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D卡逐渐成为闪存市场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勾梓冲[1](2021)在《嵌入式40Gbps高速数据存储系统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据传输速率与数据传输容量逐渐提升,为了采集高速传输的大规模数据,需要有高速数据存储技术的支持。本文对高速数据存储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并验证一种支持40Gbps高速数据存储的嵌入式存储系统。论文主要涉及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完成存储系统研究现状的归纳与存储技术的分析。选择具有高存储性能与高稳定性优势的SSD作为存储器。选定PCIE高速接口作为SSD接口,并总结PCIE总线的拓扑结构与层次结构。总结适配PCIE接口的NVME高速接口协议,分析其队列结构与命令流程。对比复杂低效的软件控制存储方式,选择FPGA控制存储方式提高数据存储的性能。规定高速数据存储格式,选择RAID0技术实现存储性能的提升,使用ex FAT文件系统实现高速数据的文件化管理。第二,完成存储系统FPGA高速存储逻辑与Linux数据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根据高速数据存储在无线通信与光纤通信中的应用场景与需求分析,提出基于FPGA实现40Gbps高速数据存储和基于软件实现数据管理的存储系统架构。设计包含PS端与PL端的FPGA高速存储逻辑,将高速数据按RAID0方式,以存储数据块为单位存储到两个SSD中。设计PL端存储数据块采集逻辑,将高速数据整合为存储数据块。设计PL端存储数据块读写逻辑,实现NVME协议完成对存储数据块的读写控制。设计PS端Linux数据管理软件的驱动层与用户层方案,其中驱动层软件实现与PL端的数据交互,用户层软件实现对存储系统的初始化控制与存储数据块管理。第三,完成存储系统FPGA高速存储逻辑与Linux数据管理软件的联合测试。首先根据存储系统架构搭建验证平台,并对验证平台的基础功能进行测试,完成FPGA高速存储逻辑的配置和Linux系统的移植。然后测试存储系统的初始化功能,证明利用FPGA硬件逻辑可以成功搭建高速数据存储通道。接着测试存储系统的存储功能,证明存储系统能够支持40Gbps高速数据的准确存储。最后测试存储系统的数据管理功能,证明存储系统具有管理存储到SSD中高速数据的功能。本文设计并验证一种基于嵌入式平台的高速数据存储系统,实现FPGA方案对40Gbps高速数据的存储控制和软件方案对高速数据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高速数据存储方案的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
王大志[2](2020)在《M公司存储控制芯片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兴事件发生之后,集成电路行业在国内引起了大众极大的关注。在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以及国家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相关的企业数量和规模都呈快速增长态势。存储控制器芯片作为集成电路的一个细分,由于电子设备数据存储需求的带动,其市场规模更是呈几何级增长,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集成电路细分门类。M公司作为国内的存储控制芯片初创企业,在既有的强大竞争对手阵容之下,如何选择产品卖点,构建产品线,改进经营模式,配置资源,发挥好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成为该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制定一个有效的业务竞争战略,并保证高效实施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首先,本文通过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方法和工具,分别对宏观环境与存储控制器行业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有政策的支持和快速增长的需求;而威胁则包括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和快速迭代的技术需求。还得出了包括技术团队、产品品质、技术更新迭代节奏、以及存储资源的四大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接着,本文详细调研和展开了M公司的内部资源与能力,并采用价值链模型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企业现有的优势主要包括技术团队以及可利用的战略合作资源,劣势主要包括品牌知名度不高以及存储资源整合能力不够,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则主要包括技术团队与可整合的技术资源。最后,本文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M公司可能的战略选择进行了讨论和总结。结合该企业团队的丰富的处理器开发经验,但目前规模还比较小的现实情况,最终确定采取集中差异化战略,专注于为工控行业嵌入式应用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成为工控行业嵌入式存储解决方案的领导者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个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战略实施的近期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包括加快客户开发、研发人员前置、收集量产问题、加速产品迭代、实施目标管理;而战略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员工股权激励制度、设立项目管理与客户服务部门、加强主管胜任力培训、提高需求发掘与产品规划能力、提升资源整合能力、重视知识管理、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倡成果共享与目标导向的企业文化。
