微粒助留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与CGG组成的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具有较好的抗剪切能力、较广的pH使用范围和较好的抗电解质性能。
袁广翔[9](2011)在《造纸白水封闭循环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造纸白水封闭循环程度的提高,湿部环境逐渐恶化,现有的化学助剂往往无法获得正常的应用效果,给生产过程和纸产品性能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以往的工作主要分别研究白水封闭循环中积累的阴离子DCS(溶解及胶体物质)以及无机盐电解质物质对造纸的影响,而阴离子DCS物质与无机盐电解质共同作用则往往被忽视。并且在研究无机盐电解质的影响规律的时候,通常仅以电导率为参数却没能考虑钙镁离子带来的硬度的影响。为此,本文选用了漂白桉木KP浆作为纤维原料,选用造纸白水封闭循环系统中最常见的钙盐和钠盐作为无机盐电解质的模拟物,还选用了松香酸钠,草酸钠,硬脂酸钠作为阴离子DCS物质的模拟物,研究分析了无机盐,阴离子DCS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造纸湿部及纸页性能的影响。文章还将钙离子控制剂ACS应用于造纸过程,研究了其使用效果。论文研究结论如下:钙离子对漂白桉木浆纤维的吸附过程不符合一级反模型,但是与伪二级反应动力学吻合度较高;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反应模型;298K,pH值为7.5时,漂白桉木浆羧基含量0.0366mmol/g,钙离子对漂白桉木浆吸附量为0.0165mmol/g,基本满足两个羧基吸附一个钙离子的模型。钙离子与纤维表面的羧基生成羧酸钙,纤维上带负电的活性羧基基团因此被屏蔽,从而影响了CPAM,AKD,CS等阳离子助剂的使用效果。钠离子对纤维羧基活性基团的吸附作用弱,对阳离子助剂性能的影响小增加纸料中金属离子的浓度会对湿部和纸性产生以下影响:1,使纸料Zeta电位上升,钙离子的影响高于钠离子,纸料Zeta电位ζ随电导率σ以及初始Zeta电位值ζ0的变化符合以下的数学回归方程:使用氯化钙调节纸料电导率时ζ=0.388+0.988ζ0+0.202lnσ-0.0914lna×ζ0,使用氯化钠调节纸料电导率时ζ=-0.806+0.960ζ0-0.316lnσ-0.1021na×ζ0。2,使得未添加助剂的纸料滤水和留着性能上升而使得添加助剂的纸料滤水和留着性能下降,钙离子对纸料滤水和留着性能的影响大与钠离子。3,降低AKD的施胶效果,钙离子的影响大于钠离子。4,影响纸页的强度性能,对于抗张指数,耐破指数,耐折度的提升作用,钠离子比钙离子大;对于撕裂指数的削弱作用,钙离子又要大于钠离子。DCS模拟物对湿部和纸性会产生以下的影响:1,使纸料留着滤水性能发生波动,但添加了PDADMAC,CPAM等助剂后,由于阴离子垃圾捕集剂等助剂对DCS模拟物的捕集作用,纸料的滤水和留着性能变得稳定;2,草酸钠使纸页施胶效果的下降。而随着松香酸钠和硬脂酸钠浓度的增加,纸页的施胶效果先上升后下降;3,明显降低纸页的强度性能。钙离子与DCS模拟物的共同作用会对湿部和纸性产生影响:1,使纸料留着滤水性能下降。2,含有一定浓度DCS模拟物的纸料中增加钙离子的浓度,纸页的施胶性能先上升后下降。3,抑制纸料中DCS模拟物对纸页强度性能的影响,使纸页耐折度和抗张指数上升。相比于钙离子,钠离子与DCS模拟物的共同作用对湿部和纸性的影响较小。实验分析得出,钙离子易与DCS模拟物生成沉积物,对纤维表面的活性羧基以及阳离子助剂能产生屏蔽作用,是影响化学助剂应用效果的最根本原因。钙离子是导致白水封闭循环难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控制钙离子的影响则可以大大提高阳离子助剂的使用效果。此时尽管白水封闭循环中依旧会积累可观的钠离子,使得白水电导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纸料的留着滤水性能,纸页的施胶,强度等性能仍然会大大高于钙离子未得到控制之前的状况。因此,控制钙离子的影响对于实现造纸白水封闭循环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定浓度CaCl2(调节纸料电导率至4051μs/cm)和DCS模拟物(0.02g/L皂化松香+0.02g/L草酸+0.02g/L皂化硬脂酸)的纸料中:ACS添加量为0.12%时,纸料游离度由300ml升高到340ml;白水浊度从105NTU下降到47.6NTU。纸性方面,ACS添加量为0.4%时,纸页白度从80.61%上升到83.56%,Cobb值从73.5g/m2下降到42.2g/m2,各方面强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ACS是一种实验室自制化学药品,它能够控制钙离子的影响,减少沉积物的生成,降低钙离子对阳离子助剂和纤维表面活性羧基基团的电荷屏蔽作用。将ACS用于湿部可以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改变纸料中ACS的添加量和钙离子的浓度,检测各纸料的留着滤水性能和纸页性能指标,得出的数据经过回归分析计算,ACS的添加量AACS、钙离子浓度CCa针对纸料和纸页的各项性能指标的二阶回归方程如下:游离度=422-0.771CCa+269AACS+2.06AACS×CCa-2321(AACS)2 +3.00×10-4(CCa)2;白水浊度=37.2-0.117CCa-221AACS-0.782AACS×CCa+1290(AACS)2 +1.20×10-3(CCa)2;Cobb值=19.5+1.43×10-3CCa-10.1AACS-5.48×10-2AACS×CCa +78.3(AACS)2+5.10×10-5(CCa)2;撕裂指数:-0.335+5.28×10-4CCa+0.321AACS-6.23×10-4AACS×CCa-0.996(AACS)2+10-6(CCa)2;抗张指数=41.6-2.62×10-2CCa +28.0AACS+0.119AACS×CCa-153(AACS)2+1.01×10-4(CCa)2;耐破指数=2.11+4.18×10-3CCa-0.201AACS+8.28×10-3AACS×CCa+3.55(AACS)2-1.3×10-5(CCa)2;耐折指数=6.86+5.44×10-2CCa+18.7AACS+0.128AACS×CCa-129(AACS)2。ACS用量与钙离子浓度对纸料和纸页各项性能指标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较高,证明了ACS对纸料和纸页性能的帮助源于对钙离子的控制。并且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纸料中钙离子的浓度计算出所需要添加的ACS的量,从而达到所需的纸料和纸页性能指标,这对于实现白水封闭循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信洋[10](2011)在《两性瓜尔胶制备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瓜尔胶是一种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植物胶。瓜尔胶及其系列改性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相容性和粘度稳定性等特点,在日用化工、造纸、印染、食品及医药等行业中应用广泛。本文对两性瓜尔胶的制备及其在造纸行业和日用化工行业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阳离子化试剂,对瓜尔胶原粉进行改性,采用半干法制备了阳离子瓜尔胶。