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全氯乙烯树脂

新型全氯乙烯树脂

一、新型过氯乙烯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韩宇莹[1](2021)在《聚氯乙烯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防腐涂料大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颁布,符合规定的新型环保型粉末涂料已成为当前防腐涂料领域的重要研究趋势。本文以耐候性好、抗冲击性能好、抗氯离子渗透的聚氯乙烯作为主要成膜物质,以粉末涂料的形式进行静电喷涂,烘干成膜。结合涂层发挥长久保护功效所必需的附着力、阻隔性、自修复性三个要素,制备了环氧改性的双层涂层来提升附着力;制备了聚苯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填料,结合氧化石墨烯(GO)的小分子效应以及聚苯胺的氧化还原能力,在提升涂层阻隔性的同时,诱导涂层破损处生成催化钝化膜来提升涂层的自修复性,以实现对基材的长效保护。通过对增塑剂、抗氧剂、颜填料等助剂的优化,提高了聚氯乙烯(PVC)涂料的成膜性能、附着力、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首先,通过对不同增塑剂用量下涂料性能的测试,得出当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用量为50wt%时,涂膜的流平性能最好,对涂层结构的致密性起到积极作用。随着DOP含量的增加,游离DOP阻碍涂层与基体形成共价键,导致涂层进一步被腐蚀。通过对不同填料用量下的涂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当颜料和填料的含量为3wt%时,填料分散性能最佳。然而,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树脂基体无法全部将填料包裹,导致部分未被包裹的填料在涂层内部形成团聚现象。通过对涂层在不同钙锌(Ca/Zn)热稳定剂加入量下的耐老化性和热失重的分析,发现PVC在发生热降解的过程中,其因自催化作用而释放的HCL能够被Ca/Zn热稳定剂所吸收,从而抑制该过程的进行。当Ca/Zn热稳定剂的加入量为3wt%时,涂层的耐受温度较高,且质量损失较小。通过光泽度、接触角测试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得出流平剂的迁移行为是在满足一定的相容性下,才能够促进上、下层的均匀铺展,降低涂膜表面张力,提升涂层的流平性。因此,当流平剂用量为2wt%时,涂层流平性能最好,光泽度和分散性最高,疏水性最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耐蚀性。在此基础上,对聚氯乙烯粉末涂料进行改性,研制了一种新型环保、耐蚀性好的双层复合型粉末涂料。将环氧树脂改性的聚氯乙烯涂料作为底漆,纯聚氯乙烯涂料作为面漆。同时,比较了制备涂层过程中共固化和逐层固化两种操作方式下涂层的性能,机械性能、耐盐雾性实验以及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逐层固化下涂层机械性能最优,盐雾腐蚀程度最小。这是由于粉末在静电喷涂过程中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当单位面积的铁片达到一定的覆盖率之后,随后的一些面漆粉末颗粒很难吸附在工件上,导致固化后漆膜的性能下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进一步研究了涂料的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结果表明环氧树脂在与固化剂的作用下,通过交联反应形成了不溶不熔的网状大分子结构。因为环氧树脂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含氧基团,它们能与含有氢键的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合,所以涂层附着力显着提高。然而,双酚A环氧树脂的粘度较高,固化后容易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因此通过对涂层机械性能测试、盐雾实验、AFM分析以及SEM测试得出底漆中环氧用量为50wt%时,涂层的附着力及耐盐雾性最佳。最后,电化学测试表明浸泡15天后,聚氯乙烯/环氧双层涂层的腐蚀速率远远低于纯环氧双层涂层与纯聚氯乙烯双层涂层。对于聚氯乙烯双层涂层(PVC/EP)来讲,复配的底漆可以保证较好的附着力,面漆提供了较好的阻隔性,双倍增强了涂层的防腐性能。采用苯胺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苯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薄片(PAGO),应用于PVC/EP涂层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SEM等分析结果表明苯胺(PANI)在GO片上聚合成功,且PANI均匀地插入到GO片层中,有利于PAGO在涂层中的分散。同时,分析了不同含量的PAGO-PVC/EP涂料的防腐性能,并与GO-PVC/EP涂料进行了比较。电化学分析表明,适量的PAGO(0.5wt%)能显着提高镀层的长期耐蚀性。其优异的耐蚀性能主要归因于两个部分:(1)PAGO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改善涂层的阻隔性能,阻止H2O、O2和电解质渗透到钢基体上;(2)电活性完整的聚苯胺能将失去的电子及时转移到涂层表面,并在裸露金属表面诱导形成由Fe3O4和Fe2O3组成的钝化膜。GO的阻隔性能和PANI的自愈合能力使PAGO-PVC/EP涂料具有优异的耐蚀性。

李震一[2](2020)在《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化工新材料产业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重点,化工新材料日益成为地区抢夺发展高地的关键领域,正在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其细分领域的氯化高分子材料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较早进入氯化高分子材料行业的企业,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已占得先机,现已成为一家集生产、经营、研发和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氯碱中下游产品生产商。其自主研发并生产的氯化聚氯乙烯(CPVC)树脂、高氯化聚乙烯(HCPE)树脂等主营产品具备良好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建材、管材、管件、板材、电线电缆、防水卷材、粘合剂、涂料等二十多个领域,畅销美洲、东南亚、中东、印度、韩国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但也应看到,受国际形势复杂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以及国内环保政策和现有技术水平的限制,氯化高分子行业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给波动较大,要想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长远发展目标,亟需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实践。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采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PEST四因素模型、波特“五力”模型、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和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价值链等工具,充分考虑企业所在氯化高分子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拥有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得出企业既面临着市场潜力巨大、行业补助利好等机遇,又面临着环保政策趋严、产品替代需求较低等威胁;既具备研发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成熟、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等优势,又受到人才结构性短缺、资本运营效率较低、融资渠道较窄等劣势的制约。