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杆菌对大肠杆菌O-78的体外拮抗试验

乳酸杆菌对大肠杆菌O-78的体外拮抗试验

一、乳酸杆菌体外对大肠埃希菌O-78拮抗作用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芝超[1](2021)在《基于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消除机制的中药组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钟浪[2](2021)在《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犊牦牛腹泻病是西藏地区养殖业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大肠埃希氏菌(E.coli)是犊牦牛腹泻病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着眼于健康养殖理念,欲使用前期分离到的耐酸、耐胆盐且对E.coli O78有较好抑菌作用的乳酸杆菌Lac-2、枯草芽孢杆菌Kc-4各1株制作抗牦牛腹泻的益生菌制剂。结果如下:(1)益生菌对E.coli O78所致犊牦牛腹泻病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本试验通过分组试验的方法,使用剂量为109CFU的E.coli O78对犊牦牛每日攻毒2次,对前期获得的具有抑制E.coli O78生长的Lac-2、Kc-4进行预防和治疗试验以获得最佳预防和治疗方案预防试验显示:使用1010CFU的Lac-2预防E.coli O78效果最佳。连续灌服益生菌3日,每日2次,剂量为109CFU的E.coli O78对犊牦牛每日攻毒2次,15±0.5日内不会出现腹泻。治疗试验显示:5×109CFU/m L Lac-2+5×109CFU/m L Kc-4混合菌液治疗由E.coli O78引起的犊牦牛腹泻病效果最好。每日灌服3次、最长连续灌服3±0.5日可治愈E.coli O78所引起的犊牦牛腹泻病。(2)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制作本试验对Lac-2、Kc-4通过真空冷冻干燥试验获得益生菌干粉制剂,筛选出的最佳冷冻保护剂为20%的脱脂乳液,保护剂与发酵物沉淀物的最佳比例为1:1。对制作出的Lac-2冻干粉的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乳酸杆菌Lac-2冻干粉剂量为0.64×109CFU/g,活菌率为90.29%,水分含量为11.82%,蛋白质含量为2.32 g/100g,脂肪含量测定为1.20g/100g,分散力良好,无大肠埃希氏菌污染。Lac-2与Kc-4二联益生菌冻干粉剂量为0.56×1010CFU/g,活菌率为90.34%,水分含量为12.35%,蛋白质含量为2.68 g/100g,脂肪含量测定为1.68 g/100g,分散力良好,无大肠埃希氏菌污染。冻干剂保藏试验显示:益生菌制剂在-20℃经过12个月的冷藏,活菌率为70.5%;为保证益生菌制剂1年的保质期,所制作1头份的益生菌制剂为2 g/瓶。(3)益生菌抗犊牦牛腹泻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本试验使用ELISA法检测攻毒及治疗各阶段牦牛血清zonulin含量;对各肠段做石蜡切片,观察病理变化;使用荧光定量法检测各肠段中zo-1、muc1蛋白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如下:ELISA试验显示,经E.coli O78攻毒4天后,其血清zonulin含量与攻毒前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经益生菌治疗2天后,血清zonulin含量与攻毒第4天相比显着下降(P<0.05);经氟苯尼考治疗2天后,血清zonulin含量与攻毒第4天血清zonulin含量相差不显着(P>0.05)。治疗2天后,氟苯尼考治疗组的犊牦牛血清zonulin含量显着(P<0.05)高于益生菌治疗组。石蜡切片观察表明,益生菌制剂对恢复由E.coli O78所致犊牦牛肠道的病理变化方面比氟苯尼考优良。荧光定量试验表明,E.coli O78会通过抑制zo-1、muc1的表达而改变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的通透性,肠黏膜zo-1、muc1蛋白的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与zonulin的表达量呈负相关状态。综上所述,本试验对Lac-2、Kc-4进行真空冷冻干燥试验获得益生菌制剂,Lac-2冻干粉剂量为0.64×109CFU/g;Lac-2与Kc-4二联益生菌冻干粉剂量为0.56×1010CFU/g,两者均制作1头份的益生菌制剂为2 g/瓶,两种益生菌制剂于-20℃冷藏12个月依旧有效。前者每日灌服2次、连续灌服3日可保证犊牦牛15±0.5日健康,后者每日灌服3次,最多连续灌服3±0.5日可以治愈E.coli O78病。该二联益生菌制剂恢复由E.coli O78所致犊牦牛肠道的病理变化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ELISA试验与荧光定量试验结果提示,二联益生菌制剂通过降低血清zonulin含量提高肠黏膜zo-1、muc1蛋白含量,从而增加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的通透性,最终达到治愈犊牦牛E.coli O78腹泻病的目的。本试验证明,利用益生菌替代抗生素防治犊牦牛E.coli O78腹泻病完全可行,可作为替代抗生素来防治此类疾病的备选药物之一。

李会阳[3](2019)在《TLR2/4/NF-κB信号通路及下游细胞因子在需氧菌性阴道炎致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是2002年新提出的以乳酸杆菌减少,需氧菌增多为特征的一种阴道感染类型。AV的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或革兰阳性菌。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2和TLR4可分别识别革兰阳性菌细菌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和革兰阴性菌细菌胞壁主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调控下游细胞因子合成及分泌。本团队前期研究显示,AV患者阴道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和TNF-α等水平升高,但具体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分三部分:用AV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LPS及PGN刺激永生化人阴道上皮VK2/E6E7细胞,用AV常见致病菌构建SD大鼠AV模型,通过体外、体内试验探讨AV致病机制中TLR2/4/NF-κB信号通路及下游细胞因子的作用。目的第一部分:观察AV常见致病菌刺激对VK2/E6E7细胞TLR2/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及下游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第二部分:观察LPS及PGN刺激及TLR2、TLR4中和抗体的应用对VK2/E6E7细胞TLR2/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及下游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第三部分:建立SD大鼠AV模型,通过体内实验观察TLR2/4/NF-κB信号通路在AV常见致病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应用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和革兰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 29213)分别刺激VK2/E6E7细胞,通过Real Time 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及Luminex液相芯片及ELISA方法,观察TLR2/4信号传导通路关键蛋白活化及下游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第二部分:应用LPS及PGN分别刺激VK2/E6E7细胞,通过Real Time 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及Luminex液相芯片及ELISA方法,观察TLR2/4信号传导通路关键蛋白活化及下游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应用TLR2、TLR4中和抗体,探究TLR2、TLR4在TLR2/4信号传导通路活化的作用。第三部分:应用25922菌株、29213菌株及混合菌株构建SD大鼠AV模型,通过pH值测定、HE染色、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TLR2/4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1)25922菌株及29213菌株刺激可上调VK2/E6E7细胞TLR2、TLR4、NF-κB的表达。(2)25922菌株与VK2/E6E7细胞共培养2小时,促炎性细胞因子IL-6及IFN-γ水平明显升高,共培养4小时后,IL-1β、IL-6、IL-8、IFN-γ及TNF-α水平也明显升高。(3)29213菌株与VK2/E6E7共培养2小时,促炎性细胞因子IL-32及IFN-γ水平明显升高;共培养4小时,IL-2、IL-8、IL-17A、IL-18、IL-32及IFN-γ水平明显升高。第二部分:(1)LPS及PGN刺激可上调VK2/E6E7细胞TLR2、TLR4、NF-κB的表达;应用TLR2、TLR4中和抗体后,LPS及PGN对NF-κB p65的活化作用明显减弱。(2)LPS处理VK2/E6E7细胞后,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23水平明显升高,且具有时间依赖性。(3)PGN处理VK2/E6E7细胞后,促炎性细胞因子IL-8水平明显升高。第三部分:(1)造模后,各实验组大鼠阴道pH值明显升高。(2)细菌接种完成后第3天及第7天,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各实验组大鼠阴道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3)细菌接种完成后第3天及第7天,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阴道组织内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第一部分:AV常见致病菌可刺激VK2/E6E7细胞内TLR2/4/NF-κB信号通路活化,促进下游细胞因子释放。第二部分:LPS和PGN可通过TLR2、TLR4刺激VK2/E6E7细胞内TLR2/4/NF-κB信号通路活化,促进下游细胞因子释放。第三部分:TLR2、TLR4表达均为阳性的SD大鼠阴道内感染25922菌株和或29213菌株时,TLR2/4/NF-κB信号通路活化,导致阴道黏膜炎症细胞浸润。