张丰[3](2020)在《智能视觉检测设备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简单来说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在大批量重复性工业生产过程中,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本文以实际工业生产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的智能视觉检测软件。该软件配合硬件设备可正常工作于产品质量检测产线,能够自动拍摄所有经过传感器视野的待测工件,并通过调用智能处理算法为每个工件输出评分,以此作为评估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整个智能视觉检测系统主要包括客户端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核心处理算法三大模块。本文主要介绍了嵌入式软件中的参数管理模块、I/O检测模块和固件升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参数管理模块维护和管理嵌入式系统用到的所有参数,通过使用参数双备份机制、参数读写校验等策略来提升参数可靠性,最大程度的避免因设备断电等问题造成的系统参数异常。I/O检测模块主要负责所有与硬件相关的系统控制。固件升级模块主要负责嵌入式软件的升级功能,主要包括:U-Boot升级、系统内核升级、根文件系统升级以及应用进程升级四部分。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升级时断电给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设计了基于镜像双备份机制的固件升级策略。这种机制能够保证系统在启动流程中优先选择正常镜像执行加载操作,保证了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可靠性。除了以上三大功能模块,本文还额外介绍了系统守护进程的设计以及镜像制作工具的设计,以完善嵌入式系统的整体设计内容。文章最后为每个模块设计了不同的测试用例,然后对系统进行了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智能视觉检测软件各个模块功能正常,系统各项功能均达到了需求预期。
白春健[4](2020)在《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逐渐成为研究热门。其中,GPS技术因其全天候和精度高的特点,成为地质灾害检测与预警的主要手段。但现在市场现有设备存着在具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性差、故障检测能力弱和防盗能力薄弱等方面。由此,本论文研究了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设计。本论文首先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然后提出了接收机的方案设计,接着细化了硬件设计及固件设计,最后完成了系统测试和验证。方案设计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该系统使用双处理器架构来分担系统任务,并且设计有温控模块、防盗模块和SD卡等组件。硬件设计方面,主要从前面板设计、接口板设计和底板设计三个方面出发,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理念、电路设计思路、原理图及PCB设计要点。其中,底板作为GPS接收机系统重点板卡,本文做了详细介绍。固件设计方面,主要从主控机和业务机两个方面出发,介绍了系统的固件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各模块的程序设计及双机通信编程。测试与验证方面,从系统的硬件测试、单元测试和整机测试三个方面出发,分别对系统各工作模块进行电源测试和功能测试,并对整个GPS接收机系统进行测试,从而验证其工作性和可靠性。本文提出的GPS接收机具有温度监测与调节、电子防盗、信息储存和短信交互等功能,具有较强的工作稳定性、环境适应性,能更好的完成故障自检和防盗预警等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亚东[5](2020)在《面向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的高效高可靠嵌入式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微纳卫星受功耗、空间等约束,难以实现独立的数据管理系统,目前广泛使用星载计算机集成低功耗的NAND Flash实现微纳卫星数据管理。NAND Flash虽然存储密度高、读写速度快,但在空间环境下直接使用NAND Flash进行数据管理存在可靠性低、使用效率低的缺点,因此在微纳卫星上实现基于NAND Flash高效高可靠嵌入式数据管理系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微纳卫星遥测数据压缩算法,提出了基于NAND Flash高效高可靠的数据存储方法,设计了微纳卫星嵌入式数据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根据微纳卫星遥测数据的特性,提出将不同时刻的遥测帧组成“遥测矩阵”按照矩阵列方向进行重组帧以提高数据压缩效果的方法,完成了微纳卫星遥测数据压缩算法的设计。通过对遥测数据压缩效果进行分析,证明了压缩算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对遥测数据的高效存储。(2)针对遥测数据读写操作的特点,设计了适用于NAND Flash的微纳卫星文件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微纳卫星空间环境对可靠性的需求,研究了文件系统垃圾回收、NAND Flash坏块管理和双文件系统冗余备份存储数据的方法,有效提高了NAND Flash数据管理系统在空间环境下的可靠性。(3)完成微纳卫星高效高可靠数据管理嵌入式系统原理样机设计与研制,并搭建测试环境对数据管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论文设计的系统能够显着提高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的存取效率和可靠性,证明了本文设计的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系统的有效性。论文的研究对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陈瑞君[6](2019)在《Android手机数据取证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科技犯罪相较于传统犯罪在近些年来已经变得不那么陌生。伴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全方位覆盖,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了满足广大手机用户的消费需求,作为移动终端设备代表之一的智能手机大量生产,其中以Android为操作系统的智能机在通讯设备市场上则占据着大半壁江山。