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公害食品的农业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静[1](2021)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生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然而当前,绿色生产面临着产品“优质不优价”、消费者信任关系缺失、制度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使得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动力不足,也成为限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农村电商变成了绿色消费的重要引擎,实现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有效衔接,提升了绿色农产品的贸易效率。与此同时,来自消费端的绿色需求和农产品质量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反馈到生产端,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新的盈利点,而且会推动农户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但就现实而言,农村电商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渗透到农村地区仍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且受电商意识不足、销售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户参与电商难度较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能否通过农村电商传递给生产者,进而影响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已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何种因素影响了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参与电商是否会影响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是否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进而推动其绿色生产转型?其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又是什么?此外,参与电商是否能进一步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绩效?上述问题的回答,对政府出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关政策,吸引猕猴桃种植户积极参与电商销售,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提高猕猴桃产品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户行为、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采纳等理论为指导,基于陕西省、四川省1036户猕猴桃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对样本区域内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绿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BFG两步法、内生转换模型、中介效应模型、Tobit模型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等多种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绿色生产转型、绿色生产绩效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驱动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样本区域中,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398户,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638户。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70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有328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在638个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494户猕猴桃种植户希望能够通过参与电商渠道销售猕猴桃,可见猕猴桃种植户普遍参与电商销售的意愿较高,但实际参与电商销售行为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技术认知存在明显差异,且政府对推动种植户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有机肥施用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在猕猴桃种植户样本中均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采纳,但物理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种植户采纳率较低。从参与电商决策、参与电商模式及参与电商程度三个维度挖掘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接受农技培训次数较多、家中有村干部、互联网获取信息频繁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户主年龄越小、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中劳动力人数越多、经营规模越小、种植专业化程度越高、人情往来支出较大、亲戚好友数量较多、对电商政策感知高、有网购经历、村庄有快递点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2)从绿色农产品价格感知、销量感知、消费者认可感知、政府支持感知、风险感知五个维度分析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电商决策能够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且五个分维度均通过显着性检验;从参与电商模式来看,平台电商模式和社交电商模式均能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而分维度中部分变量不显着;在398户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随着参与电商程度的加深,猕猴桃种植户对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有所提升,从分维度看,参与电商程度越高,猕猴桃种植户对销量、消费者认可、政府支持的信心均有所增强。(3)实证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发现,对猕猴桃种植户而言,绿色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依次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有显着促进作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倘若未参与电商,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为62.07%;参与电商后,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增加到65.99%,增长率为6.32%。不同参与电商模式的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有差异,采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交电商模式>平台电商模式>传统销售模式。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机理分析看,参与电商通过经济激励、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标准化、消费者正向激励四条传导机制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另外,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信息资本等资源禀赋均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4)根据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指标特性,可以将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划分为绿色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两类,绿色生产方式的有机肥施用率、生物农药使用率、节水灌溉设备使用率、物理防治技术投入、包装物回收率均显着高于传统生产方式。就参与电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转变生产方式而言,参与平台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大于参与社交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且两者均大于参与传统销售模式的转变概率。参与电商程度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5)通过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发现,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和绿色生产效率均有显着提升作用。就绿色生产效益而言,在控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异质性后,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家庭年收入、猕猴桃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每亩猕猴桃收入均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平台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大于社交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且两者均大于传统销售模式的收入效应。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收入之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介于9.62%~11.18%之间,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总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大。就绿色生产效率而言,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值仅为63.92%,参与电商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且平台电商模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更高。