杨娟[4](2018)在《复方中药筛选及其对不同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探索》文中认为禽大肠杆菌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细菌病之一,主要依赖于抗生素防治,但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且其耐药性可在人和动物间传播,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超级大肠杆菌的发现和多重耐药菌株的不断报道为世界敲响了警钟,为此很多国家禁止在动物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寻找抗生素替代品已迫在眉睫。中药作为传统医药,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在抗菌功效方面存在协同、相加等关系,且其抑菌效果因大肠杆菌分离株不同而存在差异。为了明确中药抑菌效果与大肠杆菌分离株间的关系,本论文基于不同源大肠杆菌的特性(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系统进化群)研究了单味中药和组方药的抑菌效果,并就分离株特性与中药抑菌效果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药抗菌治疗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首先,本研究从昆明市农贸市场鸡肝、花鸟市场虎皮鹦鹉粪样和昆明动物园孔雀粪样中分离鉴定了大肠杆菌,并对分离株的12种毒力基因和22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检测。其次,根据不同来源(包括保存的致病菌株)分离株特性,从中筛选出30株大肠杆菌,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18种中药醇提成份的最小抑菌浓度,利用棋盘法测定了联合中药的抑菌效果,并自拟了2种组方。最后,本研究对分离株基因携带数量、模式及系统进化群与中药抑菌效果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本研究共分离得到613株细菌,最终鉴定出22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表明:traT基因检出率最高,为99.67%;papC基因检出率最低,为20.13%,tsh、papC、cvaC 3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在60.00%以下;其余毒力基因检出率均在60.00%以上。不同来源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检出率存在差异。鸡肝分离株毒力基因检出率高于粪样分离株,而发病鸡鸡肝分离株检出率高于农贸市场鸡肝分离株(papC基因除外)。分离株耐药基因检测表明:OXA、SHV两个耐药基因检出率小于40%,其余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均在40%以上。Gyra(QRDR)基因检出率最高,为99.34%;SHV基因检出率最低,为11.55%。不同来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存在差异。除OXA、SHV两种耐药基因外,其余耐药基因在发病鸡鸡肝分离株中的检出率最高;50%的耐药基因在孔雀源大肠杆菌中检出率最低。18种中药的抑菌效果表明:6味中药(诃子、地榆、乌梅、石榴皮、枳壳和芦荟)的抑菌效果较好。药物联合效果表明:五味子、乌梅、枳壳、诃子、石榴皮两两联合,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且枳壳与乌梅的联合效果最好;白头翁、秦皮、地榆、枳壳、芦荟两两联合,表现为相加或无关作用,而秦皮与地榆的联合效果较好。通过牛津杯法和药平板稀释法对2种自拟组方药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复方一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圈直径为22.48 mm,最小抑菌浓度为3.25mg/mL。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携带较多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时,中药对其具有较好的抑制或杀灭效果,反之,中药对其效果较差;就优势基因携带模式而言,中药对这些菌株亦有较好的抑制或杀灭效果。分离株系统进化群与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数、耐药基因数以及中药对菌株的抑菌效果间不存在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展开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复方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于健康[5](2018)在《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的止泻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头翁汤作为传统治疗痢疾的首选药物方剂,在临床兽医中具有广泛应用。本研究根据传统方剂的组方特点和作用功能,克服了传统剂型的不足之处,将白头翁汤研制成复方中药散剂,为了评价该药物的作用效果,进行了临床前的药物效果评价试验,为开发新型兽用腹泻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复方白头翁散的体外抗菌及其镇痛抗炎活性研究1.1体外抗菌活性研究釆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试验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沙门氏菌的MIC的最低值分别为6.25 mg/m L、12.5mg/m L、25mg/m L,MBC的最低值分别为12.5 mg/m L、25mg/m L、50mg/m L。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1.2镇痛抗炎活性研究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测定复方白头翁散的镇痛、抗炎效果。镇痛结果显示,中剂量与高剂量的复方白头翁散均显着提高了小鼠痛阈值,减少了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的反应次数,高剂量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率达61.77%,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抗炎结果显示,中剂量的复方白头翁散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度的抑制率达80.77%,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说明复方白头翁散具有镇痛、抗炎作用。2复方白头翁散的止泻作用研究利用蓖麻油致小鼠腹泻模型研究药物的抗腹泻作用,并运用半固体营养糊法研究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的影响;采用兔离体回肠平滑肌,观察复方白头翁散对正常状态下兔离体回肠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蓖麻油所致的急性腹泻模型中,复方白头翁散中、高剂量能显着性抑制给予蓖麻油后6h内小鼠湿粪便的排便次数(P<0.05)。复方白头翁散高剂量可显着减少正常小鼠肠推进率,增大正常小鼠胃排空率(P<0.05)。复方白头翁散可浓度依赖性抑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自发性收缩(P<0.05)。表明复方白头翁散具有较好的止泻作用,且能显着抑制正常情况下小肠运动。3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模型的疗效研究选择小鼠来建立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连续灌胃给药5天,对其体重与腹泻指数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检测血液白细胞数,测定免疫器官重量,Elisa方法检测IL-6和TNF-α细胞因子水平、平板计数法测定肠道菌群数量,对复方白头翁散治疗小鼠大肠杆菌(E.coli O101)性腹泻效果做出评价。结果显示,(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白头翁散中、高剂量显着增加了小鼠的体重,显着降低了小鼠的腹泻指数(P<0.05);(2)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白头翁散中、高剂量显着降低了腹泻小鼠的白细胞数,显着降低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浓度水平(P<0.05);(3)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组的脾脏和胸腺指数均显着性提高(P<0.05),中剂量可以显着增加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益生菌的数目,降低有害菌的数目(P<0.05)。这表明复方白头翁散能改善腹泻小鼠的体重,降低腹泻指数,减少炎症反应,恢复机体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复方白头翁散对腹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改善腹泻的并发症状。

阿琪玛[6](2017)在《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研究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O2、O8、O78的体外抑菌作用以及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8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为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牛源致病性E.coli的体内外抑菌效果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包括以下5个方面:(1)采用有机溶剂乙醇、乙酸乙酯、丙酮、氯仿、石油醚对五谷虫进行抑菌物质的提取,发现抗菌肽提取方法有体外抑菌效果,确定提取方法后应用于厩螫蝇。试验结果表明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 O8抑菌圈直径为25.55±0.39mm。提取液蛋白浓度为0.653±0.021mg/mL。(2)研究表明本地区牛源优势致病性E.coli O1、O2、O8和O78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因此选择4种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以上致病性E.coli均有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作用,在24h内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可检测到细胞内的蛋白物质和释放到培养液中的离子,使蛋白含量和电导率升高,从而达到抑菌效果,2种提取液具有较广的抑菌谱。(3)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仅灌服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注菌并灌胃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厩螫蝇高剂量组、厩螫蝇中剂量组、厩螫蝇低剂量组,连续7d,2次/d,在第5d末期给药后,腹腔注射80%MLD菌液。结果表明,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可显着降低小鼠盲肠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肠球菌和肠杆菌的数量显着升高(P<0.05);使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肌层厚度、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5)。厩螫蝇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对小肠的机械屏障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其效果接近于阳性对照组。(4)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清IL-2、IL-4、IL-10、Ig A、Ig M、IgG、INF-γ、T3、T4、胰岛素含量显着降低(P<0.05),血清IL-6、IL-8、TNF-α、ACTH、CORT、GH、血糖含量显着升高(P<0.05)。阳性对照组和厩螫蝇中剂量组可以提高被E.coliO8感染小鼠免疫球蛋白、抗炎因子含量,降低促炎因子含量,调节机体血清中各指标平衡,提高机体的抗逆性。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免疫脏器指数、NK细胞活性和吞噬细胞吞噬能力显着降低(P<0.05),厩螫蝇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可以增加小鼠免疫脏器水平,显着提高NK细胞活性和吞噬细胞的能力(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3+、CD4+、CD19+和CD4+/CD8+含量显着降低(P<0.05),CD8+含量显着升高(P<0.05),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可以提高感染小鼠CD3+、CD4+、CD19+和CD4+/CD8+含量,降低CD8+含量,厩螫蝇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可调节小鼠外周血淋巴亚群含量,减少抑制性T细胞的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肠上清液中IL-2、IL-13、IL-4、IFN-γ、SOD和T-AOC含量显着降低(P<0.05),IL-6、TNF-α和5-OH含量显着升高(P<0.05)。厩螫蝇中剂量组和环丙沙星组可提高感染小鼠IL-2、IL-13、IL-4、IFN-γ、SOD和T-AOC含量(P<0.05),显着降低IL-6、TNF-α和5-OH含量(P<0.05),由此可知,致病性E.coli O8可破坏肠粘膜屏障,厩螫蝇中剂量组效果最佳。(5)通过高通量焦磷酸测序对各处理组致病性E.coli小鼠盲肠中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盲肠微生物的多样性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组间的微生物菌落结构与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浓度相关。