本文结合SWOT分析和企业使命、愿景和目标,从企业战略态势的角度得出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应采取增长型(扩张型)战略的结论,然后结合增长型战略和企业实际,制定了市场渗透战略和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最后,本文结合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价值链的重点环节,提出了以产研联盟拓宽原材料供给渠道、依托产品创新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完善营销网络构建加快国内市场拓展的战略实施举措,以及加强资本运作效率、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效运转的组织架构三项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贴近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实际,对企业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同时,在案例选择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新性,拓展了化工领域关于发展战略的研究,能够为同行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吕福宁[3](2020)在《基于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具备设计多样性、环境污染小、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在生物医学成像、化学传感器设计、有机发光二极管、防伪加密涂层、分子逻辑开关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本工作中,我们首次将适用于水性环保涂料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用于制备掺杂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发现,由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乳液制备的薄膜具有对金属基材优异的附着力和良好的阻隔性能。通过有机染料N-羟乙基-4-溴-1,8-萘二甲酰亚胺(HBN)与聚合单体共同预乳化的方法,实现了向疏水聚合物体系中成功引入微量(0.062 wt%)发光分子的同时,避免了对聚合物膜的阻隔性能和拉伸性能造成损害。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薄膜在室温环境条件下具有双重发射性质,分别为(1)紫外和可见蓝光区的荧光发射和(2)530~690 nm的室温磷光发射。共聚物中的聚偏氯乙烯链段对HBN的光致发光性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工作中采用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非常低的结晶度,并且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不超过室温,远低于文献报道的常用于负载磷光分子的刚性疏水性聚合物(刚性体现为高Tg和高Tm)。基于此现象,推断出在室温环境条件下,室温磷光材料高效RTP发射的必要因素是聚合物基质限制磷光分子的运动,而不是聚合物基质的刚性。此观点对既有掺杂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发光机理进行了补充。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对中极性至非极性溶剂具有一定的可逆选择性响应。这种对中极性至非极性溶剂的可逆性颜色响应可能会拓宽室温磷光共聚物薄膜在化学诱导逻辑门领域的应用。

王俊程[4](2020)在《PVC氯化原位接枝及共混制备木材/PVC胶粘剂、结构与性能》文中提出本论文采用两种方式制备木材/PVC胶粘剂,一是采用氯化原位接枝的方法——聚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CPVC-cg-MAH),作为胶粘剂主体;二是采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制备。对于CPVC-cg-MAH的制备不同于以往高温引发,而是采用低温紫外光引发。论文探究了低温条件下,紫外光引发和热引发的贡献。通过1H-NMR分析,发现在低温紫外光能促进MAH的接枝,甚至使接枝速率高于氯取代速率;大分子链的氯取代速率随温度上升而提高;隔离剂SiO2的加入量也会对CPVC-cg-MAH的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SiO2加入量为12份时,最有利于CPVC-cg-MAH的接枝;溶剂为胶粘剂提供良好的流动性,帮助胶粘剂渗入被粘材料内部,提高粘结性能。对于CPVC-cg-MAH这一特殊结构的聚合物,单一溶剂很难满足完全溶解的需求。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提出四氢呋喃/1,2-二氯乙烷型复合溶剂,它能够完全溶解CPVC-cg-MAH,提供优良的溶解性能。作为胶粘剂,粘合强度非常重要,本论文就木材/PVC的胶粘强度作为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影响胶粘剂的粘合强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聚合物结构、粘合剂组成、粘合工艺等因素。本课题采用1H-NMR、FTIR、GPC、SEM、拉力试验机以及旋转黏度计等实验设备和酸碱滴定等实验方法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包括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链结构、氯含量、接枝率等,建立了结构与粘合强度等性能的依赖关系;同时溶剂中四氢呋喃比例、固含量、SiO2份数等对粘合剂粘合性能的影响也被讨论。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提高四氢呋喃比例会明显改善粘合剂流动性从而提高粘合强度;适当的提高氯含量以及接枝率亦会明显提高粘合强度;胶粘剂的固含量在12%左右,隔离剂SiO2用量在12份左右,无压制板温度为110℃时,粘合板材的粘合强度最好。最后,为方便工业化实施,对共混型胶粘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利用已工业化、方便可得的CPVC和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共混原位聚合,形成海岛结构,在相界面两相聚合物形成互穿,达到高粘合效果。共混胶粘剂的制备主要对制备过程进行初探,论证了制备过程的可行性,对产物的聚集态结构,及其跟随影响因素产生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初步表征。该部分内容以探究其规律为主,并提出观点。

张金杰[5](2019)在《水滑石的制备改性及其对聚氯乙烯树脂(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聚氯乙烯(PVC)由于自身的缺陷,其加工温度为180℃,而分解温度为130℃,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添加热稳定剂,防止其在加工过程中的热分解。针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剂生产与应用中存在的价格高、热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展了水滑石的制备改性及其对PVC热稳定性能影响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有机金属盐对聚氯乙烯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合成常规二元水滑石(LDHs);稀土三元水滑石和对水滑石进行表面活改性,通过对合成的三种水滑石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分析,研究三种水滑石的性能。通过添加到聚氯乙烯(PVC)材料中研究三种水滑石对其性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加工成的聚氯乙烯树脂(PVC)进行热失重分析(TGA);SEM微观表征;刚果红测试;静态烘箱老化测试及抑烟性能的测试研究聚氯乙烯(PVC)加工助剂对其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在控制其他加工助剂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测试有机金属盐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等剂量的热稳定剂中乙酰丙酮钙的热稳定效果优于乙酰丙酮锌和乙酰丙酮铝。