而智能手机作为“微型电脑”之一,凭借着愈加强大的功能在方便每个用户的同时,也愈加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由于其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可以上网等各种优势,使得作案人员利用手机进行的各类大大小小的刑事案件日益增长。毋庸置疑,利用智能手机犯罪是继计算机犯罪之后的又一类高科技犯罪。因此,有必要对手机中有价值的电子数据进行技术上的提取和实际中的操作应用研究,以期能够为工作在一线的侦查人员以及取证专业人员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以目前市场上最受消费者青睐的Android智能手机为研究对象,对其涉及的相关主要数据取证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在实际中的操作应用研究。全文共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为本文绪论,先从手机数据取证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着手,对国内外有关Android手机数据取证现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确定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大致的文章结构。第二部分从Android操作系统入手,主要对系统整体架构、数据存储机制和安全机制展开分析,进而对手机取证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包括手机取证的定义与原则、取证内容与方法和取证框架步骤三个方面。第三部分对Android手机数据取证中的主要内容按照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基础数据取证、存储卡数据取证、应用软件数据取证、其他数据取证和删除数据的恢复取证五个方面。第四部分基于前面三章的理论基础,介绍了Android手机数据取证的一些实际应用,以应用软件数据中的手机微信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对一些常用的手机取证工具做了简单说明,其次对第三方微信分身数据的提取和被删除微信数据的恢复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Android手机中的微信聊天记录在有限条件下借助一些取证工具来获取好友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而找到有价值的数据内容。第五部分对全文做了总结,指出其中的不足,展望今后电子数据取证的趋势及本文要完善的内容。
陈广彪[7](2019)在《大动态范围水声信号记录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声信号是研究海洋信息的一种重要参考数据。水声信号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随着现代军事发展的需要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水声信号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必将变得更快,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信息,有必要收集海水声信号数据。本研究针对长期放置在海洋中记录水声信号的目的,对大动态范围长时间水声信号定标记录进行创新,改进接收放大及采样等电路设置方法,设计了一种大动态范围长时间水声信号记录装置,使其在低功耗状态下既能监测水声生物发声又能够对海洋工程爆破声进行监测。论文首先根据设计要求提供了整个水声信号记录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及理论研究。然后,设计并绘制电路原理图,并为器件的工作特性和数据采集要求创建电路板。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主控芯片选择,放大电路设计,滤波电路设计,模数转换电路设计,存储电路设计和一些辅助电路设计。论文第四章讲述了大动态范围水声信号记录装置的软件开发流程,主要介绍了系统的开发工具、系统时钟工作方式、实时时钟模块工作方法、水声信号采集方法、数据存储程序设计及FATFS文件系统使用方法,最后,水声信号数据以txt文本存储在微SD中。最后,本文分析了整个水声信号记录装置的性能和实验结果。经测试,本文设计的水声信号记录装置可以工作稳定,并能在低功耗模式下长时间记录大动态范围水声信号。
周盟[8](2018)在《基于SD3.0控制器的Flash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数字存储卡又名SD卡是新一代大容量移动存储设备,其具有读写速率快、体积小、数据安全等特性,目前被广泛应用到MP3、MP4和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中。绝大多数SD卡都是以NAND Flash作为存储介质的,而操作系统却无法直接访问NAND Flash,为了解决上面这个难题,在NAND Flash和操作系统中间增加了闪存转换层(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从而让SD的IO读写操作跟普通磁盘一样。FTL算法是SD卡中的核心技术,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性能,本文在二级页地址映射算法——DFTL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级缓存的改进算法。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SD卡的结构、inic-2051[注释]控制芯片以及NAND Flash芯片,然后介绍了FTL算法的主要功能,并对比较常见的几种地址映射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DFTL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改进FTL算法。本文主要完成了地址映射、垃圾回收、坏块管理以及上电恢复四个模块的设计,并以固件形式在SD卡中实现了算法代码。对于地址映射策略,设计了CMT、GMT和GTD三映射来表进行寻址,在内存中除了存放DFTL算法原有的映射表之外,本文提出在内存中增加二级缓存的策略。该二级缓存不仅可以用来存储从CMT中批量剔除的映射信息,减少了映射表的写回次数,而且可以用来进行寻址,提高了内存中映射表的寻址命中率;对于垃圾回收系统,提出了ERCT的概念,采用主动垃圾回收与被动垃圾回收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回收无效页最多的物理块,同时还保证了磨损均衡;对于坏块管理系统,采用出厂坏块扫描和使用坏块扫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ECC校验以及偏移电压进行Read Retry操作来纠正原本错误的数据,从而变相延长了使用坏块的寿命;对于上电恢复系统,实现了在断电情况下,内存中映射表的精确恢复。