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疗法治疗难治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三联疗法治疗难治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一、三联治疗对难治性贫血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袁长威[1](2020)在《铁过载及铁死亡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髓衰竭性疾病(bone marrow failure,BMF)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功能低下或衰竭,表现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症候群,依其病因不同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骨髓衰竭主要包括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Shwachman-Diamond等疾病,是一组少见的遗传性异质性疾病,患者常以先天畸形、全血细胞明显减少和易患恶性肿瘤为主要特点。获得性骨髓衰竭性疾病中以再生障碍性贫血(AA)较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和感染。由于分子遗传学对骨髓衰竭病因诊断的重大进展,区分出遗传性和获得性是全面治疗的关键核心,疾病的病因显着影响治疗的选择。BMF患者为维持基本生命质量需长期依赖血制品输注,但人体内没有排出过量铁的代谢机制,长此以往将导致体内继发铁负荷过载,过量的铁沉积至器官或组织实质细胞中,致使受累器官广泛纤维化,进而损伤多脏器功能[1-5]。获得性AA是在多种有害因素的作用下,造成骨髓造血组织锐减,使得残存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难以有效代偿,进而导致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在后天获得性BMF中较为常见。据统计欧美国家AA的发生率为2/100万,亚洲国家的发病率是欧美国家的2-3倍,约为3.9-5.0/100万,我国的发病率为7.4/100万[6],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临床观察到获得性AA患者多存在铁代谢异常及铁过载,并伴有脂质活性氧增多,且铁螯合剂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铁死亡[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铁依赖性、以脂质活性氧增多为特点的细胞死亡模式,可被铁螯合剂抑制,这与获得性AA患者临床观察结果相一致,由此可推测,铁死亡可能参与获得性AA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过程,铁死亡抑制剂可能具有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为证实这一推测,我们设计了本次研究,纳入71例获得性AA患者,通过检测AA患者外周血铁过载指标,以及骨髓液内脂质过氧化反应相关指标和铁死亡代谢指标的变化,以证实铁过载及其通过脂质过氧化途径诱发的铁死亡参与获得性AA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过程,为后续研究获得性AA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机制,及优化获得性AA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目的通过检测不同骨髓衰竭程度组的获得性AA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铁过载指标血清铁(SI)与血清铁蛋白(SF)以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相关指标骨髓上清总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丙二醛(MDA)和铁死亡代谢指标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 mRNA(PTGS2 mRNA)的水平变化,以证实铁过载及其通过脂质过氧化通路诱发的铁死亡参与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过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血液科2018年02月~2019年10月71例获得性AA患者外周血(2ml)和骨髓液(8ml)标本(包括初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治疗后复查患者),其中男35例(49.3%),女36例(50.7%),中位年龄31(9~61)岁。AA分型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及国际Camitta标准[6]进行,其中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26例(36.6%),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34例(47.9%),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11例(15.5%),另取25例正常人外周血(2ml)和骨髓液(8ml)作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3例,中位年龄35(12~65)岁。入院后分别对71例AA患者进行骨髓活检,并筛查排除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依骨髓造血干细胞增生程度不同分为四组:恢复正常组:骨髓造血干细胞增生程度≥50%者占11.3%(8/71);轻度衰竭组:骨髓造血干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30%但<50%者占32.4%(23/71);中度衰竭组:骨髓造血干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10%但<30%者占32.4%(23/71);重度衰竭组:骨髓造血干细胞增生程度<10%者占23.9%(17/71)。并应用各试剂盒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内SI、SF的含量以及骨髓液内上清总GSH、GPX4和MDA的水平,另通过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骨髓液中的铁死亡代谢指标PTGS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通过对71例获得性AA患者检测结果观察发现,骨髓重度衰竭组患者SI、SF、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及PTGS2mRNA水平最高,而骨髓上清总GSH、GPX4水平最低;中度衰竭组次之;骨髓恢复正常组患者SI、SF、MDA以及PTGS2 mRNA含量最低,而骨髓上清总GSH、GPX4含量最高;且各组之间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比正常对照组与骨髓恢复正常组检测结果发现,两组SF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SI、骨髓上清总GSH、GPX4、MDA及PTGS2 mRNA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分别与轻度及其以上骨髓衰竭组相互比较发现,各检测指标之间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本研究从铁过载及其通过脂质过氧化途径诱发的铁死亡机制出发,来阐述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程度与铁过载指标、脂质过氧化反应相关指标以及铁死亡代谢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而证实了获得性AA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程度与铁过载及其诱发的铁死亡密切相关。