当有机金属类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乙酰丙酮钙-聚氯乙烯树脂的热稳定性能最佳,静态老化实验中,80min后聚氯乙烯树脂才变为棕色,刚果红测试时间为22min,拉伸强度为52MPa。乙酰丙酮钙与聚氯乙烯树脂的相容性较好,能够抑制聚氯乙烯的热分解及提高聚氯乙烯树脂的力学性能。(2)成功制备Mg-Al-LDHs二元水滑石,与稀土金属镧掺杂的三元水滑石LaLDHs。在合成水滑石时,随着水热时间和温度的增加,水滑石的晶型结构较好,但考虑到工业化生产与成本问题最终确定水滑石的水热温度为150℃,水热时间为10h。研究表明在水滑石中参杂稀土金属元素能有效的提高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性。对比发现当La3+与Al3+的摩尔比为1:3时,水滑石在聚氯乙烯(PVC)中的热稳定效果达到最佳。根据刚果红测试结果显示,镧铝比为1:3时比常规水滑石添加到PVC中热稳定时间提高了20min。加镧的水滑石-聚氯乙烯树脂的热稳定性比常规水滑石抑烟效果好,PVC-LDHs烟密度为79%,镧铝比为1:3时的PVC-LaLDHs烟密度为55%,减小了24%。(3)将镧铝比为1:3的La-LDHs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硫酸钠、单烷基磷酸酯钾及脂肪酸的聚氧乙烯酯进行表面改性,经过XRD、FTIR和SEM分析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硫酸钠改性的水滑石破坏了水滑石原有的结晶状态,使得水滑石的晶型不再单一。而单烷基磷酸酯钾和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基本不会破坏水滑石与原有的结构形态,且结晶性较好。经过力学拉伸测试改性后的水滑石与聚氯乙烯的拉伸强度在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仅为4%的情况下,其拉伸强度提高了80%,表面活性剂使得水滑石与聚乙烯的相容性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水滑石在聚氯乙烯中的分散性和流动性,进而提高了聚氯乙烯的机械性能。

李冬旭[6](2019)在《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清漆喷涂过程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油漆树脂涂装领域,会使用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溶剂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国家目前正在逐步限制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溶剂,可以替代传统喷涂工艺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本文首先通过测定树脂红外光谱与粘均分子量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树脂影响,其次搭建一套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装置,采用不同清漆探究喷涂效果,并采用Fluent进行模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酚醛树脂和过氯乙烯树脂为原料,测定树脂红外光谱谱图、粘均分子量,考察超临界二氧化碳是否会引起树脂性质的改变。结果表明在55°C、10 MPa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5h,测定红外光谱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前后树脂官能团未发生变化,测定粘均分子量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前后粘均分子量未发生变化。从而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不会改变树脂性质。(2)在文献调研基础上,自行搭建实验装置,以酚醛清漆、过氯乙烯清漆、硝基清漆为原料,探究温度、压力、喷涂距离(喷枪到基板的距离)、清漆含量(清漆占清漆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混合物的质量比)对喷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酚醛清漆、过氯乙烯清漆、硝基清漆为原料时,清漆含量对油漆液滴尺寸有显着影响,随喷涂时清漆含量增多,油漆液滴平均直径显着增大。压力对油漆液滴尺寸有一定影响,随压力升高,喷涂时油漆液滴直径减小。温度、喷涂距离对油漆液滴尺寸影响较小,随温度升高、喷涂距离增大,液滴直径减小。酚醛清漆、过氯乙烯清漆、硝基清漆正交试验所得油漆液滴最小直径分别为79.26μm、62.94μm、65.47μm;(3)酚醛清漆和硝基清漆喷涂获得的涂膜可以通过GB/T1733-93耐水性实验,酚醛清漆和过氯乙烯清漆喷涂获得的涂膜可以通过GB/T9286划格法实验,按照GB/T6739-2006测定酚醛清漆、过氯乙烯清漆、硝基清漆涂膜硬度分别为3B、6B、HB。(4)通过Fluent进行模拟,以温度、压力、清漆含量、喷嘴直径为自变量,以油漆液滴平均直径为因变量,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压力升高、清漆含量减小、喷嘴直径减小喷涂油漆平均直径减小,雾化效果变好。

吉芹,罗腾,许玉霞,杨腾[7](2016)在《新型环保系列稀释剂的研制》文中提出针对传统涂料稀释剂中苯类溶剂含量高、毒性大的现状,采用醋酸仲丁酯、聚甲氧基二甲醚、PMA等低毒溶剂研制了系列涂料稀释剂,可完全替代传统的涂料用稀释剂,降低毒性。通过对不同溶解力参数的低毒有机溶剂进行优化复配,提高溶解力,减少其在施工及生产过程中稀释剂的用量,降低VOC排放。并且成功采用了来自于煤化工的有机溶剂替代传统的石油化工有机溶剂,拓展了涂料用溶剂的来源渠道。

吉芹,罗腾,许玉霞,杨腾[8](2016)在《新型环保系列稀释剂的研制》文中提出针对传统涂料稀释荆中苯类溶剂含量高、毒性大的现状,采用醋酸仲丁酯、聚甲氧基二甲醚、PMA等低毒溶剂研制了系列涂料稀释剂,可完全替代传统的涂料用稀释剂,降低毒性。通过对不同溶解力参数的低毒有机溶剂进行优化复配,提高溶解力,减少其在施工及生产过程中稀释剂的用量,降低VOC排放。

胡营仙[9](2016)在《阻燃聚氯乙烯电缆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的发展,电线电缆材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目前应用于电线电缆行业的绝缘和护套材料大多为有机聚合物。这类电线电缆材料在热源、高压、高温和氧气浓度充足的情况下容易引发燃烧,并且发生火灾时,含卤的阻燃材料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对人类和周边环境造成“二次危害”。因此研发阻燃性聚氯乙烯电缆料十分必要。本课题主要研究了阻燃聚氯乙烯(PVC)电缆料的配方,并确定电缆料的配方组成体系为:PVC为基体材料,增塑剂选用DOP复配氯化石蜡,CaCO3为填充剂,热稳定剂为钙锌复配使用,并且以Sb2O3、ZB、Al(OH)3作为阻燃剂的协同体系。在试验中还比较了不同配方的阻燃性能和机械性能,并初步探讨了协同体系的协效作用,达到了制备高性能的PVC电缆料的目的。通过实验表明,在当前研究体系中,Sb2O3的添加份数在8份左右时阻燃效果最佳;硼酸锌作为协同阻燃剂,添加量为8份时效果最佳;Al(OH)3同时有阻燃和消烟的作用,其添加份数在30份左右时在配方体系中效果较好。在本研究中选择DOP复配氯化石蜡为增塑剂,份数为50份。在本研究中选择CaCO3为填充剂,份数为80份。热稳定剂为钙锌复配使用,添加份数为6份。按照研究配方制备测试样品并进行性能测试,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电缆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都高于GB/T 8815-2008标准中J-70型PVC绝缘料的要求。(2)电缆料的氧指数为32,达到了难燃性材料的要求。(3)电缆料的燃烧水平达到了FV-0。(4)电缆料的烟密度210,达到了标准要求的最大250。

