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学生活之住宿百科(论文文献综述)
郝雪[1](2021)在《日本江户时代私塾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结束地方割据,实现中央集权,武士阶级统治的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时代。与此同时,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东渐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封建统治逐渐动摇,因此,江户时代又是日本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代。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户时代的教育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机构包括幕府直辖学校、藩校、寺子屋、乡校和私塾。其中私塾作为私立教育机构,因其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更明显地体现了时代变化的特征。日本的私塾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儒学传入日本后学者针对贵族子弟开展的私学教育,后在圣德太子(574-622)的提倡下逐渐兴旺。历经奈良、平安、吉野、室町等几个朝代得以延续并一直成为日本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直到江户时代之前日本私塾并未形成大发展的局面,且始终未能突破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培养上层统治阶级接班人为培养目标;二是以中国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三是经营者往往自任教师。进入江户时代,特别是到了江户时代中后期,伴随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扩大,日本私塾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不但数量空前增长,其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江户时代私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江户早期的汉学塾一元化发展的阶段。中央集权的实现使政治相对安定,经济随之发展,加之元禄文化的兴起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为源于中国的汉学在日本的进一步推行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汉学塾的兴盛。第二个阶段是江户中期的汉学塾、国学塾和兰学塾多样化发展的阶段。享保改革使幕府统治步入极盛时期,随后,商业资本的发展促使农民阶级开始分化,富裕庶民兴起,贫困农民不满剥削频繁暴动,幕府统治基础开始动摇。阶级矛盾的激化使思想领域不再满足于朱子学独尊的局面,日本本土产生的国学开始抬头。加上享保改革放宽了“闭关锁国”政策,兰学开始大量传入。这些因素促使国学塾和兰学塾大量涌现。第三个阶段是江户后期私塾发生激烈变革和洋学塾快速兴盛的阶段。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国内外矛盾日益加剧,武士阶层生活困苦,对幕府统治日益不满,西南强藩加快学习西方的改革步伐并形成倒幕力量,水户学兴起成为尊皇攘夷势力,加上西方列强频频扣关,使日本各种思想日益活跃和矛盾加剧。在这种形势下,传播汉学、国学、兰学和洋学的私塾日益明显地带上政治色彩,特别是代表先进科技和革命色彩的洋学塾快速兴盛起来。整个江户时代,日本私塾不但数量上空前增加,办学类型和办学特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私塾类型在单一的汉学塾基础上增加了国学塾、兰学塾和洋学塾,教育对象由武士阶级向庶民阶级扩展,培养目标由统治阶级接班人向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类型人才转变,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国学和洋学。具备了这些新式特征的私塾,为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在日本的交流融合与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还为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许多私塾在明治维新后更是直接被改造成为近代教育机构。
曲晓燕[2](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杨薇[3](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陈宇[4](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裴氏商(BUI THI THUONG)[5](2020)在《文化智力对在华越南留学生学习适应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正在成为亚洲出国留学的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包括越南学生在内的大量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越南留学生必须经过跨文化适应过程。随着来华越南留学生的日益增多,跨文化适应问题,尤其是学习适应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研究跨文化适应主题上,文化智力在近年来已经得到重视,该变量可用于观察留学生对外部变化的适应性以及他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自身调整能力。本研究探究了文化智力对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能力的影响,期望以研究的结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智力的角度,对在华越南留学生学习适应困难的现象提出一些有现实应用价值的建议和策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华越南留学生的文化智力对学习适应的影响。首先通过对347名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交流生来自中国各地院校的越南留学生,以文化智力量表(CIS)和学习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文化智力对在华越南留学生学习适应相关关系,并探究人口统计因素,行前准备因素(包括行前培训、对所读大学了解程度)和汉语水平因素对该两者以及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情况。