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增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绿色生产管理,优化产品交易环境;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翟学峰[2](2020)在《马克思生态思想下绿色农业发展研究 ——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更是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些论述都为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生态思想具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战略作用,绿色农业是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下在农业领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路径。为此,本文依据马克思生态思想,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探讨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力争为全国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本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马克思生态思想下绿色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首先,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梳理概括,阐述了马克思承认自然优先性的生态思想、人可以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思想和人要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其次,在借鉴许多专家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绿色农业进行了界定,阐明了绿色农业产业和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最后,论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指导作用。第二部分,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分析了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既肯定和总结了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实践中存在人们对绿色农业理念缺乏充分了解、绿色农业产品竞争力弱和绿色农业产业的效益不够理想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是因为受劳动力素质制约,难以充分认识自然优先性;受实践能力影响,难以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受经济利益驱动,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三部分,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指导下,从强化全社会对绿色农业的认识、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竞争力和增加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在动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措施。
侯昊晨[3](2020)在《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海参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海参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渔业支柱产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企业内部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基于环境绩效的合作伙伴筛选和协调机制等问题。清洁生产作为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节点,为海参行业资源优化管理及污染控制提供实施途径。目前,我国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参生产缺乏清洁生产评价技术和指标体系,供应链企业间缺少基于环境绩效的绿色供应商筛选方法和绿色网络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开展了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将清洁生产的系统边界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供应链层面,分别进行了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三个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能够为清洁生产在海参生产企业尺度和供应链尺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海参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企业实际生产数据的生命周期清单,量化并分析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育苗、滩涂池塘养殖及盐渍海参加工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1.21E-08 yr、7.39E-09 yr 和 1.11E-09 yr,室内人工育苗阶段具有最大的环境影响,海洋水生生态毒性潜值(MAETP)是贡献度最大的环境影响类型,电力、化石能源消耗及较大的海水需求量是海参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因素。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网箱育苗的环境影响潜值为1.15E-09 yr,与室内人工育苗相比降低了 90.50%;外海底播增殖的环境影响潜值为4.16E-10 yr,与滩涂池塘养殖相比降低了 94.37%,证明上述生态技术在降低环境影响方面具有优越性。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本文提出调整能源类型等多项环境影响改进措施。(2)建立了包括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业三个方面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产地适宜性指标纳入海参育苗和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以大连市两家大型海参生产企业的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为例分别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家企业在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的清洁生产水平均为Ⅱ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案例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好,但仍然具有一定清洁生产改进潜力,上述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基本一致,证明本文建立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案例企业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节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清洁生产改进措施。(3)针对海参行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从企业角度建立了适用于海参生产企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筛选方法,指导企业选择绿色供应链最佳合作伙伴。而后从供应链角度构建了基于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三个要素,节点企业、技术模式及供应职能三个层级,环境、经济及生产三个绩效系统耦合的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综合能耗最小化和产品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结合改进逼近理想解法计算优化结果,为海参行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在网络优化案例研究中,以原料采购量和市场需求量作为约束条件,分别设定了四种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方案,优化结果表明:不约束市场需求量及原料采购量的优化方案S4(生态网箱育苗—外海底播增殖—底播盐渍加工—精品门店销售)综合能耗为51600 kgce,产品利润为1185万元,在四种优化方案中综合绩效最优。研究结果表明:海参行业供应链层面的清洁生产应通过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的共同实施来降低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利润。