考察了阳离子化试剂用量、碱化用碱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阳离子瓜尔胶取代度的影响,确定了制备高取代度阳离子瓜尔胶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对制得的阳离子瓜尔胶进行了结构表征。其次,采用半干法工艺,以氯乙酸钠为阴离子化试剂,对阳离子瓜尔胶进行改性制备了两性瓜尔胶。考察了碱用量、碱化时间、阴离子化试剂用量、阴离子化时间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两性瓜尔胶羧基含量和粘度的影响,优化了两性瓜尔胶的制备工艺。利用红外光谱对所得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再次,研究了两性瓜尔胶作为助留助滤剂及增强剂在卷烟纸中的应用性能。探讨了两性瓜尔胶羧基含量、粘度、用量对卷烟纸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测定了卷烟纸总留着率、灰分及打浆度等指标的变化,并与阳离子瓜尔胶进行了比较;以及两性瓜尔胶羧基含量、粘度、用量对卷烟纸增强效果的影响,测定了卷烟纸抗张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裂断长等强度指标的变化,并与非离子瓜尔胶和阳离子淀粉进行了比较。此外,还考察了两性瓜尔胶与非离子瓜尔胶配合应用对卷烟纸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改性瓜尔胶作为增稠剂在洗发香波和护发素中的应用性能。通过考察洗发香波和护发素的粘度、流淌时间、起泡高度、耐热性及耐寒性等增稠指标的变化,探讨了阳离子瓜尔胶用量对洗发香波增稠效果的影响以及两性瓜尔胶羧基含量对护发素增稠效果的影响。
二、造纸白水封闭状况下助留助滤剂优化及其机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纸白水封闭状况下助留助滤剂优化及其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OCC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课题来源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包装纸行业发展现状 |
1.2 包装纸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
1.3 OCC废纸浆淀粉污染问题 |
1.4 淀粉污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5 拟使用的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二次淀粉在水相中溶解特性探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酶解淀粉制备 |
2.2.2.2 模拟二次淀粉的制备 |
2.2.2.3 溶解特性试验设计 |
2.2.2.4 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2.5 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率的测定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2.3.1.1 温度对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的影响 |
2.3.1.2 溶解时间对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的影响 |
2.3.1.3 溶质质量对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的影响 |
2.3.2 水体系下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 |
2.3.2.1 二次淀粉溶解特性试验结果及模型确定 |
2.3.2.2 二次淀粉溶解特性回归方程建立和分析 |
2.3.2.3 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的影响因素交互分析 |
2.3.2.4 二次淀粉在水相中溶解特性历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CC二次淀粉溶解历程及机理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浆料的制备 |
3.2.2.2 抄纸及表面施胶 |
3.2.2.3 试验设计 |
3.2.2.4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的测定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在不同温度及时间其溶解变化 |
3.3.2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 |
3.3.2.1 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试验结果 |
3.3.2.2 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模型的建立和方差分析 |
3.3.2.3 浆水体系下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的影响因素交互分析 |
3.3.3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AKD)溶解特性研究 |
3.3.3.1 二次淀粉(AKD)溶解率试验结果 |
3.3.3.2 二次淀粉(AKD)溶解率模型建立和方差分析 |
3.3.3.3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AKD)溶解率影响因素交互分析 |
3.3.4 优化及验证试验 |
3.3.5 应用数学模型计算实际工艺中二次淀粉溶解特性 |
3.3.6 二次淀粉溶解特性历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次淀粉留着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二次淀粉的制备 |
4.2.2.2 纸料的制备 |
4.2.2.3 凹凸棒土分散处理 |
4.2.2.4 动态滤水实验[102]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动态滤水实验(CPAM/CMC) |
4.3.2 动态滤水实验(CPAM/凹凸棒土) |
4.3.3 动态滤水实验(CMC/CPAM/凹凸棒土) |
4.3.4 动态滤水实验(PAC/CMC/CPAM/凹凸棒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次淀粉离子改性及其特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OCC废水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
5.2.2.2 模拟二次淀粉的制备 |
5.2.2.3 化学改性模拟二次淀粉 |
5.2.2.4 动态滤水实验 |
5.2.2.5 二次淀粉资源化回用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OCC二次废水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
5.3.2 二次淀粉及改性淀粉的理化特性 |
5.3.3 化学控制对湿部特性的影响 |