针对异常断电情况下映射表的恢复问题,提出在NAND Flash中备份两份映射表的方式,其中一份映射表用来进行正常的读写操作,另一份专门用来进行上电恢复,从而确保了SD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最后将本文算法代码以固件形式写入到SD卡中,测试结果表明,SD卡数据读写稳定可靠,速度比较可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黄圆[9](2018)在《固态硬盘的Flash FTL算法仿真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数据信息的存储需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固态硬盘(SSD)由于其各方面的性能优势逐渐得到了推广使用。固态硬盘内部特殊的存储介质闪存(Flash),使人们的研究重心关注到到其闪存转换层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上,好的FTL算法是SSD的性能瓶颈。如何更优地去评判一个Flash FTL管理算法的性能变得非常重要,可以认为Flash FTL算法验证平台影响了NAND Flash算法的持续发展。基于现在整个行业的算法研究环境来看,仿真平台不是通用性不强,测试性能指标较少。就是开销太大,算法调试过程复杂。本文基于真实的SSD的内部架构,包括六个基本模块的建模,分别是界面操作模块,文件系统模块,驱动模块,实现Flash FTL算法的固件模块,NAND Flash模块以及DRAM模块。在VC编译器上用软件实现对硬件资源的模拟,设计一个通用灵活,验证环境可靠的闪存存储设备软件仿真平台,为各种Flash FTL管理算法提供验证环境。在固件模块的FTL算法单元中插入待测的算法,可通过三种主控任务(Host task)方式:trace逻辑地址顺序读写,trace逻辑地址随机读写,文件流拷贝文件来实现读写测试。该平台可达到三种重要的设计目标:1.不同Flash FTL的算法性能评估,包括读写速度比较,擦除块均衡程度,以及可靠性测试。2.Flash FTL的算法正确性验证。3.该平台具有通用性,可扩展到多种接口和存储架构的固态存储产品设计。因为基于真实的SSD盘而设计,其中的固件算法代码可简单修改后应用于真实的盘中。通过该平台验证过的算法也已经应用于真实的闪存设备中,并实现了量产,取得了很好的性能指标,从而也证明了该平台的研究价值。
吉江涛[10](2017)在《基于WiFi的震后被困人员快速侦查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会导致有一部分人员被困在废墟下,此时迫切需要一种快速、高效的侦查技术被应用到震后被困人员侦查与搜救中去。伴随着智能手机在市场上的大量使用的同时,基于WiFi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使得可以利用基于WiFi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对目标进行定位成为了现实。目前,基于手机WiFi的震后被困人员快速侦查技术还鲜有人研究,利用手机WiFi来实现地震灾害被困人员的快速侦查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被困人员侦查方法,将基于手机WiFi的定位技术装备应用到震后被困人员定位与搜救中具备良好前景。本课题致力于将WiFi定位技术应用到震后被困人员快速侦查系统中,主要设计了一套能够通过获取手机WiFi信号,并对侦查到的手机进行快速定位的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对震后废墟环境下的被困人员间接地进行定位,能够为震后搜救工作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依据对现有的WiFi定位系统进行分析得到:在地震废墟环境中,通过多个WiFi热点设备对手机WiFi信息进行获取,并将获取的信息传输给集成了数据处理功能的显控中心平台,该平台设备将处理完成后的结果以多种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或者传输给上级决策系统。针对分析结果,文章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快速侦查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WiFi热点设备软硬件设计,显控中心平台设备软硬件设计、系统移植以及系统中无线数据传输测试。无线WiFi热点设备的设计。该设备主要集成了无线WiFi通信模块、GPS定位模块。无线WiFi模块可实现无线WiFi工作在STA和AP两种模式,AP/STA模式能够探测被困手机WiFi信息并能够和信息处理显控中心平台进行通信。由于每个WiFi热点本身是固定布设的,所以GPS模块能够获取WiFi热点设备本身的经纬度信息。显控中心平台设备的设计。该平台设备主要集成了高性能的ARM处理器、DDR3快速内存、eMMC高速闪存、GPS定位模块、无线WiFi通信模块、远距离无线数据传输模块、LCD液晶显示屏等。GPS模块可以获取显控中心平台的地理位置信息,用于计算与多个WiFi热点的平面相对位置;WiFi模块能够与无线热点中的WiFi模块进行数据交互,获取WiFi热点搜索到的手机WiFi信息和WiFi热点本身的地理位置信息;远距离无线数传模块可以实现数公里距离的数据传输,能够将显控中心平台处理后的数据实时传输给上级决策系统;LCD液晶显示屏可以在显控中心平台设备上直观的显示出处理后的被困人员定位结果。本文将设计的震后被困人员快速侦查系统进行了部分功能的实验测试。在无线WiFi热点设备测试中,当WiFi热点运行在AP模式下,通过向周围发射WiFi信号,根据连接到AP中的手机,可以获取已连接手机中的MAC地址信息、RSSI信息。在显控中心平台上的测试主要是当WiFi热点设备工作AP模式下,平台设备与热点建立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的测试。通过对实验测试结果分析,设计的被困人员快速侦查系统能够有效识别侦查范围内的手机WiFi信息,从而为实现被困人员快速定位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整个系统的性能,还需要对系统作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和扩展。设备功能方面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WiFi热点搜索范围的控制,使用更高精度的GPS模块,缩小整个系统的物理尺寸,为系统提供便携式移动电源等。设备软件部分有待优化的地方包括WiFi热点对被困手机WiFi信息和RSSI信息的获取速度等。