刘广芹[7](2017)在《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低聚糖不能被宿主体内消化酶消化分解,能被宿主肠道内的微生物分解利用。低聚糖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繁殖与增长,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等功能,目前在畜牧行业被广泛添加应用于饲料,以提高动物肠道机能促进生长发育。本研究主要通过体内外试验,对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在小鼠肠道内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调节作用进行初步研究,以获得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作为益生元的最佳浓度。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在体外实验过程中,本研究分别将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按照20 g/L、30 g/L、40 g/L进行添加作为培养基碳源,研究不同添加量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体外培养条件下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影响,并测定其OD值。结果表明,低聚半乳糖30g/L和低聚果糖30 g/L对大肠杆菌增殖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低聚半乳糖20 g/L、30 g/L、40 g/L对乳酸杆菌增殖效果显着(P<0.05);低聚果糖30 g/L对乳酸杆菌增殖效果与20 g/L、40 g/L添加量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以小鼠为实验模型,进行了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进行了体内试验,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试验组,其中试验组分别灌胃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连续试验14 d;对照组以同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在试验开始第0、7、14 d采集小鼠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培养、分离与鉴定,观察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内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灌胃7 d后,试验组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增殖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乳酸杆菌增殖明显增多(P<0.05),且低聚半乳糖试验组明显优于低聚果糖试验组,低聚半乳糖对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乳酸杆菌的增殖作用优于低聚果糖。综上所述,体外试验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抑制大肠杆杆菌生长,促进乳酸杆菌生长。连续添加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可使小鼠粪便中乳酸杆菌数量增加,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减少。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中肠道菌群测定中的判定标准,判定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且低聚半乳糖的调节作用比低聚果糖更佳。

黄立[8](2017)在《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鸡大肠杆菌病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对我国养鸡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信阳市疫病检测工程中心(信阳农林学院市级工程中心)对豫南地区主要养鸡集中区的调查,在规模化养鸡场细菌性疾病当中,大肠杆菌发病率一直居于首位。鸡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多,给防治本病增加了难度。因此,开展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对于有效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涉及到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利用优势致病菌株研制多价灭活苗等方面。通过系列研究,进一步弄清楚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状况,必将为豫南地区乃至河南的鸡大肠杆菌病科学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价值。1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于豫南地区送检的164份病鸡样品,经过常规方法培养、纯化及镜检,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PCR鉴定,共分离到鸡大肠杆菌121株,鉴定出88株分离菌株血清型,包括1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是02、078、01、018、026、022,共72株,占总分离株的59.50%。给供试雏鸡接种121株分离菌株后,可见发病症状及剖检病变都与本病特征相符;在121株分离菌株中,有64株高致病性菌株、31株中度致病性菌株、26株低致病性菌株,分别占总试验菌株的52.9%、25.6%、21.5%。2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62株鸡大肠杆菌对18种药物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PCR方法扩增I型整合酶基因。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耐药谱型达12种之多;对β-内酰胺类、酚胺醇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土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强力霉素四种药物,耐药率分别为95.2%、87.1%、80.6%、72.6%;I型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87.1%。由此表明,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3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了解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进而筛选出具有协同抗菌效果的药物组合,为体内试验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黄芩苷和小檗碱分别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蒲公英提取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无关作用。由此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抗菌药物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4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利用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具有地方代表性的O1、O2、O78、O22、O26、O18六种优势血清型菌株,研制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胶多价灭活苗。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对各日龄鸡的安全性较好,采用大肠杆菌菌株攻毒,免疫组可获得完全保护,说明该疫苗对大肠杆菌病免疫效果显着。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有效防治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提高豫南地区整体养鸡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婷婷[9](2017)在《新疆黑果小檗根部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活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新疆黑果小檗根部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根皮5%硫酸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及含量测定,并研究根部化学成分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1.化学成分初步研究:(1)采用植物未知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方法,对黑果小檗根皮和根木质部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初步定性研究。(2)对比研究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的区别,并对根皮和根木质部中总生物碱含量进行初步测定。(3)用响应面法考察并优化根皮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2.用5%硫酸冷浸提取黑果小檗根皮,滤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硅胶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结合NMR、ESI-MS等分析方法,解析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HPLC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3.