2、针对铁过载明显的获得性AA患者,在免疫抑制联合促造血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铁过载、铁死亡等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荧光显微镜下骨髓造血干细胞独特的铁死亡形式特征,早期联用铁螯合剂和抗氧化剂治疗,这为获得性AA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王雪莹[2](2019)在《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项目根据中医学“肾主骨,藏精生髓,精化血”理论,观察滋髓生血胶囊联合环孢素(CSA)、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7(IL-2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具有“补肾填精、益气养血”作用的中成药滋髓生血胶囊对CAA的疗效及可能存在的新的作用机制。方法:从2017年04月~2018年06月在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64例CA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CSA+司坦唑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滋髓生血胶囊。必要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3、6个月患者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IL-4、IL-27、TNF-α,评估两组患者中西医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并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被剔除。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疗效情况: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临床痊愈16.67%,显效46.67%,有效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临床痊愈6.67%,显效30%,有效36.67%;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经过治疗两组证候积分都呈下降趋势,试验组下降趋势更明显。2、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西医疗效情况:试验组基本治愈1例,缓解7例,明显进步19例,无效3例;对照组基本治愈0例,缓解6例,明显进步16例,无效8例;试验组无效例数小于对照组;两组西医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对比结果:治疗前WBC、HGB、PLT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个月HGB、PLT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GB、PLT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3、6个月WBC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第6个月,WBC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个月对比、治疗后第3个月与治疗后第6个月对比,WBC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第3、6个月,HGB、PLT两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WBC、HGB、PLT均呈上升趋势。4、试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IL-4、IL-27、TNF-α对比结果:治疗前、治疗后第3、6个月IL-4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TNF-α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个月TNF-α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NF-α低于对照组;治疗前IL-27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个月IL-27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IL-27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6个月,IL-4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个月对比、治疗后第3个月与治疗后第6个月对比,IL-4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第3、6个月,IL-27、TNF-α两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IL-4呈上升趋势,IL-27、TNF-α呈下降趋势。5、在观察期间两组患者无明显肝肾功异常。结论:1、滋髓生血胶囊可改善CAA患者的外周血象、中医证候。2、滋髓生血胶囊可通过调节外周血造血细胞因子IL-4、IL-27、TNF-α的水平发挥治疗慢性再障的作用,但对IL-4影响较小。3、滋髓生血胶囊是安全有效的。

侯开放,马凤鸣,于天启[3](2017)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西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效果明显,但尚未找到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期待临床研究者从这个方面不断探索。本文总结近1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从病名、临床诊断、病因、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整理、归纳。1 AA的病名、分型及诊断依据1.1病名A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骨髓造血功能衰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主要以贫血、出血、感染等病症为特点的疾病。中医学认为AA属于"虚劳"、

万鼎铭,陈晓娜,曹伟杰,邢海洲,何海燕,柳飞,陈诗彧,庞雨晴[4](2015)在《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移植治疗儿童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在中国,儿童患者获得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供者较困难,而以父母供者较多。目的:回顾性分析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7例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及相合非血缘供者,且免疫抑制疗效不佳的复发难治性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行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抗体"预处理方案,应用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三联短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1患者17例中16例(94%)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 L-1和血小板≥20×109 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5)d和17(12-28)d。2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47%(8/17),其中Ⅰ-Ⅱ度29%(5/17),Ⅲ-Ⅳ度18%(3/17)。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41%(7/17)。3中位随访268(43-753)d,12例存活,总生存率为71%(12/17),死亡5例(29%),均为移植相关死亡,其中1例植入失败死于皮肤真菌感染,1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死于肺部重症感染。无患儿移植后复发。