二、SD卡逐渐成为闪存市场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D卡逐渐成为闪存市场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嵌入式40Gbps高速数据存储系统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贡献 |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二章 高速数据存储系统研究现状 |
2.1 高速存储器概述 |
2.1.1 固态存储器 |
2.1.2 PCIE总线技术 |
2.1.3 NVME协议 |
2.2 高速数据存储控制方式 |
2.2.1 软件控制存储 |
2.2.2 FPGA控制存储 |
2.3 高速数据存储格式 |
2.3.1 RAID技术 |
2.3.2 ex FAT文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40Gbps高速数据存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应用场景与需求分析 |
3.1.1 应用场景 |
3.1.2 需求分析 |
3.2 总体方案描述 |
3.2.1 存储系统核心架构 |
3.2.2 FPGA高速存储逻辑 |
3.2.3 Linux数据管理软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40Gbps高速数据存储系统FPGA实现 |
4.1 Processing System IP核 |
4.2 存储数据块采集逻辑 |
4.2.1 存储参数配置模块 |
4.2.2 高速数据采集模块 |
4.2.3 高速数据处理模块 |
4.3 存储数据块读写逻辑 |
4.3.1 AXI PCIE IP核 |
4.3.2 AXI CDMA IP核 |
4.3.3 RAID0 读写控制模块 |
4.3.4 NVME HOST模块 |
4.4 地址空间分配与资源消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40Gbps高速数据存储系统软件实现 |
5.1 Linux操作系统移植 |
5.2 数据管理软件驱动层实现 |
5.2.1 RAID0 磁盘驱动 |
5.2.2 存储块属性收集驱动 |
5.2.3 AXIGP驱动 |
5.2.4 ex FAT文件系统驱动 |
5.3 数据管理软件应用层实现 |
5.3.1 初始化程序 |
5.3.2 数据管理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40Gbps高速数据存储系统实验验证 |
6.1 存储系统验证平台 |
6.2 存储系统初始化功能验证 |
6.3 高速数据存储功能验证 |
6.3.1 存储参数配置功能测试 |
6.3.2 PL端存储控制逻辑测试 |
6.3.3 数据存储速率测试 |
6.4 高速数据管理功能验证 |
6.4.1 存储块属性收集功能测试 |
6.4.2 ex FAT文件管理功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M公司存储控制芯片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
1.2.2 企业战略分析工具与方法介绍 |
1.2.3 国内外战略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存储控制芯片行业环境与竞争结构分析 |
2.2.1 行业基本概况 |
2.2.2 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2.2.3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2.4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3 存储控制芯片行业内竞争对手分析 |
2.4 存储控制芯片行业内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2.5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M公司发展历程 |
3.2 企业资源分析 |
3.2.1 技术研发资源 |
3.2.2 供应链资源 |
3.2.3 业务资源 |
3.2.4 人力资源 |
3.2.5 财务资源 |
3.3 企业能力分析 |
3.3.1 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 |
3.3.2 业务开拓能力 |
3.3.3 供应链整合能力 |
3.3.4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3.3.5 财务管理能力 |
3.4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3.4.1 研发型企业的价值链分析模型 |
3.4.2 M公司价值链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
3.5 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
4.1 可能的战略选择 |
4.1.1 SO战略选择 |
4.1.2 ST战略选择 |
4.1.3 WO战略选择 |
4.1.4 WT战略选择 |
4.2 企业的愿景与宗旨 |
4.3 战略定位 |
4.3.1 区域市场定位 |
4.3.2 细分市场定位 |
4.3.3 竞争优势定位 |
4.4 战略目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期行动计划与战略保障措施 |
5.1 近期行动计划 |
5.2 战略保障措施 |
5.2.1 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5.2.2 营销与客户管理保障措施 |
5.2.3 产品与技术研发保障措施 |
5.2.4 生产外包与供应链管理保障措施 |
5.2.5 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智能视觉检测设备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 |
2.2 数据存储设备介绍 |
2.2.1 NOR Flash硬件设备介绍 |
2.2.2 Linux MTD |
2.3 XML与Libxml2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视觉检测软件需求分析 |
3.1 智能视觉检测软件整体需求 |
3.2 参数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2.1 参数配置功能 |
3.2.2 参数可靠性管理 |
3.3 I/O检测模块需求分析 |
3.3.1 输入触发控制 |
3.3.2 硬件输出控制 |
3.4 固件升级模块需求分析 |
3.4.1 Flash分区管理 |
3.4.2 镜像升级功能 |
3.5 其他模块需求分析 |
3.5.1 守护进程需求分析 |