采用牛津杯法、倍比稀释法及OD值测定法,初步研究根皮5%硫酸提取物及其95%乙醇部位、70%乙醇部位、水部位、单体化合物和根木质部的上述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1.(1)黑果小檗根皮和根木质部中都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生物碱、糖及苷类、有机酸、皂苷类、黄酮类、酚类和鞣质、三萜、内酯类等多种物质。(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样品总生物碱含量(平均值2.94%)均高于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得总生物碱含量(平均值1.4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根皮和根木质部中总生物碱含量为:(根皮/根木质部)酸提物(4.52%/3.96%)>95%乙醇提取物(2.89%/2.88%)>水提取物(1.74%/2.28%)>丙酮提取物(0.83%/1.10%)>乙酸乙酯提取物(0.28%/0.13%)>石油醚提取物(0.07%/0.08%)。(3)根皮总生物碱的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51(g︰mL),提取次数3次,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h。2.从本植物根皮中首次分离得到反式阿魏酸,在5%硫酸提取物中含量为0.59%。3.(1)根皮5%硫酸提取物及其95%乙醇部位、根木质部5%硫酸提取物及其95%乙醇部位对四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阳性结果),其余样品均显示阴性结果。(2)根皮5%硫酸提取物对四种致病菌的MIC均为2.02mg·mL-1,其95%乙醇部位对大肠杆菌的MIC为2.13mg·mL-1,对粪肠球菌的MIC为4.25mg·mL-1,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8.50m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06mg·mL-1;根木质部5%硫酸提取物对四种致病菌的MIC均为1.90mg·mL-1,其95%乙醇部位对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MIC均为5.05mg·mL-1,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0.19m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53mg·mL-1。(3)根皮5%硫酸提取物的水部位(20.68-10.34mg·mL-1)、根木质部5%硫酸提取物的95%乙醇部位(2.53-10.10mg·mL-1)及水部位(0.97-7.73mg·mL-1)对乳酸杆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余样品均显示抑制作用;根木质部5%硫酸提取物70%乙醇部位(40.06mg·mL-1)、根皮5%硫酸提取物70%乙醇部位(2.91-11.63mg·mL-1)以及水部位(20.68mg·mL-1)对双歧杆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余样品均显示抑制作用。结论:1.(1)根皮和根木质部中化学成分种类基本相同。其中生物碱含量较高,若以生物碱作为有效成分时,初步推断根木质部有作为用药部位的可能性。(2)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的根皮总生物碱提取工艺,通过三次验证试验,总生物碱提取率为4.01%,RSD=1.12%,理论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为0.98%,说明优化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为黑果小檗根皮总生物碱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2.黑果小檗根皮5%硫酸提取物中含有反式阿魏酸,含量为0.59%。3.根皮和根木质部5%硫酸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有一定的促增生作用。初步推断,若用于治疗由菌群紊乱引起的肠道疾病时,黑果小檗根木质部也可用于入药。

张燕[10](2016)在《酸马奶源乳酸乳球菌代谢物和大黄联合作用对小鼠盲肠微生物以及营养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牧区酸马奶是古老的的低酒精乳饮品之一。现代医学证明酸马奶能够辅助性治疗结核病、降三高、改善消化系统等。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球人民广泛关注,由Escherichia coli O157:H7、Listeria monocytogenes等致病菌引发的疾病导致了巨大经济损失。解决由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感染,减少畜牧业损失,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微生物代谢物作为一种安全且无毒副作用的天然防腐剂,已经引起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本试验从酸马奶中分离筛选出和大黄联合用药对E. coli O78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并通过体内试验,研究对感染E. coli O78小鼠营养代谢和盲肠微生物以及相互关系的影响。试验一:产生抑菌物质乳酸乳球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酸马奶划线接种分离纯化后,观察菌落形态、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以及接触酶试验,其中革兰氏染色为球菌,接触酶试验阴性,牛津杯法筛选有抑菌物质的菌株进一步纯化后,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扩增鉴定。结合生理生化鉴定,对E.coli O78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进一步进行16S rRNA鉴定,确定该菌株为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试验二:乳酸乳球菌代谢物的提取以及体外抑菌测定利用酸碱法提取乳酸乳球菌代谢物,牛津杯法测定抑菌直径,微量平板和TTC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乳酸乳球菌代谢物与EDTA联合用药MIC为0.063mg/mL+0.2mg/mL, FIC=0.41。乳酸乳球菌代谢物和大黄联合用药MIC为0.033mg/mL+10.417mg/mL, FIC=0.20.结果表明,乳酸乳球菌代谢物和大黄联合作用效果优于乳酸乳球菌代谢物与EDTA联合作用,更适用于后续试验。试验三:乳酸乳球菌代谢物和大黄联合作用对致病性E. coli O78抑菌机理的测定 酶标比浊法测定乳酸乳球菌代谢物与大黄联合作用对致病性E. coli O78抑菌生长曲线的影响。利用AKP和BCA试剂盒,分别检测联合作用对致病性E. coli O78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对致病性E. coli O78的抑菌生长曲线呈现“S“型,破坏致病性E. coli O78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完整性,使通透性增强,细胞质外渗,增加菌液中蛋白质和碱性磷酸酶含量。试验四:乳酸乳球菌与大黄联合作用对E. coli O78体内抑菌作用(1)致病性E.coli O78对小鼠80%致死率的确定选取昆明系健康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E.coli O78菌液10倍稀释,小鼠腹腔注菌后开始观察小鼠死亡情况,统计小鼠死亡率,选择致小鼠80%死亡的菌浓度,进行后续试验。(2)联合用药最优灌胃剂量的确定选取健康昆明系小鼠11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盐酸环丙沙星)、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乳酸乳球菌代谢物组中(0.0150g/kg·bw)、低(0.0075g/kg·bw)剂量组、大黄中(4g/kg·bw)、低(2g/kg·bw)剂量组以及联合用药L1(乳酸乳球菌代谢物0.0150g/kg·bw+大黄2g/kg·bw)、L2(乳酸乳球菌代谢物0.0075g/kg·bw+大黄2g/kg·bw)、L3(乳酸乳球菌代谢物0.0150g/kg·bw+大黄4g/kg·bw)、L4(乳酸乳球菌代谢物0.0075g/kg·bw+大黄4g/kg·bw)。试验期7d,第4d分别灌胃后1h腹腔注射80%致死量E.coli O78。小鼠腹腔注菌后,观察小鼠采食量、饮水次数、被毛粗乱情况、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小鼠灌胃盐酸环丙沙星最优剂量为0.13g/kg·bw,乳酸乳球菌代谢物最优剂量为0.0150g/kg·bw,大黄最优剂量为2g/kg·bw,联合用药最优剂量为L1(乳酸乳球菌代谢物0.0150g/kg·bw+大黄2g/kg·bw)。(3)联合用药对E.coli O78感染小鼠营养代谢和盲肠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选取健康昆明系小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乳酸乳球菌代谢物组、大黄组、联合用药组,按照(2)中最优剂量进行灌胃,第4d腹腔注菌后0h、24h、48h、72h眼球采血收集血液,同时无菌采集盲肠内容物,进行盲肠微生物试验。结果表明,联合用药能增加小鼠盲肠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增强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盲肠内氨氮含量,降低血糖和血脂,增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

二、乳酸杆菌体外对大肠埃希菌O-78拮抗作用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酸杆菌体外对大肠埃希菌O-78拮抗作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的流行现状
    1.2 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机制
        1.2.1 刺激肠道粘膜
        1.2.2 破坏TJ蛋白结构及功能
        1.2.3 破坏细胞骨架结构
    1.3 益生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益生菌对EIEC感染肠道上皮的保护作用机制
        1.4.1 益生菌通过调控Zonulin来调节肠道渗透性
        1.4.2 Zonulin调控MAPK的机制研究
    1.5 益生菌代替抗生素治疗腹泻病的应用
第2章 益生菌对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犊牦牛腹泻病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处理
        2.2.2 腹泻等级的划分试验
        2.2.3 预防试验
        2.2.4 治疗试验
        2.2.5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腹泻等级的划分试验
        2.3.2 预防试验
        2.3.3 治疗试验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制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前准备
        3.2.2 真空冷冻干燥试验
        3.2.3 益生菌制剂理化性质测定
        3.2.4 冻干剂保藏试验
        3.2.5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真空冷冻干燥试验
        3.3.2 益生菌制剂理化性质测定
        3.3.3 冻干剂保藏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益生菌抗犊牦牛腹泻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样品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器材