向伟健[10](2016)在《苯酚亚甲基化反应中新型固体酸的催化研究》文中提出环氧树脂产业在国家“十二五”期间迎来蓬勃的发展,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环氧树脂产销国。但是我国环氧树脂产品单一,主要为基础环氧树脂的生产。科技的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环氧树脂各项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品质环氧树脂在国内供不应求,依靠从国外大量进口。因此,国内的高端环氧树脂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开发替代传统双酚A型的双酚F型环氧树脂对我国的环氧树脂企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硫酸、磷酸等液体无机酸在化工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对设备腐蚀性大,难分离,副产物多等问题。固体酸催化剂以其在催化过程中容易分离,重复利用性好,随着绿色催化理念的普及而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垂青。作为工业化生产中应用最广的一大类催化剂,固体酸催化剂的使用能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断的吸引人们在固体催化剂类型上的创新,探索新型催化剂的制备思路。本论文以价格低廉易得的聚氯乙烯为碳链骨架,利用碳链上C1原子的活性,用有机胺类改性聚氯乙烯,得到胺化交联改性的PVC-EDA,利用改性得到的胺碱中心,进一步用硫酸处理,成功引入了酸中心而制得一种新型的固体酸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各项条件对于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优化的催化剂制备路线。经FT-IR,TG-DTA,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说明新的官能团成功引入到聚氯乙烯的碳链结构。该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酸量能够达到1.12 mmol/g,且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是一种制备简单,性能优异的固体酸催化剂。将所制备的催化剂用于合成双酚F以及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合成。实验结果表明,在酚醛比20: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0 min,催化剂用量0.5%(wt)的条件下,双酚F的收率和选择性均在95%以上。重复使用6次的情况下,性能保持稳定。在缩酮反应和酯化反应中,催化剂同样有极佳的催化性能,且经10次重复实验后,催化剂性能保持较稳定。将制备得到的双酚F进行精制,用减压蒸馏回收反应液中的苯酚和水,用甲苯重结晶的方法得到性能优异的4,4’-BPF。通过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以及核磁共振等仪器进行表征,证明精制后得到产品纯度为98.6%。本文还对同类型的催化剂的制备进行了探索,制备了一系列催化剂用于苯酚的亚甲基化反应,所得到的催化剂均成功引入了酸中心,且有一定的催化性能,为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二、新型过氯乙烯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过氯乙烯树脂(论文提纲范文)

(1)聚氯乙烯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2 粉末涂料的概述
        1.2.1 粉末涂料的分类
        1.2.2 粉末涂料的发展概况
    1.3 聚氯乙烯涂料
        1.3.1 聚氯乙烯涂料概述
        1.3.2 聚氯乙烯涂料的组成
    1.4 环氧树脂涂料
        1.4.1 环氧树脂的概况
        1.4.2 环氧树脂的固化
    1.5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概述
        1.5.1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防腐性能
        1.5.2 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涂层中的分散
        1.5.3 石墨烯复合材料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1.6 聚苯胺的概述
        1.6.1 聚苯胺的特性
        1.6.2 聚苯胺的掺杂
        1.6.3 聚苯胺的防腐机理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聚氯乙烯粉末涂料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粉末涂料的制备
    2.2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2.1 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2.2.2 涂层的耐盐雾测试
        2.2.3 涂层的形貌测试
        2.2.4 涂层的TG测试
        2.2.5 涂层的人工气候老化测试
        2.2.6 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增塑剂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3.2 颜填料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3.3 热稳定剂的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3.4 流平剂的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3 环氧改性聚氯乙烯双层粉末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粉末涂料的制备
    3.2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3.2.1 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3.2.2 涂层的结构与表征
        3.2.3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3.2.4 涂层的耐盐雾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固化方法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3.2 环氧树脂用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3.3 SEM-EDS分析
        3.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3.3.6 透射电镜分析(TEM)
        3.3.7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EIS)
        3.3.8 塔菲尔分析(Tafel)
        3.3.9 涂层的防腐机理
    3.4 小结
4 聚苯胺/氧化石墨烯填料在PVC/EP涂料中的防腐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PAGO的合成
        4.1.4 涂层的制备
    4.2 实验部分
        4.2.1 结构与表征
        4.2.2 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4.2.3 涂层的耐盐雾测试
        4.2.4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4.2.5 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图谱(XRD)分析
        4.3.2 光泽度和接触角分析
        4.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4.3.4 耐中性盐雾性能分析
        4.3.5 机械性能分析
        4.3.6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EIS)
        4.3.7 塔菲尔分析(Tafel)
        4.3.8 划痕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4.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3.10 保护机理
    4.4 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2.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2 国外企业战略理论相关文献述评
        2.1.3 国内企业战略理论相关文献述评
    2.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及相关文献述评