4结果显示,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及相合非血缘供者,且免疫抑制疗效不佳的复发难治性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李柳[6](2012)在《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分析提炼他独到的用中医理论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及在诊病过程中体现的独特诊病经验;通过典型医案的搜集总结,结合中医古典医籍,使他的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本研究还重点对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进行了总结与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客观数据证实他诊治再障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诊病用药特点。本研究人群为笔者师承临证学习期间,麻柔主任医师所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结合既往基础研究结果,进一步总结和研究他对不同分型(急性或慢性)及中医不同证型(肾阴虚或肾阳虚)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证候疗效,探讨对AA不同分型及证型患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探寻中医或中医与适当西药联合的规范化治疗方法,以克服过度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及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再障的优势。另外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补肾为核心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再障病例的总结,掌握其辨证及用药规律,以利于进一步传承与推广。方法:前瞻性纳入并系统随访总结麻柔主任医师诊治的60例AA患者。据其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分型及中医证型分为三组行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1.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病例为慢性再障轻型、小儿患者以及西药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2.补肾中药+免疫抑制治疗组,病例以免疫抑制导致骨髓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的急重型再障患者;3.补肾中药+雄激素治疗组,病例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免疫抑制剂无效或疗效不完全以及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患者。其中对病史长于20年以上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尝试补肾兼化瘀联合雄性激素治疗。从中医辨证(肾阳虚/肾阴虚)、西医诊断(急重性再障/慢性再障)、疗效(缓解/进步/无效)和治疗方法(雄激素有效/无效和免疫抑制剂有效/无效)四个角度,对AA患者进行不同组别、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疗效及症状积分进行总结分析,阐释麻柔主任医师诊治本病的分型疗效、证候疗效及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1.总结60例AA患者,至少接受6-12个月的治疗进入疗效总结。总有效率93.00%。2.分型治疗及疗效: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10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6例,其中6例为小儿患者;雄性激素联合补肾中药组24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0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和/或ATG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组26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2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3.中医分型特点分析:肾阳虚组主要为慢性再障患者(58.8%,20/34),肾阴虚组主要为急重型再障患者(57.6%,15/26)。这说明中西医分型标准虽不具备精确对应关系,但存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4例为病程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辨证属肾阳虚兼血瘀,探索性采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4.中医分型与西医分型治疗相关性及结果:①肾阳虚组和慢性再障组使用单纯中药(80.0%,8/10)或雄激素(66.7%,16/24)患者比例较高;肾阴虚组和急重型再障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比例较高(61.6%,16/26;76.9%,20/26)。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表明中医分型与选择用药(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有相关性,中医分型有助于临床用药的选择;②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3.3%,急重型和慢性再障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说明通过中西医分型原则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③肾阳虚和肾阴虚组治疗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治疗后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显着上升(P<0.01),但治疗后肾阳虚型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达正常水平均显着高于治疗后肾阴虚型患者(P<0.01),说明治疗后肾阳虚组外周血象恢复快且完全。5.中医证候特点分析:肾阴虚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频率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治疗前肾阳虚组以畏寒、耳鸣及水肿为主要见症,经补肾中药治疗后,症状较易改善恢复。肾阴虚组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咽干、便结而尿短赤和盗汗等症状为主,治疗后症状减轻;肾阴虚组出血症状较肾阳虚组多见,但经中药治疗后大多得以改善。舌苔舌质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6.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特点:治疗后临床痊愈的症状是便结而尿短赤;显效的症状是腰膝酸痛、畏寒肢凉、耳鸣或耳聋、盗汗;有效的症状是发脱或齿摇、水肿、尿后余沥或失禁、五心烦热及舌质舌苔;无效的症状是性功能减退和咽干口燥。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结论:1.麻柔主任医师治疗急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的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总有效率93.0%。与国内报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有效率70.0%~80.0%比较,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障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2.进一步证实慢性再障以肾阳虚型为主,重型再障以肾阴虚型为主;3.单纯补肾中药在轻型患者、小儿患者及西药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患者确能发挥中医药优势;4.对各种类型再障,合理使用雄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补肾中药治疗均能获得较好疗效,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过度治疗所导致的毒副作用;5.