        4.1.4 血清的制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血常规检测
        4.2.2 ELISA试验
        4.2.3 石蜡切片的观察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链式反应
        4.2.5 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血常规检测
        4.3.2 ELISA试验
        4.3.3 石蜡切片的观察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链式反应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TLR2/4/NF-κB信号通路及下游细胞因子在需氧菌性阴道炎致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AV常见致病菌对阴道上皮细胞的刺激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1.2 结果
        1.2.1 VK2/E6E7细胞中TLR2及TLR4表达情况
        1.2.2 25922 、29213菌株对VK2/E6E7细胞TLR信号通路的刺激作用
    1.3 讨论
        1.3.1 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特点
        1.3.2 阴道炎症的危害
        1.3.3 阴道细菌感染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1.4 小结
二、LPS及PGN对阴道上皮细胞的刺激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 结果
        2.2.1 筛选LPS及PGN对VK2/E6E7细胞的最适作用浓度
        2.2.2 LPS及PGN对VK2/E6E7细胞TLR信号通路的刺激作用
        2.2.3 中和TLR对LPS及PGN刺激TLR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要素构成
        2.3.2 LPS及PGN对细胞因子的刺激作用
        2.3.3 细胞因子对细菌感染的调控作用
    2.4 小结
三、SD大鼠AV模型中TLR/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 结果
        3.2.1 SD大鼠造模前后阴道分泌物特征比较
        3.2.2 SD大鼠造模前后阴道组织学变化
    3.3 讨论
        3.3.1 AV致病菌与临床症状
        3.3.2 阴道固有免疫与阴道感染
        3.3.3 NF-κB在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需氧菌性阴道炎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复方中药筛选及其对不同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概况
        1.1.1 病原研究
        1.1.2 流行病学
        1.1.3 发病机理
        1.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5 诊断及其防治
    1.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1.2.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2.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表
    1.3 中兽药对禽大肠杆菌病防治概况
        1.3.1 中兽医学的发展历史
        1.3.2 中兽药的优势特点
        1.3.3 中兽药治疗禽大肠杆菌病的辨证论治
        1.3.4 常用治疗禽大肠杆菌的药物及分类
        1.3.5 中兽药对禽源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1.3.6 中兽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
        1.3.7 中兽药对禽源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目的及意义
        1.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中药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2.2.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扩增引物
        2.2.3 抗菌单味中药的筛选
        2.2.4 中药联合抑菌试验
        2.2.5 复方中药的组合
        2.2.6 中药敏感性测定
        2.2.7 单味药及复方中药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2.2.8 大肠杆菌系统进化群引物及系统分群标准
        2.2.9 大肠杆菌基因携带数量、模式与中药抑菌效果间的相关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1.1 大肠杆菌检出率
        3.3.2 大肠杆菌形态学鉴定及生化鉴定
        3.3.3 大肠杆菌分子鉴定
    3.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情况
        3.2.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PCR检测情况
        3.2.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PCR检测情况
    3.3 抗菌单味中药的筛选
        3.3.1 禽源大肠杆菌的筛选
        3.3.2 MIC测定及联合抑菌试验中药和菌株的筛选
    3.4 两味中药联合的FIC测定
    3.5 复方中药的组合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6 复方中药敏感性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6.1 中药敏感性测定
        3.6.2 单味药及复方一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7 不同来源分离株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模式分析
        3.7.1 不同来源分离株毒力相关基因携带模式分析
        3.7.2 不同来源分离株耐药基因携带模式分析
    3.8 分离株携带基因数量、模式与中药抑菌效果间的相关性
        3.8.1 分离株携带基因数量与中药抑菌效果间的相关性
        3.8.2 分离株基因携带模式与中药抑菌效果间的相关性
        3.8.3 分离株携带基因数量/指数与中药抑菌效果间的相关性
    3.9 分离株系统进化群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4.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流行特征
        4.2.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流行特征
        4.2.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流行特征
    4.3 抗菌单味中药筛选及复方中药的组合
        4.3.1 菌株的筛选
        4.3.2 两味中药联合及中药组方
        4.3.3 中药敏感性
    4.4 中药的抑菌效果与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性
    4.5 大肠杆菌系统进化群与菌株研究特性的相关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5)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的止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目的意义
    1 腹泻研究概况
        1.1 腹泻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1.2 动物腹泻的防治
    2 腹泻模型研究概况
        2.1 腹泻模型的评价
        2.2 构建动物腹泻模型的主要方法
    3 白头翁汤的研究概况
        3.1 白头翁汤的组成
        3.2 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
    4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复方白头翁散的体外抑菌及其镇痛抗炎活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体外抑菌作用
        2.2 镇痛作用
        2.3 抗炎作用
        2.4 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体外抑菌作用
        3.2 镇痛作用
        3.3 抗炎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复方白头翁散的止泻作用研究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试验方法
        2.1 抗蓖麻油性腹泻作用
        2.2 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2.3 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抗蓖麻油腹泻作用
        3.2 胃肠动力作用
        3.4 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模型的疗效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大肠杆菌的复壮
        2.2 大肠杆菌菌悬液的制备
        2.3 腹泻模型建立预试验
        2.4 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效果研究
        2.5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腹泻模型预试验结果
        3.2 小鼠体重变化
        3.3 腹泻指数的测定
        3.4 白细胞数目的检测
        3.5 炎症因子浓度的测定
        3.6 脾脏、胸腺指数的测定
        3.7 肠道菌群的检测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1 结论
    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
        1.1.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
        1.1.2 大肠杆菌的感染机制
        1.1.3 致病性大肠杆菌数据库建立
    1.2 抗菌肽
        1.2.1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1.2.2 抗菌肽的种类
        1.2.3 抗菌肽作用机制
        1.2.4 抗菌肽的生物活性
        1.2.5 抗菌肽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1.3 抗菌肽体外抑菌和免疫效果
        1.3.1 抗菌肽体外抑菌效果
        1.3.2 抗菌肽对免疫调节作用