接着,通过对5名访谈对象进行访谈研究,深入了解学习适应困难,更具体了解文化智力对学习适应的影响,补充问卷研究的结果,并为越南留学生找出学习适应障碍,从而提出克服适应困难,改进学习适应的决策。研究结论:(1)在华越南留学生的文化智力水平为中等偏上,其中行为文化智力得分最高,元认知文化智力得分最低。在华越南留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为中等偏高,其中学习教学适应得分最高,学习主动适应得分最低。(2)在华越南留学生的文化智力对学习适应有中等正向影响,即文化智力水平越高,学习适应能力越好。各维度互相影响当中,元认知文化智力与学习交流适应的相关性最高。(3)汉语水平对文化智力与学习适应相关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故汉语水平越好的留学生该两者的相关关系越强。
吴占军[6](2020)在《战前日本美洲移民及其政策研究(1868-194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民,是人类历史上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的重要社会现象之一。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随着国内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实施,也发生大规模的海外人口移动。战前日本除了向亚洲殖民地的殖民人口扩张之外,美洲地区作为国际移民的主要接收地,成为日本海外移民的主要选择之一。近代以来日本向美洲移民的历史,与日本向亚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内的殖民人口扩张相比,移民性质、移民形式、移民规模和影响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日本向美洲移民政策也经历了从消极保守政策向积极奖励政策的转变。1885年赴夏威夷“官约移民”的实现,标志着日本正式解除了国民赴海外移民的禁令,也由此开启了日本人移民美洲的历史。当时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开始推行具有种族主义的“排亚政策”,随着日本移民的增加北美地区“排日运动”日趋激烈。为了维系与移民接收国的关系和保护本国移民利益,日本政府采取了保守的移民政策,1896年颁布《移民保护法》,加强对移民公司的规范和监管,1907—1908年与美加两国签订《君子协定》,主动限制国民以劳工移民身份移民北美。因为美加两国的“排日运动”和日本的保守政策,北美地区日本移民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进入1920年代,日本海外移民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开始将南美地区视为国家海外发展的重要组成,于是调整了美洲移民政策,将南美巴西作为主要移民输出国,推行政府主导的积极奖励政策。日本政府通过整合移民公司、为移民提供补助金、制定奖励投资移民的相关法律以及完善移民设施等,使赴巴西移民具有了“国策移民”性质。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洲各国先后禁止接收日本移民,日本人移民美洲活动全面停止。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梳理总结战前日本人向美洲主要国家的移民历程和移民发展特点;二是分析解读战前日本美洲移民的相关政策。在绪论部分梳理了日本海外移民及其政策的相关理论、界定相关概念,并对先行研究进行述评;第一章通过分析日本政府对明治初年三次海外移民活动的态度,指出日本在1885年以前选择禁止国民移民海外政策的原因;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梳理和分析日本人向夏威夷、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主要接收国的移民历程,解读美洲日本移民的发展特点;第五章至第七章从日本的移民思想、移民立法和移民行政机构的变迁三个方面,解读日本美洲移民政策形成的内在要因;在结语部分,评价战前日本美洲移民政策从“消极保守”向“积极奖励”的转变,探讨日本移民政策转变与北美“排日运动”的关系,对比美加两国日本移民与巴西日本移民的差异,分析积极奖励的移民政策与日本谋求南美发展战略的关系。
尚航[7](2019)在《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指导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引发诸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我国高校大学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的个体情况日渐复杂,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特征愈发明显,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类学业问题开始日渐凸显。根据国家教育部所发布的信息显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平均每学年因学业等原因退学的本专科学生人数已经超过十万人,而在我国各高校中每学年因各种学业问题延期毕业与肄业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据本文所做研究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会学、不爱学、学不会等学业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与解决好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学业问题与困惑,使每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促进其自身学业发展并使其最终获得学业成功,这些关键性问题应引发我国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足够的思考、关注与重视。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逐渐意识到学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然而,学业指导在我国高校发展与实施的时日尚短,关于学业指导领域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化。在我国现阶段,学业指导相关概念尚需界定与明晰,学业指导制度尚需制定与确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尚待建立与实施。