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铈复方制剂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硝酸铈复方制剂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一、硝酸铈复合制剂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胜,罗高兴,袁志强[1](2021)在《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防治策略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是烧伤早期常见的临床问题和治疗难点之一。目前认为, 局部缺血缺氧, 持续性炎症反应, 感染, 失衡的局部微环境, 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等是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主要机制。近年来, 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多种防治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主要包括:正确冷疗、改善创面血流灌注、早期清创、改善创面微环境、防治创面感染、减轻创面炎症反应、抑制创面氧化应激等。本文着重对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以期为烧伤创面治疗提供参考。

高锦萍[2](2021)在《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符合护士处方权申请资质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处方药物及其处方形式,以期为我国今后护士处方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试点的实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及德尔菲法对我国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处方内容及处方形式进行研究。1.文献调研法:以护士、护士处方权、皮肤科等作为关键词在Pub Med、CINAHL、Scopus等外文数据库查找国外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相关资料,在国外官网上查询美国(俄亥俄州)、英国、澳大利亚、英国及南非护士处方集,翻译以上处方集中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药物,同时参考我国最新版的《临床药物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五版)以此制定初始问卷。2.半结构访谈法:通过文献回顾和课题组讨论形成半结构访谈提纲,遴选皮肤科4名医疗专家与4名护理专家、烧伤整形科4名医疗专家和4名护理专家对初始问卷进行半结构访谈,根据专家意见对咨询问卷进行修改、整理,最终形成第一轮护士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问卷。3.德尔菲法:在同意授予护士处方权的专家中遴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纳入标准为:(1)副高及以上职称;(2)在相应的专业领域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3)本科及以上学历;(4)严谨求实,自愿参与,其中(1)-(3)条,符合两条即可。因此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山西、福建、湖北等10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皮肤科36名专家,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福建、湖北、山西等8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烧伤整形科3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结果:1.皮肤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皆为0.81。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的皮肤科药物共13大类63种药物,其中倾向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31种、协议处方17种、延长处方10种、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3种、独立处方1种、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1种。各处方形式具体的药物为:(1)独立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碘伏;(2)协议处方形式的17种药物:氧化锌、高锰酸钾、淀粉、呋喃西林、薄荷脑、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尿素、尿囊素、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维康福、复合维生素B、钙尔奇;(3)延长处方形式的10种药物:溴苄烷胺、樟脑、庆大霉素、诺氟沙星、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馏油、复方硝酸益康唑、卡泊三醇、他卡西醇、水乐维他;(4)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形式的31种药物为:硅油、鞣酸、硫酸锌、达克罗宁、杆菌肽、黏菌素、克林霉素、氯化氨基汞、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煤焦油、鱼石脂、对氨苯甲酸、二氧化钛、酮洛芬、布洛芬、复方克霉唑、复方卤米松、米诺地尔、维生素B1、丙硫硫胺、呋喃硫胺、长效核黄素、烟酸、烟酰胺、泛酸钙、维生素B4、芦丁、阿法迪三、维乐生、多维元素片;(5)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形式的3种药物:水杨酸苯酯、依托芬钠酯、复方曲安奈德;(6)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炉甘石。2.烧伤整形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和0.81。最终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外科用药为5大类26种药物,其中11种药物处方形式倾向于协议处方,9种药物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4种药物倾向于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各有1种药物分别倾向于独立处方、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各处方形式具体药物为:(1)倾向协议处方形式的11种药物: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醋酸蓖麻油、磺胺嘧啶银、康瑞保、美宝湿润烧伤膏、新的肤医用硅酮凝胶、液状石蜡、莫匹罗星软膏、过氧化氢溶液;(2)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的9种药物:碘酊、高锰酸钾、呋喃西林、口服洗肠散、愈创蓝油烬、依托芬那酯乳膏、鱼石脂软膏、吸收性明胶海绵、布洛芬乳膏;(3)倾向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的4种药物:苯扎溴铵、乙醇、醋酸氯已定、戊二醛;(4)倾向独立处方的1种药物:聚维酮碘;(5)倾向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的1种药物:软肥皂溶液。结论: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初步得出我国三甲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13大类63种皮肤科药物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5大类26种烧伤整形科药物,处方形式以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和协议处方为主。两轮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因此本研究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平竹琴[3](2021)在《复方黄柏液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此临床观察收集的临床病例为2019年10月-2021年0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中医肛肠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亚急性肛周湿疹患者7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及密封信封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和对照组,三组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其中治疗组2与对照组各脱落1例,实际完成75例。