3.5.2 镜像制作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视觉检测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智能视觉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4.2 参数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2.1 参数配置功能 |
4.2.2 参数可靠性管理 |
4.3 I/O检测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输入触发控制 |
4.3.2 硬件输出控制 |
4.4 固件升级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4.1 Flash分区管理 |
4.4.2 镜像升级功能 |
4.5 其他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5.1 守护进程设计与实现 |
4.5.2 镜像制作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模块功能测试 |
5.2.1 守护进程测试 |
5.2.2 参数管理模块测试 |
5.2.3 I/O检测模块测试 |
5.2.4 固件升级模块测试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3.1 系统启动测试 |
5.3.2 设备工业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相关技术介绍 |
1.2.1 GNSS系统 |
1.2.2 RTK技术 |
1.3 现有系统概述 |
1.4 课题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2 系统可靠性需求分析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2.2.1 硬件方案设计 |
2.2.2 固件方案设计 |
2.2.3 测试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电源部分设计 |
3.1.1 系统电源需求 |
3.1.2 主控机供电电路设计 |
3.1.3 业务机供电电路设计 |
3.1.4 无线传输模块供电电路设计 |
3.2 GPS板卡部分设计 |
3.2.1 芯片模块介绍 |
3.2.2 模块外设最小系统 |
3.2.3 通信接口 |
3.3 主控机部分设计 |
3.3.1 芯片介绍 |
3.3.2 主控机最小外设系统 |
3.3.3 通信接口 |
3.4 业务机部分设计 |
3.4.1 模块介绍 |
3.4.2 业务机最小外设系统 |
3.4.3 通信接口 |
3.5 外设部分设计 |
3.5.1 温控模块电路设计 |
3.5.2 温度读取模块电路设计 |
3.5.3 功耗模块电路设计 |
3.5.4 防盗模块电路设计 |
3.5.5 千兆网模块电路设计 |
3.5.6 SD卡电路设计 |
3.5.7 LCD模块电路设计 |
3.6 前面板电路设计 |
3.7 接口板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固件设计 |
4.1 主控机程序设计 |
4.1.1 上电检测与初始化程序设计 |
4.1.2 温度检测与调节程序设计 |
4.1.3 姿态检测程序设计 |
4.1.4 电源检测程序设计 |
4.1.5 系统错误程序设计 |
4.1.6 串口指令程序设计 |
4.2 业务机程序设计 |
4.2.1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2.2 GPS数据接收与发送程序设计 |
4.2.3 GPS数据储存程序设计 |
4.2.4 串口指令处理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硬件测试 |
5.1.1 电源测试 |
5.1.2 主控机测试 |
5.1.3 业务机测试 |
5.1.4 前面板测试 |
5.1.5 接口板测试 |
5.2 单元测试 |
5.2.1 GPS接收模块测试 |
5.2.2 主控机外围设计测试 |
5.2.3 业务机外围设计测试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面向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的高效高可靠嵌入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微纳卫星研究现状 |
1.2.2 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微纳卫星遥测数据压缩算法研究 |
2.1 常规无损压缩算法分析 |
2.1.1 行程编码 |
2.1.2 LZ系列编码 |
2.2 微纳卫星遥测数据特征分析 |
2.3 微纳卫星遥测数据压缩算法 |
2.4 微纳卫星压缩算法性能分析 |
2.4.1 微纳卫星压缩算法压缩率 |
2.4.2 微纳卫星压缩算法压缩解压速率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NAND Flash的微纳卫星文件系统设计 |
3.1 应用于微纳卫星NAND Flash文件系统结构 |
3.2 微纳卫星文件系统操作接口 |
3.2.1 文件系统初始化 |
3.2.2 遥测文件打开 |
3.2.3 遥测文件数据写入 |
3.2.4 遥测文件数据读取 |
3.2.5 遥测文件删除 |
3.3 本章小结 |
4 微纳卫星数据可靠性技术研究 |
4.1 基于NAND Flash的微纳卫星遥测数据可靠性分析 |
4.2 文件系统垃圾回收机制 |
4.2.1 文件系统垃圾回收机制 |
4.2.2 微纳卫星文件系统垃圾回收机制 |
4.3 NAND Flash存储芯片坏块管理 |
4.3.1 NAND Flash存储芯片坏块判断 |
4.3.2 NAND Flash存储芯片坏块处理 |
4.4 双文件系统数据备份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5 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测试 |
5.1 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系统原理样机与测试平台 |
5.1.1 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系统原理样机设计 |
5.1.2 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
5.2 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系统测试 |
5.2.1 遥测数据压缩测试 |
5.2.2 遥测数据管理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Android手机数据取证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目的 |
1.1.3 本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节 |