因此,从根本上说,学业指导许多问题亟待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本文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学生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等分析方法,对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首先,明确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基本内容;其次,对我国高校学业指导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研究,明确了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历史走向;再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与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现状进行了定量与质性研究,明确了目前在我国构建高校学业指导体系需要重点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此外,将文献资料法与案例研究分析方法相结合,深入分析与研究了美、英两国独具特色的学业指导体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的一般模型。以一般模型为基准,从我国国情以及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际状况出发,构建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回答了“谁来指导”、“指导什么”、“怎么指导”、“如何保障指导可持续进行”等关键问题,体现了学业指导制度应有的系统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刘硕[8](2019)在《近世日本宿场町的兴衰 ——以加贺藩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宿场町诞生于江户时代,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村落组成,以宿场中的旅笼屋为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要道发展的集镇或村落群。其本质上是为德川幕府传递政令公文、为公用旅行者提供住宿服务与行李驮送的经济组织,其前身为日本律令制国家时期出现的驿马、传马制,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政府的政令传递和公家官僚的地方赴任,由于传马制诸多缺点难以克服以及日本近世幕府的新的统治需要,一种兼具传马制和宿场功能的新型行政区划——宿场町在日本交通要道上推行开来。德川幕府治下的政治体制为幕藩制。幕府控制着中央大权,地方上的藩政则交给由幕府任命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大名来管理。这些臣服于幕府却仍然保留相当强大实力的地方割据政权始终是威胁到德川幕府统治的重要因素,为此幕府一方面修缮道路,整顿宿场,并将驿站和宿场合并形成宿场町,以方便政令通信的传达和公务人员的沿途食宿;另一方面实行参勤交代制度,将大名的妻子家眷迁至江户作为人质,同时给大名安排一系列的工作和任务,让大名连同随行队伍定期往返于江户和自己的领地,以削弱大名的经济和综合实力。随着参勤交代制度的实施,服务于幕府和公家旅行者的宿场町每年开始接纳大量的参勤队伍,大名们沿途的巨额消费使得宿场町的经济繁盛起来,各地的宿场町也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参勤交代,衍生出一系列新的行业,在享保改革(1716-1744)之前,宿场町依托着参勤交代制度,发展到了顶峰。随着参勤交代制度的推行,各地的藩财政都陆续出现了困难,陷入贫困的大名们纷纷削减参勤交代的开支,这使得几乎完全依靠参勤交代而兴起的宿场町出现了经营困境,而宿场町的窘况也威胁到了幕府的政令传达和统治,为此幕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宿场町进行补贴和救助,宿场町自身为了生存其经营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江户中后期兴起了一批由商人出资建立,以负担公家义务为名,但主要在于牟利的新型宿场町,这类宿场起先因为经营的重心与败坏的风俗而遭到了幕府的反对和禁止,但由于江户后期宿场整体的衰落不可逆转,使得幕府被迫做出妥协让步,这类宿场最终得以通过改革和转变存续下去,并和周边的城下町融为一体,在明治维新后成为了新的市镇或者地区。参勤交代制度的完结,使得未能完成转变的大部分宿场随同幕府统治一起消失在历史浪潮中。然而宿场町曾经的兴盛与后来的转型,都促进了日本近世道中经济的繁荣,为日本近世人口的汇集和集落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袁靖[9](2019)在《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收获 ——基于浙江大学留学生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来华留学事业迅速发展,留学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引发关注。随着学习收获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焦点,研究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收获状况可以为提高我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目前比较缺乏的对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的研究。浙江大学是一所留学生人数多、国际化水平高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本研究对浙江大学的10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了质性半结构化访谈,试图探究来华留学生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收获,哪些因素影响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收获。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各大学影响模型,以及结合研究需要,得出了文章的分析框架,即留学生的学习收获会受到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互动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收获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留学生的学习收获存在数量、程度、质性上的个体差异,因而学习收获不应被看作一个单向度的正向概念,而应被看作一个中性的、复杂的综合体。