治疗组予以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每日2次。其中治疗组1中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每次使用量均为治疗组2的一半。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每日2次。通过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肛周湿疹EASI评分、潮湿症状、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的变化情况,客观评价疗效。治疗结束2个月后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1、治疗组2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1、治疗组2与对照组治疗前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三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肛周湿疹EASI评分(P=0.009<0.05)、皮损面积(P=0.004<0.05)、瘙痒症状(P=0.005<0.05)、潮湿症状(P=0.010<0.05)的比较有显着差异,表示三组局部治疗均有效。三组疗效评估: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1总有效率为92%,治疗组2的总有效率为96%,治疗组1与治疗组2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与治疗组2的疗效比较后无显着差异(P>0.05)。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复发率。结论: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1/2量的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的总有效率略低于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正常量的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但治疗效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疗效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EASI、皮损面积、瘙痒症状、潮湿症状评分中差异显着,表明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能明显改善湿疹皮损、减少皮损面积、缓减瘙痒症状及潮湿不适感。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作为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的新方法、新方式。

陈颖[4](2021)在《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连续性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及重塑期。这四个时期相互重叠、互相影响,其中任何阶段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创面迁延不愈,甚至形成慢性难愈性创面。尽管近些年大量的医用生物材料被研发以用于创面治疗,但它们大多局限于单一功能,难以从多个时期多个方面促进创面愈合,缺乏综合性治疗策略。在众多的创面治疗方法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因在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诱导创面血管生成等方面作用显着,现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它的作用原理是以泡沫敷料填充创面,再覆盖生物半透膜封闭创面,通过导管将负压吸引装置和泡沫敷料相连接,然后再对创面施加一定的负压,以实现对创面渗液的持续吸引作用。NPWT虽然能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当创面愈合进入增殖期后,需要足够的表皮细胞从创缘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以覆盖创面,完成再上皮化。而创面再上皮化过程包括表皮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尤其是表皮细胞的迁移过程,是再上皮化过程的限速步骤和关键环节,该功能受损将阻碍再上皮化进程,导致创面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发展成慢性难愈性创面。但NPWT虽然能通过促进肉芽增殖来为表皮细胞迁移提供良好的创基条件,但不能直接促进表皮细胞定向迁移。随着对创面愈合过程及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深入研究,发现创缘电场(electric fields,EFs)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的最主要的生物学信号。创面一旦形成,损伤部位电势消失,立即产生创缘为正极,创面中心为负极的内源性创缘EFs,其强度约为42~200 mV/mm,由创缘向创面中心逐渐降低。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创面内源性EFs发生异常或趋于衰竭是导致创面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体外创面模型中,给予角质细胞一定强度范围内的直流EFs后,可诱导表皮细胞向负极定向迁移,迁移方面朝向创面中心,当逆转电场方向后细胞的迁移方向也随之发生逆转,远离创面中心;且表皮细胞迁移的速度会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以上研究表明,创缘内源性EFs对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通过外源性EFs模拟或加强创缘内源性EFs,增加创面电信号来引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则有望促进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关于创缘电场对表皮细胞迁移作用的研究多局限于体外细胞实验,在体应用中,增强创面电场存在较大难度,而且仅依靠增强电场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十分有限。首先,控制创面感染和炎症反应是创面优良愈合的必要条件。其次,虽然增强电场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但是创面没有良好的愈合微环境和一定程度肉芽生长提供的创基条件,表皮细胞迁移仍不能有效进行。基于以上现状,我课题组设想在创面同时施加NPWT和与内源性电场方向一致的外源性EFs的方法或是解决上述难点的有效手段:NPWT能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在炎症期,NPWT可有效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在增殖期,NPWT可促进细胞增殖,肉芽增生和血管生成,外源性EFs可指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从而加快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在创缘施加外源性EFs存在较大实施难度,因为创面加电需要的皮肤电极,而目前尚无可用于在创面施加外源性EFs的电极材料:(1)电极缺乏柔韧性,接触皮肤时难以适应皮肤因躯体运动发生的形变;(2)电极不具备化学稳定性,易被创面渗液腐蚀而产生毒副降解产物;(3)电极缺乏良好的导电性,电传导不稳定,电阻过高产生电热反应影响创面愈合;(4)电极缺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身和其产生的少量降解副产物会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5)电极非多孔结构,影响NPWT的负压抽吸作用;(6)电极不能够长时间稳定固定于创缘和创面中心。制备具有电化学性能稳定的三维多孔结构创面柔性电极或是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关键技术手段:(1)柔性电极可适应皮肤较大形变;(2)三维多孔结构保留负压引流作用;(3)电化学稳定性可使施加的外源性电场强度稳定。制备柔性电极的关键是将导电组分和柔性聚合物基体进行有效结合,使最终制得的材料在一定应力的多次循环作用下,其电学性能不会出现疲劳和显着下降。在新型导电材料中,超长径比的银纳米线(silver nanowires,AgNWs)用于制备创面柔性电极优势明显:(1)AgNWs除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之外,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形成的导电渗流网络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耐曲绕性;(2)在拉伸形变下,长径比的AgNWs在复合材料中的间距比短纳米线增大慢,因而导电通路减少慢,所以具有更强的导电应变稳定性。