        2.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2.2.2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文献述评
        2.2.3 化工企业发展战略相关文献述评
第3章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高分子行业现状
        3.2.2 氯化高分子行业市场现状
    3.3 行业竞争分析
        3.3.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3.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3 替代品的威胁
        3.3.4 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3.3.5 购买者的谈判能力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4章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4.1.1 发展历程
        4.1.2 组织架构
        4.1.3 经营现状
    4.2 企业资源分析
        4.2.1 有形资源
        4.2.2 无形资源
        4.2.3 人力资源
    4.3 企业能力分析
        4.3.1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价值链描述
        4.3.2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能力分析
    4.4 企业核心能力分析
        4.4.1 技术层面:生产制造能力
        4.4.2 创新层面:产品创新能力
    4.5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5章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和制定
    5.1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2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愿景和使命
    5.3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
        5.3.1 战略目标
        5.3.2 战略定位
    5.4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第6章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
    6.1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6.1.1 以产研联盟拓宽原材料供给渠道
        6.1.2 依托产品创新持续扩大生产规模
        6.1.3 完善营销网络构建加快国内市场拓展
    6.2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保障
        6.2.1 加强资本运作效率
        6.2.2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6.2.3 建立高效运转的组织架构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金属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发光原理
    1.2 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非掺杂型室温磷光材料
        1.2.2 掺杂型室温磷光材料
    1.3 聚偏氯乙烯的研究进展
        1.3.1 聚偏氯乙烯的制备方法
        1.3.2 聚偏氯乙烯的性质性能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方法
        2.3.2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制备方法
        2.3.3 性质表征和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制备方法的优化
        2.4.2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性质
        2.4.3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制备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有机染料HBN的制备
        3.3.2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方法
        3.3.3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制备方法
        3.3.4 性质表征和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有机染料HBN的性质
        3.4.2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制备方法的优化
        3.4.3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性质
        3.4.4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膜的溶剂响应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4)PVC氯化原位接枝及共混制备木材/PVC胶粘剂、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CPVC与 CPVC-cg-MAH
        1.1.1 CPVC概述
        1.1.1.1 CPVC的生产工艺
        1.1.1.2 PVC的改性
        1.1.2 CPVC-cg-MAH概述
        1.1.2.1 CPVC-cg-MAH的理化性质与性能
        1.1.2.2 CPVC-cg-MAH的结构与表征
    1.2 氯化原位接枝概述
        1.2.1 氯化原位接枝接枝原理
        1.2.2 氯化原位接枝产物的结构特点
        1.2.3 氯化原位接枝的应用
        1.2.3.1 抑制小分子的迁移
        1.2.3.2 改善相容性
        1.2.3.3 胶粘剂与涂料领域
    1.3 木材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1.4 PVC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1.5 CPVC与 PMMA的共混及其表征
    1.6 高聚物的溶解
        1.6.1 高聚物的溶解过程
        1.6.2 高分子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判定
        1.6.3 溶剂的选择
        1.6.3.1 “相似相容”原则
        1.6.3.2 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
        1.6.3.3 Huggins参数小于1/2 的原则
        1.6.3.4 溶剂化原则
    1.7 胶粘剂的黏附机理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性
第二章 PVC/木材胶粘剂——CPVC-cg-MAH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实验装置的建立
        2.2.4 实验步骤及相关表征
        2.2.4.1 CPVC-cg-MAH的合成
        2.2.4.2 接枝率的测定
        2.2.4.3 氯化原位接枝产物粒径的表征
        2.2.4.4 扫描电镜(SEM)表征
        2.2.4.5 核磁共振氢谱
        2.2.4.6 分子量及分布测试
        2.2.4.7 凝胶含量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iO_2对氯化原位接枝的影响
        2.3.1.1 SiO_2加入量对产物接枝率(GD)的影响
        2.3.1.2 SiO_2对产物粒径的影响
        2.3.1.3 SiO_2/MAH混合的微观形貌
        2.3.2 低温紫外光引发制备CPVC-cg-MAH