黄丽萍[4](2020)在《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大环境下,作为食品安全重要保障措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显得极为迫切。在福建省,园艺产品产值占比70%以上,在农产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施园艺产品标准化是福建省园艺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促进了资源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对于增强福建省园艺产品国内与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园艺产品在“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走访座谈与案例分析等方式分析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国内外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国内和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1)总结介绍了ISO、CAC、FAO等国际主要涉种植业标准化机构;(2)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有机产品发展概况为例,分析发达国家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情况;(3)梳理了中国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4)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为例分析国内园艺产品标准化快速发展阶段建设概况;(5)梳理了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2.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1)无公害园艺农产品在福建省农产品认证中占比最高,随着行业发展,有望成为市场准入标准;(2)绿色园艺产品认证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3)由于有机农产品认证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虽有统一国家标准,但监管不到位,导致市场较为混乱,福建省通过农业行政部门严格认证的有机园艺产品相对较少;(4)福建省地理标志园艺产品登记保护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重视,成为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重要途径。3.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1)为生态农业建设开辟了新路子;(2)促进了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形成;(3)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一品一码”的建成。4.遴选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典型案例,分析类型企业在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实施过程中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1)提高经济效益;(2)促进生态保护;(3)促进生产技术水平提高;(4)促进生产装备水平提高;(5)促进产品质量提升;(6)促进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7)提高品牌知名度。5.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对园艺产品质量认证重视度不够;(2)园艺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够;(3)从业人员职业技术知识水平不高;(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5)园艺产品相关标准具有局限性,修订不及时。6.针对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1)高度重视园艺产品质量认证;(2)培育园艺产品品牌,推动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3)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知识技能水平;(4)进一步加强扶持力度,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提高园艺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的效率。
马兴栋[5](2019)在《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以无公害生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竞争力不强。中国拥有可耕地面积134955.66万公顷,具有超过6亿吨粮食、8000万吨肉类、7000万吨水产品的农业产能,但与之匹配的生产主体却是2.2亿农户,有限土地资源造成的人地比例不匹配矛盾成为中国最突出、最基本的国情和农情。在中国小农户生产情境中,探索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农业突破现有困境的重大命题。1999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计划”,在农业领域开始推行标准化生产。2001年,农业部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部分省份探索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区建设,进行实施层面上的农业标准化示范试探性试点工作。历年中央1号文件也连续强调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然而,中国的农业标准化路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生产管理制度变革,是政府和理论界、农业及食品工程技术行业催生的产物,外部推力显着加速着该变革的进程。受体制和市场发育的限制,消费者对标准化农产品虽有强烈的潜在需求和愿望,却没有转变为实际购买行为,结果导致农业标准化进展缓慢,主要农产品标准缺乏稳定性、质量信用不高,并成为学术界、决策及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苹果是高价值农产品(HVP),因而苹果种植户的生产经营特征既具有中国农户生产经营的一般特征,但又具有独特性。首先,与粮食生产相比,苹果生产过程具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特征,因而苹果种植户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其次,苹果生产经营过程的专业化程度、商品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因而苹果种植户应对市场变化的经营决策能力更强;最后,苹果生产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苹果种植户发展的相关政策基本符合WTO绿箱政策,苹果产后进入市场过程中政府无任何干预政策,因而苹果市场是最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状态的市场。可见,以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为对象和无公害苹果生产为例,对研究中国农业标准化过程的一般规律,认识中国农业标准化情境中农户的行为特征与效果,评价中国政府推进农业标准化进展的制度设计、运行与规制机制、政策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农户行为理论、嵌入理论、外部性理论为基础,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分析和理论解析;在对苹果种植户家庭基本特征及苹果生产经营基本特征进行统计描述的基础上,采用农户发展模型等方法和实地调查数据,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市场有效性、网络嵌入及其影响、制度信任与外部规制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设计,将本研究内容规划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即论文第一章。该部分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凝练出本研究要解决的根据科学问题;介绍研究的目的设计及主要研究结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综述和评价了国内外重要文献和精准性文献,并设计了支撑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选择和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即论文第二章。在相关概念界定基础上,以农户行为理论、嵌入理论、外部性理论为指导,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借鉴农户发展模型的理论分析认为,适宜的经济制度应与传统的规范与习俗相协调,农户生产行为受到内外生系统的影响,且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基于理论分析,结合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的具体情境,提出研究预期假设,即当前苹果标准化市场缺乏有效性导致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缺乏激励,且技术选择受到技术的网络效应与农户关系网路的共同影响,而制度信任与外部规制是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保障因素。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涉及论文第三章至第七章。第三章是论文概述和描述性统计部分,重点介绍苹果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抽样方案与实地调研方法、样本容量和样本苹果种植户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对苹果生产管理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是实证研究部分,采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方法,分析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意愿及意愿溢价、估计意愿溢价均值;以消费者对标准化产品消费的意愿溢价为参照,评估和评价当前我国标准化产品市场的有效性。第五章以标准经济学中技术的网络效应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特征作为研究起点,结合苹果生产管理中园艺流程特点,采用Mvprobit模型考察关系网络与技术网络嵌入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的影响机理。第六章按照制度信任的形成过程研究范式,将制度信任具体解构为对市场交易制度的信任和对政府推广制度的信任,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制度信任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规程的影响机理与程度。第七章将外部规制划分为“引导”和“监管”两个层面,研究外部规制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部分,即论文第八章。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加强政府规制力度、提高农户生产管理素质、改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条件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苹果种植户苹果生产的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其中果园细碎化严重,规模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广受到限制,导致果园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推广应用面临规模不经济的微观环境;而与苹果产量关联密切的化肥、与果园病虫害防控效果管理密切的农药过度投入问题突出,苹果种植户安全生产意识薄弱。2.与普通苹果市场价格比较,苹果种植户采纳无公害生产管理规范与标准的意愿溢价的平均期望为64.66%,高于消费者购买无公害产品的意愿溢价。这意味着当前标准化农产品消费者的意愿溢价低于农产品生产者的意愿溢价,即难以形成正向激励苹果种植户自觉主动采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价格条件,表明我国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缺乏有效性。