        1.3.3 抗菌肽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1.3.4 抗菌肽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厩螫蝇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2 厩螫蝇抗菌物质提取方法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有机溶剂提取方法
        2.2.2 水提法
        2.2.3 水煎剂提取方法
        2.2.4 抗菌肽提取法
        2.2.5 菌液制备
        2.2.6 蛋白浓度的测定
        2.2.7 致病性E.coliO8抑菌圈直径测定
        2.2.8 厩螫蝇主要氨基酸薄层鉴定
        2.2.9 厩螫蝇水分、灰分和浸出物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五谷虫抗菌蛋白提取液有机提取方法的筛选
        2.3.2 五谷虫抗菌蛋白提取液的其他提取方法的筛选
        2.3.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2.3.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蛋白浓度的测定
        2.3.5 厩螫蝇水分、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及主要氨基酸薄层鉴定
    2.4 讨论
        2.4.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有机提取方法的筛选
        2.4.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其他提取方法的筛选
        2.4.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2.4.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蛋白浓度的测定
        2.4.5 厩螫蝇水分等测定及氨基酸薄层鉴定
    2.5 小结
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牛源致病性E.coli的体外抑菌作用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抗菌谱菌株
        3.1.3 抑菌试剂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MIC和MBC测定
        3.2.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3.2.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2.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24h生长曲线的影响
        3.2.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2.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培养液中蛋白浓度的影响
        3.2.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电导率的测定
        3.2.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抗菌谱的测定
        3.2.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O8体外联合抑菌效果
        3.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体外抑菌测定结果
        3.3.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3.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3.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24h生长曲线的影响
        3.3.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3.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培养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体外抑菌效果
        3.4.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4.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4.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24h生长曲线的影响
        3.4.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4.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培养液中蛋白的影响
        3.4.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电导率的影响
        3.4.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抗菌谱的影响
        3.4.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O8的体外联合抑菌效果
    3.5 小结
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药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试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悬液的制备
        4.2.2 E.coliO8MLD的测定
        4.2.3 80 %MLD的测定
        4.2.4 厩螫蝇蛋白提取液体对感染致病性E.coliO8小鼠体内保护率的测定
        4.2.5 厩螫蝇蛋白提取液体对感染致病性E.coliO8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4.2.6 小肠指标测定
        4.2.7 盲肠微生物测定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致病性E.coliO8对小鼠MLD的测定
        4.3.2 致病性E.coliO8对小鼠80%MLD的测定
        4.3.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O8小鼠体内保护率的测定
        4.3.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盲肠微生物屏障的影响
        4.3.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绒毛长度的影响
        4.3.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隐窝深度的影响
        4.3.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的影响
        4.3.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肌层厚度的影响
        4.3.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4.3.10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致病性E.coliO8对小鼠80%MLD的测定
        4.4.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4.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绒毛长度的影响
        4.4.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隐窝深度的影响
        4.4.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和肌层厚度的影响
        4.4.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黏膜杯状和上皮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4.5 小结
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菌株
        5.1.2 药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试验动物
    5.2 试验方法
        5.2.1 脏器指数的测定
        5.2.2 NK细胞活性的测定
        5.2.3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5.2.4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5.2.5 采血及血液样品的处理
    5.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5.3.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抗炎因子的影响
        5.3.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促炎因子的影响
        5.3.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5.3.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血清TNF-α和INF-γ的影响
        5.3.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血液应激激素的影响
        5.3.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脏器指数的影响
        5.3.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5.3.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
        5.3.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外周血淋巴及其亚群的影响
        5.3.10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肠粘膜免疫屏障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抗炎因子的影响
        5.4.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促炎因子的影响
        5.4.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5.4.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血清TNF-α和INF-γ的影响
        5.4.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应激激素的影响
        5.4.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4.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5.4.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5.4.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外周血淋巴及其亚群的影响
        5.4.10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肠肠粘膜屏障细胞因子等的影响..