个人、环境、互动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都各自包含了多样的要素。研究探讨了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的产生过程,认为学习收获的产生是个人、环境、互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既对学习收获产生直接影响,又通过互动因素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留学生与外界的互动;学习收获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连续的过程,某一阶段的学习收获会在留学生的长期发展中影响他们与外界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收获。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最后针对留学生个人和留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期望推动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阿赛乐(ASSEL ZARLYKKHAN)[10](2019)在《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形象的认知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传统上意义,中国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出口国,而现今正在成为国际留学生热门的留学进口国家。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建立开放合作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跨境高等教育不仅是中国甚至是世界各国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经济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策略。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重要的领域是跨境教育。跨境教育因其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话题,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加剧的浪潮中,无论是中国出国留学还是来华留学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及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中国是哈萨克斯坦学生留学的首选目的国,来华接受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那么他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形象的认知是什么样的呢?本文通过对在中国武汉市留学的哈萨克斯坦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深度采访以及查阅文献包括政府文件和当地大学的内部报告的方法来剖析哈斯克斯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形象。为了力求全面探讨,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的方面都是跟教育学习相关的,例如:来中国前所受的教育水平、获取中国教育信息的渠道、来中国留学的原因、留学经费的来源、目前在中国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在中国大学所学的专业、所在大学的声望情况、大学的基础设施和教学配套设施状况,大学教师的职业水平以及对将来期望从事的职业等。研究得出,第一,就高校的一般特性的形象认知和评价:(1)中国高校在招生时和奖学金提供方面对外国学生特别是“一带一路”上的的国家和地区的申请人具有一定倾向性。(2)留学生可选择的专业范围广泛。(3)高校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齐全,并且会为外国学生单独修建条件好于给本国学生的住宿和生活场所。(4)中国高校和相关主管机构、部门对国际学生的招生广告无论是信息投放还是宣传力度都明显欠缺。第二,就高等教育系统中教学的人员形象而言:(1)大学的教学人员职业水平高,专业素养优良。(2)课上对待学生和蔼、友善,但课后比较淡漠。(3)对外国学生的要求偏低,对本国学生的要求高。(4)教学过程组织的不够完善,教学也比较呆板,对实践不够重视,比较注重理论。(5)鲜有能够全用外语教学的老师,几乎全以汉语授课。改善教育形象意味着通过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来实现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造力以及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国家目标。在这个定性案例研究中,本文的目的是借助在中国留学的哈萨克斯坦学生视角,展示哈萨克斯坦学生如何认识和评估中国高等教育,通过分析学生的观点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剖析由哈萨克斯坦学生解读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现状、特点、优点和问题,从而为留学生的留学选择、中国政府和中国高校等方面的教育形象改正与提升,对提高哈萨克斯坦同学在中国留学期间的教育和教育满意度有所帮助,进一步可为中国高校吸引更多的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外国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路、建议和对策。
二、留学生活之住宿百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留学生活之住宿百科(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江户时代私塾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江户时代 |
(二)私塾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私塾教育发展概述 |
第一节 汉学、佛教的传入与日本早期私塾教育的产生和扩展 |
一、汉学的传入与私塾教育的初现 |
二、佛教的传播对私塾教育的促进 |