探索性应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病史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取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因观察时间较短),初步显现出较好的苗头;6.麻柔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补肾中药与不同西药联合治疗,认为只要找准切入点就能取得良好疗效,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提出并证明再障的发病大致可分为以异常免疫为主和以骨髓衰竭为主2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免疫抑制剂+补肾中药为主治疗;后一阶段应以雄性激素+补肾中药为主治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过渡阶段;适时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或雄性激素,较好贯彻了能中不西的原则。7.中医证型特点:肾阴虚组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的频次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中医症状判定标准对肾阴虚阳虚的判定区分有意义,舌质舌苔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中医辨证肾阳虚型再障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或病程长的重型再障患者多表现为肾阳虚型,适宜于温肾填精中药为主或联用雄激素治疗,而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为肾阴虚型,多适于滋肾填精中药为主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还发现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8.麻柔主任医师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用药特点:补肾调阴阳为主,兼顾脾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坚持守方治疗,他认为慢性疾病如证型未变,则应坚持主方不变,仅据阴阳寒热偏衰及脾胃盛衰做加减化裁。麻柔主任医师认为,首先要正确把握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从中医理论渊源水平找到纲领。因此,他以其独到的“发病观”、“治病观”和“防病观”统领中医疾病的发生及防治。首先从阴阳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阴阳平衡即健康,阴阳失衡即患病;从正邪关系概括疾病的发生无非正虚与邪盛。他认为中医药治疗疾病就是通过阴阳自和的能力燮理机体阴阳、正邪等矛盾关系,把“失和”调为“和”,把“偏”调为“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医生的作用仅仅是顺势利导,纠偏,调整阴阳偏胜而已。还认为顺应天地自然才能更好的防病治病,辨证论治才卓有成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忘兼顾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老师以“脾胃为本”的“未病先防”的防病观。他认为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系统角度看问题,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中医的治疗体系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病人表现出的“证”为靶点,针对动态过程,认知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病人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体现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针对肾阴阳亏虚的根本病机,辨治以补肾调阴阳为主;针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性疾病,认为以气虚兼血瘀为根本病机,采用益气通阳,调和气血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还探索性采用具解毒散瘀功效的古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各型取得了良好疗效,他认为本病病机为正气虚损,复感邪毒,因毒致瘀,毒瘀互阻。并扩大应用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部分类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认为因毒致瘀,毒瘀互结为其根本病因病机,运用解毒散瘀功效的青黄散泄其实,紧紧围绕毒瘀这个根本病机。近年还探索性用含砷中药治疗病程较长的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认为其病机为“久病入络”、“因虚致瘀”,而非“因毒致瘀”,故治疗上单用性温散瘀之雄黄,其温热之药性可助阳生血,化瘀功效针对“瘀血”病机,取得初步疗效。麻柔主任医师认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性血液病的关键在于对疾病病机的准确认识,与中医“治病求本”、“谨守病机”的理论异曲同工。麻柔主任医师在临床立法、组方、用药上时刻不忘顾护脾胃,认为血液系统疾病一般病程较长,素体脾胃亏虚,长期服药易伤脾胃,故临证为补而不壅滞、泻而不伤中,常合用四君子汤等补气健脾,防治脾虚影响到药物疗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伤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其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他独到采用经方桂枝汤为主治疗慢性和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和rITP),认为经方具有组方精简、配伍严谨、方证相应、疗效确切等特点。对cITP和rITP辨证以脾虚气弱,阴阳失和为主者,拟桂枝汤治疗,取其“内调阴阳”之特性,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多种慢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正气亏虚”,在诊病中处处体现扶正即祛邪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治疗白血病缓解期表现为正虚邪恋阶段,注重健脾补肾调阴阳扶正治疗,少用清热解毒抗癌祛邪之品。还体现在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正虚”与“血瘀”,通过以扶正为主及扶正固本“防患于未然”的治疗策略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病证中医药调理应以扶正为主,所谓扶正即可祛邪。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麻柔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一方面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探索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疑难性疾病的方法,其临床实践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是专验方的应用均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另一方面重视辨“病”,血液病尽量基于细胞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基因等疾病诊断,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一个阶段到整个病程全面认识疾病后,客观制定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一以贯之,收效明显。还致力于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苗头,总结规律,回到实验研究达到理论升华,再回到临床普遍实践,这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方向,也是辨证与辨病结合优化研究模式的具体体现。总之,麻柔主任医师在临证实践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时时贯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治病求本的治病观、阴阳平调的平衡观、血液病的扶正治疗观、注重顾护脾胃、独到使用经方、探索性运用古验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学术思想,经过多年的历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治血液病临床经验。