        2.3.2.1 低温紫外光引发反应速率
        2.3.2.2 低温紫外光引发对分子结构的影响
        2.3.3 低温紫外光引发与高温引发的比较
        2.3.3.1 反应过程分析
        2.3.3.2 反应速率的比较
        2.3.3.3 链结构比较
        2.3.3.4 接枝率比较
        2.3.3.5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2.3.3.6 高温与低温紫外光引发产物的凝胶含量与双键含量分析
        2.3.3.7 高温和低温紫外光引发模型的建立
    2.4 结论
第三章 CPVC-cg-MAH粘合强度及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3 胶粘剂的制备
        3.2.4 剥离样板的制备
        3.2.5 相关测试及表征
        3.2.5.1 黏度测试
        3.2.5.2 粘合强度测试
        3.2.5.3 扫描电镜(SEM)表征
        3.2.5.4 氯含量的计算
        3.2.5.5 分子量及其分布测试
        3.2.5.6 接枝率的测定
        3.2.5.7 核磁共振氢谱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VC-cg-MAH溶剂的选择
        3.3.1.1 单一溶剂
        3.3.1.2 复合溶剂
        3.3.1.3 复合溶剂与单一溶剂粘合性能比较
        3.3.2 复合溶剂中四氢呋喃比例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3 固含量对粘合性能的影响
        3.3.4 SiO_2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5 氯含量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6 接枝率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7 压制温度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8 压制时间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9 热引发以及紫外引发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10 CPVC-cg-MAH胶粘剂粘合模型的建立
    3.4 结论
第四章 CPVC/PMMA原位聚合胶粘剂的制备、表征与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4.2.3 溶液法CPVC/PMMA胶粘剂的制备
        4.2.3.1 实验装置
        4.2.3.2 具体实验步骤
        4.2.4 固相法制备CPVC/PMMA胶粘剂
        4.2.4.1 实验装置
        4.2.4.2 具体实验步骤
        4.2.5 固相法制备CPVC-cg-MAH/PMMA和 CPVC-cg-MMA/PMMA胶粘剂
        4.2.6 相关表征与测试
        4.2.6.1 粘合强度测试
        4.2.6.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4.2.6.3 CPVC/PMMA的红外光谱(FT-IR)表征
        4.2.6.4 CPVC/PMMA的 DSC表征
        4.2.6.5 CPVC/PMMA的扫描电镜(SEM)表征
        4.2.6.6 CPVC/PMMA的凝胶含量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PVC/PMMA胶粘剂的制备工艺
        4.3.1.1 不同引发剂用量下MMA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
        4.3.1.2 CPVC对 PMMA转化率的影响
        4.3.1.3 MMA的转化率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4.3.1.4 不同引发剂用量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4.3.1.5 不同引发剂用量PMM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4.3.1.6 小结
        4.3.2 CPVC/MMA固相原位聚合
        4.3.2.1 不同MMA加入量对CPVC/PMMA粘合强度的影响
        4.3.3 CPVC/PMMA结构分析
        4.3.3.1 CPVC/PMMA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3.2 CPVC/PMMA相容性
        4.3.3.3 CPVC/PMMA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4.3.3.4 CPVC/PMMA的凝胶含量分析
        4.3.3.5 CPVC/PMMA的微观形貌
        4.3.3.6 CPVC/PMMA聚合体系的反应过程
        4.3.4 CPVC接枝共聚物/PMMA聚合体系的表征与性能
        4.3.4.1 CPVC接枝共聚物与PMMA的相容性
        4.3.4.2 CPVC接枝共聚物与PMMA聚合体系的粘合强度分析
        4.3.4.3 CPVC接枝共聚物与PMMA聚合体系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水滑石的制备改性及其对聚氯乙烯树脂(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聚氯乙烯(PVC)加工助剂研究现状
        1.2.1 增塑剂
        1.2.1.1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P)
        1.2.1.2 环氧大豆油酸2-乙基己酯
        1.2.1.3 聚酯类增塑剂
        1.2.2 热稳定剂
        1.2.2.1 甲基锡类
        1.2.2.2 金属皂化物
        1.2.2.3 铅盐类
        1.2.3 填充剂
    1.3 水滑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有机金属盐对PVC树脂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1.4.2 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在聚氯乙烯树脂中的性能研究
        1.4.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水滑石及其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有机金属盐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聚氯乙烯树脂的加工
        2.2.3.2 聚氯乙烯树脂的静态老化测试
        2.2.3.3 聚氯乙烯树脂的刚果红测试
        2.2.3.4 热重分析测试
        2.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2.3.6 力学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有机金属盐对聚氯乙烯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2.3.1.1 静态老化实验
        2.3.1.2 热失重分析
        2.3.1.3 刚果红试验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有机金属盐-聚氯乙烯树脂力学性能测试
    2.4 小结
3 类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在PVC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水滑石的制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4 新型水滑石的表征
        3.2.4.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3.2.4.2 X射线衍射光谱(XRD)
        3.2.4.3 热稳定性分析
        3.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2.4.5 透射电镜(TEM)
    3.3 结果与分析