    5.5 小结
6 高通量测定法检测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
    6.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6.1.1 主要试剂
        6.1.2 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DNA样品的提取
        6.2.2 目标基因的PCR扩增
    6.3 高通量测定法检测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结果
        6.3.1 肠道菌群基因组与16SRNA基因全长测序结果
        6.3.2 组间细菌相对含量和构成分析
        6.3.3 属水平物种进化树
        6.3.4 物种丰度聚类
        6.3.5 Alph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
        6.3.6 基于OTU的Venn图和花瓣图
        6.3.7 各处理组对小鼠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比较
        6.3.8 各处理组对小鼠盲肠微生物结构的比较
    6.4 讨论
    6.5 小结
7 总体讨论
8 结论
9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功能性低聚糖
        1.1.1 功能性低聚糖的主要益生元作用
        1.1.2 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
    1.2 功能性低聚糖作用机理
    1.3 肠道菌群的种类
    1.4 肠道菌的分类鉴定方法
    1.5 功能性低聚糖在畜禽中的临床应用
    1.6 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菌种
    2.2 实验动物
    2.3 动物基础饲料
    2.4 主要实验试剂
    2.5 主要实验仪器
    2.6 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对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体外试验方法
        2.6.1 菌株活化
        2.6.2 培养基处理
        2.6.3 大肠杆菌平板计数
        2.6.4 乳酸杆菌平板计数
        2.6.5 大肠杆菌OD值测定
        2.6.6 乳酸杆菌OD值测定
    2.7 低聚半乳、低聚果糖对小鼠体内调节肠道菌的测定方法
        2.7.1 小鼠肠道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产气荚膜梭菌PCR扩增
        2.7.2 试验小鼠喂养
        2.7.3 实验小鼠分组及处理
        2.7.4 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的配制
        2.7.5 小鼠体重测定
        2.7.6 小鼠肠道菌群变化测定
        2.7.7 菌种鉴定
        2.7.8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结果判断标准
    2.8 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
    3.1 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对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3.1.1 低聚半乳糖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3.1.2 低聚果糖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3.1.3 低聚半乳糖对乳酸杆菌的影响
        3.1.4 低聚果糖对乳酸杆菌的影响
        3.1.5 低聚半乳糖与低聚果糖对大肠杆菌OD值的影响
        3.1.6 低聚半乳糖与低聚果糖对乳酸杆菌OD值的影响
    3.2 小鼠肠道主要菌种PCR鉴定
    3.3 低聚半乳糖与低聚果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4 功能性低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3.4.1 小鼠粪便中乳酸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
        3.4.2 低聚半乳糖对小鼠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
        3.4.3 低聚半乳糖对小鼠粪便中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
        3.4.4 低聚半乳糖对小鼠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数量的影响
        3.4.5 低聚果糖对小鼠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
        3.4.6 低聚果糖对小鼠粪便中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
        3.4.7 低聚果糖对小鼠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数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对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体外生长调节作用
    4.2 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4.2.1 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4.2.2 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内大肠杆菌的调节影响
        4.2.3 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内乳酸杆菌的调节影响
        4.2.4 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的调节影响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
        2.2 大肠杆菌耐药性
        2.3 中药抑菌作用及机制
        2.4 鸡大肠杆菌疫苗
        2.5 鸡大肠杆菌病防治
    3 研究内容
        3.1 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发病状况分析
        3.2 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测定
        3.3 中药活性成分联合抗菌药物增效作用研究
        3.4 鸡大肠杆菌分离菌株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3.5 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多价灭活苗研究
第二章 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分离
        2.2 分离培养
        2.3 生化鉴定
        2.4 PCR鉴定
        2.5 血清型鉴定
        2.6 致病性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的最佳生长时期
        2.2 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2.3 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2.4 酚胺醇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2.5 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2.6 其他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2.7 鸡大肠杆菌耐药谱分析
        2.8 大肠杆菌中I型整合酶基因扩增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穿心莲内酯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2.2 黄芩苷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2.3 小檗碱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2.4 蒲公英提取物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优势菌株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毒力试验
        2.2 免疫原性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菌检验
        2.2 安全检验
        2.3 效力检验
        2.4 免疫持续期试验
        2.5 免疫反应
        2.6 免疫效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新疆黑果小檗根部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新疆黑果小檗根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1.1 初步定性试验
        1.2 黑果小檗根皮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对比研究
        1.3 黑果小檗根皮和根木质部中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1.4 黑果小檗根皮总生物碱提取工艺考察与优化
    2 黑果小檗根皮5%硫酸提取物的分离纯化、定性定量分析
        2.1 试药与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黑果小檗根部成分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3.1 试药与仪器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10)酸马奶源乳酸乳球菌代谢物和大黄联合作用对小鼠盲肠微生物以及营养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酸马奶的研究进展