3.苹果生产管理中不同技术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即联动效应明显。其中技术网络的嵌入导致了苹果种植户生产的“技术锁定”问题,而且随着苹果种植户技术网络的同质性增强,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概率呈显着下降趋势。同质性关系网络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的影响并不显着,而异质性关系网络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的影响正向显着。4.苹果种植户对市场交易制度、政府推广制度的信任程度均正向显着影响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程度,但苹果种植户更偏向信任市场机制中优质优价的市场交易制度。当模型中引入信任的交互项后,研究发现对政府推广制度信任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回归结果仍然显着,表明政府推广制度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效果明显。5.外部规制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针对性强的宣传与培训、严格过程检查、规制性惩罚措施能够显着正向影响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规范的程度,而物质投入扶持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规范的影响并不显着。
马兴栋,霍学喜[6](2019)在《苹果标准化生产、规制效果及改进建议——基于山东、陕西、甘肃3省11县960个苹果种植户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无公害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为依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及山东、陕西、甘肃960个样本苹果种植户调查数据,评估现阶段苹果产业标准化生产状况。结果表明,主产区苹果种植户对标准化生产的价值感知认同较高,但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其中化肥、农药过度施用严重;市场上标准化农产品的消费意愿溢价低于苹果种植户采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意愿溢价。生产规制方面,27. 92%的样本苹果种植户认为存在标准化生产的监督、检查约束;组织参与有助于改进苹果种植户采纳标准化生产行为规制的有效性。从促进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视角来看,建议政府注重培育标准化产品市场,强化规制市场行为,重视宣传与提高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认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于伟咏[7](2018)在《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研究 ——基于四川种植户的理论与实证》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当前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发,对农业生产提出了优化品种结构、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要求。农产品安全问题根源是农药不合理施用导致的农药残留,其负外部性表现为人类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破坏,目前我国农药年投入30万吨,单位施药强度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四川为0.91kg/亩,使用效率低下。控制生产者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第一要务,将质量安全由事后检查监督转为源头控制,但因其具有公共品属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并且生产过程复杂多变,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出现“柠檬市场”或逆向选择行为,已严重降低农户收益和消费者福利水平。所以,控制农药安全施用需要内部自我控制和外部政府与市场约束共同作用,进而规范农药安全施用行为。本文以资产专用性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农药安全施用划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个维度,基于四川省调研数据及官方统计数据,运用Probit、零膨胀泊松回归、OLS等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在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作用机理基础上,实证考察了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作用结果,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作了讨论,还基于IV-Probit模型探讨了内生性问题。其次,基于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了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及无公害认证的影响。最后,依据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调节效应讨论,分析了资产专用性与需求驱动的交互项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1)农药安全施用整体水平不高,不同作物、地区间存在差异。当前违禁农药使用主要发生在蔬菜作物;农药安全间隔期认识度普遍较高,水果类最高,而蔬菜类最低;大多数农户还是会按照标准剂量施药,其中粮食类高于水果类、蔬菜类;施药次数平均为3.078次,蔬菜最多。无公害认证能有效揭示安全信号,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四川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存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涟漪效应、集聚效应及示范效应等特点。(2)资产专用性在不同维度上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不同,而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专用性资产投入和配置,也可能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风险。物质资产专用性因存在强“锁定效应”,使其对违禁农药使用和施药次数存在抑制作用,对安全间隔期施药和标准剂量施药具有促进作用;种植经验与违禁农药使用显着负相关,技术培训与违禁农药使用、施药次数显着负相关,而与安全间隔期施药、标准剂量施药显着正相关;受教育程度显着促进农户安全间隔期施药,劳动力数量与农药施用剂量形成正向要素替代效应,健康状况反而会正向影响违禁农药使用;经营面积和土地细碎化对硬约束和软约束下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存在不确定性。(3)政府规制和公共品牌效应可有效抑制违禁农药使用,促进其在安全间隔期施药。在硬约束下政府规制行为有效,而对软约束下标准剂量施药和施药次数的约束力不强;公共品牌效应带来了品牌溢价和垄断收益,隐性约束着农户采取安全施药行为。(4)需求驱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种植户规范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省会城市成都对农药安全施用的约束强度高于地级市。市场需求容量、至地级市距离对违禁农药使用有负向影响;需求容量、购买能力和至地级市距离对安全间隔期施药存在正向影响;需求容量、至成都距离对标准剂量施药有正向影响;需求容量对施药次数有负向影响,而经济距离与其呈显着正相关。(5)四川种植业无公害认证存在集聚效应和涟漪效应,需求驱动能够促进农产品无公害认证规模和销售额增长。地理距离上,认证主要集中在距离成都周围400公里以内区域;经济距离上,主要集中在与成都人均GDP差距在5万元/人的区域。(6)需求驱动与资产专用性交互作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作用方向及显着性上存在差异,整体上呈正向调节效应。其中需求驱动强化了资产专用性对违禁农药使用和施药次数的抑制作用,也强化了资产专用性对安全间隔期施药和标准剂量施药的促进作用。由分析结果可知,从资产专用性、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资产专用性、市场需求驱动和政府规制能有效促进农药安全施用,形成了生产主体控制、市场需求倒逼、政府管控辅助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以下政策性启示:合理配置专用性资产,抑制机会主义;提高信息获得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安全施药宣传和检测,促进技术扩散;完善价格激励机制,推动标准化生产;强化市场信息揭示,解决信息不对称;优化“产业—空间”匹配,压缩空间成本;实施紧密型交易模式,确保契约稳定性;建立“组织—政府—市场—社会”四维矩阵的动态监管策略。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农户视角重新分类和界定资产专用性,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进一步讨论。鉴于农户的有限理性和异质性,其专用性资产投入和配置会影响其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将专用性资产分为物质资产专用性、技术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组织资产专用性、地理资产专用性。第二,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和需求驱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硬约束下和软约束下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专用性资产投入和配置。基于“农户-组织-政府-市场”逻辑框架,将点(农户)与面(市场)结合起来探讨农药安全施用。第三,资产专用性与需求驱动交互作用对农药安全施用整体上呈正向调节效应。需求驱动是影响农户根据专用性资产动态调整安全行为和降低经营风险的“强化剂”,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发挥着监督、约束和激励效果,使得农户形成“信息传递—价格传导—预期形成—生产决策”的安全生产过程。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8](2018)在《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告 2017年标字第22号(总第219号)》文中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15号)和《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京质监发[2014]60号)的规定,结合2017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复审结果,现公布现行有效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附件:现行有效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