        3.3.1 FT-IR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热稳定性分析
        3.3.4 扫描电镜(SEM)
        3.3.5 透射电镜分析(TEM)
    3.4 水滑石在PVC中应用
        3.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4.2 实验方法
        3.4.3 水滑石-聚氯乙烯(PVC)的表征
        3.4.3.1 热失重分析仪(TGA)
        3.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4.3.3 聚氯乙烯热稳定实验
        3.4.3.4 烟密度测试
        3.4.3.5 聚氯乙烯树脂力学测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热失重(TGA)分析
        3.5.2 水滑石-聚氯乙烯树脂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5.3 热稳定测试
        3.5.4 烟密度测试
        3.5.5 力学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水滑石的改性及其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改性水滑石的制备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过程
        4.2.4 改性水滑石的表征
        4.2.4.1 FTIR分析
        4.2.4.2 X射线衍射光谱(XRD)
        4.2.4.3 热失重(TG)
        4.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4.3 改性水滑石结果与分析
        4.3.1 FT-IR分析
        4.3.2 X射线衍射光谱(XRD)
        4.3.3 TG分析
        4.3.4 SEM分析
    4.4 改性水滑石在PVC中应用
        4.4.1 改性水滑石-聚氯乙烯的制备
        4.4.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4.1.2 实验方法
        4.4.2 聚氯乙烯(PVC)的表征
        4.4.2.1 热失重分析仪(TGA)
        4.4.2.2 聚氯乙烯树脂的静态老化测试
        4.4.2.3 聚氯乙烯树脂的刚果红测试
        4.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4.4.2.5 力学性能测试
        4.4.2.6 烟密度测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热失重分析仪(TGA)
        4.5.2 静态老化实验
        4.5.3 刚果红实验
        4.5.4 扫描电镜(SEM)
        4.5.5 力学性能测试
        4.5.6 烟密度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清漆喷涂过程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超临界流体应用
    1.2 传统喷涂方式
        1.2.1 空气喷涂
        1.2.2 高压无气喷涂
        1.2.3 静电喷涂
        1.2.4 加热喷涂
    1.3 涂料组成
    1.4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
        1.4.1 超临界二氧化碳-溶剂-树脂三元相平衡测定
        1.4.2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实验
        1.4.3 CFD软件模拟
        1.4.4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装置设计
    1.5 实验油漆涂料
        1.5.1 酚醛清漆
        1.5.2 过氯乙烯清漆
        1.5.3 硝基清漆
    1.6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树脂的影响
        2.1.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2 粘均分子量测定
        2.1.3 树脂红外光谱测定
    2.2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实验方法
3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成膜物质组分的影响
    3.1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酚醛树脂的影响
        3.1.1 酚醛树脂粘均分子量测定结果
        3.1.2 酚醛树脂红外光谱测定结果
    3.2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过氯乙烯树脂的影响
        3.2.1 过氯乙烯树脂粘均分子量测定结果
        3.2.2 过氯乙烯树脂红外光谱测定结果
    3.3 小结
4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实验
    4.1 采用酚醛清漆进行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实验
    4.2 采用过氯乙烯清漆进行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实验
    4.3 采用硝基清漆进行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实验
    4.4 小结
5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CFD软件模拟
    5.1 控制方程理论
    5.2 模型选择及参数设置
    5.3 模拟结果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新型环保系列稀释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原料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所用溶剂的部分理化性能指标
    2.2 醇酸涂料稀释剂研制
        2.2.1 醇酸涂料稀释剂复配及溶解度参数
        2.2.2 醇酸涂料稀释剂性能检测
        2.2.3 醇酸涂料稀释剂与醇酸磁漆配套应用考察
    2.3 环氧涂料稀释剂研制
        2.3.1 环氧涂料稀释剂复配及溶解度参数
        2.3.2 新型环氧稀释剂的溶解性及应用于环氧涂料性能考察
    2.4 聚氨酯涂料稀释剂研制
        2.4.1 聚氨酯涂料稀释剂复配及溶解度参数
        2.4.2 聚氨酯涂料稀释剂性能检测
        2.4.3 新型聚氨酯涂料稀释剂应用于聚氨酯面漆性能考察
    2.5 过氯乙烯涂料稀释剂研制
        2.5.1 过氯乙烯涂料稀释剂复配及溶解度参数
        2.5.2 新型过氯乙烯涂料稀释剂应用后性能考察
    2.6 硝基涂料稀释剂研制
        2.6.1 新型硝基涂料稀释剂复配及溶解度参数
        2.6.2 新型硝基涂料稀释剂性能检测
        2.6.3 新型硝基涂料稀释剂施工性能考察
3 研究结论
4 结语

(9)阻燃聚氯乙烯电缆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氯乙烯PVC简介
    1.2 阻燃PVC配方要求及评价方法
    1.3 阻燃和抑烟机理
        1.3.1 凝聚相阻燃机理
        1.3.2 气相阻燃机理
        1.3.3 协效阻燃机理
        1.3.4 抑烟机理
    1.4 PVC阻燃和抑烟技术
        1.4.1 无机阻燃剂
        1.4.2 有机阻燃剂
        1.4.3 抑烟剂的要求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阻燃PVC电缆料的制备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工艺
        2.1.4 测试方法
    2.2 PVC树脂的选择
        2.2.1 PVC树脂的性质和牌号
        2.2.2 PVC树脂的燃烧受热分解过程
    2.3 PVC电缆料的阻燃剂选择及阻燃性能
        2.3.1 阻燃剂的选择