2 Android系统及取证相关概述 |
2.1 Android操作系统 |
2.1.1 系统整体架构 |
2.1.2 数据存储机制 |
2.1.3 系统安全机制 |
2.2 Android手机取证定义与原则 |
2.2.1 Android手机取证的定义 |
2.2.2 Android手机取证的原则 |
2.3 Android手机取证内容与方法 |
2.3.1 Android手机取证内容 |
2.3.2 Android手机取证方法 |
2.4 Android手机取证框架与步骤 |
2.4.1 Android手机取证框架 |
2.4.2 Android手机取证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3 Android手机数据取证对象 |
3.1 基础数据取证 |
3.1.1 通讯录数据的提取 |
3.1.2 通话记录数据的提取 |
3.1.3 短信数据的提取 |
3.2 存储卡数据取证 |
3.2.1 SIM/UIM卡数据的提取 |
3.2.2 SD卡数据的提取 |
3.3 应用软件数据取证 |
3.3.1 即时通信软件数据的提取 |
3.3.2 浏览器数据的提取 |
3.3.3 电子邮件数据的提取 |
3.4 其他数据取证 |
3.4.1 网络运营商数据的提取 |
3.4.2 地理位置数据的提取 |
3.4.3 云存储数据的提取 |
3.5 删除数据的恢复取证 |
3.5.1 SQLite数据库基本理论概述 |
3.5.2 几种恢复删除数据的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Android手机数据取证的实际应用 |
4.1 手机数据取证工具 |
4.1.1 手机取证硬件 |
4.1.2 手机取证软件 |
4.2 微信应用分身数据取证 |
4.2.1 常见Android手机数据提取 |
4.2.2 手工解析分身数据的步骤 |
4.3 被删除微信数据恢复 |
4.3.1 历史消息记录的恢复 |
4.3.2 文件数据的恢复 |
4.3.3 MMRecovery数据恢复 |
4.4 基于华为手机的微信数据取证 |
4.4.1 Root权限获取 |
4.4.2 微信好友数据关联分析 |
4.4.3 被删除微信聊天内容恢复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大动态范围水声信号记录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海洋环境水声信号源概述 |
1.3 数据采集系统发展概况 |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装置的理论研究 |
2.1 水声信号记录装置的研究背景 |
2.2 水声信号记录装置采集信号的特点 |
2.2.1 信号源种类 |
2.2.2 信号源的强度 |
2.3 信号传输理论分析 |
2.3.1 被动声呐理论分析 |
2.3.2 与声呐方程相关的理论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组成和原理 |
3.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 大动态范围调理模块电路设计 |
3.2.1 大动态范围调理模块的设计方案及功能框图 |
3.2.2 系统滤波电路设计 |
3.2.3 运放电路设计 |
3.2.4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3 数字处理模块设计 |
3.3.1 主处理芯片的选型 |
3.3.2 复位电路与启动模式接口电路设计 |
3.3.3 调试模式 |
3.3.4 FLASH电路设计 |
3.3.5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3.4 电源模块设计 |
3.4.1 主控电路电源设计 |
3.4.2 大动态范围调理电路电源设计 |
3.5 扩展接口电路的设计 |
3.5.1 CAN控制电路设计 |
3.5.2 网络通信控制电路设计 |
3.5.3 电平转换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概述 |
4.2 MDK5简介 |
4.3 系统模块程序设计 |
4.3.1 系统时钟模块程序设计 |
4.3.2 时间记录模块程序设计 |
4.3.3 模数转换模块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4 数据存储模块程序设计 |
4.3.5 FATFS文件系统及程序编写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路测试及分析 |
5.1 系统装置控制电路实物 |
5.2 信号接收电路的测试 |
5.2.1 滤波电路测试 |
5.2.2 信号放大测试 |
5.2.3 微弱信号测试 |
5.2.4 干扰信号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基于SD3.0控制器的Flash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SD卡架构分析 |
2.1.1 SD卡引脚 |
2.1.2 SD卡寄存器 |
2.1.3 SD卡主控芯片 |
2.2 闪存芯片介绍 |
2.2.1 闪存的类型 |
2.2.2 NAND Flash的结构 |
2.2.3 NAND Flash的基本操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TL功能和算法概述 |
3.1 FTL功能概述 |
3.1.1 地址映射 |
3.1.2 垃圾回收 |
3.1.3 磨损均衡 |
3.1.4 坏块管理与ECC校验 |
3.1.5 上电恢复 |
3.2 现有的FTL算法介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二级缓存的DFTL改进算法设计 |
4.1 地址映射架构设计 |
4.1.1 CMT设计 |
4.1.2 GMT设计 |
4.1.3 GTD设计 |
4.1.4 PYT/MPYT设计 |
4.1.5 IVPT设计 |
4.1.6 优化寻址流程 |
4.2 垃圾回收系统 |
4.2.1 ERCT的构造 |
4.2.2 主动垃圾回收 |
4.2.3 被动垃圾回收 |
4.3 坏块管理系统 |
4.3.1 出厂坏块的扫描 |
4.3.2 使用坏块的扫描 |
4.4 上电恢复系统 |
4.4.1 正常断电的上电恢复 |
4.4.2 异常断电的上电恢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平台 |
5.2 性能测试 |
5.2.1 硬件电路仿真测试 |
5.2.2 硬件电路的实际波形 |
5.2.3 上下电测试 |
5.2.4 可靠性测试 |
5.2.5 读写速度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固态硬盘的Flash FTL算法仿真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固态硬盘的结构特性和FTL算法研究 |
2.1 固态硬盘概述 |
2.1.1 SSD系统结构 |
2.1.2 SSD内部结构特性 |
2.2 闪存概述 |