第二节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私塾教育的变迁 |
一、奈良时代的私塾教育 |
二、平安时代的私塾教育 |
三、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时代的私塾教育 |
第三节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私塾教育的主要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江户时代早期汉学塾的一元化发展及其办学活动(1603-1716) |
第一节 江户时代早期日本私塾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江户时代封建政治秩序的建立 |
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政策的实施 |
三、禁教锁国政策的施行 |
四、元禄文化的繁荣与庶民意识的觉醒 |
五、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和正统地位的确立 |
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
第二节 江户时代早期汉学塾的一元化发展 |
一、朱子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忍冈塾的办学活动 |
二、阳明学派的教育思想及藤树书院的办学活动 |
三、古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古义堂的办学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户时代中期私塾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办学活动(1716-1789) |
第一节 江户时代中期私塾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幕藩政治体制的巩固 |
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 |
三、教育领域的空前发展 |
第二节 江户时代中期汉学塾的发展及其教育活动 |
一、忍冈塾等既有汉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二、町人学问所的创办——怀德堂 |
第三节 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塾的创设及其教育活动 |
一、国学的诞生与确立 |
二、融入庶民阶级的国学塾 |
三、扎根市井的国学塾——铃之屋 |
第四节 江户时代中期兰学塾的创设及其教育活动 |
一、兰学塾的创设 |
二、初创期的兰学塾——杉田玄白的天真楼塾 |
三、自由开放的兰学塾——大槻玄泽的芝兰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户时代后期私塾教育的激烈变革及其办学活动(1789-1867) |
第一节 江户时代后期私塾教育激烈变革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
一、激烈社会矛盾下的政治改革 |
二、西南强藩的改革与倒幕力量的形成 |
三、国民意识的觉醒和对西方教育的摄取 |
四、江户诸校的快速发展 |
五、水户学中近代国家主义的萌发 |
第二节 江户时代后期汉学塾实用主义和政治色彩的加强 |
一、忍冈塾和怀德堂等既有汉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二、能力主义汉学塾的代表——咸宜园 |
三、政治型汉学塾的代表——松下村塾 |
第三节 江户时代后期国学塾内尊皇思想的发酵 |
一、铃之屋等既有国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二、平田笃胤与気吹舍的创办 |
第四节 江户时代后期洋学塾的兴盛与科技人才的培养 |
一、洋学的兴盛 |
二、天真楼塾和芝兰堂等既有兰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三、西医教育的先驱——鸣泷塾的创办及其教育活动 |
四、西医教育的壮大——适塾的创办及其教育活动 |
五、兵学热与洋式兵学塾的兴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户时代私塾教育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
第一节 江户时代私塾教育的特点 |
一、私塾教育的自由性 |
二、私塾塾主往往自任教师 |
三、私塾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就学形态 |
五、以汉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
六、缺乏统一的学费管理制度 |
第二节 江户时代私塾教育的历史影响 |
一、对提升民众文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
二、促进了东西文化的融合和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 |
三、奠定了日本近代化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
四、成为了明治时期近代学校体系的组成部分 |
五、提供了日本军国主义毒素产生的“温床” |
附录 |
附录一 私塾和寺子屋的开办数量一览表 |
附录二 江户时代日本学校性质的书院情况表 |
附录三 江户时代着名兰学塾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要旨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学术史综述 |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
一、芝罘的兴衰 |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
五、士兵“土匪”论 |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
参考文献 |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
二、着作 |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主持课题 |
致谢 |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世界体系理论 |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4)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
二、研究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留学和留学生 |