        2.3.2 Sb_2O_3阻燃体系的阻燃性能及协同效应
        2.3.3 硼酸锌对PVC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 氢氧化铝对PVC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增塑剂的选择及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2.4.1 增塑剂的选择
        2.4.2 增塑剂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2.5 填充剂的选择
        2.5.1 填充剂的作用
        2.5.2 填充剂对PVC阻燃性能的影响
    2.6 热稳定剂的选择和对性能的影响
        2.6.1 热稳定剂的作用和选择
        2.6.2 热稳定剂对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燃PVC电缆料的性能研究
    3.1 试验部分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1.3 样品制备
        3.1.4 测试方法
    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3.2.1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2.2 电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2.3 阻燃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2.4 热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
        3.2.5 加工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苯酚亚甲基化反应中新型固体酸的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双酚F和双酚F型环氧树脂
        1.2.1 双酚F理化性质
        1.2.2 双酚F型环氧树脂
    1.3 双酚F及双酚F环氧树脂的应用情况
    1.4 双酚F的研究进展
        1.4.1 双酚F发展历程
        1.4.2 合成双酚F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PVC-EDA的制备
        2.3.2 PVC-EDA-SO_4H的制备
    2.4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2.4.1 双酚F的检测
        2.4.2 FT-IR检测
        2.4.3 热重分析
        2.4.4 比表面积与孔体积分析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2.4.6 溶剂稳定性考察
        2.4.7 元素分析
        2.4.8 酸量滴定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乙二胺与聚氯乙烯摩尔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5.2 胺化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5.3 溶胀剂种类对于双酚F
        2.5.4 预处理溶胀剂的量
        2.5.5 硫酸浓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5.6 红外光谱分析
        2.5.7 热重分析
        2.5.8 元素分析
        2.5.9 酸量滴定结果
        2.5.10 溶剂稳定性考察
        2.5.11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2.5.12 氮气吸脱附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剂性能考察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案
        3.3.1 双酚F合成机理
        3.3.2 合成双酚F的实验操作
    3.4 PVC-EDA-SO_4H催化合成双酚F结果与讨论
        3.4.1 反应温度对双酚F合成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对双酚F合成的影响
        3.4.3 催化剂用量对双酚F合成的影响
        3.4.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考察
    3.5 PVC-EDA-SO_4H在缩酮反应和酯化反应中催化性能
        3.5.1 催化剂用量对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影响
        3.5.2 反应时间对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影响
        3.5.3 催化剂在缩酮反应中的重复使用性能
        3.5.4 催化剂用量对合成醋酸正丁酯的影响
        3.5.5 反应时间对合成醋酸正丁酯的影响
        3.5.6 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重复使用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酚F的精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案
    4.4 精制双酚F的表征
        4.4.1 红外光谱分析
        4.4.2 液相色谱分析
        4.4.3 核磁共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同类型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探索
    5.1 前言
    5.2 实验仪器和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案
        5.3.1 PVC-DETA-SO_4H和PVC-TETA-SO_4H的制备
        5.3.2 PVC-EDA-PS的制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FT-IR分析
        5.4.2 催化剂在苯酚亚甲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四、新型过氯乙烯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氯乙烯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韩宇莹.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震一. 山东大学, 2020(05)
  • [3]基于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研究[D]. 吕福宁. 天津大学, 2020(02)
  • [4]PVC氯化原位接枝及共混制备木材/PVC胶粘剂、结构与性能[D]. 王俊程.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水滑石的制备改性及其对聚氯乙烯树脂(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D]. 张金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清漆喷涂过程基础研究[D]. 李冬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新型环保系列稀释剂的研制[J]. 吉芹,罗腾,许玉霞,杨腾.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6(12)
  • [8]新型环保系列稀释剂的研制[A]. 吉芹,罗腾,许玉霞,杨腾. 2016全国特种功能型、环境友好型涂料涂装技术交流会暨浙江省涂料工业协会年会论文集, 2016
  • [9]阻燃聚氯乙烯电缆料的研究[D]. 胡营仙.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5)
  • [10]苯酚亚甲基化反应中新型固体酸的催化研究[D]. 向伟健.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标签:;  ;  ;  ;  

新型全氯乙烯树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