符琳沁[9](2016)在《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制定研究》文中提出产地环境条件是畜禽安全健康养殖的前提条件,有机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研究有利于有机畜产品的产地环境开展先期适宜性评估和对产地环境进行分级分类,避免生产风险,为有机畜禽养殖认证提供标准依据,确保有机产品质量,促进有机畜禽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技术保障。本文就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问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资料收集法、专家咨询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对有机畜禽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首先规定了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确定了该标准的主要功能,针对有机畜禽养殖认证的特点,本技术规范主要对象是拟申请有机认证的畜禽养殖场和牧场的产地环境有机认证。有机产地环境认定是通过有机认证的前提条件。(2)确立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中水、土、气的环境质量指标及限值以及监测。通过在对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等不同类型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产地环境标准的对比研究中,分析目前对畜禽养殖产地环境标准中的出现问题以及目前常见有机畜禽养殖方式的产地环境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引用了现行有效的水、土、气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得出的有机畜禽养殖环境水质量、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的评价项目限值和监测方法。(3)确定有机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应用了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分别对严格控制指标和一般控制指标进行评价。该方法通过单项污染指数法对对水土气环境质量中对有机畜禽健康养殖影响大的污染物进行的严格的把控。对影响相对较小的污染进行统一的综合污染物指数评价。应用该评价方法能够更科学、合理以及全面的对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的适宜性做出评价。从而在进行有机养殖场场地的选择和有机畜禽养殖产地认定时,为决策者提供更合理的建议。
柯铭华[10](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二、无公害食品的农业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公害食品的农业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涉农电商的相关研究 |
1.3.2 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研究 |
1.3.3 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研究 |
1.3.4 农户绿色生产绩效的研究 |
1.3.5 农村电商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影响机理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鲜农产品 |
2.1.2 猕猴桃种植户 |
2.1.3 涉农电商 |
2.1.4 农产品电商模式 |
2.1.5 绿色生产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
2.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
2.3.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2.3.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2.3.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分析 |
3.1.1 世界及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
3.1.2 中国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分析 |
3.1.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1.4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 |
3.1.5 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相关关系推断 |
3.2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3.2.2 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3.2.3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决策的影响因素 |
3.2.4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模式的影响因素 |
3.2.5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程度的影响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4.2.1 计量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4.3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
4.4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差异分析 |
4.5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2.1 计量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5.3 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度量 |
5.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分析 |
5.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
5.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
5.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
5.5 作用机制检验:中介效应分析 |
5.6 异质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2.1 计量模型设定 |
6.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6.3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判定 |
6.3.1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数目的确定 |
6.3.2 样本属于潜在类别的概率分析 |
6.3.3 两类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的特征分析 |
6.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5 内生性检验 |
6.5.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
6.5.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
6.5.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1.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
7.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7.2.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
7.2.2 模型设定 |
7.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
7.3.1 参与电商决策、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
7.3.2 参与电商模式、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
7.3.3 参与电商程度、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
7.3.4 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影响收入中的中介作用 |
7.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 |
7.4.2 参与电商决策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
7.4.3 参与电商模式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
7.4.4 参与电商程度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猕猴桃种植户基本特征 |
8.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
8.1.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
8.1.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
8.1.5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
8.2 政策建议 |
8.2.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 |
8.2.2 加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 |
8.2.3 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 |
8.2.4 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 |
8.2.5 完善绿色生产监管,优化产品交易环境 |
8.2.6 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马克思生态思想下绿色农业发展研究 ——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理论联系实际法 |
3.实证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绿色农业发展相关理论概述 |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概述 |