2.2.1 闪存分类 |
2.2.2 闪存组织架构 |
2.2.3 闪存内部结构特性 |
2.3 固态硬盘的FTL算法研究 |
2.3.1 闪存文件系统 |
2.3.2 FTL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台整体框架设计 |
3.1 平台架构设计 |
3.2 平台功能模块组成 |
3.3 测试模型设计 |
3.3.1 基于文件系统的测试模型 |
3.3.2 基于负载获取的测试模型 |
3.4 平台扩展 |
3.5 平台测试能力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设计部分 |
4.1.1 Flash模型 |
4.1.2 固件模型 |
4.2 软件设计部分 |
4.2.1 主机端软件设计 |
4.2.2 仿真界面设计 |
4.3 程序加载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固态硬盘的Flash FTL算法性能测试 |
5.1 典型的Flash FTL算法测试 |
5.1.1 实验环境 |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 SSD盘的Flash FTL算法测试 |
5.2.1 实验环境 |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平台扩展测试 |
5.3.1 实验环境 |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仿真平台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WiFi的震后被困人员快速侦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2.1.1 WiFi技术的协议标准 |
2.1.2 无线WiFi的工作方式 |
2.2 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 |
2.2.1 嵌入式微控制器 |
2.2.2 基于ARM的嵌入式微处理器 |
2.2.3 Linux操作系统 |
2.2.4 Android操作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
3.2 无线WiFi热点方案设计 |
3.3 显控中心平台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WiFi热点的硬件设计 |
4.1.1 基于STM32 的最小系统及其扩展接口电路设计 |
4.1.2 电源电路设计 |
4.1.3 TF卡接口电路设计 |
4.1.4 串口WiFi模块及其接口电路设计 |
4.1.5 GPS定位模块 |
4.2 显控中心平台的硬件设计 |
4.2.1 基于S5P4418 的核心板及其资源介绍 |
4.2.2 显控中心平台电源电路设计 |
4.2.3 SD卡接口电路设计 |
4.2.4 WiFi通信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4.2.5 GPS定位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4.2.6 无线数传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4.2.7 4G无线通信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4.2.8 LCD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4.2.9 USB接口电路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移植 |
5.1 系统软件设计环境搭建 |
5.1.1 安装STM32 软件设计环境 |
5.1.2 安装虚拟机和Ubuntu操作系统 |
5.1.3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
5.1.4 安装串口终端工具 |
5.1.5 安装镜像烧写工具 |
5.2 WiFi热点设备软件设计 |
5.2.1 创建WiFi热点设备软件项目工程 |
5.2.2 串口WiFi模块软件设计 |
5.2.3 GPS模块软件设计 |
5.3 显控中心平台设备软件设计 |
5.3.1 u-boot的编译 |
5.3.2 Linux内核移植 |
5.3.3 Android 系统的编译 |
5.3.4 系统的整体移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WiFi热点设备工作模式设置 |
6.1.1 恢复串口WiFi模块到初始默认状态 |
6.1.2 串口配置工具连接到串口WiFi模块 |
6.1.3 配置WiFi模块工作在AP模式 |
6.2 显控中心平台设备与WiFi热点设备的通信测试 |
6.2.1 手机连接AP模式的WiFi模块 |
6.2.2 数据传输测试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SD卡逐渐成为闪存市场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嵌入式40Gbps高速数据存储系统设计与验证[D]. 勾梓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M公司存储控制芯片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王大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智能视觉检测设备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张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设计[D]. 白春健.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5]面向微纳卫星数据管理的高效高可靠嵌入式系统设计[D]. 刘亚东.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Android手机数据取证应用研究[D]. 陈瑞君.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 [7]大动态范围水声信号记录装置的研究[D]. 陈广彪.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8]基于SD3.0控制器的Flash算法研究与实现[D]. 周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9]固态硬盘的Flash FTL算法仿真平台设计[D]. 黄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10]基于WiFi的震后被困人员快速侦查系统设计[D]. 吉江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