5.3.4 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2)马铃薯渣功能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废纸脱墨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造纸工业助留助滤剂的概述及其应用进展 |
1.2 助留助滤剂在造纸工业中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1.2.1 助留助滤剂的作用机理 |
1.2.2 助滤机理 |
1.2.3 影响助剂的助留助滤性能的因素 |
1.2.4 常用的助留助滤剂的种类 |
1.2.5 助留助滤体系的研究进展 |
1.3 马铃薯渣及改性马铃薯渣 |
1.3.1 马铃薯渣及研究现状 |
1.3.2 马铃薯渣的改性 |
1.4 助留助滤效果的检测方法 |
1.4.1 助留检测 |
1.4.2 助滤检测 |
1.5 激光粒度仪分析滤液细小组分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渣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 |
2.1.2 原料预处理 |
2.1.3 原料微观形貌的分析 |
2.1.4 原料的化学性质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马铃薯渣成分分析 |
2.2.2 马铃薯渣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渣功能衍生物的合成 |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2 实验及分析方法 |
3.2.1 马铃薯渣的氧化 |
3.2.2 氧化后产物的醚化 |
3.2.3 水分含量的测定 |
3.2.4 氧化马铃薯渣羧基含量的测定 |
3.2.5 马铃薯渣功能衍生物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氧化反应的单因素实验 |
3.3.2 醚化反应的单因素实验 |
3.3.3 改性产物的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铃薯渣功能衍生物在废纸脱墨浆中的应用研究 |
4.1 实验药品及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首程留着率和动态滤水的测定 |
4.2.2 滤后白水中细小组分的分析 |
4.2.3 填料留着率的测定 |
4.2.4 Zeta电位的测定 |
4.2.5 抄纸及手抄片物理性能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条件下助剂助留助滤性能的分析 |
4.3.2 马铃薯渣改性助剂对纸浆电荷的影响 |
4.3.3 马铃薯渣改性助剂对填料留着率的影响 |
4.3.4 马铃薯渣改性助剂对手抄片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5 马铃薯渣改性助剂对滤液中细小组分粒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本论文创新之处 |
3、进一步的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的制备及在造纸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瓜尔胶的结构 |
1.3 瓜尔胶的性质 |
1.3.1 溶解性 |
1.3.2 流变性 |
1.3.3 稳定性 |
1.4 改性瓜尔胶 |
1.4.1 醚化瓜尔胶 |
1.4.2 氧化瓜尔胶 |
1.4.3 酯化瓜尔胶 |
1.4.4 交联瓜尔胶 |
1.4.5 酶解瓜尔胶 |
1.4.6 复合改性瓜尔胶 |
1.5 瓜尔胶在造纸中的应用 |
1.5.1 增强剂 |
1.5.2 助留助滤剂 |
1.6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意义(目的)及创新 |
1.6.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第二章 CMHEG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CMHEG的制备方法和机理 |
2.2.2 取代度的测定 |
2.2.3 CMHEG合成工艺的优化 |
2.2.4 反应效率的计算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0 羟乙基取代度的测定 |
2.3.1 NaOH对取代度的影响 |
2.3.2 温度对取代度的影响 |
2.3.3 醚化剂用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
2.3.4 反应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 |
2.3.5 反应效率的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MHEG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基本性能 |
3.3.2 FT-IR分析 |
3.3.3 黏度性能 |
3.3.4 SEM分析 |
3.3.5 DSC分析 |
3.3.6 ~1H NMR |
3.3.7 流变性与溶解性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FT-IR分析 |
3.4.2 ~1H-NMR |
3.4.3 微观形貌 |
3.4.4 DSC分析 |
3.4.5 流变性能 |
3.4.6 溶解速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MHEG在造纸中的初步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抄纸过程 |
4.3.2 纸张性能测试 |
4.3.3 总留着率的测定 |
4.3.4 滤水性能测试 |
4.3.5 白水循环实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CMHEG用量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4.4.2 CMHEG与GG在造纸中的应用对比 |
4.4.3 CMHEG取代度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4.4.4 CMHEG用量和取代度对总留着率的影响 |
4.4.5 CMHEG用量对纸料滤水性能 |
4.4.6 CMHEG用量对纸张白度的影响 |
4.4.7 CMHEG在白水循环中的应用 |
4.4.8 CMHEG对纤维间结合的影响 |
4.4.9 CMHEG对纤维间化学键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复合改性膨润土微粒助留助滤剂研发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造纸湿部化学的发展趋势 |
1.1.1 造纸过程由酸性向中性或碱性过渡 |
1.1.2 二次纤维回收率提高导致湿部环境恶化 |
1.1.3 湿部化学品种类和用量不断提高 |
1.2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的种类及发展现状 |
1.2.1 阴离子型微粒助留助滤剂 |
1.2.2 阳离子型微粒助留助滤剂 |
1.3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作用机理的发展现状 |