1.承认自然优先性的思想 |
2.人可以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思想 |
3.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 |
(二)绿色农业理论概述 |
1.绿色农业 |
2.绿色农业产业 |
3.绿色农业经营主体 |
4.绿色农业发展标准 |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绿色农业的指导意义 |
1.马克思生态思想为绿色农业理论奠定了基础 |
2.马克思生态思想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
3.马克思生态思想为绿色农业发展指明了目标 |
二、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 |
(一)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
1.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
2.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
(二)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人们对绿色农业生态理念缺乏充分认知 |
2.绿色农业产品竞争力不强 |
3.绿色农业产业的效益不够理想 |
(三)绿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受劳动力素质制约难以充分认识自然优先性 |
2.受实践能力影响难以合理运用科学技术 |
3.受经济利益驱动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下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
(一)强化全社会对绿色农业生态理念的认识 |
1.政府要发挥普及绿色农业生态理念的主导作用 |
2.绿色农业经营主体要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理念 |
(二)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竞争力 |
1.政府要加强对绿色农业生产实践中科学技术的政策指引 |
2.绿色农业经营主体要在生产实践中学会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
(三)增强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在动力 |
1.政府要为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
2.绿色农业经营主体要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海参行业生产现状 |
1.1.2 海参行业生产流程分析 |
1.1.3 海参行业资源环境问题分析 |
1.2 清洁生产研究进展 |
1.2.1 清洁生产定义与政策介绍 |
1.2.2 清洁生产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
1.3.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1.3.3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
1.4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 |
1.4.1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
1.4.2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问题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2.2.2 海参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
2.2.3 清单分析 |
2.2.4 影响评价 |
2.2.5 结果解释与改进措施 |
2.3 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2.3.1 育苗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
2.3.2 养殖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
2.4 不确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引言 |
3.2 海参育苗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
3.2.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
3.2.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
3.2.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
3.2.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
3.2.6 案例研究 |
3.3 海参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
3.3.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
3.3.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
3.3.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
3.3.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
3.3.6 案例研究 |
3.4 海参加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3.4.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
3.4.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
3.4.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
3.4.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
3.4.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
3.4.6 案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3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筛选方法 |
4.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 |
4.4.1 绿色要素 |
4.4.2 结构层级 |
4.4.3 绩效内容 |
4.5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 |
4.5.1 网络优化模型 |
4.5.2 网络优化算法 |
4.5.3 网络优化案例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海参生产过程与技术生命周期清单数据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
附录B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及评价结果 |
附录C 海参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表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调查背景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标准与园艺产品标准 |
2.2 标准化与园艺产品标准化 |
2.3 无公害农产品定义 |
2.4 绿色食品定义 |
2.5 有机产品定义 |
2.6 农产品地理标志定义 |
2.7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定义 |
3 调查目的、内容及方法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1 国际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1.1 国际主要涉种植业的标准化组织介绍 |
1.2 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2 国内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2.1 我国标准化发展历程 |
2.2 我国园艺产品标准化概况 |
3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历程 |
3.1 盲目发展阶段 |
3.2 萌芽阶段 |
3.3 逐步提升阶段 |
3.4 快速提升阶段 |
第三章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调查 |
1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情况调查方案 |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2 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
1.2 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 |
2 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
2.1 绿色食品认证 |
2.2 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现状 |
3 福建省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
3.1 有机农产品认证 |
3.2 福建省有机产品认证现状 |
4 福建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标准化体系现状 |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
4.2 福建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情况 |
5 福建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体系现状 |
6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 |
1 无公害农产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
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成效 |
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
2 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
2.1 绿色食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
2.2 绿色标准化生产成效 |
2.3 绿色食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3 有机产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
3.1 有机产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
3.2 有机标准化生产的成效 |