综上,超长径比的AgNWs是制备创面柔性电极理想的导电组分。在柔性基体的选择方面,现有的NPWT中用于填充创面的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沫海绵为疏水性材料,结构疏松、孔径较大,具有良好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支撑三维导电网络的骨架,是合适的柔性基底材料。此外,以PU为基材的改性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NPWT原有引流作用不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我们设想以超长径比的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作为柔性基体,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基于此导电敷料构成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治疗系统,用于创面治疗。研究目的基于慢性创面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现状,我们提出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以构建“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期显着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研究内容与方法:1.构建柔性多孔导电敷料以直径为70 nm,长度为100~200 μm的超长径比AgNWs为导电组分,多孔聚氨酯(PU)泡沫作为支撑导电网络的柔性聚合物基体,制备具有导电引流双功能的创面柔性导电敷料;再用NaBH4处理,去除AgNWs表面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配体;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1H,1H,2H,2H-perfluorooctyltriethoxysilane,TPFS)对材料进行疏水涂层修饰以提高其电化学稳定性。最后,制得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2.材料表征扫描电镜(SEM)分析TPFS-AgNWs-PU表面形貌、尺寸及改性修饰后孔隙大小;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电阻大小与压缩体积的变化关系;测量TPFS疏水修饰前后TPFS-AgNWs-PU的水接触角;能量色散谱(ED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表面的元素分布;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中元素价态;万有力学测试仪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应力-应变曲线。3.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细胞毒性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检测TPFS-AgNWs-PU在PBS中Ag的释放量及释放形式;活/死细胞染色和CCK-8细胞实验检测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生物相容性。4.构建NPWT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为导电部分,普通PU敷料为绝缘部分,根据创面形状大小组装后填充创面,以此施加的强度为+100 mV/mm外源性EFs(与创面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由创缘指向创面中心);同时连接负压引流装置,对创面施加75 mm Hg的负压。5.评估创面治疗效果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以残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新生上皮长度为指标,评估NPWT联合外源EFs“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的促愈作用,并从表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作用方面研究该治疗系统可能的促愈机理。研究结果1.PU经过7次AgNWs喷涂后,电阻由1156 Ω降至24.5 Ω,且在体积压缩形变83.3%时,可获得3.8 Ω超低电阻值。2.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在PBS中7天Ag+释放量为5.2 μg/mL;活/死细胞染色结和CCK-8检测结果显示,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浸提液的相对细胞增值率(RGR)80%,细胞毒性等级为1,安全等级。3.TPFS-AgNWs-PU/EF组(实验组)在施加强度为+100mV/mm的外源性EFs后,创缘EFs总强度值接近+200 mV/mm,且在连续7 d实验组的创缘EFs总强度均较TPFS-AgNWs-PU组(对照组)和空白组高80~100 mV/mm。4.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30±1.75%;对照组61.94±3.86%;空白对照组72.54±3.89%。在第14 d时,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7±1.23%,18.35±3.83%,空白对照组25.82±3.52%。5.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的新生上皮长度3.94±0.26 mm;对照组3.29±0.32 mm,空白对照组1.59±0.34 mm;第14 d时,实验组新生上皮长度10.23±1.01 mm,对照组 7.29±0.34 mm;空白对照组 6.68±0.41 mm。6.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的炎症细胞数为27±4个,对照组为61±6个,空白对照组为152±8个。7.在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23倍,空白对照组的2.03倍;第14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31倍,是空白对照组的2.42倍。8.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2.99%,较空白对照组低39.88%;在第14 d时,实验组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5.50%,比空白对照组低52.32%。9.第7 d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的创面组织中PI3K和Akt的表达保持稳定,pPI3Kp85和pAkt表达上调。10.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CD31+血管阳性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43倍,空白对照组的4.06倍;第14 d时,实验组CD31+阳性血管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34倍,空白对照组的3.21倍。研究结论:本研究采用超长径比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敷料作为柔性基体,研发了多孔导电柔性泡沫敷料(TPFS-AgNWs-PU)。通过TPFS-AgNWs-PU构建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可对创面同时稳步施加负压和与创缘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的外源性EFs。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研究“一体化”治疗系统的促愈效果及机理:“一体化”治疗系统能够显着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加速创面愈合;通过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刺激VEGF分泌诱导血管生成,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是“一体化”治疗系统促进创面愈合的潜在机理。