张荣华[7](2011)在《腧穴敷贴配合加味右归补肾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腧穴敷贴加中药组与中药组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腧穴敷贴加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治疗组采用腧穴敷贴温肾活髓膏配合口服中药加味右归补肾方,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中药加味右归补肾方。三个月为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血象、骨髓象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20例病例中临床治愈1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20例病例中临床治愈0例,显效5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70%,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为95%,高于对照组的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网织红细胞(Ret)、血小板(PLT)均有明显上升,与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后除PL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组HB、RBC、WBC、Ret数量及骨髓增生程度、非造血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服用中药加味右归补肾方相比,腧穴敷贴温肾活髓膏配合中药加味右归补肾方对CAA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更优。2.腧穴敷贴配合中药相比单纯服用中药而言,前者对于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更有效。3.腧穴敷贴配合中药相比单纯服用中药而言,更有助于改善血常规中HB、RBC、WBC、Re t的数量,对骨髓的造血功能亦有一定改善。

麻柔[8](2010)在《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用中医学的优势梳理血液病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用中医学认知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病人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求得"中和"、重视重建和恢复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中医药的优势对几种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与治疗作初步梳理。中医药的优势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中主要体现在在诊断上重视时间过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再障病程,治疗上按照病人不同病程阶段进行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最好,可减轻或避免单用西医药的毒副作用,疗效巩固,停药后不易复发。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治中主要体现在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MDS病程,治疗以祛毒化瘀"去其所害"、补益脾肾使"气血复生",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MDS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可减轻或避免单用西医药的毒副作用,治疗经济学好。在ITP的诊治中主要体现在重视ITP病人常表现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同时存在,用中医药后可全面调整病人体质,可减轻或避免单用西医药的毒副作用。强调在血液病临床实践中要尽可能避中、西医学的各自之短、扬中、西医学各自之长,发扬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造福于血液病病人。

俞方泉,蒋志勇,高瑞兰,匡跃敏,朱艳,陈岳华,李琳洁,欧阳桂芳[9](2021)在《派能达胶囊联合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对女性雄性化症状的改善》文中指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和出血[1]。在中国再障的发病率为0.74/105[2]。目前常规治疗方法为成分输血、雄激素、免疫抑制剂、造血促进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中医药治疗。雄激素作为促进造血的药物常用来治疗再障,有效率达60%~90%[3-5],但通常引起女性雄性化副作用,包括毛发增多、发音变粗、喉结突出、月经减少等临床表现,使女性患者难以接受。

吕建芳[10](2021)在《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SD雄性大鼠肾精亏虚模型,以骨髓造血干细胞为切入点,观察其凋亡情况,研究肾精亏虚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龟鹿二仙胶对肾精亏虚骨髓抑制性贫血大鼠的治疗效果,通过其对大鼠的血象、骨髓象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其“从肾论治”治疗肾精亏虚引起的骨髓抑制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1、理论研究:系统回顾古今文献,阐述肾精、髓、血的中医理论研究及现代医学研究,立足肾精、髓以及血之间的关系,为肾精亏虚导致贫血提供中医理论依据。剖析龟鹿二仙胶的组方以及总结补肾填精法的现代医学临床应用。2、动物实验:SD雄性大鼠30只,SPF级,8周龄,体重27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组,每组10只。采用模拟地震振动、光电刺激复合应激恐吓以及长期小剂量苯皮下注射和短期大剂量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建立肾精亏虚大鼠模型。整个造模过程用时49天。前4周模型组和补肾组大鼠按体质量皮下隔天注射苯(lm L/kg),第25d开始用环磷酰胺(25mg/kg)腹腔注射,连续注射3d,同时每天用仿地震平台模拟地震振动(2次/日,共15-20分钟)以及光电刺激箱足底电击刺激(每日不定时1-3次)。空白组正常喂养。在第4周最后一天随机抽取模型组和补肾组各1只大鼠查外周血象及血清睾酮,检测模型是否成功。第29天开始,补肾组用龟鹿二仙胶灌胃,根据大鼠与人体表面积折算剂量比值,灌胃剂量为11g/Kg,分两次灌胃。给药期间每隔一天称重,根据体重调整给药剂量,连续21天。模型组和空白组大鼠给予等量去离子水灌胃,连续21天。造模过程中,每天观察各组大鼠的皮毛、进食量、活动状态等一般情况。