3.3 有机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4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行业协会主导型) |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主要做法 |
4.2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总体成效 |
4.3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标准化生产中存在问题 |
5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政府主导型) |
6 各类型标准化生产模式的特点 |
第五章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以无公害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
1.3.1 标准化领域的基础研究 |
1.3.2 农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标准 |
2.1.2 标准化 |
2.1.3 农业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
2.1.4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
2.2 理论分析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嵌入性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3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理论分析 |
2.3.1 农户发展模型的分析框架 |
2.3.2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产品市场有效性评价依据 |
2.3.3 网络嵌入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技术转换的影响机理 |
2.3.4 制度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苹果产业状况与样本特征分析 |
3.1 苹果产业发展状况 |
3.1.1 世界苹果产业发展状况 |
3.1.2 中国苹果产销情况 |
3.2 调查方案设计 |
3.2.1 苹果市场分析 |
3.2.2 抽样方法及样本分布 |
3.2.3 苹果种植户特征描述 |
3.3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描述性分析 |
3.3.1 苹果生产导向标准对比与选择依据 |
3.3.2 样本苹果种植户化肥施用行为分析 |
3.3.3 苹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分析 |
3.3.4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遵从程度分析 |
3.3.5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实施效果分析 |
3.3.6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规制类型及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意愿及溢价分析 |
4.1 文献回顾 |
4.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计 |
4.2.1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标准化生产意愿溢价分析 |
4.2.2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意愿及其溢价估计模型 |
4.2.3 变量说明 |
4.3 标准化生产意愿溢价实证分析 |
4.4 标准化生产意愿溢价估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重网络嵌入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技术转换行为的影响 |
5.1 网络嵌入的理论分析 |
5.1.1 技术的网络效应 |
5.1.2 差序格局下的网络嵌入 |
5.2 数据、变量与模型 |
5.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2.2 变量选取 |
5.2.3 模型选择 |
5.3 网络嵌入对农户技术转换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技术网络嵌入的影响 |
5.3.2 关系网络的影响 |
5.3.3 控制变量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制度信任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 |
6.1 制度信任对农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影响的理论框架 |
6.2 数据、变量设置与模型选择 |
6.2.1 数据基础分析 |
6.2.2 变量设置 |
6.2.3 模型选择 |
6.3 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基础回归结果分析 |
6.3.2 市场交易制度与政府推广制度的交互效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外部规制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 |
7.1 农户遵从标准化生产决策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7.2 变量选择 |
7.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7.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7.3.2 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
8.1.2 苹果产业标准化市场有效性不足 |
8.1.3 网络嵌入导致部分“技术锁定” |
8.1.4 制度信任对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分析 |
8.1.5 外部规制对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分析 |
8.2 主要建议 |
8.2.1 加强外部规制力度 |
8.2.2 提高农户生产素质 |
8.2.3 改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条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苹果标准化生产、规制效果及改进建议——基于山东、陕西、甘肃3省11县960个苹果种植户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基本情况介绍 |
(一) 抽样方法 |
(二) 样本特征 |
1. 老龄化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 |
2. 种植年限区域差异不均。 |
3. 土地细碎化严重。 |
4. 专业化程度较高。 |
三、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状况及规制效果 |
(一) 苹果标准化生产状况 |
1. 样本苹果种植户化肥施用行为。 |
2. 苹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 |
(二) 标准化生产效益与规制 |
1.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价值判断。 |
2. 苹果种植户生产意愿溢价。 |
3.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规制效果分析。 |
四、研究结论及改进建议 |
(7)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研究 ——基于四川种植户的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生产要素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
1.2.3 市场行为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
1.2.4 合作组织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
1.2.5 政府规制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
1.2.6 研究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 |
1.5 数据来源 |
1.5.1 调研方案 |
1.5.2 样本数据整理 |
2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资产专用性理论 |
2.1.2 农户行为理论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4 交易成本理论 |
2.1.5 需求层次理论 |
2.2 作用机理分析与研究框架设计 |
2.2.1 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
2.2.2 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
2.2.3 专用性资产与需求驱动交互效应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
2.2.4 研究框架设计 |
2.3 小结 |
3 农药施用及安全农产品生产情况 |
3.1 农药施用情况 |
3.1.1 农药生产进程 |
3.1.2 农药投入现状 |
3.2 安全农产品发展情况 |
3.2.1 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演进 |
3.2.2 安全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
3.2.3 安全农产品生产政府规制 |
3.2.4 安全农产品认证情况 |
3.3 小结 |
4 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
4.1 理论假说与模型构建 |
4.1.1 影响机理及研究假说提出 |
4.1.2 研究模型构建 |
4.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1 变量选择 |
4.2.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农户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实证分析 |
4.4.1 模型检验 |
4.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4.5 基于信息不对称分析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物质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技术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组织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4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人力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5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地理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6 内生性讨论 |