1.4 膨润土的结构与性质 |
1.4.1 膨润土的化学结构 |
1.4.2 膨润土的基本特性 |
1.5 膨润土改性方法的发展现状 |
1.5.1 酸活化改性 |
1.5.2 有机改性 |
1.5.3 焙烧改性 |
1.5.4 交联改性 |
1.6 课题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课题目的意义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2 单体比例对中分子量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与仪器 |
2.1.2 ARAM的合成 |
2.1.3 单体残余量检测 |
2.1.4 APAM的粘均分子质量测定 |
2.1.5 APAM的电荷密度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单体比例对AM转化率的影响 |
2.2.2 单体比例对APAM电荷密度的影响 |
2.2.3 单体比例对APAM特性粘度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
2.2.4 单体比例对APAM分子结构的影响 |
2.2.5 单体比例对APAM固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2.3 小结 |
3 制备改性膨润土的工艺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1.2 膨润土中蒙脱石含量的测定 |
3.1.3 改性膨润土制备工艺的优化 |
3.1.4 改性膨润土膨胀倍数的测定 |
3.1.5 改性膨润土的电荷密度的测定 |
3.1.6 改性膨润土应用性能的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改性膨润土和商品膨润土蒙脱石含量的对比 |
3.2.2 改性用APAM的优选 |
3.2.3 APAM加入量对改性膨润土性能的影响 |
3.2.4 研磨时间对改性膨润土性能的影响 |
3.2.5 研磨浓度对改性膨润土性能的影响 |
3.3 小结 |
4 湿部环境对改性膨润土应用效果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1.2 CPAM与改性膨润土不同配比对浆料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 |
4.1.3 硫酸铝用量对改性膨润土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4.1.4 pH值对改性膨润土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4.1.5 氯化钠加入量对改性膨润土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4.1.6 探讨单独加入APAM对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4.1.7 改性膨润土与商品膨润土应用性能的对比 |
4.1.8 纸张抄造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1 不同CPAM与改性膨润土配比对浆料助留性能的影响 |
4.2.2 硫酸铝用量对改性膨润土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4.2.3 pH值对改性膨润土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4.2.4 氯化钠浓度对改性膨润土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4.2.5 单独加入APAM对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4.2.6 改性膨润土与商品膨润土助留助滤性能的对比 |
4.2.7 改性膨润土对纸张增强性能的影响 |
4.2.8 膨润土的形貌分析 |
4.3 小结 |
5 结论 |
5.1 课题创新点 |
5.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造纸湿部化学的现状及展望 |
1.2 助留助滤剂的概述 |
1.2.1 助留助滤剂的发展与类别 |
1.2.2 助留助滤机理 |
1.3 聚丙烯酰胺的概述 |
1.3.1 聚丙烯酰胺的种类及性能 |
1.3.2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
1.4 分散聚合 |
1.4.1 分散聚合定义 |
1.4.2 分散聚合机理 |
1.5 “水包水”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
1.5.1 水基分散体CPAM醇水体系工艺研究 |
1.5.2 水基分散体CPAM盐水体系工艺研究 |
1.5.3 分散聚合动力学研究 |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药品和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设备 |
2.2 聚合物的制备 |
2.2.1 分散稳定剂PDMC的合成 |
2.2.2 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的合成 |
2.3 CPAM乳液的分析与表征 |
2.3.1 单体转化率测定 |
2.3.2 分子量测定 |
2.3.3 电荷密度的测定 |
2.3.4 CPAM表观粘度的测定 |
2.3.5 CPAM粒径的测定 |
2.3.6 CPAM颗粒形态的测定 |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8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HNMR) |
2.4 交联型CPAM的分散聚合动力学研究方法 |
2.5 CPAM乳液的应用检测 |
2.5.1 填料留着率和浆料滤水性的测定 |
2.5.2 纸页物理性能的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的合成 |
3.1.1 单体总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1.2 单体摩尔配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1.3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1.4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1.5 交联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1.6 链转移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1.7 交联型CPAM的红外光谱分析 |
3.1.8 交联型CPAM的核磁共振分析 |
3.1.9 小结 |
3.2 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的分散聚合动力学 |
3.2.1 反应单体总浓度对分散聚合速率的影响 |
3.2.2 引发剂用量对分散聚合速率的影响 |
3.2.3 单体摩尔配比对分散聚合速率的影响 |
3.2.4 交联剂用量对分散聚合速率的影响 |
3.2.5 分散剂用量对分散聚合速率的影响 |
3.2.6 反应温度对分散聚合速率的影响 |
3.2.7 反应速率常数K的计算 |
3.2.8 交联型CPAM分散聚合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