(二)来华留学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五、研究的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5)文化智力对在华越南留学生学习适应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跨文化适应 |
2.1.1 文化与跨文化适应概念 |
2.1.2 跨文化适应模型 |
2.1.3 跨文化适应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 学术适应 |
2.2.1 学术适应概念和模型 |
2.2.2 学术适应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 文化智力 |
2.3.1 文化智力定义 |
2.3.2 文化智力的模型 |
2.3.3 文化智力相关研究 |
2.3.4 文化智力的测量 |
2.4 跨文化适应与文化智力关系的国内外研究 |
2.5 越南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
2.5.1 越南留学生群体特点 |
2.5.2 越南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
第三章 研究理论依据 |
3.1 学习适应与结构 |
3.2 文化智力与结构 |
3.3 研究假设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分析法 |
3.4.2 问卷调查法 |
3.4.3 访谈法 |
3.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问卷调查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研究量表 |
4.1.2 研究对象的描述 |
4.1.3 问卷的信度检测 |
4.1.4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2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4.2.1 越南留学生文化智力和学习适应整体情况 |
4.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文化智力,学习适应的影响 |
4.2.3 汉语水平对文化智力,学习适应的影响 |
4.2.4 行前准备对文化智力的影响 |
4.2.5 行前准备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
4.2.6 文化智力与学习适应相关分析 |
4.2.7 人口统计学、汉语水平、行前准备变量对文化智力和学习适应关系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访谈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访谈对象 |
5.1.2 访谈步骤 |
5.2 访谈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5.2.1 文化智力的各维度编码分析 |
5.2.2 在华越南留学生学习适应困难编码与分析 |
5.2.3 个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6.1 对越南留学生学习适应的总体评价 |
6.2 人口统计因素、其他因素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
6.2.1 人口统计因素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
6.2.2 汉语水平、所读大学了解程度、行前培训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
6.3 文化智力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在华越南留学生今后教育对策和建议 |
7.2.1 对中国教育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的建议 |
7.2.2 对越南留学机构的建议 |
7.2.3 对来华越南留学生群体的建议 |
7.2.4 对准备来华留学的越南学生的建议 |
7.2.5 对新来华的越南留学生的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战前日本美洲移民及其政策研究(1868-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和“移民”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文章的主要架构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明治初年的海外移民事件与日本政府的应对 |
一、夏威夷“元年者”移民与日夏移民交涉 |
二、西属关岛、美国加州的日本移民 |
三、明治前期日本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态度 |
第二章 夏威夷的日本移民 |
第一节 美夏合并前夏威夷的日本移民 |
一、“官约移民”制度形成的背景 |
二、“官约移民”制度的实施 |
三、“官约移民”制度的影响 |
四、过渡时期的“私约移民” |
第二节 美夏合并后的夏威夷日本移民 |
一、自由移民时期(1901—1907年) |
二、限制移民时期(1908—1924年) |
三、禁止移民时期(1925-1941年) |
第三章 美国本土和加拿大的日本移民 |
第一节 美国本土的日本移民 |
一、早期移民时期(1868—1890年) |
二、自由移民时期(1891—1907年) |
三、限制移民时期(1908—1924年) |
四、禁止移民时期(1925—1941年) |
第二节 加拿大的日本移民 |
一、早期移民时期(1877—1907年) |
二、协定移民时期Ⅰ(1908—1927年) |
三、协定移民时期Ⅱ(1928—1941年) |
第四章 巴西的日本移民 |
第一节 日本人移民巴西的历程 |
一、移民的背景分析 |
二、前期移民时期(1908—1920年) |
三、国策移民时期(1921—1941年) |
第二节 日本移民的人口结构特点和农业经营状况 |
一、日本移民的人口结构特点 |
二、日本移民的农业经营状况 |
第五章 海外移民思想 |
第一节 日本的人口问题与海外移民思想 |
一、日本人口增长概况 |
二、东乡实与大场实治的人口论 |
三、大隈重信的“日本人种优越论” |
第二节 日俄战争前日本的海外移民思想 |
一、德川幕府末期的国防论、开国论及海外膨胀论 |
二、日俄战争前日本的海外移民思想 |
第三节 日俄战争后日本的美洲移民思想 |
一、大河平隆光的移民论 |
二、永田稠的移民论 |
第六章 移民立法 |
第一节 《移民保护法》 |
一、《移民保护法》出台背景 |
二、《移民保护法》的内容及特点 |
第二节 《海外移住组合法》 |
一、《海外移住组合法》出台的背景 |
二、《海外移住组合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七章 移民机构 |
第一节 中央行政官厅 |
一、外务省 |
二、拓务省 |
第二节 民间移民公司 |
一、移民公司的出现 |