造模结束后,每组大鼠通过眼内眦静脉取血法测外周静脉血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观察其贫血程度;采用ELISA检测血清睾酮T以及用精子分析仪检测附睾精子质量,评价其生殖功能;取睾丸组织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的改变;分离胫骨,取新鲜骨髓,用PBS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血红细胞计数板计数单核细胞数;取新鲜骨髓,制成骨髓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股骨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骨髓增生情况;取新鲜骨髓包埋超薄切片,观察其超微病理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EPO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以及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组织CD34+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B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Bcl-2、Bax、caspase-3、Fas和Fasl蛋白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Bcl-2、Bax、caspase-3、Fas和Faslm RNA的表达水平。3、统计学处理:各组组间进行比较,所得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毛发干枯、耸立不齐、进食量下降,活动度减少等现象。补肾组大鼠毛发恢复光泽、进食量增加、活动度增加,肾虚症状得到改善。(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从14d开始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血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从42d开始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EPO含量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血清EPO含量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4)睾丸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睾丸曲细精管被膜完整,支持细胞形态正常,曲细精管管腔内可见大量精子;模型组曲细精管生精上皮明显变薄,细胞层次杂乱,支持细胞形态断裂,曲细精管管腔内精子细胞、精子数量明显减少;补肾组曲细精管被膜完整,细胞排布紧密,生精细胞数略有减少,部分区域可见脱落的少量生精细胞,但结构清楚,层次较分明,管腔内有较多精子。(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附睾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力均下降(P<0.05);模型组血清T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附睾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力均明显升高(P<0.01),补肾组血清T含量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6)骨髓象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骨髓涂片可见空白组骨髓造血结构完整,组织丰富;模型组骨髓增生降低,巨核细胞减少;补肾组造血网织红细胞虽增加,但仍没有恢复正常水平。骨髓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造血细胞多且分布均匀,骨髓造血组织支架结构紧密,脂肪细胞数量少;模型组造血组织面积减少,巨核细胞少见,造血细胞数目减少,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数目增多;补肾组造血结构组织基本修复,巨核细胞增多,造血细胞增加,仍可见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7)骨髓超微病理形态学检测示:空白组大鼠可见造血干细胞为圆形,单核,核大,细胞质少,可见线粒体,线粒体内膜折叠成较深的嵴。模型组大鼠造血干细胞可见线粒体数量减少,嵴变浅或消失,线粒体肿胀,可见凋亡小体。补肾组大鼠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增多,凋亡小体少见,线粒体的数量增多,线粒体嵴有所恢复。(8)与空白组比较,骨髓石蜡包埋切片TUNEL法检测发现模型组可见较多凋亡CD34+细胞的绿色荧光点,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凋亡的数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石蜡包埋切片TUNE L法检测骨髓组织绿色荧光点数量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凋亡的数量降低(P<0.05)。(9)WB检测大鼠胫骨骨髓新鲜组织中Bcl-2、Bax、caspase-3、Fas和Fasl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蛋白含量表达降低(P<0.05),Bax、caspase-3、Fas和Fasl蛋白含量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Bcl-2蛋白含量表达升高(P<0.05),Bax、caspase-3、Fa s和Fasl蛋白含量表达均减少(P<0.05)。(10)RT-PCR检测大鼠胫骨骨髓新鲜组织Bcl-2、Bax、caspase-3、Fa s和Faslm RNA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m RNA含量降低(P<0.05),Baxm RNA、caspase-3m RNA、Fasm RNA和Faslm RNA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Bcl-2m RNA蛋白含量升高(P<0.05),Baxm RNA、caspa se-3m RNA、Fasm RNA和Faslm RNA含量均减少(P<0.05)。结论“肾藏精,生髓,化血”,肾藏先天之精,肾气促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藏之,而“精血同源”,肾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肾精亏虚则血液化生无源而导致血虚。肾主人体发育,也主骨髓生长发育,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反之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髓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髓化生血液主要取决于肾的功能,肾精亏虚则会导致骨髓功能低下,化生血液出现障碍而致血虚。本课题基于中医“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精化血”理论,以肾精亏虚则会导致血虚为实验的病理依据,以造血干细胞作为切入点。研究肾精亏虚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恐伤肾”传统病因造模结合药物干预病理造模,采用模拟地震平台复合光电刺激法结合长期小剂量的苯和短期大剂量的环磷酰胺药物干预,建立肾精亏虚大鼠模型。大鼠出现肾虚症状,血液检查可以看到血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清EPO含量下降,血清睾酮含量降低。骨髓象可以见到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减少,骨髓造血组织结构疏松、造血面积减少、造血细胞减少。超微病理形态学可以观察到骨髓造血干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变浅,出现凋亡小体的超微病理改变。龟鹿二仙胶灌胃治疗后,能够改善肾精亏虚的症状,促进血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血清EPO含量升高,血清睾酮含量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增加,骨髓造血组织得到修复。骨髓造血干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加,凋亡小体减少,减少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本实验结论归纳如下:(1)利用“仿地震平台及光电刺激+苯+环磷酰胺”成功建立肾精亏虚雄性大鼠模型。(2)肾精亏虚大鼠血清EPO含量下降,骨髓组织抑凋亡蛋白Bcl-2蛋白、Bcl-2m RNA含量下降,促凋亡蛋白Bax蛋白及Baxm RNA表达增加,激活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通路,发生级联效应,激活Caspase-3蛋白,诱导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骨髓Fas和Fasl蛋白及Fas和Faslm RNA含量升高,激活了死亡受体途径,激活Caspase-3蛋白,诱导CD34+细胞细胞的凋亡。