3.2.9 小结 |
3.3 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的应用 |
3.3.1 接触时间对CPAM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3.3.2 CPAM添加量对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3.3.3 剪切力对CPAM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3.3.4 电导率对CPAM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3.3.5 pH对CPAM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3.3.6 CPAM对手抄片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7 小结 |
3.4 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的工业化 |
3.4.1 产品生产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4.2 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的生产 |
3.4.3 HY-2053助留助滤剂的纸厂应用 |
3.4.4 小结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6)高电导率环境下湿部化学助剂的吸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造纸过程中电导率的升高及其危害 |
1.2 造纸过程中电导率对浆料性质的影响 |
1.2.1 造纸过程中电导率升高对浆料Zeta电位的影响 |
1.2.2 电导率对浆料留着滤水性能的影响 |
1.3 高电导率影响助剂吸附的研究进展 |
1.3.1 高电导率不良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2 应对高电导率不良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 残存在水相中助剂的测定方法 |
1.5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吸附行为的研究 |
1.5.1 电导率影响CPAM作用效果 |
1.5.2 助留剂吸附行为的研究方法 |
1.5.3 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简介 |
1.6 阳离子淀粉吸附行为的研究 |
1.6.1 阳离子淀粉的测定方法 |
1.7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纸浆的准备及特性分析 |
2.3.1 浆料的制备 |
2.3.2 浆料浓度的测定 |
2.3.3 浆料打浆度的测定 |
2.3.4 浆料的疏解 |
2.4 不同电导率体系的配制 |
2.4.1 氯化钠、氯化钙浓度与电导率关系曲线的绘制 |
2.4.2 浆料电导率的调节 |
2.5 电导率影响CPAM作用效果的考察 |
2.5.1 滤液颗粒数量、聚集形态以及浊度的测定 |
2.5.2 纸料滤水曲线的测定 |
2.5.3 滤液中细小纤维的数量、聚集形态以及浊度的测定 |
2.5.4 验证钙离子电导率影响CPAM留着的作用机理 |
2.6 碘法考察电导率影响CSt吸附效果的方法 |
2.6.1 不同电导率条件下测定CSt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2.6.2 不同阳离子淀粉作用量下浆料Zeta电位的测定 |
2.6.3 不同电导率条件下CSt吸附量和吸附率的测定 |
2.6.4 钙离子控制剂影响钙离子浓度及电导率的考察 |
2.6.5 钙离子去除剂对提高CSt在纤维上吸附性能效果的考察 |
2.7 硫酸苯酚法考察电导率影响CSt吸附效果的方法 |
2.7.1 不同电导率条件下测定CSt含量的标准工作曲线 |
2.7.2 不同电导率条件下CSt吸附量和吸附率的测定 |
2.8 液相色谱法考察电导率影响CSt吸附效果的方法 |
2.8.1 草酸去除钙离子效果的考察 |
2.8.2 不同电导率条件下CSt吸附量和吸附率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氯化钠、氯化钙的浓度与电导率的相关关系 |
3.2 电导率对CPAM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 |
3.2.1 电导率对CPAM助留效果的影响 |
3.2.2 钙离子电导率影响CPAM留着效果的机理性论证 |
3.2.3 电导率对CPAM助滤效果的影响 |
3.3 碘法考察电导率对CSt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1 不同电导率条件下浆料Zeta电位随CSt作用量的变化 |
3.3.2 不同电导率条件下CSt吸附标准工作曲线的测定 |
3.3.3 电导率对CSt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4 钙离子控制剂对CSt在纤维上吸附效果的影响 |
3.4 硫酸苯酚法考察电导率对CSt吸附效果的影响 |
3.4.1 不同电导率条件下CSt吸附标准工作曲线的测定 |
3.4.2 电导率对CSt吸附性能的影响 |
3.5 液相色谱法考察电导率对CSt吸附效果的影响 |
3.5.1 葡萄糖浓度与峰面积标准曲线的绘制 |
3.5.2 电导率对CSt吸附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 |
4.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4.1.1 电导率影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助留助滤效果的主要结论 |
4.1.2 电导率影响阳离子淀粉吸附性能的主要结论 |
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7)阳离子淀粉/改性瓜尔胶复合增强剂制备及其在造纸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制浆造纸化学助剂分类 |
1.2 增干强剂 |
1.2.1 增干强剂的增强机理 |
1.2.2 常用的增干强剂 |
1.3 助留助滤剂 |
1.3.1 细小组分的留着方式 |
1.3.2 助留剂留着机理 |
1.3.3 助滤剂的作用机理 |
1.3.4 常用的助留助滤剂 |
1.4 瓜尔胶及改性瓜尔胶 |
1.4.1 瓜尔胶的结构 |
1.4.2 瓜尔胶的理化性能 |
1.4.3 瓜尔胶的改性 |
1.4.4 阳离子瓜尔胶 |
1.4.5 非离子瓜尔胶在造纸中的应用 |
1.5 阳离子淀粉在造纸中的应用 |
1.6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阳离子淀粉-阳离子瓜尔胶复合增强剂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阳离子瓜尔胶-阳离子淀粉复合增强剂的制备 |
2.1.4 阳离子淀粉/阳离子瓜尔胶混合物制备 |
2.1.5 CS-CGG 复合增强剂的性能测试 |
2.1.6 浆料的准备 |
2.1.7 手抄片抄造 |
2.1.8 纸页物理强度性能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保温时间对 CS-CGG 增强效果的影响 |
2.2.2 保温温度对 CS-CGG 增强效果的影响 |
2.2.3 反应助剂用量对 CS-CGG 增强效果的影响 |