二、移民公司发展的时期划分 |
三、移民公司的业务内容及历史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学业指导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国外学业指导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3 关于现有研究的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
1.4.3 个案分析法 |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 |
2.1.2 学生发展理论 |
2.1.3 理论分析 |
2.2 核心概念 |
2.2.1 学业 |
2.2.2 学业指导 |
2.2.3 学业指导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学业指导的历史研究 |
3.1 我国学业指导历史发展中的相关制度辨析 |
3.1.1 本科生导师制 |
3.1.2 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制度 |
3.1.3 “辅导答疑”与朋辈指导制度 |
3.2 我国学业指导的历史进程梳理 |
3.2.1 中国近代大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 |
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改革开放(1978年) |
3.2.3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学业指导的现状研究 |
4.1 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整体状况调查 |
4.1.1 样本数据质量分析 |
4.1.2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4.1.3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
4.1.4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的满意度分析 |
4.1.5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的期望值分析 |
4.2 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案例分析 |
4.2.1 清华大学学业指导个案分析 |
4.2.2 复旦大学学业指导个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国外学业指导的经验与借鉴 |
5.1 美国学业指导的经验与借鉴 |
5.1.1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组织模式 |
5.1.2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指导模式 |
5.1.3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个案分析 |
5.1.4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特点与问题 |
5.2 英国学业指导的经验与借鉴 |
5.2.1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组织模式 |
5.2.2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指导模式 |
5.2.3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个案分析 |
5.2.4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特点与问题 |
5.3 本章小结 |
6 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的一般模型 |
6.1 学业指导体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
6.1.1 目标 |
6.1.2 基本原则 |
6.2 学业指导体系构建的一般模型 |
6.2.1 一般模型的三个维度 |
6.2.2 三个维度的解读 |
6.2.3 学业指导体系:三个维度的耦合关系 |
7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建构 |
7.1 组织维度 |
7.1.1 学业指导组织与组织网络 |
7.1.2 学业指导人员 |
7.1.3 学业指导制度保障 |
7.2 技术维度 |
7.2.1 学业指导内容建设 |
7.2.2 学业指导方法建设 |
7.2.3 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业指导建设 |
7.3 文化维度 |
7.3.1 学业指导制度文化 |
7.3.2 学业指导行为文化 |
7.3.3 学业指导精神文化 |
7.4 政策和建议 |
7.4.1 完善大学生支持服务体系 |
7.4.2 建立学业指导的专业学术组织 |
7.4.3 将学业指导纳入质量保障体系 |
7.4.4 学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完善学业指导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业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近世日本宿场町的兴衰 ——以加贺藩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和难点 |
四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宿驿制度和宿场町的诞生 |
一 日本驿站的沿革与宿驿制度的形成 |
(一)近世之前的日本交通 |
(二)日本近世的交通和宿驿制度的确立 |
二 宿场町的形成与任务 |
(一)宿场町的形成 |
(二)支持宿场町的助乡村 |
(三)江户时代各主要街道和宿场町 |
第二章 宿场町的构成和运营 |
一 宿场町的内部设施与构成 |
二 宿场的经营状况与宿场财政 |
第三章 加贺藩的参勤交代与北陆道的宿场町 |
一 参勤交代制度与加贺藩的由来 |
(一)参勤交代制度的确立与主要内容 |
(二)前田家族的勃兴和加贺藩的由来 |
二 加贺藩的参勤交代道中状况 |
(一)北陆道的宿场町 |
(二)大名行列的编成 |
(三)参勤交代的路线选择 |
(四)大名的沿途宿泊与宿场町的服务 |
(五)大名行列于宿场町的诸项费用 |
第四章 参勤交代的衰落与宿驿制度的终结 |
一 参勤交代对藩财政和宿场町的影响 |
(一)加贺藩的藩财政与道中宿场町的衰落 |
(二)幕府和宿场的应对措施 |
二 宿场町的转型与消失——以新宿为例 |
(一)江户中期的“新生”宿场 |
(二)“饭盛女”经济的繁荣和新宿的废止 |
(三)宿场·助乡村的困境与新宿的再兴 |
(四)近代宿驿制度的终结 |