4.7 稳健性检验 |
4.8 小结 |
5 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5.1 理论假说与模型构建 |
5.1.1 影响机理及研究假说提出 |
5.1.2 模型构建 |
5.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1 变量选择 |
5.2.2 数据来源 |
5.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4 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模型检验 |
5.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需求驱动对安全认证的影响 |
5.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5.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3 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特征分析 |
5.5.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6 小结 |
6 农户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
6.1 影响机理分析 |
6.2 变量选择与方法说明 |
6.2.1 变量选择 |
6.2.2 方法说明 |
6.3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 |
6.3.1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违禁农药使用 |
6.3.2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安全间隔期施药 |
6.3.3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标准剂量施药 |
6.3.4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施药次数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地域的稳健性分析 |
6.4.2 务工经历的稳健性分析 |
6.5 小结 |
7 研究结论及政策性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性启示 |
7.2.1 合理配置专用性资产,抑制机会主义 |
7.2.2 提高信息获得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
7.2.3 加强农药安全施用宣传和检测,促进技术扩散 |
7.2.4 完善价格激励机制,推动标准化生产 |
7.2.5 强化市场信息揭示,解决信息不对称 |
7.2.6 优化“产业—空间”匹配,压缩空间成本 |
7.2.7 实施紧密型交易模式,确保契约稳定性 |
7.2.8 建立“组织—政府—市场—社会”四维矩阵的动态监管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完成情况 |
致谢 |
(9)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常规畜禽养殖与有机畜禽养殖 |
1.2 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
1.3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概况 |
1.4 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标准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4.1 研究方法 |
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准之产地环境条件比较研究 |
1 我国不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准之产地环境条件 |
1.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准 |
1.2 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名称特征 |
2 我国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检测指标体系研究 |
2.1 空气质量 |
2.2 水质量 |
2.3 土壤环境质量 |
3 我国对不同类型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限值特征 |
3.1 产地环境空气质量指标限值特征 |
3.2 产地环境水质量指标限值特征 |
3.3 产地环境土壤环境质量指标限值特征 |
4 讨论 |
4.1 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与常规畜禽养殖产地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
4.2 畜禽产地环境标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 |
4.3 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的标准引用 |
第三章 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研究 |
1 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分析 |
1.1 适用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环境指标限值 |
1.5 污染物监测要求 |
1.6 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 |
2 实证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特色之处 |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10)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R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
1.3.8 文献评述 |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法 |
1.6.2 实地调查 |
1.6.3 案例研究法 |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2 灰色系统理论 |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
4.1.1 土地资源 |
4.1.2 气候资源 |
4.1.3 水资源 |
4.1.4 林业资源 |
4.1.5 海洋资源 |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
4.2.1 生产面积 |
4.2.2 单位面积产量 |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
4.2.4 农产品产值 |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
4.3.1 政府管理方面 |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
5.2.1 调查目的 |
5.2.2 调查对象 |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
5.2.4 调查数据处理 |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
5.3.1 茶叶 |
5.3.2 蔬菜 |
5.3.3 水产品 |
5.3.4 水果 |
5.3.5 食用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
6.1 生产趋势预测 |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
6.1.2 生产趋势预测 |
6.2 质量趋势预测 |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
6.2.2 趋势预测 |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
6.3.1 茶叶比较分析 |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
6.3.4 水果比较分析 |
6.3.5 蔬菜比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
7.1.3 主要启示 |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
7.2.3 主要启示 |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
7.3.3 主要启示 |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7.4.3 主要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
8.5.1 整合监管机构 |
8.5.2 整合监管队伍 |
第九章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四、无公害食品的农业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晓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马克思生态思想下绿色农业发展研究 ——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D]. 翟学峰.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D]. 侯昊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4]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D]. 黄丽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5]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以无公害生产为例[D]. 马兴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6]苹果标准化生产、规制效果及改进建议——基于山东、陕西、甘肃3省11县960个苹果种植户的调查分析[J]. 马兴栋,霍学喜.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3)
- [7]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研究 ——基于四川种植户的理论与实证[D]. 于伟咏.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8]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告 2017年标字第22号(总第219号)[J].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3)
- [9]有机畜禽养殖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制定研究[D]. 符琳沁.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10]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