2.2.4 阳离子瓜尔胶与阳离子淀粉质量比对 CS-CGG 增强效果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离子淀粉-阳离子瓜尔胶复合增强剂的增强作用与助留助滤性能 |
3.1 湿部化学原理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助剂性能测试 |
3.2.4 手抄片抄造 |
3.2.5 纸张的表面施胶 |
3.2.6 纸页物理强度性能的测定 |
3.2.7 浆料单程留着率的测定 |
3.2.8 浆料滤水曲线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S-CGG 复合增强剂用量对纸张物理强度的影响 |
3.3.2 CS-CGG 复合增强剂用量对纸张白度的影响 |
3.3.3 浆料 pH 值对纸张物理强度的影响 |
3.3.4 与其他增强剂增强效果的比较 |
3.3.5 不同增强剂采用表面施胶的方式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3.3.6 不同增强剂用量对单程留着率的影响 |
3.3.7 浆料 pH 值对单程留着率的影响 |
3.3.8 不同增强剂用量对浆料动态滤水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离子淀粉-非离子瓜尔胶复合增强剂的增强作用与助留助滤性能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主要实验仪器 |
4.1.3 阳离子淀粉-非离子瓜尔胶复合增强剂的制备 |
4.1.4 阳离子淀粉/非离子瓜尔胶混合物制备 |
4.1.5 手抄片抄造 |
4.1.6 纸张的表面施胶 |
4.1.7 纸页物理强度性能的测定 |
4.1.8 浆料单程留着率的测定 |
4.1.9 浆料滤水曲线的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CS-NGG 复合增强剂用量对纸张物理强度的影响 |
4.2.2 与其他增强剂增强效果的比较 |
4.2.3 不同增强剂采用表面施胶的方式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4.2.4 不同增强剂用量对单程留着率的影响 |
4.2.5 不同增强剂用量对浆料动态滤水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阳离子淀粉-改性瓜尔胶复合增强剂增强机理的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料 |
5.1.2 主要使用的实验仪器 |
5.1.3 纸页物理强度性能的测定 |
5.1.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CS-CGG 复合增强剂用量对浆料 Zeta 电位的影响 |
5.2.2 pH 值对浆料体系电荷特性的影响 |
5.2.3 CS-CGG 复合增强剂用量对纤维间结合面积的影响 |
5.2.4 纸样的扫描电镜分析 |
5.2.5 CS-CGG 复合增强剂增强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瓜尔胶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List of Figures |
表目录 |
List of Tables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卷烟降焦减害的发展 |
1.1.1 烟叶原料 |
1.1.2 卷烟纸 |
1.1.3 接装滤嘴及滤嘴通风稀释技术 |
1.2 烟草薄片的发展 |
1.2.1 辊压法 |
1.2.2 稠浆法 |
1.2.3 造纸法 |
1.3 助留助滤剂在造纸湿部化学中的应用进展及助留助滤机理 |
1.3.1 纸料组分的留着机理 |
1.3.2 助留助滤剂对纸料组分的助滤作用 |
1.4 助留助滤体系的发展 |
1.4.1 一元与二元助留助滤体系 |
1.4.2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 |
1.5 膨润土在造纸湿部化学中的应用研究 |
1.6 膨润土的基本性质及其改性方法 |
1.6.1 膨润土的基本性质 |
1.6.2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 |
1.7 瓜尔胶及其衍生物 |
1.7.1 瓜尔胶的特点 |
1.7.2 瓜尔胶的改性 |
1.7.3 瓜尔胶衍生物作为造纸助剂的研究进展 |
1.8 离子液体 |
1.9 离子液体的发展历史 |
1.10 室温离子液体的结构及性质 |
1.10.1 离子液体的结构 |
1.10.2 离子液体的物理性质 |
1.11 天然多糖在室温离子液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1.1 多糖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 |
1.11.2 多糖在离子液体中的化学改性 |
1.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微波辐射合成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化学反应式 |
2.2.2 常规加热法合成咪唑类离子液体 |
2.2.3 微波辅助法合成咪唑类离子液体 |
2.2.4 离子液体得率及反应物转化率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常规法与微波连续辐射法合成 |
2.3.2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微波间歇辐射法合成 |
2.3.3 离子液体的红外分析 |
2.3.4 离子液体的13C-NMR 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离子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的制备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BMIM]Cl 离子液体的合成 |
3.2.2 阳离子瓜尔胶的制备 |
3.2.3 阳离子瓜尔胶的纯化 |
3.2.4 阳离子瓜尔胶氮含量的测定 |
3.2.5 阳离子瓜尔胶水溶液粘度的测定 |
3.2.6 阳离子瓜尔胶分子量的测定 |
3.2.7 阳离子瓜尔胶的流变性能测试 |
3.2.8 阳离子瓜尔胶的结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阳离子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醚化反应正交实验 |
3.3.2 阳离子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醚化反应的单因素实验 |
3.3.3 不同种类的阳离子瓜尔胶性能比较 |
3.3.4 阳离子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的状态 |
3.3.5 阳离子瓜尔胶的红外分析 |
3.3.6 阳离子瓜尔胶的热分析 |
3.3.7 阳离子瓜尔胶的13C-NMR 分析 |
3.3.8 阳离子瓜尔胶的 SEM 分析 |
3.3.9 阳离子瓜尔胶的流变性能 |
3.3.10 阳离子瓜尔胶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在离子液体中的接枝聚合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BMIM]Cl 离子液体的合成 |