        1.1.1 酸马奶的研究历史
        1.1.2 酸马奶的营养和医疗应用
        1.1.2.1 酸马奶的营养作用
        1.1.2.2 酸马奶的医疗应用
        1.1.3 酸马奶中的乳酸菌
    1.2 产生代谢物乳酸菌的研究概述
    1.3 乳酸乳球菌肽(nisin)的研究概述
        1.3.1 nisin的特性
        1.3.2 nisin的安全性
        1.3.3 nisin的抑菌性
        1.3.4 nisin的螯合
    1.4 大黄
    1.5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危害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产生抑菌物质乳酸乳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标准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试验试剂
        2.1.5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乳酸球菌的分离、纯化
        2.2.1.1 乳酸球菌的分离、纯化
        2.2.1.2 乳酸球菌的保存
        2.2.2 产生抑菌物质乳酸球菌的筛选
        2.2.2.1 指示菌悬液的制备
        2.2.2.2 无细胞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2.2.2.3 抑菌活性的测定
        2.2.3 生理生化鉴定
        2.2.3.1 生化鉴定供试菌液的调制
        2.2.3.2 乳酸球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2.4 产生抑菌物质16S rDNA序列及同源性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乳酸球菌的形态学观察
        2.3.2 产生细菌素乳酸球菌的确定
        2.3.3 产生细菌素乳酸球菌的生化鉴定
        2.3.4 产生细菌素乳酸球菌16S rRNA鉴定
    2.4 讨论
        2.4.1 产生细菌素乳酸乳球菌的筛选
        2.4.2 产生细菌素乳酸乳球菌的鉴定
        2.4.3 产生细菌素乳酸乳球菌16Sr DNA鉴定
    2.5 小结
3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的提取及体外抑菌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与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液制备
        3.2.2 无细胞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3.2.3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的提取
    3.3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的体外抑菌试验
        3.3.1 单独用药MIC测定
        3.3.2 联合用药MIC测定
        3.3.3 微量抑菌浓度的确定(FIC)的分析
    3.4 统计分析
    3.5 试验结果
        3.5.1 乳酸乳球菌代谢产物抑菌效果
        3.5.2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MIC、FIC测定结果
    3.6 讨论
        3.6.1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的抑菌效果
        3.6.2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MIC、FIC测定结果
    3.7 小结
4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和大黄联合作用对E.coli O_(78)的抑菌机理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与样品
        4.1.2 试验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指示菌悬液制备
        4.2.2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与大黄联合作用对E.coli O_(78)生长曲线的影响
        4.2.3 AKP的测定
        4.2.4 菌体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4.3 统计分析
    4.4 试验结果
        4.4.1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对E.coli O_(78)生长曲线的影响
        4.4.2 不同药物对E.coli O_(78)AKP测定
        4.4.3 不同药物对E.coli O_(78)细胞膜的影响
    4.5 讨论
        4.5.1 不同药物对E.coli O_(78)生长曲线的影响
        4.5.2 不同药物对E.coli O_(78)AKP的影响
        4.5.3 不同药物对E.coli O_(78)膜通透性影响
    4.6 小结
5 乳酸乳球菌代谢物联合用药对E.coli O_(78)体内抗菌和最佳抗菌剂量的确定
    5.1 试验材料
        5.1.1 菌株与样品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菌悬液制备
        5.2.2 E.coli O_(78) MLD的测定
        5.2.3 致死量的确定
        5.2.4 乳酸乳球菌代谢产物对小鼠体内抗菌和最佳抗菌剂量的测定
    5.3 结果
        5.3.1 E.coli O_(78) 80% MLD的确定
        5.3.1.1 E.coli O_(78) MLD的确定
        5.3.1.2 E.coli O_(78) 80% MLD的测定
        5.3.2 乳酸乳球菌代谢产物对小鼠体内抗菌和最佳抗菌剂量的测定
    5.4 讨论
    5.5 小结
6 酸马奶乳酸乳球菌代谢产物对感染E.coli O_(78)小鼠盲肠微生物影晌
    6.1 试验材料
        6.1.1 菌株和药液制备
        6.1.2 试验动物
        6.1.3 试验试剂
        6.1.4 仪器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小鼠感染E. coli O_(78)模型的制备
        6.2.2 小鼠注菌后体征观察
        6.2.3 盲肠微生物计数
        6.2.4 盲肠微生物成分的测定
        6.2.4.1 盲肠微生物总脱氢酶(TDHA)活性的测定
        6.2.4.2 盲肠微生物氨氮(NH_3-N)的测定
        6.2.4.3 盲肠微生物总蛋白(MCP)的测定
    6.3 数据分析
    6.4 试验结果
        6.4.1 小鼠注菌后体征观察
        6.4.2 盲肠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6.4.3 小鼠盲肠微生物成分的测定
        6.4.3.1 盲肠微生物乳酸脱氢酶(TDHA)活性测定
        6.4.3.2 盲肠微生物氨氮(NH_4-N)含量测定
        6.4.3.3 盲肠微生物总蛋白(MCP)含量测定
    6.5 讨论
        6.5.1 盲肠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6.5.2 盲肠微生物TDHA活性测定
        6.5.3 盲肠微生物NH_4-X含量测定
        6.5.4 盲肠微生物MCP含量测定
    6.6 小结
7 酸马奶源乳酸乳球菌代谢产物对感染E.coli O_(78)小鼠营养代谢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
        7.1.1 菌株和药液制备
        7.1.2 试验动物
        7.1.3 试验试剂
        7.1.4 仪器与设备
    7.2 试验方法
    7.3 数据分析
    7.4 试验结果与分析
    7.5 讨论
    7.6 小结
8 总体讨论
9 总体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乳酸杆菌体外对大肠埃希菌O-78拮抗作用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消除机制的中药组方研究[D]. 王芝超.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抗犊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益生菌制剂的研制[D]. 钟浪. 西藏农牧学院, 2021
  • [3]TLR2/4/NF-κB信号通路及下游细胞因子在需氧菌性阴道炎致病中的作用研究[D]. 李会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复方中药筛选及其对不同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探索[D]. 杨娟. 西南林业大学, 2018
  • [5]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的止泻作用研究[D]. 于健康.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D]. 阿琪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0)
  • [7]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D]. 刘广芹.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D]. 黄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新疆黑果小檗根部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活性初步研究[D]. 张婷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10]酸马奶源乳酸乳球菌代谢物和大黄联合作用对小鼠盲肠微生物以及营养代谢的影响[D]. 张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乳酸杆菌对大肠杆菌O-78的体外拮抗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