邓怡平[5](2021)在《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为一年生草本,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血栓生成、镇静、抗生育、保肝、抗癌、调节免疫和糖尿病的作用。尤其是以它的高抗炎作用,以及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特性而被广泛认可,有“中药消炎药”、“天然抗生素”的美誉。但其脂溶性较低、水溶性极低,生物利用度低,这制约了其药效的发挥。且穿心莲内酯味极苦,服用较大剂量时会导致胃脘不适。将其制备成聚合物后,可以改善穿心莲内酯的吸收和分布,同时提高肺部和结肠的抗炎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丰富穿心莲内酯的剂型选择,提高穿心莲内酯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病人用量,节约中药资源,进而可以减少穿心莲栽培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了达到穿心莲有效成分高值化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中选用穿心莲叶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并将其中的穿心莲内酯进行纯化。将穿心莲内酯与甘露低聚糖进行共价连接形成两亲性的聚合物,其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束,并考察了其理化表征、体外和体内评价以及抗炎活性。本研究中选择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并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在超声功率为固定的50 W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穿心莲提取的最优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3%,料液比为1:20,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时间为8 min。在该条件下,最终的穿心莲内酯提取率为2.41%,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提取率为1.32%。将穿心莲提取液用盐沉降后,所得的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并经过脱色纯化后,得到了纯度为97.85%的穿心莲内酯结晶,总收率为70.62%。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形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DAS),与甘露低聚糖链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结构,即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其化学结构,发现制备成的DAS-Man成功将甘露低聚糖和穿心莲内酯通过琥珀酸酐连接到了一起。以DAS-Man的临界胶束浓度作为考察标准,确定了 DAS-Man的最佳制备比例为,穿心莲内酯和甘露低聚糖单个糖单元之间的摩尔比例为2:1,反溶剂类型为乙酸乙酯,所得产物的收率为28.79%,载药量为9.78%,临界胶束浓度为0.43 mg/mL。通过激光粒度仪的检测可以发现,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15.1±13.74 nm,冻干后复溶的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33.0±11.86 nm。电镜结果表明,DAS-Man粉体为40-70 nm小微粒构成的疏松的块状,DAS-Man胶束粒子为球形,部分粒子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冻干使DAS-Man胶束的粒径变大,但对其分散性和溶解性无明显影响。XRD和DSC图谱中显示出,穿心莲内酯是典型的晶体结构,DAS-Man和DAS-Man冻干粉是以无定形态存在。穿心莲内酯吸热时伴随着失重,说明穿心莲内酯在熔融过程中同时伴有分解。DAS-Man和冻干DAS-Man的失重曲线与甘露低聚糖的类似,其原因可能是穿心莲内酯在DAS-Man中的载药量偏低导致。同时说明,DAS-Man溶解冻干后对其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DAS-Man中乙酸乙酯和DMSO的残留量分别为0.06%和0.09%,远小于中国药典中对Ⅲ类溶剂的要求,可以安全使用。体外溶出、释放、稳定性和模拟消化结果表明,DAS-Man可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且在去离子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均接近完全溶出,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低于其他两种介质。DAS-Man的化学键和其形成的胶束在这三种溶剂体系中均稳定存在,其结构不易在水中被破坏,这有助于其以整体的胶束状态被摄入细胞,同时有助于其以完整状态进入结肠发挥作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DAS-Man在模拟体液中以胶束状态存在。在经历了口腔、胃、小肠、大肠阶段的模拟消化以后,口腔中的游离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仅为投药量的 0.02±0.01%,在胃中为 0.17±0.02%,在小肠中为 0.63±0.02%,在大肠中为 16.63 ±1.82%。DAS-Man在口腔、胃、小肠中的粒径稳定,释放量低;在大肠中粒径变大、游离药物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聚合物结构受到模拟大肠液中的细菌作用,部分共价键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出来一部分,同时其胶束结构也受到影响,粒径增大。说明DAS-Man的胶束结构和聚合物结构在口腔到小肠阶段中非常稳定,而在大肠阶段中在细菌作用下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达到结肠给药的效果。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DAS组和DAS-Man组的AUC值分别是是穿心莲内酯组的0.59倍和1.85倍,DAS-Man出峰时间比穿心莲内酯组晚,且存在双峰现象。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组在达到脾脏、肾脏和小肠峰值的时间为0.5 h,达到心脏、肝脏、肺脏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脑、脊髓、大肠中达到峰值的时间为4 h。DAS-Man组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肝脏中的达峰时间为2 h,在大鼠脑、脊髓、大肠中的达峰时间为4 h。其原因可能是有部分DAS-Man以聚合物或者胶束的状态被摄取入细胞,并在肝脏中代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另外有一部分在大肠中被分解后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后再进入血液循环。DAS-Man组的肝肾中药物含量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原因可能是其血流丰富,同时其也是穿心莲内酯的代谢部位。除肝肾外,DAS-Man在肺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也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其原因除了血药浓度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外,穿心莲内酯连接的亲水端甘露糖对肺部的靶向性也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这对其在用于肺部炎症和感染的时候提高药效有一定作用。以脂多糖(LPS)致肺炎小鼠和恶唑酮(OXZ)致结肠炎作小鼠为模型动物对穿心莲内酯和DAS-Man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考察。DAS-Man和穿心莲内酯能够降低LPS致急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湿/干比、脾脏系数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状态。DAS-Man 和穿心莲内酯能够延长 OXZ 致结肠炎小鼠生存时间,降低炎症小鼠结肠组织的DAI评分,减轻结肠缩短,降低脾脏系数,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MPO活性、NO、TNF-α、IL-4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降低水肿程度,改善结肠病理状态。DAS-Man对肺炎小鼠和结肠炎小鼠抗炎效果好于穿心莲内酯,提示DAS-Man对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和OXZ所致的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韩春茂,王新刚[6](2021)在《《国际烧伤协会烧伤救治实践指南》2018版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烧伤协会于2018年在《Burns》杂志上发布了《国际烧伤协会烧伤救治实践指南》第2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烧伤急救、局部外用药物、烧伤感染、动静脉置管管理、代谢管理、运动与功能训练、疼痛管理、镇静、输血、深静脉血栓、精神障碍及门诊和出院患者管理。本文对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