CD34+细胞过度凋亡,骨髓造血干细胞活性降低,可能是肾精亏虚导致骨髓抑制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机制之一。(3)首次采用龟鹿二仙胶治疗肾精亏虚,改善骨髓造血功能。龟鹿二仙胶能有效缓解肾精亏虚大鼠的症状,治疗骨髓抑制性贫血有效。提高血清EPO含量,促进抑凋亡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Bax蛋白、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减少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CD34+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造血干细胞。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避免其发生过度凋亡,可能是龟鹿二仙胶发挥其疗效机制之一。(4)从生成来源和生物学功能来看,EPO可能是肾精的物质基础之一。(5)造血干细胞是肾精在细胞层次的表现形式,是“肾精化血”功能的执行者。

二、三联治疗对难治性贫血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联治疗对难治性贫血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铁过载及铁死亡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收集与数据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曲波帕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1.7 分组与治疗方案
    1.8 检测指标
    1.9 疗效评定标准
    1.10 疗效指标检测方法
    1.11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对比
    2.2 总体疗效对比
    2.3 两组患者各时点WBC、HGB、PLT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各时点IL-27、IL-4、TNF-α的比较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再障的认识和治疗
    3.2 中医学对再障的认识
    3.3 立方立法依据
    3.4 疗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病例报告表
    附录3 文献综述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3)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A的病名、分型及诊断依据
    1.1 病名
    1.2 诊断标准
2 AA的发病原因
    2.1 物理、化学因素
    2.2 病毒
    2.3 大颗粒淋巴细胞
3 AA的发病机制
    3.1 从西医角度分析
    3.2 从中医角度分析
        3.2.1 外邪侵袭
        3.2.2 脾肾两虚
        3.2.3 热毒血瘀
        3.2.4 肝火伏热
        3.2.5 温热毒邪
4 临床治疗
    4.1 西医治疗
    4.2 中医治疗
5 展望

(4)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移植治疗儿童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设计
    1.2时间及地点
    1.3对象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供者情况
    1.4 方法
        1.4.1预处理方案
        1.4.2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
        1.4.3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4.4成分血输注
        1.4.5铁过载的治疗
        1.4.6肝窦阻塞综合征的预防
        1.4.7出血性膀胱炎的防治
        1.4.8间质性肺炎的预防
        1.4.9胃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
        1.4.10感染的预防
        1.4.11植入证据及疾病监测
    1.5主要观察指标
    1.6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受试者数量分析
    2.2受试者基线分析
    2.3移植效果
    2.4 GVHD发生状态
    2.5疗效及随访结果评价
    2.6不良反应分析
3 讨论Discussion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问题
文章查重
文章外审
学术术语
作者声明
文章版权

(6)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临床及实验研究
    1. 历代医家对虚劳病的认识
    2. 补肾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代研究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1.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
    2. 中医疾病发生及防治规律的认识
    3.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4. 个人心得体会
    5. 结语
第三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总结与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分型分组治疗情况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3.1 再障的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3.2 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3 中医症状学记分
        3.4 疗效判定标准
    4. 结果
        4.1 AA患者基本信息
        4.2 疗效分析
        4.3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对比分析
        4.4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变化及症状积分对比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附录

(7)腧穴敷贴配合加味右归补肾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1.1 AA的临床诊断标准
        2.1.2 CAA的临床诊断标准
        2.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 试验病例标准
        2.2.1 纳入病例标准
        2.2.2 病例排除标准
        2.2.3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3 治疗方法
        2.3.1 药物组成及制作
        2.3.2 用药方法
        2.3.3 疗程
        2.3.4 治疗原则
    2.4 观察指标
        2.4.1 中医主观症状
        2.4.2 外周血象
        2.4.3 骨髓象
        2.4.4 安全性观测
    2.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6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7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情况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象的变化情况
    3.5 安全性观测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4.1.1 中医病名溯源