4.2.2 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4.2.3 接枝共聚物的纯化 |
4.2.4 接枝聚合参数的计算 |
4.2.5 接枝共聚物粘度的测定 |
4.2.6 接枝共聚物的流变性能测试 |
4.2.7 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在离子液体中接枝聚合的正交实验分析 |
4.3.2 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在离子液体中接枝聚合的单因素实验 |
4.3.3 红外分析 |
4.3.4 ~(13)C NMR 分析 |
4.3.5 热重分析 |
4.3.6 流变性能分析 |
4.3.7 产物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阳离子瓜尔胶丙稀酰胺在离子液体中接枝聚合的动力学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5.2.2 接枝共聚物侧链的水解 |
5.2.3 分析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接枝共聚温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5.3.2 单体/阳离子瓜尔胶摩尔比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造纸法再造烟叶浆料的电荷特性研究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浆料的准备 |
6.2.2 浆料 Zeta 电位和电导率的测定 |
6.2.3 浆料阳离子需求量的测定 |
6.2.4 打浆度的测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浆料的电荷特性 |
6.3.2 pH 值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3 离子浓度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4 浆料浓度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5 打浆度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6 添加亚麻浆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7 添加填料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8 阳离子瓜尔胶用量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瓜尔胶衍生物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 |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实验仪器 |
7.2 实验方法 |
7.2.1 烟草浆中细小纤维含量的测定 |
7.2.2 细小组分单程留着率(FPR)的测定 |
7.2.3 打浆度的测定 |
7.2.4 阳离子羟丙基瓜尔胶的合成 |
7.2.5 纤维分析 |
7.2.6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制备 |
7.2.7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球磨细小化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浆料纤维分析 |
7.3.2 浆料的显微观察 |
7.3.3 不同阳离子取代度的 CGG 对 FPR 的影响 |
7.3.4 不同种类的 CGG 对 FPR 的影响 |
7.3.5 CGG-g-PAM 对 FPR 的影响 |
7.3.6 阳离子羟丙基瓜尔胶对 FPR 的影响 |
7.3.7 不同瓜尔胶衍生物对烟草浆助留助滤效果的比较 |
7.3.8 有机改性膨润土/CGG 二元体系的助留助滤性能 |
7.3.9 球磨有机改性膨润土/CGG 二元体系的助留性能 |
7.3.10 剪切速率对 CGG/膨润土体系助留效果的影响 |
7.3.11 pH 对 CGG/膨润土体系助留效果的影响 |
7.3.12 电解质浓度对 CGG/膨润土体系助留效果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造纸白水封闭循环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造纸白水封闭循环的背景 |
1.1 造纸工业的水耗现状 |
1.2 白水封闭循环的概念 |
1.3 白水封闭循环的意义 |
1.4 白水系统封闭程度的表征 |
1.5 白水封闭循环遇到的障碍 |
2 阴离子垃圾的特性及其对造纸的影响 |
2.1 阴离子垃圾的产生 |
2.2 阴离子垃圾的危害 |
3 纸料中的金属离子及其对造纸过程的影响 |
3.1 纸料中金属离子的来源 |
3.2 纸料中金属离子的组成 |
3.3 金属离子的危害 |
4 实行造纸清洁生产和白水封闭循环的现有对策 |
4.1 控制造纸过程中形成的胶粘物质 |
4.2 白水处理 |
4.3 纸机湿部化学的控制 |
5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创新 |
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5.3 论文的创新 |
6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1 白水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
2 纸料的制备及处理 |
2.1 纸浆的制备 |
2.2 纤维羧基含量的测定 |
2.3 纤维去金属离子处理 |
2.4 钙离子对纤维的吸附 |
2.5 纸料的无机盐预处理 |
3 纸料湿部性能的测定 |
3.1 测纸料保水值 |
3.2 纸料Zeta的测定 |
3.3 纸料滤水及留着性能的测定 |
3.4 白水pH值测定 |
3.5 白水阳离子需求量的测定 |
4 纸页的抄造及各项纸页性能的测定 |
4.1 耐折度的测定 |
4.2 撕裂指数的测定 |
4.3 抗张指数的测定 |
4.4 Cobb值的测定 |
4.5 纸页灰分的测定 |
5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三章 钙离子对纤维电荷的屏蔽作用 |
1 前言 |
1.1 纸料纤维的电荷特性 |
1.2 纸浆纤维对金属离子吸附行为及机理 |
2 实验原料的准备及流程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钙离子对纤维的吸附 |
3.2 钙离子在纤维上的吸附对湿部的影响 |
3.3 钙离子在纤维上的吸附对纸性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无机盐对湿部及纸性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的原料准备及流程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白水中的金属离子含量 |
3.2 无机盐对纸料Zeta电位的影响 |
3.3 无机盐对纸料Zeta电位的影响的数学分析 |
3.4 钙离子对纸料保水值的影响 |
3.5 金属离子对纸料滤水性能的影响 |
3.6 钙离子对纸料留着性能的影响 |
3.7 钙离子对白水CD值的影响 |
3.8 无机盐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CS模拟物对湿部及纸性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原料的准备及流程 |