杨星,张海博,李惠斌[7](2020)在《烧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烧伤泛指由热力(热液、蒸汽、高温气体、火焰、炽热金属等)、电流、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因素导致的皮肤组织损伤。对烧伤病理生理变化及烧伤诊疗新方法的研究,烧伤治疗新药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等都离不开烧伤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烧伤的理想的模型动物,是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与人类接近的动物。目前用于烧伤研究的动物模型多种多样,热烧伤、化学烧伤、电烧伤以及放射性烧伤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技术已较为成熟。为了得到较为精确的研究数据,了解烧伤动物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至关重要。本文对烧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其特点综述如下。

类成兰[8](2020)在《湿润烧伤膏联合PE保鲜膜对深Ⅱ度烧伤患者脱痂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丽冰[9](2020)在《含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中药是我国特有的优势资源,但中药本身成分复杂,很多具有毒性。而纳米控释系统具有提高药物分散性和稳定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优点,逐渐被用于制备药物新剂型。静电纺丝技术(简称电纺)制备的纤维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在载药释药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静电纺丝技术在中药制剂上大部分均集中于成分单纯的植物中药的纳米纤维制备,在矿物、动物中药以及复方中药递送领域的研究空白;相应的表征技术手段更是缺乏。本论文对含中药纳米纤维的电纺制备过程及其纤维性能进行了实验探究,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工艺和纤维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植物中药龙血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纺制备聚丙烯腈(PAN)多孔纤维作为药物载体,制备龙血竭-PAN纤维膜。采用SEM、UV-VIS、FT-IR、XRD、OCA、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研究等对PAN多孔纤维膜和龙血竭-PAN纤维膜进行表征分析。制备的PAN多孔纤维膜生物相容性能得到改善,作为伤口敷料具有吸水性能。龙血竭-PAN纤维膜与市售龙血竭制剂进行药物体外释放行为对比,复合纤维膜中龙血竭的溶出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2)选择矿物中药白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蒸馏水加无水乙醇的双溶剂体系,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混合利用电纺制备白矾-PVP混合纤维。采用SEM、FT-IR、XRD、DSC等进行白矾-PVP纤维样品的表征分析,滴定法测定白矾释放速率。通过电纺制备的白矾-PVP纤维可以提高白矾在水中的溶解度,并缓慢持续释放药物。(3)通过不同的溶剂制备蜈蚣醇提取液、水提取液及煎煮药液,利用电纺制备了不同的蜈蚣-PVP混合纤维。采用SEM、UV-VIS-NIR、FT-IR等进行蜈蚣提取液和蜈蚣-PVP纤维的表征分析,探索蜈蚣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的蜈蚣成分有所不同;蜈蚣中含有羟基、甲基、羰基、羧酸盐等多种官能团;利用九水合硝酸铁提高蜈蚣溶液铁离子浓度有望用于测定蜈蚣含量。(4)利用电纺制备不同比例的白矾-冰片-PVP复合纤维膜(简称:矾冰纤维)。采用 SEM、TEM、GC-MS、FT-IR、XRD、DSC等对矾冰纤维进行表征分析,并探究药物释放行为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菌作用。发现矾冰纤维的最优组分配比为2(白矾):3(冰片),药物分散最好。与矾冰液和矾冰纳米乳对比,矾冰纤维的药物分散更稳定,冰片溶出更好,抑制作用更强。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电纺技术进行单方植物、矿物、动物中药以及复方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实验表征。研究了制备工艺、纺丝条件参数对电纺含中药超细纤维性能的影响;利用各种表征技术从微观层面分析含中药超细纤维性能;并对药物释放行为和抑菌作用进行研究。探究了电纺技术制备高分子复合纤维在植物、矿物以及动物等单方和复方中药递送系统的应用,弥补电纺工艺在中药制剂应用上的研究空白,是电纺复合纤维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上的一次突破。

王昱龙[10](2020)在《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制备及药物传递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壳聚糖水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医用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是一种理想的药物传递载体。但其缺点是机械强度不足,在人体内很不稳定,作为药物载体时释放过快。而本课题将纳米粒子与水凝胶结合,制备了可注射纳米复合水凝胶纤维,并将其作为药物载体,进行了药物释放行为的研究。纳米粒子的加入既提高了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又解决了载药水凝胶在人体内释放较快的问题。本课题基于羧甲基壳聚糖(CMCh)与锌离子经络合反应生成CMCh/Zn超分子水凝胶的原理,使用双通道四通连接注射系统制备了 CMCh/Zn超分子水凝胶纤维,使用显微镜测量了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直径,并探究了水凝胶纤维的溶胀性能和降解性能。基于离子交联法,使用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制备了壳聚糖纳米粒子,以及以布洛芬和磺胺嘧啶为模型药物分子制备了搭载布洛芬和磺胺嘧啶的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DSC)对纳米粒子和载药纳米粒子进行表征,探究了载药纳米粒子最佳的制备条件。最后再将载药纳米粒子与CMCh溶液混合,再与Zn2+反应制备了纳米复合水凝胶纤维,使用旋转流变仪探究了不同含量的纳米粒子对超分子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载药纳米粒子和载药纳米复合水凝胶纤维的药物释放性能,并对释放结果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MCh溶液和Zn2+溶液的浓度对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直径、溶胀性能和降解性能均有影响;纳米粒子的测试和表征表明药物成功的包裹在纳米粒子中;流变实验表明,纳米粒子的加入可以提高水凝胶纤维的力学性能;药物释放实验表明,将纳米粒子分散于水凝胶纤维中可以有效减缓药物释放时间。

二、硝酸铈复合制剂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硝酸铈复合制剂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设计咨询问卷
3 结果
    3.1 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3.2 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3.3 皮肤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3.4 烧伤整形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皮肤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4.2 烧伤整形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5 研究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复方黄柏液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分组方法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病例脱落标准