        4.1.2 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4.1.3 中医学对其治疗的认识
    4.2 西医学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4.3 腧穴敷贴法的机理及应用
        4.3.1 腧穴敷贴法理论基础
        4.3.2 腧穴敷贴中穴位选择依据
        4.3.3 腧穴敷贴中中药选择依据
    4.4 加味右归补肾方中中药选择依据
    4.5 内外合治法在治疗疾病中的优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9)派能达胶囊联合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对女性雄性化症状的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血常规指标
        1.5.2 女性雄性化量化评分
        1.5.3 生活质量评分
        1.5.4 中医证候积分
    1.6 疗效标准
        1.6.1 西医疗效标准
        1.6.2 中医疗效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比较
    2.3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女性雄性化评分比较
    2.4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5 两组女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6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西医疗效比较
    2.7 两组女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医疗效比较
3 讨论

(10)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肾藏精理论研究
        1.1 肾精的生成来源
        1.2 肾精的功能
        1.3 肾精的现代医学研究
    2 “髓”的理论研究
        2.1 “髓”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2.2 “髓”的生成与肾精
        2.3 “骨髓”的现代医学研究
    3 “血”的研究理论
        3.1 血的涵义及生理功能
        3.2 血的生成与肾精
        3.3 贫血的现代医学研究
    4 补肾方龟鹿二仙胶
    5 结语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1 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造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1.5 造模方法及分组、给药
        1.6 检测指标及方法
        1.7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HGB)含量比较
        2.3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睾酮(T)含量比较
        2.4 附睾精子质量比较
        2.5 睾丸组织病理学比较
        2.6 骨髓象比较
        3 讨论
        3.1 肾精亏虚大鼠模型的建立
        3.2 肾精亏虚大鼠造血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3.3 肾精亏虚对血清EPO含量的影响
    实验2 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细胞及CD34+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1.2 造模方法
        1.3 药物及灌胃
        1.4 仪器设备及试剂
        1.5 检测指标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超微病理形态学观察
        2.2 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凋亡的结果
        2.3 骨髓石蜡包埋切片TUNEL法检测CD34+细胞凋亡结果
        3 讨论
    实验3 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导致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1.2 造模方法
        1.3 药物及灌胃
        1.4 仪器、试剂及耗材
        1.5 检测指标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骨髓Bcl-2、Bax、caspase-3、Fas和 Fasl蛋白表达结果
        2.2 骨髓 Bcl-2、Bax、caspase-3、Fas 和 FaslmRNA RT-PCR 结果
        3 讨论
        3.1 肾精亏虚对大鼠骨髓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肾精亏虚对大鼠骨髓Bcl-2、Bax蛋白及Bcl-2m RNA、Baxm RNA表达的影响
        3.3 肾精亏虚对大鼠骨髓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讨论
    1.肾精亏虚与贫血的关系
    2.肾精亏虚大鼠模型建立评估
    3.肾精亏虚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
    4.龟鹿二仙胶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机制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 肾虚与贫血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发表论文
致谢

四、三联治疗对难治性贫血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过载及铁死亡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临床研究[D]. 袁长威. 郑州大学, 2020(02)
  • [2]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D]. 王雪莹.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J]. 侯开放,马凤鸣,于天启. 广东医学, 2017(S2)
  • [4]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移植治疗儿童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J]. 万鼎铭,陈晓娜,曹伟杰,邢海洲,何海燕,柳飞,陈诗彧,庞雨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50)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D]. 李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3)
  • [7]腧穴敷贴配合加味右归补肾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D]. 张荣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
  • [8]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用中医学的优势梳理血液病治疗[A]. 麻柔. 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0
  • [9]派能达胶囊联合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对女性雄性化症状的改善[J]. 俞方泉,蒋志勇,高瑞兰,匡跃敏,朱艳,陈岳华,李琳洁,欧阳桂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8)
  • [10]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吕建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三联疗法治疗难治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