2.1 DCS模拟物的选择及制备 |
2.2 纸料的准备及实验流程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DCS模拟物对Zeta电位的影响 |
3.2 DCS模拟物对纸料滤水性能的影响 |
3.3 DCS模拟物对纸料留着性能的影响 |
3.4 DCS模拟物对白水CD值的影响 |
3.5 DCS模拟物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钙离子与DCS模拟物共同作用对湿部及纸性的影响 |
1 前言 |
2 纸料的准备及实验流程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钙离子与DCS模拟物的沉积作用 |
3.2 钙离子与DCS模拟物共同作用对Zeta电位的影响 |
3.3 钙离子与DCS模拟物共同作用对纸料滤水性能的影响 |
3.4 钙离子与DCS模拟物共同作用对纸料留着性能的影响 |
3.5 钙离子与DCS模拟物共同作用对白水CD值的影响 |
3.6 钙离子与DCS模拟物共同作用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ACS在造纸中的应用 |
1 前言 |
2 纸料的准备及实验流程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ACS对Zeta电位的影响 |
3.2 ACS对纸料滤水性能的影响 |
3.3 ACS对纸料留着性能的影响 |
3.4 ACS对白水CD值的影响 |
3.5 ACS对纸性的影响 |
3.6 ACS对纸页灰分的影响 |
3.7 添加顺序对ACS的影响 |
3.8 剪切力对体系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八章 ACS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研究 |
1 前言 |
2 纸料的准备及实验流程 |
3 实验及结果讨论 |
3.1 ACS的红外光谱特征 |
3.2 ACS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3.3 ACS用量与纸料钙离子浓度交互作用水平的优化 |
3.4 ACS用量与纸料钙离子浓度交互作用对纸料游离度的影响分析 |
3.5 ACS用量与纸料钙离子浓度交互作用对白水浊度的影响分析 |
3.6 ACS用量与纸料钙离子浓度交互作用对纸页Cobb值的影响分析 |
3.7 ACS用量与纸料钙离子浓度交互作用对纸页强度性能的影响分析 |
4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两性瓜尔胶制备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瓜尔胶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1 瓜尔胶的结构 |
1.2 瓜尔胶的理化性质 |
2 瓜尔胶的改性及应用 |
2.1 改性瓜尔胶的制备 |
2.2 改性瓜尔胶的工业应用 |
3 造纸增强及助留助滤基础理论 |
3.1 增干强机理及增干强剂 |
3.2 增湿强机理及增湿强剂 |
3.3 助留助滤机理及助留助滤剂 |
4 洗发香波及护发素 |
4.1 洗发香波 |
4.2 护发素 |
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季铵盐型阳离子瓜尔胶的制备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步骤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各种因素对阳离子瓜尔胶取代度的影响 |
3.2 红外光谱分析 |
4 结论 |
第三章 两性瓜尔胶的制备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步骤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单因素实验 |
3.2 正交实验 |
3.3 红外光谱分析 |
3.4 两性瓜尔胶与原料阳离子瓜尔胶的性质比较 |
4 结论 |
第四章 两性瓜尔胶在卷烟纸中的助留助滤及增强性能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助留助滤实验 |
2.4 增强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两性瓜尔胶在卷烟纸中的助留助滤效果 |
3.2 两性瓜尔胶在卷烟纸中的增强效果 |
3.3 两性瓜尔胶和非离子瓜尔胶在卷烟纸中的配合应用 |
4 结论 |
第五章 两性瓜尔胶在日化产品中的增稠性能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洗发香波的配制 |
2.3 护发素的配制 |
2.4 粘度稳定性实验 |
2.5 静态流淌性实验 |
2.6 起泡性实验 |
2.7 耐热性及耐寒性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阳离子瓜尔胶在洗发香波中的增稠效果 |
3.2 两性瓜尔胶在洗发香波中的增稠效果 |
3.3 两性瓜尔胶在护发素中的增稠效果 |
4 结论 |
论文总结 |
1 本论文主要成果 |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鉴定 |
四、造纸白水封闭状况下助留助滤剂优化及其机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OCC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D]. 王春俭.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2]马铃薯渣功能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废纸脱墨浆中的应用研究[D]. 贾清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3]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的制备及在造纸中的初步应用[D]. 赵昱. 江南大学, 2016(02)
- [4]复合改性膨润土微粒助留助滤剂研发及作用机理[D]. 余小藏.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5]水基分散体交联型CPAM助留助滤剂的合成与应用[D]. 李旺.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6]高电导率环境下湿部化学助剂的吸附特性研究[D]. 颜欣欣.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7]阳离子淀粉/改性瓜尔胶复合增强剂制备及其在造纸应用[D]. 万新星. 江南大学, 2013(S1)
- [8]瓜尔胶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D]. 陈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9]造纸白水封闭循环影响因素研究[D]. 袁广翔.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10]两性瓜尔胶制备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D]. 胡信洋. 青岛科技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