        1.3.4 中止试验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样本量估算
        1.4.2 药物组成
        1.4.3 治疗方法
    1.5 基本项目记录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6.1 观察指标
        1.6.2 疗效判定
    1.7 随访复发情况
    1.8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1.8.1 数据记录
        1.8.2 数据统计分析
    1.9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病例脱落情况分析
    2.2 临床资料基线比较
    2.3 治疗结果
        2.3.1 三组治疗前后 EASI、皮损面积、瘙痒及潮湿症状评分比较
        2.3.2 治疗组1 与对照组治疗前后EASI、皮损面积、瘙痒及潮湿症状评分比较
        2.3.3 治疗组2 与对照组治疗前后EASI、皮损面积、瘙痒及潮湿症状评分比较
        2.3.4 治疗组 2 与治疗组 1 治疗前后EASI、皮损面积、瘙痒及潮湿症状评分比较
        2.3.5 三组治疗疗效比较
        2.3.6 治疗组 1、治疗组 2 与对照组复发率
    2.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肛周湿疹概述及西医治疗
    3.2 肛周皮肤腠理生理、病理特点
    3.3 亚急性肛周湿疹病因病机
    3.4 亚急性肛周湿疹的转化
    3.5 亚急性肛周湿疹辨证施治
    3.6 复方黄柏液组方及药物分析
    3.7 临床观察量表及观察指标
    3.8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肛周湿疹的病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
        参考文献
    复方黄柏液在肛肠科临床应用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4)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材料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TPFS-AgNWs-PU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3.1 材料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治疗系统的组成及其在体应用动物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5.1 材料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型医用生物敷料用于创面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穿心莲简介
        1.2.1 穿心莲的生物学特性
        1.2.2 穿心莲的生长特性
        1.2.3 穿心莲资源分布
        1.2.4 穿心莲化学成分研究
        1.2.5 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1.2.6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1.2.7 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3 穿心莲内酯研究概况
        1.3.1 穿心莲内酯结构和理化性质
        1.3.2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1.4 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
        1.4.1 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2 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3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4 光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5 酶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6 多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7 聚合物前药胶束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PLC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
        2.3.2 穿心莲原料内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2.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3.4 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2.3.5 提取率计算
        2.3.6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2.4 实验结果
        2.4.1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穿心莲原料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4.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4.4 穿心莲内酯纯化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制备
        3.3.2 DAS-Man的制备
        3.3.3 制备体系中高沸点溶剂的去除
        3.3.4 DAS-Man制备条件优化
    3.4 材料表征和评价方法
        3.4.1 HPLC法检测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检测(FTIR)
        3.4.3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3.4.4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1H NMR)
        3.4.5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DAS标准曲线的绘制
        3.5.2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合成结果
        3.5.3 DAS-Man的合成结果和收率
        3.5.4 DAS-Man的红外光谱
        3.5.5 DAS-Man的紫外光谱
        3.5.6 DAS-Man的核磁共振氢谱结果
        3.5.7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DAS-Man的理化性质和溶剂残留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粒径检测
        4.3.2 扫描电镜检测(SEM)
        4.3.3 透射电镜检测(TEM)
        4.3.4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FM)
        4.3.5 X射线衍射检测(XRD)
        4.3.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DSC)
        4.3.7 热重分析(TG)
        4.3.8 溶剂残留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粒径检测结果
        4.4.2 扫描电镜结果
        4.4.3 透射电镜结果
        4.4.4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
        4.4.5 X射线衍射结果
        4.4.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结果
        4.4.7 热重分析结果
        4.4.8 溶剂残留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DAS-Man自组装胶束的体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HPLC法和UV法检测药物浓度
        5.3.2 穿心莲内酯的饱和溶解度检测
        5.3.3 溶出度检测
        5.3.4 释放率检测
        5.3.5 稳定性检测
        5.3.6 体外消化稳定性
        5.3.7 体外毒性检测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DAS-Man标准曲线的绘制