三.宿场町的消亡原因分析与历史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收获 ——基于浙江大学留学生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华留学事业迅速发展 |
1.1.2 留学生教育质量日益引发关注 |
1.1.3 学习收获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焦点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 |
1.4.1 来华留学生 |
1.4.2 学习收获 |
1.5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学习收获相关研究 |
2.1.1 国外有关学习收获的研究 |
2.1.2 国内有关学习收获的研究 |
2.1.3 有关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的研究 |
2.1.4 小结 |
2.2 留学生学习适应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有关留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 |
2.2.2 有关来华留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 |
2.2.3 小结 |
2.3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相关研究 |
2.3.1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视角 |
2.3.2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视角 |
2.3.3 其他研究 |
2.3.4 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阿斯汀的I-E-O模型 |
3.2 汀托的退学模型 |
3.3 帕斯卡雷拉的整体评估模型 |
3.4 魏德曼的本科生社会化模型 |
3.5 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分析框架 |
4 研究方法 |
4.1 质性研究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关系 |
4.4 数据收集 |
4.5 数据分析 |
5 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 |
5.1 知识收获 |
5.1.1 专业知识 |
5.1.2 中国知识 |
5.2 技能收获 |
5.2.1 语言技能 |
5.2.2 专业技能 |
5.2.3 学习研究技能 |
5.2.4 社交技能 |
5.2.5 时间管理 |
5.2.6 自我反思 |
5.3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 |
5.3.1 中国观 |
5.3.2 对大学的认知 |
5.3.3 多元文化意识 |
5.3.4 自主感 |
5.3.5 互赖意识 |
6 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影响因素 |
6.1 个人层面 |
6.1.1 华裔身份 |
6.1.2 留学动机 |
6.1.3 准备性 |
6.1.4 来源国社会关系 |
6.2 环境层面 |
6.2.1 课程 |
6.2.2 留学生管理 |
6.2.3 课外活动 |
6.2.4 校园文化 |
6.2.5 基础设施 |
6.3 互动层面 |
6.3.1 生师互动 |
6.3.2 生生互动 |
7 讨论与建议 |
7.1 研究讨论 |
7.2 研究建议 |
7.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形象的认知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高等教育形象研究综述 |
1.4.1 形象理论综述 |
1.4.2 教育形象研究综述 |
1.4.3 高等教育形象理论综述 |
2 研究设计 |
2.1 认知理论 |
2.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问卷调查法 |
2.3.2 深入访谈法 |
3 调查样本分析 |
3.1 被调查者基本特征 |
3.1.1 性别和年龄分布 |
3.1.2 入学水平和正在接受的教育 |
3.1.3 专业选择 |
3.1.4 奖学金覆盖情况 |
3.2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2.1 对高校的一般特性和信息获取的认识和评价 |
3.2.2 对具体教学培养的形象认知 |
3.2.3 对教师行为主体的认知 |
3.2.4 对留学的多元社会关系的认知 |
3.3 深入访谈 |
4 基于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中国高等教育形象的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 |
4.1 结论 |
4.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深入访谈 |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留学生活之住宿百科(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江户时代私塾教育发展研究[D]. 郝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4]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文化智力对在华越南留学生学习适应影响研究[D]. 裴氏商(BUI THI THUONG).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战前日本美洲移民及其政策研究(1868-1941)[D]. 吴占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研究[D]. 尚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8]近世日本宿场町的兴衰 ——以加贺藩为中心[D]. 刘硕.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9]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收获 ——基于浙江大学留学生的质性研究[D]. 袁靖. 浙江大学, 2019(05)
- [10]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形象的认知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阿赛乐(ASSEL ZARLYKKHAN).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