        5.4.2 饱和溶解度检测
        5.4.3 溶出度检测
        5.4.4 释放率检测结果
        5.4.5 稳定性检测结果
        5.4.6 体外模拟消化结果
        5.4.7 毒性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DAS-Man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
        6.3.2 生物利用度测定
        6.3.3 组织分布测定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
        6.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DAS-Man胶束对LPS致肺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LPS致小鼠肺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7.3.2 样品处理和含量测定
        7.3.3 含量测定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7.4.2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7.4.3 肺湿/干比检测结果
        7.4.4 MPO含量测定
        7.4.5 NO含量测定
        7.4.6 TNF-α含量测定
        7.4.7 IL-6含量测定
        7.4.8 IL-1β含量测定
        7.4.9 肺脏HE染色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DAS-Man胶束对恶唑酮致结肠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8.2.1 实验材料
        8.2.2 实验仪器
    8.3 实验方法
        8.3.1 OXZ致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8.3.2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DAI)
        8.3.3 样品处理
        8.3.4 含量测定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8.4.1 小鼠存活数量
        8.4.2 小鼠DAI评分
        8.4.3 小鼠结肠形态
        8.4.4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8.4.5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8.4.6 MPO含量测定
        8.4.7 NO含量测定
        8.4.8 TNF-α含量测定
        8.4.9 IL-4含量测定
        8.4.10 IL-1β含量测定
        8.4.11 结肠HE染色结果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烧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于制备烧伤模型的动物及其皮肤组织结构特点
    1.1小鼠
    1.2大鼠
    1.3 猪
    1.4兔
    1.5 犬
2 烧伤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进展
    2.1 麻醉
    2.2 致伤前准备
    2.3 致伤
        2.3.1 热力烧伤
        2.3.1. 1 热水烫伤法
        2.3.1. 2 蒸汽烫伤法
        2.3.1. 3 热金属烫伤法
        2.3.1.4电光源烧伤法
        2.3.1.5火焰烧伤法
        2.3.2 电烧伤
        2.3.3放射性烧伤
        2.3.4 化学烧伤
        2.3.5 吸入性损伤
    2.4烧伤休克、感染/脓毒症动物模型

(9)含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中药
        1.2.1 中药简介
        1.2.2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1.2.3 传统中药的现存问题
    1.3 静电纺丝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的研究概述
        1.3.1 静电纺丝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工作原理
        1.3.2 静电纺丝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研究进展
        1.3.3 静电纺丝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现存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含单方植物中药龙血竭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研究背景概述
        2.1.1 植物中药龙血竭介绍
        2.1.2 植物中药龙血竭研究现状
        2.1.3 植物中药龙血竭现存问题
        2.1.4 多孔纳米纤维在药物传递上的应用现状
    2.2 多孔纳米纤维用于负载龙血竭的实验设计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龙血竭-PAN纤维膜制备方案
        2.2.2.1 溶液静电纺丝制备PAN-CaCO_3混合纤维
        2.2.2.2 PAN多孔纤维膜及其吸水保水性
        2.2.2.3 龙血竭-PAN纤维膜制备
        2.2.3 测试表征方法
        2.2.4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2.2.4.1 绘制龙血竭标准曲线
        2.2.4.2 龙血竭-PAN纤维的药物体外释放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PAN多孔纤维膜测试表征结果
        2.3.1.1 PAN多孔纤维膜形貌表征
        2.3.1.2 PAN多孔纤维膜官能团研究
        2.3.1.3 PAN多孔纤维膜结晶性能研究
        2.3.1.4 PAN多孔纤维吸水保水性能研究
        2.3.1.5 PAN多孔纤维膜亲水性能研究
        2.3.2 龙血竭-PAN纤维膜表征测试结果
        2.3.2.1 龙血竭-PAN纤维膜形貌表征
        2.3.2.2 龙血竭-PAN纤维膜官能团研究
        2.3.2.3 龙血竭-PAN纤维膜结晶性能研究
        2.3.2.4 龙血竭-PAN纤维膜亲水性能研究
        2.3.2.5 龙血竭-PAN纤维膜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单方矿物中药白矾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概述
        3.1.1 矿物中药白矾介绍
        3.1.2 矿物中药白矾研究现状
        3.1.3 矿物中药白矾现存问题
    3.2 制备含白矾超细纤维的实验设计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白矾-PVP纤维膜制备方案
        3.2.2.1 白矾-PVP纺丝溶液配制
        3.2.2.2 溶液静电纺丝制备白矾-PVP纤维
        3.2.2.3 测试表征方法
        3.2.3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3.2.3.1 绘制白矾标准曲线
        3.2.3.2 白矾-PVP纤维的药物体外释放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白矾-PVP纤维形貌表征
        3.3.2 白矾-PVP纤维官能团研究
        3.3.3 白矾-PVP纤维结晶性能研究
        3.3.4 白矾-PVP纤维热行为研究
        3.3.5 白矾-PVP纤维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单方动物中药蜈蚣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研究背景概述
        4.1.1 动物中药蜈蚣介绍
        4.1.2 动物中药蜈蚣研究现状
        4.1.3 动物中药蜈蚣现存问题
    4.2 制备含蜈蚣超细纤维的实验设计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2 蜈蚣-PVP纤维膜制备方案
        4.2.2.1 蜈蚣-PVP纤维纺丝溶液制备
        4.2.2.2 溶液静电纺丝制备蜈蚣-PVP纤维
        4.2.3 测试表征方法
        4.2.4 中药蜈蚣含量测定方法探索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中药蜈蚣提取物成分紫外分析
        4.3.2 蜈蚣-PVP纤维膜形貌表征
        4.3.3 蜈蚣-PVP纤维膜官能团研究
        4.3.4 中药蜈蚣含量测定方法探索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复方白矾冰片的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背景研究概述
        5.1.1 矿物中药白矾及植物中药冰片介绍
        5.1.2 矾冰纳米乳研究现状
        5.1.3 矾冰纳米乳现存问题
    5.2 制备矾冰超细纤维的实验设计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2 矾冰纤维膜制备方案
        5.2.2.1 矾冰纤维纺丝溶液配制
        5.2.2.2 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纺丝条件
        5.2.2.3 矾冰液、矾冰纳米乳制备
        5.2.2.4 溶液静电纺丝制备矾冰纤维
        5.2.3 测试表征方法
        5.2.4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5.2.4.1 阴性干扰试验研究
        5.2.4.2 校正因子计算
        5.2.4.3 绘制龙脑对照品标准曲线
        5.2.4.4 矾冰纤维的冰片体外释放
        5.2.5 体外抗菌性能研究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矾冰纤维膜测试表征结果
        5.3.1.1 矾冰纤维膜形貌表征
        5.3.1.2 矾冰纤维膜官能团研究
        5.3.1.3 矾冰纤维膜结晶性能研究
        5.3.1.4 矾冰纤维膜热行为性能研究
        5.3.2 矾冰纤维、矾冰液及矾冰纳米乳的性能对比研究
        5.3.2.1 形貌对比
        5.3.2.2 冰片溶出性能对比
        5.3.2.3 抑菌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10)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制备及药物传递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壳聚糖水凝胶简介
        1.1.1 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
        1.1.2 壳聚糖水凝胶的应用
    1.2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简介
        1.2.1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
        1.2.2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应用
    1.3 壳聚糖纳米复合水凝胶的简介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原料
    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主要实验过程
        2.3.1 羧甲基壳聚糖(CMCh)的制备
        2.3.2 可注射CMCh/Zn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制备
        2.3.3 壳聚糖纳米粒子及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
        2.3.4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纤维的制备
        2.3.5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及纤维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2.4 表征方法
        2.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2.4.2 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2.4.4 旋转流变仪的表征
        2.4.5 倒置荧光显微镜的表征
        2.4.6 TGA/DSC表征
        2.4.7 激光粒度仪表征
        2.4.8 冷冻切片的表征
        2.4.9 超分子水凝胶的溶胀行为研究
        2.4.10 超分子水凝胶的降解行为研究
        2.4.11 布洛芬标准曲线的绘制
        2.4.12 磺胺嘧啶标准曲线的绘制
        2.4.13 载药纳米粒子包封率的计算
        2.4.14 药物释放动力学的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表征
        3.1.1 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的红外表征
        3.1.2 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的XRD表征
        3.1.3 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直径分布
        3.1.4 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SEM表征
        3.1.5 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冷冻切片照片
        3.1.6 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溶胀行为研究
        3.1.7 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降解行为研究
    3.2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
        3.2.1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3.2.2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条件的探究
        3.2.3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表征
        3.2.4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的TGA/DSC表征
        3.2.5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的SEM表征
    3.3 可注射纳米复合水凝胶的流变性能表征
    3.4 可注射纳米复合水凝胶的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3.4.1 搭载布洛芬的纳米复合水凝胶的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3.4.2 搭载磺胺嘧啶的纳米复合水凝胶的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四、硝酸铈复合制剂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 李海胜,罗高兴,袁志强. 中华烧伤杂志, 2021(12)
  • [2]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D]. 高锦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复方黄柏液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的临床观察[D]. 平竹琴.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D]. 陈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 邓怡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国际烧伤协会烧伤救治实践指南》2018版解读[J]. 韩春茂,王新刚.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2)
  • [7]烧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杨星,张海博,李惠斌. 感染、炎症、修复, 2020(04)
  • [8]湿润烧伤膏联合PE保鲜膜对深Ⅱ度烧伤患者脱痂效果的研究[D]. 类成兰. 滨州医学院, 2020
  • [9]含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丽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纤维的制备及药物传递性能研究[D]. 王昱龙.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硝酸铈复方制剂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